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摆放、身体移动及站立步行功能训练

合集下载

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

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

2.脑卒中早期康复的开始时机和康复强度
• 推荐意见: • (1)脑卒中患者病情稳定(生命体征稳定,症状体征不再进展)后
应尽早介入康复治疗(Ⅰ级推荐,A 级证据)。 • (2)脑卒中轻到中度的患者,在发病 24 h 后可以进行床边康复、
早期离床期的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应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必要时 在监护条件下进行( Ⅰ级推荐,A 级证据)。 • (3)康复训练强度要考虑到患者的体力、耐力和心肺功能情况,在 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开始阶段每天至少 45 min 的康复训练,能 够改善患者的功能,适当增加训练强度是有益的(Ⅱ级推荐,B 级证 据)。
3.脑卒中早期良肢位摆放、体位转移和关节活动度训练
• 推荐意见: • (1) 脑卒中卧床期应将患者摆放于良肢位:鼓励患侧
卧位,适当健侧卧位,尽可能少采用仰卧位, 应尽量避 免半卧位, 保持正确的坐姿( Ⅰ级推荐)。 • (2) 脑卒中卧床期患者应尽早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渐 进性地进行体位转移训练,并注意 安全性问题( Ⅰ级推 荐)。 • (3) 脑卒中卧床期患者应坚持肢体关节活动度训练, 注意保护患侧肢体避免机械性损伤( Ⅰ级推荐)。
说明 推荐强度
证据等级标准(包括治疗和诊断措施)
治疗措施等级标准
诊断措施的证据等级
目录
• 1.脑卒中早期康复的组织管理 • 2.脑卒中早期康复的开始时机和康复强度 • 3.脑卒中早期良肢位摆放、体位转移和关节活动度训练 • 4.脑卒中早期站立、步行康复训练 • 5.脑卒中后的肌力训练和康复 • 6.脑卒中后肌张力变化和痉挛的康复 • 7.脑卒中后早期语言功能的康复 • 8.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康复 • 9.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和营养管理 • 10.脑卒中后心脏功能和呼吸功能康复 • 11.脑卒中后肩痛、肩关节半脱位和肩手综合征的康复 • 12脑卒中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预防和康复 • 13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

步行功能训练

步行功能训练

偏瘫步态
•指一侧肢体正常,另一侧肢体因疾病造成瘫痪 所形成的步态 •支撑相:显著缩短,双支撑相延长,步宽加大 ,跨距步幅缩短,步频步速降低 •摆动相:足下垂 足内翻,直膝,髋关节外旋的 划圈步态
偏瘫步态矫治方法
• 牵伸股四头、腘绳肌、小腿三头 肌、內收肌等
• 躯干肌肌力训练如半桥运动等 • 强化步行分解训练 • 靠墙蹲马步训练 • 退上退下台阶训练及侧方上下台
常用措施
步行训练 基础训练
步行训练 局部稳定肌训练
• 局部稳定肌
– 紧贴骨骼、负责控制与稳定关节的作用如 肩袖、腹横肌和多裂肌、股内侧肌等
– 对步行而言,躯干的核心稳定尤其重要
核心 稳定 训练
核 心 稳 定 训 练
步行训练 分解训练
• 单腿负重 • 靠墙伸髋→离墙站立 • 患腿上下台阶 • 患腿支撑伸髋站立,健腿跨
• 可穿戴式机器人
室内步行训练
• 平行杠内训练 • 助行器步行训
练 • 腋拐步行训练 • 使用手杖的步
室内步行训练 平行杆内训练
•适用于患者进行站立训练、平衡训练 及负重训练等 •站立训练每次10~20分钟开始
室内步行训练 助行器步行训练
•适用于初期行走训练,为准备使用拐 杖或手杖前的训练 •适用于下肢无力、股骨颈骨折或股骨 头坏死、一侧偏瘫或截肢病人 •行动迟缓的老年人或有平衡问题的患 者
– 正式检查前,让患者试行至自然行走 方式再测试
– 受试者每一次行走至少要包含6个步 行周期
– 如受试者步态不稳,行走中要注意监
步态分析 实验室分析
• 定义
– 三维步态分析是现代实验室所采用 的数字化的、高科技的步态分析系 统,集运动学分析和动力学分析于 一体,是现代步态评定的必备手段

步行训练

步行训练
步行训练
康复医学科 崔显超
概念
步行训练是针对患者疾病的特点,利用各种 康复手段,最大限度的帮助患者提高步行能力, 矫正异常步态,促进患者独立转移,提高生活质 量,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的训练方法之一。
适应症
1.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如脑外伤或脑卒中引 起的偏瘫、截瘫、小脑疾患、脑瘫等)影响行 走功能的患者。 2.骨骼运动系统的病变或损伤(如截肢后安 装假肢、下肢关节置换术后等)影响行走功能 的患者。
此步行方式与正常步态基本接近、步行速度 较快;适用于一侧下肢疼痛需要借助于腋杖减 轻其负重,以减少疼痛的刺激;或是在掌握四 点步行后训练。
②使用手杖的步行训练 手杖三点步行:患者使用手杖时先伸出手杖,再迈患 侧足,最后迈健侧足的步行方式为三点步行。此种步行 方式因迈健侧足时有手杖和患足两点起支撑作用,因此 稳定性较好,除一些下肢运动障碍的患者常采用外,大 部分偏瘫患者习惯采用此种步态。
谢谢!
助行器辅助行走的操作方法: 患者用双手分别握住助行器两侧的扶手,提起助行器使之向 前移动20 — 30cm后,迈出健侧下肢,再移动患侧下肢跟进, 如此反复前进。
头 、 颈 部 姿 势 控 制
(2)使用腋杖步行训练: 交替拖地步行:将左腋杖向前方伸出,再伸右腋杖, 双足同时拖地向前移动至拐尖附近。 同时拖地步行:双拐同时向前方伸出,两脚拖地移动 至拐尖附近。
禁忌症
1.站立平衡功能障碍者。 2.下肢骨折未愈合者。 3.各种原因所致的关节不稳。
仪器设备
起立床、平行杠、助行器、拐杖、轮椅等。
起立床
平衡杠
助行器
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拐
腋拐
操作程序
1.步行前的训练 (1)肌力训练:患者因病长期卧床,致使身体软弱无力,因 此,在下床活动接受行走训练之前,首先要对上肢、躯干、 下肢的肌肉力量及关节活动范围进行评定,在此基础上,方 可进行肌力训练。对于需要借助于助行器或拐杖行走的患 者,应重点训练上肢伸展肘、腕关节的肌群和使肩部产生向 下运动的肌群、下肢髋关节伸展肌群、外展肌群和膝关节伸 展肌群。若患者下肢截肢,则可指导其进行残端肌群和腹部 肌肉力量的训练。

