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城市规模与城镇体系

合集下载

(完整版)《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2017年修订)批后公布

(完整版)《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2017年修订)批后公布

(完整版)《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2017年修订)批后公布《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年)》(2017 年修订)批后公布《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年)》(2017 年修订)于2017 年 12 ⽉ 5 ⽇获国务院批准实施,现将规划主要内容公布如下:第⼀章总则⼀、编制⽬的《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年)》作为指导城市发展建设的纲领性⽂件,较好地引导和促进了贵阳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

国家出台若⼲⽀持贵州发展的重⼤政策和战略措施,⾯对新的发展形势,贵阳市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进⼊快速发展时期,发展条件和发展环境发⽣重⼤变化。

为加快适应新常态下城市发展⽅式转型,积极应对新型城镇化下城乡规划管理⼯作提升的要求,进⼀步充分发挥城市总体规划对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指导作⽤,依据《中华⼈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相关法规,对《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年)》进⾏修订。

⼆、指导思想全⾯贯彻党的⼗⼋⼤和⼗⼋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战略布局,贯彻创新、协调、绿⾊、开放、共享五⼤发展理念,落实中央、省城市⼯作会议精神,坚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新跨越主基调,把贵阳市建设成为和谐宜居、富有活⼒、独具特⾊的现代化城市。

三、规划年限本次修订期限⾄ 2020 年。

四、规划范围和空间层次市域:即贵阳市⾏政区划范围,含南明区、云岩区、⽩云区、花溪区、乌当区、观⼭湖区、清镇市、修⽂县、开阳县、息烽县;总⾯积 8034 平⽅公⾥。

中⼼城区:东起⼩碧乡、永乐乡、东风镇,西⾄朱昌镇、⾦华镇、久安乡、⽯板镇,南起党武乡、孟关乡,北⾄麦架镇、沙⽂镇、都拉乡;总⾯积 1244 平⽅公⾥。

城市规划区:东起南明区永乐乡,西⾄清镇市红枫湖镇,南起花溪区青岩镇,北⾄修⽂县龙场镇、扎佐镇;含南明区、云岩区、⽩云区、花溪区、乌当区、观⼭湖区及清镇市青龙办事处、红枫湖镇、百花湖乡和修⽂县龙场镇、扎佐镇;总⾯积 3121 平⽅公⾥。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1.雅典宪章: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在雅典开会,中心议题是城市规划,并制定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该大纲后来被称为雅典宪章。

2.城市性质: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3.城市规划: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

4.热岛效应:在大中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绿地和水面偏少,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中散发出大量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高的现象。

5.城市设计:对城市形体及三维空间环境的设计,包括使用功能、工程技术及空间环境的艺术处理。

第一篇城市与城镇化第1章城市与城镇化2.城市化水平指城镇水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6.简述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4)城市化水平高,不仅建立在二三产业的发展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第2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5、有机疏散思想(1)城市是一个不断成长与变化的机体(2)它从生物的成长现象中得到启示,认为有机疏散就是把扩大的城市范围划分为不同的集中点所使用的区域,即把无秩序的集中变为有秩序的分散。

(3)1918年沙里宁按照有机疏散的思想制定了大赫尔辛基规划,把城市分解成一个即统一又分散的城市有机整体。

各部分布置有住宅、商店、学校以及生产车间等,形成相对半独立的单元。

7.“雅典宪章”对城市规划目的的界定。

雅典宪章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活动的正常进行。

宪章认为:(1)居住区要用城市中最好的地段,规定城市中不同地段采用不同的人口密度; (2)有计划地确定工业与居住的关系;(3)新建居住区要多留空地,旧区已坏的建筑物拆除后应辟为绿地,降低旧区的人口密度,在市郊要保留良好的风景地带;(4)应从整个道路系统入手规划交通,街道要进行功能分类,要按照调查统计的交通资料来确定道路的宽度。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05-2020年度)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05-2020年度)

