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型硕士研究生课程学分分配

合集下载

研究生科研学分计分方法

研究生科研学分计分方法

研究生科研学分计分方法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应取得4学分以上的科研学分。

科研学分的具体计算方法如下:一、关于发表学术论文、参编教材或著作、课题研究、学术会议等1、在公开发行的专业刊物上独立发表专业学术论文,每篇计2个学分;北大版核心期刊(最新版)每篇计3个学分;CSSCI或CSCD来源期刊每篇计4个学分;在国家一般权威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每篇计7个学分;在国内著名权威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每篇计10个学分(不含检索)。

合作发表论文的,若合作者为本人的导师,可视为研究生的独立成果计算学分,当合作者为其他人时,按每篇文章学分除以作者总人数,得研究生作者的科研学分数。

作者的署名顺序与学分计算无关。

2、参编公开出版的专业教材或著作,每独立完成一章计2学分。

合作编写的,科研学分按合作发表论文的同样方法计算。

3、担任公开出版的专业教材或著作的主编或副主编,每本计4学分。

合作担任主编或副主编的,科研学分按合作发表论文的同样方法计算。

4、主持省部级课题已通过鉴定4学分。

参与省部级以上的课题研究,在已通过鉴定的课题报告(包括子课题报告)中,每独立撰写5千字计1学分,一项课题不超过2学分。

获取学分需由课题第一负责人出具证明材料,说明独立撰写的情况,并提供课题报告书。

主持校级课题主,课题已通过鉴定2学分,参与者1学分. 独立撰写5千字,需由课题第一负责人出具证明材料,说明独立撰写的情况(参与者撰写的字数不能超过该课题的总字数)。

5、参加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提交的每篇专业论文计2学分。

此类论文,必须是经会议征文选中(以入选通知或论文宣读证为准),且经导师签署意见,说明科研学术价值及是否计算学分的意见. 参加江西省研究生学术论坛并宣读的论文,每篇计2个科研学分,入选的论文每篇计1个科研学分;以上项目不重复记分。

二、关于学术论文获奖计分方法(参加全国、省级竞赛获奖)1、对于在国外权威学术刊物发表的学术论文,第一作者计50个科研学分;第二作者计25个科研学分。

学术型硕士生培养模块与课程设置体系

学术型硕士生培养模块与课程设置体系

必修或选修 必修 必修
备注 校级 校级
学科(方向)必选 学科(方向)必选 科(方向)必选 学科(方向)任选
一级学科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群 一级学科
学科课程 (57.1%)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一级学科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群 二级学科群
过程考核 (22.9%)
论文设计与开题 学位论文 小计
总学分要求
附件 2、学术型硕士生培养模块与课程设置体系
(限内部交流)
模块体系 公共课程 (20.0%) 学位 课程 (77.1%)
课程类别 政治理论课 外国语 小计 学位基础课 (技术方法) 学位基础课 (基本理论) 学位专业课 专业前沿课 小计 学术交流 实践活动
最低学分 3 4 7 3-6 3-6 2-4 2-6 20 1 1 2 4 8 ≥35

研究生课程学分设置标准

研究生课程学分设置标准

研究生课程学分设置标准
研究生课程学分设置标准根据不同的学科和学校有所不同,但通常会遵循以下原则:
1. 课程学分:研究生课程通常包括学位课和非学位课。

在很多学校,研究生需修满一定的课程学分,其中学位课占一定的比例,非学位课可根据学生兴趣和专业需求选择。

课程学分一般会在入学时确定,并在课程目录中公布。

2. 学分要求:一般来说,硕士生申请硕士学位前,总学分应不低于35学分,其中课程学习30学分和必修环节5学分。

学位课学分不低于18学分,其
中公共学位课6学分,专业学位课不低于12学分。

非学位课中公共选修课
不低于3个学分。

3. 绩点要求:研究生课程学分的绩点要求根据学校和学科不同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如果满绩点是5,那么达到4算优秀;如果满绩点是4,那么达
到算优秀。

在大学里面分数达到九十分以上就是优秀。

此外,研究生课程设置还应该紧紧围绕研究生培养目标,根据本学科培养的特色和要求,注重建立本学科课程与跨学科课程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并加强对研究生文献阅读与检索能力的培养。

