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著作解析

合集下载

关于董仲舒 的古文史料

关于董仲舒 的古文史料

《关于董仲舒的古文史料》董仲舒,字子舒,广川(今河北景县)人,西汉时期著名的儒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是汉代儒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景帝、武帝两朝任职,提出了三纲五常、天人感应等学说,主张尊崇儒术,废黜百家,为儒家思想在大一统帝国时期扎根立足打下了基础。

他的著作有《春秋繁露》、《天人三策》等,影响了后世的儒家学派和政治制度。

关于董仲舒的古文史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史记·儒林列传》和《汉书·董仲舒传》。

这两部史书都是汉代的正史,对董仲舒的生平、思想和事迹有较详细的记载,是了解董仲舒的重要资料。

其中,《史记》是司马迁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是班固所著,是继《史记》之后的第二部纪传体通史。

两部史书都对董仲舒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他有王佐之才,是儒家之宗。

二是《春秋繁露》。

这是董仲舒的主要著作,是一部以《春秋》为基础,阐述儒家经义和政治理论的书。

该书共分为82篇,内容涉及天道、人道、君道、臣道、礼法、刑罚、教化、决狱、灾异等方面,是董仲舒的思想体系的集大成之作。

该书的作者和成书年代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是由董仲舒的弟子或后人根据他的言论和著作编纂而成的。

该书对后世的儒家学派和政治制度有深远的影响,被誉为“汉代儒学之宗”。

三是《天人三策》。

这是董仲舒向汉武帝上奏的一篇疏议,是董仲舒的政治主张的代表作。

该疏议分为上、中、下三策,分别论述了天人感应的道理,尊崇儒术的必要,废黜百家的理由,以及具体的政治改革的建议。

该疏议被汉武帝采纳,使得儒家思想成为汉代的正统思想,百家思想被禁止或边缘化,儒家经典成为教育和科举的基础,儒家学者成为政治和社会的精英。

四是《士不遇赋》。

这是董仲舒的一篇词赋,是他在景帝时期因为不得志而作的自我抒发之作。

该赋以《诗经》的《士不遇》为题,借用了《诗经》的语言和风格,表达了董仲舒对于时代的不满,对于自己的才华的自信,对于未来的期待。

该赋体现了董仲舒的文学才华和儒家的气节,也反映了汉代士人的心态和境遇。

董仲舒的哲学思想

董仲舒的哲学思想

董仲舒的哲学思想
董仲舒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董仲舒赋予《易传》中的“元”以逻辑在先和价值根源之意义,表明“元”是一个价值本体范畴;他把《易传》的“继善成性”论改造为“天止人继”说,反映了人类在宇宙万物中之地位与意义的一种自觉精神;又把《易传》“人文化成”的思想观念发展为一种“人文宇宙观”,从宇宙观高度审视人类文化,又从人类文化角度看待宇宙,宇宙观与文化观合二为一,表明了宇宙是人类文化创造的本源和基础,而人类文化是宇宙的发展和完善。

这就从宇宙观的高度肯定、突出了人文价值的崇高意义。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董仲舒是我国汉代思想家,他的著述影响深远,对中国思想史有着极大的影响。

最近,我有幸读了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对其中的一些思想有着深刻的体悟和感悟,下面我想分享一下自己的读后感。

首先,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为我们展示了一种思想上的理性主义,他认为在世界万物的表象下,存在着一种真正的本质,它是不受时间、空间等条件所限制的。

这种认识方式和西方哲学中的理性主义相似,都强调使用理性来认识世界和探究真理。

我们需要通过不断深入和思考,去探究事物背后的真相。

这种思想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思考和探究来拓展我们的认知边界,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和思想。

其次,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也涉及到了人性、道德和人文精神的问题。

他认为,人类本质上都有一种追求善良、正义和道德的内在驱动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被各种欲望所蒙蔽,从而迷失了自己的本真。

董仲舒认为,我们需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发掘我们内在的良善和正义,同时也要坚信人性本善,相信一切困境都不会持久,我们总会走向更好的未来。

此外,《春秋繁露》还涉及到了政治治理和社会伦理。

董仲舒强调君道和民德的相辅相成,认为一个积极正面的政治机制需要建立在一个道德高尚,有纪律性和强大的社会基础之上。

同时,他也提出了一些社会伦理上的原则,如父母之爱、夫妻之道等,这些原则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及其各种关系的内在复杂性。

对我而言,《春秋繁露》以其鲜明的思想和深邃的哲学内涵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认为,董仲舒提出的思想和原则在现代中国的现实生活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需要不断学以致用,将这些思想付诸于实践,开展自己的思想文化生活,这将有助于我们建立起更加美好、和谐的社会。

总之,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是一部经典的文化巨著,不仅在历史上有着深远影响,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这部著作,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思想史,更多的是能够领悟到其中包含的智慧和精神,获得对自我的启迪和思考。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董仲舒是我国汉代著名的儒家学者,他是汉朝刘氏政权的重要理论家之一,也是儒家学派在汉朝的代表人物之一。

董仲舒的著作《春秋繁露》、《纪效新书》等是儒家经典之一,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在我阅读董仲舒的著作后,我的内心被深深触动,对他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董仲舒的思想注重人性的修养和道德修养。

