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道德的生命教育_冯建军

合集下载

“生命教育”理念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再思考

“生命教育”理念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再思考

体育同其他学科 的教学来说 ,关于生命方面的
特征更明显。其它学科的教学通常指 向生命的某一
收稿 日期: 2 0 1 3 — 0 8 — 1 1 作者简介 : 谢 茜( 1 9 8 6 - ) , 女, 四川遂宁人 ,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艺体系助教, 硕士 。研究方 向: 体育教学与训练。 从生命的角度思考教育问题 成为了我国教育理论界的热门话题 。著名学者叶澜
教授在 《 让课堂焕发生命 的活力》 一文 中强调生命 是教育的基础 , 教育是为 了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而进
教育 的关系 , 认识教育的本质 , 透视教育 中种种脱 离生命之源 、 种种无视生命 的存在而导致生命的无
层面 , 针对高职学生参加工作后地位 卑微可能产生 的 自闭、 自卑的心理, 制 订提 高学生社会融入和调
1 . 2 “ 生命教育” 理念下的体育学科 体育 在传入我 国时指 的就是身体 的教育, “ 它 是 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 , 为增强体质 、 完善人体
的教育过程 , ” [ 4 ] 其实体育也是作为教育的一部分 出 现 的, 就体育 的本质而 言, 是 以完善人 为根本 目的
的。
炼学生沟通和锻炼亲和力的教学 目标, 在社会生命
体, 它与其他学科相比, 不仅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
而且也陶冶着人的情感、 意志、 精神和人格。也就是 说, 不仅学生 的 自 然 生命得 到了发 展和完善 , 学生
的精神生命、社会生命也会得到一定程度 的关照。
因此 , 可 以说 体育 的发展 是 以人 的生命 发 展作 为 逻 辑起 点 , 其追求 的是生命 的发 展与 完善 。“ 以生命 的
De c . 2 O 1 3
“ 生命教 育 " 理念 下高职 院校体 育教 学 的再思考

新生命教育课程的理念

新生命教育课程的理念

新生命教育课程的理念作者:朱永新冯建军袁卫星来源:《教育》2017年第20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在战略主题中明确提出了“学会生存生活”“重视生命教育”的概念,并把“生命教育”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为新时期开展生命教育指明了方向。

新教育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应该培养出既有民族情怀又有全球视野、既有本真的生命体验又拥有全面科学知识、具有创造能力的未来公民。

为此,新教育实验提出了未来新教育的课程体系,它以生命教育为基础,在这一基础上构建公民教育、艺术教育和智识教育。

新教育实验遵循让师生“过一种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的理念,把生命教育作为新教育课程体系的基础,借助生命教育课程,开展新生命教育。

新生命教育,即新教育视野下的生命教育。

它区别于以往工具化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发展性的生命教育。

它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核心理念,以“生命”为中心和原点,围绕人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展开教育,旨在引导学生珍爱生命,积极生活,成就人生。

新生命教育课程是在新生命教育的理念指导下研制的课程,它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主线,以呵护人的自然生命、完善人的社会生命、提升人的精神生命为价值追求,围绕生命活动和生活而组织,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确立生命尊严的意识,高扬生命的价值,提升生命的质量,使他们能拥有一个美好幸福的人生。

一、课程的性质新生命教育课程是以儿童生命为原点,以其生活为主线而组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 生活性生活是生命的动态存在,生命在生活中成长,生活是生命的根基。

所以,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基于生活,在生活中,为了生活。

基于生活,是指以兒童生活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在生活中,是指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生命教育课程的主要源泉,在教师引导下体验生活,参与生活,创造生活;为了生活,是指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最终使他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生命教育:以生命唤醒生命

生命教育:以生命唤醒生命



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识 爱心:爱自己与爱他人 为生命负责 宽容意识 阳光心态、坚强的意志和坚韧的耐挫力 积极人生,充满活力,渴望发展 有理想和人生意义的追求
七、生命教育中教师角色定位



(一)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成为促进学 生生命发展的专家 (二)关注职业的生命成长——成为让课堂 焕发生命活力的教学专家 (三)关注教师自身的生命成长——成为寻 找自己生命快乐和尊严,实现自己生命内在 价值的生命人

3.教育唤醒生命的自觉,目的给予生命发展的营养和动 力,促进生命的不断成长和可持续发展
四、生命教育实施途径


1.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 2.学科教学渗透 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自然、体育与健身 初中阶段;思想品德、历史、科学、体育与健身 高中阶段:思想政治、生命科学、历史、体育与健 身 3.专题教育 结合校园安全、学生自我保护进行生命教育;结合爱 心、友善、关爱进行生命教育;结合生理、心理、青 春期进行生命教育;可以结合健康养生、远离毒品进 行生命教育;可以结合环保、生态进行生命教育。
五、生命教育课程的教学



呈现案例 1.折我一生 2.画我一生 3.老师!我静下来了——抄写佳句 4.体验妈妈怀孕真辛苦! 5.口足画家 6.角色扮演
《安全就是幸福》教学案例


目的:旨在从“关注生命”的层面出发,通过 学生活动、体验和感悟,引导学生学会远离危 险、保护自身安全,懂得平安和健康是幸福生 活的保证。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2.亲身体验 3.生命感悟 4.拓展延伸



3.情意流露与觉察 : 描述情绪内容;呈 现价值判断 ;发现自己与他人意见、情 绪不同;感受价值观不同的新奇与迷惑 4.理性沟通与反省 :适当的表达情绪; 冷静面对情绪背后不同价值判断 5.理性与感性統整 :尝试认知、了解和 同理不一样;发挥情意与积极的导向

小学语文教学中贯穿生命教育的研究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贯穿生命教育的研究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贯穿生命教育的研究策略摘要:近些年,生命教育话题逐渐引起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同时也被我国教育工作者广泛关注.教育事业要从小抓起,汉语作为国语,语文在教育学科中占的地位越来越高,不仅承载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任务,还肩负培养学生思想和塑造人格。

