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大歌学校传承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2

教育学苑

侗族大歌学校传承研究综述

摘 要】

【侗族大歌学校传承研究是侗族大歌传承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三十余年来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为调查报告或实验报告、论文和文集、硕博学位论文三个类别,对学者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关键词】

【侗族大歌 学校传承

侗族大歌是我国大陆地区发现的首个多声部民歌品种,是国内至今所知的历史非常悠久的多声部民歌之一。宋朝诗人陆游(1125--1210)的《老学庵笔记》(卷四)就记载了“男女聚而踏歌,农隙时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数人吹笙在前导之”的侗人歌唱集会活动。这种名为“踩堂歌”(侗语称“多耶”)的民俗活动,现今在南侗地区仍然较好地保存着。旧《三江县志》(卷二)记述“侗人唱法尤有效......按组互合,而以喉音佳者唱反音,众声低则独高之,以抑其音,殊为动听。”侗族大歌现在的歌唱形式和多声演唱方法与该描述相同。

1952年,萧家驹和薛良在黎平县发现了侗族大歌,侗族大歌进入专业学者的研究视野。薛良在《人民音乐》1953年12月号上发表了《侗家民间音乐的简单介绍》一文,拉开了侗族大歌研究的大幕。1958年8月,第一部侗族大歌曲集《侗族大歌》出版,引起民族音乐学界的关注。方暨申于1958年在《音乐研究》第四期发表了其研究的成果《侗族拦路歌的收集与研究报告》。此后不同的专家学者通过不同的研究渠道、研究视角展开了对侗族大歌的研究。张中笑、杨方刚主编的《侗族大歌研究五十年》论文集一书中介绍了1953年至2002年在国内外公开刊物上发表的关于侗族大歌研究的相关学术论文46篇。杨晓的《一个传统、一套知识及其研究的一种学术表达——侗族“大歌传统”研究又十年(2003~2013)是继《侗族大歌研究五十年》后的一篇总结性文献。八十年代以前侗族大歌的传承场所在民间,关于侗族大歌的研究多从民族音乐学的视角切入。以教育学的视角对侗族大歌学校传承进行研究则从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

1984年,贵州省榕江县将侗歌引入课堂,培养民族音乐师资,汇编侗族少儿歌曲教材《长大要当好歌手》。之后,贵州省的从江县、锦屏县、黎平县,乃至湖南省、广西省、贵州省相邻的侗族地区受其影响也将侗歌引入课堂,从而拓展了侗族大歌的传承渠道。八十年代中后期至今,侗族地区农村青年外出务工人数增多,动摇了侗族大歌民间传承的根基,中小学校发展成为侗族地区侗族大歌传承的重要场所,其传承情况逐渐受到一些学者的重视。笔者根据整理的资料分析,就三十余年来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大致分类综述如下:

第一,调查报告或实验报告。随着侗歌进入中小学教学活动的实践积累,不少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进入校园,根据不同的研究需要,开展调查报告或实验资料的调查、收集,包括侗族大歌学校传承的文化意识、教材、师资、教学评估、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之后根据调查或是实验情况从不同的观察角度以调查报告或是实验报告的形式先后展现这些资料。这方面的代表成果有张勇的《弘扬侗族音乐文化的新路子——侗歌进课堂实验报告》。该文从四个方面对侗歌进课堂的教学实践进行论述。即:自我认识逐步提高;编写教材是当务之急;培训教师是关键;抓好试点、稳步推进。指出侗歌进课堂遇到的困难有五点。为:教育主管部分没有教学管理文件;教学经费无来源、无保障;培训教师回校工作流动性大,不能学以致用,付诸教学。李延红的《南侗“大歌”现状调查——以贵州省从江县侗族“大歌”现状为案例》从三个方面对从江县侗族“大歌”现状进行调查。第一个方面是“歌窝”小黄的“大歌”现状;第二个方面是分析与比较;第三个方面是现存问题与建议。关于小黄小学的“侗族大歌进课堂”情况,该文指出其呈现出四个特点:一是民族班开设有侗族大歌特色课程;二是具备专门负责大歌教学的师资;三是有教学使用的教材;四是校内教学与校外演出双轨结合。

第二,论文和文集。在侗族大歌学校传承的研究成果中,论文和文集是较多的一类。这类成果通过对侗族地区学校中开展的侗族大歌学校传承活动等实践的研究和把握,分别从音乐学、教育学、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等诸学科的角度探讨了侗族大歌进学校的保护与传承、社会价值与功能、利用等问题。相关代表成果有张应华的《行动研究:贵州黎平岩洞中学母语音乐教育》。该文叙述了对“贵州省首批民族民间文化教育项目学校”岩洞中学进行实地调查的情况。具体从该校“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项目的进展情况、师资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调查。呈现了岩洞中学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项目的整体情况。具体为:一.课程建设具有个性特点。其课程建设为侗文化专家、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共建方式,各司其责,共同完成民间资料收集和教学资源积累的工作。其中,侗文化专家负责教学资料的整体构架,教师负责掌控教学资料与教学规律,学生负责收集身边的民族民间文化事项。二.课程教材积累丰富。

