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心室螺旋电极非心尖部起搏的临床价值
右室间隔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1 1 一 般 资料 : 择 2 0 . 选 0 1年 6月 ~2 1 0 1年 2月 在 我 院心 内科植 人起搏 器患者 4 4例 , 临床 、 经 阿托 品 实 验 、 2 h动态 心 电图检查 确 诊 为病 态 窦 房结 综 合 征 或 Ⅲ度 4
房 室传 导 阻滞 或 高 度 房 室 传 导 阻 滞 , 符 合 20 均 0 2年
( 丽江市人 民医院 , 云南 丽江 6 4 0 ) 7 10
【 摘要 】 目的
比较右心室心尖部起搏 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心 室电极植入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 4 例 需植 4
入 起 搏 器 的 患者 按 照 起 搏 部 位 的不 同分 为右 心 室 心 尖 部 起 搏 组 ( V 组 ) 右 心 室 间 隔部 起 搏 组 ( V R A 和 R S组 ) 对 比观 察 。 两 组 惠 者安 装起 搏 器前 后 的舒 张早 期 、 期 峰 值 速 度 E 晚 a与 A , aA 值 ,V F值 。结 果 术 前 , V a E/ a L E R A组 患 者和 R S组 V 患 者 的 心 功 能指 标 差 异 无 统计 学 意 义 。R S组 患 者 术 后 , x V , h能逐 渐 改善 ,  ̄ - 术后 E a及 E / a高 于术 前 ,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aA 差
排 列不 整齐 和 左 室不 对 称 肥 厚 等 , 终 导 致 心 脏 扩 大 最 而影 响 , 能 … 。最 近研 究 表 明 , 室 间隔 部 ( V ) 1功 5 、 心 R S 可获 得 正常 生理 的心室激 动顺 序 , 持双 心 室 同步性 , 保 大 大避 免 了 R A起 搏 对 血 液 动 力学 和 心功 能 的不 良 V 影 响 - 。而主 动螺 旋 固定 电极 导线 的 问世 也使 其临 床 2 J
螺旋电极右室起搏临床应用观察
平均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见表 1 。
表 1 不 同电极组患者资料
讨螺旋电极 的安全l 可行性及优越性 , 生、 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 1
20 0 3年 5月一2 0 o 5年 1 月我科住 院的 8 0
均 P>O0 . 5
例 患者 , 5 男 5例 , 2 女 5例 , 年龄 5 ~ 5岁 , 68 平均年 龄 (0O 7 .±
鸣音减弱 而胸部听 到肠 鸣音 , 并有舟状 腹的出现 . 高度怀 要
疑膈肌破裂。
2 各项检查在早期诊 断中的作用 . 2
x线胸 片检 查是诊断
3 崔若恒 . 创伤性: 的诊 断与治疗 ( 1 膈疝 附 O例报 告 ) 1 I. J中华胸心血
管外科杂志, 9 , ( )6 — 4 1 3 9 1 3 6 9 1 4 张树栋. 膈肌损伤 1 例分析[ . 5 J 实用外科杂志 ,9 1 1 7 : 7 J 19 , ( ) 3 1 6 5 谢文义 , 向东 , 李 黄越海. 创伤性 膈肌破裂 2 例诊治 体会. 3 创伤外
膈肌破裂 的基本检查 , : 如 含气区均匀一致的阴影 . 片显示 胸
一
侧膈肌升高 , 膈顶 轮廓消失 , 膈上 空腔有液囊 或实体包块
阴影 , 肺被大块 阴影遮盖及纵隔 向健侧移位均是可 以明确本
科杂志, 0, 1: 2 5 () 5 0 7 6
( 05 1—6 20 01 收稿 2 0 . — 修 回) 0 60 1 4 0
室流出道起 搏( V T ) 比 , R O P相 电极导管容易到达 、 方便圊定 、 不易脱位。 近年来随着起搏器治疗适应证范围的不断扩大 . 大
量高龄 、严重心力衰竭和心脏明显扩大的患者入选本治疗方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效果观察及护理对策
起 搏 ( I2 W )3例 ; VA组均 使用 被 动 固定 电极 , R
其 中 D D2 D 0例 , I 0例 。 W 2
常规穿刺左侧 锁骨下静脉或腋静脉置入导 线, 先在后前 位 用 大弯 指 引 钢 丝把 心 室起 搏 电极 送入 右室流 出道 , 据 心 脏 大 小采 用 头 端特殊 塑 根
口加压 包扎 。 气胸 :① 术 后 一旦 出现 相 关 症状 , 即拍 X 立 胸 片 以明确 。② 术 后 密切 观察 血压 、 氧饱 和度 血 等 指标 变化 。认真 听取 患者 主诉 , 时发现 问题 。 及
一
术毕就 可正 常进食 , 指导 患者 进食 多纤维 素 、 高维 生 素 、 蛋 白 的饮食 , 高 以半 流 质饮 食 为 主 , 保 证足够 的能量 和蛋 白质摄 入 , 进伤 口愈 合 , 促 同时 保持排 便通 畅。应用 主动 电极 一般术 后 只需平 卧 4 , 期下 床 活动 , 免 下肢 深 静 脉 血栓 形 ~6h 早 避
・
4 ・ 4
实 用 临 床 医 药 杂 志 Ju ao iia e ii a t e r lfCI elM dcnei Prci o n n n c
21 0 O年第 1 卷第 … 。 ’ 4‘ 。 2 。 。 。 2期
右 室 流 出道 间 隔部 起 搏效 果观 察 及 护 理 对 策
的工作 原理 , 心 说 明安 装 过 程 中及术 后 的注意 耐
解释工作 , 避免术后尿潴留。术前排空膀胱 , 禁饮 禁食 2h 。术前 3d 用 抗凝药 、 血小板及 活血 停 抗 药。备齐抢救药物、 氧气、 简易呼吸器、 除颤仪、 吸 引器并 保证 处 于功能状 态 。
事项。解除患者的紧张和担忧心理 , 取得患者及
右心室室间隔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影响的比较分析
11 研 究对 象 2 1 . 0 0年 1月一 0 1 3月 在 本 院 21 年 接受 D D起 搏 器 3 D 0例 。其 中螺 旋 电 极 R S组 1 V 5
例, 翼状 电极 R A组 1 。 1 V 5例 男 6例 . l 女 4例 , 龄 年 5 ~ 8岁 , 均(21_ .73 患 者 均 为 病 窦 或 Ⅲ 08 平 7 .9 84 ) ̄. +
[ 标 志 码] B 文献
[ 编 号】 17 — 8 72 1 )5 0 6 - 2 文章 6 4 7 8 (0 10 — 3 60 -
越 来 越 多 的资 料 [ 明 . 期 的右 心 室 心 尖 部 1 J 表 长
接 心 电 图 , 见 I、 、 V 可 m A F导联 主波 向上 , A L I、 V
对 心 功 能造 成 明显 不 良影 响 。 结 论 : R S相 比 , V 与 V R S对 心 室 起 博 的 效 果 明显 。 『 键 词1 右 心 室 室 间 隔起 搏 ; 心室 心 尖 部 起 搏 ; 心 室 射 血 分 数 关 右 左
[ 分 类号 ] R 4 . 中图 50
R 1.1 3 81
1 . 置 入 起 搏 器 电极 导 线 和 植入 脉 冲发 生 器 心 2
21 两 组测 试 参数 比较 .
