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2

合集下载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在文言文中,有实词和虚词之分。

虚词不像实词那样有固定单一的意思,往往在不同的语境有着不同的意思,这也就造成了识记的困难。

而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主谓之间)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

(又、而且)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

(于是、就)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

(来、用来)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4.固定结构:(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3)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凭借什么”。

(4)何乃:怎能。

(5)何之:等于“之何”,译为“到什么地方”,此处“之”作动词“到”。

乃1.副词:(1)承接关系,“就、于是、才”。

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
BG(A表目的 B 把 C 表并列 D 表修饰 E 因为 F 按照 G 把 H 在)
于 阅读“古诗文”第21页,梳理“于”的用法。
介词
表示动作的处所(地点或是某种环境),在,到,从。 表示动作的对象,向,给,对,对于。 表示比较 表示被动,被。例: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于是
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这个原因
CD(A 因为 B 是 C 对,向 D 对, 向 E 为了F表反问 G 表被动)
者 阅读“古诗文”第17页,梳理“者”的用法。
助词
与前面的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和形容词性词组)组成“者” 字结构,指人、物、事、时间、地点等。
与前面的数词组成“者”字结构,所指对象一般见于上文,种,个,样, 点。例:此五者,邦之蠹也。
AD(A 就 B 是,就是 C 却 D 就E 如果 )
作业布置
1对本次课所讲的六个虚词的用法进行梳理; 2.完成“古诗文”第2页至第63页 “重点虚词”部分“乃”“虽”“为”“者”“且”“则” 的用法总结。
感谢聆听
古汉语知识讲解
文言虚词(四)
何 阅读“古诗文”第10页,梳理“何”的用法。
作宾语,什么,哪里。
连词 表示转折
表示假设
副词,表判断,起强调和确认的作用。翻译为是,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下列句中“则”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两项 是( ) A.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之一生彘肩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D.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E. 大寇则至,使之持危城,则必畔
AF(A……的样子 B 之,他 C 哪里 D 兼词,于之 E 语气助 词 G 词 尾,……的样子)

常见18个文言文虚词

常见18个文言文虚词
代副介连助叹 词词词词词词
一.代 词
代替名词、名词性词组组成句子的词, 一般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定语。 分为三类: ①人称代词。 “吾”、“尔”、“汝 (女)” ②指示代词。 “是”、“此”、“彼”、 “兹” ③疑问代词。 “何”、“奚”、“焉”
二.副 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性质、状 态的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副词能修饰动 词、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数量词。
◎虚词解决方法
3、通晓古今 有的文言虚词虽然在形式上被保留了下来, 出现在现代汉语里,但其意义和作用已经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所以”在文言文里表示原因、依据, 现在则用来表示结果。 ◎“于是”在古文里更多的是两个单词, 现在则是一个双音词。 因此,只有通晓古今,才可避免“以今释 古”。
返回
虚词词性
引佩刀自刺。(《苏武传》)
• (二)用作副词。
• 1.作疑问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 译为“为什么”“怎么”。
•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③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苏武传》)
•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 么”“怎么这样”。
例如:
①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三.介 词
与名词、代词及某些名词性词组结合,组成 介词结构,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对象、处所、 时间等意义的词。根据介词结构的意义和它们与 中心语的关系,可以分为时地介词、原因介词、 方式介词、人事介词四种。介词结构主要充当句 子的状语 。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祭十二郎文》 )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虚词2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虚词2
解析 A 项,连词,于是,就;副词,才。B 项,代词,它们,指白 璧和玉斗;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 项,均为副词,趁 机。D 项,介词,替;句末语气词,呢。故选 C。
答案 C
5.(2019·浙江省诸暨中学阶段性考试)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 一项是(3 分)( )
译文:兵法,(是一门讲究)变幻莫测的学问, (并且)需要齐心协力。螃蟹有六条腿和两个钳子, (但是)(它是)(一种)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 法藏身的动物,更何况是兵法呢?所以冯婉贞说: “大家如果有抗敌的想法,看我的马头(就)可 以了。”婉贞,你的父亲就是一位英雄豪杰,但 是(你)(就像)靛青,从兰草中提取却比兰草 的颜色更深。婉贞博学多才而且每天反省自己的 言行,不知效仿读书人整天地枯坐思考啊。大家 回应她。不久,婉贞率领众少年穿戴好服装出来, 果然大获全胜。众人都赞叹:婉贞,(只是)小 女子罢了:她的行为,却是巾帼豪杰啊。
答案 B
2.(2019·北京师大附中第一学期期中检测)下列加点词语意义或用法不
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A.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奚以.知其然也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C.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出,火且.尽 D.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积威之所劫 9、若欲死而父,即前斗
1、连词,表假设 2、连词,表修饰 3、连词,表递进 4、连词,表并列 5、连词,表承接 6、连词,表修饰 7、连词,表假设 8、连词,表转折
9、代词,你的

