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七略》《汉书·艺文志》中的兵书分类
四部分类法的确立
四部分类法的确立二、四部分类法的确立和《xx经籍志》(一)xx的《中经新簿》刘向、刘歆父子的《别录》、《七略》和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所立六略,按今天通行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衡量,六艺略大半属于经部,诸子、兵书、数术、方技四略均属子部,诗赋略属集部,未给史书设立部类,而将《国语》、《战国策》、《太史公》(《史记》)等史书纳于六艺略春秋类之中。
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史书的数量不多,尚不足以单独立部类。
东汉魏晋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图书的数量大大增加,东汉以后国外传来并译成汉文的佛经、本土新出的道教图籍、起居注、地方志、氏族谱等都难以归入六略中,图书的实际情况,需要重新整理编目,并按图书内容改进分类方法。
西晋时期,出现了荀勗编定的新书目《中经新簿》。
《xx·经籍志·序》说:“魏秘书郎郑默始制《中经》。
荀勗又因《中经》更著《新簿》。
分为四部,总括群书。
一曰甲部:xx六艺及小学等书;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三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四曰xx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但录题及言……至于作者之意,无所论辨。
”可见荀勗是在曹魏政权校书编目而成的《中经》的基础上,校理西晋藏书而编著出《中经新簿》的。
荀勗《中经新簿》的最大贡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将《七略》、《汉书·艺文志》习用的图书六分法,改为四分法,即将图书分为甲、乙、丙、丁四类,按其收录的图书内容看,约分别相当于后世习用的经、子、史、集四部。
二是将史书单独立为部类,与其余三部并列,以反映当时书籍的实际情况。
但荀勗仅记每书书名,加上简单的注释(作者、卷数、存佚情况等),而不再像刘向那样为每部书撰写一篇叙录。
因此,《中经新簿》相对于《七略》、《汉书·艺文志》当更加简明,但在学术上的作用却降低了。
西晋末,书籍在战乱中大半散佚,晋元帝建立东晋政权后,大力搜求遗书,又经二三十年的努力,由著作郎李充编撰了《晋元帝四部书目》。
汉书艺文志、兵书略
《蘇子》、蒯通、陸賈、淮南王二百五十九種,出《司
馬法》入禮也。
權謀者,以正守國,以奇用兵,先計而
後戰,兼形勢,包陰陽,用技巧者也。
《楚兵法》七篇。圖四卷。
《蚩尤》二篇。見《呂刑》。
《孫軫》五篇。圖二卷。
《繇敘》二篇。
《王孫》十六篇。圖五卷。
楊僕捃摭遺逸,紀奏兵錄,師古曰:“捃摭,
謂拾取之。捃音九問反。摭音之石反。”猶未能備。
至於孝成,命任宏論次兵書為四種。
武備也。《洪范》八政,八曰師。孔子曰為
國者“足食足兵”,師古曰:“《論語》載孔子
之言。無兵與食,不可以為國。”“以不教民戰,
是謂棄之”,師古曰:“亦《論語》所載孔子之言,
非其不素習武備。”明兵之重也。《易》曰“古
者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
下”,師古曰:“《下繫》之辭也。弧,木弓也。
剡謂銳而利之也,音弋冉反。”其用上矣。後世
燿金為刃,割革為甲,師古曰:“燿讀與鑠同,
謂銷也。”器械甚備。下及湯武受命,以師克
亂而濟百姓,動之以仁義,行之以禮讓,《司
馬法》是其遺事也。自春秋至於戰國,出奇
設伏,變詐之兵並作。漢興,張良、韓信序
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刪取要用,定著三
十五家。諸呂用事而盜取之。武帝時,軍政
故附于兵法焉。蹵音子六反。鞠音巨六反。”
右兵技巧十三家,百九十九篇。省
《墨子》重,入《蹵鞠》也。
技巧者,習手足,便器械,積機關,以
立攻守之勝者也。
凡兵書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圖
四十三卷。省十家二百七十一篇重,入《蹵鞠》一
中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别录》、《七略》之编撰
中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别录》、《七略》之编撰作者:马光华韩茜滑小莉周怡来源:《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年第02期[摘要]史学家范文澜称赞:“西汉有《史记》《七略》两大著作,在史学史上是辉煌的成就。
”本文新考证继司马迁编撰《史记》之后,刘向又在其地:汉天禄阁、石渠阁(西安历史文化遗址)编撰《别录》、其子刘歆在此继承父业、编撰完成的我国第一部分类目录——《七略》,编撰起止时间:约为“汉河平三年”(公元前二十六年)——“汉哀帝建平三到四年”(公元前两年到公元前三年) ;并对其校书及参编人员进行了新增再探——《别录》、《七略》的又几位参编者——班斿、王龚等。
[关键词]《别录》;《七略》;汉天禄阁;刘向与刘歆;班斿;数术略;[中图分类号]G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49(2020)02-0049-04Abstract:Fan Wenlan, a historian, praised that "there were two major works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records of history and seven strategies, which were brilliant achievements in the history of history." In this paper, after Sima Qian's compilation of historical records, Liu Xiang compiles "bielu" in Tianlu Pavilion and Shiqu Pavilion of Han Dynasty (Xi'a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te), and Liu Xin, his son, inherits his father's work and compiles the first catalogue of classification in China - qilue. The compilation starts and ends in about three years of hanheping (26 B.C.) - "the third arrival of Jianping, Emperor AI of Han Dynasty" Four years (from two to three B.C.); and the new and re exploration of its school books and its staff - the other several editors of bielu and qilue - Banqi, Wanggong, etc.Key word:Qilue; Tianlu Pavilion of Han Dynasty; Liu Xiang and Liu Xin; Banqi; shushulue;引言關于经典文献、我国第一部分类目录——《七略》及其雏形《别录》,其研究已达数千年之久,且有各学科学者参与。
四部分类法由初创至成熟的发展史
四部分类法由初创至成熟的发展史摘要:我国古代图书分类主要以四部分类法为主,其从初创至完全成熟,大致经历了由七分法到四分法以至最终确立四部分类法的阶段。
