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里介绍黄褐斑与体内脏腑有哪些关系
黄褐斑辨证论治
黄褐斑辨证论治黄褐斑多由七情内伤,脏腑功能失调引起,既有气滞血於实证,又有气血亏虚,肝肾不足之虚证,通过辨证施治,达到治疗目的。
1.病因病机黄褐斑的病因病机主要由七情内伤,脏腑功能失调引起,主要涉及肝、脾、肾三脏,肝主疏泄喜条达,肝郁气滞,气滞血淤,气血运行不畅,肝经郁热化火,与体内湿邪熏蒸于面而成;脾主运化,脾虚不能健运,气血生化无源,日久必致气血两虚,肌肤不能濡养而成,肾主水,肾水不足不能制火,湿热内蕴,郁结不散而成。
三脏功能相互影响,血虚必致血淤,肝经郁热化火,灼伤阴津,日久必致肝肾阴虚,既有气滞血淤实证,又有肝肾不足、气血亏虚之虚证。
2.辨证论治2.1肝郁气滞,肝经郁热表现为颜面晦暗及浅褐色斑片,一般见于初起阶段,症见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咽干,经期乳房胀痛,月经延迟,舌红苔薄黄,脉弦。
治以疏肝理气兼清郁热,方选丹栀逍遥散加味:丹皮15g,炒栀子15g,益母草30g,当归15g,柴胡15g,茯苓30g,杭芍30g,炒白术15g。
大便干结者加制大黄15g,乳房胀痛者加川楝子15g。
2.2气滞血淤表现为面部色斑颜色较深,长斑日久,症见少腹痛痛,胸胁刺痛,月经延后,量少色黑或有血块,舌质红,舌边可见瘀点瘀斑,苔薄脉细涩。
治以活血化瘀,理气消斑,方选补阳还五汤加味:生黄芪30g,桃仁15g,红花10g,赤芍30g,川芎30g,三棱15g,莪术15g,当归15g。
腰膝酸软加上女贞子30g、旱莲草30g,痰多者加杏仁15g、冬瓜仁30g。
2.3肝肾阴虚表现为颜面黧黑,每逢经期色斑加深,日久不退,症见口苦咽干,头晕耳鸣,心悸不宁,手足心热,腰膝酸软,舌红苔薄,脉弦细;治以补益肝肾,滋阴清热。
方选六味地黄汤加味:茯苓30g,泽泻30g,枣皮15g,淮山15g,丹皮15g,生地30g,枸杞15g,女贞子30g,旱莲草30g,百合30g,玉竹30g。
月经不调加益母草30g。
2.4气血亏虚表现为面色晦暗无华,色斑勿浅勿深,症见少气无力,心悸失眠,月经量少,色淡,舌淡红苔薄白,脉濡细,方选归脾汤加味:炙黄芪30g,当归20g,太子参30g,炒白术20g,灸甘草10g,元肉20g,枣仁15g,木香10g,阿胶20g,熟地30g。
刘怀珍运用中药治疗黄褐斑经验
【摘 要】 黄褐斑是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面部色素代谢障碍性皮肤病,中医属 “面尘” “面奸” “面风黧” 等范畴。 文章从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方面总结安徽省名中医刘怀珍教授治疗黄褐斑的临诊经验。刘怀珍教授认为黄褐斑多因 肝郁血瘀,木滞土壅所致。病位在肝脾肾三脏,病属本虚标实,本虚为肝脾肾三脏不足,标实为瘀血内阻,提出疏肝养 血、活血化瘀、培补中焦的治疗原则,临床以加味逍遥散为底方随证加减,取得良好疗效。
Keywords:Chloasma;LiuHuaizhen;ClinicalExperience
黄褐斑是现代社会常见的一种颜面部色素沉 着性皮肤病, 中 青 年 女 性 为 高 发 人 群, 本 病 临 床 表现为对称分布在阳明经所循行的颧额颊部,一 般边缘 清 楚, 表 面 光 滑, 无 自 觉 症 状, 表 现 为 黄 褐色或深褐 色 斑 片。 与 日 晒、 季 节 等 环 境 因 素 以 及妊娠、长期服避孕药此类内分泌等因素有关[1]。 本病病因复 杂, 难 治 而 易 复 发, 目 前 治 疗 停 留 在 有效改善、控制病情阶段,以 综 合 治 疗 为 思 路, 尚没有单一特效的疗法。
2 治则探幽
21 肝郁血瘀 木曰曲直,肝禀东方之气而喜条 达,主升发。情志不遂,或嗜食辛辣、作息无常, 耗伤肝血,皆可导致肝气 郁 而 不 舒,久 则 成 瘀。 木郁而不升 发, 日 久 则 化 火 灼 伤 阴 血, 面 失 阴 血 濡润 而 为 病。主 症 多 为:情 志 不 遂,月 经 失 调, 便秘或大便 不 规 律, 面 斑 呈 浅 褐 色 或 青 褐 色, 舌 下脉络呈 乌 黑 色, 舌 红, 苔 淡 黄, 脉 弦 涩。 治 则 宜疏肝理气、 活 血 化 瘀 之 法。 刘 怀 珍 教 授 临 床 以 加味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 22 肾阴亏虚 水曰润下,肾禀北方之气而宜收 藏,主藏精。先天不足,或房事不节,阴精暗耗, 则肾水亏虚,相火上浮而不潜藏,不能濡养颜面。 《外科正宗》 述:“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 以致火燥结成斑黑。” 《张氏医通》 述: “面尘脱 色,为肝木失荣。” 历代很多医家都同此观点。乙 癸同源, 肾 水 不 足, 水 不 至 而 木 不 达, 肝 体 阴 而 用阳,肝 体 不 足, 则 肾 中 精 气 不 得 肝 气 升 达, 精 气在下则浊气在上,发而 为 斑。患 者 主 症 多 为: 斑色深 暗, 五 心 烦 热, 入 夜 烦 躁 不 得 眠, 月 经 先 期且量 少,腰 酸 耳 鸣,目 涩,便 秘,头 发 枯 槁, 舌质红,苔 薄 黄, 脉 细 数。 治 则 宜 滋 补 肝 肾, 活 血化瘀之法。刘怀珍教授临床以六味丸合桃红四 物汤加减治疗。 23 脾胃虚弱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 面,阳明所主,赖脾胃气血上荣而华,饮食不节, 饮食不洁,或久劳伤脾,致使脾胃气血化生不足。 《诸病源候论》 云: “面黑鼾者,或脏腑有痰饮。” 脾以湿 主 令, 喜 燥 而 恶 湿, 湿 旺 脾 困, 水 谷 精 气 不得运化,脾气郁而不宣,枢纽失旋,淫生痰涎, 久则一身精气尽化败浊,脾胃清气在下不得上荣 于面,…… 浊 气 在 上 则 生 面 奸。患 者 主 症 多 为: 斑为 黄 褐 色,面 色 沉 暗,少 气 懒 言,四 肢 乏 力, 不欲饮食,月经或先期或 后 期,经 量 或 多 或 少,
