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性静脉炎的产生及护理策略
输液性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进展
【综 述】输液性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进展方勇燕【关键词】 输液性静脉炎;危险;预防;治疗【中图分类号】 R472 R54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24152(2010)0520637203 输液性静脉炎是指静脉输液时,由于物理、化学及感染等因素对血管壁的刺激而导致血管壁的炎症表现。
首先是穿刺点局部感到不适或有轻微疼痛,进而局部组织有发红、肿胀、灼热、疼痛,并出现沿静脉走向索状红线,久之可触及条索状硬结,严重者可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1]。
输液性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据报道其发生率占30%~80%左右[2-4],它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及医疗费用,延长住院时间,也给继续输液带来困难。
现将输液性静脉炎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治疗综述如下。
1 输液性静脉炎的危险因素111 药物因素11111 输入药液的pH值及可滴定酸度 正常血浆pH值7.35~7.45,输入药物会引起血浆pH值的改变,对局部血管内膜造成刺激和损伤,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且两种药液由于pH 值不同引起的配伍禁忌往往产生有害反应,这是混合静脉给药易发生静脉炎的主要原因[1]。
可滴定酸度是所有酸性成分的总量,包括已离解的和未离解的酸的浓度,张春燕等[5]报道可滴定酸度也是引起静脉炎的因素之一。
11112 输入药液的渗透压 当低渗溶液输入体内时,它使水分子向细胞内移动,细胞水分过多可造成细胞破裂、静脉刺激与静脉炎;高渗溶液可吸取细胞内的水分、造成血管内膜脱水、萎缩、坏死,使静脉收缩、变硬,致静脉炎。
正常血浆渗透压280~320mO s m/L,渗透压>600mO s m/L的药物可在24h内造成化学性静脉炎[1]。
11113 抗癌药物的毒性作用 抗癌药物作用于细胞代谢的各个周期,影响DNA与蛋白质的合成,使血管内皮细胞坏死,反复多次刺激损伤血管内膜,使静脉萎缩、变细,致静脉炎。
11114 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物 若输入速度过快,超过血管的应激能力,或长时间滴入血管,持续刺激血管,均可导致内皮细胞破坏。
静脉炎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护理
1.2 机械刺激及感染因素
在同一血管周围反复多次穿刺造成的静脉炎也是静脉给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因为反复多次穿刺后,易导致血管周围炎症,纤维组织增生及血管内瘀血现象[7]。硅胶管在血管内留置时间太长也容易导致血管内膜损伤引起化学炎性反应[8];或不按时更换敷贴,易使微生物侵袭而引起静脉炎;穿刺部位消毒不彻底也是引发静脉炎的重要因素[9]。
1 静脉炎发生的原因
1.1药物作用
静脉炎的发生主要与药物的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及Ⅰ型变态反应有关[2]。
1.1.1 pH值 正常人体血液的pH值为7.35~7.45,在此范围以外的溶液会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损伤,并诱发血小板聚集和继发的血栓性静脉炎的链式反应[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3掌握药物的性质,密切监测药品不良反应
用药前应了解药物的毒性作用,在使用一些易诱发静脉炎的药物时,应特别注意预防药物性静脉炎。在用药过程中,应严密监测药品不良反应。在联合用药时,应先了解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做到合理安全用药,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14]。
2.4 严格控制微粒的输入
2.2 根据药物性质、渗透压、浓度、毒性作用等来调节滴速
严格按医嘱调节滴速。输注任何药物开始速度宜慢,如喹诺酮类药每分钟10~15滴,滴注10分钟后患者如无不适感觉,可逐渐将滴速调整至25~30滴。同时,注意两次用药间隔时间不少于6小时;对须快速滴入的高渗液体如20%甘露醇,输注前后,静脉滴注20mL 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局部静脉内的残留液,使渗透压降低,同时采取局部热敷,从而减轻高渗液体对局部血管的化学性刺激,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11,12]。滴注化疗性药物应严格按医嘱调节滴速,输入前后应用0.9%生理盐水 500mL引路穿刺和加量冲洗法较常规滴注法预防静脉炎效果显著[13]。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静脉炎是指静脉内壁发生炎症反应的疾病,常见于静脉留置针、输液、化疗等医疗操作后。
静脉炎的发生不仅会给患者带来疼痛和不适,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
因此,预防和护理静脉炎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静脉炎的预防措施和护理方法。
一、静脉炎的预防1. 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在进行静脉留置针、输液等操作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
避免选择过细的静脉或已有炎症的静脉,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风险。
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进行静脉留置针、输液等操作前,必须进行充分的手卫生,并采取无菌操作。
使用无菌手套、无菌巾等防护措施,避免细菌污染。
3. 定期更换静脉留置针:静脉留置针是静脉炎的重要诱因之一。
为了减少静脉炎的发生,需要定期更换静脉留置针。
具体的更换时间应根据医疗操作的需要和患者的情况来确定。
4. 注意静脉通路的固定:静脉留置针插入后,应注意将其固定好,避免活动时的摇晃和拉扯。
