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教案
《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详案)
![《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详案)](https://img.taocdn.com/s3/m/65b9f78e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45.png)
《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详案)章节一:课程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重要性。
2. 提问:你们知道端午节的特色食品是什么吗?3.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本课主题:《端午的鸭蛋》。
章节二:作者及作品介绍1. 教师介绍作者汪曾祺及其代表作,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背景。
2. 提问:你们对汪曾祺有哪些了解?他的作品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课作品《端午的鸭蛋》。
章节三:文本分析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本魅力。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结构,了解文章主题和作者观点。
3. 提问:课文主要讲述了哪些内容?作者对待端午鸭蛋的态度是怎样的?4.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强调文本重点。
章节四:情感体验1.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2. 提问:从课文中,你们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的哪些情感?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珍惜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章节五:拓展延伸1. 教师提出拓展任务:请学生们调查家乡的端午节习俗,下一节课分享交流。
2. 学生分组讨论,记录下自己家乡的端午节习俗。
3. 教师总结并提出要求,期待学生们在下一节课上的分享。
本节课通过导入、作者及作品介绍、文本分析、情感体验和拓展延伸等环节,使学生深入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六、课堂互动游戏1. 教师设计一个关于端午节知识问答的游戏,邀请学生参与。
2. 游戏环节包括:端午节习俗问答、端午节食品问答等。
3. 学生积极参与,答对问题的学生可以获得小奖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分组讨论1.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端午节相关的主题进行讨论。
2. 讨论主题如下:a. 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b. 端午节的习俗和活动c. 端午节的食品和文化意义3. 学生通过讨论,深入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培养合作意识。
八、学生分享1. 每组学生代表向全班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2624c69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fa.png)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通用9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店铺整理的《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通用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领会作者热爱家乡、珍爱民俗文化、怀恋美好生活的深厚情感。
2.探究写作技巧,品味富有特色的语言。
3.体验平凡生活中蕴含的人生趣味,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和诗意。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童年的怀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平凡事物中蕴含的情感和平淡生活中的情趣。
【教学方法】诵读感知法,合作探究法,赏析法【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联系传统,导入新课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2008年开始我们国家的法定假日增加了三个传统节日,同学们知道是哪三个吗?(清明、端午、中秋)你知道端午节是哪一天吗?(农历五月初五)我们这里过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吗?(吃粽子、吃鸡蛋等)同一个节日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俗,那么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的家乡过端午有哪些习俗呢?今天让我们一同欣赏“端午的鸭蛋”,往领略鸭蛋的神采,品尝鸭蛋的滋味,感受那无尽的生活乐趣。
(板书标题及作者)二、了解作者,检查预习1.作者汪曾祺(PPT呈现):汪曾祺(1920-1997),现当代著名作荚冬江苏高邮人。
小说代表作《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
汪曾祺散文注重表现“凡人小事”,能做到“以小见大”。
2.字词预习检查(PPT呈现):咂摸拧成小绳用酒和苋菜络子大襟车胤囊萤映雪三、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要求学生根据所写内容的不同,用小标题的形式加以概括。
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1]
![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679a25431eb91a37f0115c02.png)
《端午的鸭蛋》教案教学时间: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3.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有韵味的语言,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过程与方法目标】:1.加强朗读,通过朗读感受本文语言魅力和文中情趣;2.通过研读、讨论,感受汪曾祺散文的艺术特色;【情感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2.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品味平淡自然而有韵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学会品味富有诗意和特色的重要语句。
【教学准备】1.预习字词,思考课后问题。
2.搜集有关端午节风俗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5’)1、指名读考试作文《端午节》2、同学点评。
3、教师小结:我们本次考试的作文选题一,是以“端午节”为话题作文,要求同学们可以写成记叙文或散文,记叙有关端午节的人和事或自己过端午节的情景和体验;也可以写成新闻或小说,借端午节反映社会风情、人情世态;还可以写成议论文,谈谈对端午节文化的看法。
大多数同学介绍了我们这里的端午习俗,但写得都不太成功。
4、导语:有一位作家叫汪曾祺,他出生在江南水乡——高邮。
他曾写了一篇介绍家乡端午风俗的文章《端午的鸭蛋》,写得趣味盎然,充满生活情趣。
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汪曾祺的散文《端午的鸭蛋》。
板书:端午的鸭蛋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0’)1、出示教学目标。
让学生根据目标来朗读课文学习目标:(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3)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有韵味的语言,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写作风格。
