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角下《火星救援》的视觉审美风格
科幻与真实:电影《火星救援》的多元审美文化探析
科幻与真实:电影《火星救援》的多元审美文化探析作者:褚慧敏来源:《电影评介》2017年第17期太空探险是一个颇具魅力的电影题材,早在电影出现伊始,电影大师们就已经用简陋的布景和虚幻的剧情来满足人们的太空情结。
乔治·梅里爱的《月球之旅》(1902),是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一部科幻片,并由此拉开了科幻电影的序幕。
《2001:太空漫游》(1968)及此后好莱坞精心打造的《星球大战》《异形》《黑衣人》系列,使科幻电影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然而,近年来由于动作、爱情、恐怖等电影类型的冲击,科幻片的经济效益并不尽如人意,《勇闯火星》《异星战场》等惨遭败北,令投资方损失惨重。
直到2015年10月份,上映的《火星救援》(2015)仅在北美上映的前10天,电影制作方已经收回了高昂的成本,取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并获得多项大奖,被誉为“2015年最佳科幻影片”。
在科幻电影并不怎么景气的今天,《火星救援》的横空出世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当然《火星救援》赢得交口称赞更多的还是得益于其自身的硬功夫:其精妙逼真的道具布景、恢弘壮丽的异星场面和一气呵成的剧情以及幽默风趣的格调等电影元素,在异彩纷呈的科幻影片中脱颖而出。
《火星救援》由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出品,好莱坞大导演雷德利·斯科特执导,改编自美国作家安迪·威尔的同名小说。
它的剧情并不复杂:在一次人类登陆火星的科考任务中,由于一场火星沙尘暴,马克·沃特尼和他的机组成员失联,所有人都以为马克已经丧生。
然而马克却幸运地活了下来,只身一人被滞留在荒凉的火星,成了太空中的“鲁滨逊”。
面对食物补给的贫乏和恶劣的环境,马克必须顽强地存活下来,并设法与地球取得联络,向地球发出“我还活着”的信号,以等待4年后地球人的再次造访。
而地球上的人也面临着如何拯救和何时拯救马克的不同意见。
一、剧情紧凑凸显故事张力相较于斯科特导演晚年的《法老与众神》等略显啰嗦的叙事风格,《火星救援》仅仅围绕剧情“救援”这一重心铺陈,马克在火星的自救和地球的外援两条线索交叉进行,绝不拖泥带水。
火星救援 影评
火星救援影评
《火星救援》是一部让人心潮澎湃的科幻冒险电影,它不仅令人惊叹于宇宙的无限魅力,更让人感受到人类的顽强生存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
首先,影片的视觉效果令人惊叹。
导演利用精湛的特效技术,将火星的壮丽景色展现得栩栩如生,让观众仿佛置身于红色星球之上。
从宇航员在火星表面的孤独漫步,到太空飞船的壮观起飞,每一个场景都让人目不转睛,感受到宇宙的神秘和美丽。
其次,影片的剧情紧凑,充满了紧张刺激的情节。
主人公马克·沃特尼在火星上遭遇意外后,他不仅要面对极端恶劣的环境,还要克服无尽的困难,寻找生存的希望。
他的坚韧和智慧令人钦佩,让人为之拍案叫绝。
与此同时,地球上的科学家和宇航员们也展现出了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不顾一切地奋力拯救马克,这种团结合作的力量让人感动不已。
最后,影片也给人以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在极端环境中,人类的生存能力和智慧得到了充分展现。
马克·沃特尼不仅要面对物质上的困难,还要面对心理上的孤独和绝望。
然而,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生命的渴望,这种顽强的生存意志令人震撼。
影片中还有许多细节都让人深思,比如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以及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电影《火星救援》不仅是一部视觉盛宴,更是一部让人思考和感动的作品。
它向我们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困难时的顽强和团结,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宝贵和科学的力量。
这部电影绝对值得一看,它会给观众带来无尽的感动和启发。
火星救援 影评
火星救援影评
《火星救援》是一部让人心潮澎湃的电影,它让观众们体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太空求生之旅。
影片以马特·达蒙饰演的马克·沃特尼为中心,讲述了他在火星上被困的故事。
这部电影让我感受到了坚韧不拔的求生意志和人类的无限可能性。
首先,影片的特效和视觉效果令人惊叹。
导演利用了最先进的技术,将火星的荒凉和壮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无论是马特·达蒙演绎的孤独求生,还是太空飞船的爆炸场面,都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太空中的孤独和危险。
其次,影片中的人物塑造也非常出色。
马克·沃特尼是一个充满幽默和机智的角色,他在面对绝境时依然能保持乐观和勇敢。
这种乐观的态度让观众感到温暖和鼓舞,让人深受感动。
最后,影片中的科学元素也让人印象深刻。
导演对太空科技和植物学知识的运用非常到位,让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能学到一些有趣的科学知识。
总的来说,电影《火星救援》是一部充满希望和勇气的作品,它让观众感受到了人类在面对困难时的顽强和乐观。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科幻大片,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和生存的感人之作。
强烈推荐观众们一睹为快!。
火星救援 影评
火星救援影评
《火星救援》是一部令人振奋的科幻冒险电影,它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希望和勇气的世界。
影片讲述了一名宇航员在火星上意外滞留,他必须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毅力来生存,并且等待地球上的救援。
影片不仅展现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同时也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顽强和乐观态度。