固定方法可以使用透明敷料、固定带等,确保静脉通路的稳定。
5. 注射药物时注意稀释和缓慢注射:在给患者注射药物时,应根据药物的特性进行稀释,并缓慢注射。
过浓的药物或过快的注射速度容易引起静脉炎。
6. 定期观察静脉通路:对于已经留置静脉通路的患者,需要定期观察其静脉通路的情况。
如发现红肿、疼痛、渗液等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
二、静脉炎的护理1. 保持静脉通路的通畅:静脉留置针插入后,需要定期冲洗和引流,以保持静脉通路的通畅。
冲洗时使用生理盐水或其他合适的溶液,注意冲洗的方法和频率。
2. 定期更换敷料:静脉留置针插入后,需要定期更换敷料。
更换敷料时应注意清洁和无菌操作,避免细菌感染。
根据患者的情况和医疗操作的需要,确定更换敷料的频率。
3. 观察患者症状:对于已经发生静脉炎的患者,需要密切观察其症状变化。
如红肿、疼痛、渗液等症状加重或出现其他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护人员。
4. 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对于已经发生静脉炎的患者,可以采取一些护理措施来缓解症状。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静脉炎是指静脉内径的一部分或全部发炎,常见于静脉穿刺、静脉输液或插管等操作后,如果护理不当或感染,就会引发静脉炎。
其主要症状包括疼痛、肿胀、红斑、发热等。
为了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并提供适当的护理,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预防措施及护理建议。
预防静脉炎的措施:1.学习静脉穿刺技巧:对于医务人员来说,掌握正确的静脉穿刺技巧是预防静脉炎的首要举措。
使用正确的穿刺方法,并确保穿刺针、导管等器械的清洁和消毒,避免污染和感染的发生。
2.感染控制措施:对于病人和医护人员来说,遵守感染控制措施是预防静脉炎的重要环节。
包括洗手、戴手套、口罩和无菌操作等,以降低交叉感染的发生。
3.选择与病情相符的静脉插管位置: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求,选择合适的静脉插管位置,减少静脉不适和并发症的发生。
4.定期更换导管:定期更换静脉导管可以减少导管内细菌的滋生,可以根据导管类型和患者情况确定更换的时间。
5.合理选择静脉插管材料:选择符合国家和国际标准的静脉插管材料,以减少对患者的刺激。
6.注意静脉插管部位的保护:插管后应尽量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多次接触和局部摩擦。
静脉炎的护理措施:1.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观察患者的局部静脉插管部位以及全身情况的变化,如红肿、疼痛、渗出、体温升高等症状,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
2.确保导管的完整性:定期检查静脉插管的导管是否完整,并保持导管的通畅性。
3.定期更换敷料:通过定期更换敷料,保持插管部位的清洁和干燥,降低感染的风险。
4.静脉插管部位消毒:根据医院相关规范,定期对静脉插管部位进行消毒,以减少细菌感染。
5.保持适度活动:适度活动可以增强患者的血液循环,有助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同时也有助于预防静脉炎。
6.做好疼痛管理:若患者出现疼痛不适,应根据医生指导提供适当的止痛药物或其他措施,以减轻不适。
总而言之,静脉炎的预防和护理都离不开正确的操作技巧、感染控制措施、定期检查以及适当的康复护理等方面的综合配合。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静脉炎是指静脉内壁发生炎症的疾病,常见于静脉导管插管、输液、注射等操作后。
预防和护理是降低静脉炎发生率和保护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
本文将详细介绍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一、静脉炎的预防1. 选择适当的静脉通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合的静脉通路,如中心静脉导管、外周静脉导管等。
避免频繁更换导管,减少静脉刺激。
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操作前洗手并戴好无菌手套,使用无菌器械,确保操作区域无菌。
3. 皮肤消毒:使用适当的消毒剂对静脉插管部位进行消毒,常用的消毒剂有碘酒、酒精等。
消毒时间应达到规定的时间,一般为30秒。
4. 插管技术:操作者应熟练掌握插管技术,避免损伤血管壁和周围组织。
插管时注意避免气泡进入静脉,避免血液回流不畅。
5. 导管固定:插管后应将导管固定好,避免导管的移位和摩擦。
固定方法可以使用透明敷料、固定带等。
6. 导管护理:保持导管通畅,定期更换输液管路,避免导管内堆积血液凝块。
定期观察导管插口周围是否有红肿、渗液等异常情况。
7. 输液速度控制:根据医嘱和患者情况,控制输液速度,避免过快或过慢导致血液回流不畅或血管壁损伤。
8. 保持患者舒适: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可能会感到不适,如疼痛、肿胀等,及时调整输液速度或更换输液部位,保持患者舒适。
9. 定期更换输液器具:输液器具使用时间一般不超过72小时,定期更换输液袋、输液管等,避免细菌滋生。
二、静脉炎的护理1. 观察病情:护理人员应定期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局部炎症反应、感染症状等。
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报告医生。
2. 保持导管通畅:护理人员应定期冲洗导管,保持导管通畅。
冲洗时使用无菌生理盐水,注意冲洗的速度和压力,避免导管脱落。
3. 导管周围护理:保持导管周围的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导管周围的潮湿和污染。
定期更换导管固定材料,避免固定材料的粘连和感染。
4. 疼痛管理:患者可能会出现疼痛不适,护理人员应及时评估疼痛程度,并给予相应的镇痛治疗。
输液性静脉炎的护理
输液性静脉炎的护理摘要】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它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同时也给医护工作者的处置治疗带来难度。
