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第六章答案

合集下载

第六章 教育制度习题

第六章  教育制度习题

第六章教育制度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指的是( D )。

A.教育设施B.学校教育制度C.教育法规D.教育制度2.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指的是( B )。

A.教育设施B.学校育制度C.教育法规D.教育制度3.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其关系的是( A )。

A.学制B.教育组织C.教育法规D.教育制度4.( C )是整个教育制度的主体和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集中体现了整个教育制度的精神实质。

A.教育法规B.教育组织C.学制D.教育制度5.许多国家都规定孩子的入学年龄为5到6岁,这是由于儿童到了这个年龄,脑的发育已经成熟,能够适应系统的学习活动。

这反映了学制的确立应依据(D )。

A.政治经济制度B.科技水平C.人口状况D.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6.18、19世纪,在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后,西欧普遍出现了供富家子弟上学的贵族式学校和供少劳动人民子女入学的群众性学校并立的现象,于是就形成了欧洲现代教育的双轨学制。

这反映了学制的确立要依据(B )。

A.生产力发展水平B. 政治经济制度C.人口状况D.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7.实行单轨学制的典型国家是( C )。

A.英国B.苏联C.美国D.德国8.实行介于双轨学制和单轨制之间的分支型学制的国家是( B )。

A.英国B.苏联C.美国D.德国9.在我国1951年新学制中,职业教育占有重要地位,确定了各类技术学校和专门学校的地位,体现了重视培养各种建设人才和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表现了我国学制向( A )方向发展。

A.分支型学制B.单轨学制C.双轨学制D.延长学制年限10.在我国1951年新学制中,重视工农干部的速成教育和工农群众的业余教育,坚持了面向工农开门的方向,初步表现了我国学制由学校教育机构系统向包括幼儿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内的现代教育机构系统的发展,显示出( D )的萌芽。

A.职业教育B.业余教育C.专门教育D.终身教育11.提早入学年龄,进行了六岁入学的试验:为了缩短年限,进行了中小学十年一贯制的试验;为了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采取多种形式办学,创办了农业中学、半工半读学校,进一步发展了业余学校。

第六章课程练习题

第六章课程练习题

课程一、判断1、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2、三级课程管理顺应世界各国课程管理既相对统一,又相对分散的发展区趋势。

()3、课程目标的确定取决于知识或学科的内容。

()4、课程计划的核心是学科设计。

()5、课程的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种课堂类型属于活动课程。

()6、对教师而言,课程资源指的就是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7、当前的课程改革中,我们不但要改革教法,还要研究学法。

()8、我国的必修课程一般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9、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10、地方课程的制定主体是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以及县。

()11、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属于学科课程,要以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心理学知识为主。

()12、课程是先于教学过程预先编制好的、现成的知识体系。

()13、新课改认为学生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

()14、我国新课改强调基本教育课程结构应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15、我国现课改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出现。

()二、单选1、首个把“教育学”列为大学课程的是()。

A 培根B 卢梭C 康德D 赫尔巴特2、与结构主义课程论相对立的一种课程论是()A 要素主义课程论B 活动课程论C 永恒主义课程论D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3、认为“教师的角色是课程开发者”,这是课程实施的()A 忠实取向B 相互适应取向C 主体取向D 课程创生取向4、把若干相邻学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后按照新的体系合而为一的课程是()。

A 活动课程B 隐性课程C 显性课程D 综合课程5、活动课程的主要倡导者是()。

A 杜威B 卢梭C 孔子D 赫尔巴特6、最早将课程用于教育科学专业术语的是()。

A 赫尔巴特B 夸美纽斯C 斯宾塞D 亚里士多德7、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的活动是()。

A 教学计划B 教学过程C 教学评价D 教学设计8、美国学者斯克里文提出的课程评价模式是()。

国际教育前沿改革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西南大学

国际教育前沿改革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西南大学

国际教育前沿改革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西南大学第一章测试1.根据加尔通的观点,第二层次的和平被称为()。

参考答案:积极和平2.根据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思想,可从()三个维度细化学校和平教育内容。

参考答案:情感;知识;技能3.学校开展和平教育的主要方式包括融和平教育于现有学科课程中的融入式和平教育、学科式课程教学、主题式实践活动、以及外部团体推动下的项目式参与等。

()参考答案:对4.儒家的和平教育文化思想是()。

参考答案:秩序和平论5.“国际和平城市”是由国际和平城市协会认定的。

()参考答案:对第二章测试1.2000年,OECD正式启动了PISA项目,标志着国际学业成就测评进入到全球化拓展阶段。

()参考答案:对2.TIMSS是由()发起和组织的项目,也就是“国际数学与科学趋势研究项目”。

参考答案: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3.从总体看,以PISA、TIMSS为代表的国际学业成就测评,对各国的教育影响是巨大的,包括()。

参考答案:借鉴学生学业成就改进方面的国际经验;更新了本国的教育评估体系和课程标准;增加学校拨款以促进教育公平;增加了与国际测评相关的课程内容4.在测评工具开发与技术使用上,国际测评项目在()等方面推动了测评技术的进步。

