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与公共事务报道的变化

合集下载

公共关系发展的特点及趋势

公共关系发展的特点及趋势

公共关系发展的特点及趋势公共关系发展的特点及趋势当代公共关系作为⼀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类政治经济活动已进⼊全球化传播时代的今天,它的发展更具有包容性、⼴泛性的新特点:⼀、公共关系发展的新特点(⼀)公关理论整合化。

(⼆)公关实务专业化:第⼀,公关实务的内涵更深,操作技巧⽇趋成熟。

从新闻发布、新闻宣传到⼤型活动的策划,从协调政府关系到社会公益赞助,从危机管理到上市公司的信息传播;从时尚公关到⾼科技公关,从环境公关到艺术(体育)活动公关,从企业公关到政府公关,公关实务内容⽆论在⼴度还是深度上都有相当的发展。

⽽经验的积累,⼜相应提⾼了公关⼈员的专业⽔准,并使他们更熟练地掌握了有关操作技巧。

第⼆,与专业公关公司的合作更加普遍,专业化智⼒劳动的价值得到尊重。

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使我国各类组织都相应改变了过去那种⼤⽽全的组织管理架构,在开展公关活动时,加强与专业化程度⾼、经验丰富的职业公关公司密切合作,以有效使⽤组织有限的传播资源。

组织与专业公关公司的合作关系更加协调、稳定和长远。

(三)公关⼿段现代化现代公共关系活动所涉及的传播⼿段和传播媒介越来越讲究,除了⽂字媒介,印刷媒介、⼝语传播等等,电⼦媒介以⼤众传播媒介的⽅式更赢得现代公关活动的青睐,随着国际互联⽹络INTERNET、多媒体时代的到来,电脑新技术的应⽤,使公关传播更为现代化。

⽬前,公关传播已经得到多种电脑技术的服务性⽀持。

如:电⼦函件(E-mail)、编辑传送员⼯通讯、对外介绍企业、推出新产品和服务、标识技术、市场调查、监测媒介报道、制作发送年度报告、召开⽹上记者招待会(NT--MEETING)、举办⽹上展览等等,⽽⽹络和电⼦报刊作为⼀种主流媒体的影响也⽇益加⼤。

(四)公关教育层次化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公关专业教育和⼈才培训已经形成了多层次的、相对完整的体系。

⽬前公关教育和培训已经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并开始与国际接轨。

(五)公关地位战略化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国公关的战略地位也必将逐步确⽴。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1.什么是政治制度,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的区别是什么?含义:制度包括国体、政体,而且还包含一系列具体的政治行为规范。

政治体制则可以界定为具体的政治制度,即具体的政治体制和政治运行机制。

区别:(1)政治制度即国体,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基本性质。

政治体制则是政治制度在政治生活中和过程中的具体化,或曰具体的、外在的表现形式。

所以政治体制一般包含政体、国家结构形式和管理形式等;(2)政治制度是国体与政体的统一。

政治体制作为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仅包含国家管理形式、机构设臵、实际措施等,而不包含国体;(3)政治制度是广涵的概念。

它不仅包含国体、政体,而且还包含一系列具体的政治行为规范。

政治体制便是指政治制度中的那些具体政治规范,简而言之,政治体制即是指具体的政治制度;(4)政治制度主要是指政治体制内容中的质的规定性,是从职能上来说明政治体制的,是政治体制的一部分。

2.什么是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含义:是指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大陆实行的,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政权、政府制度、各种政治实体及国家与社会关系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法律、体制、规则和惯例。

内容:关于基层民主政治制度的规定关于国家各类具体政治制度的规定关于国家结构制度的规定关于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规定关于国家本质的规定3.什么是政府?什么是政治?政府:界定为执行国家权力,进行政治统治并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广义的政府是国家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等公共机关的总合;狭义的政府是指一个国家的行政机关.一般我们使用狭义的政府概念。

政治: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人们以社会公共权力的方式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4.简述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基本框架?宪法关于中国政治的原则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当代中国的选举国家元首制度当代中国政府国家公务员制度当代中国的司法体系与制度国家军事制度国家结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人民直接参与制度当代中国的政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5.简述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并总结经验教训.(1)初步确立阶段(1949.9——1954.9)一届政协由此初步确立了新中国的政治制度:人民民主专政、人大、行政、司法、人民革命军事、民族区域自治、普选、政治协商等,其中当时人大和普选制度还没有实际运行。

媒体权力与政治的关系

媒体权力与政治的关系

媒体权力与政治的关系伏向明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我们的共同体依靠信息传播得以维持,而大众传媒作为人类传播信息的基本渠道对于现代政治生活的影响在深度还是广度上达到了空前程度。

也正是因为媒介强大的影响力使它成为社会中重要的力量,这种力量通常表现为话语权,媒体通过这种权力影响大众,从而与政治产生割不断的联系。

法国的拿破仑曾认为一个报馆胜过三千支毛瑟枪,近代中国学者梁启超则说报纸可以生一切,可以灭一切,可以吐一切,可以纳一切。

从这些不难看出媒体权力的影响。

当代美国心理学家巴克指出:通过大众媒体摄取信息,获得休闲和娱乐成为大众生活的重要方式、人们对于媒介的依赖愈来愈大。

随着依赖性的不断增大,大众媒介所提供的各种信息改变各种态度和信念的可能性也将愈来愈大,这种可能性极大地扩大了媒介在政治中的影响。

但是这种影响受到政治权力的制约,受到媒体自身权力大小的制约。

他受到政治制约的程度、自身权力的大小取决于他的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

而它的政治属性又影响着它的政治功能的发挥。

在资本主义社会,大众媒体的政治属性表现为资本控制下的“社会共器’’。

在社会主义社会,大众没体表现为党性原则支配下的舆论工具和“灵魂工程师”。

而媒介政治功能包括政治沟通功能、权力监督功能、政治控制功能。

一、政治沟通功能那什么是政治沟通功能?美国学者K.W伊奇在《政府的神经:政治沟通与控制的模式》一书中吧政治沟通看成是政治系统内部的机制对信息的接受、选择、存储、分析和处理。