他认为,人性本善,只有通过道德的修养才能使人性得到完善和升华。

在他的著作中,他提出了“以德立身,以仁安国”的道德观念,强调仁爱和忍让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修养好自己的品德,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就能够达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董仲舒的思想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首先,他让我认识到一个人的修养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人的修养好坏直接影响到他的行为和待人接物的方式。

通过修养自己的品德,我可以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充分发挥自己在社会中的作用。

其次,他让我认识到仁爱和忍让的重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而仁爱和忍让能够使我们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董仲舒的著作还使我对儒家学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儒家学说强调人伦关系和道德规范,主张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来规范个人和社会的行为。

它注重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建设,倡导以仁爱之心行善。

这与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当今社会,道德和情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需要重视个人修养和关怀他人,以建设一个和谐进步的社会。

综上所述,董仲舒的著作对我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的道德观念和儒家学说使我对人性、修养和道德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通过阅读董仲舒的著作,我认识到要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从自身做起,修养自己的品德,关心他人,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共融。

董仲舒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提醒我们要注重人性的修养,弘扬仁爱精神,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其独特的观点和
思想影响了后世的学者和政治家。

读完董仲舒的相关著作,我深受启
发并产生了许多感悟。

董仲舒的著作向我们展示了他对于人类行为和社会秩序的深入思考。

他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天命和人事的密切联系。

董仲舒认为,人应该遵循天命,以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和谐。

这种观点在当时是非常
有影响力的,也成为了后来儒家学派的核心观念之一。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注重礼制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仪式
和礼节的规范,可以使个体和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他的思想对于政治
体制的建立和社会秩序的维护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此外,董仲舒还
强调“贤者治天下”,他认为只有具备高尚品德和才能的人才能担任治
理国家的重要职务。

这种思想对于领导者的选拔和培养具有积极的借
鉴意义。

董仲舒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的学者和政治家。

他的观点
不仅在儒家学派中广泛传播,也对其他学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
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
思想的宝贵遗产。

综上所述,董仲舒的著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对于天命、礼
制和贤者治天下的思考,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世界和思考人生的新视角。

他的思想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对于实际社会和政治的发展具
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董仲舒的思想对于我个人而言,也促使我思考自己的行为和道德观念,以更好地履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责任。

董仲舒——精选推荐

董仲舒——精选推荐

董仲舒董仲舒⼀、⽣平与著作董仲舒(公元前176~前104),⼴川(今河北枣强县)⼈,中国汉代唯⼼主义哲学家和政治家。

《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讲授《公⽺春秋》。

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他的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

其后,任江都易王刘⾮的国相10年;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任胶西王刘端的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

此后,居家著书,朝廷每有⼤议,“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问之”,这说明董仲舒虽不在职但仍受汉武帝的尊重。

董仲舒著作很多,据《汉书·董仲舒传》称:“凡百⼆⼗三篇”,外加《春秋》的《⽟杯》等数⼗篇⼗余万⾔。

现在尚存的有《春秋繁露》及严可均《全汉⽂》辑录的⽂章两卷。

《春秋繁露》是董仲舒主要的政治哲学著作。

据《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说《春秋》事得失,作《闻举》、《⽟杯》、《蕃露》等数⼗篇。

《蕃露》是他讲《春秋》诸篇中的⼀篇。

“蕃”与“繁”古字相通。

《史记》说“蕃露”原是冠冕的⼀种装饰,缀⽟⽽下垂。

贾公彦在《周礼·春官⼤司乐》中作疏说:“前汉董仲舒作《春秋繁露》。

繁:多;露:润。

为《春秋》作义,润益处多”,认为《春秋繁露》是对《春秋》⼤义的引申和发挥。

现存《春秋繁露》有82篇。

其版本有《永乐⼤典》所载《宋本》,明代兰雪堂活字本,清代卢⽂抱经堂校刊本。

注释本有清代凌曙的《春秋繁露注》和苏舆的《春秋繁露义证》等。

《春秋繁露》推崇公⽺学,发挥“春秋⼤⼀统”之旨,阐述了以阴阳、五⾏为⾻架,以天⼈感应为核⼼的哲学----神学理论,宣扬“性三品”的⼈性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的伦理思想及⾚、⿊、⽩三统循环的历史观,为汉代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主要哲学思想董仲舒以《公⽺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了⼀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董仲舒,西汉时期著名的儒家思想家、政治家,他的著作《春秋繁露》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这本书中,董仲舒深入剖析了人性的本质、君臣关系以及治国理政之道。

通过读《春秋繁露》,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谈谈我的读后感。

首先,在《春秋繁露》中,董仲舒对人性做出了深入的思考和理论构建。

他认为,人性本善,只是在社会环境的作用下才会变得邪恶。

董仲舒通过对古代君王的事例分析,阐述了人性被社会环境塑造的过程和影响。

这一观点使我深刻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善良的天性,只是在不同的环境下表现出不同的行为。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社会环境的塑造作用,为人们提供良好的成长和发展环境。

其次,在《春秋繁露》中,董仲舒谈到了君臣关系的重要性。

他认为君臣关系应该是一种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关系。

君主应该以身作则,倡导道德行为,并正确处理与臣下的关系。

董仲舒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分析,告诉我们一个好的君主应该具备的品质和应对问题的能力。

