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现代中国政治制度史

合集下载

简明中国政治制度史

简明中国政治制度史

简明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演变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演进,从君主制到共和制,再到现代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概述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发展。

第一部分,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可以追溯到中华五千年的历史。

最早的政治制度是封建王朝。

在这一制度下,中国的政权由一个皇帝和一系列贵族统治。

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他们通过封建制度将土地分配给贵族,以换取他们的忠诚和支持。

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有其优势,比如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社会稳定。

然而,这一制度也存在缺点,如皇帝权力过于集中,贵族享有特权,民众的权益受到压制。

这些问题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民生的不满。

第二部分,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封建制度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政治制度。

其中最重要的是辛亥革命,它推翻了清朝封建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是一种新的政治制度,采用了共和制。

它的特点是国家主权属于人民,通过选举产生国家领导人。

然而,在中华民国建立后不久,国内就陷入了动荡和分裂,政权频繁更迭,导致政治不稳定。

第三部分,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权力由共产党领导,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由全国各个地方的代表组成。

代表们通过选举产生,负责制定法律和大政方针。

此外,中国还采用了民主集中制的领导体制,通过党的领导来保证政府的稳定和效率。

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封建制度和民国时期政治不稳定的问题,保证了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发展。

然而,人权和民主等方面的问题仍然存在,也是中国政治制度亟待解决的难题。

总结中国政治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封建王朝到共和制,再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刘一皋“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史专题”大纲

刘一皋“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史专题”大纲

“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史专题”大纲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509 | 更新时间:2003-10-28 | 文章录入:webwalker | 【字体:小大】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史专题提纲(中华民国部分)2003年9月任课教师:刘一皋电话:62718296 电邮信箱:liuyigao@一、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研究的一些概念1.政治制度史研究的一般含义;2.民国政治制度史的发展特征;3.民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状况与问题;4.课程安排与方法。

二、政府机构与法律体系1.对于国家与法统的认识;2.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政府结构;3.北洋政府时期的政府结构;4.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政府结构;5.宪法的起草及通过;6.北洋政府时期的法律体系及其内容;7.国民革命时期的法律特征;8.训政时期的法律体系及其内容。

三、议会与选举1.代议制度的引进和认识;2.民国初年的国会;3.南北国会之争与替代;4.国会之终结及其善后;5.训政时期的民意机构;6.制宪国大与行宪国大。

四、政治党派及团体1.对于政党与政党政治的认识;2.国会中政党与政治派别的分合;3.政党改造与新型政党的产生;4.训政时期的党治与党的建设;5.游离于政府之外的政党或政治团体;6.政党协商政治的产生与特征。

五、地方自治与基层社会控制1.地方自治的构想;2.民国初年的各级地方议会与选举;3.省宪运动与联省自治;4.训政时期的地方制度;5.各级地方议会与选举的推行;6.地方政治制度的差异、变通与活动空间。

六、政治运作及内部斗争1.政治运作的条件与冲突;2.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及内阁;3.行政与立法机构的关系冲突;4.行政与司法机构的关系冲突;5.行政机构内部的关系冲突;6.中央与各级地方行政机构的关系冲突。

七、社会运动与政治革命1.社会舆论表达的政治压力;2.社会运动形成并扩展的政治因素;3.激烈反对现实政治的社会运动;4.社会动乱或政治革命的爆发。

八、中共革命根据地的政治制度建设1.中共对于政治制度的认识及理论;2.根据地政府制度及其演变;3.根据地法律制度及其演变;4.议行合一制度与选举;5.根据地的群众动员与参与;6.政治制度与战时变通。

高中历史教案: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中历史教案: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中历史教案: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起源与发展1.1 辛亥革命与民主共和制度的诞生辛亥革命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也标志着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转变。

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作为第一个由孙中山领导的共和国家,中华民国倡导并采纳了西方民主共和制度,并试图在中国推行宪政。

民主共和制度以人民选举代表形式组成的国会为核心,实行三权分立和法治原则。

1.2 民国时期政治体系多变与混乱然而,在盗贼横行、军阀割据、内战频发等各种挑战下,中国现代政治制度遭遇了巨大困难。

民国时期政治体系经历了多次改革和调整,在不同地区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政府机构,并没有真正稳定下来。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时代。

新中国采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此后的几十年中,中国逐步建立了一整套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核心。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特点2.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核心,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组织和机构。