具体要求请参照所在院校的研究生培养方案或相关规定。

中国传媒大学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传媒大学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传媒大学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位类别:学术型硕士专业名称:文艺学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2017.6中国传媒大学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7年版):专业名称:文艺学(专业代码: 050101)一、培养目标文艺学专业是人文学科之重要学科,研究文学活动、文学事实及相关艺术、文化活动,能够为精神文明建设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发挥重要的作用。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总起来说是让在校期间的硕士生,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且具有应用于文艺实践的能力,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中国古典文论与美学方向能够对理论的历史发展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对重要的文论家的文论思想、美学家的美学思想进行辩证的分析,古为今用。

马列文论与文艺学基本理论方向要求能够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毛泽东文艺思想与邓小平文艺理论的指导下,关注文艺实践,对文艺学与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有较为清楚的了解与认识,进行理论的概括与提升。

西方文艺理论方向则要求能够对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线索较为熟悉,能够较系统地分析西方文艺理论家的思想,评价其地位与影响。

审美文化方向则需了解审美文化之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既可开展对大众文化的积极探索,也可对民族文化遗产的审美意识进行研究。

文艺批评方向要求能够对中外文艺作品、作家进行科学的批评,具有一定的学理性与针对性,对于文艺创作与批评有建设意义。

二、培养要求通过对文艺学学科及其相关课程的系统学习与研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并能满足社会尤其是影视新闻出版传媒机构、政府机关、文艺社会团体及院校需要的文艺学方面高层次专门实践人才。

使硕士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得到相应的科研训练。

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与计算机工具,在文艺学领域独立进行专题研究或从事实践工作。

具有延伸与拓宽自己的知识与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

三、主要研究方向(方向应与招生目录相符)01中国古典文论与美学02文艺学原理与马列文论03西方文艺理论04审美文化学05文艺批评四、学制与学分1、学制要求与培养环节:本专业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的学制为3年,分为课程学习、科研训练与实习实践三个环节。

研究生课程学习及成绩管理规定【模板】

研究生课程学习及成绩管理规定【模板】

XX大学研究生课程学习及成绩管理规定(2019年6月修订)为规范研究生课程学习环节管理,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及我校有关文件精神,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适用于各类研究生课程学习阶段。

一、研究生的课程及学分1、研究生课程一般每16-20课内学时对应1学分。

2、研究生必须按照学科/领域培养方案及个人课程学习计划选修课程。

3、研究生一外为非英语者,必须选修英语二外。

4、研究生所属学科/领域与本科所学不同时,应在导师指导下补修一定数量的本科核心课程,所修课程列入研究生个人成绩单,但不计入总学分要求。

二、国际联合培养学分认定1、制定学分转换方案在研究生出境学习前,由学院根据本学科培养方案要求的学习内容、以及境外联合培养单位的学分计算方式制定《XX大学研究生联合培养/交流学分转换方案》,并拟定选课计划。

原则上,研究生在境外所学课程应与其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相近,一般按1学分不少于16课内学时、1门基础课不超3学分、1门专业课不超2学分计算,并报研究生院批准备案。

同一学院产生多个转换方案时,按序编号。

2、学分转换认定回国后,申请学分转换认定的研究生填写《XX大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学分转换认定申请表》,学院根据本学科培养方案和所制定的“学分转换方案”、以及境外培养单位出具的可认定的成绩单,对研究生公派联合培养期间所修学分予以转换认定,并报研究生院审核备案。

3、系统审核学院将已认定的学分转换相关信息录入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用以完成培养方案审核。

4、学分转换限制教育部办公厅规定的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原则上应在北航校内完成。

我校接收的港澳台生的该部分学分可由学科培养方案内其它课程学分替代。

在境内外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应按期参加由学院统一或单独组织的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环节的学分不允许采用学分转换方式获得。

三、研究生课程的选修1、制定课程学习计划及选课研究生应根据所在学科的培养方案,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包括课程学习计划和学位论文研究计划等。