汉刘向父子的《七略》开我国图书七分法的先河;而唐初官修《隋书·经籍志》以首次用经史子集四部命名分类的方式正式确立了四分法在古代目录学中的地位;直到清乾隆敕修《四库全书总目》,集四分法之大成,类目空前细密,分合也更趋合理,达到了我国古代四部分类法的高潮。
关键词:四部分类;七略;隋志;四库全书总目我国古代盛行的图书分类法,叫做四部分类法,其四大基本部类为“经、史、子、集”。
四分法发端于魏晋时期,至唐人编撰《隋书·经籍志》才正式确定“经、史、子、集”的名称和顺序。
一、有关四部分类法的简介(一)含义:经、史、子、集是我国图书分类的名称,统称“四部”,又可分为甲部、乙部、丙部、丁部。
“经部”指儒家的经典。
经部之下又有小类。
“史部”即历史,包括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
“子部”包括政治、哲学、科技和艺术等类的书。
“集部”收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著作等。
经部代表著: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史部代表著:《史记》、《资治通鉴》。
子部代表著:《老子》、《庄子》。
集部代表著:《李太白集》、《杜工部集》。
这种四部分类法自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了,作为一种传统分法,它在类分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二)有关目录:四部分类法是目录学分类法中的一种,熟悉目录学的知识有助于对四部分类法的了解。
因此我们有必要掌握有关目录学的知识。
目录分“目”与“录”两部分。
其中“目”指目次,为一书之篇名和次第,即《汉志》所谓“条其篇目”。
目录之“录”即指将校雠整理情况、著者生平、内容大要撰成的一篇叙录,即《汉志》所谓“撮其旨意”。
《七略》、《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比较探析
术 价 值 . 有 对 一 书 作 叙 录 、 题 等 。 录 书 是 我 们 明 了 刘 向 《 录 》 刘 歆 《 略 》 分 类 体 系 , 代 了 又 解 目 别 和 七 的 交
读 书 治 学 的 向 导 . 了 解 古 代 典 籍 流 传 状 况 的重 要 《 志 》 《 略 》 因袭 关 系 。 是 汉 与 七 的
先 秦 古 籍 必 备 的 目 录 书 。 是 我 国 先 秦 及 汉 代 众 多 文 章 篇 目 的 记 载 . 录 ” 对 “ ” “ 领 ” 包 括 成 它 “ 是 目 的 总 ( 目录 工 作 者 、 家 、 者 智 慧 的 结 晶 , 中 国 目录 学 书 过 程 、 容 简 介 、 术 流 变 、 者 的 评 介 等 ) 目录 专 学 是 内 学 作 , 的 开 篇 之 作 。 《 书 ・ 籍 志 》 以下 简 称 《 志 》 是 学 一 经 萌 芽 ,叙 录 ” 成 为 不 可 或 缺 的 部 分 作 为 隋 经 ( 隋 ) “ 就
继 《 志 》 后 的 又 一 部 重 要 史 志 目 录 , 录 魏 晋 南 国 家 藏 书 著 录 的 史 官 目 录 , 汉 志 》 乎 包 举 了 各 门 汉 之 著 《 几 北 朝 及 隋 代 的 图 书 存 佚 状 况 . 了 解 汉 魏 六 朝 及 隋 学 科 、 术 流 派 。 《 文 志 》 《 书 》 述 文 化 学 术 是 学 艺 是 汉 专
、
体 例 因 袭 比 较
《 略 》 刘 向 的 儿 子 刘 歆 嗣 父 之 业 , 刘 向 种 分 类 法 便 于 形 成 一 个 更 为 完 整 、 更 加 切 合 实 际 , 七 是 在 《 录 》 基 础 上 总 括 群 篇 . 其 指 要 , 写 成 的 。 并 能 客 观 反 映 和 适 应 当 时 历 史 条 件 下 图 书 分 类 体 别 的 撮 编 包
汉书艺文志兵书略
兵書略 《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圖九卷。師古 曰:“孫武也,臣於闔廬。” 《齊孫子》八十九篇。《圖》四卷。 師古曰:“孫臏。” 《公孫鞅》二十七篇。 《吳起》四十八篇。有《列傳》。 《范蠡》二篇。越王句踐臣也。 《大夫種》二篇。與范蠡俱事句踐。 《李子》十篇。 《娷》一篇。師古曰:“娷音女瑞反, 蓋說兵法者,人名也。” 《兵春秋》一篇。 《龐煖》三篇。師古曰:“煖音許遠反, 又音許元反。” 《兒良》一篇。師古曰:“六國時人也。 兒音五溪反。” 《廣武君》一篇。李左車。 《韓信》三篇。師古曰:“淮陰侯。” 右兵權謀十三家,二百五十九篇。 省伊尹、太公、《管子》、《孫卿子》、《鶡冠子》、 《蘇子》、蒯通、陸賈、淮南王二百五十九種,出《司 馬法》入禮也。 權謀者,以正守國,以奇用兵,先計而 後戰,兼形勢,包陰陽,用技巧者也。 《楚兵法》七篇。圖四卷。 《蚩尤》二篇。見《呂刑》。 《孫軫》五篇。圖二卷。 《繇敘》二篇。 《王孫》十六篇。圖五卷。 《尉繚》三十一篇。 《魏公子》二十一篇。圖十卷。名無 忌,有《列傳》。 《景子》十三篇。 《李良》三篇。 《丁子》一篇。
Hale Waihona Puke 《項王》一篇。名籍。 右兵形勢十一家,九十二篇。圖十 八卷。 形勢者,雷動風舉,後發而先至,離合 背鄉,變化無常,師古曰:“背音步內反。鄉讀 曰向。”以輕疾制敵者也。 《太壹兵法》一篇。 《天一兵法》三十五篇。 《神農兵法》一篇。 《黃帝》十六篇。圖三卷。 《封胡》五篇。黃帝臣,依托也。 《風後》十三篇。圖二卷。黃帝臣, 依托也。 《力牧》十五篇。黃帝臣,依托也。 《鵊冶子》一篇。圖一卷。晉灼曰: “鵊音夾。” 《鬼容區》三篇。圖一卷。黃帝臣, 依托。師古曰:“即鬼臾區也。” 《地典》六篇。 《孟子》一篇。 《東父》三十一篇。 《師曠》八篇。晉平公臣。 《萇弘》十五篇。周史。 《別成子望軍氣》六篇。圖三卷。 《辟兵威勝方》七十篇。 右陰陽十六家,二百四十九篇,圖 十卷。 陰陽者,順時而發,推刑德,隨斗擊, 因五勝,師古曰:“五勝,五行相勝也。”假鬼神 而為助者也。 《鮑子兵法》十篇。圖一卷。 《五子胥》十篇。圖一卷。 《公勝子》五篇。 《苗子》五篇。圖一卷。 《逢門射法》二篇。師古曰:“即逢 蒙。” 《陰通成射法》十一篇。 《李將軍射法》三篇。師古曰:“李 廣。” 《魏氏射法》六篇。 《強弩將軍王圍射法》五卷。師古 曰:“圍,鬱郅人也,見《趙充國傳》。” 《望遠連
《七略》
《七略》我国从汉代开始,出现了根据学术渊流、著述流别而制定的书籍分类法和图书目录。
真正具有独立意义的第一部正式图书分类法是刘歆的《七略》。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汉成帝河平三年(前26年)曾组织人力对国家藏书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整理,诏学有专长的“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
所校之书均由刘向顺其篇章,撰写叙录,呈奏皇帝,并将这些叙录汇编成《别录》20卷,刘向死后,其子刘歆继承父业,以《别录》为基础,“撮其指要”编成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一书为著录单位的系统藏书目录《七略》七卷。
对于《七略》阮孝绪说:“子歆撮其指要,著为《七略》,其一篇即六篇之总最,故以辑略为名,次六艺略,次诸子略,次诗赋略,次兵书略,次数术略,次方伎略”。
分所录图书为六略,即六类,并冠之“总最”名“辑略”,故称七略。
然而《别录》、《七略》早已亡佚,但《汉书·艺文志》即改编《七略》而成,对此有明确交代:“今删其要,以备篇籍”。
因此,可以根据《汉书·艺文志》推知,其中《辑略》是对全书的总说明,不属图书分类范围,所以说,刘歆是用六分法部类群书的。
其著录层次是,略下有种,种下有家,家下列书名。
条列如下:辑略;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诸子略(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诗赋略(屈原等赋、陆贾等赋、孙卿等赋、杂赋、歌诗);兵书略(权谋、形势、阴阳、技巧);术数略(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方技略(医经、经方、房中、神仙)。