黄褐斑中西医病因分析及治疗方法
黄褐斑中西医病因分析及治疗方法黄褐斑的中医致病因素分为肝郁、脾虚、肾虚、血本身寒热导致的血瘀,故活血化瘀贯穿黄褐斑中医治疗过程的始终。
西医方面阐述黄褐斑的致病因素主要有紫外线照射、妊娠、口服避孕药、遗传等因素,目前尚无明确的致病原因。
黄褐斑影响美观并且治疗周期较长,在经济条件欠佳的过去大多黄褐斑患者对此病不予以重视,大多患者也未接受治疗。
如今伴随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条件的提升,临床上也有越来越多黄褐斑患者就诊,因患者数量增多,也为中西医对黄褐斑的研究提供了契机。
标签:黄褐斑;病因;治疗方法黄褐斑是后天面部出现浅棕或深棕的对称性色素沉着性皮肤病,无自觉症状,日晒后可导致加重,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怀孕、内分泌失调或使用药物产生的副作用也可引发本病,妇女为此病的高发人群,罹患人数中男性比例仅约10%,种族上黄、棕、黑深色皮肤人种发病率更高[1]。
黄褐斑属于中医“面尘”、“黧黑斑”、“蝴蝶斑”等范畴。
中医对其的记载最早追溯至《黄帝内经》中《灵枢·经脉》:“血不流则毛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
”当时已经认识到血瘀和黄褐斑的关系。
后世中医鉴于前人记载及自身临床经验将黄褐斑的发病责之于肝、脾、肾三脏: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肾不足,虛火上炎;脾失健运,湿热内生;久病气虚,行血无力;以上各项因素最终均导致面部气血失和,瘀血停于颜面引发本病。
由于血瘀是黄褐斑的基本病机,活血化瘀药物在治疗黄褐斑上发挥了关键作用,但引起血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寒热虚实之分。
从临床角度看,黄褐斑的血瘀证主要有虚实两型[2],故在治疗时活血化瘀发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虚实调节活血化瘀在治疗过程中的主次地位。
杨桂芹[3]从肝、脾、肾及血本身四个方面论治。
1 中医病因1.1肝郁血瘀肝主疏泄,调节情志活动,肝疏泄功能正常,则情绪乐观,心情舒畅。
若肝疏泄减弱则两胁胀痛,情绪抑郁,焦虑失眠等;肝疏泄太过则急躁易怒,目赤面红,情绪亢奋。
无论是疏泄减弱还是疏泄太过都影响了气机。
脸上的斑对应的内脏,六个位置说明的问题
脸上的斑对应的内脏,六个位置说明的问题
我们的脸五官其实是跟身体内脏息息相关的,脸部每个位置出现问题都说明我们身体的某一器官在发生问题,所以脸上长斑也是因为我们身体内脏出现问题造成的,斑的颜色颜色越深说明症状越严重。
今天我们来了解下脸上长斑的位置对应身体的那些内脏器官。
一、长在额头两侧及太阳穴
此处是两侧胆经的循行部位,若有黄褐斑,常为肝胆功能失调、肝郁气滞所致,常有消化功能减弱、失眠多梦的症状。
二、长在外眼角下
外眼角下对应的是颈肩、上肢,此处出现黄褐斑,提示肩关节受风寒侵袭或颈肩肌肉劳损,常有颈肩僵硬、酸痛的症状,须警惕颈肩部疾患。
三、长在鼻梁中间
鼻梁中部对应的是肝胆。
面色青黄,鼻中部出现黄褐斑,多与肝气郁结、情志不遂或精神压力大有关,提示肝失疏泄,肝胆郁滞,须警惕脂肪肝、肝胆疾患。
四、上唇长斑
上唇是大肠经的循行部位,对应的是泌尿生殖器官。
此处长黄褐斑是肾气不足、大肠虚寒的征兆,常伴有便秘、月经不调等症状,应警惕子宫、卵巢疾患。
五、、长在两颧部
两颧部中央是小肠经循行的部位,两颧外侧是肾的对应区,上部是三焦经循行部位。
颧骨部位的黄褐斑多伴有气短乏力、心慌、胸闷、消化功能减退,甚至有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是消化系统和心脏功能减弱的表现。
两颧部至耳前及上方有黄褐斑或老年斑提示肾气虚、三焦气机不畅、脂代谢紊乱。
六、长在下颌外侧
下颌外侧对应的是下肢、胃经、大肠经、小肠经循行处。
此处有
黄褐斑提示下肢血液循环不良,是脾肾气虚的征兆,常有下肢酸痛、腰膝酸软、手足寒凉、消化功能减弱。
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
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张志荣(临汾市尧都区中医皮肤病医院)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获得性色素沉着性皮肤病。
好发于面部,呈面积对称、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黄褐或淡黑色的斑片,无自觉症状,好发于中青年女性。
该病可归为中医学“黧黑斑”、“肝斑”、“蝴蝶斑”范畴。