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重庆医科大学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2015级)一、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1. 公共必修课:(10学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36学时 2.0学分自然辨证法概论18学时 1.0学分医学统计学36学时 2.0学分Topic Discussion 56学时 3.0学分医学英语阅读与写作(硕士生)18学时 1.0学分口语(硕士生)18学时 1.0学分2. 英语公共必选课:四选一(2学分)国际学术会议(硕士生)20学时 2.0学分学术英语写作(硕士生)20学时 2.0学分影视欣赏(硕士生)20学时 2.0学分报刊选读(硕士生)20学时 2.0学分3. 专业基础课:(8学分)蛋白质组学36学时 2.0学分基因组学36学时 2.0学分分子病理学36学时 2.0学分生物信息学36学时 2.0学分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1. 公共必修课(7学分)Topic Discussion 36学时 2.0学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36学时 2.0学分自然辨证法概论18学时 1.0学分临床科研方法36学时 2.0学分2. 临床、口腔、护理专业学位专业基础课(4学分)临床诊断学36学时 2.0学分循证医学18学时 1.0学分医疗卫生法律法规18学时 1.0学分3. 公共卫生专业学位专业基础课(10学分)卫生统计学进展72学时 4.0学分现场流行病学72学时 4.0学分卫生经济学36学时 2.0学分4. 公共管理专业学位基础课(6学分)公共管理54学时 3.0学分公共政策分析54学时 3.0学分公共经济学54学时 3.0学分5. 护理专业基础课(10学分)护理理论与实践36学时 2.0学分高级护理实践导论72学时 4.0学分护理医学专业英语72学时 4.0学分6. 药学专业基础课(8学分)临床药理学18学时 1.0学分药物分析技术18学时 1.0学分高级药学英语18学时 1.0学分高级药理学18学时 1.0学分药物开发与研究18学时 1.0学分临床药物治疗学18学时 1.0学分药剂学进展18学时 1.0学分法规与综合18学时 1.0学分7. 翻译学专业基础课(8学分)医学翻译72 学时 4.0学分第二外国语36学时 2.0学分笔译理论与技巧36学时 2.0学分8. 工程硕士专业基础课超声治疗学54学时 3.0学分生物医学传感器应用36学时 2.0学分医学信号处理36学时 2.0学分临床超声治疗学36学时 2.0学分医学仪器原理36学时 2.0学分专业外语36学时 2.0学分三、博士研究生课程1. 公共必修课(4学分)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36学时 2.0学分医学英语阅读与写作(博士生)36学时 2.0学分2. 英语公共必选课五选二(4学分)国际学术会议(博士生)36学时 2.0学分学术英语写作(博士生)36学时 2.0学分影视欣赏(博士生)36学时 2.0学分报刊选读(博士生)36学时 2.0学分口语(博士生)36学时 2.0学分四、留学研究生课程公共必修课(7学分)汉语80学时 3.0学分中国文化概要15学时 1.0学分医学统计学36学时 2.0学分循证医学18学时 1.0学分。

究生课程设置学分分配表(人文社科类)

究生课程设置学分分配表(人文社科类)
附件
专业学位类别
专业学位
领域代码
学习年限
研究方向
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修读
学期
可选或
必修
学分
要求
公共
必修课
科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1.5
27
1或2
必修
至少6学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
36
1或2
选择其中一门为必修课
自然辩证法(000006018)
2
36
1或2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000006017)
2
36
1或2
汉语(000006016)
3
54
1或2
必修





专业基础课
专业选修课
职业素质课程
包括信息检索、经济、管理类、人文课程、职业道德等。
至少3学分






专业实践
4-6
学分
6-7学分
系列讲座
讲座内容主要包括:
A、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学科前沿知识、现状、发展趋势等;B、信息及信息工程方面的知识;C、人文社科及社会发展方面的知识。
系列讲座课的考核要求是撰写不少于1000字的心得体会,讲座次数不少于5次,记1学分。
1文Biblioteka 综述与选题报告1总学分要求
参见全国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的文件要求
注:公共必修课、学科专业课、专业实践的学分和总学分的要求应符合全国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要求,其中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实践为学位课;

学术研究型(总学分34~35学分)

学术研究型(总学分34~35学分)