政治沟通首先表现为统治阶级或精英关于政策价值的传播,有效的传播能i够获得民众广泛的认同并的到他们的支持。

政治沟通还表现为民意的上达。

人们的深切愿望和不满情绪如果借由媒体宣泄表达有利于社会的和谐。

二、权力监督功能代表舆论行驶对政治权力的监督,大众媒体对于政府工作公正、透明的报道使政府的工作置于大众的监督之下。

从而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利于消除腐败。

但是必须辅之以相应的法律,否则作用就不是那么明显了。

试比较分析进入21世纪后中国政治与公共事务报道领域的变化

试比较分析进入21世纪后中国政治与公共事务报道领域的变化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善治已经成为人类政治发展的理想目标。

简单地说,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和管理活动。

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

进入20世纪下半叶以来,伴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空前发展和现代民主制度的逐步完善,我们可以看到政府职能在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拓展与深化的积极方面。

同时,我们也会看到在政府权力不断扩张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政府能力的有限性乃至政府机构及其官员中出现的寻租和腐败现象等等。

现代市场经济以及民主政治对于政府的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政府治理的理念和价值取向必须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要求政府治理不能停留在一般的治理而必须转向“善治”。

在政府善治过程中公共事务方面涉及多方利益,公共事务是介于国家政治事务与公民私人事务之间的一些社会性事务,从2003年的抗击“非典”到2006年的抵御台风和高温等自然灾害,都具有公共事务的属性。

媒介既要报道这些事关社区居民和城市市民的公共事务,还要通过传播各方面专家以及各阶层的意见,指导这些事务的正确决策和顺利推进,预防和纠正各种有背于公共利益的举措,以更好地协调和处理涉及各方权益的公共事务。

善治需要政府与公民的共同努力,媒体在其中发挥着代表公众、监督政府的作用,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的进步,媒体在公共事务报道中的作用将变得日益重要。

下面探讨一下政府善治过程中公共事务报道中的一些变化:一、报道内容广泛,更为及时准确,客观真实,注重人文关怀。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政府对媒体实行的是强有力的控制,什么该发,什么不该发,具体到发什么内容都是有硬性规定的,媒体实质上是政府的宣传工具,是政府的“传声筒”,失去了媒介作为一种专业的主体意识。

媒体在公共决策中需要发挥的传播知识,监督舆论,反映民情的作用基本上都被湮没了,反映在公共事务报道的观念上则是严格按照政府的指示报道,没有自身的特色。

论中国政府职能社会化的基本趋向

论中国政府职能社会化的基本趋向

论中国政府职能社会化的基本趋向政府职能社会化是政府调整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能范围和履行职能的行为方式,将一部分公共职能交给社会承担并由此建立起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以有效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

政府职能社会化是与政府职能转变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逐渐建立起了一个全能政府的治理模式,市场被取消,政府的权力渗透到城乡社会的各个领域和个人的诸多方面,最终导致政府整合社会能力下降、行政组织运转低效、社会成员生产积极性受到抑制等制度性危机。

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政府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启了转变职能的进程,也由此拉开了政府职能社会化的序幕。

进入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职能社会化的步伐逐渐加快。

然而,时至今日,不少人对于政府职能社会化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其表现之一就是对政府职能社会化的基本趋向不甚明确,从而制约了政府职能转变的进程。

因此,有必要明确政府职能社会化的基本趋向,这对于增强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感,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综观我国政府职能社会化的进程,大体来说呈现四个基本趋向。

一、政府职能市场化的趋向。

这里所说的政府职能市场化主要是指政府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转变经济管理的职能。

它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放松或取消对市场的某些管制,促进市场的发育和发展;二是在公共服务领域引入市场机制,将政府的权威和市场的交换功能优势有机组合,借助于市场手段达到实现政府职能的目的。

从世界范围来看,政府职能市场化是当代国际社会发展的潮流。

二战后,西方各市场经济国家由于普遍采用了干预主义政策,致使政府职能不断扩大,行政机构和人员编制日益增加,公共开支不堪重负,行政效率低下。

20世纪70年代末,英美等国政府开始推行行政改革,并由此引发了一场世界范围内经久不息的“新公共管理”运动。

分析这场运动,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着力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试图在经济领域寻找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的最佳结合点,在发挥政府宏观管理作用的同时,充分利用市场力量提供公共服务,实现政府职能市场化,以弥补政府财力和公共服务能力之不足,有效地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非典”十年:公共治理体系变革