术 中 R S组 起 搏 阈值 高 V
fg t e t clr pclR A 起搏 会 导致 心 肌 病 . i v i r h nr ua ia。 V ) a 引 起 血流 动力 学 障碍 .尤其 是心 功 能受损 情 况更 易发
生. 或加 重心 力 衰竭 而在 右 心室 室 间 隔(g t e - i y r h n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临床研究
血 流 动 力 学 和左 室 功能 。
RV S起 搏 极 大 地 改 善 了起 搏 患 者 的
【 关键 词】 右心室间隔部 ; 起搏 ; 改善 ; 左室 功能
122 电极 植 入 ..
在 局 麻 下 以 Sligr 行 左 ( 右 ) e ne 法 d 或 锁
骨下静 脉穿刺 , 循动 脉鞘 在 x线 引导 下将 心室 电极 送至 有 心 室流出道 ( V T) R O 。通过 x线 和 心 电图确 定 电极位 置 。
在左 前斜 4 。 定 导线头 端和 心室 间隔部 垂直 , 前 斜 3。 5确 右 O 来 判 断 右 心 室 流 出 道 高 位 或 低 位 间 隔 部 , 量 定 位 在 高 位 尽 间隔部 。R O V T间 隔 部 电极 定 位 成 功 指 标 ( ) 1 x线 表 现 : 左 前 斜 位 ( A 投 照位 电 极 头 端 垂 直 指 向 约 8胸 椎 体 上 下 水 L O) 平 ; 2 腔 内心 电 图 s () T显 著 抬 高 ;3 电 极 参 数 检 测 : 知 R () 感 波 高 度 , 搏 阈 值 , 极 阻 抗 , 电 流 刺 激 膈 肌 运 动 在 标 准 起 电 强 范 围 内 。心 电 图 主 要 参 照 Ⅱ 、 、V Ⅲ a F和 a L导 联 , a V Q S波
录起 搏 心 电 图 ; V R A直 接 把 电极 放 至 心 尖 部 。
起 搏 器 植 人 术 I 或 Ⅱa 适 应 证 的 住 院 患 者 4 类 类 2例 , 中 男 其 2 7例 , 1 女 5例 , 均 年 龄 (3 5 平 6 .6±83 ) , 功 能 均 为 l .7 岁 心 ~2 级 , 无 心 室 内传 导 阻滞 ( R 皆 Q S时 限 ≥10m ) 2 s 。其 中 病 态 窦
高位右室间隔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的临床对照研究
【 e od】 h hrh vni l p l a n;gtete a ae pc g pc g a m t ;e tuco ;s e K yw rs i gt etc a s t c grh vn i r px an ; ai a e r ha ntnts g i ru e ap i i ru i r l np r e s rf i i u
・
4 4・ 6
四川医学 2 1 02年 3月第 3 3卷 ( 3期 ) Sc unMei l au r 2 2, o .3 No 3 第 i a h dc nay 01 V 1 3, . aJ
,
论 著
高位右 室 间隔起 搏 与右 室 心尖 部起搏 的临床对 照研 究
杜 小 兵
( 山市人民医院心内科 , 乐 四川 乐 山 64 0 ) 100
w shg e n HRV go pta hti a ih ri A ru nta RVA go pi nh , nh n n e ratrtei l tt n L DD h v nt i- h n ru 3mo ts 6mo tsa do ey a e n f h mpa a o . VE a e 'sg n i
P ols o i lfLsa ,e a , i u n64 0 ,C i e e s t e n Ls n S ha 100 hn p 'H p a o h h c a
【 b rc】 O j t e oi eta e fc f gt i et u r et ( R S) a n etc a s t i A s at t be v T v i t t e s h h hvni l p lH V pc g nvni r yo c c i n sg eh e t o r s i r as a c i o ru s n l
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应用体会
[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主动 固定 电极 ;右室 流出道 [ 中图分 类号 ]R 3 1 8 . 1 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3— 4 7 0 6( 2 0 0 7 )0 2— 0 0 6 9— 0 4
Ap p l i c a t i o n o f Ac t i v e Fi x a t i o n Le a d i n Pa t i e n t s wi t h Ri g h t Ve n t r i c u l a r Ou t lo f w S e p t um Pa c i n g
Th e s uc c e s s r a t e o f RVOTS a c t i v e ix f a t i o n l e a d i mp l a n t a t i o n wa s 98 .1 5% . Me a n l e a d t h r e s h o l d wa s 0. 7 3土
维普资讯 http:Biblioteka /昆 明 医 学 院 学 报
2 0 0 7,( 2 ) :6 9~7 2
CN 5 3一l O 4 9 / R
J o u r n a l o f Ku n mi ng Me d i c a l Co l l e g e
论 著
d e r i r g h t v e n t r i c u l a r O U  ̄O W t r a c t s e p t u m ( R V O T S )p a c i n g .Me t h o d s F i f t y D D D p a c e ma k e r p a t i e n t s w e r e e n ・
主 动 固 定 螺 旋 电 极 在 右 室 流 出道 间 隔 部 起 搏 中 的 应 用 体 会
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的进展
切效果仍需大规模 的临床试验进一 步阐明 。