我们通过对产生静脉炎因素的研究,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早护理,大大减少了静脉炎的发生。
【关键词】静脉炎护理静脉炎是由于输入刺激性溶液,溶液浓度较高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较强的静脉导管时间过长,引起的局部静脉壁化学性或机械性伤害反应。
它的出现不仅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也增加了护理人员静脉穿刺的难度,甚至影响药液的输入而延误治疗。
几年来,我们注意对静脉炎的预防和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我科住院患者出现静脉炎35例,按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所规定的静脉炎分级指标共分Ⅲ度,其中 I 度19例,Ⅱ度11例,Ⅲ度5例,男18例,女17例,年龄21~88岁。
35例患者经过精心的护理,33例治愈,2例死于原发病。
2 静脉炎产生的相关因素2.1化学因素静脉内输入各种刺激性溶液及非生理性pH液体的输入均可能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2.2物理因素各种机械原因均可损伤静脉壁,而出现炎症反应。
2.3液体输入量及速度静脉输液量日大于1500ml时或输液速度大于血流速度,则静脉炎发生率会明显增高。
2.4 污染因素污染主要是指局部消毒不严、消毒液浓度不足、输液器污染、针头污染、加药针管污染、配药后时间过长污染,而输液微粒污染最不容忽视。
2.5 机体因素机体抵抗力低下是输液性静脉炎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3静脉炎的预防3.1 加强输注液体质量控制 (1)药物现配现用,稀释时应使其充分溶解。
(2)在安瓿开封时微粒极易混入药液,因此在锯安瓿前后均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3)减少针头穿刺胶塞次数,尽量一次性使用针头。
(5)必要时,可选用精密过滤输液器及可来福接头。
3.2 静脉的选择血管应选择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较粗、便于穿刺和观察的部位,尽量选用上肢静脉输液,如特殊情况或病情需要在下肢静脉穿刺,输液时可抬高下肢20~30°,减轻药物对下肢静脉的刺激。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策略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策略
静脉炎是指静脉内发生的炎症性疾病,造成的不良后果可能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了预防和处理静脉炎,以下是一些建议和策略:
1. 预防静脉炎的策略
-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经常洗手,保持皮肤清洁和干燥,避免创口污染。
- 使用正确的静脉通路:遵循医生或护士的指引,选择适当的静脉通路,避免不必要的多次插针。
- 注意穿刺技术:在插针时使用无菌装置和无菌手套,确保穿刺部位清洁,并使用适当的消毒剂。
- 定期更换引流管和敷料: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更换引流管和敷料,避免感染的风险。
- 遵守医生的护理建议:根据医生的指导,注意休息、摄入充足的水分以及合理饮食,提高免疫力。
2. 处理静脉炎的策略
- 及时就医:一旦出现静脉炎的症状,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的
帮助和治疗。
- 使用药物治疗:医生可能会根据炎症的严重程度和原因,开
具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如抗生素、消炎药等。
- 冷敷和热敷:根据医生的建议,可以使用冷敷或热敷缓解炎
症和疼痛的症状。
- 提高休息和营养:在治疗期间,保持良好的休息和摄入均衡
的营养,有助于身体恢复和免疫力提升。
- 避免自行处理:不要自行破坏皮肤病变、挤压、引流,以免
加重炎症和感染。
在预防和处理静脉炎的过程中,建议与专业医护人员密切合作,遵循他们的指导并及时报告任何不正常的症状。
以上策略只是一些
建议,并不能代替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建议,在使用时请谨慎并咨询
专业人士的意见。
参考文献:。
静脉输液引起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
静脉输液引起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静脉输液过程中常见有静脉炎并发症出现,通过不断的学习静脉输液引起静脉炎的原因以及护理措施,能够有效的预防静脉炎出现,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和帮助,本文选择256例静脉输液的患者,其中46例出现静脉炎。
标签:静脉输液;静脉炎;治疗;护理静脉输液治疗过程总最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就是静脉炎,因化学、物理以及感染等因素刺激血管内壁而引起血管壁出现炎症反应,这不但会增加患者所受的痛苦,同时还会提升护理人员再次实施静脉穿刺的难度,对继续治疗也产生一定的影响[1]。
最近几年,通过对静脉炎的治疗措施进行研究,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总结相应的护理措施,临床效果显著,下述为本文作者对静脉炎的治疗和护理所做介绍。
一、静脉炎的发生机制当血管受到各种因素刺激时,如物理、化学以及感染等因素,能够导致血管内血液成分出现变化,血管内皮受损,增加了血管壁的通透性,诱发释放出炎症介质,进而增加了局部组织液,出现红肿热痛症状。
炎症细胞和刺激性药物、坏死的内皮细胞堆积,进而发生静脉血栓及局部坏死情况。
二、静脉炎的判断(1)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判定静脉炎的标准。
I级:主诉疼痛,查体局部肿胀或者发红;II级:I级静脉炎表现再加上沿着静脉走向出现红线;III级:II级静脉炎的表现再加上沿着静脉炎走形表现为索条状。
(2)国内判断标准[2]。
O级:局部无疼痛;I级:局部无疼痛,但是有发红症状;II级:局部有轻度疼痛,发红现象;III级:局部有中度疼痛,有轻度的灼热和肿胀;IV级:有重度疼痛,中度或者重度肿胀;V级:存在顽固性疼痛,中度或者重度肿胀。
三、静脉炎的分类和诱因静脉炎具体可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机械性静脉炎、化学性静脉炎和细菌性静脉炎。
