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第13课《风雨》教案
七年级语文课文《风雨》教案范文
![七年级语文课文《风雨》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17652dff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32.png)
七年级语⽂课⽂《风⾬》教案范⽂ 《风⾬》是贾平凹初期的作品,却显⽰了作家敏锐,精细⼊微,且充满想象的艺术感受能⼒和丰富、独到的艺术表现能⼒。
接下来是⼩编为⼤家整理的七年级语⽂课⽂《风⾬》教案范⽂,希望⼤家喜欢! 七年级语⽂课⽂《风⾬》教案范⽂⼀ 《风⾬》教学设计 教学⽬标:1、朗读课⽂,指导学⽣概括课⽂内容。
2、引导学⽣体会侧⾯描写的句⼦妙处,并让学⽣练习运⽤。
3、培养学⽣赏析优美语句的能⼒。
4、和学⽣⼀起认识⼤⾃然的威⼒,勇敢的⾯对⼤⾃然。
教学重点:1、学习作者侧⾯描写风⾬及妙⽤⽐喻的写法 2、培养学⽣赏析优美语句的能⼒。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描写风⾬,却不着字“风⾬”的妙处 教学过程: 情景导⼊:风⾬的图⽚引出学⽣的⽣活感受,由“⼭⾬欲来风满楼”引出课题。
强调作者名字“凹”的读⾳和写法。
出⽰学习⽬标: 1、朗读课⽂,梳理⽂章内容。
2、理解并赏析运⽤⽐喻、夸张等修辞⼿法的句⼦ 3、理解侧⾯描写⼿法的运⽤及其作⽤。
4、认识⼤⾃然的威⼒,勇敢⾯对⼤⾃然。
三、⾃主学习 任务⼀:了解作者 结合课件,教师简单介绍 任务⼆:朗读课⽂,勾画字词 ⼤声朗读⼀遍课⽂,勾画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词语,完成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课下掌握字词的⾳形义。
教师巡视,了解学⽣勾画圈点程度。
任务三:速读课⽂,梳理内容 本⽂是⼀篇写景散⽂。
请再快速默读⼀遍课⽂,⾃⼰试着分别概括⼀下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 学⽣完成后,按照段落分别概括每个段的重点内容。
教师引导学⽣将⽂中所写事物分成三类:植物、动物、⼈ 提问:标题为《风⾬》,却写了这些内容,没有出现⼀个“风”或“⾬”字。
这是什么写法? (明确)侧⾯衬托。
教师举例解释侧⾯烘托的内容和作⽤。
七年级语⽂课⽂《风⾬》教案范⽂⼆ 教学⽬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掌握⽂中的⽣字词。
2、分析⽐喻、夸张的修辞⼿法及侧⾯描写的⽅法,品味⽂章精美的语⾔。
3、认识⼤⾃然的神奇威⼒,勇敢⾯对⼤⾃然,增强信⼼。
七年级语文《风雨》教案
![七年级语文《风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04051eb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1e.png)
【 - 小学作文】【篇一】七年级语文《风雨》教案《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化无常”等词语2、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能力目标1、复习巩固比喻的修辞手法,积累文中比喻,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2、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打比方和分类别3、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德育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教学重点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教学难点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理解选取说明角度安排说明顺序的写法,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阴晴风雨的变幻真的是无常难测吗?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又是靠什么识别天气变化的呢?(学生回答:看云),的确,云就像天气的“招牌”,“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这些谚语,就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1)注音:峰峦(luán)一霎(shà)间点缀(zhuì绫纱(líng)弥漫(mí)晕(yūn)头转向月晕(yùn)崩塌(bēng tā)(2)释义: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崩塌:崩裂而倒塌2、学生自由诵读,梳理课文主要内容思考:(1)本文是一(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招牌”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喻指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准确而形象地说明看云和识天气的关系)(2)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文章从云的形态、云的光彩两个方面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 .第6段的中心句“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3)文中第2段看云识天气的经验一句是揭示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说明了什么?后面的三个语段与它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往往”“常常”这两个词用在句中具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情形是这样,排除了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 第2段是后面三段的“纲”第3段对应第2段中的“薄云”“晴朗”,薄云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第4、5段对应第2段中的“厚密”“阴雨风雪”,云层分为“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4)相形课文主体部分对云和天气关系的具体细致的介绍,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点是形象生动的比喻的运用,试具体分析其作用学生回答,教师明确:(第1段用一连串的比喻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充分激发了读者的想像,作者首先说明云的“姿态万千”:有的“像羽毛”,说明它轻飘,有的“像鱼鳞”,说明它排列整齐;有的“像羊群”,状其形态,有的“像一张大棉絮”,状其质感;“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状其势,这一系列恰当的比喻,鲜明而具体,形象而生动,给人深刻的印象。
1【教案】第十三课《风雨》.docx
![1【教案】第十三课《风雨》.docx](https://img.taocdn.com/s3/m/99cb4c0ba417866fb94a8e61.png)
