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是有法可循的

合集下载

文言文翻译十法

文言文翻译十法

文言文翻译十法作者:马宗义来源:《教育研究与实践》2009年第01期学习古文的基本目的是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

所谓阅读能力,就是准确理解古文的能力,而古文翻译正是全面检测阅读能力的最好方法。

“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是语文高考大纲明确规定的一个重要考点。

所谓“理解”,就是准确把握词句在文段之中的正确意义;而“翻译”则是将所供的文言句子按照直译或意译的方式翻译为规范的现代汉语。

翻译文言文有三个基本原则:信、达、雅。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下面例释文言文翻译常用的十种方法:1保留法就是保留。

也叫抄录法。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专有名词、官名、国号、年号、地名、爵名、谥号、庙号、书名、人名、物名、职称、器皿、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不翻译。

比如《陈涉世家》“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中,将军和都尉都是官名,照录不翻译。

2删除法就是删除。

删去不需要翻译的词或某些虚词,诸如发语词、音节助词和部分连词,在句中只起语法或语气作用,无实在意义,翻译时要删除。

比如《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

”这里的“夫”为发语词,翻译时应该删去。

又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

“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寡人之于国也》:“填然鼓之”“树之以桑”,这里的“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没有实意,应该删去。

3添补法就是增补。

也叫补充法。

即先补上文言句中省略成分,然后再翻译。

(1)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2)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与坐谈”。

翻译时在“坐”前补出代词“之”。

4替换法就是替换。

也叫换义法。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又如《寡人之于国也》:“王无罪岁”中的“岁”换成“年成”。

又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今齐地方千里” 中的“地方”换成“土地方圆”。

5调整法就是调整。

2023届高考文言文翻译解题指南

2023届高考文言文翻译解题指南

2023届高考文言文翻译解题指南目录一、文言文翻译能力提升在高考中的重要性 (2)二、把握文言文翻译的几个原则 (2)(一)重视关键文言实词的翻译 (2)(二)重视关键文言虚词的翻译 (2)(三)把握好文言句式的翻译 (2)三、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常见技巧 (3)(一)“留”—保留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和部分基本词汇 (3)(二)“删”—删去文言文中无意义或不必译出的虚词、衬词 (3)(三)“补”—翻译时补出文言文中省略或隐含的成分 (3)(四)“调”—根据现代汉语习惯,将特殊文言句式的语序调整过来 (3)(五)“换”—翻译时,文言文中有些词语要替换成现代汉语词语 (3)(六)营造翻译环境,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文意 (3)(七)把握翻译规律,单音节词向双音节词转化 (7)(八)学习翻译技巧,突破关键难点 (7)(九)做好日常积累,以多阅读多翻译为应试基础 (9)一、文言文翻译能力提升在高考中的重要性以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乙卷为例,文言文阅读题共19分,其中文言文翻译就占了10分。

在2021年全国新高考I卷中,文言文阅读增加到20分。

高考文言文试题中,翻译不仅占分最多,而且考生翻译水平的高低也间接影响了对文言文阅读和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如果考生的翻译水平低,不仅难以答好第13题的主观题翻译,而且读不懂全文,第10题文言文断句和第13题文言文内容理解的两道选择题都很难做好。

可以说,翻译是高考文言文备考的重头戏。

但翻译能力也不是一天能形成的,翻译不仅需要技巧,而且涉及文言字词、特殊句式等多种文言知识。

在文言文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打好文言文基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给学生讲一些翻译技巧。

平时训练要有的放矢,从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得分点人手,培养学生找得分点、按得分点答题的意识。

二、把握文言文翻译的几个原则(一)重视关键文言实词的翻译文言文中的关键实词,从词性上看,多为动词、形容词和名词。

把关键文言实词翻译到位,就是要把试题中需要翻译句子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偏义复词、出现活用的词语翻译到位,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方法加以呈现。

中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方法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方法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方法解析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固定表述一、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型1.“何……之有”表示反问,其中的“之”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有”是动词,“何……”是其宾语。

