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高中择校现象的调查研究

合集下载

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择校问题研究

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择校问题研究

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择校问题研究义务教育阶段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择校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信息交流的便利,家长和学生对学校择校的要求也有了更高的期望。

研究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择校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择校的标准不明确。

不同家长对于选择学校的标准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家长认为学校的硬件条件、师资力量等是最重要的,而有的家长则更加关注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特色。

建立明确的择校标准对于解决该问题至关重要。

择校问题容易引起学校之间的竞争。

面对学生择校问题,一些学校可能会加大宣传力度,引进各种名师名校资源,以争取更多的生源。

这种情况容易导致一些学校形成人才集中,而其他学校则面临生源不足的问题,进而影响教育资源的分配公平性。

学生择校问题也给部分家庭带来了经济负担。

有的家长为了给孩子选择更好的学校,不惜付出高昂的择校费用。

这种现象不仅使教育资源越来越向富裕家庭倾斜,也给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经济压力。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建立明确的择校标准。

择校标准应该包括学校的硬件条件、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和教学特色等方面。

这样一来,家长和学生在选择学校时就能够有一个明确的参考依据,避免主观盲目的选择。

加强学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学校之间应该加强师资力量的交流,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特色,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

加强学校之间的协作,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应该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

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设立相关的教育基金,用于资助他们选择更好的学校。

这样一来,可以有效缓解学生择校问题对家庭经济的压力,提高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择校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

只有建立明确的择校标准,加强学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同时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才能够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

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择校问题研究

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择校问题研究

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择校问题研究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择校问题逐渐成为家长们关注的焦点。

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学阶段的择校问题更是备受关注。

家长们希望通过选择合适的学校,能够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成长环境,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中学生择校问题不仅涉及到家庭的选择,也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对中学生择校问题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影响因素和解决方法,为家长们和教育部门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中学生择校问题的现状分析1. 家长追求学校的综合实力家长们对中学生的择校问题关注度很高,他们会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校的综合实力,包括学校的师资力量、学习环境、教育资源等。

这些因素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家长们普遍更倾向于选择综合素质较高的学校,希望能够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条件。

2. 学校名校效应突出一些名校也因为其教育资源和成绩突出而备受家长们关注。

这些名校不仅在学术上有一定的优势,还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资源。

家长们普遍对这些名校青睐有加,希望孩子能够就读于此。

3. 学校招生政策和制度不同在我国,不同的学校招生政策和制度也会对择校问题产生影响。

一些学校会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招生,而另一些学校则会根据学生的特长来选拔。

这也导致了家长们在选择学校时需要更多地考虑各种因素,并做出最合适的选择。

1. 家庭经济实力家庭经济实力是影响学生择校问题的重要因素。

一些名校可能会收取较高的学费,而一些优质的民办学校也需要家长承担较大的经济压力。

而对于一些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学生来说,可能会更多地选择就近的普通公立学校,这也影响到了学生的学校选择。

2. 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也是影响择校问题的重要因素。

一些学生可能对特定的学科或特殊的兴趣有着浓厚的爱好,希望能够就读于能够提供更好发展机会的学校。

而一些家长也会根据孩子的特长和兴趣来选择学校,希望能够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发展机会。

3. 学校的综合素质4. 教育政策和行政管理教育政策和行政管理也会对中学生择校问题产生重要影响。

择校调研报告范文

择校调研报告范文

择校调研报告范文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择校是家长们在孩子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决策之一。

本次调研主要关注家长选择学校的主要依据、影响选择的因素以及他们对所选择学校的期望。

首先,调查结果表明,家长在选择学校时最重要的依据是学校的教学质量。

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和优秀的师资力量被家长们认为是决策的关键因素。

此外,学校的学科设置、师资比例以及教学设施等方面也被视为选择的重要点。

其次,调查发现,影响家长选择学校的因素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的教学水平。

学校的地理位置、交通便利程度和安全性也是家长关注的焦点。

此外,学校的校园环境、教育理念以及学生的学习氛围也会对选择产生影响。

最后,调查结果还发现,家长们对所选择学校有一定的期望。

他们希望学校能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素质。

同时,他们也期望学校与社会、家庭紧密合作,形成良好的育人体系。

综上所述,家长在选择学校时最关注的是教学质量,同时也会考虑学校的地理位置、交通便利程度和校园环境等因素。

他们希望学校能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素质。

在今后的学校择校中,学校可以根据家长们的期望以及关注点,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并不断改善校园环境和相关设施,以吸引更多家长选择该学校。

同时,学校还
应积极与社会、家庭合作,形成良好的育人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教育服务。

关于择校问题的调查

关于择校问题的调查

关于择校问题的调查近年来,在我国中小学校中出现的择校现象已经成为当前众所关注的一个教育热点问题,引起了社会特别是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为了遏制择校这一现象的蔓延,国家教委于1995年4月25日颁发了《关于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工作的实施意见》,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和小学必须坚持就近入学的原则,不准招收‘择校生’”。

