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一1.3再别康桥学案2

合集下载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达到以下目标:1.了解《再别康桥》的背景及诗歌的表现形式2.理解诗中的悲伤情感,并分析其表现形式3.掌握翻译诗句的方法与技巧4.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创新能力教学重点1.了解《再别康桥》的背景及诗歌的表现形式2.分析诗歌中的悲伤情感,并分析其表现形式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的悲伤情感,并分析其表现形式2.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创新能力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步:导入通过黑板标注或PPT播放康桥的图片,让学生体验康桥的美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同时告诉学生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和目标。

第二步:背景介绍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背景并讨论其意义。

可以说道康桥是英国剑桥大学的一座桥,带有浓郁的文化和历史气息。

又或者对学生进行英国文化、背景、时代文学的简单介绍。

让学生可以更好的了解这首诗歌。

第三步:诗歌分析1.带领学生整体阅读全诗,了解诗句结构、韵律、语调和词汇。

2.将诗歌分成标准的四句一组,逐组分析。

3.分析和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悲伤情感,包括失去爱人、难舍难分的情感。

4.对诗中的形象进行分析,包括康桥、月亮、树木等。

第四步:翻译练习设计有关诗中词语的语言游戏,如翻译、类比、奥数题、填空等。

第五步:写作练习让学生自己创作类似的英语诗歌,尝试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去留恋和惋惜的情感。

教学评估评估学生对诗歌理解能力的掌握以及翻译和创作的能力。

作业1.完成翻译诗句的任务,对应他们的中文意思,思考如何更好地释义。

2.编写一篇500字的英文作文,要求自己创作一首以难舍别离为主题的英语诗歌,并形式合理、意义深刻。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再别康桥》的情感和艺术表现形式。

同时,通过翻译和写作的练习,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北师大版必修一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2

北师大版必修一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2

《再别康桥》教案2教学目的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一.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

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

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

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

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2-《雨巷》《再别康桥》学案(两个)

2-《雨巷》《再别康桥》学案(两个)

《雨巷》学案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意象及情感。

2.抓住关键词语,感受作者的精神世界及风格。

3.学习通过典型意象蕴含感情的写作特点。

4.朗读背诵。

一、诗歌朗读指导1、重点字词音与形:寂寥彷徨彳亍惆怅太息凄婉迷茫颓圮2、节奏、抑扬、感情二、诗歌合作鉴赏1、诗歌感情特点2、表达诗歌感情的词语3、诗歌主要意象:①②③4、诗人为何哀怨低沉?(知人论世)5、丁香姑娘是否出现?6、你怎样理解丁香这一意象?三、本诗对写作的启示有哪些?四、拓展阅读:烦忧戴望舒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再别康桥》学案设计【学习目标】1.把握诗歌形式、情感、感受诗意美。

2.抓住关键意象,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感悟诗歌“三美”意境的营造。

4.朗读背诵。

一、诗歌朗读指导1、重点字词音与形:荡漾榆阴浮藻沉淀彩虹长篙漫溯斑斓笙箫2、节奏、抑扬、感情二、诗歌合作鉴赏1、诗歌感情特点——复杂2、诗歌主要意象:景和情似乎不一致。

3、思考:①诗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②这些景物中分别融入作者的哪些感情?③这首诗优美动人,美在何处?4、诗歌之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5、比较阅读:同与异。

柳永《雨霖铃》。

三、本诗对写作的启示有哪些?四、拓展阅读:雪花的快乐徐志摩假如我是一朵雪花,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飞扬,飞扬,飞扬,——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不去那冷寞的幽谷,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不去那凄清的山麓,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也不上荒街去惆怅——消溶,消溶,消溶——飞扬,飞扬,飞扬,——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你看,我有我的方向!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同步练习1.下列各组中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撑(zhǎng)着彷(páng)徨凄(qī)清巷(xiàng)道B.彳亍(chì chù)凄婉(wǎn)颓圮(pǐ)迷茫(méng)C.河畔(pàn)荡漾(yàng)青荇(xìng)长篙(gāo)D.斑斓(lán)沉淀(dìng)似(sì)的泥(nì)古2.下面四项中,诗歌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B.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C.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D.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3.下面是关于“新诗”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一1.3再别康桥学案3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一1.3再别康桥学案3