中医学认为,黄褐斑的发生与肝、脾、肾3脏功能失调有关,临床治疗多从此3脏着手,采用疏肝解郁、健脾除湿、滋补肝肾的内治法则,根据“无瘀不成斑”、“治斑不离血”的理论,以活血化瘀贯穿于治疗始终,从而使脏腑气血运行条畅,养血荣面。
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常将该病辨证分为肝郁气滞、脾失健运、肝肾阴虚3型进行论治。
现将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经验介绍如下。
1 肝郁气滞型临床表现:颜面部呈分布对称的黄褐色斑片,以面颊、目周为著,境界清楚,斑色发青,烦躁易怒,情志不遂,精神抑郁,女子月经前后不定期且连续3一4个月,经前斑色加深、双乳胀痛、胸胁痞胀,纳谷不香,舌质暗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细。
证属肝郁化火,气滞血瘀。
治宜疏肝解郁,化瘀消斑。
方选逍遥散加减,药物选用柴胡、白术、茯苓、当归、白芍、甘草、薄荷。
若为月经后期,加川芎、益母草;痛经,加乌药、延胡索;月经先期、淋漓不净,加白头翁、秦皮;月经量多、色红质稠,加牡丹皮、栀子;脘闷,加厚朴、陈皮、木香。
例1 患者,女,33岁,2008年3月13日初诊。
主诉:颜面起斑2年,加重半年。
患者2年前因心情抑郁始发面部黄褐斑,曾自行外用祛斑化妆品,无效,近半年来明显加重,遂前来就诊。
现症:鼻背、双颧可见黄褐色斑片,境界清楚,形如蝴蝶,平素烦躁易怒,易生气,经前斑色加深、乳房胀痛,月经后期,经色暗红、血块多,胸胁痞胀,睡眠不实,纳可,二便调,舌质暗红、有瘀斑,苔薄白,脉弦细。
辨证属肝郁化火,气滞血瘀。
治宜疏肝解郁,活血化瘀。
给予逍遥散加减治疗,处方:牡丹皮15 g,栀子10 g,当归12 g,白芍15 g,熟地黄10 g,川芎10 g,桃仁10 g,红花10 g,柴胡10 g,郁金10 g,薄荷6 g,香附10 g,益母草15 g,白术10 g,茯苓15 g,白僵蚕15 g,炒酸枣仁15 g,甘草6 g。
[转载]《黄帝内经》之《从头到脚话健康.乳房》第(34
[转载]《黄帝内经》之《从头到脚话健康.乳房》第(34这次我们讲乳房的问题,那么首先先要说,就是女人为什么要长乳房呢?实际上,乳房所循行的经脉是非常有趣的一个现象。
就是它是冲脉,我们先前说过,冲脉也起于会阴,然后它分出一个叉,沿着中线的任脉,沿着它的两边往上走,往上走的时候,它散于胸中。
女人由于气不足,血足,所以它是散于胸中,这样女人就是去长乳房,男人的气是直接往上冲的,它就去长胡须。
在女子青春期发育的时候,它就会,气为血之帅,然后气带着血往上走。
从经脉上来讲,任脉主血,那么任脉通了,然后冲脉再一冲,实际上就能够使人血气足。
血足气足的话,就会发育乳房,同时还会来月经。
还有一条经脉,也是跟这个乳房相关的,就是肝脉。
肝脉它是跟任、督、冲三条经脉,都是与子宫,还有乳腺都是相通的。
所以这个肝脉又主藏血,所以肝经也会跟它有关联的。
这里面还有一条很重要的经脉,就是胃经。
阳明胃经是起于迎香,它走下来以后,它正好走的是乳房的正中线,所以女人生完孩子以后,哺育的功能也是胃气要非常足。
就是首先你要能吃,你能吃以后,因为胃是主血的变现,所以奶水实际上是血变现出来的。
就是说的,孩子出生以后,我们要给他非常有营养的物质,同时又好消化。
营养物质呢?就是精血。
那么你又不能给孩子直接地去喂血,所以实际上喂的是奶水。
奶水是血的那种特别容易消化吸收的那个层面变现出来的,这个就是乳房的整个的发育的问题。
那么女人长乳房,实际上说白了就一句话,是血的储备仓库。
因为女人这一生在很大的程度上,是跟血有关的。
比如女人每个月有月经,她就会失掉一些血。
同时呢?就是既然她在失血的话,它首先要保证一个血足的问题。
比如现在有一些很年轻的人,就开始月经量变小,然后逐渐地就已经出现一些更年期的症状,其实这都是胃气不足的一个象。
首先这些人呢?可能在生活习性上,可能说喜欢减肥啊,不好好吃饭啊,这都会造成血虚的一个象。
那么就说的,它既然是血虚,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说养孩子,怀孕,养育一个孩子也是要靠血足的。
纯中药治黄褐斑,你想要的中医经验方都在这里(一)
纯中药治黄褐斑,你想要的中医经验方都在这里(一)纯中药治黄褐斑,你想要的中医经验方都在这里(一)肾病科齐医生肾内科医师1、祛斑汤处方:当归10g,川芎6g,白芍10g,生地10g,红花6g,王不留行10g,白芷10g,皂角刺10g,白茯苓15g,甘草6g。
加减:肝郁气滞加郁金10g、川楝子10g,兼见腑热便秘者加生大黄10g、莱菔子12g;肝肾阴虚加枸杞子10g、女贞子10g,伴失眠多梦加合欢皮12g、夜交藤12g,伴口干舌燥加天花粉12g、葛根15g;脾胃虚弱加党参12g、白术10g。
【按】黄褐斑属于中医学“肝斑”、“黧黑斑”范畴,中医认为本病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多因各种因素耗损肝肾阴精,亏损脾气,最终导致气滞血瘀,不能上荣于面而生褐斑,故治宜行气活血、养血消斑。
方中以四物汤理气行滞、滋补肝肾,为治疗面部色斑的基础;红花、王不留行、皂角刺活血通经,皂角刺兼能搜风排毒;茯苓、甘草健脾补中;白芷芳香疏风,滋润肌肤,并引药上达颜面。
且白茯苓、白术、白芍为曾记载于明代《医学入门》的“三白汤”,有补气益血、美白润肤之效。
本方内服外敷,诸药相合调理肝、脾、肾三脏,共奏消斑化斑之功效。