这些机构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各行各业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群众组织,确保了广泛的民主参与。

2.2 四项基本原则和党的领导在中国现代政治制度中,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党的领导地位始终占据重要地位。

这使得中国现代政治制度与其他国家有所区别,体现出中国特色。

2.3 经济发展与政治改革相互促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也对政治结构进行了一系列调整。

政治体制也在逐步完善和优化,注重依法治国,加强民主建设,增强党的纪律。

三、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问题与挑战3.1 行政干预问题以党的领导为核心的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出现了行政干预问题。

中国政治制度史.精讲

中国政治制度史.精讲

中国政治制度史.精讲一、什么是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研究内容有哪几方面?政治制度:在特定的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目的的政治方法与原则的总和。

研究内容:一是国家体制;二是对国家行为发生持续或重大影响的国家体制之外的制度现象;三是前国家时期的制度形态1、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的政治体制、社会生活背景、政治理论依据、政权结构、政治运作及其产生的各种制度。

2、中国古代出现的国家机关的组织机构、形式、机关官员责、权、利的划分及其运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制度。

3、中国古代出现的制度对历史及现代的影响(分积极与消极的影响)。

4、中国古代历史上产生的政治思想学说。

5、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的法律制度、经济制度、监察制度等具体制度。

6、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世界文化、世界文明的影响。

二、简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特点?1、君主专治、个人集权、宗法血缘关系、婚姻裙带关系贯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

2、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论证政权合理性与合法性的依据,政权和神权是制定制度的标准。

3、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体现为儒家学派。

4、贵族特权与官僚政治始终伴随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始终。

5、在高度君主集权的制度上,行政权利包含一切,体现“人治”而非“法治”。

6、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公开承认等级差别,公开承认不平等原则,对不同阶层的人的制度不同。

7、中国古代的统治阶级无论汉族或是少数名族都对不同民族采取不同制度,“因俗而治”。

三、结合实例,谈谈你对历史上道路的选择,决定制约今天道路选择的理解?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我国的影响——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中国政治制度史》内容要点

《中国政治制度史》内容要点

绪论1、中国政治度史是研究中国历代国家政权性质、政体构成形式,以及有关国家各种典章制度,具有综合性质的专门史和政治学的基础学科。

2、中国政治政治史的特点:(1)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婚姻裙带关系贯穿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始终。

(2)政权与神权的结合(3)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4)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伴随始终(5)人治(6)公开承认不平等原则(7)因俗而治3、近几年研究成果:(1)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研究(2)中外政治制度史的比较研究(3)对珍稀典章、法律文献和史料的整理和挖掘(4)对政治制度史进行多方面的专题研究(5)对各朝代政治制度进行分期研究(6)对少数民族政权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状况的研究4、学习意义:(1)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政治文化,确立中国政治制度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2)有利于了解政治制度与国家、政权、社会之间的关系,增强忧患意识,提高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3)有利于充实专业知识和完善知识结构,打下比较坚实和丰厚的知识基础。

5、学习方法:(1)学以致用,体用结合(2)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3)注意从发展的角度来学习中国制度史。

上篇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1、酋邦制:具有初步不平等的分层社会,在其中以阶层的差异为社会结合的重要基础。