摘: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05-2020)(2012-01-03 16:29:05)转载▼标签:全国城镇体系分类:转:城乡规划与规划管理导言 (1)第一章指导思想与目标 (2)1.1 指导思想 (2)1.2 规划目标 (2)1.3 城镇发展的阶段目标 (3)1.4 技术路线 (3)第二章城镇发展的背景与条件 (4)2.1 城镇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 (4)2.2 城镇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 (10)2.3 城镇化与城镇发展特征 (15)第三章城镇化与城镇规模预测193.1 城镇化的现状与趋势 (19)3.2 城镇化总体策略 (20)3.3 城镇化政策分区与发展指引 (20)3.4 城镇化水平预测 (24)3.5 城镇规模结构 (29)第四章城镇空间规划 (35)4.1 城镇空间发展策略 (35)4.2 城镇空间布局 (36)4.3 城镇空间发展指引 (41)4.4 省域城镇发展指引要点 (44)第五章城镇发展支撑体系 (47)5.1 综合交通设施 (47)5.2 市政基础设施 (57)5.3 社会基础设施 (60)5.4 公共安全体系 (62)第六章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63)6.1 生态保护 (63)6.2 环境治理 (64)第七章规划实施 (65)名词解释 (66)大都市连绵区 (66)城镇群 (66)全球职能城市 (66)区域中心城市 (67)门户城市 (67)老工业基地城市 (67)矿业(资源型)城市 (67)历史文化名城 (67)第一章指导思想和目标1.1 指导思想(1)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实现全面小康为目标,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合理把握城镇化进度,实现健康城镇化;(2)适应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发挥城乡规划对空间资源的宏观调控作用,实现协调发展,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3)进一步发挥城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发挥城乡规划的社会服务功能,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提高城乡人居环境质量;(4)继承与发扬历史文化传统特色,弘扬民族精神,保护好珍贵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融传统与现代于一体的多样化的社会主义城市新文化。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十三条市域总人口及城市化水平2010年,市域人口规模达到107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1%,市域城镇人口总量为54.6万人;2020年,市域人口规模达到118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3%,市域城镇人口总量为74.3万人。

第十四条城镇建设战略1、城镇化推进战略:工商并举、中心带动以城镇人口集聚为导向,以中心城区为中心培育重点城镇化区域。

强调非均衡的突进式发展,近期大规模构筑中心城区及周边区域的工业基础,中远期以工业推进商贸业等第三产业的集聚,进一步吸引人口,增强市域的生产消费能力,辅以提升城镇化的政策措施和制度更新,实现城镇化进程数量及质量的稳步推进。

2、城镇化空间发展战略:中心极化,结构优化,带状集聚大力发展中心城区——重点培育城区中心职能,加强其作为整个潜江市域城镇体系中首位城市的凝聚力以及江汉平原地区中心城市的辐射力。

优化城镇体系结构——重点培育优选的重点镇,使其成为承上启下的必要的环节,从而提高潜江城镇体系作为整体系统的运转效率。

带状集聚发展——培育发展潜力高、投资效益好的地段为市域重点发展轴,引导人口与产业向发展轴集聚,以轴带面推动潜江市域城镇村体系的发展。

第十五条乡镇建制调整建议促进各农场管理区、种畜场、原种场与地方的融合发展,农场、原种场与相邻乡镇作为一个经济区域发展,远期对部分规模较小的乡镇进行合并,制定政策,推动要撤并的城镇居民向中心城区或保留的城镇转移。

规划市域保留8个城镇。

具体方案如下表所示:表2 规划远期城镇建制变动情况第十六条城镇等级结构规划规划建立中心城区—重点镇—一般镇三级城镇等级结构体系。

表3 规划城镇等级结构表第十七条城镇规模结构规划城镇的规模结构分为“Ⅰ级(>50万人)、Ⅱ级(2-5万人)、Ⅲ级(1-2万人)”三个层次。

城镇规模结构的确定考虑城镇等级结构的影响,同时考虑现状人口规模及所处的区域环境,规划的城镇等级结构与规模结构存在基本的对应关系。

郑州城市总体设计规划

郑州城市总体设计规划

市人民政府市城市总体规划〔2021-2021〕城市总体规划文本〔一〕〔 zzupb 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32649 更新时间:2005-12-31 文章录入:zzupb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 1984年国务院批准的市城市总体规划,通过十几年来的贯彻实施,市的经济、社会开展和城市建立取得了重大成就,1992年进入全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投资硬环境40优行列。

实践证明,原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根本原则是正确的,对市的建立和开展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为了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开展方向,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把建立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商贸城市〞的指示精神,本次规划在原规划根底上,依据?中华人民国城市规划法?、?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立用地标准?等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及省、市经济社会开展战略,对原城市总体规划进展必要的修订。

第二条城市总体规划修订的重点是:1.调整城市开展规模,确定城市开展目标。

2.健全城市综合效劳功能,强化商贸金融设施建立。

3.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全市城镇体系。

4.建立综合交通体系,突出交通枢纽优势。

5.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展示古代商都风貌。

6.加快根底设施与绿化建立,提高环境质量。

第三条城市规划区围:市行政辖区7446.2平方公里为市城市规划区围。

包括中原、金水、二七、管城、邙山、上街六区和荥阳、巩义、新、新密、登封、中牟五市一县所辖围。

第四条修订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与根本原则1.以理论为指导,贯彻党的根本路线,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展。

2.围绕两个根本转变,突出区位优势,以科技为先导,以贸促工,以流通促开展,贯彻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优化产业构造布局,建立与完善市场体系,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开展。

3.贯彻国家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开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建立方针。

实行城乡统筹规划,严格控制市区规模,切实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充分发挥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的调控作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开展的能力。

城市规划原理吴志强版-考试复习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吴志强版-考试复习重点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1.1城市的定义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居民点就是城市1.2城市化城市化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1)人口职业的转变,即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

