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__资本论

合集下载

《资本论》第1卷第1篇导读1

《资本论》第1卷第1篇导读1

《资本论》与社会主义经济经济学院张衔第二专题:劳动价值论与社会主义经济引言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基础,也是整个经济学的真正基础。

劳动价值论提供了关于“市场经济一般”的基础性解释。

按比例分配总劳动、节约劳动是一个普遍规律,这个规律在市场经济中表现为价值、价值规律。

1.方法与结构2.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学术界不同观点:A.价值实体、价值量、劳动二重性、价值形式、价值本质(《资本论》第1卷第1篇)B.扩展至价值转化形式理论(《资本论》第1卷第1篇、《资本论》第3卷第1——3篇)C.扩展至价值分配理论(《资本论》第1卷第1篇、《资本论》第3卷第1——3篇、第七篇)我们的看法。

劳动价值论贯穿于整个《资本论》,第1卷第1篇是狭义劳动价值论。

从一定意义上可以将劳动价值的内容概括为价值本质规定及其规律和价值表现及其规律两个层次。

因此,劳动价值论内含着价格理论和市场机制理论。

3.重点阅读:《资本论》第1卷第1篇、第5篇,《资本论》第3卷第1——2篇、第六篇。

第一节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篇的研究对象是商品和货币,任务是揭示商品经济关系的一般内容,说明被物所掩盖并表现为物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说明私人分工条件下调节总劳动的一般规律和市场机制,从而为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经济运行提供最一般的基础。

第一章商品第一章的商品是以资本主义为背景并暂时抽象掉资本主义关系的商品,即以资本主义的商品为背景研究商品的一般规定。

1. 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方法:从分析到综合1.分析的起点:商品(P47)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财富的一般形式和细胞形式,因此,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必须从分析商品开始。

2.使用价值及其特点(P47——48)使用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

使用价值的5个特点。

3.价值的质和量(P49——54.1)价值实体:各种商品的交换价值要化为一种共同的东西,这种共同的东不可能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浅谈《资本论》商品拜物教到拜金主义的推演

浅谈《资本论》商品拜物教到拜金主义的推演

浅谈《资本论》从商品拜物教到拜金主义的推演古往今来,书籍无数,区别于浩如烟海的文字制品,那些奈得起时间考量的经典著总是寥若晨星、凤毛麟角,而马克思的《资本论》作为被时间推举出的经典经济学著作,应该被作为我们涉猎知识的路径。

然而阅读经典亦有不同方式,学者们将它当做研究学术的对象,对其下足考证以及诠释的功夫。

而作为一般读者的我们来讲,阅读经典的心态和方式都是比较轻松惬意的,放下做学问的架子,用读闲书的状态阅读经典,跳过艰涩的章节,先读吸引自己的部分,在不刻意求解的状态下思考和体验,并得到一个侵染和熏陶的过程,进而与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联接,最后收获一些思考和认识。

初读《资本论》,在不可胜数的观点当中,首先引起我关注的便是位于第一卷第一章“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一节。

首先是商品拜物教性质的抽象提法让人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同时也使我立即把拜物与时下流行的拜金概念联系在一起,二者到底会有怎样的联系是我继续阅读的动机。

马克思认为,“最初一看,商品好象是一种很简单很平凡的东西。

对商品的分析表明,它却是一种很古怪的东西,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

商品就它的使用价值来说,不论从它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需要这个角度来考察,或者从它作为人类劳动的产品才具有这些属性这个角度来考察,都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

商品的神秘性质不是来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这种神秘性质也不是来源于价值规定的内容。

”接着又分析道,“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对于后半句,我个人以为可以引申为“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已表现为物与物,也就是一种商品与商品的关系,即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被物化了。

”因此,马克思在宗教世界里找到了一个比喻,也就是拜物教,也就是基于对某物的属性不了解,而将其当做神秘力量进行近乎于迷信的崇拜。

资本论第一章读书笔记

资本论第一章读书笔记

资本论第一章读书笔记一、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1. 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它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例如衣服可以保暖、遮体,食物可以充饥等。

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同一种商品也可以有多种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构成了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 马克思指出:“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学研究的对象,它与人类的具体劳动相联系。

2. 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 价值实体: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在商品交换中,各种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能够按照一定比例相互交换,这表明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的东西,这个共同的东西就是价值。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例如,生产一把椅子和生产一张桌子的具体劳动虽然不同,但都耗费了人类的体力和脑力,这种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形成了价值。

