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

合集下载

李鸿章

李鸿章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

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战略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毛泽东曾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表达出对这位已故乡人的推崇之情。

宋庆龄::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举世闻名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

她青年时代追随孙中山,献身革命,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坚强不屈,矢志不移,英勇奋斗,始终坚定地和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业,为祖国统一以及保卫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的进步事业而殚精竭力,鞠躬尽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受到中国人民、海外华人华侨的景仰和爱戴,也赢得国际友人的赞誉和热爱,并享有崇高的威望。

袁世凯:(1859年—1916年),字慰亭,号容庵,汉族,中国河南项城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北洋新军的创始人。

早年在朝鲜驻军,击败日军。

归国后在天津小站督练新军。

清末新政期间推动近代化改革。

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统一国家,并当选为第一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在位期间积极发展实业,统一币制,创立近代化司法和教育制度。

百年李鸿章

百年李鸿章

陈省身,美籍华裔数学大师,20世纪伟大
的几何学家。在其数学生涯中,几经抉择, 努力攀登,终成辉煌。他用内蕴的方法证 明了高维的高斯-博内公式,定义了陈省 身示性类,在整体微分几何的领域做出了 卓越贡献,影响了整个数学的发展,被誉 为“现代微分几何之父”。杨振宁赞誉他 为继欧几里德、高斯、黎曼、嘉当之后几 何学又一里程碑式的人物。曾先后主持、 创办了三个数学研究所,培养了一批世界 知名的数学家。晚年定居南开大学,对中 国数学的复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百 年 李 鸿 章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
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 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 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作 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 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 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 《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日 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 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பைடு நூலகம்
2)其贡献具体表现在独到而深刻的见
解和具体而有实效的作为。 见解:引进外资以发展本国实业; 保护大清国国家主权;打开国门开展 双边贸易等。(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作为:①平定战乱,使国家恢复 安定。②亲自独立创办军工、运输、 通信等实业。③支持并参与洋务派创 办铁路及各种工厂、学校。(答出其 中两点即可。)(意思答对即可。)
(3)①朝野不知外事及国力之详情 却极力主战,李鸿章不得已应战导 致战败。②奉清廷之令前去日本议 和,李鸿章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 ③朝廷的腐败无能导致疆土被分割, 在慈禧的授意与逼迫下,李鸿章做 了替罪羊。(意思答对即可。)
(4)看法一:同意梁启超的观点。

李鸿章

李鸿章

李鸿章(1823~1901)晚清军政重臣,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

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

安徽合肥人。

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进士。

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咸丰三年(1853)受命回籍办团练,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

1858年冬,入曾国藩幕府襄办营务。

1860年,统带淮扬水师。

湘军占领安庆后,被曾国藩奏荐“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带募勇。

同治元年(1862),编成淮勇五营,曾国藩以上海系“筹饷膏腴之地”,命淮勇乘英国轮船抵沪,自成一军,是为淮军。

旋经曾国藩推荐任江苏巡抚。

地方实权既握,又于江苏大力扩军,采用西方新式枪炮,使淮军在两年内由6000多人增至六、七万人,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一支地方武装。

后淮系军阀集团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

李鸿章到上海后,同外国雇佣军(后组建为常胜军)出犯太平军。

1863年和1864年他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

从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开始从事标榜“自强”的洋务事业。

1865年分别在上海和江宁(今江苏南京)创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金陵机器制造局。

同年,署理两江总督,调集淮军数万人赴中原对捻军作战。

1866年,继曾国藩署钦差大臣,专办镇压捻军事务。

次年,授湖广总督。

其后,采取“就地圈围”、“坚壁清野”等战略,相继在山东、江苏间和直隶(约今河北)、山东间剿灭东、西捻军。

1870年,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从此控制北洋达25年之久,并参与掌管清政府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权势最为显赫的封疆大吏。

李鸿章从19世纪70年代起,进一步扩大洋务事业,因标榜“自强”进而“求富”,主要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创办了一系列民用企业。

同时,又着手筹办北洋海防,以外购为主,自造为辅,于光绪十四年(1888)建成北洋海军。

为培养“自强”“求富”所需人才,还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并派人赴欧美留学。

李鸿章简介

李鸿章简介

李鸿章简介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着有《李文忠公全集》。

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1823年(道光3年)正月初五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县东乡磨店乡。

父亲李文安,母亲李氏,兄弟姐妹八人,李鸿章排行老二,谱名章铜。

李鸿章六岁就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

他少年聪慧,先后拜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

1840年,中秀才入学。

1847年(道光27年)中进士,列二甲第13名,朝考后改翰林院庶吉士。

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1850年(道光30年)翰林院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充武英殿编修。