2)产业结构的转变,工业革命后,工业不断发展,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工业化的发展也带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村多余人口转向城市的第二、三产业。

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用地转化为非农用地,由比较分散、低密度的居住形式转变为较集中成片的、密度较高的居住形式,从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

1.3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可以用S形曲线表示:并且将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加速阶段——当城市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

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补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2.1我国城市规划思想来源(两个)阴阳五行堪舆学(风水学)2.2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托马斯·莫尔)太阳城(康帕内拉)新协和村(罗伯特·欧文)法郎吉(生产者联合会为单位傅立叶)2.3现代主要的城市规划理论田园城市理论卫星城镇规划理论雅典宪章邻里单位和小区规划有机疏散思想第三章城乡规划体制3.1城乡规划下的四大体系法规系统、行政系统、技术系统、运作系统3.2法规体系有哪几大类的法律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3.3法规系统(主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主干法:我国现行城乡规划的主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简称《城乡规划法》3.4城市规划的作用城市规划是通过引导和控制来实现对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架构,并保持城市发展的整体连续性城市规划行政体系:从国家中央政府到地方城镇政府规划管理部门的机构设置,以及各个层面上机构权责的界定(理解概括:中央集权,地方自治,分级审批)城市规划技术体系:城市规划运作体系:(规划编制/开发控制)工作程序(三段式):调查、分析、规划第四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4.1什么是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

[讲解]第三章城市规模与城镇体系

[讲解]第三章城市规模与城镇体系

第三章城市规模与城镇体系城市化进程形成了一定的城市规模及其结构分布。

那么,哪些因素影响和决定了城市规模?城市规模的分布有没有规律性?如果有,是怎样的规律?城市体系的形成、类型和特征如何?这是本章要讨论的问题。

第一节最优城市规模城市规模表现在人口和用地两个方面,因此有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之分,两者之比可以用城市人口密度或人均占地面积来反映。

尽管在现实中,同样的人口规模不一定导致同样的用地规模,但从统计上看,城市的用地规模与人口规模成正相关关系,且城市的社会、经济问题主要在人口规模上表现出来。

所以,下面我们用城市人口规模来指代城市规模。

一、最优城市规模的理论探讨▪问题:一个城市的人口规模究竞以多大为宜?▪对此,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最优”方案:▪古希腊的柏拉图提出,一个城市的人口规模不应超过广场中心的容量,这个规模大约是5040人。

▪英国经济学家E·舒马赫认为:“可以相当有把握地说:‘城市合适规模的上限大约为50万居民,十分明显,超出这个规模对城市的价值毫无增进。

’”▪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认为,城市规模以不超过200~300万人为宜。

▪可见,人们心目中城市的适合规模差异甚大。

其原因是人们在提出观点时,并没有进行理论论证,只是反映了他们的价值观。

▪柏拉图的城市规模标准是政治性的。

他认为,如果城市人口超过广场容量,就会妨碍公民之间的思想交流,不利于民主制的实行。

把他的观点用经济学语言表述出来,即:最优城市规模应该是使民主制的制度成本最小时的最大规模。

因此,柏拉图判断最优城市规模的标准是成本最小化。

▪以成本最小作为判断标准,不能兼顾与之对应的效益一方。

因此,经济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是成本-效益分析。

▪人口和经济活动在城市中聚集,一方面可以从中获取多方面的利益,另一方面得付出一定的代价(成本)。

▪从理论上说:▪如果聚集利益大于聚集成本,则聚集过程会继续,城市规模不断扩张,直到两者相等为止。

城市总体规划教材

城市总体规划教材

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城市与城市的组成第二节城市总体规划学科的发展第三节城市总体规划的任务、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二章城市发展战略第一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第二节城市性质与城市规模第三节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期研究第三章城镇化与城镇体系第一节城镇化第二节城镇体系规划第四章城市总体规划主要用地布局第一节城市用地评价与城市规划区第二节城市用地分类与用地平衡第三节居住用地规划第四节公共设施用地规划第五节工业与仓储用地规划第六节郊区规划第五章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各专项规划第一节对外交通与城市交通规划第二节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第三节给水工程规划第四节排水工程规划第五节电力规划第六节其它工程规划第七节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第八节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第九节园林绿地系统与景观风貌规划第十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与旧城改造第六章城市总体布局第一节城市总体布局的影响因素第二节城市功能、结构、形态的关系第三节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与综合协调第四节城市总体布局的优化第七章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与审批第一节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第二节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批第八章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管理与远景设想第一节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管理第二节城市近期建设与远景设想第九章城市总体规划展望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城市规划信息技术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城市与城市的组成1、基本概念1.1 居民点 settlement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1.2 城市(城镇)city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1.3 市 municipality; city经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行政地域。

1.4 镇 town.经国家批准设镇建制的行政地域。

1.5 市域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a city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

1.6 城市的含义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认识,但这对帮助认识城市这样一个复杂的包罗万象的事物的认识,是有帮助的。