- 价值量: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例如,如果生产一件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了,那么该商品的价值量就会降低;反之,如果生产一件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了,其价值量就会提高。

-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一方面,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二者共处于商品这个统一体中,缺一不可。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即使在它上面花费了大量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因而也就不能成为商品;另一方面,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矛盾的,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他生产商品是为了获得价值,而对于消费者来说,他购买商品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

商品生产者为了获取价值,就必须将使用价值让渡给消费者;消费者为了得到使用价值,就必须支付价值。

这一矛盾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得到解决。

中央党校-2015年、2016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普博-政治经济学

中央党校-2015年、2016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普博-政治经济学

中央党校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政治经济学)
2015年
考试科目:资本论和当代西方经济学理论
一、简述题(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简述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是如何论述“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的。

2.简述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核心思想。

二、论述题(2题,每题35分,共70分)
1.试述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及其变化趋势理论,论述其现实意义。

2.比较与评析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并分析它们对中国当前经济增长的借鉴意义。

考试科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一、运用经济学原理,论述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问题。

(50分)
二、运用经济学原理,阐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问题。

(50分)
2016年
考试科目:资本论和当代西方经济学理论
一、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货币职能及其与经济危机可能性关系的论述?(50分)
二、试述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观点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50分)
考试科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一、运用相关经济学原理,论述“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50分)
二、结合“共同富裕”的有关理论,谈谈你对坚持共享发展理念的认识。

(50分)。

资本论+(1)

资本论+(1)

1简要回答商品拜物教的含义与神秘性来源。

商品拜物教的含义:商品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反映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关系,但由于这种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被物所掩盖,从而人的这种社会关系被颠倒为物的关系,似乎商品具有某种神秘性,可以支配人们的命运。

马克思把商品变成了支配人、决定人命运的现象,或商品的这种神秘性称为商品拜物教。

商品拜物教性质的来源:第一,商品拜物教的神秘性不是由它的使用价值发生的,同样也不是由创造商品的具体劳动引起的。

因为从使用价值的角度看每一种物品都有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的这种自然属性是一目了然的,并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

同样作为具体劳动,它只是“人通过自己的获得按照自己有用的方式来改变自然物质的形态。

”(p87)因而在该限度内看不出它有什么神秘性。

第二,商品拜物教的神秘性不是由形成商品的抽象劳动的性质发生的。

形成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具有社会性质,它的大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计量,这没有神秘的地方。

商品拜物教性质的来源:第三,商品的神秘性,是由商品形式本身所引起的。

这是因为劳动产品一旦变成商品就会产生三个幻觉,从而产生神秘性。

首先,“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取得了劳动产品等同的价值对象性这种物的形式。

”(p88 )这种同质的抽象劳动并不是直接表现出来的,而是凝结在一定物体内形成价值对象性,并通过价值物表现出来,或者说是物化在商品中并通过商品交换表现出来。

这一转换使得商品具有了神秘性。

其次,“用持续的劳动时间来计量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取得了劳动产品价值量的形式。

”(p88)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量是以劳动时间来计量的,但劳动产品一旦变成商品后,劳动量就不能用劳动时间来计量,而是作为价值量来计量。

而价值量又不是直接表现出来的,是通过与之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来表现出来的。

而这一转换,又使商品本身神秘化了。

最后,“劳动的那些社会规定借以实现的生产者的关系,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的形式。

修改后拜物教论述

修改后拜物教论述

商品拜物教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为物与物的关系,在商品交换中物物交换的关系遮蔽了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从而使商品具有了一种神秘性使人们拜倒在商品脚下,人手的产物反过来支配人,对于这种现象马克思称之为商品拜物教。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四节《商品拜物教的性质及其秘密》对商品拜物教有深刻的论述:“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

”(《资本论》第一卷第88-89页)从这我们不难看出两个至质变,本来是生产者劳动的社会性质变成了劳动产品的物的性质,本来是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变成了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其实,商品形式和它借以得到表现的劳动产品的价值关系,只是人们自己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与劳动产品的物理性质以及由此产生的物的关系没有关联,但它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

马克思因此说:“要找一个比喻,我们就得逃到宗教世界的幻境中去。

在那里,人脑的产物表现为赋有生命的、彼此发生关系并同人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的东西。

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产物也是这样。

我把这叫做拜物教。

”同时马克思还指出:“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

”商品的这种拜物教性质是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

在这里我们知道了马克思是在比喻的意义上使用商品拜物教描述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颠倒为商品与商品之间的物物关系的幻象,只看见物看不见人,使商品变的很神秘,本来是人创造的物却反过来支配人、迷惑人。