<<再别康桥>>意象解读长沙市雅礼中学徐昌才意象是指凝结着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即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事物凝聚一体的艺术形象。

它可以存在于诗文字里行间,也可以浮现于言外之意,抑或两者兼而有之,教学《再别康桥》一诗时,引导学生从解读意象的角度去品味诗歌,就可以收到纲举目张,融会贯通的效果。

(一)、形神兼备,以形传神。

诗歌的第二节把金柳比作新娘,形似神肖,别致新巧。

河畔垂柳,冰清玉洁,柔曼飘拂、夕照霞辉,给她镀上了一层金光闪闪的颜色,她多像一位长发飘逸、风姿绰约的新娘。

她的玉树临风、婀娜多姿的倩影倒映在康河里,也荡漾在诗人的心河中,并激起层层的情感涟漪。

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怎能不心动神摇呢?爱恋康桥的一草一木,如同迎亲娶新一般,深情痴迷,徐志摩在这里决不仅仅是绘形摹态,他是传情达意,表达一份对康桥风光,对失落情意的眷恋、追恋。

他爱康桥,更爱遗失在这里的情真意切的美梦!(二)、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诗歌的第三节描绘了一个意象“青荇”,是对第二节的补充和深化。

在作者的心目中,康河的这些水草油光翠嫩,浓绿欲滴,充满着蓬勃向上的生机,它们似乎挥动着绿油油的手臂,向昔日的老友热情致意,又似乎在向人们炫耀它们生长环境的美好。

表达着抑制不住的幸福感和喜悦感。

它们能与这里的蓝天白云、绿树黄花、和风柔波、霞光桥影长久厮守,难怪诗人流连沉醉,心甘情愿做康河柔波里的一条水草。

物我一体,水乳交融,物即我情,我情即物,诗人简直就是一条会思想、有情意的水草!这种描写类似于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的情景,给人一种情真意切,不能自已的兴奋和喜悦,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虚实结合,以实衬虚。

诗歌第三四节写“青潭”,先实后虚,虚实相生,青荇浮藻之间,荡漾着绚丽多彩的晚霞,波光潋滟、水天一色,如梦似幻,亦实亦虚,怎能不让人心向神往,如醉如痴!于是诗人乘兴撑篙荡舟,披星戴月,漫溯康河,去追寻遗失的美梦,去重温夕日的欢乐。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理解并欣赏徐志摩的诗歌风格。

1.1.2 分析并解读《再别康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1.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1.2.1 诗歌背景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2 诗歌结构分析:韵律、节奏和押韵。

1.2.3 诗歌内容解读:意象、修辞手法和主题。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2.1.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徐志摩及其诗歌地位。

2.1.2 诗歌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1.3 小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1.4 总结:对诗歌进行深入解读和评价。

2.2 教学方法2.2.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和诗歌结构。

2.2.2 互动法:引导学生朗读、提问和讨论。

2.2.3 鉴赏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3.1.1 教材:《再别康桥》原文。

3.1.2 参考资料:关于徐志摩的生平介绍和相关论文。

3.1.3 网络资源:相关诗歌解读和评论。

3.2 教学材料3.2.1 打印《再别康桥》原文。

3.2.2 制作PPT:诗歌背景、结构分析和解读。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4.1.1 课堂参与度:学生朗读、提问和讨论的表现。

4.1.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诗歌解读和评论进行评价。

4.1.3 单元测试:测试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4.2 教学反馈4.2.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意见。

4.2.2 教学调整: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5.1.1 第一课时:介绍徐志摩及诗歌背景,朗读诗歌。