首先,影片的视觉效果非常惊艳。
火星的荒凉景象和宇航员的孤独身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导演通过精心设计的特效和摄影手法,将观众带入了一个真实而又神秘的火星世界,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其次,影片的剧情紧凑且扣人心弦。
主人公马克·沃特尼的顽强生存精神令人钦佩,他不仅要面对极端的环境和食物短缺,还要克服孤独和绝望。
观众随着他一同经历了挑战和突破,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和坚韧不拔的力量。
最后,影片的主题也深深触动了观众的内心。
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人类的团结和合作变得尤为重要。
影片中的地球上的科学家和宇航员团队不顾一切地努力着,他们的付出和努力让人感动,也
让人深思人类在面对未知时的勇气和智慧。
总的来说,《火星救援》是一部令人振奋的电影,它不仅展现了科技的力量,更展现了人类的勇气和智慧。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刺激和紧张,更感受到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渴望。
这部电影将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想象和期待。
美国科幻电影《火星救援》观后感800字
美国科幻电影《火星救援》观后感800字美国科幻电影《火星救援》观后感800字1前几天朋友推荐我看一下《水星救援》这部电影,之前我不太喜欢看科幻片,不过自从我看完了这部片子后,我发现自己突然对科幻片情有独钟。
这部电影所阐述的是在一次人类登陆火星的任务中,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风暴,马克。
沃特尼与队员失联,从而被留在了寸草不生的火星。
风暴很快平息了,马克凭着记忆回到了原来的居住舱。
当他觉得自己必死无疑时,又转念一想,不能就这么放弃。
他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顽强的精神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食物快没了的时候,他用自己的排泄物亲手种植出了土豆,并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出了氧气;水快没了的时候,他靠氧气和氢气按1:2的比例把水制造了出来。
在这之后的185天,日子一直都过得很好。
可是,186天时,因为设备故障,所以有4/5的空气瞬间消失、100多株土豆苗化为灰烬……他不甘心呀!自己辛辛苦苦,靠汗水播种的劳动成果就这么毁于一旦了?就在他等死时,发现了探路者号,并与地球上的人取得联系。
人们知道他还活着,惊喜万分,并准备营救他。
在第538天,马克成功搭乘火箭,返回地球。
这部电影蕴藏的三大道理让我记忆犹新:一、告诉我们遇到困难不要放弃。
在马克独自一个人在火星上时,并没有乖乖认命,而是坚持下去。
二、爱不分国界。
在美方准备营救马克时,英方为美方制订计划,中方贡献出了太阳能推进器。
三、友谊的力量是伟大的。
在得知马克活下来的时候,他的队员们不顾自己的安危,执意去营救,并成功把马克送回地球。
看完这部电影,我被这两个相隔5500万公里的星球之间所散发出来的友爱深深感动了。
在现实生活中,我也要珍惜、爱护我现在的友谊,正所谓“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
”这部3D大片《火星救援》让我明白了朋友之间要团结友爱、齐心协力;当朋友有困难时,要互相帮助;和朋友一起取长补短,也要珍惜现在的友谊。
美国科幻电影《火星救援》观后感800字2其实一开始我对这个电影并不是特别地感兴趣,我觉得不过是讲太空中旅行什么的,没有什么特殊之处。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火星救援》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火星救援》[摘要]辽远的星空和浩瀚的宇宙总是给人无尽的幻想,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向往从未停止,太空探险题材电影应运而生。
顶着《地心引力》《星际穿越》等同类影片的票房和热度上的压力,由雷德利.斯科特执导的《火星救援》于2015年底在全球各地上映。
影片获得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多项提名,引起强烈反响。
文章以接受美学视角,从期待视界的满足、期待视界的突破和期待视界的再建立三个方面,分析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火星救援》。
[关键词]《火星救援》;雷德利.斯科特;接受美学辽远的星空和浩瀚的宇宙总是给人无尽的幻想,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向往从未停止,太空探险题材电影应运而生,并随着人类文明进步、科学演进发展和电影技术的不断提高愈发先进和成熟。
近十年来,太空探险题材受到更广泛的关注,产生一大批广为人知的科幻作品,如2008年的《机器人总动员》、2009年的《星际迷航:未来开启》、2012年的《普罗米修斯》、2013年的《地心引力》及《星际迷航:暗黑无界》、2014年的《星际穿越》等。
顶着《地心引力》《星际穿越》等同类影片的票房和热度上的压力,由雷德利.斯科特执导的太空冒险科幻影片《火星救援》于2015年底在全球各地上映。
影片获得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多项提名,引起强烈反响。
文章以接受美学视角,从期待视界的满足、期待视界的突破和期待视界的再建立三个方面,分析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火星救援》。
一、期待视界的满足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文学理论家、美学家姚斯和伊塞尔创立了接受美学文学理论,强调审美活动的具体性和接受者的作用,提出接受和批评活动的主体性观念,揭示了作家、作品、读者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特别是揭示了读者接受的能动性方面,从此改变了“作者就是文学作品的上帝”的固有印象。
后来,这一理论被引入电影研究领域,人们认识到电影必须遵从接受美学的指导,充分重视起作为接受主体、具有能动性的电影观众,唯其如此,才能实现电影完整的意义解读,并由此促进电影产业的前进和发展。