学术研究型(总学分:34~35学分)
注:(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第一外国语、高级经济学(I)、高级统计学、决策理论与方法为必修课。

(2)学术型学生必须选修1-2学分的专题课程。

(3)学术活动(课程编号:S0700XSHD)为必修课程,在登陆研究生系统选课时,必须选修此课。

(4)学生可学习自选课程和补修课程,但只记学时和成绩,不计学分。

(5)跨学科入学的硕士研究生,应选2-3门补修课程。

应用研究型(总学分:31学分)
注:(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第一外国语、高级经济学(II)、高级应用统计、管理活动模拟分析为必修课。

(2)实践环节(课程编号:S0700SJHJ)为必修课程,在登陆研究生系统选课时,必须选修此课。

(3)学生可学习自选课程和补修课程,但只记学时和成绩,不计学分。

(4)跨学科入学的硕士研究生,应选2-3门补修课程。

福州大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表

福州大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表

附件2
福州大学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学分分
配表
注:每18学时1学分
福州大学学术型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
设置学分分配表
注:每18学时1学分。

福州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及学分分
配表
注:每18学时1学分。

福州大学港澳台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设置学分分配表
注:每18学时1学分
福州大学港澳台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
方案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表
注:每18学时1学分
福州大学外国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学分分配表
注:每18学时1学分
福州大学外国来华留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表
注:每18学时1学分。

研究生新生选课学分具体要求

研究生新生选课学分具体要求

研究生新生选课学分具体要求一、硕士生选课具体要求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应修最低总学分26学分。

1、公共学位课(3门),共5学分。

(1)自然辩证法(理工农医类专业) 2学分(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学分(3)硕士生英语一外 2学分参加非英语语种考试入学的硕士研究生,应修该语种作为第一外国语(2学分)。

硕士研究生可申请英语免修,具体见《浙江大学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试行办法》。

非英语语种一外免修参照该办法。

2、专业学位课(共10学分)3、选修课(共9学分)包括本专业硕士选修课、全校性公共选修课、跨专业硕士选修课三大类,其中本专业硕士选修课至少5学分。

要求硕士研究生至少选修人文素质类课程1学分。

研究生二外(德、日、法等)为硕士研究生非指定选修课,研究生英语二外为小语种硕士研究生非指定选修课。

4、读书报告(共2学分)。

要求每位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做读书报告或seminar 4次,其中至少公开在学科或学院的学术论坛做读书报告1次。

完成累计4次计2学分。

5、补修课程同等学力或跨学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一般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2~3门本学科的本科生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程,没有补修成绩或补修课程考试不合格者不得进入论文答辩。

补修课程不计学分。

体育选修不计学分。

6开题报告硕士研究生应填写规定格式的开题报告,就论文选题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等作出论证,经导师(组)审定通过后,开始撰写学位论文。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一般应在入学后第一学年末完成。

二、博士生选课具体要求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应修最低总学分14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4学分,专业课学位课和选修课8学分,读书报告2学分。

1、公共学位课(1门)(共4学分)(1)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理工农医类专业) 2学分(2)博士生英语一外 2学分参加非英语语种考试入学的博士研究生,应修该语种作为第一外国语(2学分)。

博士研究生可申请英语免修,具体见《浙江大学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试行办法》。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体框架及要求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体框架及要求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体框架及要求为进一步做好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教研办【1998】1号)、《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教研【2000】1号)、《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01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教研厅【2019】1号)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培养目标把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身心健康,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富有科学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高水平创新人才。

各学科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参考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编写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中培养目标要求,结合本学科的特点,阐明对本学科研究生学位获得者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方面应达到的广度和深度、科学研究能力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以及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二、修业年限(学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为2.5年,最长学习年限为4年。

三、研究方向培养方案按学位类别(领域)制定,具体与招生归口一致。

一级学科培养方案的主要研究方向,列出我校当年招生的所有二级学科,无需详细罗列各二级学科的研究方向。

二级学科培养方案的主要研究生方向,需要根据本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和研究生培养目标,列出富有活力且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要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和优势,要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人才的需求。

