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一章 导论

合集下载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 导论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 导论


3)开放系统的界定:组织是与参与者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 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活动体系;该体系植根于其运行的环境之 中,既依赖于与环境之间的交换,同时又由环境建构。
三种组织定义的贡献

理性、自然和开放系统视角为组织 分析提供了相互对抗的范式。因为这 些范式包含着不同的假设,所以,一 种可以取代另一种,但却不能否认另 一种的存在。
“同样,中国人无需这种社会环境也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 所以自然语言(如法语、德语、英语、斯瓦希里语、印地语等) 这个宝库中所包含的概念和操该种语言的社会文化群体所蕴含的 概念是不能等同的。要认识到这点并非易事,但这点的确很关键。 • “可是,正因为社会教化使我们相信,人类是‘自由’、有 ‘理智’、‘公正’并且‘有爱心’的,我们也就认为自己的行 为是这样的。词汇在人类生活中往往取代了它们所指代的现实世 界。这样,我们经常对一些生活中的矛盾或不一致视而不见,这 也是我们人类自我欺骗的倾向。”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主要内容
• 一、管理者技能
• 二、管理及管理者
• 三、企业、组织、组织行为 • 四、理性
• 五、领导
• 六、制度与制度化
一、管理者的技能
• 1,技术技能 • 2,人际技能 • 3,概念技能
• 什么是概念,概念有何用? • 概念与谬误!

以不变应万变?


索绪尔的语言学——符号学:能指、所指。
——哈耶克
•思想无内容则空, 直观无概念则盲。
——康德

从教育行动是从一种专断权力所强加 的一种专断的意义上说,所有的教育行动 客观上都是一种符号暴力。
——P.布尔迪约
符号暴力 :“人类自我欺骗倾向”的普遍 性;流行的自我欺骗——有意识、无意识的欺 骗与被欺骗。 其深层原因之一:作为中介的符号——隐 含着“裂口”——潜在的不一致(当然还有其他 原因)。 符号的“定点”清除、创造:文艺复兴、 现代性建设……

组织行为学——精选推荐

组织行为学——精选推荐

第一章导论1、组织的涵义;组织存在的三个基本条件组织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通过有计划的协作所组成的为达到共同目的的正式结构或过程。

(1)、组织是人的集合。

组织既是物质结构又是社会结构,资源配置离不开人,人群形成了组织,没了人群就没了组织。

(2)、目标汇聚。

组织成员是通过实现个体需要和完成共同目标而凝聚的,追求个人目标和追求组织目标对立又统一。

(3)、组织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强调业务分工体系和管理分工体系的协调与规划。

2、组织行为的三个层次(1)、个体层次,把组织看成追求组织目标而工作的个人的集合;(2)、群体层次,重在分析群体成员工作中的相互影响;(3)、组织层次,把组织视为一个整体来分析组织行为。

3、理解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研究目的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是掌握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1、理解关于人性假设的四种理论和主要观点(一)、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是古典经济学家和古典管理学家关于人性的假设,经济人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认为人的行为就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主要观点:①多数人生来就是懒惰的,必须由外界的刺激物加以激励。

②人们天生的目标就是跟组织的目标背道而驰的,因此他们必须由外界的力量来控制,才能保证他们为组织的目标而工作。

③由于人们具有非理性的感情,因此他们基本上是不能够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的。

④不过,人大体上可划分为两类,一类人符合上述假设,而另一类人则是能自律和自制的,并且不那么受他们感情的摆布。

必须把管理其他一切人的责任授于后面一类人。

(二)、社会人假设社会人假设是梅奥等人根据霍桑试验的结果提出来的。

这一假设认为,人们最重视的是工作中与周围人友好相处,物质利益是相对次要的因素。

组织行为学导论

组织行为学导论

4.有效旳管理者与成功旳管理者
• 弗雷德• 路桑斯(Fred Luthans)以为管理者从事旳管理 活动有下列几种: (1)老式旳管理: 决策、计划和控制。 (2)沟通活动:互换日常信息并处理书面资料. (3)人力资源管理: 鼓励、训练、管理冲突、安顿、培训。 (4)网络活动: 社交、政治活动、与外部交往。 •有效旳管理者与成功旳管理者所从事旳管理活动比较 • 有效旳管理者-------工作杰出旳管理者。 成功旳管理者-------在组织中晋升较快旳管理者。
3.管理技能。
罗伯特•卡茨提出了3种管理技能: (1) 技术技能 (technical skills) 指应用专门知识或技能旳能力。 (2) 人际技能 (human skills)。 在群体中与人共事、了解别人、鼓励别人旳能力。 (3) 概念技能 (conceptual skills) 分析和诊疗复杂 情况,抓住问题旳实质,迅速做出决 策旳能力。
明确旳分工: 等级系统: 人员旳任用: 职业管理人员: 遵守规则和纪律: 组织中人员间旳关系:
小结
泰勒旳科学管理理论侧重于企业基层人员旳操 作分析、组织原则和工作监督;法约尔旳管理 过程理论则主要集中于高层旳管理原则,如企 业旳计划、不同层次组织旳协调、控制等;韦 伯旳组织构造理论以为组织应是一种等级森严、 层次分明、分工明确旳金字塔构造,为“直线 式”组织构造奠定了理论基础。
秒表测时
秒表测时旳原因
资本家不懂得工人能干多少 工人偷懒
秒表测时旳措施
原则作业措施 秒表测时 原则作业时间(工时定额)
–返回
搬运生铁试验
试验背景 原来每个工人每天搬运量: 12T 试验后每个工人每天搬运量:47.5T 原来每个工人每天工资:$1.15 试验后每个工人每天工资:$1.85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OB重点集合第一章导论1.组织行为学定义和对其有贡献的学科定义: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利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有贡献的学科: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

2.OB模型自变量:(1)个体水平的变量(个人的或传记的特征、人格特征、内在情绪框架、价值观与态度和基本的能力水平)(2)群体水平的变量(3)组织系统水平的变量因变量:(1)生产率(2)缺勤率(3)流动率(4)工作场所种的越轨行为(5)组织公民行为(6)工作满意度第二章能力与学习1.能力定义及内容定义:能力指的是个体能够成功完成工作中各项任务的可能性。

内容:(1)心理能力:即从事那些如思考、推理和解决问题等心理活动所需要的能力。

(2)体质能力:记那些从事技能要求较少而规范性要求较高的工作所需要的能力。

2.情商的五个方面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感觉自我管理:监控自己的情绪自我激励:不断进取的动力感同身受:识别别人的情绪社交技能:与他人的交往3.能力-工作的匹配:高工作绩效取决于该工作本身对具体的心理能力和体质能力的要求,当能力与工作相匹配时,员工的工作绩效便会提高。