“非典”十年:公共治理体系变革
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牵动了行政管理诸多领域的改革。首先,建立了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制度。2003年5月9日,针对信息失真和社会恐慌的紧迫形势,国务院公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该条例从起草到公布实施仅花了26天时间,是我国历史上出台最迅速的行政法规。2008年5月1日,我国公布《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信息公开的范围、方 式 和 程序、监督和保障机制实行了正式的法规约束。各级政府则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政务信息公开的方式方法,完善了原有的信访制度和听证制度,建立和发展了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一些政府部门开设了网络平台和实名微博。信息沟通形式由原来的单向发布转变为政府和群众的双向互动,沟通手段由传统媒体转向更为广泛快速的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这些公共管理方式上的积极转变形成了当前“网络反腐”、“微博问政”等高效的群众监督机制,大大加强了政府和人民的联系和互动。
我国公共治理体系的发展方向
当前,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到深水区,进一步的改革必将涉及方方面面的权力结构与切身利益。与此同时,国际形势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全球性公共治理难题依然存在。所有这些,都给公共治理体系改革提出了更多任务与挑战。
首先,必须下大气力构建“政府—市场—社会”相互结合的新时期公共治理体系。2013年,我国第7轮政府机构改革方案首次在“政府—市场—社会”这样一个更加宏观的国家公共治理层面来考虑政府的职能转变,把政府的行政职能,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以及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能力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而不仅仅是围绕着政府自身来谈政府改革。这种整体设计的思路符合国际公共管理改革的大趋势,也符合中国改革发展的时代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明确政府、市场、社会的定位及其互动关系,推动政府从全能政府到有限政府、从发展型政府到规制型政府、从权力政府到责任政府的转变。

信息化时代中国政治与公共事务报道变化的特征

信息化时代中国政治与公共事务报道变化的特征

信息化时代中国政治与公共事务报道变化的特征政治与公共事务报道,指的是对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或是公众普遍关注的政府机构的运作以及政治活动的报道,如政府重大会议的报道、公共危机事件的报道、各种灾害的报道等,这种报道形式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政治与公共事务报道的三个属性,即公共性、政治性、新闻性。

这三个属性涉及了三个不同的群体,即公众、政府、媒体,也就是说,在政治与公共事务报道中,这三个群体缺一不可。

2007年,可以说是中国真正的‚政治与公共事务报道元年‛,一系列引人瞩目的重大事件在公众的普遍关注和广泛参与下,得到了符合民意的解决。

在这之前的政治与公共事务报道,公众也普遍关注,但是他们很少参与其中,或者说是根本就没有参与的机会,他们只是通过传统媒体关注事件进展的‚旁观者‛,因此,缺少公众普遍参与的‚政治与公共事务报道‛并不成熟。

如1998年的抗洪抢险报道、2002年的非典报道、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的报道,在这些公众普遍关心的重大事件报道中,公众因为缺乏有效的参与手段而缺席,真正参与这些报道的只有政府和媒体两个群体。

但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公众有了参与政治与公共事务报道的手段,即新媒体。

在重大事件的报道中,公众除了关注传统媒体的报道外,还可以可以通过网络论坛、博客、微博等手段,参与事件的报道,传播自己的信息和观点,这股从网络上崛起的新的报道形式,基本上就是现实中的民意的集合。

从2007年到现在,在公众、政府和媒体的共同参与下,我国的政治与公共事务报道不断发展,报道不断走向成熟,公共舆论也逐渐走向理性。

虽然在我国的政治与公共事务报道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但这都是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阶段,是报道走向成熟的必然。

总的来说,我国的政治与公共事务报道在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了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对信息的态度逐渐由内部公开到社会公开发布。

公众有获取有关自己利益的信息和社会公共信息的权利,知情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的人权,是公民实现自身其他权利的基础和前提。

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现状及改进意见

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现状及改进意见

本科毕业论文院系:管理学院专业:行政管理班级:2010 级 (1) 班作者:蒲剑星学号:1 1 0 5 0 6 3 2 6指导教师:刘小芳完成时间:2 0 1 4 年 4 月试论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问题及完善措施摘要如何高效的开展政府公共关系,更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网络公关无疑为政府提供了成本低效益高的新途径。

将网络运用到政府公共关系中来,在我国还处于萌芽时期,公众与政府对网络公关的了解程度还远远不够,造成了政府网络公关中一些怪相的出现,为了达到政府网络公关的目的,正确理解和使用网络公关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章秉承此原则,指出我国政府网络公关中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网络公关完善措施。

