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扩张的内在动因_一个新古典分析框架

合集下载

新古典增长模型的推导

新古典增长模型的推导

新古典增长模型的推导
新古典增长模型是一种理论有效经济增长模型,这种模型的推导主要是基于技术进步和投资支出的不断发展,以及以资本库存量调节实现经济增长的观点。

该模型假设经济体存在完全竞争市场,企业可以自由流通资本,具有良好的市场机制和完善的政府政策,技术进步会持续改善企业的生产技术,投资支出会增加资本库存量,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新古典增长模型的推导可以看作是关于经济增长的一个过程,即生产函数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把技术的进步和投资的变化结合起来,用来解释实际经济的增长。

假设在一个期间内,以技术应用来表示时间t的技术水平为$A_t$,投资状况为$I_t$,整体经济产出为$Y_t$,资本库存量为$K_t$,人均经济产出为$Y_t/N_t$,在这个模型中假定有以下基本假设:
1)技术进步:技术进步能够改善资源的生产效率,因此可以认为$A_t$和$A_{t-1}$之间存在技术进步;
2)投资支出:投资支出增加了经济体的生产能力,即$I_t$会增加资本库存量,从而提高生产率和经济产出;
3)资本库存量:增加的资本库存量可能会引起对人力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放大增补,这一过程。

简述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及其含义

简述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及其含义

简述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及其含义
新古典增长模型,即New Classical Growth Model,是指将分析增长率及增长时间有关的经济学理论。

该模型由著名经济学家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罗宾森提出,它对传统古典增长模型作出了一系列补充和改进,成为研究经济增长的重要工具。

该模型的基本公式为:Yt = Yt-1 * ekt,其中Yt表示某一时刻的总产出,
Yt-1表示前一时刻的总产出,ekt表示经济增长率,用于衡量某一时刻的经济活动高低。

由于一个经济体的增长需要因素的投入和配置,所以该模型也采用了衡量投入和配置的学习速度变量A和α,这些变量决定了投入和配置组合给予经济增长的多少能量。

最后,模型还有一个常量ρ,用于衡量eekt的抵消程度。

由上述变量构成的公式,表明新古典增长模型考虑了经济增长能力的多种因素,所以它比传统经济学增长模型更加精确。

新古典增长模型通过考虑投入和配置的学习与适应的能力,揭示了经济增长的物理路径,使经济增长理论更加完善,也使其在计算机模拟、经济政策分析以及经济增长规律分析中各种更为全面和具有代表性。

新古典增长模型使经济增长模型更加完善,从而使经济学理论更加科学、简洁,从而实现科学的经济管理,更好地指导实践。

新古典增长模型不断地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发现更多的经济增长时间的因素;含蓄的揭示经济效率的结构,从而真实地反映出决定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各种因素和关系,也使它在经济增长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新古典增长模型(Neoclassical Growth Model)完整推导

新古典增长模型(Neoclassical Growth Model)完整推导
1
2 Model Setup
Representative Firm We assume a competitive economy with identical firms, then we use representatives to build the model. Production function of representative firms is Cobb-Douglas form with Harrod-neutral,
Neoclassical Growth Model
Weijie Chen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tudies
University of Helsinki 15 June, 2011
In this article, we use dynamic programming to solve neoclassical growth model which is based on microfoundation. Objectives of agents are formed explicitly, households choose saving in order to maximize utility, firms maximize their profits by decisions of employment and investment. Sometimes Solow model is also called neoclassical growth model, however Solow model is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what we are presenting here, the most prominent feature is that savings rate is exogenous in Solow model.

比较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主义实用知识

比较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主义实用知识

的态度问人,奢侈是人类的天敌”为西方主流经 主张,节俭是失业的原因,
题上 济学定下了基调。
尽情消费是爱国之举。
10
第三节 两个学派的基本异同
1.两学派的具体异同
新古典
凯恩斯(新)
相同点 1、他们都认为应该从微观的角度来探讨失业问题和是否需要政府干
预;
2、在微观基础的建设上他们的理论都涉及到个人理性行为和价格调
业发生,经济下滑后,也没有必要采取
行动,因为个人也认识到了
13
第三节 两个学派的基本异同
1.两学派的具体异同
新古典
凯恩斯(新)
政策分歧
3.应该采取什么 稳定性政策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可行
虽然个人是理性的,但
样的政策
的,还是无效的。以稳定经济为目的 私人经济仍然具有内在的
2.斯密之后,“理性经济”人思想进一步发展, 如西尼尔把“经济人”自利动机概括为财富最大 化,“每个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牺牲取得更多 的财富”。
2
第一节 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概述
3.边际学派是理性逻辑演绎法的重要推动者。 因为有了边际概念的引入,经济人的理性性质就 有了量的表示,即个人追求财富最大化就可以直 观地表示为对经济变量求极值。
需求不足原理”。这一范式调整显然有别于马歇尔等新古典学派
的“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操作范式,表现出了不同的分析方向

17
主要参考文献:
• 1、黄树人:《当前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特征:新古典主义与新凯恩 斯主义比较的启示》,载《经济评论》2002年第6期;
• 2、马 涛:《凯恩斯革命与主流经济学的关系》,载《南都学坛》 2013年第6期;
人的信息的完整性。均衡概念进入经济 言,是把问题自觉化和明确

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关系

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关系

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关系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系统性发展源自亚当·斯密,中经大卫·李嘉图、西斯蒙第、穆勒、萨伊等,逐渐形成了一个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这就是古典经济学。