许多地方采取了一些办法和措施,部分城市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不少地方,择校大战却是愈演愈烈。

对此,我曾作了一些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就择校的原因及其产生的严重后果进行探讨,并就解决择校问题提几点建议。

一、择校的原因择校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的产生有教育部门和政府部门的原因,也有家庭和社会方面的原因。

1、办学背离正确的指导思想长期以来,我们虽然一直呼吁要转变教育观念,端正办学思想,但在实际上却大多没有真正贯彻落实到行动上。

众所周知,义务教育的任务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促进学生发展。

这要求中小学教育必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而事实上,现行的大多数中小学校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在搞“应试教育”那一套,视高分学生为人才,片面追求升学率,升学率成了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唯一依据。

在这种人才观和教育观的影响下,必然导致“应试教育”的做法和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一些不良现象的发生,择校正是这种观念的产物。

2、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划分重点学校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

当时政府实行倾斜政策,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学校,是为了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提高教育效益,这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但在今天,这种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存在,伤害了许多人的感情,也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平等竞争。

众所周知,在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公民都有责任将自己的子女送去接受基本的教育(义务教育),同时,他们也都希望让自己的子女尽可能接受最好的教育。

3、小学升初中依然实行升学考试国家教委早在几年前就作出了取消小学升初中考试、坚持就近入学原则和不准招收“择校生”的有关规定。

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择校问题研究

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择校问题研究

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择校问题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择校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择校问题不仅关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也涉及到家长的教育观念和社会资源的分配。

本文将从学生、家长和社会三个方面对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择校问题进行研究。

一、学生的择校心理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择校心理往往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对学校的认知和评价。

很多学生会根据学校的声誉、成绩和师资力量进行选择,希望能够进入一所好的学校获取更好的教育资源。

其次是对同学的影响。

有些学生会选择和自己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上学,希望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最后是对个人的发展和兴趣的考量。

一些学生可能会选择一所有着特色的学校,希望能够在这样的学校中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二、家长的择校态度在义务教育阶段,家长对子女的学校选择往往非常重视。

家长会根据自己的教育观念、孩子的特点和家庭的经济条件来选择学校。

一些家长可能会追求学校的声誉和成绩,希望孩子能够进入一所好的学校获取更好的教育资源。

而另一些家长可能更注重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特色,希望孩子能够在这样的学校中得到更好的成长。

三、社会资源的分配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择校问题还涉及到社会资源的分配。

一些好的学校往往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和家长,从而形成一种资源的集中现象。

这就可能导致一些不那么好的学校资源匮乏,甚至可能面临生存困难。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这些学校的支持和帮助,使得每一所学校都能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在面对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择校问题时,我们应该从学生、家长和社会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来选择学校,而家长则应该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家庭条件来选择学校。

而政府和社会也应该加大对学校的支持和帮助,使得每一所学校都能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适合自己的学校中得到更好的教育和成长。

关于中小学生择校现象的调查研究

关于中小学生择校现象的调查研究

关于中小学生择校现象的调查研究第一篇:关于中小学生择校现象的调查研究关于中小学生择校现象的调查研究摘要:中国中小学择校现象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很多学者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但是,每个学者的切入点不同。

本文通过调查和分析择校问题,总结分析出了中小学生择校的原因,择校的费用问题,不同的人群对择校问题的不同看法和过度的择校对教育教学带来的利弊。

最后,寻求一些切实可行方法,努力让教育事业朝着正常的、更好的轨道前进。

本课题的研究,对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意义。

同时,也对遏制择校行为、切实保障公民的平等受教育权提供了参考意见。

关键字:择校现象;教育资源分配;中小学教育一、择校现象简述择校现象在中国各地已经成了普遍的现象。

择校现象最早是出现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地区。

但是,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父母会想尽一切办法,尽自己最大努力地争取为自己的子女提供好的教育资源和环境。

再加上在其它因素的推动下,择校现象也就逐步蔓延到小城镇和经济一般的农村地区,而且,还一直呈现出日益强劲的势头。

推动择校现象日益高涨的原因有: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跟着提高了;父母期望自己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意识提高了;在教育资源和条件方面,城乡地区差距甚大。

各种各样的原因使现在的择校现象出现了二、择校择校现象进行调查研究的原因选择择校现象进行调查研究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近年来,择校热一直居高不下,虽然在教育公平理念的指导下,人们对择校现象给予了严厉的批评,批评择校以“钱”或“权”获得教育的机会,有悖于机会平等的教育理念;批评学校收取择校的费用,这些预算外的资金在体制外流动,给学校腐败带来了可乘之机。

择校对学生的前景来说,虽然是一个美好的开始,但是,择校还是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影响。