四、培养方式硕士生的培养采用导师负责制。

硕士生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工作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工作,系统掌握所在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关于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及学分说明.doc-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3.关于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及学分说明.doc-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3.关于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及学分说明.doc-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浙江师范大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学分说明课程设置及学分硕士研究生课程包括学位课程与非学位课程两大类。

硕士研究生总学分不应低于31学分,外国留学生不少于30学分,每学分以18学时为标准安排教学。

1.学位课程(至少19学分)学位课程包括学位公共课、学科平台课、学位专业课三类。

(1)学位公共课(共4门,7学分)学位公共课包括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第一外国语课程。

①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共2门3学分,依据中宣部、教育部的相关文件设置,由法政学院负责开设,并组织课程组,理论联系实际,以专题形式开展模块化教学,注重研究生的职业道德、合作精神和坚持真理的科学品质的培养,注重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

具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全校必修)2学分,36学时《自然辩证法概论》(理工科指定修学)1学分,18学时《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人文社科指定修学)1学分,18学时《中国社会概况》(留学生必修)1学分,18学时《中国文化》(留学生必修)2学分,36学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专业可不开设《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其相关教学内容在学科平台课或学位专业课中体现。

②第一外国语课程共2门4学分。

除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各专业外,其他各专业研究生均须修读第一外国语课程。

我校开设的第一外国语以英语为主要语种,教学内容包括口语、阅读、写作等,侧重培养研究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英语会话》(全校必修)2学分,36学时《英语阅读与写作》或《国际学术交流英语》(分层次修读)2学分,36学时《高级汉语阅读》(留学生必修)2学分,36学时《高级汉语写作》(留学生必修)2学分,36学时(2)学科平台课(2-4门,6~12学分)学科平台课按一级学科或学科群开设,是研究生学习和掌握本学科领域坚实宽广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基本课程。

关于全日制研究生课程设置,学分分配与成绩登录的说明

关于全日制研究生课程设置,学分分配与成绩登录的说明

关于全日制研究生课程设置,学分分配与成绩登录的说明关于全日制研究生课程设置、学分分配与成绩登录的说明为规范全日制研究生课程设置、学分分配与成绩登录,现将有关事项说明如下。

1、个人培养计划制定选课前,首先需要在网上制订一学年的个人培养计划,否则无法分别选两个学期的课。

该个人培养计划在导师指导下制定。

培养计划的相关规定及操作说明请参看“培养计划制定说明”。

2、关于第一外国语的要求(1)全日制(可获得毕业证和学位证)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港、澳、台研究生和留学生除外),应通过大学英语全国六级(CET-6)。

(2)港、澳、台研究生、入学前未通过CET-6的强军计划生、单考生等,最低应通过由研究生院组织的英语考试(即校内六级=英语2)。

(3)第一外国语为日语或俄语的港、澳、台研究生、强军计划生、单考生等,最低应通过由研究生院组织的日语考试(含听力)或俄语考试(无听力)。

(4) 外国留学生的第一外国语为汉语,硕士生应通过汉语水平考试七级(HSK-7),博士生应通过汉语水平考试八级(HSK-8)。

(5)英语六级考试改革后计分方式以425分为通过标准。

3、关于第二外国语的要求第一外国语为英语的各类研究生(外语专业除外),第二外国语为选修且为硕博共用零起点课程。

第一外国语为小语种的硕士生(外语专业除外),第二外国语为选修;第一外国语为小语种的博士生,第二外国语(外语专业除外)必选英语。

如果在读本科或硕士期间已修完二外英语,且成绩合格者,可免修,但不能将学分、成绩转为博士生二外成绩。

4、关于研究生学分制的要求(1)硕士生: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内容涵盖面较宽,或属于综合、交叉性学科专业以不超过45学分为限;MBA、MPA、法律硕士、工程硕士、会计硕士等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按国务院学位办规定执行)。

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所学课程的成绩不能转录为正式硕士研究生(含单考班)课程的成绩。

①公共必修课:6学分马克思主义理论I,II(大陆学生适用):3学分硕士生当代中国概况(港澳台研究生和留学生适用):3学分第一外国语(针对非外语语专业学生):3学分第一外国语免修学生亦要通过系统选取为免修生开设的课程,实现免修处理。