全品中才用 zk.canpointxn第十三课 风雨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高明的手法,感受文章生动的描写。
2、积累文中佳词妙句,并能用之描述身边的景物。
教学重难点:感悟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来展现风狂雨猛的写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风雨?看到这个词眼,你想到了什么? 一一和风细雨、狂风暴雨……让我们來看看著 名作家贾平凹笔下的风雨是何种味道。
二、作者简介贾平凹(1952〜)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
陕西丹凤人。
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 业后任陕西人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
任中国 作家协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
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山地笔》、 《野火集》、《商州散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晚唱》、《贾 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州河》、《浮躁》、《废 都》、《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 《贾平凹散文自选集》、诗集《空白》以及《平文论集》等。
他的《腊月・正月》获中国作 协笫3届全国优秀屮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他于1988年获美 国飞马文学奖。
1997年获法国女评外国文学奖。
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 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 格调清新隽永,简明自然。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文,你看到了哪些有关风雨的描写?2、简单找读交流,不作深入要求。
《风雨》一文开头是〃风来了〃,大片的树林感觉到了,所有人都感觉到了,于是作者宏 观上看到了风吹的树林鼓了再陷,陷了再鼓。
接着作者把视角切到了细小的物体身上,写到被风雨吹落的鸟窝,垂柳条风在风中无助 地乱舞着;杨叶也展示著它的两面性;墙头草一样的芦苇也会倒伏下来了,在尖锐地高叫着, 那叫声必定特别刺耳吧;攀附性极强的葡萄蔓也无法逃脱过这风雨的袭击;写到那些讨厌的 苍蝇;农家的白羊被风雨声惊吓的挣断了牵线乱跑起来。
七年级上册语文风雨教案范文5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风雨教案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3d2bec4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73.png)
七年级上册语文风雨教案范文5篇七年级上册语文风雨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概括风雨的特点。
2、分析作者写景方法。
3、借鉴写法进行写作。
一、引入新课:2分钟处处留心皆学问,清风雨雪亦文章,风雨历来是文人墨客吟咏的话题之一,让我们踏上今天的语文早班车,共同领略古人笔下风雨,齐读并积累这些描写风雨的诗句。
“柳枝西出叶向东,此非画柳实画风。
风如拔山努,雨如决河倾。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古人笔下的风雨如此,当代作家,素有文学鬼才之称的贾平凹笔下的风雨又如何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散文《风雨》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5分钟速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些景物?用词语概括风雨的特点。
学生自由发言概括,教师随机板书特点词语。
过渡:题目为风雨,全文写了这些景物,没有一个“风”字一个“雨”字,作者是怎样通过这些景物突出风雨的特点的?下面我们研读赏析作者写景的方法。
三、研读赏析:1、出示合作探究内容1分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仔细研读品析,并在组内交流探究下列问题:题目为风雨,全文未着一个“风”字,一个“雨”字,作者借助,景物写风雨的,好处是。
②你喜欢哪些精彩语句?有感情的朗读这些句子,并任选角度进行赏析。
(提示:可以从精彩的细节描写角度赏析,也可以从修辞角度赏析,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赏析)合作探究要求:各组通力合作,全员参加,边探究便做好批注,准备展示汇报。
2、各组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
3分钟3、教师分配展示任务,各组板演_书协会员,当代作家。
__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院长、《美文》杂志主编,__海洋大学驻校作家等。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__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__可以进入__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文学家之一,被誉为“鬼才”,曾多次获文学大奖。
其作品有:《商州》、《废都》、《高老庄》等。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风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风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233060a7bed5b9f3f90f1cd4.png)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风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认识大自然的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
二、教学重难点:目标 1、2三、课时 1课时四、教学过程(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一)导入:望湖楼醉书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
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那么同学们你们经历过这样的风雨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贾平凹又是怎样描写风雨的呢?(二)作者简介贾平凹(1952-),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
他以小说出名,散文也独具要格。
其散文常常绽放出哲理的光芒,平淡朴实的语言里,蕴含着深厚的生活道理。