酋邦制是处于国家形成前夕的某些民族实际存在的制度体制。

酋邦制与部落联盟的区别在于酋邦首领议事的作用加强,没有通常所说的民众大会,而是各部酋长议事会,有政治分级和亲属制度。

2、大同与小康的区别:大同是无序而经济不发达的社会,小康是有序而经济得到发展的社会。

3、商代内服官:国家政务官员是主要行政官,宗教事务官员,王家服务官员。

西周太官有政务官是两寮六大指卿事寮下有司徒、司马、司工,分管民政、军政、手工业,太史寮下有太史、太祝、太卜,分管宗教祭祀以及文字册命。

王家事务官地位提高和大量侵夺国家各种政务,反映出王权的增长。

4、霸主到君主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形成到确立的过程。

中国的现代政治制度介绍

中国的现代政治制度介绍
中国的现代政治制度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目 录



度中 的国
发现
展代
历政
程治


度中 国





制人 度民





理中 制国
度的




度中 国


法制柒度来自 国的军事

第一章
添加章节标题
第二章
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 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前的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 度
第五章
中国的行政管理制度
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了多次改革
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政府职能转变、机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等
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政府效率,优化政府服务,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近年来,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政府职能更加明确,机构设置更加合理, 人事制度更加科学。
1982年宪法修订, 完善了政治制度
1997年十五大提 出依法治国方略, 加强了法制建设
2002年十六大提 出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目标,推 动了政治制度改 革向更深层次发 展
现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三章
中国的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定义: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是中 国的一项基本政治 制度,旨在实现各 党派、团体和无党 派人士的广泛参与 和协商。
法院和检察院的职权和运作方式
法院:审判机关,负 责审理案件,作出判 决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中国政治制度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封建社会,历经千余年的演变与变革,构建了具有独特特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本文将从封建社会时期、近代以及当代三个时期,简要介绍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首先,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政治制度以皇帝为中心,形成了“皇权至上”的封建统治体制。

这一制度追求稳定和统一,在推行和发展过程中对民众的参与度相对较低,政权的传承也主要是通过家族世袭完成的。

与此同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也培育出了一些与之不同的元素,如儒家思想中的君主臣民之间的亲和关系,和法家思想中强调法律的制约。

其次,近代中国政治制度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开始发生重大转变。

这个时期中国面临着列强侵略带来的危机,政治制度也随之改革。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政权,建立了中华民国,此举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在辛亥革命之后中国政治局势持续动荡,民主化过程中存在许多困难和挑战。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及它的政权夺取使得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了另一个分水岭。

最后,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核心,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这个体制注重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以及人民民主专政。

在这个制度下,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对于国家的发展和政策的制定具有更多的发言权。

中国政治制度的独特性体现在其民主集中、稳定统一的理念,以及着重推动发展的经济政策。

总之,中国政治制度历经古代封建社会、近代以及当代这三个时期的发展与变革,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

无论在哪个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产物。

了解和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对于理解中国政治体系的运行机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作为一个近代化国家,中国的政治制度也在经历着不断的改革和创新。

在经过了先进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的比较和借鉴之后,中国制定了自己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这些制度已经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组织形式,它是一种代表制度。

代表制度是指,在选举和决策的过程中,人民通过选派代表代表自己的意愿和利益。

作为中国全国性的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了全国人民利益和意志,在立法、监察、选举等方面具有最高的权力。

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代表选举和决策机制,以保障人民的代表权和议会民主。

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是指自上而下的科学决策、民主协商和群众运动三者相结合的一种政治制度。

在中国这种制度下,国家建立了构建科学、民主、协商、依法决策的机制,实行全面依法治国,严格保护公民的人身、财产和政治权利。

同时,中国还通过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和完善了民意衔接机制,加强了公民对政治决策的参与,有效宣传和解释国家政策。

这种政治制度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政治协商,注重合作和对话,以发挥民众积极性和智慧。

中国现代的民主制度主要通过选举、协商、公开透明、网民留言等来实现。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种制度的实现是中国特有的政治制度形式。

在这种制度下,不同民族地区被赋予了较大的自治权利,如设立自治机关,管理本地区、本民族的事务,制定本民族的文化、教育和社会制度,维护本民族的自主权和基本权力等。

这种制度的实现,使得中国在东亚地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发展稳定做出了很大贡献。

总之,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在政治理论、政治发展、历史演变等方面都具有独特性和特点。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制度史涉及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变革。

这一历史可以追溯到七千多年前的古代中国,直至现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政治制度史可以分为几个主要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政治制度和特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封建制度和官僚制度两个阶段。

封建制度时期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政治制度,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等朝代。

在封建制度下,贵族阶层掌握着最高权力,国家被分割为封建的诸侯国。

这些诸侯国在君主的统治下享有一定的自治权,同时也要向中央政权纳税和效忠。

官僚制度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封建制度逐渐演变成官僚制度。

官僚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朝,但在汉朝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进一步发展。

官僚制度的核心是中央政权的集权统治,官僚们被委任为各级官员,负责管理地方事务和执行中央政府的政策。

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主要经历了帝制、民主共和制和社会主义制度三个阶段。

帝制时期帝制是中国近代政治制度的开端,这一时期可以追溯到清朝。

在帝制下,中国国家权力被集中在皇帝手中,政府由皇帝和其亲信的官僚组成。

然而,清朝的统治受到了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内部的动荡,最终导致了帝国的崩溃。

民主共和制时期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民主共和制时期。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

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以宪政为基础,采用联邦制度。

然而,由于内外部的困难和政治动荡,中华民国的统一和稳定受到了严重挑战。

社会主义制度时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政治制度开始转向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新的政治制度,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政协制度和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等。