提前宾语的作用在于强调宾语。

“何……之有”可译为“有何……”。

“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定语。

宾语是“……”所代替的名词性短语。

如:(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2)亦君之力,臣何力之有?(《韩非子?难二》)――也是国君的力量,臣子有什么力量呢?2.“不……乎”“不亦……乎”是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即“不是吗”,或者“不也是吗”。

如:(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了又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2)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左传?子鱼论战》)――利用敌人受阻的机会进攻他们,不也可以吗?3.“何以……为”,“为”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作“为”的前置宾语;“以……”是介宾短语,作“为”的状语。

所以“何以……为”,等于介宾短语“以……”加动宾短语“为何”,相当于“用(要)……做什么”。

如:(1)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兵》)――既然如此,那么用兵做什么?(2)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就要做真王了,要个假王的名义做什么?“何以……为”有时也作“奚以……为”“安……以为”。

如:(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要飞到九万里之外又向南飞干什么?(2)君长有齐,奚以薛为?(《战国策?齐策》)――您长久地据有齐国,要薛城做什么?4.“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用反问的形式,委婉地表示说话人肯定的看法。

如:(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私心刺谬乎?(《报任安书》)――现在您让我推荐贤士,恐怕与我的心意相违背吧?(2)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孔子说:“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二、表示疑问的固定句型1.“如……何”“奈……何”“若……何”,相当于“对(把)……怎么样(怎么办)”。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的五种方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的五种方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的五种方法学习文言文,就要会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

对于高考,文言文的翻译既是重要的语言综合训练,又是考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文言文知识的重要标志。

文言文的翻译虽说较难,但仍然有章可循,在复习中,我把文言文的翻译整理为“增补、调换、留借、删减、互联”五种方法。

【增补法】文言文言简意赅,故省略成分现象较突出。

文言文翻译的增补法,就是要把语句中省略的重要成分补全,使句子意思完整。

文言文中大量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兼语和介词、中心词等,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中就省略了主语“异蛇”,翻译时如果不增补齐全,意义就不太明确。

特别是一些句子成分省略较多的文言文句子,如“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一句就省略了主语和兼语,不增补全句子成分就译成“叫进来,让拜见夫人”,直接译出来,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可是增补后的句子应该是(“左光斗)召(史可法)入(家),使(史可法)拜夫人”,翻译成“左光斗叫史可法来自己家里,让他拜见自己的夫人”,大家一看就明白。

【调换法】文言文中许多句子结构和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经常出现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句式(在文言文中统称倒装句),如果原封不动地按照原句顺序翻译出来,意思就含糊不清。

如“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琵琶行并序》)译成了“曾经学习弹琵琶向穆、曹两位乐师”,让人不知所云,调换成正确的语序“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后就译为“曾经向穆、曹两位乐师学习弹琵琶”。

【留借法】“留”即保留原文不用翻译。

翻译文言文时,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朝代国号、帝号年号、典章制度和度、量、衡等专有名称直接留用,不用翻译。

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一句中,“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毋须翻译照用即可。

“借”即借用相关的词语代替现有的词语,这主要是针对文言文中的“通假”而言。

文言文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新的物象,而没有现成的字词,只得借用相关的字词来寄托所要表达的意义(即许慎在《说文》中称之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文言文翻译的七种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七种方法

王涣的灵柩向西运回家乡,路过弘农县,老百姓都在路 旁摆设盘子、桌子加以祭奠。官吏问这样做的缘故,老百姓 都说平常带粮食到洛阳,被士卒和官吏所掠夺,经常要损失 一半。自从王涣任洛阳县令,再没有被官吏侵夺冤枉,所以 前来祭奠以报答他的恩情。王涣的政治教化令人怀念感激达 到这样的地步。百姓思念王涣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 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延熹年间,桓帝喜好 黄老之术,将各种祭祀的祠堂全部毁掉,只特别下诏让密县 保存已故太傅卓茂的祠庙,洛阳保留王涣的祠庙。
(4)活用的词语、固定结构要换成相应的现代词语。 例如:“吾从而师之”可译为“我跟从他以他为师”,“师” 为名词的意动用法,翻译为“以……为师”。 (5)判断句、被动句中的标志性词语要对应译出。 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为判断句,应译为“这 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啊”。
[即时小练] 3.翻译下面画线的句子。 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籴五月, 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衡山械器 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 即奉国而归齐矣。 可替换的词有:“__应__”__换__为__“__应__对__”__;__“__奉__”__换__为__“__带__ 领__”__;__“__归__”__换__为__“__归__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句要补上判断词。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 解惑也”为判断句,应译为“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 授学业、解答疑难的”。
[即时小练] 5.翻译下面画线的句子。 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 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 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 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 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

