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关系史。
中国历代对外关系史
专题四:中国历代对外关系史江苏省溧阳市戴埠高级中学万海泉专题目标自汉朝至明朝,我国一直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只是到了明清我国统治阶级才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一般说来,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选择同当时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环境密切相关。
当国内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国际环境良好时,往往会采取积极的、开放的对外政策,如历史上的唐王朝;反之,往往会采取消极的、保守的对外政策,如明清时期,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并开始遭受到外来侵略,就推行了闭关锁国政策,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
历史经验证明,开放对社会发展有利;闭关不利于社会发展。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历代与各国各地区的交往情况,总结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特点;从对外交往的影响中,认识对外开放的重要性,树立开放意识。
知识梳理一、与朝鲜关系秦汉:燕、齐、赵人迁居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曾多次派人赴汉,其中辰韩受中国文化影响最大,被称为“秦韩”.朝鲜的弓、马输入,中国工艺品及铁制生产工具等输出。
隋唐:唐留学生中以新罗最多;长安和沿海设“新罗坊”、“新罗馆”接待商旅。
新罗立国,仿唐制度,还设立国学,教授儒学。
从唐引进茶种、雕版印刷术和制瓷、制铜技艺;新罗人喜欢唐诗;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有唐文化色彩。
二、与印度关系两汉:沿丝绸之路南线可到身毒,佛教传入中国。
沿海上丝绸之路可达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达印度半岛南端。
隋唐:以佛教为纽带,交往加强。
贞观时通使。
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竺。
高僧玄奘和义净分别从陆路和海路到天竺,《道德经》被翻译介绍到天竺。
备注: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在中印2000多年的交往中,99.9%是友好合作的历史。
这段话精辟地概括了中印关系的发展过程,并从中提炼出双边关系发展的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出现在古代,即中印两个文明古国大规模的历史性交流(唐宋时期以佛教为主要载体)。
史实:丝绸之路开通后,西汉末年印度佛教开始传入我国;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唐朝玄奘西游,学习天竺的熬糖法。
中国历代对外关系史
专题四中国历代的对外关系(湖南省攸县二中高三历史备课组主备课人皮超成)一、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自守(一)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频繁的的原因、主要内容和途径1、原因:(1)、根本原因:国家强盛,政治制度先进,经济、科技、文化繁荣,在各方面居世界。
领先地位,对周边国家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2)、多数王朝的统治者实行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
(3)、海陆交通发达、航海技术进步。
(4)、郑和、玄奘等外交人士作出的贡献。
2、内容(1)、人员往来使节:大秦、日本、朝鲜、天竺、波斯、大食等学者和留学生:日本、朝鲜宗教人士:印度、日本等商人:各国(2)经贸交流:(3)科技文化交流:(4)战争与和平(侵略和反侵略):3、途径(1)、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
(2)、通过官方和民间的贸易途径。
(3)、通过宗教传播的途径。
(4)、通过战争的途径(二)中国古代各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及成因1、两汉时期--对外开放的开创时期,中国开始走向世界(1).特点: ①以单向性交往为主,输出多,吸收少②输出以应用性技术为主:丝绸、水利、铸铁③交通以陆路为主④同朝鲜日本西亚欧洲有直接的友好往来,形成东亚文化圈(2).原因:a、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丝绸之路的开辟,加强了中国同中亚、罗马和欧洲的联系。
b、秦汉的强盛与先进文明对亚洲各国有巨大的吸引力。
c、当时统治者执行较开明的外交政策。
2、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繁盛时期(1)、特点: ①呈现双向性,输出、吸收皆重②交往的国家地区增多③交流的内容更丰富④交流的层次提高,有先进制度、文化⑤交通是水陆并重⑥对世界影响巨大,中华文化圈形成(2).原因:a、政治稳定,国力强大。
b、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c、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
d、对外政策比较开放。
e、唐都长安是一座国际性大城市,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思考:唐朝的对外交往与汉朝相比有哪些进步?分析其原因。
(交往的范围、层次、交通路线、物品种类、影响等)3、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发达①交通以海路为主,外贸港口多特点:②内容以商业贸易为主③范围更广,与欧洲、非洲有交往4、明清时期--对外交往由开放走向闭关(1)、特点:①交通以海路为主②政策从开放到闭关③中国与外国侵略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④西学东渐(2)、原因:a、明初国力强盛,是出现郑和下西洋这一壮举的根本原因。
历史复习:中国的对外关系 (共41张)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材料分析中国古代对外开放的条件。
材料一: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经济、 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对外交通(陆路、海路) 发达,在政府开放的对外政策支持下,唐和亚洲、 欧洲各国之间的往来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 亚洲
各国的商人、僧侣和学者不断到中国,聚集在长 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大城市中,唐都长安成 为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材料二:……但是到了唐朝,尤其是宋朝,对 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当然,对外贸 易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中国前所未有的经济生产 率。航海技术的改进——其中包括指南针、带有 可调中心垂直升降板的平底船,以及代替竹帆的 布帆的使用——也很重要。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材料分析中国古代对外开放的条件。 材料三:
闭关 锁国
讨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有什么特点?