笔者在本篇文章中,重点分析了生命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渗透情况,提出了生命教育开展存在的不足,教育形式单一和教育内容笼统等问题,并针对特定的问题找出一系列解决措施,从阅读教学,语文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等几个方面入手,让小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意识到生命的美好,促进小学生感悟生命的含义,进而敬重生命、尊重生命,感恩生命。

更好促进生命教育在小学教育学中有效渗透,为语文教学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与参考。

关键词:小学教育;生命教育;现状;解决方法生命教育存在生活之中,作为一种着眼于生命意义的价值教育,其目标在于鼓励人民,不断努力提高自身,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逐步实现人生的意义,小学语文不仅承载着传递知识的任务,而且还具有塑造品格,提高素质的任务。

因此,生命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渗透有良好的可行性。

然而生命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现状不容乐观,限制了生命教育作用的发挥,因此,针对生命教育渗透对小学语文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教育中生命教育的教学情况与研究1、生命教育开展的认识和不足生命教育,早在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传播。

它指导人们了解生命特质,注重唤醒人的生命意识,探索生命的美好。

我国的生命教育起步较晚,直到近些年,我国才把生命教育纳入国民教育的行列。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生命教育”是我国生命教育的宗旨。

当前社会中随着社会飞速发展和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青少年学生身心成熟期明显提早,极易产生生理、心理、道德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2、生命教育形式落后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对生命教育的内涵认知不足,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大多教师都采用说教的方式开展教育,仅以讲授为主,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与互动,未能引发学生的思考,造成学生参与度不足。

生命与教育 读书笔记

生命与教育 读书笔记

回归生命的教育在这个技术宰制一切的时代中,教育封闭了通向灵魂的大门,对生命的异化和遮蔽使其迷失了方向,越来越远离生命的原点。

一个以人为本的时代的到来,呼唤教育回归生命的本真。

冯建军教授的《生命与教育》这本书就是基于对生命与教育本体关系的理性思索,探讨了教育的生命本质和生命化教育的理念、特点,构建了生命化教育的体系,书写了有“人”的生命教育学。

它让人们重新审思教育的过去,向着生命的未来行进。

此书的前言就点明了全书的主题——回归生命的教育。

作者认为生命的教育要尊重个性,尊重儿童的自由,但并不是放任不管。

要制定“保障自由”的纪律,同时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约束”,“学会自由”。

他强调教育是最具生命的事业,生命是完整的,是自由的,是独特的,致力于生命全面而和谐、自由而充分、独特而创造地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使命。

新世纪的教育应该走出“异化的洞穴”,回归生命本身。

读《生命与教育》的第一章“生命:教育的原点”中,我体会到冯教授以“人”的方式来认识人,指出人具有种生命与类生命的双重性。

种生命是自由生命,是自在的;而类生命是价值生命,是自为的。

所谓自为,就是自己做主,自己有所为。

要实现自为的境界,达到种生命向类生命的超越,无疑,教育是关键。

教育,就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

当然,这种存在,并不单单在于“活着”,而更在于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回归生命的本真,实现生命的灵动。

因此,对生命来说,最基本的原点便是教育。

因为教育对人的生命来说确实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教育是基于生命的事业。

教育除了有鲜明的社会性之外,还有鲜明的生命性。

在一定的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冯教授又归纳出生命化教育的四个特征:敬畏生命、解放儿童、融入生活、充满人文关怀。

这每一个特征,都值得教育者去身体力行。

同时,他还列举了关怀生命的研究方法,其中的叙事研究、行动研究和个案研究,是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得比较多的方法,也是教师走进生命个体,关注生命成长,倾听生命律动,记录生命足迹的最佳方法。