择校即有优势,也有弊端。

鉴于这样的情况,我对中小学生的这小情况进行调查,目的是更好的了解择校现象的本质、了解择校背后的一些社会现象。

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择校问题研究

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择校问题研究

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择校问题研究随着我国义务教育普及率的不断提高,中学教育越来越普及。

在这个阶段,学生择校问题成为了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

学生和家长为了追求更好的教育资源,开始追逐名校,而学校也在竞争中通过取得更好的成绩来吸引更多的学生。

有人说,中学阶段的择校会影响一个人未来的命运,那么中学生择校问题究竟应该怎么看待呢?首先,要看到择校对教育公平的影响。

我们知道,择校会使一些好学校更加受欢迎,进而得到更多资源,这会增加其他学校的负担,影响教育公正。

一旦一些学校成为“热门学校”,人们的视线就会聚焦在那儿,而其他学校可能被忽视,越来越少的学生进入,资源越来越少。

由此造成的教育公平问题不仅影响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利益,还会影响到我们的未来。

其次,我们需要看到择校对学生自身的教育效果的影响。

选择好学校自然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好的资源、更好的教育,但是这并不是最重要的。

学校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但家庭、环境、自己的努力同样也很重要。

相反,如果一个学生自己拥有努力的意识,有目标、有计划,那么不是在哪个学校都可以做得很好的。

学生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学校还取决于自己的选择。

因此,我们需要正确认识中学阶段学生择校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能一概而论。

对学生而言,择校并不是唯一的途径,家庭和个人因素同样重要。

对学校而言,迎接任何学生,让他们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够得到好的教育,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在我们思考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学校,同样,学校也需要做出改进,让所有人都被机会平等。

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变得更加公平,更加富有活力,我们的学生才能发现自身的潜力,进行个性化的成长,为未来的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择校问题研究

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择校问题研究

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择校问题研究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育资源的不断优化配置,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择校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家长和社会的关注。

选择适合自己孩子发展的学校,是每位家长都要面对的问题。

而对学生来说,选择一个合适的学校对他们的未来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择校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择校的意义、影响因素和解决策略。

一、择校的意义1.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校园环境等都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选择一个教育资源更加丰富的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和发展空间,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业成绩。

2.提高升学机会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也各有千秋。

选择一个办学水平高、声誉好的学校,可以为学生的升学、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优势,增加竞争力。

3.提升综合素质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文化、学生群体等都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所影响。

选择一个积极向上、阳光向善的学校,可以为学生的性格养成、价值观塑造等方面带来积极的影响,提升综合素质。

二、影响因素1.家庭条件家庭经济状况、家长的教育观念等都是影响学生择校的重要因素。

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可能更愿意选择名校,而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可能更多考虑就近入学。

2.学生自身因素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也都会影响他们在选择学校时的态度和偏好。

有些学生可能对某一类学校更感兴趣,而有些学生可能更侧重于学习成绩。

3.地域因素学校的地理位置、所在地的教育资源等也是影响学生择校的重要因素。

一些学生可能更愿意选择在自己家附近的学校,方便家长照顾和监督,而一些学生可能更偏爱其他城市或地区的学校。

4.社会因素社会的教育观念、办学理念、学校声誉等也会对学生的择校意愿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些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选择社会认可度高的学校,而一些学生可能更注重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质量。

三、解决策略1.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教育部门和学校应不断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加大教师队伍建设,优化课程设置,改善教学条件,提升学校的整体品牌形象,为学生和家长提供更好的选择。

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择校问题研究

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择校问题研究

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择校问题研究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深入,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择校问题日益引人关注。

择校是指学生或家长根据学校教育质量、地理位置、社会环境、招生政策等因素,通过各种途径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

中学生择校既是一种教育投资行为,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行为。

因此,探讨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择校问题,对于促进义务教育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中学生择校的原因1. 提高入学率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参加升学考试,学生要到学校进行报名,投档后按分数高低进行分班,学生择校可以提高入学率,选好的学校会有更好的教育资源、更好的师资力量、更好的学校管理等好处,从而为学生成长打好基础。

2. 提高教育质量各地市场经济环境、教育条件、历史文化、人材资源等均有其特点,如果能选择到教育质量相对较高的学校,可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试水平。

3. 建立社会关系很多家长还是希望能够选择到有一定社会背景及相关资源支持的学校,一方面是可以获得社会资源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将来为孩子的发展做决策。

1. 根据中考成绩选择中学生择校方式中,最常见的是根据学生中考成绩来选择学校。

一般情况下,成绩优秀的学生会选择上重点高中和中学,而成绩一般的学生会选择上比较好的普通中学。

2. 通过教育咨询机构选择有许多教育咨询机构可以为家长提供中学生择校咨询服务,它们提供的咨询服务内容一般包括学校教育质量,学校历史,学校师资力量,学校体育文化,学校校规校纪等。

