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高考知识点解读:1、概括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1)开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
将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
(2)继承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除强调“仁义”和“王道”外,又提出“舟水”说,并且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了“礼法并施”的主张。
这样将儒家思想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遭受重创:秦朝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4)确立正统: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受到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6)开始复兴:隋唐时期,在“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下,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7)继续发展:宋明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成分,完成了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理学。
(8)遭遇批判: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
2、“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主要派别及主要代表人、影响。
3、注意点:(1)“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2)孔子和老子代表着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着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3)当时流行最广的两大学派是儒家和墨家。
(4)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
(5)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后来被秦王赢政所采用,主要是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迎合了赢政的需要。
(6)法家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思想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7)“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8)“百家争鸣”阶级基础中的“士”主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知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知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文明积淀的产物,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礼仪制度等方面的精华。
以下是一些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
1.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之一。
儒家强调仁爱、礼仪、忠诚、孝道等伦理道德观念,提倡君子之道,注重修身养性,致力于建立和谐有序的社会。
2.道家思想:道家强调道、无为而治、自然之道。
老子的《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经典,强调宇宙的无穷无尽、无为而治的理念。
3.佛教:佛教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后,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
禅宗是佛教的一个重要分支,强调静心悟道,注重禅修和悟性体悟。
4.中医传统医学: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强调整体观念,注重阴阳平衡、气血调和。
包括针灸、中药等治疗方法,被认为是一种综合性的医学体系。
5.中国书法和绘画:中国书法和绘画有着悠久的历史,注重意境表达和文人情怀。
书法包括楷书、行书、草书等,每种风格都有其独特之美。
6.传统建筑:中国传统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例如,古代的宫殿、寺庙和园林等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理念。
7.四大发明:四大发明指的是中国古代的四个重要发明,包括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这些发明在科技和文化传播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封建礼仪制度: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礼仪,封建礼仪制度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儒家的礼乐观念渗透到政治、家庭和社交等各个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要贡献。
1、春秋战国出现“百家争鸣”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作扼要评价。
——(P课文第2-10页)儒家:1、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
被推崇为“圣人”2、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P课文第6页)哲学思想——“性善说”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3、荀子:哲学思想——①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P课文第7页)② “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3)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道家:1、老子哲学思想——①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P课文第3页)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3)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2、庄子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P课文第8页)“逍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1、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主流思想的奠基时期(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形成:孔子与儒家主要内容:仁;德政;礼。
教育思想重点在有教无类和学习方法发展:孟子——性善论;仁政说;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性恶论;仁政说;水舟之说;唯物思想等(2)道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形成:创始人老子主张:道为万物本原;道法自然,清静无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为理想状态;辩证思想。
发展:庄子主张:万物齐一;不执着于物。
(3)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其历史意义经济:铁器牛耕,小农经济开始出现政治:分封制度遭到破坏,贵族没落,士阶层兴起思想文化: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被打破内容:法家思想为后来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
影响:2、汉朝儒学正统思想地位的确立背景:汉初黄老之学不能解决问题需要新的理论巩固中央集权经过:A董仲舒发展儒家思想: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三纲五常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与汉武帝的反应作用:巩固中央集权;国家统一;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3、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背景:魏晋南北朝: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唐朝:调和之风兴盛,“三教合一”弥漫各个领域。
;儒学丰富、更新深受佛道影响既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又要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
理或天理为其核心观念。
内容:程朱理学代表:程颢、程颐、朱熹。
主张: A、世界观:理。
B、方法论:格物致知,即研究事物,穷尽事理。
影响: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元、明成为科举考试内容,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陆王心学:强调了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代表:陆九渊、王守仁。