12Biblioteka 1、代词 2、副词 3、固定结构
固定结构
①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何如】怎么样,怎样 ②无何,宰以卓异闻。 【无何】不久,没多久 ③何以战? 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18个文言虚词(2)

18个文言虚词(2)
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 事》) 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小学而大遗(《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赤壁赋》) (五)助词。 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 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10
代词
11
文言常用虚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 么”。 例释: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 么”“怎么这样”。 例释: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 序》) ②作计何不量(《孔雀东南飞》)
22
1.犹言如此。 三国 魏 曹操 《杨阜让爵 报》:“ 姜叙 之母,劝 叙 早发,明智 乃尔。” 宋 杨万里 《观雪》诗:“屑 云作粉如何湿,琱玉为花乃尔轻。”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 司文郎》:“我谓南 人不复反矣,伧楚何敢乃尔!” 2.竟然如此。《后汉书· 方术传下· 蓟子训 》:“道过 荥阳 ,止主人舍,而所驾之 驴忽然卒僵,蛆虫流出,主遽白之。 子 训 曰:‘乃尔乎?’”
5
• 3.让步关系,尚且,还。 •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 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师说》)。
•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 面……。 •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 注意:“且……且……”也是表并列,如“先生仓 卒以手搏之,且搏且却,引蔽驴后,便旋而走” 中的“且搏且却”即此意。

文言虚词种类

文言虚词种类

文言虚词种类1、代词代词是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

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1)人称代词1)第一人称:吾、予.余、我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病梅馆记》)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2)第二人称:汝(女)、而、尔、若、乃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3)第三人称:之、其、彼、厥王甚任之。

(《屈原列传》)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六国论》)4)谦称:或称自己的名字,或用“臣、仆、愚、不才”等,妇女用“妾”,国君用“孤”“寡人” o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

(《赤壁之战》)肃”,鲁肃自称八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赤壁之战》)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孔雀东南飞>并序》)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廉颇蔺相如列传》)5)敬称:大王、将军、公、公子、陛下、殿下、阁下、足下、子、先生、大人. 卿等。

可译为“您” O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子”,对男子的美称。

6)人称复数:古文中用“辈、属、侪、族、徒”等放在人称代词后面表多数。

可译成“们”,或在人称代词后加“一类”“一班”“这些”等词。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人。

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

(《柳敬亭传》)“吾侪”,我们。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师说》)“之族”,这一类人。

郵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之徒”,这些人。

(2)指示代词用来指示和区别人或事物的代词。

可代人、代物、代事。

1)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

译成“这个”“这里”“这样”。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此”,此处。

予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黃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斯”,这篇;“兹",这。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主要包括:之、乎、者、也、矣、焉、哉、邪、耳等。

这些虚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理解。

一、之1、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这种情况”等。

例如:《论语》中“之子知之矣”,意思是“他知道了”。

2、用作连词:表示修饰或解释,相当于“的”、“而且”、“于是”、“因为”等。

例如:《荀子》中“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因此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二、乎1、用作语气助词:表示疑问、反问、推测、命令、感叹等语气,相当于“吗”、“呢”、“吧”、“呀”等。

例如:《诗经》中“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意思是“长远的天啊,这究竟是什么人呢?”2、用作介词:表示比较、比例、等同、被动等意义,相当于“比”、“像”、“在……上”、“被”等。

例如:《庄子》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我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