1853年(咸丰三年),从武汉顺江东下的太平军占领安庆,杀死巡抚蒋文庆。

咸丰帝诏谕工部左侍郎吕贤基前往安徽,办理团练防剿事宜。

他随同侍郎吕贤基回籍办团练,5月首次与太平军交战于和州裕溪口。

1860年(咸丰十年),李鸿章统带淮扬水师。

湘军占领安庆后,被曾国藩奏荐“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带募勇。

1862年(同治元年),编成淮勇五营,李鸿章率13营淮军抵达上海,自成一军,称为淮军。

1863年~1864年,李鸿章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基本剿灭太平天国。

接着李鸿章又镇压了捻军,因功加封为协办大学士,且保住了即将崩溃的清王朝,因此被誉为“中兴名臣”。

1867年(同治6年)授李鸿章为湖广总督,仍在军营督办剿捻事宜。

李鸿章的生平简介

李鸿章的生平简介
后,在江苏大力扩军,采用西方新式枪炮,俨 然乃新式陆军,使淮军在2年内成为清军中装 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一支地方武装。李鸿章 及淮军五虎将、援军到上海后,同外国雇佣军 (后组建为常胜军)进攻太平军,与湘军一起 对太平天国实行战略包围,基本剿灭了太平天 国。接着李鸿章参与平定了捻军叛乱,保住了 即将崩溃的清王朝,因此被誉为“中兴名臣”。
主要历史功绩:
• 建立淮军 • 洋务运动
建立淮军:
• 湘军占领安庆后,被曾国藩奏荐“才可大用”,命回合
肥一带募勇。同治元年编成淮勇五营,曾国藩以上海系 “筹饷膏腴之地”,命淮勇乘英轮抵沪,自成一军。又 于江苏大力扩军,采用西方新式枪炮,使淮军在两年内 便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一支地方武装。 后淮系军阀集团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李鸿章到上海后 ,同外国雇佣军(后组建为常胜军)出犯太平军。1863年 和1864年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镇压了太 平天国,并剿灭捻军。
早年:年少轻狂
道光二十三年(1843 年),李鸿章在庐州府 学被选为优贡。时任京 官的父亲望子成龙,函 催鸿章入北京,准备来 年顺天府的乡试。鸿章 谨遵父命,毅然北上, 并作《入都》诗10首, 以抒发胸怀。
早年:年少轻狂
• 入京后,他在时任刑部郎中的父亲引领下,
遍访吕贤基、王茂荫、赵畇等安徽籍京官, 得到他们的器重和赏识;同时,由于科场 顺利,使他得以有广泛的交游和开阔的眼 界,与他的同年一直保持着密切而特殊的 关系。最重要的是,李鸿章以“年家子” 身份投帖拜在湖南大儒曾国藩门下,学习 经世之学,奠定了一生事业和思想的基础。
左侍郎吕贤基前往安徽,办理团练防剿 事宜。吕贤基以李鸿章籍隶安徽,熟悉 乡情,奏请随营帮办一切,遂受命回籍 办团练。同年年底太平军攻破舒城,吕 自杀。李鸿章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 官封按察使。随后,李鸿章入曾国藩幕 府襄办营务,负责起草文书。

[李鸿章简介_李鸿章的生平故事大全] 李鸿章传生平

[李鸿章简介_李鸿章的生平故事大全] 李鸿章传生平

[李鸿章简介_李鸿章的生平故事大全] 李鸿章传生平李鸿章是近代史上一位非常有名的名臣,李鸿章的生平故事中有着许许多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政治运动,接下来就跟随本文库一起了解李鸿章简介吧。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省心,谥文忠。

清朝安徽合肥人,晚清重臣,建立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因其忠辅清,才干了得而闻名。

官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追赠太傅,追晋侯爵。

中国近代地方武装淮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

历经太平天国、捻军、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

着作收于《李文忠公全集》。

在经济上与英国的大财阀罗斯柴尔德家族有私人来往,李鸿章曾被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授予皇家维多利亚勋章。

有研究认为李鸿章属于亲大英帝国的派别。

李鸿章与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家世渊源李鸿章的先祖本姓许,从江西湖口迁至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今合肥市)。

李鸿章的八世祖许迎溪将次子慎所过继给姻亲李心庄。

李家到李鸿章高祖时,终于勤俭致富,有田二顷。

父亲李文安(1801年-1855年)经多年苦读,终于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使李氏家族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道光三年正月初五(1823年2月15日),李鸿章出生于合肥县磨店乡(今合肥市瑶海区东北部)。

李鸿章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大哥李瀚章(1821年-1899年),后来也官至总督;三弟李鹤章、四弟李蕴章、五弟李凤章、六弟李昭庆(1835年-1873年),后来也都非富即贵。

科举出身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鸿章在庐州府学被选为优贡。

时任京官的父亲望子成龙,函催鸿章入北京,准备来年顺天府的乡试。

鸿章谨遵父命,毅然北上,并作《入都》诗10首,以抒发胸怀。

其一云: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着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1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

