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方法
论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空间观念
论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空间观念摘要: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利用现象学和解释学的方法,对空间现象作了深入的探讨,消解了流俗的空间解释,首次提出了生存论存在论的空间观念,对于变革人们的思维方式,重新确立和把握哲学研究的主题、对象和方法做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
通过集中考察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空间问题的探讨,凸显了其在空间问题研究上所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深入地揭示和剖析了这一研究所存在的理论缺陷和难题,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海德格尔生存论存在论的时间观念在解决存在的意义问题时所固有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
关键词:海德格尔;此在;空间;空间性;时间;时间性“回到实事本身”这是现象学的基本方法和精神。
当海德格尔把这种方法和精神自觉地运用和贯彻到自己的哲学思考之中时,真正的问题就转换成了“回到存在本身”,而具体到空间问题时,则又变成了“回到空间本身”。
本文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就是:海德格尔为什么要回到空间本身,以及他是如何回到空间本身的。
一、问题的提出总体而言,人类的空间经验无外乎有这样几种:处所经验、虚空经验、广延经验。
围绕这些空间经验,在人类近代认识史上逐步形成了以下几种空间观念:①实体论的空间观念以牛顿为代表;②关系论的空间观念以莱布尼茨为代表;③属性论的空间观念以笛卡儿为代表;④先?验论的空间观念以康德为代表[1]1-3。
海德格尔把上述这些传统哲学的空间观念称之为是“流俗的空间解释”,认为这种解释一再地遗忘和遮蔽了作为现象实情的“源始而本真的空间”。
空间的源始性问题仍旧被搁置在我们的思所茫然不知的地方。
海德格尔把对存在和存在者的区分这一其思想展开的指导性原则贯彻到了对空间问题的研究中。
传统哲学在对空间进行思考时,有一个不明言的前提,那就是:空间总存在。
但它们从来不问“空间如何存在”,而总是在问“空间是什么”。
而在海德格尔看来,空间绝对不是“什么”。
我们不能问“空间是什么”,而只能问“空间如何存在”。
海德格尔现象学
海德格尔现象学海德格尔现象学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重要思想体系,也是现象学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它以人类的存在为研究对象,试图揭示存在的真实本质。
本文将从海德格尔现象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核心思想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海德格尔现象学的基本概念海德格尔现象学是一种对存在进行研究的哲学学派,它试图从存在本身出发,揭示存在的真实面貌。
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包含着丰富的内涵。
他将存在分为“存在性”和“存在”两个层面,前者指的是具体的存在现象,后者则指的是存在的本质。
海德格尔主张通过“解构”来研究存在。
他认为,传统哲学中的概念和理论常常掩盖了存在的真实面貌,所以需要对这些概念和理论进行解构,以揭示存在的本质。
通过解构,海德格尔试图找到存在的基本结构和内在规律,从而实现对存在的深入理解。
三、海德格尔现象学的核心思想1. 存在的本质:海德格尔认为,存在的本质是“存在与时间的结合”。
他认为,存在是一种不断流动的过程,是在时间中不断变化的。
只有通过时间的存在,人们才能真正理解存在的本质。
2. 存在的意义:海德格尔认为,存在的意义在于人们对存在的决定和选择。
他主张人们应该积极地面对存在,主动地去决定自己的存在方式。
只有通过对存在的决定,人们才能找到自己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3. 存在的困境:海德格尔指出,现代社会存在着一种“匿名化”的趋势,人们往往追求表面的成功和物质的满足,而忽视了自己的本质存在。
这导致了人们的存在变得虚无和空洞。
他呼吁人们要从这种困境中解脱出来,重新找回自己的存在意义。
四、海德格尔现象学的影响海德格尔现象学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打破了传统哲学对存在的理解,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考方式。
海德格尔的思想对后来的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产生了重要的启发作用,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研究框架。
海德格尔现象学是一种对存在进行研究的哲学学派,通过解构和深入思考,试图揭示存在的真实面貌。
范畴直观与形式显示_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前期现象学方法的异同_尹兆坤
了范畴直观类型的划分,胡塞尔在 《逻辑研究 》 第 一卷第二版序言中明确了对观念直观或范畴直观的 ,“它们 ( 观念) 之间具有根本性的差异,与它 划分
③ 这也 ” 们相应的观念直观之间也存在根本的差异。
是胡塞尔在多处文本中提到的,一般化与形式化的 区别 ④。这两种范畴直观的类型,胡塞尔在 《逻辑 研究》 中已经做了区分。 下面我们 在 《逻 辑 研 究 》 的语境中探究一下这两种范畴直观情况。 , “我 胡塞尔在 《逻辑研究》 第二版序言中谈到 始终还相信,关于 ‘感性直观与范畴直观 ’ 的一章 连同前一章准备性的阐述为从现象学上澄清 逻辑 明
* 尹兆坤* *
【摘要】 胡塞尔 《逻辑研究》 中的范畴直观理论是本质直观的理论的原初形态,本质直观是胡塞尔现象学方法中的重 , 《逻辑研究 》 中的范畴直观与符号理论也直接构成海 要内容; 本文要证明: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差异并没想象的大 德格尔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方法,海德格尔前期在方法上极大的借用了胡塞尔的理论资源,甚至其问题意识也来源于胡 塞尔现象学。 【关键词】 范畴直观; 本质直观; 形式显示 中图分类号: B81 - 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7660 ( 2013 ) 01 - 0080 - 06
第六章,而关键性的问题则在于对逻辑明见性的澄清。 第六研究处理的问题是认识问题,在此处认识 是作为充实的综合,对于充实行为的描述便至关重 要。符号行为是单纯意指行为,而直观则具有充实 的功能。只有通过直观行为才能达到对意指行为的 , “完整的和全部的意 充实。而充实行为的理想便是 向都达到了充实,也就是说,不是得到了中间的和