三、 右室高位 间隔部起搏 国内学者认 为右室 高位 间隔部起搏 的准 确解 剖部 位是 三尖瓣瓣环下方隔瓣与前瓣交界处 , 即圆锥乳 头肌 的瓣 叶侧 心内膜 。 其后下方为膜部 室间隔。螺 旋 电极 导线 固定在 膜部 室间隔的右前上方 , 该处 可以较好地 固定 电极 导线且不 易损 伤瓣 叶 、 腱索 和乳头肌 。由右室 间隔部与心脏 传导系统 的解 剖关系 , 以看 出高位 室间隔起搏时 其激动点 及顺 序接 近正 可 常的心室激动点 及顺序 。理 论上 , 搏点越 接 近希 氏束 , 起 其
生理性起搏l 是 指人 工心脏 起搏器 在矫 正患者 心率 的 1 ]
孔祥 辉 综述 王 琳 审校
起搏更好 的血流 动力学 效果 。因此 右心 室流 出道 起搏 的确
同时通过起搏器不 同的类型 、 起搏方 式 、 电极的位置 、 各种 间
期的调节等方法的应用 , 使起搏节律 及血流动力 学效果最 大
安 全 。 右 室 间 隔 部 起 搏 有 望 替 代 右 心 室 心 尖 部 及 右 心 室 流 出 道起 搏 , 为 右 心 室起 搏 的最 佳 部 位 。 成 四 、 室 双部 位 起 搏 右
搏还对心室舒张功能有一定 的影 响 , 以导 致 d / t 可 p d 的峰 值
下降 Vi oi等[ 对 2 cr t a ] 4例无 心脏结 构异 常 的年轻 患者 长 期随访证实 , 长期 的 右心 室心 尖 部起 搏可 以损 害 左心 室 收
的动物实验 以及 临床研究 均表 明左右 心室不 同步 收缩 以及
右心室心尖部和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对老年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传 导顺 序 , 并 使 左 右 室 收 缩 去 同 步 化 , 甚 至 导 致 心 力 哀
竭 ’ 。近 年 , 有学者提 出, 将 使 用 主 动 螺 旋 电极 旋 人 右 心 室 流出道间隔部( R V( ) T s ) , 该 部 由 于 接 近 于 生 理 性 房 室 传 导
组 术 后 1、 3、 9、 1 5、 2 1个 月 未 LVEF、 左 心 室舒 张末 内径 ( LVE DD) 、 血 浆 N 末 端 B型 钠 尿 肽前 体 ( NT— p r o B Np) 的 差
异。结果 2组 术 前 , 术后 1 、 3 、 9个 月 I V E D D、 l V E F 比较 , 差异无 统计学 意义( P> 0 . 0 5 ) ; R VA 起 搏 组 术 后 1 5 、
.
短 篇 报 道 .
右 心室 心 尖部 和 右心 室 流 出道 间隔 部起 搏对 老年患 者 心 功能 的影 响
田杰 , 卢建刚 , 曾秋 蓉 , 石娅 妮
摘要 : 的 探 讨 右 心 室 流 出道 闻 隔部 ( R VO T S ) 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 R VA) 起 搏 对 老 年 患者 心功 能 的 影 响 , 评 价
迄今 为 止 , 右心室心 尖部 ( R VA) 起 搏 仍 是 临 床 上 右 心 室 电极 最 广 泛 的 起 搏 部 位 , 但 由于 R VA 起 搏 改 变 正 常 房 室
及 右 心 房 电 极 人 预 定 位 置 。RV ( ) T S起 搏 组 送 人 螺 旋 电 极 ,
先用弯指弓 l 钢丝 , 将 电极 送 人 右 心 室 流 出 道 或 肺 动 脉 , 再 用 重 新 塑 形 的 指 引 钢 丝 在 左 前斜 位 4 5度 透 视 下操 作 电 极 头 端 和室间隔呈垂 直 位 , 体表 观察 心 电 图 a VI 导 联 _ E波 向 下 , I I 、 Ⅲ、 a VF导 联 主 波 向上 , QR S1 / QR S <1 , 尤 其 是 I导 联 呈 Qs型 为 间 隔 部 起 搏 独 有 的现 象 位 置 确 定 后 , 将 螺 旋 电极 导 线 旋 人 R VO T S固 定 , 然后常 规测试 , 满 意 后 释 放 螺
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应用体会
缩功 能下 降 , 终 可 能 发生 心 力 衰 竭 。探 索 生 理 性 最 起搏 部位 及起搏 模式 是 目前重 新认 识生理性 起搏 研 究 的热 点 。笔者 探讨 采用 主动 固定 螺旋 电极 实施 右
stfig n aigQ Sd rt nw snr w rhnta i V aig C n l in T eR O Sp c gwt at e aiy dpcn R ua o a a o e ta tnR A pc . o c so h V T ai i cv s na i r h n u n h i
i t nl dw si l e nr h nr ua e R A)adR O Sr pci l, e aig aa e r w r ts d f ai a a patdo gt e tclr px( V x o e m n i v i a n V T set e t np c rm t s e t . e vy h np e e ee
tv x t n la . M eh d ie f a i c d i o to s F f . u a in swh e e i l ne i y f rp t t o w r mp a td DDD p c ma e e e e rl d t o e a e k rw r n o l .Ve tiu a ci e e n r l ra t e v
Re u t T e s c e s rt fR sl s h u c s ae o VOT c ie f ai n l a mp a tt n wa 8 1 % . a i gp rmee s i h s s e wee S a t x t e d i l na i s9 . 5 v i o o P cn a a tr n t i i r t
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心室起搏中的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
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心室起搏中的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摘要目的:探讨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心室起搏中的应用及安全性。