第三章 城市系统

第三章 城市系统


1、根据城市性质或功能 2、根据城市的行政地位 3、根据城市的人口规模 4、根据城市的地理位置 5、根据城市的结构 6、根据城市的影响
第二节 城市的结构和功能
一、城市结构 (一)城市经济结构 (二)城市的社会结构 (三)城市的空间结构

返回
城市的经济结构


城市的 城市的 城市的 城市的


城市规模效益

人口聚集规模效益
同业聚集规模效益 系统聚集规模效益 (企业、产业、基础设施、金融、科教、 商业…)



城市规模成本


城市规模成本的组成
1、外部成本 2、门槛成本 3、疏解成本 在合理的规模限度内,城市规模效益的 提高高于规模成本的上升;城市规模过 大,城市规模成本则迅速上升。




影响城市分布的因素



对城市的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自然因素: 气候:适宜的气温,适度的降水 地形:平原,沿海平原 纬度:中低纬度 资源:矿藏等

社会因素: 交通: 经济基础: 生产方式: 政治和文化历史
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

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在不断的发展 变化着。
复习思考题



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是什么? 简述城市功能的特征? 城市的社会结构包括哪些内容? 试述城市功能与城市结构之间的关系? 根据中心城市的数量多寡和组合形式, 城市体系的类型有哪些?

返回
城市体系: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中, 由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空间分 布有序、相互联系密切的城市所组成的 城市群体。它包括城市等级体系、城市 职能体系和城市空间体系。

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

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

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乡规划是指对城市和乡村的发展进行规划和管理的过程,其中城镇体系规划是城乡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镇体系规划旨在合理布局和优化城镇的空间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城镇体系规划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的规模、空间布局、功能定位、交通网络、绿地系统、公共设施等因素,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下面将从城市规模、空间布局、功能定位、交通网络、绿地系统和公共设施等方面详细介绍城镇体系规划的标准格式。

1. 城市规模:城镇体系规划需要确定城市的规模,包括城市的人口规模、土地面积和城市密度等。

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和资源状况,确定城市的规模范围,合理控制城市的扩张速度,避免出现过度膨胀或过度拥挤的情况。

2. 空间布局:城镇体系规划需要合理布局城市的空间结构,包括城市的核心区、主城区、副中心和卫星城等。

核心区是城市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主城区是城市的商业、居住和交通中心,副中心和卫星城是城市的辅助发展区域。

通过合理布局城市的空间结构,实现城市的均衡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

3. 功能定位:城镇体系规划需要确定城市的功能定位,包括产业布局、用地规划和功能分区等。

根据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确定不同区域的产业布局,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域,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文化教育区等。

通过功能定位,实现城市各项功能的协调发展和互补优势。

4. 交通网络:城镇体系规划需要建立完善的交通网络,包括道路、铁路、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等。

通过合理规划交通网络,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和便捷性,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同时,要注重非机动交通的建设,提供良好的步行和骑行环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交通发展。

5. 绿地系统:城镇体系规划需要建立健全的绿地系统,包括城市公园、绿化带、生态廊道和水系等。

通过合理规划绿地系统,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改善城市的生活质量。

同时,要注重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提高城市的生态可持续性。

大学专业课考试复习资料--《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期末复习资料

大学专业课考试复习资料--《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期末复习资料

大学专业课考试复习资料--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期末复习资料第1章到第18章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一、城市的形成第一次劳动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农业从畜牧业分出第二次劳动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

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二、城镇化1、城镇化的含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也人口和城市农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2、城镇化水平是指城镇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或以上(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一、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二、各朝都城1、秦:相天法地,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

规模宏大。

2、汉长安:宫殿与市民居住生活区在空间上分隔,强调皇权,周礼制的规划思想理念得到全面的体现。

3、三国(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继承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4、唐(长安):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

里坊制在唐长安进一步发展,布局符合周礼考工记。

(唐长安由宇文恺负责制定规划)5、宋:里坊制逐渐被废除,出现开放的街巷制度。

三、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1、希波丹姆模式:古希腊城邦时期出现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第1章到第18章市广场为中心。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城市规划课件一、城市规划的任务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

这种对未来空间发展的安排意图,在更大的范围内,可以扩大到区域规划和国土规划,而在更小的空间范围内,可以延伸到建筑群体之间的空间设计。

因此,从更本质的意义上,城市规划是人居环境各层面上的、以城市层次为主导工作对象的空间规划。

在实际工作中,城市规划的工作对象不仅仅是在行政级别意义上的城市,也包括在行政管理设置、在市级以上的地区、区域,也包括够不上城市行政设置的镇、乡和村等人居空间环境,因此,有些国家采用城乡规划的名称。

所有这些对未来空间发展不同层面上的规划统称为“空间规划体系”。

城市规划的根本社会作用是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合理地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性手段。