2、指名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
3、齐读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
端午鸭蛋教学设计教案【8篇】
![端午鸭蛋教学设计教案【8篇】](https://img.taocdn.com/s3/m/eba3492b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78.png)
端午鸭蛋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优秀8篇】端午的鸭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能力目标】:1.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见解。
2.学习诵读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
【情感目标】: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传统习俗蕴涵的情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教法与学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过节习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以“情趣”二字为切入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最后上升到初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
与教学过程相照应,教法可以采用导入──阅读──拓展的步骤进行,在学法上可以按照归纳复述──搜索整合──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的步骤开展,通过对文本的感悟实现教学目的,达到教学难点、重点的突破。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1.激发兴趣,导入课题首先向学生出示食物图片,让他们猜猜这些食品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
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一些传统节日的风味小吃。
意图:此环节激发学生兴趣,在游戏之中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进行回顾,同时为课文学习创设环境,培养学生归纳复述知识的能力。
2.浏览课文,整体感知问题:(1)学生浏览课文,思考: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意图: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索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
意图:问题一可以让学生广泛涉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分享课前查找的资料信息,对知识进行汇总归纳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此环节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完整准确地描述的家乡习俗,并能通过自己的知识对这一习俗进行补充阐述,完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3.细读课文,了解内容问题:(1)文章的主题是写家乡的端午节的鸭蛋,为什么开篇要用那么大的篇幅来写家乡的端午节?(2)文章是按照怎样的结构顺序来安排课文内容的?(3)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引用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否离题太远?意图:问题一可以使学生在了解通过介绍家乡的端午风俗营造浓郁的乡风乡情,为鸭蛋的的出现做铺垫,对搜集的内容进行分析整和。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精选3篇)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2b9cc6d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56.png)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精选3篇)《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1一、导入1、由诗句和谜语来猜中国传统节日:(分小组竞赛)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⑵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⑶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⑷三角四楼房,珍珠里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带脱衣裳。
2、用幻灯展示出端午的习俗照片:(引导学生设想自己写端午会选择写哪方面?引导学生质疑:产生对文本探索的兴趣)二、整体感知紧紧扣住学生心中的疑问:作者为什么不写划龙舟、吃粽子等习俗,却偏偏写小小的一枚鸭蛋?步骤一: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爱的描写鸭蛋的段落朗读。
步骤二:分四人学习小组合作找寻问题的答案,并选出小组代表发言人。
并比赛哪个小组的讲解精彩﹑理解准确。
(步骤二中是实施分材教学的关键,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不同理解能力的学生在这个学习环节会出现分水岭,这个时候需要老师的小组长的引领。
老师在聆听学生意见的同时要敏锐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思路不畅的学生及时的点拨和引导)同学阅读讨论后能明确家乡鸭蛋的特点。
(过程中老师打出对切开的高邮鸭蛋横截面的写实图片,画面中清晰的显示了高邮咸鸭蛋有双黄、油多、质细、蛋黄呈红色的特点),整体感知中同学大致了解到作者对家乡的端午的鸭蛋难以忘怀的原因是由于在端午节挑鸭蛋、吃鸭蛋、玩蛋壳等活动能带给“我”无穷的乐趣。
步骤三:小组代表发言,解答前面的中心问题引导学生认真聆听别的小组的发言,老师及时做现场点评。
肯定理解正确的一面,并指出不足。
(经过三个步骤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从表层到深层含义的理解还需要一定的中介物方能进一步促进学生进入到深层次思考。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f095ee7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e4.png)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这篇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帮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一、教学目标1.通过读《端午的鸭蛋》,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阅读习惯。
2.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故事情节、把握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欣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之美和意境之美。
4.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对作品的解读和分析,能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二、教学内容1.文学作品《端午的鸭蛋》2.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三、教学步骤及活动设计1.导入(10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课堂,引导学生联想并回忆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你们知道端午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要过端午节吗?有哪些端午节的习俗?”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2.故事讲述(15分钟)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给学生讲述《端午的鸭蛋》的故事情节,并引导学生品味故事中的细节和情感。