这让我明白了君主与臣下之间的互动不仅仅是一种权力关系,更应该是一种互助合作的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君臣关系的理念,建立和谐的团队和社会关系。

此外,董仲舒对治国理政之道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通过剖析历史事件和各个时期的君王,总结出了一些治国的经验和智慧。

他主张君主应该明辨是非,以德治国,并注重民生。

他强调君主应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关心民众的生活和疾苦。

这些治国理政的思想和方法,不仅对古代君主有启示,也对现代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我看来,对于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这些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我受益匪浅。

他对人性、君臣关系和治国理政的思考和总结,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对于道德和社会责任的认识。

我认为,只有通过正确的行为和日常实践,才能将这些思想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力量。

作为当代的青年,我应该时刻注重自身的修养和素质提升,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董仲舒(约公元前179年至公元前104年),字子張,中国西汉初期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他的著作《春秋繁露》是对儒家经典《春秋》的注释和解释,被誉为儒家经典之一。

在读完《春秋繁露》后,我深受触动,对董仲舒的思想和观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春秋繁露》中,董仲舒主张推崇“天人感应”、“治气致治体”的思想,对于官吏和统治者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他强调道德修养和内在素质对于治理社会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修炼自己的道德品质,才能够真正服务于天下百姓。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一书中提到了“常恒”这个概念,他认为天地间一切事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和秩序。

他主张人们应当遵循这种规律,以恒定的态度面对世界,从而达到安定与和平。

他警告君主和官吏们不能够以权谋私,追求短暂的功名利禄,而应当站在整个社会的角度思考问题,为国家和人民的福祉着想。

此外,在《春秋繁露》中,董仲舒还提出了“正名”和“尊贤使能”的重要原则。

他认为,一国之治必须从整体上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塑造良好的社会风尚。

他呼吁各级官员要实事求是,力主公正廉洁,做到了“尊贤使能”,选用适任的人才来担任重要职务。

在阅读《春秋繁露》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董仲舒思想的博大精深。

他不仅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人们应当如何修身养性,还关注了社会的整体利益,试图为国家和社会建设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董仲舒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观点不仅对于西汉时期的统治者和官员们具有重大的启示和指导意义,也对后世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董仲舒的思想提醒我们,在管理社会和国家时,应当注重道德修养和品质塑造,力求实事求是,为人民谋福利。

总之,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是一本思想深邃、内涵丰富的经典之作。

在阅读后,我深刻领悟到了他关于道德修养、社会治理和为政的精神实质。

对于今天的社会和世界来说,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智慧,为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董仲舒是中国汉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在阅读他的著作后深受启发,感受到了他对于人性、道德和政治的独到见解。

以下是我对董仲舒著作的读后感。

董仲舒着重强调了人性的本善观点。

他认为人性天然具备道德良善的本性,只有在外界的诱导和影响下才会发生偏差。

这一观点与他的学派弟子孟子的“性善论”相呼应。

董仲舒通过辨析人性本善与本恶的区别,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他提倡人们勇于自省、纠正错误,以使个体和社会能够追求和谐与进步。

与人性本善观点相联系的是董仲舒对于道德修养的强调。

他认为,惟有通过学习和实践儒家经典中权威的道德法则,个体才能获得内在的纯洁和高尚。

董仲舒提倡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了道德在个体和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他的观点不仅对于当时的社会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也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启示作用。

另一个我被深深打动的是董仲舒对于政治理想的阐述。

他主张君主立身修德,理想国家应以仁义为中心。

董仲舒认为君主的言行应当符合原则,以身作则,这样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与拥护。

他关注社会中的阶级矛盾和民众的福祉,提出要使国家安定富强,需要以民为本,关注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利益。

通过董仲舒的著作,我深刻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以及道德对于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

董仲舒的思想理念可以指导现代社会实践,在道德沦丧与社会动荡时期,我们应当回归儒家伦理价值观,注重个体的精神修养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只有逐步培养良好的道德人格,我们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董仲舒的思想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同与实践,但他的观点却激励着后世儒学的发展和演进。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与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同时,董仲舒的观点对于全球化时代的人文精神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而言之,通过阅读董仲舒的著作,我体会到了他对于人性、道德和政治的独到见解。

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并对现代社会具有启示作用。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董仲舒的思想,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以推动个体和社会的进步。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董仲舒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董仲舒的著作《春秋繁露》被誉为儒家经典之一,我在阅读这本书后,深受启发和感悟。

《春秋繁露》一书主要论述了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的修养和道德行为。

董仲舒认为人应该与天地相合,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和谐与平衡。

他强调了人的修身养性,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这种理念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书中,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的观点。

他认为人应该与天地相通,与自然相融。

只有与天地保持和谐的关系,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成功。

这种观点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反思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忽视了与自然的联系,追求物质的满足而忽略了心灵的需求。

董仲舒的思想提醒我们要重视与自然的关系,找回内心的平衡与和谐。

另外,董仲舒还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

他认为道德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保障。

他提出了“仁义礼智信”作为人的道德准则,鼓励人们要做到仁爱他人、尊重他人、遵循礼节、追求智慧和保持诚信。

这些道德准则不仅适用于古代社会,也同样适用于现代社会。

在当今社会,道德沦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张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董仲舒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董仲舒的思想还涉及到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品德和才能的重要途径,是社会发展的基石。