关键词政府网络公关形象措施On the Government Network Public Relations Problems and ImprovementMeasuresAbstract How to effectively carry out the government's public relations, better management of public affairs, public relations of the network will undoubtedly provide a new way of low cost and high efficiency for the government. The network is applied to the government public relations, in China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network public relations is far from enough, resulting in some odd government network public relation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government public relations of the network,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use the network public relations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this paper, 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 and points out some problems of our government public relations in the network, and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network of public relations.Keywords Government Network public relations Image Measures目录引言 ---------------------------------------------------------------------------------------------- 1 1.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主要形式 ---------------------------------------------------------- 21.1政府门户网站 ----------------------------------------------------------------------------- 21.2微博问政 ---------------------------------------------------------------------------------- 21.3电子邮件 ---------------------------------------------------------------------------------- 21.4政府网上聊天室、网络论坛-------------------------------------------------------------- 21.5网络新闻 ---------------------------------------------------------------------------------- 32.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特点 ---------------------------------------------------------------- 32.1公关成本的廉价性 ------------------------------------------------------------------------ 32.2公关关系的平等性 ------------------------------------------------------------------------ 32.3快捷时效性-------------------------------------------------------------------------------- 42.4公开监督性-------------------------------------------------------------------------------- 42.5官民互动性-------------------------------------------------------------------------------- 43.当前我国政府网络公关中存在的问题 ------------------------------------------------- 43.1官员对网络媒体的认识不到位 ----------------------------------------------------------- 53.2公关主体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和专业知识 ---------------------------------------------- 53.3网络公关客体的公众参与度不高 -------------------------------------------------------- 63.4门户网站、政务微博等建设没有落到实处 ---------------------------------------------- 63.5网络公关制度行为规范、安保措施尚不健全-------------------------------------------- 64.政府网络公关的完善措施 ---------------------------------------------------------------- 74.1转变政府官员观念,平等看待媒体,重视媒体 ----------------------------------------- 74.2加强网络公关队伍建设,提高公关人员的专业能力------------------------------------ 74.3完善网络公关实体资源,做好电子政务过程建设 -------------------------------------- 74.4综合运用网络媒介和传统媒介,提高传播的覆盖率------------------------------------ 84.5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构建和谐政府网络公关环境 -------------------------------------- 84.6政府网络公关必须遵循诚信原则 -------------------------------------------------------- 8结束语 ------------------------------------------------------------------------------------------ 10引言塑造形象是公关最基本的功能。

行政职能案例1

行政职能案例1

非典事件与治道变革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政府的治理之道发生了很大变化,政府职能得到迅速转变,政府行为越来越转向法制化,政府权力日益分散到经济、社会和基层政治结构,政府人事选拔任命和决策越来越民主化,政府运作逐渐透明化。

2002年秋冬之交开始,中国高层政治权力首次实现制度化交替,2003年春新一届政府正式执政,恰逢整个中国经济进入新的高速发展时期,政治稳定,万象更新,社会到处充满了活力,虽然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新政府踌躇满志,先制定各项工作的制度安排,然后开始针对性地逐项展开具体工作。

但不曾想,就在这一过程中,灾变出现了。

在已享受了20多年持续增长、刚开始过上较富裕体面生活的中国,开始出现全新的传染病:非典型肺炎。

该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且致死率达到3%以上。

此病2002年11月在广东发现首个病例,到4月下旬,全国各地除了个别省份,都报告发现病例。

亡羊补牢,犹未晚矣从公共政策角度来看,此病的爆发与广泛传播,与政策问题没有及时定位密切相关。

其原因有多方面,一是这种病本身是未知疾病,卫生部门需要掌握足够信息后才能了解其特征,确定新传染病的爆发模式,这是技术原因;二是改革开放20多年里,传染病防疫等公共卫生体系发展不健全,公共医疗体制等方面的社会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水平,也使得政府和社会未能及时掌握传染病发生、传播的情况;三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职能从政治工作转向经济建设为中心,一直把经济增长和确保经济增长的社会政治稳定当作核心政策目标,一旦发生传染病等公共问题,政府本能反应是为了不影响经济增长,不影响旅游、商务活动,尽量淡化处理。

这使得各方面无法及时全面地了解疫情。

人们虽然通过手机短信、网络论坛和电子邮件了解到一些信息,但大多支离破碎,相互矛盾,无助于准确识别真相。

此病传播到香港和台湾地区、新加坡,尤其是加拿大和美国,这才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注意,世界卫生组织应邀介入,各国政府和外国公司纷纷取消北京会议和旅游,并要求本国公民、留学生和非必要的使馆人员回国等等,这一切终于使非典问题演变成了变相的国际“制裁”。

第三代政治传播及其对政治的影响

第三代政治传播及其对政治的影响

第三代政治传播及其对政治的影响作者:刘文科张文静来源:《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第05期摘要:以新媒介的崛起为标志,第三代政治传播成为影响政治生活的重要力量。

它颠覆了传统的权力关系,使政治生活变得更加复杂。

认识和把握第三代政治传播及其基本特征,分析第三代政治传播对现代政治的影响,有利于更好地运作政治权力,促进政治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第三代政治传播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政治传播媒介立体化发展、政治传播深刻影响政治关系、政治传播职业化发展、政治活动营销化、政治传播互动性增强等。

第三代政治传播深刻影响着政治的诸多方面,包括对政治体系的影响,对政治过程的影响,政治生活的娱乐化,使西方民主政治经历了一个螺旋式的循环过程等。

关键词:第三代政治传播;基本特征;对政治的影响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1-新媒介的崛起使政治传播发生了重大变革,并深刻地影响着政治过程。

作为国际学界研究政治传播的主要代表人物,布卢姆勒(Jay G. Blumler)将这种发生了重大变革的政治传播称为第三代政治传播。

他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第一次政治传播变革发生于二战以后的二十年间,政治传播主要是由政党控制。

第二次发生于20世纪的60年代以后,能够覆盖全国的电视频道成为政治传播的主导媒介。

第三次则发生于现时代,新媒介成为政治传播的重要手段,政治传播媒介向立体化发展[1]。

第三代政治传播颠覆了传统的权力关系,使政治生活变得更加复杂,对政治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认识和把握第三代政治传播及其基本特征,分析第三代政治传播对现代政治的影响,有利于更好地运作政治权力,促进政治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一、第三代政治传播及其基本特征(一)第三代政治传播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介的崛起是第三代政治传播产生的标志。

1993年,美国科学家研制出了Mosaic浏览软件,并在四年之内迅速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国古代社会事务与公共管理的发展与变革