《七略》是我国第一部官修的群书分类目录。
其分类方法是:依据学术性质区分,同类书籍以时代先后为序次。
凡书不成一类者,附入性质相近之类;学术性质相同者,依派别或体裁的歧异分类。
又一书可入二类者,著明互见;有单篇可入他类者,则裁编别出,书之叙录则摘录附见。
《七略》的出现,标志着汉代已将分类思想具体运用到文献整理和文献著录,这对保存古代历史文献起了巨大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
《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汉书·艺文志》是我国首部史志目录,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大型国家文献分类目录。
东汉史学家班固作《汉书》以记载自秦以来到王莽篡汉之断代史,该书中记载律历、礼乐、刑法等“十志”,是对西汉及先秦社会的典章制度、风俗文化的总结,《汉书·艺文志》是“十志”之一,是据刘歆《七略》增补、删削而成的,是对西汉先秦时书目的目录著录。
把天下图书分为:(1)六艺略,著录极易、诗、书、礼、趣、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九类图书,这些都就是儒家经典或与儒家经典有关的著作。
(2)诸子略,著录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著作。
(3)诗赋略,著录了辞、诗赋、歌诗等五类文学作品。
(4)兵书略,著录了兵权谋、兵形势、阴阳、兵技巧四类军事文献,包括了战略思想、战术技巧各个方面。
(5)数术略,著录了天文、历谱、五行、蓍龟、卤占到、形法六类图书。
(6)方技略,著录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著作,大体上是医学科学及方士巫术两方面的杂拌。
以上六略三十八类,共著录了当时可以看到的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图书。
清代史学家王鸣盛在《十七史深究》中评价《汉书·艺文志》“未通《汉书·艺文志》,不可以念天下书。
艺文志者,学术之眉目,著述之门户也。
”《汉志》不仅是我国史志目录的开山鼻祖,其中也包含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文献目录。
“方技略”就是专为医药文献专门编订的目录,其中把方技类的文献书目列为四大类,又把每类医籍的具体篇目详细开列,即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及其下各目。
《汉志》不仅以“六分法”为核心,以文献内涵功能展开著录分类,还以总论、四书为辅助手段,阐明了先秦至汉代包含医史文献在内的中华文化学术总体发展脉络。
通过研究《汉志》中的医学文献目录,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反映当时医药活动的医史资料信息。
而其中所体现的医学史观及所蕴涵的医学思想理念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时官方的正统观念,同时也留下了作者班固医学史观和医学思想的深深烙印。
简述《汉书.艺文志》的六种分类
简述《汉书.艺文志》的六种分类《汉志·艺文志》是班固在刘歆《七略》的基础上删节其要而成,而《七略》又是在《别录》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别录》是汉成帝河平二年(前27)开始的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整理群书的产物。
这次整理群书,集中了当时有代表性的一大批学者。
《别录》《七略》是这次校书的理论总结,是集体智慧的产物,它比较系统地反映了当时学术界对传统文化的基本看法。
所以《汉志·艺文志》的文学思想,实际是西汉后期代表性的文学思想。
《汉志·艺文志》体现的文学思想大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诗赋不同于经学,也与学术文章有别。
从内容上讲,它是贤人失志、离谗忧国的情志抒发;从体制上说,则以有韵为其特点。
《汉书·艺文志》把图书分为六大类: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每略又分若干小类。
“六艺”本来是先秦贵族教育的六门课,孔子讲的“六艺”既是六门课,也是六种书。
《六艺略》大致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基础理论。
《诸子略》从学术源渊和思想体系上来分,是对《庄子·天下篇》以来前人研究诸子百家的总结。
《诗赋略》以文体来分类。
《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则是以内容和作用来分类的。
阮孝绪《七录序》云:“《七略》‘诗赋’不从‘六艺’诗部,盖由其书既多,所以别为一略。
”章学诚亦本是说,他在《校雠通义·汉志诗赋第十五》中说:“诗赋本《诗经》支系。
”现代学者多从其说。
如余嘉锡先生《古书通例》就说:“以《七略》中史部附《春秋》之例推之,则诗赋本当附入六艺诗家,故班固曰赋者古诗之流也。
其所以自为一略者,以其篇卷过多,嫌于末大于本,故不得已而析出。
”但“六艺略”中的诗类,都是有关齐、鲁、韩、毛四家诗的;四家说《诗》,主要立足点是“王者之教化”,“把《三百篇》作了政治课本”(闻一多《匡斋尺牍》之六)。
如果把“诗赋略”并入“诗类”,不仅篇数多寡悬殊,有喧宾夺主之感,更严重的是内容扞格难入。
《汉书·艺文志》与《随书·经籍志》目录结构分析
《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目录结构分析陆兰军1202000277一、《汉书·艺文志》《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
以《七略》“六分法”方式,“删其要,以备篇辑”,仍存六艺、诸子、方技六略的分类体系,另析“辑略”形成总序置于志首。
叙述了自先秦到西汉学术发展的状况,分类记录当时存世的典籍,共六略三十八类,计著录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艺文志》的结构体系如下:志首有“辑略”作为总序,其后仍按刘歆《七略》“六分法”共分类六略三十八种。
1.六艺:分《易》十三家,二百九十四篇;《书》九家,四百一十二篇;《诗》六家,四百一十六卷;《礼》十三家,五百五十五篇;《乐》六家,百六十五篇;《春秋》二十三家,九百四十八篇;《论语》十二家,二百二十九篇;《孝经》十一家,五十九篇;小学,十家,四十五篇。
计一百三家,三千一百二十三篇;2.诸子:分儒,五十三家,八百三十六篇;道,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阴阳,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法,十家,二百一十七篇;名,七家,三十六篇;墨,六家,八十六篇;从衡,十二家,百七篇;杂,二十家,四百三篇;农,九家,百一十四篇;小说,十五家,千三百八十篇。
计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3.诗赋:分赋,二十家,三百六十一篇;赋,二十一家,二百七十四篇;赋,二十五家,百三十六篇;杂赋,十二家,二百三十三篇;歌诗,二十八家,三百一十四篇。
计百六家,千三百一十八篇;4.兵书:分权谋,十三家,二百五十九篇;形势,十一家,九十二篇,图十八卷;阴阳,十六家,二百四十九家,图十卷;技巧,十家,百九十九篇。
计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图四十三卷;5.数术:分天文,二十一家,四百四十五卷;历谱,十八家,六百六卷;五行,三十一家,六百五十二卷;蓍龟,十五家,四百一卷;杂占,十八家,三百一十三卷;形法,六家,百二十二卷。