货币拜物教(金钱拜物教)货币拜物教用生活自然语言表达为金钱拜物教或拜金主义,是在商品拜物教的基础上发展产生的,马克思指出:“货币拜物教的谜就是商品拜物教的谜,只不过变得明显了,耀眼了。

关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解读

关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解读

关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解读----读《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节有感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第一卷第一篇《商品与货币》中对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做了非常详尽的阐述,对拜物教的物质形式与观念形式之间的关系作出说明。

马克思还要理清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或拜物教的观念形式,是如何既作为客观表象的反映、又作为具有社会效力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形式而存在的。

下面,我就自身阅读的情况,谈谈我对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认识。

一、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理论(一)关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含义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反映在物与物的社会关系上。

马克思在这一节《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中指出:“在那里,、、、、、、我把这叫做拜物教。

”(89)这就是马克思对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定义。

接下来马克思讲道:“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

(89)这表明劳动产品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密不可分的。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

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论述,揭示了价值的本质是被物的外壳掩盖着的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阐明了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存在条件,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精华,而且概括了商品经济的共性。

2、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来源的揭示在这一节中,马克思讲道:“商品世界的这种拜物教性质,象以上分析已经表明,是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

”(89)马克思阐发了商品的拜物教性质,与早期使用拜物教概念不同,既不是最初的宗教崇拜,也不是崇拜对象性、实体性的财富,而是在借喻意义上说明这种社会现实的颠倒性。

在他看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在这个条件下,交换便不可避免地发展起来,私人劳动就不断通过这种形式而转变为社会劳动,随着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分离,作为交换价值凝结物的货币便出现了。

货币最初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是生产者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中介,是简单的生产关系。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精力写成的一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经济学巨著。

由于其篇幅繁长,所以我也就选择了第一卷的第一章商品和货币进行阅读,由于理解能力有限,个人对马克思的《资本论》只是非常肤浅粗略的认识。

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

商品由于被计量的物的性质不同,部分由于约定俗成,所以商品尺度有所不同。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但是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它决定于商品的属性,离开商品体就不存在。

在我们所需要考察的社会形式中,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改变。

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交换价值只能是可以与它相区别的某种内容的表现方式,表现形式。

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有量的差别,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

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

从劳动产品剩下来的东西可见,使用价值或财富具有的价值,只是因为有抽象人类劳动对象化或物质化在里面。

可能会有人这样认为,既然商品价值由于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那么一个人越懒,越不熟练,他的商品就越有价值,因为他制造的商品和需要花费的时间越多。

但是,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是同一个人类劳动力的耗费。

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是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时间。

因此,如果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不变,商品的家孩子量也就不变。

但是,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每一变动而变动。

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期初我们看到,商品是一种二重的东西,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后来表明,劳动就它表现为价值而论,也不再具有它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所具有的哪些特征。

商品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的当代启示

商品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的当代启示

商品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的当代启示作者:姚心圆来源:《中国市场》 2019年第2期姚心圆(北京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4)[摘要]商品拜物教的性质及其秘密,是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产生的,主要指在商品经济关系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产品表现出的神秘属性,即商品在人们面前表现出的支配生产者命运的属性,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中用来反映一般商品经济乃至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一类特定现象的用语。

对于商品拜物教的性质及其秘密的探索,有利于我们挖掘出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的弊端,从中吸取教训,进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注重科学发展、保障民生和社会经济关系的协调。

[关键词]马克思;商品价值;商品拜物教;私有制[DOI] 10.13939/ki.zgsc.2019.02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阐明了商品具有其本身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满足人的需要和作为人类的劳动产品。

当人类的劳动产品作为商品时,就会表现出拜物的神秘属性,而这一属性又不是来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且与价值规定的内容也并无太大关联。

众所周知,商品价值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马克思所说的“耗费的持续时间或者劳动量”。

[][1]劳动产品采取商品形式时,这种形式本身就具有了可物化性:人类劳动的价值与劳动产品的价值有等同性;劳动价值量可以进行计算,它等于持续的劳动时间;生产者关系以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的形式存在。

1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性质及其秘密的阐述1.1 商品拜物教神秘属性的来源1.1.1劳动产品向商品的转化劳动产品具有神秘属性,这种神秘属性不是来自于劳动产品作为商品时的使用价值,而是来源于其作为商品形式的本身,商品的秘密便在于其拜物性,这种拜物教性质的形成,是通过两种“反映”的形式呈现,“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