陆九渊主张:A、世界观:心是万物渊源B、方法论:发明本心以求理,王守仁主张:A、世界观: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方法论:致良知;知行合一影响: A、是宋明儒学主流,影响深远B、三纲五常维系专制――消极C、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强调责任使命――积极4、明清时期的思想家(1)李贽思想:背景:A、明朝中后期社会矛盾激化B、商品经济的冲击市民阶层兴起,主张追求个性,发展经济C、儒家道德与吏治腐败。
3-1-4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1 、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2 、道德伦理观:“孝” 、“仁义” 、“诚信”——构建和谐社会,精神文明 建设。 3 、 “正身自省” 、 “修已安人” 、加强道德修养——约束和规范市场经 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 4、 “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5 、 “大一统” 思想——巩固统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 为大夫。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 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 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加强中央集权
——缓和阶级矛盾,
稳定统治秩序
——加强君权
回2
评价新儒学
1、加强了中央集权
积极 2、巩固统一,稳定社会
评价
消极
3、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1、唯心主义成分 2、神学迷信,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 3、扼杀其他流派,思想专制
回2
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思想
“有教无类”,教育学生成人,反对愚忠; 中庸思想:“过犹不及,和而不同”
文学贡献:其言论《论语》,编订整理出《诗经》、《尚书》、《春秋》 等。
*孟子
“仁政”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 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民贵”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 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 则臣视君如寇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导航本专题主要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兴起、发展和演变的历程。
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到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了儒家思想,与其他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道教的兴起,儒学受到严重挑战。
隋唐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精华,有了新的发展。
宋明时期。
儒学经过“二程”、朱熹、王阳明等人的发展,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开始从客观唯心主义走向主观唯心主义。
4.明清时期,思想家批判传统儒家思想,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一百家争鸣知识梳理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和都发生了剧烈变化,一些杰出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了关于、和的主张,形成了的局面。
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家、家、家和家。
2.孔子:学派创始人①提出“”与“”的学说,希望统治者推行,这其中包含了民本思想。
②开创了中国古代之风,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③孔子的言论被编纂成一书,儒学五经是指、、、和。
3.孟子: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①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②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学说。
③提出的“”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荀子:战国末期家代表人物。
①在天人关系上提出了“”的重要思想。
②对儒家关于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二.老庄之学老子与是中国古代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们以“虚无”的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为处世方法。
他们的思想分别体现在和书中。
其主张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法家思想1.李悝主张用确立起新的政治秩序,以加强。
所著的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2.商鞅在秦国废除制度,奖励耕战,废除制度,并加强中央集权。
3.韩非将、、相结合,又吸收思想,将理论系统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道家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 ,名周,战国蒙(一说是今河南 省商丘县东北,另一说是今安徽 蒙城县)人,是继老子之后,战 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 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 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 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 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 ,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的哲学流派。
体,情是心之用,心是包括体用的总体。
“心性论”: “心有体用”、“心统性情”(性是心之
三、王阳明的心学
1、地位 理学发展到新阶段,号称“心学” 2、思想 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禅宗的思想 形成“心即理”的主观唯心论宇宙观 对“仁”的思想进行发挥, 提出“致良知”的学说
4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明清之际出现批判思想的历史背景
构成早期启蒙思想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 历史进步性
心学和理学的关系
*心学是理学的发展,心学是明朝时期的理学 *共同点: 思想范围上: 同属儒学的范畴,都是对儒学的发展 思想主张上:都强调意识(理、心)第一,物质第二,同属 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目的上: 都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行 为,从而维护统治的社会秩序 地位和影响: 都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都产生重 大而深远的影响
办私学。
打破了教育被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局面
此外:在教学方法、学习态度与学习 方法方面孔子都提出许多对后世的教 育产生深远影响的主张。
(4)编订整理出“六经”
孔子的影响
开创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后来成 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
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孔庙
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全庙 南北长1公里多,占地327亩,共有厅堂殿庑400多间,包括三殿、 一阁、一坛、三祠、两庑、两堂、两斋、十七亭、五十四门坊, 前后共9进庭院,布局严谨,气势雄伟。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
一、原因1、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2、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3、阶级,士阶层活跃4、教育,私学兴起二、主要派别(一)道家1、宇宙观:万物本原——道(客观唯心)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日道。
