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1荷塘月色 课件 (共42张PPT)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一单月《荷塘月色》ppt课件
花叶若梦
荷
薄 雾 似 纱 正面描写
塘
月光如水
的 月 灌木黑阴斑驳
色 杨柳倩影如画 侧面描写
光影和谐似曲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 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 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 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 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 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 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 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 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 奏着的名曲。
独出家门 观荷赏月 返回家门
小径漫步 月下荷塘
荷塘月色
荷塘四周 惦念江南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流水
月光如水
正 面
薄雾似纱 写
花叶若梦 月
黑影斑驳
侧
杨柳如画
面
光影似曲
烘静 赏景排忧 无法超脱
王昌龄《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 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 即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 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 法。其最大特点是“感觉 的转移”。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
通 感
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缕缕清香 渺茫的歌声
嗅觉
听觉
时断时续、若有若无
运用通感,把荷香比作歌声,把嗅觉转换 为听觉,打通了不同感官,形象生动地写 出了荷香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缥缈、 沁人心脾的特点,烘托出几分宁静与优雅。
散文
• 记叙散文:记事散文、写人散文 • 抒情散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 议论散文:重于议论 • 散文的主要特征: • 1.形散而神不散 • 2.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情感真挚 •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郁达夫) •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 毕淑敏:散文是血写的,小说是水写的,诗歌是骨髓写的。
【整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1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课件1 (共42张PPT)
关于月亮的诗文: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关于荷花的诗文:
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周敦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字佩弦,号秋实。1898年 生于江苏东海。1916年考入 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更名 “自 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 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 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 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 《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 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 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著作有 《朱自清全集》。
树梢 ( 远山 ) 树上 ( 蝉声 )
树缝 ( 灯光 ) 树下 (水里的蛙声)
整 体 的 风 光
第六段描写的荷塘四周的环境与 前文所描写的有什么不同?传达 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总体环境的描写是:清淡 朦胧 幽静 深远的,是 以乐景写哀情。 此时诗人的内心是“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 也没有”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与哀愁。
求宁静
小径 不 宁 静 家
小径
得 宁 静
出宁静
理清思路,划分层次:
全文分三大部分: 一(1): 观荷缘由(点明题旨) 二(2-6):荷塘月色(主体) 1、(2、3节)荷塘的环境,抒写个人心境,体会 独处妙处。 2、(4、5节)月下荷塘与塘上月色。 3、(6节)再写环境:一幅寂静、朦胧的月色图
三(7):联想述志(结尾)
赏析第三部分
人教版语文必修2:1 荷塘月色 课件(共77张PPT)
易,阴柔,在想像上都不出色。也许第三句的譬喻较有韵味,
第八句的能够寓美于丑,算是小小的例外吧。第九句用小提
琴所奏的西洋名曲来喻极富中国韵味的荷塘月色,很不恰当。
十四个譬喻之中,竟有十三个是明喻,要用
3
“像”“如”“仿佛”“宛然”之类的字眼来点明“喻体” 和“喻依”的关系。在想像文学之中,明喻不一定不如隐喻,
西 洲
盾心情在作者当时苦闷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
曲 》
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
这段文字,即景生情,忽远忽近,善收巧放。最
见疏朗又曲折的功夫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采莲赋》和《西洲曲》中采莲的情景,
反衬出自己的思乡之情,更衬托出作者当时的淡淡的忧愁的难以 解脱。
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 静,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
《荷塘月色》的灵魂,不是诗人的“淡淡的喜 悦当中夹杂着淡淡的哀愁”,而是诗人的热爱祖 国山水的爱国情思和诗人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 污的高洁品性。
荷
拓展阅读
塘
月
色
儿女
浆声灯影里的 秦淮河
朱自清 散文
温州的 踪迹
歌声
绿
全
文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文
小 中描绘了美的景、美的情。其特点是写 结 月光和写荷塘交叉,动的刻画与静的描
上
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
的
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月 色
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 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 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
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4.2《荷塘月色》(共42张ppt)
清华大学的知识分子吴晗等人看透了美国的险恶用心,组织清华学 者一起在一份宣言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坚决拒绝美国的“援助”的面 粉。当时,朱自清正患严重的胃病,身体瘦弱,经常呕吐,急需补充营
相关事迹
养。拒领救济粉会让朱自清和八个孩子生活更加困难。可是为了维护中 国的尊严,他坚决拒绝“赏赐”。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的签名之举是 正确的。我不应逃避自己的责任。”
1.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作者处于苦闷彷徨 中。 2.诗人顾念家中妻儿,又忧心国家政局,二者难以两全。 3.诗人身处异乡北平,处于政治风暴中心,他惦念故乡江南, 那个自古可以偏安苟活、适宜避世之所。 4.日美对文人的拉拢,例如 “救济粮”。
合作探讨
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 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作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似乎可以 收尾,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 的文字?