计百九十家,二千五百二十八卷;6.方技:分医经,七家,二百一十六卷;经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房中,八家,百八十六卷;神仙,十家,二百五卷。
汉书艺文志
《汉书艺文志》的价值简介:《汉书艺文志》是《汉书》的十志之一, 属班固首创。
它将先秦到西汉重要的学术著作分为六略, 共三十八种, 分类如下:(一) 六艺略: 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 共九种;(二) 诸子略: 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 共十种;(三) 诗赋略: 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孙卿赋之属、杂赋、歌诗, 共五种;(四) 兵书略: 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 共四种;(五) 数术略: 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共六种;(六) 方技略: 医经、医方、房中、神仙, 共四种。
其内容包括了哲学、史学、文学、伦理、政治、经济、法律、军事、农牧、天文、历法、占卜星相、医药卫生等各个学科、各个方面。
因此, ?汉志? 在我国历史文献学上具有极高的价值和地位, 本文就其史料价值和目录学价值两个方面进行考述。
一、《汉书艺文志》的史料价值。
《汉书艺文志》保存了《别录》和《七略》的分类、内容和结构, 以及收录了先秦时期的学术著作, 对后世考求古籍、探寻学术的渊源得失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保存了《别录》和《七略》的概况。
《别录》和《七略》对后世的贡献在于: 创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整理文献的方法, 编撰了我国第一部书目提要——《别录》, 完成了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七略》, 校勘学、目录学也是从这时开始发展起来的。
(二) 收录了先秦的典籍。
《汉书艺文志》收录了先秦时期重要的学术著作, 反映了西汉一代的藏书之盛, 我们也可从中探寻先秦时期重要的学术流派的渊源及其优劣得失。
《汉书艺文志》的开始有总序, 每略之后有大序, 每种之后又有小序, 这些序则说明了著录典籍所属的类名含义, 反映了学术思想的演变过程, 奠定了目录学“辨章学术, 考镜源流”的传统。
二、《汉书艺文志》的目录学价值。
《汉书艺文志》不但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而且还有突出的目录学价值。
它首创了我国第一部史志目录, 而且在现存的典籍中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图书分类目录。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以《七略》和《汉书·艺文志》为例
八 小类 。《 辑 略》 相 当于后 世 目录 的叙例 ,与分 类无关 。《 六 艺略 》 就跃 然于纸 上 ,使读 者对 “ 书” 的产 生 以及 藏 书 情 况有 了大 致 的 包 括 :易 、书 、诗 、礼 、乐 、春 秋 、论 语 、孝 经 、小 学 。六 艺 略 了解 ,后 文又说 :“ 书者 ,古 之号 令 ,号令 于 众 ,其 言不 立具 ,则 主要 是儒 家 的经典 著作 以 及 学 习 经 书 的基 础 读 物 。汉 武 帝独 尊儒 听受 施行者 费 晓。古 文读应 尔雅 ,故解 古 今语 而 可 知也 。 ” 进 而 阐 术 ,六艺 略 因而被 列于 六略 之首 ,而且 儒 家 也被 列 于诸 子 略 之首 。 述了 “ 书” 这一 名称 的含义 。对 “ 诗 “ 的介绍 中则说 : “ ‘ 诗 言志 , 《 诸 子略 》 包括 :儒 家 、道 家 、阴 阳家 、法 家 、名 家 、墨 家 、纵横 歌咏言。 ’故哀 乐之心感 , 而歌咏之声发。诵其 言谓之 诗,咏其声 渭之 家 、杂 家 、农 家 、小 说 家 。包 括 中 国古 代 哲 学 、政 治 、经 济 、法 歌。 ”阐明了什 么是诗 ,为什么会出现 “ 诗 ”这一文学体 裁 以及 “ 诗” 律等 方 面地 著作 。《 诗赋 略》 包括 :屈赋 之属 、陆 赋 之属 、荀 赋之 的功用 。下文接着又说 :“ 孔子纯取周诗 , 上采殷 ,下取鲁 , 凡 三百五 属 、杂赋 、歌诗 。赋 是 汉 代 特 别 发 达 的 文体 ,也 为 武 帝 所 爱 好 , 篇, 遭 秦而 全者 ,以其讽 诵 ,不独 在 竹 帛故 也 。 ” 这又说 明了 “ 诗” 武帝 时又 增专 门设 立 乐 府 以采 集歌 谣 ,所 以诗 赋单 列 一 略 ,仅 次 的素材来源 以及得 以流传 于世 的原 因。通过 对 “ 书”和 “ 诗” 的介 于诸 子略 。 《 兵 书 略》 包括 :兵 权 谋 、兵形 势 、兵 阴 阳、兵 技 巧 。 绍 ,使得 “ 书… ‘ 诗”二艺的特征鲜明 , 从 而实现 区分二艺的 目的 。 主要 收集 军 事 著 作 。 在 战 争频 繁 的 年代 ,军 事 学 对 于 扩 充 势 力 , 《 诸 子略》 则 对儒 家 、道 家 、法家等各 家 和渊源 作 了简要介 绍。 巩 固政权 很 有 作 用 ,春秋 战 国 以来 此类 也较 多 ,所 以 列 于 数 术 、 如对 “ 儒家” 的介绍 :“ 儒家者 流 ,盖 出于司徒 之官 ,助人君顺 阴阳 方技 二略 之 前 。 《 数 术 略 》 包 括 :天 文 、历谱 、五 行 、蓍龟 、杂 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 中,留意于仁义之 际 , 祖 述尧舜 ,宪章文 占、形 法 。主要 是天 文历 法 、占 星 象 方 面 的 书 。 《 方技 略》 包 武 ,宗师仲尼 ,以重其 言,于道最为高。 ”说明 了儒家其源头来 自掌管 括 :医经 、经方 、房 中 、神 仙。 主 要是 医 药卫 生 方 面 的 书。数 术 教化的司徒 , 其宗旨 是 辅助君主顺应 阴 阳提倡 教化 ,这就 阐明了儒家 略和方 技 略反映 了 自然科 学 和 应 用 科 学方 面 的著 作 。但 由于 古 人 兴起 的原因和其主要任务 ,为读者 了解儒 家的历史 渊源和社会 地位提 对 科学 认识 的局 限性 ,其 中也掺 杂着~ 些带 有封 建迷信 的 书。 供了便利条件。而 “ 法” 家则是 : “ 法家者流 ,盖出于理官 , 信 赏必 这 种分 类方 法对学 术 的发展 具有重 要 的意义 。 罚 ,以辅礼制 。 ” 说明了法 家起源 于法官 ,主张有功者必赏 ,有罪者必 1 .1 它包 括 了 当时所有 的学 术要 知 道 先秦 学 术 的大 体情 况 , 罚 ,以刑法辅佐礼制 。由此 可见 , 法 家和儒家 的主要任务 都是教 化人 除 此别 无 他 途 。王 鸣盛 引 金榜 的话 说 : “ 不同 《 汉书 ・ 艺文 志 》 , 民 ,维护统治 ,但是二者又存在不 同。 “ 法家 ”是 通过 “ 法 治”来 规 不 可 以读天 下书 。《 艺文 志》 者 ,学 问之眉 目,著述之 门户 也。 ” 范人的行为 , 从而加强 中央集权 ;而儒家则 通过 “ 仁政 ”来启发诱 导 1 .2 它有 比较严 密的分 类 系统。通 过分 类能 够反 映学 术 的变 民众 , 从而引人 向善 ,实现教化于民的 目的。《 诸子 略纵 横家序》 云 : 迁 ,横观可以看出学术的异 同,纵 观可 以看 出学术 的发展 ,这就显 示 “ 纵横家者流 , 盖 出于行 人之 官 。孔 子 日: “ 诵 《 诗》 三百 ,使于 四 了中国古典 目录学辨章学术考 镜源 流的特点 ,并给后代建立了模式 。 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 ”又日 :“ 使乎 ! ”言其 当权事制宜 ,受 1 .3 全 书分类 皆 以义 ( 书 籍 包 涵 的 内容 )为 准 ,而 不 同时 命 而不受辞 ,此其所长也 。