设定; 在第二版中他直接将现象学本质论的可能性 关联于现象学的反思。 现象学作为不设定性反思在 《逻辑研究》 与 《观念 》 1 中都有描述,这也是对现 象学方法论原则中本体论中立的表述; 而现象学作 为本质直观的反思,在 《逻辑研究 》 第一版中尚未 提到,在后来的第二版修改稿中虽然提到,那也是 受到 《观念》 1 影响后才做出的修改。 当然作为本 质直观之原型的范畴直观已经在 《逻辑研究 》 中提 出,并且这是胡塞尔在 《逻辑研究 》 阶段对现象学 的重要贡献。 然而范畴直观是否就可以直接被本质 直观取代,从而这样就说明了胡塞尔现象学方法上 的一贯 性? 还 是 在 范 畴 直 观 向 本 质 直 观 的 转 变 中, 出现了某种变化,从而导致后期胡塞尔现象学的某
海德格尔的形式显示方法和《存在与时间》
思想方法的比较清楚的表达。在写作《 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 ( 1 9 9 6 年) 一书的晚期, 我接触到了这批
德格尔早期在弗莱堡大学授课 的讲课稿 ( 1 9 1 9 —1 9 2 3 ) 出版 了, 这期间还有克兹尔 ( T . K i s i e 1 ) 的开创性
研究著作《 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 的起源》 ( 1 9 9 3 年) 的出版。这些文献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到海德格尔初
次 形成 自己方 法 时的思 想特点 , 特别 是对 当时被 他称作 “ 形 式显示 ” 或“ 形式 指 引” ( d i e f o r m a l e A n z e i g e ) 的
4 0
尔的形式显示方法和《 存在与时间 和“ 本身” 的方法的真意 。没有与其他哲学方法的 比较 , 没有对此方法的内在步骤和结构 的交待 , 没有具 体 的例证 , 读者如何 区分他所讲的“ 事情本身” 与唯理论 、 经验论 、 唯物论等传统所讲 的事情本身的区别 呢?困难不是完全不可逾越 , 但 毕竟没有提供开 门的钥匙 。这样 , “ 到1 9 2 9 年, 事情已经很清楚 , 《 存在 与时问》 中讨论的存在问题被人们误解 了。 ” 作为补救 , 海德格尔马上 出版了《 康德书》 , 以便“ 在康德那里 寻求对我所提出的存在 问题的辩 护” 。① 但水似乎越搅越浑 , 连《 康德书》 也遭到新康德主义者的抨击 。
要 的恐 怕还 是不 明 了他 的主导 思想 方法 。
在这方面 , 海德格尔本人要担负一定的责任 , 因为他在其主要著作《 存在与时间》 和其他一系列生前 发表 的著作中 , 没有清楚地交待其方法。有的地方好像交待了, 但语焉而未详 , 徒增困惑。比如在《 存在 与时间》 导言 中, 他用第 7 节来阐发“ 此研究的现象学方法” ① , 它就是 : “ 让那显示 自身者 , 以从它本身来 显示它 自身的方式 , 被从它本身那里被看到 。 ” ② 即便联系到上下文 ( 那里对“ 现象学” 这个词 的两部分做
形式显示的方法与海德格尔思想的主题
在与存在者原本就是一个整体性的存在 ,正是在这个整 体性存在的基础上 ,我们才能感知到其他存在者或者认
识 存 在者 ,对 存 在者 进行 归纳 或 演绎 、分 析 和概括 。
作者简介 :蒋邦芹 ( 9 6 ,女,博士 ,讲师 ,研究方向:现代西方哲学和美学 17一)
1 8
武
汉
纺
织
界 中一 在 ” 存 。这 种分 环 勾 连表 现 出来 的意 蕴 整体 表 明存
胡塞 尔对 现 象学 “ 向事情 本身 ” 的方 法贯 彻 明显 表 现 走 为 “ 置” 悬 ,即从 自然 态度 向哲 学 、 论态 度 的转变 , 理 从 事情 之外 走 向事 情 自身 ,让 事情 本 身显 现 出来 。在 胡 塞
第 2 4卷 第 1 期 2 年 0 月 01 1 2
武
汉
纺
织
大
学学报 来自V 1 4 NO 1 o 2 l. .
F eb. 2011
J U R N A L O F W U H A N T EX T I E U N I E R SI Y 0 L V T
形 式 显 示 的 方 法 与海 德 格 尔 思 想 的 主题
面 内容 :在 现 象 中 被 经 验 为 “ 么 ” 的 “ 容 意 义 ” 什 内 ( eas n ) G hls n ;现象 被 经验 为 “ ti 如何 ” 的 “ 联 意义 ” 关 ( eus i ;“ 联 意义 ” 的到 时 或完 成 的 “ Bzgs n w n) 关 如何 ” 的 “ 实行 意 义 ”( ozgs n o传 统形 而 上学 关 注 的重 V lus n l i 点是 显现 出来 的存 在 者 ,即关心 “ 内容 意 义” 而遗 忘 了
论《存在与时间》中“历史性”思想的起源
摘 要历史性在海德格尔哲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其前期哲学的代表作《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对“历史性”的思考是借助于此在而得到的,因此,在这部作品中,历史性也就被转化成了此在的历史性问题。
当其思想在三十年代发生转向之后,由于他放弃了通过以此在为基础的基础存在论去思考与把握存在的意义问题,所以,对历史性的思考也从此在的历史性抽身而出,将历史性思考为一种存在历史。
所以我们可以将对历史性的思考看作我们理解海德格尔前后期哲学发展的一条隐含的线索。
本文的目标是澄清海德格尔前期著作《存在与时间》中的“历史性”的起源问题。
“历史”与“历史性”在早期海德格尔那里首先是作为一种方法论而出现的。
借助于狄尔泰对生命现象与历史原则的分析与重视,海德格尔追求了一种与胡塞尔划分“历史”与“哲学”不同的方法,其将历史性原则内化于哲学之中了。
通过把哲学思考为“作为源初科学的哲学”,海德格尔借助于现象学精神将历史性原则引入了哲学之中并将其奠基于实际的生命经验。
因此,海德格尔就把作为经验起源的生命看作是历史性的。
而这种历史性的生命本身是一种意义展现。
因此,海德格尔认为“历史”与“历史性”只能从实际的生命经验之中也就是实际发生着的生活之中去寻找。
为了避免把基于实际生命经验之中的历史性的考察演变成一种“普遍化”的样式,海德格尔提出了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方法。
依据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方法,海德格尔将“现象”划分出其“内涵意义”,“关联意义”与“实行意义”。
这三种意义本身构成了一个意义整体的“现象”,并且以之能够防止客观化。
当运用这种形式显示着的现象学方法去领会“历史”及“历史问题”的时候,历史性就要对“实际经验中的时间性源始地是什么”来加以解决。
对于这一问题,海德格尔通过在《宗教现象学导论》的第二部分中对保罗书信的阐述所展现出来的早期基督教源始生活经验进行了现象学分析。
在对保罗书信的阐释中,海德格尔着重对上帝之“再临”和“恩典时刻”进行分析与考察,通过对上帝再临之不确定性而阐释“恩典时刻”的“时机化”的性质,而恰恰是面对“恩典时刻”,才能建立一种源始而本真的“实际的生命经验”。
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存在论诠释的基础—现象学方法的互通
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存在论诠释的基础—现象学方法的互通在亚里士多德那儿,真理首要的是通过现象,通过在人的生存体验中事物自我揭示而展现出来。
海德格尔在自己的哲学中接过了亚里士多德这一关于真理的观点①。
我们可以说,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方法在这一点上吸收了亚里士多德的方法的神髓。
方法论上的共通来自他们在实际的思想内容上的一致。
正是对人生存的实际性关注,才是他们在方法上相通的根源。
海德格尔正是在亚里士多德那儿发现了对生存现象源始的描述,而这是通向存在领会的出发点。
一、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特征:对现象的‚拯救‛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有一段关于研究方法的论述,可以看作他对所有学科研究的共同要求:‚应当像对待其它论题一样,先摆出现象(phainomena),然后说明其中包含的问题。