文章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 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 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
(4)“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是因回 忆而勾起了乡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
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 想摆脱这种不宁静而又摆脱不掉的万分苦恼的心情。
小结:借景抒情
这篇散文以“我”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从“带上门出 去”写起,到“推门进去”收尾。在夜游荷塘的过程中,作者 时而缓步前行,时而停立凝想,一路上把荷塘周围环境、荷塘、 荷叶和荷花、月光以及远远近近的树木、山色陆续呈现在读者 面前,读者仿佛跟着他一路去观赏、领略“这无边的荷香月 色”。
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3):夜赏缘起 第二部分(4-6):漫步荷塘 第三部分(7-10):联想回到现实
相关事迹
养。拒领救济粉会让朱自清和八个孩子生活更加困难。可是为了维护中 国的尊严,他坚决拒绝“赏赐”。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的签名之举是 正确的。我不应逃避自己的责任。”
1.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作者处于苦闷彷徨 中。 2.诗人顾念家中妻儿,又忧心国家政局,二者难以两全。 3.诗人身处异乡北平,处于政治风暴中心,他惦念故乡江南, 那个自古可以偏安苟活、适宜避世之所。 4.日美对文人的拉拢,例如 “救济粮”。
合作探讨
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 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作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似乎可以 收尾,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 的文字?
文章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 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 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
(4)“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是因回 忆而勾起了乡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
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 想摆脱这种不宁静而又摆脱不掉的万分苦恼的心情。
小结:借景抒情
这篇散文以“我”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从“带上门出 去”写起,到“推门进去”收尾。在夜游荷塘的过程中,作者 时而缓步前行,时而停立凝想,一路上把荷塘周围环境、荷塘、 荷叶和荷花、月光以及远远近近的树木、山色陆续呈现在读者 面前,读者仿佛跟着他一路去观赏、领略“这无边的荷香月 色”。
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3):夜赏缘起 第二部分(4-6):漫步荷塘 第三部分(7-10):联想回到现实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 课件 (42张PPT)
朦 胧 优 雅
杨柳的倩影
实
( 月影 )
光和影的和谐
像名曲
虚
2020/7/22
19
荷 塘 的 四 面
2020/7/22
杨柳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的 乍看像烟雾般
树梢 树缝 树上 水里
远山 灯光 蝉声 蛙声
由远及近、由静及动
整 体 的 风 光
20
相关图片
1978年秋,清华大学纪念朱自清逝世三十周年时, 将原清华园内的古亭命名为“自清亭”,以示纪念。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 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 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一带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 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 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 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 灭》、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等。
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惟一 答案。而且也正因为如此,《荷塘月色》将成为一首 耐读的朦胧诗,过去、今天和未来的每一位读者会因 年龄、阅历、所处时代等等因素,而从同一篇《荷塘 月色》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
2020/7/22
5
2020/7/22
6
朱自清与家 人,自1903年定 居扬州后,曾居 住过多处。开始 住天宁门街,后 迁居弥陀巷、南 皮市街、东关街、 仁丰里等。现在 保全下来的为安 乐巷27号故居。 图为故居门口。
2020/7/22
7
1939年8月,朱自清与夫人陈竹隐、三子朱乔 森、幼子朱思俞(前右)摄于昆明翠湖公园。
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 夜晚。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 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荷塘月色教学课件 (共39张PPT)
1 叠音词的使用,增添了文章的音 韵美. 2 典雅的书面语与朴素的口语相 连缀,雅俗共赏.
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写了作者一次怎样的经历?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深更半夜的时候去月下散步呢? 4.作者去月下散步的目的是什么? 5.作者的目的达成了吗? 6.本文字里行间充斥着怎样的情感? 请将文中变现情感的句子画下来。
整 体 的 风 光
树缝 ( 灯光 ) 树下 (水里的蛙声)
有声有色、浓淡相宜,错落有致
问:作者全身心地享用这无 边的荷香月色,最终有没有得到 解脱呢?