引起机械性静脉炎的诱因主要有:不正当的固定方法;选择的导管管径过粗,对血管壁产生刺激;穿刺部位过于靠近关节,因关节活动导致针管和血管壁经常摩擦[3]。
本文所选的患者中有12例为这个原因。
静脉输液并发静脉炎的预防和护理
静脉输液并发静脉炎的预防和护理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它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同时造成静脉穿刺困难,甚者影响药物的正常输入,对患者的的治疗和康复造成不利影响。
如何预防静脉炎是广大护理工作者急需解决的护理问题,根据多年来的临床观察与对静脉炎的护理,现总结如下。
1.发病机制1.1输入非生理pH 值液体血浆正常pH 值约为7. 35~7. 45,过酸或过碱的药物,对血管内膜造成损伤,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功能,易发生静脉炎。
1.2输入比血浆渗透压高的液体当输入人体的液体渗透压高于340mOsm/L时,血浆渗透压增高,组织渗透压随之升高,将血管细胞中的水分子吸出来,造成血管细胞萎缩直至坏死,进而损伤局部血小板,引起凝集,形成血栓,并释放出前列腺素E1、E2,静脉壁通透性增强,静脉中膜层出现白细胞浸润的炎症改变,同时释放组织胺,使静脉收缩、变硬[1]。
2.发病原因(1)浓度过高或刺激性较大的药物,短时间内大量进入血管内,超过其缓冲应激的能力,或在血管受损处堆积,均可使血管内膜受刺激,引发静脉炎。
(2)机械性刺激:同一静脉周围反复穿刺输液,或硅胶管、塑料管在血管内留置过久,均可造成静脉损伤。
(3)化疗药物的毒性作用。
(4)微粒因素:指玻璃屑、橡皮屑、金属及各种结晶物质。
(5)肢体因素:下肢因血流相对缓慢,易引起静脉炎。
等同条件下,下肢比上肢静脉炎发病率高。
3.预防和护理3.1合理选择血管认真观察血管条件,严格判定静脉炎和血管损伤征象,根据应用的药物种类、时间,对选择的血管、穿刺位置、进针角度,次数进行全面的计划、评估。
原则是由远端到近端。
避免选用靠近关节、骨隆突、静脉活瓣处、硬化、肿胀、感染、分布呈条索状的静脉。
下肢静脉不作为常规穿刺的血管选择。
输入高渗溶液及刺激性较强的药物,特别是在急救时,应选择穿刺成功率高、易于固定的大血管。
如肘正中静脉、大隐静脉。
不宜采用直径小于3. 0 mm的血管。
因小血管壁薄,致密度低,容易造成药液外渗,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静脉炎是指静脉内发生炎症反应的一种疾病,常见于静脉留置针、静脉输液等操作过程中。
静脉炎的发生不仅给患者带来疼痛和不适,还可能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因此,预防和护理静脉炎非常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一、预防静脉炎的措施1. 选择适当的静脉通道:在进行静脉留置针或静脉输液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静脉通道。
一般来说,静脉留置针适用于短期使用,而中心静脉导管适用于长期使用。
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进行任何与静脉有关的操作时,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包括洗手、穿戴无菌手套、使用无菌巾等。
避免污染静脉通道,减少细菌感染的风险。
3. 定期更换静脉留置针:静脉留置针一般建议每72小时更换一次,或者在有必要时更换。
长时间使用的留置针易导致细菌滋生和感染,及时更换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4. 注意静脉通道的固定:静脉留置针或中心静脉导管应固定在患者身体上,避免移动或脱落。
固定应牢固而不会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5. 注意静脉通道的保持通畅:定期检查静脉通道是否通畅,避免血栓形成。
如发现血栓,应及时处理,如使用溶栓药物或更换静脉通道。
6. 饮食调理:合理的饮食调理可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建议患者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蛋白质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鱼类等。
二、护理静脉炎的措施1. 观察病情:护理人员应定期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静脉通道周围是否红肿、疼痛、渗出物等。
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2. 保持休息:静脉炎患者通常需要休息,减少活动,以免加重炎症反应。
护理人员应提供舒适的环境,保持患者的休息状态。
3. 保持皮肤清洁:护理人员应定期清洁患者的皮肤,避免细菌感染。
使用温水和无菌棉球轻轻擦拭,避免摩擦或刺激。
4. 疼痛管理:静脉炎患者常常伴有疼痛症状,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疼痛管理措施,如使用镇痛药物或冷敷等。
5. 促进血液循环:护理人员可以进行适当的按摩或热敷,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
输液性静脉炎的产生及护理策略
输液性静脉炎的产生及护理策略目的:调查分析门诊静脉输液出现输液性静脉炎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护理策略,减少输液性静脉炎的发生.方法:调查我院2017年1月-6月在门诊输液室输液发生输液性静脉炎的患者,调查发生原因。
对2017年7月-12月的患者采用此护理策略,验证护理效果。
结果:我院门诊输液治疗的患者的输液性静脉炎的发生率约为35.250%,主要为穿刺部位红斑,少部分出现局部水肿,未出现静脉条纹、索状物及脓性渗出,患者经对症处理后都痊愈。
通过有针对性的护理,我院门诊输液室出现输液性静脉炎的发生率降到14.59%。
结论:对长期输液的患者加强预防护理,能够有效的减少输液性静脉炎的发生。
标签:输液性静脉炎;产生;护理输液性静脉炎主要发生在长期输液的患者[1]。
患者因为长期的输液治疗,静脉血管内壁持续受到药物和针头的刺激,导致血管内壁发炎[2]。
在静脉注射的局部出现疼痛、红肿和水肿。
甚至在局部出现条索、脓性渗出等炎性改变。
输液性静脉炎的血管内壁受到刺激,在初期往往只是表现为局部的触痛,如果出现皮肤颜色的改变,就说明炎症刺激已经达到了血管的中、外膜、皮肤及真皮[3]。
输液性静脉炎持续得不到缓解,到了后期就会出现静脉硬结或者条索状。