康复治疗专业人员培训大纲

康复治疗专业人员培训大纲

康复治疗专业人员培训大纲(2023年版)一、培训目标根据《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通过系统培训,使康复治疗专业人员能够掌握从事康复治疗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常见疾病功能障碍的康复评定方法和康复治疗技术,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沟通交流能力、人文关怀意识,能够提供专业的、规范的康复治疗服务。

二、培训对象医疗机构新入职康复治疗专业人员、转岗后将从事康复治疗工作的人员、在岗的初级及以下专业技术职称的康复治疗专业人员。

三、培训时间(一)基础培训。

包括基本理论知识、常用康复评定方法和常用康复治疗技术,培训时间为10天,共60学时。

(二)专业培训。

包括常见疾病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培训,培训时间为50天,共300学时。

(具体培训时间分配见附件1)四、培训方式和方法(一)培训方式。

培训采取理论知识培训和临床实践能力培训相结合的方式。

(二)培训方法。

可采用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操作示教、情景模拟、个案治疗等培训方法。

五、培训内容和要求(一)基础培训。

1.基本理论知识培训(1)法律法规: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

(2)规范标准:掌握《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四肢骨折等9个常见病种(手术)早期康复诊疗原则》等康复治疗规范要求。

(3)规章制度:掌握康复治疗工作相关规章制度、康复治疗岗位职责及工作流程,如多学科诊疗制度、康复医学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康复治疗工作流程等。

(4)康复治疗概述:掌握康复、康复医学、康复治疗等概念,掌握解剖学、运动学等康复医学基础知识,掌握康复治疗原则、康复治疗方案与实施等内容,了解康复医疗工作现状及进展。

(5)康复治疗风险管理:掌握患者易发风险(如电击伤或电流伤、灼伤、过敏反应、跌倒、骨折、肺栓塞、体位性低血压等)的识别、评估、防范措施、应急预案,掌握不良事件的预防与处理等。

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2020版】

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2020版】

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本指南旨在根据脑卒中康复评定与治疗的最新循证医学进展,参考2012年《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简化版》的主要内容,面向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医师,按照简单实用性的原则,推荐临床评价和治疗的共识性意见,以便于在我国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推广普及脑卒中早期康复。

证据水平(A、B、C、D)和推荐强度(4级)参考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的相关标准。

一、脑卒中早期康复的组织管理二、脑卒中早期康复的开始时机和康复强度三、脑卒中早期良肢位摆放、体位转移和关节活动度训练四、脑卒中早期站立、步行康复训练五、脑卒中后的肌力训练和康复六、脑卒中后肌张力变化和痉挛的康复七、脑卒中后早期语言功能的康复八、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康复九、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和营养管理十、脑卒中后心脏功能和呼吸功能康复十一、脑卒中后肩痛、肩关节半脱位和肩手综合征的康复十二、脑卒中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预防和康复十三、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脑卒中的特点是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

中国每年新发卒中患者约200万人,其中70%~80%的卒中患者因为残疾不能独立生活。

卒中康复是经循证医学证实的对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是脑卒中组织化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现代康复理论和实践证明,卒中后进行有效的康复能够加速康复的进程,减轻功能上的残疾,节约社会资源。

脑卒中早期康复的根本目的是预防并发症,最大限度地减轻障碍和改善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其最终目的是使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规范的康复流程和康复治疗方案对降低急性脑血管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脑卒中早期康复的组织管理脑卒中患者一般入住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进行救治。

脑卒中康复管理应采取多学科、多专业人员的团队工作方式,除常规的脑卒中抢救治疗外,还应该能够为卒中患者提供肢体功能训练、语言训练、生活活动训练、认知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等全面的管理和系统康复。

《运动疗法技术学》 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课程标准

《运动疗法技术学》 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课程标准

《运动疗法技术学》教学大纲Exercise Therapy Technology课程代码:学时:24 学分:1.5 理论学时:24 实验或讨论学时:0 适用专业:课程性质:选修撰稿人:审定人:一、课程说明(一)课程性质、地位与任务运动疗法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是应用各种形式的主动和被动进行具体操练,以促使病人康复的一类疗法。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能正确理解运动治疗工作的原理,熟练掌握各种运动疗法技术的原理和技巧,并掌握常见疾病的各种运动治疗方法。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掌握运动疗法技术中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

2.掌握运动疗法技术中各种训练技术的操作要点。

3.掌握常见病的运动疗法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课程教学改革本课程从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出发,使学生先学会做,再逐步学懂弄通,实现课程实施从“知识中心”向“任务中心”转变。