参考答案:等距化测评;测评内容框架制定;信息化自适应测评;试题编制5.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四地参加了2015年的PISA测试,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参加了2018年的PISA的测试。

()参考答案:对第三章测试1.“教师情感修养是教师在理解情感性质与状态的基础上,对自身与学生的情感进行适合教育目的和教育情境要求的认识、管理和表达,从而努力提升情感合理性的意识与能力。

”这是教师情感学说中的哪种理论?()参考答案:教师情感修养学说2.以下哪些是教师情感研究的代表性学说?()参考答案:教师幸福感学说;教师情感支架学说;教师情感规则学说3.教师情感的特点有哪些()。

参考答案:表演性;职业性;教育性;社会性4.“四有好教师”指的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纪律作风、有仁爱之心。

考试大整理第六章教育学模拟自测试题-中大网校

考试大整理第六章教育学模拟自测试题-中大网校

考试大整理第六章教育学模拟自测试题总分:99分及格:0分考试时间:120分一、单项选择题(1)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A. 内容改革B. 方法改革C. 课程改革D. 途径改革(2)学校教育的基础是()。

A. 学生B. 教师C. 班级D. 课程(3)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教育家()。

A. 洛克B. 斯宾塞C. 赫尔巴特D. 杜威(4)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指的是()。

A. 课程类型B. 教学计划C. 教学大纲D. 教科书(5)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

“三基”指的是()。

A. 读、写、画B. 读、画、算C. 画、写、算D. 读、写、算(6)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的课程,属于()。

A. 实践型课程B. 研究型课程C. 拓展型课程D. 知识型课程(7)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可把课程分为()。

A. 地方课程B. 研究型课程C. 知识性课程D. 社会中心课程(8)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可把课程分为()。

A. 学校课程B. 技能性课程C. 学生中心课程D. 基础型课程(9)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把课程分为()。

A. 国家课程B. 工具性课程C. 拓展型课程D. 社会中心课程(10)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可把课程分为()。

A. 社会中心课程B. 技能性课程C. 研究型课程D. 学校课程(11)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确定()。

A. 教育目的B. 培养目标C. 课程目标D. 教学目标(12)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这三个特征是()。

A. 课程目标的基本特征B. 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C. 教学大纲的基本特征D. 教学目标的基本特征(13)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是()。

A. 开设哪些科目B. 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C. 各门学科的教学时间D. 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14)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

A. 课程目标B. 教学目标C. 教学计划D. 教学大纲(15)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

教育学第六章

教育学第六章

第六章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论侧重研究“教什么”,教学论侧重研究“如何教”一、课程的一般概念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业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如语文课程、数学课程。

二、课程的分类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一)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1.国家课程所谓国家课程,是由国家专门机构开发的课程。

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

国家级课程属一级课程,地方不得随意变动。

国家教育目标是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的基本依据2、地方课程:省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专门开发、编定的课程。

属二级课程,县校不经批准无权变动。

(二)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1.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对科学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必修的、共同的2.拓展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常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3.研究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

(三)根据课程的组织核心,可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1.学科课程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

它是以学科逻辑为中心编排的课程,我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都属于古老的学科课程,主要倡导者是是赫尔巴特、斯宾塞2.活动课程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或“儿奄中心课程”,是以儿童的需要、兴趣和能力为基础,以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为中心而实施的课程。

主要倡导者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学科课程以社会为本位,活动课程以学生为中心3.综合课程综合课程又称为广域课程。

它是为了克服学科课程的封闭性和活动课程的随意性而通过合并相邻领域学科的办法,把若干门教材组织在一门学科中综合而成的。

教育学第六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教育学第六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3)教师的培养要经过比较长时间的专业训练,教师要接受专业训练并取得从事专业工作的资格。专业训练和专业资格的认定是它的一个基本特征。
(4)教师对自己专业范围内的事情有比较大的自主权,能够根据专业的标准进行恰当的处理。
(5)教师有自己的专业团体。
(6)教师根据其专业贡献和作用,在社会和经济等方面,享有专业的地位和待遇。
7.答:
(1)尊师爱生;
(2)民主平等;
(3)教学相长:
8.答:
(1)师生互动:A、关注师生交往和相互影响过程,只有对过程分析,改进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B、教师层面要尊重学生、对学生积极期待,关注学生全体;C、学生层面学生积极主动,理解教师。
(2)师生对话:A、需要各方放弃权威的地位,相互持平等的态度;B、思想的交流,通过讨论和往返使思想趋向正确,决策趋向合理。
第六章
一.选择题
1.C 2.A3.C4.B5.B6.C
二..填空题
1.1681年;
2.教育教学职责
3.学科教育学;
4.发展期,创造期
5.教学能力;研究能力
6.独立;创造。
7.因材施教
8.道德关系;心理关系。
9.民主平等;教学相长。
10.客体;主体
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答题
1.答:
(1)教师有专业功能和伦理。
(2)教师要具有专业性的知识和技能。
2.答:
(1)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掌握该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以及相关的知识
(3)了解学科发展的脉络
(4)掌握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5)具备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3.答:
(1)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
(2)先进的教育理念;