【来源】钟宏量.“祛斑汤”内服外敷治疗黄褐斑41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08(03):57-58.2、退斑方组成:熟地黄100g,山药100g,山萸肉100g,牡丹皮75g,泽泻75g,牛膝100g,女贞子75g,柴胡75g,香附100g,白僵蚕60g,当归100g,赤芍75g,丹参100g,桃仁60g,红花45g,川芎25g,桔梗25g,枳壳30g,甘草15g。
【按】方中熟地黄、山萸肉、山药、女贞子入肾经,善补益肝肾;泽泻、牡丹皮长于利水,能清泄相火;柴胡、枳壳以疏肝行气解郁见长;赤芍、当归、川芎养血柔肝,行气活血;桃仁、红花、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丹参苦微寒而润,活血化瘀而不伤气血,且能养血安神;香附能走善降,为疏肝理气、调经止痛良药,二者伍用,一气一血,气血并治,具有较好的行气化瘀之功;方中桔梗、牛膝配伍,既可宣上导下,又能调气和血,升清降浊,协调气机;白僵蚕有祛除黄褐斑、化老年斑之功,《神农本草经》载其“灭黑斑,令人面色好”;甘草补益兼调和诸药。
五色和五脏的关系
龙源期刊网 五色和五脏的关系作者:雪宜来源:《新天地》2010年第07期原文:《黄帝内经》的《灵枢·五色篇》提出“以五色命五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
中医认为:“有诸内,必形于外”。
体内发生的病变,必然会反映到体表,面色就是这种体表反映之一。
中国正常人的面色微黄,略带红润,稍有光泽,中国医学称之为“常色”。
病时,面色色泽发生变化,称为“病色”。
中医说的“五色主病”,即“色青多为肝病,色赤多为心病,色黄多为脾病,色白多为肺病,色黑多为肾病”。
五色主病有两种含义,首先是代表不同脏腑的病变,其次是五色代表不同性质的病症。
白色:主虚、主寒、主失血症、炎症、贫血和疼痛。
白为气色不荣之候,凡阳气虚衰、气血运行无力,或耗气失血致使气色不足。
如面色晃白而虚浮,多为阳气不足;面色淡白而消瘦,多属营血亏损;面色苍白,多属阳气虚脱或失血过多。
黄色:主虚、主湿、主久病。
黄为脾虚湿蕴之征象,也常提示肝胆病,或慢性病。
如面色淡黄憔悴称为萎黄,多属脾胃气虚,营血不能上荣于面部所致;面色发黄而且虚浮,称为黄胖,多属脾虚失运,湿邪内停所致;黄而鲜明如橘皮色者,属阳黄,为湿热熏蒸所致;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属阴黄,为寒湿郁阻所致。
赤色:血色,主热证。
热盛而脉络充盈,则呈红赤。
热证有虚实之别。
实热证,满面通红;虚热证,仅两颧嫩红。
此外,若在病情危重之时,面红如妆者,多为戴阳证,是精气衰竭,阴不敛阳,虚阳上越所致。
青色:主寒、主痛、主淤血、主惊风。
青为寒凝气滞、经脉瘀阻的气色。
如面色青黑或苍白淡青,多属阴寒内盛;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多属心血淤阻,血行不畅;小儿高热,面色青紫,以鼻柱,两眉间及口唇四周明显,是惊风先兆。
黑色:主肾虚。
黑为肾阳虚衰、阴寒水盛的病色。
面黑而焦干,多为肾精久耗,虚火灼阴,目眶周围色黑,多见于肾虚水泛的水饮证;面色青黑,且剧痛者,多为寒凝淤阻。
黑色斑点除手背上老年斑外,在指掌面上出现,提示相应脏器有比较长期的慢性病或重症。
黄帝内经:五脏、五行、五情、五色、五味、五季养生论
黄帝内经:五脏、五行、五情、五色、五味、五季养生论之邯郸勺丸创作文章来源网络黄帝内经脏腑五色、五味、五脏、五官、五行对应表五色与四性是祖国中医药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分歧的颜色分别对分歧的脏腑器官有所补益,均衡摄取才是真正治病、防病、保健、养生。
中医认为五行对应养体内的器官,木为肝,火为心,土为脾,水为肾,就保健治疗而言,五色《即青(绿)、赤、黄、白、黑》的药材及食物分别对应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因此对人体的五脏有分歧的滋补作用。
青色对应五行为木,入肝能增强脏腑之气。
肝为解毒的器官所以青色食物有清肝解毒的作用。
赤色对应五行为火,入心能增强心脏之气,提高人体组织中细胞的活性,可增强人体免疫功能,预防流感及各种病毒的入侵,有清血、补血、通血的功效。
黄色对应五行为土,入脾,能增强脾脏之气,促进和调节新陈代谢,提高脾脏功能的抗病能力。
白色对应五行为金,入肺,可增强肺腑之气,提高肺腑器官抗病毒能力,止咳化痰,治虚劳咳血。
黑色对应五行为水,入肾,能增强肾脏之气,治阳痿遗精,腰腺酸病,补亏损及久病不复者。
可保健、养颜、抗衰、防癌,对生殖排尿系统大有好处。
一、五行1、五行学说来源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所在,是指木(生长、生法、柔和、条达舒畅)、火(温热、升腾、明亮)、土(生化、承载、受纳)、金(清洁、清肃、收敛)、水(寒凉、滋润、向下运行)五种物质的运动。
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成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更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2、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