‛(NE,1145b3)②无论是在伦理学、政治学这种实践哲学,还是在物理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乃至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都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来探讨问题:首先摆出现象,然后对其中呈现出来的问题进行分析。
亚里士多德对‚现象‛一再强调,并从现象自身揭示它所展示的真理。
‚现象‛一词在希腊语中是phainomenon。
根据《哲学史辞典》③,phainomenon是动词phainesthai(处于光照下,展示)的现在分词,原本主要是在口语中使用,而不是专门的哲学术语,表示‚自我展示‛,‚显现‛,‚表现‛,以及‚外观‛。
在阿那克萨格拉(Anaxagoras)那儿,现象表示‚隐藏的东西对外显现‛,在语义上和‚遮蔽起来的东西(Verborgen)‛相反。
柏拉图也把phainomena作为感觉给出的东西,只是其相反项不是隐藏的东西,而是真实的存在者(wahrhaftSeiende),他认为现象是人感知的对象,变化而不可靠,不能产生知识。
柏拉图以此说明,现象只是被感知的事物的特征,不是真实的存在,是和理智(Vernunft)认识的真实存在相反的东西。
只有在我们把现象的世界看成是彻底的假相的时候,哲学才开始。
海德格尔 现象学基本问题
海德格尔现象学基本问题现象学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重要哲学思想体系。
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他提出了现象学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围绕着人类存在的本质、存在的意义以及存在与世界的关系展开。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现象学的基本问题进行阐述。
首先是存在的问题。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一种根本的现象,它不仅仅指人类的存在,还包含了世界的存在。
他认为,存在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无止境的存在的实现。
存在是人类自身展开的一个过程,从存在的角度看待世界,使人能够理解和把握世界的本质。
其次是时间的问题。
海德格尔强调了时间对于存在的重要性。
他指出,时间是存在的存在方式,是存在者与世界之间的连接。
时间是一种存在的流动,它使得存在者能够与过去和未来相连接,通过时间的流动,人们能够在现实中具有存在的意义。
第三是空间的问题。
海德格尔认为,空间是存在的特定场所。
他强调了存在者与空间的关系,存在者通过空间与世界相联系。
空间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还包含了一种存在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存在者与世界共同存在。
第四是自我意识的问题。
海德格尔认为,自我意识是存在的核心。
存在者在与世界的接触中,通过体验和感知,获取自我意识,从而认识自己的存在。
自我意识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们通过自我意识的思考和反思,认识到自己的存在与身份。
最后是存在与世界的关系的问题。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与世界是相互依赖的,它们是一个整体的存在。
存在者是在世界中的存在,他们通过与世界的接触和关系,实现自己的存在。
世界是存在者存在的背景和环境,存在者通过世界的存在,获得自己的存在。
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基本问题围绕着存在、时间、空间、自我意识和存在与世界的关系展开,他试图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揭示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
现象学并非解决问题的终点,而是为哲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和研究对象,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解世界和存在的视角。
哲学大师海德格尔简介
建议合并海德格尔的思想到本条目或章节。
(讨论)全名马丁·海德格尔出生学派 / 流派现象学、存在主义、诠释学主要领域形而上学、本体论、艺术、语言、著名思想此在(Dasein)、座架(Gestell)显示▼受影响于显示▼施影响于目录[隐藏]∙ 1 简介∙ 2 生平∙ 3 哲学o 3.1 真诚性(Authenticity)o 3.2 牵挂(Care)o 3.3 死亡(Death)o 3.4 差距性(distantiality)o 3.5 平均性(averageness)o 3.6 平均的日常状态(Average Everydayness)o 3.7 周围世界(Environment)o 3.8 在之中(Being-in)o 3.9 人人(They),人人自我(they-self)o 3.10 早期现象学:事实性的诠释学(Hermeneutik der Faktizität)o 3.11 《存在与时间》时期▪ 3.11.1 存在问题▪ 3.11.1.1 对于传统的存在学说的批判▪ 3.11.1.2 存有论的差异(Ontologische Differenz)▪ 3.11.2 语言上的困难▪ 3.11.3 解释学的现象学▪ 3.11.3.1 诠释学的循环▪ 3.11.4 基础存有论▪ 3.11.4.1 走向一种新的存有论▪ 3.11.4.2 时间性(Zeitlichkeit)和此有o 3.12 对《存在与时间》的抛弃(Abkehr)o 3.13 晚期著作∙ 4 影响o 4.1 对中国的影响∙ 5 他与纳粹德国∙ 6 著作∙7 电影∙8 相关条目∙9 参考文献∙10 外部链接[编辑]简介海德格尔指出西方哲学自从柏拉图便误解存在的意思,去研究个别存在的问题而不去研究存在本身的问题。
换句话说,海德格尔相信所有对存在的探讨焦点放在个别存在物/实体及其性质。
对于海德格尔来说,一个对存在更可信的分析是查探已经了解的存在物的基础或者促成存在物如实体展现的背后基础。
现象学本体论
现象学本体论
现象学本体论是哲学上的一个学派,它由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首
先提出。
它的主要思想是,我们不能把实体看成是独立的、孤立的个体,而是应该把它看成是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的一部分。
海德格尔提出了“存在-在世”这个概念,意思是存在意味着与环境相互作用,并且处于时间和空间中。
他认为,我们的存在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与周围的事物相互联系。
因此,对于一个事物,我们也应该
考虑它的相关性和相互作用。
现象学本体论也强调了对于事物的直接认识。
他们认为,我们不能简
单地依赖经验和概念来理解事物,而应该用我们自己的感官直接接触
它们。
这种直接接触被称为“现象”,并成为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概
念之一。
此外,现象学本体论也强调了语言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语言是人类
思想的媒介,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信任语言所描述的事物,而应该