生命教育的意义

生命教育的意义

生命教育(de)意义[日期:2010-04-1来源:作者:[字体: ] 0]生命教育(de)意义人最宝贵(de)是生命,生命是智慧、力量和一切美好情感(de)惟一载体.生命教育不是一门专门(de)课程,是要渗透到学校所有(de)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三大载体(de)作用.生命教育是一项涉及到学校、家庭、社区和全社会方方面面(de)系统工程,要注重学校、家庭与社会相结合,形成生命教育(de)合力.在学校教育学生要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是学校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de)责任.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把学生作为一个真正(de)人来对待,尊重他们(de)人格与个性,保证他们有相对(de)人格自尊与自由.他们(de)任务不只是“学习”,而应该是“成长”.特别是不要把他们作为我们自己(de)“替身”,作为我们达到或实现某种理想与目(de)(d e)“工具”.应该让他们去追求自己(de)个性与自由,不要让他们成为学习(de)机器,给他们充足(de)时间与空间,让他们自由、快乐和幸福(de)生活.实施生命教育,需要按照学生(de)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整体规划生命教育(de)内容序列,使“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de)教育内容在小学低年级阶段,以“认识生命”为重点教育内容,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生命现象.生命教育(de)目(de),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de)生命,培养学生珍惜、尊重、热爱生命(de)态度,增强对生活(de)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de)生命观,使学生善待生命、完康成长.可以说,生命教育既是人(de)全面发展(de)内在要求,也是促进人(de)全面发展(de)重要手段.生命教育不是一门课程,而是要渗透到学校所有(de)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三大载体(de)作用.注重发挥自然、生命科学、社会、科学、思想品德、体育与健身等学科(de)优势,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de)生命教育.注重发挥音乐、美术等隐性学科所蕴涵(de)丰富(de)生命教育内容.生命教育(de)关键,是教师教育.在小学实施生命教育,关键是教师要具有强烈(d e)生命教育意识和有效实施生命教育(de)能力.生命教育既是人(de)全面发展(de)需要,也是学生健康成长(de)迫切要求.只有通过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对小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和生命与关怀(de)教育,帮助和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和自然之间(de)关系,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de)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de)意义和价值,才能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de)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de)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de)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正确(de)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生命化教育与生命教育一、生命化教育 1、代表人物张文质,教育学者,诗人,198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系“生命化教育”(de)倡者与实践者,生命化教育课题总负责人.冯建军,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哲学,间或从事道德教育原理研究.近年来主要(de)研究领域有:“类主体教育(含主体间性教育)”、“生命与教育(含生命化教育)”、“教育公正”、“和谐社会(de)道德教育”等. 2、生命化教育(de)核心理念(1)“生命在场”——即“生命化”,就是真实(de)生命践行同践行者(de)所言所信(de)一致,就是让自己信从(de)道理活泼泼地展现在自己(de)生命中.(2)“范本教育”——所谓范本教育是他内心(de)生命状态通过他(de)行为来对象化(用我们(de)生命状态去模仿去体悟他们(de)生命状态,被我生命体悟到,再把我体悟到(de)生命感受对象化出来). (3)“生命”(4)“生命化” 3、生命化教育(de)内涵首先,生命化教育是对可能更健全(de)生命(de)成全.生命化教育就是要培植人对生命(de)珍爱,要让每一个人都有过更有尊严(de)生活(de)意识,引导人对更美好(de)未来充满期待.第二.生命化教育是随顺人(de)生命自然(de)教育.生命化教育是要把人(de)禀赋中属于他个人(de)、别人不可替代(de)、有他独特性(de)、“内在而真实(de)力量”培育出来,对一个人生命中不存在(de)能力不要抱奢望.生命化教育坚信每个人心中都有善端.好(de)教育,就是要随顺人(de)善端,让人美好(de)潜在特质尽可能地发挥出来,把人从自然状态引导到应然状态.第三,生命化教育是个性化(de)教育.它肯定人(de)天性,肯定人(de)独特性,在每一个人身上寻找最佳突破口.在强调个性(de)背后,其实就意味着教育需要对人(de)各不相同(de)特性(de)由衷尊重.对每个生命(de)耐心、包容、理解、成全,其实也就是教育所应有(de)最基本(de)立场.第四,生命化教育是人(de)心灵觉悟(de)教育,它不是一个简单(de)教学策略和方法,更重要(de)是心灵(de)觉悟,最重要(de)就是人生意义(de)觉悟.第五,生命化教育是一种范本教育.范本教育强调直面生活,直面经典,所谓直面生活,是用他自己最情愿(de)方式把亲历亲记(de)生活感受说出来.所谓直面经典,就是直接去读古今中外(de)经典作品,读这些作品就是跟一个又一个范本照面,跟提供这些范本(de)一个又一个活生生(de)灵魂照面,照面是无言(de),却是神交(de),神交(de)过程就是接受范本教育(de)过程. 二、生命教育 1、生命教育(de)提出生命教育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de),是作为预防未成年人自杀(de)权宜之计被提出来(de). 2、我国代表人物刘济良,河南大学教授,代表作生命(de)沉思(生命教育理念解读),生命教育论. 3、生命教育(de)内涵河南大学(de)刘济良教授在全面考察了国内部分学者(de)重要观点后提出,生命教育是“在学生物质性生命(de)前提下,在个体生命(de)基础上,通过有目(de)、有计划(de)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de)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de)生命意识(de)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de)意义,追求生命(de)价值,活出生命(de)意蕴,绽放生命(de)光彩,实现生命(de)辉煌.” 4、生命(de)分层(1)生物性生命、精神性生命、价值性生命(2)生命分为四个层次: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价值生命、智慧生命. 自然生命:是人(de)生命存在(de)物质载体和本能性(de)存在方式,是最基本(de)生命(de)尺度. 精神生命:是人在主观形态中(de)目(de)和活动,是人所独有(de)自由之有.价值生命:其实现就是主体在知、情、意方面(de)全面发展,是人生命自由(de)充分实现.智慧生命:是指对于人及其行为、思想以及与其存在(de)相关环境及事物、现象进行反思、探究、从而使人类(de)认识更加明晰、正确、深刻,使人类(de)精神更加健康、完满、崇高(de)一种生命存在状态.人(de)智慧生命是人“探索宇宙(de)奥秘和洞察人生意义(de)渴望,是促进历史(de)发展和提升人类境界(de)渴望,是超越现实和向前提挑战(de)渴望,是悬设新(de)理想和创建新(de)生活世界(de)渴望,是为了人类寻求‘安身立命之本’和确认‘最高(de)支撑点’(de)渴望. 5、我国生命教育展望(1).重视生命教育应当成为教育部门新(de)教育使命(2).拓宽渠道,生动活泼地开展生命教育(3).重视生命教育师资队伍(de)建设(4).积极开展生命教育研究(5).重视家庭、社会力量,形成生命教育合力三、生命化教育与生命教育之比较生命化教育是在生命(de)视野中,对教育本质(de)一种重新理解和界定把对儿童(de)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de)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着眼于学生生命(de)长远发展”.它以生命为基点,把生命(de)本质、特征和需要体现在教育过程之中,使教育尊重生命(de)需要,完善生命(de)发展,提升生命(de)意义生命教育是教人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de)意义,实现生命价值(de)活动.用来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生命教育要形成各学段有机衔接、循序递进和全面系统(de)教育内容体系. 四、感想不同(de)教育流派有不一样(de)教育目(de),就我个人而言,我是比较赞成“教育(de)目(de)就在于生命持续不断地成长”这个观点(de),因为从生命(de)全面发展(de)角度看,人(de)未完成(de)自然生命和人(de)精神文化生命都呼唤着教育,教育是人(de)生命需要,教育(de)根本使命是促进人(de)生命全面发展.然而,在现今(de)教育却有着一个致命伤:忽视生命.“现代教育已经陷入了功利主义,这是可悲(de)事情.这种风气带来了两个弊病:一是学问成了政治和经济(de)工具,失掉了本身应有(de)主动性,因而也失去了尊严性;另一个是认为惟有实利(de)知识和技术才有价值,所以做这种学问(de)人都成了知识和技术(de)奴隶,由此产生(de)结果是人类尊严(de)丧失.”也因此,教育要回归生命(de)本质,而这是教育(de)根本出路.生命化教育与生命教育(de)提出正是对上述(de)问题提出解决方法,两者虽然有所不同,但其最终目(de)却是一致(de),为了生命(de)更好(de)发展.教育需要生命在场,生命要融入教育,只有当两者以完美(de)比例结合在一起时,教育将真正绽放其光芒生命也将因此而璀璨.。

