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功能的检测和解读01-8-20
凝血功能报告解读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凝血功能概述 • 凝血功能报告的主要指标 • 凝血功能报告解读 • 常见凝血疾病及预防 • 凝血功能报告的注意事项
01
凝血功能概述
凝血系统的组成
血管内皮细胞
保持血管的完整性和通透性,参 与止血过程。
血小板
在止血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能够 迅速到达受损部位并发挥作用。
详细描述
VTE通常发生在长期卧床、久坐、术 后或创伤后的人群中,主要症状包括 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曲张等。预 防措施包括多活动、穿弹力袜和使用 抗凝药物。
动脉粥样硬化(AS)
总结词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血管疾病,表 现为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 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
VS
详细描述
AS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与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密切 相关。预防措施包括控制血压、血脂、血 糖等指标,以及戒烟、适量运动和合理饮 食。
纤维蛋白原是参与凝血和止血过程的蛋白质,在凝血过程中转化为纤维蛋白,有助于血液凝固。FIB水平升高可 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而FIB水平降低则可能导致出血倾向。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
总结词
反映凝血酶活性的指标
详细描述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是反映凝血酶活性的指标,通过检测TAT的水平来评估体内凝血酶的生成情况 。TAT水平升高可能表示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
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出血倾向、血 栓形成等表现,如皮肤淤点、淤斑、 关节腔出血、内脏出血等,甚至危及 生命。
特殊情况下凝血功能报告解读
妊娠期凝血功能报告解读
妊娠期女性由于生理变化和激素水平的影响,可能出现凝血功能异常的情况,如妊娠期 高血压综合征、胎盘早剥等。解读妊娠期凝血功能报告时,需关注D-二聚体、纤维蛋
凝血功能检验科普
凝血功能检验科普一、引言凝血功能检验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检测手段,用于评估人体的凝血功能状态。
凝血功能的紊乱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等疾病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凝血功能检验的基本原理、常用的凝血功能指标以及临床意义。
二、凝血机制简介人体的凝血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主要包括血小板聚集、凝血酶形成和纤维蛋白形成三个阶段。
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会黏附在损伤部位上,形成血小板聚集。
同时,损伤部位的组织细胞会释放一种叫做组织因子的物质,与血液中的凝血因子相互作用,形成凝血酶。
凝血酶进一步催化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形成血栓。
三、常用凝血功能指标1. 凝血酶时间(PT):凝血酶时间是评估凝血酶形成能力的指标。
它是指血浆中凝血酶形成所需的时间。
PT的延长可能与凝血因子缺乏或异常有关。
2.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评估凝血酶形成和凝血酶原激活能力的指标。
它是指血浆中凝血酶形成所需的时间。
APTT的延长可能与凝血因子缺乏或异常有关。
3.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是评估血小板功能的指标。
血小板是参与血液凝固的重要细胞成分,血小板计数的异常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的发生。
4. 凝血酶原时间(TT):TT是评估凝血酶生成能力的指标。
它是指血浆中凝血酶形成所需的时间。
TT的延长可能与凝血因子缺乏或异常有关。
5. 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是参与血栓形成的重要蛋白质。
纤维蛋白原的浓度可以反映人体的凝血功能状态,高纤维蛋白原浓度可能与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有关。
四、凝血功能检验的临床意义凝血功能检验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评估凝血功能的指标,可以判断患者的凝血状态是否正常,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例如,在手术前进行凝血功能检验,可以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避免手术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出血。
另外,凝血功能检验也可以用于评估抗凝药物的疗效,如华法林等药物的使用。
五、注意事项在进行凝血功能检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采集标本时要避免静脉压迫过久,以免影响凝血功能的正常评估。
凝血功能的检测和解读
凝血功能的检测和解读凝血功能是人体在遭受创伤或出现病变时所表现的一种本能反应。
凝血功能失调可能会导致出血或血栓等疾病。
因此,对于凝血功能的检测和解读非常重要。
凝血功能的检测方法一、心理测验法这是常用的检测方法之一,需要对患者静脉采血,提取血浆,将检测物质加入到血浆中,观测凝血情况并记录数据。
主要是通过该法进行常规的凝血功能指标检测。
二、激光散射法激光散射法是利用激光器产生的单色激光通过血细胞测定,或是通过检测生物体“光学窗口”区域的反光和散射光强度来评估患者凝血功能。
三、脉冲电波法这也是一种测定凝血功能的方法,比较适用于检测活动量大、受伤多的患者。
需要将被检测者按照一定的节律进行肢体运动,这样软组织的收缩和舒张状态可以影响血液流动的大小及流速,进而测定患者凝血功能的指标。
凝血功能常用指标一、凝血酶原时间(PT)这是最常用的检测凝血功能指标,能够反映血液凝固的速度和脆弱性。
正常情况下,PT的参考值通常是12-14秒。
二、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这个检测指标和PT相似,能够反映凝血功能的好坏程度。
正常情况下,APTT 的参考值通常是25-35秒。