(国内外幼儿教育改革动态与趋势)第六章英国幼儿教育改革的动态

(国内外幼儿教育改革动态与趋势)第六章英国幼儿教育改革的动态

思考练习
1、费舍尔法案对英国幼儿教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巴勒特法对幼儿教育做了哪些改革? 3、“全国儿童保育战略”的主要内容及其提出背景?
(国内外幼儿教育改革动态与趋势)第 六章英国幼儿教育改革的动态
INDEX
第一节 “二战”前英国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第二节 “二战”至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与发展 第三节 20世纪90年代后的改革与发展
第一节 “二战”前英国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当时幼儿教育改革的背景
英国是最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西方国家。随着资本主义经 济的发展,资产阶级拥有的财富越来越多,而劳动者及其子 女由于失业与失学,越来越陷于贫困与愚昧。这种社会现象 促使人们去反思,去求索。其中一些先进的思想家开始意识 到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固有的矛盾。以欧文为代表的一些空想 社会主义者所进行的社会与教育改革实践活动就是在这一背 景下进行的。而英国幼儿教育也正是以欧文1802年在苏格兰 兰纳克创办“幼儿学校”为起点的。
接受初等义务教育的规定,英国的幼儿学校被纳入这一系统。
(二)教育思想的改革
第二节 “二战”至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与发展
一、该时期英国幼儿教育的改革背景
(一)当时社会条件需要建立幼儿教育机构 (二)“二战”后英国经济困难 (三)《普洛登报告》的提出
第二节 “二战”至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与发展
二、该时期改革幼儿园的主要举措
第三节 20世纪90年代后的改革与发展
一、该时期幼儿教育改革的背景
从1997年起,英国政府开始重视幼儿教育
二、幼儿教育改革的举措
(一)“全国儿童保育战略”的实施
➢时间:1998年 ➢机构类型:地方公立为主,社会自愿团体和私人为补充
的多元发展格局

小学教育学第六章题目及答案

小学教育学第六章题目及答案

第六章小学教育内容本章习题一、填空题1.小学教育内容的选择标准一般包括社会发展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

2.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内容基本被组织成学科课程、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3.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大致包括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施建议、附录等部分。

4.人文知识是人类采取各种手段对人文世界的认识及其结果,主要具有价值负载和________________的特性。

5.从认识“生活世界”本身入手,教育内容可以被区分为两种性质:一是实用的内容,二是______的内容。

二、判断题1.人文主义教育主张教育内容应该以科学知识为主,自然科学在课程中应该占支配地位,教育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科学素养的现代人才。

()2.首次明确提出“缄默知识”概念的哲学家是胡塞尔。

()3.在小学教育内容领域,显性知识占据着绝对的支配地位,隐性知识长期受忽视而陷于盲动状态。

()4.班级活动内容规划策略包括根据学情提炼主题和围绕主题巧拟内容。

()三、名词解释1.小学教育内容2.形式教育3.实质教育4.隐性知识四、简答题1.教育内容、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等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教材内容处理策略有哪些?3.校本课程内容设计策略有哪些?五、论述题1.如何理解小学教育内容的文化本性?2.试论当前小学教育内容的基本取向。

第六章小学教育内容本章练习(答案)一、填空题1.个人发展需要;文化发展需要2.整合课程;活动课程3.课程目标;内容标准4.解释依赖5.虚用二、判断题1.×2.×3.√4.√三、名词解释1.小学教育内容,指为实现小学教育目标,经选择而纳入小学教育活动过程的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世界观等文化总体。

2.形式教育,也称形式训练或心智训练,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的官能或能力得到发展。

教育学 第六章同步训练

教育学 第六章同步训练

教育学第六章同步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A.斯宾塞B.泰勒C.洛克D.杜威2.()是学校教育的基础A.教学内容 B.学科设置 C.课程 D.教科书3.( )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A.教学目标改革B.教学大纲改革C.课程改革D.素质教育4.课程有广义、狭义之分,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 ).A.广义的B.狭义的C.两者都包括D.两者兼而有之5.从课程任务的角度,课程可分为()。

A.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B.必修课程、选修课程C.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D.学科课程、活动课程6.()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制的课程。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市级课程 D.小本课程7.()两种课程的关系实质上是“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

A.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B.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C.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D,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8.()是一种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的课程类型。

.A.必修课程 B.学科课程 C.基础型课程 D.分科课程9.为了补充、丰富国家课程内容,满足全国范围的地区差异,制定了()。

A.拓展型课程B.地方课程C.学校课程D.选修课程10.首次提出“隐性课程”这一概念的教育学者是()。

A.杜威B.克伯屈C.杰克逊D.泰勒11.提出“课程原理”和“评价原理”的教育家是()A.裴斯泰洛奇B.洛克C.泰勒D.赫尔巴特12.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是().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课程目标 D.教育目标13.()是修订课程方案的活动。