三生教育来了

三生教育来了

“三生教育”来了云南省会泽县金钟二中陈发宽“一件出乎人们意料的事情在我们云南发生了,她不但对中国教育发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也许对世界教育发展也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这是2010年3月1日省教育厅罗崇敏厅长在云南省“三生教育”研究会成立大会上说的第一句话。

这件“出乎人们意料的事情”就是“三生教育”。

至此,由云南省教育厅首先发起的“三生教育”取得了重大成果,“三生教育”必将像春风一般吹遍神州大地,成为造福全中国甚至全人类的重大教育举措。

我有幸比较全面地参加了“三生教育”的培训推广与具体实施,参加了一些颇有收获的培训活动,对此有较为深入的理解与领悟,姑且作一点浅见。

一、“三生教育”的内涵意义“三生教育”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的简称,最初由云南省2008年2月的省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全面地进行谋划、策划、规划、计划是在汶川地震后,正式实施是从2008年8开始的,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试点,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与积极效果,于是从2009年秋起全省铺开,经过近三年的大力推广与实施,学校、单位、家庭普遍受益;这项事业已经在全国迅速传播,有13个省(市)开始使用云南的“三生教育”教材;而且已经引起国际教育组织和海外教育界友人的关注,纷纷到云南考察借鉴。

生命、生存和生活教育既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更切合中国教育发展实际。

“三生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使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实施生命、生存和生活教育的主旨是构建现代教育价值体系,引导和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幸福生活,最终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具体而言之,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

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等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在与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

核心素养与生命教育

核心素养与生命教育

四、生命教育的国内外发展
“生命教育”最早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 (J.D.Waiters)提出。1968年,美国知名作家、 演说家杰•唐纳•华特士出版了《生命教育:与孩 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战》一书。并在美国加州北部 创设了“阿南达学校”(Ananda School),以 实践其生命教育的思想。
身体、心理、 两性健康
人与自身
人与他人
人与自然
生涯发展
价值信仰
生死智慧23
安全与健康
养成与交往
价值与信仰
新生命教育教材的开发
教材形式呈现
小学1-3年级:绘 本故事
2004年12月,辽宁省制订了《中小学生命教育专项工作方案》,加 强预防艾滋病、远离“死亡游戏”、培养健康心理的建议。
2004年上海市出台了《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并于2005年实施。强调对青少年进行生命起源教育、性别教育、青 春期教育、心理卫生教育和生存就要。
200 5 年, 湖 南 省颁 布 了 《 中小 学 生 命 与健 康 教 育 指导 纲 要 (试 行)》,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青春期、毒品预防、法制、安 全、公共卫生、预防艾滋病、环境保护、性教育、国际理解教育。
生命的三个层次 肉身诞生—生命的自然事实——自然生命——生命长度;
交往关系—生命的社会事实——社会生命——生命宽度; 自我觉醒—生命的精神事实——精神生命——生命高度
自然生命之长 + 社会生命之宽 + 精神生命之高 = 立体的人。
人的成长,就像筑造一座金字塔般,以自然生命之长、社 会生命之宽为底座,底座越牢固越庞大,精神生命之高则 越可能坚不可摧,直至高耸云霄。生命最终的幸福完整, 是由生命的三重属性共同决定

生命教育读后感

生命教育读后感

生命教育读后感•相关推荐生命教育读后感(精选18篇)生命教育乃是一种全人教育,它涵盖了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和这一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既关乎人的生存与生活,也关乎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乎人的本性与价值。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生命教育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生命教育读后感篇1假期,我读了《生命教育》这本书,人生最宝贵的是什么?有人会说,是聪明与智慧,有人会说,是家财万贯,其实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

而在我们的生命中,有着特别的,丰富的情感。

哭,笑?既然你有着与别人不一样的感觉,那么,就应该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但是,哭与笑不同。

眼泪真的很奇怪,它会使人们拥有多种复杂的情绪,让人们难以揣摩与分辨。

幸福?痛苦?其实,眼泪也是一种幸福!哭泣不一定就是软弱、无能、可怜的表现;微笑也不一定就是快乐、开心、幸福的标志。

自己的心境只有自己最清楚,别人再怎样说,也不会代替自己。

所以,不要掩饰我们的情绪,想哭就哭,想笑就笑,难受就难受,开心就开心!流自己的泪,让别人说去吧!仔细想来,我已记不清自己有多久没有痛痛快快地哭过了。

不该哭,不能哭,也不敢哭,为了种种理由,我最多让眼泪在眼眶里打几转,然后让它们自然蒸发,我常问自己:“我还会哭吗?”哭,究竟是不是坏事?哭是情绪宣泄的重要方式,但大人们却总是说:哭,是无能的表现;哭,是心胸狭义的证明。

考试考砸了,不能哭,要寻找失败的原因,争取下回考好;生活中遇到困难,不能哭,生活不相信眼泪,只要努力,办法总是会有的;和同学相处中受了委屈,不能哭,不是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吗?可是,我想,哭不也是一种心情吗?既然高兴时能笑,为什么痛苦时不能哭呢?哭也是一种率真,哭,也是一种享受。

