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短信从人际交流到大众传播

合集下载

试论短信的两级传播

试论短信的两级传播

试论短信的两级传播摘要:短信作为新兴的“第五媒体”,自2000年在中国产生以来,以迅猛之势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沟通方式和交流方法。

短信不仅作为个人交流方式,而且也充当了大众传播媒介的角色,兼具人际传播功能和大众传播功能。

论文在分析短信在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中的传播特点的同时,发现短信在模糊了传者与受者的界限的同时,强化了意见领袖的作用,形成了多向流动的两级传播。

关键词:短信人际传播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两级传播一、关于短信随着手机的应用和普及,短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2000年5月17日,中国移动正式开通了短信业务。

短信以其短小,便捷,即时,收费低廉的优势迅速受到了欢迎。

据产业部发布的统计数据,2000年中国短信量突破10亿条,2001年达到189亿条,2002年达到900亿条;2003年超过1371亿条;2004年超过2177亿条;2005年超过3046亿条;到2010年更是达到了8317亿条。

短信发送量的节节攀升标志着一个全新的人际交互时代的到来。

那么,短信是什么,它为什么有那么大的魅力呢?一般认为,短信是用户通过手机或其他电信终端直接发送或接受的文字或数字信息。

但是随着手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兴起了许多基于普通文字传输的新的交互方式。

如彩信(也叫多媒体短信),飞信(整合了语音、GPRS、短信等多种通信方式,实现了移动客户端和移动网、互联网的融合)等。

虽然传输内容丰富了许多,但是它们都是在短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短信的一般特征和传播特点。

在此,我们把短信的外延扩展为:发送简短的文字、符号、图像、声音、数据等交互信息的载体。

从运营商的业务上看,主要包括普通的短信,还有彩信和依靠网络平台收发的飞信,天翼Live等。

一般情况下,人们喜欢根据短信的内容,把短信分为祝福类,调侃类,励志类等等。

笔者认为,以现代短信更注重人际关系的小众化传播的情况,按照发送者发送短信的目的和收发者之间的关系综合分类更能适应短信发展的需要。

手机媒体对传统传播格局的影响

手机媒体对传统传播格局的影响

浅析手机媒体对传统传播格局的影响摘要随着3g时代的带来,手机媒体作为“第五媒介”登上了传播活动的舞台,它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

本文在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基础上,探讨了手机媒体对传统传播格局的影响。

关键词传播;手机媒体;传统媒体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39-0002-02手机正在从人际传播走到大众传播。

所谓的手机媒体,即借助手机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手机成为了具有通讯功能的迷你型电脑,而且手机媒体是网络媒体的延伸。

1 手机媒体的特征手机媒体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具有网络媒体交互性强、传播快、多媒体等特性,其最大的优势是携带使用方便。

1)高度的便携性。

手机媒体具有高度的便携性,信息传播极其方便;2)广泛且迅速的交互性。

手机传播是一种开放的互动式传播;3)受众资源极其丰富。

根据工信部的统计,2010年2月,中国手机用户接近6.6亿;4)传播与更新速度快。

手机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范围广、限制因素少;5)多媒体。

手机真正成为大众化媒体的催化剂是3g,在3g 基础上,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电子邮件、实时语音、实时影像等功能均可以实现。

2 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介的比较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手机传播的手段更加方便、交流速度不断加快,实际上也带来了传播频率的扩大和传播内容的增加。

正是由于手机媒体具有以上所说的那些传播特点,才使得手机媒体传播与传统的大众传播有所区别。

从传播学的意义上看,这两种大众传播在传播的机理和效果及形式上都有许多不同。

2.1 强化了反馈机制在手机参与到大众传播之前,大众传播是点对面的传播,传播者是具体的点,是有组织的机构,而受众则是人数众多的不确定的面,而且是隐匿、分散、混杂和变动不居的,这样,传播者不可能获得系统全面的受众反馈信息,反馈通常都是间接的、滞后的、零散的。

而手机参与到大众传播以后,它小巧可随身携带,手机短信编辑简单、快捷,费用也不昂贵。

浅析手机短信的传播功能

浅析手机短信的传播功能

浅析手机短信的传播功能作者:郭翔来源:《信息教研周刊》2013年第20期一、手机短信的人际传播功能手机短信的发送一般分为手机用户之间的点对点发送,网站发送和网上软件发送。

其中,点对点发送过程可以看作是对人际传播(personal communication)的革新。

应该说,手机短信的最初目的和基本任务就是为了进行人际交流。

传统的面对面交流中,传受双方是通过充分调动各种感官、有效利用各种手段去传递接受信息,是以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体验为主的综合信息交流方式。

而通过某种渠道达成沟通的人际传播,如书信只能依靠文字,电话是依靠声音,电子邮件可以传递文字图片、甚至影像,但是由于媒介工具本身物质条件的限制,仍然做不到“随时随地传信息”的要求。

而手机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介终端,小巧轻便,价格合理,在向对方发送信息的过程中,不需第三方的传递,不受时空的限制,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彩信(MMS)业务的兴起,手机不仅可以传送文本文件,还可以外接设备,拍摄数码影像、传送图片音乐等等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充分拓展了传播沟通的渠道。

人际传播最大的特点是双向传播(two-way communication),即信息的发出者和信息的接收者之间的信息流通是双向互动的。

但是,延时现象却存在于手机短信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不能同时接收到受传者的信息反馈,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传播才有可能继续。

也许我们往往看到的是延时现象带给传播活动的不便,作另一番考虑,延时性也成为了手机短信的一个优点。

他不要求传受双方同时在线(开机),只要信息保留,传播行为可以在任何适当的时候继续下去,为人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二、手机短信的大众传播功能传播学者郭庆光给大众传播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这个定义有四个要点:第一,传播者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第二,要具备现代化的传播技术和手段;第三,要有广泛的受众群;第四,是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手机短信的传播学思考讲解

手机短信的传播学思考讲解

毗与实践鬻…㈣二9期手机短信的传播学思考胡忠青(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交中文系,湖北丹江口442700摘要:近年来手机短信火爆和兴盛的现象引起人们关注。

