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数学八下课件专题(一)等腰三角形性质与判定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1.3《等腰三角形》课件(共16张PPT)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1.3《等腰三角形》课件(共16张PPT)
新北师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
导入新课
1、回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 (2)、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3)、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
2、填空: (1)如图,在△ABC中,AB=AC,外角∠ACD=100º,
A 则∠ B=_8_0__度,∠A=_2_0__度
(2)如图,房屋的顶角∠BAC=100º, B
过屋顶A的立柱AD⊥BC,屋椽AB=AC,
则∠B=__4_0_度、∠C=__4_0_度、
A
∠BAD=__5_0_度、∠CAD=__5_0_度.
BD=__D_C_、AD平分∠_B_A_C__. B
D
CD
C
知识新授
像这种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 然后推导出与定义、基本事实、已有定 理或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从而证明 命题的结论一定成立. 这种证明方法称 为反证法 用反证法证明: 一个三角形中不能有两个角是直角.
例2、已知:△ABC. 求证:∠A,∠B,∠C中不能有两个角是直角. 证明:假设 ∠A,∠B,∠C中有两个角是直角,
∠B=∠C ( 已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BDA= ∠CDA=90° AD=AD ( 公共边 )
B DC
∴ △ BAD≌ △ CAD(AAS)
∴AB=A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知识归纳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简述为
“等角对等边”)
注意:是在同一个三角形中.
A
应用格式:
在△ABC中,
2、已知:如图,∠CAE是△ABC的外角, E
∠1=∠2,AD∥BC. 求证:AB=AC.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1.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第3课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课件(共24张PPT)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1.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第3课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课件(共24张PPT)

已知条件“∠B≠∠C”相矛盾,因此 AB≠AC
再如,我们要证明△ABC中不可能有两个直角,也可以采 用这位同学的证法.
证明:假设∠A、∠B、∠C中有两个角是直角, 设∠A=∠B=90°,则 ∠A+∠B+∠C=90°+90°+∠C>180°. 这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矛盾, 所以∠A=∠B=90°不成立. 所以一个三角形中不能有两个角是直角.
例1.证明:如果a1,a2,a3,a4,a5都是正数,且 a1+a2+a3+a4+a5=1,那么,这五个数中至少有一个大于 或等于1/5.
用反证法来证: 证明:假设这五个数全部小于1/5,那么这五个数的 和a1+a2+a3+a4+a5就小于1.这与已知这五个数的和 a1+a2+a3+a4+a5=1相矛盾.因此假设不成立, 原命题 成立,即这五个数中至少有一个大于或等于1/5.
与B,C重合),连接AD,作∠ADE=40°, DE交线段AC于点E. (1)当∠BDA=115°时,∠EDC=__2_5_°____, ∠(2D)当ECD=C_=__12_1时_5_°,__△;A点BDD从≌B△向DCC运E.理动由时:,∵∠∠BDCA逐=渐40变°, _∴_小_∠__D_E__C(+填∠“E大D”C=或1“40小°.又”∵);∠ADE=40°, (2)当DC等于多少时,△ABD≌△DCE,请说明理由; (∴3)∠在A点DDB的+运∠动ED过C程=中14,0°△,A∴DE∠的A形D状B=可∠以D是E等C.腰三角形吗? 若又可∵以A,B=请D直C接=写2,出∴∠△BADBA的D≌度△数D.CE若(A不AS可) 以,请说明理由.
练习1.用反证法证明:△ABC中至少有一个内角小 于或等于60°.