于是,我暗暗地告诉自己,想哭就哭吧!假如明天遇上可哭的事情,我一定要痛痛快快地哭一场。

哪怕哭得天崩地裂,哪怕哭得乾坤扭转。

让泪水冲去所有的忧伤,所有的委屈。

那时,自己的心情一定能会重新明朗起来的。

“学习‘三生教育’,健康成长成才”

“学习‘三生教育’,健康成长成才”

“学习…三生教育‟,健康成长成才”目的:通过本次主题班会,要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三生教育”的内涵、目的和意义,逐步认知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养成提高环境适应能力、生存能力、生活能力、创造能力和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的意识。

使同学们带着学习和磨练的厚礼,以一个更加成熟、饱满的生命姿态走向生活,不断完善自我,追求幸福生活。

一、开展“三生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三生教育”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具体任务和抓手,是云南省教育厅于去年2月19日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提出来,于2008年5月下旬制定下发了《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决定》等系列文件,并于8月13日组织召开了全省实施“三生教育”工作视频会议。

同时,从2008年秋季学期起在我省各高校、7所省属中专学校和16个州、市的78个县的中小学和幼儿园开展了实施“三生教育”试点工作。

所谓“三生教育”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

“三生教育”的内涵极其丰富、深刻,同时,“三生教育”又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教育工作地各个层次、各个环节。

其中,生命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生存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

生活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生活观念,确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和人类幸福生活。

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者之间互为条件、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生命教育是前提、是根本,生存教育是基础、是关键,生活教育是方向、是目标。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信息社会、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到来,以及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产生了深刻的、全方位的影响,高校大学生群体呈现出新的特点,学生来源、层次更加多样,价值观呈多元化趋势,面对日趋凸显的就业压力、学习和生活压力等,大学生身上多种矛盾并存,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新时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主题教学及其优化研究

新时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主题教学及其优化研究

新时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主题教学及其优化研究作者:张俊红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9年第14期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收到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其中生命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显示了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为了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我们要重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主题教学,优化其教学模式和手段,不断深化和发展生命教育。

关键词:新时期初中道德与法治生命教育主题教学优化研究引言在新时期社会改革和教育改革的双重要求下,加强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已经成为当代教育者的重要课题之一。

而道德与法治课程又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并突出生命教育势在必行。

为了更好的将生命教育渗透于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笔者展开了对生命教育主题教学的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实施的具体策略,以期与广大教育者共同进步。

一、新时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凸出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性格塑造的关键时期,他们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再加上他们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导致当代青少年具有强烈的个人意识和个性主张,他们向往自由和个性解放,为了培养他们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保证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当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或学习问题时,可以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得到纠正和解决,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引导学生正确开展学习活动的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而生命教育的融入能够促进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缓解他们学习的压力,从而为他们顺利开展学习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他们今后步入社会做了很好的铺垫。

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凸出生命教育是提高初中生综合素质的内在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立德树人 生命为基--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ppt课件

立德树人 生命为基--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ppt课件
办旨在以生命意识教育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 大型公益活动,将全社会对生命教育的关注推向 了一个高潮。
.
二、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
▪ 必要性: ▪ (1)自杀及其它暴力事件频发。 ▪ 相关资料显示,中国的自杀率已达十万分之二十三,大约
相当于美国的两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 家之一。国内的有关报道也指出,近几年来,自杀已成为 我国15-34岁青少年人群非正常死亡的首位死因,且自杀 的低龄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青少年已成为自杀的高发人 群之一。浙江的调查表明,13.3%的中小学生曾计划自杀, 4.2%考虑离家;上海市的调查表明,5.85%的孩子曾有 过自杀计划,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活着不如死了 好”的想法,其中曾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人数达到15.23 %。
▪ (6)生涯取向的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重要任务 之一就是为青少年提供生涯辅导服务,协助他们 选择准确的人生道路,学会自觉反省自己的人生 目标。生涯教育的目的在协助学生了解个人的特 质与工作世界,并期望个人能与工作世界做最佳 的结合,进而规划自己的人生。
.
我们开展生命教育持什么取向
▪ 我们提出生命教育主要是针对当代青少年 学生的道德观念发展的消极层面,比如享 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此 外,还针对青少年生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 困惑、意志脆弱、情绪失控等心理问题以 及校园伤害、意外事故等威胁青少年学生 身心健康的因素。它是伦理教育、社会教 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体,涉及生命与 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 价值、生命与关怀等教育主题。
▪ 英国的生命教育中心创始于1986年,主旨也在于防治药物 滥用,经由受过专业训练的教育工作者透过流动教室来倡 导。
▪ 在亚洲,日本于1989年修订的新《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 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的 目标。近年日本流行的“余裕教育”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 内容之一。“余裕教育”的口号就是“热爱生命,选择坚 强”,是针对现在日本青少年的脆弱心理和青少年自杀事 件而提出的。

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思考

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思考

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思考文章**新基础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是直麵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1]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是教育的原点和归宿,只有生命才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根本,离开生命,教育便无从谈起。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看到,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学校教育应该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为提升公民素养、提高社会精神文明程度作出更大贡献。

班级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基层组织,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教育价值日益突出。

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如何求知、如何做事、如何共处、如何做人,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精神生命质量。

因此,从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出发,班主任工作应该与时俱进,在生命教育中凸显出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班主任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绩,更不能囿于原有的教育方法,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班级工作中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状况,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不断提升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生命质量,积极用生命教育理念构建班主任工作的新模式。

一、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中指出“班级是学生实现成长和社会化的重要基地,提高学生班级生活质量和建设班集体是学校工作的重要任务”。

[2]明确提出要改变传统的班级工作模式,“把班级还给学生”;[3]新一轮课程改革同样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口号,要求学校要积极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

