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管理)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与劳动者权益保障的研究

合集下载

浅谈劳动者权益的保障-毕业论文

浅谈劳动者权益的保障-毕业论文

浅谈劳动者权益的保障-毕业论文摘要:劳动者权益的保障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通过对劳动者权益的定义和内涵进行分析,总结了劳动者权益保障的重要性和现状,并提出了提升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措施和建议,以期为解决当前劳动者权益保护不足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劳动者权益保障现状措施建议一、引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者权益的保障已成为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劳动者权益保障的重要性和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以期为完善我国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提供参考。

二、劳动者权益的定义和内涵劳动者权益指的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享有的合法权利和福利。

包括但不限于工资福利、劳动时间、劳动安全保护、劳动合同等。

劳动者权益的保障是确保劳动者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的重要途径。

三、劳动者权益保障的重要性1. 人本理念的体现:劳动者权益保障是实现人本理念的重要举措,是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础。

2. 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劳动者权益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减少社会矛盾和劳资纠纷的发生。

3. 促进经济发展:劳动者权益保障能够提高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从而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四、劳动者权益保障的现状目前我国劳动者权益保障存在一些问题:如法律法规不健全、执行不到位、监管不力、救济渠道不畅等。

这些问题导致一些劳动者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五、提升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措施和建议1.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劳动者权益保障的立法工作,完善劳动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保障程度。

2. 强化监管执法:加大劳动保障监管的力度,提升执法效果,打击侵害劳动者权益的行为。

3. 建立健全机制:建立健全劳动者权益救济机制,确保劳动者在权益受侵害时能够有法律途径进行维权。

4. 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劳动者对权益保障的知晓度和维权意识,加强法治理念的宣传教育工作。

六、结论劳动者权益保障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引言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探讨了商品的价值是如何形成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劳动价值论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分析。

一、劳动价值论的基本概念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满足人们需求的能力),还具有交换价值(通过交换获得其他商品的能力)。

而交换价值则由商品中包含的劳动时间决定。

二、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与劳动价值论密切相关。

剩余价值是指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而获得的超过工人工资的部分。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雇佣工人进行生产,工人创造了商品的劳动价值,但只能获得其中一部分作为工资,而剩下部分则归资本家所有。

三、劳动价值论的实证研究劳动价值论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劳动时间与商品价格的关系、劳动价值转化问题以及不同产业之间的劳动价值差异等。

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学者们发现,总体上符合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

然而,在具体的市场经济中,由于供求关系、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商品价格可能与其劳动价值存在一定偏离。

四、劳动价值论的局限性尽管劳动价值论能够解释商品交换和剩余价值形成的基本原理,但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劳动价值论无法解释商品价格波动和市场经济中的价格差异。

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力提高,人类社会逐渐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很多产品已不再是简单地通过劳动时间来衡量其价值。

还有一些其他经济学派对劳动价值论提出了不同的批评和质疑。

五、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与实践意义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社会经济现象,劳动价值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揭示了商品价值形成的根本原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

劳动价值论提醒我们关注工人阶级的权益和劳动条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还可以为我们探索更加合理和可持续的经济制度提供启示。

结论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揭示了商品价值形成的基本原理,并与剩余价值理论密切相关。

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与劳动者权益保障的研究

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与劳动者权益保障的研究

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与劳动者权益保障的研究在当代社会,劳动者权益是个内容相当广泛的范畴,不是本文都能论及的。

本文是《2001年劳动保障学会科研课题》中的一个子题,按照课题分工要求,主要探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参加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关权益的理论根据、实现方式和政策、法律、组织保障问题。

其中,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能否成为劳动者参加收入分配的理论根据,是个争论已久的老问题,而今又是与分配体制改革实践关系相当密切的理论问题,因此将在本文重点加以探讨。

一、劳动者参加按劳分配权益及其与劳动价值论的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46条明确指出:“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只能在公有制企业内部进行,企业按照每个劳动者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收入。

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这些经济条件可以归纳为三点:一是按劳分配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二是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生产资料公有制;三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们的劳动在数量和质量上存在着重大的差别,而劳动又是个人谋生的手段,因此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那么,劳动价值论能否成为实行按劳分配的理论根据呢?这是关系到劳动者能否享有参加利润分配权益的重要理论问题,是当今按劳分配体制创新所不能回避的问题。

传统经济学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历来持否定意见,其否定的依据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否定意见的理论根据是: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配第、斯密、李嘉图都是劳动价值的创始人,但在分配上却都认为劳动创造的价值应该分割为工资、利润和地租,而工人的所得只能限于必要的生活资料水平。

马克思继承和发展了劳动价值论,但也同样认为:尽管全部价值都是工人的抽象劳动创造的,但劳动者仍然只能分取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工资;至于资本和土地凭什么资格占有“剩余”,不是劳动价值论本身能够说明的问题。