火星救援 影评
火星救援影评
《火星救援》是一部令人振奋的科幻冒险电影,它讲述了一位宇航员在火星上生存的惊险经历。
影片由马特·达蒙扮演的马克·沃特尼领衔主演,他在一次火星任务中被遗弃在这个荒凉的星球上,必须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毅力来寻找生存的方法。
首先,影片的视觉效果令人叹为观止。
导演利用壮丽的火星风景和逼真的特效,将观众带入了一个陌生而又神秘的世界。
每一帧画面都让人感受到了火星的荒凉和危险,同时也展现了人类的勇气和智慧。
其次,影片的剧情紧凑,充满了紧张和悬疑。
马克·沃特尼在火星上面临了种种困难和挑战,但他从不放弃,始终保持乐观和坚韧的态度。
这种精神让人感到震撼和敬佩,也让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最后,影片还融入了幽默和温情的元素。
马克·沃特尼用他的幽默和乐观来化解孤独和恐惧,同时也展现了人类的善良和同情心。
这种温情的描绘让影片不仅仅是一部科幻冒险片,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和生存的感人故事。
总的来说,《火星救援》是一部令人难忘的电影,它不仅在视觉上给人震撼,更在情感上打动了观众。
观影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了火
星的神秘和危险,更感受到了人类的勇气和智慧。
这部电影让我对生命和未来充满了希望和勇气,我相信它也会给其他观众带来同样的感受。
《火星救援》影评
《火星救援》影评《火星救援》是由导演雷德利·斯科特执导的一部科幻电影,改编自安迪·威尔的同名小说。
该片以火星探索为背景,讲述了一位遇险宇航员孤身一人滞留火星,通过自力救援与地球通讯的故事。
本片融合了紧张刺激的剧情、科学知识和人性关怀,成为了一部风靡全球的畅销力作。
下面就为您详细解析这部电影的特点和你一定要抓住的看点。
在影片的开头,我们被介绍了这个故事的背景设定。
故事发生在21世纪未来,人类已经可以前往火星进行探索和科学实验。
一支火星探索队负责探测并收集火星表面的样本,但意外发生了。
由于一场强烈的风暴,宇航员马克·沃特尼被误认为死亡,并被其他成员留在火星上,而他必须找到一种生存的方法,等待救援船到来。
首先,本片的故事情节紧凑而引人入胜。
马克面对极端恶劣的环境和无尽的困难,不间断地找寻生存的方法。
他用科学知识和机智智慧应对各种问题,从种土豆到净化水源,每一步都让观众跌破眼镜。
影片通过紧张刺激的情节和引人入胜的扣人心弦的剧情,成功地将观众带入到这个火星求生的世界中。
其次,在科学方面,《火星救援》也做到了极致。
影片通过精心策划的科学设定,生动地描绘了火星的表面和环境。
马克通过准确计算、精确实验和科学推理,克服了一个个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如何培养土豆、如何生产氧气等等。
电影在这些科学场景的展现中,传递了一种乐观向上的科学精神,让观众对人类的智慧和科技前景产生深刻的思考。
此外,《火星救援》在人性关怀上也有突出的表现。
电影中的马克并不是一个超人,他也有过茫然、恐惧和心灰意冷的时刻。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而是用幽默和乐观的态度面对困境。
他展现了坚韧、勇敢、聪明与善良的品质,这使得观众可以在故事中找到共鸣,感受到人性在逆境中的闪光。
这些情感描写让观众在片中找到了温暖与希望。
总的来说,《火星救援》是一部非常精彩的科幻电影,它的故事情节紧凑扣人心弦、科学设定精心严谨,同时又充满了人性关怀。
火星救援影评
火星救援影评
《火星救援》是一部令人心潮澎湃的科幻冒险电影,它讲述了一位宇航员在火
星上被遗弃后,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顽强意志,成功地在荒凉的星球上生存并等待救援的故事。
首先,影片的特效和视觉效果令人叹为观止。
火星的荒凉和绝美的风景让人仿
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而主角在火星上的求生过程也展现了惊险刺激的场面,让观众们屏住呼吸,为他的每一次突破和挑战而欢呼。
其次,影片中主人公的顽强意志和乐观态度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面对
种种困难和挑战时,主人公没有放弃,而是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一次次地克服困难,这种乐观的精神和对生命的珍视让人深受感动。
最后,影片也反映了人类对探索未知的渴望和对生命的尊重。
在主人公孤独的
求生过程中,观众们也能够感受到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对生命的珍视,这种共鸣让观众们对影片产生了更深的情感连接。
总的来说,《火星救援》是一部充满希望和勇气的电影,它不仅展现了科技的
魅力,更让观众们感受到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和对生命的珍视。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科幻冒险电影,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的感人故事,让观众们在观影过程中得到了深刻的启发和感动。
《火星救援》观后感
《火星救援》观后感《火星救援》观后感1在被拯救了N次后,马特·戴蒙不介意再被救一次。
这一回比诺曼底远一些,比冰冻星球近一些,就在5600万公里之外的火星上。
当然,真正拯救戴蒙的只能是他自己。
《火星救援》就像是太空版的《荒岛余生》,和所有的遇险求生片一样,光环护体的主角,向观众展露的是坚强的求生意志,挑战概率的运气,捎带话痨的幽默感,以及完备的科学素养。
为了这部情节简单的《火星救援》,雷德利·斯科特不惜推迟了筹备多年的《异形:契约》和《银翼杀手2》,这部新作更像是他科幻序列中的一个小品。
从全片的视觉风格来看,《火星救援》并没有斯科特以往作品中的奇诡造型,阴暗场景,即便是壮阔的火星地貌也没有太多奇观式的渲染,导演回避了幻想成分,但仍保留了科幻的诉求,在可知的科技,可行的逻辑中寻求奇想,抖的都是工程师的机灵。
要知道开创了一代太空惊悚片的斯科特,最不缺的就是炸裂的脑洞,当年异形仔破胸而出的一幕,成了无数人的太空噩梦,也埋葬了《星际迷航》多年培养的对于太空探索和文明接触的乐观畅想。
而这一回,三十多年后的斯科特又兜了回来,《火星救援》完全没有了对未知宇宙的恐惧,宇航员只要种种菜,开开车,听听音乐,完全不用担心黑暗处会突然蹿出什么,一切都仿佛是已知的,经过严密推算的呈现。
许多时候,影片的平静甚至让人一度忘了这是在危险的火星地表,一身便装的植物学家马克,还在地球上的某个温室里育种,施肥,等着收获时挖个土豆。
