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李商隐

合集下载

李商隐的蝉的解释和评析

李商隐的蝉的解释和评析

李商隐的蝉的解释和评析
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蝉》作者: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唐诗三百首之李商隐:蝉。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解】:
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

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

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职微。

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

【韵译】:
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
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

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
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
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
我也举家操守象你高洁不佞。

【评析】:
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前半首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它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

后半首直抒己意,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胡不归去?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

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

实属“咏物”佳绝。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蝉》的注释和译文

《蝉》的注释和译文

《蝉》的注释和译文《蝉》原文《蝉》唐代: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译文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悲鸣传恨无人理会白费其声,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我官职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园长期荒芜杂草早已长平,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是一贫如洗全家水一样清。

注释1)以:因。

薄宦:指官职卑微。

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

费,徒然。

2)五更(gēng):中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

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3)碧:绿。

4)薄宦:官职卑微。

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梗,指树木的枝条。

5)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

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

芜,荒草。

平,指杂草长得齐平6)君:指蝉。

警:提醒。

7)亦:也。

举家清:全家清贫。

举,全。

清,清,清高赏析李商隐是唐代咏物诗的大家,他的咏物诗大多托物寓慨。

这首诗表面写蝉,实际上是写自己。

纪昀“前四句写蝉即自寓,后四句自写,仍归到蝉。

隐显分合,章法可玩。

”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说:颖.“高难饱”,鸣“徒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被誉为“追魂之笔”,语出愤激却运思高妙、耐人寻味。

后面就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足见其感情的强烈。

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钱钟书先生评论这首诗说:“蝉饥而哀鸣,树则漠然无动,油然自绿也。

树无情而人有情,遂起同感。

蝉栖树上,却怒置(犹淡忘)之;蝉鸣非为“我”发,“我’却谓其"相警’,是蝉于我亦'无情’,而我与之为有情也。

蝉古诗李商隐诗意

蝉古诗李商隐诗意

蝉古诗李商隐诗意
哎呀呀,李商隐的那首诗啊,可真是有意思极了!“本以高难饱,
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你想想看,那蝉儿在高高的
枝头,本来就很难吃饱,还徒劳地发出怨恨的声音,这多像我们有时
候努力了却得不到回报啊!例子就是,我们拼命学习,可考试成绩却
不尽人意,这不就和那蝉儿一样嘛!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这里面说
的薄宦就像那漂泊的梗一样,四处游荡,而家乡的园子都已经荒芜了。

这感觉就像是我们在外面漂泊打拼,心里却一直惦记着家乡啊!就好
比我自己,在外面闯荡的时候,总会想起小时候家乡的那条小路。

你说这蝉儿是不是很神奇呀,它的叫声能让李商隐联想到这么多。

它好像在告诉我们,生活中很多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其实都蕴含着
深深的情感和意义呢!这就好像我们平时看到的一片落叶,也许它就
有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李商隐通过这首诗,把蝉儿的遭遇和自己的心境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真的是太妙了!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困境中依然坚持,依然对
生活有着独特感悟的人。

这不就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吗?我们在遇到困
难的时候,不能轻易放弃,要像那蝉儿一样,即使声音都快叫断了,
还是要坚持发出自己的声音。

我觉得这首诗真的是太有魅力了,它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细腻情感和深刻思考。

我们在欣赏这首诗的时候,也应该像李商隐一样,多去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中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呀!。