文言文翻译的“六字法”

文言文翻译的“六字法”


£ § “ 。 。 。 。
_ 司 ■ 漆 数 讣 嵩 考 语 文
i ; _
蘸 黧

编者 语 : 文言文 翻译是高 考考查 的重点 , 也是 难点 , 多同 很 学视为畏途 。本期 “ 专题讲 座” 目, 栏 刊发 了两篇重 头稿 , 以期能 对 同学们 的翻译备 考提供帮助 。《 文言文翻译 的“ 六字法 ” 运用 》
语言形式 的考查 , 由于 同时也涉及 内容 , 但 因而是 译 。
高考文言文阅读 中一种带有综合性 的考查手段 。
翻译 总是要求 以直译为 主 ,意译 只能是一种次要
要想在翻译时做到信 、 、 , 达 雅 要掌握一些具体
六个字 。
从考查的特点和 目的出发 ,高考 中的文言 文 方 法 , 这些方法可 以概 括为“ 、 、 、 、 、 ” 留 补 换 删 调 贯
以采用和原文差别较大 的表 达方 式。高考 固然要
求考生 能从宏观上 整体把 握文 言材料 的内容 , 但 更要 求考生能从微观上理解 文言文字词 、句式 等 语 言知识 以及这些知识与现代汉语 的差别 。因此 , 各省 市 的文 言文 翻译 试题 都要 求采 用直 译 的方
【 例题 】 郑人使我 掌其 北门之 管 【 译文 】 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 门的钥匙。 郑 【 解析 】 中“ ”“ ”“ - 就可以保 留不 句 人 、我 、: i ¥r”
【 例题 120 年湖南高考卷) (06 奚足以语文事
【 译文 】 哪里够得上谈论文章的事情?
骤就 是通读文言阅读材料 ,并借助选 择题的选 项 整体把握 文意 , 为翻译 局部的语句打好基础 , 切忌

【 解析】 不要误合单音词, 上例中的“ 语文”就 ,

文言文翻译的十种方法和口决

文言文翻译的十种方法和口决

文言文阅读难?其实只要找对方法,晦涩难啃的文言文一样可以顺利被拿下。

老师们精心整理了文言文翻译的十种方法和口诀,还不快快拿去!首先要把每个实虚词的解释了解透彻,这是基本,就好比看一篇文章一样,如果这篇文章有很多字你不认识,那么你肯定一知半解或者看不懂。

剩下的时间看一下并用笔标记一下不会的那些实虚词并把它背诵下来(这里说的是注重平时练习所得,并非考场)。

接下来我们讲解文言文阅读考场做题的方法及做题技巧。

一、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

众所周知,由于考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具有不准借助任何工具书,只能独立解题的特殊性,因此不少学生心理上比较紧张,拿到文言文材料,常常是读完一遍就去选择答案。

其实这种作法是很不正确的,作为文言应试的阅读应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初读全文。

指的是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

最近几年高考都有一篇考人物传记的,看这样的文章要知道记载几个人,有的人物关系简明,有的人物关系复杂。

一般有主人公,主人公有正反好坏之分,在人物身上,表现一种特殊的品格和性格。

这要求考生解读人物关系,体味出人物的特有的品格和性格。

作者写人物传记,或出于某种政治需要,或出于个人目的,通过人物传记,表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要求考生能分析传记的基本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内容上:材料所涉及的人与事或相夫教子、事亲至孝,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或古代贤臣良吏,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刚直抗上、执法如山等既符合于传统道德规范,又不失现实教育意义。

第一遍能懂六七成即可。

往届有些考生在读文言语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语句上纠缠,非要字字句句弄个水落石出不可,结果反而难以明其大意。

应该说,学生当中这种情况存在还是非常普遍的,其实你应该明白,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它所选的文言语段一定不会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