没有,作者得到了暂时的宁静,一听到 蝉声与蛙声,刚获得的自由和宁静又在 一片蛙声中失去了,不禁发出“热闹是 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
家
淡 哀 淡 愁
作者简介
•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 字秋实。1917年改名为:自清, 字:佩弦。现代散文家、诗人、著 名学者及民主战士。 • 1920年毕业于北大后在江浙一带 从事中学教育工作; • 1924年出版诗文集《踪迹》 •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 • 抗战爆发后,在党抗日民主运动影 响下,思想认识逐步提高。 • 1948年贫病中逝世。 毛泽东称赞 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比喻——具体形象 拟人——灵秀动人 通感——迷离精妙
荷韵
光
如流水 静静地泻 薄薄的青雾浮起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 乳中洗过一样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实
荷 塘 上 的 月 色
影
虚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灌木的黑影
朦 胧 柔 美
杨柳的倩影——画 光和影的和谐 像名曲
实 虚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在这 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 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 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 梦。
人教版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荷塘月色》PPT课件
朱 自 清
折曲 折曲
本体 喻体 原句
相似点
荷叶
舞女的裙
……
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 很相似
一粒粒 白 花 的明珠 (荷花) 碧天里
的星星
…… ……
月光下,白色荷 花与一粒粒 的明珠相似
白花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 碧天的星星相似
清香
渺茫的 歌声
…… 渺茫的歌声和微风中荷香的 断断续续,若有若无
动影响下,思想认识逐步提高。 • 1948年贫病中逝世
三、写作特点
• 1、情景交融 • 2、语言凝炼、准确、清新
四、小 结
• 朱自清通过在月下荷塘静谧幽美 的景色中独处的心境描述,表达 了他抑郁孤寂、想超脱现实自得 其乐而不可得的情绪,以及对自 由宁静生活的向往
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世,求得短暂的安 宁。所以清清冷冷的荷塘也成为超脱世尘的绝妙 世界。
作者简介
•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 字秋实。1917年改名为:自清, 字:佩弦。现代散文家、诗人、 著名学者及民主战士。
• 1920年毕业于北大后在江浙一 带从事中学教育工作;
• 1924年出版诗文集《踪迹》 •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 • 搞战爆发后,在党抗日民主运
“朱先生的语言,历来是 ‘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 础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话, 毫无雕饰的文字,更有精心‘拣 练’的遣词用字。点活了月光和 雾气的‘泻’‘浮’二字••••••生 动的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 的作用。” 《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金志 华
第四段 荷塘四周 由远及近
以有声衬无声。
荷 画 面 是 —美丽的 美 塘 月 气 氛 是 —宁静的 静 色 格 调 是 —雅致的 雅
(三) 联想旧时江南采莲的情景
折曲 折曲
本体 喻体 原句
相似点
荷叶
舞女的裙
……
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 很相似
一粒粒 白 花 的明珠 (荷花) 碧天里
的星星
…… ……
月光下,白色荷 花与一粒粒 的明珠相似
白花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 碧天的星星相似
清香
渺茫的 歌声
…… 渺茫的歌声和微风中荷香的 断断续续,若有若无
动影响下,思想认识逐步提高。 • 1948年贫病中逝世
三、写作特点
• 1、情景交融 • 2、语言凝炼、准确、清新
四、小 结
• 朱自清通过在月下荷塘静谧幽美 的景色中独处的心境描述,表达 了他抑郁孤寂、想超脱现实自得 其乐而不可得的情绪,以及对自 由宁静生活的向往
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世,求得短暂的安 宁。所以清清冷冷的荷塘也成为超脱世尘的绝妙 世界。
作者简介
•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 字秋实。1917年改名为:自清, 字:佩弦。现代散文家、诗人、 著名学者及民主战士。
• 1920年毕业于北大后在江浙一 带从事中学教育工作;
• 1924年出版诗文集《踪迹》 •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 • 搞战爆发后,在党抗日民主运
“朱先生的语言,历来是 ‘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 础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话, 毫无雕饰的文字,更有精心‘拣 练’的遣词用字。点活了月光和 雾气的‘泻’‘浮’二字••••••生 动的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 的作用。” 《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金志 华
第四段 荷塘四周 由远及近
以有声衬无声。
荷 画 面 是 —美丽的 美 塘 月 气 氛 是 —宁静的 静 色 格 调 是 —雅致的 雅
(三) 联想旧时江南采莲的情景
人教版语文必修2:1 荷塘月色 课件(共43张PPT)
塘 河塘
(2)搪
搪塞
糖 糖果
嬉 嬉戏 嘻 嘻嘻哈哈 (4)熹 熹微 禧 福禧
导记·晨读晨练
3.词义理解
(1)点缀:___加__以__衬___托__或__装___饰__,__使___原__有__事___物__更__加___美__好__。__ (2)斑驳:原___指__一__种___颜__色___中__杂__有___别__的__颜___色__,__这___里__有__深___浅_
薄.荷 bò
⑥脉一 脉.脉 脉.相 含情 承
mài mò
导记·晨读晨练
记·晨读晨练
本 课 读·边学边思 栏 目 开 写·行读行写 关
2.辨形组词
惦 惦记
(1)掂 掂量 踮 踮脚
缀 点缀 辍 辍学 (3)啜 啜泣 惙忧 心 惙惙
记·晨读晨练
本 课 读·边学边思 栏 目 开 写·行读行写 关
荷塘月色
记·晨读晨练
本 课 读·边学边思 栏 目 开 写·行读行写 关
荷塘月色
——苦闷心灵的彷徨和呐喊
学习重点 1.记:积累本文重点字词,背诵本文描写荷塘的名句。 2.读:了解作者及其作品,了解时代背景;理解散文中景与情的关
系;理解作者不满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的 高洁情怀。 3.练:学习通感的手法。 4.写: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一篇短文。
导记·晨读晨练
主题积累
记·晨读晨练
本
文人爱荷
读·边学边思
课 栏
1.有关“荷花”的名句
目 开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