通过咨询机构选择学校可以满足很多家长和学生对学校的了解,了解学校的校园文化,学校环境,学生日常生活,进而做到更加科学的选择学校。

3.通过网络选择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都建立了自己的官方网站,学校的师资力量、教育设施、学校资源等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取,而且学校的每年计划、招生情况也可以在网上查询到。

家长和学生可以通过在网上查询资料,了解该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校园环境,以便更好地做出选择。

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择校问题研究

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择校问题研究

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择校问题研究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择校问题备受关注。

学生选择什么样的学校,将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

对于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择校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现实情况,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育公平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中学生择校问题的意义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学生在此阶段所接受的教育将决定他们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能力水平。

中学生择校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学生择校问题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选择一个合适的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教学资源,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中学生择校问题关系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通过学生对不同学校的选择,可以了解教育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这有助于教育管理部门更加科学地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中学生择校问题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对学生择校问题的研究,可以了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求,促进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中学生择校问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

1. 家庭因素家庭因素是中学生择校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

家长的教育观念、经济状况和对孩子的期望都会影响学生的择校决策。

一些家长会根据学校的教学质量、师资力量和学校的声誉等因素来选择学校,而另一些家长可能更注重学校的离家近远、校园环境等实际因素来选择学校。

2. 学校因素3. 社会因素针对中学生择校问题,可以采取多种对策,以使学生能够更合理地选择学校,提高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教育公平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完善学校的评价体系完善学校的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提高学校的透明度和公开度,有助于学生了解学校的真实情况,更加客观地选择学校。

2. 加强家校沟通加强家校沟通,增加家长对学校的了解和信任,有助于家长更好地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对学校的选择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校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服务。

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择校问题研究

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择校问题研究

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择校问题研究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择校问题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教育话题。

中学择校是指学生在完成初中毕业后,选择不同的高中进行继续学习。

这个问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涉及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家庭因素对学生择校问题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期望、经济状况、社会背景等都会影响学生的择校决策。

一些家庭希望孩子能够进入名校,追求更好的教育资源,因此他们会给孩子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培训资源。

另一些家庭可能出于经济压力或其他原因,更倾向于选择就近的学校,省去交通费用和时间成本。

学校因素也是影响学生择校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师资水平、教学管理等都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该校的选择。

一些优质学校在教育资源、办学经验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会吸引大量学生选择。

而一些办学条件较差或者学术水平较低的学校则会面临招生困难甚至停招的问题。

社会因素也对学生择校问题有一定的影响。

社会的评价体系、名校效应、就业前景等都会影响学生和家长对学校的选择。

一些知名学校在择校人群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因此会成为学生和家长的首选。

就业前景也是学生择校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一些重点高中、职业学校在就业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择校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个因素的综合考量。

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都会对学生的择校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

为了提高学生的择校满意度和教育质量,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建立公平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

学生也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目标进行选择,不仅追求名校,更要注重自身的发展和成长。

择校问题调研报告

择校问题调研报告

1.问题的提出由于种种原因,择校这种教育发展过程中自然而正常的现象,目前竟已成为冲击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影响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的热点问题。

“择校热”不仅使家长们疲于应付,学校自身也深受其害,广大师生身心疲惫不堪。

为了遏制愈演愈烈的择校现象,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就近入学”“电脑派位”“三限”等政策措施,但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

而由择校所引发教育内部收费不规范行为,更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深入分析、切实解决中小学择校问题,已成为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贯彻“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

今年下半年省教育厅把择校问题作为下半年调研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我们也把这项工作和市教育局的调研月工作结合在一起。

在区县教育局纪委监察室的配合下,组成课题组开展了本次择校问题调研工作。

2.调研情况简介调研情况。

2007年9月课题组制定了调研工作的具体方案,2007年10月,课题组在南京市鼓楼区、玄武区、白下区、秦淮区、雨花区、江宁区和溧水县等七个区、县各抽取150名左右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初中生家长参加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26份,回收问卷957份,其中有效问卷896份。

为保证调查的客观性,课题组还在发放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和初中校长问卷217份,回收有效问卷201份。

家长问卷对家长的自然情况、对择校的态度、对择校费所持的态度和择校动机和效果进行了调查;校长问卷对学校的基本情况和校长本人对择校的态度、对解决择校问题的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有关说明。

2.本次调研由于有教育行政部门参与,七个区县均选择了小学、初中择校热门学校和非热门学校各1所,具有一定的覆盖面和代表性,但是也是因为如此,导致问卷发放的主观性过强,没有能做到随机抽样。

由于问卷统计是由区县初步统计后再汇总到课题组的,且不少区县缺乏统计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统计结果难免有疏漏之处,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择校的真实情况和原因。

中小学择校现象及其对策研究

中小学择校现象及其对策研究

中小学择校现象及其对策研究一、概括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小学择校现象日益严重。

择校现象是指家长和学生在选择学校时,过分关注学校的声誉、教学质量、师资力量等因素,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入学机会。