手机短信火爆和兴盛的原因,其具备的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功能特征,以及未来的发展走向等问题,都值得从传播学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手机短信;人际传播;大众传播;发展走向中图分类号:G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05}09-0103— 03手机短信这几年呈现持续火爆和兴盛的局面。

据国家信息产业部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的数据表明:截止到2004年10月底,中国手机用户为3.2亿户,当年前10个月累计发送短信1760.6亿条。

而先前的统计资料表明,国内短信业务2000年为10 亿余[1】条,2001年190亿条,2002年900亿条,2003年1600亿条,2004年将突破2000亿条。

手机短信在当今社会已经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传播学的角度对手机短信做出相关的简要分析。

、手机短信兴盛的传播学理论基础(一手机短信是信息化社会满足人们对信息需求的一种反应所谓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人类社会的传播便是人的信息的流动过程。

”12在当今信息社会,新知识、新事物随时随地都在大量涌现,信息瞬息万变;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加快,对及时获取有效信息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体能够提供给人们海量的信息,却难以让人们找到真正需要、经过科学归纳、具有针对性的有效信息。

相反,手机短信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信息化社会人们对信息的这些需求。

由于手机短信是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结合,它不仅能够通过两种传播方式提供信息,还可以运用两种方式的结合获得信息,人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向短信运营方订阅信息,比如新闻、天气、股票信息等等。

另一方面,由于短信具有即时性,人们可以在信息出现的同时,随时随地随身就获得信息。

显然,手机短信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信息化社会信息的增多和人们对信息需求提高的客观要求。

对大众传播与人际沟通的区别与联系的思考

对大众传播与人际沟通的区别与联系的思考

对大众传播与人际沟通的区别与联系的思考内容提要:原始的信息沟通应该是一对一的,这是典型的人际沟通。

到了书籍传播时代,出现了一对多的传播,这是大众传播的端倪。

报刊和广播电视不过是把一对多的传播发展到了极致。

在大众传播时代,一从个人变成了机构,传播者的地位得到了确认。

在枪弹论和注射论中,受众变成了被动的终端。

而在意见领袖的概念中,受众的主动性开始得到初步的承认。

当我们说到二级传播或者多级传播时,某种程度上已经把人际传播纳入了大众传播的整体流程。

关键词:大众传播,人际沟通,区别,联系。

正文:一、大众传播(一)大众传播的概念:特定社会集团利用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向社会大多数成员传送消息、知识的过程。

这一定义仅指传播的单向过程,没有包括反馈。

随着大众媒介的发展,大众传播将成为双向过程。

1945年11月在伦敦发表的联合国科教文宪章中首先使用这个概念。

(二)大众传播研究的主要内容:关于发信者和受信者;传播过程和传播模式;传播机能和传播效果;传播的社会责任和体制;传播媒介的发展和社会作用及其与社会诸种关系的研究。

其中关于大众传播社会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主要:1、赋予人物、事件和社会活动以某种社会地位。

美国社会学家P.F.拉扎斯菲尔德和R.K.默顿在《大众传播,大众兴趣和有组织社会行为》(1949)一文中认为,大众传播可以使社会事件和人物等正当化,树立威信,得到显著地位;也可使之威信扫地,败下阵来。

2、社会控制中介作用。

大众传播处于上层社会控制和广大成员之间的中介领域,能将某种公德和社会规范得到宣传和明朗化,广为人知,取得社会承认,使腐败现象受到舆论谴责。

3、模拟社会环境。

W.李普曼在《舆论》(1922)一书中提出“拟态环境”概念,认为报纸给人们提供的消息和知识,即“头脑中的影像”能在人们生活中起到环境的作用。

60年代末期以来,以电视为主体的大众传播媒介对生活的冲击和渗透作用,使人们又提出信息环境及其现代人性特点的变化问题。

手机短信群发:从人际交流到大众传播

手机短信群发:从人际交流到大众传播

手机短信群发:从人际交流到大众传播随着人们对手机的依赖,短信也逐渐收到人们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将手机或手机短信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

对于手机、手机短信是否是“第五媒体”,学界还有很多争议和质疑,下面将手机短信定义为一种“以文字这种符号系统作为主要信息负载者,以无线电波作为传播渠道,以支持中英文显示的数字手机作为信息接受终端的一种现代传播方式”,探讨它从人际交流到大众传播的媒介角色。

人际交流方式手机短信的单发是一种“点对点”的信息传播方式,是两个行为主体之间的传播活动,是一种典型的人际传播方式。

年轻时尚的“拇指一族”们,用手指熟练地操作着手机键盘,编写着各种短信,这种跨越时空的“短信聊天”是短信人际传播最常见的方式。

一、手机短信具备人际传播的互动性、内容的保密性和传播符号的多样性等特点1、交流的互动性。

短信收发是双向互动的。

传受双方既是传播者也是受传者,短信接收者对短信进行转发或回复时,就变成了短信的传播者。

2、内容的隐秘性。

短信是一种极私人化的传播活动,是一种完全私密的沟通方式。

除非手机用户自己愿意公开短信内容,否则没有人能了解到短信交流的信息。

3、传播符号的多样性。

多媒体短信业务使短信突破了简单的文本及数字限制,能够支持信息中的格式化文本、数据、图像、音频和视频等,还可以发送电子贺卡、商务卡片和图片新闻等。

多样的传播符号,赋予手机短信更加丰富的内容和意义。

二、手机短信成为人际沟通中自我表达和面子协商的重要途径1、短信交往中的自我表达。

所谓自我表达,即传播者“将自己的心情、意志、感情、意见、态度、考虑以及地位、身份等向他人加以表达的活动”。

传统的人际传播通过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来进行自我表达,而手机短信主要通过文字语言符号,客观上减少了自我表达的渠道,增加了自我表达的难度。

但对那些患有孤独症和社交焦虑症等特殊性格的人群来说,短信交流比面对面交流更能准确地表露自我。

平时不好意思说出口的话可以通过短信来实现,这为像我这样生性木讷、不善言辞的人提供了一个情感出口,可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手机短信的人际传播思考

手机短信的人际传播思考

手机短信的人际传播思考目前,手机对于大众来说,不仅仅只是通信工具,它越来越成为一种新型的媒介,为大众提供各方面的服务。

文章试图从手机媒体的概况入手,探讨手机短信的传播特性、人际传播的界定、功能等,重点分析手机短信对人际传播的影响和塑造作用。

文章还对手机媒体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瓶颈”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借以对未来这一新媒体的发展给出自己的观点。