在20世纪以后,现代西方经济学历经了“张伯伦革命”、“凯恩斯革命”和“预期革命”等所谓三次大的革命,形成了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这个框架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集中而充分地反映了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过去100年间的研究成果和发展特征,长期以来,一直作为正统经济学理论占据西方经济学界的主流地位。

新制度经济学,是一种用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制度的经济学,即利用正统的经济理论(新古典经济学)分析制度的构成和运行,并发现这些制度在经济体系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具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密切关系不不仅仅表现在新制度经济学是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下分析问题,而且还表现在它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冲击”与修正、继承和发展。

一、新制度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冲击”与修正新古典经济学的主流地位尽管一直没有被动摇,但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批评和职责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虽然有的经济学家从根本上否定新古典经济学,但是大多数批判和指责主要是针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不足或局限性。

新古典经济学的不足或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研究对象来看,新古典经济学的交换中心论严重地限制了其思想的范围和方法,是对经济体系的实际结构和运转的严重误解。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新古典经济学的无所作为以及同现实的强烈矛盾源于基本的认识论。

主流经济学把经济过程定义为面对稀少进行选择,其整个核心都依赖于对经济的逻辑演绎分析,而忽视了对在历史上同生产和消费联系在一起的现实的社会制度和行为的分析。

从解释力的角度来看,古典经济学也是有限的,它不能有效地解释对自我利益的计较并不构成动机因素的行为。

在批评者看来,基于理性选择范式的主流经济学虽然有明显的解释优势,但是,它既然先验地认同了既有的制度,就永远无法为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提出见解,使理论的构建趋于保守;它既然对个人的理性判断如此单一化,就必然忽视个人的社会需求一面,这样的经济学,即使解释了现象,其解释的深度也值得怀疑。

新古典增长理论

新古典增长理论
如果忽略经济波动的影响,我们就可把每一个个体劳动者提供的劳动看成是一个单位的劳动,并认为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从而经济中投入的劳动总量 就可看是经济中的劳动人口总数。这样,人均产出就可写为 ,人均资本存量可写为 。于是,人均产出函数为: 。进一步,假定经济中劳动人口数是固定的,人口的增长率为零。
人均产出函数 的特点是:(1)人均产出是人均资本的递增函数,即 ;(2)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即 。因此,人均资本的增加对产出的效应将随着人均资本存量的扩大而越来越小。当人均资本达到很高的水平时,人均资本增加对产出就几乎没有什么效果而言了。
(3.1.3)
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看,如果人口和技术水平都不增长,而只有总储蓄水平的不断提高(这是因为在既定的储蓄率下,随着产出的增加,总储蓄不断增加),那么长期内经济将保持总产初不变,因而储蓄对经济增长没有作用,资本积累的变化只能影响经济在短期内的产出水平,而不能影响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
(二)储蓄率与产出
一、产出与资本积累的相互作用
资本存量决定着经济的产出水平。反过来,产出水平又决定着储蓄与投资水平,进而影响资本积累。产出与资本积累之间的这种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决定着产出与资本的运动。
(一)资本的产出效应
我们先来讨论资本对产出的影响。为此,我们需要使用总量生产函数 ,这里 分别表示资本、劳动和总产出,并假定规模报酬不变,即 是一阶齐次函数。
第一节储蓄、资本积累与产出
本节在第二章第一节提出的经济增长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来讨论储蓄、资本积累与总产畜之间的关系。我们将在技术水平既定的前提下讨论,即暂先不考虑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了便于理解期间,本节采用离散时间方式来表示时间变量 ,即 。
为了便于理解本节的内容,这里先把问题摆一摆。自1950年以来,美国的储蓄率(即储蓄占GDP的比例)仅为18.7%左右,而德国为24.8%,日本为33.8%。这一事实能否解释美国同大多数OECD国家相比增长率低的原因?储蓄率不断上升能否带来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上一章第一节已经对这两个问题作出了否定的回答,即经济增长不取决于储蓄率,不能期望储蓄率上升能够带来经济的持续增长。但这一结论并不意味着不要去关心储蓄率,事实上,即使储蓄率不能决定经济增长率,储蓄率也还是对总产出和生活水平都有影响。高储蓄率最终将带来高生活水平。因此,储蓄率如何影响人均资本和人均产出,这是一个重要问题。本节的讨论分四步进行:首先讨论产出与资本积累之间的相互作用,其次讨论储蓄率对产出和资本的意义,然后对储蓄率变动的效应进行定量分析,最后讨论一下人力资本问题。

城市设计 复习

城市设计 复习

城市设计复习1城市设计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

2(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设计的主要研究对象,城市设计是以(城市形态塑造)为媒介,创造城市环境。