三、者1、用作助词:表示提顿、解释、命令等语气,相当于“的”、“……的话”、“……的事情”、“……的人”、“……的地方”等。

例如:《论语》中“论百家中以儒者为本”,意思是“论百家中以儒家最为重要”。

2、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等。

例如:《荀子》中“天地者,生之本也”,意思是“天地是生命的本源”。

四、也1、用作助词:表示解释、判断、疑问、命令、提顿等语气,相当于“了”、“呢”、“吗”、“啊”等。

例如:《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是“青色的衣领,悠扬的心。

纵然我不曾去找你,你难道就不回音吗?”2、用作代词:表示强调,相当于“如此”、“这样”等。

例如:《左传》中“晋侯谓伯瑕曰:吾不如也”,意思是“晋侯对伯瑕说:我不如你啊”。

五、矣1、用作助词:表示完成时态,相当于“了”、“呢”等。

文言文中18个虚词的含义

文言文中18个虚词的含义

【既···且】又···又“三军既惑且疑” 【且···且】一边···一边 “且战且退”
副词 暂且、姑且 (表时间)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孔雀东南飞》
将、将要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游褒禅山记》 “且为之奈何”“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主谓之间:❶逆接关系:但是、却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 ❷假设:如果“相鼠有皮,人而无义,人而无义,不死何为?”
状动之间:修饰关系,不译。(“而”两边的动词关系不平等,主次关系) “弃甲曳兵而走” “(烛之武)夜缒而出”“(荆轲)倚柱而笑”
代词:通“尔”
1、顺接,就、便、那么···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助词
1、句末,了、呢、啊(常与其他语气词联用)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2、句中,表停顿,不译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师说》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赤壁赋》
3、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地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阿房宫赋》
❶作状语,可放动词前,也可放动词后(后置)。“树之以桑”
❷可省略宾语。“五十者可以衣帛”
❸宾语也可前置。“一言以蔽之”
【固定搭配】
[有以]有可以用来···的东西 [无以]没有可以用来···的东西 [可以]可以用···来 [所以]之所以···的原因 [是以]因此
两谓词间,译为:而且、并且//来、用来、不译
《过秦论》
1、动词,像,好像。 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1. “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18个常用文言文虚词

18个常用文言文虚词

八、所
[suǒ] ǒ 名词。处所,地方。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 ⑴名词。处所,地方。例: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耶?| 乐土乐土,爰得我~!引申为恰当的位置。 ~!引申为恰当的位置 必能使行阵和睦, 乐土乐土,爰得我~!引申为恰当的位置。例:必能使行阵和睦, 优劣得~。 优劣得~。 代词。附在动词前,构成“ 字结构,起指代作用。 ⑵代词。附在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起指代作用。相当于 的人、 地方” 财物无~ 妇女无~ “……的人、事、物、地方”。例:财物无~取,妇女无~幸| 的人 应有, 不有|此人一一为具言 此人一一为具言~ 凡~应有,无~不有 此人一一为具言~闻。 助词。 必欲争天下,非信无~计者。 ⑶助词。可。例:必欲争天下,非信无~计者。 助词。 、 合用,表示被动。 术怒攻布,为布~ ⑷助词。1、与“为”合用,表示被动。例:术怒攻布,为布~ 君无~辱大礼。 破。2、作语助,无义。例:君无~辱大礼。 、作语助,无义。 连词。假如。多用于誓辞。 公子曰: 不与舅氏同心者, ⑸连词。假如。多用于誓辞。例:公子曰:“~不与舅氏同心者, 有如白水! 有如白水!”。 量词。不定之词,表示约数。 从弟子女十人~。 ⑹量词。不定之词,表示约数。通“许”。例:从弟子女十人~。 量词。房屋一栋、一处称一所。例离宫别馆,三十六~。 ⑺量词。房屋一栋、一处称一所。例离宫别馆,三十六~。 名词。 ⑻名词。姓。
四、乃
[nǎi] ǎ 代词。 、相当于“ 今欲发(发兵) ,~肯从我乎 肯从我乎? 、 ⑴代词。1、相当于“你”。例:今欲发(发兵)之,~肯从我乎?2、 相当于“你的” 尔其无忘~父之志! 、相当于“ 相当于“你的”。尔其无忘~父之志!3、相当于“他(们)的”。例: 器械, 糗粮。 、相当于“如此” 子无~ 备~器械,持~糗粮。4、相当于“如此”。例:子无~称。 动词。表示判断。相当于“ 就是” 当立者~公子扶苏。 ⑵动词。表示判断。相当于“是”、“就是”。例:当立者~公子扶苏。 ⑶副词。尚且。例:厥子~弗肯堂,矧肯构(其子尚且不肯奠定房基, 副词。尚且。 厥子~弗肯堂,矧肯构(其子尚且不肯奠定房基, 何况建造房屋呢?)? 何况建造房屋呢?)? 副词。 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彼能是 而我~ ,~不知有汉 彼能是, ⑷副词。竟,却。例: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 彼能是,而我~不能 是。 副词。 天下胜者众矣,~有二十八骑。 ,~有二十八骑 ⑸副词。仅,只。例:天下胜者众矣,~有二十八骑。 副词。于是,这才。 陈涉~自立为王|断其喉 尽其肉,~ 断其喉, ,~去 ⑹副词。于是,这才。例:陈涉~自立为王 断其喉,尽其肉,~去。 副词。 或主强直, 不生? ⑺副词。宁,岂。例:或主强直,难~不生? 连词。 大夫不拜,~饮实爵。 ,~饮实爵 ⑻连词。而。例:大夫不拜,~饮实爵。 连词即若。 非独政能也,~其姊亦烈女也。 ,~其姊亦烈女也 ⑼连词即若。例:非独政能也,~其姊亦烈女也。 连词。如果。 :~所愿 则学孔子也。 所愿, ⑽连词。如果。例:~所愿,则学孔子也。 助词。作语助。 :~文 ⑾助词。作语助。例:~文~武。