三、血小板计数与函数测定血小板是体内最小的形态元素,用来评估血小板数量和功能,以及是否存在血小板相关疾病。
其中,血小板计数指标正常值范围在100~300×10的9次方/L,而血小板功能则主要检测血小板聚集情况。
四、纤维蛋白原(FIB)测定纤维蛋白原是人体合成的一种蛋白质,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FIB参考值通常是1.5-4.5g/L。
凝血功能检测结果的解读一、异常凝血如果PT、APTT和血小板计数、函数等指标出现异常降低,那么通常就会导致异常凝血的症状,比如血栓形成和栓子等。
二、出血如果PT、APTT和血小板等指标值为异常升高,则会导致患者出现出血症状,包括普通的皮下出血、鼻出血、月经失调等。
三、低凝状态如果纤维蛋白原测定值过高,或是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增加,则可能意味着患者处于一种低凝状态,这种状态下患者伤口无法愈合,容易出现内出血症状,需要进行及时的检测治疗。
凝血功能检测结果解读要点
凝血功能检测结果解读要点在临床诊断中,凝血功能检测结果是非常重要的参考指标。
通过凝血功能检测可以对患者的凝血状态进行评估,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出血或血栓的风险。
下面就凝血功能检测结果的解读要点进行介绍。
一、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PT和APTT是常规的凝血功能检测项目,主要用于评估凝血过程中外源凝血途径和内源凝血途径的功能。
PT延长提示体内缺乏凝血因子Ⅶ、Ⅴ、Ⅹ、Ⅱ等,常见于肝功能异常、维生素K缺乏等情况。
APTT 延长可能提示体内缺乏凝血因子Ⅷ、Ⅸ、XI、XII等,常见于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或抗凝药物使用等。
二、凝血纤维蛋白原测定(FIB)
凝血纤维蛋白原指的是凝血过程中形成纤维蛋白的前体物质,它的测定可以反映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
FIB水平过高可能提示患者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而FIB水平过低则可能导致出血倾向。
三、凝血酶时间(TT)
凝血酶时间是指血浆中凝血蛋白形成凝血酶的时间,它主要用于评估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的速度。
TT延长可能提示体内缺乏凝血因子Ⅰ、Ⅱ、Ⅴ、Ⅹ等,常见于维生素K缺乏、肝功能异常等情况。
四、 D-二聚体(D-Dimer)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它的升高可能提示体内存在血栓形成或纤维蛋白溶解的情况。
D-Dimer检测在急性肺栓塞、深静脉血栓等疾病的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凝血功能检测结果的解读要点包括PT、APTT、FIB、TT、D-Dimer等指标的异常变化及其可能的临床意义。
医生在解读凝血功能检测结果时,应该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确保准确判断患者的凝血状态,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凝血功能的检测和解读
凝血功能的检测和解读凝血功能检测是一项用于评估机体凝血状态和判断凝血相关疾病风险的重要检查。
凝血是机体为了控制出血而进行的复杂生理过程,主要包括血小板功能、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等多个方面。
凝血功能检测主要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室检查来评估这些凝血因素的活性和功能,从而了解机体的凝血能力是否正常。
常见的凝血功能检测项目包括以下几种:1.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PT主要评估血浆中的凝血因子Ⅶ、Ⅹ、Ⅴ、Ⅱ和纤维蛋白原的功能,APTT则主要评估凝血因子Ⅻ、Ⅻa、暴露血小板磷脂表面和纤维蛋白原的功能。
这两项检测是评估机体外源和内源凝血途径的关键指标。
2.血小板计数和功能测定:血小板是重要的凝血因子,主要通过聚集和粘附在损伤部位,形成止血栓。
血小板计数可以评估机体血小板的数量,而血小板功能测定则评估机体血小板的活性和功能是否正常。
3.凝血因子活性测定:凝血因子是参与血浆凝血途径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血浆中凝血因子的活性水平来评估机体的凝血功能。
例如,凝血因子Ⅷ活性测定可以评估凝血因子Ⅷ在血液凝固过程中的活性。
4. 纤维蛋白原测定:纤维蛋白原是在凝血过程中形成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dimer)的前体,它的测定可以反映机体的纤维蛋白原合成水平和开启纤维蛋白降解的情况。
纤维蛋白原测定是评估机体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对这些凝血功能检测项目的解读,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1.凝血功能正常:如果上述凝血功能检测项目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那么说明机体的凝血功能正常,没有凝血异常的风险。
2.凝血功能异常:如果一些凝血功能检测项目的结果超出正常范围,那么可能存在凝血功能异常的风险。
例如,PT和APTT延长可能提示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障碍,血小板计数降低可能提示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可能提示凝血因子活性缺乏等。
3.凝血功能疾病风险估计:根据凝血功能检测结果,可以进一步评估机体是否存在凝血相关疾病的风险。
凝血功能的检测和解读
4. 抗凝血机制
• 细胞抗凝机制:巨噬, 单核细胞吞噬凝血过 程中物质
• 抗凝系统:AT-Ⅲ, 肝素辅助因子Ⅱ
• 蛋白C/蛋白S系统 •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3。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检测)
血小板的监测 1。 血小板数量,血小板相关的免疫球蛋白 2。血小板功能的监测
血块退缩,血小板黏附
1、血小板计数(plt count)
[正常值](100-300)×109/L
➢ [临床意义] ➢ 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增多
①血小板生成障碍:再障、急 性白血病、 MDS等;
➢ 5) 促使血块收缩(血栓收缩蛋白) ,形成稳固血栓
3. 凝血系统
• 11个经典因子I-XIII(FVI=Va) பைடு நூலகம்分子量激肽原(HMWK)和前激肽释放酶(PK)
• 除(Ca++)外,均为蛋白质。大多数由肝脏 产生。
• II、VII、IX、X 合成依赖于Vitk, 称Vitk依赖因子
凝血活酶 生成期
化疗后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免疫性紫癜,骨髓异常增生和骨髓纤维 化