A.课程改革B.课程设计C.教学计划D.课程评价14.规定学科的教育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育法的基本要求的指导性文件是()。

A.教学计划B.教学目的C.教学大纲D.教学目标15.泰勒提出的“课程原理”包含的四个阶段中,()是最为关键的一步,且其他步骤都是围绕其展开的。

6第六章 课程

6第六章 课程

第六章课程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不选或多选均不得分)1、学校教育的基础是( )。

A、学生B、班级C、知识D、课程2、课程论研究的是( )的问题。

A、为谁教B、怎么教C、教什么D、教给谁3、把“课程”一词用作教育科学的专业术语,始于( )。

A、培根B、斯宾塞C、卢梭D、杜威4、“宽著期限,紧著课程”是( )的语言。

A、孔子B、韩愈C、朱熹D、王夫子5、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指的是( )。

A、课程计划B、课程类型C、课程标准D、课本6、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类型属于()。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综合课程D、广域课程7、布鲁纳以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础结构,依次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

A、科学主义课程论B、人文主义课程论C、实用主义课程论D、结构主义课程论8、能解决教育中无儿童、见物不见人倾向的课程观是( )。

A、课程是知识B、课程是计划C、课程是经验D、课程是活动9、课程目的为个体发展和幸福服务,课程实施尊重儿童,这是( )课程观的观点。

A、人文主义B、科学主义C、知识本信D、能力本信10、我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学科课程及相应的理论是 ( ) 的表现。

A、课程是知识B、课程是经验C、课程是活动D、课程是项目11、被称为课程论经典的学术著作是泰勒的( ) 。

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B、《教学目标分类学》C、《教育过程》D、《教学与一般发展》12、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历的培训,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

“三基”指的是 ( ) 。

A、读、写、算B、读、写、画C、读、画、算D、写、画、算1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的课程是 ( ) 。

A、基础性课程B、拓展型课程C、研究型课程D、技能性课程14、一级课程指的是( )。

教育学课后章节答案(完整版)

教育学课后章节答案(完整版)

教育学课后章节答案(完整版)第一篇:教育学课后章节答案(完整版)教育学课后章节答案(完整版)第一章简答题简述教育学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过程。

P16 答:一、教育学的萌芽:近代之前,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主要停留在经验习俗水平,没有形成系统的理性认识,成为教育之“学”。

这种对教育现象和问题的前科学认识,不仅存在于人类教育认识的前期,而且存在于当前和今后人类对教育的认识之中二、教育的创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三、教学学的发展(一)实验教育学: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实验教育学》(二)文化教育学:狄尔泰《关于普通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利特《职业陶冶,、专业教育、人的陶冶》(三)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四)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加里宁、凯洛夫、扬贤江(五)批评教育学:鲍尔斯、阿普尔、布迪尔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呈现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五、论述题1、结合实际的教育教学谈谈教育学的价值表现在哪里。

p24-28 师范生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教育学,你打算怎样学好教育学?答:教育学的价值表现在以下三点:一、反思日常教学经验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超越日常习俗认识;掌握教育术语;运用教育理论。

三、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教育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科学,对教育进行科学认识,既是教育实践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又最终需要回到教育实践。

教育实践不单纯强调“做”的成分,还包含一种理性的思考。

师范生将来从事的是师范这个职业,在职场上,我们会遇到多种无法用日常习俗分析和解决的教育问题,这时需要寻求教育理论的帮助,所以师范生须学习和研究教育学。

为学好教育学,我将从课堂及书本中了解教育学的科学本质,并将教育学实践化,从实践中对教育学进行深一步的了解。

教育制度试题及答案

教育制度试题及答案

教育制度试题及答案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第六章教育制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0-15个/1.【2017年上半年中学真题】世界各国的学制存在着差别,但在入学年龄、中小学分段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这说明学制的建立要依据(C)。

A.社会政治经济制度;B.生产力发展水平;C.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D.民族和文化传统2.【2016年上半年中小学试题】英国政府1870年颁布的《初等教育法》中,一方面保持原有的转为资产阶级子女服务的学校系统,另一方面为劳动人民的子女设立国民小学、职业学校。

这种学制属于(A)。

A.双轨制学制;B.单轨学制C.中间型学制;D.分支型学制3.【2016年下半年中学真题】在我国近现代学制改革中,明确规定将学堂改为学校,实行男女教育平等,允许初等小学男女同校的学制是(C)。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4.【2016年下半年中学真题】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要求义务教育课程实行( A )。

A.六三分段设置;B.五四分段设置C.九年整体设置;D.多种形式设置并存5.【2015年下半年中学真题】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我国从清末开始试图建立现代学制。