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西南交通大学2019年2月22日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一、课程设置,适用范围: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0809),集成电路工程领域(085209)。

学习5级以上(含5级)课程按课程学分计算。

5级公共课:≥6学分(第一外国语必修一门,《自然辩证法概论》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两门课中,至少选修一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必修。

5级以上(含5级)公共基础课:≥4学分。

5级以上(含5级)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11学分,其中本专业的专业基础(核心)课程≥4学分;也可选择其它学科同等级别专业课,但本学科专业课应不少于6学分;必选一门外语教材,外语授课课程。

5级实验课:≥3学分。

)。

学习5级以上(含5级)课程按课程学分计算。

5级公共课:≥6学分(第一外国语必修一门,《自然辩证法概论》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两门课中,至少选修一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必修。

5级以上(含5级)公共基础课:≥4学分。

5级以上(含5级)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12学分,其中本专业的专业基础(核心)课程≥4学分;也可选择其它学科同等级别专业课,但本学科专业课应不少于6学分。

5级实验课程一门:≥2学分前沿技术专题:1学分专业实践:5学分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一、课程设置,适用范围: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0810),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085208)二、选课要求学习补修课程、5级课程不计学分,学习6级以上(含6级)课程按课程学分计算。

7级公共课:≥2学分(《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为必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为选修)。

6级以上(含6级)公共基础课:≥2学分。

6级以上(含6级)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总学分:≥9学分(“现代信息与通信理论”为必修课,且7级专业课应不少于4学分)(也可选择本一级学科课程设置中未列出的其它学科同级别专业课,但本一级学科课程设置中列出的专业课应不少于6学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一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数学基础课、基础理论课选课清单课程编号说明:1、第一位S表示硕士生课程;2、第二、三位表示学院,第四、五位表示系,不设系的学院第四、五位填写“0”;3、第六、七、八位表示顺序号;4、第九位表示开课学期(C表示春季学期开课,Q表示秋季学期开课)。

附件二应用研究型及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管理类课程附件三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81100学科名称:控制科学与工程类型:学术研究型一、研究方向1.控制理论与应用2.先进过程控制3.现代检测技术4.导航控制系统5.惯性技术6.制导、控制与仿真7.模式识别理论与应用8.智能控制二、课程设置注:1.学分要求见学校统一规定(见附件)。

2.根据课题需要,从学科交叉角度出发,特殊情况下,可选不在培养方案内的外院系课程2~4学分。

附件: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学术研究型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所修的总学分数为32~36学分,学位课的学分之和不少于19学分,应增强其理论性和基础性,基础理论课和学科基础课可以跨学院和跨学科设置,为学生今后攻读博士学位和从事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课程体系框架如下:1.学位课(19学分)(1)思想政治理论课程(3学分)(其中:课堂讲授2学分,社会实践1学分)(2)第一外国语(2学分)(3)数学基础课或基础理论课(4学分)(4)学科基础课(4~6学分)(5)学科专业课(4~6学分)学位课程均为考试课程。

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中的社会实践学分外,学位课必须采用课堂授课的方式进行。

学位课应全部在课程学习阶段完成。

2.选修课(6~8学分)选修课程应结合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或本领域学术前沿设置。

选修课一般为考查课程。

选修课程可采用教师讲授为主,教师辅导研究生进行研讨为辅的方法进行学习。

选修课应在课程学习阶段完成。

第二外国语在选修课范围内。

3.专题课程与实践环节(3~6学分)专题课程主要结合本领域学术前沿和硕士生学位论文的选题进行设置。

专题课一般为考查课程。

专题课程可采用教师讲授与研究生研讨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学习。

提倡结合本学科的前沿和热点研究内容,以若干个教师开设系列专题讲座的方式安排专题课程。

4.学术交流(1学分)参加学校或学科组织的学术活动不少于5次,每次活动后写500字以上的学习心得。

5.论文环节为了更加重视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将论文的开题报告和中期检查环节各设置1学分。

