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 药补不如食补 ,这话对吗?
药补不如食补
龙源期刊网 药补不如食补作者:储敏来源:《保健与生活》2011年第06期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
美国健康网站刊文指出,只要选得对,即使是我们平日所吃的普通食物,也能够让你从头补到脚。
头发:牛奶、南瓜子养发防脱发。
想拥有健康浓密的秀发,必须摄入足够的蛋白质。
一杯牛奶提供的蛋白质约7克,每天喝两杯牛奶可满足人体需要。
此外,纽约皮肤学副教授弗兰西斯卡·福斯克认为,每天吃一把南瓜子,可补足一天所需的锌,减少脱发。
大脑:圆白菜健脑、抗抑郁。
研究显示,每天吃两道甘蓝类蔬菜,如圆白菜,认知功能的下降速度可减慢40%。
金枪鱼富含ω-3脂肪酸,有助于改善大脑功能,消除抑郁。
皮肤:西红柿防晒保湿。
西红柿富含番茄红素,可降低紫外线的伤害、减少皱纹,烹调后食用效果更佳。
亚麻子油含ω-3脂肪酸,有保湿功效,让肌肤更有光彩。
眼睛:鸡蛋防白内障,胡萝卜防眼干。
白内障、黄斑变性是导致失明的两大病症,蛋黄中的类胡萝卜素能有效对抗这两种疾病。
每天吃一个鸡蛋即可。
橘黄色的蔬菜,如胡萝卜、南瓜等都富含β-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能预防干眼症。
鼻子:葵花子预防鼻炎。
葵花子富含的维生素E能够改善鼻过敏症状。
每天吃一把葵花子能补充一天所需维生素E总量的90%。
嘴唇:核桃滋润补水。
想拥有水润不干燥的嘴唇,身体需要不断形成新的皮肤细胞,ω-3脂肪酸有助于调节新陈代谢。
核桃富含ω-3脂肪酸,每天吃几个核桃,就可以达到润唇的效果。
牙齿:芒果、猕猴桃、虾保护牙龈。
芒果和猕猴桃这两种热带水果富含牙龈健康的守护者——维生素c。
研究人员发现,每天吃1个猕猴桃,可使患口腔癌的风险降低50%。
如果有牙周疾病,体内细胞因子会增加,使你饱受牙痛与牙出血的折磨。
研究发现,维生素D能够抑制细胞因子的生成。
90克的虾就能够补充每日所需维生素D的65%。
因此经常吃点虾可以缓解牙痛、牙出血。
指甲:牛肉防指甲断裂。
缺铁会导致体力下降,指甲易断。
研究显示,女性普遍缺铁。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
龙源期刊网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作者:张研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7年第12期这句顺口溜提出补气养生的观点,它意思是说通过食物或药物来进补,还不如直接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状况,通过补气来调理脏器、强身健体。
在中医学的治疗中,补气是最常出现的一个词,那么这个气究竟是什么呢?气在中医的概念里是个比较难描述的定义。
广义上说,气囊括了所有中医学中的概念,大概分为经络之气、脏腑之气、天地之气、疫疠之气、六淫邪气、水谷之气、元气、清气、宗气、寒热温凉四气、水气、正气等,包括有形或无形的。
《易经》中有非常著名的八个字“天地氤氲万物化醇”,它指出了气是指天地间的本源,正是混沌时期的原始之气形成了人体,因此气是构成人的最早的基本元素。
狭义上说的“百病生于气”的气,指的就是根据气的充盈状态和运行状态而形成的几种常见问题:气不足、气有余、气不畅等。
补气也就是补人体的先天之源,是中医治疗气虚证的方法,又称益气。
小顺口溜,大学问在中医学的养生观点中,气养生十分重要,那么,“气”究竟是什么,它有哪些作用呢?气是什么在中医学的理论中,气是指人体的元气,它是推动血液流动的动力。
因此人的一切生理功能,都是靠气的作用来推动的,如果没有了气,血液就不能正常地流动,五脏六腑就不能正常地运行,机体的代谢就会停止,而肢体的活动功能也会随之消失。
可以说,如果气充足,则人体健康长寿;相反,若是气虚,则人体体质较弱,容易罹患各种疾病。
补气就是补健康气是推动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如果气虚就会出现体弱多病的情况。
可以说,很多疾病追究到根源上都与气虚有关。