二、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特点
1.对外政策: 由开放走向闭关锁国
2. 对外交通路线: 由陆路为主转为海路为主
3. 对外交往内容: 有经济交流、文化交流和政治交往
4. 对外关系的主流是和平 5. 封建社会后期出现了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
问 题 探 究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我国古代统治
2. 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原因是什么?
①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不独立;
②当时中国综合国力弱,弱国无外 交。
中国现代对外关系
——新中国的外交
美国
资本 主义
精选2021版课件
苏联
冷战 社会 主义
新中国外交形势示意图 22
背景:
精选2021版课件
①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最突出特点)
②美国对中国的敌视和封锁
专题二 我国的对外交往
精选2021版课件
中国对外关系
资料: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与各国扩大共同利益,妥善解决分歧。
一、中美关系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标志着中美两国20多年相互隔绝状态的结束。
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政府同时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美国政府在联合公报中接受中国提出的建交三原则:同台湾断交、撤出军队和设施、废除美蒋条约。
两国从1979年1月1日起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是两国关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转折,中美关系从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中美外交关系的建立,为两国间的交往和合作开辟了道路。
30多年来,中美关系虽然经历了不少曲折和起伏,但总体上是向前发展的。
中美保持了领导人的互访和高级官员的磋商,两国在经贸、科技、文化、教育、军事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不断取得进展。
中美两国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双方在经贸、安全、公共卫生、能源、环境保护等众多领域和重大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上拥有重要的共同战略利益。
特别是在互利双赢的中美经贸合作,不仅造福两国人民,促进了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经济增长,而且成为两国关系的重要基础。
台湾问题是影响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
中国领导人一再向美方指出,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国的核心利益。
中国的鲜明立场使美方进一步理解了台湾问题的敏感性,多次重申美国坚持一个中国政策,遵守三个联合公报,不支持单方面改变台湾现状和宣布“独立”的言行。
2006年4月20日,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与美国总统布什会晤时,布什总统明确表示,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没有变化。
美国坚持一个中国政策,理解中方在台湾问题上的关切,不希望看到台湾当局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的行动损害中美关系。
二、中俄关系1949年10月2日,中国与苏联建交。
1991年8月苏联解体,12月27日,中俄两国签署会谈纪要,解决了中国与前苏联的外交关系。
中国对外关系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对外关系的演变与发展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对外关系的演变与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对外关系也经历了许多变化。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对外关系的演变与发展。
一、封闭时期的中国对外关系在中国的封闭时期,中国对外关系主要以封建王朝的朝贡体系为主。
中国古代的朝贡体系是一种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模式,其他国家需要向中国朝贡,以获取贸易和外交的机会。
这种体系下,中国对外关系相对封闭,主要以维护国内稳定和统一为目标。
二、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遭受了列强的侵略和割地,对外关系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中国的对外关系由封闭转向开放,中国开始与外国进行贸易和外交往来。
然而,由于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相对较弱,中国在对外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对外关系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对外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中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中国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和帝国主义,支持第三世界国家的独立和发展。
中国在对外关系中逐渐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四、改革开放以来的对外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关系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合作。
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之一,与许多国家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机制,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中国的对外关系挑战与机遇中国的对外关系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中国需要应对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各种地区冲突的影响。