影片中仅有几处设计,让影迷反应过来——这还是斯科特的作品:宇航员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风暴中出舱,自己给自己做急诊手术。
类似的场景和镜头,上回出现正是在《普罗米修斯》里,比起努米·拉佩斯面对的异形追击和破胎而出,这次马特·戴蒙遭遇的不过是狂风吹断的通信天线,淡化了那种逼人心悬的紧迫感(当然生死也在须臾之间)。
惊险而不惊悚,斯科特可从来不缺想象力,但为了保存原著的硬科幻属性,他还是一比一照搬了NASA的火星计划,从设备到操作,无不向火箭推动工程师验证其可行性。
火星救援观后感1000
火星救援观后感1000《火星救援》是一部细腻动人的科幻电影,通过讲述一位被困火星的宇航员在极限条件下的求生故事,引起了观众们的广泛共鸣。
该片由导演里德利·斯科特执导,根据安迪·威尔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
我在观看这部电影后,深受震撼和感动,此篇将对影片进行个人观后感的分享。
首先,影片通过精良的制作给人以真实的感官冲击。
火星上的景色清晰、逼真,使观众仿佛置身于火星表面。
摄影师通过特写镜头和广角镜头的运用,充分展现了火星的浩渺、荒凉和神秘。
这种细致入微的电影制作技术让我不禁对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的创造力感到惊叹。
其次,影片着重展示了主人公马克·沃特尼在火星上坚持求生的毅力和智慧。
他充分利用手头的资源,展现了非凡的科学知识和工程技能,用创造性思维解决了一个个看似不可能的问题。
他通过种植土豆、提炼水分和维持设备运转等方法,成功延长了自己在火星上的生存时间。
马克的顽强拼搏和乐观面对困境的态度,深深地触动了我。
他不放弃任何机会,始终相信自己可以找到生存的办法。
这一点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启发,让我明白了在面对困难时,我们应该保持乐观和坚持,相信自己的能力,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也非常丰满和鲜活,每一个角色都展现了不同的特点和个性。
马克的幽默风趣和乐观向上,使他成为整个故事中最引人注目的人物。
而地球上的NASA团队则展现了紧密的合作和团结的精神,为马克提供了持续的支持和帮助。
团队成员之间的默契配合和对马克全力以赴的拯救,展现了人类在面临危机时团结一心的力量。
这些人物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除了剧情和人物形象,影片也给人带来了对人类探索外太空的思考。
人类对宇宙的好奇心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始终存在,而火星作为地球以外最有可能支持生命的地方,一直被视为人类未来探索的目标之一。
《火星救援》通过马克与地球上的科学家和NASA团队的沟通,凸显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发现的重要性。
火星救援影评
火星救援影评
《火星救援》是一部令人振奋的电影,它讲述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充满了勇气和毅力。
影片由雷德利·斯科特执导,马特·达蒙主演,讲述了一位被困在火星上的宇航员,他必须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毅力才能生存下来,并等待地球上的救援。
首先,影片的视觉效果令人惊叹。
火星的壮丽景色和宇航员的生存环境都被逼真地呈现出来,让观众仿佛置身于火星表面。
特效和摄影团队的工作令人叹为观止,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
其次,影片的剧情紧凑,扣人心弦。
观众跟随着主人公马克·沃特尼一起经历了火星上的孤独和困难,感受到了他的坚韧和乐观。
影片展现了人类的智慧和勇气,以及在绝境中坚持生存的意志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影片中的人物塑造也非常出色。
马特·达蒙饰演的马克·沃特尼是一个充满幽默和机智的角色,他的乐观和坚韧让人印象深刻。
其他宇航员和地球上的救援团队也都有各自鲜明的个性,让整个故事更加生动和有趣。
总的来说,我对《火星救援》非常满意。
这部电影不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对人类的勇气和智慧充满了敬佩。
我强烈推荐这部电影给所有喜欢科幻和冒险的观众,它一定会给你带来一场难忘的观影体验。
论《火星救援》中的符号学与视觉审美表现
着 巨大 的压力 ,在 接 受记 者采访 时每 句话 都 必须 字 斟 句 酌 ;尤 其 在 未 经 测 试 的情 况 下 火箭 发 射失 败 后 ,NASA的工作氛 围一度 陷入谷 底 。但 是 同样作为 航空 研究 机 构 的洛杉 矶Dm) I I理 工实 验 室 ,其工作 环 境 则非常 混 乱 ,办公 室 里到 处 扔 着零 件和 稿 纸 ,研 究员在 实 验室 中过夜 ,甚至在 工作 疲倦 时不小 心 将 咖啡 倒在 了一个 网眼会 泄露 的垃 圾桶 中……这 更使 得 观 众对 这个空 间 中的狼 狈 不堪 印 象深 刻 。同时 实 验 室 中的科 学 家帕 纳 尔等人在 工作 中更加 感 性 ,积 极 主动 且富 有十足 的激 情,非常 热衷于挑 战 自我 ;为 了加快 马克被 解 救 的速 度 ,加 州理 工 的科学 家们 竟 然提 出一 个 大 胆 的建 议 ,卸 掉加 速 器 的顶 部 ,以帆 布蒙 上,而 这个 建议 在 作风 严 谨 的 NASA工作 者 眼 中不啻为 天方 夜 谈 ,而 正是 这 种剑 走偏 锋 的想 法 , 帕纳尔 等人 出奇 制胜 ,成 功解 救了马克 。
64
2018正
第 13期
猫 》及 《末代 皇帝 》等 电影 的拍摄 ,都 向观 众 展现 出 了丰富的 中国符 号元素。
在 《火 星救 援 》中,在 对 宇航 员马 克 的拯 救 过 程 中,中国的 贡 献 十分 重 要 ;得 知宇 航 员被 迫 留在 火 星上 时 ,中国 人 出于大 义 ,临 时放 弃 航 天计 划 , 贡 献 出 自己 的助 推 器 帮助马克 顺利 返 回地 球 。影片 还 邀 请 了著 名中国影 星 陈数 的加 入 ,为其又增 加 了 一 丝 中国元 素特 色。从一 部 科幻 商业 大 片 的角度 来 说 ,影片 中的 中国话 、中国演 员等 中国符号 元素 的加 入 ,不仅 增 加了 中国观 众 的观 影满 足 感 ,使得 中国 观 众 的民族 自豪感 和 自信心大 大 提 升,同时不 同元 素 的运用亦 增 加了欧 美 观众 观 影 时的视 觉冲 击 ,使 得 视 觉艺术 效 果表现 更佳 。
接受美学视角下《火星救援》的视觉审美风格