他提倡以“教化”为主,通过教育来引导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种观点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

只有通过教育,我们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董仲舒的思想在中国古代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的思想不仅仅适用于古代,也同样适用于现代社会。

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董仲舒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董仲舒《天人三策》中所见政治思想研究

董仲舒《天人三策》中所见政治思想研究

董仲舒《天人三策》中所见政治思想研究董仲舒是中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提出了“天人合一”思想,这一思想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政治家和哲学家。

董仲舒的作品《天人三策》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其中的政治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分析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所见政治思想。

首先,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提倡君主应当具备仁德之心。

在《天人三策》中,董仲舒提出了“明君臣之道”的思想,他认为君主应该具备仁慈、平和、公正等品质,以便更好地治理国家。

他说:“民惟以天下为家,家惟以君民无不以天下为心。

地广山高,邦有乱事,忧虑盈腹,皆体于君民之心。

故曰天下可一治也。

”董仲舒在这里指出,将天下当家做主的心态置于最高,将人民作为重点关注对象,能够成为治理天下最高效的方法。

举一个例子,董仲舒认为君主不能依靠暴力的手段来治理国家,而是应该依靠道德来维护社会和谐。

他说:“夫暴虐之主虽有权柄,天下岂不诛之!太平之君虽不关市朝,天下不岂赖之!应学仁义以宽厚人心,以泽及黎元,讲信号,以天下宁靖为先。

”董仲舒认为行使政治权利的君主应该具有仁慈、公正、宽容等品质,消除人民的不满,增加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从而实现社会和谐、国泰民安。

其次,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强调了文化教育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董仲舒认为,国家的兴旺需要依靠文化和教育的推动,文化教育不仅能够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还能够培养国家的管理和领导人才。

他说:“夫兴福之国,不可以无道德教化,不可以无德化之师,不可以无尊贤纳士,不可以无好学之民。

故曰德义兴,而后政治治。

”董仲舒的思想强调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为必须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同时借助于新的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精英人才。

举一个例子,董仲舒认为文化教育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只有建立先进的教育制度,才能培养出优秀的领导人才。

他说:“学问谲乎治,治谲乎学问,治和乎学问,学问和乎治。

”董仲舒认为,治理国家需要依赖学问和实践相结合,只有建立先进的教育体系,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领导人才,从而推动国家不断发展。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董仲舒,西汉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和发扬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著作流传至今,深深地影响着后人。

笔者近期有幸读到了关于董仲舒的作品,深受启发,产生了许多思考。

以下是我的读后感。

董仲舒的思想体系,集中体现在《春秋繁露》和《女诫》两部著作中。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深刻的人性观、治国理政思想以及对教育的重视。

在《春秋繁露》中,董仲舒详细论述了儒家的经典《春秋》的核心思想,强调人性的善良与人心的变迁。

他认为人性本善,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变得不良。

董仲舒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个体的修养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密不可分。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从而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

我深深地被董仲舒的思想所感动,他思考的问题,正是人类社会一直在探索的课题。

他的教育理念令人信服,也使我更加坚定了儒家思想的价值。

《女诫》是董仲舒对女性修养的论述和教导。

他强调女子应当培养自己的德行和品格,尊重丈夫,守身如玉,以此成为家庭和社会的支柱。

董仲舒对于妇女的教育提出了非常具体和务实的要求,他观察到家庭的稳定和幸福有赖于妻子的贤淑和教养,因此提出了女性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这种思想超越了时代的局限,具有普世的价值。

阅读《女诫》,我感到儒家的思想对于社会的建设和和谐至关重要。

董仲舒的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思想充满智慧和人文关怀,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通过他的作品,我更加明确了自己对于修养和教育的认识,并且愿意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儒家的价值观。

总结而言,董仲舒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著作体现了儒家的核心思想,对于社会的发展和和谐至关重要。

我希望能够进一步研究他的作品,并将他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为实现个人的和社会的进步而努力。

董仲舒的思想应该在当代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研究,以发挥其在塑造良好社会价值观和个人品质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董仲舒,字休山,汉朝初年儒学学者。

他的著作《春秋繁露》是一部以传统经典《春秋》为基础,探讨天人关系、人伦道德、政治治理等问题的重要著作。

我在阅读《春秋繁露》后,深受其启发和感悟。

第一章:天人合一在《春秋繁露》中,董仲舒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

他认为人与天地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人应当顺应天地的规律和原则,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这一思想让我对自己的生活和处世态度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忽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他人之间的联系,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然而,董仲舒的理念提醒我们应当关注整体利益,追求共同发展,以实现内外的和谐。

第二章:人伦道德董仲舒非常关注人伦道德的问题。

他认为,人们应当发扬仁爱之心,以和平、友爱、公正的方式对待他人。

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实现稳定和谐的发展。

在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自私自利,缺乏对他人的关爱和理解。

董仲舒的理念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道德观,让我们认识到只有通过关爱他人,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和幸福。

第三章:政治治理《春秋繁露》中一部分内容涉及政治治理的问题。

董仲舒强调君主应当遵循仁爱之道,以民为本,依法治国。

这一思想启发了我对于政治的理解和评价。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各种腐败、权力滥用的现象。