及 邪人 为之 ,则上诈 谖而弃其 信。这里 讲 采用 体 ( 书籍组 织 的形 态 ) 与义 两 个 标 准后 来 的 目录 ,在这 点 上 了纵横家处于王官 ,即现在所 说的外交 官、使 者 ,介绍孔子 对办外 交 往 往不 统一 。如 《 四库 全书 总 目》 的集 部 ,其 中 《 楚 辞类 》 、《 词 提 出了什么要 求和 标准 ,然后 据 以评 论 了它 的长处 和短 处 。很短 的 曲类 》 、《 诗文评 类 》 是按 义 分的 ,而 《 总集 类》 、《 别 集类 》 又 是 句话 ,就把 纵横 家基本 的东 西概括 进去 了。 按 体分 的 。体 与 义 在 同 一 级别 上 并 用 是 不 合 逻 辑 的 ,而 《 七 略》 《 七 略》和 《 汉书 ・ 艺文志》 作 为 目录学 的重 要著作 ,充 分体现 则 大体 按义 分类 ,没有 抵牾 。 了我 国古代 “ 辨章学术 、考镜源流 ”的治学 思想 ,对我们 区分学术 的 2 “ 考镜 源流 ” —— 以 《 汉书 ・ 艺 文志》 为 例 异 同,追溯学术源流的发展脉 络具有重 要作用 ,对于今天的治学之 道 《 汉书 ・ 艺 文 志 》 是 我 国现 存 最 早 的 目录学 文 献 ,是 在 《 七 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目录学是读 书治 略 》 的基 础上 改 编 而成 ,分 六 艺 、诸 子 、诗 赋 、兵 书 、数 术 、方 学入门之学 ,“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既学 习 目录学 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技 6略 。作 为 目录学 文献 的鼻 祖 ,《 汉书 ・ 艺 文 志》 较 为充 分 地 体 的所在 ,也是我们学习 目 录学的重要方法 和途径 , 从 事学术 研究,只有 现 了 目录学 “ 考 镜 源流 、辨章 学术 ” 的重要 作用 。 了解了学术源流 ,才能不走或少走弯路 , 才能实现辨章学术 的目的。 如 《 六 艺 略》 对 “ 易 、书 、诗 、礼 、乐等 “ 六 艺 ” 的 兴起 以 参 考文献 : 及发 展历 程作 了简要 介 绍 。如对 “ 书” 的介 绍 : “ 书之 所起 远 矣 , [ I ] 班 固.《 汉书 ・ 艺 文志》 . 中华 书局.1 9 6 2 至孔 子纂 焉 ,上断 于尧 ,下 讫 于 秦 ,凡 百 篇 ,而 为 之 序 ,言 其 作 [ 2 ] 余嘉 锡.《目录学发 微 古 书通例 》 . 中华书局 .2 0 0 7 意 。秦燔 书禁 学 ,济 �
七略与汉书 艺文志
《汉书艺文志》与《七略》关系浅析关键词:《汉书艺文志》;《七略》;继承;创新正文:目录学是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研究书目情报运动规律的科学。
中国很早就有人注意到了目录学的作用,汉时的刘向父子受皇命开始我国第一次史上大规模整理群书活动,在每一本书整理完毕后,刘向便撰写一个序录,简述该书的内容、作者、写作背景等,这些序录到后来汇集成了一部书——《别录》。
刘向死后,刘歆继续整理群书,并把《别录》各叙录的内容加以简化,把著录的书分为六略,即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再在前面加上一个总论性质的“辑略”,编成了我国第一部分类目录《七略》。
《七略》的特点和意义:1、《七略》是一部分类目录,第一次展示了我国古代的图书分类方法,它以学术性质作为分类标准。
2、在著录上确立了较为完全的著录方法,除编有内容提要外,还利用了“互见法”和“分析法”3、《七略》创立出的分类法和著录法对我国图书馆目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但很遗憾的是,《别录》与《七略》两本书在唐末均已佚失。
可为何都已经佚失了的两本书还可以被人认为是第一部目录书呢?这就是因为在东汉班固所写的《汉书艺文志》中,秉承了以上两本书的大致内容,使其有了以后的延续。
而现在人们一般也认为,《汉书艺文志》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文献目录。
一、《汉书艺文志》对于《七略》的继承班固是根据《七略》来编写《汉书·艺文志》的。
首先,他沿用了《七略》的六分法,把天下图书分为:(一)、六艺略,著录易、诗、书、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九类图书,这些都是儒家经典或与儒家经典有关的著作,它们被安排在最突出的位置,单独为一略,体现了汉武帝罢黜百家之后,儒家经典政治上和学术上的指导作用;(二)、诸子略,著录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著作,西汉去古未远,诸子书保存颇多,而西汉后期虽尊儒学,但对诸家学说基本上还是兼收并蓄的,不象后世那样极端,所以诸子列第二大类;(三)、诗赋略,著录了辞、赋、歌诗等五类文学作品;(四)、兵书略,著录了兵权谋、兵形势、阴阳、兵技巧四类军事文献,包括了战略思想、战术技巧各个方面;(五)、数术略,著录了天文、蓍龟、杂占、形法六类图书,这里既有天文历法数学物理方面的科学知识,也有荒诞的迷信方面,如占卜吉凶、相宅看风水之类的名堂;(六)、方技略,著录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著作,大体上是医学及方士、巫术两方面的杂拌。
中国古代兵书的分类
中国古代兵书的分类
随着兵书的不断增多和人们对其研究的深入,有些学者便试图根据兵书中主要内容的属性,进行适当的分类。
首创其例者是汉代刘歆所著《七略》中的《兵书略》。
《兵书略》系汉代步兵校尉任宏所辑,书中将兵书分为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四大类。
《兵书略·小序》对这四类兵书的含义做了解释:“兵权谋者,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形势者,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乡(向),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阴阳者,顺时而发,推刑德,随斗击,因五胜,假鬼神而为助者也”;“技巧者,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者也。
”从任宏的解释可知,兵权谋类是以论述战略为主,兼有其他三类内容的兵书,是古代兵学的基础理论著作,其代表作是《孙子兵法》、《吴子》、《孙膑兵法》。
兵形势类是论述战术的兵书,存世的代表作是《尉缭子》。
兵阴阳类是论述天候、地理、阴阳占卜的兵书,其中既有古代朴素的军事天文和军事气象知识,也杂有荒诞迷信的糟粕。
兵技巧类是论述军事技术及其运用的兵书。
从上述的解释来看,虽然任宏对各类兵书的定义并不十分严格,每一类兵书的涵盖面过宽,其内涵和外延也不清晰,况且有些兵书多种内容并存,难以确定其类别,因而互相之间出现了一定的交错和重叠,但是就总体而言,他对兵书分类的开创之功是不可磨灭的。
其后历代学者虽也提出过不同的分类方法,但都没有得到普遍的推广。
现在学术界和一些图书馆,一般从军事学各学科的内涵和兵书的主要内容,将兵书分为兵家、兵法、兵略、阵法、训练、城守、兵制、兵器、兵垒、军事后勤、军事地理、军事历史、名将传略、综合性兵书、军事丛书等类。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分类方法。
论《七略》《汉书·艺文志》中的兵书分类
论《七略》《汉书·艺文志》中的兵书分类《七略》《汉书·艺文志》中的《兵书略》将兵书分为“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四类,本文将从这一分类方式的优越性、产生原因、与后世官修目录中兵书分类的比较等角度,对《七略》《汉书·艺文志》的兵书分类进行评析,并由此论及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演变过程。