在语言背后寻找真正的意义。
这种意义可能比表面上所描述的更深刻、更实质。
最后,现象学本体论也认为,我们不能把事物看做是独立的实体。
相
反,我们应该把它们看做是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的一部分。
这种联系可能是空间上的,也可能是时间上的。
因此,对于一个事物,我们应该考虑它的历史、背景和环境,以便更好地理解它。
综上所述,现象学本体论是一个关于实体的哲学学派,它的核心思想是,实体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与周围的事物相互联系。
它也强调了直接感官体验和语言的重要性,以及对于事物相关性和相互作用的意义。
浅析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思维
2011年第7期安徽文学浅析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思维◎乔基庆(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875)摘要海德格尔对于哲学的变革首先在于用现象学的方式探索了存在的意义问题,而不是传统的存在是什么的问题,只有在现象学之下,才能展开对于存在意义的追问,这样的现象学的思维路向是不同于胡塞尔的现象学的,它的主要路向包含有本源的探索、诠释学的解释和意义的追寻三个方面,最终指向是历史的时间性的思维方式,这也是海德格尔思维的独特之处。
关键词现象学方法本源的探索诠释学的解释意义的追寻时间性文章编号1671-0703(2011)07-0095-03一、现象学之于存在在海德格尔看来,方法的问题直接决定着一种哲学能否提出真正的问题,并对之予以解决,而这个方法的问题,到了现象学才得以解决。
作为一种方法,现象学必然包含有现象与逻各斯两个方面,正是现象与逻各斯的独特的现象学的含义,才成就了它对于存在意义的阐发。
现象是作为呈报自身在场的存在者,逻各斯则是要显现为这种在场的揭示。
逻各斯基本的含义是话语,它是要把话题所及的东西公开出来。
话语的展示结构就是“使……公开”,展示出来让人看。
而在具体的话语过程中要付诸音声,即说,这种说的性质就是向来已有所见的东西发出的话音。
逻各斯因为具有展示的功能才有其综合的结构形式。
即“就某种东西同某种东西共处的情形来让人看,把某种东西作为某种东西来让人看。
”[2](39)总而言之,逻各斯的功能就在于让人素朴地看某种东西,在于让人觉知存在者。
现象同逻各斯之间的一种内在的关联,即是“让人从显现的东西本身那里如它从其本身所显现的那样来看它。
”[2](41)这也就是面向事情本身。
所以现象学就是“如存在者就其本身所显现的那样展示存在者”。
[2](41)这样的展示即是要把存在者在场与不在场的所有应有状态都揭示出来,是存在者能够成为存在者而自在地存在,并使之成为透彻通达的敞开的存在。
二、现象学思维的进路可以说现象学对于海德格尔有关于存在的思考,就是指导他找到了一条新的思维的路向与方法,这样的方法在他看来就是一种回到事情本身的素朴的看,以此达到存在本有的澄明,那么,海德格尔的此类现象学思维方式是如何得到运用的呢?具体而言,他所使用的现象学的方式有以下几个步骤:①先前的领会;②诠释学的方法;③意义的追寻。
[现代西方哲学笔记
[现代西方哲学笔记一、海德格尔现象学的方法论1、从词汇上来考察“现象学”的意义现象学有两部分组成Phenomen 存在者∕假象,自我显示出来的东西{Logy言说,作为判断的动态过程,显示出意义综合来说在判断或理解的过程中,让存在显示自身2、现象学与科学的关系哲学科学把哲学变为科学,为科学提供最终的原则{对本质所做物现象学描述,即把本质理解为自我显示的过程3、对“真理”的概念做现象学的分析从词源学上考察真理原义是揭示的过程,是对“隐蔽”的敞开真理与现象的关系传统上说两者是分离的,独立的{海氏认为两者发生于“存在”的过程真理与现象都发生于人的存在显示自身→现象、、↓存在人的存在{历史和日常生活的歪曲↓恢复存在的自我显示的内容/揭示存在的意义→真理、、传统哲学对存在的忽视存在是人类知识这棵大树的根4、现象学的中心问题是存在论而不是认识论两人对现象的不同理解胡是在意向活动中显示出来的对象,即意向事物或一般本质海显现是人对自身存在的理解中心问题转变的理由首先,人是在对存在有所作为的过程中理解自身的存在的其次,才是对存在意义的思考,即胡所说的意向存在论的区分1、存在≠存在物存在是过程,是动词的含义{存在物是实体,是名称的含义2、本体论神学传统实体及附属于实体的性质来定义存在本体论一切实体存在的终极原因和最初动力归结为神神学3、近代哲学的形而上学的特点实体仍是形而上学的对象存在是在事物的本质的意义上所说的实体通过“数学投射”,使一事物本质化,并将本质投射为“数学共相”4、对西方形而上学的解构承认形而上学的概念、命题与存在的一般意义的联系使用传统及新的概念重建存在论“此在”的概念1、生存存在论的出发点传统形而上学的启示存在论的出发点必须是存在物海氏的存在论的出发点是人的存在生存人的存在→存在物的存在2、“此在”概念的提出“此在”人的存在存在于此人追问存在的意义“此在”莱氏对存在一般意义问题的提问为什么总是存在着一些东西,而不是什么都不存在?问题的本身包含着问题的答案① 问题是针对什么提出的→存在物② 问题要解决的目标是什么→存在的意义③ 问题的提出者是谁→人↓人是惟一关心、提问及最贴近存在意义的存在者此在3、基础存在论基础本体论的内涵人的存在的分析→一切存在物的存在未完成一般意义上的存在论,但自成体系“此在”的特征1、“此在”的特征此在的本质在于他的存在;这个存在者为之存在的那个存在,总是我的存在;2、关于两个特征的说明第一点说明人与其他存在物的根本不同;① 存在决定本质;② 决定人的本质的存在过程是多样的;人与外部事物打交道在世之在;与他人交往与他人的“共在”;人的内在的生活在时间中显示各种存在状态第二点说明人不是一个类属,而是一个单个的存在;① 每一个此在都是一个单独的自我;② “此在”存在的两种状态:本质的存在自我的真实存在;非本质的存在被平凡的,公众的生活状态掩盖的个人存在;是自我的片面甚至是歪曲的显示;是通向本质状态的必由之路;在世之在和与他人共在1、人的存在方式是“在世之在”人是有作为的存在① 人是有所作为的,与其他事物“遭遇”;② 世界是人把它们作为自己生存的环境而联系在一起的;是人有存在方式,是其他事物向人显示的结构;③ 在世之在人的存在方式烦忙,打交道① 烦忙把人显示事物的存在方式;② 打交道人与事物的遭遇关系③ 二种方式2、“应手之物”到“现成在手之物”的转变“应手之物”到“现成在手之物”的转变① 所有事物都是作为人的“器具”而存在;②“器具”“打交道”→锤子太重了理性认识的开始评价① 这一转变就是从行动到认识,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② 从存在论的角度说明了行先于知,知来自行的道理;3、“在世之在”的理论意义康德所说的哲学的“丑闻”已经寓于的→存在的三种方式联系一体的ⅱ、三联式:先行于自身将来式;已经寓于自身的过去式;在世之在现在式;ⅲ、三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② 揭示的方式烦Ⅰ、内涵:没有特定的对象,是一般的人生态度;Ⅱ、关于烦的神话Ⅲ、关于烦的三个问题ⅰ、烦对人意味着什么?烦是一种摆脱不掉的心情,揭示了人的当下处境;ⅱ、人为什么而烦?他的目标、未来,他的烦显示了他的潜在性;ⅲ、人面对什么而烦?