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评定学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本体感觉。在维持身体平衡和姿势的过程中,与支撑 面相接触的皮肤触、压觉感受器向大脑皮质传递有关体 重的分布情况和身体重心的位置;分布于肌肉、关节及 肌腱等处的本体感受器(螺旋状感觉神经末梢)收集随 支撑面变化的信息,经深感觉传导通路向上传递。正常 人站立在固定的支撑面上时,足底皮肤的触、压觉和踝 关节的本体感觉输入起主导作用,当足底皮肤和下肢本 体感觉输入完全消失时,人体失去感受支撑面情况的能 力,姿势的稳定性立刻受到严重影响,此时,闭目站立
平衡与协调评定理论 与实践
指导老师:沈慨祖 主讲学生:王德荣
周兆润 杜克霞
第一节 平衡与平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反应
❖ 人体平衡(balance,equilibrium)是指身体重 心偏离稳定位置时,通过自发的、无意识的 或反射性的活动,以恢复质心稳定的能力。
❖ 支撑面是指人体在各种体位下(卧、坐、站 立、行走)所依靠的接触面。人体站立时的 支撑面为两足及两足之间的面积。
时身体倾斜、摇晃,甚至摔倒。
感觉输入
❖ 前庭系统:包括三个半规管。感知人体角加速度运动
和椭圆囊、球囊(耳石器)感知的瞬时直线加速运动及 与直线重力加速有关的头部位置改变的信息,经第四对 脑神经进脑干。头部的旋转刺激了前庭系统中两个感受 器。其一为半规管内的壶腹嵴(运动位置感受器),能 感受头部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角加(减)速度的变化引 起的刺激。在躯体感觉和视觉系统正常的情况下,前庭 冲动在控制人体重心位置上的作用很小。当躯体感觉和 视觉信息输入均不存在(被阻断)或输入不准确而发生 冲突时,前庭系统的感觉输入在维持人体平衡方面就变 得非常重要。
❖ 第二种方式 坐位或站立位,当身体的支撑点发生倾斜 或重心移位时,出现躯干向倾斜上方弯曲,同侧肢体向 外伸展,对侧肢体保护性伸展。
❖ 第三种方式 体位同上,从前向后推受试者,先后出现 足趾背屈、屈髋、躯干屈曲、上肢向前平抬,最后头、 肩向前倾斜。
❖ 第四种方式 体位同上,从后向前推受试者,先后出现 足趾屈曲、足跟抬起、伸髋、躯干后伸、上肢向后摆, 最后肩后伸、头后仰。
❖ 髋调节机制:正常人站立在较小的支撑面上(小于双足面 积),受到一个较大的外界干扰时,稳定性明显降低,身体 前后摆动幅度增大。为了减少身体摆动,使身体质心重新回 到双足范围内,人体通过髋关节的屈伸活动来调整身体心重 和保持平衡。
❖ 跨步调节机制:当外力干扰过大,使身体的摇动进一步增加, 质心超出其稳定极限,髋调节机制不能应答平衡的变化时, 人体启动跨步调节机制,自动地向用力方向快速跨出或跳跃 一步,来重新建立身体重心支撑点,使身体重新确定能实现 稳定站立的支撑面,避免摔倒。
运动控制
❖ 中枢神经系统在对多种感觉信息进行分析整 合后下达运动指令,运动系统以不同的协同 运动模式控制姿势变化,将身体重心调整到 原来的范围内或重新建立新的平衡。当平衡 发生变化时,人体通过三种调节机制或姿势 性协同运动模式来应变,包括踝调节机制、 髋调节机制及跨步调节机制。
运动控制
❖ 踝调节机制:是指人体站在一个比较坚固和较大的支撑面上, 受到一个较小的外界干扰(如较小的推力)时,身体质心以 踝关节为轴进行前后转动或摆动(类似钟摆运动),以调整 重心,保持身体的稳定性。
感觉输入
适当的感觉输入,特别是躯体、前庭和视觉信息对平衡 的维持和调节具有前馈和反馈的作用
❖ 视觉系统:当身体的平衡因躯体感觉受到干扰或破坏
时,视觉系统通过颈部肌肉收缩使头部保持向上直立位 和保持水平视线来使身体保持或恢复到原来的直立位, 从而获得新的平衡。
感觉输入
❖ 躯体感觉:平衡的躯体感觉包括皮肤感觉(触、压觉)
平衡反应
❖ 平衡反应是指平衡状态改变时,人体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新 平衡的过程,包括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反应时间是指从平 衡状态的改变到出现可见运动的时间;运动时间是指从出现 可见运动到动作完成、建立新平衡的时间。
❖ 平衡反应使人体不论卧位、坐位、站立位均能保持稳定的状 态或姿势,是一种自主反应,受大脑皮层控制,属于高级水 平的发育性反应。人体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有意识的训练,以 提高或改善平衡能力,例如体操、技巧等项目运动员、舞蹈、 杂技演员的平衡能力就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当某种原因导致 人体平衡能力受损时,通过积极的治疗和平衡训练,可以使 平衡功能得到改善或恢复。
平衡反应的形成规律
❖ 平衡反应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规律。通常在出 生6个月时形成俯卧位平衡反应,7~8个月形 成仰卧位和坐位平衡反应,9~12个月形成蹲 起反应,12~21个月形成站立反应。
平衡反应的表现方式
❖ 第一种方式 坐位或站立位,当身体的支撑点发生变化 时,出现躯干向外力作用的方向弯曲,同时肢体向外伸 展。
中枢整合
三种感觉信息在包括脊髓、前庭核、内侧纵 束、脑干网状结构、小脑及大脑皮层等多级平衡 觉神经中枢中进行整合加工,并形成运动的方案。 当体位或姿势变化时,为了判断人体重心的准确 位置和支撑面情况,中枢神经系统将三种感觉信 息进行整合,迅速判断何种感觉所提供的信息是 有用的,何种感觉所提供的信息是相互冲突的, 从中选择出提供准确定位信息的感觉输入,放弃 错误的感觉输入。
人体平衡的维持需要三个环节的 参与
❖ 感觉输入:人体站立时身体所处位置与地球引力及周
围环境的关系通过视觉、躯体感觉、前庭觉的传入而被 感知
❖ 中枢整合:感觉信息在多级平衡觉神经中枢中进行整
合加工,并形成运动的方案
❖ 运动控制 :枢神经系统在对多种感觉信息进行分析
整合后下达运动指令,运动系统以不同的协同运动模式 控制姿势变化,将身体质心调整到原来的范围内或重新 建立新的平衡
特殊平衡反应
❖ 保护性伸展反应 当身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偏离支撑 点时所发生的一种平衡反应,表现为上肢和(或) 下肢的伸展。其作用在于支持身体,防止摔倒。
❖ 跨步及跳跃反应 当外力使身体偏离支撑点或在意 外情况下,为了避免摔倒或受到损伤,身体顺着外 力的方向快速跨出一步,以改变支撑点,建立新平 衡的过程。其作用是通过重新获取新的平衡,来保 护自己避免受到伤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