北师大版数学八下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课件

北师大版数学八下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课件

点作这两个角的公共边的平行线,如图,EF与BE,CF
三者有何数量关系?
A
分析:可证BE=DE,CF=DF
E
F
D
∴EF=DE-DF=BE-CF B
G C
Part 3 典例Part精1 析
新课探索
变式4 若过△ABC的两个外角平分线的交点作这两个
角的公共边的平行线,则EF与BE,CF三者有何数量
关系?
A
(2)EF,EB,FC 之间有什么关系?
分析:由(1)知,EO=EB,FO=FC
∴EF=EO+FO=EB+FC
E OF
B
C
Part 3 典例Part精1 析
新课探索
变式2 在△ABC中,∠ABC≠∠ACB,BO平分∠ABC ,CO平
分∠ACB,过O点作EF, 使EF∥BC
A
(1)此时有几个等腰三角形?
(2)BE+CF=EF仍然成立吗?
(3)在上述条件下当AB=12,AC=8时,
你能求ΔAEF的周长吗?
分析:(1)2个:△BOE、△FOC
E
OF
(2)成立
B
C
(3) C△AEF =AE+BE+CF+AF=AC+AB=20
Part 3 典例Part精1 析
新课探索
变式3 若过△ABC的一个内角和一个外角平分线的交
E
D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ABD=∠EDB(等量代换)
B
C
∴BE=DE(等角对等边)
即△BDE是等腰三角形.
基本构图:角平分线+平行线构造等腰三角形.
新课探索
Part 3 典例Part精1 析

1.1等腰三角形第1课时课件八年级数学下册(北师大版)

1.1等腰三角形第1课时课件八年级数学下册(北师大版)

已知: △ ABC中,AB=AC.
A
求证: ∠B= ∠C.
证明: 方法三:作底边的高线AD.
B
AB=AC ( 已知 ), 在△BAD和△CAD中,
AD=AD (公共边) ,
D
C
∴ Rt △BAD ≌ Rt △CAD (HL). ∴ ∠B= ∠C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性质2 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已知: △ ABC中,AB=AC.
A
求证: ∠B= ∠C.
证明: 方法二:作底边的中线AD.
AB=AC ( 已知 ),
B
D
C
在△BAD和△CAD中, BD=CD ( 辅助线作法 ),
AD=AD (公共边) ,
∴ △BAD ≌ △CAD (SSS).
∴ ∠B= ∠C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证明 性质1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A
D
B
C
E
F
已知:如图在△ABC和△DEF中,∠A=∠D,∠B=∠E,BC=EF. 求证:△ABC≌ △ DEF.
证明:在△ABC和△DEF中,
∵∠A+∠B+∠C=180°∠D+∠E+∠F=180° ,
∴∠C=180°-(∠A+∠B),
∠F=180°-(∠D+∠E). ∵∠A=∠D,∠B=∠E,
A
D
∴∠C=∠F. 又∵BC=EF,∠B=∠E,
∴△ABC≌△DEF(ASA)
B
CE
F
把该等腰三角形沿顶角平分线折叠,你有什么发现? A
B
C
A
A
A
B
CD
(1) 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2) ∠B=∠C;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1等腰三角形(第1课时)课件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1等腰三角形(第1课时)课件

1.如图,在△ABC中,∠C=35°,AB=AC,则∠B的大小为( )
A.20° B.25° C.30° D.35°
2.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的两边长为4 cm,5 cm,则它的周长为(
)
A.8 cm B.14 cm C.13 cm D.14 cm或13 cm
3.如图,在△ABC中,AB=AC,AD是BC边上的中线,在AD上取一点E
学习重点
探索证明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思路与方法,掌握证明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学习难点
明确推理证明的基本要求如明确条件和结论,能否用数学语言正确表达等.
回顾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性质
1.判定定理
(1)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 (2)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 (3)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 (4)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
开放训练,体现应用
例2 如图,在△ABC中,AB=AC,点D是BC的中点,点E在AB上,BE=BD,
∠BAC=76°,求∠ADE的大小. 解:∵AB=AC,∠BAC=76° ∴∠B=∠C=(180°-∠BAC)=52° ∵BD=BE ∴∠BDE=∠BED=(180°-∠B)=64° ∵点D是BC的中点 ∴AD⊥BC ∴∠ADB=90° ∴∠ADE=∠ADB-∠BDE=26°
开放训练,体现应用
变式训练 1.如图,在△ABC中,AB=AC,AD⊥BC,垂足为D.
若BC=4,则BD= 2 .
2.已知一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1 cm和3 cm,
则此三角形的周长为 7 cm.
3.如果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角为80°,那么它的顶
角是 80°或20°.