这种现象不仅损害了教育公平,还加剧了社会阶层分化,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不良影响。

因此研究中小学择校现象及其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从教育公平、家庭背景、社会观念等方面分析中小学择校现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1. 中小学择校现象的定义和背景中小学择校现象是指家长和学生在选择学校时,主要考虑学校的声誉、教学质量、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等因素,而非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的现象。

这一现象在我国中小学教育领域中较为普遍,尤其是在城市地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问题日益凸显,导致了中小学择校现象的出现。

为了解决中小学择校现象带来的诸多问题,政府、学校和社会各方都需要采取积极措施。

政府应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缩小优质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的差距;同时,加强对择校现象的监管,规范招生行为,遏制不正之风。

学校方面应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社会各界也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摒弃“名校情结”,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共同努力。

2. 中小学择校现象的存在问题和影响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小学择校现象逐渐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影响。

首先中小学择校现象导致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由于优质学校的招生名额有限,很多家长和学生为了能够进入这些学校,不惜花费大量的金钱和精力,甚至采取各种手段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这使得一些地区的教育资源得到了过度集中,而其他地区的教育资源则相对匮乏。

关于初、高中择校现象的调查研究

关于初、高中择校现象的调查研究

关于初、高中择校现象的调查研究又到了一年一度升学的时期,每当这个时候,都是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择校”最为激烈的时候。

“择校”是指学生对自己就学的学校或家长对自己子女就读学校得选择,其实质就是打破学区下的户口限制,放弃“就近入学”的原则,根据个人的意愿选择跨学区就读的另外一种入学方式。

主要包括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之间、公立学校与公立学校之间的选择。

2011年7月10日我在县教育局招生办了解到,今年全县参加中考的人数大概有6000人,考试满分为650分。

市里重点高中的录取分时线是605分,而县里中学的录取分数线仅为390分。

在这6000名学生中有很少的同学能够考到605这个分数,也就是说很少有学生能够上得了市里的重点高中,但却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县里高中的生源严重不足,很多学生选择了到外县、市里、外市就读。

7月13日在县里某所中学的志愿填报咨询会上,我随机采访了50位学生家长,结果如下:1、您的孩子高中会在哪里就读?2、什么原因导致您为孩子选择外地的学校(可多选)?随机调查的结果虽然不能代表全部学生家长的意见,但却可以反映大部分家长的想法与态度:为了给孩子更好的学习环境与教育资源,很大一部分家长最终选择了让孩子到外地就读。

近年来,我国择校大风盛行,随之而起的各种教育文化现象屡见不鲜,不论是高官政要还是普通民众,都想让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

然而,教育的发展出现这种状况,只是社会进步而带来的产物吗?或者说是教育的发展出现了变异,国家的政策出现了偏差而导致了这种问题的出现?下面就我国“择校”现象的出现从择校的现状、出现的原因、引发的后果以及合理的对策等几个方面分别阐述。

一、我国中小学择校面临的现状择校问题在我国由来已久,作为当今社会极度流行的教育选择趋势,研究其在我国面临的现状也尤为重要。

国家教委于1995年4月25日颁发了《关于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工作的实施意见》,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和小学必须坚持就近入学的原则,不准招收‘择校生’”。

中小学升学择校情况汇报

中小学升学择校情况汇报

中小学升学择校情况汇报近年来,中小学生的升学择校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

作为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对学生的升学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汇报,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选择,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指导。

首先,我们对中小学生的升学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升学择校时,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学校的声誉和地理位置等。

此外,学生和家长还会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不同类型的学校,如重点中学、艺术学校、体育学校等。

其次,我们对各类学校的招生情况进行了调研。

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重点中学的招生竞争非常激烈,许多学生需要通过参加入学考试或者面试来获得入学资格。

而艺术学校和体育学校则更加注重学生的特长和综合素质,通过专业测试和面试来选拔学生。

此外,一些普通中学也通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成绩来选拔优秀学生,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发展空间。

再者,我们对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通过调查发现,许多学生和家长希望学校能够提供更多的升学指导和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不同学校的情况和特色,为自己制定更合适的升学计划。

同时,他们也希望学校能够提供更多的职业规划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升学压力和挑战。

最后,我们将根据调查结果和反馈意见,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升学指导和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和支持。

我们将加强与各类学校的合作,拓宽学生的升学渠道,为他们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

同时,我们也将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升学的挑战和压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总之,中小学生的升学择校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我们将继续关注学生的需求和选择,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指导,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升学目标和梦想。

关于中小学生择校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中小学生择校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中小学生择校情况的调查报告第一篇:关于中小学生择校情况的调查报告计侦1002周雪曹磊吴杰栋关于中小学生择校情况的调查报告一.现象择校是近几年我国教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中小学的择校与我国规定的及社会上认为的义务教育相悖,与我国规定的免试就近入学相抵触。