所以大可不必因此而紧张。

第二步:细读题目。

在这一步骤当中,须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

文言文翻译六大方法

文言文翻译六大方法

文言文翻译六步曲“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步及实词、虚词、句式,修辞、文史常识等,带有较强的综合性,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和难点。

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根据“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习得六种兵法,方能顺利过关。

1——留。

“留”,即翻译文句时,文言文中的古今词义相同的词语,不再翻译,直接保留在译句中。

(1)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特殊称谓等专有名词,可保留不译。

(2)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不翻译。

如《鸿门宴》中的“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劳苦而功高”是成语“劳苦功高”的意思,所以“劳苦功高”这个成语就可以保留不译。

例、阅读下面的文段,将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2018年高考江苏卷)余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故写两图,一以付吕,一以自存,传示子孙,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

孟子曰: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提笔记之,可以风世①,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

[注]①风世:劝勉世人。

(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译文:伯夷、柳下惠那样的高洁风尚,百代之后的听到了,也能奋发,更何况亲身受到熏陶的人呢?译句对原句的绝大部分文言词作了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翻译,“伯夷、柳下惠”等专用名词保留在译句中,这便是所谓的“留”。

2——换。

“换”,即将文言词语换成现代词语。

(1)将古代汉语的单音节词换成相对应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如文言词“将”,换成现代词“将领”。

(2)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如“说”换成“悦”。

(3)将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如“臣活之”的“活”译为“救活”。

例、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语句。

(2018年高考全国卷Ⅰ)(鲁)芝坐(曹)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

宣帝嘉之,赦而不诛。

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

武帝践祚,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

小学文言文翻译的九种方法

小学文言文翻译的九种方法

保留法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器具等,可保留不变。

例如: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勾践灭吴》)——“越王”是官名,“勾践”是人名,“会稽”是山名,翻译时保留不变。

全句可译为“越王勾践退守在会稽山上”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是时间,“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

全句可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季,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补充法古代汉语中有很多省略现象,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份。

例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鸿门宴》)——动词“告”的后边省略了代词“之” ,全句可译为“项伯于是连夜骑马奔驰到刘邦的军营,把事情全都告诉了他。

”荆州之民附曹者,逼(于)兵势耳。

(《赤壁之战》)——动词“逼”后边省略了介词“于”,全句可译为“荆州的百姓依附曹操的原因,是被他的兵势所逼罢了”删除法删去不译的词。

例如: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夫”是发语词,译时应删去。

全句可译为“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逍遥游》)——“之”位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应删去,句可译为“鹏鸟飞往南海时,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

”替换法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例如: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而”“翁”“汝”应分别换成“你”“爹”“你”。

全句可译为“你爹回来,自会和你再算账的”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季氏将伐颛臾》)——“邦”应换成“国家”。

全句可译为“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好好把守“。

语文文言文翻译10大方法

语文文言文翻译10大方法

语文文言文翻译10大方法语文文言文翻译10大方法学习方法是通过学习实践总结出的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

因其与学习掌握知识的效率有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语文文言文翻译10大方法,希望有所帮助!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

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君与具来。

”“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

“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

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三种情况:1.前置谓语后移例:“甚矣!汝之不惠。

”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

4.介宾短语前移例:“还自扬州。

”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文言文翻译实践

文言文翻译实践

文言文翻译实践在这个题目中,要求根据题目的描述进行文言文翻译实践。

我将按照文言文翻译的一般格式,以段落为基本单位,展开进行论述,如下:一、实践的重要性文言文翻译实践是学习和掌握文言文的关键环节之一。

通过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的各种表达方式,提高阅读和翻译的能力。

实践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地把握文言文的语法规则、词汇用法和句式结构,从而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含义,并将其准确地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实践的方法和步骤1. 熟悉原文:在进行文言文翻译实践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仔细阅读原文,并尽量熟悉其内容和结构。