标签:手机短信人际传播手机从最开始的一种通信工具成为今天传媒界的一颗明星,正慢慢发挥它对传统媒体的作用,并且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受众的认可。

手机所提供的短信业务已经成为人们交流、沟通的最便捷方式。

这使得我们不得不认真审视它,审视它究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从而获得对这一新兴媒体的更深刻的认识。

本文的讨论重点是手机短信的人际传播思考,我们的论述首先从手机媒体的概况入手。

手机媒体概况手机,是一种人们在移动中进行人际传播的通信工具,在美国英语中叫做Cell Phone;在英国英语中则表述为Mobile Phone。

手机目前已经经历了3代的发展,2010年,全球手机用户总量有望达到30亿。

全球总人口为65亿左右,手机用户数量已接近其中的1/3。

2007年7月18日,CNNIC发布的《第20次中国因特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6月,中国的手机用户已经突破5亿。

而在2006年底,中国手机用户才刚刚达到4.6亿户。

手机市场的飞速发展不仅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也衍生了大量的受众群体,给传媒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气息。

手机短信的传播特性手机短信的传播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服务的便捷化之前我们谈到网络的优点时,就会提到它的速度与报纸、广播或电视比起来要快得多,无论当事人身在何处,只要他轻轻按下键盘上的“确定”,信息就可以实现全球的流通。

但是如果说打开电脑、找到网址也需要时间的话,手机媒体几乎可以将我们的操作时间忽略不计,只要我们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想定制某项业务,我们完全可以直接按下“发送”,这种便捷性是任何媒体都不会具有的。

短信介入大众传媒反馈的传播学解释

短信介入大众传媒反馈的传播学解释

D D 近年来, 手机短信在传播领域被广泛运用, 引起 了学界的普遍关注。尽管对于这一新的传播方式仍 存在诸种争议, 但它以极强的生命力渗透到大众传 媒之中, 并对大众传媒产生极大的影响已是不争的 事实。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它与旧有传媒的 “汇 聚” 必然需要一个契合点, 反馈就成为这一现象的 要重之义, 而就此切入对手机短信进行传播学意义 的探讨却尚未被理论界所重视。 在大众传播过程中, 重要的作 用。但自报纸、 广播、 电视这些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 产生以来, 其反馈渠道就显现出与生俱来的弱势, 使 得媒介输出的信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得到反馈, 诸 如报纸的发行量、 广播的收听率、 读者来信、 听众热 线等等。这些反馈信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传 播效果, 但总是比较迟缓、 模糊、 微弱, 所以并不能消 除它们单向传播的弱势。如果说互联网的广泛应用 为传统的大众传媒的反馈提供了一条新的通道, 那 么现在无论电视、 广播、 报纸都向受众提供了参与节 目的短信号码, 而受众根据自己对节目的喜好程度 立即付之行动。短信在极短的时间内一跃成为大众 传媒反馈的重要手段, 让一向模糊的大众传媒的反 馈走向清晰, 使漫长的反馈变得迅速而掷地有声。 因此我们有必要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认真审视短信在
D D 摘D 要:手机短信因其技术上的便利性和传播方式上的个人化, 使它迅速地介入到传统大众传媒的反馈当 中,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单向传播的弱势。在这一 “ 汇聚” 的过程中, 手机短信已超越了作为反馈渠道的单一 职能, 同时以话语主体的身份出现在大众传媒中, 体现出传播景观下媒介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D D 关键词:反馈;手机短信;大众传媒;个人化 D D 中图分类号:E!"#C &D D 文献标识码:FD D 文章编号: %""%$)’)( ( !""# ) "&$"%!%$"&

手机媒介对当代信息传播的影响

手机媒介对当代信息传播的影响

手机媒介对当代信息传播的影响程睿欣手机媒介是通过手机终端,以网络技术和无线通讯作为凭借,承载各种媒体内容的传播媒介。

它具有大众性与个性化的特点,且富有交互性与共享性。

1.手机改变了当下信息传播的格局,使信息工具朝着个人工具的方向转移,打破了过去信息垄断的格局,让大众面对、获取资讯都能站在相同的高度和平台,形成了“去中心化”的传播形态。

手机媒介拥有自媒体功能。

人们可以借助手机从信息的接收者变成信息的传播者,在新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

手机改变了当下的信息传播格局,一方面,它增强了大众在信息传播中的话语权,让每个人在接收信息的同时拥有表达信息、表达想法的权利,增加了大众在信息传播中的主观能动性。

另一方面,手机媒介对于大众话语权的增加也使得信息传播变得随意化。

许多人借助手机媒介随意上传大量无用信息、低俗内容,在占据了公众信息传播空间的同时,破坏了公众信息传播平台的整洁,使网络信息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向低俗化发展。

2.在手机媒介的推动下,当下信息的生产和接收逐渐朝着碎片化的趋势发展。

手机媒介往往具有小巧、便于携带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人们可以在各种场合中随意地运用手机进行信息的接收和传播,人们利用许多碎片化的时间来接收信息一等车时、吃饭前、睡觉前等。

在当下,短小、精简、图文并茂的信息比起富有一定深度但是长篇累牍的信息往往更受人们的青睐。

于是,手机的自身特质加上碎片化时间的利用催生出碎片化信息,碎片化信息进一步加深人们对碎片化信息内容的接受度,并进一步反馈在当下的信息传播中,使得当下的信息传播以一种更快的速度向碎片化发展。

信息传播碎片化的趋势,一方面使人们能够充分利用碎片时间来获取信息,更快接收资讯:另一方面,在碎片化的趋势下信息往往容易逐步走向浅层次的、博人眼球的内容,深度信息、信息背后的真相在信息飞速更新、流量为王的时代中夹缝生存,他们的生存空间被大量碎片信息挤压,少为人们所关注。

4.在当下,人们可以随意地生产、复制、传播信息,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又与他人发生互动和共享,引发对信息的呼应,加深信息传播者的自我认同感,促进其进一步发出信息,紧接着伴随着这种信息传播模式而来的,是信息的泛滥引发和催生谣言的传播。