《蝉》原文注释及译文

《蝉》原文注释及译文

【注释2】
①以:因为。高: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故誉其高洁。恨费声:凄楚而吃力地鸣叫。 ②疏:指鸣叫声稀疏。 ③薄宦:指职位卑下俸禄微薄的小官。梗泛:哽指身不由己地、行踪不定地漂泊。梗,树木枝条。典出《战国策·齐策三》,大意是土偶对桃梗说:秋水一来,你就会冲走,漂漂然不知流向何方。此处喻指漂泊不定的生活。芜已平:已经长满杂草的意思。 ④君:指蝉。警:警醒。清:清贫。
【诗句】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出处】唐·李商隐《蝉》。
【意思】蝉儿呵,你最能引我共鸣,我也是,家徒四壁,举家清苦。
【全诗】
《蝉》
[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Nhomakorabea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译文】 居处高洁而食不果腹,终日哀鸣也是枉然。五更时鸣声无力稀疏欲断,一树青碧仿佛与己毫不相干。我官卑职微四处飘泊不定,早已荒芜了故乡的田园。麻烦您在耳边时时警戒,我也是一贫如洗举家清寒。
【注释1】
①二句意谓本因栖息高树饮清露为生而难以饱腹,悲鸣寄恨亦是徒劳费声。②二句意谓鸣至五更时力竭声稀欲断,但自然界却仍一树清碧,对蝉的悲鸣无动于衷,毫无感情。五更:古代计时法分一夜为五更,五更指天将晓之时。疏:稀少。
③二句由蝉之寄迹树枝联想自己漂泊不定的宦游生活。梗(geng):树木枝条。泛:飘浮。《战国策· 赵策》记载的寓言云:土梗与木梗斗,称木梗不如自己,因木梗逢疾风淋雨,漂入漳河,东流至海,泛滥无所止。此处用其意。隋卢思道《听鸣蝉篇》:“故乡已超忽,空庭正芜没”;又云:“讵念嫖姚嗟木梗”,此处亦受卢诗影响。④二句意谓烦劳你总是警戒我,我亦家贫如洗。君:指蝉。警:警戒。

李商隐《蝉》鉴赏答案是什么《蝉》全诗译文及赏析

李商隐《蝉》鉴赏答案是什么《蝉》全诗译文及赏析

李商隐《蝉》鉴赏答案是什么《蝉》全诗译文及赏析《蝉》由李商隐创作的,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

实属“咏物”佳绝。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古诗吧。

《蝉》作者: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注解】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

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高:栖高树,喻自己清高;吸风饮露,所以“难饱”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

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职微。

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梗:木偶;泛:漂泊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

野草连成片了。

《蝉》【翻译】你栖息在树的高枝上,餐风饮露,本来就难以饱腹,何必哀婉地发出恨怨之声?这一切其实都是徒劳的。

由于彻夜鸣叫,到五更时已精疲力竭,可是那碧树依然如故,毫无表情。

我官职卑微,像桃木偶那样四处漂泊,而故乡的田园却已荒芜。

烦请你用鸣叫之声给我敲响警钟,我的家境同样贫寒而又凄清。

《蝉》【韵译】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

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我也举家操守象你高洁不佞。

《蝉》【讲解】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蝉本来就因栖息于高枝,难得一饱;它鸣叫不停,却不受理睬,真是白白辛苦,怨恨无穷啊。

“以”,因。

古人误以为蝉餐风饮露,所以说“高难饱”。

“费声”,指鸣声频频。

就真实情况而言,蝉并非是因身在高处,不肯飞下来乞食而“难饱”;它的鸣叫声中也没有什么恨意,这完全是诗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是其身世之感的寄托。

“高”,语义双关,喻指人的品格高洁。

诗人自许清高,不肯屈就,结果只落得生活困顿,这不就是“高难饱”吗?他曾向令狐绹等当权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理解和帮助,可最终还是不被人理会,依旧无法摆脱仕途坎坷的困境,这难道不是一场“徒劳”吗?在这里,蝉已经完全人格化了,诗人分明是借其表达自己艰难的身世和处境,所以纪昀说开头两句是“意在笔先”。

古诗蝉李商隐带拼音版

古诗蝉李商隐带拼音版

古诗蝉李商隐带拼音版
古诗蝉李商隐带拼音版
chán

lǐ shāng yǐn
李商隐
běn yǐ gāo nán bǎo , tú láo hèn fèi shēng 。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wǔ gēng shū yù duàn , yī shù bì wú qíng 。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báo huàn gěng yóu fàn , gù yuán wú yǐ píng 。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fán jūn zuì xiāng jǐng , wǒ yì jǔ jiā qīng 。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古诗蝉李商隐翻译
既然你栖身高枝之上,自然就难以饱腹;你虽含恨哀鸣不平,终究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

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
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如同桃梗泛泛乎不知所止,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我全家也当坚持操守,玉洁冰清。

古诗蝉李商隐赏析
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诗以言志,借物喻人,情同古今。

在本诗中,终生不得志的李商隐,闻蝉之声而兴,以蝉之高洁自警,喟叹身世之沦落飘零。

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

实属“咏物”佳绝。

蝉李啇隐古诗意思

蝉李啇隐古诗意思

蝉李啇隐古诗意思
《聊聊李商隐的<蝉>》
嘿,咱今天来唠唠李商隐的那首《蝉》哈。

这诗可有意思了呢!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你瞧这蝉啊,本来就因为处在高处而难以吃饱,还在那白费力气地叫个不停,哎呀,听着都觉得它好累呀。