4.学习--在经验的作用下发生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改变。

5.学习理论的内容:(1)经典条件反射(2)操作性条件反射(3)社会学习理论6.行为塑造的方法以及结论方法:积极强化:行为之后,给予积极刺激—行为变的更加可能发生消级强化:行为之后,取消消极刺激—行为变的更加可能发生惩罚:行为之后,给予消极刺激—行为变的更不可能发生忽视:取消所有强化物—行为变的不可能发生结论:(1)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都导致了学习,他们强化了反应,增加了其重复的可能性。

(2)惩罚和忽视消弱了行为,并减少了以后类似行为发生的频率。

7.强化程序和结论:程序:(1)连续强化:每一次理想行为出现时,都给予强化(2)间断强化:只对部分理想行为给予强化。

a固定时距:每隔一段固定的时间给与强化。

《组织行为学》完整教案

《组织行为学》完整教案

《组织行为学》完整教案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1.1 课程介绍1.2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1.3 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1.4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1.5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分支和主要理论第二章:个体行为分析2.1 个体行为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2 个体行为的心理生理基础2.3 个性理论与人格特质2.4 个体行为动机与激励理论2.5 个体行为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第三章:群体行为分析3.1 群体行为的基本概念和特点3.2 群体结构和组织文化3.3 群体动力学与群体心理3.4 领导理论及其在群体管理中的应用3.5 团队合作与冲突管理第四章:组织结构与组织文化4.1 组织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类型4.2 组织结构的层级与部门化4.3 组织设计及其对组织行为的影响4.4 组织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4.5 组织文化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第五章:组织变革与发展5.1 组织变革的基本概念和原因5.2 组织变革的策略与过程5.3 组织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类型5.4 组织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理念5.5 组织变革与发展的挑战与应对策略第六章:领导行为与领导力6.1 领导理论的演变与发展6.2 领导风格与领导行为6.3 领导者的素质与能力6.4 领导力的发展与提升6.5 领导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第七章:人力资源管理7.1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与原则7.2 员工招聘与选拔7.3 员工培训与发展7.4 绩效管理与激励机制7.5 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行为的关系第八章:组织沟通与冲突管理8.1 组织沟通的基本概念与过程8.2 沟通风格与沟通技巧8.3 组织冲突的类型与原因8.4 冲突管理策略与技巧8.5 组织沟通与冲突管理对组织行为的影响第九章:组织决策与决策过程9.1 组织决策的基本概念与原则9.2 决策风格与决策方法9.3 决策过程中的风险与影响因素9.4 决策支持系统与决策技术9.5 组织决策与组织行为的关系第十章:跨文化组织行为10.1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沟通10.2 跨文化与管理实践10.3 全球化背景下的组织行为挑战10.4 跨文化组织行为理论10.5 跨文化组织行为与管理策略第十一章:工作满意度与员工福祉11.1 工作满意度的概念与维度11.2 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11.3 员工福祉的内涵与实践11.4 工作满意度与员工福祉对组织行为的影响11.5 提升工作满意度与员工福祉的策略第十二章: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管理12.1 工作压力的概念与来源12.2 工作压力对员工的影响12.3 心理健康的内涵与重要性12.4 心理健康管理策略与实践12.5 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管理对组织行为的影响第十三章:组织伦理与道德领导13.1 组织伦理的概念与重要性13.2 组织伦理的挑战与实践13.3 道德领导的特征与影响13.4 组织伦理与道德领导对组织行为的影响13.5 提升组织伦理与道德领导的策略第十四章:组织创新与变革管理14.1 组织创新的概念与重要性14.2 组织创新的障碍与促进因素14.3 变革管理的基本原则与过程14.4 变革管理的策略与技巧14.5 组织创新与变革管理对组织行为的影响第十五章:组织行为学的未来展望15.1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趋势15.2 科技与组织行为的关系15.3 组织行为学在实践中的应用15.4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15.5 组织行为学的教育与培训策略重点和难点解析本《组织行为学》教案全面覆盖了组织行为学的核心概念、理论和实践应用。

组织行为学要点

组织行为学要点

组织⾏为学要点第⼀章:导论1.管理者的⾓⾊观:明茨伯格提出包括:⼈际⾓⾊信息⾓⾊决策⾓⾊2.管理者的活动观:社会和政治技能对于管理者谋求组织内部的晋升起着重要的作⽤;⽆论是有效的管理者还是成功的管理者,⼈际技能都很重要3.狭义的组织⾏为学:1953年提出4.组织⾏为学模型:⾃变量、因变量(⾃变量引起因变量)。

⾃变量包括:个体⽔平变量、群体⽔平变量、组织⽔平变量。

因变量包括:⽣产率、流动率、缺勤率。

第⼆章:个体⾏为基础1.个体包括:传记特征、⼈格、能⼒、学习,四个⾃变量。

特别注意传记特征中年龄对流动率(负相关),缺勤率(可避免:负相关不可避免:正相关),⽣产率的影响(⽆关)、⼯作满意度:(专业⼈员:正相关⾮专业⼈员:中年时期下降,以后升⾼。

2.个性⼼理特征:包括能⼒⼈格3.多元智⼒理论:唐纳德1983 包括:7个维度:语⾔智⼒、逻辑-数学智⼒、空间智⼒、⾳乐智⼒、⾝体运动智⼒、社交智⼒、⾃知智⼒。

4.⼈格特质:⽤以描述个体⾏为的⼀些持久(时间延续性)稳定(情境⼀致性)的特点,是决定个体⾏为的基本特质,是⼈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格所常⽤的基本单位。

5.⼈格决定因素:遗传(双⽣⼦研究)、⽣理因素、环境因素、情境。

6.奥尔波特⼈格特质论:特质分为共同特质与个⼈特质(⾸要特质、中⼼特质、次要特质他们对⼈格的决定性依次降低)7.MBTI:4个维度,16种⼈格。

精⼒⽀配:I(内倾)/E(外倾)认识世界N(直觉)/S(感觉)判断事物T(思考)/F(情感)⽣活态度J(判断)/P(知觉)8.⼈格特质对组织⾏为学的影响:1> ⾃我监控:指个体对⾃⾝的⼼理与⾏为的主动掌握,调整⾃⼰的动机与⾏动,以达到所预定的模式或⽬标的⾃我实现过程。