北师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课件

北师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课件
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及底边上的高线 互相重合. 2.思想方法:转化思想的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 证明角相等、边相等的重要方法.
易错点拨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110°,这个等腰三
角形的一个底角的度数为( D )
A.40°
B.55°
C.70°
D.55°或70°
易错点:求等腰三角形的角时易出现漏解的错误
易错点拨
本题应用分类讨论思想,分顶角为70°和 底角为70°两种情况,解题时易丢掉一种情况 而漏解.
课堂小结
1.知识方面: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推论:三线合一,即等腰三角
EF⊥AB,垂足为F.
(1)若∠BAD=25°,求∠C的度数;
(2)求证:EF=ED.
(1)解:∵AB=AC,AD是BC边上的中线,
∴∠BAD=∠CAD.∴∠BAC=2∠BAD=50°.
∵AB=AC,
∴ ∠C=∠ABC = 1 (180°-∠BAC)

1
2
(180°-50°)=65°.
2
例题精析
(2)求证:EF=ED. 证明:∵AB=AC,AD是BC边上的中线, ∴ED⊥BC. 又∵BG平分∠ABC,EF⊥AB, ∴EF=ED.
导引: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当∠D=∠B时, 两个三角形符合“边角边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回顾:




底角 底角 底边
探究新知
2.议一议 (1)还记得我们探索过的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吗? (2)请你选择等腰三角形的一条性质进行证明,并与
同伴交流. 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 这一定理可以简述为:等边对等角.
课堂精练

北师大版数学 八年级下册 第一章第3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 优秀课件

北师大版数学 八年级下册 第一章第3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 优秀课件

由题得AB=15×2=30(海里)
N B 72° 36° C
∵ ∠A= ∠C
∴ BC=AB=30 (海里)
36°
A
2、如图, △ABC中, ∠A=36°,AB=AC, BD平分 ∠ABC, DE∥BC, EF平分∠AED,问在这个图形中,有 那几个等腰三角形?请分别写出来.
A
△ABC、 △BCD 、△EBD、 △EDF 、△FAE 、△ADE、 △ABD
的形式.而已知中的角平分线和平 行线告诉我们图形中有等腰三角形
M
D
出现,因此,找到问题的突破口. B
N C
4、已知五个正数的和等于1,用反证法证明:这五个数 中至少有一个大于或等于1/5.
证明: 设这五个正数为a1、a2、a3、a4、a5 假设这五个数中没有一个大于或等于1/5,即都小于1/5, 那么这五个数的和a1+a2+a3+a4+a5就小于1. 这与已知这五个数的和a1+a2+a3+a4+a5=1相矛盾. 因此, 假设不成立,即这五个数中至少有一个大于或等于 1/5成立.
36°
F
E 36°72°D
73263°°6°
B
72°
C
想一想
小明说, 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个角不相等, 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不相等.
即在△ABC中, 如果∠B≠∠C, 那么AB≠AC.
A
B
C
你认为这个结论成立吗? 如果成立, 你能证明它吗?
小明是这样想的:
如图, 在△ABC中, 已知∠B≠∠C, 此时, AB与AC要
B
C
在△ABD和 △ACD中
D
∵∠B=∠C. ∠ADB=∠ADC.AD=AD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1.1.2等腰三角形课件(新版)北师大版(共17张PPT)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1.1.2等腰三角形课件(新版)北师大版(共17张PPT)