就好像我们有时候努力了半天,却啥也没得到,是不是有点无奈呢?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这蝉叫到五更天,声音都快断了,可那树呢,还是绿油油的,一点反应都没有,感觉好无情哟!这就像我们在生活中,对别人掏心掏肺的,人家可能根本不当回事儿,哈哈。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李商隐说自己这小官当得呀,就像那漂泊的树枝一样,没个安定。

再想想老家,估计都荒草萋萋了。

哎呀,这多像我们在外打拼的人呀,有时候会想念家乡,可又没办法回去。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最后这句有意思了,李商隐说多亏这蝉来提醒他,他自己也是清正廉洁的。

哈哈,这蝉还成他的榜样啦!
这首诗啊,看似在说蝉,其实是李商隐在借蝉说自己呢。

他通过蝉的遭遇,来表达自己在仕途上的不如意,还有对家乡的思念。

他觉得自己就像那蝉一样,虽然有才华,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回报。

但他还是坚持自己的清正,不随波逐流。

其实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也会有像蝉一样的时候,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会觉得不公平。

但我们也可以像李商隐一样,保持自己的本心,不放弃自己的追求。

好啦,说了这么多,希望大家能更好地理解这首《蝉》啦。

下次再看到蝉的时候,说不定就会想起李商隐的这首诗,想起他的感慨和坚持呢。

哈哈,那就这样咯,拜拜啦!。

古诗《蝉》李商隐带拼音版

古诗《蝉》李商隐带拼音版

古诗《蝉》李商隐带拼音版古诗《蝉》李商隐带拼音版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

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蝉》李商隐带拼音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chán蝉lǐ shāng yǐn李商隐běn yǐ gāo nán bǎo ,tú láo hèn fèi shēng 。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wǔ gēng shū yù duàn ,yī shù bì wú qíng 。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báo huàn gěng yóu fàn ,gù yuán wú yǐ píng 。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fán jūn zuì xiāng jǐng ,wǒ yì jǔ jiā qīng 。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翻译既然你栖身高枝之上,自然就难以饱腹;你虽含恨哀鸣不平,终究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

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如同桃梗泛泛乎不知所止,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我全家也当坚持操守,玉洁冰清。

赏析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诗以言志,借物喻人,情同古今。

在本诗中,终生不得志的李商隐,闻蝉之声而兴,以蝉之高洁自警,喟叹身世之沦落飘零。

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

实属“咏物”佳绝。

李商隐的蝉诗意

李商隐的蝉诗意

《蝉》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全诗以蝉起,以蝉结,中间两联对蝉的描写十分传神,将蝉的形象与人的处境和内心感受紧密联系在一起,寓意深刻,感人肺腑。

前四句写蝉的悲鸣和处境,借蝉的彻夜悲鸣反衬树的碧绿无情,突出蝉的“高难饱”“恨费声”的遭遇和处境。

后四句由蝉及人,想到自己官职低微,漂泊不定,田园荒芜,举家清贫,真是感慨良多。

末两句“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将蝉与人的命运巧妙联系在一起,以蝉警人,相互警醒,表达了诗人对清高品格的追求和坚守。

李商隐的《蝉》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将蝉的形象与人的处境和内心感受紧密联系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对身世之慨和对清高品格的追求和坚守。

此诗在艺术上采用人、蝉对照的写法,使两者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反差,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李商隐《蝉》译文及赏析

李商隐《蝉》译文及赏析

李商隐《蝉》译文及赏析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题解】历代咏蝉诗佳作颇多,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借蝉声之远来歌咏蝉的居高身正。

洛宾王的“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借蝉的艰苦寄寓自己的凄苦沦落。

李商隐的这首咏蝉诗融入了诗人本人的人生境遇和精神意绪,诗中的蝉也就是自己的影子。

注解: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

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

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职微。

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

韵译: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

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我也举家操守象你高洁不佞。

赏析: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前半首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它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

后半首直抒己意,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胡不归去?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

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

实属咏物佳绝。

古人有云:“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

”这首咏蝉诗,就是抓住蝉的特点,结合作者的情思,“为情而造文”的。

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句闻蝉鸣而起兴。

“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

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

但这样的鸣声是白费,是徒劳,因为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

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

《蝉》原文译文鉴赏

《蝉》原文译文鉴赏

《蝉》原文译文鉴赏《蝉》原文译文鉴赏1蝉唐代:李商隐本以高难饱,白费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译文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虽悲鸣寄恨而无人怜惜。