”[][1]由此可见,马克思所说的商品拜物教属性中的“物”,不仅仅指完全物化成的现实存在的具体物品,也指虚拟化的物。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__资本论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__资本论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一、商品拜物教的性质是从商品形式本身发生的最初一看,商品好象是很简单、很平凡的东西。

但是,以上的分析表明,商品是很复杂的,充满着难以思议的神秘性。

商品的这种神秘性从何产生呢?商品的神秘性质不是来自于使用价值本身。

作为使用价值,无论是它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还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都直接为人们所感知,都毫无神秘的地方。

同样,商品的神秘性也不是来源于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性质。

因为:第一,作为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都是人的脑、神经、肌肉等等的耗费,这是一个生理学上的真理,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第二,作为决定价值量基础的劳动量,是由劳动时间来计量的,生产任何产品都要消耗时间,任何社会的人也都关心生产产品所消耗的时间多少,这也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第三,从劳动的社会形式看,一旦人们以某种方式彼此为对方劳动,他们的劳动也就取得社会的形式,成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这也不难理解。

实际上,商品的神秘性来自于商品形式。

因为劳动产品一旦变成商品,就会由于下述三种表现形式而引起人们的幻觉。

第一,商品生产者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要表现为劳动产品都同样具有价值。

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的具体形式虽然是不同的,但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是等同的、无差别的,可是这种无差别的抽象劳动并不直接表现出来,而是通过价值物表现出来。

这样,似乎劳动产品本身就具有价值。

第二,生产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采取了劳动产品具有价值量的形式。

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本身是用劳动时间计算的,但劳动产品变为商品后,劳动量就不能用劳动时间直接计算,而是作为价值量来计算,价值量又要通过另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来表现。

这一转换,又使商品本身神秘化。

第三,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即劳动产品互相交换的关系。

在任何社会里,生产者互相之间都要发生关系,互相交换劳动。

但在商品生产的社会里,他们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不能直接表现出来,而要通过物与物的交换表现出来,使物本身带上神秘性。

关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解读

关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解读

关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解读----读《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节有感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第一卷第一篇《商品与货币》中对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做了非常详尽的阐述,对拜物教的物质形式与观念形式之间的关系作出说明。

马克思还要理清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或拜物教的观念形式,是如何既作为客观表象的反映、又作为具有社会效力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形式而存在的。

下面,我就自身阅读的情况,谈谈我对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认识。

一、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理论(一)关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含义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反映在物与物的社会关系上。

马克思在这一节《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中指出:“在那里,、、、、、、我把这叫做拜物教。

”(89)这就是马克思对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定义。

接下来马克思讲道:“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

(89)这表明劳动产品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密不可分的。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

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论述,揭示了价值的本质是被物的外壳掩盖着的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阐明了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存在条件,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精华,而且概括了商品经济的共性。

2、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来源的揭示在这一节中,马克思讲道:“商品世界的这种拜物教性质,象以上分析已经表明,是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

”(89)马克思阐发了商品的拜物教性质,与早期使用拜物教概念不同,既不是最初的宗教崇拜,也不是崇拜对象性、实体性的财富,而是在借喻意义上说明这种社会现实的颠倒性。

在他看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在这个条件下,交换便不可避免地发展起来,私人劳动就不断通过这种形式而转变为社会劳动,随着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分离,作为交换价值凝结物的货币便出现了。

货币最初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是生产者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中介,是简单的生产关系。

浅析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的批判——从《资本论》视角

浅析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的批判——从《资本论》视角

理论纵横理论版一、商品拜物教思想的形成过程马克思的《资本论》一书揭示了生产过程中的商品的二重性,商品是一种具有二重的东西,即使用价值和价值。

分析说明了价值表现的两极,并且进一步分析了价值的表现形式,进一步阐述货币产生与商品发展的联系。

(一)拜物教概念的出现拜物教一词,主要指在超自然的性质的信仰里对某种特定物的崇拜,它是一种宗教范畴,马克思认为那是一种宗教性质的环境,马克思通过费尔巴哈关于宗教相关理解从而提出两种拜物教:第一种是属于人创造了一种宗教,并赋予其人本身没有的超自然能力,仅是崇拜;第二种是马克思描绘的拜物教,指涉及到商品自身的特定对象的拜物教性格。