3.城市设计是介于(城市规划)、(城市设计)、(景观设计)三者之间的学科。

4按照人为力作用,依附某一阶层甚至个人的意愿和理想模式来设计和建造城市的办法,称为(自下而上)的城市设计,由此形成的城市被称为(人工城市)。

5按自然的力作用,遵循生物有机体的生长原则,这种叠合,积累的方式称为(自下而上)的设计方法,由此而成的城市被称为(有机城市)或(自然城市)。

6(20世纪20年代),城市居住的阳光日照标准制定。

城市设计的历史加列尔和艾娜斯在《城市的形态》中把城市规划发展分为5个时期(城市化的黎明),(古典城市),(中世纪的城市),(新古典主义城市),(工业城市)。

1公元前(5)世纪,被誉为“城市规划之父”的人是(希波丹姆)。

2.希波丹姆的城市设计有(米利都城)和(晋南城)。

3.中世纪城市的布局类型分为(要塞形)、(城堡型)、(商业交通形)4彼得库克提出了(插入城市),赫仑提出了(行走城市)。

5菊竹清训提出了(柱状城市)和(漂浮城市)。

6(美国)著名学者刘易斯芒福德,他的著作是(城市发展史)。

7城市发展的理想模式有(宇宙城市模式),(人文城市模式),(机器城市模式),(生态城市模式)。

8(阿尔伯蒂)是文艺复兴时期以理性原则研究城市建设的先驱。

9提出“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理不必中准绳”的是(管子)。

10根据希波丹姆的规划理论,城市分为三个部分(圣地),(主要公共建筑),(私宅)。

11阿尔伯蒂的学生(罗塞力诺)设计的(意大利比恩扎)中心,被认为是第一座按照文艺复兴时期观念设计实施的城市。

当代城市设计思潮1、(美国)建筑师(沙里宁)倡导城市”有基秩序论”.2、沙里宁的的主要著作有(《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形式探索—艺术的基本捷径》)3、(沙里宁)创办了美国框溪艺术学院。

新古典经济学地租理论

新古典经济学地租理论

第五节地租理论———新古典地租理论阿隆索(Alonso)是新古典地租理论的开创者。

他的《区位和土地利用》一书是新古典地租理论的奠基之作。

该书将杜能(1826)的农业土地利用模型引入城市,阐明了城市内部土地价值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

其在严格假设的基础上,采用数学方法分别考察了城市家庭和厂商区位选择的市场均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竞价曲线(bid price curve)。

该书的贡献是将城市土地与农地的土地利用理论和土地价值理论建立在一个统一的竞价曲线分析框架下。

该书假定:城市位于均质平原之上,且交通在城市的各个方向均可到达;所有的就业以及商品和服务都集中在市中心;土地自由买卖;买者和卖者对市场非常了解。

对家庭而言,应购买多大面积的地块?应在离市中心多远的地方定居?在上述假定下,家庭就会在其预算约束下使其效用最大化。

假定家庭收入用于土地、通勤和其他所有商品,则家庭效用最大化的条件为:式中,z表示其他所有商品;pz表示其他所有商品的价格; P(t)表示位于t处的土地价格;q表示家庭所消费的土地面积; k(t)表示位于t处的交通费用。

分别对上述条件求微分,可以得到:由一阶条件可以得出z、q和t的最优组合。

实际上,z、q和t的最优组合位于家庭的预算线与无差异的效用曲线相切之处。

对厂商而言,应购买多大面积的地块?应在离市中心多远的地方进行经营? 在上述假定下,厂商则会使其利润最大化。

厂商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如下:G=V(t,q)-C(V,t,q)-R式中,G表示利润; V(t,q)表示营业量; C(V,t,q)表示经营成本;R表示土地租金。

分别对上述条件求微分,可得:dG= dV(t,q)- dC(V,t,q)- dRdV(t,q)=Vtdt + VqdqdC(V,t,q)=CVdV + Ctdt + CqdqdR=P(t)dq + q(dP/dt)dt由一阶条件可以得出V、q和t的最优组合: 0=Vq -CVVq –Cq -P(t)。

城管理学复习题A

城管理学复习题A

《城市管理学》复习题A一、选择题1、()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

A、科技现代化B、信息化C、工业化D、农业现代化。

2、各国城市化进程的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处于()左右,发展速度很快。

A、25%—65%B、30%-70%C、20%-60%D、35%-75%3、人口、就业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城市中心人口白天密度过高,夜晚则相对冷清。

描述的是()A、郊区城市化B、逆城市化C、向新型城市化D、低度城市化4、19世纪末,霍华德鉴于城市环境质量的下降与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被破坏的情况,提出了亦城亦乡的()A、“田园城市”理论B、“带型城市”理论C、“巨型城市”理论D、“化整为零”的城市理论5、19世纪末,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马塔提出了()理论。

A、“田园城市”理论B、“带型城市”理论C、“巨型城市”理论D、区域规划理论6、市人民法院根据城市的行政地位设置,不设区的市和市辖区设立()法院。

A、最高人民法院B、高级人民法院C、中级人民法院D、基层人民法院7、()是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组织,它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

A、居委会B、街道办事处C、区公所D、地区行署8、1940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大都市区化的国家。

A、美国B、法国C、德国D、英国9、1976年美国地理学家()首先提出“逆城市化”概念。

A、布赖恩·贝里B、沙里宁C、克里斯泰勒D、刘易斯芒福德10、1978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秘鲁首都利马召开会议,通过了()。

A、《华沙宣言》B、《雅典宪章》C、《马丘比丘宪章》D、《威尼斯宪章》11、城市区别于乡村的最显著特征是()。

A、人口与物质的高度聚集性B、建筑种类的复杂多样C、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D、人际关系的高度网络化12、我国市政体制中居于核心领导地位的是()。

A、市政府B、市人大C、市政协D、市党委13、我国城市仿效西方设置市建制的行政管理体制是在()。

A、清朝末年B、北洋军阀时期C、中华民国时期D、新中国成立后14、日本各城市实行的市政体制是()。

The Growth of the City-城市发展

The Growth of the City-城市发展

城市发展一个项目的介绍欧内斯特·伯吉斯( Ernest W. Burgess)作者简介欧内斯特·伯吉斯(1886-1966)是著名的芝加哥学派成员之一,它包括著名的论文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 “作为生活方式的城市性”的作者路易斯·沃尔思(Louis Wirth)和先前做过报社记者的社会改革者、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罗伯特·埃兹拉·帕克(Robert Ezra Park)。