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暗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
梁冬对话倪海厦-痤疮、暗疮脸上长斑的由来
梁冬对话倪海厦-痤疮、暗疮脸上长斑的由来暗疮是因为缺乏阳光和运动这个脸上的东西,中医认为是阳明的位置。
所以我认为是足阳明那个胃经、还有手阳明大肠经。
大肠经呢,就经过我们的那个鼻头下方这个胡子的地方,那胃经呢,经过我们脸颊的地方。
那,这大肠经和胃经,在这二个我们叫阳明,阳明是只有热,没有见到寒症。
所以中医在辨证里面来说,所以纯热症——单纯的热症,病人又怕热,喜欢喝冰的,流汗不止,小便颜色是很黄的,这样都属于热症。
那热症的话我们用降温……如果便秘有问题的话,我们用承气汤,啊,清出来。
那病人是白虎汤症的话,就是经热有问题的话,哈,病人喜欢喝热水、燥渴、口渴得很厉害,我们用白虎汤。
所以说脸部的地方,这个地方呢,应该是我们阳明经经过的地方,应该是毛很通畅能够散热的地方,噢,不允许热闷在那边,因为热闷在那边就会出问题。
那现在很多人可能是因为他太阳晒的不多,流汗也不多,所以毛孔就比较细,不容易出汗。
还有呢,化妆品用的多,噢,把这个毛孔给阻塞住。
我们是想尽办法让毛孔打开来,不要去这个闭起来,那你就有些化妆品,如果要美丽呀、好看呢、涂化妆品,或者是你在这个家里面没有出去晒太阳,你没有得到正常的发汗,你没有运动、流汗,都容易得到这种问题。
这就好像一个橘子,你如果橘子这种水果在……这个果树在太阳底下好好的,你看果皮都很正常,但是如果把他收藏起来,开始慢慢起斑点,起泡,霉菌呢,起斑点一样的意思。
所以很多人女青年这个脸上长暗疮是因为晒太阳晒不够了。
她在室内呆太多或者是化妆品把毛孔闭锁住。
你暂时先少用一点化妆的东西,然后多运动让脸部出汗。
那你如果说怕太阳晒的皮肤变得很黑,没有关系啊,你黄昏的时候或者清晨的时候出去跑步,太阳刚出来的时候不是很大的时候,你出去运动让他流汗。
那如果说现在冬天很冷,冬天很冷话,中医认为说:冬天应该收藏,你可以打坐啊或者是练气,就是不要去跑步,要收敛、收藏嘛。
那可……你也可以在家里面用一些热水,嚎,让洗洗脸……让脸部出一点微汗,或用蒸汽的方式让脸出点微汗,让毛孔能够通畅。
黄帝内经·五色(3)原文
黄帝内经·五色(3)原文五色(3) 【提要】本段论述了根据面部色泽变化来判断疾病,辨别病位的深浅、病程的长短和疾病的防治的内容。
【白话解】在色诊的运用上,除了明确人体各部与面部相应位置的关系外,还要审察面部色泽的荣润与晦暗,才能称其为高明的医生。
面色沉滞晦暗的,主在里、在脏的病变。
浮露而鲜明的,主在表、在腑的病变。
黄色和赤色主风病,青色和黑色主痛证,白色主寒证。
在疮疡等外科疾病中,局部色泽黄润,软如脂膏者,是成脓的表现;局部颜色深红,是血瘀未成脓的表现。
疼痛剧烈的,可以形成肢体拘挛。
若寒邪甚,可出现皮肤麻痹不仁。
人体发生病变,面部就会出现相应位置的色观察面色的润泽与晦暗,就能推测疾病预后的好坏。
观察五色的散漫和聚结,则能了解病程的长短。
观察五色出现在面部的位置,便能判断疾病发生的部位。
医生聚精会神地分析色泽的变化,就可以了解疾病以往的情况和当前的发展变化。
如果不细致入微地观察色泽的变化,连正常和异常都不能分辨清楚。
只有专心致志地分析研究,才能知道新病、旧病、及其发展变。
化的规律。
面色不呈现应有的明润,却见沉滞枯槁,病情严重。
面色虽然不明润光泽,但是没有沉滞枯槁现象的,病情不重。
色散漫不聚的,病邪也会逐渐消散,即使气滞不通而引起疼痛,也不会形成积聚一类的病变。
肾脏的邪气侵犯心脏,是因为心先患虚证,肾脏的邪气才乘虚侵入心脏,此时肾所主的黑色会出现在面部心所主两目间的部位上。
一般发生疾病后,如果病色不出现在本脏所主的部位,均可以依次类推。
男子病色出现在鼻头上,主小腹疼痛,向下牵引睾丸也会发生疼痛。
如果病色出现在人中沟上,主阴茎疼痛,出现在人中沟上部则表现为阴茎根部疼痛,出现在人中沟下部的则阴茎头部疼痛。
这些都属于狐疝、阴囊肿大等疾病。
女子病色出现在鼻头上,主膀胱和子宫的病变。
病色散漫不收者,为气滞引起的疼痛。
病色抟聚不散,为血液凝结而形成积聚。
积聚的表现,有的是方,有的是圆,有的在左边,有的在右边,都和病色的表象相一致,病色若随之下移到唇部,则表明患有自淫、带下污浊等病变。
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临床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临床体会作者:吴景东顾炜尹莹金晓哲来源:《中国美容医学》2008年第05期黄褐斑是多见于中青年女性面部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1]。
其病因尚无定论,发病机制复杂,认为与遗传、紫外线照射、妊娠、口服避孕药、雌孕激素水平增高、内分泌失调等因素有关[2]。
相当于祖国医学之“面尘”,“黧黑斑”等。
近年来,我们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对黄褐斑辨证施治,疗效确切,现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说明五脏六腑之精华均上注于面,面部气色的好坏,皮肤的光泽或枯槁,色素斑的形成与脏腑精气的盛衰及其功能的协调密切相关。
《丹溪心法·能合色脉可以万全》:“有诸内,必行诸外。
”故黄褐斑虽发于外,然其根必源于内。