社会上的呼声大部分是批评和反对,而学者们的意见也是各持己见,众说纷纭。

如今基础教育选择制度在各国教育领域大行其道,而在我国学校的选择尚未得到真正的倡导。

我国《义务教育法》第九条第一款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

[1]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择校现象应运而生。

关于学校的选择一直被认为是引发教育不平等的教育现象,我国也多以限制择校为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教育领域与市场竞争体制的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学校选择和家长择校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教育的一种主要制度和措施,并用法律条文的形式加以规定。

在我国择校的矛盾日益激化,是全盘否定还是大力推行,择校是否会使社会的不平等愈演愈厉呢?20世纪90年代以来,择校问题成为我国多数城市普遍存在的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关于择校问题的研究也层出不穷,但这些研究绝大多数是建立在研究人员的理论分析基础上,缺乏来自实践层面数据的检验,无法为我们科学地认识和解决择校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家长选择学校,使得学校需要雇佣和保留能够吸引学生的教师。

因而,择校可能会影响学校教学岗位的设置和对教师的付薪。

人们也许以为择校对教师专业化的影响会很慢,但至少可以说这种观点不是完全正确。

在择校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对于择校的看法是怎样的?持肯定还否定的态度,择校是否会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工作压力,增加更多的工作负担,对于教育技能和管理技能上是否会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研究方法此次调查原计划抽取60所学校,其中小学12所,初中18所和高中30所。

中小学生“择校”问题调查报告(共5则范文)

中小学生“择校”问题调查报告(共5则范文)

中小学生“择校”问题调查报告(共5则范文)第一篇:中小学生“择校”问题调查报告(共)中小学生“择校”问题调查报告摘要: “择校”是当今教育界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的一个热门话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小学生“择校”问题的调查研究为我国基础教育建设提供参考意见,此报告主要分析了中小学生“择校”问题现状、产生原因以及相应地解决措施。

关键词:择校、教育公平、中小学一、引言198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指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择校现象应运而生,随之也引发了不少问题。

其中,中小学阶段激烈的“择校问题”是当前社会反响最强烈的教育问题。

由于我国目前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优质教育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加上相关政策的缺失或者执行不力,中小学择校现象严重,已经成了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国家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课题组公布的数据显示,各地通过缴纳赞助费、择校费进入高中的学生比例几乎超过了10%,通过缴纳赞助费、择校费进入城市重点高中的比例达到25.2%。

二、中小学生“择校”问题现状分析有人说择校是改革的阶段性成果,它不仅打破了教育经费长期窘迫的困境,而且开启了多渠道筹资办教育的先河,使全社会都能为发展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应当承认,择校确实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首先,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教育经费不足的矛盾,有利于改善办学条件。

其次,学生和家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高质量的教育,满足了人们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另外,有利于校际间的竞争和提升教育质量,同时激发了社会力量办学的热情。

,然而中小学生“择校”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一)导致基础教育的非均衡发展和教育资源的浪费。

择校问题的持续存在使校际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

在牺牲一般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重点学校和示范学校,因为得到政府的特殊照顾而得到较好的发展,更多的一般学校由于长期得不到政府的保护和扶持而沦为薄弱学校。

择校调查问卷分析报告模板

择校调查问卷分析报告模板

一、前言为了更好地了解家长和学生对于学校选择的关注点和需求,我们特组织了一次择校调查问卷。

本次调查旨在收集家长和学生对于学校教育质量、师资力量、校园环境、升学就业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以下是对调查结果的详细分析报告。

二、调查概况本次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100份,其中家长问卷60份,学生问卷40份。

调查对象涵盖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和家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调查结果分析1. 教育质量关注度高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和学生最关注的是学校的教育质量。

其中,88%的家长认为学校的教育质量是选择学校最重要的因素,而学生也有70%认为教育质量是择校的首选。

2. 师资力量受重视在师资力量方面,家长和学生普遍认为优秀的师资队伍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

调查数据显示,85%的家长和学生认为师资力量是择校的重要考量因素。

3. 校园环境满意度较高校园环境也是家长和学生关注的重点之一。

数据显示,78%的家长和学生表示对学校的校园环境满意,认为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4. 升学就业前景考量对于升学和就业前景,60%的家长和学生认为这是选择学校时的重要考虑因素。

其中,家长更关注学校的升学率,而学生更关注学校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5. 学校特色和课程设置学校特色和课程设置也是家长和学生关注的焦点。

调查结果显示,73%的家长和学生认为学校的特色教育和课程设置是选择学校的重要因素。

四、问题与建议1. 问题(1)部分家长和学生反映学校的教学设施不够完善。

(2)部分家长和学生认为学校的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3)部分家长和学生对学校的升学就业指导服务不够满意。