这些制度旨在实现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推动社会主义建设。

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当前,中国的政治制度以社会主义为基础。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党和国家机构之间的关系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制度史是指中国古代至现代的政治制度演变历程。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变迁和改革。

本文将探讨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主要阶段和关键事件。

先秦时期在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初期阶段,先秦时期是一个关键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以封建等级制度为基础的政治制度。

封建制度以君主为核心,贵族占据重要地位。

在这个时期,孔子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理论,如仁政、君子等,并对中国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这个时期实行的是法家的政治思想,强调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性。

然而,秦朝的统治并不长久,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

汉朝修改了秦朝的一些法律政策,采取比较宽松的政策来减轻百姓的负担。

三国时期三国时期是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一个较为动荡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分裂成了三个国家:魏、蜀、吴。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政治制度和统治者。

虽然这个时期的政权更加分散,但仍然保留了封建制度的一些特点。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政治制度史的鼎盛时期。

隋朝和唐朝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

隋朝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恢复了中央集权,建立了唐朝。

唐朝实行了科举制度,这种制度让人才得到了更好的选拔机会。

此外,唐朝也实行了律令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末期时期。

明朝继承了前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并展开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改革。

然而,明朝的统治逐渐衰落,进入了末期。

清朝于1644年建立,继承了明朝的政治制度并做了一些调整和改革。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专制王朝,其统治一直延续到1912年。

现代政治制度中国政治制度在20世纪初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标志着中国政治制度进入了现代化的新阶段。

随后,中国历经了多次政治动荡和政权更迭,包括北洋政府、国共两党的合作与对抗、国共内战等。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一、名词解释1、官僚政治所谓的官僚政治,是指一种与专制统治相结合的政治形态,是指当时官吏普遍以出任官职作为固定职业,只对君主和上级负责而不问社会效益和民生疾苦,只知墨守成规,按例办事而不管实际情况的变化,遇事模棱两可,行动迟缓,推诿责任,甚至贪污受贿,营私舞弊,苟且偷安。

2、礼崩乐坏所谓“礼崩乐坏”,即是原来的以血缘构成的宗法制受到破坏,原来的社会意识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而新的社会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并通过权力使之达到合法化,新的政治治理形式不可避免地出现,并且显示出强大的威力。

3、朝聘“朝聘”,是天子与诸侯、诸侯与诸侯之间的一种政治交往方式。

诸侯亲自觐见天子称为“朝”,派遣卿觐见天子称为“大聘”,派遣大夫觐见天子称为“小聘”。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之间的交往也开始称为朝聘,而在西周时是不许可的。

4、猛安谋克制猛安谋克制是中央政务管理体制中“因俗而治”的政治管理机构的一种。

猛安谋克制原来是女真族在部落联盟时期的组织形式,猛安为部落单位,谋克为氏族单位。

完颜阿骨打时规定300户为一谋克,10谋克为一猛安。

金代进入中原以后,在地方行政中保留这一制度,与州县形成互不统属的两个系统,施用范围除女真族之外,还有归附的契丹和部分汉人所在地区。

猛安相当于防御州,谋克相当于县,主管休整军务、训练武艺、劝课农桑,是军事编制、生产单位、地方行政三位一体的组织。

5、三司推事隋唐以后,形成以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为主的三大司法机关,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分工。

遇有大案,由三个部门的长官共同审理,称为“三司推事”。

6、宰相开府辅政制宰相开府辅政制,是指作为百官之长的宰相可以设置自己的衙署,可以自辟僚属,依照皇帝的意图,独立行使权力。

宰相府根据需要,设置各种职能机构,他们各有分工,按照不同的职责来贯彻执行皇帝和宰相的指示。

宰相开府辅政制主要出现在隋代以前。

7、夷离堇制是辽代各部族的自治制度。

耶律阿保机曾把契丹和臣属契丹的部落编为20部,圣宗时扩展到34部,后来确定为48部。

中国政治制度史相关内容

中国政治制度史相关内容

中国政治制度史相关内容中国政治制度史悠久而丰富,有着独特的演进路径和文化背景。

从封建时代的帝制,到近现代的民主化进程,中国政治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着不同的演化。

本文将从封建时代、民国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制度变迁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相关内容。