五更今后疏落之声几近隔绝,可是满树碧绿固不自封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贱,行迹飘忽不定,家园难返,故土的田园也早已荒芜。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也是,一贫如洗,举家贫苦。

注释以:因。

薄宦:指官职低微。

高难饱:古人以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

费,徒然。

五更(gēng):中国古代把夜晚分红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

疏欲断:指蝉声稀少,挨近隔绝。

碧:绿。

薄宦:官职低微。

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后以梗泛比方流浪不定,孤苦无依。

梗,指树木的枝条。

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号,故土。

芜已平:荒草现已平齐没胫,掩盖地步。

芜,荒草。

平,指杂草长得齐平。

君:指蝉。

警:提示。

亦:也。

举家清:全家清贫。

举,全。

清,清贫,狷介。

创造布景本诗的详细创造不详。

李商隐平生曾两度入官秘书省,但终究未能实现志愿,境况日薄西山。

该诗便是表达了他虽宦途不顺,却据守狷介之志。

赏析此诗先是描绘蝉的境遇,后边直接跳到本身的遭受上来,直抒胸臆,爱情激烈,终究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接。

全诗以蝉起,以蝉结,规矩严密,对蝉的描写与诗人的心意悠扬表达到了浑然融合与一致,是托物咏怀的佳作。

“本以高难饱,白费恨费声。

”首联以蝉的日子习性起兴。

“高”以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狷介;蝉的“难饱”又与作者身世感触暗合。

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

但这样的鸣声却是白费,并不能使它脱节难饱的窘境。

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狷介,所以日子清贫,尽管向有力者陈情,期望得到他们的协助,终究却是白费的。

古诗《蝉》赏析

古诗《蝉》赏析

古诗《蝉》赏析蝉〔唐代〕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注释以:因。

薄宦:指官职卑微。

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

费,徒然。

五更(gēng):中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

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

碧:绿。

薄宦:官职卑微。

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

梗,指树木的枝条。

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

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

芜,荒草。

平,指杂草长得齐平。

君:指蝉。

警:提醒。

亦:也。

举家清:全家清贫。

举,全。

清,清贫,清高。

译文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虽悲鸣寄恨而无人同情。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可是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下,行踪飘忽不定,家园难返,故乡的田园也早已荒芜。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也是,家徒四壁,举家清苦。

赏析此诗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古诗《蝉》李商隐注音版

古诗《蝉》李商隐注音版

古诗《蝉》李商隐注音版
哎呀,亲!你知道李商隐的这首古诗吗?要是不知道,那可太遗憾啦!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这就是李商隐的。

咱先来说说“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这一句。

你想想看,这蝉在
高高的树上,本来就难以吃饱,却还在那不停地鸣叫,这多像我们有
时候努力了却得不到回报呀!是不是很无奈?
再看“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蝉叫到五更天,声音都快嘶哑了,可那满树的碧绿却毫不理会,这难道不像你向别人倾诉,别人却无动
于衷吗?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就好像一个小官四处漂泊,家乡的园
子都荒芜了。

这难道不是一种深深的无奈和忧伤吗?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哎呀,蝉啊蝉,谢谢你的警醒,我也
和你一样家境清贫。

我觉得这首诗把蝉的遭遇和诗人自己的感慨融合得特别妙,让人读
了心生感慨。

这不就是古诗的魅力所在吗?你难道不这么认为吗?亲!。

《蝉》翻译、解析

《蝉》翻译、解析

蝉唐代: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译文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虽悲鸣寄恨而无人同情。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可是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下,行踪飘忽不定,家园难返,故乡的田园也早已荒芜。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也是,家徒四壁,举家清苦。

注释以:因。

薄宦:指官职卑微。

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

费,徒然。

五更(gēng):中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

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

碧:绿。

薄宦:官职卑微。

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

梗,指树木的枝条。

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

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

芜,荒草。

平,指杂草长得齐平。

君:指蝉。

警:提醒。

亦:也。

举家清:全家清贫。

举,全。

清,清贫,清高。

句解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蝉本来就因栖息于高枝,难得一饱;它鸣叫不停,却不受理睬,真是白白辛苦,怨恨无穷啊。