我想既然教育是以人为物件的社会化活动,那幺无论是教育目的还是教育过程,就都应该把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不能把学生简单地当作工具,当作“人力”来培养,也就是说,教育应该充满人道、人性的光辉,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发挥育人的功能,才能让每个学生获得自主、全面、和谐、生动的发展,从而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因此,在班级活动中,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已经成为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新要求和新任务。

生命教育在于唤醒人的生命意识

生命教育在于唤醒人的生命意识
面对这种情况, 我们的教育似乎并 没有引导学生去认识生命的尊严、理解 生命的价值, 培养出来的人仅仅学会了 一些知识, 掌握了一些技能, 却不能思考 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以及人之为人 的尊严, 丢失了应有的人文精神, 同时也
失 去 了 人 生 的 乐 趣 。学 生 的 情 感 、心 灵 和 个性受到忽视, 甚至被压抑, 学生知识的 增长以情感的麻木和冷漠为代价, 最终 导致了学生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怀疑与 幻灭。人类生存环境的巨大变化及物质 生活的改善, 带来的却是心灵的空虚和 对生命诉求的漠视。人类的物质生命不 断得到改善和延长, 而以生命内涵为核 心 的 精 神 家 园 却 被 现 代 人 抛 弃 了 。为 此 , 我们必须反思我们的教育, 使教育重新 承担起拯救生命、唤醒生命意识的责任 和使命, 这就是时代急需的生命教育。
生命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 生命信仰的 重建是青少年生命教育至关重要的一 环。这既是生命存在的前提, 也是生命教 育的最高追求。为此, 要引导他们树立远 大的人生理想, 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并 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必然遇到和必须解 决的人生课题, 使他们初步掌握判断人 生观、世界观方面是非美丑的标准, 并以 此去衡量各种客观事物, 指导自己的行 动。
生命教育在最高层次上, 就是要教 人超越自我、超越功利和世俗, 达到与自 身 、与 他 人 、与 社 会 、与 自 然 的 和 谐 境 界 。 一 个 只 有 把 自 己 的 命 运 同 他 人 、社 会 、人 类的命运联系起来的人, 才会真正找到 生命价值的根本。一个人只有在关心他 人 、服 务 社 会 、为 改 善 人 类 的 命 运 而 努 力 的过程中, 才能真正体验生命的丰满和 心灵的充实。这既是自我价值实现的保 证, 也是对社会、对人类的贡献。法国大 文 学 家 雨 果 曾 经 说 过“: 人 有 了 物 质 才 能生存, 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动物 生存, 而人则生活。”生存只是为了维持 和延续生命, 美好的生活才能使生命之 光得以展现和再造。生命教育的目标, 基 础层面是教人珍爱生命, 学会保护生命, 更高的层次则在于教人体悟人生的意 义, 追求人生的理想。只有实现了这一目 标, 才能使生物学层面上的个体生命真 正转化为文化学层面上的独立的、有尊 严的、自由的价值主体, 即成为大写的 “ 人”。否则, 缺失生命的意义, 人只能混 同动物, 苟且偷生。只有体悟生命意义的 人, 才会真正地热爱生命, 珍惜生命, 体 验生命之美好, 也才能坦然地面对生命 的困境, 在与困难的斗争中, 活出人生的 滋味和精彩。

生命教育的理念和实施-PPT文档资料

生命教育的理念和实施-PPT文档资料

4、“以人为本”社会呼唤和生命教育 自身价值的所在
生命教育是教育“以人为本”的重要表现:教 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并以提高生命力价值为目的 的神圣事业,教育理应关怀人的生命及其价值, 关注人性之完善,关注生命意义的提升。 生命教育自身的价值。国外和台湾的实践已经 证明,生命教育不仅在消极方面可以避免自我 伤害或自杀行为的发生;而且在积极方面可以 使受教育者尊重生命、肯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并达成自我实现及关怀人类的目标。同时,生 命教育也有助于揭
生命教育的理念与实施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冯 建 军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壹、引言:生命教育日益突起
美国的杰· 唐纳· 华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生命 教育的思想,并在加州创建阿南达学校,实践 生命教育思想;澳洲于1979年成立了“生命教 育中心”(life educational center),明确提出 “生命教育”的概念;日本1989年所修改的新 《教学大纲》中针对青少年自杀、污辱、杀人、 破坏自然环境、浪费等日益严重的现实,提出 “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观 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标。
自杀者从中小学生到大学生、博士生
2000年春新学期开学仅10天,江苏某市便有3名中学生 自杀。 2019年11月20日,新疆某中学三年级4名女生因为期中 考试成绩排在年级后面,害怕家长责骂,在学校开完 家长会后的当天下午相约喝老鼠药自杀,其中两名因 抢救无效而死亡。 2019年夏天,贵州5位小学生集体自杀,原因是其中一 位因“父亲没买生日礼物”而认为“爸妈对我不好”, 到她家玩的4位小朋友也联想到自己平时被父母打骂的 经历,于是这5个11岁~13岁的小女孩一致决定吃安眠 药以一死了之,所幸被及时发现。 2019年10月11日 全国著名中学启东中学学生跳楼自杀

教育只有一个真谛:使人成为“人”

教育只有一个真谛:使人成为“人”

教育只有一个真谛:使人成为“人”作者:暂无来源:《教育家》 2016年第41期文本刊记者王玲玲编辑张小彩从主体教育到生命教育再到如今的公民教育研究,关注“人”的发展,使教育成为为了“人”的事业,是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冯建军教授开展教育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他看来,真正的教育是人的教育,是使一个人不断地成为“人”的实践活动。

纵观冯建军教授这些年的研究,无论是主体教育对学生主体性的弘扬,还是生命化教育对儿童生命的尊重,他都批评现实教育对人的变化,极力勾画一副理想的教育图景。

面对是否过于理想化的质疑,冯建军掷地有声地说道:“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理想,是一种必要的乌托邦。