手机短信的传播学分析

手机短信的传播学分析

手机短信的传播学分析一、引言手机短信作为现代社会中一种重要的传播工具,具有独特的媒介特性。

它突破了传统的信件传播方式,成为个人间迅速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传播学角度对手机短信的特性、功能、影响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

二、手机短信的传播特性1、实时性:手机短信的发送和接收几乎可以在瞬间完成,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

2、便携性:手机短信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无论身处何处,只要有手机信号,就能发送和接收短信。

3、个性化:短信内容可以根据发送者和接收者的需求进行定制,具有很高的个性化程度。

三、手机短信的传播功能1、信息传播:手机短信是最常见的新闻和信息传播方式之一,无论是日常沟通还是重要事件的通知,短信都能在短时间内覆盖大量用户。

2、情感交流:短信更加私密,比和社交网络更能表达个人情感,是亲朋好友间传达情感的重要工具。

3、商业营销:企业利用短信进行广告宣传和营销活动,提高品牌知名度和产品销售。

四、手机短信的影响1、改变信息传播方式:手机短信的出现加速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获取和交流信息的方式。

2、社会交往方式的变化:短信的大量使用改变了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人们的社交圈子逐渐扩大,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社交问题,如“短信文化”的出现。

3、商业营销的影响:虽然短信广告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消费者获取商品信息,但过度营销也容易引起消费者的反感。

五、手机短信的未来发展趋势1、5G技术的普及将进一步提高短信传播的速度和稳定性。

2、iMessage、WhatsApp等新型消息应用的出现,使得手机短信的使用率逐渐降低。

这些应用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通信功能,包括音频、视频通话,以及文件共享等,并且通常更加安全和私密。

3、人工智能(AI)和大数据的结合,将使得针对个人的定制化信息传播成为可能。

例如,通过AI算法分析用户的短信行为和喜好,然后推送定制化的信息。

4、短信可能会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和隐私保护。

随着消费者对隐私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未来的短信系统可能会更加注重用户的隐私保护,例如使用端到端加密技术等。

手机,把第五媒体装进口袋

手机,把第五媒体装进口袋

手机,把第五媒体装进口袋张瑒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代表性的文体,比如唐诗、宋词、明清小说,那么21世纪的今天,我们这个时代的文体是什么呢?短信体。

这只是个玩笑而已,但是我们不得不感慨手机或者短信(SMS)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影响。

2000年,全国手机短信的发送量是10亿条,2001年达到189亿条,2002年达到爆炸性的900亿条,2003年数量轻松跨越1000亿条。

短信是手机众多功能之一,是冰山一角。

手机的其它功能,如彩信、网络链接、接收广播电视信号等等都在将手机推向“第五媒体”的黄金宝座。

如今的信息传播领域有三大网络:互联网、广电网、通信网。

而手机作为一种新新媒体,恰恰完美结合了这三大信息传播网络的特色。

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具有其自身独到特点与无法取代的媒体特征: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分众性明显和信息丰富。

一、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从传播的角度看,手机短信的“拇指文化”使交流更加方便、交流速度不断加快,实际上也带来了交流频率的增加和交流内容的扩大。

手机短信、彩信的这一特点使它在新闻信息的传播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点。

新闻信息一般都短小精悍,更新快,要求传播速度快和范围广,这正是手机短信的优势所在。

2008年5月8日9点16分,奥运圣火成功登顶珠峰。

与此同时,2000多万的中国移动手机用户收到了登山队员罗布占堆点燃第一棒火炬手吉吉手中的“祥云”火炬的彩信。

说到上面的例子,让我不得不提及手机报的迅猛发展。

继2004年7月18日,全国第一家手机报纸《中国妇女报彩信版》开通后,有不少媒体网站尝试探索这一新业务,在2005年更掀起一个小高潮。

5月,《浙江手机报》问世;8月,广东移动与新华社广东分社以及《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三大报业集团联合推出《南方手机报》;10月,中国移动推出《中国手机报》。

另外,全国各地的手机报纷纷面世。

各大报业集团大跃进般地推出手机报纸,试图抢占市场先机,成为当下手机报纸发展的新特点。

手机短信的传播学分析

手机短信的传播学分析

正是由于要借助书面文字来展开信息交流,手机短信 的传播过程因此就存在着一种文字交流活动中共有的“延 时现象”,与人们面对面交谈时的实时信息交流有很大的区 别。尽管由于物质技术的进步,人们可以借助无线电波来 完成短信的发送环节,与传统书信的邮寄过程相比,时间 的延迟被缩小了很多,甚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短 信本身的文字键入过程是不能减省的,所以延时现象在包 括手机短信在内的文字信息传播活动中始终存在。传播学 认为:人际传播最大的特点就是双向传播(two-waycom- munication),即信息发出者与信息接收者之间的信息流通 是双向互动的。而且,传与受的角色时刻在转换之中,没 有明确的界限;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在传、受两个主体 间循环流动,并不断增加扩展,藉此建立、维持和发展人 际关系。这个特点,在人们面对面的交谈过程中得到了鲜 明和全面的体现。然而,稍加分析我们发现,手机短信实 际并未遵循人际传播中的双向性原则--由于延时现象的 存在,从传播活动的某个具体时刻来看,短信的讯息流动 不是双向可逆的,而只能从信号的发出者向接收者单向流 动,传播者不能同时接收到受传者的信息反馈。在这个传 播模式中,在时间的某一点上,传者与受者的角色是固定 的,不能相互转换;传播的方向是单一的,不能即时逆反。 基于这一判断,我们有理由认为,由于物质技术手段的不 断进步,新的人际沟通媒介的不断涌现,现代人际传播的 基本面貌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意义中主要建构在面 对面交谈基础之上的人际传播理论体系面临着巨大的理论 挑战。
据此,我们可以认为:手机短信实际上已经担负了大 众传播的功能,手机短信在作为个人通讯方式的同时又部 分地充当了大众传播媒介的角色。我们相信,随着移动通 讯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和手机的进一步普及与发展,手机短 信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也将会越来越大。在可预见的将来, 手机短信完全有可能成为继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之后 又一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与传统的传媒一起共同控制社 会信息的流向与流量,从而打破传播学对大众传媒的传统 界定。