(即根据不同情境调整⾃⼰)2> A型⼈格:较具进取⼼、侵略性、⾃信⼼、成就感,并且容易紧张。

3> 控制点:内控外控:前者指把责任归于个体的⼀些内在原因(如能⼒,努⼒程度等),后者则是指把责任或原因归于个体⾃⾝以外的因素9.社会学习理论:个体不仅通过直接经验学习,还通过观察和听取发⽣在他⼈⾝上的事情⽽学习。

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导论

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导论
”的假设(Y理论)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1)一般人都是勤奋的,如果环境有利,工作如同游戏或休息一样。 (2)控制和惩罚不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唯一办法。人们在执行任务中 能够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 (3)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人不仅会接受责任,而且会主动寻求责任。 (4)在人群中广泛存在着高度的想象力以及谋求解决组织中问题的 创造性。 (5)在现代工业条件下,一般人的潜力只利用了一部分。
教学游戏
请将相关人物的国籍、称号、代表作连接起来。
泰 勒
(F.W.Taylor)
德国 法国 美国
组织理论之父 科学管理之父 管理理论之父
《科学管理原理》
《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法约尔 (H.Fayol)
马克思•韦伯
《社会与经济理论》
(M.Weber)
教学游戏
你答对了吗?!
泰 勒
(F.W.Taylor)
“自我实现人”的假设(Y理论)
相应的管理方式和要点: 相应的管理方式和要点:
(1)管理重点的改变。
人 工作环境
(2)管理人员职能的改变。
指挥者、调解者 采访者
(3)奖励方式的改变。
外在奖励、内在奖励 内在奖励
(4)管理制度的改变。
保证职工充分发挥才能,达到自己希望的成就。
“复杂人”的假设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经济人”的假设
基本观点: 基本观点:
(1)多数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尽可能逃避工作。 (2)大多数人没有雄心大志,不愿负任何责任,而心甘情愿受别人的 指导。 (3)多数人的个人目标都是与组织目标相矛盾的,必须用强制、惩罚 的办法,才能迫使他们为达到阻止目标而工作。 (4)多数人干工作都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因此只 有金钱和地位才能鼓励他们努力工作。 (5)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大多数人都是符合于上述设想的人,另一 类是能够自己鼓励自己,能够克制感情冲动的人,这些人应负起管理的 责任。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导论1.管理的七项职能:POSDCRB,即计划、组织、人事、智慧、协调、报告、预算。

2.组织行为学的定义:是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从而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学科。

3.组织行为学的特点:跨学科性、层次性、权变性、科学性、实用性。

第二章:激励第一节:激励及其过程1.激励包括有三个要素:●人的行为是由什么激发并赋予活力;●是什么因素把人们已被激活的行为引导到一定方向上去的;●这些行为如何能保持与延续;2.激发、导向与保持这三个要素是激励的主要组成部分。

3.激励代表了行为的方向、幅度与持续期这三种因素间的关系。

激励水平即(M)实现某一目标的积极性大小,乃是要不要为此目标去努力,应为此目标花费多大努力以及此努力应维持多久这三项决策的函数,其表达式为:(式中三个自变量E f、A p、P s分别代表对行为方向、幅度与持续期的选择。

)M=f(E f*A p*P s)4.美国组织行为学家坎贝尔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绩效=f(能力水平,技术水平,对任务的理解,努力于某一工作的选择,努力程度的选择,坚持努力的时间,个体不能控制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将这一公式化为一般形式:绩效=f(主客观条件)。