城市规划课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的任务是根据已有的国民经济计划和城市既定的社舍经济发展战略,确定城市的性质和规模,落实国民经济计划项目,进行各项建设投资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的本质任务是合理地、有效地和公正地创造有序的城市生活空间环境。

这项任务包括实现社会政治经济的决策意志及实现这种意志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制,同时也包括实现这种意志的工程技术、生态保护、文化传统保护和空间美学设计,以指导城市空间的和谐发展,满足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需要。

中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稳定地持续发展服务,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公正的社会环境。

城市规划课件二、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及原则(一)特点由于生产力和人口的高度集中,城市问题十分复杂,城市规划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技术与艺术,以及人民生活的广泛领域。

城市规模和城市区域分布

城市规模和城市区域分布

6
2、全球:世界进入城市时代,世界大都市化趋 势明显;中国:城市化水平还比较低,城市人口 规模大。城市人口规模:中国前十名的城市上海、 北京、深圳、重庆、香港、天津、广州、南京、 沈阳和武汉依次排在全球第2、4、18、23、26、 29、33、38、40和42名。 ---《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 (2008年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前十名城市依次是: 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广州、青岛、 天津、苏州、高雄。 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前十名分别是,香港、深 圳、上海、北京、台北、广州、天津、高雄、大 连、青岛。)
33
三、城市分布体系理论



城市的各级中心在空间上的分布遵循三个原则:即市场 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三原则在一个区域常会交 叉发生作用,但各有侧重。 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地区,市场原则最占优势;在自 给自足和偏僻地区,行政原则居首位;在新开发地区, 移民拓荒沿交通线推进,交通原则会占上风。 说明:城市体系的形成有赖于三股力量的混合作用,即: 以市场范围为代表的经济力量,以交通条件为代表的自 然力量,以行政区划为代表的社会力量。任何一个城市 体系,都可以找出这三个原则的影响。
27
三、城市分布体系理论


城市间存在着一个类似“等级体系”的布 局结构。呈金字塔状的空间结构,每一层 由规模类似的城市集合组成。 塔顶的城市群是“主要城市”集合,具有 最大的规模、人口最多;第二组城市群为 “大型城市”,规模和人口比主要城市小, 但其数量要比前者多;再往下是中型城市、 小型城市,而每个塔层的规模也在不断扩 大(如下图所示)。

7
一、城市规模

二、以主建成区面积和建筑体量来衡量城市 的规模大小(不主要考虑人口和经济发展水 平)。

城市规划原理 第四版前三章 课后习题

城市规划原理  第四版前三章  课后习题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规划一、城市有哪些基本要素构成?答:产业构成、人口数量和职能。

二、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是什么?答:近代的工业革命,是第二次产业革命,使城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工业前城市的特征是第一产业所占比例大,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第三产业为辅。

城镇化水平不高。

而工业城市的特征是第二、三产业所占比例大,农业现代化,城镇发展水平高,人口聚集,环境受到污染,城市的格局变化是城市以圈层式向外扩张,人工能源及加工工业的集中造成城市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这是构成工业城市发展的模式。

三、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依你的预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答案一:(来自百度文库某同学论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以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规模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

在当下中国,各地都在开展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是,成绩巨大,问题也很多。

我们没有建设、管理、发展现代化大城市的经验,还在初期阶段,中国城市化面对着多重的挑战。

首先,我国城市化进程正遭遇“半城市化”的困扰。

“半城市化”概念,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一种不完整状态,其表现为,农民已经离开乡村到城市就业与生活,但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在城市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政治权利,不能像市民一样体面地有尊严地生活。

“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有问题,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半城市化”的一个重要表现。

当前中国的城市化,解决的仅仅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市化,而非人的城市化。

这种状况不解决,会极大地影响城市化进程并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能否解决农民工、农村人口向城市稳定的有序转移和定居落户,中国正处于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纤细集中的高潮过程中。

其次,我们面对的是城市结构严重失衡。

我们今天面对的房价问题,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过去十年进入21世纪后的前十年,我们大城市加速发展和二三线城市中小城镇发展差距不断拉大的结果。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区域经济学》习题集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

(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二、简答题1.区域的特征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

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3.从布局层次上看,区位论属于宏观范围,区域经济学则属于微观范围。

()4.强调经济活动区位以及空间组织是区域经济研究对象之一。

()5.自然禀赋的差异和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是区域差异的基础。

()1.ד缩小”改为“扩大”2.ד是”改为“不是”3.ד宏观”改为“微观”,“微观”改为“宏观”4.√ 5.√四、论述题(要点)1.目前国内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哪些?2.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观点主要有哪几种?3.论述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第一章 总则第三章 城市性质与城市规模 第五章 都市圈用地布局第七章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第九章 环境卫生第十一章 城市交通第十三章 城市能源第十五章 邮电通信、广播电视第十七章 市场建设第十九章 城市防灾第二十一章 总体规划的实施 第二章 城市发展目标第四章 城镇体系第六章 主城及社区建设第八章 环境保护第十章 园林绿地与风景旅游第十二章 对外交通第十四章 城市水源、供水和排水 第十六章 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第十八章 蔬菜、副食品基地第二十章 主城近期建设与中期安排第二十二章 附 则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指导重庆在本世纪末和二十一世纪初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实现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和现代化城市的战略目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特编制1996---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