因此,如果可以补充元气,就等于保证机体各项机能可以正常运行,也就是等于健康可以得到恢复。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汤补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汤补凡是药物都有偏性,以偏纠偏来治疗疾病。
药物的偏性会损伤身体,所谓“是药三分毒”。
而食物药性平和,食补对人体不会有损伤。
食补最好的方法是“汤补”,营养在汤中,不同的人喝不同的汤,所以民间有“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汤补”的说法。
其中含有大量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以及铁、磷等微量元素的乌骨鸡汤,在滋补汤类中更是汤中之首。
那么,乌骨鸡汤的滋补效果究竟有哪些呢?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乌骨鸡,有白毛乌骨者,黑毛乌骨者、斑毛乌骨者,有骨肉皆乌者、肉白乌骨者;但观鸡舌黑者,则骨肉俱乌、入药更良。
……乌骨鸡气味甘、平、无毒,补虚劳羸弱,治消渴,中恶,益产妇,治女人崩中带下虚损诸病,大人小儿下痢噤口。
”明代缪希雍在《神农本草经疏》中指出:“乌骨鸡补血益阴,则虚劳赢弱可除,阴回热去,则津液自生,渴自止矣。
阴平阳秘,表里固密,邪恶之气不得入。
心腹和而痛自止。
益阴,则冲、任、带三脉俱旺,故能除崩中带下一切虚损诸疾也。
”2015年,全国中医理论整理研究会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临床药膳食疗学》,把“雪峰乌骨鸡”收入其中并向全社会推广。
该书在“三十二、雪峰乌骨鸡”篇中明确指出:“雪峰乌骨鸡在当地素被人们称为‘药鸡’,以乌鸡配药蒸吃,可以益气补血、滋阴养肾,是病后体虚、妇女产后的滋补佳品,也可以辅助治疗头痛、肾虚及妇科疾病。
……可调节人体代谢及内分泌,增加人体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具有抗疲劳、调节生理、增强免疫力、提高耐缺氧等功效。
”并特别注明“生产厂:湖南洪江嵩云禽业有限公司”。
雪峰乌骨鸡是“药食同源”鸡种,具有“皮、肉、骨、喙、脚”五乌特征,体型中等,体质结实,肉质细嫩,胆固醇含量低,蛋白质和硒含量高,富含天门冬氨酸、谷氨酸、赖氨酸等九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硒、锌、铜、铁等微量元素,被人们尊称为“药鸡”,具有益气补血、滋阴养肾、增强免疫力等效果,是美容驻颜、病后体虚、孕期产后的滋补佳品。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中医常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意思是说用食物来补,还不如首先增加脏器的消化和吸收功能,所以补气是治本,是任何药物和营养品都不能代替的。
中医里经常会提到“气”这个概念。
比如,你去看中医,医生会告诉你,“气虚”或者“气血双亏”。
血,这个概念我们很好理解,因它看得见,摸得着,惟独这“气”,却是很难理解。
那什么是气呢,气虚会有哪些表现,该如何进行气补呢?气是人体运行的动力打个比方,生活中人的财富主要有两个方面,即现金和储蓄。
现金就是人体的“气”,是生活中随时要用的;储蓄就是“精”,现金有余就存入变成储蓄,现金不足就提出储蓄来用。
可以说,气是人体运行的动力。
中医常说一个人“气虚”,其实就是现金不足了。
补气就是给人现金。
但是俗话说“救急不救穷”,所以,气虚不能长期单纯地补气(即给现金),更要激发身体自身的机能,也就是自己要去挣钱。
怎么挣钱呢?就是把饮食的能量能够存在身体里。
饮食入于体内而化为“精”,也就是所谓“肾精”。
“精”足了,储蓄多了,现金才能有稳定的基础。
在身体的财富观念中,储蓄比现金重要,而且终生都是第一原则。
所以,一个人要想“气”足,必定是“精”首先充足,之后,“精”有余才变现成“气”。
故中医学认为“精能化气,气能生精”。
气在生命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死亡和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气的盛衰、运动变化有关。
《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