血小板
• 血小板数量: • 血小板〈50*109/L,有出血倾向; • 血小板〈20*109/L,可有明显出血; • 血小板〈10*109/L,可致严重的致命出
血。 • 血小板〉400*109/L,出现血栓。
血小板输注的阈值
人为的血小板减少血症; • 适当标本静止和人工计数器的计数会导
致血小板计数增多; • 枸橼酸和EDTA-收集的标本血小板的差
“凝血功能”常规检测及结果解读
“凝血功能”常规检测及结果解读凝血功能是指人体防止出血的生理功能,主要由血小板、凝血因子以及纤维蛋白原等多种物质组成。
正常的凝血功能对于维持血管的完整性和防止异常出血非常重要。
凝血功能常规检测是一种用于评估凝血系统功能是否正常的常规检查方法。
下面将对凝血功能常规检测及结果解读进行详细介绍。
一、凝血功能常规检测项目1.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PT是评估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指标,INR是通过将PT值与国际标准化比率相乘得到的结果,用于调节仪器和试剂之间的差异。
延长的PT和INR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的缺乏或功能异常,或者可能与抗凝药物使用相关。
2.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评估内源性凝血途径的指标,能够检测凝血因子的活性和血浆的凝血酶原负荷。
延长的APTT可能与凝血因子的缺乏或功能异常相关。
3.凝血酶时间(TT):TT是衡量凝血系统常规检查项目之一,它是检测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时间,常用于评估纤维蛋白原的生成速度和功能。
4. 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活化功能:血小板计数是评估血小板功能的重要指标,血小板活化功能的检测可以通过测定血小板表面活化标志物(如P-selectin)来进行。
二、凝血功能异常的结果解读1.延长的PT和INR: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的缺乏或功能异常,最常见的是维生素K缺乏症和华法林类药物的服用。
其他可能的原因还包括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肝功能异常、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2.延长的APTT:可能与凝血因子的缺乏或功能异常有关,最常见的是因为因子VIII、IX、XI、XII的缺乏或功能异常。
其他潜在原因还包括华法林类药物的服用、DIC、肝功能异常等。
3.延长的TT:可能意味着纤维蛋白原的缺乏或功能异常,最常见的疾病是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纤维蛋白原溶解功能障碍症等。
4.低血小板计数:可能与血小板功能异常、骨髓造血功能障碍、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等相关。
凝血功能检测和解读
凝血功能检测和解读凝血功能检测是一系列实验室检查的集合,用于评估血液的凝血系统的功能是否正常。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出血或凝血异常的原因,以及指导治疗方法。
凝血功能检测通常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测定(FIB)等。
首先,血小板计数是测量血液中血小板数量的常规检查。
正常成年人的血小板计数范围为150-400×10⁹/L。
血小板是一种重要的血液细胞,参与血液凝固过程。
低血小板计数可能是由于减少的生产、持续的破坏或异常的分布所致,造成机体易于发生出血。
其次,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是测量血浆凝血系统对外界活化途径的凝血反应时间。
PT的延长可能是由于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所致。
PT的结果通常通过与参考值(比如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进行比较来进行解读。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是测量凝血系统内在凝血途径的活化过程中凝血反应时间的指标。
APTT的延长可能意味着血浆凝血系统中凝血因子的缺乏或功能异常,包括凝血因子Ⅷ、Ⅸ、Ⅺ、Ⅻ以及纤维蛋白原等。
APTT结果也需要与参考值进行比较来进行解读。
纤维蛋白原测定(Fibrinogen,FIB)是测量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浓度的检测项目。
纤维蛋白原是凝血系统中的关键蛋白质,参与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因子活化。
纤维蛋白原浓度的异常可能提示机体凝血功能障碍,如纤维蛋白原减少可能导致血液凝固能力下降。
除了上述几个常见的检查项目外,凝血功能检测还可以包括其他项目,如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抗凝血酶Ⅲ活性(Anti-thrombin Ⅲ Activity,AT-Ⅲ)等,用于评估凝血功能的其他方面。
对于凝血功能检测结果的解读,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病史、体征以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关于凝血功能的监测指标 -回复
关于凝血功能的监测指标-回复凝血功能的监测指标是用来评估人体血液的凝血能力的指标。
凝血是维持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和止血的重要过程,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凝血功能的异常可能会导致出血或血栓等相关疾病。
本文将从凝血功能的基本原理、常用的凝血功能检测指标和其临床应用等方面依次进行介绍。
一、凝血功能的基本原理凝血功能是一种精密而复杂的生理过程,涉及多种物质和酶系统的相互作用。
当血管受损时,由于出血,血液中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会被激活,形成血栓,从而封堵血管口,停止出血。
凝血功能的正常调节是由内因子和外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内因子主要是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外因子主要是血小板和血管壁。
二、常用的凝血功能检测指标1. 凝血酶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率(INR)PT是一项常用的凝血功能指标,它反映的是凝血因子在体外条件下形成凝血酶作用的时间。
INR是通过将PT值与国际标准物质进行比较得出的指标,用于比较不同实验室之间的检测结果。