中国古代社会事务与公共管理的发展与变革

中国古代社会事务与公共管理的发展与变革中国古代社会事务与公共管理是一个丰富而复杂的话题,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教育、军事等各个方面。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从一个封建社会逐渐发展成一个庞大的帝国,其社会事务与公共管理也经历了不断的变革与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中国古代社会事务与公共管理的发展与变革。

一、政治领域的发展与变革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经历了多次演变,从封建王朝的建立到帝国的诞生,再到封建专制体制的确立。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事务与公共管理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早期的政治体制主要以封建制度为基础,君主通过封建制度来管理国家和地方事务。

然而,在统一的帝国建立后,政治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封建制度逐渐被集权的中央政府所取代,皇帝成为最高统治者,行使着无上权力。

公共管理机构也相应地发生了变革,官僚体系逐渐形成,并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官员,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公正和公平。

二、经济领域的发展与变革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也对社会事务与公共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农耕社会到手工业制造业的兴起,再到商业活动的繁荣,经济的不断发展也促使了公共管理机构的建立和完善。

在农耕社会中,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的分配和管理对社会事务起着关键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手工业制造业逐渐兴起,手工业作坊和行会等组织形式涌现,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到了商业繁荣的时期,公共管理机构也不断壮大,例如市场管理、商会组织等的建立,为商贸活动提供了规范和保障。

三、法律领域的发展与变革法律是社会事务和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盗窃、杀人等个体行为的惩罚,到国家法律的建立和完善,法律在中国古代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变革。

早期的法律主要是以习俗和家族规矩为基础,以宗法制度为主导。

然而,随着国家的统一和法制的进步,法律逐渐从家族和个体行为的调解转变为国家权威的行使。

在中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法律典籍和刑律以及成文法出现,这些法律文化的发展为社会事务和公共管理提供了明确的准则。

中华民国时期的政治实践与制度建设

中华民国时期的政治实践与制度建设

中华民国时期的政治实践与制度建设中华民国时期,从1912年至194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政治实践与制度建设的关键阶段。

这个时期的政治实践和制度建设,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政治实践1.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与共产党共同合作,进行了一系列革命斗争,推翻了清朝统治。

国共合作的核心是三民主义,即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民生幸福。

通过联合抗日、反对北洋军阀,国共两党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建设与发展。

2. 新文化运动与政治改革新文化运动是中华民国时期的一场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也成为了中国现代化的起点。

在这场运动中,人们开始提倡民主、科学、自由等新观念,反对封建思想和旧社会的束缚。

同时,新文化运动也推动了政治改革,包括新文化运动领导人倡导的言论自由、新闻自由等。

3. 政党制度与多党竞争中华民国时期建立了政党制度,政党在政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民党成为了执政党,共产党是主要的反对党,还出现了一些其他小的政党。

政党制度为政治稳定和和谐的发展提供了机制,同时也为多元化的政治竞争提供了平台。

二、制度建设1. 宪政思想与宪法实施中华民国成立后,推行了宪政制度,宪法成为国家的基本法律。

孙中山提出了"政治权利尽在人民"的口号,并从西方国家借鉴了一些制度和理念,如分权制衡、三权分立等。

宪法实施的初衷是保障国家的民主和法治,但由于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的制约,宪政的实践并未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

2. 地方自治与行政机构改革中华民国积极推动地方自治制度的建设,通过赋予地方政府自治权限,加强地方事务的管理和决策能力。

同时,中央政府进行了行政机构的改革,建立了现代化的政府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

3. 社会保障与公共事务中华民国时期,政府积极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建立了一些基本的社会保障机构和制度,如养老、医疗、教育等。

同时,政府还关注公共事务的发展,如基础设施建设、文化艺术事业的推动等。

中国政治新闻观后感

中国政治新闻观后感

中国政治新闻观后感
最近观看了不少的中国政治新闻报道,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的发展和变化。

首先,我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非常完善。

在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制度。

它保障了人民的权利和利益,使得人民能够参与到国家事务中来。

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促进了政党的合作与协调,提高了政府的决策效率和执行力。

这些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其次,我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非常迅速。

近年来,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

这得益于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实行的政策,包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创新等措施。

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也为国家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我认为中国的文化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中国文化的传播,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开始关注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

这种文化影响力的扩大,不仅有利于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也有助于推动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总之,通过观看中国政治新闻报道,我深刻认识到了中国的发展和变化。

我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将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政治与社会变革

中国政治与社会变革

中国政治与社会变革中国政治与社会变革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话题。

作为一个经历了颇多变革的国家,中国在政治和社会层面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中国政治与社会所发生的变革,包括政治体制的改革、社会结构的变迁、人们的观念转变等。

一、政治体制的改革中国政治体制的改革是近年来中国最重要的变革之一。

改革的目标是打破过去高度集中的权力结构,实现权力的制约和平衡。

这一改革的核心是在政府层面实施的,包括推行法治原则、完善选举制度、加强监察体系等。

这些改革使得政府权力更加透明、合法,减少了腐败和滥用权力的现象。

二、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主要体现在城乡差距的缩小、阶级分化的加剧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等方面。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城乡差距逐渐减小。

同时,中国社会的阶级差距也在扩大,中产阶级的兴起使得阶级分化更加明显。

此外,中国也在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努力实现由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变,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三、人们的观念转变中国政治与社会的变革也伴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

