掌握解释文言文实词的方法
文言文实词的常规理解方法
文言文实词的常规理解方法☆一.双音节互解法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发展演变而来。
古代汉语习惯单音节,即单字表意(用字表意);而现代汉语习惯双音节,即双字表意(用词表意)。
那么,单音节的字如何发展演变到双音节的词呢?这一发展演变过程遵循了一种重要的成词方法:组字成词。
而组字成词最常见的方法有二:1.同义字或近义字组合成词;如“希冀”一词由“希”和“冀”二字组成,这两个字都有“希望”的含义(于是不复冀其相知);“把握”一词由“把”和“握”二字组成,这两个字都有“抓住、握住”的含义(因左手把秦王之袖);“回报”一词由“回”和“报”二字组成,这两个字都有“回复”的含义(《报任安书》);“假借”一词由“假”和“借”二字组成,这两个字都有“借助”的含义(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等等。
2.反义字组合成词。
如“左右”“上下”“前后”“东西”“利弊”“得失”“成败”“兴衰”。
当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发现一个较为陌生的字时,不妨联系一下现代汉语,看看该字是否经常和另外一个字组合成词,那么,我们就可以借助另外一个字,来帮助我们推测出较为陌生的字的含义。
一般来讲,借助同义字或近义字帮助推测字的含义的使用频率更高。
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让推测出的含义置于全句的语境之中,能够流畅通顺,符合逻辑。
双音节互解法训练(解释□中的字)1.卫皇后字子夫,生微(出身低微)矣。
盖(大概)其家号曰卫氏,出平阳侯邑(来自平阳侯曹参的封邑)。
子夫为平阳主(卫子夫是汉武帝刘彻的第二任皇后,她虽出身低微,但恭谨克己,其弟卫青、外甥霍去病在对匈奴战争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史记·外戚世家》讴:有“歌”意,所以有“讴歌”一词。
“讴者”在翻译时应结合卫子夫女性的身份,翻译为“歌女”。
“子夫为平阳主讴者”意为“卫子夫是平阳公主的歌女”。
2.淮阴(淮阴侯韩信)方东(在东边)击齐,汉王(刘邦)数(读作shuò,多次)困(被围困)荥阳、成皋,计欲皋以东,屯(驻守)巩、洛以拒(抵抗)楚。
文言文阅读之(三)——实词解释
四、句内语法结构推断
前提: 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 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 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 状语是由副词充当
根据词语所处的句中位置,推知 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注意:此法要注意词语的活用现象。
(一)名词作动词。
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福:赐福、保佑。
在此句中,福充当句子的谓语。谓语 一般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所以解释时必 须处理成动词。
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躬:本意为身体,引申为‘亲自’。
三、参照现代意义推断
现代汉语不是无本之木。是由古汉语沿 袭发展而来,因而二者之间有千丝万缕的 关系。有时我们可以把单音节文言实词组 词成现代汉词语,比较鉴别后确定其意义。
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克”可以组词为“克服、“攻克”。等,联系 上下文比较,便知“攻克”比较合理。
(《史记伯夷列传》)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及父卒 ②而伯夷、叔齐耻之 ③义不食周粟 ④左右欲兵之
伯夷、叔齐是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将王位禅让给 叔齐,等到父亲死后,叔齐要让位给伯夷。伯夷不肯接受: “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即位而 逃走了。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为王。这时候,伯夷、 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擅长让老人得到充分的照顾,心想: “何不去归附他呢?”等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武 王车栽着灵牌,说是奉了文王的遗命,东去讨伐商纣。伯 夷、叔齐便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诤说:“父亲死了不安葬, 却要发动军队打仗,能说是孝子吗?做臣子的要去弑杀国 君,能说是仁者吗?”武王左右的人想要杀掉他们,太公 说:“这是有气节的人。”于是把他们搀扶开去。等到武 王平定殷纣的暴乱以后,天下都归附周朝了,而伯夷、叔 齐却以做周的臣民为耻,为了坚守节义,便不吃周的米粮, 隐居在首阳山,采些山菜来充饥。等到饿得将死的时候, 作了一首歌,歌辞说:“登上那个西山啊,去采些薇菜。 以暴臣取代暴君啊,还不知道自己的错误哩!神农、虞、 夏的时代已很快地过去了,叫我到哪里去好呢?唉!我将 死了,命运真是衰薄啊!”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
文言实词学习方法与技巧
文言实词学习方法与技巧
文言实词即指具体、可实物化的词语,学习文言实词需要掌握一定的
方法和技巧。
以下是一些学习文言实词的方法和技巧:
1.基础词汇积累:学习文言实词的首要任务是积累基础词汇。
可以从
常见的文言实词入手,逐渐扩大词汇量。
2.了解词义变化:文言实词的词义可能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产生变动,因此学习文言实词时需要了解其不同时期的词义。
3.学习常用实词:在学习文言实词时,可以重点学习常用的实词,这
些词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掌握了这些实词可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理解句法结构:学习文言实词还需了解句法结构,掌握实词的用法
和搭配,这有助于理解句子的意思,准确运用实词。
5.多读多写:通过大量阅读文言文,积累实词的用法和特点。
同时,
多进行文言文的写作练习,提高对实词的灵活运用能力。