5.1.2 第二课时:分析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

5.1.3 第三课时:小组讨论,解读诗歌意象和主题。

5.1.4 第四课时:总结评价,布置相关作业。

5.2 时间安排5.2.1 第一课时:25分钟介绍和朗读,35分钟学生提问和讨论。

高中必修一教案:再别康桥第二课时语文

高中必修一教案:再别康桥第二课时语文
2、通过展示,与学生共同赏析诗中意象及情感。
1、自由朗读。
2、集体朗读。
3、学生范读
4、学生展示作业标注的意象赏析。畅所欲言
训练学生朗读诗歌,并在寻找韵脚的基础上熟练背诵课文。
7分钟
3
做议讲评
环节
赏析“三美”Βιβλιοθήκη 1、展示学生誊抄作品,并提问:你觉得这首诗美不美?哪里美?
2、评价总结学生所答。
1、讨论并写出答案
3分钟
让学生明确下课所学,有的放矢进行提前学习。
7板书
设计
再别康桥
艺术“三美”音乐美
绘画美
建筑美
8课后反思
检测
环节
赏析课外诗歌《沙扬娜拉》
1、巡视学生做答。
2、公布答案。
3、展示优等生考试本。
4、评价学生作答结果。
1、小考本上作答。
2、同桌互批。
3、订正答案。
检查学生对本课所学的掌握情况
10分钟
6布置下节课
自主
学习
任务
1、读准读音。
2、理清诗歌的抒情结构和人物形象
3、背会艾青及本课相关常识和写作背景。
4、学优生背诵全文。
2、小组展示。
3、书上记录相关答案。
训练学生整合分析文本的能力。
(以“别情”核心来解读本文)
5分钟
4
课堂
总结提升环节
1总结本课知识。
2徐志摩的生平和诗歌在高考作文中的应用
1、总结徐志摩的“婉约派”诗风特点。
2、展示高考高分作文中徐志摩素材的运用的范文。
回忆、
背诵、
巩固本课所学,完成学习目标
5分钟
5
目标
课题
再别康桥
课时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2.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

3.培养学生朗诵、欣赏和创作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的形象思维、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康桥的了解,引导他们关注康桥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提问:你们觉得离别是一种怎样的情感?离别时,我们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二、诗歌朗诵1.教师示范朗诵《再别康桥》,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分组练习朗诵,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表达。

三、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层次和逻辑关系。

2.逐句分析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形象思维和情感表达。

3.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引导学生品味其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自己离别时的感受,与诗歌中的情感进行对比。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诗歌的结构、内容和修辞手法。

2.提问:你们觉得《再别康桥》这首诗歌有什么特别之处?二、诗歌欣赏1.分析诗歌中的音乐美,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欣赏诗歌中的绘画美,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康桥的美丽景色。

3.探讨诗歌中的建筑美,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结构美。

三、诗歌创作1.邀请学生创作一首以离别为主题的诗歌,要求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修辞手法。

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1.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背诵《再别康桥》。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重点内容?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如何?是否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3.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如何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再别康桥》这首诗歌,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高一上册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高一上册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高一上册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再别康桥》全诗,感受徐志摩的诗意风格。

2.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及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象、情感及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及徐志摩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背景介绍:徐志摩,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新月派代表人物。

2.问题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徐志摩吗?知道他的诗歌风格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代表作《再别康桥》。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分享朗读感受,教师点评并指导。

三、课堂讲解1.分析诗歌的结构:全诗分为三节,每节四句,共十二句。

2.分析诗歌的意象:康桥、柳树、金柳、夕阳、河畔、青草、清泉、浮藻等。

3.分析诗歌的情感:离别、不舍、怀念、哀愁等。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如“金柳”、“夕阳”等。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回顾诗歌的意象、情感及表达技巧。

2.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再别康桥》中哪个意象最深刻?二、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韵律美:AABB、ABAB等。

2.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

3.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通过意象的叠加,表达出离别时的不舍、怀念和哀愁。

三、课堂实践1.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中的意象。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

2.拓展阅读:让学生阅读徐志摩的其他诗歌,感受其诗歌风格。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诗歌的意象、情感及表达技巧。

2.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再别康桥》中的哪个意象最具象征意义?二、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如“金柳”、“夕阳”等。

2.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通过意象的叠加,传达出离别时的复杂情感。

三、课堂实践1.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解读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解读心得。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0篇)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0篇)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0篇)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分析,品味诗中创造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诗意美。

2、重点掌握诗人对自由、率真天性的追求──人性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音乐《情人的眼泪》,让学生交流在音乐的旋律中听到的内容。