假设客观条件已具备,只计算主观条件并筛选出其中关键因素即能力和激励,则有:绩效=能力*激励。

由此得到启示:激励很重要,激励非万能!5.行为的原因和引导:需要引起动机,动机导致行为。

内在动力大的人积极性高,内在动力小的人积极性就不高,甚至没有积极性。

这种促成行为的内在动力在组织行为学中就叫动机。

动机引起、保持行为并将其导向某一个目标。

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动机的主要来源有两个:一是内在原因;而是外在原因。

产生动机的内在原因是作用于人的身心的外在刺激,产生动机的根本原因是人的心理和生理的需要。

行为是需要引导也是可以引导的。

引导的必要性主要来自行为的多样性和其对现实目标的不同影响。

《组织行为学教案》课件

《组织行为学教案》课件

《组织行为学教案》课件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1.1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解释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重要性探讨组织行为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2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介绍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个体、群体和整个组织的行为强调组织行为学在实际组织中的应用价值1.3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介绍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和案例研究法探讨各种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第二章:个体行为分析2.1 个体行为的基本概念解释个体行为的概念和特点探讨个体行为与组织行为的关系2.2 心理过程与行为介绍知觉、动机和情绪等心理过程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分析个体行为产生的心理机制2.3 个性与行为探讨个性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包括性格、价值观和自我概念等方面分析个性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和作用第三章:群体行为分析3.1 群体行为的基本概念解释群体行为的概念和特点探讨群体行为与组织行为的关系3.2 群体结构与行为介绍群体结构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包括群体规模、成员特征和群体规范等方面分析群体结构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和作用3.3 群体动力与行为探讨群体内部的人际关系、沟通和冲突等群体动力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分析群体动力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和作用第四章:组织结构与行为4.1 组织结构的基本概念解释组织结构的概念和重要性探讨组织结构与组织行为的关系4.2 组织设计与行为介绍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包括部门化、层次化和职权配置等方面分析组织设计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和作用4.3 组织文化与行为探讨组织文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包括价值观、信仰和行为规范等方面分析组织文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和作用第五章:组织变革与行为5.1 组织变革的基本概念解释组织变革的概念和必要性探讨组织变革与组织行为的关系5.2 组织变革的策略与行为介绍组织变革的常用策略,包括渐变式变革、快速式变革和滚动式变革等方面分析组织变革策略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和作用5.3 组织变革的管理与行为探讨组织变革过程中的人员管理、沟通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方面分析组织变革管理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和作用第六章:领导行为与组织行为6.1 领导行为的基本概念解释领导行为的概念和重要性探讨领导行为与组织行为的关系6.2 领导理论与发展介绍领导理论的主要发展阶段,包括特质理论、行为理论、情境理论和魅力型领导等方面分析不同领导理论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和作用6.3 领导行为与组织绩效探讨领导行为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包括领导风格、领导行为与员工满意度、组织承诺等方面的关系分析领导行为对组织绩效的提升作用第七章:冲突与冲突管理7.1 冲突的基本概念解释冲突的概念和性质探讨冲突与组织行为的关系7.2 冲突的原因与影响分析冲突产生的原因,包括资源争夺、价值观差异和沟通问题等方面探讨冲突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包括积极冲突和消极冲突等方面的作用7.3 冲突管理策略与组织行为介绍冲突管理的常用策略,包括回避、妥协、合作和强制等方面分析不同冲突管理策略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和作用第八章:激励理论与实践8.1 激励理论的基本概念解释激励的概念和重要性探讨激励与组织行为的关系8.2 主要激励理论介绍主要激励理论,包括内容理论、过程理论和行为修正理论等方面分析不同激励理论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和作用8.3 激励实践与组织行为探讨激励实践中的奖励系统、绩效管理和员工发展等方面分析激励实践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和作用第九章:团队建设与管理9.1 团队建设的基本概念解释团队建设的概念和重要性探讨团队建设与组织行为的关系9.2 团队发展阶段与行为介绍团队发展的主要阶段,包括形成、冲突、规范和成熟等方面分析不同发展阶段对团队行为的影响和作用9.3 团队管理策略与组织行为探讨团队管理的常用策略,包括团队领导、团队沟通和团队激励等方面分析不同团队管理策略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和作用第十章:组织行为与可持续发展10.1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解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重要性探讨可持续发展与组织行为的关系10.2 组织行为与环境保护探讨组织行为对环境保护的影响,包括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政策和环保行为等方面的作用分析组织行为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和作用10.3 组织行为与社会责任探讨组织行为在社会责任方面的影响,包括公益事业、企业公民责任和员工关怀等方面分析组织行为在社会责任方面的作用和意义第十一章: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11.1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解释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及其与组织行为的关系探讨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职能,包括招聘、培训、绩效管理和员工关系等方面11.2 人力资源政策与组织行为介绍人力资源政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包括薪酬福利政策、晋升政策和员工发展政策等方面分析不同人力资源政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和作用11.3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组织行为探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的绩效评估、员工培训和发展、员工福利和激励等方面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和作用第十二章:组织行为与战略管理12.1 战略管理的基本概念解释战略管理的重要性及其与组织行为的关系探讨战略管理的过程,包括战略规划、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估等方面12.2 组织战略与组织行为介绍组织战略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包括业务战略、人力资源战略和市场营销战略等方面分析不同组织战略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和作用12.3 战略管理实践与组织行为探讨战略管理实践中的战略分析、战略选择和战略执行等方面分析战略管理实践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和作用第十三章:组织行为与组织学习13.1 组织学习的基本概念解释组织学习的概念和重要性探讨组织学习与组织行为的关系13.2 组织知识与组织行为介绍组织知识管理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包括知识创造、知识共享和知识应用等方面分析不同组织知识管理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和作用13.3 组织学习实践与组织行为探讨组织学习实践中的学习型组织建设、组织培训和知识管理等方面分析组织学习实践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和作用第十四章:组织行为与组织创新14.1 组织创新的基本概念解释组织创新的含义和重要性探讨组织创新与组织行为的关系14.2 组织创新障碍与组织行为分析组织创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包括组织文化、组织结构和组织氛围等方面探讨不同组织创新障碍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和作用14.3 组织创新实践与组织行为探讨组织创新实践中的创新策略、创新激励和创新发展等方面分析组织创新实践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和作用第十五章:组织行为与全球竞争15.1 全球竞争的基本概念解释全球竞争的概念和特点探讨全球竞争与组织行为的关系15.2 全球化与组织行为介绍全球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包括跨文化管理、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和全球战略等方面分析全球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和作用15.3 组织行为在全球竞争中的挑战与机遇探讨在全球竞争中组织行为所面临的挑战,包括文化差异、语言障碍和跨国法律等方面分析全球竞争给组织行为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1. 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

《组织行为学教案》word版

《组织行为学教案》word版

《组织行为学教案》教案章节: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教学目标:1. 理解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3. 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历史发展和主要理论。

教学内容:1.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和重要性2.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3. 组织行为学的历史发展4. 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理论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组织行为学的现实意义2. 讲解: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和重要性3. 案例分析:组织行为学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4. 小组讨论: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理论教学资源:1. 教材:《组织行为学》2. 案例资料:组织行为学案例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参与度2. 案例分析报告教案章节:第二章组织结构与组织文化教学目标:1. 理解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的类型和特征。

3. 了解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

教学内容:1. 组织结构的定义和类型2. 组织文化的定义和特征3. 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教学活动:1. 讲解:组织结构的定义和类型2. 讲解:组织文化的定义和特征3. 小组讨论: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4. 案例分析: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教学资源:1. 教材:《组织行为学》2. 案例资料: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案例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参与度2. 案例分析报告教案章节:第三章个体心理与行为教学目标:1. 理解个体心理和行为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因素。

3. 了解个体心理和行为在组织行为学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定义和重要性2. 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因素3. 个体心理和行为在组织行为学中的应用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个体心理和行为在组织中的重要性2. 讲解: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定义和重要性3. 小组讨论: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因素4. 案例分析:个体心理和行为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教学资源:1. 教材:《组织行为学》2. 案例资料:个体心理和行为案例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参与度2. 案例分析报告教案章节:第四章群体心理与行为教学目标:1. 理解群体心理和行为的概念和重要性。

第一章 导论 《组织行为学》PPT课件

第一章  导论  《组织行为学》PPT课件

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方法
1.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实证方法 组织行为学研究建立在大量的经验材料的分析基础上,在经过控制的条 件下收集数据,并采用合理严谨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测量和解释。具体方 法包括案例研究、现场调查、实验室试验、现场实验以及聚合定量评价 等方法。 (2)系统方法 系统方法是指全面地考虑因素,同时严谨地考虑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 罗宾斯认为,系统研究是通过对事物之间关系的考察来解释其中的原因 和结构,并把结论建立在科学的论证之上。
组织行为学:形成与发展
5.群体心理学 群体心理学是研究结成群体的人们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的社会心理 学分支。
二、社会学
1.社会关系 社会学认为,每个人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 2.社会网络 社会网络是指社会个体成员之间因为互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体 系。
组织行为学:形成与发展
三、管理学
1.职能学派 管理职能学派又称管理过程学派,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教授哈罗德· 孔茨和西里尔·奥唐奈里奇提出的。 2.协作学派 职能学派说明了组织成员的基本行为规律是职能活动,但是该学派将组 织、组织目标、组织制度视为既定的前提,没有探讨组织如何形成、组 织目标如何产生、组织制度如何制定并能够得以实施。 3.决策学派 了解了组织成员参与协作的原因后,需要进一步了解如何通过管理措施 调整组织成员的行为,最终使得组织能够持续高效地运作。
组织行为学:形成与发展
第四节 组织行为学的现状
一、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发展
1.社会学理论的影响 (1)社会交换理论 (2)社会认知理论 (3)自我决定理论
2.研究对象的发展 (1)组织承诺 (2)职位外行为 (3)创造力与创新 (4)团队协作的有效性
组织行为学:形成与发展