董仲舒的观点让我意识到,一个国家的治理只有以公正、平等和人民的福祉为出发点,才能真正实现长远的稳定和繁荣。

第四章:自我修养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也提到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应当不断地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和智慧。

只有如此,才能在生活和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就。

这一观点对我来说意义重大。

在现代社会,很容易陷入功利主义的追求,而忽视了个人的修养和内在的发展。

董仲舒的思想让我意识到,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提升,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价值和内心的平静。

结语:通过阅读《春秋繁露》,我对董仲舒的思想和观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他强调了天人合一、人伦道德、政治治理和自我修养等方面的重要性。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董仲舒,西汉末年和东汉初年的儒家学者,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儒家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阅读董仲舒的著作后,我不禁感叹他的深邃思想和卓越智慧。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董仲舒的学术观点进行探讨。

首先,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他认为人与天地之间存在着微妙的联系,人的行为会影响到天地的运行。

他主张人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达到人与天地和谐相处的境界。

这种观点对于后来中国古代儒家学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引领作用,被后世所推崇和传承。

其次,董仲舒对于教育的看法也非常独到。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提高人类文明的重要手段,应该注重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的各方面素质,使人具备应对社会和生活中各种挑战和问题的能力。

这种观点在当时对于中国社会的教育推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对后世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董仲舒还对于政治和社会问题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

他主张君主应该明智而仁爱,以保证国家的和谐和人民的安宁。

他强调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和互助合作。

这种积极的社会理念对于后来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展示了董仲舒对于社会公正和人间道义的追求。

此外,在董仲舒的著作中,我还注意到了他对于人性的思考。

他认为人性本善,人具备良知和道德能力。

他对于个体的道德追求和道德自我约束给予了高度评价,这种观点在后来的孟子学派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并对中国儒家道德伦理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之,董仲舒作为中国古代儒家学术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观点深奥而富有启发性。

他的学术成果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儒家学者,也对后世儒家学术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他的著作,我深深感受到了他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和个体道德修养的强调,以及对于教育和政治改革的独到见解。

董仲舒的思想一直激励着后来的儒家学者继续追求道德真善美和社会和谐,为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董仲舒的《春秋》法统说的主要内容

董仲舒的《春秋》法统说的主要内容

董仲舒的《春秋》法统说的主要内容《董仲舒的《春秋‖法统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法律文献,董仲舒是春秋时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法学家,他把春秋时期的政治和社会实践编成《春秋》,也可以说是《春秋》的经典解释。

《春秋》是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经典,也是董仲舒的杰出成就,他把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历史概况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书写活动牢牢结合起来,以政治的角度梳理春秋其间的重大历史事件,从而产生了《春秋》的法统说。

董仲舒的《春秋》法统说,一是以政治学和社会学的视角,揭示春秋时期政治体制的运行以及国家建构的本质。

董仲舒认为,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不同于先秦时期,而是一个贵族政治制度,由诸侯构成联盟,唯有受益其中的贵族享有主权,而其他人民只得服从。

在这样的贵族政治体制下,九合诸侯的想法已经不能满足统治阶级的要求,他们开始通过连纽和垄断来统治国家,以确定政治格局和推动军事结构。

二是认识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结构,以及人民的思想意识。

董仲舒从历史发展角度,认为春秋时期社会结构更为先进,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士大夫立法”这一理论,认为春秋时期统治者必须借助士大夫的力量来实现政治目标。

此外,董仲舒也把宗法制度融入春秋其间的人民思想形态,分析其中的社会和文化潮流,让人民了解自己在政治体系中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建立起明确的道德标准。

三是认识到春秋时期法律的特点。

春秋时期的法律制度主要以说服、威权和警告为基础,而不是实施严格的法律制裁,政府也没有对人民施加太多的行政控制和惩罚,而是更多地把重点放在自觉遵守法律的基础上。

因此,《春秋》法统说也就放宽了古代社会的法律管理,把政治和法律的关系更多的置于政治的把握下,而不是以法律的形式来检验。

总之,董仲舒的《春秋》法统说,是一个重要的古代政治思想经典,从该经典中可以看出,董仲舒认为,国家管理和法律制度的发展是紧密结合和相互依赖的,法律规范在春秋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唤起了人们的道德意识,使得春秋时期的政治和社会发展得以稳定,也为我们今天的法律制度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西汉中期董仲舒作春秋繁露,较系统地阐述

西汉中期董仲舒作春秋繁露,较系统地阐述

董仲舒《春秋繁露》简析《春秋繁露》是中国汉代哲学家董仲舒所作的政治哲学著作。

《春秋繁露》推崇公羊学,发挥“春秋大一统”之旨,阐述了以阴阳五行,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哲学-神学理论,宣扬“性三品”的人性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的伦理思想及赤黑白三统循环的历史观,为汉代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据《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说《春秋》事得失,作《闻举》、《玉杯》、《蕃露》等数十篇。