方法:将98例需要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应用主动螺旋电极行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简称主动电极组。
应用被动电极植入右室心尖部(RV A)起搏简称被动电极组。
记录两组术中及术后的各项参数并进行比较。
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主动电极组植入即刻起搏阈值比被动电极组要偏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主动电极起搏QRS波时限明显短于被动电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两组感知、阈值、阻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出院后3个月随访无导线脱位,起搏参数与植入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是稳定,安全,可行的。
关键词主动电极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安全性传统的右心室心尖部(RV A)起搏属于非生理性起搏,右心室流出道(RVOT)和右心室中位间隔起搏是目前研究最多的生理性起搏部位[1]。
这种起搏部位改善心功能方面的优势得益于QRS时间的缩短。
RVOT和右心室中位间隔起搏术可能存在起搏阈值高,导线固定困难,定位时间长,容易脱位,甚至穿孔等并发症,使其在临床应用中受到限制。
本研究通过观察主动固定导线在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体表心电图QRS时间的改变,主动固定导线植入时损伤电流和起搏参数变化及术后起搏阈值、阻抗、感知及并发症,探讨采用主动固定导线的临床价值、安全性及可行性,寻找更符合生理性的起搏导线植入位置。
资料与方法2009年1月~2013年6月收治需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患者98例,男52例,女46例,年龄37~81岁,平均61.6±13.5岁;其中主动电极组41例,被动电极组57例;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51例,房室传导阻滞47例。
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埋置心脏起搏器及抗心律失常器指南(修订版)》的Ⅰ类和Ⅱa、类适应证[2],主动电极组有器质性心脏病5例、被动电极组有器质性心脏病4例。
右室间隔部起搏临床研究进展
[] 陈奇. 5 中药药理研究方法 学 [] 北京:人 民卫生 出版社 ,2 0 :i 0 . M. 00 13 [] 张方元 ,贾传春. 6 生石膏 的合理应用[]临床研究与报道,1 () 3 3 . _ 1 6 1 :3 —6 [] 倪梁红,秦民坚. 7 知母资源化学及药理研究进展 []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 J.
C i 1 c r P y i l 2 0 , 2 4 :4 3—4 6 ln E e to h s o , 0 4 7() 4 4.
[] G i i iM,T o n eg G ,B c L ea 1 C m a i i no ih v n 4 u d c h r b r A u kD , t . o pr S o f r g te
2 0 ,4( 2 :2 01 1 ) 8—2 . 9
[]雷 田香,彭延 古等. 9 中药全蝎的研究进 展 []湖南 中医学院学报,20 , .. 1 06
2 ():6—1 6 4 06.
[O 林巧,杨大国. 1] 赤芍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中华医学研 究杂 J.
志 , 2 0 ,6 ( ) :6 2 6 4 06 6 4—4.
参考文献
[] L m s A e K 1 aa G ,L eL,S e n M , e a . e t c 1 r a ig r u 1 w ey O t 1V n riu a P c n o d a e a b r P c n f r iu n d d su c i n J . E g J e ,2 0 , h m e a ig o S n s o e y f n t o [] N n l M d 0 2
[] 罗拥军. 草性状 鉴别及 药理作 用 [ ] 中华 现代 医学与 临床 ,2 0 , 8 甘 J. 06
采用螺旋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护理体会
A S R T:0 jcie T x l etecncl us gsrtge fat ef ainl d B T AC bet oe p r h l i r n taei o ci x t a si v o i an i s v i o e n
p t n s wi ih e tiu a e t m a i g.M e h d F v a in swi l n n r h t mi a i t t r tv n rc lr s p u p cn e h g to s i e p t t t ma i a ta r y h a e h g
朱林锋 ,郭春芳
( 南京 医科大学附属江苏省无锡市人民医院 1 B病 区 心血管介入科 ,江苏 无锡 , 1 0 0 3 240 )
摘 要 :目的 探讨采用螺旋 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 的临床护理要 点。方法 以 5例诊断为恶性 心律失常的 5例患者 螺旋 电极导线行右室流 出道 间隔部起搏与常规
ap csa y c r n u o srcin i wov n r l ,i p o e n fh atfn t na d a a tt n s e t ss n h o o sc n tit t e ti e m rv me t e r u ci n d p ai o n cs o o o o u n p y ilg tt s f ma h s o ysa u . h o KEY W ORDS:a t ef ain la s ih e ti lrsp u p c g u s g ci i t ed ;rg tv n r ua e tm a i ;n ri v x o c n n