一、封建时代的帝制在封建时期,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是帝制。

皇帝拥有绝对权力,掌握全局;在他的统治下,各级官员则依据字号级别上下级关系,组成了严密的行政体系。

一般而言,这些官员都是由皇帝任命的,而不是来自于选举或其他民主手段。

在这种情况下,权利的分配,主要是基于皇帝所授的命令而来。

皇帝是最高的权利和最终的裁决者,并且有着对国家的所有资源和权利的控制权。

二、民国时期的民主化进程随着时代的变迁和革命的发展,中国的政治制度也随之演进。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新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开始了。

中国新民主主义领导人毛泽东赞扬了西方先进国家的制度,尤其是民主制度。

他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概念,提倡“人民民主最广泛、最坚决、最深入”的民主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人民拥有集体所有和直接的政治权利。

国家机构的选举是通过群众的投票和其他民主机制来实现的,政治权利也实现了高度的分权。

然而,随着毛泽东时代的结束和改革开放的到来,中国的民主化进程也遭遇了挫折。

虽然改革开放带来了诸多的经济和科技成就,但是对民主制度的改革却依然滞缓。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制度变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政治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1954年,毛泽东宣布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了一级一级的人民代表大会体系。

新中国的官员从重新申请入党到接受组织的考核,并从中产生各级代表大会的代表。

这些代表大会成为国家的议会机构和行政机构,负责制定和审议法规和政策。

此外,新中国还建立了工人民主和农民民主。

在农民民主中,农村居民被分为地主、富农和农民的三种阶级。

地主和富农被剥夺了土地和权利,而农民则成为了农业互助社或合作社的成员。

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史

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史

名词解释:1、政治制度2、北京临时政府3、保甲制度(北洋时期)4、共产党的“三三制”5、平政院6、地方自治7、训政8、租界9、中监会、中常会10、文官11、三读简答:1、评述北洋政府机构(大元帅府、地方军政机构、立法院、护国军务院)2、评价法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成功与不成功之处3、评述制度:五权宪法的理论渊源4、国民党执政时期的党制原则5、国民党最高委员会评述论述题:1、评价几个政府制度的运作2、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与运作特点3、评价孙中山的政治制度学说4、蒋介石实现权力工具演变的过程名词解释:1、政治制度:(课本前言P1)总的看来,一般认为政治制度的含义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解释,广义的主要是政权的组织形式,即政体;狭义的指政治领域里的各项制度,包括国家政权的阶级本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国家机构体系、公民基本权利及义务、政党组织等等。

2、北京临时政府:(课件)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袁世凯表示造成共和制,2月13日,宣布“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

这也是清帝退位诏书中的规定,任命袁为内阁总理大臣。

同日,袁宣布组阁,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辞大总统职,荐袁代自。

14日,参议院同意孙中山辞职,15日,选举袁为临时大总统。

20日,选黎元洪为临时副总统。

3月10日。

袁世凯在北京就职。

4月1日,孙中山正式宣告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4月2日,参议院议决,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3、保甲制度(北洋时期)(课本P212-214)保甲制度是中国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为维护其反动统治而施行的县以下基层行政组织制度。

保甲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时代长期延续的一种社会统治手段,它的最本质特征是以“户”(家庭)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

1932年开始在豫鄂皖三省红军革命根据地周围地区施行。

先后扩大到其它省份。

1937 年2月由行政院公布修正<保甲条例>,推行全国。

保甲编组以户为单位,设户长;10户为甲,设甲长;10甲为保,设保长。

历史教案: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历史教案: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历史教案: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革命与政治制度的建立中国在近代经历了一系列的革命斗争,为了摆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命运,在中华民族奋斗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一套现代政治制度。

本文将从民主集中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多个方面展开探讨。

二、民主集中制的运行原则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内部的行为准则和组织原则,体现了党内的民主和集中两大原则的有机统一。

在党的决策过程中,民主集中制能保障广泛的民主参与,听取各方意见,形成统一的决策并加以实施。

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也是中国政治生活的中流砥柱。

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体现在多方面,首先是领导地位。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可动摇。

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运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国家制度安排的核心和基础。

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最高体现形式,通过选举产生代表,行使国家权力。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设立使得政治权力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合理规范和监督对象。

五、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点和优势。

首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政治制度具有紧密的组织纪律性和高度的执行力,使国家政策得以有效推动。

其次,民主集中制使得决策过程更加民主和科学,提高了政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另外,中国政治制度注重各级代表的选举产生,确保政权的源头来自人民,体现人民的利益和意愿。