标签:《七略》《汉书·艺文志》兵书分类中国古代兵书最早兴盛于公元前500年前后的春秋战国之交,这一时期列国林立,争霸称雄,战争频繁激烈,新兴地主阶级之间兼并战争的客观需要强烈刺激着兵书的发展,激烈的战争实践为兵书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也为兵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外部条件。
因此,春秋战国时期的兵书数量空前,质量上也达到巅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孙子兵法》至今仍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其他如《吴子》《尉缭子》《司马法》《六韬》《孙膑兵法》等,也颇为著名。
秦并六国后焚书坑儒,兵书虽遭摧残,但并未由此绝迹,汉初张良、韩信整理兵法时,仍可搜集到一百八十二家之多。
西汉废除秦代挟书律,著述之风复兴,许多新的兵书由此产生。
这一时期,任宏整理的皇家所藏兵书计有六十三家、一千二百九十一篇、图四十三卷,可见西汉兵书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
同时,兵书在古代一向被视为实用的学问,平时军队训练,将帅培养,战时行军打仗,均需以兵书作为指导。
靠战争夺取政权的西汉统治者深深懂得兵书的重要,尤其是汉武帝时期,对外用兵频繁,更需要兵书作参考。
但当时图书“积如丘山”,编排混乱,查阅极为不便,于是便命令军政官杨仆将兵书从已经掌握的图书文献中整理挑选出来,编成兵书目录,史称《兵录》,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兵书目录就此诞生。
《兵录》今已失传,现存最早的兵书目录是西汉刘歆《七略》中的《兵书略》。
《七略》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著作,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七大类。
《七略》是在由专人分工分类校书的基础上产生的,其中《兵书略》由步兵校尉任宏对已有兵书校勘分类后编制而成,分作“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四类。
《汉书·艺文志·兵书略》“四分法”源流考
《汉书艺文志兵书略》“四分法”源流考伏奕冰【摘要】一、兵书(兵家)的起源rn《汉志》云:“兵家者,盖出于古司马之职,王官之武备也。
”根据《周礼》的记载,夏官司马,是掌管军政的军官,西周始置,春秋战国沿置。
兵家很有可能起源于这一类官员。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载宋予罕之语有云:“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兵之设久矣,所以威不轨而昭文德也。
圣人以兴,乱人以废。
废兴、存亡、昏明之术,皆兵之由也。
”可知古人对兵的作用认识很深,国不可一日无兵。
【期刊名称】《南都学坛》【年(卷),期】2011(031)006【总页数】2页(P135-136)【关键词】四分法;源流;《周礼》;春秋战国;《左传》【作者】伏奕冰【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文学院历史系,上海2002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70一、兵书(兵家)的起源《汉志》云:“兵家者,盖出于古司马之职,王官之武备也。
”根据《周礼》的记载,夏官司马,是掌管军政的军官,西周始置,春秋战国沿置。
兵家很有可能起源于这一类官员。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载宋子罕之语有云:“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兵之设久矣,所以威不轨而昭文徳也。
圣人以兴,乱人以废。
废兴、存亡、昏明之术,皆兵之由也。
”可知古人对兵的作用认识很深,国不可一日无兵。
二、先秦时期朦胧的兵书(兵家)分类(类别)意识1.先秦时期(以春秋战国时期为主)的社会背景对兵书(兵家)的影响这一时期,周王室衰微,大权旁落,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仍。
小的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
而实力最强的诸侯国就可以称霸,春秋时期出现过“春秋五霸”。
进入战国时期后,战争频繁,战争的规模也日益扩大。
由于生产的发展、武器的进步和军队主要以农民为主要成分,军队人数大大增加,军事行动的范围扩大,战争方式由车阵改变为步骑兵的野战和包围战,战争也比较带有持久的、长期的性质了。
各大国皆能聚数十万之众,作战连续数年之久,规模相当可观,有些大战役,杀人动辄以十几二十万计,甚至高达四十万(长平之战)。
01七略与汉书艺文志
《七略》与《汉书艺文志》七略辑略六艺略易、诗、书、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诸子略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诗赋略辞、赋、诗歌兵书略兵权谋、兵形势、阴阳、兵技术数略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方技略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以上六略三十八类,共著录了当时可以看到的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图书。
《汉书艺文志》诸子(序—学术源流)儒(小序—学术发展史)晏子八篇.名婴,諡平仲,相齐景公,孔子称善与人交,有列传。
(小注—以下同)子思二十三篇。
名伋,孔子孙,为鲁缪公师。
曾子十八篇。
名参,孔子弟子。
漆雕子十三篇。
孔子弟子漆雕启后。
宓子十六篇。
名不齐,字子贱,孔子弟子。
景子三篇。
说宓子语,似其弟子。
世子二十一篇。
名硕,陈人也,七十子之弟子。
魏文侯六篇。
李克七篇。
子夏弟子,为魏文侯相。
公孙尼子二十八篇。
七十子之弟子。
孟子十一篇。
名轲,邹人,子思弟子,有列传。
孙卿子三十三篇。
名况,赵人,为齐稷下祭酒,有列传。
芈子十八篇。
名婴,齐人,七十子之后。
内业十五篇。
不知作书者。
周史六弢六篇。
惠、襄之间,或曰显王时,或曰孔子问焉。
周政六篇。
周时法度政教。
周法九篇。
法天地,立百官。
河间周制十八篇。
似河间献王所述也。
谰言十篇。
不知作者,陈人君法度。
功议四篇。
不知作者,论功德事。
甯越一篇。
中牟人,为周威王师。
王孙子一篇。
一曰巧心。
公孙固一篇。
十八章。
齐闵王失国,问之,固因为陈古今成败也。
李氏春秋二篇。
羊子四篇。
百章。
故秦博士。
董子一篇。
名无心,难墨子。
俟子一篇。
徐子四十二篇。
宋外黄人。
鲁仲连子十四篇。
有列传。
平原君七篇。
朱建也。
虞氏春秋十五篇。
虞卿也。
高祖传十三篇。
高祖与大臣述古语及诏策也。
陆贾二十三篇。
刘敬三篇。
孝文传十一篇。
文帝所称及诏策。
贾山八篇。
太常蓼侯孔臧十篇。
父聚,高祖时以功臣封,臧嗣爵。
贾谊五十八篇。
河间献王对上下三雍宫三篇。
董仲舒百二十三篇。
儿宽九篇。
公孙弘十篇。
终军八篇。
七略
刘歆撰古籍
01 作品简介
03 作者介绍
目录
02 主要内容 04 分类简化
《七略》是西汉刘歆汇录的中国第一部官修目录和第一部目录学著作。作品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 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等七部。