论人际沟通与大众传播的区别与联系

论人际沟通与大众传播的区别与联系

摘要:传播与沟通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传者与受传者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利用适当的渠道(方式和方法)相互传递信息、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预期达到信息共享和相互理解的目的。

关键词:传播;沟通;传递信息(一) 人际沟通与大众传播的主要区别传播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5个基本要素(传者、受传者、信息、渠道、相互理解)。

同时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单向传播和双向沟通。

人际沟通是一种活动。

是指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人际沟通不仅包括语言沟通,而且包括非语言沟通。

与大众传播比较起来,反馈是一个主要区别点之一。

大众传播和人际沟通相比,大众传播的特点表现在:1、大众传播一般通过传播媒介进行传播,人际沟通往往是面对面的交流。

大众传播是通过媒介组织向一般大众群体传播信息,这里的媒介组织是一种公共事业单位、一种信息产业机构、一种社会机构。

2、大众传播大部分是单向传播及有限的间接反馈,且支持者大都是间接的;人际沟通则是双向传播,有大量的直接反馈。

3、大众传播的听众或观众人数多,影响面大;人际沟通的听众人数少,影响面小。

4、大众传播的信息传播速度快,人际沟通的信息传播速度慢。

5、大众传播能够强化所表达的信息能力强,人际沟通强化所表达的信息能力弱。

也就是说,我们在交流时,能够根据具体情况转移话题或者更换说话地点和时间,我们沟通双方可以自行商量地点和时间,这就是所说的时间和空间上的灵活处理。

就大众传播而言,其传播具有一定的限制。

时间上,比如说,通过视听媒介如电视、印刷媒介如报纸杂志等,它们的播出时间或者发行时间都有一定的价值,否则就失去了其信息的价值。

空间上,大众传播也有其限制,不能像人际交流那样方便。

6、大众传播对受众的选择性差,人际传播对受众的选择性强。

7、大众传播有利于受传者获得信息和知识,人际沟通有利于受传者改变态度和行为。

(二) 人际沟通与大众传播的主要联系然而,两者都作为信息的传播,也有其相互联系。

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互动

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互动

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互动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是两种不同的传播方式,但它们之间存在相互的互动关系。

大众传播是指通过媒体等大规模发布信息的方式传达给广大人群,而人际传播则是指个体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这两种传播方式在互联网时代更加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彼此之间产生相互影响。

首先,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

大众传播可以通过媒体等渠道将信息传递给个体,而人际传播则是个体之间通过交流传递信息。

在大众传播中,媒体所传递的信息可以成为人际传播的话题,人们可以基于这些信息进行讨论和交流。

而人际传播中的观点和意见也可以通过大众传播的渠道扩散开来,影响更多的人。

其次,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之间的互动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

在互联网时代,个体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人际传播,实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这些信息可以通过大众传播的渠道传达给更多的人。

大众传播的渠道也可以将大量的信息传递给个体,个体可以通过人际传播的方式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其他人群,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大大增加。

另外,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之间的互动也会对个体产生影响。

大众传播所传递的信息可以改变个体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形成新的认知和态度。

个体之间的人际传播则可以加深对信息的理解和记忆,并产生更加深入的讨论和思考。

通过互动,个体可以从大众传播中获取信息,然后通过人际传播的方式进行深化和拓展,形成更加丰富的知识结构。

综上所述,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

它们互相影响,共同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和理解。

在互联网时代,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互动更加频繁和紧密,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快速和广泛,对个体的影响也更加深远。

这种互动关系在不断发展和演变中,将继续对传播领域产生重要的影响。

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之间密切的互动关系在现代社会中日益凸显。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在形式和方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也进一步加深了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手机短信传播的社会影响探析

手机短信传播的社会影响探析

手机短信传播的社会影响探析摘要:手机短信在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而便利的传播渠道的同时,背后却凸显出了垃圾短信、涉嫌犯罪短信和强迫广告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本文以大众传播的相关理论为背景,分析了手机短信传播的特点,并总结出手机短信传播的社会影响。

关键词:手机短信;人际传播;大众传播中图分类号:g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131-01手机短信是移动通讯服务商为手机用户提供的一种将全球通数字手机与中文寻呼机的功能合二为一的增值服务。

手机用户通过短信服务商的中转,可以接收或发送各种短信息。

自2000年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相继推出手机短信业务,手机短信开始风靡全国,仅2011年除夕当天,北京的手机用户共发送了近10亿条短信息,人均发送46条。

可以说,手机短信已经成为人们信息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手段。

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理论认为,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也就是说,传播技术的任何进展都会引起原有传播格局和人类社会(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的变化。

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新的媒介也因其特性发挥着这样的影响。

一、手机短信传播的特性手机短信的传播主要分为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

其人际传播行为就是指依赖手机短信这一特定媒介而进行的非面对面的交流活动。

手机短信传播行为其固有的人际传播特征非常突出。

首先与传统媒体相比,手机短信的传播是传、受双方双向互动的传播。

在传播过程中,个人成为信息的加工和传播者,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不受监控,私密性好,信息反馈即时,机动性强。

非面对面的短信交流,使传授双方更加敞开心扉。

手机短信的上述特征使理想的人际空间建构得以成为可能,这也是人们使用手机短信的重要原因。

其次手机短信的传授双方依附于原有的人际关系,具有可信度高的特点。

这是人际传播的重要特质。

然而手机短信在人际传播过程中情境的表达不全面。

057手机短信的大众传播功能和效果

057手机短信的大众传播功能和效果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第19卷JOU RNAL O F T S I N GHUA UN I V ER S IT Y(Ph ilo 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N o.6 2004V o l .19手机短信的大众传播功能和效果范 红, 曲 元(清华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北京 100084) 摘 要:文章从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以及手机短信传播的特点入手,分析了手机短信在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中的作用,着重讨论了其大众传播功能与传播效果,揭示了手机短信传播对大众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手机短信; 人际传播; 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功能和效果; 大众文化中图分类号:G 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062(2004)06-0072-05收稿日期:2004-07-17作者简介:范 红(1966- ),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曲 元(1982- ),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一、引 言传播学是一个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年轻学科。