文言虚词18个(自己整理)

文言虚词18个(自己整理)

. . . .文言文·文言虚词18个1.【而】(一)连词1、①剑阁峥嵘而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2、①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阿房宫赋》)②少饮辄醉,而年又最高。

(《醉翁亭记》)3、①景公乃下席而之曰。

(《晏子治东阿》)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4、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7、①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②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季氏将伐颛臾》)8、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过论》)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二)代词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三)复音虚词“而已”、“而后”、“而况”1、“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2、“而后”,“才,方才”2.【何】(一)疑问代词1、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楼记》)2、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3、①然则何时而乐耶?(《楼记》)(二)疑问副词1、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观沧海》)(三)复音虚词“何如”、“何以”、“何许”、“何乃”1、“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或“什么样”①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2、“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3、何许”,表地点的疑问词,相当于“何处”或“什么地方”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五柳先生》)4、“何乃”,相当于“怎么能”。

①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四)通假字。

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利兵而谁何。

常用文言虚词用法一览(2)

常用文言虚词用法一览(2)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谏太宗十思疏》)
五、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在)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对)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二、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二、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二、表示肯定语气的,如: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
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愚溪诗序》)
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如:

5个常见文言虚词归纳

5个常见文言虚词归纳

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一、作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④又数刀毙之。

⑤君将哀而生之乎?(译为“我”)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二、作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时可不译。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舒缓语气。

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3、音节助词,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时间副词后起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如: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A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B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

格式为:中心语+之+定语。

例如:①马之千里者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去”。

如:①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一、作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口技》)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狼》)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也可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③其一犬坐于前。

二、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测、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相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文言虚词(全)

文言虚词(全)

1.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 3.日食饮得无衰乎? 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 于此乎 ! 5.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6.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1.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2.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 必有余地矣。 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2、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3、其不受教者常有一二。 4、公问其故。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 4.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5.则齐国其庶几乎? 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常见文言虚词(18个): 4、若
①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 ②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③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允等之慢,以 彰其咎。 ④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⑤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 与结盟好。 ⑥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⑦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⑧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⑨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 ⑩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
(6)“何意”:⑴什么意思。 却不害我, 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 ⑵岂料,哪里料到。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7)“何由”:⑴如何。 长夜沾湿何由彻。 ⑵什么原因。致之何由?由于疾病。
⑶从什么地方。何由知吾可也?
(8) “何乃”:怎么能。例:何乃太区区!
(9)“何得”:怎么能。例:生之者甚少 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②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