商品取代了拜物教的神秘,尽管人们认识了自然事物和现象,但是却没有理解商品一般形式和社会关系,人与人的联系被物的联系所掩盖,从而使得商品获得了一种毫无违和感的神秘的力量,同时受到来自于人的盲目的崇拜,于是产生了新的拜物教形式,即商品拜物教。

(二)商品拜物教形成的背景《资本论》创作的动机和原因,与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有密切联系。

从环境背景来看,当时资本主义生产在当时获得了空前发展,在世界各地不断蔓延,对于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批判创造了一定的理论环境,从政治文化方面来说,政治经济学在英国不断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尤其是英国的古典经济学,从而为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堡垒。

当时资本主义不断扩张,社会领域的各个阶层的物质财富积累不断的增加,资本主义的垄断、剥削和私人占有进一步加深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广大工人的利益被剥夺,贫富悬殊,矛盾日益激烈,社会领域的两极分化逐渐拉大,利益成为私有者习以为常的话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被利己的观念取代,对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具有重要作用。

二、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批判理论剖析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理论对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意义深远,深入全面阐述这一理论,对于充分把握和了解商品拜物教的真实含义和本质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资本论第一卷几个重要理论阐述

资本论第一卷几个重要理论阐述

资本论第一卷几个重要理论阐述1.劳动价值论的内容(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其社会属性;(2)商品中包含着劳动二重性,作为相同的、无差异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生产使用价值;(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构成商品内在矛盾的根源,因而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4)劳动产品-采取商品形式就具有的谜一般的性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显然是从这种劳动形式本身来的。

”即商品拜物教性质产生于商品形式本身,而其实质是“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5)“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

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的价格。

价格和价值不一致并不违反价值规律,反而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唯一可能的形式。

马克思指出:“价格和价值量之间的量的不一致的可能性,或者价格偏离价值量的可能性,已经包含在价格形式本身中。

但这并不是这种形式的缺点,相反的,却使这种形式成为这样一种生产方式的适当形式,在这种生产方式下,规则只能作为没有规则性的盲目起作用的平均数规律来为自己开辟道路。

”2.货币理论货币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部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货币的职能、货币流通或货币量的规律的理论。

货币理论,指出价值形式是指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形式的发展依次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1)交换过程和货币的起源与本质“货币结晶是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

交换必然性的根源在于商品的内在矛盾,交换就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运动。

,货币是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结果。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体现的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

(2)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与世界货币则是伴随着商品流通的不断发展而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货币的职能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逐渐产生的派生职能。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及其当代启示——对《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的文本学再解读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及其当代启示——对《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的文本学再解读

作者: 项荣建;王峰明
作者机构: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4
出版物刊名: 学习与探索
页码: 37-43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8期
主题词: 商品拜物教;私有制;生产关系;《资本论》;马克思
摘要: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典型症候,商品拜物教具有二重结构: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它指的是社会关系的物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指的是认识的错位。

商品的神秘性和商品拜物教,源自劳动产品采取商品这种形式规定本身;从劳动产品向商品形式的转化,又源自私人劳动所具有的间接的社会性;而劳动的私人性与社会性的分离和矛盾,则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和根本的。

要消除商品拜物教,就必须扬弃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而这又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与积极的社会运动。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揭示了摆脱商品生产关系结构性束缚的现实可能性,其生产关系视角显示了它区别于其他拜物教理论的独特品格,对于我们破解当代社会发展所遭遇的种种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略述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

略述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

略述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成员介绍提纲一、马克思将商品作为资本论第一章的原因二、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三、商品的价值形式与交换价值四、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一、马克思将商品作为资本论第一章的原因逻辑起点,简要概念逻辑起点是科学理论大厦的基点,如果作为一门科学理论的逻辑起点的基本概念根据不足,理论的根基必然不牢固,一旦这种概念被推翻,整个理论大厦就会倒塌。

三个主要特征1.它必须是整个研究对象中最简单,最基本,最普遍的东西。

2.它本身所包含的内在矛盾是以后整个发展过程中一切矛盾的萌芽。

3.它必须与研究对象的历史起点相一致。

(它是指逻辑起点)商品符合这三个特征的表现1.它必须是整个研究对象中最简单、最基本、最普遍的东西。

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最基本、最简单、最抽象的经济范畴。

这是因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表现形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不仅劳动产品成为商品,土地和劳动力等也成为商品。

例如,不懂得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价值形式和价值规律,就不能揭示劳动力这个特殊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从而也就不可能揭露剩余价值的秘密。