可以多读几遍,理解原文的基本意思和篇章结构。

2. 查阅资料:在遇到难以理解的词语、句式或文化背景时,可以查阅相关的词典和参考书籍,帮助解决疑惑并得到更准确的翻译。

3. 分析句子结构:在进行翻译时,我们需要仔细分析原文的句子结构,理清主谓宾等基本成分,并确定句子的语法关系。

同时要注意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用法和修辞手法,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4. 选取恰当的表达方式:在翻译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原文的内容和语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有时候,直译可能无法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此时需要根据意境和语境进行适当的转换和调整。

同时,还要注意保留文言文的独特韵味和特点。

三、实践中的常见困难与解决方法1. 词语翻译:一些文言文中的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用,因此在翻译时容易产生困难。

可以通过查找词典和阅读相关的注释、研究成果等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2. 句法结构翻译:文言文的句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许多差异,有时候需要进行逆向思维。

可以通过模仿、对比、练习等方式来熟悉和掌握文言文的句法结构,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3. 文化背景理解:文言文中常涉及到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内容,需要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和理解力。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历史、文化书籍,加深对相关知识的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含义。

四、实践的重要性和意义通过文言文翻译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古代文化和思想,提高对古代文献的解读和理解能力。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五种方法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五种方法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五种方法学习文言文,就要会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

对于高考,文言文的翻译既是重要的语言综合训练,又是考查学生是否真正驾驭了文言文学问的重要标记。

文言文的翻译虽说较难,但仍然有章可循,在复习中,我把文言文的翻译整理为“增补、调换、留借、删减、互联”五种方法。

【增补法】文言文言简意赅,故省略成分现象较突出。

文言文翻译的增补法,就是要把语句中省略的重要成分补全,使句子意思完整。

文言文中大量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兼语和介词、中心词等,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中就省略了主语“异蛇”,翻译时假如不增补齐全,意义就不太明确。

特殊是一些句子成分省略较多的文言文句子,如“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一句就省略了主语和兼语,不增补全句子成分就译成“叫进来,让拜见夫人”,干脆译出来,让人觉得稀里糊涂,可是增补后的句子应当是(“左光斗)召(史可法)入(家),使(史可法)拜夫人”,翻译成“左光斗叫史可法来自己家里,让他拜见自己的夫人”,大家一看就明白。

【调换法】文言文中很多句子结构和现代汉语语序不同,常常出现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句式(在文言文中统称倒装句),假如原封不动地依据原句依次翻译出来,意思就模糊不清。

如“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琵琶行并序》)译成了“曾经学习弹琵琶向穆、曹两位乐师”,让人不知所云,调换成正确的语序“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后就译为“曾经向穆、曹两位乐师学习弹琵琶”。

【留借法】“留”即保留原文不用翻译。

翻译文言文时,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朝代国号、帝号年号、典章制度和度、量、衡等专出名称干脆留用,不用翻译。

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一句中,“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毋须翻译照用即可。

“借”即借用相关的词语代替现有的词语,这主要是针对文言文中的“通假”而言。

文言文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新的物象,而没有现成的字词,只得借用相关的字词来寄予所要表达的意义(即许慎在《说文》中称之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2020古文今译方法_古文今译常见错误_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如下几点

2020古文今译方法_古文今译常见错误_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如下几点

翻译句子•翻译句子:翻译文言句子要掌握翻译的原则、步骤和方法。

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做到明白、流畅、简洁。

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如下几点:(1)留:把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朝代、年号、人名、地名、物名、器具、官职、职称等)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保留不译。

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中的“文惠君”。

(2)补:指将文言文中省略的地方恰当地补出来,将数量词和分数相应部分补足。

如:“果地震陇西”中省去了“于”。

(3)删:指将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词删去不译,如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陪衬部分都可略去不译。

如:“夫六国与秦皆诸侯”中的“夫”可略去不译和“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中“往来”是偏义复词,陪衬部分“来”,也没有必要译出。

(4)换:指如果古文中的单音词现代汉语变成了双音词,古文中的单音词在现代汉语变成了另外一个单音词,古文中的词语在现代汉语变成了另外一个词语,古文中的说法现代汉语变成了另一种说法,翻译时都应换成现代汉语。