2.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主要用于监测血液内在凝血通路的功能,可以评估肝功能、凝血因子缺乏或异常等情况。
3. 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功能检测血小板计数是评估血液凝血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正常范围为150-450 ×10^9/L。
血小板功能检测可以通过测量血小板聚集功能和血小板释放反应来评估血小板的活性和功能。
4. 凝血因子活性测定凝血因子活性测定是一种常用的凝血功能指标,可以通过测定不同凝血因子的活性水平,来判断凝血功能的异常情况。
5. 纤维蛋白原定量测定纤维蛋白原是人体内主要的凝血蛋白原,它是形成纤维蛋白的前体。
通过测量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可以判断凝血功能的异常情况。
三、凝血功能监测指标的临床应用1. 凝血功能监测在手术前的预测和评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需要手术的患者,可以通过检测凝血功能指标来判断手术的安全性和预测术后出血的风险。
2. 凝血功能监测在抗凝治疗中的应用广泛。
如何解读出凝血检查结果
如何解读出凝血检查结果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民众健康意识较过去相比强化不少,不少公民已经养成定期去医院进行体检的习惯。
在拿到体检报告后,不少人因缺乏医学方面的常识,很难看到报告中的数据值,凝血检查也是如此。
出血与凝血作为检查项目中相对常规的一种,与不少疾病均存在较大的关系,有90%出血与凝血问题,均可以通过凝血实验室给出相对准确的诊断。
在当下常规检查项目中,血小板计数与凝血四项等项目,读懂相关数据也有较大的意义。
一、凝血四项结果解读凝血四项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分别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等指标,对检查中四个指标数值反映的信息进行解读较有必要。
在FIB水平不高的情况下,PT、APTT都延长,如果患者接受抗凝治疗或存在弥漫性血管内溶血、肝病等情况,也会导致PT、APTT都延长。
PT、APTT都延长也可能在凝血过程中,因共同通路凝血因子出现异常所致,常见的情况为凝血酶原(Ⅱ因子)异常、凝血因子V异常、凝血因子X 异常,纤维蛋白原异常等。
在相关情况下,均会导致PT、APTT出现同步延长的情况。
在凝血四项结果中,可能出现PT、APTT都缩短的情况,该结果表明患者凝血功能出现异常,同时处于高凝血功能状态,血栓形成风险不小。
如果检查结果为FIB升高,PT、APTT缩短,也为同样的情况,患者形成血栓的风险较大。
在患者凝血功能状态评估中,还会结合D二聚体指标,其主要为高凝状态的反应指标。
出现该结果后,临床医生会告知患者注意事项,用以预防血栓。
在凝血功能四项检查中,对于PT延长,AFTT大体正常的情况,体检者多为缺乏维生素K、误服华法林或含有相关成分的鼠药。
药物华法林对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Ⅱ、凝血因子Ⅶ、凝血因子Ⅸ、凝血因子X等羧化,均持有抑制作用。
也是因此,所以华法林具有抗凝血的功效。
在凝血功能四项检查中APTT延长为主,PT基本正常的情况,对于接受肝素抗凝治疗的患者,会出现APTT延长的情况。
凝血功能检测课件
3
检测方法
采用自动化凝血分析仪,通过凝固法、发色底物 法等方法测定血液中相关成分的活性或浓度。
02
凝血功能检测的方法
Chapter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01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是凝血功能检测的基本方法之一,主要用于评估肝脏合成功能 和先天性凝血因子缺陷。
02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是通过加入组织凝血活酶和钙离子,观察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 来评估凝血功能。正常值参考范围为11-15秒,超过正常值3秒以上有临床意义 。该检测可以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和先天性凝血因子缺陷,对于判断出血倾向和血 栓形成风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04
凝血功能检测的注意事项
Chapter
检测前注意事项
如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应在检测 前一周停用,以免影响检测结果 。
凝血功能检测时应确保身体处于 正常生理状态,避免过度疲劳、 剧烈运动等。
饮食要求 药物影响 避免创伤 生理状态
凝血功能检测前应保持正常饮食 ,避免过度进食高脂、高糖食物 ,以免影响检测结果。
预防血栓形成
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血栓形成,进 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深静脉血栓形 成等严重后果,凝血功能检测有助于 及早发现并预防。
凝血功能检测的原理
1 2
血液凝固机制
凝血功能检测主要通过检测血液中与凝血相关的 各种成分和酶活性,了解血液凝固过程中的变化 。
常用凝血功能检测项目
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纤维蛋白原(FIB)等。
01
凝血功能检测可以用于监测血栓 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深静脉 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 梗死等。
02
在这些疾病中,凝血系统的异常 激活可能导致血栓形成,通过凝 血功能检测可以评估血栓形成的 风险和治疗效果。
凝血项目科普
凝血项目科普
关于凝血项目科普参考如下:
凝血项目是血液化验检查中的一项,主要用来检测血液中的凝血因子、血小板等成分的量和功能,从而评估一个人的凝血功能状况。
凝血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是生理性止血和血液凝固的必要环节。
凝血项目的检查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指标:
1. 凝血酶原时间(PT):反应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有无异常,正常值为11-15秒,延长3秒以上有意义。
2.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反应内源性凝血系统功能有无异常,正常值为35-45秒。
3. 纤维蛋白原(FIB):是血浆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参与凝血和止血过程,正常值为2-4g/L。
4. 血小板计数(PLT):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血小板数目,正常值为100-300×109/L。
如果这些指标出现异常,可能表明凝血功能出现了问题,可能导致出血不止、血栓形成等病症。