组织行为学 重点

组织行为学 重点
①超常者是智力高度发展。
②智能不足表现为智商在70分以下。
优越的自然素质是超常儿童发展的物质基础,理想的早期教育是超常儿童成长的重要条件。
表现早晚;数学能力的性别差异;言语能力的性别差异空间能力的性别差异
C、能力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1遗传的影响2环境教育对能力形成的影响3产前环境的影响4早期经验的作用5学校教育的作用6实践活动的影响
管理思想:任何一个组织绩效低,都是人的本性所致;
如果人的工作效率低,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重新审查奖酬刺激方案,并加以改变;
“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策略;
集权管理;强调“组织要求”重于“个人需要”。
管理特点:严格、规范;工作现场管理
领导角色:监工
2.社会人
霍桑试验
一般人并非天生厌恶工作;
三、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关注的是人们在组织中做什么以及这种行为如何影响组织的绩效。
1.两个基本问题:
a组织对其成员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影响方式
b组织的各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对整个组织绩效的影响
研究对象: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研究范围: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
目的:实现管理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有机结合
2.高新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影响。
(1)、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地球正在变小,组织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a简单化,分力化组织结构组织的管理层次减少,更趋扁平化,横向、纵向分离及决策分散化。
b弹性化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更富有弹性,临时工增加,固定工减少,人员更加一专多能。
工间休息可减少工作的单调性,导致产量的增加;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导论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导论
领导作风
2019/11/21
沟通、 组织结构、文 化影响、组织发展
组织与环境动力
4.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
心理学
社会学
社会 心理学
人类学
学习、动机、人格、知觉 培训、领导效能、工作满意度、 个人决策、绩效评估、态度测量、 人员选拔、工作设计、工作压力
个体
群体动力、工作团队、沟通、 权利、冲突、群体间行为
2019/11/21
2. 组织行为
组 织 行 为 分 析 和 研 究
2019/11/21
个体:组织成员的行为和绩效
(人性、需要、动机、价值观、知觉、
态度、个性、意志和情感)



群体:小组、部门等的行为和绩效

(角色、规范、压力、决策、
凝聚力、冲突、竞争与合作)ຫໍສະໝຸດ 组织:整个组织的行为和绩效

(组织结构 、组织文化、组织效率、 组织与环境、组织变革和发展)
2019/11/21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 1949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召开的 一次跨学科讨论会上,“行为科学”正式形成。 20世纪 60年代中叶之后,行为科学的又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是组织行为的研究,它的内容主要论述企业性组织内人和 群体的行为。 最近20年来,行为科学主要围绕着组织行为的理论的综合, 也是围绕着组织行为的一些课题发展的,因而目前比较流 行把这个学科称为“OB”。
2019/11/21
人力资源学派
2019/11/21
背景
• 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出现了经济衰退,人 际关系学派片面强调搞好关系的观点,迫切需 要修正
• 心理学界对动机、需要、群体动力等的研究也 趋于深化
•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美国成功地实现了轰动世 界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员工的需要和期望正起 着深刻的变化

《组织行为学教案》

《组织行为学教案》

《组织行为学教案》教案章节: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教学目标:1. 理解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研究范围。

2. 掌握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3. 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

教学内容:1.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个体、群体在组织中的行为规律和心理过程的学科。

2.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和跨文化组织行为。

3. 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性:提高组织效能、促进员工满意度、解决组织问题、培养领导力。

4. 组织行为学的应用领域: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变革、组织发展、企业管理。

5.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传统组织行为学、现代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的应用和发展。

6.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实验研究、案例研究。

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组织行为学的定义、研究范围、重要性、应用领域、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

3. 案例分析:讨论典型案例,让学生理解组织行为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分享讨论成果。

5. 总结:教师总结组织行为学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强调其在组织管理中的重要性。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讨论和提问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能力和见解。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贡献。

教案章节:第二章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教学目标:1. 理解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2. 掌握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的基本理论。

3. 了解组织行为学理论的应用和局限性。

教学内容:1. 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个体行为理论、群体行为理论、组织行为理论。

2. 个体行为理论:心理动力理论、行为科学理论、认知理论。

3. 群体行为理论:群体动力理论、群体结构理论、群体过程理论。

4. 组织行为理论:组织结构理论、组织文化理论、组织变革理论。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环境一组织行为学需要解决的问题(1)帮助管理者提高人际交往能力(2)帮助管理者解释、预测和控制组织中人的行为(3)为管理者改变员工的行为和态度提供帮助(4)帮助管理者实现组织的变革(5)适应全球化二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一)全面质量管理的出现1 密切关注顾客2 持续提高3 企业应做到所有质量均要提高4 准确计量5 雇员权力的授予(二)实施企业再造工程(三)劳动力来源的多元化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一行为(一)行为的产生和本质1 刺激—反应说华生S+R2 行为的本质①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实验S-R联结②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③勒温行为公式B=f [P.E](二)行为与心理1 刺激—机体—反应说S-O-R2 心理的实质(1)产生方式,是客观事物作用于机体感官产生的大脑反射(2)人的一切心理现象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是主观和客观现实的统一(4)人的实践活动是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3 心理、行为与管理二组织行为(一)组织的概念1 组织的定义特点:(1)组织是人的集合体(2)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3)组织需要分工协作2 组织的功能(1)实现组织的目标(2)满足员工的需求3 组织的系统观4 组织的新发展组织的新特点:网络化、扁平化、灵活性、多元化、全球化(二)组织行为的概念1 定义:人在组织中的工作行为2 组织行为的两个基本问题:①组织对个人的思想、感情、行为的影响方式②个人对组织的行为和绩效的影响3 组织行为的分类(1)分析水平不同宏观组织行为:整个组织微观组织行为:某个个体或小团体(2)与组织目标的关系不同①正向组织行为②反向组织行为第三节组织行为学产生与发展一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一)管理科学的发展:1 古典管理理论:①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②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③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2 现代管理理论:⑴管理科学学派⑵行为科学学派⑶系统与权变管理学派(二)组织行为学的形成:1 工业心理学的诞生:芒斯特伯格《心理学与工业效率》(1912)2 人群关系理论:梅奥《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1933)霍桑实验(1924-1932)①照明实验(工作物理实验)②福利实验③群体实验④谈话实验(态度调查)霍桑实验结论:①人是“社会人”,有社会和心理方面的要求②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员工的积极性,而后者的提高又主要取决于员工的态度及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③在正式群体中还存在非正式群体④新型的领导、民主管理对生产极具重要性3 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的产生芒斯特伯格《心理学与工业效率》(1912 ) 工业心理学丽莲·吉尔布雷斯《管理心理学》(1914)莱维特(1958)组织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二组织行为学的体系(一)研究内容1 定义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的学科2 层次分析(1)个体行为模式个体差异:传记特点;人格,能力,学习;工作价值观、态度,状态、意志和情感;个体心理过程:知觉,归因(2)群体行为模式团队管理;个人和群体决策行为;组织中的沟通行为;领导行为;冲突处理和谈判行为;(3)组织结构与行为组织变革、发展、学习,组织技术、工作和结构、组织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压力;未来发展趋势。