接受美学视角下《火星救援》的视觉审美风格从运用高科技来进行动作表现的《罗宾汉》(Robin Hood,2010),到太空歌剧、获得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提名的《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2012),再到同样视效惊人的古装片《出埃及记:法老与众神》(Exodus: Gods and Kings,2014),英国导演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1937-)近年来的作品,表现出了其对于视觉审美的执着追求。
而硬科幻作品《火星救援》(The Martian,2015)则可以视作宝刀不老的斯科特的一次转型之作。
电影讲述了因意外而无法与队友们一起返航,被迫滞留在火星的美国宇航员马克・沃特尼在火星上寻求一线生机,并最终成功与救援队伍会合的故事。
从电影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影片提名和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导演提名来看,斯科特的《火星救援》可谓是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一、《火星救援》视觉审美的奇观性以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说,观众无不渴盼在一场科幻电影的观影过程中获得耳目一新的享受。
科幻电影显然是被归于以形象而非以话语取胜的电影类型。
尽管观众对于人物对白以及剧情波动同样有所要求,但画面的视觉效果才是观众最期待的。
奇观性从来就是科幻电影用以致胜的关键法宝之一,这也是为何在当前的视觉文化时代科幻电影成为好莱坞精心经营的电影类型的缘故。
[1]从2013年阿方索・卡隆的《地心引力》,2014年的克里斯托弗・诺兰《星际穿越》,再到2015年的《火星救援》,几乎都创造了观影盛典以及一轮普及科学原理的潮流,一部部高质量的科幻电影为好莱坞赢来了票房与口碑上的大丰收。
并且不难发现,好莱坞已经更加注重太空题材。
科幻电影题材的选取直接指向科技,而故事的实现又离不开科技,可以说,科幻电影是技术与艺术结合得最为密切的电影类型。
科幻电影所要表现的对象,往往是在现实世界之中难以找到摹本的,相比于斯皮尔伯格的《侏罗纪公园》、诺兰的《盗梦空间》以及卡梅隆的《阿凡达》等电影而言,《火星救援》之中,马克等人探索的火星是存在于物质现实世界之中的,NASA等各国航天部门亦一直致力于投送火星车,拍摄火星表面画面,发现火星表面的液态水等。
《火星救援》:幻想与现实间的美学创作
《火星救援》:幻想与现实间的美学创作
邢艳春
【期刊名称】《电影文学》
【年(卷),期】2016(0)20
【摘要】作为标志性的好莱坞科幻电影,《火星救援》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充分满足了观众对这种类型电影的期待和想象.但是和其他同类型影片不同的是,该片把关注的重心更多地放在人而不是技术层面,把对人的观照作为自己的叙事核心.在这种创作目的的推动下,它在建筑和场景设计空间、情节的安排等层面更多地采用了真实化的原则,力争构建一个现实世界的镜像,从而实现了幻想与真实相融会的艺术风格.
【总页数】3页(P137-139)
【作者】邢艳春
【作者单位】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吉林长春1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接受美学视角下《火星救援》的视觉审美风格 [J], 张寅
2.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火星救援》 [J], 李鑫
3.逆境中的人性光辉——电影《火星救援》中的低碳美学 [J], 吴桐
4.在幻想与现实间轻灵地穿越——论班马幽幻小说的美学特质 [J], 李俏梅
5.驰骋在幻想彼岸与现实世界之间——明清小说戏曲“因幻求真”的创作思想和美学意义 [J], 郑荣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影评 - 火星救援
影评 - 火星救援
《火星救援》是一部令人振奋的科幻冒险片,讲述了一位宇航员在火星上意外遇险后,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屈不挠的意志,成功实现了从火星上的孤岛上生存下来并返回地球的壮举。
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因为它的惊险刺激,更因为它传达的乐观和坚韧的精神。
首先,影片的特效和视觉效果令人叹为观止。
火星的荒凉与壮美,宇航员在外太空中的孤独与无助,以及太空飞船的爆炸和火灾,都展现得栩栩如生,给观众带来了身临其境的感受。
此外,主人公马克·沃特尼的求生过程也充满了紧张刺激,让人屏息凝神地观看。
其次,影片中的人物塑造也非常出色。
马克·沃特尼是一个聪明、幽默、乐观的角色,他在面对生死存亡的危机时,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幽默的态度,这种精神感染了我,让我深受触动。
而在地球上的科学家和宇航员团队也展现了团结合作、不畏艰险的精神,让人感受到人类在面对困难时的坚定和勇敢。
最后,影片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共鸣是:面对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拥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乐观的态度,就能战胜一切。
无论是在火星上的孤岛求生,还是在地球上的生活中,我们都可以从《火星救援》中汲取力量,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总之,《火星救援》是一部令人振奋的电影,它不仅在视觉上给人震撼,更在精神上给人启迪。
它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能
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是一部值得观看并深思的电影。
《火星救援》:幻想与现实间的美学创作-2019年精选文档
《火星救援》:幻想与现实间的美学创作科幻电影的真正博兴开始于美国新好莱坞电影的兴起。
一批受过专门电影化教育的青年电影人进入电影创作一线,他以前人未见的勇气大胆革新了美国电影创作的面貌。
一方面为了和日益兴起的电视产业开展竞争,一方面也是由于自身兴趣所在,注重视觉奇观的科幻电影成了他们构建自己电影大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些导演中,卢卡斯和斯皮尔伯格可以看作是最典型的代表。