例如,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可能提示维生素K缺乏、肝功能异常、血液凝固障碍等疾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可能提示血友病、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等疾病;纤维蛋白原降低可能提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等疾病;血小板计数降低可能提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
因此,凝血项目的检查对于预防和治疗出血和血栓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您有任何关于这些检查项目的疑问或需要了解更多信息,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实验室工作人员。
凝血功能检测结果解读要点
凝血功能检测结果解读要点凝血功能检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检查项目,可以评估人体的凝血功能状态。
根据凝血功能检测结果,可以判断出血液不凝固或过度凝固的情况,为医生诊断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本文将为您介绍凝血功能检测结果的解读要点。
一、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是针对凝血功能检测结果进行标准化的指标。
它可以消除不同实验室之间测试方法和结果差异的影响,最常用于评估患者服用口服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的效果。
通常情况下,INR 结果在1.0~1.5之间被认为是正常的。
如果INR大于1.5,说明血液凝固功能下降,需要密切关注。
二、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PT)是评估凝血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用来检测凝血因子活性。
PT结果较长,可能是凝血因子缺乏或异常导致的出血风险增加。
通常情况下,PT结果的正常范围是11~13秒。
如果PT超过正常范围,说明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存在凝血因子缺乏或疾病状态,需要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评估凝血功能的另一个重要指标,用来检测凝血因子的内在凝血途径。
APTT结果较长,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缺乏或异常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
正常情况下,APTT结果在25~35秒之间。
如果APTT超过正常范围,需要考虑凝血因子缺乏或疾病状态,并进一步进行诊断和治疗。
四、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FIB)是血液中凝血酶原的指标。
通过检测FIB水平,可以了解凝血功能的状态。
正常情况下,FIB水平在2.0~4.0 g/L之间。
如果FIB水平低于正常范围,可能存在凝血异常,需要进一步评估和处理。
五、D-二聚体(D-Dimer)D-二聚体(D-Dimer)是血栓溶解产物,通过检测其水平可以了解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活性。
D-Dimer的水平升高可能意味着血栓形成或纤维蛋白溶解增加。
一般来说,D-Dimer水平在正常范围内,说明凝血功能正常。
检验科凝血学常见检测项目解读
检验科凝血学常见检测项目解读在检验科中,凝血学是一个重要的检测项目。
凝血功能的正常机制是维持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重要条件之一。
凝血功能检测项目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以及D-二聚体(D-D)等指标。
本文将详细解读这些常见的凝血学检测项目。
一、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是反映凝血系统外在凝血通路功能的指标。
它通过测量凝血酶原与血浆中Ca2+、磷脂质以及凝血酶原活化因子III(组织因子)复合体相互作用形成凝血酶的时间来评估凝血功能。
凝血酶原时间的正常参考范围为11-13.5秒,若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则可能存在凝血功能障碍。
例如,肝功能受损或服用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可能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此外,凝血因子FV或FVIII等因子的缺乏也可能引起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是评估内在凝血通路功能的指标。
它通过测量凝血因子XII(Hageman因子)激活后,与磷脂质、因子XI和因子IX等一系列凝血因子形成凝血酶的时间来评估凝血功能。
正常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一般为25-35秒。
如果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延长,可能暗示存在凝血因子VIII、IX、XI或XII的缺乏,或者存在抗凝物质(如肝素)的影响。
三、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是一个评估血浆中纤维蛋白形成能力的指标。
它反映了机体在出血或凝血功能障碍时纤维蛋白形成的调节机制。
正常情况下,纤维蛋白原的浓度为2-4 g/L。
纤维蛋白原浓度过低可能表明慢性肝病、营养不良或凝血功能异常。
而纤维蛋白原浓度过高则可能意味着急性炎症或恶性肿瘤等疾病的存在。
四、D-二聚体(D-D)D-二聚体是一种评估体内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活化程度的指标,其正常参考范围一般为0-500 ng/ml。
D-二聚体浓度的升高可能暗示体内纤维蛋白形成和溶解失衡,提示深静脉血栓形成或其他血栓相关疾病的存在。
凝血四项结果解读及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凝血四项结果解读及标本采集注意事项一、凝血四项指标1.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是由凝血酶原被激活而来的。
凝血酶原时间是外源性凝血系统的一个较为灵敏和最为常用的筛选试验,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是否正常。
参考范围:11〜13秒,超过正常对照值3秒以上为异常。