他们在大学里的任教,对美国大城市芝加哥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帕克(Robert Ezra Park)、伯吉斯( Ernest W. Burgess)和麦肯齐(R. Mckenzie)与1925年发表了三人合作的教科书《城市》,为城市社会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伯吉斯是一位有成就的学者,他对城市的社会动态中的居民生活提出了一些问题。

他提出了大量关于婚姻、家庭、社会之间的人际关系、人生的最后十年和社会老年化等论点。

但在其漫长而富有成果的学术生涯中, The Growth of the City“城市发展”这篇著作可以说是伯吉斯对城市研究最富盛名、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伯吉斯对现代城市的社会发展和城市扩张之间的关系的详细分析,为这一代的社会学家、地理学家和规划者对于未来城市的发展形态的学习有着深刻的影响。

伯吉斯是第一个运用人类生态学理论来建立有关城市发展和空间组织模型的学者。

他将芝加哥城作为他的分析对象,构造了一个城市的“同心圆模型”。

它既是芝加哥城市形态的一张地图,也是有关城市扩展的动态过程的一个理论图表。

随着伯吉斯论文的发表一些城市学者认为伯吉斯的模型被认为过于简单化并缺乏解释。

1939年,房地产经济学家霍伊特(Home Hoyt)认为城市空间是由不同经济活动集中构成不均匀的扇形区域并沿着交通线由中心向外扩展,称为“扇形理论”。

1945年,地理学家哈里斯(Chauncy Harris)和厄尔曼(Edward Ullman)则提出“多中心模型”,认为城市是围绕多个而非一个经济活动中心发展的。

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关系

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关系

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关系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系统性发展源自亚当·斯密,中经大卫·李嘉图、西斯蒙第、穆勒、萨伊等,逐渐形成了一个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这就是古典经济学。

在20世纪以后,现代西方经济学历经了“张伯伦革命”、“凯恩斯革命”和“预期革命”等所谓三次大的革命,形成了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这个框架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集中而充分地反映了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过去100年间的研究成果和发展特征,长期以来,一直作为正统经济学理论占据西方经济学界的主流地位。

新制度经济学,是一种用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制度的经济学,即利用正统的经济理论(新古典经济学)分析制度的构成和运行,并发现这些制度在经济体系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具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密切关系不不仅仅表现在新制度经济学是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下分析问题,而且还表现在它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冲击”与修正、继承和发展。

一、新制度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冲击”与修正新古典经济学的主流地位尽管一直没有被动摇,但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批评和职责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虽然有的经济学家从根本上否定新古典经济学,但是大多数批判和指责主要是针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不足或局限性。

新古典经济学的不足或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研究对象来看,新古典经济学的交换中心论严重地限制了其思想的范围和方法,是对经济体系的实际结构和运转的严重误解。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新古典经济学的无所作为以及同现实的强烈矛盾源于基本的认识论。

主流经济学把经济过程定义为面对稀少进行选择,其整个核心都依赖于对经济的逻辑演绎分析,而忽视了对在历史上同生产和消费联系在一起的现实的社会制度和行为的分析。

从解释力的角度来看,古典经济学也是有限的,它不能有效地解释对自我利益的计较并不构成动机因素的行为。

在批评者看来,基于理性选择范式的主流经济学虽然有明显的解释优势,但是,它既然先验地认同了既有的制度,就永远无法为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提出见解,使理论的构建趋于保守;它既然对个人的理性判断如此单一化,就必然忽视个人的社会需求一面,这样的经济学,即使解释了现象,其解释的深度也值得怀疑。

2023年注册城乡规划师之城乡规划原理提升训练试卷A卷附答案

2023年注册城乡规划师之城乡规划原理提升训练试卷A卷附答案

2023年注册城乡规划师之城乡规划原理提升训练试卷A卷附答案单选题(共30题)1、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剧是在()。

A.20世纪90年代B.20世纪80年代C.20世纪70年代D.20世纪60年代【答案】 B2、关于城市发展表述错误是( )。

A.城市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化、经济发展、生产力劳动分工加深和生产关系改变结果B.城市形成是人们居住形式由简单聚落向功能多样、形态及结构复杂大型聚居地客观演化过程C.城市发展历程是人们不断能动地改善自己聚居环境、进行城市营建过程D.一般城市发展均先经历相当长时期不稳定阶段【答案】 D3、相对于城市设计其他问题来说,( )涉及不同人群价值观,在业主委托项目中更容易被忽视。

A.经济问题B.环境问题C.社会问题D.政治问题【答案】 C4、下列哪项不是“新城市主义”理论主要原则?( )A.邻里与人口构成上多样性B.对步行交通和机动车交通同等重视C.三维视觉在城市景观序列塑造中作用D.适合本地建筑与景观设计【答案】 C5、城市绿地中生产绿地主要是指( )。

A.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防灾等作用绿地B.城市中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绿地C.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绿地D.为城市绿化提供苗木、花草、种子苗圃,花圃,草圃等生产园地【答案】 D6、新城的概念更强调了城市的相对独立性,它基本上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中心城市,为其本身周围的地区服务,并且与中心城市发生相互作用,成为城镇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涌入大城市的人口起到一定的()作用。