6.注重语境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往往与上下文有关,理解语境对于
正确理解实词的意义至关重要。
因此,在学习文言实词时,要注重理解语境,掌握文言文的语境特点。
7.利用工具和资源:可以利用专门的工具和资源来学习文言实词,比
如词典、辞书、网络资源等。
这些工具和资源可以帮助理解实词的意义、
用法和特点。
总之,学习文言实词需要有坚实的基础,注重词汇积累和语境理解,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写作练习来提高对实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同时,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和工具来辅助学习,可以加快学习的效果。
文言文实词解释的七种方法
六、借助例句推断
如“母恒自纺绩,夜分而寐”的“分”,课文《三 峡》中有“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课本 注解为“夜分:半夜。”“夜分”中的“分”,就 是“半”的意思。借助课本例句,可以对“夜分” 的意思做出正确推断。如《出师表》“是以先帝简拔 以遗陛下”中的“简”就是“选择”的意思。初二 《核舟记》一文有“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一句, 其中“简”就是“挑选”的意思。利用学过的课文 中积累的词语,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新课文甚至课外 的文言文。这种“滚雪球”式的学习,效果很好。
三、借助语法规律
如课文《三峡》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 “乘奔御风”是动宾+动宾的短语,其中的“风” 是名词,前面的“奔”也应该是名词。这样,我们 就不难理解课本为什么不把“奔”解释为“飞奔” 而要解释为“飞奔的马”了。同样,这篇课文后面 还有“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一句,其中“素湍” 与“绿潭”并列,我们可以根据“潭”推断其对应 的“湍”应该是名词,由表示一种颜色的“绿”字 推断其对应的“素”字也应该是表示一种颜色。从 而理解“素湍”为什么解释为“白色的急流”了。
二、借助对称结构
利用文言文整齐对称的结构特点,来推断文 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如“追亡逐北”的 “北”是什么意思?只要我们注意到了 “追”“逐”同义,而且它们处于相同的语 法位置,那么我们也可以推断,因为“亡” 和“北”也处于相同的语法位置,所以它们 可能语义相同或相近,因此将“北”理解为 名词,意思是“败北的人,逃跑的人”。
一、借助前后语境
如《韩非子》里的一段文字:“杨朱之弟曰布,衣 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返。其狗不知, 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
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 狗白而往,黑而来,子岂能无怪矣?”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六种方法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六种方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文言文往往多读几遍,文意自然就明了了。
要注意根据已知的上下文的意思去推知个别的未知的难懂的字词的意思。
根据语境和语言规律推断实词的具体含义的方法有:1.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
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日薄西山)势拔五岳掩赤城。
(出类拔萃)臣从其计,大王赤赦臣。
(言听计从)2.借助较整齐的句式来推断词义。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通五经,贯六艺。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有时借助整齐的句式,可以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
比如: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变姓名,诡踪迹。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3.形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
如:4.声训法,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顿的意义。
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思是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
5.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句中跬步的意义。
跬步对小流,可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
又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中的忧劳与逸豫构成对举,与忧劳义相反的逸豫就是安逸享乐之意了。
同理可以推出梅以欹为美,正则为景句中欹的词义为不正或倾斜;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中的殚义可由熟悉词竭的意义推知;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句中的弥可由愈义推知。
6.选项推断法一般来说,文言文后边的设题的选项实际上是对文言文选段比较晦涩难懂的关键字词的某种注解,要充分利用设题的选项理解原文,交互理解。
文言实词解题技巧
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技巧《考试大纲》在文言文阅读试题方面要求考生能“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实词”即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经常出现的一些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即不能孤立地识记实词的含义,而是要具体理解它们在所给出的文章中的含义。