文言文常用虚词和实词

文言文常用虚词和实词

文言文常用虚词和实词一、虚词:(一)而1、表承接关系:之后,然后(“而”前后两个动词在时间上有先后区别且有承接关系)例: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顺 2、表并列关系:又、一边……一边、或不译(“而”前后的内容彼此地位平等,或两个动作同时间发生)例:使之冲烟而飞鸣泉香而酒洌往来而不绝者任重而道远接 3、表修饰关系:着、……地(“而”前是状语,修饰形容“而”后的动词谓语)例:久而乃和杂然而前陈者4、表递进关系:而且、并且(“而”后意思比“而”前意思更进一层)例: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温故而知新转接5、表转折关系:但是、却、可是、然而例:学而不思则罔6、表因果关系:因而、所以例:感极而悲者矣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矣7、句子之间或句内语言内容之间的连接:无义(或表示“如果”、“却”的意思)例:而或长烟一空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二)之1、代词:(代替句中的人、事、物)他、她、它、这件事、这样的例:友人惭,下车引之环而攻之而不胜属予作文以记之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公输为楚造云梯之械共工怒触不周之山2、助词:A、结构助词:的例:山间之朝暮也B、主谓之间,取独:无义例:当余之从师也C、音节助词:无义例:公将鼓之怅恨久之久之,目似瞑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D、宾语前置的标记:无义例: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3、动词:到、去、往例:辍耕之垄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鲍浩然之浙东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4、相当于“以”:(意思得看具体语境)例:局促一室之内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三)焉1、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例:且焉置土石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陈述语气助词:了例:因以为号焉3、人物对话语言中:啊、呢例:万钟于我何加焉虽我之死,有子存焉4、相当于“于此”的结合: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5、相当于“之”:(代词)它,指代“这件事”例:父异焉见贤思齐焉(四)以1、动词:认为、以为例: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皆以美于徐公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2、介词:用、凭借(依靠)、根据、按照、拿、因为、把例:必以分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固国不以山溪之险醒能述以文者策之不以其道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3、连词:A、表目的:来、用来例:属予作文以记之以昭陛下平明之理B、表结果:以致例: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4、相当于“而”:例: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计日以还俯身倾耳以请卷石底以出5、“以”通“已”;例:固以怪之矣6、助词:的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7、动词:任用例: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8、“以”与“为”组合使用:A、以为:认为B、以(之)为:把……当作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五)乃1、副词:A、连接副词:于是,就例: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B、情态副词:竟然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C、时间副词:才、始、刚刚例:以衾拥覆,久而乃和2、动词:是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代词:你(的)例: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六)其1、代词:A、人称代词:他、它例:卜者知其指意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B、指示代词:那、那个例:其人视端容寂2、副词(语气):A、反问:难道例:其真无马邪B、命令、希望:希望例:安陵君其许寡人C、情态:其实例:其真不知马也(七)为1、动词:(读第2声)A、行为动作:做、认为、成为、当作、说、(语境中的引申意)例:并自为其名为人五,为窗八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坛而盟 B、判断动词:是(算是)例: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轩敞者为舱此为何若人必为有窃疾矣2、介词:被(读第2声)、给、对、向、替(读第4声)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士卒多为所用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3、名词:思想活动(心情)例:或异二者之为4、语气助词:呢例:夫子何命焉为(八)于:(介词)在、到、从、对、向、比、给、跟、与例:太守与客来饮于此请广于君每自比于管中、乐毅所恶有甚于死者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九)者:代词(十)也:(助词)呢、啊、或不译例: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安求其能千里也夫战,勇气也[注]常用实词备忘:1、是:①这个、这、这样,相当于“此”②判断动词“是”:问今是何世斯是陋室实是欲界之仙都2、食:①动词:吃(的)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不饱,力不足②名词:食物便欣然忘食一箪食,一豆羹主人日再食③动词:通“饲”,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之而不能尽其材3、然①助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欣然规往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②代词:这样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③连词:然而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然志犹未已(《隆中对》)④形容词:对,正确吴广以为然4、故①旧的②因此,所以③“旧的”引申:旧的知识、朋友5、“是以”与“以是”、“由是”:因此(因为这个)、由于这个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以是人多以书借余6、甚①很、十分:②(比)……还(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7、则①副词,相当于“乃”:就是例:见渔人,乃大惊②连词 A、表示因果:就、便、那么例:得之则生,弗得则死B、表示假设:假若、如果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③名词:准则、法则8、固①副词 A、本来、原来例:固以怪之矣子固非鱼也B、固然例:我非子,固不知子矣②形容词,顽固、固执;坚决地例: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吾义固不杀人9、虽①虽然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虽然,公输盘为我造云梯之械,必取宋②即使例:故虽有名马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虽欲言,无可进者10、且①连词 A、而且、并且例:B、况且、尚且、还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焉置土石②副词,将要、快要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文言虚词(二)

文言虚词(二)