他们对再现现实生活、还原真实世界并不热衷。
相反,致力于为观众从无到有地构建一个新世界似乎更像是他们的兴趣所在。
当然,对于观众来说,科幻电影的魅力或许就在于此。
他们并不介意影像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巨大不同,期待的是电影可以恣意放飞想象的边界,从而拥有超越日常生活感知的震惊体验。
但是,2015年上映的《火星救援》却似乎志不在此。
《火星救援》由二十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出品,讲述了一个太空版的“荒岛余生”的故事。
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火星尘暴,宇航员马克被误以为已经身亡,从而被队友放弃并独自留在火星。
为了能够活下去并重返地球,马克甚至开始尝试在火星上种植土豆。
就在他艰难挣扎的时候,美国宇航局的一位工作人员机缘巧合地发现了火星上的人类生存迹象,并因此与马克取得了联系。
一场惊心动魄的救援行动由此展开。
对于一部电影作品来说,除了作为文化产品所必须具备的认知功能之外,有可能它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观众建立起某种程度上的情感认同,并以此收获相对可观的经济效益。
那么,具体到电影《火星救援》,这种情感上的认同又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我们认为,或许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要素:一、真实化的建筑与场景空间设计一般来说,建筑与场景空间的设计应该为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提供合乎逻辑的推动力。
这个推动力是以真实的情境构建为基准的,它在推动叙事的同时肩负揭示时代特征的重任。
对此,著名的电影理论家巴赞就有过非常明确的判断,他认为,“电影里最真实的东西不是主题或表现的真实,而是空间的真实,没有空间的真实,活动的画面就构不成电影,只有表现了真实的空间,才达到了电影完整地再现客观物质世界的最高美学要求”。
火星救援观后感1500
火星救援观后感1500《火星救援》观后感《火星救援》这部电影是由导演雷德利·斯科特执导,改编自安迪·韦尔的同名小说。
作为一部科幻冒险电影,它以其跌宕起伏的剧情、惊险刺激的情节和精彩表演的演员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讲述了美国宇航员马克·沃特尼在火星探险任务中被遗弃,他必须孤身一人在这个恶劣环境中生存,并且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寻找逃生的办法。
整个电影遵循着传统的好莱坞电影套路,从一开始就将观众带入了紧张刺激的氛围中。
首先,电影的特效和视觉效果令人叹为观止。
庞大的火星基地、美丽壮观的火星风暴以及细致入微的宇航服设计,都让观众感受到了火星上独特的环境与气氛。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电影中的火星景观给人以宁静祥和的感觉,与马克的孤独无助形成强烈的对比,凸显了他在这个荒芜星球上的困境。
其次,马特·达蒙的精彩演绎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主角,他将马克·沃特尼的坚韧、智慧和乐观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
无论面对哪种困境,马克总是能够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乐观积极的态度让观众为之叫好。
他的坚持和勇气是电影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之一。
影片的剧情设置紧凑,每个环节都扣人心弦。
马克在火星上的生存条件十分恶劣,他需要解决食物、水和气候等问题,同时还要与地球上的团队保持联系。
他在火星上建立了小型农场,通过种植马铃薯来解决食物问题;利用火星的土壤和有限的资源,他成功驱动了一台残破的探测器,与地球保持通信。
这些故事情节展示了人类智慧与生存能力的极限,也让观众感受到了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
《火星救援》的主题也十分深刻。
电影通过马克·沃特尼的生存之旅,让我们思考了人类在极端环境中所展现出的乐观和坚韧,以及对于生命的珍惜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
马克在孤独与绝望中奋勇向前,不放弃任何一丝希望,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总的来说,《火星救援》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科幻冒险电影。
逆境中的人性光辉——电影《火星救援》中的低碳美学
逆境中的人性光辉——电影《火星救援》中的低碳美学
吴桐
【期刊名称】《青年记者》
【年(卷),期】2016(0)26
【摘要】好莱坞科幻电影《火星救援》通过对火星世界和太空场景的真实还原以及对“营救模式”的新运用,真实再现了人类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科学精神和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现代伦理,在艺术本体上实现了从“直观真实”①向“客观真实”②的美学飞跃,堪称低碳艺术作品。
【总页数】2页(P96-97)
【作者】吴桐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舞蹈题材电影中的人性光辉 [J], 李静波
2.从低碳美学角度探讨张艺谋电影\"平民三部曲\"中的画面叙事 [J], 刘果
3.身体美学视阈中的电影表演美学\r——以\"小妞电影\"为例 [J], 朱鹏杰
4.论电影剧作中悲喜剧因素及其美学功能——电影美学散论之五 [J], 陈玉通
5.电影美学向何处去?——“全球化语境中电影美学与理论新趋势”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J], 陈犀禾;聂伟;崔斌箴;喻秋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火星救援影评
火星救援影评电影影评:《火星救援》作为一名电影评论家,我有幸观看了一部令人心潮澎湃的电影《火星救援》。
这部电影基于安迪·威尔的同名小说改编,由雷德利·斯科特执导,马特·达蒙主演。
它给我带来了无尽的惊喜和共鸣。
首先,这部电影的制作非常精良。