写·行读行写 关
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1 《荷塘月色》课件43张PPT
2.清廉。荷花即青莲,青莲与“清廉”谐音, 因此荷花也被用以比喻为官清正,不与人同流 合污,这主要是指在仕途中。
3.吉祥、吉利,莲称荷,与“和”谐音。 古代有以荷花、海棠、飞燕构成一幅“何 (荷)清海宴(燕)”图,喻为天下太平。
4.爱情。我们都知道莲藕的丝很长,牵扯 在一起,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听到有 人说“某人和某人藕断丝连”,其实就是 说男女之间还有联系,也即我们所说的藕 断丝连。
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 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 且加强了夜色的浓重气氛。
叠词叠字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 特征,而且照应了第二段中“蓊蓊郁郁”的 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富有音 乐美。
朱自清看到的景构成的画面给人一 种什么样的感觉? 朦胧、静美的画面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作者介绍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他是 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 分子。 1920年毕业于北大后在江浙一带从事中学教育工作; 1924年出版诗文集《踪迹》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 抗战爆发后,在党抗日民主运动影响下,思想认识逐 步提高。 1948年贫病中逝世 散文代表作:《背影》《春》《绿》《桨声 灯影里的秦淮河》 文章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真情 实感
荷 塘
月 色
关于月亮的诗文: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关于荷花的诗文:
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李 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月 的
1.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 闲自在、旷达的情怀
3.吉祥、吉利,莲称荷,与“和”谐音。 古代有以荷花、海棠、飞燕构成一幅“何 (荷)清海宴(燕)”图,喻为天下太平。
4.爱情。我们都知道莲藕的丝很长,牵扯 在一起,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听到有 人说“某人和某人藕断丝连”,其实就是 说男女之间还有联系,也即我们所说的藕 断丝连。
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 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 且加强了夜色的浓重气氛。
叠词叠字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 特征,而且照应了第二段中“蓊蓊郁郁”的 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富有音 乐美。
朱自清看到的景构成的画面给人一 种什么样的感觉? 朦胧、静美的画面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作者介绍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他是 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 分子。 1920年毕业于北大后在江浙一带从事中学教育工作; 1924年出版诗文集《踪迹》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 抗战爆发后,在党抗日民主运动影响下,思想认识逐 步提高。 1948年贫病中逝世 散文代表作:《背影》《春》《绿》《桨声 灯影里的秦淮河》 文章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真情 实感
荷 塘
月 色
关于月亮的诗文: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关于荷花的诗文:
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李 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月 的
1.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 闲自在、旷达的情怀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学课件(共42张PPT)
求静 小径 不 静
家
得 静
失静
明线:空间变化 文章的线索
暗线:情感变化
圆形结构
四、小
•
结
本文写夜游的动机、夜游的联想。 从出门到回家,叙述线索清晰而有变 化,结构自然严谨。写景层次分明而 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 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 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 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 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作者在清华 大学教书,文中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当时正值革命失败,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 中。他曾对夫人陈竹隐说过:“我只是行 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 又说:“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 “还是暂时超然为好”。但是他毕竟是一 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现实,又不能 安心于这种超然。因此,他在致s君的一封 信里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 一叶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 尽的森林里……”
荷 塘 月 色
—— 朱 自 清
采莲曲
王昌龄
罗裙荷叶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渌水曲
李白
渌水明秋日, 南湖采白苹。 荷花娇欲语, 愁杀荡舟人。
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 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 碧玉搔头落水中。
渌水词
李贺
今宵好风月,阿侯在何处。 为有倾人色,翻成足愁苦。 东湖采莲叶,南湖拔蒲根。 未持寄小姑,且持感愁魂。
精神生活的苦闷
“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 的社会变革给他带来了选择的彷徨。
煤屑(xiè) 斑驳(bó) 霎(shà)时
蓊(Wěng)郁 袅娜(nuó) 敛裾(jū)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PPT精品课件
•
怎么盼来/
•
千年/金玉良缘的期待?