音乐,它是旋律,但它也是诗,它用诗一般的旋律向我们倾诉心中的爱与情。

同样,好的诗歌也是美的音乐,它用音乐一般的韵律向我们述说着人世间忧愁与欢乐。

二、学生朗读全诗,思考1、找出体现诗意美的诗句,并简要分析:明确: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水中的倒影,像一位美艳的新娘。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在柔波中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在这仙境般的康河,诗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条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

榆阴下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那五彩斑斓的景色充满了醇厚的诗意,诗人的留恋全都融进了康河的风光中。

诗人乘着满载星辉的一叶小舟,向着青草凄凄的小河深处,击拍欢歌,去寻他彩虹似的梦。

诗意美除了构思的新巧、韵律的和谐,更主要体现在意境美。

诗人将自己多年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练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个性色彩的形象和想象中间,不同于一般的别离诗,他选择的意象是夏季的“云彩”、“金柳”、“青荇”、“青草”、“星辉”等,而传统的别离诗选择的意象多是长亭、流水、浮云、落日、孤舟等,而且多是暮秋时节。

诗人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因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就像一幅幅色彩绚丽的欧洲风情画。

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等,将它们巧妙地剪辑到自己的诗作中,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立体的,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享受。

他所寄寓的情思也因而显得潇洒、飘逸,而不是一般别离诗的缠绵、愁苦。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再别康桥》的背景和作者2.理解和分析诗歌内容及表达方式3.能够熟练背诵整首诗歌并表现出情感4.能够从比较中理解文学作品的不同风格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2.培养学生的背诵和表达能力3.比较文学作品的不同风格三、教学难点1.理解和分析诗歌的主旨2.熟练背诵整首诗歌并表现出情感3.比较文学作品的不同风格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1.谈论体验过的离别场景,让学生思考分别的情感。

2. 课文学习1.介绍保罗·塞尚的生平,让学生了解《再别康桥》背后的故事。

2.随堂播放诗歌朗读视频,启发学生的情感联想。

3.教师带读全诗,讲解生字词汇和句意。

4.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描写意境、抒发情感、表达主题。

5.课外阅读:让学生阅读保罗·塞尚的其他诗歌,了解其文学特点。

3. 课后作业1.背诵整首《再别康桥》。

2.思考并准备发言:你认为《再别康桥》想传达什么样的情感和主题?第二课时1. 点读背诵1.分组进行点读背诵,每组3至5人。

2.教师点评表现较好的组别,并指出需要改进之处。

2. 表达情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将自己理解的情感用肢体语言以小型表演形式呈现出来。

2.分享表演,其他小组给予评价和建议。

3. 文学比较1.与另一首离别主题的诗歌(如《乡愁》)进行比较分析,了解不同文学风格和表达方式。

2.学生撰写对比分析文章,或进行班级交流讨论。

第三课时1. 课文再现1.学生自由组合,就《再别康桥》情感进行小组朗诵表演。

2. 情感联想1.指导学生通过模仿保罗·塞尚的诗风,或借鉴自己的生活经历,写出自己的诗歌作品。

2.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对爱与离别的情感联想。

3. 总结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总结收获和反思不足之处。

2.学生自主评价本次学习体验和收获,即团队合作、表达能力、文学鉴赏等方面。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课堂活跃度、认真程度、较强的文学鉴赏能力等方面。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再别康桥》的诗篇。

(2)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领会徐志摩的诗歌风格。

(3)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篇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文的内涵。

(2)学会欣赏诗歌,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珍惜,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分析,理解诗中的“金柳”、“波光”、“星辉”等形象。

2. 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徐志摩的诗歌风格。

3. 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诗人对康桥的眷恋和离别之情。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理解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珍惜。

2. 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如象征、暗示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诗歌的内涵。

3. 采用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

2. 诗歌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篇,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意象分析:分析诗中的“金柳”、“波光”、“星辉”等意象,理解诗人对康桥的感情。