为了帮助考生“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下面介绍一些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技巧。
1、根据句意辨析文言实词的含义众所周知,文言文的翻译强调“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所谓“词不离句”,也就是对某个词语的解释要结合整个句子的意思来进行。
如果对某个词语的解释正确,把它放到整个句子中就讲得通。
相反,如果对某个词语的解释不正确,把它放在整个句子中则讲不通。
根据这一特点,也就可以判断对某个文言实词含义的解释是否正确。
例如:2003年全国卷第11题: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讽:劝告B、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在上述四项中,把对“讽”、“哂”、“务”的解释放到句中去理解都是讲得通的,而把对“遇”的解释“优待”放到句中则讲不通:“(裴矩)害怕自己遭遇祸患,经常优待人用尽了礼节。
”《现代汉语词典》对“优待”的解释是“给以好的待遇”。
显然把“遇”解释为“优待”放到句中讲不通,也就可以肯定这一解释不正确。
“遇”字的正确解释是“对待”,故答案选C。
2、根据上下文内容辨析文言实词的含义既然是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那么辨析文言实词的含义时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理解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例如,2002年全国卷第11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专以射为戏,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将兵:将领和士兵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在A项中,如果“竟死”的含义是“竟然因此而死”,那么造成李广死的原因就是“专以射为戏”,但文中讲的李广的死因却是“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
文言文复习总结——实词推断九种方法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取”,会意字, 从手,从耳,象手牵耳而割取之。古代抓到俘虏, 割取左耳,作为记功的凭据。引申为“拿 取”“夺取”等义,在此都讲不通,以“娶”代 之,则通,可推断为“取”通“娶”。
1、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通“彩”),色彩
【推断】“采”组词:神采、文采,将其代入句中。结 合上下文,前有“云”“异色”,若下文提及“神 采”“文采”,不合理。从读音上寻找通假字“彩” (音同形近),语意通顺。
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通“早)”
【推断】“蚤”——“跳蚤”,无法理解。推测,在句 中通“早”(音同形异),代入,语意顺畅。
(6)2009年全国卷2
世祖大明七年大旱,瓜渎不复通船,县官刘 僧秀愍mǐn其穷老,下渎水与之。
形声。从心,敃( mǐn)声。本义:忧患;痛心的事
译:宋世祖大明七年发生大旱灾,他的运瓜 水道不再能通船,县令刘僧秀怜惜他贫穷年 老,放其他沟渠的水给他。
二、通假字推断法
当根据本字的义项无法讲通时,可以借助声旁, 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
故事,
武从
从止,从戈。 据甲骨文,
人表持示戈两行人进, 表前示后要相动随武。
本义:勇猛; 猛烈。
1、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香草 )
【推断】“芷”是“艹”,与植物有关。根据“岸芷 汀兰”的结构(并列短语)特点,推知“芷”与“兰” 相应。“兰”为“兰花”,有香气的植物,“芷”则 为“香草”。
2、贫民虽平价不能籴。 ( 买入粮食)
如主语、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 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多由 副词充当,定语多由名词或形容词充当。
文言文翻译实词方法总结
古文者,华夏文明之瑰宝,传承千年,博大精深。
然文言文语言古朴,词汇丰富,实词翻译成为学习文言文的一大难点。
本文旨在总结文言文翻译实词的方法,以期为读者提供参考。
一、字面意义法字面意义法,即根据实词的字面意义进行翻译。
此法适用于实词在文言文中的意义与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相近或相同的情况。
例如:原文:“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译文:“太阳即将落山,气息微弱。
”二、词性转换法文言文中,实词的词性往往比较灵活,可以通过词性转换法进行翻译。
此法适用于实词在文言文中的词性与现代汉语中的词性不同的情况。
例如:原文:“山川秀美,风景如画。
”译文:“山川美丽,景色如画。
”三、语境分析法语境分析法,即根据实词在文言文中的上下文环境进行翻译。
此法适用于实词在文言文中的意义与字面意义不符的情况。
例如: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说:‘时光如流水般逝去,日夜不停。
’”四、对仗分析法对仗分析法,即根据文言文中的对仗句式进行翻译。
此法适用于实词在文言文中的对仗句式中出现的情况。
例如: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译文:“太阳依傍山峦渐渐落下,黄河奔腾入海。
”五、比喻分析法比喻分析法,即根据文言文中的比喻句式进行翻译。
此法适用于实词在文言文中的比喻意义出现的情况。
例如:原文:“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
”译文:“岁寒时,才能看出松柏的坚韧;患难时,才能看出真情的可贵。
”六、成语分析法成语分析法,即根据文言文中的成语进行翻译。
此法适用于实词在文言文中的成语意义出现的情况。