实践操作意林轮知识支撑,理论知识一实践操作玮依托,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为一体,互相补充,实现对治疗过程的认识和对完成治疗任务的体验,从而形成职业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 1学时第一节概述0.5学时知识点:1.基本概念2.常用运动方法及设备3.应用范围及禁忌症第二节运动功能评定 0.5学时知识点:1.肌力评定2.上肢及手功能、平衡功能、协调性的评定本章小结重点:1.常用运动方法2.肌力评定难点:运动疗法中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功能独立性评定思考题:举例说明肌力评定的不同等级的临床表现教学方法:讲授第二章常规运动疗法技术5学时第一节维持与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的训练 0.5学时知识点:1.基本概念2.影响关节活动范围受限的因素3.训练方法4.适应证与禁忌证5.临床应用第二节关节松动技术 0.5学时知识点:1.基本概述2.周围关节松动技术3.脊柱松动技术第三节增强肌力和肌肉耐力的训练 0.5学时知识点:1.基本概念2.肌力下降的原因3.增强肌力和耐力训练的基本原理4.训练方法及注意事项5.临床应用第四节恢复平衡能力训练 0.5学时知识点:1.基本概念2.平衡功能障碍的原因3.训练原则和方法4.适应症和禁忌症以及临床应用第五节协调性功能训练 0.5学时知识点:1.运动控制的神经生理学基础2.运动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训练效果3.运动控制功能的障碍4.协调功能障碍的分类及表现5.协调性训练及其影响因素第六节体位摆放、身体移动及站立步行功能训练 0.5学时知识点:1.体位摆放、翻身及坐位移动训练2.移乘训练3.轮椅操作训练4.拐杖和助行器的使用及恢复步行能力训练第七节心脏功能训练 0.5学时知识点:1.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2.常见导致心功能减退的因素3.心脏功能评定4.心脏功能训练的基本方法第八节呼吸运动及排痰能力训练 0.5学时知识点:1.基本概述2.呼吸系统检查和功能评定3.呼吸训练4.胸腔松动练习5.咳嗽及体位引流第九节水中运动疗法 0.5学时知识点:1.基本概述2.水中运动的分类3.设备及用具4.训练内容及注意事项5.临床应用第十节医疗体操 0.5学时知识点:1.基本概述2.姿势矫正体操3.肌肉放松训练4.体力恢复训练本章小结重点:1.心脏功能评定2.呼吸系统检查和功能评定3.医疗体操4.关节松动技术5.恢复平衡能力训练及协调性能力训练难点:本章功能训练的临床应用及表现思考题:功能训练对于什么样的病人治疗效果更加显著教学方法:讲授第三章脊柱牵引疗法2学时第一节概述 0.5学时知识点:1.定义及发展简史2.脊柱牵引的生理效应及其影响因素3.脊柱牵引的分类4.脊柱牵引装置5.适应证和禁忌证6.脊柱牵引研究进展第二节颈椎牵引技术 0.5学时知识点:1.颈椎牵引生理效应2.常用颈椎牵引方法3.注意事项4.不良反应及其预防第三节腰椎牵引技术 0.5学时知识点:1.腰椎牵引生理效应2.常用腰椎牵引方法3.注意事项4.不良反应及其预防第四节关节功能牵引 0.5学时知识点:1.关节活动范围受限2.关节功能牵引实验研究结果3.关节功能牵引基本方法4.注意事项本章小结重点:1.颈椎牵引技术2.腰椎牵引技术3.关节功能牵引难点:牵引技术的注意事项及临床应用思考题:牵引技术的优缺点是什么教学方法:讲授第四章神经生理学疗法 3学时第一节 Bobath疗法 0.5学时知识点:1.概述2.治疗原则3.常用治疗技术4.临床应用第二节 Brunnstrom疗法 0.5学时知识点:1.概述2.成人偏瘫患者的运动模式3.评定方法4.治疗技术及临床应用第三节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疗法 1学时知识点:1.概述2.本体感觉促进技术3.运动模式4.临床应用第四节 Rood疗法 0.5学时知识点:1.概述2.基础理论3.治疗技术及临床应用第五节 Vojta疗法 0.5学时知识点:1.概述2.理论基础3.Vojta姿势反射4.中枢性协调障碍5.治疗技术6.临床应用本章小结重点:1.Bobath疗法2.Brunnstrom疗法3.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疗法4.Rood疗法5.Vojta疗法难点:五种疗法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思考题:五种疗法的区别教学方法:讲授第五章运动再学习疗法2学时第一节概述 0.5学时知识点:概念第二节基本原理 0.5学时知识点:1.脑损伤后功能恢复2.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综合征3.限制不必要的肌肉运动4.反馈对运动控制的重要性5.调整重心6.训练要点7.创造恢复和学习的环境第三节治疗技术及临床应用 1学时知识点:1.上肢功能训练2.口面部功能训练3.从仰卧到床边坐起的训练4.坐位平衡训练5.站起与坐下训练6.站立平衡训练7.行走训练本章小结重点:1.运动再学习疗法的基本原理2.运动再学习疗法的治疗技术及临床应用难点:运动再学习疗法的治疗技术思考题:运动再学习疗法的医学原理教学方法:讲授第六章引导式教育2学时第一节概述 0.5学时知识点:定义第二节基本理念 0.5学时知识点:1.功能失效、功能生效及引导式教育的目标2.性格3.学习理论及其应用4.动作学习理论第三节引导式教育实践 1学时知识点:1.评定2.应用的器具3.教育小组4.节律性意向5.引导员6.诱发技巧7.每日活动常规8.习作程序本章小结重点:引导式教育的基本理念与教育实践难点:引导式教育实践的步骤思考题:如何进行引导式教育实践教学方法:讲授第七章按摩疗法2学时第一节概述 0.5学时知识点:1.按摩疗法简史2.按摩疗法的作用3.适应证和禁忌证4.提高临床疗效的方法5.学习按摩的态度和要求第二节按摩手法 0.5学时知识点:1.手法的种类、操作及临床应用2.按摩手法的要求3.按摩手法的练习4.各种手法的应用5.按摩时的体位6.按摩介质和热敷第三节按摩疗法的临床应用 1学时知识点:1.软组织损伤、颈椎病、落枕、腰背下肢痛、头痛、偏瘫2.脊髓损伤、脑瘫、先天性肌斜颈、类风湿性关节炎本章小结重点:按摩手法难点:按摩疗法的临床应用思考题:按摩疗法的优缺点教学方法:讲授第八章麦肯基力学诊断治疗方法4学时第一节概述 0.5学时知识点:1.概念与定义2.理论基础第二节诊断方法 0.5学时知识点:1.病史采集2.体格检查3.三大综合征4.向心化现象第三节治疗原则 0.5学时知识点:1.姿势综合征的治疗原则2.功能不良综合征的治疗原则3.移位综合征的治疗原则第四节颈椎的治疗技术 0.5学时知识点:1.坐位后缩(治疗技术1)2.坐位后缩加伸展(治疗技术2)3.卧位后缩加伸展(治疗技术3)4.手法牵引下后缩加伸展和旋转(治疗技术4)5.伸展松动术(治疗技术5)6.后缩加侧屈(治疗技术6)7.侧屈松动术和手法(治疗技术7)8.后缩加旋转(治疗技术8)9.旋转松动术和手法(治疗技术9)10.屈曲颈椎(治疗技术10)11.屈曲松动术(治疗技术11)第五节胸椎的治疗技术 0.5学时知识点:1.直坐屈曲(治疗技术1)2.卧位伸展(治疗技术2)3.伸展松动术和手法(治疗技术3)4.直坐旋转(治疗技术4)5.伸展位旋转松动术和手法(治疗技术5)第六节腰椎的治疗技术 0.5学时知识点:1.俯卧位放松(治疗技术1)2.俯卧位伸展(治疗技术2)3.俯卧位重复伸展(治疗技术3)4.俯卧位伸展加压(治疗技术4)5.俯卧位持续伸展(治疗技术5)6.站立位伸展(治疗技术6)7.伸展松动术(治疗技术7)8.伸展松动加猛力手法(治疗技术8)9.伸展位旋转松动术(治疗技术9)10.伸展位旋转松动加猛力手法(治疗技术10)11.侧屈旋转手法(治疗技术11)12.侧屈旋转加猛力手法(治疗技术12)13.卧位屈曲(治疗技术13)14.站立位屈曲(治疗技术14)15.抬腿站立位屈曲(治疗技术15)16.侧方偏移的手法矫正(治疗技术16)17.侧方偏移的自我矫正(治疗技术17)第七节麦肯基方法的禁忌症 0.5学时知识点:1.绝对禁忌证2.相对禁忌证本章小结重点:1.颈椎的治疗技术2.胸椎的治疗技术3.腰椎的治疗技术难点:脊椎治疗技术思考题:麦肯基方法的优缺点教学方法:讲授第九章运动疗法技术新进展 3学时第一节强制性运动疗法 1学时知识点:1.概述2.强制性运动疗法技术特点3.强制性运动疗法应用4.强制性运动疗法研究进展5.强制性运动疗法的局限性第二节减重步行运动训练 1学时知识点:1.概述2.减重步行训练设备3.评定指标4.训练方法5.临床应用第三节运动想象疗法 1学时知识点:1.概述2.运动想象疗法的实施3.运动想象能力的评定4.临床应用研究本章小结重点:1.强制性运动疗法2.减重步行运动训练3.运动想象疗法难点:这三种疗法之间的对比思考题:运动疗法技术的新发展还有哪些教学方法:讲授三、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平时成绩:习题作业/课堂小测验/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结课后考试:闭卷;总成绩评定办法: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70%。