1.1 肝脾肾功能失常是发病之本:黄褐斑好发于中青年女性,此年龄段正是《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述“任脉通,太冲脉盛”至“太冲脉衰少”的阶段,是女子经孕产乳等一系列生理变化发生活跃的时期。
经孕产乳无不以血为本,以气为用。
与肾的藏精、主生殖,肝的藏血、主疏泄,脾胃的化生、统摄密切相关。
因此,黄褐斑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其病机有虚实之分,现分析如下:1.1.1 肝郁:明·《普济方》曰:“面尘脱色,是主肝”。
当责之于肝。
清·《张氏医通》曰:“面尘脱色, 为肝木失荣”。
肝藏血,主疏泄条达,若情志不遂,或暴怒伤肝,疏泄失司,肝气郁结,郁而化热,灼伤阴血,致使颜面气血不和,气滞血瘀,络脉瘀滞而引起面部黄褐斑,故《医宗金鉴》云:“黧黑如尘久始暗,原于忧思恼怒成”。
1.1.2 脾虚:脾为后天之本,主统血,升清降浊,由于长期思虑过度,心身憔悴,劳伤脾土;或恣食甘肥、偏食五味、食积化热而致脾虚失运,痰饮内停;或情志郁结,肝气不疏,克伐脾土,而导致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运化失调,清阳不升则不能上荣于面,浊阴不降则痰湿水饮上蒙于面,而生褐斑,故《张氏医通》云:“痰饮积脏腑,则面黯”。
(完整word版)黄帝内经-五脏六腑养生法
调五脏,养六腑,百病从此不再生(1)五脏六腑是中医独有的概念,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和本源,无论是养生还是疗疾都无外乎是对五脏六腑的调养。
比如说季节养生强调“顺四时适寒暑”,治病疗疾依靠药物性味的寒热温凉,最终落在实处,所调的养的还是五脏六腑。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人就是一个以五脏六腑为核心的有机整体,脏腑关系着人的生、长、壮、老。
凡是人体有了病,无论大小,不管轻重缓急,都和五脏六腑有着密切关系。
无论是风邪外感,还是情志内伤,只要殃及脏腑令其功能失调,疾病也就随之上身。
人的健康是由里及表的,只有脏腑平衡,气血精津才能充盈畅达,身体才能健康安泰。
中医之脏腑不同于西医,是指广义上的心、肝、脾、肺、肾及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等几大系统。
一脏与一腑相对应,一阴一阳互为表里,由经络相互络属。
五脏的共同特点是能贮藏与化生生命所需的精微物质;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容纳水谷与传化糟粕。
只有五脏六腑各司其职,才能确保气血精津运输畅达,水液糟粕各行其道。
要想调养五脏六腑就应该真正了解其好恶,而不能只缘其在此身中,就不识庐山真面目。
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和神志,是五脏六腑之主,心神明则脏腑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心的功能正常则气血健旺、精神饱满、神清志明;小肠主化物而分清泌浊,其功能运行正常,能将水谷所化的精微物质上达于脾进而运输周身,将无用的水液和糟粕下输于膀胱和大肠。
心与小肠相表里,二者经脉相连,气血相通,所以二者在生理与病理上相互影响,只有二者同调,相互兼顾,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对保持身心健康十分有益。
肝有贮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掌管着人体各部分的血量分配,有“血海”之称。
若肝脏功能异常,就会导致血液调配失常,肝主疏泄,性喜条达,所以养肝一定要保持情绪稳定,乐观豁达。
肝与胆相表里,肝为阴,是里主内;胆为阳,是表主外,故治胆的病要调肝,肝病同样也要利胆。
脾与胃相表里,二者同为人的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
脾主运输和消化,一方面将水谷精微运输全身以维持生命,另一方面也管理着体内水液的运输。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五色第四十九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五色第四十九【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对于经典,任何翻译都有可能曲解原意,因此,希望同学们只能以译文作辅助,而把精力放在原文的阅读上,也许读一遍两遍不懂,读十遍乃至百遍定能了然于心。
切记!黄帝内经·灵枢·五色第四十九篇名与要点五色,即面部的五种颜色与脏腑疾病之间的关系,是中医望诊篇的精华。
此篇和前篇一样,也是雷公与黄帝的对话,而非岐黄对话。
显然,通过不断的学习,黄帝技艺大增,可以带学生了。
本篇主要论述了脏腑肢节反应于面部的色泽及其分布位置,因而从面部色泽变化可测知全身脏腑组织的疾病。
通篇主要论述面部五色内应五脏各主不同的病变,并从色泽之浮沉、枯润、散聚及上下辨病之久新、深浅及预后顺逆。
这些都是望诊的主要内容,也是色诊之大纲,故篇名《五色》。
马莳《灵枢注证发微》:'篇内有五色,言病之义,故名篇。
'原文与译文(原文)雷公问于黄帝曰:五色独决于明堂乎?小子未知其所谓也。
(译文)雷公向黄帝问道,青、赤、黄、白、黑五色变化,仅仅以明堂为标准吗?我不知道其意。