虽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人、事等,但言近旨远,有着浓厚的自成一家的美文品格。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秦腔》等,曾多次获得文学大奖。
(三)整体感知课文1、教师正音正字并评点、指导、范读。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1)、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
请逐段朗读课文,想一想: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第1段:第2段:第3段:第4段:第5段:第6段:第7段:第8段:明确:第1段:树林全貌;第2段:垂柳、杨叶、芦苇;第3段:断绳羊、女孩;第4段:葡萄蔓、苍蝇;第5段:鸟巢、鸟儿;第6段:废纸、猫、瓦;第7段:浮萍、鱼儿;第8段:老头、孩子。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明确:文章先从树林子开始着手,呈现给我们一幅恣意的狂风图。
接下来,从形状、声状方面对被风吹得乱了的垂柳、杨叶、芦苇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继续展现狂风大作的画面。
《风雨》优秀教案
![《风雨》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f78ff1d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3b.png)
《风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风雨》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独到见解。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的表现手法,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谈谈对风雨的感受。
2.揭示课题,板书《风雨》。
二、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把握课文大意。
2.指名学生回答阅读感受,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三、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第一段,理解作者对风雨的描绘。
2.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课文第二段,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四、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2.揭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深入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第三段,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
2.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课文第四段,体会作者的人生观。
三、写作特色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写作特色,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写作特色,交流心得。
四、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谈谈对课文的感悟。
2.揭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拓展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如何面对风雨。
2.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交流心得。
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交流感悟。
四、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2.揭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课文背诵1.学生自主背诵课文,注意把握课文大意。
2.指名学生背诵,检查背诵效果。
三、课后作业讲解1.教师讲解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四、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
五、教学反思2.学生反馈学习感受,提出建议。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情感,提高阅读分析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三课《风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三课《风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a1fb2c4f26fff705cd170a72.png)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三课13《风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13《风雨》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识记重点生字词。
2.分析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品味文章精美的语言。
3.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威力,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增强学好语言文字的信心。
2.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品味文章精美的语言。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的天气怎么样天气也分很多种,阴天、晴天,下雨、下雪…不知道同学们喜欢什么样的天气,老师比较喜欢下小雨的天气,看着非常细密的雨丝从天而降,掉到那个小水洼散开一圈圈的水晕,非常漂亮。
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贾平凹的《风雨》,是我喜欢的那种细密小雨呢,还是狂风大作的暴雨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一探究竟。
(二)展示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识记重点生字词。
2.分析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品味文章精美的语言。
3.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威力,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增强学好语言文字的信心。
建议:可以请课代表或值日班长将课文题目及学习目标板书在黑板上。
二、先学(一)自主学习1.查阅相关资料阅读拓展材料,简介本文作者贾平凹,提取关键信息写在课文题目下面。