另外词类活用词应该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也应换成本字。

如:“乃使蒙恬北守藩篱”中的“藩篱”应译为“边防”。

“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应译为“高官厚禄”。

(5)调:即有些句子(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互文见义语句等)在翻译时词序或语序需要调整,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如:“何谓得之于心”应翻译为“什么叫在心里得到它呢?”;“石之铿然有声者”应翻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

”(6)贯:即意译。

所谓意译,就是在不违背原文意思的前提下,按照原文的意思用比较准确的现代汉语将其翻译出来。

因为古代汉语有些句子中的某些词语,在现代汉语里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或者句子的结构,表达方式比较特殊,如果用直译的方法,译出来以后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所以,只好采取意译的办法。

文言文翻译的5种基本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5种基本方法

翻译的基本方法有五种,即:留、补、换、改、删。

1、留。

文言句子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名、器物名等在翻译时予以保留,照抄不译。

例①:赵惠文王五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划线的分别是帝王记年、古地名和古官职名,翻译时都可保留不译.2、补.即补出句中省略成分或某些必要的词句,使意思更准确完整,句子更顺畅。

补充部分要加小括号.例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句中“与”前省略主语“邹忌”,“与”后省略宾语“客”,翻译时都应补出。

例③: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游褒禅山记》)这句话应译成:距离华山洞百余步(的地方),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3、换。

一是用现代的双音词去换古代的单音词;二是对同一事物或行为,古人和今人有不同的指称,翻译时应用现代的指称去替换古代的指称.例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带点部分应译成: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惑(问题)。

例⑤:邹忌修八尺有余……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句中的“修”现在讲“长",这里指身高;“服”现代讲“穿戴”。

这方面例子很多。

比如,古人讲“书”,现在讲“信”;古人讲“目"”,现在讲“眼睛”;古人讲“首”,现在讲“头”;古人讲“食",现在讲“吃”等等。

都要译为现代的指称。

4、改。

改变一些特殊文言句式的语序,把它改成现代汉语的常规语序。

主要有下列几种:(1)宾语前置句。

例⑥: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经·硕鼠)“莫我肯顾”就是“莫肯顾我”,属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翻译时都要改为现代常规语序。

(2)定语后置。

例⑦: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划线部分要按“求可使报秦之人”来译。

(3)状语后置。

例⑧: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句中划线部分译成时要放在“短屈原”前面作状语。

初中文言文的翻译技巧方法

初中文言文的翻译技巧方法

初中文言文的翻译技巧方法一一、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1、抓住关键实词关键实词,从词性上看,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

把关键实词翻译到位,就是把句中的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语(名词用作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特殊难解词语准确理解,并且在译文中正确地体现出来。

2、抓住关键虚词关键虚词,主要指文言语句中的副词、连词、介词。

虚词的翻译要注意两点:①必须译出的:有实词义项的要译出实义,如作代词的“之”“其”等;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进行互换的,如“之”“而”“以”“于”等。

②不必译出的:在句中起语法作用的“之”、发语词及句末语气助词等。

3、熟悉文言句式文言句式在翻译题目中是重要的得分点审出译句中的特殊句式是关键。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内容,要注重积累,重点掌握容易忽略的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

二、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三、具体步骤——翻译“六字法”留、换、调、删、补、变。

1、“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

包括:①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一般人都能够理解,可以保留不译(译了,反而显得不通顺),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劳苦功高”这个成语就可以保留不译;②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也可保留不译。

2、“换”:①将文言词替换成现代汉语词,②将古汉语的单音节词替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③将古今异义词替换成古代汉语的意思,④将通假字替换成本字,⑤将活用的词替换成活用后的词等。

翻译要彻底到位,以防文白混杂,不伦不类。

3、“调”即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对译的基础上,将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整过来,使译句畅达。

文言文翻译有妙法

文言文翻译有妙法

文言文翻译有妙法《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而在各类考试时,这“理解基本内容”常常以翻译的题型出现,即将文言语句或小段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

有些考生对此束手无策或不知如何入手,其实,文言文翻译是有法可循的:翻译的总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的步骤是:“解词”→“串意”→“顺意”,通过这三步来完成的。

即先解读重点词语,明确其含意和用法;再将一个一个、一组一组词意,语意串连起来,形成句意;最后,把整个语句顺畅起来,亦即各词语间不连贯的使其连贯起来,不通顺的使其通顺起来。