晚清重臣李鸿章

晚清重臣李鸿章

竟然敢抢我饭碗
back 曾国藩
我也有自己的难处啊


同治四年(1865年)四月二十四日,剿捻统帅僧格林沁全军覆没于山东菏 泽。清廷即任命曾国藩为钦差大臣,北上督师剿捻,以李鸿章署理两江总督 ,负责调兵、筹饷等后勤事宜。由于湘军大部已裁撤,因此曾国藩北上率领 的多为淮军。起初仅“铭”、“盛”、“鼎”、“树”四军共2.7万人,另带 湘军刘松山部约8千人。后又命李鸿章的六弟李昭庆招练马队2千人,并增调 淮军杨鼎勋、刘秉璋、刘士奇、吴毓芬、王永胜等部共2.7万人,加上刘铭传 新募的新营,总兵力6万余人。曾国藩一到前线,即采用刘铭传、李鸿章等拟 定的方针,决定“以有定之兵,制无定之寇”,在安徽临淮、河南周口、江 苏徐州、山东济宁四镇屯扎重兵,一省有急,三省往援。后来,曾国藩又在 运河、黄海、沙河和贾鲁河一带分兵设防,实行“画河圈地”之策。但是, 一方面,当时捻军正值势旺,作战快速多变,枯守堵御一时难以奏效;另一 方面,曾国藩也无法有效指挥淮军。因此,历时一年半,曾国藩督师无功, 清廷不得不于同治五年(1866年)十一月初一,改命李鸿章为钦差大臣,接 办剿捻事务,令曾国藩仍回两江总督本任。 曾、李瓜代后。淮军继续扩军,李昭庆所部一军扩至19营,名武毅军, 并添调“魁”字2营、亲兵1营、“凤”字7营。此外,又借调唐仁廉马队3营 。合计剿捻兵力达7万人。李鸿章于十一月二十三日抵达徐州时,捻军已一分 为二,赖文光、任柱等率东捻军仍留在中原作战,张宗禹、邱远才等则率捻 军入陕西。李鸿章首先决定倾全力对付东捻军。他虽然仍坚持采用“以静制 动”的战略方针,镇压人民起义使社会矛盾尖锐。 back
过失
• 【1】 在太平军的战斗中曾经杀降
• 此举有过河拆桥之嫌,显得李鸿章有些不 仁不义。 • 【2】 指挥失误致使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 【3】面对列强时一味的避战求和,致使刺 激了列强的野心

李鸿章历史人物讲解

李鸿章历史人物讲解

李鸿章派遣留学生,设立翻译馆和各种专门化学校,系统学习西方 科学知识,培养造就了中国近代第一代科技人才。

中国的军队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到了甲午中日开战之前以湘 军、淮军为代表的各省防军、练军普遍装备了后膛枪炮,比之西洋 各国毫不逊色,1888年北洋水师的成军更是使清朝的国防力量上了 一个台阶,使得中国的军队从大刀长矛的中世纪军队一变而为使用 先进兵器的半近代军队。
——《李鸿章的生平与时代》英国大船商之妻立德夫人
“李鸿章是十分率直而且认真的”、
“以李鸿章的智力和常识来判断,他要算这些人中很卓越的一个”。 —— 维特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 世界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 —— 梁启超
11
改革内容
军事:积极创办新式军事工业,训练新 式军队,筹建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经济:兴办轮船、铁路、电报、采矿、 纺织等各种民用企业。 文化: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培 养洋务人才。 政治:1861年,设立总理衙门
12
改革内容
13
李鸿章作为一位与洋务运动相始终的人物,在其 开展的洋务自强运动中可以说是表现的很充分的, 成效是很明显的。
综上总结:
从签定卖国条约上看,李鸿章有不可推 卸的责任,但从“兴建洋务”“筹备海 军”“创办民用工业”上讲,李鸿章作 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我们认为李鸿章 的一生是功大于过。
31
谢谢
32
因此李鸿章要竭尽全力救清于危难之中,李 鸿章镇压太平军是他的“忠君”的表现 ,是 由其阶级立场决定的。
9
二.参与洋务运动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外国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师其法而不用其人。” ————李鸿章

李鸿章简介

李鸿章简介

李鸿章简介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李鸿章六岁就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

他少年聪慧,先后拜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鸿章在庐州府学被选为优贡。

时任京官的父亲望子成龙,函催鸿章入北京,准备来年顺天府的乡试。

鸿章谨遵父命,毅然北上,并作《入都》诗10 首,以抒发胸怀。

其一云: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哪有闲情逐水鸥?遥指沟芦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第一次科考落榜,住京曾国藩宅邸受曾补习教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十四岁的李鸿章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

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三年后翰林院散馆,获留馆任翰林院编修之职。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1851年1月11日),以广州塾师洪秀全为首的农民,在广西桂平紫荆山麓金田村树旗造反,建号太平天国,军曰太平军,经过两年多的战斗,便从广西一隅直入长江流域,奠都南京,建立了一个与清朝抗衡之政权,并开始北伐西征。

咸丰十年(1860年),李鸿章统带淮扬水师。

湘军占领安庆后,被曾国藩奏荐“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带募勇。

同治元年(1862年),编成淮勇五营,曾国藩以上海系“筹饷膏腴之地”,命淮勇乘英国轮船抵达上海,自成一军,称为淮军。

旋经曾国藩推荐任江苏巡抚。

在掌握地方实权后,在江苏大力扩军,采用西方新式枪炮,俨然乃新式陆军,使淮军在2年内由6000多人增至六、七万人,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一支地方武装(后来的淮系军阀集团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