A.促进B.推动C.截流D.阻碍【答案】 C7、下列关于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申报条件的表述,错误的是()。

A.建筑遗产、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辖区内存有清末以前或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传统建筑群B.原貌基本保存完好,或已按原貌整修恢复C.具有一定的历史传统建筑的规模D.要先申报成为中国传统村落【答案】 D8、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核心问题是()。

新古典增长模型公式

新古典增长模型公式

新古典增长模型公式新古典增长模型(Neoclassicalgrowthmodel)是经济学中一种最重要的增长模型,可以用来解释经济增长的机制及其结果。

它最初发展于20世纪50年代,由威廉沃顿(William Vickrey)、乔治沃里夫(George Ricardo)和埃德温塞尔(Edwin Vansler)提出。

它将经济增长视为一个基于投资、技术进步和人口增长的自然演化过程,它的本质是一个可以用数学方程表达的模型,其公式如下所示:Y=AKα(L/K)1α其中,Y表示当前的经济规模;A表示Ao期间的技术进步率;K 表示当前的资本资产;L表示工作人口;α表示资本和劳动输入的弹性。

由此可以看出,新古典增长模型主要考虑了资本财富、机械设备和其他物质资本(K),以及可用于生产的劳动(L)。

新古典增长模型认为,再生产效率的提高(A)受存量资本和劳动的投入影响,因此,α的值会影响到经济投资及技术进步的结果,从而影响到经济增长的速度。

新古典增长模型是一个强有力的经济增长模型,它被广泛应用在发展中国家,以帮助它们解决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问题。

它也被广泛用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分析和计划当中,已经广泛应用在世界各国的政府政策分析和决策中。

新古典增长模型已经成为经济增长与发展领域的一种基础理论,可以提供经济分析人员和政策制定者一种可用于估计经济发展趋势和可能影响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的框架。

尽管新古典增长模型并不能完全反映实际经济形势,但它为分析和预测经济增长提供了基础。

新古典增长模型的最明显的特点是将投资、技术进步和人口增长视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其中,资本资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模型中资本资产的作用可以用数学方程来表达:Y=AKα(L/K)1α。

新古典增长模型也强调了弹性α的重要性,它可以用来衡量资本资产和劳动输入的结果,从而定量估计经济增长的因素。

由此可见,资本资产和劳动资源的有效组合和调整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技术进步的影响,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2023年黎诣远宏观经济学笔记从古典到新古典主义

2023年黎诣远宏观经济学笔记从古典到新古典主义

黎诣远《宏观经济学》(第3版)第三篇宏观理论体系第8章从古典到新古典主义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征询进行征询。

一、古典宏观经济学1.供应自动发明需求新古典经济学以萨伊定律为基本出发点。

萨伊定律认为供应自动发明需求:经济中有多少产品供应,相应地就会自动发明出多少产品需求。

按照萨伊定律,社会生产活动可以发明足够的需求来吸取社会所生产的产品,因而社会经济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总需求,而在于总供应。

总供应是社会经济矛盾的重要方面,只要经济社会可以不断地提供产品,人民生活水平就会不断得到提高。

古典宏观经济学家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认为,财富是由劳动发明的,假如经济社会当前投入L单位的劳动和K单位的资本,经济社会的生产可以用总量生产函数加以表达:(),=Y F K L2.就业、工资与总产出古典宏观经济学家从利润最大化和效用最大化原理出发,推导出劳动需求函数和劳动供应函数。

在劳动需求和劳动供应的共同作用下,实际工资同时得以拟定,即劳动市场均衡决定了经济社会对劳动的供求量和实际工资水平:d s W W N N P P ⎛⎫⎛⎫= ⎪ ⎪⎝⎭⎝⎭按照劳动市场均衡决定的劳动供求量,必然等于每个劳动力都被雇用时的劳动数量,即劳动市场均衡意味着经济社会充足就业,或者说货币工资W 具有完全弹性,使劳动的供应自动等于劳动的需求。

社会总产出也就由均衡时的劳动供求量拟定,(),f f Y F K L =代表了充足就业的产量水平。

3.物价水平与名义工资古典宏观经济学在分析劳动供求和产出决定问题时,假定物价水平P 不变,从而名义工资W 的变化就相称于实际工资的变化。

新古典增长模型

新古典增长模型

新古典增长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是现代经济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深刻的认识,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经济的发展。

经济学家乔治芒格(George M.Mankiw)在他的著作《新古典macroeconomics》(Macroeconomics)中介绍了新古典增长模型,其中提出了增长率、投资水平、节约比率、技术进步等一系列因素可能影响经济增长的论点。

新古典增长模型的构建和回顾主要是由凯恩斯和索恩在1930年代开始的,他们首先提出了认为经济增长可以通过投资、节约和技术的改进而得以实现的理论。

这一理论被称为“古典论”,提出了让经济增长保持持久发展的模型。

这种理论被称为“古典增长模型”,指出增长经济可以由投资、节约和技术的改进而发展。

新古典增长模型模型基于凯恩斯投资-节约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由投资和节约的协调作用来实现的,投资可以增加社会总资本,而节约可以提供以资本形式和资金形式替代消费的资金。

通过提高经济增长率,可以获得较高的长期增长水平。

新古典增长模型特别重视技术的进步,认为技术的改进有助于提高生产率,从而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改善生活质量。