传统的价值观念正在被现代化的理念所代替。

例如,过去对权威的绝对尊崇正在逐渐被对法治的尊重所取代。

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人权利和自由,增强了对公民权益的意识。

此外,人们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度也在增加,通过互联网等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更方便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参与社会讨论。

四、政治与社会变革的挑战尽管中国政治与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但在这一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其中之一是如何平衡稳定和变革的关系。

政治改革和社会变革常常伴随着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动荡,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保持稳定。

另外,巨大的人口基数和地域差异也给政府管理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挑战,需要寻找更加适合中国国情的解决方案。

总而言之,中国政治与社会变革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

政治体制的改革、社会结构的变迁、人们观念的转变等方面都在推动着中国的发展。

尽管面临一些挑战,中国政治与社会变革的进程仍然在不断前进。

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经济管理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研究的可视化分析金春玉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国内对政府公共关系的研究逐渐增多,研究的内容纷繁复杂。

为了给读者一个直观的认识,本文以CNKI中2009年-2018年政府公共关系和政府公关文献为对象,采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来揭示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研究的现状。

主要从发文量、关键词聚类图谱和时区图多个方面,统计相关数据,绘制知识图谱。

揭示了政府公共关系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府危机公关、政府形象、社会关系和新媒体等上,研究前沿是政府形象、政府危机公关和新媒体方面。

关键词:政府公共关系;CiteSpace;危机公关中图分类号:D035.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24-0031-02引言近年来,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演进,人类面临的风险骤然增多。

各种矛盾事件的升级以及冲突的演进,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政府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此外,民主化浪潮的推进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政府公共关系逐渐成为世界民主化进程中研究的热点。

有学者从政府公共关系的重要性角度指出有效的政府公共关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和效益,推进政治民主化,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1]张岩松,张言刚指出政府公共关系是为了更好地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而运用传播手段与社会公众建立相互理解、相互适应的持久联系,以便在公众中塑造政府的良好形象。

[2]刘梦琴,刘智勇将政府公共关系原则列为:诚实守信原则、互利互惠原则、立足长远原则、公开透明原则和遵守国际惯例原则。

[3]吕瑛,丛志杰从政府公共关系的核心和本原视角出发指出政府公共关系价值的本原回归为公共性,强调以合乎道德的行政行为服务于公共利益。

[4]总之,政府公共关系发展的如火如荼,民众与政府的互动领域不断扩展,政府公共关系的作用程度逐渐加深,国内学者对政府公共关系所做的研究也是浩如烟海。

本文主要采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近年来国内的政府公共关系研究进行梳理,归纳出研究的热点和研究前沿,方便学者对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研究有个直观的认识。

从公共新闻到公民新闻——融媒体时代民生新闻传播的发展前瞻

从公共新闻到公民新闻——融媒体时代民生新闻传播的发展前瞻

导语传播者,这种开放性带来了信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缺乏专业编辑和记者的判断和指导等。

公共新闻到公民新闻的转型是民生新闻传播应对融媒体时代的重要阶段,寻找适合的发展之路,才能谋得永续发展。

1.民生新闻传播表现出的掣肘于融媒体传播时代的若干行为片化阅读习惯、缺乏专业判断等问题所带来的挑战,亟待通过加强媒体素养教育、鼓励媒体建立负责任的报道以及强化传播策略等方式来推进新一轮的新闻传播转型。

体普及的情况下,每天产生的信息量呈爆炸性增长。

人们通过新闻网站、社交媒体平台和手机应用程序接收到大量的新闻、文章、视频和图片等内容,其中包括与民生相关的新闻报道。

然而面对如此庞大的信息量,公众往往感到不知所措。

信息过载让公众很难筛选和辨别真实可信的民生新闻。

由于信息的泛滥,公众需要从海量的信息中寻找可信的消息来源和权威的报道机构。

94取信息。

这样的阅读方式可能导致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层面,没有办法全面地了解背后的原因、影响和解决方案。

其次,碎片化阅读习惯限制了公众对民生问题的综合思考和分析。

[2]快速浏览信息会使公众只关注头条新闻或热点话题,而忽视一些相对较为复杂和深入的报道。

这种片面的关注导致公众对民生问题的认识缺乏全面性,并可能容易受到某些媒体或观点的影响。

此外,碎片化阅读习惯也会降低公众对深度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需求。

2.公共新闻向公民新闻转变的理论基础从公共新闻向公民新闻的转变过程涉及技术、社会和观念等多个层面变化,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

公共新闻和公民新闻是两种不同的新闻模式,它们之间的转变过程基于以下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参与民主理论、社会媒体理论、民众传媒理论以及可视化传播理论依据。

第一,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们对于世界的理解是在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共同构建的。

之前公众更多的是接受媒体提供的信息,而在公民新闻中,公众更倾向于主动参与和共同建构新闻事件的观点和诉求。

第二,参与民主理论。

政府公共关系知识点

政府公共关系知识点

书本知识点第一章:公共关系:公共关系是特定的社会组织和个人为塑造良好的形象,通过传播沟通的手段争取公众理解和支持的一种管理职能。

政府公共关系:政府公共关系是指政府为了争取公众对政府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在公众中塑造良好形象,运用传播沟通手段处理和协调与公众的关系,以便更好地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一系列活动。

什么是公共关系?公共关系的本质是什么?公共关系就是一个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其本质属性是传播沟通。