揭示是将来过去现在的整体结构;面对世界的一切;③ 非本质的“烦”畏Ⅰ、在他人的庇护下取消自我;Ⅱ、区别于抛置态的恐惧没有具体对象,是一般人生态度;④ 本质的“烦”“面对死亡的决断”Ⅰ、三个要素:良知的以往体验的呼唤;决断的当下抉择;先行的未来展望;Ⅱ、只是在面对死亡的心境中,人才体验到存在的全部意义;海氏关于此在的存在与时间性之间的关系的论述的图表:P126;对海氏“烦”的评价:① “烦”并不与任何一种具体的娱乐方式相抵触;② 盲目乐观不但没有摆脱“烦”,而是“畏”的种种体现;③ “烦”作为基本的人生态度,我们并不陌生一种深沉、严肃而又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后期海德格尔1、后期研究领域的转变此在-→真理、语言、艺术、技术-→揭示存在的意义;⒉ 重新定义真理真理的本质是自由;转变:“此在”的除蔽-→真理的本质是自由;真理是遮蔽和除蔽的张力所敞开的场所;林中空地真理“廓清”的含义扩展了“世界”的概念“天地神人”结构语言是存在的家;① 语言的复杂性、多样性、开放性和流动性是存在显示出的既敞开又隐匿的意义;② 西方哲学两极独立的思维方式→人的存在;黑格尔否定辩证法的影响自由批判的精神◆ 萨特的基本哲学思想意识与自我意识的区分1、改造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关于“自我意识”的康德笛卡尔传统① 自笛卡尔以来的哲学以自我意识为核心;② 胡塞尔的延续传统;萨特将意向性理论改造为意识理论;2、意识与自我意识的区别;意识的根本特征意识的超越性;区别:① 意识外在事物第一级意识自由的设置② 自我意识意识第二级意识反思活动得到联系:① 从发生学的观点来看:意识始发的提供内容;自我意识是获得的;② 从形态学的观点来看:平行的,并列的;意义:① 避免了胡塞尔现象学的唯心论结局;② 为自由理论提供了认识论的基础;意向活动的自由1、知觉特征总指向一个存在着的事物的;知觉与判断的不一致知觉真实的;判断会是错误、幻觉;例:树桩→情绪对象,决定了的因果世界→自我意识的发生;举例:我的窥视→对于自我的反思,羞愧感他人意识不涉及我与他人的关系;2、我与他人既依存又冲突的关系他人是自我的先决条件,他人又将自我对象化两种心理倾向:① 我把他人彻底对象化性虐待狂的心理;② 他人把我彻底对象化性受虐狂的心理;两种较温和的行为① 他人对象化我爱情我具有独立性爱情即冲突;② 我对象化他人情欲把他人肉体化3、为他之在内涵:我与他人处于互为对象化的矛盾之中冲突是为他的存在的原初意义;他人是地狱;① 不同于“人对人是狼”的关系;② 冲突的形式不是你死我活的决斗,而是若即若离,又即又离的“悲欢离合”;③ 实质不表现为现实的利害冲突,更多地表现为意识和情感上的不适和困扰;④完全的利己主义和完全的利他主义都是不可能的;4、我与他人的冲突的中断我们意识“我们意识”的发生;①“我们意识”的内涵我与他人有共同的注视对象;② 举例:我与他人共同观看交通事故;集体意识是暂时的例:我的狂喊引起其他观众的冷眼5、评价为他之在先于并奠定了与他人共在的基础;海氏“与他人共在”世界→新思想→个人的生存意识的超越个人的生存意识→无限者的超越3、对于雅氏上帝的认识上帝的特征① 上帝是人类意识的终极关怀;② 上帝是属于个人的、纯粹的、自由意识;③ 上帝是不能加以描述和说明的;④ 上帝不强制人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否定的选择是反超越的倒退4、雅氏的神学与基督教信仰的异同异:反对天启观念;同:① 结论相同,都是信仰上帝;② 哲学与信仰相融;世界哲学1、轴心时代时间:公元前800年公元前200年代表人物:中国的孔子、老子;印度的《奥义书》和佛教的释迦牟尼;伊朗的琐罗亚斯德教;希腊的荷马史诗、伟大的哲学家和悲剧家;近东出现了犹太教的先知;特征:① 整个人类实现了精神突破;② 是人类的全面精神化和人性的全盘改造的过程;③ 现在人类精神生活的主要形式和内容仍受其影响;2、新普罗米修斯时代科技时代科技改善了人类物质生活条件;人类的生存境况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反而恶化;3、第二个轴心时代世界哲学世界各地的人将在世界范围内思考全体人类的生存境况问题第 1 页共 1 页。
海德格尔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方法
③ 参看[ 德] 海德 格 尔 : 《 形 式显 示 的 现 象 学 : 海 德 格 尔早 期 弗 莱 堡 文 选 》 ,孙 周 兴 译 , 上海 : 同 济 大 学 出版 社 , 2 0 0 4
收 稿 日期 : 2 0 1 2一O 6—1 3
作者简介 : 朱海斌( 1 9 8 2一 ) , 男, 甘 肃 兰 州人 , 西 北 师 范大 学哲 学 系讲 师 。
① 关 于克 孜 尔与 克 洛 威 尔在 这 一 问题 上 的 争 论 , 以及 其 他 关 于 形 式 显 示 的 现 象 学 方 法 的 研 究 文 献 , 本 文 在 此 不 予
但 即使在 承认 胡塞 尔 的现象 学 与海德 格 尔 的形 式显 示 的密 切关 联 的情 况下 , 对 于 究竟 海 德格 尔 的
形式 显示 如何 从 胡塞 尔那 里转化 而 来 , 依 然 也存 在 着 不 同 观点 。包 括 孙周 兴 、 张 祥 龙 与尼 尔 森 在 内的
不少 学 者都 注意 到 , 海 德格 尔在《 全集》 第 6 O卷 中将 形式 显示 与 胡塞 尔 的 总体化 与 形式 化 进行 了对 比 ,
第2 4卷 第 5期 2 0 1 3年 1 0月
同 济 大 学 学 报 ( 社会 科学版 )
T o n g j i Un i v e r s i t y J o u r n a l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e c t i o n
Vo I . 2 4 N o. 5 Oc t .2 0 1 3
尔 夸大 了海 德格 尔 与胡塞 尔之 间 的 断裂 , 尽 管 海德 格 尔对 胡 塞 尔 有尖 锐 的批评 与 不 满 , 但 他 仍 然 继 承
形式化与形式显示
形式化与形式显示【摘要】:海德格尔关于形式显示的论述的积极意义在于克服、抛弃对象化、理论化的先入之见,寻找一种前理论、非对象性的经验构成方式和与此相应的言说方式,真正实现”让那自身显现者以自己显示自己的方式在自身中被观看”的”面对实事本身”的现象学态度,就此而论,海德格尔声称自己比胡塞尔更为彻底的贯彻了现象学精神。
【关键词】:形式化;形式显示;现象学作为现象学家的海德格尔与胡塞尔现象学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常谈常新的问题,而要对海德格尔思想的现象学性质进行具体而微的思考,我们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存在与时间》而应该将这一思想源头推进到他的早期现象学思想。
1919年一战结束后,海德格尔在弗莱堡大学开了一门题为”哲学观念与世界观问题”的课程,其中较为集中的探讨了他对哲学本身、对作为哲学的现象学的思考,根据布莱希特所做的笔记,海德格尔一开始就宣称”现象学的基本态度唯有作为生命本身的生活态度才能达到。
”为了详细的阐述这一观点,海德格尔对两种体验--”问题体验”与”周围世界体验”作了分析。
所谓问题体验就是我们对”有东西吗?”这一问题的体验,他认为”在问题开端’有……?中,就研究有某个东西了。
”面对或更准确的说--投身这一问题之中,意味着我们要严格的遵守现象学”无前提性”的原则,如其所是的体味这一问题在海德格尔看来当我们质朴的投身于这个体验之中时,我们并没有认识到一个过程,一个发生事件的什么,在这里尚没有什么生理心理的区分,这种区分恰是对象化反思的结果,因此恰恰使体验自身实体化了,在对这个貌似最微薄贫瘠的”有……?”的体验中,我们已然”听”出了动因,而在这里其中的关键是,在质朴的观审中并没有一个”自我”这样的东西。
但海德格尔认为这个摆脱了所有具体的什么的”有本身”,恰恰因为它的简单性而有了它的多重神秘性,在这个”有……”之中,一个的东西被绝对的给于,这一体验包括所有的体验就其本身的内在含义而言都不是实事,不是像一个过程那样生硬的实存、开始终止的实事。
在遮蔽与无蔽之间——海德格尔现象学的一种理解
在遮蔽与无蔽之间——海德格尔现象学的一种理解发掘(Entdecken),解蔽(Entbergung),解蔽状态(Entborgenheit),无蔽状态(Unverborgenheit),无蔽者(Unverborgene),可敞开性(Offenbarkeit)等等一系列相关词簇,都相关于海德格尔对真理(Wahrheit)的理解。
海德格尔对真理的考察集中于命题真理的可能性或前提:在述谓中,存在者以如其所是的、这样的或那样的方式来与我们“照面”(begegnen),其前提是这些存在者事先已向我们的行为具有一种开放的状态,这即是所谓的存在者的“解蔽状态”、“无蔽状态”或“在场”。