他明确指出,“就劳动形成价值并体现为商品价值来说,它和这个价值在不同范畴之间的分配无关。

关于劳动价值论两个问题的观点评析

关于劳动价值论两个问题的观点评析

关于劳动价值论两个问题的观点评析【摘要】《关于劳动价值论两个问题的观点评析》是一篇探讨劳动价值论的文章,主要包括对劳动价值论的基本概念、两个问题的观点评析以及相关理论探讨。

文章从背景介绍和研究意义引入话题,接着介绍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概念,然后分析了劳动价值论中存在的两个问题,并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观点评析。

通过相关理论探讨,进一步探讨了劳动价值论的深层含义。

在结论部分总结了劳动价值论的启示,并对未来的研究展望进行了展望。

本文旨在对劳动价值论进行深入探讨,为读者提供新的思考和启发。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 基本概念, 问题, 观点, 理论探讨, 启示, 研究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劳动价值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一直以来都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来源,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

这一理论在现代经济学中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劳动价值论的两个问题成为学者们关注和讨论的焦点,这两个问题分别是价值和价格的关系以及异质劳动力的问题。

对于第一个问题,即价值和价格的关系,传统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应该等于商品的劳动价值,但实际上市场价格往往和劳动价值不完全一致。

而对于第二个问题,异质劳动力的问题指的是不同的劳动者所贡献的价值是否相同,这直接影响到劳动力的价值计算。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劳动价值论的基本概念做一简要介绍,然后重点对以上两个问题展开观点评析,同时探讨相关理论,以期从中得出劳动价值论的启示,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深入理解商品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律,提高生产者的意识和素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2 研究意义劳动价值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一直以来备受学者们的关注和研究。

对于劳动价值论的两个问题的观点评析,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劳动价值论的内涵和逻辑,探讨劳动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和意义。

再论深化对劳动与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再论深化对劳动与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再论深化对劳动与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一、为什么要深化对劳动与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我们所说的劳动价值论,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和劳动创造价值的系统学说。

在马克思之前,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三大代表人物——配第、斯密和李加图先后阐述了劳动价值理论,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科学成份的优秀成果。

马克思在批判继承这些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完整体系。

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根据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学习和讨论,形成了一套相对明确和稳定的基本认识。

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经济运行方式的变化,原来建立在传统生产方式基础上的劳动价值论面临着能否适应新时代新情况的问题,面临着对现实经济是否具有解释力和适应性的挑战。

这种挑战既包括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传统认识的挑战,也包括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本身的挑战。

关于深化对劳动价值论认识的讨论,就是在这种条件下提出和展开的。

(一)现代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要求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在马克思的时代,工业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服务业的比重较低,在整个经济运行和发展中处于从属地位。

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建立在工农业生产的基础之上,并围绕着物质产品生产过程而展开的,与物质产品生产没有直接的服务业部门基本上被排除在价值创造的考察范围之外。

比如,将货运与客运区分开来,把前者列入价值创造的链条,而把后者列为不创造价值的部门,就是以物质产品生产为中心的劳动价值论的一个典型例子。

但是,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产生的历史条件相比,现代经济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现代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发达国家出现了经济服务化趋势,服务业的生产和就业在整个经济和社会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全世界的平均数超过了60%,一些高收入国家超过了70%;服务业占全社会就业的比重,也大体上相当于这个水平。

相应地,工农业生产所创造的价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从全世界范围看已下降到较低水平。

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

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

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慎言[摘要]本文根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理论要素,结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和变化了的情况,对传统劳动价值论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从而澄清了劳动非商品论的模糊认识,进而提出了新的生产要素价值理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雇佣劳动关系作为社会占主体的劳动用工制度已经消失,劳动已经成为商品,资本不再是占有剩余价值的独立的一种社会力量,而是与劳动相对应的一种生产要素;商品生产过程中的新增价值并不是活劳动独立创造的,而是各种生产要素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结晶,资本应该与活劳动平等地参与新增价值的分配。

[关键词] 劳动价值论现代市场经济价值增殖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

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

”江总书记提出的这一重要论题,不仅是我国经济学界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攻克的理论难题,同时也是我国当前改革开放实践中急需解答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结合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运行规律,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作一些探讨。

一、正确认识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与资本关系劳动和资本这两个范畴,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首先必须正确认识劳动与资本的关系。

要正确认识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必须搞清楚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出卖的商品究竟是劳动力或是劳动?这里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这里并不是纯粹的咬文嚼字,而是牵涉到全部政治经济学中一个极重要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版第341页)(一)正确认识劳动力的内涵和特性马克思指出:“我们把劳动力和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应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论析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再认识(一)

论析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再认识(一)

论析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再认识(一)论文关键词: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市场经济论文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出现了新的特点。

价值的实体是劳动,价值创造只与劳动有关,但非劳动生产要素也为社会财富的创造作出了贡献。

商品的生产不只是价值的创造,也包括使用价值在内的财富的创造。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收入分配理论的重大突破。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