三.师资队伍的建设发挥群策群力。该校的师资培养和建设采用“专家指导、民间讲座、教师主体”的方式,充分调动了社会教学资源。四.积极营造立体式教育教学环境。学校采用“课堂教学普及、课外活动提高、校园文化走廊营造民族文化氛围”的立体式教育教学,使师生置身于民族文化的浓郁氛围。该文指出,岩洞中学的母语音乐教学使学生获得母语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参与了身边的音乐文化。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及体悟,感受侗族文化蕴含的力量,从而积极学习和自觉传承民族音乐文化,而非被动的习得音乐技能。如同侗族民间歌班传承方式在学校中进行的移植。谭厚锋的《侗汉双语文教学.侗族大歌.侗民族综合素质--以贵州省宰荡行政村加所小学为例》一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考察宰荡行政村加所小学实施侗汉双语文教学项目的缘由;第二部分分析侗汉双语文教学项目实施对提升侗族儿童综合素质的作用;第三部分总结了

133

教育学苑

侗汉双语教学项目开展对侗族地区教育文化建设的贡献。吴培安的《对侗族大歌申遗后保护工作的思考》。该文论及申遗后侗族大歌的保护状况、申遗后侗族大歌保护中呈现的问题两个方面的内容。何平的《民族文化的瑰宝--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初探》一文涉及侗族大歌的分布与现状、侗族大歌的传承两方面的内容。分析了影响侗族大歌传承的两个问题,即侗族大歌的传承方式主要通过歌师和长辈,出现年轻一代的传承断层;源产流行地区经济滞后,影响和制约侗族大歌传承发展。何平认为侗乡是保存侗族文化和语言的重要场所,应保护好侗乡文化。李卫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校教育传承路径探析_以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为例》论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教育传承的内容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教育传承存在的主要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校教育传承路径三个方面的内容。李卫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路径提出解决策略为:一.重视活态传承;二.实现学校与社区和谐共生;三.加强传承主体的挖掘和培养。张应华的《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校本土音乐教育的系统性研究》从“系统性缺失”和“系统性重构”两个方面对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本土音乐教育进行研究,提出应重新建构本土音乐教育教学系统。

第三、博、硕学位论文。近年来与侗族大歌学校传承研究内容相关的博、硕学位论文接连呈现。目前通过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和中国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查询到的篇目有38篇:其中博士论文4篇。即《21世纪山村侗族大歌》(英倩蕾Catherine Ingram)、《现代性与民族性——侗族歌班的教育人类学考察与分析》(任胜洪)、《嘠老音乐传统与侗人社群认同:以贵州从江县小黄侗寨为个案的考察研究》(杨晓)、《教育人类学视野下的岩洞嘠老文化传承研究》(乔馨)。硕士论文29篇。如《贵州省榕江县“民族文化进校园”实施现状调查研究》(王培)、《民族文化进校园的课堂志研究——以车民小学为例》(梁晋芳)、《侗族大歌的生存危机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陈纪岚)、《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乡土文化教师研究——以贵州省黎平县为例》(石玉昌)、《侗族社区两种侗歌教学的价值分析——以小黄侗寨为个案的教育人类学研究》(张春田)。

前述及与侗族大歌学校传承相关的研究成果中,既有业已形成的普遍共识,比如“侗族大歌进课堂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学校是侗族大歌传承的重要基地”等;同时也还存在一些分歧。比如:(1)关于侗族大歌学校传承的可行性问题有人认为“学校是侗族大歌传承的重要场所”,有人认为“学校传承脱离了民间传承的文化环境”;(2)关于侗族大歌学校传承的教学问题,有

人认为应该“加强学校的师资培养和管理”,有人认为要“加强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行政手段的干预”,有人认为应“强调侗族大歌教材使用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地方性相统一的问题”,还有人则认为要“加强各级政府在教育经费上的投入”,等等。

上述关于侗族大歌学校传承的相关研究成果中谈及当前侗族地区中小学侗族大歌教学具体问题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侗族大歌的学校教育问题作了认真的思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但这些研究呈现“三多三少”的问题:一是研究视角相似性较多,对侗族大歌社会传承与学校传承相互关系的研究较少;二是对当前南侗地区中小学侗族大歌教学现状的叙述多,对三十余年侗族大歌学校传承实践经验的研究少,未形成系统性的理论;三是研究重复性较多,对研究材料多为现象的叙述,深入的理论思考和分析少,未能解答侗族大歌校园传承亟需解决的问题,尚未形成完整的音乐教育理论。总体来说,侗族大歌学校传承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逐步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勇.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新路子——侗歌进课堂实验报告[J].贵州艺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02).

[2]李延红.南侗“大歌”现状调查——以贵州省从江县侗族“大歌”现状为案例[J].歌海,2010年,(06)

[3]张应华.行动研究:贵州黎平岩洞中学母语音乐教育[J].校园歌声,2011年,(03).

[4]谭厚锋.侗汉双语文教学.侗族大歌.侗民族综合素质--以贵州省宰荡行政村加所小学为例[J].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2年,(01).

[5]吴培安.对侗族大歌申遗后保护工作的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14年,(08).

[6]何平.民族文化的瑰宝--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初探[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

[7]吴平.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实践与思考--基于黔东南的调查研究[J].教育文化论坛,2011年,(06).

[8]谭榕榕.论侗族大歌的当代传播策略[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3年,(04).

【作者简介】

扶燕,贵阳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学、音乐教育学。

更 正 声 明

2016年1月刊总第621期:张春梅《幼师声乐课堂教学的策略与教学手段》148页; 杨磊《浅谈如何引导幼师生正确对待流行歌曲》150页;2016年2月刊总第624期:彭晶《浅谈幼师舞蹈课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122页,更正这3位作者的单位为:商丘幼儿师范学校

特此声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