另一方面,中国也面临着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机遇。
中国需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国际秩序的公正和合理。
六、中国对外关系的未来发展中国对外关系的未来发展将继续面临许多挑战和机遇。
中国将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专题四、中国历史上的外交关系
专题四、中国历史上的外交关系一、中国古代外交:1、两汉时期西汉: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建立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加强了汉朝和西域的联系,为后来使今天的新疆地区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通过丝绸之路而进行的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国和中亚、西亚各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东汉:甘英出使大秦(古罗马帝国),到达波斯湾。
2、唐朝遣唐使:日本政府派到中国交流的使节团。
来华目的在于向中国学习,吸取唐朝文化,对日本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广泛的影响。
鉴真:唐玄宗时应日本僧人邀请,历尽艰辛,终六渡日本到达日本讲授佛经。
同时还介绍中国医药、建筑、书法等知识。
玄奘:唐朝著名僧人,到天竺求佛法,促进中印文化交流;后整理的《大唐西域记》,是今天人们研究7世纪中亚、印度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3、两宋时期:海外贸易也蓬勃发展,广州、泉州、明州等地是闻名世界的大港,在主要港口设立了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中外经济往来频繁。
4、元朝: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华,著有《马可·波罗游记》,对西方人了解东方起了重要作用。
5、明朝:郑和下西洋⑴目的:明朝前期,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
⑵概况:1405年-1433年,郑和前后航海其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⑶评价: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里上上的伟大航海家。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戚继光抗倭:元末明初,我国的倭患严重。
明朝海防松弛,百姓身受其害。
在台州,九战九捷,后来荡平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永载史册6、清朝前期:郑成功收复台湾: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殖民者奉行血腥的海外殖民掠夺政策,在1553年葡萄牙攫取了我国澳门的居住权,1624年荷兰又入侵台湾。
中国对外关系史资料
】《中国对外关系史》复习资料1、天下观念中国传统世界观念的核心即天下观从属于总体的“天道—天理”观念,它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
在中国与“他者”的关系上,天下观的本质是一种华夏文化中心论,其秩序是“中国治下的和平”。
从对外观念的角度而言,天下观念的后果之一就是导致中国人习惯于以自身即人类、以中国即天下的角度观察自身和世界,从文化意义上形成了“天朝型模”的世界观,即以自我为中心,不以平等看待外国。
这影响了我们反观自身和审视外族与世界的视角,导致我们在受到侵略时严重的心理失落,思考中外关系的正常思路被长期扭曲。
天下观念对中国人对自己国家身份的认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一直以朝代名称代替国家的固定封号,在身份认同方面,国人一方面具有天下一统的大同理想,一方面重视乡土观念,然而却缺乏民族观念,对民族国家的意识不强。
这导致了中国的民族主义在近代之前始终未能产生。
此外,天下观念中的大同理想,使我们在对外关系中崇和尚礼,很重视自己的国际地位和国际道义而非国际法。
同时,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我们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周边国家对中国的崛起习惯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待,因此稳定周边、立足亚太成为我们一段时期内摆脱外交困境的出路。
天下观念在体制上和结构上已然崩溃,但却并未导致天下关怀的精神崩溃。
天下观念曾经给了中国人人性发展的最高境界的呵护,走向民族国家观念则使中国人失去了这种呵护,因此产生了极大的不安全感。
我们只有从民族国家向着天下出发,才有可能摆脱那种现成的符号框架与区域性限定,才有抵达更高的人性的可能性。
2、朝贡体制朝贡体制是天下观念在中国王朝统一时期的成熟的制度构建。
是指附属国向宗主国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贡,以表明国家间关系形态。
因为主要表现为物品交换,又称为朝贡贸易,是东亚独特的一套政治、礼治、贸易上的国家关系形态。
它来自于商代中央与地方、王朝与附庸之间的礼仪关系,这种礼仪关系本质上是一种政治统属关系。
考研知识点归纳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的历史变迁与现实
考研知识点归纳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的历史变迁与现实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的历史变迁与现实进行归纳和分析。
一、清朝时期清朝时期,中国对外关系以闭关自守为主。
清朝统治者奉行的是“海禁”政策,限制外国贸易和外国人进入中国,这主要是出于对西方列强侵略的恐惧。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外力压迫的增加,中国开始意识到必须开放与外国建立更好的关系。
二、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时期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中华民国成立,这标志着中国开始了一段新的历史。
在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出现了新的外交思潮,主张以平等、正义和互惠为基础,推动国际关系的发展。
中国的外交政策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政策的重心是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和安全。