”气虚的人有哪些表现您看过气球没气的时候是什么状态吗?对,发蔫了,表面产生了很多的褶皱。
气虚的人也是如此,手指肚通常是瘪的,并有褶皱。
而正常人的手指肚很饱满红润。
另外气虚的人还有一个表现,就是说话声音小,不洪亮,接不上气来。
对身体而言,气虚比血虚还亏的严重。
人体的气是从何而来对于我们身体来讲,这个气,首先来自于我们的呼吸,来自于我们吸入身体里的氧气。
如果把我们的身体比作一辆汽车,那汽油就相当于我们身体中的血液,而空气就相当于我们的呼吸进来的氧气。
老中医: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觉补
肾为人体先天之本,人的生长发育直至衰老都与肾密切相关。
因此,善养生者一年四季无不从养肾入手。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觉补。
人体气血的生化、肾精的保养,都需要充足睡眠来保障。
肾精化肾气,肾气通于脑气,只有肾精充足,脑力才能充沛,智力才不会衰退。
过分熬夜、过度疲劳、睡眠不足的人,白天往往昏昏欲睡、反应减慢。
中医认为,超过夜半子时不睡觉更易耗伤肾气,长期下来将严重影响肾脏的功能,严重者甚至引起肾衰竭。
因此,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最有利于肾精的养护。
什么叫好的作息?中医讲究“天人相应”。
自然界的阳气在秋季开始收敛、沉降,人体也要顺时养阴,避免过度耗散阳气。
一般来说,秋季以晚9点至10点入睡,早晨5点至6点起床比较适宜。
临床观察发现,秋季适当早起可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对预防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的发作有一定意义。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做到安然入睡,不少人或多或少都受到失眠的影响。
秋季失眠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给予饮食、作息上的调理。
心肾不交型失眠。
秋季容易诱发焦虑、抑郁等精神和情绪问题,导致心肾不交,即心与肾的生理协调失常,从而引发失眠。
这类人大多存在思虑过度、情绪抑郁的问题,伴随心烦失眠、眩晕、耳鸣等症状。
另外,久病虚弱者也容易出现心肾不交型失眠。
养护好肾脏,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失眠。
中医认为,莲子性平味甘、涩,入心、脾、肾经,常食莲子粥可补益心气,健脾止泻,补肾固精,改善失眠。
其次,百合、酸枣仁、山药也非常适合这类人群。
营气不足型失眠。
这类人常常睡眠不安,通宵似睡非睡,容易做噩梦,白天精神不振,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可伴心慌等症状。
在治疗上,主要以益精养血安神为主,饮食上多吃一些补血的东西,如红枣枸杞粥、龙眼粥,芝麻核桃羹。
心肝火旺型失眠。
生活中难免会有心烦意乱的事情发生,导致人彻夜不眠,兼有头胀、目赤、口干苦、心烦易急躁、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等症。
治疗原则主要是清热泻火安神,饮食上可选择莲藕雪梨羹,芹菜汁、金银花茶;针灸治疗可取神门(腕横纹靠近小拇指一侧的凹陷处)、三阴交(内踝尖直向上四横指处)以及背部脊柱两侧各个俞穴。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水补2010-11-9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水补古人云:“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水补。
”现在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我们了解到水在人体内不单纯起载体作用,还参与人体蛋白质、多糖、DNA等生物大分子结构作用,共同完成人体物质代谢、能量代谢、信息代谢等生理功能。
当饮入劣质水时,它的负面信息带入生物大分子,使其结构及代谢发生障碍,从而引发出不少代谢疾病。