PT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I(纤维蛋白原)、II(凝血酶原)、V、VII、X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纤溶亢进、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恶性贫血、使用抗凝药物(如口服抗凝剂)和异常抗凝物质等。
PT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如长期口服避孕药、DlC早期、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多发性骨髓瘤等。
2.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时间是检测凝血、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功能的一个简便实验。
参考范围:16〜18秒,超过正常对照值3秒以上为异常。
TT延长多见于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和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病、肾病、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等疾病)、DlC以及类肝素物质存在(如肝素治疗、SLE和肝脏疾病等)。
TT缩短见于血液中有钙离子存在或血液呈酸性等,无临床意义。
3.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一个较为敏感和最常用的筛选试验,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是否正常。
参考范围31〜43秒,超过正常对照值10秒以上为异常。
APTT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XH、XI、IX、VnI、X、V、II、PK、HMwK 缺乏,如甲、乙、丙型血友病;后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弥漫性血管内出血、血液循环中的抗凝物质增加等;以及纤维蛋白原缺乏。
APTT缩短见于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V、VIIE血小板增多、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和肾病综合征等。
4.纤维蛋白原(FIB、Fib或Fbg)FIB即凝血因子I,是血液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既是凝血酶作用的底物又是高浓度纤维溶酶的靶物质,在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中同时发挥重要作用。
凝血常用指标解读
凝血常用指标解读凝血是机体在受到伤害时为了止血而进行的一系列生理过程,包括血小板聚集、血管收缩、凝血因子活化和血栓形成等。
血液凝固功能的正常与否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而凝血功能指标可以用来评估血液凝血功能的状态。
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些常用的凝血功能指标及其解读。
1.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一项常用的凝血功能指标,它通过检测凝血因子的活化情况来评估血液的凝血功能。
PT测试中,将被测血浆加入血管收缩剂和石蜡酸钠酶原活化剂后,计时观察血浆凝血时间的延长程度。
正常情况下,PT的值在11-13秒之间。
如果PT延长,则可能表示凝血因子活化异常,如凝血因子Ⅶ、Ⅸ或Ⅹ缺乏或功能异常。
2.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也是一项常用的凝血功能指标,其主要用于评估凝血系统内凝血因子的活性和共同凝血途径的功能。
APTT测试中,将被测血浆与激活剂和石蜡酸钠酶原接触,计时测量加入凝血酶前的时间和加入凝血酶后的时间,然后计算两者之间的差值。
正常情况下,APTT的值在25-35秒之间。
如果APTT延长,则可能表示凝血因子活性降低或功能异常,如凝血因子Ⅷ、Ⅸ、Ⅺ或Ⅻ缺乏或功能障碍。
3.血小板计数(PLT):PLT是指血液中单位体积内血小板数量的测量,也是评估血液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计数在150-400×10^9/L之间。
血小板是血液凝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能够聚集、粘附和释放细胞因子,从而参与血栓的形成和维持。
如果血小板计数过低,将导致凝血时间延长,易发生出血。
4.凝血酶时间(TT):TT是评估整个凝血过程所需时间的指标。
在TT测试中,加入凝血酶原活化剂后,观察血浆从开始凝固到完全凝固所需的时间。
正常情况下,TT的值在14-21秒之间。
如果TT延长,则可能表示凝血因子功能异常或血浆纤维蛋白含量减少。
除了上述常用的凝血功能指标外,还有一些其他指标也可以用于评估凝血功能,如凝血酶原活动度(FⅡ、FⅤ、FⅦ、FⅩ)、纤维蛋白原(Fbg)和D-二聚体(D-Dimer)等。
凝血功能检查解读
凝血功能检查解读1.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胞片段,起到促进血液凝固和血管损伤修复的作用。
正常成年人的血小板计数范围是150,000-450,000/μL,如果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可能会出现易出血的症状。
2.凝血时间:凝血时间是血液从离体状态转变为凝固状态所需的时间。
在正常情况下,凝血时间为8-15分钟。
如果凝血时间延长,可能是由于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导致的凝血能力下降。
3.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PT测试主要用于评估凝血因子I(纤维蛋白原)、II(凝血酶原)、V、VII和X的活性。
PT测试结果通常以秒为单位表示,正常范围为11-13秒。
如果PT值延长,可能是由于这些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引起的。
4.国际标准化比值(INR):INR是一个校准的指标,用于标准化PT结果以消除不同实验室之间的差异。
正常的INR范围通常为0.8-1.2,但在抗凝治疗中可以有不同的目标范围。
5.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主要用于评估凝血因子II (凝血酶原)、V、VIII、IX、X、XI和XII的活性。
正常的APTT范围通常为25-35秒,如果APTT延长,可能是由于这些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引起的。
6.纤维蛋白原测定:纤维蛋白原是凝血过程中生成纤维蛋白的前体蛋白。
正常的纤维蛋白原浓度通常为2-4g/L。
如果纤维蛋白原浓度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是由于凝血因子I(纤维蛋白原)缺乏或功能异常引起的。