A
D C
想一想, 做一做
刚才,我们只是发现并证明了等腰三角形中 比较特殊的线段(角平分线、中线、高)相等,还 有其他的结论吗?你能从上述证明的过程中得到什 么启示?
把腰二等分的线段相等,把底角二等分的线 段相等.如果是三等分、四等分……结果如何呢?
想一想, 做一做
1.在等腰三角形ABC中,
(1)如果∠ABD= 1∠ABC,∠ACE= ∠1ACB,那么BD=CE
证法2:
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BD和 CE是△ABC的角平分线. 求证:BD=CE.
证明:∵AB=AC, ∴∠ABC=∠ACB. 又∵∠3=∠4. 在△ABC和△ACE中, ∠3=∠4,AB=AC,∠A=∠A. ∴△ABD≌△ACE(ASA). ∴BD=C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在等腰三角形中作出一些线段(如 角平分线、中线、高等),你能发现其 中一些相等的线段吗?你能证明你的结 论吗?
探究相等线段
(一)证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
证法1:已知:如图,在△ABC中, AB=AC,BD和CE是△ABC的角平分 线. 求证:BD=CE. 证明:∵AB=AC, ∴∠ABC=∠ACB(等边对等角). ∵∠1=∠ABC,∠2=∠ABC, ∴∠1=∠2. 在△BDC和△CEB中, ∠ACB=∠ABC,BC=CB,∠1=∠2. ∴△BDC≌△CEB(ASA). ∴BD=C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三)证明“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线相等”
方法二: 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BD 和CE是△ABC两腰上的高线. 求证:BD=CE. 证明:∵BD和CE是△ABC两腰上的高线 ∴∠AEC=∠ADB=90°(垂直的定 E
义). 在△AEC和△ADB中, ∠A=∠A,AB=AC,∠AEC=∠ADB.B ∴△AEC≌△ADB (AAS). ∴BD=C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1《等腰三角形》ppt课件1 (共19张PPT)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1《等腰三角形》ppt课件1 (共19张PPT)

B
∠1=∠2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D
C
3、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高,既是底边 上的中线,又是顶角平分线。
应用格式: ∵AB=AC ∴BD=DC
AD⊥BC (已知)
∠1=∠2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随堂演练
1、练一练(基础训练)。 (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40°,则其它两个 或40° 、 100° 角分别为 70° 、70° 。 (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为70°,则这个 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110° 、35° 、35° 为 。
1、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既是底边上 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高。 A
12
应用格式:
∵AB=AC ∠1=∠2(已知)
B D C
∴BD=DC
AD⊥BC(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A
2、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中线,既是底边上 的高,又是顶角平分线。 应用格式: ∵AB=AC ∴AD⊥BC
12
BD=DC (已知)
又∵DE⊥AB
DF⊥AC
∴DE=DF(角平分线上的点到 这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课堂小结
1、本节主要教学知识是等腰三角形的两个性质。
性质
A
内容
性质1
B C
A
性质2
B
1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
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C
D
(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布置作业
1.从教材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性质1的运用格式:
∵AB=AC(已知)
∴∠B=∠C(等边对等角)
议一议:说说为什么在添加辅助时,作顶角 平分线,底边中线,底边高都能使分成的两
个三角形全等?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等腰三角形(1)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等腰三角形(1)