•
那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永恒的情缘/
•
化蝶/许下的真爱。
•
在世外桃源/里轮回明白。
•
眷恋/一世情缘,谱写/最美天籁。
•
相信我,不变的真爱!
•
千百世的化蝶轮回徘徊,
•
千万次的双翼分合成对,
•
真爱无悔,
•
千锤百炼铸真爱!
•
看着你,不老的表白!
•
千百世的回眸许愿,
•
千万回的舞起双翼,
颜色:阴阴的 远山 ——形态:隐隐约约、只有大意
{ 路灯光
数量:一两点 亮度:没精打采的
} 蝉声
最热闹
蛙声
(由远及近,由静到动)
妙用“细细分”,回答下述问题: 从课文内容看,朱自清先生是边走边看 的,看了又有所想,他想到了什么?
----江南旧俗
他为什么会想到江南旧俗呢?
①及物联想。看到眼前的荷塘美景,自然生发联 想。
清香 歌 声
断断续续,若有若无
对博喻“细细‘分’”
• 提示: • 博喻分为哪些部分? • 文本里哪些语句属于博喻?
用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 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 的比喻句)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的各
种姿态。
对通感的“细细‘分’”
• 提示: • 通感分为哪些部分?
修辞手法:通感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 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 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 移觉。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1课《荷塘月色》 课件( 共40张 ppt)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1课《荷塘月色》 课件( 共40张 ppt)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1 荷塘月色》课件(共39张PPT)
《荷塘月色》的思想内容
不满现实向往光明
苦闷彷徨与寂寞 内心矛盾与冲突 有浓浓的哀愁 不消沉,无哀愁
李国平
吴周文 钱理群 姚效先 吴海发
写法探究 规律总结
有浓浓的哀愁
我们只要想一想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便会自然而 然地体会出作者无法排遣的烦闷,他在“没有月光的晚上”, 离开自己的妻儿,来到这“日日走过的”,显得“阴森森的, 有些怕人”的荷塘,完全不是有闲阶级的寻欢作乐,也完全 不是骚人墨客的吟风弄月,这里面没有“幻想超脱现实”者 的雅兴,也没有一般学者、教授“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闲 情。 我们应该努力去体会作者郁结的烦闷和满怀愁绪无处诉说 的苦衷,把偶然写到的闲情看作是苦情的反衬,才符合文章 的实际,才能真正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姚效先 《<荷>有浓浓的哀愁》
找出显示作者情感的句子,体会它与 景物的关联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2、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3、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 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 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4、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5、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6、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 受了。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朱自清(1898 -1948 ),原名自 华, 字佩弦,号实秋。现代著名的作家 和学 者 。其作品主要以散文为代表, 作品有: 诗集《雪朝》 和散文集《踪迹》、 《背影》 、《欧游杂记》 《你 我》 。 代表名篇有:《背影》、《儿女》、 《悼亡妇》 《绿》、《春》、 《桨声 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 等。
研读课文 问题探究
3、第3段的“踱”字换成“走”字,表达效果 会有何不同? ●“踱”指走路时不紧不慢,不慌不忙,慢条 斯理,脚步井然有序,而心里却若有所思, 若有所感,在悠闲、超然中,淡淡的哀愁若 隐若现。若换成“走”字,则缺少了情景融 合的神韵。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课件:《第一单元第1课 荷塘月色》课件(共46张PPT)
第六段写什么? 选择了哪些描写对象? ………谁来告诉大家?