中国积极争取各国的支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中国在这一时期与许多非殖民化和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推动了国际关系的发展。
四、改革开放与和平崛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中国将自身的发展同世界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提出了“和平崛起”的理念,并提出了“互利共赢”的发展观。
中国大力推动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参与并推动了一系列重大的国际多边合作,增强了国际影响力。
五、当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当代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和平、发展、合作与共赢。
中国坚持独立自主、互利共赢的原则,尊重各国的国家利益和发展道路,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冲突。
中国积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加强与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也不断提升。
中国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主持和倡导了一系列国际合作倡议,如“一带一路”倡议。
六、中国面临的挑战与应对当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中国与一些国家存在着领土争端和区域紧张局势,如南海争端等。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五、比较古代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商路的六次演变: ①秦汉时期,对外贸易主要以陆路为主。 ②隋唐时期,又开辟了海上商路,水、陆并 进。 ③两宋时期,陆地商路中断,海外贸易发达。 辽、夏、金政权将岁币西运。 ④元朝时期,水、陆两条商路并进。 ⑤明朝,海运发达,远达东非和红海。 ⑥清初,闭关锁国,只准广州一地接待外商。
汉代:以西北陆路为主(丝绸之路) 主要成因: (1)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打通了中西交通路线 (2)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保护东西交通 (3)多次北击匈奴,基本解除匈奴威胁,保证此路 的畅通 (4)西汉定都长安,远离大海,走丝绸之路方便 (5)汉经济重心在北方,造船技术不发达
宋元:以海路为主
1、条件 国家统一 国力强盛、经济发达 对外交通畅通 政府鼓励对外交往(原因:宣扬国威、学 习国外文化、增加政府收入等) 2、途径 贸易往来 使节往来 民间学术交流(宗教传播) 战争 范围上:周边国家为主,开始同欧洲 往来 交往形式上:既有政治,也有经济文 化 途径上:有官方、民间两条途径,其 中官方是主要参与者 交往道路上:以陆路为主
古代促进中外交往的代表人物
除以上人物外,另有唐朝的阿倍仲麻吕、 空海、吉备真备(日本)等,元朝的马 可· 波罗(意大利威尼斯)、伊本· 白图 泰(摩洛哥),明末的徐光启、利玛窦 (意大利)等
唐至清前期对外贸易城市一览表
广州 泉州 宁波 上海 福州
唐朝
五代 南宋 元朝
明州
明州 庆元
明朝
清朝
二、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条件和途径
张骞(使节):出使西域后,开辟丝绸之路 甘英(使节):97年受班超之派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 法显(学问僧):东晋 到天竺求经,陆去海还,著《法 显传》 鉴真(学问僧):唐朝 六次东渡到日本,传播唐文化 玄奘(学问僧):唐朝 赴天竺研究佛经,弟子编《大唐 西域记》 义净(学问僧):唐朝 循海路到天竺,著《大唐西域求 法高僧传》 汪大渊(旅行家):元朝 著《岛夷志略》,记载东非情 况 郑和(使节):明朝 七下西洋
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
清代前中期闭关锁国的原因:
1、根本原因(经济基础) ——重农抑商、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封闭性决定对外锁国。 2、政治原因: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西方崛起之际,清统治者对西方的戒备之心 3、文化原因:传统文化的保守性 ——清统治者不知世界大势,固守天朝上国观念,自大保守心 态与无知。
近代中国对外关系的特征: ——从被动开国到主动学习西方。
近现代中国全球化进程中的三件里程碑式的大事? 鸦片战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对外开放 中国加入WTO, 三次开放,从本质意义上说有什么差别?
鸦片战争是列强用大炮打开中国的大门,是一种野蛮的 侵略,中国的被动开放伴随民族屈辱;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对外开放是主权国家主动走向世界 的重大举措,出于中国经济建设的需要; 中国入世是中国全面融入世界(市场)的历史性一步。
时势: 19世纪上半叶,西方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加速对外扩张。 经济、对外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14-18世纪末中西对外关系对比与演变
14世纪,西欧自给自足庄园经 济开始衰败,资本主义萌芽
14世纪后期,明太祖海禁政策
1500年前后,西方开辟新航路, 1500年前后,明代中国依然海禁 早期殖民活动,走向海洋,积 极扩张,世界市场初现
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
一、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时代特征(统治者对开放的态度)?
史实: 2、对外交流的主要途径、媒介? 3、对外交流的相关重要事件? 4、对外交流的成果?
评价: 5、对外交流对中外历史的影响?
A、汉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时代特征:开放、包容、唐代最盛
汉代:交流途径: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 交流史实:①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②设河西四郡;设西域都护府,加强对西域控制。 ③东汉佛教传来 交流成果:器物交流为主。 唐代:交流途径:陆上丝路的繁荣 (海上丝路也有) 交流史实:①安西、北庭都护府 ②长安成为国际大都会(东西方文化融汇) ③遣唐使、东亚文化圈(新罗、日本、越南) 涉及国家:波斯、大食、天竺(伊朗、阿拉伯、印度) 朝、日、越 交流成果:文字、建筑、科举、政治制度、学者交往….