在大众传播领域,环顾现今中国都市传媒形态,广播已经成为发展之中的非主流媒体,电视仍旧保持强势地位,报纸因其特殊历史背景,仍旧是权威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电影借助娱乐业整体需求的提升,正在逐步复苏。

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中搭建的“信息高速公路”使互联网成为最具融合性的实力媒体。

由其引出的“平台”概念,整合了全部大众传播媒介形态,使信息的无限传播成为可能,改变了以往媒介形态的传播习惯与概念,并由此推演出前沿传播学理论的新发展。

在经历了语言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之后,手机短信传播在最近二三年里则引发了“第六次传播革命”——电信传播。

以手机短信为典型传播工具的电信平台的发展,具有不可比拟与替代的竞争优势,并逐步在大众传播中显示出广大的发展空间。

在我国,手机的短信功能在都市大众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据近几年的数据统计,2000年,国内手机全年发送短信10亿条,到2001年为189亿条,2002年上升为900亿条;2003年准确数量虽未公布,专家已预测这一数字至少达到1500亿甚至2000亿条。

手机媒体的传播学思考

手机媒体的传播学思考

手机媒体的传播学思考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手机媒体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和广泛的应用领域,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社会。

本文将从传播学的角度,对手机媒体的传播特点、影响及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手机媒体传播的背景分析手机媒体传播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普及。

自2007年苹果公司推出第一款iPhone智能手机以来,手机媒体传播逐渐成为了主流。

它以其便携性、即时性和个性化等特点,打破了传统媒体传播的束缚,成为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

二、手机媒体传播的特点分析1、社交性:手机媒体传播具有很强的社交性。

人们可以通过各种社交软件随时随地与朋友、家人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生活和观点。

这种社交性的传播方式,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还促进了社会的交流与互动。

2、即时性:手机媒体传播具有很强的即时性。

人们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获取最新的新闻、天气、交通等信息,还可以在第一时间通过朋友圈、等平台分享自己的动态。

这种即时性的传播方式,使信息传递更加快捷高效。

3、互动性:手机媒体传播具有很强的互动性。

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应用程序进行评论、分享、等操作,与信息发布者和其他用户进行交流和互动。

这种互动性的传播方式,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多元化和立体化。

三、手机媒体传播的问题与反思虽然手机媒体传播在很多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1、隐私问题:手机媒体传播的社交性和即时性,使得个人信息容易被泄露。

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各种手段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给用户带来很大的困扰和损失。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手机媒体的信息安全保护,提高用户的信息安全意识。

2、信息过载问题:由于手机媒体传播的即时性和便捷性,使得信息过载问题愈发严重。

过多的信息让用户难以分辨真假,甚至产生信息焦虑。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合理控制信息获取的数量和质量,提高自身的信息筛选和处理能力。

3、手机成瘾问题:手机媒体的普及使得一些人沉迷于其中,出现手机成瘾的现象。

小议手机短信的传递内容

小议手机短信的传递内容

小议手机短信的传递内容传统人际传播的核心媒介是语言,无论是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抑或通过传播工具进行的沟通。

目前最为普及的文本形式的短信息则是以文字——这种书面语言作为媒介。

麦克卢汉曾说:“文明以文字为基础,因为文字是使文化一致的加工过程,这一加工过程靠视觉的时空延续。

”相对于英文字母而言,单个的汉字更加适合手机的小屏幕,因为汉字单字往往因其音形义的不同而蕴含更丰富的意义,无需冠词或介词,也没有单词之间的间隔。

中文的紧凑性和多义性省略掉了面对面人际传播的客套和迂回,更加能够突出打破地域限制及时互通信息的本义。

现在市场上出售的大部分型号的手机内都储存了约4万到5万个汉字和许多常用用语,完全能够满足手机之间发送短信的需要,也使得中国成为手机短信使用量增长最快的国家。

手机短信从内容上分则可以分为公众服务信息、广告信息和用户与用户之间的通信信息等几种。

其中,公众服务信息和用户之间的人际交流信息占了大部分。

公众服务信息和广告信息成为手机短信大众传播的主要内容承载者。

公众服务信息一般需要付费定制接受,这类内容丰富而广泛:1.新闻时事类,例如,最近的非典疫情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中国移动和各家网站纷纷推出免费的非典疫情短信服务,将最新信息及时告知用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2.学习教育类,《中国日报》网站短信中心在2002年12月11日推出新版,全力打造中国最好的英语短信网,它可以向用户提供国内最快的英语分类新闻短信、更实用的和更专业的英语学习短信、有趣的英语休闲短信以及全国最大的英语祝福语短信库。

3.公众服务類,2003年4月14日《人民日报经济周刊》报道,湖北省国税局用向手机用户发送短信息的方法宣传纳税。

而在沈阳的求职者更可以享受全新服务——手机短信可以在最快时间内为他们提供求职参考消息。

这一业务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开通了。

用户与用户之间的短信沟通被一些分析人士称作“暧昧的娱乐”,我认为,这一类的内容最可以体现手机信对传统人际传播的突破。

手机短信:从人际交流到大众传播

手机短信:从人际交流到大众传播

手机短信:从人际交流到大众传播
何丽芳; 赖大彬
【期刊名称】《《青年记者》》
【年(卷),期】2010(000)018
【摘要】随着手机的广泛普及、手机功能的不断开发,手机短信这一功能在实践中逐渐担负起传播媒介的角色,越来越多的人将手机或手机短信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

对于手机、手机短信是否是"第五媒体",学界还有很多争议和质疑,
【总页数】2页(P81-82)
【作者】何丽芳; 赖大彬
【作者单位】龙岩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06.3
【相关文献】
1.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融合互动——论人际传播在大众传媒中的运用 [J], 石磊
2.手机短信:从人际交流到大众传播 [J], 何丽芳;赖大彬
3.从手机短信的发展看大众传播的革命 [J], 张春敏
4.手机短信的大众传播功能和效果研究 [J], 卢胜南
5.青年人际交往的新景观--谈手机短信在人际沟通中的矛盾性 [J], 郜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短信在人际传播中的优势与缺陷