康复护理——体位摆放、体位转移技术

康复护理——体位摆放、体位转移技术
• 1、整个患侧被拉长而减轻了痉挛的产生。
• 2、患者的体重压在患侧的床面上,增加了对患侧 感觉刺激输入。 • 3、健手能自由活动,如拉起床单,摆放枕头或打 电话等。
床上坐位
• 髋关节保持90度的屈曲位,背部用枕头垫好,保持躯干伸 展,双侧上肢伸展位放在床前桌上。 • 最好臀下置一坐垫,双膝屈曲50-60度,膝下垫一软枕, 患侧足底放一硬枕,保持踝关节背屈或足中立位。
轮椅坐位
下肢良肢位 • 双腿自然下垂,在偏瘫侧下肢外侧置软垫,纠正偏瘫腿的 外旋,达到两侧足尖对称,避免偏瘫侧足尖外旋
二、体位转移技术
概述:定义、目的、适应症、禁忌症 分类:独立转移 辅助转移 被动转移
一、 概述 1.定义 : 体位转移是指人体从一种姿势转移到
另一种姿势的过程。
体位摆放、体位转移技术
为什么要进行体位摆放
• 脑卒中患者早期长时间的卧床和制动易引发 褥疮、坠积性肺炎等严重并发症,故应尽早 采用正确的体位和体位转换。 • 患侧卧位可强化患侧伸肌的优势 • 健侧卧位可强化患侧屈肌优势 • 仰卧位可强化伸肌优势 • 通过不断的体位转换可使肢体的伸屈肌张力 达到平衡,预防痉挛。
4.
移到第二把椅子后,调整两腿,然后去掉滑板。
轮椅-床转移
上述轮椅-椅转移也适用于轮椅到床边的转移, 对于偏瘫病人已足够,但截瘫病人又是需双脚 不碰地面即完成床-椅转移。 • 前向转移法 要点:挪臀、抬腿、移躯干 • 后向转移法 先决条件:轮椅靠背能拉开(装拉链)、滑板
前向转移
1. 2.
3.
4.
二、 偏瘫患者的体位转移技术
独立转移:
(一)、床上转移活动 1.床上翻身 (1)从仰卧位到患侧卧位:患者仰卧,双侧髋、膝屈 曲,双上肢握手伸肘,肩上举约90°,健上 肢带动患上肢先摆向健侧,再反方向摆向患侧, 以借摆动的惯性翻向患侧。 (2)从仰卧位到健侧卧位:患者仰卧,健足置于患足 下方。双手握手上举后向左、右两侧摆动, 利用躯干的旋转和上肢摆动的惯性向健侧翻身。

运动疗法试题

运动疗法试题

一、选择题1、()开始,以神经生理学及神经发育学为特色的运动疗法,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甚至于延续至今。

A.20世纪20 年代 B.20世纪4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2、下列不属于神经生理学疗法的是()A.运动再学习疗法 B.PNF疗法 C.Bobath疗法 D.Brunnstrom疗法3、关于物理疗法和运动疗法的关系正确的是( b )A.物理疗法就是运动疗法B.运动疗法是物理疗法的一种C.物理疗法是运动疗法的一种D.运动疗法是被动的物理疗法4、在治疗师帮助或借助器械情况下,由患者通过自己主动的肌肉收缩来完成的运动训练。

属何种运动方式()A.被动活动 B.主动辅助活动 C.主动活动 D.抗阻活动5、下列不属于运动疗法禁忌症的是()A.有明确的炎症存在 B.身体极度衰弱 C.剧烈疼痛,运动后加重者 D.肱骨干骨折钢针固定6、1907年运动疗法被引入小儿麻痹后遗症瘫痪肢体的训练中,波士顿Lovett和他的助手Wright提出了徒手肌力检查法,后经许多专家多年实践和研讨,到()年基本确定了MMT,即徒手肌力检查法,延用至今。

A.1921 B.1930 C.1940 D.1946二、名词解释1、物理疗法2、运动疗法3、被动活动4、主动辅助活动5、主动活动6、抗阻活动7、牵张活动三、问答题 1、运动疗法的总目标是什么?2、从临床使用角度出发,运动疗法如何分类?3、运动疗法的应用范围如何?4、运动疗法的禁忌症有哪些?5、运动疗法的实施原则如何?6、常用的运动方法有哪些?答案:一、选择题:1、B 2、A 3、B 4、B 5、D 6、D二、名词解释 1、物理疗法:应用力、电、光、声、水和温度等物理学因素来治疗患者疾患的方法。