公共关系的本质在于追求,一种真正的公共性,即公共关系的主体——组织机构而言,如何在一个平台生更好地与其特定公众不断交流,达成共识,从而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达到双赢的局面。

政府的本质是什么?政府作为社会事务的指挥管理和调控中心,来协调社会关系,达到既定的行政目标政府公共关系的公共性体现在什么地方?第二章政府公共关系:是政府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手段,在行使其职能过程中与社会公众进行平等互动的交流,从而争取达成共识,创造和谐环境公众:公众即与公共系主体利益相关并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个人、群体、组织.传播: A.信息传递B. 双向交流C. 信息共享公众认知:双向沟通原则:是传者和受者双方相互传递、相互理解的信息互动过程简述政府公共关系与企业公共关系的区别和联系。

简述政府公共关系成长的六个时期。

简述公共关系和政府公共关系的定义简述公众之间“良好关系”的特征。

造成政府公共关系的目标具有特殊性的原因是什么?政府公共关系的目标有哪些?1 促进公众认知是政府公共关系的首要目标2 提高政府的知名度和美誉度3 最终目标是提高社会效益第三章阐述中国政府公共关系的现状1地方政府政府的意识淡薄2政府公关技巧的缺乏3政府公关亟需专业化美国公共关系的发展的四个阶段孕育时期(巴纳姆时期)公众受愚弄——形成时期(艾维李时期)公众必须被告知——发展时期(伯尼斯时期)投告知所好——兴盛时期(卡特利普时期)政府和公众之间双向对称中国政府关系的进一步完善1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和完善2政府管理透明度的提高,电子政务的推广和发展3 政府传播的及时性和互动性增强,政务微博的蓬勃发展中国特色的政府公共关系主要体现在1 中国政府公共关系的核心思想是为人民服务2中国政府公共关系必须为市场服务3中国政府公共关系必须继承传统文化第四章公关意识:公关意识指经过思考对公关本质属性特征作用及活动规律方法等形成系统的认知公关素质:法律道德素质文化与技能素质仪态风度素质公关能力:公关能力是指有目的有计划的为改善或维持某种公共关系而进行的事件活动创新能力应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谈谈政府公共关系组织机构的“中介”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革(李永志08政本二班学号:200833010219)1949年后中国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演变成“强国家─弱社会”模式。

改革开放使这一模式在经济领域有了重大改变,但国家并未积极推动社会自主能力的提高,国家与社会之间缺乏充分有效的联结组织来表达社会的利益、减缓国家对个人的直接压力,现有的许多社会团体不过是行政性组织的变种。

今后中国社会的自主能力需要不断提高,应当落实公民的“结社权利”和“出版权利”,建设民主制度,构筑国家─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

一、改革开放前国家与社会的关系1949年之后,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上,中国发生了不同于数千年历史的根本性变化,开始了“国家改造社会”的运动,致使国家权力比先前任何历史时期都更具渗透性和覆盖性。

通过土地改革、“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人民公社化”等措施,打破了建立在血缘、地缘基础上的社区共同体,在实行国有化、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同时,逐步把农村的经济组织政治化,政治权力扩充至以前从未被国家触及到的村庄之中,从而把广大农村社会纳入到国家管理的框架之中。

对于两千年来未有重大变化的中国农村来说,从合作化到“人民公社”无疑是一场彻底的政治重建工程。

首先,合作化削弱了家庭的生产功能,一种新型的超家族权威取代了传统的负责村社公共事务的自发组织,以动员村民从事集体行动。

其次,“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将国家的政治权力进一步延伸到对农民家庭的严密控制。

这样,农村在生产、生活上长期的自然状态被有计划的管理控制所取代。

对粮食的“统购统销”进一步限制了市场和货币的使用范围,使国家可以通过价格“剪刀差”把资源从农村转移到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中。

这样,整个社会的组织系统演变成了执行以党的意志体现出来的国家意志的工具。

经过对社会的“拯救、领导、限制、改造、规划”,国家变得无所不在,无往不胜,而社会则成为一个虚拟、抽象的符号,从此中国的国家与社会两者的关系呈现为极端的“强国家─弱社会”模式。

2024主题教育政治素质方面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及个人查摆存在的问题10条

2024主题教育政治素质方面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及个人查摆存在的问题10条

2024主题教育政治素质方面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及个人查摆存在的问题10条2024年,主题教育将在中国全面展开,目标是提升公民的政治素质。

然而,在这一方面,存在一些差距与不足,同时也有我个人需要查摆的问题。

以下将分别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寻找改进与提升的方法。

一、差距与不足1. 学校教育不够深入:尽管在课堂上有政治教育的内容,但缺乏机会让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政治话题,导致他们对政治素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较为薄弱。

2. 媒体的参与不足:虽然媒体在报道政治新闻方面做得较好,但缺乏培养公民参与和思考的氛围,缺乏对政治话题的深入解读和引导,使公民在政治素质方面的提升受到限制。

3. 缺乏社会参与机会:大部分公民没有参与政治决策和公共事务的机会,缺乏与政治交流的平台,使得他们对政治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的知识层面,无法全面理解和应用政治意识和技巧。

4. 对政治参与的误解:部分公民存在对政治参与的误解,认为政治只是权力斗争的工具,缺乏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和热情,导致政治素质的提升受到限制。