PPT历史人物李鸿章

PPT历史人物李鸿章

同时,洋务运动也促进了中国资本主 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03 李鸿章与外交事 务
晚清时期外交形势分析
列强环伺,外交压力巨大
晚清时期,中国面临列强环伺的局面,外交形势异常严峻。李 鸿章作为重要政治人物,经常需要应对各种复杂的外交问题。
传统外交观念受到挑战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传统的朝贡 体系逐渐崩溃,中国外交观念受到严重挑战。李鸿章在维护国 家利益的同时,也努力推动中国外交观念的转变。
要的军事保障。
05 李鸿章与近代化 事业
近代化事业背景及意义
19世纪中叶,中国面临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传统社会结构和经济形 态逐渐解体,近代化事业应运而生。
近代化事业旨在通过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进先进生产方式和制度,推 动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变革,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
近代化事业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中国由传统社会向 现代社会转型的开始。
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代化事业成果及影响
工业方面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建立了一批近 代化工业企业,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
展。
A 军事方面
建立了近代化的海军和陆军,提高 了国防实力,为抵御外来侵略提供
了有力保障。
B
C
D
教育文化方面
建立了近代化学校和教育制度,培养了大 量人才;推动了文化领域的变革和创新, 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 1901年逝世于北京,享年78岁。 • 其一生充满争议,既有推动现代化的功绩,也有签
订不平等条约的污点。 •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政治
生涯和成就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同 时,他的一生也充满了争议和矛盾,是一个具有复 杂性和多面性的人物。在评价李鸿章时,需要全面、 客观地看待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李鸿章历史

李鸿章历史

李鸿章:晚清政治家与改革者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桐,字子黻,号少荃,晚号仪叟,安徽合肥人,是晚清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洋务运动的领导者之一。

他曾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并参与签订了多个不平等条约,因此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但颇具争议的地位。

一、早年经历李鸿章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他的父亲李文安是清朝的进士。

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不仅精通儒家经典,还学习了书法、诗词等。

1840年,他考中秀才,之后进入国子监学习。

然而,鸦片战争的爆发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他投笔从戎,加入了林则徐领导的抵抗英军的行列。

1847年,他考中进士,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

二、政治生涯李鸿章的政治生涯可分为三个阶段:洋务运动、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

1.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晚清时期的一场自救运动,旨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强国富民。

李鸿章是这场运动的领导者之一。

他主张自强,认为中国要想强大,必须学习西方的科技。

他在直隶总督任内,创办了北洋水师学堂,培养了一批海军人才。

他还推动修建了天津机器局、开平煤矿等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2.中法战争中法战争是晚清时期的一场对外战争。

李鸿章作为北洋大臣,积极参与了这场战争。

他主张和谈,认为战争对中国不利。

然而,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战争最终以失败告终。

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中法新约》,使中国失去了对越南的宗主权。

3.中日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是晚清时期的一场重要战争。

李鸿章作为北洋大臣,指挥北洋水师与作战。

然而,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北洋水师在战争中全军覆没。

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使中国失去了对朝鲜的宗主权,并割让了台湾、澎湖列岛给。

三、历史评价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但颇具争议的人物。

他的一生,既有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功绩,也有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污点。

然而,我们不能否认,他在中国近代史上所起的作用。

他的一生,充满了艰辛与挫折,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为中国的近代化事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李鸿章

李鸿章

李鸿章的夫人赵 继莲和女儿李菊 藕
李鸿章的八世祖许迎溪将次子慎所过继给姻 亲李心庄。李家到李鸿章高祖时,终于勤俭 致富,有田二顷。父亲李文安(1801年- 1855年)经多年苦读,终于在道光十八年 (183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使 李氏家族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李文安在刑部 工作18年,一贯秉公办事,官私毫无闲言, 最后官至督部捕司郎中,记名御史。
• • • • • • • • • • • • •
李鸿章一生共签下30多个条约,大多为不平等条约。 其中不平等条约有: 1871年81884年5月,中法《会议简明条约》 1885年4月,中日《天津条约》 1885年6月,《中法新约》 1895年4月,《马关条约》 1895年11月,《辽南条约》 1896年3月,中德《胶澳租借条约》 1896年6月,《中俄密约》 1898年6月,中英《展拓香港界址条约》 1901年9月,八国联军《辛丑条约》
• 没有改变中国现状,没有带中国走向富强
• 他的洋务、派留学生、组建北洋海军,都 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也是维护自己的 利益。 • 内悦慈禧,挪用巨额军资用于慈禧的寿宴。
• 为在美华人争取移民权利。
• 废除强加在中国人头上的鸦片贸易。 • 晚清最杰出的外交家。在战败求和的谈判中,把 中国的损失减到最少。 • 洋务运动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 年11月7日),字子黻、渐甫,号 少荃、仪叟,晋封一等肃毅侯, 谥文忠,安徽合肥人。中国清末 重臣,同时是将领兼外交官,洋 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淮军 创始人和统帅。官至直隶总督兼 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李鸿章与曾国藩、左宗棠、张之 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1896年4月30日,由沙俄提名, 改派媚俄的李鸿章出使俄国,参 加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到达彼 得堡。