短信在人际传播中的优势与缺陷

短信在人际传播中的优势与缺陷手机短信是一种新兴的以人际传播为主的传播媒介,1992年世界上第一条手机短信在英国沃达丰的GSM网络上通过PC向移动电话发送成功后,短信便迅速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个人通讯工具。

2005年底,我国发送短信总量为3046.5亿条,平均每天有9亿条短信在用户的拇指间传送,而2000年短信发送量为十亿余条,六年间增长了300倍。

(1)生活中随时随处可见的短信聊天已经成为继谈话、书信、电话、E-mail、网上聊天之后的一种新的重要的人际传播手段。

一、手机短信在人际传播中的优势手机短信作为一种个人媒体的飞速发展是因为它在人际传播方面有着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它能更好地满足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需求。

1.短信传播的特点双向传播,反馈性、互动性强。

手机是随身携带的,传播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不受时间、距离的限制,通讯技术的进步使短信的接收越来越快捷,这样就保证了传播的及时性,让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更接近于面对面传播。

除了一些有意不予回复的情况外,一般短信的回复率还是非常高的。

而且短信传播可以更直接,传受双方可以随时根据对方的反应修改、调整、补充自己的传播内容,从而实现传播的高质高效。

渠道多,方法灵活。

手机短信传播信息依靠的主要是文字信息,但除了文字,短信还可以传输声音、图片、图像、照片、数字、指示性符号等信息,从而构成丰富的文符交融成趣的视觉和意义景观。

保密性强。

手机及手机号码是和个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短信传播是点对点的传播,具有很强的私人性特点,追求封闭性。

在传统的人际传播中,人们常常期待交流环境有较高的安全性,以保护个人的隐私,但限于种种因素,人们仍经常担心被偷听、偷看。

手机携带方便,短信文字、图像等静态符号的传输可以不受环境的限制和影响,因此比面对面、电话、电脑等的传播更具私密性。

非制度化传播,感情色彩浓,随意性大。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一次调查显示:在短信使用中,节日问候占57.9%,日常联系占50.1%,沟通交流占37.3%,享受娱乐占22.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披着交流的外衣,借助情感化的语
言,进行实际的潜意识营销,将品牌的 核心理念和价值渗透在广告中。欧莱雅 中国开通微博之后一直进行有奖竞答活 动,问题是关于世博的,奖品是欧莱雅 产品,在一次次的竞答中,将品牌植入 受众的潜意识。另外,凡客诚品在微博 上开展的。V计划・拍合影赢现金”、戴 尔中国的寻找影视作品中的戴尔标识活 动等,让受众在潜意识中寻找品牌标识, 聚合了大量粉丝。大部分受众虽是为奖 品而来,但潜意识中已经接受了品牌。 5.整合营销的媒介融合性 整合营销是品牌构建的重要手段, 它是为了建立,维护和传播品牌,加强 客户关系,而对品牌进行计划、实施和 监督的一系列营销工作。微博实现了整 合营销的媒介融合,它以信息数字化技 术为基础,使用数字通讯和广播技术融 合音频、视频、文字和图像等多种信息
HU的品牌需求,创造品牌价值,最 终形成品牌效益的营销策略和过程。① 这一过程中,报纸、电视、网络等传统 的企业营销主战场,有逐渐融合之势, 微博就诞生在这样的环境下。 2007年3月,戴尔在Twitter开通 官方平台,利用其35个账号,截至今 年3月已获得超过700万美元的营销收 入,星巴克、肯德基等国际知名品牌也 在Twitter上开辟营销通道,一家名不 经传的流动快餐店Kogi借助微博,短 短三个月,迅速成为美国知名度最高的 流动餐馆之一。在国内,戴尔中国、欧 莱雅、凡客诚品等也试水微博。微博打 破了传统的企业与受众间的对话方式, 实时的双向互动、碎片化的语言,催生 品牌宣传首先要进行受众定位,依 据人口统计特征,受众心理和兴趣等进 行市场细分,确定目标市场。在微博上 受众一般会主动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品 牌,并把它推荐给自己的朋友或粉丝, 这使得企业的受众定位表现出精确的特 点。糯米网(一家出售电影票的网站) 的微博开通后,没有发布留言就已经有 一百多位粉丝关注,受众进行了实际的 自主定位。雨微博背后的受众来自社会 的各行各业、不同的年龄段,具有广泛 性,很多潜在消费者会在参与对话中获 得品牌信息,进而转化为现实的受众。 微博让企业进行受众定位的成本降低, 过程加快。 2.广告传播的潜意识性 微博从诞生之日起,就宣称是一个随时 随地交流的平台,使企业的广告宣传呈 现出“微博搭台,广告唱戏”的特点。