中国对外关系的历史进程和现状
中国对外关系的历史进程和现状中国作为人口和土地面积都居世界前列的国家,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一直备受关注和重视。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对外关系也经历了不少曲折和变化,本文将梳理中国对外关系的历史进程和现状。
一、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古代中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之一,而对外关系在古代的中国也有其独特的发展历史。
在周朝时期,中原文化逐渐扩散到周边各地,并与周边地区的文化相互交流融合。
而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兼并和割据使得诸侯国之间的地理边界不断变化,也使得各国之间重整阵脚,对外关系得到了全新的发展。
汉朝时期,中国先后与东南亚、中亚的诸多国家交流。
最著名的就是与罗马帝国的贸易,使得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
唐朝时期,多个外国使臣来到中国,在文化和军事上与中国展开了交流。
其中,唐朝丝绸之路的开辟和推动,对拉近东西方文化之间的距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上种种,都彰显了中国在古代时期对外关系的广阔和多元性,与世界其他各古文明国家相比也毫不逊色。
二、近代以来的中国对外关系在近代以来的中国对外关系中,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地位遭遇了最大的考验。
1842年以后,中国在与列强的战争中屡屡败绩,最终签署了不利于自身利益的不平等条约。
在此之后,中国逐步脱离了世界主流,成为国际事务中的新兴势力。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国自身发展的进步,中国开始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
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走向独立和自主描绘了全新的发展图谱。
1950年代和1960年代朝鲜战争、与美国的朝野磨合都是中国对外关系中的重要节点。
1970年代,中国在与美国的接触中,逐渐消弭了彼此间的疑虑和隔阂,建立起了互信,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开辟了崭新的道路。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逐渐成长为一个崭新的大国。
中国还与邻国和西方国家展开经贸往来,开始走向全球化发展。
随着中国的崛起,在国际事务中,中国的话语权和影响力逐渐扩大,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中国对外关系的现状面对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国在对外关系中也出现了新的挑战。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6)与欧洲的往来 (6)与欧洲的往来 a汉朝与大秦的往来 汉朝与大秦(罗马帝国)之间都有直接交往的愿望, ①汉朝与大秦(罗马帝国)之间都有直接交往的愿望, 受安息等国的阻隔。 受安息等国的阻隔。 未果, 公元97 97年 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至波斯湾未果 ②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至波斯湾未果,166 大秦安敦王朝遣使来到东汉,这是<后汉书> 年,大秦安敦王朝遣使来到东汉,这是<后汉书>正史中关 于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 最早记载。 于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 b隋唐和东罗马的往来 唐朝和东罗马有使节往还。 ①唐朝和东罗马有使节往还。 东罗马的医术、杂技在这时传入中国。 ②东罗马的医术、杂技在这时传入中国。 唐朝的丝绸、瓷器大量运往欧洲。 ③唐朝的丝绸、瓷器大量运往欧洲。 元朝时, 马可.波罗来到大都, C元朝时,意 马可.波罗来到大都, 明徐光启与传教土合译西方科技书籍, D明徐光启与传教土合译西方科技书籍,利玛窦等来华 宣传西方文化知识,<坤舆万国全图>,西学东渐, ,<坤舆万国全图>,西学东渐 宣传西方文化知识,<坤舆万国全图>,西学东渐,把儒学和 道学介绍给西方, 道学介绍给西方,
3、原因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频繁时期,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频繁时期,大都发生在统治时间较 长的汉唐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等时期。上述时期 长的汉唐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等时期。 除清朝外)对外交往频繁的共同原因是: (除清朝外)对外交往频繁的共同原因是: 国家强盛,经济文化各方面居世界先进地位 各方面居世界先进地位。 (1)国家强盛,经济文化各方面居世界先进地位。对 外贸易是在农业、手工业, 外贸易是在农业、手工业,尤其城市商业发展的基础上 产生的。 产生的。 (2)海陆交通发达,航海技术进步; 海陆交通发达,航海技术进步; 多数王朝的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 开明的对外政策。 (3)多数王朝的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概论考研笔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概论考研笔记本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概论考研笔记》旨在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的重要性和研究目标,并概括论文的内容和结构安排。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是研究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历史和国际关系发展的重要学科。
通过深入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的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对外政策,并为未来的对外交往提供借鉴和启示。
本篇论文的研究目标在于系统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的主要事件和重要阶段,并分析其对我国国际地位和对外政策的影响。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的演变过程,以及在全球舞台上的作用与影响。
本篇笔记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组织:引言: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概论考研笔记》的重要性和研究目标,概括论文内容和结构安排。
历史回顾: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对外关系历史,包括重要事件和阶段。
影响分析: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历史对我国国际地位和对外政策的影响,探讨其意义和启示。
总结与展望:总结对外关系史概论的研究成果,展望未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的发展趋势和重点领域。