2、运动疗法:是物理疗法的一部分,以徒手及应用器械进行运动训练来治疗伤、病、残患者,恢复或改善功能障碍的方法。

3、被动活动:由治疗师徒手或借助器械对患者进行的治疗活动,患者不能做主动活动。

脑卒中的肢体功能锻炼和答题

脑卒中的肢体功能锻炼和答题

脑卒中的肢体功能锻炼脑卒中的概念: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

又叫脑血管意外。

是指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次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

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功能锻炼时机:从入院开始,只要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进展,应及早进行功能锻炼一般脑梗塞在起病48h后,脑出血在10-14天后)目的:预防并发症及继发性损害,为下一步功能训练做准备。

急性期:良肢位和体位转换良肢位:分为健侧卧位,患侧卧位,仰卧位良肢位定义:良肢位是为了保持肢体的良好功能而将其摆放在一种体位或姿势,是从治疗护理的角度出发而设计的一种临时性体位。

1、早期脑卒中患者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床上渡过的,因此采取正确的体位非常重要。

2、良肢位摆放是对中风患者早期最基础的治疗,对抑制痉挛模式(上肢屈肌痉挛、下肢伸肌痉挛)、预防肩关节半脱位、早期诱发分离运动等均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体位转换:一般建议2小时变换一次患者的体位,当患者能在床上翻身或主动移动时,可适当改变间隔时间,以仰卧位、健侧卧位、患侧卧位交替。

健侧卧位为主。

以防患侧受压过久,加重血液循环障碍。

变换体位后应及时将患侧肢体置于功能位。

稳定期:肌肉按摩、被动运动、主动运动、站立与迈步训练、细微动作锻炼肌肉按摩手法:通常可用拇指揉摩,捻摩或用拇指或手掌进行揉按或用肘关节揉背,用手拿捏腿部或肌肉丰厚处。

时间、次数:3—4次/日 15—30分钟/次被动运动:一种完全依靠外力帮助来完成的运动。

外力可以是机械的,也可以是由他人或本人健康肢体的协助。

进行时,被动运动的肢体肌肉应放松,利用外力固定关节的近端和活动关节的远端,根据病情需要尽量作关节各方向的全幅度运动,但要避免动作粗暴。

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能起到放松痉挛肌肉,牵引挛缩的肌腱、关节囊和韧带,恢复和保持关节活动幅度的作用。

(大三上)·康复治疗学专业运动疗法重点资料复习参考

(大三上)·康复治疗学专业运动疗法重点资料复习参考
0~20 分,提示平衡功能差,患者需要乘坐轮椅; 21~40 分,提示有一定平衡能力,患者可在辅助下步行; 41~56 分,说明平衡功能较好,患者可独立步行。 <40 分提示有跌倒的危险。
(七) 协调性的评定:(P40)
(八) 步态分析:(P43) 步行周期(gait cycle):正常行走时,从一腿迈向前以足跟着地时起,至该腿足跟重新着地止,为一个步行周期。 在每个步行周期中,该册下肢要经历的站立时相(stance phase)和摆动时相(swing phase),分别占整个周期的 60%
3
·康复治疗学专业
运动疗法技术学
仅供参考(139201)
第二节 关节松动技术
1、 关节的分型: 单轴关节:包括:滑车关节,如指间关节、肱尺关节;车轴关节(圆柱关节),如近侧、远侧桡尺关节。 双轴关节:包括:椭圆形关节,如桡腕关节;鞍状关节,如拇指的腕掌关节。 三轴关节:包括:球窝关节,如肩关节;杵臼关节,如髋关节;平面关节,如肩锁关节等。
张力明显增高。 等.张.收.缩.:.指在有阻力的情况下进行的肌肉收缩,收缩过程中肌张力基本保持不变,但肌长度发生变化。 4、 向心性收缩:当肌肉收缩时,肌肉的起点与止点之间的距离缩短,称为向心性收缩,这种手术的运动学功能是 加速。例如,屈曲肘关节时的肱二头肌收缩,伸膝时的股四头肌收缩。 离心性收缩:当肌肉收缩时,肌肉的起止点之间的距离逐渐加大延长,其主要作用是使动作的快慢或肢体落下 的速度得到控制,称为离心性收缩,其运动学的功能是减速。 5、 代谢当量(metablic equivalent,MET):是以安静且坐位时的能量消耗为基础,表达各种活动时相对能量代谢水平 的常用指标。可以用来评估心肺功能。1MET=耗氧量 3.5ml/(kg·min)。 6、 超长负荷原则(overload principle):肌肉产生最大强度收缩所需负荷的 60%,并持续训练 6 周。 1RM(一次抗阻力运动的最大值):指受试者仅能完成一次全关节活动范围的最大抗阻力重量。

《运动疗法》课程教学标准

《运动疗法》课程教学标准

《运动疗法》课程教学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运动疗法》课程的基本信息见表1。

表1课程的基本信息课程名称运动疗法课程代码KF2939010适用专业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授课学期第三学期总学时96学分6二、课程的性质及任务运动疗法技术是临床康复治疗中运用最多、最普遍的技术,是促进人体运动功能提高和恢复的主要技术。

《运动疗法》课程是康复治疗专业和社区康复专业的核心课和必修课,也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考取康复治疗师资格证的必修课程。

本课程在本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突出重要地位,因此,是本专业必修课程和核心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康复治疗主要技术--运动疗法技术,为病、伤、残者提供最有效、科学的康复治疗,促进他们运动功能恢复和提高,使之重返社会。

此外,本课程还适用于残疾康复管理人员和基层康复员的在职培训。

因此,本课程是一门非常有用、实用的课程,不仅具有专业教学的价值,而且还具有在职培训的价值。

三、课程设计思路《运动疗法》为了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达到理想的课程目标,我们提出如下课程设计思路和做法:一是建立以行业调研和课程评价为基础的动态课程研发机制;二是深入剖析岗位职业能力素质需要,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模块化和项目化课程内容体系;三是校企(院)全面、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充分利用与共享;四是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组合各种教学方法;五是按照工学结合需要,构建专兼结合的优质“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六是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任务及工作过程和职业工作客观条件为导向,建立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七是构建立体化教材体系和优良的网络教学环境,拓宽学习渠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八是建立多元化、立体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全面、公正、客观科学评价学习效果。

四、教学目标与要求㈠教学目标1.课程思政目标本课程基于国家健康中国以及提高国民健康素养目标,同时以康复治疗技术岗位职业能力与素质为要求,着力培养本专业学生在运动治疗技术岗位所需的“爱心助残,尊老敬老、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职业道德精神,同时为促进人才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姿势、步态及行走