新古典增长模型也强调了资本的增加对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性。

它阐述了资本的增加会促进生产率的提高,进而提高经济增长,且未来的经济增长会较以往更为稳定。

此外,新古典增长模型还指出,节约是经济增长的另一个重要条件,节约可以让企业投资到长期产出的改善,从而提高生产率水平。

新古典增长模型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可持续增长通常需要增加资本,增加技术进步,提高劳动力质量,以及增加节约,才能实现。

因此,政府可以在经济增长政策中考虑资本、技术、劳动力质量和节约等因素,以便实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新古典增长模型是经济学家们提出的一种重要理论,不仅提供了经济学家们深入理解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也为政府提出了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策略。

只有通过研究新古典增长模型,才能对政府制定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策略有所帮助。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是由许多经济学家在上个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个经济增长理论。

它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一国经济可以长期实现稳定增长,并且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
影响。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基于格里高利—贝克住宅和中期货币—凯恩斯理论,该理论认为
政府从根本上不可能控制经济,而只能调整利率,这将有助于维持经济的稳定。

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实现经济增长的唯一途径是:减少失业率,加强生产率和
积累资本,例如,降低通货膨胀、增加私人资本积累以及改善技术和经济结构。

学者们发现,经济重建过程中具有稳定的增长趋势,其主要原因是比较完整和全面的
市场体系,加强了市场的市场准则和管理制度,实行有效的政策,例如金融政策、工资政
策等。

而技术进步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技术进步在资本积累、拓宽销售市
场和提高生产力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

最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仍然会随着实践改进和经济环境的
变化而不断改变,但是新古典经济学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指导,这一指导建议我们改善经
济结构,有效地改善经济状况,提高经济效率等,以便最终让经济达到长期持久增长的目标。

新古典增长模型

新古典增长模型

索洛-斯旺模型)索洛-斯旺模型是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发展,发展点是改变了的生产函数,改为可以平滑替代的生产函数,又称为新古典增长模型。

(一)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分析目的、基本假定(二)稳定状态(三)动态分析(一)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分析目的、基本假定(一)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分析目的、基本假定(1.分析目的:新古典增长理论分析资本积累、人口增长及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着重分析储蓄对资本存量变化的影响,揭示经济长期增长的产出水平和资本水平实现稳态均衡的条件,以及如何从当时的状态向稳态均衡状态调整。

2.模型的假设索洛-斯旺模型保留了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假设,不同之处两点,生产函数不同,资本折旧率不再是0。

(1)新古典生产函数假定 ①新古典生产函数的性质:),(L K F Y ,有连续的一阶和二阶导数。

ⅰ各要素的边际产出大于0且递减,即一阶导数大于0二阶导数小于020,0F F K K∂∂<>∂∂ 3.1a 20,0F F L L ∂∂><∂∂ 3.1bⅱ规模报酬不变,即生产函数有一次齐次性 ).(),(L K F L K F λλλ=,0 λ成立 )()1,()1,/(),(k f L k F L L K F L L K F Y ⋅=⋅=⋅==3.2 显然L K k /=为人均资本 令L Y y /=,人均产出,则3.2式为)(k f y =ⅲ稻田条件(Inada Conditions )资本(或劳动)趋向于0时,其边际产出趋向于无穷大。

资本(或劳动)趋向于∞时,其边际产出趋向于零。

0→k ,∞→∂∂K F 3.3a0→L ,∞→∂∂KF 3.3b 上两式可写成∞==→→L L k k F F lim lim 00∞→k ,0→∂∂K F∞→L ,0→∂∂K F上两式可写成0lim lim ==∞→∞→L L k k F F②固定折旧比例假定 假设资本以一个固定比例折旧,0δ>,为常数,如总资本为K ,则折旧为K δ。

城市的起源和发展

城市的起源和发展
气候与水文条件
气候条件决定了城市建筑风格和居民生活方式, 水文条件则影响了城市供水和排水系统的建设。
3
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
自然资源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而生态环 境则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 发展。
社会经济变迁对城市形态和功能需求转变推动作用
人口增长与迁移
人口增长推动了城市规模的扩大 ,而人口迁移则促进了城市文化 的多样性和社会结构的复杂化。
近代以来全球化背景下新兴城市类型
全球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近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城市发展呈 现出多元化和开放性的趋势。一批新兴城市类型 应运而生,如国际化大都市、科技创新城市、文 化旅游城市等。
科技创新城市
科技创新城市是指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产业的城市 ,如硅谷、深圳等。这些城市注重创新要素的集 聚和创新环境的营造,是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策 源地。
应对策略建议
加强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加强数据安全 和隐私保护,完善智慧城市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 球性挑战。
THANK YOU
感谢聆听
自然环境选择
早期人类倾向于在气候适宜、水源丰富、食物充足 的地区聚居,形成原始村落。
安全防御需求
为抵御野兽侵袭和外来部落的侵扰,人类选择地势 较高、易守难攻的地点聚居。
社会交往需求
随着人口增长和生产力提高,人类需要更广泛的社 会交往,聚居地逐渐扩大并演变为城市。
农业生产与定居生活推动
80%
农业生产发展
城市化进程中存在问题及挑战识别
土地资源紧张
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土地资源 日益紧张,城市扩张与耕地保
护矛盾突出。
基础设施短缺

城市扩张项目开题报告

城市扩张项目开题报告

城市扩张项目开题报告城市扩张项目开题报告一、项目背景分析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扩张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城市扩张项目的开展,旨在满足人们对于更好生活环境的需求,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