(提示:名字、国家、称号、作品、成就)拓展阅读: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着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风雨》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风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ce964bbb4cf7ec4bfed089.png)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风雨》教案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认识大自然的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
学习重点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学习方法朗读法、批注法、讨论法课时一课时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3、读课文2遍,想一想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课堂学习一、预习反馈4、检查、矫正课前预习第1题。
5、交流作家作品情况。
二、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6、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
请逐段朗读课文,想一想: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第1段:树林全貌;第2段:垂柳、杨叶、芦苇;第3段:断绳羊、女孩;第4段:葡萄蔓、苍蝇;第5段:鸟巢、鸟儿;第6段:废纸、猫、瓦;第7段:浮萍、鱼儿;第8段:老头、孩子。
7、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文章先从树林子开始着手,呈现给我们一幅恣意的狂风图。
接下来,从形状、声状方面对被风吹得乱了的垂柳、杨叶、芦苇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继续展现狂风大作的画面。
写了几组自然物,作者的笔锋陡转,写到了动物,写到了人。
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具体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
三、精读课文,学习写作技巧8、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字,却写出了狂风的肆虐;写“雨”,不着一个“雨”字,却为我们展现出了风雨夹击的情景。
作者采用的是一种什么写法?侧面烘托。
9、“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比喻,将树林子比喻为一块面团,并着一个“鼓”字、一个“陷”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地狂风中飘摇的情景。
10、“一头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
”你认为句中哪些动词用得好?为什么?“跑”、“撑”、“撞”、“跌”、“失去”,几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断了绳的羊”的一连串表现,从侧面烘托了风之狂。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3. 风雨》优质课教案_4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3. 风雨》优质课教案_4](https://img.taocdn.com/s3/m/cea0ff085727a5e9846a6121.png)
13.风雨【学习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贾平凹先生笔下的风雨场景。
2.体会作者情感。
3.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4.品析文章语言,体会修辞手法及词语的巧妙运用,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自主学习】1.了解作家作品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
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简明自然。
本文是1982年秋作者于宝鸡所做。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及情感——自由朗读课文。
——结合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给加点注音。
偌.大刹.那蜷曲..屋檐.倏忽..锥.形葡萄蔓.撩.起捶.栅.栏攀.附弧.形刹.那——思考:1)读罢全文,你感受到了一场怎样的风雨?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能结合文章内容概括说说吗?2这些景象简直就是一幅幅风雨肆虐图,通过这一幅幅图画,你能感受到在暴风雨中植物有什么共同的变化、动物有什么共同的反应吗?然而有一幅画面却与众不同,从这幅图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对比之下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3)自然的风雨是无情的,而人生的风雨又何尝不是如此,面对人生风雨的突然袭击,文中的“小孩子”能给你怎样的启示呢?【思考探究】尽管我们没有亲眼目睹这一场风雨,但借作者之笔,我么却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这场暴风雨的骇人,那么在表达上作者究竟运用了怎样的方法技巧使文章产生了如此大的感染力,下面让我们来共同探究一下——细品课文,把握写作技巧思考:1、文章描写"风雨",全文却无"风雨"二字,而是通过描写风中万物变化给我们风雨无处不在的感觉,这种表现风姿雨态方法,你知道是什么描写吗?想想它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2、文章描绘景物无疑是极为生动逼真的,正因如此文章才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你能说说在语言运用方面有那些特别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吗?你能结合具体例子品析一下它的表达效果吗?【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随同贾平凹先生一起感受了一场让人心魂惊骇的暴风雨,在这暴风雨的洗礼中,我们明白了该如何应对人生的风雨;同时也积累了重要的写作技巧,但俗话说得好“学以致用”,只有通过不断实践,才可能真正把这些技巧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练笔中多加训练。
2014-2015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风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014-2015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风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165e364bcfc789eb172dc8c5.png)