李鸿章简介李鸿章简介

李鸿章简介李鸿章简介

李鸿章简介-李鸿章简介李鸿章简介李鸿章一、个人简介中文名:李鸿章别名:李二先生国籍:清朝安徽合肥东乡(今瑶海区)磨出生地:店出生日期:逝世日期:代表作品:《李文忠公全集》李鸿章,本名章桐,字渐甫,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安徽合肥人。

中国清朝末期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

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眼中,被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二、个人生平1823 年2月15日出生于合肥县1843 年庐州府学被选为优贡1844 年第一次科考落榜1847 年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1858 年入曾国藩幕府襄办营务1860 年统带淮扬水师1862年被任命署理江苏巡抚,次年二月又兼署通商大臣,“从此隆隆直上”,开始了他在晚清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的四十年。

1864 年剿灭太平天国,镇压了捻军,加封为协办大学士,保住了即将崩溃的清王朝,被誉为“中兴名臣”。

1870年继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后又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成为唯一一位在清朝担任此要职的汉族人。

1871 年七月二十九日代表中国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这是一个双方平等互惠的条约,但李鸿章从签约过程日本人的姿态中,看出日本“日后必为中国肘腋之患”。

1872年加授武英殿大学士的汉族人。

同年,创办轮船招商局。

1874年与秘鲁签订了《中秘通商条约》;1875与英国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

1884年四月十七日与法国代表福禄诺签订了《李福协定》,同年与法国代表巴德诺签订了《中法会订越南条约》,1885年,和伊藤博文订立了《中日天津会议专条》,1895年二十三日《马关条约》签字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代表清廷签署了《辛丑条约》,赔款4亿5千万同年九月二十七日去世,临终时“双目犹炯炯不瞑”,带着无尽的遗憾,走完了他78岁的人生历程。

三、人物评析1 我的观点首先,李鸿章无法也不能承担晚清对外交往失败的悲剧后果。

李鸿章人物简介及生平事迹

李鸿章人物简介及生平事迹
发行国债和纸币
李鸿章通过发行国债和纸币等措施,改革国家的财政金融制度,缓 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财政困难,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推动金融业发展
李鸿章积极推动金融业的发展,支持设立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 促进了中国金融业的近代化。
05
李鸿章在文化领域中的影 响
提倡西学、兴办教育
推广西方科学技术
李鸿章积极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推动洋务运动, 倡导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以促进中国的现代 化进程。
地给日本,并支付巨额赔款。这一结果使中国陷入了深重的民族危机之
中。
军事思想与策略
以自强求富为目标
李鸿章认为中国要自强必须拥有 强大的军事实力,因此他积极倡 导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加强国防建设。
重视海防建设
李鸿章认为海防是国家安全的重 要组成部分,因此他大力推动海 军建设,并提出“以海为防”的 战略思想。
维护传统礼仪
他在外交场合中坚持维护传统礼仪,体现了一个传统士大夫的尊 严和风范。
传承文化遗产
李鸿章重视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支持修缮文物古迹,为传承 和弘扬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推动中西文化交融
李鸿章在与西方国家的交往中,积极推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倡导取长补短、兼收并蓄的文化观念。
外交手腕与策略
01
在处理外交事务时,李鸿章坚持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出发点,灵 活运用外交策略,展现出高超的外交手腕。
02
在与列强的交涉中,他善于利用国际法和外交惯例,为清朝争
取了更多的权益。
通过外交手段成功解决了多次边境争端和贸易纠纷,维护了国
03
家的领土完整和经济利益。
改革思想与尝试

李鸿章

李鸿章

李鸿章求助编辑百科名片晚清重臣-李鸿章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查看词条图册中文名:李鸿章别名:李中堂、章桐、号少荃、仪叟国籍:清朝民族:汉族出生地:安徽合肥东乡(今瑶海区)磨店出生日期:1823年2月15日逝世日期:1901年11月7日职业: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代表作品:《李文忠公全集》主要事迹: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参与洋务运动历史贡献:积极倡建近代海军、建立北洋水师身后哀荣:赠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目录李氏家族父亲后代入仕之前结交恩师湘军幕僚组建淮军镇压天国洋务运动外交事件洋务重臣建设海军晚年生涯无尽悲凉李氏故居身后哀荣李公趣事后世评价展开李氏家族父亲后代入仕之前结交恩师湘军幕僚组建淮军镇压天国洋务运动外交事件洋务重臣建设海军晚年生涯无尽悲凉李氏故居身后哀荣李公趣事后世评价展开编辑本段李氏家族李鸿章(1823年-1901年)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名字出自《周易·渐卦》“鸿渐于陆”,号少荃(泉),汉族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李傅相,亦称李合肥,被西方人称呼为“东方的俾斯麦”。

其先祖本姓许,从江西湖口迁至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

李鸿章的八世祖许迎溪将次子慎所过继给姻亲李心庄。

李家到李鸿章高祖时,终于勤俭致富,有田二顷。

父亲李文安(1801年-1855年)经多年苦读,终于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使李氏家族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道光三年正月初五(1823年2月15日),李鸿章出生于合肥肥东县东乡(现属合肥瑶海区)磨店乡。