劳动价值理论及建立在其基础上的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同时也揭露了资本剥削的秘密和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为推动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没有获得充分地发展,人们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认识水平也较低。

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构建,所能运用的现实材料是不完整的、或是不清晰的,所能借鉴和吸收的人类精神财富也是很有限的。

因此,这就决定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不是完美无缺的十全十美的理论。

然而,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与时俱进。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也不例外,其作为一个动态的开放体系势必要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更新、充实和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再认识。

一、对劳动内涵变化的认识在马克思的分析框架中,社会劳动有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之分。

生产性劳动即创造价值的劳动,非生产性劳动即不创造价值的劳动。

在马克思那个时代,生产性劳动只限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因此,马克思所指的生产劳动,主要是直接生产过程的劳动以及直接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继续的劳动,即运输、包装、保管等劳动,把第三产业的许多劳动都排除在生产劳动之外。

然而,经济发展的实践已经冲破了这个理论框架。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当代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二、三产业结构及其内部分工都与过去有了很大不同。

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重新思考和认识

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重新思考和认识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无论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还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必然要有新的发展。

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的讲话》中指出:“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

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应当说是科学的,但是在当今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已有很大不同的社会里,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来解释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各种经济社会现象虽然科学却是狭义的。

首先我们可以分析一下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条件:由于马克思生活的时代是资本主义及其大工业蓬勃发展的时代,当时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主要是直接的生产过程的劳动,所以马克思认为直接的物质生产劳动创造价值,而一切非生产性劳动都不创造价值。

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远不如今天迅速,虽然他也敏锐地看到了科学技术是不费资本家分文的劳动生产力,并明确指出科学是生产力,但是科学技术最终转化为第一生产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远不如今天明显;马克思生活的那个时代还处在自由竞争时代,资本家及所有权和经营权为一身,职业的经营管理劳动者还不普遍,虽然马肯定了经理人员的劳动,指出“资本家再生产过程中是作为劳动的管理者和指挥者出现的,在这个意义上说,资本家在劳动过程本身中起着积极作用……这种与剥削相结合的劳动当然就与雇用工人的劳动一样,是一种加入产品价值的劳动。

”但马克思的主要任务是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看重的是资本家作为自己的资本监护人的一面,而作为经营管理的职能侧重的是资本对劳动的监督。

职业经营管理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还不如今天这样突出;由于马克思生活的那个时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专业化分工远不如今天发达,一些新型的经济组织如保险业、旅游业、中介组织、文化教育产业的问题还没有达到今天这样重要的程度,服务性劳动是微不足道的。

但是今天,当服务劳动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的时候,对服务劳动的价值创造问题的深入分析也比马克思时代更迫切了。

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

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

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活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也是实现个体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对于深入理解和分析劳动的内涵和意义,对于把握不同劳动形式的特征和本质,对于认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探索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分配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劳动和劳动价值的关系、劳动价值论的历史演变以及劳动和劳动价值的本质进行详细探讨,以期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

首先,劳动是产生价值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创造财富的基本活动。

劳动者通过投入劳动来改变客观世界,创造出有用价值的商品。

商品的价值由其所包含的劳动价值决定。

劳动价值论主要从劳动时间的角度分析了商品的价值形成过程。

劳动时间是衡量劳动价值大小的基本尺度,在商品交换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提出了劳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别,指出劳动价值是商品内在的、与商品的使用价值分离的价值形态,而交换价值则是用价值表示的劳动价值。

其次,劳动价值论的历史演变。

劳动价值论的理论观点在古代经济思想中就有所涉及。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劳动价值论”以及古代中国经济学家王安石的“劳动唐贱论”,都反映了劳动价值论的一定内涵。

然而,这些早期劳动价值理论存在许多局限性和不足,对于商品的价值形成和劳动的本质并没有给予深入的分析。

劳动价值论在马克思手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成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构成。

马克思通过劳动的概念、劳动价值的内涵以及价值构成要素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根本原理,为后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有制经济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最后,劳动和劳动价值的本质。

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活动,也是社会存在和进步的基本条件。

而劳动价值则是劳动的特殊形式,是劳动创造的商品的内在属性。

劳动价值不仅是商品的属性,也是劳动者自我价值的体现。

通过劳动创造的价值,劳动者实现了自身价值的体现和满足。

关于劳动价值论两个问题的观点评析

关于劳动价值论两个问题的观点评析

关于劳动价值论两个问题的观点评析【摘要】劳动价值论作为经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备受争议。

本文首先介绍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概念,并提出了两个关键问题。

然后在围绕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基础展开了分析,探讨了价值与价格的关系问题以及劳动价值论对商品生产和分配的影响。

分析了劳动价值论在当代经济中的实际应用,并评述了其优缺点。

在总结了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意义,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