3.理解与分析(2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帮助理解故事中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故事背后所传达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故事的主要情节是什么?”“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有哪些?”“这个故事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作品。
4.欣赏与感悟(20分钟)5.表达与写作(25分钟)四、教学评价1.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积极发言、合作交流的情况等。
2.针对学生的写作表达进行评价,包括内容的完整性、逻辑性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等。
3.以作品的理解和表达为依据,评价学生对《端午的鸭蛋》的理解情况。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学生将了解到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培养审美能力。
端午的鸭蛋教案设计[全文5篇]
![端午的鸭蛋教案设计[全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440702b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c9.png)
端午的鸭蛋教案设计[全文5篇]第一篇:端午的鸭蛋教案设计一、看古诗、猜人物和端午[宋]张耒(lěi)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jǜ)能还。
国亡身殒(yǔn)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请同学们猜一猜这首古诗和我国历史上哪一位著名的人物有关?谁能来介绍一下这个人物。
(知道他是怎样死的吗?)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二、说习俗我们的那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端午节端午节有哪些习俗?说一说(看图片)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三、读文本今天呢,我们就随着汪曾祺,这位有着浓浓乡情,带着芬芳乡土气息的作家去了解一下他们家乡的端午风俗,去看一看他们小时候在端午节吃什么,玩什么。
(板书课题:端午的鸭蛋——汪曾祺)看题目、猜内容。
猜一猜,作者在文章中写了什么内容?(然后,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词写到黑板上,一会我们共同来解决。
)四、析内容端午的鸭蛋:共写了三部分内容: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分小组讨论:每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图鸭蛋介绍这些习俗与后文的鸭蛋有关系吗?为介绍鸭蛋预设背景(引出)名声久远(问起籍贯会肃然起敬上海店里会特别标明双黄鸭蛋会成批输出)质细而油多蛋白而柔嫩(引袁枚文作证以北京鸭蛋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与有荣焉第六自然段中,作者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的故事。
端午的鸭蛋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
![端午的鸭蛋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f455c5cd0d233d4b04e69a0.png)
别说鸭蛋都一样,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样子(秀气)。
筷子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引导学生自己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出自己对语言的理解。体汪曾祺的语言特色:平淡而有味,字里行间有着淡淡的幽默。)
请同学们讨论: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语言特色的?(10至15分钟)
⑴口语色彩浓厚。首先表现在好用短句,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例如: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xx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鸭蛋于是出了名。其次,文中时时穿插十分朴素的大白话,使文章的生活气息更为浓厚: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均是信口而出,自然而然,让人倍感亲切。
皮细而油多5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端午的鸭蛋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整理的端午的鸭蛋优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这个问题偏难。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回答。对答案中的闪光点要及时肯定。
这样不是东拉西扯。提到袁枚,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引用他的文句,更可以增添文章的古雅之气,避免了行文的单调死板。而且袁枚对于咸鸭蛋的见解,与作者暗合,所以作者要说到袁枚。说自己不喜欢袁枚,体现了作者率真的个性。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9286018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dc.png)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引导语:汪曾祺是跨越几个时代的作家,也是在小说、散文、戏剧文学与艺术研究上都有建树的作家。
下面是小编收集他的一篇散文《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能力目标】:1.朗读课文精彩语句,了解作者“小叙事”的创作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3、理清行文思路,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4、体悟小品文中的经典。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2、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解读文本,品味经典。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了解汪曾祺的写作风格。
3.搜集一些各地(或家乡)有关端午风俗、传说的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思路说风俗——读文本——谈鸭蛋——品乡情——论作家——评经典——写真心教学设计情境导入:说风俗请同学说说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是为了纪念谁?屈原有哪些值得纪念的地方?(这些伟大人物的思想、追求、生平经历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我们纪念屈原,能激起我们怎样的情感呢?(热爱家乡,热爱生活。
)既然端午节这么有意义,那么上虞的端午有什么风俗活动吗?(吃“五黄”:黄鳝、、黄瓜、黄酒、黄桃、黄鱼。
蛋黄、雄黄酒。
挂艾草、点蚊香、喝雄黄酒。
)3、你作为上虞的一员,你的端午是怎么过的?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4、那么,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
大家都预习过,我问一下,这篇文章是谁写自己过端午?你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他的情况吗?(学生简要介绍汪曾祺)5、那么,汪曾祺的端午是怎么过的?都有哪些风俗活动?(七种)其中跟别处一样的风俗是什么?可能与别处一样的风俗是什么?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是什么?6、最与众不同的是吃“十二红”,你知道这个名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比如:我们过年的时候总少不了鱼。