根据以上凝血功能检查的结果,可以初步判断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检查结果只能提供一定的参考,综合临床症状、体检和其他血液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作出准确的诊断。
在实际临床中,如果凝血功能检查结果异常,进一步检查可能需要进行深入的凝血因子活性检测、凝血抑制物检测或其他血小板功能评估等,以确定具体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同时,患者的病史和用药情况也需要考虑,因为一些药物和疾病可能会影响凝血功能的结果。
凝血四项正常值是什么
凝血四项正常值是什么凝血四项是很多患者必须做的检查,如临产的孕妇、需要做手术的患者等,那么凝血四项正常值是什么呢?凝血四项主要是为了检查血液的问题,可防止血栓的发生,因此做凝血四项检查很重要,为了让患者了解凝血四项正常值,我们一起来了解下面文章。
希望大家能够有所了解。
血四项属于检验科临检检查项目之一,归属于血栓性疾病检查。
为手术前必查项目、血栓前检查项目及监控临床口服抗凝药物患者。
患者住院做手术前,医生总会要求患者取血做凝血4项检查,凝血四项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目的是在术前了解患者的止血功能有无缺陷,以事先有所准备,防止术中大出血而措手不及。
人体的止血功能十分重要。
当人意外受伤流血时,止血功能迅速发挥作用,使血液凝固堵住伤口而止血,避免血液大量丢失。
当患者需要手术时,医师必须事先了解患者的止血功能,如止血功能不健全,患者术中可能会大出血以至发生手术意外甚至死亡。
凝血四项内容及正常值:一.凝血因子测定: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秒数:25-37,需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s以上异常。
2、凝血酶原时间(PT):秒数:11-14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
活动度:80-120% INR:0.8-1.23、纤维蛋白原(FIB):2-4 g/L。
4、凝血酶时间(TT):秒数:12-16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
当患者做了凝血四项检查后,等待一段时间后即可知道凝血四项正常值,多数患者的凝血四项都是正常的,当然也少数患者会发生异常,此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检查数值进行诊断,会制定出正确的治疗方案,如果是手术发现这样的问题,医生会做好手术的预防,能有效的避免手术意外。
凝血功能检查的详细解读
凝⾎功能检查的详细解读以下内容从各位论坛⽹友分享中总结⽽来,图⽚由众多⽹友贡献(1)凝⾎机制:(2)凝⾎因⼦分类:(3)PT延长>3秒,APTT延长>10秒有临床意义,必须处理(4)药物应⽤要点:凝⾎1:PT: 测外源途径,维⽣素 K ,华法令等对它有影响。
INR: 与 PT 类似,只是数字好记罢了。
凝⾎3:PTT (APTT): 测内源系统。
肝素对它有影响TT:延长:纤维蛋⽩原显著减少或结构异常时;肝素和类肝素物质增多;纤维蛋⽩降解产物(FDP)增多及弥散性⾎管内凝⾎。
ACT:也测内源系统。
⼤剂量肝素时使⽤,有助于肝素⽤量的调控。
因为此时如果再⽤A PTT,其数字范围会显⽰不出来,且结果也太慢。
新型抗凝药同时影响内外途径⽤低分⼦量肝素时,临床⼤多不⽤监测,除⾮病⼈肥胖(吸收)或肾功能不全(排泄)。
由于其对 IIa 作⽤⼩,所以⽤ aPTT 测量不准,需要做抗第⼗因⼦监测(anti-Xa assay)。
对⾎⼩板功能,⼀直没有很有效的监测⽅式,过去⽤的出⾎时间,被证明是变化太⼤,不准。
TEG ⽐较好⼀些,但耗时太长(45分钟)。
临床多按经验,如病⼈服⽤了阿斯匹林,IIb/IIIa 抑制药等,急诊术前可输⾎⼩板。
(5)具体项⽬①凝⾎酶原时间(PT):11~13秒反映外源性凝⾎系统中凝⾎因⼦是否缺乏。
PT延长>3秒,必须处理延长:Ⅰ、Ⅱ、Ⅴ、Ⅶ和Ⅹ因⼦缺乏,肝病、维⽣素K缺乏、纤溶亢进等。
缩短:先天性Ⅴ增多症、⼝服避孕药、⾼凝状态和⾎栓性疾病。
②国际标准化⽐值【INR】是通过PT换算来的标准⽐值,能更准确的反映凝⾎酶原时间。
WHO规定⽤Warfarin(法华林)时INR值允许范围为:⼿术前处理:(⾮髋离⼿术1.5~2.5,髋部外科⼿术2.0~3.0);预防静脉⾎栓;2.0~3.0;活动性静脉⾎栓;(反复发⽣的静脉⾎栓,肺栓塞及其预防2.0~4.0);预防动脉⾎栓和栓塞包括⼼脏瓣膜(机械瓣)的⼿术:3~4.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C表面积 6,000 m2 1-2Kg,
基本作用 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 蛋白质,保持血管完整性。 促凝作用 内皮素, 聚集和激活血小板物质,vWF因 子,血小板活化因子 组织因子, 抑制纤溶 抗凝作用 前列环素PGI2 内皮衍生松弛因子, 抗凝酶物质,硫酸乙酰肝素, AT-Ⅲ,TM, t-PA
2血小板
2. 血小板在止血中起重要作用
1) 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毛细血管通
透性 ,未血管壁损伤,血小板处于静止 状态
静止
启动
2)血管破损,血小板粘附vW因子、聚集 糖蛋白Ⅱb/Ⅲa ,形成白色血栓 3)活化血小板, 释放活性物质 (ADP,ATP,PF4 等) ,促进血小板聚集 ,增强血管收缩(TXA2,5-HT等)
ATP release N
vWD
N
N
I/D/N
Glazmann Thrombasthe nia Bernard Soulier
A/D
A/D
A/D
A/D
N
A/D
N
N
N
N
A
N
Aspirin NSAIDs
Storage Pool disorders
N
D
D
A
N
D
N/D
A
N/D
N/D
N
A/D
血小板功能
ICU血小板功能障碍
血小板计数
一、血小板计数(plt count)
[正常值](100-300)×109/L
[临床意义] 血小板减少: ①血小板生成障碍:再障、 急性白血病、 MDS等; ②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加: ITP 、 SLE 、 TTP 、 DIC 以及 药物、感染等 ③血小板分布异常:脾大、 脾亢 血小板增多 ①一过性增多(反应性) : 急性大出血、溶血或脾 切除术后,感染等。 ②持续性增多:骨髓增生 性疾病:慢粒、真红、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等。
多聚体,复合物 D-二聚体 , , , X ,Y ,D,E
5.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 原发性纤溶亢进:
– 凝血瀑布没有形成,无凝血酶生成,纤溶酶 活性↑,导致纤溶亢进,纤维蛋白原被降解;
– FDP ↑ • 继发性纤溶亢进:
– 继发于凝血酶生成后,有纤维蛋白单体生成 及交联的纤维蛋白形成,而后发生的纤溶。
When flow is stop the hole has been closed = closure time Prolonged EPI and ADP •Glanzmann thrombasthenia (GPIIb/IIIa) •Bernard-Soulier syndrome (GPIb) •Severe vWF (type 2 and 3) Not very sensitive for mild bleeding disorders: storage pool dis, secretion def, mild vWD Prolonged EPI but normal ADP Aspirin or NSAIDs