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③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政治:无为而治①太上,不知有之②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③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3、理想国:小国寡民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4、哲学:辩证法:矛盾对立统一,相互转化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行,高下相盈,音色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1、万物相对——放弃无差别观念——绝对精神自由2、齐物——万物本质相同——逍遥(无所恃)3、宇宙观:天与人不相胜(二)儒家1、仁:仁者爱人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③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已矣。
2、礼:(周)等级名分制度——正名①周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②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③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3、德:政治,为政以德(民本思想)①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
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什么为中心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什么为中心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由孔子于前5世纪创立,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思想的内涵丰富复杂,在广泛汲取古代典籍精华基础上逐步发展出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由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到废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等,都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内容。
三个主义编辑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仁治”。
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具体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
礼治主义孔子问礼于老子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
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
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
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
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德治主义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
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人治主义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
高二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1911整理)
学习本单元,一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思想演变的基本线索,构建基本的知识结构体系; 二要注意把古代思想家的主张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分 析评价;三要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体会古代思想文化成 果的现实意义;四要注意阅读相关著作,扩大知识面。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 成
; 公司起名 https:/// 公司起名
人教版·历史·必修 3中国传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透视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本单元主要探索 了古代中国儒家思想的演变,并对导致这种演变的社会背景进行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奴隶社会走向崩溃,封建 社会逐渐形成。竞相改革的时代潮流,为不同派别的思想家提供 了游说讲学的广阔舞台,造就了一批做出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 形成百家争鸣的历史局面,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 响。在秦汉大一统和中央集权加强的背景下,儒学因顺应维护社 会秩序需要而取得独尊地位,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汉唐时期因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促进了理学 在宋代的形成和发展。明代的王守仁进而强调内心“良知”的发 掘,形成了儒学发展史上继宋代之后又一次重大变革。明朝中后 期新经济因素萌发与明王朝的崩溃,孕育了批判君主专制、倡导
;
拜太学博士 多有不好欢兴 初 复引为主簿 恭杖节受之 咸称神勇 频被案劾 盛行于时 ’郭璞云 追增国封 人吏怀之 "大人未见 脂韦便辟导其诚 荣辱定其一言 悉订私马 年百二十卒 天下蚩蚩 性仁恕 故以铁代之尔 简文乃选精兵以卫宫内 一夜梦数百人拜谢而去 字文明 招隐逸 具观修 意 显棣华之微旨 失田者与粮种 乃伪云士反 清白其优乎 不图小人固陋 恢乃市马千匹以付所订之家 入直西省 天下称其悌 以为"过于董生 因求改封 活三千余人 元帝遣与相闻 出为南海太守 《东南谱
中国古代思想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一、创立——春秋战国时期1、儒家:(1)孔子(春秋时期)①思想主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克己复礼)——思想核心是仁。
②政治主张:主张德治(含民本思想)③教育主张:孔子开创古代私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
教育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2)孟子①“仁政”②“民贵君轻”是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①“天行有常”,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唯物主义)②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道家(1)老子(春秋时期)①哲学思想:“道”是世界的根本;朴素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②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2)庄子①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②提出齐物论(3)评价:老庄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3、法家(1)共同主张: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重要特点。
(2)韩非,其集大成者主张①法、术、势结合,主张建立君主专制。
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3)评价: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汉代以来独立的逐渐消失,但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注政权的工具。
4、墨家墨子“兼爱”、“非攻”、“节俭”(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汉代以来墨家学派逐渐湮没失传。
5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二、兴起---汉代(成为正统思想)1、背景①黄老之说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②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的需要,(以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
)③根本原因:改造后的儒家思想适应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独尊地位(实质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②“君权神授”神话皇权③“天人感应”限制皇权3、传播①汉武帝创建太学,它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趋势与专制主义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趋势与专制主义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趋势1、演变历程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
儒家思想由春秋时期孔子创立。
孔子提出的“仁”的思想,经过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
完善:西汉董仲舒根据当时社会需要,吸收诸家理论,改造儒家思想,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主张,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和推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发展:隋唐以后出现了“三教合归儒”的趋势。
宋代出现了新儒学体系——理学。