通过以上结构的安排,本篇笔记将全面而系统地呈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的概况,并为读者提供了深入了解我国对外关系的途径和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的背景,包括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和政治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这一事件对中国的对外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成立初期,中国面临着艰难的经济和政治重建任务。
同时,中国还要应对国内外的种种挑战,如朝鲜战争、台海冲突以及与西方国家的关系。
中国对外关系中的重要人物包括___的首任领导人___,他的思想和领导力对中国的对外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___提出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推动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和合作。
其他重要人物还包括___、______等___的领导人,他们在中国的对外政策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
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中国自古以来一直重视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拥有丰富而复杂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受到了时代背景、国内政治经济状况、国家意识形态以及国际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从秦汉、元明、清朝以及近现代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入手,探讨中国在各个时期的国际交往与对外政策。
1. 秦汉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在秦汉时期,中国处于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下,外交政策主要以维护边疆稳定和开辟丝绸之路的经济利益为主导。
汉武帝时期,中国的对外关系达到了巅峰,开始了著名的“西域开放”政策。
外交使节、士兵和商人们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地区进行贸易与文化交流。
此外,汉朝还同周边国家进行了外交合作,通过通婚、贸易和谢罪使节等手段来维持边疆稳定。
2. 元明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元朝时期,中国面临着外来政权的统治,外交政策主要以巩固统治和拓展领土为目标。
元朝在外交方面采取了蒙古化政策,通过蒙古宫廷封赐以及政治联姻等手段来巩固统治,并向西亚、东南亚派遣使节以拓展对外关系。
明朝时期,外交政策主要以防御北方鞑靼人的入侵和恢复中原为主。
明朝通过修建长城、加强边防和加强对外贸易以保护国家的边境安全和经济稳定。
3. 清朝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清朝时期,中国采取了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主要是为了保持封建统治的稳定,并防止外来势力对中国的侵略。
然而,在清朝后期,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内部的革命浪潮,清朝不得不对外关系进行调整。
中国政府认识到外交的重要性,开始与西方列强进行接触,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同时,中国也与邻国进行了外交交往,保持了地区稳定并保护了国家利益。
4. 近现代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近现代时期,中国的对外关系受到了国内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的影响。
中国开始提倡独立、自主和平等的对外关系,并参与到国际事务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积极推行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政策,与其他国家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概况1、阶段特征先是从周围的邻国开始,如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后逐渐扩展到印度、波斯、 *** ,最后到欧洲、东非和北非。
(1)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往来的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等一些国家。
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
①史实:A.由张骞凿通的“丝绸之路”,是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关系最光辉的表现,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B.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时,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到达了安息西境,因不明情况行至波斯湾而还。
C.到166年,大秦国王安敦派使正式来中国。
这是中国和欧洲正式交往的开始。
D.汉同日本、朝鲜有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
②特点:a.从范围上:周边国家为主,开始同欧洲往来b.从交往形式上:既有政治的,也有经济的;c.从途径来看:有官方、民间两条途径,其中官方是主要参与者;d.从交往道路上:以陆路为主。
(2)第二时期是隋唐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处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
①史实:a.朝鲜:新罗统一;高丽乐,留学生,手工技术;贸易b.日本:遣唐使,留学生,人物。
行政制度,京都建筑,文字,生活c.印度:天竺;熬糖法;文化双向交流;玄奘西游d.西亚:波斯国王、商人、舞蹈。
大食 *** 教,造纸、纺织;瓷器②特点:A.全面开放,影响深远。
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
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
B.此时期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
最显著的如波斯、 *** 的使节和商人大量来中国。
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
C.陆海并举,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
D.双向交流,(3)第三个时期是宋元时期①史实:a.南宋时期,指南针传到欧洲。
b.元朝时,火药传到欧洲。
中国的对外关系史
我国的对外关系一、秦汉1、辰韩被称为秦韩【三韩先后会见汉武帝和光武帝】2、东汉光武帝: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绶。
3、越南的象牙、犀牛和珍珠4、丝绸之路的形成(张骞出使西域以后),走这条路,与中亚、西亚和南亚都有往来。
5、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的海上丝绸之路。