斌译:《人类传播理论》[MJ-清华大学出版社,
按英尼斯的观点,媒介是人类思维 的延伸。因此,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的潮 流都体现了当时所使用的媒介的偏向。
…。主藻鑫山詹新慧成文胜:《第五媒体:
短信还是手机》.http:,/,/WWW.zljin.net
(作者单位:龙岩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
—可青年记者.20lo年9月‘F
潜意识广告(SubliminaJ^排怖i『lg)是
在消费者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通过植 入、快速切换,声音刺激等方式将产品 图片、品牌名称或其他营销刺激物呈现 给他们的一种技巧。营销者希望消费者
了新的品牌营销模式,准受众定位、品
牌宣传与塑造等方面显示出独特的特 点,为品牌营销打开了另一扇窗。
微博品牌营销新特点
1.受众定位的精确性和广泛性
会在闻下水平对信息进行加工,避免消 费者对传统广告侵入式营销的反感。o
具有快捷、方便、覆盖面广等特点,能 保证信息及时高效地传播。
征和效果,但把手机短信称为。第五媒 体”,尚不成熟。目前手机还定位于通信
换言之,媒介决定了某一历史时期所发 生的事件,以及哪些事件是具有历史意 义的。@手机短信所决定的,应该是。随 时随地传信息”的可能性,建构出一种 全新的混合传播模式:人际传播中的大 众传播,大众传播中的人际传播。 注释:
。罗翔字:《手机短信的传播学分析》【J】,
二、手机短信的大众传播效果行业,缺乏—个真正意义上的媒体应该具 。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看作有 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 接触活动看作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 。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 足”的过程。 有的原创内容、健全的采编体系和运作管 理体系、专业的媒体从业人员队伍等,它 目前的有关媒体业务运作,包括新闻来 源都是依附于传统媒体或者互联网的, 比如说现有的“手机报纸”大多是把报
万方数据
手机短信:从人际交流到大众传播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 何丽芳, 赖大彬 龙岩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 青年记者 YOUTH JOURNALIST 2010,""(27) 0次
本文链接:/Periodical_qnjz201027042.aspx 授权使用:河海大学图书馆(南京校区)(hhdxtsg),授权号:17853a7c-0f54-4fb8-9fce-9e63011681f6 下载时间:2011年1月6日
自身对信息的需求,预定自己最感兴趣 和急于了解的新闻信息,从而使手机短
。。苎釜竺翟磐信妻型是受垒基三竺内竺苎接翻版到用户的专些.因要慨燃嚣:蒸品酬帆中国
还没有真正形成—个独立的媒介产业。0
人民大学出版桂,2001年版 o@【美l斯蒂芬・利特约翰著.史安
信的大众传播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针对;寓 性,亦能使受众在接受到信息时需求得 到满足。 诚然,手机短信具有大众传播的特
新媒体
●何丽芳赖大彬
手机短信:从人际交流到大众传播 随票言凳篓_霎翥釜诂銎笔鬟譬
实践中逐渐担负起传播媒介的角色,越 来越多的人将手机或手机短信称为继报 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 对于手机、手机短信是否是“第五媒体”, 学界还有很多争议和质疑,本文仅将手
样的传播符号,赋予手机短信更加丰富
誉、地位,联系、枣心和其他类似的价
值的感受。换言之,“面子”意味着在 特定的社会情境下你期望的自我形象, 或者是别人赋予你的身份。⑦中国人的 。面子”观是根深蒂固的,在人际交往中,
再仅是人际传播活动的中转站。 2.受者:手机使用者——社会上的
一般大众。随着手机普及率的迅速上升。 手机已经成为大众化的通讯工具,手机 短信也因此拥有了数量巨大的“受众。。 由于手机短信的使用者是无组织、不确
志、感情,意见,态度、考虑l狄及地位、
身份等向他人加以表达的活动”。②传
机短信定义为r种。以文字这种符号系
统作为主要信息负载者,以无线电波作 为传播渠道,以支持中英文显示的数字 手机作为信息接受终端的一种现代传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统的人际传播通过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
号来进行自我表达,而手机短信主要通 过文字语言符号,客观上减少了自我表
的内容和意义。 二、手机短信成为人际沟通中自我 表达和面子协商的重要途径 1.短信交往中的自我表达。所谓自 我表达,即传播者t将自己的心情、意
大众传播角色
目前,手机短信正在实现着由人际 沟通工具向大众传播媒介的跨越。我国 学界对。大众传播”的定义是:。专业 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 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 进行的大规模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④ 一,手机短信逐步具备了大众传播 的基本特征
人际传播中个人与个人进行交流的信息
传送之外,还要对面向所有客户传播的 公众信息进行搜集、选择、整理.加工, 控制信息的流向与流量,实际上做着新 闻信息的制作和编辑工作。这就使得短 信服务机构有可能成为与报社、电台, 电视台功能近似的新闻传播机构,而不
一、手机短信具备人际传播的互动
性、内容的保密性和传播符号的多样性 等特点 1.交流的互动性。短信收发是双向 互动的。传受双方既是传播者也是受传 者,短信接收者对短信进行转发或回复 时,就变成了短信的传播者。 2.内容的隐秘性。短信是一种极私 人化的传播活动,是一种完全私密的沟 通方式。除非手机用户自己愿意公开短 信内容,否则没有人能了解到短信交流 的信息。 3.传播符号的多样性。多媒体短信 业务使短信突破了简单的文本及数字限 制,能够支持信息中的格式化文本、数 据、图像、音频和视频等,还可以发送 电子贺卡、商务卡片和图片新闻等。多
。面子工作”是很重要的。收发手机短
信的双方谁也看不见谁,在一些请求可 能被拒绝的情况下,不论对于传者还是 受者,都可以保全。面子”和避免尴尬, 也可以让彼此有一个回旋的余地。如利 用短信表达爱意:以前传情表意的主要 方式是情书和电话,但在现代年轻人看 来,情书显得俗套,电话述说又太肉麻, 短信恰逢其时地在爱情事件中充当了红 娘,非面对面的表达方式使爱意的表达 不再难以启齿。
供了一个情感出口,可以清晰地表达自 己的思想”,一位自称为“拇指族”的
女士说。 2.短信交往中的“面子”协商。所 谓“面子”,是指在他人在场的情况下 一个人的自我形象,包括有关尊严,荣
式。年轻时尚的“拇指一族”们,用手
指熟练地操作着手机键盘,编写着各种 短信,这种跨越时空的“短信聊天”是 短信人际传播最常见的方式。
方式”,①探讨它从人际交流到大众传播
的媒介角色。
达的渠道,增加了自我表达的难度。但
对那些息有孤独症和社交焦虑症等特殊
性格的人群来说,短信交流比面对面交 人际交流方式
手机短信的单发是一种“点对点” 的信息传播方式,是两个行为主体之间 的传播活动,是一种典型的人际传播方 流更能准确地表露自我。“平时不好意 思说出口的话可以通过短信来实现,这 为像我这样生性木讷、不善言辞的人提
定、数量巨大的分散个人,他们在共享
短信服务商发布的公共信息时,就构成 了大众传播中的“受众”。
3.渠道:手机——现代化的传播媒
介。手机短信的传播工具是现代化的通
讯器材,手机是高科技移动通信的产物,
青年记者・2010年911’F
万方数据
r百:r—一
新媒体
●李帅
微博:打开品牌营销的另一扇窗
口牌营销是指企业通过利用消费者
1.传者:短信服务商一从事信息
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随着短
信增值业务的开发,短信服务商从单纯 的人际传播中介演变成大众传播者,即 面向大众的信息发送者。 短信服务商根据客户的需要。每天 搜集整理重要的消息,以简明扼要的文 字定时向定制这类信息的客户发布,使 这些人们普遍关心和感兴趣的信息能让 客户共享。因此,短信服务商除了保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