并将开题报告成绩纳入研究生的基本奖助学金及国家奖学金评定中,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暑假进行论文研究工作,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学术研究型硕士研究生课程学分分配院(系)审核意见:学位分委员会审批意见:(教授委员会)签字:签字:日期:日期:附件四硕士研究生课程目录注:课程类别项:公共学位课(用GXW表示);学位课(用XW表示);选修课(用X表示);公共选修课(用GX表示);专题课程(用ZT表示);补修课(用BX表示)。

附件五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S0104001Q 课程名称:矩阵分析开课院系:航院控制理论与制导技术适用学科范围:自动化、探测制导与控制任课教师:严质彬卢鸿谦职称:教授/博导副教授先修课程:线性代数讲课学时:32 实验学时:0学分: 2 开课学期:秋季课程类别:学位开课形式:讲课课程目的和基本要求:(200字左右)矩阵理论与工程技术之间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无论是表述、分析还是设计多维系统,熟悉并且能够灵活运用矩阵的相关理论都是必要的。

开设此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了解矩阵理论相关概念、术语,灵活运用相关的数学知识、技巧,掌握包括线性空间、线性映射、酉空间、欧氏空间、若当标准型、正规矩阵、Hermite矩阵等、矩阵的分解、矩阵的范数、矩阵的导数、级数、矩阵函数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课程主要内容:(1000~1500字)第1章线性空间和线性变换(8学时)1.1 线性空间线性空间的定义,数域的定义。

解释运算、线性空间中的运算和数域中运算的对应关系。

线性空间的“几何”解释。

齐次线性方程组的解空间与核空间、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解集。

线性相关与线性无关的基本概念。

1.2 基与坐标、坐标变换基、维数、坐标的基本概念、有序性和几何解释。

基变换与坐标变换。

1.3 线性子空间线性子空间的基本概念。

线性子空间的交与和(与集合对比)。

补子空间,直和分解。

1.4 线性映射线性映射的基本概念,线性映射的矩阵表示及其一一对应关系,同构及基、坐标、矩阵表示的关系。

不同基下的矩阵表示之间的关系。

1.5 线性映射的值域、核值域与秩,核与零度的基本概念。

线性映射与矩阵表示的值域、核的关系。

1.6 矩阵的等价与相似的几何意义等价的基本概念,初等变换和等价的几何解释,线性变换的基本概念,不同基下的矩阵表示之间的关系及变换矩阵的几何意义。

1.7 线性变换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基本概念,线性变换与其矩阵表示的特征值、特征向量的关系。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基本性质。

1.8 线性变换的不变子空间不变子空间的基本概念、例子。

不变子空间的基本性质,不变子空间的基与矩阵的拟对角化,特征子空间与矩阵的对角化,矩阵可对角化的充要条件。

1.9 矩阵的同时对角化同时对角化的基本概念、充要条件,矩阵乘积可交换的几何意义。

第2章λ-矩阵与矩阵的Jordan标准型(8学时)2.1 λ-矩阵与矩阵及其标准型基本概念,初等变换,幺模矩阵,等价。

λ-矩阵与矩阵及其标准型。

Smith标准型及其唯一性,不变因子与行列式因子,特征矩阵及其Smith标准型。

2.2 初等因子与相似条件初等因子,相似条件,λ-矩阵的带余除法及Smith标准型下的相似条件。

2.3 有理标准型友矩阵与特征多项式的互化。

2.4 Jordan标准型基本概念,广义特征向量链及变换矩阵求法,不变子空间的根子空间分解,Jordan 标准型的几种求法与应用。

第3章内积空间、正规矩阵、Hermite矩阵(8学时)3.1 欧氏空间、酉空间基本概念3.2标准正交基、酉矩阵、正交矩阵、Schmidt方法与矩阵的三角分解3.3 长度、夹角、勾股定理及投影法基本概念、几何解释、应用(最小二乘的几何解释与计算公式、滤波问题)。

3.4 幂等矩阵、正交投影重点讲几何解释,会判断是否为幂等矩阵、投影矩阵和正交投影矩阵,会求。

3.5 对称与反对称变换概念、性质。

3.6 正规矩阵、Schur引理重点讲正规矩阵的性质和结构特征。

3.7 Hermite变换、正规变换3.8 Hermite矩阵、Hermite二次齐式3.9正定与Gram矩阵的正定性3.10 Rayleigh商第4章矩阵分解(4学时)4.1 矩阵满秩分解熟练掌握求矩阵满秩分解的方法,理解其与矩阵初等变换的关系。