端午的鸭蛋优秀教案
![端午的鸭蛋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6c09c83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12.png)
端午的鸭蛋优秀教案端午的鸭蛋优秀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端午的鸭蛋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端午的鸭蛋优秀教案篇1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青春期,有求知欲,有好奇心,也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有些疏远,因为他们缺乏认知传统文化的机会,也就少了欣赏传统文化的情趣,本课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号召他们重视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端午文化,感受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习俗。
【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情趣。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1、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
2、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提倡保护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解读文本韵味,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解读文本,品味语言。
教学方法:导入——朗读——品评——拓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组织形式:以学生小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思路:说风俗——理思路——品鸭蛋——赏语言——谈体验课前学生预习:1、自我朗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2、将你认为好的句子或有疑问的语句作上批注。
3、搜集家乡有关端午节的一些风俗、传说资料或具体实物。
教学过程:一、读诗激趣导入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生答: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非常不错,大家懂得真多。
下面我们一起看一首诗,请你们猜猜这首诗写的是哪一节日?(多媒体出示诗歌)《午日观竞渡》——边贡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端午节)2、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吗?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吃五香蛋,赛龙舟……)(多媒体出示风俗图片)3、今天,让我们一起欣赏著名作家汪曾祺的回忆性散文《端午的鸭蛋》,看看作者从一枚小小的鸭蛋里咂摸出怎样的生活情趣。
端午的鸭蛋教案(精选8篇
![端午的鸭蛋教案(精选8篇](https://img.taocdn.com/s3/m/111fd999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ae.png)
端午的鸭蛋教案(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五册,涉及到的章节是《端午的鸭蛋》。
详细内容包括:汪曾祺先生笔下的端午鸭蛋背后的文化意义,端午鸭蛋的特点及制作方法,以及作者通过鸭蛋所传达的家乡情感。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了解我国端午节的相关习俗,增强民族自豪感。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细节中品味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PPT、课文朗读录音、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端午节吃鸭蛋的习俗,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端午节习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查找生字词的含义。
3. 课堂讲解(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讲解生字词。
(2)分析课文内容,了解端午鸭蛋的制作方法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3)通过例句分析,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课题:《端午的鸭蛋》2. 主要内容:(1)端午鸭蛋的特点及制作方法(2)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3)端午节习俗的文化内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解释其含义。
(2)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家乡端午节习俗的认识。
2. 答案:(1)见课本附录。
(2)见学生个人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端午的鸭蛋》,让学生了解了我国端午节的习俗,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接受程度,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调查家乡的端午节习俗,了解背后的文化内涵,下节课分享学习成果。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深度和文化意义的传递。
《端午的鸭蛋》教案
![《端午的鸭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af7364d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01.png)
《端午的鸭蛋》教案一、教学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艺术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3、感受作者对儿时生活怀想和热爱故乡的感情。
二、重点难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三、教学方法语言训练、品读、讨论四、教学手段传统黑板现代PPT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首先和大家来说一个故事。
话说当年高邮几名在北京求学的年轻人,见到了我国当代著名的作家,又同是高邮人的汪曾祺先生,他们对汪曾祺说:“汪老,我们高邮秦少游(也就是善于填词的那位秦观)可以排第一,您可以排第二。
”但是,汪曾祺听后却连连说:“不对,不对······我只能居第三位。
”那么,大家想一想,对于高邮而言,能排第二的会是什么呢?(高邮的鸭蛋,对了)高邮的鸭蛋装载了作者对故乡的太多感情。
汪曾祺曾在自己的诗中说:“文中半是家乡水”,他把故乡的风物、故乡的故事、故乡的人情都写进了他的文字,成为一篇篇恬淡幽静的佳作。
今天,在端午节前夕,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散文《端午的鸭蛋》。
(1分30秒)2、首先,请几位同学来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请认真听读,圈点勾画。
我们进入第一个活动环节“忆端午说鸭蛋”。
请用这样的句子开头说课文的内容:“端午的鸭蛋,。
”教师示例:端午的鸭蛋,是作者故乡端午吃“十二红”风俗中最令他念念不忘的“一红”。
(9分钟30秒)下面请大家自己写一写:你可以借用文中的字词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你可以就课文的一段内容来说,也可以就全文的内容来说。
(不能超过10分钟)(1)端午的鸭蛋,是作者对童年生活最深刻的记忆。
(2)端午的鸭蛋,是作者行遍大江南北后,永不忘记的对家乡的怀念。