《蕃露》是他讲《春秋》诸篇中的一篇。

“蕃”与“繁”古字相通。

《史记》说“蕃露”原是冠冕的一种装饰,缀玉而下垂。

贾公彦在《周礼·春官大司乐》中作疏说:“前汉董仲舒作《春秋繁露》。

繁:多;露:润。

为《春秋》作义,润益处多”,认为《春秋繁露》是对《春秋》大义的引申和发挥。

现存《春秋繁露》有17卷,82篇。

由于书中篇名和《汉书·艺文志》及本传所载不尽相同,后人疑其不尽出自董仲舒一人之手。

《春秋繁露》系后人辑录董仲舒遗文而成书,书名为辑录者所加,隋唐以后才有此书名出现。

一、《春秋繁露》的创作初衷作者董仲舒是汉代的经学大师,他不仅博学多识,担任过朝廷的大官,而且“居庙堂之高则思其民”,决心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来促进国家的强盛。

而且在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恢复与发展,人民因为战争而终日慌乱不安的心也终于平静。

经济得到发展,政治上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中央集权统治急需一种理论体系来巩固,于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应运而生。

董仲舒在当时的社会上不仅是远近闻名、人人尊重的大学者,而且他做官理事的能力又非常出色,他曾两任汉朝分封国的国相。

因此,有这样一位能力不俗,又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人为汉代武帝出谋划策,皇帝当然会欣然接受。

《春秋繁露》作为董仲舒的代表作,主张在以往儒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强化集权统治,这样的思想正是汉武帝想要的。

汉武帝有着建立千秋大业的雄伟壮志,首先就要有支持他统治的完备思想体系的支持。

董仲舒春秋繁露读后感

董仲舒春秋繁露读后感

董仲舒春秋繁露读后感一、简介《春秋繁露》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史哲学家董仲舒所撰写的一部重要著作。

全书共分为三十篇,是对《春秋左传》的注释和解读,探讨了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君臣之道、修身养性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就《春秋繁露》这部经典著作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读后感。

二、内容概述1. 人与天地之关系在《春秋繁露》中,董仲舒强调了人与天地之间的密切关系。

他认为人应该顺应天地之道,与天地相合而不违背。

只有当人们合乎天地之理时,才能够得到福祉。

这种观点可以说是对儒家思想的深入发展和丰富。

2. 君臣之道《春秋繁露》中详细阐述了君臣之道,强调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以德治国。

只有德行高尚、品德兼备的君主,才能够获得民众的拥护和支持。

董仲舒提出了“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的观点,强调了君主应该以民众的利益为重。

3. 修身养性在《春秋繁露》中,董仲舒还论述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个人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提高,只有通过自我完善,才能够真正达到与天地相合、与人伦相符的境界。

这种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后来儒家思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读后感《春秋繁露》是一部思想深邃、内容丰富的经典之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了董仲舒对于人与天地关系、君臣之道以及修身养性等问题的独到见解。

首先,在人与天地之关系方面,董仲舒强调了人应该顺应天地之道。

他认为只有合乎天地之理,才能够得到福祉。

这种观点让我想起了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与之相合而不违背。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和福祉。

其次,在君臣之道方面,《春秋繁露》提出了君主应该以德治国的观点。

董仲舒认为只有德行高尚的君主,才能够获得民众的拥护和支持。

这种观点对于现代政治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国家的领导者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强烈的责任感,以民众的利益为重,推动国家发展。

最后,在修身养性方面,《春秋繁露》强调了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提高。

史记董仲舒传原文与解析

史记董仲舒传原文与解析

史记董仲舒传原文与解析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史书,记录了从夏朝到汉朝的历史,内容翔实且具备很高的学术价值。

其中,董仲舒传是《史记》中重要的篇章之一。

本文将对《史记》董仲舒传的原文进行解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内涵和史学意义。

以下为《史记》董仲舒传的原文:董仲舒者,博学而明理,以治事为本,号称“治本”,其言行皆有章法。

他弘扬儒家学说,主张封建制度,对国家治理和社会秩序有着重要的贡献。

董仲舒传的原文呈现出了他对于儒家学说的推崇。

他认为儒家学说的核心在于德治,即以德治国家和社会。

他强调君子应该以德行来为人民树立榜样,以典型行为来引导社会风尚。

他把德治与法治相比较,坚持认为德治是更为高尚和有效的一种治理方式。

他认为通过培养人民的道德素养,可以使他们自觉遵守法律,不必依赖于严格的法律制度来维持社会秩序。

在董仲舒传的原文中,他还强调了君主的责任和义务。

他认为君主必须以身作则,同时注重教育和培养,以提高统治者的素质和智慧。

他主张君主应当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将德行融入政治管理中,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和谐。

董仲舒传的原文中还提到了封建制度。

他认为封建制度是一种有序的社会结构,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并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他主张通过封建制度来建立君主与臣民之间的良好关系,通过封爵来激励勤劳治事的百姓。

他强调了封建制度对于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的重要作用。

总结来说,董仲舒传原文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儒家学说的推崇、德治与法治的对比、君主的责任与义务以及封建制度的重要性。

这些观点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史记》董仲舒传原文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脉络,以及儒家学说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董仲舒推崇的德治观念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引发了对政治道德与法律制度的深入思考和讨论。

对于当代社会的治理和发展,我们也可以从董仲舒传原文中汲取启示,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培养良好的公民道德和领导能力,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董仲舒的主要散文作品

董仲舒的主要散文作品

董仲舒的主要散文作品
董仲舒的主要散文作品是:《春秋繁露》与《天人三策》。

董仲舒《春秋繁露》、《天人三策》以儒家学说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黄老”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建立起一个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董仲舒以儒学为主体和外壳,杂揉各家思想,以阴阳五行学为哲学原理建立起具有神学色彩的新儒学体系,用“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天授”、“三纲五常”、“春秋大一统”等观点,将君主统治影射到天道上,天不变道亦不变,为帝王的统治提供了理论根据。