第二条 总体规划修编的原则:(一)贯彻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重点控制城市中心地区的人口规模。

协调城市群的发展,实现市域范围内大、中、小城镇的有机结合;(二)遵循"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在城市发展的同时,努力提高土地的使用价值,节约用地,保护耕地。

合理配置城市空间资源,优化城市用地结构,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促进人口的合理分布;(三)坚持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控制环境污染,增加城市绿地,注重城市景观,建立与城市和人口发展相适应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四)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保护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科学和文化艺术价值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和传统街区,弘扬优秀的城市文化传统,充分体现山城和江城的特色。

第三条 1983年编制的《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和1990年的调整规划,是本次总体规划修编的基础,它所确定的城市结构形态、城镇体系发展战略及重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等,对重庆市十多年由改革开放带动的城市高速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区域经济学》习题集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 5、集聚经济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

(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二、简答题1.区域的特征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

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3.从布局层次上看,区位论属于宏观范围,区域经济学则属于微观范围。

()4.强调经济活动区位以及空间组织是区域经济研究对象之一。

()5.自然禀赋的差异和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是区域差异的基础。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章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章

Principles of Urban Planning 3
9
三、城市规划与战略规划的相互关系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 (ESDP)
国土规划 城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 展规划
区域规划
依据 反馈
城镇体系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城市总体规划
协调
土地利用规划
Principles of Urban Planning 3
Principles of Urban Planning 3 18
(2)我国的城市分类 ①工业城市(单一工业、多种工业) ②交通港口城市(铁路枢纽城市、海港城市、内河港 埠) ③商贸城市 ④科研教育城市 ⑤综合中心城市 ⑥县城 ⑦特殊职能城市(革命纪念性城市、风景旅游与休疗 养城市、边贸城市) 特点:以经济结构或用地结构等方面作为定性分类的 基础,未考虑城市人口构成等方面的差异
10
第二节 总体规划纲要
一、主要任务 · 研究确立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 · 确定城市化地域发展的重大部署 经相关部门审查同意后,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 依据
二、主要内容(参见编制办法,共9条) 三、城市规划纲要的编制 1、多方案比较 2、规划成果:纲要文本、说明、相应的图纸、研究报 告
Principles of Urban Planning 3 11


作用:城市性质决定着总体规划中的一些重要特征 如:风景城市与工业城市之比较
城市性质是城市建设的总纲,是体现城市的最基本 特征和城市总的发展方向

Principles of Urban Planning 3
14
二、城市职能
(一)何为城市职能 1、定义:职能——任务和作用 国内:城市在国家和地区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 所担负的任务和作用 国外:城市所应具备的各种生产、生活、服务等各项作 用 2、城市的一般职能和特殊职能 (1)一般职能:指集聚于城市中的生产、流通、分配、 文化、教育、社会、政治等项职能中的为每一个城市都必 备的职能,即一部分职能 (2)特殊职能:与一般职能相反,指那些不可能为每一 个城市所必备的职能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总则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第三章城市规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第五章新城发展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第六章中心城调整优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第八章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第十三章综合交通体系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第十四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第十五章近期发展与建设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第十六章规划实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旧城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图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区域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市政用地规划图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中心城功能结构规划图第1条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

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第2条指导思想和原则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城市规模与城镇体系城市化进程形成了一定的城市规模及其结构分布。

那么,哪些因素影响和决定了城市规模?城市规模的分布有没有规律性?如果有,是怎样的规律?城市体系的形成、类型和特征如何?这是本章要讨论的问题。

第一节最优城市规模城市规模表现在人口和用地两个方面,因此有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之分,两者之比可以用城市人口密度或人均占地面积来反映。

尽管在现实中,同样的人口规模不一定导致同样的用地规模,但从统计上看,城市的用地规模与人口规模成正相关关系,且城市的社会、经济问题主要在人口规模上表现出来。

所以,下面我们用城市人口规模来指代城市规模。

一、最优城市规模的理论探讨▪问题:一个城市的人口规模究竞以多大为宜?▪对此,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最优”方案:▪古希腊的柏拉图提出,一个城市的人口规模不应超过广场中心的容量,这个规模大约是5040人。