本文将对城市扩张项目进行开题报告,分析其背景、目标和可行性。

二、项目背景城市扩张项目的背景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城市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现有城市的规模和资源已经无法满足这种需求,因此需要进行城市扩张项目,以提供更多的住房、公共设施和就业机会。

三、项目目标城市扩张项目的目标是通过增加城市的面积和改善城市的基础设施,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具体目标包括:1. 增加住房供应:通过建设新的住宅区,提供更多的住房供应,解决人口增长带来的住房短缺问题。

2. 改善交通状况:扩建道路和建设公共交通系统,改善城市的交通状况,减少交通拥堵问题。

3. 建设公共设施:增加公园、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的建设,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和休闲条件。

4. 促进经济发展:引进新的企业和产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

四、项目可行性分析在进行城市扩张项目之前,需要进行可行性分析,评估项目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以下是对城市扩张项目可行性的分析:1. 经济可行性:城市扩张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土地购买、基础设施建设等。

需要评估项目的收益和回报周期,确保项目的经济可行性。

2. 社会可行性:城市扩张项目对于居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有着重要影响,需要评估项目对社会的影响,确保项目的社会可行性。

3. 环境可行性:城市扩张项目可能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包括土地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需要评估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确保项目的环境可行性。

4. 政策支持:城市扩张项目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政策的引导。

需要评估政府对于城市扩张项目的政策支持程度,确保项目的政策可行性。

五、项目实施计划在评估项目的可行性之后,需要制定详细的项目实施计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扩张的内在动因———一个新古典分析框架宋 娟〔摘 要〕 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城市向外扩张的内在动力。

本文运用微观经济学中居民最大化效用函数模型,对城市扩张的发生机理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城市扩张的内在动因,并得出结论:居民收入水平是决定城市向外扩张的主要因素。

并质疑了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盲目扩张,贪大求大的做法。

〔关键词〕 城市扩张 动因 收入弹性 环境质量一、前 言城市化是21世纪世界发展的三大趋势之一。

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中期加速发展阶段,我国城镇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城市化的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城市化已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现象。

城市化问题已经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很多地区把它作为社会经济的基本发展战略。

然而,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着一些不恰当的做法,如部分地区片面追求城市地域面积的扩大,不惜侵占耕地,盲目向外扩张;许多地区提出要建立大型、超大型城市;一些地区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将邻近几个城市合并为一个大型城市等等。

一时间,城市合并、城市扩张,建立国际大都市等实践或政策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主流。

本文试图从城市扩张的微观角度构建一个分析模型,揭示城市扩张的内在动力,并指出:城市的扩张发展是一个自发秩序过程,是由该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内生决定。

人为地推动城市扩张,必然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经济效率的降低。

二、城市扩张的发生机理1.文献回顾城市化,城市扩张一直是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国内不少文献探讨了城市化,城市扩张的原因和趋势,但多以宏观层面的研究为主,且多以定性研究为主,而对城市扩张的微观层面,居民居住区位选择行为的内部机理研究不足,定量的实证研究较为缺乏。

国外对城市扩张的研究文献中,Alons o(1964)最早建立一个较完整的城市居民居住区位选择模型,该模型的主要思想是:居民选择居住区位的依据是在比较居住区位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后选择居住地。

这是新古典经济学中标准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

Alons o这一模型成为了研究城市扩张的标准范例。

但在Alons o模型中,居民的效用与居住地与城市中心商业区的距离无关。

这一假设显然与现实生活不符。

后来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扩展了Alons o的居民居住区位选择模型。

如wheaton(1977)将收入纳入到居民居住区位选择模型中,他认为居民收入是居民选择居住在较远的效区的一个主要因素,富有的家庭选择居住在效区是一个长期的空间竞争的均衡结果。

他的理论部部分地解释了美国富有家庭居住地效区化的趋势。

但大部分富有家庭选择居住效区还受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如追求好的环境等。

Wright等(Wright,1977;P olinsky and Rubin feld, 1978)将居住地的公共物品与服务等因素加入到Alons o 的城市扩张模型中,他们认为环境质量(如更多的绿地,公园、更洁净的空气等)是居民选择居住效区的一个因素。

他们的这一思想被cho等(cho,2001;Wu,2001)进一步发展,他们系统研究了环境舒适性对城市扩张或居民居住区位选择的影响,但他们的模型忽视了交通成本对居民居住区位的选择。

如果劳动力市场分散化程度偏低,它集中在城市中心,人们居住在郊区的交通成本会提高,这也将影响到人们选择居住地的决策。

本文将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将住房价格、居住地离城市中心的距离、环境舒适性、收入等因素作为居住区选择的基本因素,纳入到Alons o的城市扩张模型中,从一个更广泛的角度来考察城市扩张的动因。

2.模型与假设为使分析简化,我们做如下假设:(1)所有的就业机会和物品劳务集中在城市的一个中心商业区(C BD),因此居民每天从他们的住宅区到商业区来回移动。

(2)不同地区的环境舒适性是不同的。

(3)住房是一个正常商品,对它的需求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4)居民将在他的居住区位上得到最大效用,并受收入的制约,因此,居民的居住区位选择的目的就是在收入预算的限制下,最大化其效用。

MaxU(z,q,t,e(t))(1) (P z z+P(t,e(t))q=y-k(t)(2) z代表所有物品与劳务的数量,q代表住房消费量或房屋的大小,t代表住宅区到商业区的距离,e代表环境舒适度,p z代表物品与劳务的价格,p(t,e(t))是房屋市场价,y是税前收入,k(t)代表交通成本,它随距离的增加而增加。