正因为有这样的教育理想,才能使教育去改变这个社会,引导社会的变革与发展,而不仅仅是适应这个社会,成为维护既定社会的工具。

”从作为工具的教育到真正面向人的教育记者:您曾在《对高校十年扩张之路的反思》一文中提出,教育不是政治工具,也不是经济工具,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急救车”。

您认为,教育改革只能从教育自身出发,为了教育。

按照这个评判标准,您如何看待这些年我们走过的教育改革之路?冯建军:我国的高校扩招是1999年开始的,是针对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所采取的急救措施。

高校急剧扩招,主要是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发展拉动内需的需要,并不是出于教育自身发展需要的考虑。

从教育自身出发,我反对不按照教育自身的发现需要,不按照教育的发展规律,盲目扩招。

但我并不反对“教育先行”,教育应该适度地超前发展。

值得肯定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经历了两次教育转型之后,教育已经从政治工具、经济工具属性逐步回归到“人本化”的属性上来。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应该说,“育人为本”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自觉转型的方向所在。

不过,虽然国家提出育人是教育的根本,但是在人们思维中更多的还是教育为经济服务的影子。

比如,我们通常提到的“ 科教兴国”“ 科教兴省”,实际上还是把教育作为一种经济或社会发展工具来对待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第6期(总第413期)No.6,2014 General,No.413在倡导“育人为本”的今天,我们需要认真思考道德教育该怎样对待生命,生命教育该怎样对待道德,如何把握道德教育与生命教育之间的关系,建构一种有道德的生命教育。

这对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生命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逻辑层面:道德寓于生命之中认识道德与生命的关系,需要从人的生命特性和存在方式入手。

(一)人之生命的双重性需要道德“人是什么”,这是无数哲学家都在探讨的问题。

就其认识思路而言,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物的方式认识人,把人“物化”,归结为动物,如会思考的动物、文化的动物、政治的动物等。

一类是以神的方式认识人,把人“神圣化”,从神性理解人性,把人性归结为超个体的、非生命的精神存在,如绝对理念、虚无、意志等。

马克思指出:“人的根本就在于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质”[1],从而提出了有别于上述两种论断的“以人的方式认识人”的新思路。

以人的方式认识人,人不是动物,但具有动物的生命存在;人不是神,但具有神的超越性。

“人是人”,在于人自身是双重化了的生命,是(自然)生命与超(自然)生命的统一。

有学者指出:“人之特殊就‘特’在,人虽来自于物,却能超越于一切物之上,人是生命的存在,却又超越了生命的局限。

人就是这样一种仿佛来自两个世界、生活在两个天地,既近于野兽而又类于天使,身上充满了‘二律背反’式矛盾,既‘是其所是’而同时又‘是其所不是’的那种存在。

”[2]人之生命这种“二走向道德的生命教育*冯建军[摘要]道德是人的双重生命和双重存在方式的需要,它寓于生命之中。

但在现实中,却存在着道德教育与生命教育分离的现象,表现为道德教育的“去生命化”和生命教育的“去道德化”。

生命教育是生命整全的教育,因此,它必须超越生命与道德的对立和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割裂,以生命教育整合道德教育,将道德教育融入生命教育之中,建构道德的生命教育。

道德的生命教育,基于生命发展的需要,以道德的内容和手段,引导生命的发展,提升生命的意义,实现丰盈人生。

[关键词]道德;生命;生命教育;道德教育;道德的生命教育[作者简介]冯建军,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教授,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南京210097)——————————*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我国教育哲学学科发展的世纪反思与人学建构”(项目编号:BAA1200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律背反”式的存在形态,是其他一切存在物都不具备的。

只有从生命本性上把人与其他存在物区别开来,才能真正地认识“人”,把人作为“人”。

以人的方式看待人,人是双重生命的统一体。

首先是作为自然的生命体,有着和动物一样新陈代谢的自然生命。

但人在根本上又不同于动物,“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

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

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

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

[3]动物只有单一的自然生命,表现为本能;人则有动物所不具备的超自然生命,表现为一种意识和精神。

后者恰是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人之为人特有的属性。

人不是物,不是神,而是“人”,就是因为自然生命和超自然生命共同构成人独特的生命。

道德属于人的超自然生命存在。

但生命是完整的,不可分离的,自然生命是道德的物质基础,没有脱离物质存在的精神,也没有脱离自然生命的道德。

马克思主义对于物质与意识关系的认识表明,意识是不能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它是物质的特殊属性。

人脑是意识的器官,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功能。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认知神经科学开始探讨道德的脑机制,虽然研究指出人脑中并不存在一个独立区域专门负责管理有关道德的一切事务,但道德批判、道德推理等的确有着脑的机制。

在各种实验数据基础上,研究人员纷纷提出了道德神经机制的整合理论。

如Haidt的社会直觉模型认为,当人类进行道德判断时,诸如腹内侧前额叶、杏仁核、脑岛等情绪相关脑区起着关键性作用。

[4]脑是道德加工的器官,但只有脑还不能产生道德。

脑仅相当于机器,还需要有原料。

道德的原料不是先验的,而是人从事社会实践、社会交往的产物。

因此,道德是包括社会实践在内的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道德离不开自然生命,自然生命本身也需要道德,道德是自然生命的调节器。

当人作为自然人时,其行为受自然本能的驱使,无所谓道德和善恶。

但人不仅仅是自然人,具有自然生命;道德作为精神生命,还具有超越性,有着对善与美的自觉追求。

“道德本于生命而又高于生命”。

[5]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对此是一个很好的阐释。

他把人格分为三个层次。

最低层的本我(id)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动物性本能冲动,按照“快乐原则”行事,盲目追求欲望的满足。