近代史李鸿章简介

近代史李鸿章简介
李鸿章
职业: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 中文名:李鸿章
别名:李中堂、章桐、号少荃、仪叟
国籍:中国清朝 磨店
出生日期:1823年2月15日(癸未年) 逝世日期:1901年11月7日
人物简介
李鸿章(1823年-1901年),世人多尊称李中 堂,亦称李合肥,汉人,本名章桐,字渐甫或 子黻,号少荃(泉),被西方人称呼为“东方 俾斯麦”。道光三年正月初五(1823年2月15 日),李鸿章出生于合肥肥东县东乡(现属合 肥瑶海区)磨店乡。李鸿章在兄弟中排行第二, 大哥李瀚章(1821年-1899年),后来也官至 总督;三弟李鹤章、四弟李蕴章、五弟李凤章、 六弟李昭庆(1835年-1873年),后来也都非 富即贵。
洋务运动
捻军覆灭后,清廷开复李鸿章迭次降革处分,并赏加太子太保衔,授湖 广总督协办大学士。 在湖广总督任上,李鸿章一度奉命入川查办四川总 督吴棠被参案。他和吴棠是在皖办团练时期的“金石至交”,又深知慈 禧对吴“圣眷颇隆”,因此曲意回护,以查无实据结案。回武昌后,于 同治九年(1870年)初,奉旨督办贵州军务,镇压苗民起义。尚未成行, 复以甘肃回民起义军入陕,清廷因左宗棠远在平凉不及兼顾,又改命援 陕。但李鸿章实在不愿与左宗棠共事,故一再拖延,直至六月下旬才抵 西安。七天后,因天津发生教案,列强军舰麇集大沽口,奉密谕“酌带 各军克日起程赴近畿一带相机驻扎”。匆匆赶赴直隶。
后世评价
李鸿章一生共签下30多个条约,大多为不平等条约。近来随着 越来越多的史料出现,对这位清末重臣也逐渐评价多元化。 他与曾国藩等人主导洋务运动是其进步的表现。他也有外交上 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最终以 义和团叛乱挟持清廷为外交借口,不割地而平息事件。 英国及美国对李鸿章最为著名的评价:不仅是中国在当代所孕 育的最伟大的人物,而且综合各方面的才能来说,他是全世界在上 一世纪中最为独特的人物。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 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做出了有价值的服务;以从政三十年的政 治家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的人口最繁盛的国家的人民提供 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其成为外交史 上名列前茅的人。 日本人对李鸿章的评价是: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 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李鸿章个人简历

李鸿章个人简历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开始从事“自强”的洋务事业。

1865年分别在上海和江宁(今江苏南京)创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金陵机器制造局。

同年署理两江总督,1866年,继曾国藩署钦差大臣,专办镇压捻军事务。

次年,授湖广总督。

采取“就地圈围”、“坚壁清野”等战略,相继在山东、江苏间和直隶、山东间剿灭东、西捻军。

1870年,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从此控制北洋达25年之久,并参与掌管清政府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最显赫的封疆大吏。

1898,李鸿章赴欧洲。

俄国签订了《中俄密约》。

在1901年签定了卖国的《辛丑条约》。

有人说"李鸿章是个好人.但是生不逢时,被推到了浪尖口,结果被人们骂为汉奸.这实在是千古大冤,西太后才是真正的幕后凶手 ",也有人说"李鸿章在历史上是个悲剧性的人物,他写的一手好字,是个大才子。

死后也没留下什么遗产,可谓也是个清官。

李鸿章为大清国国计民生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业,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在受益。

他是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到关重要影响的洋务运动的中坚。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因此,国人在咒骂痛斥这时,确实深深自省,确实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

我认为李鸿章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锐的手腕。

处在中国传统外交体制解体的历史悲剧中,李鸿章是晚清中国官僚集团中较为清醒和理性地对待“千古变局”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力图建立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的明确的原则和适应性的方式,但他的思想充满着矛盾:他认识到时代变局需要中国变革,而又无法从体制上乃至文化上采取根本的变革;他实现了从崇拜皇权到推崇国权的政治价值观的转变,证明他本质上仍是一位现实主义的外交家,但他在外交操作上的现实主义与晚清外交面临的两难:既要维护帝国的传统外交体制??天朝礼治体系或朝贡体系的传统理想,又要适应完全对立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国际关系体系的现实,便构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李鸿章资料