从火星上壮丽的景色到太空站内部的细节,每一个场景都让人叹为观止。
导演雷德利·斯科特以他独特的视觉风格,将观众带入了一个逼真而令人难以置信的火星世界。
特效和视觉效果的完美结合,使得观众仿佛置身于火星的荒凉环境中,感受到了主人公马克·沃特尼(马特·达蒙饰)的孤独和无助。
其次,电影给我带来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马克·沃特尼在火星上被遗弃,面临着无尽的困境,但他从未放弃过对生存的希望。
他的乐观和坚韧精神令人钦佩。
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克服了一个个困难,展现了人类的无限潜力。
每当他面临危险时,我都能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恐惧和不安,但他从未停止努力。
这种顽强的生存意志和对生命的热爱,让我深受触动。
此外,电影中的角色刻画也非常出色。
马特·达蒙的精湛演技让马克·沃特尼成为一个真实而有血有肉的角色。
他的幽默和机智为电影增添了许多笑点,使观众在紧张的情节中得到一些轻松的缓解。
其他配角的表演也非常出色,每个人物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和动人的故事。
最后,电影中的科学元素也是我喜欢的一部分。
《火星救援》展示了人类在面对极端环境时的创造力和适应能力。
通过马克·沃特尼对植物学、物理学和工程学的运用,电影向观众展示了科学的力量和重要性。
这种科学精神激发了观众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并让我们对人类未来的探索充满了希望。
总的来说,《火星救援》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电影,它通过精美的制作、感人的故事和出色的演技,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感受和共鸣。
我被电影中展现的顽强生存意志所打动,并对人类的智慧和勇气充满了敬意。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科幻冒险片,更是一部关于希望和人性的感人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第24期从运用高科技来进行动作表现的《罗宾汉》(Robin Hood,2010),到太空歌剧、获得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提名的《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2012),再到同样视效惊人的古装片《出埃及记:法老与众神》(Exodus: Gods and Kings,2014),英国导演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1937-)近年来的作品,表现出了其对于视觉审美的执着追求。
而硬科幻作品《火星救援》(The Martian,2015)则可以视作宝刀不老的斯科特的一次转型之作。
电影讲述了因意外而无法与队友们一起返航,被迫滞留在火星的美国宇航员马克·沃特尼在火星上寻求一线生机,并最终成功与救援队伍会合的故事。
从电影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影片提名和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导演提名来看,斯科特的《火星救援》可谓是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一、《火星救援》视觉审美的奇观性以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说,观众无不渴盼在一场科幻电影的观影过程中获得耳目一新的享受。
科幻电影显然是被归于以形象而非以话语取胜的电影类型。
尽管观众对于人物对白以及剧情波动同样有所要求,但画面的视觉效果才是观众最期待的。
奇观性从来就是科幻电影用以致胜的关键法宝之一,这也是为何在当前的视觉文化时代科幻电影成为好莱坞精心经营的电影类型的缘故。
[1]从2013年阿方索·卡隆的《地心引力》,2014年的克里斯托弗·诺兰《星际穿越》,再到2015年的《火星救援》,几乎都创造了观影盛典以及一轮普及科学原理的潮流,一部部高质量的科幻电影为好莱坞赢来了票房与口碑上的大丰收。
并且不难发现,好莱坞已经更加注重太空题材。
科幻电影题材的选取直接指向科技,而故事的实现又离不开科技,可以说,科幻电影是技术与艺术结合得最为密切的电影类型。
科幻电影所要表现的对象,往往是在现实世界之中难以找到摹本的,相比于斯皮尔伯格的《侏罗纪公园》、诺兰的《盗梦空间》以及卡梅隆的《阿凡达》等电影而言,《火星救援》之中,马克等人探索的火星是存在于物质现实世界之中的,NASA等各国航天部门亦一直致力于投送火星车,拍摄火星表面画面,发现火星表面的液态水等。
但是如马克等宇航员那样登陆火星并且在地表展开一系列科研等对于当前的技术而言,还是有一定距离的,这也就意味着导演仍然有着相当大的发挥空间。
以对人物的表现为例,《火星救援》之中诸多细节直接来源于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宇航员的日常或在关键时刻不得不采取的特殊手段,这些对于宇航员而言是常识但是对观众来说却是奇观。
比如在赫尔墨斯号上,处于失重状态下的宇航员在船舱之间的移动只能依靠在半空中的漂浮时用双手游弋穿梭,又如当全体成员决定延长计划500余天重返火星拯救马克时,各自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安慰自己暌别已久的家人,其中化学家就在视频中为家人远程翻跟头,表演如何用嘴接住漂浮在半空之中水珠来喝水的桥段等等,这些画面虽平常,却也趣味横生,极大地满足了观众对于相关科学技术的好奇。
二、《火星救援》视觉审美的真实性从接受美学来审视科幻电影,便可知不违背接受者心理预期的真实性是不可或缺的,这种真实性在“硬科幻”电影中要求得更为明显。
与魔幻、奇幻等同样颇为依赖数字制作技术,同样以视觉奇观为卖点的电影不同,观众对于科幻电影的心理预期底线便是符合科学原理,符合当代技术进步的方向。
一旦电影所展现的视觉画面中存在明显违背客观原接受美学视角下《火星救援》的视觉审美风格 张 寅【作者简介】张 寅,女,陕西西安人,西北政法大学讲师,硕士。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14JK1768)和外教社全国高校外语教学科研项目(2016TX0002A)的 阶段性成果。
43外国电影评论Forein Film Review理之处,观众便会因感觉不自然而从审美活动中抽离出来,开始以挑剔的心态来审视整个电影,电影的审美效果便会大打折扣。