2. 建议(1)学校应加大对教学设施的投资,提升教学质量。

(2)学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优秀人才。

(3)学校应完善升学就业指导服务,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未来。

五、结论本次择校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家长和学生对于学校的选择主要关注教育质量、师资力量、校园环境、升学就业等方面。

学校应根据调查结果,加强自身建设,提升综合实力,满足家长和学生的需求,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初、高中择校现象的调查研究又到了一年一度升学的时期,每当这个时候,都是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择校”最为激烈的时候。

“择校”是指学生对自己就学的学校或家长对自己子女就读学校得选择,其实质就是打破学区下的户口限制,放弃“就近入学”的原则,根据个人的意愿选择跨学区就读的另外一种入学方式。

主要包括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之间、公立学校与公立学校之间的选择。

2011年7月10日我在县教育局招生办了解到,今年全县参加中考的人数大概有6000人,考试满分为650分。

市里重点高中的录取分时线是605分,而县里中学的录取分数线仅为390分。

在这6000名学生中有很少的同学能够考到605这个分数,也就是说很少有学生能够上得了市里的重点高中,但却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县里高中的生源严重不足,很多学生选择了到外县、市里、外市就读。

7月13日在县里某所中学的志愿填报咨询会上,我随机采访了50位学生家长,结果如下:1、您的孩子高中会在哪里就读?2、什么原因导致您为孩子选择外地的学校(可多选)?随机调查的结果虽然不能代表全部学生家长的意见,但却可以反映大部分家长的想法与态度:为了给孩子更好的学习环境与教育资源,很大一部分家长最终选择了让孩子到外地就读。

近年来,我国择校大风盛行,随之而起的各种教育文化现象屡见不鲜,不论是高官政要还是普通民众,都想让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

然而,教育的发展出现这种状况,只是社会进步而带来的产物吗?或者说是教育的发展出现了变异,国家的政策出现了偏差而导致了这种问题的出现?下面就我国“择校”现象的出现从择校的现状、出现的原因、引发的后果以及合理的对策等几个方面分别阐述。

一、我国中小学择校面临的现状择校问题在我国由来已久,作为当今社会极度流行的教育选择趋势,研究其在我国面临的现状也尤为重要。

国家教委于1995年4月25日颁发了《关于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工作的实施意见》,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和小学必须坚持就近入学的原则,不准招收‘择校生’”。

后又再次明确提出,要在两年内解决京、津、沪和各省会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择校生问题,对于分步到位解决择校生问题的省市,当地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提出在近两年内限期取消择校生的具体步骤,在择校生人数和学校数量上都要逐年减少直至消除,并且要纠正一次收缴一年以上择校费的作法。

同时,要坚决制止各种以权谋私的“条子生”和“关系生”。

[1]许多地方采取了一些办法和措施,部分城市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不少地方,择校大战却是愈演愈烈。

尽管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但由于我们国家的户籍管理制度是以行政区的旗(县、区)为基本单位的,区域之间或同一行政区域之内校际之间教育的发展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城乡之间,城市内的中心城区和城市的边缘地区间学校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新义务教育法规定,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公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的师资力量,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

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孩子的未来就是父母的希望,望子成龙的家长们都愿意付出一切代价给孩子进行教育投资。

虽然说小学和初中阶段为义务教育,但为了能让孩子进一所好一些的学校,以便将来考上理想的大学,家长们各出奇招,有的化费很多的钱把孩子“买”进好学校,有的干脆学“孟母三迁”把家安在重点学校的旁边,按照地段生的条件就地入学。

自1993年以来,大中城市的“择校”潮一浪高过一浪。

愈演愈烈的择校潮甚至培育了一个很不规范的“地下教育市场”,从而对义务教育阶段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产生了冲击,甚至被人称为义务教育的虚无化。

二、“择校”现象出现的原因。

择校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的产生有教育部门和政府部门的原因,也有家庭和社会方面的原因,从表面上看它是在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而实质上它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矛盾在教育工作中的综合反映。

1、从家长的角度来看。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把需要中心转移到精神生活中来,于是人们对教育的期望越来越高,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越来越热切。

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教育质量好的学校,甚至许多工薪阶层的家长不惜“高价”换取对子女“高质量的教育”。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父母和孩子对高质量教育需求不断增长,每位家长都希望子女通过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日后能在社会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境地。

2、从学校的角度来看。

(1)、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些地方对教育资源的配置存在着严重的不合理现象。

这主要表现在一些原来办学条件较好的中小学校总能得到“特殊关照”,而那些原本办学条件较差、地理位置偏僻的学校则处于“饥饿”状态。

长此以往,就使得基础好的学校越来越好,基础条件差的学校越来越薄弱。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办学条件较差却又长期得不到改善的中小学校,其师资的配备和每年招生计划的落实都不能如愿,学生纷纷择校离去,教师也不安心于工作,从而造成了教育质量的严重“滑坡”。