姿势、步态及行走
抗重力肌的活动:股四头肌,竖脊肌 股二头肌,腓肠肌,比目鱼肌 姿势反射,平衡反应
• 其他:
维持立位姿势机制:
1. 正常的脊柱生理弯曲:颈椎,腰 椎前凸,胸椎,骶椎后凸
2. 抗重力肌的活动及平衡被破坏时 将重心移动还原的机制
3. 胸腹腔内压从前方支撑体重
4. 平衡的保持:牵张反射,交互伸 张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紧张 性颈反射等各种反射的调节作用
患侧在上,患侧下肢伸展的诱发, 健侧下肢屈曲时加抵抗
立位诱发步行范型
1正常的步行有骨盆的活动: 上下, 左右. 水平回旋,侧方回旋. 前倾,后倾.
2开始缓慢诱导,4—5步后, 以正常速度进行 3根据患者的状况可使用拐 和支具 4立位不稳定时可在平衡杠 内练习,逐步过渡到杠外
偏瘫步行前的准备训练
1慢的踏步
Hale Waihona Puke 从正面观察:• 垂线通过的标定点: 枕骨粗隆
脊柱棘突
臀裂
双膝关节中心线
双踝关节内侧中心
从后方观察 :
头 肩 肩胛骨
髋 胸椎、腰 椎 臀沟 下肢 踝 脚
倾斜、旋转,朝向哪一侧 双肩水平相等?哪侧高 肩内侧缘平行?下角水平相等,有 无“翼状肩” 双髋水平?髂后上嵴在同一平面 棘突竖直?有无侧弯
皱纹相等 竖直?有无内翻膝、外翻膝 跟腱竖直 平行?脚趾稍外展
• 训练要点: 双侧全足着地 保持对线关系 膝关节稍屈曲
• 注意事项 防止疲劳 防止膝反张
重心的左右移动训练
• 可在平衡杠内练习,在治疗师的介助下, 向支撑侧移动。 非支撑侧抬腿,治疗师选择适度的移动量
• 注意要点: 移动量不要过大,不是肌肉的控制 防止头部和躯干侧屈 运动开始部位是骨盆,标志点是大转子
步幅的大小 头的位置 上肢摆动 肩的位置 骨盆的位置(有无回旋) 髋关节 膝关节(反张) 踝关节

康复训练计划

康复训练计划

康复训练计划康复训练计划模板康复训练计划11、适用对象偏瘫下肢有一定的运动功能,但站起来和行走有困难,或姿势异常者2、目的①使患者能从坐位站起来,增加下肢肌力,并能站稳;②改善平衡能力,纠正异常步态;③提高步行能力,尽可能达到正常行走3、方法(1)站起的训练第一步,患者坐位,双足平放在地下,双手叉握并放在面前的小桌上(双上肢尽量伸直)。

第二步,训练者站在患侧,一手扶持换膝,另一手放在患者臀部。

第三步,嘱患者上身前屈,抬臂站起。

(2)患侧下肢负责训练第一步,训练者双手扶住患者髋部,让患者尽量站直,并用换退负重。

第二步,健腿向前跨出半步,或踏在前方的矮凳上。

(3)训练患腿向前迈步第一步,患者站立,并尽量站直,用健手扶栏杆。

第二步,训练者在患侧后方,一手扶患者髋部,另一手帮助患脚先向后退一步,再向前迈一小步。

(4)在侧方站在患者行走第一步,训练者站在患侧,一手握住患手使其掌心向前,另一手放在患侧腋下。

第二步,帮助患者缓慢行走,并纠正异常姿势。

(5)在后方帮助患者行走第一步,训练者站在患者身后,双手扶住患者髋部,并让其站直。

第二步,在抬起健侧下肢时,协助患者用患侧下肢站稳,并将身体重心缓慢前移。

第三步,在抬起患侧下肢时,协助患者将患侧髋部向前、向下转动。

康复训练计划2脑卒中是一种致残率很高的疾病,其预后有着不同程度的偏瘫、智能减退、眩晕、失语等症状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脑卒中患者要尽早采取脑卒中的康复训练。

早期康复训练治疗在减轻脑卒中造成的运动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现制定如下康复训练计划:1.脑卒中患者卧床期间,定时翻身,进行关节活动训练,健侧肢体被动运动,防止肌肉萎缩,卧床期间在床上完成进食、穿衣等日常生活运动训练。

2.循序渐进进行站立和步行训练。

训练内容包括坐位耐力持久、起立、站立平衡、步行、慢跑、日常生活作业,逐步加大强度,为重新恢复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第2章第6节体位摆放身体移动及站立步行功能训练

第2章第6节体位摆放身体移动及站立步行功能训练

第2章第6节体位摆放身体移动及站立步行功能训练在康复治疗中,体位摆放、身体移动以及站立步行功能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这些训练可以帮助患者重新获得平衡和稳定,提高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并逐渐恢复日常生活中的正常活动能力。

本节将介绍体位摆放、身体移动和站立步行功能训练的方法和技巧。

一、体位摆放训练体位摆放训练是指将患者置于适当的体位,使其处于良好的姿势,以促进康复训练和帮助患者恢复肌肉功能。

常见的体位摆放包括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等。

在进行体位摆放训练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床垫的选择:床垫应选择较硬的材质,以提供足够的支撑力,保持患者的身体稳定。

2.枕头的使用:根据患者的需要,可以使用枕头来调整头部和颈部的位置,以保持舒适和稳定。

3.肢体的抬高:如果患者需要保持肢体抬高,可以使用枕头或抱枕来支撑,避免肢体下垂。

4.变换体位:在进行长时间的体位摆放训练时,需要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体位的变换,避免患者久坐或久卧导致不适。

二、身体移动训练身体移动训练是指通过改变患者的体位,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卧、坐、站和行走动作。

在进行身体移动训练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协助移位:如果患者自己无法进行身体移动,治疗师需要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协助。