在颁布的诸多学制中,第一次正式实施的是(B)。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6.【2014年上半年中学真题】在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变革历程中,义务教育制度产生于(D)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德国1763年做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规定,是世界上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7.【2013年上半年中学真题】通常把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称为(B )。

A.国民教育制度;B.学校教育制度;C.教育管理体制;D.学校结构制度8.【2012年下半年中学真题】当前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学制年限划分采用的是(A)。

教育学原理第六到八章课后习题答案

教育学原理第六到八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六章、学校教育制度一、名词解释题1、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校教育制度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教育制度中的核心内容。

2、办学体制:学校办学制度也可称为办学体制,是指教育行政部门对各级学校的兴办进行管理和规范的一套制度体系。

3、学校管理制度:学校管理制度是对学校管理权限、管理机构设置和各机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学校管理方式等做出的制度规定。

4、义务教育制度:是指依据法律规定对所有的学龄儿童实施一定年限的、国家予以保证的学校教育制度。

二、简答题1、学校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学校产生有哪些重要意义?条件: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社会生活中间接经验的积累;③记载和传承文化工具的出现。

意义:学校的产生不仅在人类教育发展史上,而且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都是非常重要的事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首先,学校的产生,是教育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标志着教育在历史发展中出现了质的飞跃。

这种飞跃是指,学校的产生,使学校教育逐步成为教育的主要方式和主导形态,开辟了人类教育的新纪元。

其次,学校的产生,标志着形式化和制度化教育的开始,人类社会的教育从此成为一种专门化的事业。

学校产生以前,教育与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融合在一起,是非形式化地存在的。

学校产生之后,教育便可以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从社会政治、经济等活动中分化出来,从而成为一种专门化、形式化的教育。

学校的产生,标志着教育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的完成,同时也标志着教育开始走向制度化。

最后,学校的产生,对于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具有极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学校产生之后,有了专门传道、授业的教师,使得人类积累起来的间接经验和文明成果有了不断传承的可能。

学校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与结品,负有传承文明和促进文明发展的使命。

所以,学校的产生对于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对于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2、现代学校的基本职能是什么?1、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2、培养现代社会的劳动者和各级各类专门人才3、文化的传承与创新4、开展科学研究5、提供社会服务3、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有哪些基本特点?1、适应时代的要求。

教育学-中学部分-第六章 课程(参考答案)

教育学-中学部分-第六章 课程(参考答案)

第六章 课程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活动课程主要属性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依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来设置课程B.以学生的活动经验为中心设计课程C.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D.活动课程即是通常所讲的课外活动2.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态度和能力的课程,属于( )。

A.实践型课程 B.研究型课程 C.拓展型课程 D.知识型课程3.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之中,其作者是英国的教育家( )。

A.斯宾塞 B.拉尔夫 泰勒 C.博比特 D.施瓦布4.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基于学生的经验、自身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课程是( )。

A.基础性课程B.选修课程C.探究性课程D.综合实践活动课程5.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是( )。

A.开设哪些学科 B.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C.各门学科的教学时间 D.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6.教材的主体部分是( )。

A.讲授提纲 B.教科书 C.讲义 D.参考书7.1918年( )出版了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为课程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A.布莱梅尔德 B.卢梭 C.博比特 D.罗杰斯8.主张把课程的重点放在现实社会问题及学生关心的社会问题上的理论是( )。

A.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B.学生中心课程理论C.社会改造课程理论 D.目标课程理论9.美国学者斯科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提出的模式是( )。

A.CSE评价模式 B.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C.游离评价模式 D.CIPP评价模式10.按课程的设计形式,课程可分为(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必修课程 D.选修课程11.按学生选择课程的自主性,课程可分为(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必修课程 D.选修课程12.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对课程进行分类,可分为( )。

A.研究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技能性课程 D.基础型课程13.根据课程的制定者,课程分为( )。

教育学原理,练习题第六章

教育学原理,练习题第六章

第六章学校及其制度一、单项选择题1.关于发展教育事业的“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提出正确的是A.1951年《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B.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C.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D.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解析】B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A.1985年5月B.1986年4月C.1993年2月D.1995年3月【解析】B3.二十世纪末我国教育发展总目标中的“两基”是指A.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B.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C.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D.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解析】C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3年2月13日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其中有关教育制度的内容中提到:到20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

这被简称为“两基”、“两全”、“两重”。

4.1995年3月18日颁布的哪项法案以法律形式规定了我国现行教育的基本制度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C.《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解析】D 1995年3月18日,八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它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我国现行教育的基本制度。

5.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本科教育年限一般为A.2~3年B.4年C.5~6年D.9年【解析】B 高等教育内部分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三层。

专科教育一般为2~3年,本科教育除医学院和少数理工科院校为5~6年外,一般为4年。

研究生教育分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两层,各为2~3年。

6.我国学校的主体是A.全日制学校B.半日制学校C.业余学校D.综合学校【解析】A 全日制学校包括全日制大、中、小学和中等专业学校,是我国学校的主体。

7.我国五四制学制改革实验始于A.1958年B.1964年C.1981年D.1922年【解析】C 五四制试验开始于1981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实验。