因此,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就要从商品这一最简单、最基本、最普遍的东西出发。

2.它本身所包含的内在矛盾是以后整个发展过程中一切矛盾的萌芽。

商品内部孕育着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的胚芽,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都是从这里发展起来的。

商品使用价值的价值的内在矛盾推动着商品进入交换过程,并引起价值形式的发展,从而产生货币。

货币在一定形式下转化为资本。

随着资本的出现,就形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矛盾,即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矛盾。

随着资本积累、积聚和集中,这一矛盾又发展为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的发达的经济制度,包含在商品内部的矛盾贯穿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而且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这些矛盾越加剧,暴露的越彻底。

所以说,商品包含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胚胎。

3.它必须与研究对象的历史起点相一致。

《资本论》自学辅导 第一章 商品(五)

《资本论》自学辅导 第一章 商品(五)

《资本论》自学辅导第一章商品(五)
张天性
【期刊名称】《西南金融》
【年(卷),期】1983(000)010
【摘要】<正> Ⅳ.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一、商品的神秘性从哪里发生的(第87页③—第89页①) 商品拜物教性质是指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后,使物具有一种神秘性。

劳动产品一旦成为商品彼此发生关系,就具有了超感觉的价值属性,显得神秘不可思议。

商品的
【总页数】5页(P38-42)
【作者】张天性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
【相关文献】
1.关于商品的二因素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学习《资本论》第一章札记 [J], 张林忠
2.《资本论》自学辅导第一章商品(二) [J], 张天性
3.《资本论》自学辅导
4. 第一章商品(三) [J], 张天性
4.《资本论》自学辅导——第一章商品(四) [J], 张天性
5.《资本论》自学辅导8.——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 (一) [J], 海宇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商品拜物教读书笔记

商品拜物教读书笔记

《资本论》读书笔记(一)——关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第4节中,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拜物教的产生、表现形式、以及其被消解的出路等内容。

以下主要结合当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谈谈我对商品拜物教的粗浅理解。

一、商品拜物教的产生“劳动产品一旦采取商品形式就具有迷一般的性质,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

从这两点论述,商品生产是商品拜物教最主要的根源或者决定性条件。

在商品生产条件下,商品交换的实现能够给予人们诸多需要的满足,这是产生商品拜物教的原因之一。

此外,商品拜物教的产生还具有其作为一种宗教意识的内在本性。

那就是它的产生还与人们对某种不能正确认识的神秘力量的敬畏和崇拜有关,而这种神秘力量来源于和体现在资本主义商品交换的过程中。

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生产者的私人劳动要被证明为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就必须作为一定的有用劳动来满足社会的需要,简言之,他们的私人劳动产品在交换市场中被认购,这样他们的私人劳动耗费才能得到补偿,他们所进行的活动才能进行下去。

商品交换的实现对私人商品生产者来说极端重要,因为“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生产者”。

然而,客观的经济事实时常使得他们被摔坏。

因为他们的商品交换的成功与否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而是要受到客观商品经济规律的作用,如价值规律,而且在这些规律面前他们是被动适应的(在马克思时代前后)。

由于他们不能正确认识也根本看不到这些商品经济规律,正如亚当斯密所说“这是一支看不见的手”,他们能看到的只是这些规律的表现形式,也即是他们商品交换时常不能实现跳跃。

因为这个跳跃的实现对他们又是如此重要,决定着他们的命运,因此他们只能把商品当作神灵一样来供奉,祈求商品能够顺利被出卖,以免自己再次被摔坏。

这样就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拜物教的最初形态。

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进一步扩大和以功利主义为核心的资本主义精神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商品拜物教往更高的形态上发展了,如资本拜物教、货币拜物教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一、商品拜物教的性质是从商品形式本身发生的最初一看,商品好象是很简单、很平凡的东西。

但是,以上的分析表明,商品是很复杂的,充满着难以思议的神秘性。

商品的这种神秘性从何产生呢?商品的神秘性质不是来自于使用价值本身。

作为使用价值,无论是它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还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都直接为人们所感知,都毫无神秘的地方。

同样,商品的神秘性也不是来源于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性质。

因为:第一,作为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都是人的脑、神经、肌肉等等的耗费,这是一个生理学上的真理,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第二,作为决定价值量基础的劳动量,是由劳动时间来计量的,生产任何产品都要消耗时间,任何社会的人也都关心生产产品所消耗的时间多少,这也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第三,从劳动的社会形式看,一旦人们以某种方式彼此为对方劳动,他们的劳动也就取得社会的形式,成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这也不难理解。