……的原因 的原因 用来……的 的 用来 用来……的 的 用来
得无教我猎虫所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4.名词 4.名词
表处所
10.为 为
1.表对象[译为“向、对”]:不足为外人道也 .表对象[译为“ 2.表替代[译为“替、给”]: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 .表替代[译为“ 当横行天下, 秽
介词
3.表时间[译为“当、等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 .表时间[译为“ 等到” 为其来也,
练一练
解释下列句中的“ 解释下列句中的“为”字 贾家庄几为 (1)贾家庄几为巡缴所陵迫死 ( 我呼入, (2)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3)如姬为公子泣 如姬为 (4)为人谋而不忠乎 ? 穷乏者得我而为 (5)今为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 (
被 替 对 给 呢
) ) ) )
( 因为/做 ) 因为/ )
河水清且 河水清且直猗 先生且 先生且喜且愕 仓促以手搏之,且搏且却 仓促以手搏之, 不过十五六万, 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北方之人,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臣死且不避,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练一练
1、解释下列“且”字的意思 解释下列“ 不出火且 (1)不出火且尽( 将 )
兽相食, 恶之( (2)兽相食,人且恶之( 尚且 ) (3)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暂且 )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而所杀伤匈奴亦不下万余人, (4)而所杀伤匈奴亦不下万余人,且引且战
练一练
指出下列“ 指出下列“焉”的意义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2)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于之 啊 ) ) )
(3)天下之父母归之,其子焉往 ( 哪里 天下之父母归之,其子焉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 (4)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 ( 于之

初中文言文虚词2(之、其)

初中文言文虚词2(之、其)

初中文言文虚词(二)一、“之”的用法学生姓名:(一)、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③水陆草木之花。

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⑤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⑥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爱莲说》③菊,花之隐逸者也。

《爱莲说》⑤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时间副词后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音节助词)。

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陋室铭》)5、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如:马之千里者。

(二)、作代词用: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他们)、“它”(它们)。

有时也活用作第一人称。

如:A、具答之。

B、亲戚畔之C、彼竭我盈,故克之D、又数刀毙之。

E、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F、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I、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K、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之:用作第一人称,"我"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①渔为甚异之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③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

如: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④“吾欲之南海”、⑤、“送孟浩然之广陵”、⑥、“多助之至”、⑦“寡助之至”四、“其”的用法(一)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①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不译。

文言虚词 2

文言虚词 2

七、语境推断法
• 2004年全国高考卷Ⅲ,第12题。下列 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 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顷之,拜受为少傅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 B.广遂上疏乞骸骨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而死
• C.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 D.今日饮食费且尽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2004年全国高考卷Ⅲ,第12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 同的一组是
④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难) “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
是表感叹的语气助词,可推断“乎”与 “哉”同义。
三、 语气表达 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根据语句所 表达的语气来推断。 以下四例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 但所表达的语气各不相同,因而用法也不 同。
①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全国卷) “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②其真不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 《马说》) “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 ③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 序》)
五、看句式特点 要准确把握以下句中带点的虚词的用法, 可根据句式特点进行推断。 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是介宾短语后首句,“于南亩之农夫”介 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 “铿然有声者”是定语,“之”是助词, 定语后置的标志。
③何以战(《左传·曹刿论战》) 是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 “以”是介词“凭借”的意思。 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 是省略句式,“与”后面省略了宾语 “之”,“与(之)”是介宾短语,“与” 是介词“和、跟”的意思。 ⑤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蒲松龄《促织》 是被动句,“为”表被动,是介词“被” 的意思。

常见文言虚词详细整理(2)

常见文言虚词详细整理(2)

常见文言虚词详细整理(2)乎、或、即、既、莫、乃、其乎⑴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①天下事有难易乎?②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③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④然,胡不己乎?⑤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⑥若毒之乎?⑦君将哀而生之乎?⑧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⑨齐人固盗乎?⑩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11)壮士,能复饮乎?(12)技盖至此乎?(13)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14)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⑵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⑤求剑若此,不亦惑乎?⑥而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⑦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⑧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⑨非仁木乎?⑩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觚乎?⑶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例:①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乎干城之具也。

②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③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④忽乎吾将行兮。

⑷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

例:①日食饮得无衰乎?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④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⑸同“于”。