“以”,因。

古人误以为蝉餐风饮露,所以说“高难饱”。

“费声”,指鸣声频频。

就真实情况而言,蝉并非是因身在高处,不肯飞下来乞食而“难饱”;它的鸣叫声中也没有什么恨意,这完全是诗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是其身世之感的寄托。

“高”,语义双关,喻指人的品格高洁。

诗人自许清高,不肯屈就,结果只落得生活困顿,这不就是“高难饱”吗?他曾向令狐绹等当权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理解和帮助,可最终还是不被人理会,依旧无法摆脱仕途坎坷的困境,这难道不是一场“徒劳”吗?在这里,蝉已经完全人格化了,诗人分明是借其表达自己艰难的身世和处境,所以纪昀说开头两句是“意在笔先”。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蝉彻夜悲鸣,叫到五更天,已是声嘶力竭、稀稀落落,快要断绝了。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全诗翻译赏析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全诗翻译赏析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全诗翻译赏析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题解】历代咏蝉诗佳作颇多,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借蝉声之远来歌咏蝉的居高身正。

洛宾王的“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借蝉的艰苦寄寓自己的凄苦沦落。

李商隐的这首咏蝉诗融入了诗人本人的人生境遇和精神意绪,诗中的蝉也就是自己的影子。

注解: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

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

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职微。

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

韵译: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

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我也举家操守象你高洁不佞。

赏析: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前半首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它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

后半首直抒己意,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胡不归去?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

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

实属咏物佳绝。

古人有云:“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

”这首咏蝉诗,就是抓住蝉的特点,结合作者的情思,“为情而造文”的。

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句闻蝉鸣而起兴。

“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

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

但这样的鸣声是白费,是徒劳,因为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

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

这样结合作者自己的感受来咏物,会不会把物的本来面貌歪曲了呢?比方蝉,本来没有什么“难饱”和“恨”,作者这样说,不是不真实了吗?咏物诗的真实,是作者感情的真实。

《蝉》的全诗及赏析

《蝉》的全诗及赏析

《蝉》的全诗及赏析《蝉》的全诗及赏析《蝉》的全诗及赏析1【诗句】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出处】唐·李商隐《蝉》。

【意思1】蝉栖托在树上,抱枝通夜哀鸣,到天晓力竭声疏,而树却“无情” 自“碧”。

作者以蝉自比,以树比作他所期望的援助者。

【意思2】蝉声的“疏欲断”与“一树”的“碧无情”本无关系,就蝉说,责怪树的无情是无理的,但就借蝉寄慨的诗人说,责怪权贵的无情却是有理的。

传神空际,无理得妙。

俞陛云《诗境浅说》甲编:“三四言长夜孤吟,而举世无人相识,若蝉之五更声断,而无情碧树,仍若漠漠无知。

悲辛之意,托以俊逸之词,耐人吟讽。

”【全诗】《蝉》[唐].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鉴赏】此诗与初唐虞世南之《蝉》、骆宾王之《在狱咏蝉》并称为唐诗中咏蝉的三篇名作。

三作同为咏蝉,虞世南身处高位,借蝉居高而声名自播,喻己之名动四方;骆宾王则身为阶下之囚,以蝉自表予心之高洁;而义山则处二者之间,借蝉以寄寓自己志行高洁而不遇于时的处境和悲愤无告的心情。

同为咏蝉,身份处境不同而喻义、境界亦相殊相异。

在艺术手法上,不似虞诗有“垂緌饮清露”的形象,骆诗“露重飞难进”一类的描写,义山则只围绕蝉之高洁难饱,徒劳费声处用意虚写。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为诗人才不见用之写照。

至冷至幻,非有切身遭际者难喻其妙。

《蝉》的全诗及赏析2“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的诗意:逢临秋季草堂边蟋蟀叫得更急,时近黄昏深山里蝉鸣徒增悲意。