教育改革参考答案

教育改革参考答案

教育改革参考答案(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归纳给定资料1~4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5分)要求:准确全面,语言简洁,不超过150字。

【参考答案】目前,我国教育问题突出。

一是幼儿教育阶段,公办幼儿园存在资源“稀缺化”、“特权化”的问题;二是初等教育阶段,部分学校收取择班费,出现“贫富班”的不公平现象;三是中等教育阶段,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中学生休息时间少,课业负担过重;四是高等教育阶段,大学生及研究生存在所学与所用脱节,读书无用的问题。

(计空格147字)(二)当“考研热”遭遇“就业冷”,如此“冰火两重天”之下,有着说不出的尴尬。

请根据给定资料,对“考研热”与“就业难”二者的矛盾进行简要分析。

(20分)要求:分析合理,条理清晰,不超过300字。

【参考答案】“考研热”与“就业难”的矛盾点在于:很多大学生为了躲避就业难、找到好工作而挤报研究生,但研究生毕业后面临的依然是就业难问题。

由于就业形势严峻,部分大学生将考研作为“就业出口”以及部分用人单位看重应聘者的学位出身,大学生希望拿到好文凭导致很多大学生挤报研究生,造成“考研热”;但研究生大幅度扩招之后,由于研究生自身“高不成低不就”以及大学教育质量下滑,培养不出优秀研究生等原因又会导致三到五年后研究生“就业难”的局面。

为解决这一矛盾,大学生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合理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同时,教育部也应制定合理的培养制度以及改革教育内容。

(计空格295字)(三)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完善中小学管理制度,请根据给定资料,以L市实验小学校长XX的名义,给L市教育局写一份《关于推进L市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建设的建议》。

(25分)要求:对策合理可行,行文思路清晰,文字简洁流畅,不超过500字。

【参考答案】关于推进L市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建设的建议L市教育局:家长委员会是增进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家长委员会却变成了“官员联谊会”、“收费委员会”,缺少真正的“话语权”,缺少科学的评价机制。

2023最新教育改革应知应会知识题库答案大全汇总

2023最新教育改革应知应会知识题库答案大全汇总

2023最新教育改革应知应会知识题库答
案大全汇总
这份文档旨在为大家提供2023年最育改革相关题目的答案汇总,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教育改革带来的挑战。

答案列表
1. 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答: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2. 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答: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创新、评价制度改革、招生制度改革等方面。

3. 高中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高中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创新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 教育公平的含义是什么?
答:教育公平是指教育机会与教育质量的公正分配,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

5. 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什么?
答:教育评价的目的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估,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未来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6. 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发展方向是什么?
答: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发展方向包括智慧教育、数字化校园、在线教育等方面。

7. 教师的角色是什么?
答: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学生的研究、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培养学生成为有用之才。

8. 学校的责任是什么?
答:学校的责任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优质的教育资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9. 科学素养的核心素养包括哪些?
答:科学素养的核心素养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知识和科技应用等方面。

10.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答: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信仰、有道德、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当代教育改革》标准答案

《当代教育改革》标准答案

《当代教育改革》期末作业考核满分100分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教育改革的目的。

答:教育改革的目的就在于去除教育中陈旧的、错误的和有缺陷的东西,以改善教育之现状。

2、简述国有企业办学体制改革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答:(1)改革政策要逐步推进,切忌“一刀切”。

(2)私有化过程中要严防国有资产流失。

(3)要妥善安置分离出来的从教人员。

(4)切忌在移交过程中影响学生的学习。

3、简述教育财政的基本功能。

答:教育财政的基本功能,是指教育财政在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制度下国家的教育财政,其功能虽有所不同,但基本功能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①资金筹措的功能。

资金筹措是现代教育财政的根本职能之一。

在当代教育发展中,政府的作用越来越大,其中最重要的表现莫过于积极筹措支撑庞大教育系统所需要的巨额资金。

②资源配置功能。

资源配置是指将可利用的各种资源分配到教育系统的各个部门和机构中去的管理活动。

③供需调节功能。

是指通过一定的财政手段(如教育财政政策和教育财政计划等)可以对一个国家或某一地区的教育与该国该地区其他领域的收支,国家、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地区单位间的利益转移以及教育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进行有效调节,从而使教育投资更趋合理,使教育及社会发展更加协调。

④监督管理功能。

对各级各类教育机关的经济活动和资金运动进行全面、系统、连续、有效的监督管理,也使教育财政的重要功能之一。

4、简要回答新课程管理体制的特点。

答:(1)从课程决策和开发的行政主体来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并举。

国家课程的开发主要是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性质与培养目标,制定各个领域或科目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编写教科书。

地方课程在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反映基础教育的地域特点、增强课程的地方适应性方面,有着重要价值。