(原文)黄帝曰:明堂者,鼻也;阙者,眉间也;庭者,颜也;蕃者,颊侧也;蔽者,耳门也。
其间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见于外,如是者寿,必中百岁。
(译文)黄帝回答说,明堂就是鼻,阙就是两眉之间的部位,庭就是前额部,蕃就是两颊的外侧,蔽是耳前方的部位。
以上所谈到的明堂、阙、庭、蕃、蔽这些部位的正常现象应该是端正、宽大、丰满,远离十步以后还能看得清楚。
如果观察到某个人有以上的特征,他的寿命一定会达到一百岁。
(原文)雷公曰:五官之辨,奈何?(译文)雷公问,怎样辨别面部五官的表象呢?(原文)黄帝曰: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首面上于阙庭,王宫在于下极,五脏安于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见,明堂润泽以清,五官恶得无辨乎?(译文)黄帝回答说,鼻的正常表现应是鼻骨高起,端正而平直。
陈皮、山楂,有效祛除黄褐斑
陈皮、山楂,有效祛除黄褐斑黄褐斑也被称之为肝斑、蝴蝶斑,是一种常见的颜面色素沉着斑,女性多发,主要是因为女性的内分泌失调、各种妇科疾病、肝肾疾病以及极大的精神压力等引起的。
而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讲,黄褐斑是因为邪犯肌肤,气血不和,肝郁气滞,气滞血瘀导致的。
肝失条达,气机郁结,郁久化火,灼伤阴血等情况都会造成面部气血失和,脾气虚弱,运化功能减弱,从而不能使气血及时运送到面部位置而导致的。
王小姐就是因为黄褐斑的问题前来就诊。
王小姐今年刚刚三十多岁,身体还算可以。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脸上的黄褐斑也随之增多,这让王小姐极为苦恼。
黄褐斑也是身体亏虚的一种信号,所以,王女士希望通过吃中药调理自己的身体并且改善“面部情况”。
我先是了解了一下王小姐的情况,了解到,王小姐已经三十多了还是独身一人。
父母经常催促其结婚,但是王小姐一直没有合适的对象。
一方面是自己的年龄越来越大,一方面是父母的催促,这让王小姐非常苦恼。
王小姐的病主要是因为忧思烦闷,从而导致肝气受损,气机郁结,进而严重影响了身体的气血活动,最后在脸上呈现出病症。
所以要想将黄褐斑治好,就必须补血调气。
我给王女士开的方子是,陈皮、山楂适量,加入开水之后煮沸,晾凉,最后加入蜂蜜就可以饮用了。
山楂性微温,入脾、胃、肝经,有活血化瘀、消食健胃的功能。
在《本草求真》之中记载:“山楂,所谓健脾者,因其脾有食积,用此酸咸之味,以为消磨,俾食行而痰消,气破而泄化,谓之为健,止属消导之健矣。
至于儿枕作痛,力能以止;痘疮不起,力能以发;犹见通瘀运化之速。
”陈皮所起的作用包含三点,一是导胸中寒邪,二破滞气,三益脾胃。
这三点之中最重要的就是行脾胃之气。
蜂蜜营养成分是最为丰富的,能补虚缓中,在《本草纲目》之中记载,蜂蜜“和营卫、润脏腑,通三焦,调脾胃”,可以对黄褐斑起到辅助治疗作用。
王小姐按照这个方法服用一个多月,黄褐斑果然不再加重了,原先出现的也在不断地减退,皮肤也变得水润有光泽。
此外,不仅是山楂、陈皮。
从内“美容” ,拯救黄褐斑
从内“美容” ,拯救黄褐斑作者:罗大伦来源:《家庭科学·新健康》 2018年第3期黄褐斑多因肝肾不足及脾胃虚弱中医很早就认识到了黄褐斑,称之为“ 黧黑斑”等等,像《外科正宗》等很多古代医书里面都有过论述。
那么,都有哪些身体失调,会引起黄褐斑呢?首先,这样的人一定正气不足,具体反应在肝肾不足和脾胃虚弱两个方面。
1、肝肾不足:这种情况最主要的是肾气不足,患者经常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容易脱发,牙齿早衰,月经量不足,面色不润泽,容易泛着黎黑的颜色,这样的患者,往往看上去比真实的年龄要大,滋补肝肾的药物,有熟地、当归、女贞子、旱莲草、狗脊、杜仲、巴戟天、枸杞子、菟丝子、川断、怀牛膝等。
如果用中成药,我觉得左归丸比较适合,这是明代张景岳的方子,这个方子虽然说是滋补肾阴的,但是我觉得补肾精的作用比较强,没有那么凉,是比较平和的,其中的药物有:熟地黄、菟丝子、牛膝、龟板胶、鹿角胶、山药、山茱萸、枸杞子。
2、脾胃虚弱:调理黄褐斑,其实最终一定要调理脾胃,因为足阳明胃经行于面部,所以,在解决掉其他问题以后,有的黄褐斑仍然很顽固,此时,一调理脾胃就很快见效,就是这个缘故。
记得很多年前,听闻一位民间老中医,看病很独到,治疗黄褐斑,一般几副药就可以显效,因此女性患者一传十十传百,络绎不绝。
恰好有位患者认识我,就对我讲,老中医看病时,会随手拿起一颗砂仁,告诉患者,这个是好东西,没事儿嚼几粒,因为砂仁的皮剥开,里面是一粒粒的,患者嚼了,觉得味道特别怪,老中医就说:这是打开脾胃的,脾胃气顺了,黄褐斑就好了。
我听了患者的讲述,不禁竖起大拇指,这是高人啊,砂仁行脾胃之气,而且把气往下引,可以打开郁结,能如此善用者,是民间的高手啊!健脾利湿可改善面色在《黄帝内经》里面,对此就有论述:“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其中就讲到,女子三十五岁开始,足阳明胃经开始衰老,因此面部开始枯萎,到了四十二岁,三阳脉开始衰弱,三阳脉是太阳、阳明和少阳脉的总称,包括了手三阳和足三阳共六条经脉。
黄帝内经 中与 肝胆 有关的条文 - 已回答 - 搜搜问问
黄帝内经中与肝胆有关的条文- 已回答- 搜搜问问黄帝内经》是早期中国医学的理论典籍。
世简称之为《内经》。