这两句是说,山间早秋傍晚时分,蟋蟀在草间不住鸣叫,秋天已经到了,蝉在树上悲鸣,更增添了早秋的气氛。

诗句写山居情趣,隐喻着诗人因愤慨而退隐的心绪,耐人寻味。

出自王维《早秋山中作》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

岂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注释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在感叹诗人悲壮的同时,也为朝廷遗弃忠臣而哀 叹!诗人最后的一问,惊心动魄,石破天惊,既有 对朝廷的失望,又有深深地期盼!
因此,这里留下的不仅是命如秋蝉、品如秋蝉的诗人 的长叹,留下的更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千年之问!
本诗寄托诗人什么感慨?
以蝉自喻高洁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寄托 了自己清白正直却蒙受谗言而被下狱的愤懑。
1、蝉的形象有怎样特点?
栖高饮露、生性高洁、声音远播。 2、诗的后两句有什么含义?
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 藉,自能声名远播, 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 情赞美。
在狱咏蝉
骆宾王
❖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 那:同“哪”。 堪:能忍受。 玄:黑色。 鬓:面颊两边靠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朵前面的头发。 玄
鬓:指蝉翼,魏文帝时,宫女们将发型梳成蝉翼状, 叫蝉鬓也叫玄鬓。
哪能忍受蝉煽动着黑色的双翼对着我这个白头人鸣 叫。
“影”这个字怎么解释? 唐代的牢房可能没有窗户,估计作者看不见蝉,只 是凭听感,“影”这个字应该是指蝉鸣时煽动的羽翼 留下的影子。和下句的“吟”对仗,这个“影”有动 词的意思,羽翼的一开一合,影子也随之而动。
深秋季节西墙外寒蝉不停地鸣唱, 蝉声把我这囚徒的愁绪带到远方。 怎堪忍受正当玄鬓盛年的好时光, 独自吟诵白头吟这么哀怨的诗行。 露重翅薄欲飞不能 世态多么炎凉, 风多风大声响易沉难保自身芬芳。 无人知道我象秋蝉般的清廉高洁, 有谁能为我表白冰晶玉洁的心肠?
❖ 西陆:指秋天,《隋书·天文志》:“日循黄 道东行,……行东陆谓之春,行南陆谓之夏 ,行西陆谓之秋,行北路谓之冬。”
❖ 1、诗人笔下的蝉处于高树,餐风饮露,因难 饱而哀鸣,却无人怜悯。蝉声快要断绝了,却 是“一树碧无情”,那么冷酷淡漠。这“蝉” 的处境是困窘的。( “高难饱”,鸣“徒劳”,声
“欲断”,树“无情” )
❖ 2、拟人手法,“难饱”“恨”写处境艰难, 含恨哀鸣;对比的手法,将蝉“高难饱”, “五更疏欲断”的悲伤凄凉的状态与碧树的无 情作了对比。
一、人生之路
(1)早年生活:凄苦,生活贫困,靠亲戚接济。(2)应 举之路:漫长而艰苦 。(3)步入仕途:坎坷。(4)闲 居时期:归隐意向。(5)夕阳晚景:丧妻。
早期,李商隐因文才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 后李党的王茂元爱其才而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而遭到牛 党的排斥。此后,李商隐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 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府当幕僚,郁郁而不得志,以至病卒。
❖ 3、本诗中的蝉的意象与诗人自我的形象是一致的。 “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 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作 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 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 “疏欲断” 既是写蝉,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就蝉说,责怪 树的无情是无理;就寄托身世遭遇说,责怪有力者本 可以依托荫庇而却无情,是有理的。 “薄宦”同 “高难饱”、“恨费声”联系,小官微禄,所以难饱 费声。因此,本诗中蝉的形象无疑是诗人自我的屈身 下僚、地位卑微、生活清寒、沦落飘零境遇的象征。 诗人官职小,生活潦倒,四处漂泊,因而产生了厌倦 官场渴望归隐田园的愿望。这声声凄切的蝉鸣,反复 地提醒诗人当下清贫的境遇。
缘于作者的心里变化。
秋日蝉鸣与夏天不同,声音短而急促,细听能体会 到。这种声音在安静的时候听起来倍感凄切,而且一 旦蝉鸣起来就会时间很长,不会叫几声就停。
起初时,可能觉得这蝉鸣也有一种音乐美,一会之 后,它的凄切哀鸣会越来越明显,更主要的是作者的 心情此时并不爽,会引起共鸣,慢慢地作者会觉得这 蝉就是他自己。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 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他和 杜牧合称“小李杜”, 与李贺、 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 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 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 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 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文辞清丽,善 用典隐喻,意韵深微,尤其是 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 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 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 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南冠:这2个字起初指楚国人戴的帽子,因为 楚在南方。后来在《左传》有一句:“南冠 而絷者谁也?”(絷:被缚),遂泛指囚犯 。