13 《风雨》学习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贾平凹先生笔下的风雨场景。
2. 学习作者使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3. 能结合课文,使用自己的语言,赏析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并真切描写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的。
学习重点学习作者使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课时一课时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3、读课文2遍,想一想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把你的疑惑写下来。
课堂学习一、导入1、展示两张暴风雨的图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理解作者,理解“凹”二、初感风雨景。
1. 快速浏览课文,课文是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表现这风雨的?2、这些景物大致能够分几类?这些事物在风雨中什么共同的特点?3.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字,却写出了狂风的肆虐;写“雨”,不着一个“雨”字,却为我们体现出了风雨夹击的情景。
作者采用的是一种什么写法?侧面烘托: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4、实例理解正面描写。
三、共赏风雨奇。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前两段两至三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赏析:①丰富的想象。
②贴切的比喻。
③精准的动词。
④精细入微的描写。
2、结尾的场景和情调跟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3、小结:文章使用大量篇幅描写景物,以细节凸显风雨之大之猛烈。
在这些景物的衬托下,孩子们的童真和快乐成了这个世界最美好、最感人的东西。
4、作者最终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四、摹写风雨景请模仿课文,写一段话,来描写一个非常炎热的夏天,约100字左右,用上今天学习的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指导:选景、修辞、写作顺序。
五、布置作业:把课堂小练笔扩展成一篇写景的小作文,尽量用上比喻、夸张等修辞和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
13《风雨》 教案
![13《风雨》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370d0b5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9e.png)
13.风雨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⑴朗读课文, 理解、品味优美的语句。
⑵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 体会语言描写和修辞方法对景物描写的作用。
2.教材分析这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三课。
本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 多是出自名家之手, 具有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精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等特点。
3.中招考点“赏析语句”每年的设题角度略有不同, 涉及到动词、形容词、修辞、细节描写、写作手法, 赏析有一定难度, 赋1分的居多。
4.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 对阅读现代文的方法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具体如何解决问题还是掌握不太好。
二、学习目标1.通过品味语言, 能学会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2.通过品读语言, 能学会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 设计一个活动: 通过诵读课文, 学习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2.针对目标2, 设计一个活动:从修辞的角度, 赏析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并真切描写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的。
四、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 在课堂开始之前, 老师请大家仔细地欣赏几幅图片。
欣赏过后, 请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此刻你是一种怎样的感受?(二)预习检测1.作者介绍贾平凹, 陕西丹凤人。
原名贾平娃。
陕西作家协会主席, 中国书协会员, 当代著名作家。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 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 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 被誉为“鬼才”。
曾多次获文学大奖, 1988年《浮躁》获得第八届美孚飞马文学奖铜奖。
他以小说出名, 散文也别具一格。
其散文常常绽放出哲理的光芒, 平淡朴实的语言里, 蕴含着深厚的生活哲理。
虽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人、事等, 但言近旨远, 有着浓厚的自成一家的美文风格。
2.读准下列字的读音偌大蘑菇刹那蜷曲倏忽栅栏屋檐鸟巢撩起锥形捶打芦苇槐树攀附弧形描写一段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的优美文字, 运用修辞手法, 200字左右。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3《风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3《风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25bdebba8956bec0875e399.png)
风雨
课题
风雨
备课人
课型
新授
课时
1
知识 与能
在阅读中积累重要词语及优美语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风与树林嬉辞手法的运用,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学 与 方 品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