实际上,商品的神秘性来自于商品形式。

因为劳动产品一旦变成商品,就会由于下述三种表现形式而引起人们的幻觉。

第一,商品生产者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要表现为劳动产品都同样具有价值。

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的具体形式虽然是不同的,但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是等同的、无差别的,可是这种无差别的抽象劳动并不直接表现出来,而是通过价值物表现出来。

这样,似乎劳动产品本身就具有价值。

第二,生产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采取了劳动产品具有价值量的形式。

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本身是用劳动时间计算的,但劳动产品变为商品后,劳动量就不能用劳动时间直接计算,而是作为价值量来计算,价值量又要通过另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来表现。

这一转换,又使商品本身神秘化。

第三,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即劳动产品互相交换的关系。

在任何社会里,生产者互相之间都要发生关系,互相交换劳动。

但在商品生产的社会里,他们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不能直接表现出来,而要通过物与物的交换表现出来,使物本身带上神秘性。

可见,“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

”人们在商品形式面前,把劳动的社会性质看成物的自然属性,把本来是人手的产物,并受人支配的物,看成是物支配着人,并对这种支配作用进行崇拜。

这种人和物颠倒的幻觉,马克思称之为商品拜物教。

这种拜物教是以商品生产的存在为基础的。

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

二、商品拜物教是商品生产关系的必然产物马克思说:“商品世界的这种拜物教性质,象以上分析已经表明的,是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

”那末,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怎样导致商品拜物教的产生呢?第一,私人劳动的社会性必须通过物的交换来表现,这就使人们产生幻觉。

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由于私有制,它表现为私人劳动;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分工,私人劳动者必须为他人劳动,通过劳动的交换来满足自己多方面的需要,所以私人劳动具有社会性。

这种独特的社会性质只有在商品交换中才能表现出来。

这就使人们在劳动中的直接的社会关系,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人们只看到物与物的关系,看不到人与人的关系,从而产生幻觉:商品本身能够互相交换。

第二,私人劳动的二重社会性采取了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形式,又使人们产生幻觉。

一方面,私人劳动必须具有社会有用性,表现为劳动产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而且是对别人有用的社会使用价值的形式,从而证明它们是总劳动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私人劳动作为抽象劳动具有共同的性质,表现为各种劳动产品具有共同的价值性质的形式。

这样,从交换中只看到有用物和价值物,而看不到物所包含的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了。

这就使人们产生一种幻觉:劳动产品之所以成为商品,好象不是由于劳动的社会性质,不是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是由于物的自然性质。

第三,价值是社会关系,但被物的外壳掩盖着,也使人们产生幻觉。

商品价值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商品本身只不过是这种价值的物质外壳,所以价值无非是物掩盖下的社会关系。

人们在交换中,总是把他们的劳动产品看作价值,使它们相等。

但是人们并不了解这一点。

后来科学发现了劳动产品作为价值,只是生产它们所耗费的人类劳动的物的表现,这是划时代的发现,但并没有因此而消除劳动的社会性质的物的外观。

只要商品经济存在,劳动产品就必然采取价值形式。

价值的实体被商品的物质外壳所掩盖,使人们易于把劳动产品的社会性质看成是劳动产品本身的物质属性。

第四,价值量运动规律自发的调节作用,造成了商品的运动支配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的幻觉。

商品生产者在交换中实际关心的问题,首先是产品按什么比例相交换。

这种比例是由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起初,这些比例依偶然情况而定,但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逐渐达到一定的稳固性。

这时,它们就好象是由产品本身的自然属性所确定。

实际上,劳动产品的价值性质只是通过价值量的规律发生作用才确定下来,而“价值量不以交换者的意志、设想和活动为转移而不断变动着。

在交换者看来,他们本身的社会运动具有物的运动形式。

不是他们控制这一运动,而是他们受这一运动控制。

”后来,科学发现了商品的交换比例和它的变动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这个秘密的发现,消除了劳动产品的价值量纯粹是偶然决定的这个假象,但是并没有消除价值量决定和变化采取物的形式。

因而,商品生产者仍然不会摆脱物支配人的幻觉。

第五,在价格形式上,货币能与一切其他商品相交换,更使人们为物的幻觉所迷惑。

货币形式是价值表现的完成形式,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发展的结果。

货币能直接与一切商品相交换,好象金银本身的物质属性天然就是一般等价物,从而更加掩盖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说:“正是商品世界的这个完成的形式――货币形式,用物的形式掩盖了私人劳动社会性质以及私人劳动者的社会关系,而不是把它们揭示出来。