(出广东、沿印支半岛,绕过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到印度)6、安息和大秦公元97年班超派副使甘英到大秦,未成功公元166年,大秦安敦王朝到了东汉。
犀角(同欧洲的直接往来)二、隋唐1新罗是唐朝的留学生中最多的。
崔致远2大化改新(留学唐朝的人策动的)吉备真备3以佛教为纽带,中和天竺的交往密切。
郁金香和菩提树义净4 唐朝时,波斯遭大食的侵略。
唐高宗时大食与中国通使。
5 东罗马和非洲三、宋元1、北宋在广州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
2、南宋与阿拉伯人联系最多。
泉州是最大的对外贸易港。
3、元朝,对外贸易扩大了在各港口设市舶司。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元世祖时来到中国畏兀儿族人列班扫马前往西亚和欧洲,第一位访欧的旅行家。
四、明清1、1405年-1433年,郑和下西洋目的:宣扬国威,加强联系。
满足对异域珍宝的需求。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主动外交。
不是发展海外贸易。
不计经济效益。
2、华侨开发南洋(郑和下西洋以后)从唐朝就开始了3、私人海外贸易被限制。
1553年——1565年台州戚继光(浙东)福建和广东俞大猷3、1553年借地晾晒。
租借澳门设置自治机构任命官吏派军队修筑炮台4、1661年-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5、1685年-1686年雅克萨之战。
1689年《尼布楚条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借口海船损坏,借地晾晒贡物,通过行贿明朝地方官的手段,获得上岸居住的许可。
第二:后来,他们买通澳门守将,获准每年纳银500两,租借澳门为暂居贸易地。
第三:此后,他们扇子修筑城垣炮台,设置“自治”机构,任命官吏,派驻军队,强行租占澳门。
③葡萄牙租占澳门以后,明政府始终掌握着澳门的领土主权。
(5)与欧洲大秦的交往
①汉朝与大秦,地处陆上丝绸之路的两端,都想直接交往,但受到安息等国的阻隔。
②公元97年,甘英出使大秦,虽未到大秦但到达了波斯湾。
③大秦将目标转向海上,间接地与中国展开丝绸贸易。
④《后汉书》记载,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出的使者,终于到达东汉,将象牙、犀角等礼物赠送给东汉皇帝。这是正史中关于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
2、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隋唐时期陆路、海路方面的交通路线、唐朝政府的对外政策、隋唐和新罗、日本、东南亚、印度半岛、中亚、西亚、欧洲非洲等地的交往的史实和意义)
3、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主要特点;郑和下西洋;明朝抗倭斗争;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反击沙俄入侵)
2、两汉时期对外交往的基本史实
(1)与朝鲜的关系
①秦汉之际:原属燕、齐、赵故地的北方人有许多到朝鲜。
②两汉时期: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曾多次派人到汉,先后会见汉武帝和光武帝,加强了双方的联系。其中的辰韩,引进中国的先进文化,语言、称谓、生活风俗与秦相似,有人因此称之为“秦韩”。
③贸易往来:朝鲜特产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等工艺品,以及铁制生产工具等输出到朝鲜。促进了朝鲜半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5)郑成功收复台湾
①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
②1661――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③郑成功收复台湾,是捍卫祖国领土主权的丰功伟业,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祖孙三代在台湾发展农商,提倡文教,保境安民,对台湾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6)清朝反击沙俄侵略的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⑤局限性:其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采取的是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朝造成了巨大负担,随着国力衰退,航海的壮举也悄然结束。
(2)华侨对南洋的开发:
从唐朝开始,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有很多人到南洋诸岛谋生。郑和下西洋以后,更多的中国人迁徙到南洋各岛定居,成为华侨。他们把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带到了南洋,对南洋的开发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②戚继光抗倭概况:
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东抗倭,取得台州九战九捷的重大胜利。
戚继光率军开赴福建、广东,与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倭寇。
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4)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
①背景:16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葡萄牙等殖民者相继来到东方,抢占殖民地,开始了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侵扰。
②与阿拉伯交往:从唐高宗时起,大食与中国通使,持续了一个半世纪。
中国的造纸术在唐朝时期传到大食。
(7)与欧洲的交往:唐朝和东罗马有使节往来,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传入中国。中国的丝绸、瓷器大量运往欧洲。
(8)与非洲的交往:唐朝时期中国和非只有也有来往,中国史书上有这方面的记载。唐朝人杜环在非洲留下行踪,他撰写的书中记载了非洲的风土民情。史书记载东非索马里使者,在唐太宗时来中国。非洲出土的陶瓷残片包括唐三彩和邢窑、越窑的产品。
(3)中国和亚洲、欧洲、非洲几大文明区的交流使中国及其他国家的文明进步都受到了有益的影响。
(4)中国的对外活动在当时世界基本隔绝的情况下,为人类的交流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
1、隋唐时期的对外交通:
(1)陆路方面:
①从长安出发,向东可到达今天的朝鲜。
②从长安出发,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可以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洲、非洲许多国家。
(4)交往内容明显不同:中国传出去的主要是制度、文化、生产技术等,推定了各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一些近邻国家来说我们已经成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外国传入的主要是土特产品、物种、艺术等等,丰富了唐朝的社会生活。
6、唐朝的国际地位:
在对外交往中,中华文化圈形成,唐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并对亚洲及至西方、使节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与日本的关系
①秦汉时期,不少中国人渡海去日本。
②《汉书》记述了“倭人”的生产生活和习俗,说明我国那时对日本已经有了初步了解。