树 木 重重阴阴 (用浓墨) 隐隐约约 (用淡墨) 远山 荷塘四周(荷 塘外的月色) 灯 光 瞌睡的眼 (用比喻) 蝉 、蛙 热闹是它们 (动衬静) 幽静、迷蒙、冷清
选择对象 抓住特征 运用方法
远近高低
试析作者写蝉与蛙的叫声时,认为‚热闹 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原因
• 蝉声和蛙声使他感到无形的孤独和寂寞。为 什么会产生如此之痛呢?那弥望的荷塘,那田田 的叶子,那袅娜的花朵,那缕缕的清香,那凝碧 的波痕,那脉脉的流水,那薄薄的青雾,那淡淡 的云影,那柔和的月光以及那光与影和谐的旋 律……都让他的心得到了暂时的安宁。然而,这 安宁的确只是暂时的,因为作者心灵深处的惆怅 是难以排遣的,所以当耳边传来‚树上的蝉声和 水里的蛙声‛时,他便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的感叹,这是一种对现实无法超 脱的感伤。月下荷塘固然美好,但自己却与它们 不是一体的,
作者简介
•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江 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文学研究会成员,中国 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 知识分子。学生时代即创作新诗,后从事散文写 作。曾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抗日战 争结束后,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学生 运动。1948年8月因病在北平逝世。著有诗文集 《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其中 优秀散文有《春》《背影》《荷塘月色》《绿》 《威尼斯》等。有些诗作和散文表现对黑暗现实 的不满和对光明未来的期待。他的散文以语言洗 炼、文笔秀丽著称。
幽 雅 恬 静
动静结合
由远及近
从上到下
的有 袅 娜 地 开 着
有 羞 涩 地 打 着 朵 儿 的
又 如正 碧如 天一 里粒 的粒 星的 星明 珠 ,
必修2课件:1 荷塘月色(PPT)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不是写人叙事,为什么作者却在文章 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妻”?
提示:文章对“妻”的叙写有两处:一处在开头,“妻在屋里拍着闰儿, 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另一处在结尾,“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 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这两处描写,除去结构上的前后呼应外, 还有感情表达上的作用。这两处描写让人感到,作者苦闷之深而又 孤寂至极,连朝夕相处的妻子也难于理解自己。开首处意在表现、 交代这种情绪基调,结尾处意在强化、延展这种内心深处不可解脱 的寂寥。“妻”是生活中最亲近的人,也难于理解自己,这就将作者的 孤独无奈衬托、渲染到了极点。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
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 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 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 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 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 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
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不齐的黑影, 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 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 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 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
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 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 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 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 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 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 么也没有。
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 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荷塘月色》ppt课件42张
?
杨柳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荷
塘
的
树梢
四
面
树缝
树上
阴阴的
乍看像烟雾般 清 幽
远山
灯光
热
蝉声
闹
水里
蛙声
由远及近、由静及动、由上到下
荷塘四周
(1)四面的树,由远及近----杨柳最多(远),将一片河塘重重 围住(近) (2)写树不忘写月色,阴阴的。 (3)路灯光把作者从幻想中召回,最后两句虽是写景,实则点名 心境,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由寂静到热闹,充满了生机, 将荷塘和月色衬托得更加突出,并含蓄地表明,“我”虽然完全沉 浸在荷塘月色的宁静的境界当中,但哀愁和苦闷还是笼罩在心头。 (二)运用了绘画技巧来描写荷塘的环境,作者笔下的荷塘四周疏 密有致,浓淡相宜,明暗结合,喧寂相间。
②浮——以动景写静景,写出了深夜水汽由下而上轻轻升腾, 慢慢扩散弥漫的情状,描绘雾的轻盈飘逸之态。
③洗——写出了“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洁白纯净的 状态。
3、此段写景特点是什么?(提示:表现手法)
虚实结合,虚中见实,贴切地表现了朦胧月色下 月色荷花漂浮的姿态,创造了一种摄人心魄的意 境。
塘上月色
(月光 )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塘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上
月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色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月影 ) 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
塘上月色
2.作者用了哪些动词描绘月光形象,试举例分析。 ①泻——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 一泻千里的动感,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明欲滴的实感。
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实,求得短暂的安宁。可是 现实并不允许他去实现自己的这么一丁点儿的愿望。
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荷塘月色》课件(42张)
2.写作背景
矛 表达了作者渴望自由、不满现实、幻想超脱却又无法超脱的心境。
盾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叶子和花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采莲旧俗 采莲名曲
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何 自由
快乐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 光的辉映下,呈现出一种乳白色
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 而鲜艳欲滴的状态,写出了月光
的梦
的柔和。④“笼”:形象地写
出了月光下的荷花朦胧缥缈的
姿态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
转折
因果
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 转折
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1.月光朦胧柔和的原因是 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 2.“这”指代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
正如一粒粒的 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 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 美人
写出了荷花饱满盛开、 荷花 拟人 含苞待放的情状
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 剔透的闪光 荷花 比喻 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 忽暗闪光 荷花纤尘不染的美质
【知识储备】
通感,也叫“移觉”“移就”,指把感觉的转 化、迁移,即将听觉、嗅觉、视觉、味觉、触觉 等互相沟通起来的手法,给人以独特的艺术感受。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 里的蛙声;但热闹的是它们的,我什么也 没有。”试分析这句话流露出作者怎样的 情绪?