例如: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文:“学习并时常温习,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七、综合分析法综合分析法,即结合以上几种方法,对实词进行综合翻译。
此法适用于实词在文言文中的意义复杂,难以用单一方法进行翻译的情况。
例如:原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译文:“青青的衣领,使我心情悠长。
”总之,文言文翻译实词需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运用各种方法。
十种方法推断文言文词义
1.温故知新法“温故知新法”又可称为“迁移法”,就是要善于举一反三,灵活地迁移、运用课内外学过的相关知识。
2.以今推古法同其他事物一样,语言也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现代汉语脱胎于古代汉语,因此不少词语中还保留有古汉语的义项。
据此,可以快捷地解释一些词语。
3.因形训义法也就是根据字形结构特点,运用“六书”知识猜读。
所谓“六书”指的是六种造字和用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和“转注”“假借”。
这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中有详细的解说。
我们在初中阶段也多少有些了解。
据此,我们可以初步诠释一些实词。
比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诗》)“辔”字,从“糹”,从“车”,从“口”,是个会意字,可见跟套马车的物件有关。
上文说买了“骏马”“鞍鞯”,下文又说买了“长鞭”,这马车还缺什么呢?就只有“马嚼子”和“缰绳”了。
那么,“辔”字该是“缰绳”了,因为该字中有两个“糹”字符。
查课文解释,果然:“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辔”,缰绳。
4.同义互训法“互训”,是指两处或几处的文字相互注释。
“同义互训”就是根据联合结构(同义联合)用词特点,以此推彼,以彼推此,互相参照着进行解释。
5.反义互训法“反义互训”就是根据反义对举的行文特点,猜断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例如,“布席之初,呕者百千,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竞以新艳相角,雅俗既陈,妍媸自别。
”(袁宏道《虎丘记》)首先观察上下文,可知“雅俗”句与“妍媸”句有对仗关系,其结构特点应该是一致的。
其次,我们发现,“雅”与“俗”是对反义词,据此判定“妍”与“媸”也是反义关系。
那么,“媸”字到底该作何解呢?既然“妍”字有“美”的意思,那“媸”字就是“丑”的意思了,文中大概是指有的歌声不那么优美动听。
查工具书明确:妍媸,美和丑。
6.对偶互训法对偶句有其固定的特点,就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间。
对偶根据结构不同,可分为正对、反对和流水对三种。
“文言实词”怎么翻译?火速围观推断技巧!
“文言实词”怎么翻译?火速围观推断技巧!技法解读1.对称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
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反或相对,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进行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
2.语境推断法一是短语语境,就是实词所在的短语的词性特征和结构特征。
比如说“谲佞残妒”是四个形容词构成的并列结构,我们就可以根据其他几个词的意义来推断“谲”的释义是否正确。
二是句子语境,就是实词所在句子的结构特征和特定句义限定。
如2012年高考天津卷中文言文阅读实词题D选项“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我们只要对此句作简单的主谓宾结构分析,就可以知道“寿”在句中作谓语,肯定要解释为动词义,而不是名词。
三是上下文语境,就是实词所在的上下文语段构成的语境。
如“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
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虽死且有谋,馀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
根据这样的语境,说“无行之人”“谲佞残妒”,由“佞”和“妒”我们就能基本推断“谲”解释为“诡诈”应该是正确的。
语境推断法对于我们解读文言文,乃至现代文阅读题来说,都是必要的技能。
它不仅有助于推断实词释义选项的正确与否,对解答虚词辨析题、信息筛选题、概括分析题也都有帮助。
3.语法推断法(位置推断法)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1)划分句子成分法“信义著于四海”“信义”作主语,可判断“信”是名词,作“信用”讲)“烟涛微茫信难求”(状语,确实)“楚王贪而信张仪”(谓语,信任)(2)看搭配“辍耕之垄上”,“之”后接表地点的“垄上”,很明显,“之”在这里只能译成动词“到”才能与之搭配。
“自放驴,取樵炊爨”,原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
“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文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
文言实词解释的方法
练一练
囊萤夜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
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选自《晋书·车胤传》)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1.家贫,不常得油。
( 获得
)
2.乃以练为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装 )
3.博学多通(精通 )
解释词语的一般方法:
五、 邻字帮助法(根据相邻的字推断词义) 例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借 例2:曹操之众远来疲弊。 疲劳
文言文中,有些词语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 的单音节语素构成的。