– FDP ↑, D-D二聚体↑
第二部分 止、凝血功能的实验检查
止、凝血障碍出血性疾病 的发病机制
• • 血管壁结构与功能异常 血小板质与量异常 一期止血缺陷 二期止血缺陷 纤溶系统缺陷
•
•
凝血因子质与量异常
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加
•
•
纤溶系统
综合因素
血管壁和血小板监测
血管壁监测 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 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BT)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因子)(抗原检测) 血小板的监测 血小板数量,血小板相关的免疫球蛋白 血小板功能的监测 血块退缩,血小板黏附及聚集
3凝血系统
3. 凝血系统
• • • • • • • • • • • 因子Ⅰ: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2.0-4.0g/L, Ⅱ:凝血酶原,prothrombin,150-200mg/L,(VitK) Ⅲ:组织 因子,tissue factor,TF,脑,肺,胎盘,血管内皮及白细胞。 Ⅴ:易变因子,labile/proaccelerin,5-10mg/L Ⅶ:稳定因子,stable fact血清凝血酶原转化加速因子or/serum prothrombin conversion accelartor,SPCA.0.5-2.0mg/L(vitk) Ⅷ:抗血友病球蛋白,hemophilia A 0.1mg/L Ⅸ:血浆凝血激酶,hemophilia B 血浆凝血活酶成分plasma thromboplastin component/Christmas因子,3-4mg/L(Vitk) Ⅹ:stuart power 因子,6-8mg/L(VitK) Ⅺ:血浆凝血活酶激酶,plasma thromboplstin antecedent,PTA, 血浆凝血活酶前质(内源),4-6mg/L Ⅻ:接触因子,Hageman因子,2.9mg/L ⅩⅢ:纤维蛋白稳定因子,fibrin stabilizing factor 25mg/L
扩展
繁殖
4) 提供膜磷脂表面(PF3),提供凝血 反应介质
5) 促使血块收缩(血栓收缩蛋白),
形成稳固血栓
Platelets’ AAA: adhesion, activation, aggregation
Kottke-Marchant et al. Arch Pathol Lab Med—Vol 126, 2002
第一部分 正常的止血机制
血管壁(vessel wall) 血小板 (platelet)
凝血系统 (coagulation system)
抗凝血系统 (anti-coagulation system)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fibrinolytic system)
1.血管壁
内皮细胞的 1.血管壁 促凝和抗栓功能
血小板功能
血小板功能的监测
• • • • 血块退缩 PFA100 血小板聚集试验 血栓弹力图
Platelet Function Analyzer PFA-100
Whole blood
Collagen and EPI Collagen and ADP
Col/Epi<183s Col/ADP<122s
Graphic accessed URL /section/default.asp?id=1138_ccalvo7_0001, 2008.
Disorders
ADP Primary wave N
ADP 2nd wave N
collagen
AA
Ristocetin
危重患者凝血功能检 查和解读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SICU 刘方
概述
• 出血是ICU危重病人的常见病。
• 严重外伤,感染, 肝功能衰竭及恶性肿瘤的危 重病人,常伴有凝血功能障碍。 • 评估病人出-凝血功能? • 出-凝血障碍所涉及的范畴:
血管完整性障碍 血小板数量和功能障碍 凝血及抗凝血障碍 纤溶障碍
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
• • • • • • • • 临床病理综合症,通常暴露肝素后5-10天后发生。 造成静脉和动脉的血栓,易造成致死性和致残性。 血小板基线下降大于5 0% , 伴有其他的症状,如栓塞, 缺乏其他的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肝素抵抗, 注射部位皮肤的损伤。 5-羟色胺释放试验,ELISA试验确定抗PT4-肝素抗体, 或肝素诱导血小板聚集试验
1.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
[原理与方法]
凝血活酶 生成期
Ⅺa Ⅸa Ⅷa Ca2+ PF3
Ca2+
1964 McFarlane Davies 凝血瀑布学说 蛋白为中心
Ⅹa
Ⅴa Ca2+ PF3
凝血酶 生成期
ⅩⅢ
凝血酶原 (Ⅱ) 纤维蛋 白原(I)
凝血酶 Ⅱa
共 同 途 径
ⅩⅢa
纤维蛋白 生成期
纤维蛋 白单体 (Ia)
交联纤 维蛋白
3 3、凝血系统 凝血系统
血小板功能
血小板聚集Platelet Aggregometer
血小板功能
血小板聚集试验
• 初级聚集波 – 可逆的 – 血小板对外源激动剂反应 并且开始聚集的能力 – 没有足够的刺激或无前列 腺素途径启动(血栓素A2 生成[TxA2]),血小板不 聚集 • 第二聚集波 – 不可逆 – 是血小板受到刺激后,初 始致密颗粒内容物特别( ADP)完全释放的结果
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输注的推荐意见
适应症: • 癌症病人,特别白血病接受化疗药物, 和低增生性血小板减少症,如果病人的 血小板减少至10,000个/mm3和WHO标 准1-2级,进行治疗性血小板的输注 禁忌症: • 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血症 •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WHO出血的分级
• 0级:无出血 • 1级:瘀点,瘀斑,分泌物和阴道污物轻度出 血 • 2级:出血总量通过常规的输液而不需要输注 压积红细胞(例如鼻出血,血尿,咳血) • 3级:出血需要输注1 或更多的单位红细胞/天 • 4级:致死性的出血,定义引起危及血液动力 学不稳定的大量出血和出血至重要生命器官 (例如, 颅内出血,心包积血,肺出血)
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输注的阈值
• 血小板每天在循环中衰老和丢失。推测 7.1*103 个/μL/天血小板随机的用于维持 血管完整性。 • 许多研究肯定血小板通过填补内皮的间 隙,防止出血,提供内皮支持功能。 • 血小板至少不能小于5*103血小板/μL。
[tranzer And Baumgartner 1967,Hanson and Slider 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