西汉经学家、天文学家、目录学家刘歆在公元前6年-公元前5年间辑录完成,为政府新校本图书的总目录。 先是公元前26年汉成帝刘骜命光禄大夫刘向领导政府的校书工作:由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 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校定本既成,概由刘向写一叙录,随书奏上。刘向所写叙录单行录出后, 汇编为《别录》,计有20卷。公元前6年刘向死。汉哀帝刘欣命刘歆继承父业,将新校本集中于天禄阁,综合编 目成《七略》7卷。 汉书艺文志以此为基础写成。
据阮孝绪《七录序》,刘歆的《七略》,是在其父《别录》的基础上,“撮其指要”而成。《别录》是刘向 校书时所撰叙录全文的汇编,篇幅比较多。《七略》是摘取《别录》内容成书,比较简略,所以叫做“略”。 《七录序》谓:“其一篇即六篇之总最,故以辑略为名,次六艺略,次诸子略,次诗赋略,次兵书略,次数术略, 次方技略”,故称《七略》。
作品简介
特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意义
《七略》是一部分类目录,第一次展示了我国古代的图书分类方法,它以学术性质作为分类标准。在著录上 确立了较为完全的著录方法,除编有内容提要外,还利用了“互见法”和“分析法”。
《七略》创立出的分类法和著录法对我国图书馆目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作者介绍
刘歆(约公元前53年~公元23年),字子骏,后改名秀,字颖叔,刘向子。“少以通《诗》《书》能属文”, 成帝时,“待诏宦者署,为黄门郎。河平年间,受诏与父向领校秘书,讲六艺传记。诸子、诗赋、数术、方技, 无所不究”。刘向死后,歆复为中垒校尉。哀帝即位,为侍中太中大夫,迁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歆嗣父业, 继续校书。王莽篡位后,因谋诛王莽,事泄自杀。
汉书·艺文志名词解释
1.汉书·艺文志名词解释?
答:我国历代纪传体史书、政书、方志等,将历代或当代有关图书典籍,汇编成目录,谓之“艺文志”。
区分类例,始于刘歆《七略》。
班固《汉书》首著《艺文志》,分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略。
其后《新唐书》、《宋史》、《明史》、《清史稿》亦相继编纂《艺文志》。
《隋书》、《旧唐书》改称《经籍志》,性质则相同。
其类例自《隋志》后大都改为经、史、子、集四部。
清代学者对后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辽、金、元各史原无艺文志者做了大量辑补工作,都另刊行世。
艺文志的编纂,对研究历代图书文献,考订学术源流,颇具参考价值。
方志中编辑收录的诗文,亦多称“艺文志”。
亦省称“艺文”。
《宋书·律历志上》:“典坟残缺,耆生硕老,常以亡逸为虑。
刘歆《七畧》,固之《艺文》,盖为此也。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七略》《汉书·艺文志》中的兵书分类作者:王双腾来源:《丝路视野》2016年第04期【摘要】《七略》《汉书·艺文志》中的《兵书略》将兵书分为“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四类,本文将从这一分类方式的优越性、产生原因、与后世官修目录中兵书分类的比较等角度,对《七略》《汉书·艺文志》的兵书分类进行评析,并由此论及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演变过程。
【关键词】《七略》《汉书·艺文志》兵书分类中国古代兵书最早兴盛于公元前500年前后的春秋战国之交,这一时期列国林立,争霸称雄,战争频繁激烈,新兴地主阶级之间兼并战争的客观需要强烈刺激着兵书的发展,激烈的战争实践为兵书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也为兵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外部条件。
因此,春秋战国时期的兵书数量空前,质量上也达到巅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孙子兵法》至今仍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其他如《吴子》《尉缭子》《司马法》《六韬》《孙膑兵法》等,也颇为著名。
秦并六国后焚书坑儒,兵书虽遭摧残,但并未由此绝迹,汉初张良、韩信整理兵法时,仍可搜集到一百八十二家之多。
西汉废除秦代挟书律,著述之风复兴,许多新的兵书由此产生。
这一时期,任宏整理的皇家所藏兵书计有六十三家、一千二百九十一篇、图四十三卷,可见西汉兵书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
同时,兵书在古代一向被视为实用的学问,平时军队训练,将帅培养,战时行军打仗,均需以兵书作为指导。
靠战争夺取政权的西汉统治者深深懂得兵书的重要,尤其是汉武帝时期,对外用兵频繁,更需要兵书作参考。
但当时图书“积如丘山”,编排混乱,查阅极为不便,于是便命令军政官杨仆将兵书从已经掌握的图书文献中整理挑选出来,编成兵书目录,史称《兵录》,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兵书目录就此诞生。
《兵录》今已失传,现存最早的兵书目录是西汉刘歆《七略》中的《兵书略》。
《七略》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著作,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七大类。
《七略》是在由专人分工分类校书的基础上产生的,其中《兵书略》由步兵校尉任宏对已有兵书校勘分类后编制而成,分作“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四类。
这四类的小序及著录的兵书保存在《汉书·艺文志》里,从每类的小序中可以看出,四类兵书各有侧重,权谋类论述战略,形势类论述战术,阴阳类论述鬼神等超自然因素,技巧类论述军事技术及其运用。
任宏采用的这一兵书分类法,按照兵书的内容属性,遵循从一般到个别,从理论到实践的逻辑顺序排列,详细而有条理,使汉代兵书的状况一目了然,同时便于按类索书。
对此,宋代目录学家郑樵曾给予很高的评价,如其在《通过 ·校仇略 ·编书不明分类论》中所言:“《七略》惟兵家一略,任宏所校,分权谋、形势、阴阳、技巧为四种书。
又有图四十二卷,与书参焉。
观其类列,亦可知兵,况见其书乎?……兵略一家极明,若他略皆如此,何优乎斯文之丧也。
”这一评价是极为公允的。
两千多年前产生的这种兵书分类法并非凭空臆造,而是军事学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我国古代军事学术极为发达,春秋末期就已产生了阐述战争理论的专门著作——《孙子》。
《孙子》把战争理论中的有关战略、战术问题分成十三类分别加以阐述,在这十三篇中,《计篇》以下四篇主要讲战略,《势篇》以下九篇则主要讲战术及军事地理、军事情报等内容,战略在前,战术在后,互为呼应。
而在任宏的分类体系中,讲战略的“兵权谋”和讲战术的“兵形势”各成一类,并且按照先战略、后战术的顺序排列在整个兵书分类的最前面,明显受到《孙子》军事学术成就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孙子》作为一部总论战争问题的兵书,产生于军事学术分类尚不发达的春秋末年,而专门论述战术问题,以及涉及“兵阴阳”“兵技巧”等问题的著作则产生于之后的战国时期。
任宏的兵书分类充分反映了这些新的内容,并对每类兵书作了清晰而详备的注释,指明其性质和内容范围。
可见,《七略》《汉书·艺文志》的兵书分类是对西汉之前军事思想的直接继承与发展。
另一方面,春秋战国、楚汉相争时期频繁的大规模战争,催生了大量优秀的军事家及经典战例的产生。
如此丰富的现实资料必然会为任宏提供借鉴,而他的兵书分类也实际成为了西汉之前实战经验的一次总结。
以下对《兵书略》中的四类兵书各举一例以资佐证。