6.【例3】(人教8上P76改编)如图,在△ABC中,AB=AC,点D 在线段BC上,AD=BD. (1)求证:∠BAD=∠C; (2)若CA=CD,求△ABC三个内角的度数.
(1)证明:∵AB=AC,∴∠B=∠C. ∵AD=BD,∴∠B=∠BAD. ∴∠BAD=∠C.
(2)解:∵CA=CD,∴∠CAD=∠CDA, 由(1)得∠B=∠C=∠BAD, 设∠B=x,则∠CDA=∠B+∠BAD=2x, ∴∠CAD=∠CDA=2x, ∠BAC=∠CAD+∠BAD=3x,
∴在△ABC中,有∠B+∠C+∠BAC=x+x+3x=180°, 解得x=36°, ∴在△ABC中,∠BAC=108°,∠B=∠C=36°.
★9.(创新题)如图,在△ABC中,AB=AC. (1)如果∠BAD=30°,AD是BC上的高,AD=AE, 则∠EDC= 15° ; (2)如果∠BAD=40°,AD是BC上的高,AD=AE, 则∠EDC= 20° ; (3)通过以上两题,你发现在AD=AE的条件下, ∠BAD与∠EDC之间有什么关系?并给予证明.
5.【例2】如图,在△ABC中,AB=AC,AD是BC边上的中 线,BE⊥AC于点E.求证:∠CBE=∠BAD. 证明:∵AB=AC,AD是BC边上的中 线,BE⊥AC, ∴AD⊥BC,∠BAD=∠CAD. ∴∠CBE+∠C=∠CAD+∠C=90°. ∴∠CBE=∠CAD. ∴∠CBE=∠BAD.
8.(核心教材母题:北师8下P5、)如图,已知AB=AC,AD=AE. 求证:BD=CE.
证明:如图,过A点作AF⊥BC于点F. ∵AB=AC,∴BF=CF. 又∵AD=AE,∴DF=EF. ∴BF-DF=CF-EF, ∴BD=CE.
答案图
核心教材母题:教材是新中考命题的依据,近年来广东省中考 数学卷中都有较多题的素材来源于北师大版和人教版教材. 本书将两个版本重合的教材母题进行汇总,作为课堂例习题 呈现.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1.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课件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1.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课件

3.下列各图中,已知AB=AC,写出x的值. x=___7_0____ x=___3_0____ x=___3_5____
4.(例2)如图,点D,E在△ABC的边BC上,AB=AC,
BD=CE.求证:AD=AE. 证明:∵AB=AC, ∴∠B=∠C(等边对等角).
AB AC(已知) 在△ABD与△ACE中,B C(已证)
第3关 12.在△ABC中,AB=CB,∠ABC=90°,F为AB延长线
上一点,点E在BC上,且BE=BF.
(1)求证:△ABE≌△CBF;
(2)若∠CAE=30°,求∠ACF的度数. (1)证明:∵∠ABC=90°,F为AB延长线上一点
∴∠CBF=∠ABE=90°在△ABE与△CBF中 AB CB ABE CBF BE BF
11.如图,在△ABC中,AB=AC,点D是BC边上的中点, DE⊥AB,DF⊥AC,垂足分别为E、F. 求证:DE=DF. 证明:∵DE⊥AB,DF⊥AC,∴∠DEB=∠DFC= 90°∵AB=AC,∴∠B=∠C∵D是BC边上的中点,∴BD =CD在△BDE与△CDF中
DEB DFC B C ∴△BDE≌△CDF(AASB)D, C∴DDE=DF
2
2
中,
AE AF
∴△AEC≌△AFC(SAS)∴1EC=2FC,∴这两根彩线
的长相等;
AC AC
AB=DE,AC=DF,BE=CF.求证:∠A=∠D.
证明:∵BE=CF,∴BE+EC=CF+EC,
即BC=EF.
AB DE(已知)
在△ABC与△DEF中,
BC AC
EF DF(已知)
∴△ABC≌△DEF(SSS).∴∠A=∠D.
2.如图,AB平分∠CAD,∠1=∠2. 求证:△ABC≌△ABD. 证明:∵AB平分∠CAD,∴∠CAB= ∠DAB∵∠1=∠2∴∠CBA=∠DBA(等 角的补角相等)在△ABC与△ABD中,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1第1课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课件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1第1课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课件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到: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2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推论
问题3:你还记得我们探索过的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吗? 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推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 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问题4:你能利用基本事实或已知的定理证明这些结论吗?
∴∠B =∠C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还有其他的证法吗?
BD C
证一证
已知:如图,在△ABC 中,AB = AC. 求证:∠B =∠C.
方法二:作顶角的平分线
A
证明:作顶角的平分线 AD,则∠BAD =∠CAD.
∵AB = AC,∠BAD = ∠CAD,AD = AD,
∴△BAD ≌ △CAD (SAS). ∴∠B =∠C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垂直. 4.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5. 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6. 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7. 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8. 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探究新知
1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定理 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 两个三角形全等 (AAS).
B DC
想一想:由△BAD≌△CAD,图中线段 AD 还具有 怎样的性质?为什么?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由△BAD≌△CAD,
A
可得 BD = CD,∠ADB =∠ADC,∠BAD
=∠CAD.
又∵∠ADB +∠ADC = 180°,
∴∠ADB =∠ADC = 90°,即 AD⊥BC.
故 AD 是等腰△ABC 底边 BC 上的中线、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等腰三角形 课件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等腰三角形 课件