weeslce n r ae t cie f ain 1a s i ih e tiua e tm aig, a d t e r ee td a d te td wi a t i t c d n rg t v n rc lr sp u p cn h v x o n h wh l l ia n rigp o eswa u oeci c l u sn r cs ss mma i d n r e .Reut Al5 p t n sahe e e i bete a e — z sl s l ai t c iv dd s a l h rp u e r tcefc f rrc iig a t efx t n la si ih e ti lrsp u p cn .No n rigc mpi i f tat eevn ci iai d nrg tv n r ua e t m aig e e v o e c u sn o l — c t n r b ev d. n lso C mp rdwi uieat ef ainla si ih e tiua ai swe eo sr e Co cu in o o a e t r t ci x t d rg t n rc lr h o n v i o e n v
右室高位室间隔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影响的比较
讨论
Q S波 时 限是 反 映左 、 心 室 除 极 是 否 同 步 的 指 R 右
心尖部 向室 问隔逆行 传导 , 传导速度 慢 , 形成 了左 室心 肌 内
部和左 、 右心肌收缩 的不 同步。室 间隔 、 心尖部 与左室 后壁 呈反常运动 , 整个 心脏失 去 了整体 协调性 , 使 对血 流动力 学 产生多方 面 的负 面 影 响。H V R S起 搏 明显 改 善心 肌 传导 , 左、 右心室 收缩 更 同步 , 利于 改善 心 功能 , 者 的研究 表 有 笔 明 , R A起 搏 比较 , R S起 搏 时 L E 、 V明显 升 高 , 与 V H V V FS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 ; 右室心尖部起搏 ; 心功能
起搏前及起搏后 3个月分别用 1 2导 同步心 电图机做 心 电 图, Ⅱ导联 的三个 Q S波时限 ( 测 R 术后若 未起 搏则程控为 起搏时测量 ) 然后取 其平均 值。 由同~ 位有经验 的超声专 , 业医师采用德 国生产 的 A uo eua 1 csnSq i 5 2高功能超 声多普 勒诊断仪 , 采用二 维图像 引导 的 M 超于左 室长 轴切 面测左 室射血分数 ( V F 以及每搏输 出量 ( V) 每一 个测量值取 LE) S , 三个周期的平均值。采用美 国博适 T ae快 速测定 和诊断 i rg 仪, 测患者血浆 中 B型脑利钠肽 ( N ) 平。 B P水 选 用 S S 15进 行统 计学 处 理 , 量 资料 以 ±s P S1 . 计 表 示 。组 内前后 比较 , 采用配对 t 检验 , 间比较采用成组 t 组 检
摘要
5 6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和病窦综合征病人根据起搏部位分为 :
旋 电极按樊济海等 ( 济海 ,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 电生理杂 樊 等.
右心室流出道或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即时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实验研究
R O V T较 R A起 搏 时 C V O升高02 / i( .5L mn P < .5 ,C 00 ) P WP降低20 H ( 0 0 ) 可见 .3mm g P< . 1 ,
R O V T起 搏时 心 功能 明显 优 于 R A起 搏 。R O V VT
维普资讯
沈 阳部队
右 心室 流 出道 或 右心 室心 尖 部 起 搏对 即 时血 流 动 力 学影 响 的实 验研
究
孙 立娜 王冬梅 韩雅 玲 臧红 云
’
吴晓光 梁延春 王效增 梁 明 于海 波
张冬荣 张青松 李 菲
摘要 为 比较右心室流出道( V T 与右心室心尖部 ( V 分别起搏对 即时血流动力 学的影响 , RO ) R A) 选健 康
} 沈 阳 军 区 总 医院 心 血 管 内科 1o 1 o6 1
心 室 电激 动顺序 和心 室收缩 同步性均 是影 响 心 功能 的重要 因 素 , 因而 心 脏起 搏 时 心 室激 动顺 序 异常 造成 的对 心 功能 的影响 已引起 越来 越多学 者 的关 注 。R A起 搏时 , 动经 心肌 间 的 直接传 V 激
定 于 手 术 台 上 , 肉 注 射 阿 托 品 0 5m , 啡 肌 . g 吗
1 g 0m 。以戊 巴 比妥 钠 3 g k 行 腹 腔麻 醉 后 于 0m / g 上肢 静脉建 立静脉 通路 , 以氯胺 酮2m / g 注维 gk滴
效果 比较 ( s x± )
持麻 醉 。行 气管 插 管并 予 以机 械通 气 , 接 心 电 连 监测 仪监测 心率 ( ) 律 。
犬 1 只, 1 先后分别 将 电极 送 至 R A 和 R O , V V T 以高 于 自身 心 率 2/ n起 搏 2 i, 0 mi 0mn 分别 测 平均 肺 动 脉 压 (PP、 m A ) 肺嵌压 ( C ) 心排 血量 ( 0) 反复 3次取其均值 。结 果显示 , V T起搏时心功能明显优 于 R A P WP 及 c , RO V 起搏 ,0升高02 / i( 0 0 ) P WP降低2 0 m ( 0 0 ) m A c . 5L mn P< .5 , C .3m Hg P< . 1 , P P亦有所降低 , 但无统计学差异 。
螺旋电极在右室起搏中的应用体会
[ 曹泽毅 . 妇产 科学 [ ] 2版. 2 ] 中华 M. 第 北京 : 民卫 生 出版社 , 0 : 人 2 5 0
8 2、 9 —3 8 2 3 3 9 .
( 收稿 日期 :0 9 1— 6) 20 — 0 1
螺旋 电极 在 右 室起 搏 中的应 用体 会
王居新 李 婷
( 北京市昌平区中医医院 , 北京 1 2 0 ) 0 2 0
11 临床资料 .