校本课程强调以学校为主体和基地,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2)从学校课程管理的权责分配来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行政权力主体各司其职。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教育学第六章-自测-题目与答案模板1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教育学第六章-自测-题目与答案模板1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教育学第六章-自测-题目与答案模板单选题(每题3分共39分)题目1正确获得1.00分中的1.00分标记题目题干根据学校教育任务和学生一定年龄阶段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出最基本的原理、知识,组成各种不同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的课程是()。

选择一项:A. 综合课程B. 学科课程C. 显性课程D. 分科课程E. 活动课程反馈正确答案是:学科课程题目2正确获得1.00分中的1.00分标记题目题干从学生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学生活动为中心,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是()。

选择一项:A. 学科课程B. 综合课程C. 显性课程D. 分科课程E. 活动课程反馈正确答案是:活动课程题目3正确获得1.00分中的1.00分标记题目题干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的课程是()。

选择一项:A. 显性课程B. 综合课程C. 学科课程D. 分科课程E. 活动课程反馈正确答案是:分科课程题目4正确获得1.00分中的1.00分标记题目题干一种双学科或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和相互整合的课程是()。

选择一项:A. 综合课程B. 显性课程C. 分科课程D. 学科课程E. 活动课程反馈正确答案是:综合课程题目5正确获得1.00分中的1.00分标记题目题干根据国家规定的教育方针、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和科学发展水平,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和颁布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

选择一项:A. 课程计划B. 课程标准C. 课程规范D. 课程方案E. 课程结构反馈正确答案是:课程计划题目6正确获得1.00分中的1.00分标记题目题干()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选择一项:A. 课程方案B. 课程标准C. 课程计划D. 课程结构E. 课程规范反馈正确答案是:课程标准题目7正确获得1.00分中的1.00分标记题目题干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论述题1、试述信息化视野下的教育改革。

一、教育观念的更新。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针对未来信息社会中的教育新使命,提出了“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的教育原则。

把学习与生存联系起来,使我们终生都面临着知识与技术的充实与更新。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的过程会导致教育观念上的一次革命,还将会在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评价、教育环境和教育管理等方面产生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

因此,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首先是促进人们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

1、知识观的更新。

教育资源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

利用网络,可以使世界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扩大了学习资源,使“资源全球化”。

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利用和其“共享性”,是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目的,同时也促使知识获取方式得到更新。

2、教育价值观的更新。

当今“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教育界日益得到认同,随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逐步树立,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实现学生“教学个性化”要求成为发展趋向。

要实现学生“教学个性化”要求,学校需要给学生更多的自由:选课自由、选专业自由、选择学业进度的自由等等。

因此,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利用信息技术搭建网络平台,开发教学管理综合信息系统,探索新的教育模式,成为教育新的价值取向。

3、人才观的更新。

传统的教育观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组织、教学方法等都环绕着传授知识这个中心展开。

但在进入信息社会的今天,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获取知识的能力。

4、学习观的更新。

具有现代化学习观念的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成为一种必然。

在网络教育中,他们从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处理知识、运用知识。

利用信息网络进行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即是提高能力的过程。

这里是“能力本位”锻炼的极好训练场所,学生将信息网络及技术,变成自觉学习、自我发现、自主探索的工具。

5、师生关系观的更新。

在信息化教育中追求教与学的合作化。

教师不应再作为传授知识的权威,他从原来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协调者和合作伙伴,进而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开发。

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信息化环境中寻找有用的知识、检索有用方法的方法,掌握使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问题的能力,以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6、教学环境观的更新。

在许多建设了校园网的学校,如果能够充分开发网络的虚拟教育功能,就可以做到虚拟教育与实在教育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贯通。

这是未来信息化学校的发展方向,“环境虚拟化”的特点更新了原有教学环境观。

7、教育管理观的更新。

教育管理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保障。

教育信息化的作用,不仅仅是应用于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还要用于学校的行政管理,教师培训,学生的考试、录取,毕业生的就业服务等许多方面。

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为学校提供教育信息服务,使教育信息在学校的教学、科研活动中真正能够发挥作用,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二、教学过程的优化1、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信息时代里,教学方式的改革是以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为标志。

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时髦的话题,整合在英语中的实际含义可主要解释为综合、融合、集成、成为整体、一体化等。

在哲学意义上,整合通常是指若干相关事物或因素之间相互组合而成为一个新的统一整体的建构和程序化过程。

这一过程中,既是此事物整合于彼事物的过程,又是彼事物整合于此事物的过程,其结果是引起这些相关事物的共同发展变化,以及合成一个新的统一整体。

2、教学过程的重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结果是新的教学过程观的构建。

这种新型教学过程观体现了师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性”、“互动性”、“建构性”等特点。

(1)“体验性”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正如历来众多教育家反复强调,教育是经验的产物。

(2)“互动性”强调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教师与学生的双边互动,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生命魅力的、可变化的、动态演化的过程。