表明仍摆脱不了绵绵的愁绪(作者欲排遣 苦闷而不得,宁静的环境与不宁静的心境 极度不适)。
5.作者写了荷塘四周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 树——树色、树姿、树梢; 远山——隐隐约约; 路灯——没精打采; 蝉声蛙声——热热闹闹。
人教版语文必修2:1 荷塘月色 课件(共47张PPT)
(心境:“颇不宁静”)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第4段 荷塘美丽的景色。
11:28
第5段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 察、感受到的) 第7-9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 旧俗。 第10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11:28
2.综合归纳
轻缓舒徐,读起来节奏鲜明,令人耳目一新
11:28
(8)为什么会突然说“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 “这”是指什么?
“这”指流水。 在文章中,这句话起着行文转折过渡的作用,如
果究其深味,就有必要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 江南是作者的故乡。
11:28
4.作者情感之线
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②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好像超出了平常的
——郭风《叶笛》
日常生活中的通感:
1.他的声音很粗! 2.她的笑容很甜!
11:28
请看下面两幅图片,结合刚才 所讲的通感造句。
看到眼前金黄的麦田,我仿佛
11:28
闻到了馒头的香味。
(5)第四段说“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 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既 然只有“一丝”,为什么会“像闪电一般”呢?
便取《楚辞·卜居》,“宁
廉洁正直以自清”中“自清”
二字,改名“朱自清”,字
“佩弦”。籍贯浙江绍兴,
生于江苏海宁。
11:28
主要作品有:
《雪朝》(诗集)1922
《踪迹》(诗与散文)1924
《背影》(散文集)1928
《欧游杂记》(散文集)1934
散文名篇
《春》、《绿》、《背影》、《威尼斯》、
《匆匆》、《荷塘月色》(1927.7)、
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 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 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 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
11:28
第5段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 察、感受到的) 第7-9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 旧俗。 第10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11:28
2.综合归纳
轻缓舒徐,读起来节奏鲜明,令人耳目一新
11:28
(8)为什么会突然说“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 “这”是指什么?
“这”指流水。 在文章中,这句话起着行文转折过渡的作用,如
果究其深味,就有必要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 江南是作者的故乡。
11:28
4.作者情感之线
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②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好像超出了平常的
——郭风《叶笛》
日常生活中的通感:
1.他的声音很粗! 2.她的笑容很甜!
11:28
请看下面两幅图片,结合刚才 所讲的通感造句。
看到眼前金黄的麦田,我仿佛
11:28
闻到了馒头的香味。
(5)第四段说“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 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既 然只有“一丝”,为什么会“像闪电一般”呢?