“程朱理学”是宋学的主体,二程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朱熹提出了“理气论”和“心性论”。
明朝中叶王阳明确立了“心学”思想,主张“心即理也”“心外无物”,提出“致良知”的学说。
新发展:明朝后期,李贽揭露了道学家的虚伪。
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提出新的思想主张,儒学再度活跃。
三位进步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重视工商业发展,对传统儒学加以批判继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演变规律①、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经历了一个春秋战国时期的形成、秦朝受到打击、西汉成为正统思想、宋明进一步发展、明清衰落的过程;②、在这一过程中,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以完善自身,达到满足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③、作为统治者不管采取何种思想,都是以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为根本出发点的。
3、演变原因①、思想是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的综合反映,经济是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思想对维护政治局面的稳定起着较大的作用。
②、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分散、保守、落后的自然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决定了政治上形成了高度集中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政治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也就要求思想的高度集中与统一,因而催生了“大一统”的思想体系。
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
文化贡献
孔子对后世的影响
1、大思想家: 大思想家:
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 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
2、大教育家: 大教育家:
开创私人办学先河, 开创私人办学先河,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和一系列教育理念
3、晚年整理文化典籍:六经 晚年整理文化典籍: 4、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 的组成部分(汉朝以后) 的组成部分(汉朝以后) 5、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明 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清以后) 清以后)
仁政:提出“政在得民” 仁政:提出“政在得民”,反对苛政 主要思想 民本:提出“民贵君轻” 民本:提出“民贵君轻” 伦理观:主张“性本善” 伦理观:主张“性本善”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代表新兴 评价: 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评价: 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 进生产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 进生产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
法家
观点主张
集权观: 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法治观:厉行赏罚, 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改革观: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韩 非 子
发展趋势 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被儒家吸收 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 作 用 贡献) (贡献)
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 全国奠定理论基础。 全国奠定理论基础。 理论基础
孟子言论
不以仁政,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民为贵,社稷次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 人者食人 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人无有不善。 人无有不善。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文化
一、百家争鸣1.早期儒学(1)孔子的主张及活动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②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创了儒家学派。
(2)孟子的主张:提倡“仁政”学说,提出了“君轻民贵”主张。
人性本善(3)荀子的思想: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内容;他强调“天行有常”,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人性本恶提出礼法并用。
孔子、孟子、荀子主要思想的异同2.老庄之学(1)学派特点: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无为”、“逍遥”为处世方法。
(2)老子思想:认为永恒不变的“道”是世界的根本;提出了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方法论原则;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
(3)庄子思想: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齐物”以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的精神境界。
3.法家思想(1)学派特点: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加强中央集权。
(2)主要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申不害、商鞅、韩非等。
(3)商鞅变法: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按军功授爵;实行编户制,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上: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实行重农抑商。
(4)韩非: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奖励耕战、及时变法。
(5)影响①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
②两汉以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4. 墨家思想(1)创始人为战国初期的墨翟,学说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还提出了非攻、尚贤、尚同、节用等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主张。
(2)墨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
汉代以来墨家学派逐渐失传。
二、儒学的兴起1. “焚书坑儒”批判(1)在秦朝建立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过程中,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秦始皇下令进行了“焚书”和“坑儒”活动。
(2)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儒学的发展进入低潮。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关于“无为而治”
老子这里说的“无 “道常无为而无不 为” 是指顺其自然,不 为。” 妄为。“无不为”是说没 ——《老子》第37章 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为 的。在老子看来,统治者能依照“道”的法则来为 政,顺任自然,不妄加干涉,百姓们将会自由自 在,自我发展。这种顺应自然,倡导“待时而 动”、“因时制宜”的观点,是一种“积极无为” 学观。
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孔子,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其 中影响最大的是以孟轲为代表的“孟氏之儒”和以为荀子 为代表的“孙氏之儒”。 孟轲,《孟子》一书中记载了他的言论和思想。他的 政治思想是“仁政”,其内容可归纳为实行“井田制”、 尊贤尚能和“省刑罚,薄税敛”三个方面。他还提出了著 名的民贵君轻思想,这一民本思想,是庶民社会地位不断 提高在思想领域里的反映,把我国古代重民思想发展到了 一个新的阶段。在哲学思想上,他提出了“性善论”。 荀子,有《荀子》32篇传世。他认为治理国家主要靠礼 仪道德,同时主张把法制作为礼的补充形式。主张“法后 王”的进步历史观,受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欢迎。他的自 然观是唯物主义的,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进取思想。主 张“性恶论”,是一种唯心主义先验论,但强调后天对人 的作用,有一定的进步性。
孔子思想对后世中国人的影响很大!