于是,存在者向我们开放,这即是命题真理的前提条件,海德格尔称之为“存在者的真理”。
由此可见,海德格尔并不关心具体物的"什么",他讨论的是这一"什么"的给出方式和条件。
然而光存在者向我们保持开放仍旧是不够的,我们自身亦要对存在者开放,存在者对此在的开放状态反过来要求此在的存在者的开放状态。
此在对存在者的开放状态,在《存在与时间》中被一般地规定为此在的Erschlossenheit(动词erschliessen的一种名词化,意为一种被打开、开启的状态),在《论真理的本质》(1930)一文中则被称为“自由”。
正是在此意义上,海德格尔说:“真理的本质是自由”。
存在者的在场、或者说“某物存在(ist)”这回事情是从一个解—蔽(Un-Verbergung)的过程中而来,于是先于存在者的存在,总会要求存在者的遮蔽状态(Verborgenheit)。
进而此在在其在世中与其他存在者的交互过程,在其原始意义上就是存在者从遮蔽状态中走出,进入无蔽状态或从无蔽中回落入遮蔽状态的过程。
而这一切,都是在一个比存在者的无蔽或遮蔽更为根本的“场域”中发生的,这即是所谓的“澄明”(Lichtung)或存在者在其中保持开放状态的敞开域(Offene),也是一切此在的一切筹划(Entwurf)投入其中的筹划区域。
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美学论析
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美学论析摘要: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美学论析还是非常有意义的。
海德格尔不仅是一名出色的哲学家,也是一名美学家,其美学思想在近现代美学发展过程中带来的影响不可忽略,实现了对传统美学主体主义特性的超越。
海德格尔的美学如同他的哲学思想一样带有明显的反主体性色彩,传统美学主客二分的弊端使艺术逐渐堕落成艺术家眼中的世界,艺术的本质也逐渐被人们所遗忘,海德格尔试图用其对艺术的独特思考方式唤醒迷失的艺术家,试图转变人们的思维方式,这也是他美学思想中最伟大的一点。
关键词:主体性;美学;存在;艺术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建立在他的哲学基础之上,了解其哲学思想是通向美学思想的必经之路。
在海德格尔看来传统美学和形而上学一样存在着主客二分的弊病,且艺术的美学化倾向日益加深,艺术品变成人们的审美对象,被人任意评判,但艺术本来并不是作为一个对象被人们所感知经验的,所有的艺术品都是某一特定世界的显现和象征,在这一特定世界中它通过与人的相互联系而作为存在者存在。
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不仅是对传统美学的超越,而且也为近现代中西美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要想了解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便首先要深入其哲學世界,尤其是他对形而上学的追问和研究,不夸张的讲海德格尔全部哲学是围绕存在问题而展开的,。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哲学理论的确立,使得以自我为中心的主体与客体有了明确的区分,与此同时笛卡尔的哲学理论不仅为他自己的哲学体系奠定了基础,也为整个近代哲学的发展确立了基调,人们开始把一切与人无关的事物当作是认识的对象,试图通过分析事物的现象观看本质,人逐渐成为世界的中心。
而后康德、黑格尔的哲学发展并没有在笛卡尔奠定的哲学线路中有大的突破,直至尼采提出超人哲学的提出,需要注意超人并不是指神人或者非寻常人,所谓的超人指的是对以往的人的超越和克服,他颠覆以往哲学家对理性的重视,表示人应该忠实于自己身体的本能和欲望。
海德格尔受尼采哲学的启发,认为传统的形而上学已经彻底远离了真正的形而上学,甚至声称传统形而上学是一部不折不扣的遗忘史,他提出要回归原始的形而上学,从此在入手对存在的意义进行追问,他认为把这个在作为最值得追问者来经验并理解,专为这个在来追问,这就不折不扣地叫做:追问在的意义。
形式显示的标志
形式显示的标志海德格尔认为,“现象学态度的原则中的原则乃是:对于一切在直观中原本地给予的东西,要如其给出的那样去接受。
”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方法是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运用的主要方法。
试图通过形式显示的方法来理解《存在与时间》中的标志。
标签:形式显示;标志;指引;海德格尔海德格尔认为,“现象学态度的原则中的原则乃是:对于一切在直观中原本地给予的东西,要如其给出的那样去接受”[1]16。
如何能如其给出的那样,不对直接之物进行理论的侵害、放弃立场呢?海德格尔阐述了四个“东西”以及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方法。
并且批驳了对存在问题进行把捉的总体化与形式化的方法。
《存在与时间》就是海德格尔世界观与形式显示方法的落实。
此书中,他把对存在者的存在问题,把握为此在的存在。
此在具有在—世界—之中—存在的结构。
(连字符的写法是为了指出,这个结构乃是统一的[2]219。
对世界现象的阐释,主要通过指引完成。
由于指引,工具可以互相指向,指引以用具联络的方式显现出来。
用具联络的不断扩大,使周围世界出不断扩大到公众世界以及“自然”世界。
由指引做根基,标志作为一种特殊的工具进入眼帘,它具有高标特立的使上手事物触目的功能。
由此,只有从形式显示的方法入手,才能准确地把握海德格尔对标志的认识。
一、总体化、形式化与形式显示海德格尔首先区分了四种“东西”。
前理论的、前世界的东西:一般生命的基本要素。
原始的东西。
前理论的、世界性质的东西:特定体验领域的基本要素。
真正体验世界。
理论的、对象性的形式逻辑的东西:起因于原始的东西。
理论的、客体性质的东西:起因于真正的体验世界[1]18。
第一种东西,即“‘原始的东西’毫无疑问就是他后来所思所言的‘存在’”[3]。
直接对存在而不是通过此在的存在进行发问,这是后期海德格尔的工作。
第二种东西、真正体验世界,就是海德格尔通过形式显示方法阐述的世界,也是此在的体验世界。
这个“世界性质的东西”是以作为“原始的东西”为基础的[3]。
现象学札记之现象学方法论一:还原
现象学札记之现象学方法论一:还原现象学追问与写作受到两种方法论的推动,还原(reductio)与呼唤(vocatio)。
现象学方法最突出的特征是反思。
反思的方法用以“摹仿”生活体验,这就需要现象学方法论第一层面的若干形式——还原:将我们的日常“自然态度”加括号或悬置。
语言学地来看,反思的方法之摹仿生活体验的现象学方法论第二个层面——呼唤,是通过写作来完成的。
写作的目的是创作与那些能再认我们的前反思体验的意义的种类和谐的文本形象。
这种呼唤的维度与语言相联。
还原的目的是通过悬置偏见,括去假设,解构断言与恢复开放性来重获与世界的直接联系。
不懂得现象学还原的内容和意义就不可能实践现象学方法。
“还原”是描述现象学策略的一个技术术语,我们用它来发现梅洛庞蒂所谓的“生活世界的自发巨浪”。
现象学还原就是用来获得他所谓的“与世界直接而原始的联系”——我们体验它,而不是将之概念化。
“还原”一定来自re-ducere,意思是回退。
这就是梅洛庞蒂所说的“直接与原始的联系”。
就此而言,某一时刻活生生的意义体验或者就是这种体验。
还原的方法因此意味着生活世界现象意义的诸方面拉至近旁。
特别地,它意在带来对特殊现象独特性的关注。
将现象学还原视为一个必须应用于我们所欲探究的现象的预定程序,这是种误解。
人文科学实践不是简单的程序问题。
相反,还原关涉到敏感性。
如果我们试图理解事物独特的内容和意义,我们就需要通过充满关切的敏感性进行反思。
反讽的是,还原其实拒绝还原主义,比如抽象,编码,削减,因此“还原”这个词容易招致误解。