例:①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③吾尝疑乎是。

(乎:对。

)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⑤颓然乎其间。

⑥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

⑦良剑期乎断,不期乎莫铘。

(乎:引进动作的对象。

)⑧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⑨亦无怪乎其私之也。

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乎:对。

)(11)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

(12)盖进乎技矣。

(13)王变乎色曰。

(14)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15)依乎天理,批大,导大.(16)以吾一日长乎尔。

(尔:比。

)(17)摄乎大国这间。

(18)异乎三子者之撰。

(19)浴乎沂。

(20)幽独处乎山中。

⑹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

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

“则”字意义的小结 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 2.表示顺承关系的连词 3.表示转折关系 4.表示假设关系 5.用在判断句中,可译为“是”“就是” 用在判断句中,可译为“ ”“就是” 就是 6.译为“仅”“只”“才” 译为“ ”“只”“才 作名词“规则、法则” 7. 作名词“规则、法则”
AE 下列句中加点的“ 下列句中加点的“则”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 A.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之一生彘肩 项王曰: 赐之彘肩 则与之一生彘肩 项王曰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 应对诸侯。 应对诸侯。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于其身也, 于其身也 则耻师焉, E.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故木受绳则直, 故木受绳则直
趁机, 趁机,就此
凭借
通过、经由 通过、 由于
总结:
还有动词用法( 动词用法 “因”除当名词“原因” 外,还有动词用法(注 除当名词“原因” 名词 作动词时必定有对应的整句环境, 意“因” 作动词时必定有对应的整句环境,有相 应的词语来体现”因“的动词意义)、副词用法 应的词语来体现” 的动词意义)、副词用法 )、副词 (就、于是),但其主要的用法是介词。 于是),但其主要的用法是介词。 ),但其主要的用法是介词
课堂检测:指出下列句中“ 的用法: 课堂检测:指出下列句中“焉”的用法: 1、焉有仁人在位? 、 有仁人在位? 2、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割鸡焉用牛刀 、割鸡焉 4、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5、始而惭焉,久而安焉 、始而惭焉 久而安焉 6、而惴惴焉 6、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7、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 8、去今之墓而葬焉 、去今之墓而葬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答案】D • 【解析】D项和例句中的“者”都用作代词, 指代人、物、事等。A项中的“者”用作代 词,用在数词后。B项中的“者”用作助词, 放在表时间的词后面以助语气。C项中的 “者”用作助词,放在假设复句中,表提顿, 不译。
解释下列“焉”的用法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于之——在那里 (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句末语气助词 (3)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4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 (5)未知生,焉知死 哪里(怎么) (6)徐徐焉实狼其中 (7)犹且从师而问焉 (8)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地 代词:他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齐桓》)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烛之》)
2、或;或者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3.至,至于。
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
(四)助词,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面,表示事物的 状态。相当于“貌”、“样子”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 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齐桓》)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 或反诘之意。
①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病梅》)
指出下列“也”的用法意义
(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表判断) (2)金城千里,子孙万世之业也(表陈述 )
• 判断“所”在文中的意义。 “吾1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2所钦。以其3 所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言,观其行, 可见其4所言非伪饰耳。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 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5所过之时,前 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此二人皆6所以教人向 上者也。
【为„„所】表示被动。
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信陵》)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
【所谓】所说的。
①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三)副词。用在数量词后面,表示大概的数目, 大约 。
父去里所,复还
【所以】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 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
【所在】1.到处。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
2.所在之处,处所。
①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 (《促织》)
练习
1)某所,而母立于兹 住所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所结构 3)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的方法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的原因 被 5)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所结构 6)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座 7)百济国西南海中有大岛十五所 大约 8)从弟子女十人所。
• 【答案】D • 【解析】①②中的“若”都用作代词, “你、你的”的意思。③中的“若”用 … 作连词,表假使,“假如”的意思。④ 中的“若”用作动词,“像、好像”的 意思。
1)循表而夜涉,溺者千有余人 者结构,…的人 2)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时间词后 3)陈胜者,阳城人也 判断 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的原因 5)二者不可得兼 种 6)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后置定语后 7)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 时间词后,表停顿 8)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表示疑问语气 9)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的人
• 【答案】C • 【解析】C项中的“也”,用在句末,表 疑问语气。
•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者”字的用法,与 例句中的相同的一项是 ( ) • 例: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 A.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 B.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C.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D.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 岁为秋