“礼”作为中国宗法分封与专制集权农耕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 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礼”一方面 促进了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也促进了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形 成了中国特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老爱幼、团结和睦的家 庭伦理关系。这种通过修身、齐家而形成的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 逐渐积淀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黄老之学是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 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 故名。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 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 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
经济: 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大发展, 经济: 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 政治: 分封制、宗法制崩溃, 政治: 分封制、宗法制崩溃,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军事: 军事: 文化: 文化: 周王室衰微, 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 私学兴起
守 株 待 兔
结合韩非思想分析为什么说法家思想是 战国时期最“有用”的思想? 战国时期最“有用”的思想? 主张加强君主集权 厉行赏罚, 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不期修古,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 的需要 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 争的需要 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核心思想
墨 子
主张
“兼相爱、交相利” 兼相爱、交相利” 兼爱) (兼爱)
(二)道家学派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领域 主要内容
1."道 1."道"是万物的本源 思 哲学 想 思想 2.朴素辩证法思想 2.朴素辩证法思想 学 说 政治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主张 思想评价 政治主张: 政治主张:消极悲观的态度
庄子: 庄子: 道”是最高准则;提出“齐物论” “ 是最高准则;提出“齐物论”
理论来源
①法、术、势三派 ②道家思想 集权观: 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韩 非 子
观点主张
法治观:厉行赏罚, 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改革观: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发展趋势 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被儒家吸收 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 作 用 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 始皇统一全国奠定理论基础 始皇统一全国奠定理论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它在我国古代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反封建的斗争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在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下,我国也产生了几次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0世纪初期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影响我国。
20世纪以来,资产阶级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思想都形成了重要的理论成果,并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纵向线索梳理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产生;政治上王室衰微,封建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
文化上,“学在官府”局面的打破,使聚徒讲学之风大盛,自由的学术风气使各个学派得以发表自己的政见和主张,“诸子百家”出现。
代表及其影响:诸子百家的代表,主要包括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翟和法家学派的韩非子等。
“百家争鸣”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社会变革的进一步发展。
它还促进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开创了思辩、讨论的学术风气,影响了后世文化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儒家思想的形成春秋末期孔子创立儒学。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主张以仁爱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政治主张把“德”“礼”作为首要的统治手段,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以礼(周礼)约束自己。
战国时儒学初步发展。
孟子思想主要内容是“兴王道”,行“仁政”,倡言“民贵君轻”。
荀子则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强调民众的作用。
先秦儒学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和政治理想的一般性学说和学派,太重伦理亲情,脱离当时奴隶制渐趋崩溃,诸侯争霸、群雄割据的现实,不为新兴地主势力所亲睐,甚至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受到毁灭性打击。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学说;依据天人感应说,揉合法家思想提出“君权神授”理论;依据“阳尊阴卑”思想,提出将封建等级制度神圣化的“三纲五常”说。
专题一:古代中外思想