1 临床资料1.1 研究对象调查我院2017年1月-6月在门诊输液室输液发生输液性静脉炎的患者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护理策略,对2017年7月-12月的患者采用此护理策略,验证护理效果。
所选病例均为长期输液患者,每日输液时间在3-5小时。
见表1。
方案获得XXXX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全过程跟踪。
1.2 研究方法(1)输液性静脉炎的分级输液性静脉炎的分级及诊断标准参照美国静脉输液协会(INS)的标准。
共分为5级:0级无临床症状,1级为穿刺部位红斑,伴或不伴有疼痛;2级为穿刺部位红斑、疼痛,伴或不伴有水肿;3级为穿刺部位红斑、疼痛,伴或不伴有水肿,静脉条纹行成,可触及索状物;4级为穿刺部位红斑、疼痛,伴或不伴有水肿,静脉条纹行成,可触及索状物且长度>2.5cm,伴脓性渗出。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静脉炎是指静脉内壁发生炎症反应的一种疾病,常见于静脉穿刺、静脉输液等操作后。
如果不及时预防和护理,静脉炎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感染、血栓形成等。
因此,对于需要进行静脉操作的患者,预防和护理静脉炎非常重要。
预防静脉炎的措施:1. 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如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等。
外周静脉通路适用于输液、输血等常规操作,而中心静脉通路适用于需要长期静脉营养支持、化疗等情况。
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进行任何静脉操作之前,护士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包括洗手、戴手套、使用无菌巾等。
确保操作环境的清洁和无菌,减少感染的风险。
3. 规范穿刺技术:穿刺静脉时,护士应掌握正确的穿刺技术,避免多次穿刺或穿刺不准确。
正确的穿刺技术可以减少损伤静脉壁的机会,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
4. 定期更换输液器具:输液器具应根据临床需要定期更换,避免长时间使用同一组输液器具。
长时间使用同一组输液器具可能导致细菌滋生和感染,增加静脉炎的风险。
5. 注意静脉通路的观察:护士应定期观察患者静脉通路的情况,包括观察通路周围是否有红肿、渗液、疼痛等症状。
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如更换静脉通路、给予局部抗菌药物等。
静脉炎的护理措施:1. 加强皮肤护理:定期清洁患者的皮肤,保持皮肤的清洁和干燥,避免细菌感染。
如患者有皮肤破损或红肿等情况,应及时处理,并避免使用该部位进行静脉操作。
2. 规范输液操作:在进行输液操作时,护士应注意输液速度的控制,避免过快或过慢。
过快的输液速度可能导致血管扩张和静脉炎的发生,而过慢的输液速度可能导致静脉血栓形成。
3. 留意患者的症状变化: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包括体温、心率、血压等指标的变化。
如发现患者有发热、寒战、局部红肿等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4. 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对于已经发生静脉炎的患者,护士应根据医嘱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如抗生素、消炎药等。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静脉炎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通常发生在长期留置静脉导管或输液的患者中。
预防和正确的护理是降低静脉炎发生率的关键。
本文将详细介绍静脉炎的预防措施和护理要点。
一、静脉炎的预防措施1. 选择适当的静脉通路:在选择静脉通路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选择合适的通路,如外周静脉、中心静脉或动脉导管。
正确选择通路可以减少静脉炎的风险。
2.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无菌操作是预防静脉炎的关键。
在插管前,护士应洗手并戴上无菌手套,同时准备好所需的无菌物品。
插管过程中,要确保操作环境的清洁,并避免插管时的交叉感染。
3. 定期更换导管:长期留置的静脉导管容易引发静脉炎。
为了降低感染的风险,应定期更换导管。
具体的更换时间可以根据导管类型和患者情况来决定。
4. 注意导管的固定和保持通畅:导管的固定和保持通畅也是预防静脉炎的重要环节。
导管应固定在正确的位置,避免移位和摩擦,同时要保持导管通畅,避免阻塞和血栓形成。
5. 规范输液操作:输液时应注意操作规范,避免输液速度过快或过慢,避免输液过程中的滴漏和污染。
同时,输液后应及时清洗和消毒输液部位,保持皮肤清洁。
6. 加强患者教育:患者教育是预防静脉炎的重要环节。
护士应向患者详细介绍静脉炎的预防措施和护理要点,教育患者正确的自我护理方法,如保持导管周围的皮肤清洁、避免过度活动和揉搓导管等。
二、静脉炎的护理要点1. 观察导管周围皮肤:护理人员应定期观察导管周围的皮肤情况,如发红、肿胀、渗液等。
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2. 定期更换导管敷料:导管敷料应定期更换,通常每周更换一次。
更换敷料时,要注意清洁导管周围的皮肤,并避免敷料过紧或过松。
3. 维持导管通畅:保持导管通畅是预防静脉炎的重要环节。
护理人员应定期冲洗导管,避免导管内的血液凝结和阻塞。
同时,要遵循正确的冲洗方法,避免使用过热或过冷的溶液。
4. 保持导管固定:导管的固定是预防感染和静脉炎的重要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静脉炎是指静脉内发生的炎症反应,常见于静脉留置针、静脉输液和静脉采血等操作后。
预防和护理静脉炎的措施十分重要,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一、预防静脉炎的措施1.选择适当的静脉通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如外周静脉、中心静脉或者动脉插管。
选择合适的通路可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率。
2.正确操作:操作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操作技巧和严格的操作规范,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确保操作过程中的无菌环境。