▪英国经济学家E·舒马赫认为:“可以相当有把握地说:‘城市合适规模的上限大约为50万居民,十分明显,超出这个规模对城市的价值毫无增进。

’”▪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认为,城市规模以不超过200~300万人为宜。

▪可见,人们心目中城市的适合规模差异甚大。

其原因是人们在提出观点时,并没有进行理论论证,只是反映了他们的价值观。

▪柏拉图的城市规模标准是政治性的。

他认为,如果城市人口超过广场容量,就会妨碍公民之间的思想交流,不利于民主制的实行。

把他的观点用经济学语言表述出来,即:最优城市规模应该是使民主制的制度成本最小时的最大规模。

因此,柏拉图判断最优城市规模的标准是成本最小化。

▪以成本最小作为判断标准,不能兼顾与之对应的效益一方。

因此,经济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是成本-效益分析。

▪人口和经济活动在城市中聚集,一方面可以从中获取多方面的利益,另一方面得付出一定的代价(成本)。

▪从理论上说:▪如果聚集利益大于聚集成本,则聚集过程会继续,城市规模不断扩张,直到两者相等为止。

▪如果聚集成本大于聚集利益,则满足理性假设的各种行为主体会开始迁移,从而出现分散过程,城市规模随之收缩,直到聚集利益与聚集成本相等时停止。

▪当聚集利益等于聚集成本时,形成一个均衡点,即最优的城市规模。

如图3-1中由成本曲线与效益曲线相交的E点所决定的城市规模A,就是一个最优的城市规模(Optimal City Size)。

图3-1 最优城市规模的决定▪既然理论上能够确定一个最优城市规模,为什么人们心目中的最优城市规模会千差万别呢? 原因在于人们考察的角度和对象不同,成本和效益所涵盖的范围也不同。

1. 从个人的角度考察▪从个人的角度看,与城市规模相关的效益有两方面:▪一是货币收入,可以用工资水平来表示。

以美国的有关数据为基础的研究(R.S. 戈尔德法布和A.M.耶齐)表明:不同规模城市的工资水平之间的差异,是城市规模的一种函数,工资大体上随城市规模的扩大以递减率上升。

▪二是从一个城市提供的广泛设施便利得益。

各项便利包括公共交通、商店、剧院、俱乐部、体育设施和文化活动等。

这些便利常随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增长。

▪从个人的角度看,与城市规模有关的成本主要有:▪场地费用(房租或房价)、通勤费用和外在成本。

这些费用随城市规模的增大以递减率增加,至少场地费用和通勤费用是这样。

(A.W.伊文思)2. 从厂商的角度考察▪效益来自生产效率和市场容量两方面。

大量证据说明,生产效率随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增加,这种增加来自于城市的聚集经济,对私人企业和公共事业都是如此。

▪市场容量与城市规模正相关。

市场容量越大,厂商的生产就有足够的需求来支撑,而且市场容量越大,劳动队伍以及这种队伍所擅长的技能范围越广泛,可以迅速获得的服务与物资等的范围也越广阔。

所有这些因素,都趋向于增加厂商的利益。

▪与城市规模有关的成本包括外在成本和部分投入成本。

例如工资、场地费用和设施成本等。

不同性质的投入成本与城市规模的关系各不相同:场地费用和工资成本随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增加;设施成本则趋于下降;资本成本与城市规模没有必然联系。

因此,作为总和的投入成本与城市规模的关系不确定,要视厂商的生产函数而定。

3. 从整个城市的角度考察▪聚集的利益主要是聚集经济和规模经济,前面我们已进行了专门的讨论。

▪聚集的成本包括:(1)“门槛”成本。

门槛成本与规模经济紧密相联。

与规模经济要求相适应的投资往往具有“大批量”倾向,即需要一次性的巨额投资,这就是所谓的“门槛”成本。

“门槛”成本是聚集成本的一个重要内容。

(2)外在成本或外部成本。

外部成本指当一些企业或家庭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其他企业或家庭的生产或生活造成负面影响时,后者为克服这些负面影响所需承担的费用或福利损失。

(3)疏解成本。

当门槛成本难以逾越时,集中过程将难以为继,会有部分居民和企业从该城市迁出。

疏解成本包括迁移过程中居民和企业支付的搬迁费用及迁出该城的机会成本,以及政府承担的为居民和企业迁移提供各种条件所付出的成本。

二、最优城市规模的现实决定▪以上从理论上讨论了最优城市规模问题,说明由于考察角度的不同,使得对成本和效益的确认产生分歧。

这里再引入一些现实因素,即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或条件,继续讨论这个问题。

1.城市的内部布局▪城市的内部布局主要是指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即不同功能用地在城市内部的配置状况。

▪城市的内部布局对成本与效益曲线的形状有很大影响。

▪首先,内部布局状况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外在成本。

一座布局良好的城市,不同用地单元之间的相互影响会减至最小,从而减少由这种相互影响所带来的外在成本。

▪其次,内部布局还影响通勤成本。

过于分散的内部布局,延长了通勤距离,增加通勤的货币成本(空间成本);而过于集中的内部布局,又会由于人口密度的增加,造成交通拥挤和道路堵塞,使通勤的时间成本上升。

2.城市的地理位置▪地理位置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是城市规模的一个决定因素。

▪首先,一定的地理位置意味着城市发展(规模扩张)所需资源的可获得性。

▪其一是土地资源。

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迟早会反映在用地规模上,而城市扩大建设用地往往要受周围地形或其他因素的限制。