李鸿章资料
曾国藩的评价:“少荃天资与公牍最相近,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也未可知。”
梁启超在他所著的《李鸿章传》中为李鸿章所处的境地感到无尽的悲恸。书中写到:“当戎马压境之际,为忍气吞声之言,旁观者尤为酸心,况鸿章身历其境者!”[21]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称: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梁启超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李鸿章一生最大的特点是所谓“守困”,即忍辱负重、舍小保大、变弱为强如韧劲一他为了守住自己而建立功名,为了守住江山而不辞辛苦。一个“让”字,道破权势亘古之决;一个“乘”字,点透谋权攻心之术。不可知者不可知,可知者不可知,此奥妙全在明白与糊涂之间。从本质上讲,李鸿章是晚清一个关键性的枢纽式人物,他与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重臣的关系都相当密切,而且才识之大。令曾国藩、胡林翼都大为欣赏。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个人物,我们看到守身、守国的重要性。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若以中国之失政而尽归于李鸿章一人,李鸿章一人不足惜,而彼执政误国之枢臣,反得有所诿以辞斧钺,而我四万万人放弃国民之责任者,亦且不复自知其罪也。西报有论者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其言虽稍过,然亦近之。不见乎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即有之,亦空言而己。乃至最可笑者,刘公岛降舰之役,当事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丙一船,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云云。各国闻者,莫不笑之,而不知此语实代表各省疆臣之思想者也。若是乎,日本果真与李鸿章一人战也。以一人而战一国,合肥合肥,虽败亦豪哉!中国俗儒骂李鸿章为秦桧者最多焉。法越中日两役间,此论极盛矣。出于市井野人之口,犹可言也,士君子而为此言,吾无以名之,名之曰狂吠而已。李鸿章之败绩,既已屡见不一见矣。后此内忧外患之风潮,将有甚于李鸿章时代数倍者,乃今也欲求一如李鸿章其人者,亦渺不可复睹焉。念中国之前途,不禁毛发栗起,而未知其所终极也。

李鸿章

李鸿章

晚清重臣---李鸿章一、李鸿章简介李鸿章(1823.2.15-1901.11.7),本名章桐,字渐甫,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世人多称“李中堂”。

道光三年正月初五(1823年2月15日),李鸿章出生于合肥肥东县东乡(现属合肥瑶海区)磨店乡。

李鸿章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大哥李瀚章(1821年-1899年),后来也官至总督;三弟李鹤章、四弟李蕴章、五弟李凤章、六弟李昭庆(1835年-1873年),后来也都非富即贵。

至于李鸿章本人,生前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身后被慈禧太后称赞为“再造玄黄”之人。

清朝追赠其为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清代汉族官员京师建祠仅此一人。

官场发展方面,李鸿章在道光1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

1872年,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事务大臣。

自此,李鸿章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任上秉政达25年,参与了清政府有关内政、外交、经济、军事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清廷倚作畿疆门户、恃若长城的股肱重臣。

随着李鸿章地位、权利的上升,纵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李鸿章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原因在于“患贫”,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将洋务运动的重点转向“求富”。

他一手创建出的淮军,陆续被清廷派防各地,成为充当国防军角色的常备军。

而以他为领袖的淮系集团,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一个洋务派集团,并在其带领下,开始了中国早期的洋务—自强—近代化运动。

二、戎马生涯壮年李鸿章,是考取功名之后,投笔从戎的。

那时的他,初出茅庐,被曾国藩赏识。

他曾奉曾国藩之命整顿团练,招募新兵编练淮军。

1864年,率部攻克常州,再攻占太平天国首府南京。

1865年,署两江总督。

旋调集淮军6万人赴河南镇压捻军,接替曾国藩为“剿捻钦差大臣”。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被后世史家和百姓骂成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其实这不仅对李是不公平的,对太平天国也是不公平的。

李鸿章简介

李鸿章简介

李鸿章(1823~1901)晚清军政重臣,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

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

安徽合肥人。

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进士。

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咸丰三年(1853)受命回籍办团练,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

1858年冬,入曾国藩幕府襄办营务。

1860年,统带淮扬水师。

湘军占领安庆后,被曾国藩奏荐“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带募勇。

同治元年(1862),编成淮勇五营,曾国藩以上海系“筹饷膏腴之地”,命淮勇乘英国轮船抵沪,自成一军,是为淮军。

旋经曾国藩推荐任江苏巡抚。

地方实权既握,又于江苏大力扩军,采用西方新式枪炮,使淮军在两年内由6000多人增至六、七万人,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一支地方武装。

后淮系军阀集团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

李鸿章到上海后,同外国雇佣军(后组建为常胜军)出犯太平军。

1863年和1864年他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

》》》李鸿章传(梁启超著)从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开始从事标榜“自强”的洋务事业。

1865年分别在上海和江宁(今江苏南京)创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金陵机器制造局。

同年,署理两江总督,调集淮军数万人赴中原对捻军作战。

1866年,继曾国藩署钦差大臣,专办镇压捻军事务。

次年,授湖广总督。

其后,采取“就地圈围”、“坚壁清野”等战略,相继在山东、江苏间和直隶(约今河北)、山东间剿灭东、西捻军。

1870年,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从此控制北洋达25年之久,并参与掌管清政府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权势最为显赫的封疆大吏。

李鸿章从19世纪70年代起,进一步扩大洋务事业,因标榜“自强”进而“求富”,主要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创办了一系列民用企业。

同时,又著手筹办北洋海防,以外购为主,自造为辅,于光绪十四年(1888)建成北洋海军。

为培养“自强”“求富”所需人才,还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并派人赴欧美留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方一辩:各位同学、评委、主持人、对方辩友,你们好!我想有点中国近代史常识的同学都应当对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有所了解。