20 0 7年 9月- 2 0 年 l - 08 2月共 有 8例住
院患者用 螺旋 电极 行右室流 道起搏 , 中男 6例 , 2例 , 其 女 最
小年龄 6 岁 ,最 大年龄 8 。冠 心病 6例 , 8 5岁 3例合并有 高血 压, 2例合并 有糖 尿病 , 张型心肌病 2例 。8 患者 均有不同 扩 例 程度 的胸闷 、 头晕及黑 嚎症状 , 4例患者 出现晕 厥。6例经超声 心动图及胸片证实心脏有不 同程度 的扩大 。 起搏器植 入的适应 证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 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 等。
情严重 , 短期不 能经 阴道分 娩时 , 选择 剖宫产结 束妊娠 是适宜
的。胎盘 的植入 、 置 、 前 早剥 , 是妊娠 晚期 出血的常见危急并发 症 , 旦确诊 , 一 应立即行剖宫产结束分娩 。 37 脐带 因素 脐带暴 露 、脐带脱 垂是危及胎 儿最严重 . 的急症 , 以后者为重 , 尤 争分夺 秒 以剖 宫产结束 分娩 是十分正 确 的。 脐带过短经 阴道分娩易致胎儿窘迫 、 二产 程延 长等 , 第 以 剖宫产结束分娩是适宜的。 脐带绕颈 2或 3 周和脐带绕肢可致 脐带相 对过短 , 从胎儿安全 考虑 , 不经试 产选择 剖宫产结 束分
传统右室起搏为翼状 电极 右室 心尖部起搏 , 与右室流 出道 起搏相 比, 电极容易 到达 , 方便 固定 。近年来 , 随着严重心力衰
右室流出道螺旋电极永久性起搏器的临床应用
室 流 出 道 间 隔 部 起 搏 能 更 大程 度 的恢 复 正 常 心 脏
适 , 后一 般情 况 明显 改善 。 术
部 起 搏可 增 加 心排 血 量 ,我 院 自 2 0 0 6年 2月 以来
开展 了 6例 螺旋 电极 行 右 室 流 出道 起 搏技 术 , 报 现
告 如下 :
3 讨 论
探讨 更 接 近 生 理 性 起 搏部 位 及 起 搏 模 式 是 目
的 心 内螺 旋 电极 行 右 室 流 出道 起 搏 技术 日益 普 及 ,
室 流 出道 固定 可 靠 。
2 结 果
6例 患者 均在 右 室流 出道 成功 的置人 螺 旋 电极
右 室流 出道 接 近房 室 结水 平 , 此处 起 搏能 使 心 室激
动顺 序更 加 接 近生 理状 态 , 部 位起 搏与 传统 的右 该 室 心尖部 起 搏 相 比可 明显 改 善 血 流 动 力学 , 善 心 改 力 衰 竭患 者 的 心功 能 , 室 流 出道 起 搏 比右 室心 尖 右
() 3易于 拔 除废 弃 的心 室 螺 旋 电极 ; ) 室 流 出道 起 (右 4 搏 提高 心功 能 较 传统 的右 室心 尖 部 起 搏显 著 ; ) ( 右 5
系 。心室有 效起 搏 后 , 电极 顶 部 的螺旋 拧人 心 肌 , 将
测定 起 搏 阈值 、 抗 、 阻 R波 振 幅 , 项 指标 与右 室 心 各
维普资讯
第2 9卷
第 4期
20 0 8年 4月
井 冈 山学 院学 报 ( 自然 科 学 ) Ju a fJngn sa nvri (cec n eh ooy o r lo igaghn U i st S i ea d Tc nlg) n e y n
主动电极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损伤电流、起搏参数和电极稳定性的关系
主动电极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损伤电流、起搏参数和电极稳定性的关系艾民;颜昌福;贺剑;夏福纯;江军【摘要】目的探讨主动电极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损伤电流(COI)、起搏阈值、R波感知阈值、电极阻抗和被植入电极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取主动电极RVS起搏患者82例,术中或术后根据电极是否发生脱位分为A组(无脱位组)76例和B组(脱位组)6例,分别测试电极固定即刻损伤电流(COI0 min)和10 min后损伤电流(COI10 min),测试电极固定术后10 min和3个月后起搏阈值、R波感知阈值和电极阻抗.结果术中A组COI0 min、COI10 min均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极固定10 min后测试A组起搏阈值低于B组,A组R波感知阈值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主动电极RVS起搏植入术中损伤电流大、起搏阈值低、R波感知阈值高提示主动电极固定的稳定性好.【期刊名称】《实用医学杂志》【年(卷),期】2018(034)020【总页数】3页(P3415-3417)【关键词】右心室间隔部起搏;主动电极;损伤电流;起搏参数【作者】艾民;颜昌福;贺剑;夏福纯;江军【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附属攀钢集团总医院心内科四川攀枝花 617023;昆明理工大学附属攀钢集团总医院心内科四川攀枝花 617023;昆明理工大学附属攀钢集团总医院心内科四川攀枝花 617023;昆明理工大学附属攀钢集团总医院心内科四川攀枝花 617023;昆明理工大学附属攀钢集团总医院心内科四川攀枝花617023【正文语种】中文随着起搏技术的进步和术者水平的提高,右室间隔部(right ventricular septum,RVS)起搏已成为一种理想的心脏起搏部位[1-2],其关键点是主动电极植入间隔部心肌的稳定性。
与传统的被动电极右心室心尖部起搏随相比,主动电极RVS起搏同时也存在着导线脱位的问题。
经静脉植入心脏起搏器的临床分析
经静脉植入心脏起搏器的临床分析目的探讨经静脉植入心脏起搏器的临床效果及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2013年7月在我院行永久心脏起搏植入术的42例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42例患者手术均1次成功,无一例发生血肿、感染、气胸、心包填塞等并发症。
全部患者随访6~87(42±16)个月,起搏器工作正常。