对劳动价值论的观点提出了建议。

劳动价值论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但也存在一些争议和挑战,需要不断完善和深化研究。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价值与价格、商品生产、分配、当代经济、实际应用、优缺点、现实意义、未来发展、建议1. 引言1.1 介绍劳动价值论的基本概念劳动价值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按照劳动价值论的观点,劳动是决定商品价值的唯一因素。

这一理论最早由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经济学家提出,并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阐释和发展。

在劳动价值论中,劳动被视为一种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创造价值的活动。

劳动者通过消耗自己的体力和智力来生产商品,从而为商品赋予一定的价值。

这种价值是商品所具有的交换价值,也就是说,它能够在市场上以一定的价格出售。

劳动价值论强调了生产者在商品生产中的重要性,认为劳动者应该获得与其劳动量相匹配的报酬。

这一理论对于促进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增加社会公平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劳动价值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争议,比如如何界定劳动时间、劳动的价值如何转化为价格等问题。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对劳动价值论的这些问题展开更深入的讨论和分析。

1.2 提出两个问题的内容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围绕劳动价值论展开的讨论涉及到许多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讨论劳动价值论中的两个核心问题。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与价格的关系问题。

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价格则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

对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

对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

对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作者:齐玉凤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中》2013年第05期【摘要】时代发展到今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程,因传统教科书和社会实践有许多不契合,甚至脱节,因而,在教学过程中面临许多困惑。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本文以企业改制过程中出现的争论为切入点,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谈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中国文化传播和指导实践过程中,应该如何与时俱进,以不断深化和丰富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企业改制困惑与争论深化认识【中图分类号】G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08-02一、我国企业改革过程中关于价值创造的争论和困惑劳动价值论是古典经济学家首先提出来的,不过,由于古典经济学家的历史局限性,在劳动创造价值这一问题上最终走向庸俗化。

马克思在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否定和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进一步对劳动进行了详细划分,提出劳动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

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是马克思首先揭示并进行科学论证的。

劳动二重性理论使劳动价值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马克思“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

它是马克思主义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理论之一,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和经济思想的枢纽。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着重分析了物质生产过程创造商品价值的生产劳动,这和他所处的时代有关。

自从马克思创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至今,一个多世纪过去了。

人类已经从蒸汽时代经过电气时代、计算机时代发展到今天的信息时代。

在这一过程中生产工具的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程度远远超出了马克思那个时代的工具水平;劳动分工越来越细,新的工种不断出现;生产要素的构成也在过去简单的劳动、土地和资本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出技术、专利、品牌、信誉、信息等;满足人们需求的产品不论是物质产品还是精神产品都更加丰富多彩。

浅谈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一)

浅谈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一)

浅谈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一)浅谈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一)【论文关键词】深化;劳动价值论;活劳动;价值源泉认识【论文摘要】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建立在劳动价值基础之上的。

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是由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提出的,经历了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多位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发展,最终由马克思创造了劳动价值论科学的体系。

新时期,对于劳动价值论的深化认识在于坚持价值来源于活劳动的一元论,确立生产精神性产品的的劳动和第三产业的服务性劳动也是生产性劳动的观念,并且做好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避免因为各个产业发展的不协调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

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它是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

马克思有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所有理论都是构建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的。

对于劳动价值论,在新时期有必要对其进行更深人的认识。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由来与演进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基础是由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所奠定的。

(一)英国学者威廉·配第最先提出劳动价值论1,配第在价值理论方面的成绩配第在价值理论方面的成绩主要表现为在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第一个考察了商品价值问题,第一次有意识地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因为劳动,从而确立了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商品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时间成反比;认识到劳动分工会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仅认识到商品价值量取决于劳动,也意识到货币的价值量也是由劳动决定的。

2,配第在价值理论方面的缺陷配第在价值理论方面的缺陷主要表现为混同了价值和交换价值这两个不同的范畴;其价值和价格概念也含混不清;没有把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和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区分开来;把使用价值及价值混为一谈。

(二)亚当·斯密对劳动价值理论有所发展斯密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者。

用辩证思维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心得

用辩证思维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心得

用辩证思维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心得1.引言1.1 概述概述劳动价值论作为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从马克思时代就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它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然而,对于劳动价值论的理解和应用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和困惑。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劳动价值论,本文将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对劳动价值论进行深化研究和探讨。

辩证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强调从多个角度和全面的透视问题,以获取更准确的认识或解决方案。

通过运用辩证思维,我们可以更好地剖析和理解劳动价值论的内涵和意义。

本文将从辩证思维的基本概念开始,逐步展开对劳动价值论的初步认识。

然后,通过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我们将进一步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

最后,我们将总结辩证思维对于劳动价值论的作用,并展望辩证思维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辩证思维与劳动价值论相结合的研究观点,并为进一步思考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通过对劳动价值论的深化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运行的规律和社会分配的合理性,为构建更公正、更可持续的社会经济秩序提供有益的思考。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引言、正文和结论。

每个部分的内容如下:1. 引言:本部分将从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介绍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目标。