文言实词解释
解释词语的一般方法:
特别提醒 注意:1、通假字 如“满坐寂然”
2、词类活用如“天倾西北” 3、一词多义如“手有百指”“指 其一端” 4、古今异义 如“行--走--跑” “疾病”
练一练
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 睛。每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诞, 因点其一。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 上天。不点睛者皆在。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1.须臾,雷电破壁( 一会 儿) 2.每曰:“点之即飞去。”( 每次 ) 3.不点睛者皆在。( 全,都)
练一练
割席分座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 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 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 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1.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拾 ) 2.又尝同席读书(曾经) 3.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扔掉 )
例2:齐师伐我
伐:攻打
文言实词解释
解释词语的一般方法:
三、 反推法(根据句意反推字义) 例1:孟浩然,乃襄阳人也。 是
检查方法:带入文中“验证”,是否合情合理。
语文文言文实词的五种推断方法
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
实词是汉语词类中的一种,词语中含有实际意义的词,实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即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词。
一般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及代词。
同时“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本文将做具体阐述。
1、字形推断法汉字本是表意性文字,特别是“偏旁”与字义联系密切。
有些字能直接从字形分析出词义,有些字虽不能直接分析出词义,却可以根据字形圈定出该字的意义范围,为进一步猜测词义提供依据。
在汉字中,形声字占大多数。
形声字分声旁和形旁两部分,其中的形旁为我们推断字义提供了条件。
对待冷僻的字不妨尝试字形推断词义法。
例如:“樯橹灰飞烟灭”,其中的“橹”我们知道是木制的“船具”,而对“樯”就不甚理解,但我们知道“樯”从“木”,同“橹”字联合成词,都属船具,便可推知“樯橹”有“船”的意思,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格。
再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其形旁为“辶”,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
又如:“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句中的“理”,形旁从玉,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理”字的意思是“治玉、雕琢”。
还有:①金就砺则利 (《劝学》)。
“砺”,“石”旁,推断它可能与一种“石”有关,“磨刀石”。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劝学》)。
“骐骥”,“马”旁,可能是一种“马”,准确义项为“骏马”。
我们常见的形旁还有很多,如:“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言”与说话有关;“隹(zhuī)”与鸟雀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体有关;“页”与头有关; “厂”,词义就和“房子”有关等。
会意字可采用拆字法。
如: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邹忌讽齐王纳谏》)。
“昳”,“日”加“失”,联系上下文“形貌昳丽”,联想到“昳”可能表现的是一种美丽,这种美丽让“日”失掉光彩。
高考语文理解文言实词的6大解题方法
【参考译文】 治理百官如同治理一个家庭,古人曾经有过这样的教导。作为一个家庭主事的 人,不论事情是缓还是急,是大还是小,都应当知道。有不知道的情况,就不能治 理好(这个)家庭。何况治理百姓的行政长官,有很多责任集于一身,像学校,像驿站, 像粮仓,像监狱,像农田水利,像桥梁堤坝等各种工程,总共主管的工作太多了。 观察时机,估量能力,破损的要修理它,肮脏的清扫它,堵塞的疏通它,缺失的补 上它,以前所没有的要谋划它。有人说它们不被修治,与我有什么关系,任期很快 过去,自找苦吃干什么?这样的念头一旦萌生,那么各种政务都会懈怠。前人说过, 公家的事务,有一丝一毫不尽心尽力,就是苟且享受俸禄,要遭到上天的惩罚。
•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 力。(1)结合语境看,“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所以 会“担心”镜湖的水泛滥。(2)语境中上文曾公亮设立 了闸门挡水,且将湖水排到曹娥江,这一做法肯定有 好处,据此,“利”应理解为“好处、利益”。(3)结 合本句后面的语境:使者递送文书要求查办盗贼,曾 公亮回答说境内没有盗贼,并且怀疑为同行人所为, 果然从同行人那里搜查到东西,由此可知上文“亡橐 中物”中的“亡”应该为“丢失”的意思。(4)结合语 境:曾公亮认为偷取银子的做法与到百姓家盗取财物 是有区别的,以此来为偷取银子之人开脱罪责,并且 下文中也证实了曾公亮的说法正确,故此处的“间”, 应该是“差别”的意思。(5)结合语境来分析,针对偷 取银子一事,皇帝让手下人讨论,如何裁决,最终强 盗没有被处死。“比”若依“比照”之意,则可能有 “强盗被处死”的过重处理,只有“按照”法律处理, 强盗才得以不死。