3.选择合适的静脉留置针: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静脉情况等选择合适的静脉留置针,避免过长或者过短的留置针,以减少刺激和损伤。
4.保持通路通畅:定期检查留置针的通畅情况,避免血液回流不畅,及时更换阻塞的留置针。
5.注意静脉输液速度:根据患者的情况和药物的特性,控制输液速度,避免过快或者过慢的输液速度。
6.注意静脉输液液体的温度:输液液体的温度应适中,避免过热或者过冷的液体刺激静脉壁。
7.定期更换输液袋和输液管:根据医嘱和使用时间,定期更换输液袋和输液管,避免细菌滋生。
8.注意静脉留置针周围皮肤的清洁:保持留置针周围皮肤的清洁,定期更换敷料,避免感染。
9.加强患者宣教:对患者进行静脉炎的预防宣教,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和自我护理方法,提高患者的自我防护能力。
二、护理静脉炎的措施1.观察病情:定期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局部炎症反应、红肿、疼痛等症状,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2.保持通路通畅:定期检查留置针的通畅情况,避免血液回流不畅,及时更换阻塞的留置针。
3.局部护理:根据医嘱进行局部护理,包括清洁、消毒和更换敷料等,保持留置针周围皮肤的清洁和干燥。
4.疼痛管理: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赋予相应的镇痛措施,如口服或者静脉注射镇痛药物。
5.抗感染治疗:如发现有感染迹象,应及时进行相应的抗感染治疗,包括使用抗生素或者其他抗感染药物。
6.注意患者的心理护理:静脉炎常伴有疼痛和不适,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提供温暖和关心,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恐怖。
静脉炎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护理
静脉炎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护理静脉炎是常见的介入治疗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
在介入治疗中,常见的引起静脉炎的原因包括操作过程中的错误、感染和病人的自身原因等。
对静脉炎的发生原因进行全面分析,有利于医务工作者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种疾病。
以下是静脉炎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护理。
发生原因静脉炎的发生原因非常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操作过程中的错误由于介入治疗的复杂性和操作难度较高,操作者的专业技能和操作经验对手术的成功和效果非常重要。
如果操作者在操作过程中出现操作失误或操作技术不正确,则容易导致血管损伤、组织损伤,从而引发静脉炎的发生。
感染感染是静脉炎的主要诱因之一。
病人在手术前后长时间卧床,容易产生局部血液循环不畅、体位变化不频繁等一系列不利因素,从而导致静脉内病原菌滋生,引起感染。
此外,在介入治疗过程中常使用导管和针头等工具,这些工具若未经正确消毒则会带来细菌繁殖的风险,也容易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病人自身原因病人本身的因素也是导致静脉炎的原因之一。
病人如果存在血管粗壮、血管松弛、血管壁减厚等一系列血管疾病,则容易造成血管膜前血肿、血液浆液渗出等,从而引起静脉炎的发生。
防治护理针对上述的发生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术前准备术前准备非常重要,我们需要充分评估病人身体状态,确定手术方式和操作步骤,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性。
同时,我们还要充分洁净手术区域和术前辅助设备,减少感染的风险,充分消毒套管和皮肤等,协助患者进行换药等护理操作,保持穿刺部位的干燥清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术中护理在介入治疗过程中,我们需要严格控制各项操作步骤,特别是穿刺过程的操作员手法和针管的管制,尽量减少血管损伤。
同时,我们还需要对其他配合治疗的设备和药物进行显微病理学检查和评估,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术后护理术后护理是预防静脉炎发生的重要一环,包括换药操作和抗感染治疗等。
输液性静脉炎产生的原因与护理干预
输液性静脉炎产生的原因与护理干预发表时间:2015-05-20T17:06:57.213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3月第6期供稿作者:黄秀娟[导读] 输液是普遍应用于临床治疗的手段,其特点是药效作用发挥快,利用率高、液体和药物的滴注速度和量都可控。
黄秀娟(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30001)【摘要】输液是普遍应用于临床治疗的手段之一,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容易引发静脉炎等并发症,如果治疗不及时容易引起其他的静脉炎后综合征,增加病人的痛苦,也给护理人员静脉穿刺造成困难,影响后续治疗。
本文通过分析输液性静脉炎产生原因,结合自己的临床护理体会,通过技术手段和合适的护理干预,来预防静脉炎的发生以及通过护理减少静脉炎带来的影响。
通过对住院患者随机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其中对照组(32例)和实验组(36例),观察结果显示实验组静脉炎发生率为12%,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为35%,差异表现出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证明科室采取的预防手段和护理干预措施对减少静脉炎以及血管疼痛的发生有明显的临床应用效果。
【关键词】护理干预;输液性静脉炎;精密输液器【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6-0050-02 输液是普遍应用于临床治疗的手段,其特点是药效作用发挥快,利用率高、液体和药物的滴注速度和量都可控。