“侵”这个字,应该放在最前面:侵南冠客 思。牢房是一个特别的地方,最大的特别就 是能使人静,思前想后,想后思前,尤其是 让人变得敏感,弱小的声音就能强迫你产生 联想,这就是“侵”。
二、爱情:扑朔迷离 《锦瑟》《无题》 三、诗歌创作: (1)抒怀和咏物(2)政治和咏史(3)感情诗。 (4)应酬和交际。
评价: 李商隐是晚唐诗坛的一颗明星。他 的多愁善感和繁博的事象及复杂的意念,在 他的诗里往往是避实就虚,透过一种象征手 法把它表现出来。这种象征手法建筑在丰富 而美妙的想像的基础上,因而他笔下的意象, 有时如七宝琉苏那样缤纷绮彩;有时像流云 走月那样的活泼空明,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他的近体诗,尤其是七律更有独特的风格, 绣织丽字,镶嵌典故,包藏细密,意境朦胧, 对诗的艺术形式发展有重大贡献 。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 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 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 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 我亦举家清。
诗意:
首联:蝉因栖息于高树,餐风饮露,所以难 以果腹;它含恨鸣叫不停,却是徒劳的。
颔联:蝉彻夜悲鸣,叫到五更天,已是声 嘶力竭,稀稀落落,快要断绝了。可是那些树 依旧碧绿青翠,任凭蝉叫得如何凄苦动人,也 无动于衷,真是无情啊!
❖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从上两句引 发出来的议论。“居高”的 “高”有两层含义
: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 清露”的品格之高。以之比人,不光是 地位高
,品格也高。如若品格不高。甚至非常丑恶, 即使地位再高也不会受人尊重。只有地位高而 品格也高,他发出的声旨影响才大,不需要某 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诗人把这一命 意通过蝉的形象表达出来了。清人沈德潜《唐 诗别裁》说:“命意自高。咏蝉者每咏其声, 此独尊其品格。”今人刘水济《唐人绝句精华 》说:“三四句借蝉抒怀,言果能立身高洁者 ,不待凭藉,自能名声远闻也。”
在这2句,作者仍没有将自己比喻成蝉,这个蝉还 是身外之物,而且这个身外之物的“玄鬓影”对自己 产生了刺激,使他“白头吟”。
也许在作者看来,此时的蝉是快乐的,自己是悲苦 的。越对比越伤心。
前4句,写了蝉的“唱”,还用“玄鬓”来形容蝉羽,而 且还“影”,蝉的形象栩栩如生,如美妙女子般舞动 。
从这2句开始,蝉变了,变得哀怨沉重起来,作者 为什么有如此变化?
至此,蝉不再快乐,飞起来难,因为“露重”,鸣 声也不再“唱”得响亮,而是被淹没,因为“风多” 。
为什么不说风大,此处的“风”代表朝中小人,小
❖ 尾联二句,收尾响遏行云,义节风高。秋蝉是餐风 饮露的,是高洁品行的象征。诗人继续作比,表达 自己的孤独之感,这种孤独之感是壮烈的,不是凄 婉的。
诗人没有选择陶渊明式的离世而去,而是选择了屈原 的入世之举,心系朝廷的诗人选择了入狱。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 首句“垂緌饮清露”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 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 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蝉的头部有两报触 须,形状似官员系在颈下的帽带;古人认为 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固而用“饮 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
❖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鸣声。为什么说连 续不断的蝉鸣声是从枝叶稀疏的梧桐中传出 来的呢?这是因为梧桐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种 高贵而灵异的树,传说鸾凤一类的鸟非梧桐 不栖,“王者任用贤良,则梧桐生于东厢”( 见《初学记》引《瑞应图》)。诗人以蝉自比 ,则其鸣声也就不同凡响。“桐”前着一“ 疏”字, 让人感到“流响”的易于流传。
❖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 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 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此三首诗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三绝。
再见!
颈联:我辗转于各地为他人做幕僚,职位 卑微,俸禄微薄,漂泊无定,丢下的家乡田园, 早已是一片荒芜。
尾联:多劳你给我警告,我一家人的生活 也和你一样清寒。
思考探究:
1、李商隐笔下的蝉具有怎样的特点? 2、诗人是怎样描写蝉的形象的? 3、本诗中蝉的意象与诗人自我的形象一致 吗?为什么?联系诗人的生平遭遇来作一 探究。 4.与本诗相比,骆宾王的《咏蝉》、虞世 南的《蝉》寄托了诗人各自怎样的感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