《组织行为学》教案(公开课)

《组织行为学》教案(公开课)

《组织行为学》教案(公开课)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1.1 课程介绍解释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强调组织行为学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1.2 组织行为学的历史与发展介绍组织行为学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分析组织行为学的重要里程碑和贡献者1.3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解释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特点和应用介绍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理论和模型第二章:个体行为与心理2.1 个体行为的基础探讨个体的心理过程和行为动机分析个体行为的影响因素,如性格、价值观和态度2.2 心理契约与员工满意度解释心理契约的概念和作用探讨员工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和其对组织绩效的关系2.3 个性与领导力分析个性对领导风格的影响介绍不同领导理论,如特质理论、行为理论和情境理论第三章:群体行为与团队动力学3.1 群体行为的基础探讨群体的定义和特征分析群体行为的影响因素,如群体规范和凝聚力3.2 团队动力学解释团队的定义和特点探讨团队建设、团队领导和团队效能的影响因素3.3 冲突与谈判分析冲突的起源和影响介绍冲突解决和谈判的策略和方法第四章:组织结构与设计4.1 组织结构的基础解释组织结构的定义和类型探讨组织结构的影响因素,如组织规模和组织战略4.2 组织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介绍组织设计的原则,如部门化和分工探讨组织设计的步骤和方法,如组织诊断和组织重构4.3 组织变革与管理分析组织变革的原因和动力介绍组织变革的策略和管理方法第五章:组织文化与社会责任5.1 组织文化的概念和作用解释组织文化的定义和特征探讨组织文化对组织行为和组织绩效的影响5.2 组织社会责任的基础介绍组织社会责任的定义和重要性分析组织社会责任的主要领域,如环境责任、员工关怀和社会贡献5.3 组织声誉和形象管理探讨组织声誉和形象的构成要素介绍组织声誉和形象管理的策略和方法第六章:动机与激励理论6.1 动机与激励的概念解释动机的定义和类型探讨激励的概念和作用6.2 内容理论介绍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等经典内容理论分析内容理论在组织行为中的应用6.3 过程理论解释期望理论、公平理论等过程理论探讨过程理论在激励员工中的应用和效果第七章:沟通与信息传递7.1 沟通的概念与过程解释沟通的定义和重要性探讨沟通的过程和模型7.2 沟通风格与技巧介绍不同沟通风格的特点和适用情境探讨有效沟通的技巧和方法7.3 网络沟通与社交媒体分析网络沟通和社交媒体在组织行为中的影响和作用探讨组织如何应对网络沟通和社交媒体的挑战第八章:权力与政治8.1 权力与政治的概念解释权力的定义和类型探讨政治在组织中的定义和表现8.2 权力与政治的影响分析权力与政治对组织行为和组织决策的影响探讨权力与政治的正面和负面影响8.3 应对权力与政治的策略介绍如何识别和应对组织中的权力斗争和政治行为探讨建立公正和透明组织文化的方法第九章:员工关系与人力资源管理9.1 员工关系的基础解释员工关系的定义和重要性探讨员工关系的类型和影响因素9.2 人力资源管理的原则与实践介绍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和实践领域,如招聘、培训和绩效管理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和作用9.3 冲突解决与员工参与探讨冲突解决的策略和方法分析员工参与和员工自治对组织行为和组织绩效的影响第十章:组织效能与绩效评估10.1 组织效能的概念与评估解释组织效能的定义和重要性探讨组织效能的评估方法和指标10.2 绩效评估的原则与方法介绍绩效评估的定义和目的探讨绩效评估的原则和方法,如目标管理法和平衡计分卡10.3 组织改进与持续发展分析组织改进的必要性和挑战探讨组织如何实现持续发展和提高组织效能的策略和方法第十一章:跨文化组织行为11.1 文化差异与组织行为探讨文化差异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分析文化适应性和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性11.2 跨文化管理策略介绍跨文化管理的概念和挑战探讨跨文化管理策略,包括文化敏感性培训和多元文化团队建设11.3 全球化的组织行为分析全球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探讨全球化背景下的组织行为管理和领导挑战第十二章:变革领导与创新管理12.1 变革领导的概念与作用解释变革领导的定义和特点探讨变革领导在组织变革和创新中的重要性12.2 创新管理的原则与实践介绍创新管理的概念和原则探讨创新管理的实践方法,包括创新思维和团队创造力培养12.3 组织创新与创业精神分析组织创新和创业精神的关系探讨如何培养组织内部的创业文化和创新氛围第十三章:压力管理和工作生活平衡13.1 压力与健康的关系探讨压力对个体健康和组织绩效的影响分析压力管理和应对策略的重要性13.2 工作生活平衡的重要性解释工作生活平衡的概念和好处探讨实现工作生活平衡的策略和方法13.3 组织在压力管理和工作生活平衡中的角色分析组织在压力管理和工作生活平衡中的责任和作用探讨组织支持和干预措施对员工福祉和组织效能的影响第十四章:伦理与道德决策14.1 伦理与道德的概念解释伦理和道德的定义和区别探讨伦理和道德在组织行为中的重要性14.2 道德决策的原则与方法介绍道德决策的模型和原则探讨道德决策的方法和技巧,包括后果主义、义务论和美德伦理学14.3 组织伦理与文化分析组织伦理文化的构成和影响因素探讨如何建立和维护组织伦理文化,以及其对组织声誉和绩效的影响第十五章:未来趋势与挑战15.1 组织行为学的未来趋势探讨技术进步、全球化和社会变革对组织行为学的影响分析未来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向和热点问题15.2 应对未来挑战的策略探讨组织如何应对快速变化的环境和挑战分析适应性领导、持续学习和组织创新在应对未来挑战中的作用15.3 毕业设计与研究项目建议给出毕业设计和研究项目的建议,包括研究主题、方法和资源利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和实践,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重点和难点解析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重点:组织行为学的定义、研究范围和重要性。

《组织行为学教案》

《组织行为学教案》

《组织行为学教案》教案章节: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教学目标:1. 理解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和范围。