(3)端午的鸭蛋,是作者对他乡鸭蛋再也瞧不上眼的骄傲。
(4)端午的鸭蛋,是与别人谈及时,令异乡人肃然起敬的食之佳品。
端午的鸭蛋教案优秀3篇
![端午的鸭蛋教案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2b50317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ef.png)
端午的鸭蛋教案优秀3篇端午的鸭蛋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在体味个人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体味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及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搜集一些各地(或家乡)有关端午风俗、传说的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
课时安排一课时导入新课1.以学生们熟悉的有关本地端午节的风俗、实物引入新课学习,并出示目标。
(多媒体课件展示)2.阅读指导:a.写了什么?b.为什么写?c.怎样写的?检查预习腌门楣苋菜籍贯城隍庙囊萤映雪肃然起敬教师小结:作者的语言功力非凡,注意从文中摘录、积累精彩的语句。
整体感知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思考问题: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2.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学生自主思考、明确,教师引导、小结。
以上题目意在指导学生从结构上、思想上整体把握文章。
这是文章的主题内容,作者写得趣味盎然,充满生活情趣。
请同学们想一想,议一议:作者津津乐道谈论“咸鸭蛋”,这样做有意义吗?——领会文章主旨:日常生活中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
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这也正是汪曾祺的魅力所在。
文章读来从容散淡,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品读赏析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爱的语句。
2.朗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表情地朗读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谈你的感受或理由。
(仿照范读录音,可以个别朗读、齐读)3.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汪曾祺在本文中的语言艺术风格:a.口语色彩浓厚且带有淡淡的幽默。
表现在好用短句,文中时常穿插朴素的大白话或是淡淡的幽默,信口而出,自然而然,令人备感亲切。
b.古汉语的点缀。
课文《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优秀4篇
![课文《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41a38d20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8c.png)
课文《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优秀4篇《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篇一一、欣赏配乐图片(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的典型庆祝方式图片)让学生说一说你看到了哪些节日和习俗?用轻音乐,为的是不破坏本课力图要营造的清新、典雅的意境。
放一张图片让学生说一张确实比起所有的放完再说要热闹的多,但是实在不忍心这样的课一开始就这么吵吵嚷嚷!二、生字词教学读读写写用用双基落实做到实处三、默读课文感知问:课文包括哪三部分内容?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为下面的教学服务。
)选择你感兴趣的那部分内容大声地朗读(尊重学生的朗读喜好,这样也许效果会好点。
)问:这部分内容让你感受到了作者什么情感?1、对同中存异的端午风俗的喜爱;2、思乡爱乡为故乡自豪;3、对儿时生活的怀想。
课件用超级连接,可以随着学生的思路走,当学生说到一点的时候再追问一下,带动所有的学生思考。
把学生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都发挥出来。
提到1时问学生文章提到的共同的端午风俗是什么?他家乡特有的是什么?用图片展示。
提到2时让学生找寻具体的句子读出情感并展示作者以思乡为主题的书法作品。
提到3的时候让学生找出作者童年的'痕迹,同时体验自己的生活。
这个环节过后学生对文本有了一定的了解。
四、介绍作者的作品特点他长于江南,定居于北京。
他的作品,不乏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极少见到雷霆怒吼、阔大无比的壮观场景。
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切入,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
让学生看一看明白散文的风格是多样化的,各有特点。
五、引用汪曾祺的话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
品味课文的自然家常平淡的特点自然和家常的特点学生应该很快就可以体会到,文章的构思,笔法都很自然,文章的取材很家常语言也像聊家常,就是平淡这点可能学生很难苟同,那么就用一段话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危襟正坐。
《端午的鸭蛋》教案5篇
![《端午的鸭蛋》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9cf560c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a7.png)
《端午的鸭蛋》教案5篇第一篇:《端午的鸭蛋》教案端午的鸭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2)了解各地的端午节习俗,对比感受丰富多彩地民间文化习俗。
2、过程与方法:加强朗读,引导学生感受作品自然流畅而意蕴丰厚的写作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细节,善于发现平凡生活中的诗意,用心品味生活的情怀。
重点、难点和关键:1、重点:品味语言,感受其中的韵味和情趣。
2、难点:欣赏作品丰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3、关键:体会从平凡中现真情的表现。
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
流露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课时划分: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知道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日子吗?(端午节)。
大家知道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谁吗?(屈原)端午节,我们通常都干什么?你所了解的端午风俗都有哪些?(吃粽子,赛龙舟……),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江苏高邮,看看那里的人们是怎么过端午节的。
二、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
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正课1、1、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学生快速阅读,划分段落层次)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 1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2、学习课文(1)学习第一部分提问一: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学生复述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
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