目法
标 情 感 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态度
价值
观
课标要求 重点
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深入体会文章传达的微妙情感,揣摩和品味 富有特色的语言,积累精彩语句。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学习作者侧面描写风雨及妙用比喻的写法
难点 教法
体会作者描写风雨,却不着字“风雨”的妙处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 教具 学具 Ppt 究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检查预习 情况
四、布置作业:
模仿本文写法,运用侧面衬托写法描写一种场景。
板书设
风雨 贾平凹
2/3
word
计
教学 反思
风雨中的树林子、 } 树木、羊、葡萄蔓、} 侧面衬托 鸟、巷道、池塘、 }------风狂雨暴 小屋、老人、孩子 } 表现儿童的纯真天性 教学过程学生参与积极。
3/3
形成整体上和谐的艺术画面。风雨的形、声、神、韵, 用比喻来生动描摹风
不着“风雨”,却无不惟妙惟肖,仿佛置身于狂风暴 雨的
雨的环境中,给人以淋漓的美感享受。
2、 试举例说明作者如何运用比喻来生动描摹风雨
的。
师示例:作者把冷风骤雨中的树林子比作一块面团,
突出了风雨之大。
四、布置作 业:
学生举例说明。
3、 本文内容及主旨归纳:
或“雨”字。
这是什么写法? 三、自读,思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风雨》教案及反思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风雨》教案及反思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ef58d98a8114431b80dd879.png)
《风雨》一、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高明的手法,感受文章生动的侧面描写。
2、积累文中生字词。
3. 能结合课文,运用自己的语言,赏析作者是如何真切描写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的。
二、教学重、难点:⑴教学重点:赏析作者是如何真切描写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的。
⑵教学难点:掌握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手法,学会运用修辞并注意精确用词来传神表达事物的情态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赏读法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流程:㈠菲特图片展示激趣导入:同学们看到了怎样的风雨景象?请两位同学说说.这是同学们眼中的风雨,接下来让我们看看一位名家的《风雨》是怎样的?介绍作者贾平凹,补充介绍“凹”的字音,贾平凹小名平娃。
㈡初感风雨景1.落实字音偌大( ruò ) 蜷曲( quán)倏忽(shū)模样( mú)葡萄蔓( wàn )撩起( liāo)槐树(huái) 栅栏(zhà)刹那(chà)锥形(zhuī)2.朗读课文,初步感知风雨,并逐段在书上划描写的景物。
3.明确每段景物初读课文, 这篇课文给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呢?这篇文章不着风字不着雨字,又是怎么让你们感受到狂风暴雨的呢?树林子垂柳杨叶芦苇羊女孩葡萄蔓苍蝇鸟巢鸟儿废纸湿猫瓦浮萍池水鱼儿木架油灯老头孩子们……明确:作者在狂风暴雨中,能观察到这么多的景物,告诉我们,一定要有一双细致观察的眼睛。
这种不是直接描写风雨而是通过其它景物在风雨中的景象烘托风雨的写法,叫侧面描写。
㈢共赏风雨奇请找出你认为写得最传神的一个景物进行细细品读,并和同学分享。
预设:①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 ……(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子在大风下的狂乱。
)②一头断了牵绳的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 ……(直接描写景物细节,观察非常仔细.动词比较精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羊在大风中的弱小,侧面写出了风之大.)③哗地一声,乱了满天黑点, ……(从听觉,视觉角度,写出了落叶在风中的狂乱。
中学七年级初中语文《风雨》教案
![中学七年级初中语文《风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dff2012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b8.png)
中学七年级初中语文《风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叙事性散文的基本特点。
●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提高阅读理解、翻译和赏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教学效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弱小生命的同情与关注。
●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力和审美情趣。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理解《风雨》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及其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问题导向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时间:5分钟●内容:●使用多媒体展示一些风雨天气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风雨中的场景。
●提问:“在风雨中,你有过哪些经历?有什么感受?”●引入课文《风雨》。
(二)初读课文●时间:10分钟●内容:●学生快速阅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提问:“文章讲述了哪些生命在风雨中的故事?”●讨论文章的体裁和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时间:20分钟●内容:●选取关键段落,重点分析不同生命在风雨中的反应和命运。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细节:●“树林、垂柳、杨叶、芦苇等植物在风雨中的表现如何?”●“羊和女孩在风雨中的处境是怎样的?”●“鸟巢、鸟儿、猫、鱼儿等动物在风雨中的遭遇如何?”●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生命进行深入分析,并分享结果。
(四)拓展延伸●时间:10分钟●内容:●讨论文章标题的意义。
●提问:“为什么文章最后提到老人和孩子们?”●分析不同生命在风雨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与文章主题的关系。
(五)总结归纳●时间:5分钟●内容:●回顾文章的主要思想和情感表达。