2000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全国中小学收费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要求要办好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学校,逐步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水平的差距,并且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从源头上加强专项治理的力度,巩固和扩大治理‘择校生’问题和乱收费问题的成果。

”但这些措施似乎并不见效。

(2)、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划分。

重点学校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

当时政府实行倾斜政策,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学校,是为了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提高教育效益,这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但在今天,这种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存在,伤害了许多人的感情,也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平等竞争。

众所周知,在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公民都有责任将自己的子女送去接受基本的教育(义务教育),同时,他们也都希望让自己的子女尽可能接受最好的教育。

如果人为地将现在的中小学校再分为三六九等,那么,势必导致更多的人去参与择校大战。

(3)、小学升初中依然实行升学考试。

国家教委早在几年前就作出了取消小学升初中考试、坚持就近入学原则和不准招收“择校生”的有关规定。

但到目前为止,全国除上海等少数几个城市执行规定外,大部分地方仍然实行小学升初中的升学考试制度。

据我们对一些地方调查发现,有的表面上或者说对外宣布取消了小学升初中的考试制度,而实际上却依然故我。

这种在义务教育阶段以一次考试来决定孩子能否进入重点中学的做法是极其不合理的,也是违背教育规律的。

(4)、学校办学经费不足。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规模的扩人,人头费的增多,需要政府增加教育投入。

在政府无法增加教育投入的情况下,学校发展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择校生高收费不失为一条途径。

有关人士认为,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超过了基础教育,将过多的教育经费投入到了高等教育领域,这是造成基础教育阶段收取择校费、自主获得办学经费的一个原因。

[2]3、从社会、教育部门的角度来看。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界虽然一直呼吁要转变教育观念,端正办学思想,但在实际上却大多没有真正贯彻落实到行动上。

众所周知,义务教育的任务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这要求中小学教育必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而事实上,现行的大多数中小学校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在搞“应试教育”那一套,视高分学生为人才,片面追求升学率,升学率成了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唯一依据。

在这种人才观和教育观的影响下,必然导致“应试教育”的做法和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一些不良现象的发生,择校正是这种观念的产物。

三、“择校”现象带来的后果。

择校现象的愈演愈烈,给社会、家庭和教育本身带来严重后果。

1、助长了“应试教育”的发展势头。

人们望子成龙心切,极力把子女送进升学率高的学校,不惜以权择校,以钱择校,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上好的小学、好的中学,继而获得上大学的“入门证”。

正是人们的这种高期望心理和环境氛围,反过来又促使学校拼命打时间战,题海战,抓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给“应试教育”推波助澜。

一所学校为重点学校输送“尖子生”越多,这所学校就越出名,在社会上就越有竞争力,进而又能吸引更多的人去择校。

如此往复,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学生、学校畸形发展,“应试教育”不但不能得以转变,反而会更有市场。

2、造成同一地区的一些学校负荷失衡。

近年来,一些学生家长借助自己的权、钱优势越区跨片择校,一些平民百姓千方百计找关系择校。

这样一来,使得一些所谓的重点学校的班额、生额大增,校舍紧张,师资吃紧;而一些基础薄弱学校则“吃不饱”,每年的招生计划完不成。

3、导致一些学校高收费和乱收费。

据我的调查,一些好的中小学校向择校生收取高额的择校费。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原因:一是校方出于无奈,想以高收费的办法来遏制大批的择校生;二是一些学校乘机收取高额的择校费,想以此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改善自身的办学条件;三是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还没有制订出一套解决择校问题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对少数高收费学校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好的中小学校鉴于受师资、校舍的限制,而择校生队伍又不断扩大的情况,便采取削减在本学区内应招收学生名额和实行收取各种名目的择校费的办法。

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和学校的乱收费,因而使得社会议论纷纷,怨声载道。

4、加大了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之间的差距。

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我国的中小学校形成了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

在当今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时候,原有的重点学校与基础薄弱学校并存。

随着近年来择校之风的盛行,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之间的差距愈加明显。

在强调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的今天,一些地方还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

在进行决策时,一些教育行政部门的感情砝码依然偏向一些重点学校,使得好学校锦上添花,而一些薄弱学校更加薄弱,教育教学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

5、加重了部分家庭的经济负担。

在我对部分学校的调查时发现,重点中小学校对择校生收取的择校费从2000元至1万元不等。

一般来说,越是大中城市,择校费越高。

我们还发现,对于那些有权者,其孩子可免费择校;对于那些有钱者,择校费也仅是小事一桩;而对那些无权又无钱的工薪阶层来说,他们一方面望子成龙,另一方面又囊中羞涩,但也不惜拿出自己省吃俭用的积蓄为孩子交上一大笔择校费,其经济负担是可想而知的。

6、给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带来困难。

由于择校生人数的猛增,一些学校不得不扩大招生名额,使得一些班级的学生数严重超出国家规定的标准,有的学校班级人数高达80人之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