3. 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历史和发展。

教学内容:1.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个体、群体在组织中的行为规律和心理过程的学科。

2. 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性:组织行为学对于提高组织效能、促进组织发展和解决组织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3.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组织行为学主要包括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4. 组织行为学的历史和发展:组织行为学起源于20世纪初,随着组织管理的发展和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融合,组织行为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引入实际组织中的案例,引发学生对组织行为学的兴趣和思考。

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组织行为学的定义、重要性、研究内容和历史发展。

3.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组织行为学在实际组织中的应用和意义。

4. 总结:教师总结组织行为学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向。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性和发言情况。

2. 理解测试:通过课后作业或者小测验,检验学生对组织行为学概念和内容的理解程度。

教案章节:第二章组织个体行为教学目标:1. 理解个体行为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个体行为的影响因素。

3. 了解个体行为在组织中的作用和管理策略。

教学内容:1. 个体行为的概念:个体行为是指组织中单个员工的行为和表现。

2. 个体行为的特点:个体行为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多样性、可塑性等特点。

3. 个体行为的影响因素:个体行为受到个人特征、环境因素和组织因素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4. 个体行为在组织中的作用:个体行为对组织效能、组织文化和组织绩效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5. 个体行为的管理策略:通过激励、培训、沟通等方式,促进个体行为的积极表现和调整。

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引入个体行为在组织中的案例,引发学生对个体行为的关注和思考。

组织行为学 重点

组织行为学 重点

组织行为学考点第一章导论一、组织1)定义:组织是为了达到个体和共同目标而一起工作的人的集合。

二、什么是组织行为学?•定义: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定义的三层含义: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三、霍桑实验:组织行为学的独立是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其标志是霍桑实验。

1、霍桑实验是由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梅奥主持,在美国芝加哥西部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十分著名的心理学研究的总称。

霍桑实验被公认为管理心理学的先驱,梅奥被认为是管理心理学的创始人。

2、霍桑实验的四个阶段:1)照明实验(绕线实验)1924.11~1927.4实验假设:提高照明度会有助于减少疲劳,使生产率提高。

2)福利实验1927.4~1929.6①实验目的:查明福利待遇的变换与生产效率的关系②导致生产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如下:是参加实验的光荣感;成员间良好的相互关系;被信任感和责任心的;群体意识。

③这一实验结果经实验者以极大的启示,从此开始了以人为中心的思考,实验者把注意力从物质条件转移到人际关系方面。

3)随访实验(与工人谈话实验)1928.9~1930.5目的:了解工人对诸如工作状况、工资待遇、工作监督、公司方针等各方面问题的真实情感和态度。

访问了近两万名工人,管理者必须认真倾听和了解工人的情绪和实际问题。

4)群体实验(观察实验)1931.11~1932.5目的:检验每个工人都是想以最高的工作效率换取最大的工作报酬。

观察的结果:产量只保持在中等水平上,每个工人的日生产量平均都差不多。

3、霍桑实验的结论:生产条件的改善并非是增加生产的第一要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组织行为学的核心概念1、 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系统内,个体、群体及结构对组织内人的行为的影响,以提高组织绩效为目的的一门科学。

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具有综合性、应用性的学科特点。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人的行为的规律性,但不是研究人的一般行为的规律性,而是集中研究在各种工作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的规律性。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重点——组织中的行为特征及其规律性。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提高组织运行的有效性,即通过掌握组织中人行为的规律,以及准确地预测人的行为发展趋势,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人的行为,控制人的行为。

2、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1. 个体行为个体是组成组织的基本单元和细胞,直接影响组织的整体素质。

由于组织是由人组成的,因此从单个组织成员的角度出发,解释和探讨个体行为以及个体对不同组织政策、实践和过程的反应。

2. 群体行为群体指的是个人的集合。

其主要特征有:群体成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直接接触,相互作用。

群体拥有一定的行为规范,群体成员要遵守这些行为规范,他们在行为上相互制约。

群体行为的研究是在个体行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主要内容包括群体动力理论,群体决策,沟通冲突,群体人际关系等。

群体行为的研究有助于工作团队的建设,塑造高绩效的团队。

3. 组织某些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者把整个组织作为他们的研究目标,而不是把重点仅放在组织中的个体和群体上。

组织行为的这种宏观方法是把重点放在社会学规律的理论和概念上。

研究者需求理解组织与其环境之间关系的影响,正是为了获得组织的效率,并把重点放在理解组织结构和组织设计如何影响组织效率的方面。

三、组织行为学模型1.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s)我们要解释和预测的关键因素,它受到了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

(1)生产率(productivity)组织行为学关心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生产率,我们希望知道哪些因素会影响个体、群体、组织的生产率。

(2)缺勤率(absenteeism)一般假设,组织可以从降低缺勤率中受益。

(3)流动率(turnover)当流动过度、或流失的是那些优秀员工时,企业就会受到损失。

(4)工作满意度(job satisfaction)管理者一直有一个假设:满意的员工比不满意的员工效率高,因此,提高员工满意度应该是企业的目标之一。

2.自变量()决定生产率、缺勤率、流动率和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1)个体水平的变量:个人情况、体格特征、价值观与态度、能力水平等。

另外,还有知觉、决策、学习和动机也会影响个体水平。

(2)群体水平的变量:群体动力学、团队设计、冲突、流通、领导、权力等。

(3)组织系统水平的变量: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组织变革等。

四、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观察是构成组织行为学的三大要素(观察、个体、群体)之一,对他人行为的了解注意是通过观察取得的。

观察是取得直接资料和间接经验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在没有条件进行访问或实验的场合,观察是取得资料的主要途径。

除了观察者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观察人们的行为外,还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录像机和录音机协助观察。

观察法多种多样,大致有两种分类方法:第一种按照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的关系划分,可把观察法分为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

观察者直接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并在共同活动中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参与观察法。

观察者不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非参与观察法。

二者各有利弊。

第二种按照观察情景的差异分类,可把观察法分为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

观察者在自然真实的情景下观察他人的行为,比观察者不知道自己出于被观察的状况之下的观察叫做自然观察法。

凡是有计划、有系统记录,其结果跟一定的命题相联系而又能经受考核的观察称为控制观察法。

二者亦各有利弊。

2.调查法调查法是了解被调查者对某一事物的想法、感情和满意度的方法,因为有些心理现象可以直接观察到,有些则不能直接观察到,对那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心理现象则可以通过调查、访问、谈话、问卷等方法来搜集有关材料。