4. 情感解读:解读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珍惜。

5. 写作练习: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尝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康桥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篇,感受诗歌的美。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七、课后作业1. 背诵诗篇《再别康桥》。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诗歌结构:分为四节,每节四句,共十六句
诗歌语言:优美流畅,富有韵律感,运用了许多比喻和象征手法
课堂互动
提问学生:对《再别康桥》的理解和感受
课堂活动:让学生模仿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进行创作
教师引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学生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作业布置
背诵《再别康桥》全文
阅读相关背景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
导入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介绍作者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播放《再别康桥》的朗诵音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展示康桥的图片,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课文分析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诗歌主题:对康桥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憧憬
诗歌背景:作者徐志摩在剑桥大学留学时的生活经历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掌握诗歌中的节奏和韵律特点
05
教学评价与反馈
评价方式
课堂观察:关注学生的参与度、互动情况、学习态度等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提高自我认识和反思能力
测试评价:通过测试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掌握程度等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质量、创新性等
反馈机制
引导学生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情感,体会诗人对康桥的深情厚意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10 北师大版必修1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10 北师大版必修1

《再别康桥》教案10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3、当堂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难点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教学设想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四、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二、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三、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

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

1923年3月在《时事新报》上发表了第一首记忆康桥的诗--《康桥在会吧》,但艺术上松散冗长,效果不佳;1925年7月再次访问伦敦,1926年1月写下了为人熟知的现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11月1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三篇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一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在“阅读与鉴赏”中也要求“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此诗以其优美的意象和韵律影响了自她诞生以来的一代又一代读者。

鉴赏这首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体验诗歌情感,陶冶性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美的事物,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

感受《再别康桥》的情感美、意象美、韵律美。

2、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3、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培养人文情怀。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1 、课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上网搜索康桥图片、徐志摩头像、《再别康桥》诗题、配乐朗读录音等与课文相关材料,培养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

2 、学生课堂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并配以画外音。

如:“这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这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这首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

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进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让学生收集资料,展示资料,既培养了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感受学习成功的机会。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1 、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自读思考题。

( 1 )学生自己介绍徐志摩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徐志摩是一个生来就为追寻感动的诗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耀眼的彗星。

康桥是他的知己,是他的“精神依恋之乡”。

诗人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诗人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芽的。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徐志摩的背景、文学风格以及影响。

2.深入理解诗歌《再别康桥》的意境、艺术特点,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通过对诗歌的分析,促进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培养正义、勇敢、坚强、乐观、自尊自信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徐志摩简介。

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创作背景和代表作品。

2.《再别康桥》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技巧。

3.《再别康桥》的意境分析。

从情感、思想、意象、语言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再别康桥》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技巧;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促进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2.教学难点:运用语言和情感描写等手法进行分析;在意境的剖析上寻找出合理而深刻的解释。

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初次离别的感受,创造氛围;介绍徐志摩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讲解法:通过讲解《再别康桥》的词汇、语言和表达手法,分析诗歌的意境和内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朗诵朗读法:让学生诵读《再别康桥》,深入领会诗文的艺术美感,提高语感和语音语调的表达能力。

4.讨论法:让学生就诗歌的意境、技巧、情感等方面开展探讨,促进学生的思考和表达。

5.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写作实践,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再别康桥》为题进行创作。

五、教学步骤与流程1.导入:回忆自己初次离别的感受,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事迹。

2.讲解:解读《再别康桥》的词汇、语言和表达手法。

3.朗诵朗读:让学生诵读《再别康桥》,提高其语感和语音语调的表达能力。

4.分析剖析:从情感、思想、意象、语言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剖析诗歌的意境和内涵。

5.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就诗歌的技巧、情感等方面开展探讨,促进学生的思考和表达。

6.创作实践: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再别康桥》为题进行创作。

六、教学资源和评估方法1.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课件、诗歌阅读材料、生字卡等。

高中再别康桥学案及答案教案

高中再别康桥学案及答案教案

高中《再别康桥》学案及答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再别康桥》全诗;(2)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3)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新月派诗歌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离别之情;(2)培养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珍惜。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分析;2. 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特点;3. 徐志摩的生平和新月派诗歌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抽象意象的理解;2. 诗歌韵律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新月派诗歌的特点;(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具体意象,如“金柳”、“波光”、“星辉”等;(2)分析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特点,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等;(3)解读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离别之情。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谈谈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珍惜;(2)推荐新月派其他诗人的作品,进行阅读欣赏。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节奏和韵律特点,以及诗人的情感表达。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再别康桥》;2. 写一篇关于《再别康桥》的赏析文章;3. 阅读新月派其他诗人的作品,选择一首进行欣赏和分析。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康桥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中的情境,增强对诗歌的感悟。