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推论: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 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你能利用已有的公理和定理证明这些结论吗?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等边对等角)
A 已知:△ABC中,AB=AC
求证:∠B=C
想一想:
如何证明两个角相等?
B
C
D
议一议:
如何构造两个全等的三角形?
方法三:作底边的高线
已知: 如图,在△ABC中,AB=AC. A 求证: ∠B= ∠C.
证明:作底边的高线AD,则 ∠BDA=∠CDA=90°
在Rt△BAD和Rt△CAD中 AB=AC ( 已知 )
B DC
AD=AD (公共边)
∴ Rt△BAD ≌ Rt△CAD (HL).
∴ ∠ B= ∠C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方法一:作底边上的. 证明: 作底边的中线AD,
则BD=CD
在△BAD和△CAD中 AB=AC ( 已知 )
B DC
BD=CD ( 已作 )
AD=AD (公共边)
∴ △BAD ≌ △CAD (SSS).
∴ ∠ B= ∠C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1)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为50°, 则其余两个角为_8_0_°_和_5_0_°_.
(2)如果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80°,则它的 一个底角为_5_0_°_. (3)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80°,则其 余两个角为_8_0_°__和__2_0_°__或__5_0_°__和__5_0__°__.
(4)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100°,则 其余两个角为4_0_°__和__4_0_°_.
方法二:作顶角的平分线
已知: 如图,在△ABC中,AB=AC. A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课件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课件

则DE的长为

2.如图,在△ABC中, BD平分∠ABC,ED∥BC, 已知AB=3,AD=1,
则△AED的周长为( C )
A.2 B.3 C.4 D.5
3.已知:∠CAE是△ABC的外角,
∠1=∠2,AD∥BC。
E
求证:AB=AC
A1 2
D
B
C
4.已知:∠CAE是△ABC的外角, ∠1=∠2,AD∥BC。
A
6.已知: ∠ A=∠B=∠C
求证:AB=AC=BC
证明:在△ABC中 ∵ ∠ A=∠B ∴ BC=CA 同理 CA=AB ∴ BC=CA=AB
B
C
老师,我会了!
小结:
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是什么?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下列几种: ① 定义? ② 判定定理?
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与性质定理
证明: ∵折叠
E
∴ △BCD≌ △BED
∴ ∠1= ∠3 又∵AD∥BC
A
F
22 D
∴ ∠2= ∠3
∴ ∠1= ∠2(等量代换) B 11 3
C
∴BF=DF(等角对等边)
即△BFD是等腰三角形
老师,我会了!
3.如图,AB∥DC,OA=OB, 求证:OC=OD.
证明:∵OA=OB,
∴∠A=∠B.(等边对等角)
在 △ BAD和△ CAD中,
方法2
A