5. 政治素质教育内容单一:当前政治素质教育主要集中在宪法和法律的知识教育上,忽视了政治的广度和深度,导致公民在政治素质的其他方面掌握不足。

二、个人存在的问题1. 对政治进程的理解不足:对政治的历史和现实了解不够,对政治进程的理解和把握不足,在面对复杂的政治环境时容易被误导和影响。

2. 缺乏政治参与的经验:由于缺乏政治参与的机会和经验,对政治参与的方式和途径不熟悉,导致政治素质的发展受到限制。

3. 政治参与的被动性:对政治参与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多地以被动接受政治信息为主,而缺乏对政治事务的关注和主动作为。

4. 自身政治敏感度不足:对政治事件和政治信息的敏感度不高,容易忽视重要的政治变化和议题,导致在政治素质的发展中存在滞后。

5. 缺乏政治辩证思维:对政治问题缺乏辩证思维和全面考虑的能力,容易陷入片面和偏颇的观点,影响对政治素质的全面提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世纪后中国政治与公共事务报道领域的变化
进入21世纪后的这十年,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十年,在政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过程中随之我们也能够看到我国在政治与公共事务报道领域的变化。

这种变化总体上趋于更加公开化、透明化,以更加负责的态度对来进行。

上个世纪末的几十年,我国在传统的体制下,人们更多地强调宣传功能和意识形态属性,强调媒体在传播党和人民的声音、传播先进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所应发挥的作用,而相对弱化了新闻媒介监视环境、协调社会、传承文化和提供娱乐的基本功能,忽视了媒体在公共事务报道中的其他作用。

媒介“喉舌”的工具性被发挥到极致,充当着各级政府的胜利摇旗呐喊的小号手,公共事务报道并没有真正触及到老百姓最关心利益最密切的领地。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和政府职能由全能性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政府管理社会的方法从行政管理进一步向公共管理转变,公共事务的管理主体日趋多元化,手段趋于多样化,正在形成以政府为核心的、多元的、开放的公共管理体系,对公共事务的管理越来越依靠社会自身的力量。

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媒体的重要性日益凸现,越来越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中国的政治与公共事务报道也呈现出不同于传统体制下媒体的新的特点。

一、受众需求成报道中心思想。

大众传播的首要功能,就是向受众连续不断地传播大量的信息。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媒体通过持续公开地向大众提供信息,满足社会的信息需求,成为人们互相沟通的重要渠道,真正成为了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重要载体。

各种重要的信息,上至十七大的报告,下至生活用品涨价,人们都是通过媒体在第一时间知道。

以08年为例,从年初南方遭遇严重雪灾开始,到拉萨的3.14事件,再到5.12汶川地震,以及北京奥运会的相关报道、三聚氰胺事件,等等。

在针对上述公共事务的报道中,各路媒体尽显神通,全面报道事实真相,满足了受众基本的知情权同时也反映了各种声音和社会各方诉求。

二、媒体成社会的预警者。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既是发展关键期,同时又是矛盾凸显期,人们迫切需要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提前预警,以便及时防范和应对危机。

政府虽然拥有高度发达的科技手段和众多的信息搜集渠道,但是决策者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他们不可能对所有的事务都保持高度的灵敏度和回应力。

媒体由于触角遍布全社会,时刻监视着社会和自然界的风吹草动,并通过新闻报道告知公众,因此成为现代社会名副其实的“守望犬”。

我国媒体社会风险的守望职能越来越清晰地表现出来。

例如2001年银广夏事件、2005年肯德基食品中发现苏丹红、安徽爆发流脑疫情等,媒体对正在发生的或者潜在的危险向社会发出的警告,促使公众和政府注意,采取正确的措施,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有效避免了危机的爆发或者减轻危机的危害。

三、实施舆论引导
突发事件出现之后,政府在舆论引导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不直面媒体、压制消息传播、封杀传播渠道,等等,这些问题所造成的后果,不仅是影响整个事件的处置,引发危机的连锁反应,还会损害政府的形象。

例如,2003年SARS 发生,信息通道的阻塞,导致谣言四起,造成了极大地社会混乱。

媒体和政府的公信力差点毁于一旦。

经历了这次危机处理的教训,2009年政府和媒体在处理另一例公共卫生危机“猪流感”时就相对成熟很多。

不仅在第一时间发布有关流感疫情的最新动态和感染病例,还不断通过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寻找积极因素,实现公众焦点的良性转移。

例如,广泛宣传“流感可控可防可治不可怕”,报道感染者至于成功的病例,运用专家和舆论领袖人物的权威引导舆论,极大地安抚了公众焦虑和不安的情绪,有利于加快危机的解决。

四、媒体舆论监督力度加大
我们知道人民群众的监督权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媒体来实现的。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媒体监督功能不断强化。

近些年国内发生的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例如山西繁峙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安徽劣质奶粉事件、北京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等,正是因为媒体监督的存在,才使得这些事件进入人们的视野,才使得官员的渎职行为被曝光。

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也正是因为媒体的曝光而使事件真相大白于天
下,导致不合理不合法但却实施了21年的《城市流浪人员乞讨收容遣送办法》被终止。

这些事件说明,舆论监督的力量非常巨大。

但是在传统的体制下,各级媒体是各级党委政府的舆论工具,和党委政府是上下级的关系,这种关系使得媒体难以开展舆论监督,即使中央媒体开展舆论监督有时也举步维艰。

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在高速发展中,目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危机频发,加上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这就对中国的政治公共事务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要进一步引领各种媒介,利用好媒介,更好的通过政治与公共事务报道来应对各种危机,从而把危机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