六、政治制度的进一步改革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政治制度仍然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未来,中国政治制度可以进一步注重权力制约和监督,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廉洁度。

同时,政治制度的改革也需要更多地关注民众的参与和意见表达渠道的拓宽,实现人民的真正自治。

七、政治制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

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创新必须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

只有与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相协调,政治制度才能更好地促进国家和社会的繁荣稳定。

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研究

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研究

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研究在中国的历史上,政治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期之一。

该时期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在现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进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本文旨在探讨和分析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包括政治思想、政治体制和政治文化方面的演变。

一、政治思想政治思想是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西方的文化和思想开始进入中国,这对中国的传统政治思想和制度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反对洋务派的压力,清朝政府曾试图采纳一些外部的政治思想,并研究了欧洲文化和政治制度,包括法国的宪政制度和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度。

这引发了一些改革者的兴趣,他们试图推动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发展。

孙中山是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发展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他提出了三民主义的概念,该概念包括民族主义、民主主义和人民生计主义。

孙中山认为,中国需要一个民族主义的政治思想,以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

他还提出,中国需要一个民主政治和一个透明的政治制度,以防止腐败和不公正的行为。

孙中山的思想被广泛传播,成为中国现代政治思想的一部分。

二、政治体制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中,政治体制的改革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主要分为君主制和共和制。

在清朝末期,一些改革者试图推动全面的政治改革,其中包括政治体制的变革。

1908年,清朝政府建立了一个专门的机构,称为“政治制度研究院”。

该机构为研究改革政治制度提供了一个机会。

然而,虽然政治制度研究院有一些成果,但没有实现任何重大的政治改革。

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君主制,成立了中华民国。

作为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的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该政府实行民主制度,包括全国各级选举和政治制度的调整。

然而,中华民国的发展非常不稳定。

政治不稳定、官员腐败和外部斗争阻碍了共和国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政治体制再次发生了重大变化。

现代中国政治史

现代中国政治史

•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我国实行的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体制是我国政 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它根本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的多党制或两党制,也有别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 一党制。 •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 • 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 • 探究 根据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实行的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哪些鲜明的中国 特色。
• • • •
• • •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1949--1956)(P66)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2)内容: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根本 大法的形式,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及根本 政治制度 。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初步确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2)正式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为了 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人民政协需要继续存在 和发展,并发挥作用。 (3)新阶段: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 “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 ”的方针。
•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P67) • 1.背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 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 2.政策 • (1)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 民族区域自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2)1954年通过的《 》,正式确认 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 3.实施 • (1)到1958年,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 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先后成立。 • (2)1965年, 西藏 自治区成立。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制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着自己的独特发展历程。

它代表了中国的执政模式、政治体制和领导人才能的不断进化和改进。

本文将从儒家文化的影响、历代政治体制和制度创新等方面探讨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

儒家文化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影响中国自古以来坚信“道德治国”的理念,由此也形成了一种强调优秀人才和道德伦理的政治文化。

儒家文化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中国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政治思想主张“仁政”,即通过人性化、和谐的方式来治理国家。

这种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国的政治决策中,将影响持续至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度的产生,这也是中国政治制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的明显特征。

儒家文化所强调的“稳定至上”思维也在中国王朝联续更替的背景下,扮演了一个稳定国家的重要作用。

历代政治体制中国历代政治体制在漫长时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一些重要的转变。

从周朝的封建制度和魏晋南北朝的分裂混乱,到唐宋的相对统一和元明清的专制集权,中国政治制度也在逐步完善中。

史籍记载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大量的政治流变,但并不意味着每一个时代都是彻底的腐败和失败。

唐宋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相对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

此时也出现了唐末五代十国和北宋南宋应对不同政治环境下稳定政治的经典妙策。

这种即时应变、相对稳定的政治规划,为后代政权奠定了基础和参考。

而到了元明清时期,中国政治制度逐渐由封建式制度进化为专制集权制度,由大一统变成了绝对统一。

尽管这种转变给中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文化限制和社会故步自封,可却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政治稳定。