这种方法要求研究对象必须有代表性,同时所运用的统计方法也必须恰当。

为了使研究对象具有代表性,样本的选择很重要,一般来说取样方法有三种:(1) 随机抽样。

这是最主要的方法,它能够使所要研究的总体的各个部分都有同等被抽选的可能,保证调查对象的代表性。

(2) 有意抽样。

研究者根据一定的要求,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对象进行研究。

(3) 分层抽样。

按照年龄、性别、地区、单位、等级、行业或其他因素分别抽样。

调查法的种类很多,可以单独使用。

如:(1) 谈话法。

口头信息的沟通是直接了解对方情况的一种调查方法。

(2) 问卷法。

运用内容明确、表达准确的问卷量表,让被试者根据个人情况,自行选择观察的研究方法。

问卷量表一般有①是非法②选择法③等级排列法3.心理测试法心理测验法就是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量表或精密的测量仪器,来测量被试者有关的心理品质的研究方法。

常用的有能力测验、人格测验、机械能力测验、语言能力测验、管理能力测验、学术倾向测验、心理健康测试等。

在运用测验法时,应把测验的信度和效度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4. 实验法实验法要求先假设一个或多个自变量对另一个或另几个因变量的影响,然后设计一个实验,有系统地改变自变量,再测量这些改变对因变量的一些。

(1) 实验室实验法。

在有意设定的实验室内进行,借助于各种仪器设备,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通过反复实验而取得精确的数据。

(2) 自然实验法。

在正常的工作条件下,适当地控制与实际生产活动有关的因素,以促使被试者某种心理现象的出现。

5. 模型法组织行为学也可以通过建立模型的方法来反映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同物理模型不同,组织行为学的模型往往是动态的,描述型和抽象性的模型。

如勒温的群体动力理论:勒温借助于物理学中的“磁场”的概念,把人的过去、现在形成的内在需求看成是内在的心理力场,把外界环境因素看成是外在的心理力场。

人的心理活动就是现实生活空间内在的心理力场和外在的心理力场相互作用的结果。

其中,B指的是人的行为,P指的是个体特征,而E指的是环境特征。

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1、 早期的实践1.亚当·斯密 斯密认为:劳动分工通过提高每个工人的技能和技术熟练程度;通过节省由于变换工作而损失的时间;通过鼓励创造节省劳动耗费的办法和机器,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斯密关于分工的学说促进了20世纪生产过程中生产线的广泛应用和发展。

2.查尔斯·巴比奇 他进一步补充了分工的优势,并且指出分工对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都是同样相关的。

3.罗伯特·欧文 他承认不断壮大的工厂制度贬损了工人的利益,并且开始对工人表示关心。

他的许多主张比他所处的时代超前了100多年。

二、古典理论时代从1900年到1930中期这一段时期为古典理论时期,这个时期中最初的一般管理理论开始出现,他们奠定了当代管理实践的基础。

1.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车间层面上的管理泰勒生铁实验:将92磅的生铁搬运到火车车厢里,平均每个工人的日工作量是12.5吨,经过对工作的科学分析,找到运生铁的最佳方式,工作量可以增加到47—48吨的水平。

泰勒提出了四条管理原则:A 给每个人工作的基本组成部分提出科学工作方法;B 科学地挑选、培训、教育、培养工人;C 与工人热忱合作,确保所做的工作符合已提出的科学原理;D 在管理者和工人之间实现工作与责任的对等分工,管理者承担他们比工人更合适的工作。

案例:联合包裹服务公司(ups)2.亨利·法约尔的行政管理理论——一般管理层面上的管理法约尔提出了管理的5项职能,奠定了描述管理者工作的基本框架;法约尔还归纳了14条管理原则,在校园中广泛传授。

管理者的5项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14条管理原则:工作分工、职权、纪律、统一指挥、统一指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员工报酬、集权、等级链、秩序、平等、人员任期的稳定性、主动性、团队精神3.马科斯·韦伯的职权结构理论——结构层面上的管理马科斯认为组织活动是建立在职权关系基础上的活动,他描述了他称之为官僚结构的理想组织类型。

这种官僚结构可以作为基础,对大型群体中的工作以及如何完成工作进行理论分析。

韦伯的理想官僚模型:A 工作专门化B 职权等级C 正式挑选D 正式的规章和制度E 超越个人感情F 职业定向4.玛丽·派克·福莱特和切斯特·巴纳德的社会人理论——社会层面上的管理他们认为,组织应该建立在群体道德而不是个人主义的基础上,也就是说,个人潜力应该能够在群体交往中得到释放。

组织是有人构成的,他们之间具有相互作用的社会关系,管理者的主要作用是进行沟通,激励下属付出更大的努力。

3、 行为学派时代Ⅰ——组织行为学的确立和形成1.三个重要的事件此时,关于组织的人性方面的观点开始形成体系。

这个时代以人际关系运动和行为科学研究在组织中的广泛应用为标志。

在这个阶段,有三个事件在组织行为学的应用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即:(1)人事办公室的诞生在20世纪初,许多公司纷纷设立了“福利秘书”的职位,这些福利秘书就是现在的人力资源管理经理的前身,他们在组织与雇员之间起到缓冲器的作用。

1902年,国家现金注册公司建立了第一个职能全面的劳工部,它的职责主要是工资管理、处理不满和抱怨、改善雇佣和工作环境、改进卫生条件、档案管理以及促进工人发展等。

(2)工业心理学的诞生1913年,雨果·芒斯特伯格出版了《心理学与工业效率》一书,创建了工业心理学这一领域。

他呼吁只有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才能总结出一般模式和解释人的个体差异。

(3)劳动法案1935年,美国通过了劳动法案,这项法案承认工会是工人的合法组织,工会可以与雇主进行集体谈判。

从此,企业管理者开始更开放地寻找新的方式与雇员打交道,管理者开始改善工作环境,并谋求与劳动者建立更良好的关系。

2.霍桑实验在伊利诺伊州西塞罗市的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中进行,最初开始于1924年,延续到1932年截至。

最初是研究照明水平对生产率的影响,但在整个实验期间进行了无数次的实验,包括重新设计工作、改变工作日和工作周的长度、引入工间休息、建立工人与团体的工资制度等等。

最终,哈佛大学的埃尔顿·梅奥德结论是:行为与情感密切联系;群体的理论显著地影响个人行为;群体的标准决定了个人产出;与群体标准、群体情感和安全感相比,金钱是次要因素;这些结论导致了组织运作与实现组织目标过程中对人的因素的新的重视。

3.在这一阶段,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从个体取向转向群体取向。

四、行为学派时代Ⅱ——组织行为学的大发展行为科学理论家们借助科学的方法研究组织行为,他们更专注于对组织内的人际行为进行客观性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