可以利用床边扶手、抓杆、平衡杆等辅助设备,帮助患者完成移位。

2.保持平衡:在进行身体移动时,患者需要保持平衡。

治疗师可以通过康复器械或双腿支撑的方式来帮助患者保持平衡。

3.逐步增加难度:在患者逐渐恢复身体移动功能后,可以逐步增加训练难度。

例如,从卧位移动到坐位,再从坐位移动到站立位等。

站立步行功能训练是指通过训练患者站立和行走的能力,帮助患者重新获得正常步态和行走能力。

在进行站立步行功能训练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平衡训练:平衡是站立和行走的基础,治疗师可以通过平衡训练器械,如平衡板、平衡球等,帮助患者提高平衡能力。

2.步态训练:步态训练是指通过模拟正常的步态模式,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步态。

体位摆放、身体移动及站立步行功能训

体位摆放、身体移动及站立步行功能训
体位摆放、身体移动及站 立步行功能训练
训练的原则是:患者不能活动时,采取全辅助 的方法,随着患者活动能力的提高,逐渐减少 辅助量,最终达到患者完全自理的目标。
体位摆放
体位摆放
► 良肢体位、良姿体位 极其重要!!
► 意义: 1. 为了防止发生褥疮; 2. 预防肢体挛缩;减轻痉挛; 3. 维持良好血液循环等
到辅助者肩上,辅助者扶住患者的双肩。 ► 辅助者扶起患侧肩,同时患者用健侧肘撑
起上身。
(2) 偏瘫
坐起和坐位平衡训练
患者
的独
自坐
起动

(3)靠物辅助坐起
坐位移动训练
1、脊髓损伤患者的坐位移动

2、偏瘫患者的坐位移动
1. 健侧手放在身体前方(或后方),支撑身 体。
2. 健侧下肢屈曲向健手处移动。 3. 以膝为支点,移动臀部。
轮椅训练
► 轮椅训练包括前后驱动,左右转训练,前轮跷 起行走及旋转训练,上斜坡训练和跨越障碍训 练,上下楼梯训练,越过马路镶边石的训练, 过狭窄门廊的训练及安全跌倒和重新坐直的训 练。
► 注意每坐30min,必须使臀部减压,以免发生 压疮。
轮椅
►多数患者最适用的长距离移动工具。 ►轮椅技巧可以使患者能够在崎岖的路面
► 使用助行器的训练
(二)使用方法
手拐:三点步行 两点步行 腋拐:蹭步、摆至步、摆过步 ► 四点步行: ► 两点步行: ► 上下阶梯:
坐位站起训练
1、脊髓损伤患者的站起训练
(1)四肢瘫患者的辅助站起: ► 见图2-6-21。 ► 辅助者用手托住患者的臀部,患者用双上
肢勾住辅助者的脖子。 ► 辅助者用双膝固定住患者的双膝,辅助者
重心后移站起同时将患者臀部向前上方托 起。 ► 辅助者抱住患者臀部,使其保持立位。

治疗——平衡和协调功能的评定及训练

治疗——平衡和协调功能的评定及训练

(三)干扰躯体感觉输入
改变支持面面积和支持面的稳定性 双足平行站立→足尖接足跟站立→单足站立→足
跟站立→足尖站立 站立支持面:坚硬、平整→柔软、不平整
如:地板→地毯→泡沫塑料→可动支持面 患者在上述支持面条件下,以此减小支持面面积 训练,可赤足训练增加皮肤感觉。
(四)改变活动的复杂程度
充分的姿势控制能力是完成复杂活动必要条件 无论是坐位还是站立位均从重心转移训
二、姿势控制的运动因素的评定
(一)运动对策的评定 重心受到干扰时将诱发出何种姿势协同模式
取决于站立面的种类及干扰强度。 1、检查踝关节协同动作时站立支持面要平、硬
且宽; 2、检查髋关节协同动作时被检查者可站在窄
于足底长度的横木上或采取不会引起踝关节协同动 作的其他体位如足跟接足尖(双脚一前一后)站立位 。
患者单腿支撑、坐、俯卧或仰卧在体操球上进 行各种活动
(五)实施干扰
通过治疗师对患者身体施加外力以干扰或破坏其 平衡,以诱发各种平衡反应和对策,使身体保持在 垂直重心线上
特殊训练方法
一、纠正身体异常对线 (一)关节活动度和肌力训练 (二)体重对称性分布训练 二、诱发协同运动模式训练 (一)诱发踝关节协同运动模式的训练 (二)髋关节协同运动模式的诱发训练 (三)跨步对策训练
平衡的评定
定量评定:采用专用评定设备对有关平衡功能的各 种参数进行量化。其目的在于了解和分析平衡障碍 的程度以及进行康复治疗前后对比,观察疗效。
定性评定:在确定患者存在平衡功能障碍后,需要 进一步对患者进行定性评定。关节肌肉功能异常、 反应延迟、肌群应答错误、各种感觉信息判断不准 确、感觉运动整合不恰当或其他原因等均可导致平 衡障碍。
三、准备性姿势调整活动的诱发训练 四、自动姿势反应训练 五、感觉组织训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利用布带进行翻身
2、偏瘫患者的翻身训练

(1)辅助下向健侧翻身:
患侧翻身训练
键侧翻身训练
向健侧翻身
(三)坐起训练
1、脊髓损伤患者的坐起

坐起时,需要躯干的柔软性和至少一侧上 肢的伸展功能,所以,C7损伤的患者可以 从仰卧位直接坐起,而C6的患者则需翻身 至侧卧或俯卧位后再坐起。
1、脊髓损伤患者的坐起
(2) 偏瘫 患者 的独 自坐 起动 作
坐起和坐位平衡训练
(3)靠物辅助坐起
坐位移动训练
1、脊髓损伤患者的坐位移动

2、偏瘫患者的坐位移动
1. 2.
3.
健侧手放在身体前方(或后方),支撑身 体。 健侧下肢屈曲向健手处移动。 以膝为支点,移动臀部。
坐位站起训练
1、脊髓损伤患者的站起训练
(1)四肢瘫患者的辅助站起: ► 见图2-6-21。 ► 辅助者用手托住患者的臀部,患者用双上 肢勾住辅助者的脖子。 ► 辅助者用双膝固定住患者的双膝,辅助者 重心后移站起同时将患者臀部向前上方托 起。 ► 辅助者抱住患者臀部,使其保持立位。
见图2-6-29。 ► 偏瘫患者轮椅与床之间的移乘 ► (1)将轮椅斜向以健侧对着床,刹闸。 ► (2)健手支撑站起,再用健手扶床。 ► (3)边转身边坐下。 ► (4)将轮椅放至床边患者健侧,以相反动 作,可做坐回轮椅训练。
三、轮椅操作训练 (一)脊髓损伤患者轮椅操作训练主 要内容