1.1 概述:首先对劳动价值论的概念进行简要的阐述,指出它在社会和经济学领域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同时还可以提及劳动价值论与辩证思维之间的关联,为后续内容的展开做铺垫。

1.2 文章结构:在这一部分,将详细陈述文章的整体结构,说明每个部分和子部分的内容安排。

通过明确的结构安排,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逻辑框架。

1.3 目的:明确文章撰写的目的和意义,即通过运用辩证思维来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可以阐述辩证思维在扩展观点、解决矛盾、提出新观点等方面的作用,以此来激发读者的兴趣。

2. 正文:本部分主要包括三个子部分,分别是辩证思维的基本概念、对劳动价值论的初步认识和辩证思维对劳动价值论的深化理解。

国际劳动节劳动价值与劳动者权益

国际劳动节劳动价值与劳动者权益

国际劳动节劳动价值与劳动者权益国际劳动节是世界各国劳动者共同庆祝的节日,旨在弘扬劳动价值观念和维护劳动者权益。

劳动价值的认识与劳动者权益的保护是相辅相成的,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

1. 劳动价值的重要性劳动价值是指劳动者为创造财富和社会发展而作出的贡献。

劳动者通过付出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创造出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价值,推动社会进步。

劳动价值的重要性在于使劳动者更加珍视自己的工作,增强自信心和工作的积极性。

2. 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劳动者权益的保护是国际劳动节的重要目标之一。

劳动者享有合理的工资、休假、工时等待遇,应得到公平对待和尊重。

政府和雇主应建立健全的劳动法律法规和制度,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避免劳动者被剥削和歧视。

3. 劳动价值与薪酬公平劳动价值的标准应该是公平的,即劳动者获得的报酬应与其所作出的贡献相匹配。

薪酬公平不仅体现了对劳动者的尊重和认可,也能增强劳动者的工作动力和满意度。

同时,雇主应制定公平的工资体系,避免存在性别、种族等歧视现象。

4. 劳动价值与职业发展认识到自身的劳动价值有助于劳动者更好地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

劳动者应重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的提升,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同时,雇主也应提供培训和晋升机会,激励劳动者实现个人职业目标。

5. 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挑战尽管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其中包括合同工、雇佣关系不明确、劳动合同纠纷等问题。

政府和企业应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劳动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确保劳动者权益得到切实保护。

6. 国际间合作与劳动者权益国际合作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手段。

国家之间应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国际标准和原则。

例如,推动国际劳工组织的发展和实施国际劳工公约,加强跨国企业的社会责任等。

结语国际劳动节是对劳动者辛勤努力的表彰和尊重。

劳动者的价值和权益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应该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公平、公正、有序的劳动关系,为劳动者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

试论正确理解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

试论正确理解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

试论正确理解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前言马克思所提出的劳动价值论被视为经济学理论中的基石之一。

它是解释商品交换价值的核心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之一。

然而,对于这一理论的正确理解还存在一些争议。

本文将从劳动价值论的含义和应用角度,试论正确理解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

劳动价值论的概念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其基本思想是:任何商品的价值都可以通过其中所包含的劳动时间来计算。

例如,一件商品是通过劳动生产出来的,那么它的价值就是生产它所花费的劳动时间。

因此,劳动价值论认为,没有劳动就没有价值,资本家只能通过剥削工人的劳动来获取利润,这是一种不公正的权力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贯穿了劳动价值论的思想,包括剩余价值理论、商品交换价值、市场经济等等,都与劳动价值论有着紧密的联系。

劳动价值论的应用劳动价值论在社会生产中的意义劳动价值论认为,社会生产中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

这一观点对我们认识社会生产和社会分配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并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其次,我们需要重视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对社会的贡献,应该给予相应的回报。

商品交换价值的计算方式商品交换价值是指不同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而劳动价值论提供了一种计算商品交换价值的方式。

按照该理论,一件商品的价值等于生产它所需的劳动时间。

如果两个商品的生产时间相同,它们的价值也应该相同。

因此,在商品交换时应当考虑劳动时间并按照其价值进行交换。

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应用劳动价值论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资本主义社会中,也可以应用于社会主义经济中。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劳动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要条件,劳动成果应该公平分配给每一个人。

因此,通过劳动价值论的观点,社会主义经济将劳动价值作为分配的基准。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应该注重提高劳动的技术含量和生产效率,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由。

试析对知识经济时代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一)

试析对知识经济时代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一)

试析对知识经济时代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一)论文关键词:劳动价值论价值源泉知识经济论文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石的劳动价值论受到了新的挑战,然而劳动价值论和知识经济并不冲突,劳动仍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而所谓知识价值论只是劳动价值论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外在表现。

尽管如此,新时期劳动价值论的内涵仍需要在坚持其本质的前提下有所深化和发展,才能有助于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适应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作为其经济理论的基石,产生于150多年前的工业经济时代,是适应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的产物。

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中所写:”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以知识创新和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正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