如果没有师生在一起的交互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就缺乏活力。

(3)“建构性”主张教育信息化环境中的建构主义学习观。

认为教育信息化不是把零碎的、不分巨细的内容硬塞给学生,让学生强化记忆,应付考试,而是让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培养一种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教师发展的要求1、教师信息素质的提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文盲下了一个定义:现代文盲是指不能识别现代信息符号,不能应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和管理的人。

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就是“扫盲”,但他本身不应是“现代文盲”。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已成为重要的资源,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以及开发信息资源的能力,已成为现代社会人的最基本能力。

也就是说,信息素养已成为网络社会的基本生存本领,对教师来说更是如此。

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前提条件。

从信息论的角度讲,教育教学过程是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处理、传送和接受的过程。

为了优化信息传送过程,提高信息传送效率,作为教学过程的设计者教师应具有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等较高的信息素养。

2、教师角色的转变从现代信息技术的要求来看,信息社会中,教师要树立新的角色形象,这种角色应是多元化的。

(1)帮促型。

信息化社会中,交互式网络教学的应用,使教师从传播知识的主体角色中退出,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2)伙伴型。

在建构主义的学习模式下,教师除了是教学活动组织者以及辅导者之外,也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进行相互讨论取长补短。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基于建构主义的伙伴型学习模式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许多基于网络的工具都能支持师生之间的合作。

可以说,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网上软件可以支持师生之间的合作。

(3)科研型。

在传统教育中,由于具有稳定的学习环境系统,课程设计开发都由固定的部门来完成,教师并不需要对此做过多的研究。

而在采用了各种电子媒体的现代教学方式中,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中,教师具有了课程设计开发的主动性。

课程设计是一种超前性的教育活动,包括课程的研究和编制、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媒体的优化组合等,而各种媒体课程更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的特点,因此,作为课程开发者的教师在这种变化的动态需求中,始终应处于科学研究的前沿。

(4)学习型。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经济与社会各方面的急剧变化,终身学习的理论日益为世界各国所接受。

教师是最先感受到终身学习的必要性的社会工作者之一。

基于时代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专业素质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理解学校和周围世界的新现象,具备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变革创新的意识、崇高的职业品质以及多方面的教育教学能力,以适应未来教育现代化、国际化、综合化和信息化发展趋势。

2、试述教育过程的优化。

(一)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信息时代里,教学方式的改革是以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为标志。

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时髦的话题,整合在英语中的实际含义可主要解释为综合、融合、集成、成为整体、一体化等。

在哲学意义上,整合通常是指若干相关事物或因素之间相互组合而成为一个新的统一整体的建构和程序化过程。

这一过程中,既是此事物整合于彼事物的过程,又是彼事物整合于此事物的过程,其结果是引起这些相关事物的共同发展变化,以及合成一个新的统一整体。

1、整合的内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被动地纳入,而是主动地适应和变革课程的过程。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将对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变革影响和作用。

确切地说,信息技术本身不能自然而然地引发课程的变革,但确是课程改革的有利促进条件。

正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学习革命,诞生了知识经济,才使人类迈入信息化社会。

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本身就要求变革人的传统的课程观、教育观和教学观以及学习观等,应该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和反思性、合作性。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有利于营造新型的学习型社会,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理论和实践,是指信息技术有机地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方面融合为一体,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进而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换言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是课程信息化。

在实践上它包括两个方面:信息技术课程化和学科课程信息化。

信息技术课程化研究把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信息技术作为独立课程的目标、内容与评价;学科课程信息化是要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科课程的各个方面去,让学科课程内容信息化、课程实施过程信息化、课程评价信息化。

2、整合的目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两个目标:其一,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

其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能力,实现对人才培养标准的根本性转变:从知识积累型人才转向知识创造型人才。

在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中,这两个目标常常互相交叉,紧密联系,为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而形成各种不同的课程整合实施模式。

3、整合的原则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

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辅助教学的观点,而应从课程的整体上考虑信息技术的作用。

我们应该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景,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

(二)教学过程的重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结果是新的教学过程观的构建。

这种新型教学过程观体现了师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性”、“互动性”、“建构性”等特点。

1、“体验性”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正如历来众多教育家反复强调,教育是经验的产物。

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看,当前全世界兴起的“研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协作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在做中学”等等,都是为了让学习者获得“隐性知识”比掌握“显性知识”对学生一生的生存和发展更为重要。

正如杜威所指出“学校即生活”,因此教学活动作为师生生活历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基本特征之一就是“体验性”。

2、“互动性”强调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教师与学生的双边互动,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生命魅力的、可变化的、动态演化的过程。

如果没有师生在一起的交互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就缺乏活力。

现代信息技术使传统意义上的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发生了新的变化,例如,远程教学、虚拟教学、人机学习系统、智能代理等等。

但是,技术的应用并未改变人与人之间互动的本质关系,只是借助于技术的外壳扩展了互动的时空、方式、符号而已。

“互联网的本质是人的互联”。

只有当我们透过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和机器看到了“人”的互动性的本质内核时,我们才有可能从“生命”的层次上来理解和设计以人为本的教育信息化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