这种专制制度的确限制了中国人的思想自由和创新能力,可是对于这个多民族国家去中心化的维系却发挥了无法取代的作用,它有助于平衡不同的利益和阶层的诉求。

这也正是中国政治神话中至高无上的理念——‘天下大同’所支配的概念。

制度创新在中国历史中,每一个时期都会面临一种思考方式,即如何对现有制度进行适度创新,使之尽可能地具有活力和适应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随着基层民主制的推行,人民的民主意识明显
增强,党和政府关注民意,充分说明我国的民主法
制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
探究1: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 主义类型的宪法,结合1954年宪法的 内容分析它具有怎样的特点?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2)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3)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
(4)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探究2:“多党合作制就好比一支交响乐队,各民主 党派都是演奏师。大家公认:谱曲的就是共产党,并 且是吸收了交响乐队各位乐师的意见才把乐章谱好 的。”为什么说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最符合我国国情? (1)我国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民主建设也有待完善, 国家的发展强大需要中共与其他民主党派同舟共济。 (2)中共与各民主党派有团结合作的历史。 (3)该制度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 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利于形成对共产 党的监督机制和党风廉政建设。
含义: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形成过程:
1979年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1981年叶剑英提出实现祖国统一的九条方针;
20世纪80年初,为解决台湾问题邓小平提出构想并全面阐述;
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
成功运用: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2年中日建交 (出现建交热潮,美国遏制中国形成的外交僵局被打破)
1979年中美建交
(三)新时期的外交——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1、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组织的活动 如:1990年积极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等。 2、积极参加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如:2001年在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APEC) 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形成“上海共识” 3、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如:2001年与俄罗斯等六国在上海签署《上海合作组 织成立宣言》 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 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作用:加强了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 合作。
探究4:《中国质量报》刊登的就安徽阜阳劣质奶粉造 成婴幼儿死亡问题,死亡婴幼儿的父母将当地质量监督 局、工商部门告上法庭,经人民法院判决,这些家长胜 诉。这些父母行为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依据:《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规范政
府行为,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依据。
探究5:从海选村官到总理通过网络关注民意,说明了什 么实质问题?
行全国人民代 职能: 表大会的职能
1954年
政治协商和 民主监督
发展: 1956年,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1966年——1976年被迫停止 1982年确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 荣辱与共”方针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形成 1954.9,第一届 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 标志:全国人大的召开 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一根两基”: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根两基”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 设与祖国统一
一、新中国的民主建设与发展
(一)民主政治建设与发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大会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形成 1949.9,第一 标志: 届政协的召开
②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 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 ③大会决定首都,国旗,代 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性质: 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
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 沉重灾难的内乱。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民主法制遭到践踏: 夺权风暴、制造冤假错案、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 会议停开、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践踏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法制建设
首要环节:平反“文革”前后的冤假错案 法制建设 ①1978年,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探究3:以下是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比较表 项目 时间 1965年 1995年 工业总产 值 2 400万元 5.35亿元 农业总产 值 5亿元 23.3亿 817元 人均收入
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①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
荣的政策;
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制度; ③西藏人民的艰苦奋斗。
各地普遍推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如:吉林省“海选”制度
意义: 极大地激发广大民众的政治热情,保障了基层公民的权利。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47.5.1:内蒙古自治区
《共同纲领》明确规定, 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 1984年施行《中华人民 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1955.10.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8.3.5广西壮族自治区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港澳回归的意义:
1、洗雪了百年国耻,开创了港澳和祖国内地共同发 展的新纪元; 2、是“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实践。为解决台湾问题 提供了成功范例。
3、为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范例,为世 界和平和发展做出贡献。
三、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内容 另起 炉灶 含义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 系,在新的基础上另建 : 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意义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 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 独立自主。
打扫干 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势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净屋子 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 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 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再请客 与西方国家建交。
一边倒
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 边
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提出: 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 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 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954年日内瓦会议——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 实践: 1955年万隆会议——“求同存异”
(二)外交新局面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 《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
原则: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 意义: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曲折: ”文革”十年停开,民主法治遭践踏
发展: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 ——1989年《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村委会干部产生方式:改“上级任命”为“民主选举”
1958.10.25宁夏回族自治区 1965.9.1 西藏自治区
意义: 1、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 2、保证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3、促进了民族自治地方和全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十年文革 时间:1966——1976
A.党内“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 原因: B.毛泽东对形势的错误判断; C.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利用
②从979年开始“人大”加紧全面立法工作,1982年 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③出台《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法》,规范了政 府行为,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逐步建立起比较完 备的法律体系。
③1999年把“依法治国”正式写进了宪法,中国进 入建设法治化社会时期。
二、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