这些限制因素或者是不可克服,或者要付出较高的成本才能克服。

▪其二是水资源。

城市的生存和发展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都离不开水。

城市规模过大,超过了它所能获得的水资源的承受力,就会导致城市供水不足,直接影响城市的经济效益,使城市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质量下降,而且供水成本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逐步上升。

▪其次,地理位置还意味着城市的通达性和开放性,这主要是由交通条件决定的。

▪考察城市的发展史,绝大部分城市的兴衰,总是和交通条件的改变密切相关的。

如上海、天津和广州等城市的兴起,都是因为上居江河入海口,下临海洋,地处水、陆、海洋运输的中枢地位。

地处内陆的石家庄市,随着京广、石德、石太等铁路线的修建,从小城市成长为特大城市。

▪交通条件对城市规模巨大的决定作用,源于它能改善城市的通达性,使其拥有更为广阔的腹地。

▪经济的发展使社会经济生活所依赖的交通方式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改变着城市面临的交通条件,造成一些城市的兴起和另一些城市的相对衰退。

如津浦铁路的修建引起了蚌埠的兴起和原来依靠运河而繁荣的淮阴的相对衰落。

3.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和前面提及的各种资源条件构成了城市发展的支撑基础,决定着城市的规模容量。

规模容量,是指一个城市在一定时期内由上述因素所决定的能够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

实际的城市规模超过规模容量时,会导致一系列的“城市病”,从而降低城市的聚集经济效益。

而要克服这些“城市病”,则必然要跨越门槛成本。

▪应该指出的是,基础设施对城市规模的制约作用,不仅表现在总量方面,而且还表现在结构方面。

因为城市基础设施是由许多个小系统组成的一个大系统,即使在一个小系统里面,也存在性质不同的各类基础设施,所以,不同性质和类型的基础设施之间,必须相互配套、协调发展,否则“短边规则”(木桶原理)将起作用。

4.现实因素还有很多,如城市性质、城市经济结构等。

很多研究者从这些现实因素出发,建立起他们认为确定最优城市规模时应有的参照系。

▪如前苏联建筑专家巴朗诺夫的参照系包括五个因素:生产性质、自然条件、规划布局、服务设施、建筑工业化。

而前苏联经济地理学家提出的参照系包括八个因素:城市在国民经济职能上的特点,人口的构成和发展趋势,企业的专业化和协作,城i i P R K =0.93500000i i PR =ii R K P lg lg lg α-=市的经济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城市在该地区居民分布体系中的地位,国民经济发展的远景规划,市政事业的经济性,卫生方面的要求。

▪在实践中,从某个参照系出发,通过技术经济论证得出的城市规模一般被称为合理的城市规模。

▪中国的城建专家认为,确定城市合理规模,必须建立三个合理的结构,即合理的城市经济结构、城市人口结构和城市用地容量及其结构,以便同时兼顾城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 确定合理城市规模的步骤:▪首先,调查分析城市的发展条件及其在全国或地区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的发展条件主要指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建设条件、历史发展特点、现有基础及存在问题等。

▪其次,根据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及其自身发展条件,确定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特别是确定城市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经济结构。

▪再次,在上述分析基础上,运用一定的方法测算城市的环境容量和用地容量。

▪最后,通过综合平衡,对不同的发展规模方案进行比较,均衡得失,确定合理的城市人口规模。

▪ 过程如图3-2所示。

▪ 图中,经济观点、社会观点、生态观点分别指要符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区域观点则是指从区域的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出发,分析区域城市化水平和城市体系的合理布局,在明确本城市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确定其合理规模。

即城市的规模是否合理,除了从自身的条件来加以确认之外,还必须从整个城市体系的角度进行考察。

▪ 事实上,由于人们对单个城市的合理规模(最优规模)的认识千差万别,因此,对最优城市规模的探讨逐渐转变为对城市体系规模分布的研究。

第二节 城市规模分布一、“位序-规模”分布(Rank-Size Distribution )▪ 从20世纪初开始,人们便对一个城市的规模与它在国家所有的城市中按人口规模排列所处位置之间的关系产生浓厚的兴趣。

1. 1913年,F.奥尔巴克通过对5个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城市人口数据的实证检验,证实了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规律性。

这种规律就是“位序-规模”分布规律,其表达式为:▪ 式中, 是某个城市i 的人口规模, 是所有按人口规模排列的城市中i 城的位序,K 是一个常数。

该式表明,任何一个城市的人口规模与它所处的位序的乘积恒等于某个常数。

2. 1925年,A.洛特卡又发现了如下关系式:▪ 这个关系式中, 和 和的含义均和上式相同,K 在这里是一个确定的数值,即500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