最早著录于刘歆《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原为18卷。
医圣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晋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称"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九卷》在唐王冰时称之为《灵枢》。
至宋,史嵩献家藏《灵枢经》并予刊行。
由此可知,《九卷》、《针经》、《灵枢》实则一书而多名。
宋之后,《素问》、《灵枢》始成为《黄帝内经》组成的两大部分。
秋季,人应早睡早起,和鸡的活动时间相仿> 午夜12:00 ~ 1:00 > 浅眠期> 多梦而敏感,身体不适者易在此时痛醒。
> 凌晨1:00 ~ 2:00 > 排毒期> 此时肝脏为排除毒素而活动旺盛,应让身体进入睡> 眠> 状态,让肝脏得以完成代谢废物。
> 凌晨3:00 ~ 4:00 > 休眠期> 重症病人最易发病的时刻,常有患病者在此时死> 亡,> 熬夜最好勿超过这个时间。
> 上午9:00 ~ 11:00 > 精华期> 此时为注意力及记忆力最好,且工作与学习的最佳时段。
> 中午12:00 ~ 1:00 > 午休期> 最好静坐或闭目休息一下再进餐,正午不可饮酒,易醉又伤肝哦!> 下午2:00 ~ 3:00 提问人的追问2009-12-07 10:38哥哥是条文!!有关的条文。
最好可以下载的回答人的补充2009-12-07 10:51这个基本都是文言文(原文)/soft/27018.htm﹏〆濤爺▓м回答采纳率:22.6% 2009-12-07 10:36 好:0不好:0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之华在爪峰回答采纳率:10.5% 2009-12-07 10:39 好:0不好:0 @@@@参研《黄帝内经》五:五脏六腑及血气状况的自我判断(肝胆篇)肝胆篇1. 从油脂的角度观察。
心主血脉、肝主藏血、脾为后天之本、肺主皮毛、肾主藏精:食疗方
心主血脉、肝主藏血、脾为后天之本、肺主皮毛、肾主藏精:食疗方《饮膳正要》结合中医理论指出,“以五味调和五脏”,“五脏和平则血气资荣”。
许多女性肤色暗淡、斑点丛生或皱纹累累,往往缘于五脏功能失调。
再高明的美容师,也难掩其憔悴衰老之态。
因此,养颜美容就是养气血,养气血首先应增强脏腑的生理功能,这样才能使容颜不衰。
心主血脉《黄帝内经素问》:说“心主身之血脉”,“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华在面”,心气旺盛者脸色自然就会白里透红,皮肤光滑柔软、细嫩。
心气不足的人,由于心血少,面部供血不足,皮肤得不到滋养,面色就会发白晦滞或者萎黄无华。
根据《饮膳正要,诸般汤煎》所说,心气虚、心血亏少者,可多饮“桂浆”,“桂浆”有生津止渴,益气和中的功效。
又据《食疗诸病》篇,“狐肉汤”可以“治虚弱,五脏邪气”。
“ 莲子粥”有益于治疗“心志不定”,可以“补中强志,聪明耳目。
肝主藏血、主疏泄能调节血流量和调畅全身气机,使气血平和,面部血液运行充足,面色自然就会红润光泽。
有的女性面部多黄褐斑或者面色暗淡甚至发青,就是因为她肝脏疏泄不利,气机不调,血行不畅,导致血液淤滞于面部。
肝血不足,面部皮肤缺少血液滋养,则面色无华。
对肝脏失调者,御医建议多食用椅杞、核桃、花生、大枣、桂圓、蜂蜜、虾、鱼、肉、蛋等食物。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功能健运,则气血旺盛,表现为女性面色红润,肌肤弹性良好,相反,气血津液不足的女性,不能营养颜面,必然会精神委靡,面色谈白,萎黄不泽。
《饮膳正要》中有益于健脾的膳食不胜枚举,如温中下气、壮脾胃的“大麦汤”、“大麦片”;补中下气、和脾胃的“沙乞某儿汤”、“枣姜汤”等。
肺主皮毛人体通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使气血津液得以布散全身。
如果肺功能失常,则容易导致肌肤干燥,面容憔悴而苍白。
肺功能失常者需要补肺气、养肺阴,可食用补虚益气、温中润肺的“山药汤”;调顺肺气的“杏霜汤”等。
肾主藏精肾精充盈,肾气旺盛时,五脏功能也将正常运行,气血旺盛,容貌不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里介绍黄褐斑与体内脏腑有哪
些关系?
黄褐斑属临床难治之症,病因病机较为复杂。
常宗里云“肺主皮毛”理论,以宣通理肺,通阳散斑之法获效,药常用荷叶、防风、桔梗、竹叶、百合等。
现代医学则认为,黄褐斑与肝肾亏虚,气血不足都有关系,主要是由于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后肝肾不能正常排毒,解毒,滤毒,气血不能正常上泛颜面引起。
《黄帝内经》云:“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肺气通于天。
”肺为华盖,主皮毛。
肝肾,气血,五脏六腑之气皆上承于肺。
肺通调水道,输布津液,有如天地之气化然。
头面为诸阳之会。
其出褐斑者,或黑或灰皆为阴邪湿邪。
如天之有云,乃地气蒸腾使然。
乌云不散,责诸天气,褐斑所成,责诸肺气。
肺气不宣,输布失职,湿邪郁滞,日久化热开合不利,则皮毛难泽。
综上所述,认真分析黄褐斑的病因病机,当是以阿胶黄精丸内调去斑临床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