前面或定天下,人们称他是很有口才的说客,他伴随在高祖的身边, 常常出使各个诸侯国。等到高祖时期,高祖刚把中原平定,尉佗也平定了南越,便 在那里自立为王。高祖让陆贾为使者赐给尉佗大印,任命尉佗为南越王。……(尉佗) 接着问陆贾:“我和萧何、曹参、韩信相比,谁更贤能呢? ”陆贾说:“您似乎比 他们贤能。”尉佗又问:“那我和皇帝相比呢?”陆贾说:“皇帝从丰、沛之地起 兵,讨伐暴虐的秦朝,扫平强大的楚国,为天下人兴利除害,继承了五帝、三王的 宏伟业绩,统辖治理整个中原,中原的人口以亿来计算,土地方圆万里,处于天下 最富饶的地域,人多车多,物产丰富,政令出于一家,(这种盛况是)从开天辟地以来, 从未有过的。
文言文解词翻译方法
夫文言文者,古人之言也。
其言简而意赅,辞藻华美,韵味悠长。
然今之人,鲜有能通其意者。
故解词翻译,乃学文言文之关键。
兹将文言文解词翻译之法,略述如下:一、字面解释法字面解释法,即根据字面意思来解释词语。
此法适用于一些常见的、基本的意思明确的实词。
如“日”字,本义为太阳,引申为时间、日子等。
在文言文中,“日”字多指时间,如“日暮途穷”,即指太阳落山,天色已晚。
二、语境分析法语境分析法,即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语境来解释。
文言文中的词语,往往因语境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含义。
如“色”,在“面色如土”中,指脸色;在“色香味俱佳”中,指颜色。
因此,解词时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具体含义。
三、音韵分析法音韵分析法,即根据词语的音韵特点来解释。
文言文中,有些词语因音韵相近而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意义。
如“马”与“吗”,“衣”与“夷”等。
通过音韵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语的真正含义。
四、词性分析法词性分析法,即根据词语的词性来解释。
文言文中的词语,其词性往往与今文不同。
如“行”,在文言文中多为动词,如“行路”,“行礼”;而在今文中,多为名词,如“行列”,“行踪”。
因此,解词时需注意词性的变化。
五、修辞分析法修辞分析法,即根据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来解释。
文言文中,作者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通过分析修辞手法,可以更好地理解词语的含义。
六、成语典故法成语典故法,即根据成语中的典故来解释。
文言文中,许多成语都来源于古代的故事或传说。
如“杯弓蛇影”,“画蛇添足”等。
了解成语的典故,有助于我们理解词语的含义。
七、类推法类推法,即根据同类词语的含义来解释。
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意思相近,可以通过类比来推断其含义。
如“青”与“碧”,“绿”与“翠”等。
通过类推,可以扩大我们的词汇量,提高解词能力。
八、归纳总结法归纳总结法,即对文言文中常见的词语进行归纳总结。
通过对常见词语的整理,我们可以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词汇,提高解词的准确性。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因果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因果关系,推断出实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通过分析“井蛙”与“海”的对比,可以推断出“井蛙”表示的是局限于狭小范围的人或事物。
2. 类比推断法:根据文言文中的类比关系,推断出实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夫人之相与俛仰一世也。
”通过类比“相与俛仰”与“夫人”的关系,可以推断出“相与俛仰”表示的是对人的尊敬与敬仰。
3. 上下文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提示推断出实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朝闻道,夕死可矣。
”通过上下文的语境,可以推断出“道”表示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原则。
4. 反义推断法:通过寻找上下文中的反义词,推断出实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蜀将何以待之?”通过对照“蜀将”与“待之”的关系,可以推断出“待之”表示的是应对、对待的意思。
5. 对比推断法:通过对比上下文中的其他实词,推断出实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通过对比“参差荇菜”与“左右流之”的关系,可以推断出“左右流之”表示的是水流的方向。
通过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并准确推断出其具体的含义。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与技巧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与技巧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与技巧1课内实例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解析】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
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解析】畴的含义可根据田字旁能推出田地之意。
方法一:字形推断法(利用汉字字形)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功能。
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从(言)、辶(走)、刂(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其它还有: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纟--丝麻、宀--房舍、求--毛皮、隹(zhu)--鸟雀、冖--笼罩、歹--死亡、月--肉、页--首、自--鼻、目---眼、尸--身体……课外实例:1、启听淮北取籴。
【解析】其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2、袖空牒窃印【解析】部首片,本义就是木片,众所周知,古代发明纸张之前人们都把字写在木片或竹片上,所以片又被引申为文件、文书之义,因此凡是以片为形旁的字如版牌牍等都有文件、文书的意思。