翻译的具体方法是“增”、“删”、“留”、“变”四法:1.增,即对省略部分要增补出来;2.删,即对无实在意义(表语气、停顿等)的文言虚词删去不译;3.留,即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人名、时间、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4.变,即对与现代汉语习惯不同的句子采用意译。

例如,将下面《寇准传》中的一段译成现代汉语:寇准传初,张咏在成都,闻准①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

”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②供帐,大为具待③。

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④不可不读也。

”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选自《宋史·寇准传》)注释:①准:寇准,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任宰相。

②严:敬重。

③具待:具,备办;待,接待。

④《霍光传》:载《汉书》,传末有“然光不学无术,暗于大理”之语。

对于这一段行文的翻译,要先弄清一些词语的含义。

通过初读,文中的主要人物:张咏,又称“张公”“咏”;寇准,又称“寇公”“准”。

文中的地名:成都、陕(即:陕西)。

这些词语都按原文或原义写出。

其余各词语的意思,依次如下:“初”,即“当初”,“在”原义不变;“闻”,“听说”;“入相”,即进入相府,译为:“当了宰相”;“谓”,“对……说”;“其”,“他的”;“僚属”,“同僚们”;“奇材”,同今义“奇材”;“惜”,“可惜”;“尔”,叹词:“及”,到,等到;“出陕”,出京外任陕西地方官;“适”,恰,正赶上;自,从;“罢还”,罢官还乡;“供帐”,供设帷帐;“为”,做;“去”,离去;“送之郊”,送他到市郊;“何以”,以何,用什么;“教”,教导;“徐”,慢慢地;“莫谕其意”,不明白他的用意;“归”,回到府中;“至”,到;“谓”,说。

文言文的翻译

文言文的翻译

文言文的翻译·文言文的概述文言文是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所以“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

中国在1919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书面语言写成的。

而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文言词语(一)实词如果掌握了文言文的常用实词,就可以算是基本上读懂了文言文。

在文言文中,文言实词是主要的语言材料,也是我们阅读时遇到的较大障碍,而学习实词的难度比起学习虚词来又小得多。

所以,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地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对学习文言文时很有帮助的。

那么,如何积累和掌握文言文中的常用实词呢?基本步骤应该是:逐步积累,反复巩固,扩展延伸。

同一个常用实词,在这篇课文复习到时,可以想一想其它课文中是否见过,如果其它课文中见过,再想一想,这篇课文和其它课文中出现的这同一个词用法是否相同。

若用法相同,则巩固酒知识;若用法不同,看一看不同在哪里,有什么规律可循。

用这种方法,既省时间,又见效果。

(二)虚词所谓虚词,就是指那些不能够单独成句,词汇意义又比较抽象,但能通过它把实词组织在一起,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

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频率很高,用法灵活,因此要想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要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三)通假字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通假。