为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法宪制度和封建社会的秩序结构提供了初步模板、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董仲舒著作解析》董仲舒的著作较多,其中较为出名的有《天人三策》《春秋繁露》《天人三策》,历史上,虽然有不同看法,但基本上认为是董仲舒的作品,近年来有人提出异议,认为天元人三策关于天人三策的作者问题是班固伪造的,而不是董仲舒的作品,这种观点以2000年十月在《南京社会科学.历史学研究》上发表的论文,《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为班固伪作》最具代表性,论文的主要观点认为天人三策不是董仲舒的作品,而是班固的伪作。

当然,天人三策,即使不是董仲舒最原始的作品,可能经历过班固的加工,但也不能草率认为其不是董仲舒的作品。

在没有新的文献资料的情况下,我们还是认为《天人三策》是董仲舒的作品。

其次关于天人三策的写作时间问题。

先后产生过六种说法。

建元元年说,建元五年说,建元元年二月说,建元元年五月说,元光五年说,学界对对策时间议论很大。

司马光提出建元元年说,他在资治通鉴中提出这一说法。

建元五年说由齐召南提出。

等等,各有所持综合比较。

元光元年说证据比较充分,没有新的资料前提下,基本可以确定是这个时间。

写作背景当时汉高祖建立西汉王朝统治者吸取秦朝覆灭的教训,实行休生养生息的政策。

经过五六十年的修身养息,到了汉景帝末年社会经济极大繁荣。

到汉武帝初期。

社会却两极分化严重。

地主豪强富裕起来,广大农民却处于贫穷中,为了解决这些矛盾,汉武帝向社会征求对策。

董仲舒在这时引起了汉武帝的注意。

董仲舒说,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小民安得不困?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又颛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之利,二十倍于古。

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

农民在赋税沉重的情况下,有的卖子孙,有的人为盗贼,有的成为乞丐,因此,阶级矛盾日益加剧。

农民不得不起来反抗。

汉武帝为了维持统治。

实现国家的强大与繁荣,就必须解决这一问题,缓解农民与地主的阶级矛盾。

写作内容道者,所繇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

故圣王已没,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

夫人君莫不欲安存,而政乱国危者甚众;所任者非其人而所繇者非其道,是以政日以仆灭也。

夫周道衰于幽、厉,非道亡也,幽、厉不繇也。

至于宣王,思昔先王之德,兴滞补敝,明文、武之功业,周道粲然复兴,此夙夜不懈行善之所致也。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故治乱废兴在于己,非天降命,不可得反;其所操持悖谬,失其统也。

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

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而亡有邪气奸其间者,是以阴阳调而风雨时,群生和而万民殖,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毕至,而王道终矣!孔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乎!”自悲可致此物,而身卑贱不得致也。

今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居得致之位,操可致之势,又有能致之资;行高而恩厚,知明而意美,爱民而好士,可谓谊主矣。

然而天地未应而美祥莫至者,何也?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

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

古之王者明于此,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縻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圣王之继乱世,扫除其迹而悉去之,复修教化而崇起之;教化已明,习俗已成,子孙循之,行五六百岁尚未败也。

秦灭先圣之道,为苟且之治,故立十四年而亡,其遗毒馀烈至今未灭,使习俗薄恶,人民嚣顽,抵冒殊扞,烂熟如此之甚者也。

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

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治而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

“臣闻圣王之治天下也,少则习之学,长则材诸位,爵禄以养其德,刑罚以威其恶,故民晓于礼谊而耻犯其上。

武王行大谊,平残贼,周公作礼乐以文之;至于成、康之隆,囹圄空虚四十馀年。

此亦教化之渐而仁义之流,非独伤肌肤之效也。

至秦则不然,师申、商之法,行韩非之说,憎帝王之道,以贪狼为俗,诛名而不察实,为善者不必免而犯恶者未必刑也。

是以百官皆饰虚辞而不顾实,外有事君之礼,内有背上之心,造伪饰诈,趋利无耻,是以刑者甚众,死者相望,而奸不息,俗化使然也。

今陛下并有天下,莫不率服,而功不加于百姓者,殆王心未加焉。

《曾子》曰:“尊其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知,则光大矣。

高明光大,不在于它,在乎加之意而已。

”愿陛下因用所闻,设诚于内而致行之,则三王何异哉!夫不素养士而求贤,譬犹不琢玉而不求文采也。

故养士之大者,莫大虖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教化之本原也。

今以一郡、一国之众对,亡应书者,是王道往往而绝也。

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

今之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所使承流而宣化也;故师帅不贤,则主德不宣,恩泽不流。

今吏既亡教训于下,或不承用王上之法,暴虐百姓,与奸为市,贫穷孤弱,冤苦失职,甚不称陛下之意;是以阴阳错谬,氛气充塞,群生寡遂,黎民未济,皆长吏不明使至于此也!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选郎吏又以富訾,未必贤也。