2课内实例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解析】句中用和以位置相同,而用的意思又是我们拿得准的,以的意思是任用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解析】见:被3、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解析】弥:愈,越4、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解析】固:险固的地势5、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解析】族:族灭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解析】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7、追亡逐北【解析】亡,北对应,均为溃败。
常用败北,北即败方法二:语言结构推断法(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多,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近或相反,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易推出难。
实词推断十三种方法
导读: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个字(一般都是实词),或者没有见过,或者是见过而不能确知其含义。
高考古诗文阅读题的第一个题目,就是考察实词含义的。
因此,我们有必要掌握一些推断实词含义的方法。
一、答题步骤第一步,审题。
看要求是选正确的还是选不正确的。
第二步,对有把握的选项迅速作出判断。
第三步,借助方法,主攻难点。
二.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一)依形推义法(一)依形推义法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
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完全丧失,这种表意功能就是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
因此,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此外古汉语中的通假字绝大多数为形近通假,故而借助字形还可以帮助我们识别通假字1.有牧人御众之才该句中的“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为“牛”,泛指牲畜,右为“人手中拿着一条鞭子”,把两者的意思联系起来,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对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统治,治理”之意了。
光武南定河内,而更始大司马朱鲔等盛兵据洛阳,及并州未安,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禹曰:“昔高祖任萧何于关中,无复西顾之忧,所以得专精山东,终成大业。
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
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非此子莫可使也。
”乃拜恂河内太守,行大将军事。
光武谓恂曰:“河内完富,吾将因是而起。
昔高祖留萧何镇关中,吾今委公以河内,坚守转运,给足军粮,率厉士马,防遏它兵,勿令北度而已。
”光武于是复北征燕、代。
恂移书属县,讲兵肄射,伐淇园之竹,为矢百余万,养马二千匹,收租四百万斛,转以给军。
《后汉书寇恂传》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是一个会意字,一个“人”一个“言”意为人言真实。
此句中的“信”就解为“真实”。
3.启听淮北取籴d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五种方法攻克文言实词理解
五种方法 攻克文言实词理解
五种方法
攻克文言实词理解
字形推断法 语法分析法 组词联想法 课本迁移法 语境分析法
字形推断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一般情况下根据其构成可推导字义。形 声字的形旁表义,揭示这个字的意思或表明这个字与什么有关, 是参透一个汉字的“关窍”所在。
据此规律,再加上语境提示,我们可以直接从字形推导出 字义,至少可以据字形推断其意义范围,从而“解锁”词义。
2.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并序》)
看
解析:“眄”的偏旁是“目”,目字旁的字大多和眼睛有关。再根据“眄”的对象 “庭柯”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 译文: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
3.后召诣安福殿言政事,拜尚书郎,数陈得失,赏 赉增加。
(节选自《后汉书》)
解析:“足下”为主语,可翻译为“您”,后边直接跟着“深沟高垒”这个名词词 组,因此“深沟高垒”应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应该理解为:深挖战壕,高筑营垒。 译文:希望您调拨三万奇兵给我,我从小路拦截他们的粮草;您深挖战壕,高筑营 垒,坚守军营,不外出与他们交战。
4.谅毅亲受命而往。至秦,献书秦王曰:“大王广地宁邑, 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 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使若无罪,愿大王无绝其欢; 若使有罪,愿得请之。”
词义推断:“微”字,可联系成语“微言大义”来理解,其中“微” 为“精微”之意,由此可推断出句中“微”为“精微、精妙”之意。
3. 邻字推断法
除了用组双音节词、联想成语的方法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外,我 们还可以从相邻字入手,继续运用组词联想法来推断。
在文言文阅读中,经常会遇到两个同义或反义的词并列使用的 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掌握解释文言文实词的方法
1、字形分析,看形推义
即根据字形判断词的意义。