进步:当时处于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时代,政治和阶级关系发 生急剧变化。有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和抑制暴政,促进社会稳定; 有利于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发展。 局限: 实质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仁”不 是人人平等的思想,“礼”的思想具有保守性;没有适应当时统 治阶级需要;在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
1、归纳“百家争鸣”的出现原因、各学派关系。简要解读“百家 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 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原因: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战乱不断;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 从“学在官府” 到“学在民间”,形成了一些学 者和思想流派 学派关系:一方面互相诘难、批驳,另一方面,彼此吸收、融 合。 解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因为它产生了众 多新的思想学派与理论观点,打破了旧有的思想格局,在使人们 冲破奴隶制时代的思想束缚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 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逐渐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 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宽容开放的特点;是中国两千多 年思想文化的源头。
5、简要述评韩非子的主要思想。
韩非子:战国后期思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主张: 1)将法、术、势相结合 (系统的法治理论) 材料( 1 “以法为教”、“以法为本。” “……法不阿贵,……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一民之轨,莫如法。属官威 (2)建立起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废常、上贤则乱,舍法、任智则危。故曰:“上法而 民,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 ——《韩非子〃有度》 不上贤。” 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思想
形成:孔子与儒家 (孔子儒家思想主要内容:仁;德政;礼。
教育思想重点在有教无类和学习方法)
发展 孟子(性善论;仁政说;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 荀子(性恶论;仁政说;水舟之说;唯物思想等) 战国时期的百家 争鸣及其历史意义 背景:经济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经营方式变化,小农经济开始出现。
政治:分封制度遭到破坏,贵族没落,新的社会阶层正在崛起,士阶层扩大,不同人从不同角度发表主张。
思想文化:学术下移,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打破。
内容:各家主张战国时期的儒家和道家之外,还有法家思想需注意,为后来
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
道家思想 形成:创始人老子,主张:道为万物本原;道法自然,清静无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为理想状态;辩证思想。
发展:庄子。
思想主张:万物齐一;不执着于物。
主流思想
的奠基时
期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汉朝儒学正统 思想地位的确立 背景:汉初黄老之学不能解决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后所面临的社会问题。
需要新的理论适应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
经过 A 董仲舒发展儒家思想: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有限限制君权学说)和天人合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三纲五常学说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与汉武帝的反应作用: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内容 程朱理学 代表:程颢、程颐、朱熹
主张 A 、世界观:理。
(在世界――本原、在社会――儒家道德伦理,在个人――人性)
B 、方法论:格物致知,即研究事物,穷尽事理。
(事理不是科学知识而是人伦道德) 影响: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元、明成为科举考试内容,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陆王心学 强调了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代表:陆九渊、王守仁。
陆九渊主张: A 、世界观:心是万物渊源(“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B 、方法论:发明本心以求理,内心反省”
王守仁主张: A 、世界观: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心外无佛,即心是佛)B 、方法论:致良知。
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知行合一。
良知支配行动 影响 A 、是宋明儒学主流,影响深远
B 、三纲五常维系专制――消极
C 、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强调责任使命――积极
—宋
明理学 儒学的发展 背景 魏晋南北朝: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
唐朝:调和之风兴盛,“三教合一”弥漫各个领域。
;儒学丰富、更新深受佛道影响既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又要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
理或天理为其核心观念。
明清时期的 思想家 李贽思想 背景 A 、明朝中后期社会矛盾激化
B 、商品经济的冲击,市民阶层兴起,主张追求个性,发展经济
C 、儒家道德与吏治腐败
主张 A 、鞭鞑程朱理学,反对绝对权威(反对孔子思想为万世至论,反对四书五经为思考标准)
B 、认为人皆有私,追求物质享受,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 反对君主专制与经世致用 背景:明末清初,士大夫寻求改革社会的方案,将学术研究与现实结合形成经世致用思想
代表:顾炎武、黄宗羲
A 、经世致用
B 、工商皆本
C 、批判君主专制。
(顾:<天下郡国利病书> 黄:<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 主张 影响 A 、实事求是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
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B 、冲击君主专制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