由于国内存在着过度输液和不合理使用的现象,引起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输液性静脉炎就属于其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仅增加病人的痛苦,也给护理人员静脉穿刺造成困难,容易引起护患纠纷,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且延长住院时间,增加经济负担。
输液引起静脉炎的影响因素很多,实践中注重容易引发静脉炎的因素以及结合分析个体静脉炎产生的原因,制定护理干预措施,预防静脉炎的发生,通过护理及时治理静脉炎。
近年来我院神经外科,注重静脉炎的预防和护理,特别是采用精密输液器,针对病患制定一对一护理等措施,降低静脉炎的发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果,这对于提高临床医疗水平和护理水平有重要意义。
静脉输液发生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静脉输液发生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摘要]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发生静脉炎的原因及护理对策,以减轻患者疼痛,提高医疗工作质量。
方法:回顾并分析静脉输液发生静脉炎的原因,寻求相应的护理对策,探讨解决的途径。
结果:静脉输液发生静脉炎的原因较多。
应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采取综合护理策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结论:静脉输液发生静脉炎的原因主要有药物因素、污染因素、机械性损伤、液体温度、输液量及速度、血管选择、输液器具、患者因素等,护理对策包括指导患者增强保护血管的意识、提前对穿刺静脉进行湿热敷、提髙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合理选择血管、正确评估病人等。
[关键词]静脉输液,静脉炎,原因分析,护理对策临床静脉输液是一种重要的药物摄入方式,不仅使用方便,而且发挥作用快,使人体的血药浓度可以迅速达到有效地水平。
尤其是对一些人危重病人的抢救来说,虽然起效快,用时短,但是静脉输液有它的弊端,静脉输液的最普遍的并发症状是静脉出现炎症。
有些研究结果发现,70%以上的住院病人需要静脉输液,但8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静脉炎[1]。
在实习过程中,笔者发现有12例患者因输入刺激性较强药物导致静脉炎,护士操作不当致静脉炎4有2例,因输液速度过快致静脉炎的有4例,因患者抵抗力弱,而导致感染引起的静脉炎有4例。
因此通过分析静脉输液发生静脉炎的原因,并加强对静脉炎的临床护理是非常重要的,使我们面对静脉输液被迫发生静脉炎时,分析其中的原因,会让我们的医院预防和护理人员的工作受到很大的启示,及时的预防和护理工作对静脉炎发生概率的减少,以及治疗水平和减少患者的病症有极大的帮助,对于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质,减少并发症有很大的帮助。
1 静脉输液发生静脉炎的原因分析1.1药物因素静脉炎中药物影响很大,普遍的输液获得静脉炎是由于药物引起,如抗生类激素、水电解释、各种营养元素、化疗类药物都会产生病人出现静脉炎的情况。
刺激性的药物、药剂的PH值、药剂的渗透压、药剂本身的有毒性都会对病人造成静脉炎Ⅰ型变态反应起作用。
静脉输液引起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静脉输液引起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在当前的临床治疗中,静脉输液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给药方法,也是现代护理工作中最为关键的部分。
通过静脉输液给药,能够提升药物药效的发挥速度,在多种疾病的治疗和抢救中均发挥重要的价值。
但是静脉炎的治疗过程中易出现较多的并发症,其中最严重的并发症是静脉炎。
静脉炎的出现不仅会影响药物的疗效,还会增加患者的治疗痛苦。
临床调查研究发现,约有70%的静脉输液治疗患者出现严重程度不一的静脉炎症状,这些并发症增加了静脉输液风险。
因此需要重视静脉炎的预防和护理。
全面、认真的分析引发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并制定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或是发生静脉炎后正确的处置,均是提升静脉输液安全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分析一些静脉输液引起静脉炎的常见原因,提出有效的预防和处置措施,让你不再害怕静脉炎。
1.引发静脉炎的常见因素1.1输液药物因素静脉输液的药物进入血液后会导致药物的PH值和渗透压发生明显变化,无论是酸性药物还是碱性药物,都可能对血管内膜正常的代谢与功能造成一定影响。
输入特殊的药物时,如高渗药物能够增加血浆的渗透法,增加血管内膜细胞发生萎缩、脱水、坏死等风险。
在输入抗癌症的药物时,药物的毒性作用和刺激性均高于普通药物,对血管内膜细胞的影响更加明显,如果反复输入势必对血管内膜造成极大的影响,严重会导致静脉萎缩会变细。
此时,静脉炎的发生风险非常高。
1.2机械性的损伤和刺激重症患者和住院患者需要长时间的进行静脉输液,鉴于一些治疗和药物的特殊性,有事需要对同一条血管进行反复的穿刺或留置针在静脉留置的时间过长,这时对血管内膜也会造成一定的损伤。
这种机械性的损伤会导致血管壁不断的变薄,弹性下降,加速血管的萎缩和变细,脆性增加,进而导致静脉炎的出现。
1.3技术因素技术因素指的是由于护理人员护理不当所引发的静脉炎。
主要分为以下几点因素:(1)护理人员在进行静脉穿刺时未严格的执行无菌穿刺技术,增加静脉感染的风险。
(2)长期静脉输液的患者没有合理的选择静脉血管,导致患者血管条件变差,埋下隐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液性静脉炎的产生及护理策略
作者:陈彩红
来源:《医学食疗与健康》2018年第02期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门诊静脉输液出现输液性静脉炎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护理策略,减少输液性静脉炎的发生.方法:调查我院2017年1月-6月在门诊输液室输液发生输液性静脉炎的患者,调查发生原因。
对2017年7月-12月的患者采用此护理策略,验证护理效果。
结果:我院门诊输液治疗的患者的输液性静脉炎的发生率约为35.250%,主要为穿刺部位红斑,少部分出现局部水肿,未出现静脉条纹、索状物及脓性渗出,患者经对症处理后都痊愈。