而具体到《火星救援》本身而言,《火星救援》最早来自于安迪·威尔的同名小说,其以网络连载的形式发表,成书后又以极其低廉的售价开放电子书。
当威尔一边进行创作一边运用互联网查询大量相关知识时,故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因个人学识有限造成的错误。
小说的情节吸引了大量专业人士,这些读者指出了威尔行文中的纰误疏漏,威尔随之进行修改。
这种特殊的传播方式也就决定了原著实际上是集体智慧的产物,在威尔构建出一个吸引人的故事框架之后,大量有过宇航员身份或NASA 工作经历的读者为威尔贡献了专业知识,使其整个叙事拥有真实可信的,完善的细节。
小说所设置的情节的可行性与亲切感,直接导致了在拍摄电影时NASA主动表示愿意为斯科特提供帮助。
电影与小说不同的是,从创造的角度而言,电影的影像特征使得电影的每一帧画面往往都能够比文字给观众更多的细节,这些细节都要求导演及整个剧组(尤其服装化妆道具部门)具有一丝不苟的精神,而从接受的角度而言,电影的放映氛围也更容易将观众带入另一个世界。
如在电影中,维持马克能否继续生存的关键因素就是食物,电影中通过大量画面来表现了马克种植土豆的合理性,令观众充满了惊喜。
首先让马克在厨房中开辟出一块用来种植的空地,因为只有居室才能隔绝外界的大气环境与辐射,随后马克从外面找回了他一开始科考就发现的矿物成分与地球土类似的土壤,在意识到土壤缺乏必须的微生物后,马克又找到了回收排泄物的装置,将宇航员们之前排泄的粪便用来做种植土豆的肥料,使土壤具备活性,并且在施肥的时候还专门堵住了鼻孔,令观众忍俊不禁。
而为了解决火星上没有足够液态水的问题,马克又改造温室利用燃烧氢气制造水,甚至在第一次点火失败时自己差点被炸伤,种种波折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最后土豆叶子的破土而出也让观众为之感到欣慰。
为了增加真实感,同时扩大镜头语言的表现力,斯科特还在常规拍摄视角外有意识地运用了诸多摄像机的视角,如马克、刘易斯等宇航员宇航服上自带的摄像头,这一摄影角度会随着主人公的动作而改变;又如马克所乘坐的漫游车驾驶室内的摄像头,这一视角有实时监控的意义,主人公的一切操作都尽收眼底;以及马克每天百无聊赖之时用来做日志用的摄影画面等,这一特殊的拍摄环境中马克一般会表现得较为放松,如在性命攸关之际还在调侃刘易斯的音乐品味。
就是在这些角度各异,银幕带有不同设备数据的画面中,一个个奇思妙想被主人公实现,主人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展现得极为逼真。
这样的视觉设计极具新鲜感,使得观众不仅能够以普通人的身份看马克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与顽强精神,甚至能够产生某种自己是NASA一员,通过监视器观测着马克的错觉。
可以说,《火星救援》之中的真实是一种数字技术之下的真实,但是它完全符合着人类通过逻辑上的判断力,视觉上的观察力以及从科学技术中得来的想象力,是一种超越了真实的“真实”。
三、《火星救援》视觉审美的对比性科幻电影传达的信息量巨大,《火星救援》的主创们不仅要做到信息传达的高效,使电影能够在有限的两个半小时左右的时间内将原著的大体情节展现给观众,同时还要做到信息传达的舒适,让观众的情绪能够在观影中达到有张有弛。
电影的主人公毫无疑问是孤身一人艰难求生的马克,他的火星生活也是电影所要表达的主线,但是如果将叙事集中在这条线上,让不毛之地的火星长时间充斥着观众的视线范围,观众很容易感到乏味,从而对电影产生审美疲劳。
为了使电影能够始终让观众赏心悦目,电影以多线叙事的方式制造出了视觉上的对比,以颜色、空间等的具象对比来制造出电影内核的“放弃—坚持”“保守—勇敢”“悲情—乐观”等抽象对比。
以空间为例,同样是在地球上的科研部门,NASA的布置整洁、条理分明,办公设备如桌椅、计算机以及新闻发布会的台子等无不线条冷峻,这里映衬出的是桑德斯、阿瑞斯三号指挥官亨德尔森等人的严谨、顾虑与保守。
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人们往往需要抛弃感性,如主管桑德斯就曾考虑不要用另外五位宇航员的生命来冒险去拯救马克一个人。
由于要在国会与美国人们的监督下开展航空研究,NASA背负着巨大的压力,面对记者说的任何一句话都必须字斟句酌,尤其是在补给火箭在未经测试的情况下发射失败后,NASA的氛围更为沉重。
而在洛杉矶加州理工的实验室中,工程师们工作的地方则一片混乱,满地零件与计算稿纸,计算高手帕纳尔等人睡在实验室,甚至在疲倦之中将咖啡吐在网眼垃圾桶里,更使得观众感到这一空间的狼藉不44452016年第24期参考文献:[1]虞吉.电影的奇观本性 重审梅里爱与美国科幻电影的理论启示[J].电影艺术,1997(6):66-68.[2]范叶妮.大众传媒与消费文化关系探讨——以美国类型电影为例[J].新闻界,2008(1):85-87.堪。
这对应的则是帕纳尔、喀布尔等科学家主动、富有激情,敢于挑战自我的性格,而最后赫尔墨斯号上的全体成员之所以能够成功解救马克也正是因为帕纳尔剑走偏锋的计划。
为了帮助马克获得更快的速度,加州理工的工程师甚至提出了让他卸掉加速器顶部,以帆布蒙上的大胆建议。
与之类似的还有当电影要表现全球都在关注着马克能否顺利回归地球这一事件时,在表现美国时,则有意选取了人头攒动的时代广场,几大巨型银幕上都是马克的照片,人们挥动着星条旗。
这是与美国精神中崇拜英雄,并以NASA的成就为美利坚荣耀的情结分不开的;而当镜头一转,表现中国时,则是新闻镜头上播音员在强调这次救援行动之中中国所做出的贡献,在中国航天局的外面,则站着穿着绿色军大衣的保卫人员;而英国伦敦的特拉法加广场上也同样挤满了围观大银幕的人,区别在于新闻中是邀请心理学家来对马克的心理进行分析。
在表达马克回归之旅全球瞩目这一命题上,斯科特将三组各有区别,但是又颇有代表性的画面进行组接,实现了视觉上的丰富性,也构建出了某种探索外太空是跨越国度,跨越空间的情感张力。
四、《火星救援》视觉审美的消费性电影作为文化工业的产物,其出产的首要目的自然是满足大众的消费,其次才是实现创作者的审美理想。
电影在视觉上必须要顾及其所制造的画面是否能让消费者获得心理快感甚至是依赖感。
尤其是在当下社会进入到消费时代之后,电影人们更需要考虑到受众市场,引导和利用着市场的消费行为乃至审美习惯。
[2]在《火星救援》中,可以看到大量中国元素的出现,这实际上一则是原著之中中国对美国施以援手,而电影中表现这一点也能够创造一个“太空探索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的视觉文化语境;二则能够以中国元素为电影的一个重要的吸金影像符号,尽可能地吸引中国观众。
在补给火箭发射失败后,NASA陷入到绝望之中,此时恰好中国提出正要发射一枚太阳神火箭,可以帮助美国运送补给,由此两国迅速开展合作。
在表现中国航天局时,可见到处悬挂着巨幅五星红旗(而NASA的内部则几乎没有星条旗),红旗成为带有明确指向的视觉标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