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的EDV、ESV、SV、EF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经静脉植入心脏起搏器疗效确切,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和应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and treatment experience of transvenous pacemaker. Methods 42 patients’s clinical data of permanent pacemaker implantation from March 2006 to July 2013 in our hospital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42 patients were all once successfully operated,no hematoma,infection,pneumothorax,cardiac tamponade and other complications happened.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6-87(42±16) months,the pacemaker were working properly.After treatment 6 months,the EDV,ESV,SV,EF of all patient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before surgery,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The efficacy of transvenous pacemaker is exact,and withhigh success rate,fewer complications, should be promoted and applied.[Key words] Permanent cardiac pacing;Implant surgery;Cardiac function;Follow-up人工心臟起搏器挽救了上千万患者的生命,它不仅给患者带来新生,而且使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工作能力恢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RVA起搏室间隔呈矛盾性 的收缩
RVA起搏室间隔呈矛盾性的收缩
室间隔随右室先行除极收缩,而当滞 后收缩的左室游离壁收缩时,室间隔 已处于舒张期,此时室间隔在左室游 离壁及左室内血流的压力下,出现向 右室的反向移位及扩张
Page 19
蚌埠市心血管疾病研究所
Page 29 蚌埠市心血管疾病研究所
但His末旁起搏,因有误伤His束 的可能,且该技术不适用于扩张 型心肌病伴左右心室传导障碍的 患者,故限制了该技术临床的使 用。本文仅就右室流出道间隔部 起搏及右室双部起搏作以探讨。
Page 30
蚌埠市心血管疾病研究所
3.1.1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 起搏与RVA起搏对比研究
Page 38
蚌埠市心血管疾病研究所
右室流出道起搏部位及心电图变化
电生理起搏标测结论是:RVOT起搏心电图均呈 II、III 、AVF导联主波向上,AVR导联主波向 下,间隔部I导联QRS波呈QS型,其特异性100%, 灵敏度27%,游离壁AVL导联QRS波呈R型,其特 异性100%,而灵敏度25.6%。我们对38例RVOT 间隔部起搏患者的心电图表现的观察,认为I 导联主波负相,对RVOT间隔部起搏定位,存在 着较好的指导作用
许原等[12]和朱参战等[18]对右室双部位起搏 患者血液动力学研究,并与RVA、ROVT、双室 (Biv)同步起搏患者血流动力学对比,均显 示RV-Bi起搏的心输出量(CO)、心指数(CI) 均较RVA、RVOT起搏提高,肺毛细血管嵌顿压 (PCWP)降低(P<0.05),QRS波时限 (QRSd)较RVA起搏时显著缩短(P≤0.001)
Page 21 蚌埠市心血管疾病研究所
RVA起搏引起左室除极滞后室间缩舒不同步
研究表明:QRS波时限与LVEF之间存在 直接关系[3]。动物实验也同时证明: 体表心电图时限不仅能反映心脏的电 活动,而且和左室功能有关,即改变 起搏电位后如果QRS波时限缩短则左室 功能就会有所提高[4] [5]。
Page 2 蚌埠市心血管疾病研究所
1.正常心室传导束的解剖位置 和电-机械激动/收缩顺序
Page 3
蚌埠市心血管疾病研究所
1.1 正常心室传导束的解剖 位置及电-机械收缩情况。
Page 5
蚌埠市心血管疾病研究所
正常心室传导束的解剖位置
Page 6
蚌埠市心血管疾病研究所
正常心室传导束的解剖
RVA 起搏引起心腔内血流紊乱 RVA起搏由于冲动最先从心尖隔部开始,使其 局部收缩提前,肌张力也最先产生,使心室内 的血流涌向激动及收缩均滞后的左室游离壁基 底部(RVA起搏心电图呈LBBB),引起局部膨 隆、扩张和心室间心室内的非同步,甚至矛盾 性室壁运动;当激动扩布到心底部时,部分心 室内的血流又会在心底部与周围心肌之间的肌 张力的挤压下反向涌至心尖,使心肌膨起,甚 至出现室壁瘤样的改变。
2.心尖部起搏对心室 肌功能影响的机制
Page 14
蚌埠市心血管疾病研究所
研究表明[2] ,RVA起搏就像左束支 传导阻滞(LBBB)一样可以引起左 右心室电-机械不同步,使室间隔矛 盾运动产生心室腔内血液分流,并 升高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使左室功 能恶化。
Page 15
蚌埠市心血管疾病研究所
2.1 RVA 起搏引起心腔内 血流紊乱
Page 36
蚌埠市心血管疾病研究所
右室流出道起搏部位及心电图变化
栾颖等[21]给15例射频消融术患者行顺序右房, RVA、RVOT间隔部起搏,采用心导管法分别测 定右房压(RAP)肺动脉压(PAP)肺毛细血管 楔压(PCWP)和心输出量(CO),并进行对比, 结论是:起搏体表心电图△QRS波时限与CO呈 负相关,不同部位起搏对心脏收缩功能的影响 不同,其中室间隔起搏较心尖起搏更符合生理 性起搏。
Page 10 蚌埠市心血管疾病研究所
1.2 正常左右心室收缩顺序 及电机械耦联现象