有人也因此对劳动价值论产生了质疑,提出了所谓的“知识价值论”等标新立异之说。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正确认识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劳动价值论呢?一、劳动价值论在知识经济时代井未过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批判的继承了以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分析了商品的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区分了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指出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并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第一,人类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而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第二,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第三,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第四,相同的时间内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是简单劳动所创造价值的倍增,等等。

其中第一点即劳动的二重性原理是这一理论的基础,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类劳动仍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因而劳动价值论与知识经济并无矛盾。

具体原因如下:首先,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创造价值”中的劳动并未限定为体力劳动。

试析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

试析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

试析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一)论文关键词: 劳动劳动价值论价值创造价值分配论文摘要:劳动是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概念,它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统一,包括科技和管理在内的脑力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

要正确认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就要在现实中把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区分开来。

我国私营企业主的劳动具有生产劳动和剥削劳动两重性,但一定范围内的剥削是合理的,因而也是合法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因而成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矛盾及其规律、理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及其基本特点的重要思想武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它不仅要运用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研究,而且还要运用于现实的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研究。

江泽民指出: “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

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

”网“深化”就是坚持,就是发展,就是要正确处理坚持与发展的关系。

不发展,就会使理论失去活力,无法适应时代前进的需要;不坚持,就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

回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和认识。

”网“深化”就是坚持,就是发展,就是要正确处理坚持与发展的关系。

不发展,就会使理论失去活力,无法适应时代前进的需要;不坚持,就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

回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历史发展可以看出,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发展的不同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根据当时的实际,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劳动价值理论,并以此揭示不同时期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特点和基本矛盾。

马克思本人对劳动价值论就有一个从创立到展开的过程;1883 年马克思去世之后,恩格斯也曾根据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发展的新情况和经济科学发展的新材料,对劳动价值论作出了新的发展;21 世纪初,列宁根据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新变化和新特点,依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对垄断价格和价值规律的新作用作了创新性的研究,拓展了对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视野。

论析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论析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论析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论文关键词:劳动价值论;价值;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论文摘要:文章通过论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看待劳动价值论,企业经营管理者和科学技术工作者如何参与收入分配等问题并对此作了一些分析。

1我国现行分配制度的理论根源由于我国现在尚处于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经济运行中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并存,收人分配采取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1)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是由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决定的。

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和公有制经济的相互结合,决定了在公有制经济中只能采取按劳分配的收人分配制度。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并存,共同参与创造财富,要求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指各种要素都应根据其在再生产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的大小来参与收益分配,获得相应的报酬。

基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只有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人分配制度,才是现阶段唯一公平的分配方式,这种分配方式在形式上是平等的,因而也是公平的。

在公有制经济中,由于国家和集体是除了劳动以外的一切生产要素唯一的所有者,因此全体社会成员只能是劳动者而不能是其他生产要素的所有者。

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实行按劳分配,即按付出劳动量的多少来决定应该获得的收入的数量。

但是这种分配方式也存在不平等的一面,由于人的天赋、能力、所承担的责任和风险、担任的工作的难易程度都是不一样的,对社会、生产作出的贡献也是不一样的,如果采用同一种分配方式同等的对待必然产生新的不平等。

正如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说到“像一切权利一样是一种不平”,而“要避免所有这些弊病,权利就不应当是平等的,而应当是不平等的。

”(2)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是由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的创造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决定的。

威廉・配第曾经指出:“劳动是财富之母,土地是财富之父”,马克思也曾经在《资本论》和《哥达纲领批判》等文献中多次指出劳动并非一切财富的唯一源泉。

《劳动价值论视角下的新时代劳动者角色认知》

《劳动价值论视角下的新时代劳动者角色认知》

劳动价值论视角下的新时代劳动者角色认知一、引言劳动者是社会中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劳动价值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对劳动者的角色认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新时代背景下,劳动者角色认知受到了更加深刻的挑战和变革。

本文将以劳动价值论为视角,探讨新时代劳动者的角色认知。

二、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涵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出商品的价值,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和社会发展。

在劳动价值论的视角下,劳动者的价值来源于其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劳动者应当获得相应的报酬。

三、新时代劳动者面临的挑战在新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加速发展,劳动者所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

一方面,科技的进步催生了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变化,部分传统劳动岗位面临被替代的压力;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也愈发激烈,劳动者的收入和就业条件面临种种不确定性。

四、新时代劳动者的角色认知在新时代,劳动者不仅仅是简单的生产者,更应当是具有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劳动主体。

劳动者应当树立自我价值认知,不断提升专业技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劳动者也应当关注社会公益事业,发挥社会责任感,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五、结语劳动者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其角色认知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在新时代,劳动者应当从劳动价值论的视角出发,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只有这样,劳动者才能在新时代的多变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以上就是劳动价值论视角下的新时代劳动者角色认知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与劳动者权益保障的研究在当代社会,劳动者权益是个内容相当广泛的范畴,不是本文都能论及的。