●强调文章中的写作技巧,如细节描写、情感渲染等。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弱小生命的同情与关注。
五、作业布置●书面作业:摘抄并赏析文章中的一段描写,说明它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
人教初中语文七上《13风雨》word教案 (5)
![人教初中语文七上《13风雨》word教案 (5)](https://img.taocdn.com/s3/m/c432c4286137ee06eef9182e.png)
《风雨》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认识大自然的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
教学重点: 1、2、3教学方法:朗读法、批注法、讨论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课前预习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偌.大()刹.那()栅.栏()蜷.曲()倏.忽()参考答案:ruò;chà;zhà;quán;shū。
参考答案:贾平凹(1952-),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
他以小说出名,散文也独具要格。
其散文常常绽放出哲理的光芒,平淡朴实的语言里,蕴含着深厚的生活道理。
虽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人、事等,但言近旨远,有着浓厚的自成一家的美文品格。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秦腔》等,曾多次获得文学大奖。
3.读课文2遍,想一想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课堂学习一、预习反馈4.检查、矫正课前预习第1题。
5.交流作家作品情况。
二、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第1段:第2段:第3段:第4段:第5段:第6段:第7段:第8段:参考答案:第1段:树林全貌;第2段:垂柳、杨叶、芦苇;第3段:断绳羊、女孩;第4段:葡萄蔓、苍蝇;第5段:鸟巢、鸟儿;第6段:废纸、猫、瓦;第7段:浮萍、鱼儿;第8段:老头、孩子。
参考答案:文章先从树林子开始着手,呈现给我们一幅恣意的狂风图。
接下来,从形状、声状方面对被风吹得乱了的垂柳、杨叶、芦苇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继续展现狂风大作的画面。
写了几组自然物,作者的笔锋陡转,写到了动物,写到了人。
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具体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
三、精读课文,学习写作技巧参考答案:“跑”、“撑”、“撞”、“跌”、“失去”,几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断了绳的羊”的一连串表现,从侧面烘托了风之狂。
参考答案:夸张。
人教初中语文七上《13风雨》word教案 (1)
![人教初中语文七上《13风雨》word教案 (1)](https://img.taocdn.com/s3/m/6d2d3481b84ae45c3a358c2c.png)
《风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能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
(3)概括文章要点,进行初步鉴赏。
2.过程与方法(1)以朗读贯穿教学始终,在朗读中体会写景状物的精彩。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品析作者描绘的“风雨”中的不同画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赏析作者对风雨的描写,激发学生观察、描写神奇大自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能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体会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文章的题目是“风雨”,作者通篇也都在描写“风雨”,却在文中没有出现一个“风”和“雨”字,揣摩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学设计意图:用学生已学过的文章激发他们学习新课文的兴趣。
】(二)作者简介贾平凹的小说多描写新时期的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
他的散文格调清新隽永,简明自然,不拘一格。
【教学设计意图:补充文学常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整体感知1.范读全文。
(可播放视频或音频文件范读)2.朗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小组讨论交流)树林子垂柳杨叶芦苇羊牵羊的姑娘葡萄蔓苍蝇鸟巢鸟儿废纸湿猫瓦片浮萍水池鱼儿老头孩子们狂风暴雨。
(3)在这场狂风暴雨中,作者运用敏锐的观察力描摹了各种景物(景象)和人的变化状况,以自然段为单位进行概括。
(提示:注意概括简洁全面,抓住对景物描写的关键词语) 教师示例:第1段:默读全段,发现本段只写了狂风中“树林子”的状况,第一句话“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是总起句,后面的描写都是表现这块“面团”在狂风中不规则的变化,所以可以概括为:树林子像面团,形态扭曲。
第2段:本段写了三种景物的变化状态:柳条、杨叶和芦苇。
第一句话写柳条乱得像麻团;第二句写杨叶千万次变着模样;最后描写芦苇倒伏破裂出声的样子。
学生讨论概括:第3段:羊站不住,直至跌倒,女孩牵羊进不了家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风雨》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贾平凹先生笔下的风雨场景。
2. 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3. 能结合课文,运用自己的语言,赏析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并真切描写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的。
学习重点
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3、读课文2遍,想一想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把你的疑惑写下来。
课堂学习
一、导入
1、展示两张暴风雨的图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认识作者,认识“凹”
二、初感风雨景。
1. 快速浏览课文,落实字音:偌大蜷曲倏忽模样葡萄蔓撩起槐树栅栏刹那锥形,偌大(ruò) 蜷曲(quán )倏忽(shū)模样(mú)
葡萄蔓(wàn )撩起(liāo )槐树( huái ) 栅栏(zhà)刹那(chà)锥形(zhuī2、解释下列词语:倏忽:忽然,很快
锥形:上面尖锐,下面粗圆的形状。
偌大:这么大,或那么大
蜷曲:弯曲(多用于人或动物的肢体)
刹那:极短的时间,瞬间。
3、通过阅读,思考课文是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表现这风雨的?