正常左右心室收缩顺序及电机械耦联现象 基于希氏束左右束支解剖位置及分布情况, 窦律时右房比左房提前激动40-60ms,而右室 心内膜却比左室心内膜滞后5-10ms,结果是 左室收缩在前,右室收缩在后,两室收缩时 间的差值正常是<40ms; 若>80ms为双室重度 不同步;>130ms时为双室绝对不同步。正常 心脏做功以长轴为主,短轴为辅,结果心脏 形态始终保持呈椭圆形。
Page 22
蚌埠市心血管疾病研究所
2.4 RVA起搏致使不良的组织 病理学变化
RVA起搏致使不良的组织病理学变化
RVA起搏不仅使左右心室肌的电激动顺序和房 室激动顺序发生改变,产生不同步心肌收缩, 使局部心肌纤维缩短速度和心腔压力上升速 度发生改变,局部血流发生紊乱,产生矛盾 性室壁运动,导致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低下, 而且使局部和邻近部位心肌细胞出现排列紊 乱,退行性改变,钙沉积,心腔扩大等病理 性损伤[6] [7]。
Page 37 蚌埠市心血管疾病研究所
右室流出道起搏部位及心电图变化
潘涛、江洪等[22]把RVOT分为6个区,即在左前斜 45°(LAO 45°)和右前斜30°(RAO30°)投 照下,将右室流出道分为游离壁和间隔处,按距肺 动脉瓣的距离由近到远进一步分为上、中、下三部 分。在LAO45°投照下导管尖端指向右室流出道的 后方(脊柱方向)为间隔部,指向前方(远离脊柱) 为游离壁。距离肺动脉瓣2cm以内为上部,2-4cm 为中部,4cm以上为下部。
Page 8 蚌埠市心血管疾病研究所
正常心室传导束的解剖
左束支主干长约15-30mm,直径2-5mm,厚约 0.5-1mm。右束支是直径约1-3mm,长约1020mm的圆柱状纤维束,从解剖上看仿佛是希氏 束的直接延续,它沿肌性室间隔的右侧下行,在 维状乳头肌的后下方进入节制带,并在其中横过 心腔到达右心室前乳头肌的基底部,其后分支成 三组,一组分布于室间隔前下部和右心室前壁称 为前分支;另一组分布于室间隔后部,左室游离 壁后部及后乳头肌;最后一组称为外侧支,在前 乳头肌基底部前外侧自主干发出常有1-3支,经一 组游离肌小梁到达右室游离壁。
Page 39 蚌埠市心血管疾病研究所
右 心 室 间 隔 部 起 搏 心 电 图 表 现
Page 40 蚌埠市心血管疾病研究所
3.2右室双部位起搏 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右室双部位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2005年ACC/AHA已将心脏再同步化治 疗(CRT)作为符合条件的充血性心 力衰竭(CHF)患者的Ia类适应征 [23] ,但该技术仍存在着左室电极 安置技术复杂、起搏位置的确定及左 室电极移位、栓塞等问题。
2.3 RVA起搏引起左室除极滞后 室间缩舒不同步
RVA起搏引起左室除极滞后室间缩舒不同步
RVA起搏时,电激动不是完全经过传导 纤维传导,而是经过心肌细胞兴奋扩布 的方式传导,因此,QRS波群时限通常 >150ms,呈LBBB图形,致使原来窦律 比右室提前5-10ms的左室激动,反而 比右室滞后20ms以上,结果导致左右 室收缩不同步。
Page 26
蚌埠市心血管疾病研究所
3.1 螺旋电极主动固定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
Docode等[10]采用主动固定的螺 旋电极作右室流出道起搏,与 RVA起搏相比,较能接近于心室 的生理激动顺序,输出量提高 20%,但仍不能完全纠正双心室 间的不同步。
Page 28 蚌埠市心血管疾病研究所
Mera等[11]和Pachon[2]等先后进 行了右室间隔上部His束旁及右室双 部位起搏的研究,发现该方式起搏 能基本保持左右心室间正常的电激 动顺序和同步收缩顺序,提高了射 血分数,减少心室收缩末期内径, 获得较好的血液动力学效果。
Page 44 蚌埠市心血管疾病研究所
右室双部位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结论是RV-Bi起搏和Biv同步起搏效果明显 优于单部位起搏,右室双部位起搏的QRSd 也比单部位起搏明显缩短,能有效的治疗 心肌病患者的心衰。
Page 45
蚌埠市心血管疾病研究所
右室双部位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前认为,右室双部起搏治疗心衰的主 要机理是使QRSd缩短,(基本上改善 了双室间同步性)和通过纠正隐匿性长 PR间期综合征异常舒张相,进而减少 心衰患者的二尖瓣返流。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与RVA起搏对比研究
研究证明:应用右室流出道起搏,直接His或 近His起搏,双室同步起搏及心室双点起搏均 证实可以明显改善左室功能,尤其是在对充血 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中[13-18]。毛家亮等 [19]对100例需行埋藏性起搏器患者随机分为 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右室流出道(RVOT)室间隔 起搏和RVA起搏,结果显示使用主动固定螺旋 电极RVOT室间隔起搏是安全可行的。
右心室螺旋电极非心尖部 起搏的临床价值
王和平 蚌埠市心血管疾病研究所 蚌埠市第二人民医院
前言
近年来,随着对传统的右心室心尖 部(RVA)起搏不良作用的逐步认识,以 及对心室激动收缩顺序、心室收缩的同 步性、电-机械收缩延迟对心功能影响的 进一步研究,促使人们寻找更好的起搏 方式和起搏位置。现就右心室螺旋电极 非心尖部起搏的临床应用价值作如下探 讨。
Page 9 蚌埠市心血管疾病研究所
正常心室传导束的解剖
由左右束分支的末稍部分再反复分支形成 的终末细小纤维便是蒲金野细胞称之为蒲 氏纤维。蒲氏纤维在心室内膜深层广泛交 织,互相吻合,形成纤维网状结构,称之 为蒲氏纤维网(Purkinjefibe Narve)。 自网中发出的纤维进入心室肌内,放射状 地向心外膜分布形成心室肌内蒲氏纤维网。
Page 33
蚌埠市心血管疾病研究所
3.1.2 右室流出道起搏部位 及心电图变化
右室流出道起搏部位及心电图变化
许原等[12]把右室流出道划分为9个区
A为右室流出道分区示意图 B为起搏电极导线位于3点起搏时体表心电图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