∠B=∠C
∠ADB=∠ADC=90 ° B
D
C
AD=AD
∴ △ BAD≌ △ CAD (AAS)
∴AB=AC
老师,这种方法我会了!
已知: △ ABC中,∠B=∠C
求证:AB=A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AB=10,分三种情况: ①若AD=AB=10,△ABD的周长为20+4; ②若BD=AB=10,△ABD的周长为32; ③若AD=BD,设CD=x,∴x2+82=(x+6)2, 解得x=,∴△ABD的周长为
解:连接AE,易证△ACE≌△BCD,∴∠CAE=∠B=45°, ∴∠EAD=90°,DE2=AD2+AE2=AD2+BD2=10, CD2+CE2=DE2,∴CD=
13.如图,△ABC中,∠ACB=90° ,AC=6,BC=8, 点D为射线AC上一点,且△ABD为等腰三角形, 求△ABD的周长.
类型之三:活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8.已知等腰三角形ABC的周长为40cm,AD为底边上的高, 10 △ABD的周长为30cm,则AD=cm. 9.如图,△ABC中,AB=AC,点D,E,F分别在BC, AB,AC上,BD=CF,BE=CD,G是EF的中点 求证:DG⊥EF.
解:连接DE,DF,易证△BDE≌△CFD,∴DE=DF,
解:∵AB=AC,∴∠B=∠C=30°, ∴∠ADB=60°, 又∠CAD=60°-30°=30°, ∴∠CAD=∠C, ∴AD=CD,在Rt△ABD中,∠B=30°, ∴BD=2AD=2CD,∵BC=6cm, ∴BD=4cm,AD=CD=2cm, ∴AB==2cm
12.如图,AC=BC,DC=EC,∠ACB=∠ECD=90°,D 为AB边上一点,若AD=1,BD=3,求CD的长.
又∵G是EF的中点,∴DG⊥EF
10.如图,在四边形ABDC中,AB=2AC,AD平分∠BAC, AD=BD. 求证:CD⊥AC.
解:过点D作DE⊥AB于点E,∵AD=BD,∴AB=2AE, ∵AB=2AC,∴AE=AC,易证△AED≌△ACD, ∴∠ACD=∠AED=90°,∴CD⊥AC

类型之四:等腰三角形与勾股定理的综合运用 11.如图,△ABC中,AB=AC,∠C=30° ,AD⊥AB于点A, 若BC=6cm,求AB的长.
解:设它的底边长为xcm,腰长为ycm,
若解得∵8+8>11,∴此种情况成立; 若解得∵10+10>7,∴此种情况成立. 答: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7cm或11cm
• 4.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中线把三角 形的周长分成12cm和15cm两部分,求 它的底边长.
类型之二:角平分线+平行线(或垂线)⇒等腰三角形 5.如图,△ABC中,CD是角平分线且交AB于D,DE∥BC, 7cm 交AC于E,若DE=3cm,AE=4cm,则AC=____ . 6.如图,在Rt△ABC中,∠CAB=90° ,AD⊥BC于D, ∠ACB的平分线交AD于E,交AB于F,若AF=4,BF=9, 4 . 则AE=____
第5题图
第6题图
7.如图,点P是△ABC的内角平分线BP与外角平分线CP的 交点,PD∥BC,分别交AB,AC于点D,E. 求证:BD-CE=DE.
解:∵PD∥BC,∴∠BPD=∠PBC,∠CPD=∠PCF,
∵BP平分∠ABC,CP平分∠ACF, ∴∠DBP=∠PBC,∠ECP=∠PCF, ∴∠BPD=∠DBP,∠CPD=∠ECP,∴BD=PD,CE=PE, ∴BD-CE=PD-PE=DE
专题训练(一)
等腰三角形性质与判定的运用
类型之一:分类讨论的思想在等腰三角形中的运用 C 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为100°,则它的顶角为 () A.80°B.20°C.80°或20°D.80°或40° 2.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等于腰长的一半,则这个等腰 A 三角形的底角为() A.75°或15°B.36°或60°C.75°D.30° 3.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cm和10cm,则这个 25 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___c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