4、这些景物大致可以分几类?这些事物在风雨中什么共同的特点?
5、.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字,却写出了狂风的肆虐;写“雨”,不着一个“雨”字,却为我们展现出了风雨夹击的情景。
作者采用的是一种什么写法?
答案:侧面烘托: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6、实例认识正面描写。
三、共赏风雨奇。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前两段两至三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赏析:
①丰富的想象。
②贴切的比喻。
③精准的动词。
④精细入微的描写。
2、结尾的场景和情调跟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
3、小结:文章运用大量篇幅描写景物,以细节凸显风雨之大之猛烈。
在这些景物的衬托
下,孩子们的童真和快乐成了这个世界最美好、最感人的东西。
4、作者最终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四、仿写风雨景
请模仿课文,写一段话,来描写一个非常炎热的夏天,约100字左右,用上今天学习的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指导:选景、修辞、写作顺序。
五、精彩语句赏析:1、.垂柳全乱了线条,当抛举在空中的时候,却出奇地显出清楚,刹那间僵直了,随即就扑撒下来,乱得像麻团一般。
答案: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垂柳比作乱麻,并运用“抛举”“僵直”“扑撒”等动词,从外形描写垂柳在风雨中摇摆的情景,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风雨的猛烈。
2.杨叶千万次地变着模样:叶背翻过来,是一片灰白;又扭转过来,绿深得黑清。
那片芦苇便全然倒伏了,一节断茎斜插在泥里,响着破裂的颤声。
答案:本句通过一些列动词描写杨叶、芦苇,在风雨中飘摇的情景。
通过叶面的颜色变化,芦苇在风雨中的声音,充分调动读者的感官去细细的体会风雨来袭的场面。
3.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蜷曲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
答案:本句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葡萄在风雨中脱落和聚集的情景,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风雨的猛烈。
4. 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的;呼地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了。
答案: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冷风骤雨中的树林子比作一块面团,并且用了一长串的动词,运用“鼓”“陷”“倒”“腾”“扑”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在风雨中飘摇的场景,写风的时强时弱,以及风与树林嬉戏的情趣和美感,给读者想象的余地。
作者把风写得惊心动魄,直奔主题,仿佛直接把我们送到了一场疾风面前,我们跟着风一起天旋地转。
5.一头断了牵绳的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
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
答案:本句的动词运用,先是“跑”,接着“撑”,“撞”,“跌”,直至“失去”了颜色。
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受到风雨惊吓的羊的惊慌失措,用“冲”“旋转”“叫唤”描写出门寻羊的红杉女孩,从而表现出风雨的猛烈。
2)作者用“两步远”与“长时间”两组词汇的对比,再次表现风之猛烈,让人如同身临其境。
6、自己再从课文中找出些精彩语句,通过小组讨论逐一赏析。
哪一组分析的好,将给予奖励积分。
六、布置作业:
把课堂小练笔扩展成一篇写景的小作文,尽量用上比喻、夸张等修辞和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