文言文中,即使是生僻的词语,也可以根据造字法中的象形、会意和形声,推断词的基本意义。
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归园田居》)
“羁”字看其字形,为马被辔头罩住,可理解为束缚之意。
类似从“四”的字均有“网罗、束缚”的意思。
有“罗、罩、罹”等。
2、语境分析,因文定义
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我们可以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
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再”与“一”、“三”相对使用,可见它不是指“又一次”,而是“第二次”。
3、构词分析,联想迁移
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考课内”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的相关依据。
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联想到已学过的课文、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和成语。
(1)联系成对的反义词、同义词。
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
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这种特殊的互文对举现象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
反义词并用如“进退”、“高下”、“富贫”、“穷达”。
同义词并用如“宫室”、“辅相”、“臣虏”、“货赂”。
如:属托行,货赂至,并曾赋敛。
(《晏子治东阿》);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陈情表》)。
例中由“货”推知“赂”指财物。
“无”与“鲜”相对,故可理解为“无”、“少”。
(2)联系成语。
即从成语和习惯用语中考查古词古义。
由于
不少成语中保留了古文言句法及一词多义现象,因此解题时联想自己熟悉的成语典故,也是解答文言实词题的方法之一。
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氓》)
危乎高哉!(《蜀道难》)
亡去不义。
(《鸿门宴》)
例中,“爽”义为“差错”,成语有“屡试不爽”,词语有“爽约”。
“危”
为“危险”义,成语有“危在旦夕”。
“亡”有“逃跑”义,“北”有“失
败”义,成语有“追亡逐北”“亡命天涯”,词语有“逃亡”“败北”等。
如:韩轨遂投城遁走(2004年高考辽宁卷第11题A项)
句中“投”是否作“投降”解呢据上文“敌见,惊退。
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再联想到成语“投笔从戎”,可知此处“投”应为“扔掉、舍弃”。
(3)联想课文。
遇到需要解释的词语,联想初高中的课文中的有关
词语,帮助我们判断。
如: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
(2003年高考全国卷第11题C项)《鸿门宴》中有“不如因而善遇之”,“遇”为“对待”之义,根据上下文语境,不难发现此处“遇”应该解作“对待”,而不是“优待”。
4、推断句法,理其结构
古汉语有其特殊的句法结构,任何一个实词与其前后的词构成特定的语法关系,因此考生也可以句法结构入手分析。
如:①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出师表》)
②愿陛下矜悯愚诚。
(《陈情表》)
③其一犬坐于前。
(《狼》)
“愚”:例①中作主语,我;例②中作定语,我的。
例①中是否可看成作状语呢不行。
因为它前面不能再补出主语。
由此可知,“愚”符合名词特点(作主语、定语),词性应为表谦敬的名词。
例③,按现代汉语的理解,可译为“其中的一条狗坐在前面”,但联系前后文,何来“一条狗”。
其实,这里句子的主语是“其一”,即“其中的一只狼”,谓语的中心词是“坐”,“犬”是用来修饰谓语的,而非主语。
正确的译文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面前”。
又如“为之”这一结构中的“为”是介词还是动词
①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而为之泣。
(《触龙说赵太后》)
②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
(《郑伯克段于鄢》)
例①“为之”后是动词“泣”,“为”为介词。
例②“为之”后是名词“所”,“为”为动词。
因此,其区分格式应为:“为之”+动词——为:介词;“为之”+名词——为:动词。
5、常规不通,通假代入
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
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如2006年高考江苏卷:
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民,吾民也。
发吾粟振之,胡不可
②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
这两题每句的翻译要注意,实词“振”通“赈”,应译为“救济”;“罢”
是通假字,通“疲”,应译为“疲乏、疲惫”。
根据前后文,“振”后带
有宾语,译为“振作”说不通,就要考虑通假。
“民罢于征发”,如果按
常规理解,“罢”有“停止、完结、罢官”的意思。
老百姓不可能停止
“征发”,那是当官的权力。
因此要考虑通假。
《过秦论》(中)有“强
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
”《论积贮疏》有“罢夫羸老易子
而咬其骨。
”
6、熟悉传统,掌握常识
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近几年试卷中有时有涉及,高考已考过“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
如: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2004福建卷第11题D项)
“用事”,题目解为“凭感情做事”,也是不明文化常识之故。
古文中“用事”专指“掌权”,教材中学过的《触龙说赵太后》中有“太后新用事”。
要注意掌握我国古代有关的天文、地理、历法、官职及其变化和年龄、时间的特定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