2. 互动式教学:采用问答、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提高课堂活力。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解读诗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 情感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第二课《再别康桥》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第二课《再别康桥》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第二课《再别康桥》导学案一、新知导学:【学习目标】1.感知诗作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2.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把握诗人的感情。

3.体会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美的体悟,培养自己热爱自然、珍惜生活的高尚情操。

【学习重点】1.感知诗作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2.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把握诗人的感情。

【学习难点】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把握诗人的感情。

【知识清单】1、辨识加点字音,关注楷体字形:河畔.(pàn)荡漾.(yàng)青荇(..xìnɡ)浮藻.(zǎo)似.的(shì)相似.(sì)长篙.(gāo)蒿.草(hāo)漫溯.(sù)溯.源而上(sù)追溯.(sù)满载.(zài )载.体(zài)下载.(zài)记载.(zǎi )三年五载.(zǎi)斑斓.(lán )笙萧.. (shēnɡ xiāo)2、词语释义:①畔(pàn):(江、湖、道路等)旁边;附近。

如:河畔,湖畔②艳影:美丽的倒影③荡漾:起伏摇动辨析:动荡:指波浪起伏;比喻局势、情况不稳定。

④斑斓:指灿烂多彩,多用于书面语。

辨析:斑驳: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⑤浮藻:浮在水面上的藻类植物⑥漫溯:很随意地逆流而上⑦笙箫:笙和箫,泛指管乐器二、教材探究1、知人论世(1)走近作者徐志摩,浙江海宁县人,现代诗人,散文家。

曾留学美、英,1921年开始创造新诗,新月派的重要成员之一。

他是个个性主义者,信仰个性绝对自由,一生追求爱与美,追求灵性。

诗集有《志摩的诗》《斐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其诗大多情感真挚,构思巧妙,意境清新,含蓄而不晦涩,鲜明却不浅露,长于比喻,想象丰富,颇具诗美。

(2)了解背景1918年徐志摩留学美国,1920年又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他邂逅了林徽音,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学案四川省江油市明镜中学校刘海燕【学习目标】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学习重点】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学习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学习流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

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

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

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

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中的诗句竟成了他的语。

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时年仅36岁。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

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

但他这次重游康桥的时间,却是在7月底的一个夏天。

他是在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家里逗留了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通知,就在一个晴朗的下午,一个人怀着砰砰直跳的激动心情,悄悄地到康桥来找他的英国朋友的。

所谓“康桥”,现在通泽“剑桥’,即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

因徐志摩年轻时曾在此读书、生活过,结识过许多英国朋友,故对此常怀有一股特殊的感情。

遗憾的是,因他事先没有联系好,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他。

于是,他一个人就在他七八年前曾经生活过的每一块地方、每一个角落,静静地散起步来,那过去的一幕幕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忙,又赶着到达廷顿庄去会见另一位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的活动记录下来。

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运康轿的切身感受。

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

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呢?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

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串讲诗句A、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

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

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

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

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第7节,跟开头呼应。

“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

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

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B、第一节:借代;第二节:暗喻;第三节:拟人;第四节:移就、夸张;第五节:照应开头;第六节:暗喻、拟人、移情;第八节:重叠复唱。

C、寄托情感寻求解脱的诗歌有个共同的抒情特点,其抒情结构大体表现为:“物我相对”→“物我相融”→“物我相对”。

读者在诗的开头往往能看到一个清晰的抒情主体,因某种现实原因而面对着一个或物象或情境的客体。

然后,因出神于这些物象或情境,使抒情主体融于客体中,或神与物游,或物我皆忘。

当神游或忘我到达极致后,不能继续维持这种物我和谐时,抒情主体会幡然回到与客体的相对之中。

这种抒情结构常常被诗人用来表达失意之后的虚幻寄托、抑郁萦怀的短暂解脱。

D、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

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

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

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

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

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形式: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建筑美明确: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

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

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

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2、语言: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音乐美明确: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

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

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

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3、意境:金柳新娘招摇彩虹似的梦——绘画美明确: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

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

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

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

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跌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

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一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