4.2 矩阵奇异值分解及其在控制中的应用奇异值分解的方法、几何意义、分解与矩阵零空间、值域的基的关系,与信号放大的关系等。

4.3 正交-三角分解, Shur分解第5章范数、序列、级数(4学时)5.1 向量范数5.2 矩阵范数5.3 诱导范数5.4 矩阵序列与极限5.5 矩阵幂级数5.6 矩阵函数的幂级数表示5.7 矩阵多项式、最小多项式课程主要教材:史荣昌, 魏丰. 矩阵分析.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年, 第二版。

主要参考文献:董增福. 矩阵分析教程.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3.Roger A. Horn, Charles R. Johnson. Matrix Analysis.Post & Telecom Press.2005.课程编号:S0104002Q 课程名称:线性系统开课院系:控制科学与工程系适用学科范围: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力系统及自动化任课教师:陈兴林、强盛职称:教授、副教授先修课程:动控制原理、线性代数、矩阵分析讲课学时:42 实验学时:6学分:3 开课学期:秋季课程类别:学位开课形式:课堂教学课程目的和基本要求:(200字左右)本课程为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其它学科的专业基础课。

适合于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硕博连读的研究生及已取得数学等学科硕士学位并继续攻读自控专业博士学位的博士生选学,主要内容为:了解并掌握现代控制理论中最基本且又发展最成熟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习自动控制专业中其它课程打下基础。

课程主要内容:(1000~1500字)第一章线性控制系统线性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阵的等价性,系统之间的联结,系统的对偶性。

第二章控制系统的运动分析运动分析的含义,状态转移矩阵及其性质,线性时变系统的运动分析,线性定常系统的运动分析,脉冲响应矩阵。

第三章线性控制系统的结构性质状态空间中控制系统的能控性,状态空间中控制系统的能观性,控制系统的能控性与能观性的对偶性质。

第四章系统的稳定性分析第五章线性控制系统的标准型与实现问题状态空间模型的能控和能观标准型,控制系统的标准分解。

第六章状态反馈系统状态反馈,极点配置问题,镇定问题与渐近跟踪问题,线性系统的解耦问题,状态观测器。

实验教学6学时内容为二级倒立摆实验1、建立直线二级倒立摆数学模型对直线二级倒立摆进行数学建模,并将非线性数学模型在一定条件下化简成线性数学模型。

2、系统的MATLAB仿真依据建立的数学模型,通过MATLAB仿真得出系统的开环特性,采取相应的控制策略,设计控制器,再加入到系统的闭环中,验证控制器的作用,并进一步调试。

3、LQR控制器设计与调节实验利用线性二次型最优(LQR)调节器MATLAB仿真设计的参数结果对直线二级倒立摆进行实际控制实验,参数微调得到较好的控制效果,记录实验曲线。

4、改变控制对象的模型参数实验调整摆杆位置,将摆杆1朝下,摆杆2朝上修改模型参数、起摆条件和控制参数,重复3的内容。

主要教材:1.线性系统理论》段广仁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线性系统理论》郑大钟清华大学出版社;3.《线性系统理论与设计》陈启宗科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1.《线性控制系统理论-构造性方法》韩京清, 许可康科学出版社;2.《线性系统理论与设计》王纪文等译科学出版社。

课程编号:S0104003 课程名称:最优控制开课院系:控制科学与工程系适用学科范围:控制科学与工程任课教师:李传江职称:副教授先修课程: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讲课学时:28 实验学时:4学分:2.0 开课学期:春季课程类别:学位开课形式:讲课+实验课程目的和基本要求:(200字左右)最优控制是研究动态系统在各种约束条件下,寻求目标泛函取极值的最优控制向量与最优状态轨线的数学理论和方法,它是静态最优化在无穷维空间的扩展。

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结合实际背景,建立最优控制的数学模型,理解求解最优控制的三大类基本方法(古典变分法、极小值原理、动态规划)的数学思想,灵活地掌握这些方法的基本过程,并能解释计算结果的物理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