通过有针对性的护理,我院门诊输液室出现输液性静脉炎的发生率降到14.59%。
结论:对长期输液的患者加强预防护理,能够有效的减少输液性静脉炎的发生。
【关键词】输液性静脉炎;产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8)02-084-02
输液性静脉炎主要发生在长期输液的患者[1]。
患者因为长期的输液治疗,静脉血管内壁持续受到药物和针头的刺激,导致血管内壁发炎[2]。
在静脉注射的局部出现疼痛、红肿和水肿。
甚至在局部出现条索、脓性渗出等炎性改变。
输液性静脉炎的血管内壁受到刺激,在初期往往只是表现为局部的触痛,如果出现皮肤颜色的改变,就说明炎症刺激已经达到了血管的中、外膜、皮肤及真皮[3]。
输液性静脉炎持续得不到缓解,到了后期就会出现静脉硬结或者条索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调查我院2017年1月-6月在门诊输液室输液发生输液性静脉炎的患者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护理策略,对2017年7月-12月的患者采用此护理策略,验证护理效果。
所选病例均为长期输液患者,每日输液时间在3-5小时。
见表1。
方案获得XXXX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全过程跟踪。
1.2 研究方法
(1)输液性静脉炎的分级
输液性静脉炎的分级及诊断标准参照美国静脉输液协会(INS)的标准。
共分为5级:0级无临床症状,1级为穿刺部位红斑,伴或不伴有疼痛;2级为穿刺部位红斑、疼痛,伴或不伴有水肿;3级为穿刺部位红斑、疼痛,伴或不伴有水肿,静脉条纹行成,可触及索状物;4
级为穿刺部位红斑、疼痛,伴或不伴有水肿,静脉条纹行成,可触及索状物且长度>2.5cm,伴脓性渗出。
(2)输液性静脉炎护理策略
加强医务人员的责任感和工作态度,根据医嘱给药。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正确实施给药。
加强护士安全意识教育。
加强护士责任心教育,强化护士慎独精神,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
药师积极参与到临床治疗的过程和决策中,给予更多合理用药的建议。
要求护士对工作中发现的一些隐患问题提出讨论,寻求积极有效的解决措施。
掌握临床药物相关知识:药物化学名、商品名、用法、剂量、途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配伍禁忌等,规范药品的安全管理,严格用药操作规程,增进医务之间沟通交流。
同时要加强对病人用药知识的健康教育,用药过程中认真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一旦发现患者有发生输液性静脉炎的情况,应立即停止输液,用生理盐水快速滴注,以稀释静脉内的药物浓度;更换输液通道,并给与相应的处理。
如果已经出现了输液性静脉炎,对于轻症可以给予冷敷、酒精湿敷、土豆片敷等,对轻度输液性静脉炎冷敷后在进行热敷,能够有效的减轻药液刺激引起的疼痛,改善末梢血液循环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对于较重的输液性静脉炎可以给予红外线理疗、超短波理疗、氧疗法等处理。
(3)数据分析方法
观察2组患者出现输液性静脉炎白引清况,探析其发生原因,并有针对性的进行预防和护理。
计量资料数据以(x±s)表示。
2 研究结果
通过分析数据,院门诊输液治疗的患者的输液性静脉炎的发生率约为35.25%,主要为穿刺部位红斑,少部分出现局部水肿,未出现静脉条纹、索状物及脓性渗出,患者经对症处理后都痊愈。
通过有针对性的护理,我院门诊输液室出现输液性静脉炎的发生率降到14.59%。
经对症处理后均好转。
3 讨论
输液胜静脉炎主要有机械性静脉炎、化学性蒯泳炎、细菌性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四类。
一旦没有掌握用药的剂量,输注浓度过高,刘血管内壁造五界胶大的刺激,极易出珊瓜重的不良反应。
同时由于一药多名、药名相似、制剂多种等因素,在临床用药中必须严格注意,选择合适的用药规格和配置方案。
输液性静脉炎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药物因素,二是人为因素。
药物因素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药物保存方法不当或过期;二是药品放置问题;三是每班清点流于形式,没有及时清除过期的药物和破损的、污染的药物,最终造成用药不良事件。
药物使用过程中不安全因素主要有四方面。
一是无菌观念淡薄,配置过程中出现药物的污染。
二是配置的时间不当。
有的药物需要现用现配置,如果过早的配置出来,又没有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易因为光照、温
度等因素出现失效或者出现其他的不良情况。
三是粉针剂的溶解不当。
不同的药物需要使用不同的溶液进行溶解。
如果混用了溶解液极易出现不良反应。
四是配置药物的剂量不准确。
某些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伴随着严重的不良反应。
在影响输液性静脉炎的因素中。
用药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是最严重的人为因素。
主要包括给药途径不正确、用药时间不合理、给药方法不准确、给药速度不合理、医务人员巡视不到位和对药物的不良反应缺乏了解。
输液性静脉炎主要原因是输液部位固定不牢,针管滑动,或者输液部位太靠近关节处,关节活动使针管与血管壁不断地摩擦而产生静脉炎。
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因素。
需要在临床护理中严格避免。
4 结论
对长期输液的患者加强预防护理,能够有效的减少输液性静脉炎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姚美华.碳酸氢钠联合地塞米松对减轻输液性静脉炎的效果分析[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7,1(08):65.
[2]刀琳,李虹霖,唐月,等.四黄软膏外敷治疗留置针所致输液性静脉炎3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17):130-131.
[3]蔡开智.输液性静脉炎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性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47):2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