反思究竟是对生活意义还是对前反思体验的摹仿?摹仿者是“语言”,而摹仿的途径则通过写作。
写作的目的是创作文本形象与那些我们对生活的认识共鸣并使其意义类型清晰可见。
当然,我们也需要意识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什么东西仅仅“被给予”——意向性总已经使我们以某种特定的方式(逻辑的,稳定的,概念化的,清晰的,等等)感知事物。
反思体验的“意义结构”从来不会完全仿效它们由之而还原的生活体验。
读书心得——对奥古斯丁《忏悔录》第十卷的现象学阐释
读书心得——对奥古斯丁《忏悔录》第十卷的现象学阐释海德格尔对奥古斯丁的重视,从《存在与时间》的行文就可见一斑,在头尾两个关键章节(§9和§81),他都分别原文引用了《忏悔录》的相关段落。
我们甚至可以说,海德格尔的此在分析和时间分析,都是受奥古斯丁的自我生命阐释和时间经验推动的。
在另外两处不起眼的地方(§29和§40的两个注释),海德格尔也提到奥古斯丁的名字,但不可谓不重要,其一涉及《存在与时间》全书同时也是海德格尔本人罕有谈到的“爱”①;其二则涉及怕和畏的区分,海德格尔实际在注释里已经交待了此一分殊有其奥古斯丁从存在者层次上对timor castus(纯粹之畏)和timor servilis(奴性之畏)区分的来源。
同样也是在《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追溯Sorge至cura,是试图“从亚里士多德所达到的存在学原则来解释奥古斯丁(希腊与基督教)的人类学经验”[1]。
奥古斯丁站在中世纪神学与哲学的开端位置上,他实际就是古典思想和整个中世纪经院主义和神秘主义①传统的连接点。
在海德格尔“那托普报告”(1922年)所确定下来的“希腊-基督教的生命解释谱系”当中,要厘清这个庞杂的文本血缘关系,首要的是先回到对奥古斯丁人类学的阐释,如此方能纲举目张,真正理解我们今日依然发送着效力的生命解释(路德之后的德国观念传统)已被施加的潜在改造之影响。
如此来看,要返回希腊哲学(亚里士多德)和保罗及新约的人类学,奥古斯丁是绕不过去的一个中间环节。
早年弗莱堡时期,当面对保罗书信②,海德格尔只是尝试去直接阐明宗教生命经验,因为早期基督教的宗教性(Religiostät)就在基督徒的实际生命经验,海德格尔面对经典的任务,自然就不是撕书式的,而是去获得一些引导性概念,以指引出早期基督徒整个的实际生活关联。
而面对奥古斯丁,不可能只是阐明,而且要解构。
因为从犹太教宗教生命脱胎而来的基督教的宗教性生命,其生命理解已不再纯粹,而是渗透进太多希腊因素。
海德格尔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方法
海德格尔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方法
朱海斌
【期刊名称】《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24)005
【摘要】关于海德格尔的形式显示方法,在研究者中存在着争论.相对于得到更多关注的以总体化与形式化的区分为进路,文章借助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提出的“本质上机遇性的表达”问题来澄清海德格尔的此一方法.海德格尔的形式显示方
法虽然源于胡塞尔,但这种方法在两个方面突破了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首先,通过形式显示,海德格尔将探究的视角伸展至前理论的生活领域;其次,通过“时机化意义”维度的提出,更加深化了意向行为的分析.
【总页数】9页(P17-25)
【作者】朱海斌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哲学系,兰州 31002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16.54
【相关文献】
1.“形式显示与语言”专题理解海德格尔形式显示方法的语言路径 [J], 张祥龙
2.范畴直观与形式显示——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前期现象学方法的异同 [J], 尹兆坤
3.构形与构序:现象学表象的秘密——海德格尔《形式化与形式显示》的构境论解读 [J], 张一兵
4.非形式主义的先验哲学——海德格尔"形式显示"方法的发生逻辑 [J], 刘晨
5.海德格尔的思想"方法":形式显示和返回步伐 [J], 包国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德格尔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方法作者:朱海斌来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年第05期摘要:关于海德格尔的形式显示方法,在研究者中存在着争论。
相对于得到更多关注的以总体化与形式化的区分为进路,文章借助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提出的“本质上机遇性的表达”问题来澄清海德格尔的此一方法。
海德格尔的形式显示方法虽然源于胡塞尔,但这种方法在两个方面突破了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首先,通过形式显示,海德格尔将探究的视角伸展至前理论的生活领域;其次,通过“时机化意义”维度的提出,更加深化了意向行为的分析。
关键词:海德格尔;形式显示;本质上机遇性的表达;时机化中图分类号:B516.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13)05—0017—09关于海德格尔的形式显示问题,在研究者中存在着争论。
争论首先表现为形式显示是否是一种胡塞尔意义上的现象学方法,主要的观点分为三派。
一派以克孜尔为代表,在他看来,海德格尔通过形式显示并不是改造了现象学,而是发展出了一种完全新颖的方法;另一派以克洛威尔为代表,他认为克孜尔夸大了海德格尔与胡塞尔之间的断裂,尽管海德格尔对胡塞尔有尖锐的批评与不满,但他仍然继承了胡塞尔的遗产,而且通过形式显示更好地调整与改造了胡塞尔的现象学;最后一派的代表是布鲁恩,按照布鲁恩的研究,海德格尔的形式显示观念,不仅仅是受胡塞尔的影响,而且还受到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克尔凯郭尔的间接沟通,甚至雅斯贝尔斯的极端境况等的影响。
但即使在承认胡塞尔的现象学与海德格尔的形式显示的密切关联的情况下,对于究竟海德格尔的形式显示如何从胡塞尔那里转化而来,依然也存在着不同观点。
包括孙周兴、张祥龙与尼尔森在内的不少学者都注意到,海德格尔在《全集》第60卷中将形式显示与胡塞尔的总体化与形式化进行了对比,因而,海德格尔所谓的“形式显示”主要是与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阐发的“形式对象性”(formaleGegenstandigkeit)观念联系在一起的,更确切地说,海德格尔的“形式显示”方法,乃是对胡塞尔的总体化与形式化的区分的深化。
但是,对此问题的另一种看法也在国内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包括布鲁恩、斯特里特、克孜尔在内的不少学者指出,海德格尔乃是借助胡塞尔对《逻辑研究》中提出的“本质上机遇性的表达”问题的探讨而提出形式显示的。
相对于得到更多关注的总体化与形式化的区分的进路,本文更愿意通过借助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提出的“本质上机遇性的表达”问题与亚里士多德的“时机化”思想来澄清海德格尔的形式显示方法。
一、本质上机遇性的表达问题在《逻辑研究》中,胡塞尔在论述表达与含义时,区分了客观的表达和“本质上机遇性的表述”(Wessentlich okkasionelle Ausdracke)。