③汉武帝时期,日本有30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与中国友好往来。
④东汉光武帝时期,“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帝赐以印绶”,日本出土的“汉委奴国王”金印证实了这一事件的真实性。
5、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
(1)交往范围广泛,具有连续性。交往的国家包括东亚、南亚、东南亚、中亚、西亚、欧洲、非洲等国,且交往并不因为中国发生内乱而中断,有明显的连续性。
(2)交往的领域全面: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
(3)交往的渠道众多:包括官方公派及民间的留学、国家及民间的贸易、宗教的传播等等。
4、隋唐时期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
①隋唐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处于使节先进地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②隋唐时期,中国对外交通发达。
③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鼓励外国人来华贸易、读书和做官。
(2)影响:增进了中外了解、联系和有益,促进了中外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步。
(2)海路方面:
①从登州(山东蓬莱)、扬州出发,可到达今天的韩国、日本。
②从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可到达波斯湾。
2、唐朝的对外政策:唐朝政府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任官,和中国人通婚。
3、隋唐对外交往的基本史实
(1)和新罗的往来:
①隋唐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都有来往。
②7世纪后期,新罗和唐朝的往来更加频繁。
③经济交流:唐朝的长安和沿海许多城市设有“新罗坊”“新罗馆”,接待新罗商旅。
④政治交流: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设立国学教授儒学。
⑤技术传播:新罗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制瓷、制铜技艺。
⑥文化交流:唐朝的留学生中,以新罗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远。新罗人喜欢唐诗,许多人会写唐诗。
(3)明朝抵抗倭寇的斗争
①倭患形成的背景:
第一: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被称为倭寇。
第二:明朝中期,朝廷误认为倭寇的出现是因为海外贸易,所以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使得私人海外贸易受到严厉限制。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些奸商,与倭寇相勾结共同走私,抢掠分赃,倭患愈演愈烈。
②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族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要。
③概况:从1405年到1433年,先后7次下西洋,访问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除了东南亚的近邻,就是印度洋沿岸各国,阿拉伯半岛各国,东非沿岸各国,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④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是空前的,有利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郑和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郑和下西洋期间倡导的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为亚非国家之间的交往,确立了不成文的准则,对后世影响深远。
⑤文化交流:日本各级学校教授儒学。
⑥经济交流:日本同唐朝的贸易往来频繁,日本出土了大量唐币“开元通宝”,中国也出土了日本的银币。
⑦对中日交往有突出贡献的人物:日本的吉备真备和中国的高僧鉴真等。
(3)和东南亚的交往:
隋唐时期,中国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有往来,彼此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品。
影响:
①丝绸之路是中西交通的陆上通道,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②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的技术、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
③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④使世界古代的文明中心联接起来,使世界文明由分散走向联结,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隋超:隋炀帝派人出使马来半岛,半岛上的赤土国派王子回访。
唐朝:唐朝中期,骠国王子访问中国,所带歌舞团的演出轰动长安,白居易的诗“玉螺一吹椎髻耸,铜鼓一击文身踊”,就是描写这次精彩的演出。
(4)和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
①中国和天竺的交往以佛教为纽带。
②唐朝贞观时期,天竺一再遣使来唐,送来郁金香、菩提树。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命题趋向:
对外开放,通过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博采众长,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古代文化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和世界全球化的国际形势下,越来越强调对外开放的重要性。
考纲要求:
考纲要求具体掌握以下考点:
1、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与朝鲜、日本、越南的交往,与西亚、欧洲的往来,丝绸之路的开辟、路线、意义;“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路线、意义)
(2)海上丝绸之路
开辟时间:汉武帝以后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贸易往来。
路线:从广东出发,向西沿着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绕过今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
(3)意义: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文明的联系。开通后官方的经济交流与民间的海上贸易更加活跃,扩大了秦汉文化对外的影响
③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竺。
④在中印文化交流中,高僧玄奘和义净起了重要作用。
(5)与中亚的交往
中亚一些国家同隋唐往来密切,一再遣使前来,带来了名马、异药等特产。
(6)与西亚的交往
①与波斯的交往:隋朝和波斯义净互遣使节;唐朝时期,波斯遭到大食的侵扰,其王及儿子先后前来求援。许多波斯商人在中国开设“波斯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