综观其一生,用罪恶二字来形容绝不为过。

下面就请对方辩友和我一起来回顾这位枭雄一生的丰功伟绩。

镇压太平天国:青年时代伙同曾国藩镇压了太平天国和捻军,极力维护澄清朝腐朽统治,成为农民革命的刽子手,代表历史的反动。

放弃新疆:同治十年(187I年),沙皇俄国与新疆游匪阿古柏勾结,出重兵占领了我新疆伊犁地区,并妄图鲸吞整个新疆。

而昏愦腐败的清廷却采取退让办法,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伙人竞想放弃西北大片国土,极力反对左宗棠西征。

中法战争中一再退让:1883年底,法国军队攻击驻越清军,中法战中爆发。

但是在这危急时刻,李鸿章却采取了“不可衅自我开”的妥协退让方针,把战争的主动权拱手让给了法国人,使清军在军事上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1884年7月,当法国舰队司令孤拔率领法国舰队以游历为名,强行进入福建水师基地——马尾军港时,李鸿章再三告诫福建水师“未可与欧洲列强轻言战事”,还严谕“不准先行发炮,违者虽胜亦斩”。

结果福建水师伤亡惨重,11艘军舰全军覆没。

由于李鸿章的一再妥协,福建水师就这样葬送了。

更可气的在后面,当台湾战役胜利,镇海守军告捷,冯子材镇南关大破顽敌,迫使法军四易主帅,内阁倒台,捷报频传,中国军队本可以乘胜追击,把法军赶出中国,赶出越南,甚至赶出亚洲。

而在这关键时刻,李鸿章却大打退堂鼓,不但不“乘胜前进”,而是“乘胜即收”。

还说什么“当借谅山一战之威,与缔和约,则法人必不再要求”,与法国签定了《中法新约》,使法国在失利的条件下仍然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取得了战场上没有取得的战绩,造成了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恶果,使中国军队在战场上的胜绩化为乌有。

所以时人感叹:“电飞宰相和戎惯,雷厉班师撤战回。

不使黄龙成痛饮,古今一撤使人哀。


中日甲午战争中避战自保: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李鸿章命令清军“先定守局,再图进取”。

这样,清军既不能主动迎敌,也不能择险据守,致使七万清军滞留平壤,贻误了战机。

平壤战役发生后,清军很快退到鸭绿江北岸,战火燃烧到中国境内。

在黄海海战中,尽管北洋水师英勇奋战,北洋水师仍然损失惨重,有五艘军舰沉没,但是主力尚存,仍然有实力同日本决一死战。

而李鸿章害怕北洋水师的失败会危及自己在清政府中的地位,为保存自己派系的实力,借口北洋水师“仅是守口,实难纵令海战”,命令北洋舰队“保船避战”,躲进威海卫军港,不准巡海迎敌。

这样,黄海制海权为日本舰队所控制。

1895年,日军进犯北洋海军基地威海卫。

丁汝昌多次主动请战,但李鸿章下令不准出战,“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

最后丁汝昌自杀殉国,李鸿章苦心经营十年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由于李鸿章一味的妥协退让,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海战就以中国的又一次失败而结束。

可以说,李鸿章是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最主要的责任者。

这一点,他不应该否认,也没资格否认。

签定卖国天约:李鸿章一生签定的卖国条约有《中法新约》《马关条约》《中俄密约》《辛丑条约》。

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由于对西方利器的盲目崇拜,产生了严重的“惧外”思想,在对外交涉中始终坚持“委曲求全”的方针。

1885年《中法新约》使法国控制越南,中国西南门户大开。

1895年《马关条约》不仅仅使中国丢掉了台湾,而且还有2亿两白银的赔款。

赔款相当于日本20年或清政府3年的财政收入。

《马关条约》导致清政府后期国内外矛盾重重,而日本则因此条约,真正走向了富强的道路,直到今天,还是对中国的严重威胁。

1898年,李鸿章赴欧洲。

在俄国接受沙皇贿赂,与俄国签订了《中俄密约》。

它的签订,使俄国不费一枪一弹,实际上把中国东北变成了俄国的势力范围。

这对于俄国将侵略矛头进一步伸向华北及长江流域,进一步对清政府施加影响,争夺远东霸权,具有重要意义。

李鸿章在1901年签定了卖国的《辛丑条约》。

1901年11月去世。

或许如现在好多翻案文章所言,李鸿章签下的许多卖国条约都有不得已的苦衷。

但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作为清廷独当一面、手握大权的大员。

造成不得已苦衷局面,李鸿章难道没有责任?很多文章为李鸿章翻案,还摆出一幅教训人的架势,说什么在那个历史时代,李鸿章已经做的够好了,李鸿章很无奈,不过是慈禧太后的替罪羊而已……还有大力吹捧李鸿章外交才干的,称其为“东方的卑斯麦”,据说卑斯麦先生闻听此言,不以为然的说道“幸亏我不是西方的李鸿章”。

好了,李鸿章罪行累累,罄竹难书。

这样的人怎么能说他是一代枭雄?他绝对是千古罪人,永远都要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