一、“兵权谋”《汉书 ·艺文志》对于“兵权谋”类进行如下描述:“权谋者,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谋,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
”“兵权谋”一类兵书侧重的是“计”,即整体战略规划。
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围绕晋、楚两个大国展开的一场著名战役,《左传 ·僖公二十八年》记载:“子玉怒,従晋师。
晋师退。
军吏曰:‘以君辟臣,辱也。
且楚师老矣,何故退?’子犯曰:‘师直为壮,曲为老。
岂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
背惠食言,以亢其仇,我曲楚直。
其众素饱,不可谓老。
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若其不还,君退臣犯,曲在彼矣。
’退三舍。
楚众欲止,子玉不可。
”晋军主动退避三舍,避敌锋芒,采取诱敌深入的战略使敌人在预定的战场与自己决战,从而取得最终的胜利。
晋楚城濮之战由此成为“兵权谋”类战役的典范。
二、“兵形势”《汉书 ·艺文志》对于“兵形势”类进行如下描述:“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向,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
”“兵形势”一类兵书侧重的是“以轻疾制敌”,即行军等具体战术的运用。
暗度陈仓是楚汉相争时期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一次著名战役。
据《史记 ·高祖本纪》记载:“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
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
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
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畤,又复败,走废丘。
汉王遂定雍地。
东至咸阳,引兵围雍王废丘,而遣诸将略定陇西、北地、上郡。
”韩信暗度陈仓的战术使项羽在战略全局上陷入被动,从根本上扭转了双方的战略态势,而在这一战役中汉军取胜的关键在于“从故道还”,即以缩短行军距离的方式提高行军速度,从而出其不意,一击制胜,由此成为“兵形势”类战役的典范。
三、“兵阴阳”《汉书·艺文志》对于“兵阴阳”类进行如下描述:“阴阳者,顺时而发,推刑德,随斗击,因五胜,假鬼神而为助者也。
”“兵阴阳”一类兵书侧重的是“假鬼神而为助”,即超自然的力量。
这虽然是古人的迷信,但在古代典籍中仍不乏对此类战役的记载。
齐晋鞍之战是春秋时期围绕齐、鲁两国之间展开的一场著名战役。
齐国伐鲁、卫,鲁、卫向晋求援,由于齐军骄傲轻敌而被晋军击败。
这一战例在总体上属于“兵权谋”类。
但根据《左传 ·鲁成公二年》记载,“韩厥梦子舆谓己曰:‘旦辟左右。
’故中御而从齐侯。
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
’公曰:‘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
’射其左,越于车下。
射其右,毙于车中,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
’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韩厥俛定其右。
”晋国大夫韩厥得以在战争中躲过齐人的冷箭,是因为他父亲子舆的托梦相告,这一记载便含有浓厚的“兵阴阳”色彩。
四、“兵技巧”《汉书 ·艺文志》对于“兵技巧”类进行如下描述:“技巧者,习手足,变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者也。
”“兵技巧”一类兵书侧重的是“器械”“机关”,即具体武器的研制及运用。
战国时期,楚国计划攻打宋国的故事在《墨子》中有所记载:“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楚王曰:‘“善哉。
吾请无攻宋矣。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楚国攻宋的成败关键在于公输班研制的“云梯”,而一旦这一攻城武器被克制,进攻计划便只能搁浅。
由此,楚国攻宋的作战计划成为“兵技巧”的典型案例。
汉代以后,大量兵书仍不断涌现,兵书也成为历代正史《艺文志》中的必选书目。
但汉代以后正史中的兵书分类,则与《七略》《汉书·艺文志》时期有着极大的不同。
《隋书 ·经籍志》把所著录的图书按经、史、子、集四部划分,类别减少的同时每部涵盖范围有所扩大,子部所录有儒者、道者、法者、名者、兵者等十四类图书,并说明以上各类归为子部的原因:“儒、道、小说,圣人之教也,而有所偏;兵及医方,圣人之政也,所施各异。
世之治也,列在众职,下至衰乱,官失其守,或以其业游说诸侯,各崇所习,分镳并骛。
若使总而不遗,折之中道,亦可以兴化致治者矣。
《汉书》有《诸子》《兵书》《数术》《方技》之略,今合而叙之,为十四种,谓之子部。
”《新唐书 ·艺文志》是在《旧唐书 ·经籍志》的基础上,参考《崇文总目》编撰的,因此在体例与内容上有所创新,但在图书分类上两者均分甲、乙、丙、丁四部,甲部为经录、乙部为史录、丙部为子录、丁部为集录。
丙部子录分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兵书等十七类。
《宋史 ·艺文志》仿《旧唐书 ·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体例,将所录之篇籍按经、史、子、集四部分列,各部分类与《旧唐书 ·经籍志》《新唐书 ·艺文志》大同小异,子部仍为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兵书等十七类,这种分类与新、旧《唐书》的分类一致。
《明史·艺文志》子部共分儒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兵书等十二类。
《清史稿 ·艺文志》子部则分儒家、兵家、法家、农家等十四类。
《四库全书总目》与《清史稿 ·艺文志》的编目分类完全相同。
根据以上列举书目可以看出,汉代之后兵书分类的常用形式是将兵书归入子部,并于所收书目前列一总序,之后不再细分小类。
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例,在《卷九十九·子部九〇兵家类》中,纪昀首先写一总序:“《史记·穰苴列传》称,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是古有兵法之明证。
然风后以下,皆出依托。
其间孤虚、王相之说,杂以阴阳五行;风云、气色之说,又杂以占候。
故兵家恒与术数相出入,要非古兵法也。
其最古者,当以孙子、吴子、司马法为本,大抵生聚训练之术,权谋运用之宜而已。
今所采录,惟以论兵为主,其馀杂说,悉别存目。
古来伪本流传既久者,词不害理,亦并存以备一家。
明季游士撰述,尤为猥杂。
惟择其著有明效,如戚继光《练兵实纪》之类者,列於篇。
”然后分列《握奇经》《六韬》《孙子》《吴子》《司马法》等各部兵书。
以上对比显示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兵书分类方式与《七略》《汉书·艺文志》时期已有极大不同,这一变化固然有图书分类方法由六分法向四分法转变的原因,但将《汉书·艺文志》中的《兵书略》这一级目录与后世正史与之对应的子部中“兵家”“兵书”等二级目录进行比较,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出后世兵书分类在精细程度上不及西汉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