所以有:U z>O,U q>O,U t<O,U e>O引入一个常数λ,有:U z=λ(3) U q=λP(t,e(t))(4)U t=λqdp(t,e(t))dt+λqdp(t,e(t))de(t)de(t)dt+λdk(t)dt(5)U e=λqdp(t,e(t))de(6)y=z+p(t,e(t))q+k(t)(7)分别从(3)和(4)、(3)和(5)、(3)和(6),我—21—们得到以下等式:U qU z=p (t ,e (t ))(8)U t U z q dp (t ,e )dt +q dp de ・de dt +dk (t )dt (9)U e U z =qdp (t ,e )de(10)从(8)、(9)、(10)中可得出,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种商品价格的比率或边际成本的比率,从上述三个式子中可得出从商业区到郊区的空间运动的边际成本。

把(10)式变形得到:dp (t ,e )de =1q U eU z(11)把(11)式代入(9)式得到:dp (t ,e )dt =1q [U t U z -U e U z ・de (t )dt -dk (t )dt ](12)因为U t <0,U e >0,U z >0,d k Πd t >0,如果d e Πd t <0,这说明随着距离的增加,房屋价格将下降;若d e Πd t >0,这说明随距离的增加,房屋价格有可能上升;房屋价格由距离和环境质量决定,所以有:dp (t ,e )de +dp (t ,e )dt =1q [U e U z +U t U z -U e U z ・de dt -dkdt](13)如果MRS ez >|MRS tz |+MRS ez ′(t )+k ′(t ),则房屋价格会随距离的增加和环境质量提高而增加,也就是说如果人们更看重环境质量而不是居住地离商业区的距离,人们会放弃更多在城市商业区的物品与劳务而增加单位的环境舒适性,房屋价格将会上升。

通常考察房屋消费的空间均衡结构的方法是看价格曲线的形状。

如下图:具有较平坦价格曲线的家庭将会选择T 2点,具有较陡峭价格曲线的家庭将会选择T 1点,T 2>T 1。

那么哪组家庭会具有较平坦的价格曲线,选择居住在离商业中心区较远的T 2点呢?我们再看一下(12)式:dp (t ,e )dt =1q [U t U z -U e U z ・dp (t )dt -dk (t )dt](12)在(12)式中,我们用T MCT 来表示边际交通成本、环境舒适性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则有:d 2p dtdy =(dT MCT Πdy )q -(dq Πdy )T MCT q 2=T MCT yq [dT MCT dy y T MCT -dq dy y q ]=T MCTyq(ηT MCT -ηq )(14)这里ηT MCT 是边际交通成本的收入弹性,ηq 是房屋消费的收入弹性。

如果ηT MCT -ηq >0则d 2p dtdy<0这意味着更高的收入家庭的价格曲线较为平坦,即具有较高收入的家庭更有可能选择居住在离商业中心区较远的地区,为了追求更好的环境质量,而较低收入家庭更可能居住离商业中心区较近的地区。

进而可得出,如果一个城市的人口具有较高的收入,这个城市便会向外扩张。

反之,就不会发生城市扩张,这个城市成为一个内敛的城市(com pact city )。

三、结论和启示本文在Alons o (1964)的标准的居住区位选择模型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扩展,得到以下结论:1.郊区环境质量提高会导致城市向外扩张,(de Πdt >0)。

2.高收入家庭具有较平坦的价格曲线,因而会选择居住在环境质量好的郊区。

低收入家庭具有较陡峭的价格曲线,因而会选择居住在离商业中心区较近的地区。

3.城市居民有较高的收入水平,会导致城市向外扩张。

而具有较低的收入水平城市不会向外扩张,人们将在城市中心集聚。

本文所作的分析,对我们的启示是:1.城市化是城市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的统一体。

当前人们往往只注重城市量的扩张,而忽略了城市质的提高,这表现在盲目追求城镇人口的增加和城镇地域面积的扩大,而不重视城镇的更新改造和城市环境质量的提高,其结果是导致城镇建设乱铺摊子,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

2.只有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提高了,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居民收入水平得到较快增长,城市才会吸引非农人口和二三产业的增加和积聚,才会不断扩大,才会发挥城市规模效应。

决不能不顾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用行政手段扩张城市,提高城市化水平,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只会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

参 考 文 献1.杜德斌.论住房需求.居住选址与居住分布.经济地理,1996,16(1)2.郑思齐.利用排序多元Logit 模型研究城市居民的居住区位选择.地理科学进展,2004,23(5)3.Alons o ,w.,Location and land use ,Harvard Univer 2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19644.cho ,cheol 2Joo.Amenities and urban residential struc 2ture :an amenity 2embedded m odel of residential choice.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2001,805.Fujita ,M.Urban Economic Theory :Land use and city siz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England ,19896.G laeser , E.L.and kahn ,M. E.sprawl and Urban G rowth.Harvard Institure of Economic Research ,20037.Papageorgiou ,Y.Y.and Pines , D.An Essay on Urban Economic Theory.K 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98.Wheaton ,W. C.Income and urban residence :an analysis of consumer demand for location.The American Eco 2nomic Review ,199710.Wright , C.Financing Public G oods and Residential Loation.Urban S tudies ,1977,1411.Wu ,J.(2001).Environmental amenities and the spatial pattern of urban sprawl.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1,83(3)作者简介 宋娟,云南民族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讲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