中间一层是自我(ego),是从本我分化出来受现实制约的一部分,按照“现实原则”行动。

最上一层是超我(superego),即能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理想化的我。

超我以道德良心自居,来限制、压抑本我的冲动,按照“至善原则”活动。

如果没有自我对本我的现实制约,没有超我对本我的道德引导,本我的放任自流,就会使人变成道德的恶魔,沦为动物。

道德虽然离不开自然生命,调节着自然生命,但本质上道德不属于自然生命,它作为人的一种意识和精神存在,属于超生命的生命。

虽然有学者认为动物界也存在道德,但人的道德至少是有意识、自觉的,如同弗洛伊德所说的超我对本我的自觉调节。

人的生命的双重性,自然生命提供了超生命的物质基础,超生命提供了自然生命的基本依凭和价值向度。

道德基于自然生命,但它属于超生命的生命,是对人生意义和美善生活的筹划与追求。

道德不仅基于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具有世俗性,而且更具有超越世俗的高尚性,它是生命的自我完善,是生命的至高境界。

生命是道德的“根系”,道德是生命的“花朵”。

没有道德的生命是无意义的生命;没有生命的道德是非“人”的道德。

(二)人之生命的双重存在方式需要道德就存在方式而言,人,一方面是个体的存在,另一方面是社会的存在,两个方面不可分离,共同构成了人生命存在方式的二重性。

就个体存在而言,“如果我生在一个孤岛上,孑然一身,我的生活中就没有什么罪恶和道德了。

我在那里既不能表现为道德,也不能表现为罪恶。

”[6]但现实中,孤立的人并不存在,如同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7]人生活在社会中,就是生活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

道德是人的生命构成,但人并不先天拥有道德。

人性中的德性只是为人的道德行为奠定了基础。

人与人的道德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之中。

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合作,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不需要道德,也不会产生道德。

道德是人的生命构成,就在于超生命中社会生命的存在。

本我因为在社会中生活,才受到自我的限制。

没有社会生活,本我永远遵循本能的“快乐原则”。

人的道德需要根置于生命存在的二重性。

人是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特殊个体,其特殊性就在于每个人都面临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且是无法逃避的关系。

每个作为自我的人,为了维持自我的生存与发展,满足自我的需要,都会争取自己的利益。

霍布斯所说的“人对人是豺狼”就是这种单子式个人关系的写照。

人们为了能够共同生活下去,就不能在这种自然状态下无序发展,需要规则来约束彼此的行为,订立共同的契约。

如果人们在相互交往中,不能订立这些契约,人类生活就无法延续,终究与虎、狮等动物一样,弱肉强食。

道德产生于人与人之间共同的生活与交往,产生于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协调。

人类的社会生活,人之持续生存和发展,都必须以道德来调节和维系。

没有道德,没有共同的生活规则,也就没有人类的社会存在。

道德是恰当地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要求,也是人与人之间共同生活的规范。

一个人不可能脱离社会,但可能在社会中不遵守共同规范,只追求一己私利和欲望的满足。

但这样的人,会受到社会和他人的谴责、惩罚,导致与他人关系的对立,无法从他人那里获得关怀,无法满足生命的社会性需要。

这样的人,可能一时存在,但不会长久存在。

因为人作为社会性存在,需要在与他人的关系中获得满足,获得愉悦。

如果一个人生活在与他人对立、受他人谴责的环境中,无法从他人那里、从共同体之中获得赞许和满足,也无法获得一种幸福生活。

没有道德的人,在社会上无法立足,更谈不上实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人生命的双重性及其双重存在方式决定了:“道德既是一种调节社会关系的特殊手段,同时,道德又是人实现自身统一、精神完善的一种特殊方式,使人不断形成、完善德性,从而获得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8]作为一种调节社会关系的手段,体现了道德的世俗性和功利性;作为实现生命自我发展和完善的特殊方式,体现着道德的超越性。

但即便是道德的超越性,也脱离不了道德的社会基础的制约。

因此,道德是人的存在方式,它既是人现实的存在方式,也是人超越的存在方式。

二、现实层面:道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隔离从逻辑上说,生命是道德的母体,道德是生命的内核,道德(A)和生命(B)两个概念之间应该是“真包含于”的关系,即A⊂B。

但在有些教育活动中,存在着道德与生命相互隔离的现象,或为两个隔离的概念,这不仅表现在道德教育与生命教育是各自独立的,而且表现在道德教育与生命教育相互销蚀,形成了道德教育的“去生命化”和生命教育的“去道德化”,从而背离了道德与生命的内在逻辑。

(一)道德教育“去生命”化在正常情况下,道德与生命是一致的。

但在非正常的情况下,道德与生命会发生冲突,此时,就存在“道德优先”抑或“生命优先”的选择。

我国儒家伦理持道德优先的倾向,即孟子所说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在生命与道德发生冲突时,儒家的选择是“舍生取义”,道德优先于生命。

这里的生命是指自然生命。

人为追求道德的崇高和灵魂的伟大,不惜牺牲肉体生命。

在我国,以牺牲生命换取道德的崇高,已经成为儒家的一种道德文化。

西方也同样如此。

柏拉图把灵魂与身体对立起来,对灵魂来说,身体是它牢不可破的枷锁,身体的死亡,使得灵魂的枷锁被打开,灵魂得以解放,才能自由自在。

中世纪的禁欲主义,把身体置于伦理道德的压制之下,克己、苦行、冥想、独身成为道德控制身体的手段,清心寡欲成为道德的至高境界。

可见,中西方的传统道德文化中,都存在“去生命化”的倾向。

生命与道德发生冲突时,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生取义”、现代社会的“道德先于生命”的价值,是一个普遍性的道德原则,还是一个条件性的道德原则?如果说英雄的道德以牺牲生命为代价,那么道德就不是呵护生命,而成为生命的杀手。

道德教育不是教人活得有滋味、有意义,而是死得有价值、有其所。

道德寓于生命,是生命意义的升华。

升华的生命,是为了实现人生的意义,活得更自由、更幸福、更美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