提问二:题目为“端午的鸭蛋”,而作者却花费大量笔墨去写家乡端午节的习俗,这些描写是否多余?明确:从文章思路来看,谈“端午风俗”也属必要。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2e34f31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c2.png)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通用10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感受民俗风情;品味作者的语言特色。
体味文章蕴涵的情感和生活情趣。
2.问题探究了解端午风俗;品读赏析体会汪曾祺散文特点。
3.学习作者善于在平实的生活中发现诗意的美,学会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
教学重点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
教学过程一、说风俗说说你所知道的中国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二、话端午1、端午节的由来: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王甚任之”。
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及令尹子兰的嫉妒,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譭谤屈原。
楚王汏而逐渐疏远屈原,连带的也不采纳他的谏言,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
屈原满怀悲愤,落拓江湖,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怀石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死后数十年,楚国终因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
但是屈原这位忠而见疑的悲剧英雄还活在楚国姓的心中。
下面这个故事可以用来说明楚人爱戴屈原的心情。
据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撑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
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鸡蛋等食物,扑通的往江里面丢,说是让鱼虾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
一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了蛟龙,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
过了不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着一片屈大夫的衣襟。
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教案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教案
《端午的鸭蛋》教案
教学目的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
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mei2)苋菜(xian4)籍贯(ji2)硝药(xiao1)
腌腊(yan1)络子(lao4)大襟(jin1)车胤(yin4)
2.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二、导人
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
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
倘若没有一种故乡
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
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
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学生复述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
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
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
(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文章第2、3自然段。
提问: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因此作者对此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
第二自然段开头,作者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
接着用“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短语,说明家乡咸鸭蛋
的出名。
高邮鸭蛋多出双黄鸭蛋,作者在这里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家乡双黄鸭蛋“多”。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
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这里用多重转折方法说明家乡双黄蛋的“奇”。
第二自然段最后作者采用多层转折、层层铺垫的手法,说明家乡鸭蛋的“好”。
第三自然段具体点明高邮咸蛋的口味特点,结合自己生活经历表现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
五、小结
文章介绍高邮鸭蛋,写得有声有色,跌宕起伏,对家乡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学生互评。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三段。
提问: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
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这部分作者介绍了“挂鸭蛋络子”的习俗,具体写了做鸭蛋络子的鸭蛋的挑选到孩子们的吃法,吃完后的用途等等。
作者将现在的成人立场和在故乡时的少年人的视角交织在一起,以童趣写出了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
课文结尾,作者写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正体现了汪曾祺闲适自由的风格。
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联系,不求统一答案。
三、朗读课文.感受作品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本文的语言魅力主要靠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出。
有些语段还应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
通过朗读,感受本文的情趣。
提问:朗读文章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师生可以一同谈谈自己对某一语句的感受、体会。
要使学生认识到。
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
文章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
四、拓展训练
提问:说说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可以先让学生介绍端午节的由来,接着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
.学生交流之后,可以就“端午节”这一话题,自选角度,完成一篇作文。
教师还可向学生推荐沈从文(端午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鼓励学生关心、参与有益的民俗活动。
五、小结
‘端午的鸭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成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先生的魅力所在。
文章读来从容闲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构思的严谨与和谐。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