”三、商品拜物教是商品经济社会特有的现象商品拜物教是商品经济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因此,在非商品经济的社会中,不存在商品拜物教。

马克思分析了不存在商品拜物教的四种非商品经济的社会形式,从而说明商品拜物教的历史性。

第一,生活在孤岛上的鲁宾逊,他的个人劳动和物的关系极其简单明了,不产生商品拜物教。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爱谈鲁宾逊的故事,马克思就首先考察鲁宾逊孤岛上个人生产。

为了生活的多方面需要,他必须担负不同种类的具体劳动,并把劳动时间适当地分配在各种不同的工作上,以便制造出他吃、穿、用、住所需要的各种物品。

由于他的劳动都是个人活动的不同具体形式,与他所生产的物品之间的关系简单明了,他的产品自然不会产生任何神秘的性质。

第二,在封建社会里,人们在劳动中的社会关系直接表现在人和人的剥削关系上,没有被物与物的关系掩盖。

在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者对封建主的人身依附为特征的,农奴的劳动和产品,作为劳役地租和实物地租,为地主阶级所占有。

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直接表现为地主对农奴的剥削关系,没有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

第三,在农村家长制生产中,劳动具有直接的社会性,没有什么神秘性。

在自给自足的农村家长制生产中,家庭内的分工和家庭各个成员的劳动时间分配,是由性别、年龄上的差异决定的。

个人劳动力是作为家庭共同劳动力的一个器官而发挥作用的。

劳动产品也不作为商品互相发生关系。

因此,人和物的关系不存在神秘性。

第四,在自由人联合体内,人们同他们的劳动和产品的关系极其简单明了,也不存在商品拜物教。

在这样的社会里,生产资料公有,有计划地组织生产;产品属于全社会,一部分重新用作生产资料,而另一部分则作为生活资料按劳分配。

在那里,人们同他们的劳动、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无论在生产上还是在分配上,都是简单明了的。

商品拜物教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是商品生产的社会存在的反映。

在古代社会里,生产力水平很低,与此相应,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及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都是很狭隘的,这必然产生古代的宗教,把某些自然物当作神灵来崇拜。

“只有当实际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

”商品拜物教也是这样,它只能随着其赖以存在的社会条件的消失而消失。

只有当不受剥削的自由劳动者成了生产资料的主人,有计划地管理整个社会的经济的时候,才会揭掉商品拜物教的神秘面纱。

要达到这一点,需要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的,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历史发展的产物。

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了解商品拜物教的秘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虽然曾经揭示了价值形式所掩盖的价值和价值量的内容,但他们的分析是很不充分的,“从来没有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一内容要采取这种形式呢?为什么劳动表现为价值,用劳动时间计算的劳动量表现为劳动产品的价值量呢?”这是由他们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决定的。

他们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暂时性看作是永恒的自然的生产方式,从而把商品、货币、资本等看成永恒的自然的范畴,因而也不可能揭示出商品拜物教的秘密。

一部分庸俗经济学家陷入商品拜物教的幻觉之中,曾经争论“关于自然在交换价值的形成中的作用”。

其实,交换价值只是交换关系、人与人关系的一种表现,是劳动的社会性质的表现形式,并不包含自然物质。

这说明商品拜物教把他们搞糊涂了。

另一部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仅为商品拜物教所迷惑,而且还迷惑于货币、资本、地租等拜物教。

商品形式是资本主义生产最一般的和最不发达的形式,因而商品拜物教还比较容易看穿。

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出现的货币、资本等更加发展的形式,就取得更加神秘的姿态。

在商品拜物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货币拜物教、地租拜物教,就更加令人感到神秘莫测了。

还有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现实的经济关系完全颠倒了,从而产生许多糊涂的观念。

象英国经济学家赛?贝利把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属性完全颠倒过来,认为价值(交换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财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对于这种谬论,马克思引用了莎士比亚喜剧《无事烦恼》中的一句话来讽刺他的错误观点:“一个人长得漂亮是环境造成的。

会写字念书才是天生的本领。

”商品拜物教:(commodity fetishism)“商品拜物”是马克思从黑格尔、亚当·斯密等哲学家处借用而来、在《资本论》中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的一个概念。

“商品拜物”原指原始部落对山川树石有灵的崇拜投射,(后又指女巫所赐的护身符)。

它指的是宗教给物赋予超自然的力量,也指之后人们对物的崇拜。

《资本论》的第一章指出,商品拜物教是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分不开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