本文是《2001年劳动保障学会科研课题》中的一个子题,按照课题分工要求,主要探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参加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关权益的理论根据、实现方式和政策、法律、组织保障问题。

其中,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能否成为劳动者参加收入分配的理论根据,是个争论已久的老问题,而今又是与分配体制改革实践关系相当密切的理论问题,因此将在本文重点加以探讨。

一、劳动者参加按劳分配权益及其与劳动价值论的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46条明确指出:“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只能在公有制企业内部进行,企业按照每个劳动者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收入。

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这些经济条件可以归纳为三点:一是按劳分配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二是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生产资料公有制;三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们的劳动在数量和质量上存在着重大的差别,而劳动又是个人谋生的手段,因此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那么,劳动价值论能否成为实行按劳分配的理论根据呢?这是关系到劳动者能否享有参加利润分配权益的重要理论问题,是当今按劳分配体制创新所不能回避的问题。

传统经济学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历来持否定意见,其否定的依据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否定意见的理论根据是: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配第、斯密、李嘉图都是劳动价值的创始人,但在分配上却都认为劳动创造的价值应该分割为工资、利润和地租,而工人的所得只能限于必要的生活资料水平。

马克思继承和发展了劳动价值论,但也同样认为:尽管全部价值都是工人的抽象劳动创造的,但劳动者仍然只能分取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工资;至于资本和土地凭什么资格占有“剩余”,不是劳动价值论本身能够说明的问题。

他明确指出,“就劳动形成价值并体现为商品价值来说,它和这个价值在不同范畴之间的分配无关。

”①否定意见的实践依据是:我国自实行按劳分配以来,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即国民收入从来都是分割为国家、企业和职工所得,劳动者从来也没有凭着价值创造者的资格把全部国民收入变成他们个人的所得;而且《劳动法》规定的按劳分配也只提到“工资分配”,而不是全部国民收入的分配。

否定意见凭着上述之理论和实践根据长期在我国经济学界占据主导地位。

在当今深化社会主义分配体制改革的实践中,否定劳动价值论成为实行按劳分配理论依据的传统认识要不要重新审视呢?江泽民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

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的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

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

”江泽民一语道破了某些传统理论不符合当今现实的问题。

关于劳动价值论与当今的按劳分配是否存在着必然联系的问题,传统分配理论的回答存在着不可弥补的缺陷。

首先,传统分配理论忽视了社会主义分配规律与资本主义分配规律在根本性质上的区别。

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和马克思都认为价值怎样创造与价值如何分配是两码事,那是揭示资本主义的分配规律,是有其特定历史针对性的。

资本主义分配的本质是各个剥削集团瓜分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当然就要否定劳动者凭价值创造者参加收入分配的资格。

马克思也并不认为那种分配就应该如此,而是说那种经济制度的内在规律必然如此。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特有的分配方式,只能用社会主义特有的经济制度来说明,不能简单套用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分配规律的理论。

这正如马克思说的,“所谓分配关系,是同生产过程的历史规定的特殊社会形式,以及人们在他们生活的再生产过程中互相所处的关系相适应的,并且是由这些形式和关系产生的。

”②其次,传统分配理论以劳动者从来都没有把国民收入全部变成他们个人所得为据来否定按劳分配与劳动价值论的联系,这也是站不住脚的。

我们说在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创造的国民收入全部归劳动者所有,并不意味着拉萨尔的“不折不扣”分配理论的复归。

劳动者创造的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只有作了各种社会“必要的扣除”之后,才能形成价值创造者个人可支配的纯收入。

但这些“必要的扣除”,仍然归劳动者共同所有,并且用作服务于劳动者的利益。

对此马克思指出,“从一个处于私人地位的生产者身上扣除的一切,又会直接或间接地用来为处于社会成员地位的这个生产者谋福利。

”③更何况,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即使在公有制企业也是共存的,国民收入总有一块要割让给生产要素所有者。

由以上分析可见,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不仅是确立公有企业实行按劳分配制度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甚至也是决定整个国民收入如何分配和如何使用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因此,公有企业的劳动者有权凭价值创造者的资格参加企业的按劳分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企业都是商品生产者,其生产成果是以价值指标来计量的。

按劳分配,实际上是按照各个劳动者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劳动贡献进行个人收入分配的。

按照一般理论粗略地划分,企业当年新创造的价值是由工资和利润两个价值板块构成的,而这两个价值板块都是本企业劳动者劳动的结晶。

既然劳动者是以价值创造者的资格参加公有制企业收入分配的,那末劳动者就不仅享有工资范畴的按劳分配收入权,而且还应该与国家、企业一起享有参加利润分配的权益。

因此,在深化公有制企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中,应当把按劳分配的内容由工资分配扩展到利润分配,实行“利润分享制”。