“通”是通用,“假”是假借。

古汉语中的通假字有三种情况:同音通假、近音通假和变音通假。

通假字的读音应读被通假字的读音,解释也应按被通假字的字义解释,表达时一般用“通”的解说形式。

(四)一词多义我国的文字用法极为复杂,一个字词往往有很多的意义与用法。

一词多义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乃至现代汉语都是极其普遍的。

夷夏论文言文翻译

夷夏论文言文翻译

夫夷夏之文,异域殊方,言语各异,然皆载道传情,文以载道,言以达意。

自古至今,翻译之术,代代相传,以求沟通中外,融合文化。

今日余欲论夷夏论文言文翻译之道,以启迪后学。

昔孔子曰:“信而好古,述而不作。

”翻译之道,亦当以此为宗。

信者,忠实原文,不增不减,不失原意;好古者,尊重原文,敬仰古人之智慧;述而不作,则非随意篡改,而是以古人之智慧,融汇贯通,创出新意。

夫夷夏之言,虽异而同,同则易译,异则难通。

故翻译之道,首在辨析其异,以求其同。

如汉字之音韵,与拉丁字母之发音,虽不同,然皆以音传意,故可相互转换。

而夷夏之文,虽语言各异,然皆有其内在逻辑,故可寻其脉络,翻译而成。

翻译夷夏论文言文,有四要:一曰:忠实原文。

翻译者须悉心研读原文,领会其意,不曲解,不臆断,使译文与原文相得益彰。

二曰:尊重语境。

翻译者需深入理解原文之语境,把握其时代背景、文化内涵,使译文既符合原文之意,又符合译入语之语境。

三曰:注重文采。

翻译者当以文采为重,使译文既有原文之韵味,又具有译入语之美感。

四曰:求新意。

翻译者应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理解和创新,使译文更具时代感和生命力。

夫夷夏论文言文翻译,非一日之功,需翻译者具备深厚之学识、精湛之技艺。

然翻译之道,虽难,亦有法可循。

今略举数例,以示翻译之道:《诗经》云:“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译为英文,可译为:“The green robe, so serene, fills my heart with longing.”《论语》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为英文,可译为:“Do not do to others what you would not have them do to you.”翻译夷夏论文言文,如烹饪佳肴,需精心调味,方能美味可口。

翻译者当以严谨之态度,勤勉之精神,翻译出既有原文韵味,又符合译入语规范的佳作。

总之,夷夏论文言文翻译,乃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

翻译者当以此为事业,传承文化,沟通中外,为世界文化之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荆人涉澭文言文翻译

荆人涉澭文言文翻译

荆人涉澭文言文翻译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

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

军惊而坏都舍。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

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

以此为治,岂不悲哉!注解1、欲:想要,将要。

2、迎:伏击。

3、使:派。

4、荆:楚国的别名。

涉嫌:趟水。

澭水:和古澭水的下游,东入泗水。

5、弗:不。

6、表中:名词并作动词用,公标记。

7、暴益:突然上涨。

益:同“溢”,满,涨。

暴:突然。

8、淹死:被水溺死。

溺:冲走。

9、而:如,好像。

10、循:按照、依照11、今水已变而益多矣:(益):更12、荆人:即为楚人。

13、向:根据。

导:指引导渡河。

14、都比涅:都市里的房屋。

15、尚犹:仍旧。

16、法先王之法:前一个“法”字在句子中当好谓语,就是动词,“效法”的意思。

后一个“法”就是名词,“法令”的意思。

17、亏:欠缺,缺损,这里引申为差异的意思。

一说“亏”通“诡”,意思是“不能适应”18、Auron:涧。

19、澭:水名。

译文楚国人想偷袭宋国,派人事先测量澭水的深浅并设立标志。

澭水突然上涨,楚人不知道。

依然按之前的'标志在黑夜渡河,结果淹死一千多人,楚军惊恐万状,溃不成军,就像都市里的房屋倒塌一样。

原先做好标志的时候本是可渡水过河的,如今河水暴涨,水已越涨越高了,楚人还是按着原来的标志过河,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现在的国君博采众长先王的法令制度,就有些像是这种情况。

时代已经与先王的法令制度不相适应了,但还在说道这就是先王的法令制度,因而博采众长它。

用这种方法去环境治理国家,难道不可怕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做好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是有法可循的:
(1)、即先解读重点词语,明确其含意和用法;
(2)、再将词意串连起来,形成句意;
(3)、最后,把整个语句顺畅起来,亦即各词语间不连贯的使其连贯起来,不通顺的使其通顺起来。

翻译的具体方法是“增”、“删”、“留”、“变”四法:
1.增,即对省略部分要增补出来;
2.删,即对无实在意义(表语气、停顿等)的文言虚词删去不译;
3.留,即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人名、时间、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
4.变,即对与现代汉语习惯不同的句子采用意译。

【校讯通】
解决记忆难题的四个妙招
首先,采用分割记忆法。

实验证明:连续数小时集中记忆,不如分成数次采用分散复习效果好。

第二,在学习时就应该趁热打铁。

因为遗忘的速度不均衡,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

所以,复习必须及时,学习中当堂复习是很有必要的。

第三,两种学习材料越相似,相互干扰越明显。

在新知识学习时尽量不要将内容相似的材料放在一起学习。

第四,对知识点保持多样记忆。

多种记忆方式并用,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产生厌烦情绪和疲劳现象。

【校讯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