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北说黄米特殊的香气馋人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北说黄米特殊的香气馋人嘴
位于云冈石窟|
|
2008年08月06日16:46
晋北的黄米
南方的许多朋友不认识黄米,他们每每把黄米叫做“黏小米”。

我对他们说,小米的颗粒能有那么大吗?知道不知道?这是黄米!
每年端午,我母亲除了江米粽子还要包几个黄米的,母亲说黄米包的粽子粮食味更浓,江米粽子和黄米粽子两相对比,可不是黄米粽子的味道更浓一些。

在北方,黄米的地位特别高,过年过节要吃糕,红事白事也要吃糕,要吃糕就离不开黄米。

我母亲过年过节还会给我们蒸黄米饭,吃黄米饭要放糖和大量的猪油,味道很冲很特殊,是满族的遗风。

黄米还可以做枣糕,一层枣一层黄米蒸出来,味道和江米枣糕不大一样。

江米的学名叫“糯稻”,黄米的学名只一个字,叫“黍”,黍字又做“秫”。

我的书房叫“黍庵”。

朋友们和我开玩笑,说,多亏你那黍没有剥皮,剥了皮就成了黄米了。

在晋北一带,“黄米”是个隐语,人们把妓女叫做“黄米”,什么意思?这个词又是怎么形成的?谁也说不清。

但“黄米”一词最迟在明代就已经有,《金瓶梅》里第几回我记不大清楚,里边就说到“找一个黄米头儿来”,明代的“黄米头儿”我想和今天的“鸡头”差不多。

许多学者都认为《金瓶梅》一书的作者是北方人,更有人认为《金瓶梅》的作者是大同以南不远的山阴人,不但是山阴人,而且,作者还有名有姓,竟然是有明一代的阁老王家屏。

如单单以“黄米头儿”这个词做依据,把《金瓶梅》的作者放到山阴还真不算太离谱,只是不知道除了晋北别的地方还有没有“黄米”这一隐语?如没有,这一隐语便是考证作者身份的重要线索。

大同有个酒令,俚俗但不难听,“一条扁担软溜溜,我挑着黄米下苏州,苏州爱我的好黄米呀,我爱苏州的大闺女!”酒令不长,但转了一个韵,念起来特别俏皮好听,是下层人士的酒令,粗犷放达。

让人感兴趣的是,苏州人吃黄米吗?他们用黄米做什么饭?苏州人怎么吃黄米我们不知道,但在晋北,黄米是家家必备,来客人吃糕比包饺子省事,而且,糕的地位好像比饺子还高。

吃糕就必须有菜,最低档也得有大酱,把糕擀成片儿,把大酱抹在上边,抹好酱再把糕片卷起来,卷好再切小片儿,切好的小片用手按一下再入油锅炸,味道很好,真是酱香浓郁!这样的炸糕片我可以一次吃七八个。

在晋北,吃带馅儿的糕就必须油炸,馅儿一般都是素的,豆馅和菜馅儿,没听过吃肉馅儿的。

在我的记忆中,大同上华严寺的菜馅儿糕就十分好,干净味厚,滋味悠长,可以与南京鸡鸣寺的双冬素面媲美,都是出家人做出来的美食。

黄米在晋北很少有用来蒸饭的,都是磨了面吃糕。

新黄米磨面有一股特殊的香气,你想吃它本身的香,最好不用就什么菜,刚搋好的糕,你用铲子截一块儿白吃,真香,是真正的粮食香。

我的朋友绍武喜欢吃什么也不放的面条,就那么白吃,连酱油醋都不放,一筷子一筷子挑来白吃,我也跟着试着吃了一下,还真不错,是粮食的清香!我个人还喜欢喝煮过面条的面汤,什么都不放,一碗面汤端上来白喝,很好!各种的煮面条汤最数豆面的香,也只能是煮过豆面面条的汤才可以,你要是打一锅豆面糊糊,就远不是那个味儿!张爱玲吃面,是把面条都用筷子逼到一边,只喝汤,喝完汤,面条都剩在了那里。

但我不知道她喝的是什么汤?大概不是白水煮面条的那种面汤吧?
说到黄米我就总是想起当年乡下人背着黄米进城换玉米面高粱面的事,当时一斤黄米面大约换二斤或三斤玉米面或高粱面。

我当时还小,我问我的父亲,乡下人怎么就那么爱吃玉米面高粱面?他们为什么不喜欢黄米面?我父亲皱着眉头看了我好一会儿,好半天说出两个字:“混蛋!”又停了一会,父亲又补了一句:“多饿你两天看你还混蛋不混蛋!”
大同一带,据说曹夫楼的黄米糕最好,怎么个好?据说狗把曹夫楼糕盆里的糕拉拉扯扯叨了走,人们追出去,狗一松口,那块糕又一下子弹回到盆里!
【旅游声明】本文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