答案:1、 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 2、 代词,可译为这 样,这,如此 3、 动词,可译为像,如,及 4、 代词,可译 为你 5、 连词,选择关系,可译为或、或者 6、 表意思他 转,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
(一)用作介词。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 (《核舟》) (《过秦》) (《鸿门》)
于之——从那里 (9)割鸡焉用牛刀 哪里 (10)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 于之——于虎
• 判断“焉”在文中的意义。 崤之战,秦军过崤山之间,见峭峭1焉,狭 狭焉,未料及有伏2焉,山上大石纷落,但大 呼“且3焉置土石”,别无他法,故致大败。 于是余有叹4焉,骄而轻敌,5焉能不败?如此, 纵万军于之何加6焉?但以其人之傲,若斥7焉, 则必无颜世上矣。
2.依靠,凭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3.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
4、由于,因为
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
4.通过,经由。
①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屈原》)
(二)用作连词。
1.于是,就,便;因而。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 ②因而化怒为悲 (《廉颇》) (《促织》)
(三)用作名词。
1.原因,缘由,机缘。
小练习
1、指出下列“若”的用法和意义
(1)若毒之乎 ( 代词 你 )
(2)天若有情天亦老 ( 连词 如果 ) (3)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 代词 你们 )
(4)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动词 像 ) )
动词 (5)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 如,比得上 )
(6)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如果
若、因
(一)用作动词。 1.像,好像。
视之,形若土狗 (《促织》)
2、同,相当
彼与彼年相若也
3、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句和反问句)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二)用作代词。
1.表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 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 ,寿毕 ,请以剑舞(《鸿门》)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 判断“且”在文段中的意义。 “存者1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 壕一地,唐王朝尽然耳。若此,帝尚每日声歌, 2且委政非人。则李唐3且亡,必矣。于斯世, 河水清4且涟矣,尚可,朝中人若如此,则必 危。纵有“死5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 无用武之地,亦有何用?
1、 副词,可译为暂且 2、 连词,可译为递进,并且 3、 副词, 可译为将要 4、 连词,可译为并列 5、 连词,可译为尚且
)
【解析】A项中的“且”用作副词,表动作将要发生,“将、将要” 的意思。B项中的“且”用作连词,表并列关系,“又”的意思。 C项中的“且”用作连词,表让步,“尚且”的意思。D项中的 “且”用作连词,表递进,“况且”。
• 9.下列括号中对加点的“也”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 A.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 • B.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用在句末,表肯定 语气) • C.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用在句 末,表感叹语气) • D.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用在句中, 表语气停顿)
答案:1、可译为……的原因 2、表示被动3、“所+动词”后面有 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作用 4、“所+动词”构成所字结 构 5、“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 6、可译为用来……,……的方法 (途径、手段)
• 7.比较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若”字的用法,判 断正确的一项是 ( ) •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 ②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 ③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 ④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 •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二)用作助词。
1.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所” 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 “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①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 (《促织》)
2.“所”和动词结合,如果后面还有名词性结构, 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①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
1、 助词,句中表停顿,舒缓语气2、 句末语助,表疑问语气 3、 句末语助,表肯定语气4、 句末语助,表判断语气5、 句 末语助,表感叹语气
6.下列加点的“且”字用作副词的一项是 ( 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C.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答案】A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至若】【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 另起话题,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 那”“像那”“如果说到”的意思。有时不译。
①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逍遥》) ②至若春和景明 (《岳阳》)
• 【孰若】①表示比较,意思是“怎么比得上 ” • ②表示选择,意思是“不如”、“哪如”
• 二、判断“因”在文中的意义。
1因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2因旧制,此乃曹 操成大业之3因。其常4因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 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5因乘势击破之,成官 渡大捷。此亦6因许攸之力而得,此正如7因枯木变为 荣木也。途经绍墓,其尚8因众人至前拜祭。其量岂 常人可比?9因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10因其 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
①留待作遣施,于今无会因 (《孔雀》)
(五)用作动词。
1.沿袭,接连。
①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子路》)
练习
1、因拔刀斫前奏案 于是 2、变法者因时而化 根据 3、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依靠 4、因击沛公于坐 趁机 5、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因为 6、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 于是 7、因使唐雎使于秦 因而 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依靠 9、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樊哙出 趁机 10、今中国未闻有因变化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因为 11、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通过 12、蒙故业,因遗策 沿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