在按劳分配体制创新中,经过改造完善的利润分享制可以成为按劳分配实现方式的一个选项。

现在理论上的利润分享制,是指企业职工在参加基本工资按劳分配的基础上,国家、企业、职工按照事先规定的不同系数分割税后利润的增量部分。

经过初次分割之后,再将职工全体分到的那块利润增量在各个职工中实行按劳分配。

这种利润分享制模型的缺陷有两点:一是它以利润增量为前提,职工无权参加利润基量的分配,不符合以劳动价值论作为理论基础的按劳分配含义,是不完整的按劳分配。

二是在实践上,大多数企业难以保持年年都有利润增量,从而会使利润分享落空,挫伤职工积极性。

针对上述弊端,笔者主张应把利润分享制的分配对象,由利润增量改变为全部企业利润,把国家、企业、职工这三个主体的利益紧密结合进企业利润里。

允许职工参加全部企业利润分配,孤立地从分配环节来看当然会使国家和企业的收入减少。

但是收入分配并不是个孤立的和消极的环节,它对生产有积极的反作用。

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相信价值和利润都是劳动者的劳动创造的,而且扎扎实实地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实行这种模式的利润分享制就能够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在下一个生产过程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和更大的利润。

这种模式的利润分享制年复一年的滚动推进,将使企业的内在动力越积越大,这是可分配利润不断增大的一个根本性动力源泉。

利润分享制及模型经过选定后,终究还得由政府出面规定各方分配系数,以防止国家应得份额流失。

二、按要素分配产生与发展的社会历史原因和分配依据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产生和发展历史来看,劳动者参加按要素分配与其他生产要素产权主体参加按要素分配并不是同时产生的,但在现代社会两者是并存的。

因此,研究劳动者参加按要素分配的权益,就必须联系其他生产要素主体参加按要素分配的权利。

只有在各种产权主体参加按要素分配的整体中研究劳动者参加按要素分配,才能弄清劳动者参加按要素分配的社会经济根源、特点、分配权益的内容与实现方式等一系列问题。

一般来说,按生产要素分配,实质上是各要素主体按照要素的产权含量参加收入分配。

生产资料的按要素分配,这在奴隶制社会就已经产生,在封建农奴制社会得以继续,但在这两种社会都不存在劳动者参加按要素分配权益问题。

这是因为作为劳动者基本队伍的奴隶或农奴没有独立人格,不享有自身劳动力的所有权。

即使中国封建社会的佃农获得的微薄收入,也属于超经济剥削之后的剩余,无法以佃农的任何生产要素产权来解释。

劳动者参加按要素分配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产生的,它是劳动者获得人身自由和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这两个历史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也是适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方式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指出,“分配方式只是表现为生产要素的背面,”④“劳动力的、资本的和土地的所有权,就是商品这些不同的价值组成部分所以分属于各自的所有者,并把这些价值组成部分转化为他们收入的原因。

”⑤马克思所揭示的按要素分配社会原因的原理,是后来许多西方经济学家所公认的。

例如:美国经济学家格雷戈里肯定地说:“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变动是经济体制变革的标志,”“有必要说明,所有权在社会不同阶层的分配方式,将对收入分配产生重大的影响。

”⑥萨缪尔森(美)也提醒人们注意,“收入分配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前存在的财产分配情况。

”⑦笔者在这些著名学者论断的基础上进一步悟出,决定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按要素分配向高水平发展的历史动因,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产权主体的多元化和产权制度的市场运行方式。

撇开不同社会制度按要素分配根本性质的差别,我所概述的上述按要素分配的一般原因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是相通的。

然而,资本主义三百多年的发展史已经把按要素分配发展到高峰,而社会主义社会的按要素分配才刚刚起步。

按照马克思的思路,“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的。

”⑧“因为已经发育的身体比身体的细胞容易研究些。

”⑨因此,我们求证社会主义按要素分配的原因,就以资本主义社会按要素分配的成因为典型进行研究。

笔者在前面概述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按要素分配的共同原因,在资本主义社会表现得最充分。

资本主义社会日趋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使生产要素的种类日益繁多;再加上企业为利润而生产,把凡是能生产利润的东西-不论它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也不论它是生产力要素还是生产关系要素,通统都视为生产要素。

资本主义社会固然有大部分资本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的一面,但同时也存在着少量资本和大量其他生产要素产权广泛分散在众多社会成员手里的另一面。

资本主义成熟的产权制度和健全的法律体系,把绝大多数生产要素都界定了产权,包括劳动者对自己劳动力的所有权。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通过产权交易来实现社会资源配置的(这里所谓的交易要比“交换”的外延更广)。

从“产权交易”这个意义上来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就是它的产权制度运行方式。

笔者曾在1998年的一篇论文中写道,为了适应这种产权交易资源配置方式的需要,“资本主义社会不仅界定了各种生产要素的横向产权,而且还把同一个生产要素产权从纵向上分割为所有、占有、支配与使用等多段产权”,⑩从而又衍生出对同一要素的多个产权主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