坐—站训练
坐-站位的转换训练
二、移乘训练
(一)脊髓损伤患者的移乘训练

前方移乘-----训练初期,高龄、坐位不稳定、 上肢支撑能力差的患者,四肢瘫和上位胸 髓损伤的患者
侧方和斜方-----移乘时,最好是轮椅侧方挡 板可以取下,以便臀部的移乘。

(一)脊髓损伤患者的移乘训练
► 帮助转移和独立转移 ► 轮椅的转移训练:训练利用滑板进行床
► ►

1、前进、后退、转弯等驱动操作 四肢瘫患者在 驱动轮椅时,患者应戴上橡胶无指手套,并将轮 椅手动轮缠上橡胶带或安上小把手等,以便于驱 动。 2、乘坐轮椅开关门动作 (1)将轮椅停在门把手的斜前方。 (2)一只手开门,另一只手驱动轮椅进门。 (3)轮椅出门后,反手将门关上。 3、上斜坡动作
6、轮椅训练
体位摆放、身体移动及站 立步行功能训练
训练的原则是:患者不能活动时,采取全辅助 的方法,随着患者活动能力的提高,逐渐减少 辅助量,最终达到患者完全自理的目标。
体位摆放
体位摆放
► ►
良肢体位、良姿体位
极其重要!!
1.
2. 3. ►
意义: 为了防止发生褥疮; 预防肢体挛缩;减轻痉挛; 维持良好血液循环等 ----与翻身配合应用
练。
► 注意每坐30min,必须使臀部减压,以免发生
压疮。
轮椅
►多数患者最适用的长距离移动工具。
►轮椅技巧可以使患者能够在崎岖的路面
行进。 ►长时间坐轮椅者务必在20-30分钟内改 变身体姿势,以缓解臀部压力。
► ►
4、抬前轮训练 5、上下宽台阶训练
偏瘫患者的轮椅驱动训练
用健侧手、脚驱动轮椅,脚掌握方向, 健手帮助驱动。进行平地的前行、后 退、转弯等练习。
► ►

(二)使用方法
手拐:三点步行 两点步行 腋拐:蹭步、摆至步、摆过步 ► 四点步行: ► 两点步行: ► 上下阶梯:
→←轮椅的转移,轮椅→←浴 盆,轮椅 →←厕所的训练
4、轮椅与地面间的移乘动作:
见图2-6-28。 ► (1)患者的臀部移到轮椅坐垫的前部,伸 直双下肢。 ► (2)双上肢支撑体重将臀部抬离坐面,重 心前移。 ► (3)慢慢地弯曲肘关节,坐到地面上。 ► (4)相反动作从地面坐回轮椅上。
(二)偏瘫患者的移乘训练
脊髓损伤患者的翻身动作 C6损伤
(1)全辅助下翻身(急性期):见图2-6-3。 ► ① 将床单卷起,至患者体侧,一人固定住患者 头部。 ► ② 听号令一起将患者移向一侧,将翻向侧上肢 外展。 ► ③ 听号令一起将患者翻向一侧,在背后、头、 双上肢、下肢间垫上枕头。
脊髓损伤患者的翻身动作
(2)患者独立的翻身动作:
► 多数患者最适用的长距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移动工具。
► 伤后2-3个月患者脊柱稳
定性良好,坐位训练已完
成,可独立坐15分钟以上
时,开始进行轮椅训练。
轮椅训练
► 轮椅训练包括前后驱动,左右转训练,前轮跷
起行走及旋转训练,上斜坡训练和跨越障碍训 练,上下楼梯训练,越过马路镶边石的训练,
过狭窄门廊的训练及安全跌倒和重新坐直的训
脊髓损伤患者肢体位置摆放

仰卧位:头下放置薄枕,将头两侧固定 (需要保持颈部过伸展位时,在颈部垫 上圆枕)。肩胛、上肢、膝、踝下垫枕, 用毛巾卷将腕关节保持在40º 背伸位。
脊髓损伤患者肢体位置摆放

侧卧位:上侧的上肢保持伸展位、下肢屈 曲位,肢体下均垫长枕。背后用长枕等靠 住,以保持侧卧位(行颅骨牵引时,保持 40~60º 侧卧)。
四、拐杖和助行器的使用及恢复步行能力训练
► ►

目的:支撑体重、增强肌力、获得平衡、帮助步行。 应用范围
(1)手拐:适用于偏瘫及脊髓不完全性损伤的患者,一侧上肢、肩 部肌力正常、双下肢有一定的支撑能力时使用。对运动失调症、格 林巴利、偏瘫中立位平衡较差的患者可以使用四角拐和三角拐。 (2)腋拐:适用于配带膝踝足矫形器后的截瘫患者,使用腋拐进行 行走训练。 (3)助行器:与腋拐相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但因室外使用不方 便,多在步行训练初期或室内行走时应用。 使用助行器的训练
偏瘫患者的肢体位置摆放

(1)仰卧位:患侧 肩胛和上肢下垫一 长枕,手指伸展位, 平放于枕上。长浴 巾卷起垫在大腿外 侧,防止下肢外展、 外旋。膝下垫上毛 巾卷,保持伸展微 屈。
偏瘫患者的肢体位置摆放
(2)健侧卧位 (3)患侧卧位:
思 考
► 三位体位哪一种
最佳?
翻身训练
-----1~2小时一次
(2)截瘫患者配带矫形器站起
见图2-6-22。
► ►
坐于轮椅前部,将躯干尽量前屈,双手握 杠。 双手同时用力,将身体拉起,臀部向前, 将髋关节处于过伸展位,保持站立。
2、偏瘫患者站起训练
► ►
(1)辅助站起:
(2)独立站起: 坐站转换训练具有极高的康复价值。

具 有 极 高 的 康 复 价 值

(1)四肢瘫患者从侧卧位坐起:适用于 C6以下
1、脊髓损伤患者的坐起

(2) 四肢瘫患者从仰卧位坐起:适用于 C7以下
1、脊髓损伤患者的坐起

(3)截瘫患者的坐起:见图2-6-11。
2、偏瘫患者的坐起训练
► ►

(1)辅助下坐起: 患者的健侧脚插到患侧腿下,将患侧手放 到辅助者肩上,辅助者扶住患者的双肩。 辅助者扶起患侧肩,同时患者用健侧肘撑 起上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