便取《楚辞·卜居》,“宁
廉洁正直以自清”中“自清”
二字,改名“朱自清”,字
“佩弦”。籍贯浙江绍兴,
生于江苏海宁。
11:28
主要作品有:
《雪朝》(诗集)1922
《踪迹》(诗与散文)1924
《背影》(散文集)1928
《欧游杂记》(散文集)1934
散文名篇
《春》、《绿》、《背影》、《威尼斯》、
《匆匆》、《荷塘月色》(1927.7)、
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 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 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 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拟人:“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 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运用拟人手法,
把盛开的荷花比作成熟的女子袅娜的身影,把含苞 待放的荷花比作害羞的少女的脸庞,形象地表现出 月下荷花的楚楚动人,可谓形神兼备。
• 通感: •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 茫的歌声似的。”——由嗅觉向听觉转移。写
**多音字辨析:
纤(xiān)纤腰 (qiàn)纤手 曲(qū)曲折;曲尽其妙 (qŭ)曲高和寡 差(cī)参差 (chā)差强人意 (chà)差劲 (chāi)差役 脉(mò)含情脉脉 (mài)一脉相承 颤(chàn)颤动 (zhàn)颤栗 荷(hé)枯荷听雨 (hè)荷枪实弹 薄(bó)如履薄冰 (báo)薄饼 (bò)薄荷
理解赏析关键字词的方法
1.解释该字的本义和在此语境中的含义。 2.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如果该字用了手法,指出并做简要分析) 3.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动
低
内容
层次
角度
特征
月光 高
正
优朦 雅胧 素 淡
色塘 上 月
侧
月影 低
内容
层次
角度
特征
树木 荷 远山 塘 四 路灯 周
近
远
视
近
朦 胧 黯 淡
蝉声 蛙声
听
• **探究一:在第4—6自然段的景物描写中,你最喜
欢的语句有哪些?说一说你喜欢的理由(可从修辞手 法、表现手法、选词炼字等角度进行分析,体会文章 情景交融的妙处)。
1.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提升鉴赏散文语言的 能力。 2.反复诵读,合作探究,赏析本文准确、生 动的语言,学习鉴赏修辞手法和重要词句,学 习本文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以积极的热情投入学习,提升感受美的能 力,享受美的愉悦。
导学案批阅情况反馈
组别 得星
★★★★ ★ ★ ★★★ ★★★
优秀个人 优点: 1、多数有疑问 2、有阅读批注的同学 增多 缺点: 1.雷同答案较多,缺 少真正个性化的解 读 2.书写不够规范
剪一段时光 轻轻地流淌 流进了月色中 微微荡漾
课前准备:语文课本、导学案、 积累本、双色笔
走进作者
• 朱自清(1898—1948) • 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 东海。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 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朱 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 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由 诗歌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 典文学。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出家门
不宁静
赏 四 周
失 宁 静
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
寻 宁 静
踱 小 路
得宁静 观荷塘
2. 联系第4—6段 说说文章描写了荷塘的哪些景物? 试分析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按照什么样的层 次来写作的? 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内容
层次
角度
特征
荷叶 月 荷花 下 荷 荷香 塘 荷波
荷韵
远 近
静
高
静幽 雅 宁
赏四周
2.依次找出文中感情变化的句子
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4赏荷塘四周:但热闹是 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可惜我们现在早已 无福消受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3.观荷塘:便觉是 个自由的人 2.沿荷塘踱小路:像 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1.出家门:心里 颇不宁静
明线:游踪(外结构)
暗线:情感(内结构)
• **探究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1.作者说“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有什么 作用? 2.作者为何“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
**探究一
• 修辞示例:
• 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 浴的美人。” ——运用博喻的手法,将荷花比作明珠、 星星、美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荷花的纯净之美 。
出了荷香的时断时续、轻淡缥缈。表达了作 者淡淡的喜悦。生动形象。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 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化视觉形
象为听觉形象,表现出荷塘上月光和月影明 暗搭配自然和谐,令人如痴如醉的美妙图景。
通感
• 释义:所谓通感,即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
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亦即把人们 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等) 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因此,通感 又被人们称为“移觉”。
1.朗读文章,概括各个自然段内容,梳理作者 的游踪,并找出与游踪相对应的描写作者心理 感受的词句,明确文章的结构。
整体把握
1.阅读、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 不宁静”) 去荷塘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观荷塘 第4段 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9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10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 例:月光如流辉照 耀的景象,化静为动,烘托出恬静的氛围。 •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挨” •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 梦。——“笼” •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 上。——“画”
1组 2组 3组
4组
5组 6组
★ ★ ★★★
★ ★ ★★★ ★ ★ ★★★
**自主梳理 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煤屑(xiè) 霎时(shà) 弥望( mí) 蓊蓊(wěng)郁郁 羞涩(sè) 酣(hān)眠 踱着(duó) 妖童媛(yuàn)女 乍(zhà)看 敛裾(jū) 梵婀玲(ē) 鹢yì)首徐回
整体把握 梳理文意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
(点明题旨) (主题) (侧重抒情)
(情)
第二部分(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
(景)
(情)
第三部分(7-10):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
1.找出文中作者行踪变化的句子
踱小路 出家门
小径
观荷塘
家
游踪
小径
猛一抬头,不觉已 是自己的家门了
• 作用: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
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 经典示例:
“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
分析句子修辞的方法
1.手法 2.如何使用 3.刻画了对象的什么特点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此手法的一般效果
2.作者精心选用动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试进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