客观的表达是指,无需考虑陈述的人以及陈述的状况,只需要通过注意它的声音、书写等物理性的显现者并且将此与它的含义联系起来就能被理解的表达。
理论表达,或者说“抽象”科学的原理和定理、证明和理论建立于其上的那些表达,属于客观表达。
这种表达的特点在于,无论是谁说出、何时说出,它的内容都保持同一。
而本质上机遇性的表达与此不同,这一表达的本质就在于,根据机遇、说者和他的境况来决定它的各个现时(jeweils aktuelle)含义。
换句话说,它们的含义会随着说者及其处境的变化而变化。
具体而言,本质上机遇性的表达作为表达,它具有含义,但它的含义不是客观独立的含义,而是本质上机遇性的、偶然性的。
如果说客观表达对应的是逻辑、数学与科学理论,那么此种表达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表达是紧密相关的。
就语法而言,本质上机遇性的表达包括:“这个”、“那些”等指示代词,“这里”、“那里”、“下面”等这样一些表示与主体有关的方位词,“现在”、“昨天”、“明天”、“后来”等这样一些表示与主体有关的时间词,以及人称代词、定冠词等等。
如果将它综合起来就可以看到,这种本质上机遇性的表达相当于分析哲学中所说的索引词。
胡塞尔曾以人称代词“我”为例来分析此种表达。
“…我‟这个词在不同的情况下指称一个不同的人,并且它是借助于不断更新的含义来进行指称的。
它的含义每一次是什么,这只能从生动的话语中以及从它所包含的直观状况中才能得知。
”原因何在呢?胡塞尔解释道:“由于每一个谈论自己的人都说…我‟,所以这个词具有一种对此事实而言普遍有效的指号(Anzeichen)特征。
借助于这一指示(Anzeige),听者便形成了对这个含义的理解,他现在不仅将这个与他直观相对的人立义为这个说者,而且也将他理解为这个说者之言说的直接对象。
…我‟这个词自身并不具有那种能够直接唤起特殊的、在有关的话语中规定着…我‟的含义的…我‟这个表象的力量。
……毋宁说,在…我‟这个词那里有一个指示性的功能(anzeigend function)在发挥作用,它好像在对听者呼唤:你的对立者指的是他自己。
”虽然胡塞尔是在研究“表达与含义”的第一研究中提出与回答此一问题的,但这一问题的真正解决必须要通过现象学的动态意向分析来进行,因而,对此问题的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出现在论述“意义给予”与“直观充实”的第六逻辑研究中。
在第六研究第5节的“补充”中,胡塞尔重新回到了第一研究的第26节,即“本质上机遇性表达与客观的表达”,他此时试图把含义引到指引中。
首先,他把听到“我”这个词的人与在说“我”这个词的人分开,就是说,在缺乏相应的处境的情况下,听者只能诉诸一般的含义,他所获得的是“不确定的一般的思想”,因而,要想真正懂得“我”的含义,就必须诉诸直观,而说者一开始就知道了被指引的含义,即以特殊的指示方式指向所予的含义。
具体说来,这些“索引词”具有一种指引功能,比如当某个人说出“我”时,听者要想知道“我”的确切的意谓,必须面对说者与说者说话的处境,因而,“我”指向任何指引自身的说者。
但在这种使用中,它仅仅是一种指引。
每当我使用这种指引的时候,听到的人并不是理解对“我”的一种普遍的语义定义,而是将“我”理解为将我自己作为当前的对象。
因而,“我”这个语词并不像客观的表达那样在表达中已经固定了其客观意义,“我”只能通过考察表达的处境来确定。
因而,在机遇性表达的使用中,实际上每个这种表达都有两个意义:进行指引的意义与被指引的意义。
前者用来将人们引向后者,在后者中,对被指引者的直观充实发生了。
在说“我”时,说者把听者带到了特有的处境中。
而且,在第六研究中,胡塞尔试图重新澄清为何这些本质上机遇性的表达是模糊的原因。
这种模糊源于这个事实,即指引的顺序对说者与听者来说是不一样的。
比如在说“我在这里”时,说者已经预先知道它们指向的是什么。
但对听者来说,处境却是不同的,在缺乏所关涉者的情况下,听者只能理解一般而言它们的含义。
只有在一种在场化被添加的情况下,“完整与本真的意义”才会到来。
机遇性表达的目标不是第一种一般的进行指示的含义,而是第二种意义上的直观的充实。
也就是说,因为非客观的意义内容不能在直观中完全到场,胡塞尔借助含义意向与含义充实的关系来考察此一问题,在他看来索引词并不指向含义,而是指向特殊的处境,或者说它们是有待充实的意向,而且在形式上已经指示着充实的方向,要求听者去执行充实。
但到此为止仍令人不解的是,胡塞尔所说的本质上机遇性的表达问题与海德格尔的形式显示又有何关联呢?实际上,二者间的关联并非空穴来风,据克孜尔考证:“在兰德格雷贝与施特恩(GtintherStern)这两个胡塞尔的学生的报告中,可以看到在海德格尔开设的《逻辑研究》的…第一研究‟表达与含义的研讨课上,在讨论…我一现在一在这儿‟(ich-jetzt-hier)与…有‟(es gibt,直译为…它一给出‟)这种机遇性表达时,发现了它的关键。
”在《存在与时间》中,与胡塞尔类似,海德格尔明确指出:“…我‟只能被理解为某种非固定的形式显示者。
”。
如克孜尔进一步指出的那样,“在《存在与时间》中,解释学的变化着的共相被命名为此~在的时间性的存在学的生存论范畴,它总是…向来一我的‟(je-meines),…向来一因为,(je-weils)。
海德格尔的此在的存在学事实上是一种此在的…机遇性表达‟(用胡塞尔的话说)的存在学,这种存在依赖于时间性的个体化着的关联的样态化。
”至此,我们已看到,对解答“本质上机遇性的表达”来说具有关键意义的含义意向与含义充实这个对子,对理解形式显示来说非常重要,但这仅仅是为形式显示提供了一个极具意义的思路而已。
二、意向行为分析与意义整体的三个组元现象学是“现象”之学,但究竟什么是现象?海德格尔指出:“现象即完整的意义”,意义乃是存在者被理解的方式。
而意义,是由“内容意义”(Gehaltssinn)、“关联意义”(Bezugssinn)和“实行意义”(Vollzugssinn)三个“意义方向”构成的“意义整体”,而现象学就是关于这样一个“现象”或者说意义整体的“逻各斯”。
海德格尔对现象学的此种理解初看之下似乎无法与胡塞尔的现象学结合起来,但实际上此种理解符合胡塞尔《逻辑研究》中的现象学方法。
按照前述分析的胡塞尔对本质上机遇性的表达问题的思考,要解决此一问题,就必须“沿着从意向相关项到意向活动的这样一个…回问‟的思路来进行”。
具体而言,首先就要将本质上机遇性的表达放在与之相应的意识体验中进行分析,而在对此种意识体验的分析中,不仅要分析此一意向行为的质性与内容,还必须诉诸直观中充实。
原因在于,不管我们如何分析这一体验的质性与质料,我们仍然无法如同获得客观表达的含义那样获得本质上机遇性的表达的含义,因而,要获得对这些“索引词”的理解,就必须要诉诸直观、诉诸含义充实。
海德格尔仍然坚持这一思路下的三种区分,即质性、内容和含义充实,只不过他为这三种区分更换了名称,“一个现象的完整意义包括它的意向性的关联特征、内容特征和实行特征”。
(1)关联意义(Bezugssinn)。
关联意义指的乃是行为关联、朝向对象的方式。
这相当于胡塞尔所说的意向行为的质性,比如说一个意向行为是判断、希望、意愿,还是想象等。
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在关联意义中我们朝向某物而为,现象“如何”(Wie)被经验,即是关联意义。
实际上,关联方式也就意味着通达的方式,或者说被经验、被拥有的方式。
(2)内容意义(Gehaltssinn)。
内容意义指对象在被行为关联、朝向中被指向的内容。
简单说来,它相当于胡塞尔所说的意向行为的内容。
(3)实行意义(Vollzugssinn)。
实行意义指的是作为被实现或完成了的行为的特征,它是指“关联意义”得到实行或完成的“如何”(Wie)。
⑤这种意义相当于胡塞尔所说的与含义意向相对的含义充实。
如果结合胡塞尔对本质上机遇性的表达的论述就可以发现,就关联意义而言,它对应于意向行为的质性,即意向相关项的被给予方式,比如“我在这里”是以断言的方式被给予的;就内容意义而言,“我在这里”表达了它的相应的含义,即说者在他所指的一处地方;但显然,究竟“谁在哪里”还是不清楚的,因而,要真正理解“我在这里”就必须考察含义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