且古所谓功者,以任官称职为差,非谓积日累久也;故小材虽累日,不离于小官,贤材虽未久,不害为辅佐,是以有司竭力尽知,务治其业而以赴功。

今则不然,累日以取贵,积久以致官,是以廉耻贸乱,贤不肖浑殽,未得其真。

臣愚以为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二人以给宿卫,且以观大臣之能;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

夫如是,诸吏二千石皆尽心于求贤,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

遍得天下之贤人,则三王之盛易为,而尧、舜之名可及也。

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则廉耻殊路,贤不肖异处矣!“臣闻众少成多,积小致巨,故圣人莫不以晻致明,以微致显;是以尧发于诸侯,舜兴虖深山,非一日而显也,盖有渐以致之矣。

言出于己,不可塞也;行发于身,不可掩也;言行,治之大者,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

故尽小者大,慎微者著;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积恶在身,犹火销膏而人不见也;此唐虞之所以得令名而桀、纣之可为悼惧者也。

夫乐而不乱,复而不厌者,谓之道。

道者,万世亡敝;敝者,道之失也。

先王之道,必有偏而不起之处,故政有眊而不行,举其偏者以补其敝而已矣。

三王之道,所祖不同,非其相反,将以救溢扶衰,所遭之变然也。

故孔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乎!”改正朔,易服色,以顺天命而已;其馀尽循尧道,何更为哉!故王者有改制之名,亡变道之实。

然夏上忠,殷上敬,周上文者,所继之救当用此一也。

孔子曰:殷因于夏礼,其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其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此言百王之用,以此三者矣。

夏因于虞,而独不言所损益者,其道一而所上同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是以禹继舜,舜继尧,三圣相受而守一道,亡救弊之政也,故不言其所损益也。

繇是观之,继治世者其道同,继乱世者其道变。

“今汉继大乱之后,若宜少损周之文,致用夏之忠者。

夫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共是天下,以古准今,壹何不相逮之远也!安所缪盭而陵夷若是?意者有所失于古之道与,有所诡于天之理与?夫天亦有所分予:予之齿者去其角,傅其翼者两其足,是所受大者不得取小也。

古之所予禄者,不食于力,不动于末,是亦受大者不得取小,与天同意者也。

夫已受大,又取小,天不能足,而况人虖!此民之所以嚣嚣若不足也。

身宠而载高位,家温而食厚禄,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于天下,民安能如之哉!民日削月脧,寖以大穷。

富者奢侈羡溢,贫者穷急愁苦;民不乐生,安能避罪!此刑罚之所以蕃而奸邪不可胜者也。

天子大夫者,下民之所视效,远方之所四面而内望也。

近者视而放之,远者望而效之,岂可以居贤人之位而为庶人之行哉!夫皇皇求财利,常恐乏匮者,庶人之意也;皇皇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大夫之意也。

《易》曰:“负且乘,致寇至。

”乘车者,君子之位也;负担者,小人之事也。

此言居君子之位而为庶人之行者,患祸必至也。

若居君子之位,当君子之行,则舍公仪休之相鲁,无可为者也。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天子善其对,以仲舒为江都相。

会稽庄助亦以贤良对策,天子擢为中大夫。

丞相卫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韩、苏、张之言乱国政者,请皆罢。

”奏可。

董仲舒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者皆师尊之。

及为江都相,事易王。

易王,帝兄,素骄,好勇。

仲舒以礼匡正,王敬重焉。

以上即为《天人三策》内容,其中第一策适应当时汉朝从政治上,思想上,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提出了一整套治国理论,第二策进一步总结了三代以来的历史经验,特别点明了秦朝以刑法之天下。

厚敛无度,导致死者相望而奸不息的教训,为了培养一批德治人才,他建议设立太学,作为治之本,在第三策中提出了自己的哲学与政治观点,而且为了大一统社会的思想统治稳定,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思想内容他的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胆提出了“更化”的主张,为汉武帝一改前期黄老无为而治的统治方针,为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一策主要回答了,天元,符命,灾异,性情,阴阳,刑德,以及仁义礼智信五常等问题。

第二策论述了,帝王为什么要有劳有逸,有俭有奢,仁义教化和刑罚杀戮有什么不同,两者如何结合,办太学以养士求贤,行选举以反士卿以致政,以及汉武帝虽劝孝悌,崇有德,但不加于百姓的原因等问题第三策阐明的,天人古今的关系,道到底是什么?财力均部,则民可加足……的原因董仲舒的哲学体系是庞大的,它的核心思想是天人感应。

目的则在于整治。

因此他的哲学被概括为天人感应说。

但是,天人感应说不是董仲舒发明的,而是古已有之,但董仲舒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并加以发展。

天人感应说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宣扬皇帝代表天意,要人民服从皇帝,这就是宣传君权神授,另一方面要求皇帝尊天保民,不要胡作非为,即“神道设教”,概括言之,曲民而伸君,曲君而伸天。

董仲舒的人性论可以概括为性未善论。

既是对性善论的否,又是对性恶论的修正,他将人性分为圣人之性,斗筲之性和中民之性,董仲舒在《天人三策》第一策中进行了简单讨论,在《春秋繁露》中人进行了具体论述春秋繁露据《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说《春秋》事得失,作《闻举》、《玉杯》、《蕃露》等数十篇。

《蕃露》是他讲《春秋》诸篇中的一篇。

“蕃”与“繁”古字相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