水有保健、免疫、助消化、激活酶等生理功能。
只有经常饮优质水,才能调动、激活整体生命物质的生理活性功能。
我们的血管本来是畅通的,因为现代人的饮食结构不合理,造成体内多余的脂类、糖类不能正常的代谢,使体内血液中的甘油三脂含量过高,造成血脂,同时多余的胆固醇会在血管内壁存积,使血管通径变窄,自然会导致血压升高。
再有一点,我们的血管是通过血液吸取营养,时间久了就会造成血管的硬化和脆化,也就是血管的硬化,当病人的情绪一旦受到波动,血液的流动量就会加快,很容易冲破血管,造成溢血。
这也是系列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原因。
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将两个玻璃杯中滴入同样多的食用油,一个注入由蓝特尔活化水机生产的高能量活化水,另一个注入自来水,大家都知道油是不能溶入水的,我们看到装有自来水的杯子中水和油是分开的,而另一个装有蓝特尔v 高能量活化水的杯子中的部分油已经被乳化了。
如果我们经常饮用这种弱碱性高能量活化水,当水被吸收到血液中,流动在血管里,由于小分子水的超强渗透力和溶解力,脂类就会慢慢被乳化,随粪便排除,从而使血管便得柔软、通透性增强,氧份也随水源源不断的送到人体内,所以对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与酒和碳酸饮料一样,烟对人体的危害极大。
常抽烟的人容易引起酸中毒,抽烟量特别大的人不但手指被熏得焦黄,面部也会失去红润变成焦黄色,气管内也会像烟袋咀一样沾满焦油。
我们在塑料瓶内装上弱碱性水,滴两滴PH值试剂,可以看到瓶内的水呈弱碱性的兰色,我们再吸口烟,将烟吐进瓶内盖上瓶盖加以摇晃,我们可以看到瓶子里面的水马上转变成为黄色,可以证明烟属于酸性很强的物质。
药的谚语_精品范文
药的谚语范文1:药补不如食补药是一种治疗疾病的工具,但并不是所有问题都可以通过吃药解决。
我们常说“药补不如食补”,也就是说,食物摄入是身体健康的关键所在。
人体需要各种各样的营养物质来保持健康,食物是摄取这些营养的主要来源。
药物只能提供短期的疗效,而长期的健康需要靠食物的维护。
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地选择健康的食物来保持身体健康。
当然,药物也是有必要的,比如说在紧急情况下,药物可以快速缓解疼痛和症状。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长期依赖药物来维持健康。
总之,药补不如食补,我们应该注重饮食,选择健康的食物,尽量避免药物的危害。
写作重点:说明药物对于健康的局限性,并强调饮食的重要性。
用词分析:文章用词简单明了,突出重点,使文章思路清晰明了。
范文2:药到病除“药到病除”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祈求。
它意味着,只要吃了药,疾病就能被治愈。
然而,这只是一种被许多人认为是“可靠”的方法,而并非总是适用于所有情况。
虽然药物可以治疗很多疾病,但并不是所有疾病都可以通过药物治疗。
有些疾病需要手术或其他治疗方式,有些疾病则需要长期的康复训练。
同时,药物也会产生副作用,使病情更加严重。
另一方面,药物的治疗还需要正确的用量和用法。
如果使用不当,或者过量使用药物,也会对健康产生影响。
因此,在使用药物治疗疾病前,我们需要了解疾病的性质与治疗方式,并遵循医生的建议和处方。
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饮食健康,适当运动,保持乐观的心态,才能更好地保障健康。
写作重点:强调药物治疗的限制,突出正确用药的重要性。
用词分析:文章用词准确,突出重点,使文章逻辑清晰、连贯。
有人说“药补不如食补”,这话对吗
有人说“药补不如食补”,这话对吗
补益身体,可通过药物和食物两个途径,前者称“药补”,后者称“食补”。
那么,到底是“药补”好,还是“食补”好呢?有人说,“药补不如食补”。
这个观点带有很大程度的片面性,两种补益方法各有自己适用的对象及时机,很难绝对分出优劣。
一般而言,食补可理解为食养,即是根据体虚的具体情况,运用食物来补养、调养身体,达到扶助正气、防老抗衰的一种方法;药补则是当身体已明显出现气、血、阴、阳方面的不足,依靠食物已不能纠正其亏损,必须运用药物,以补偏救弊,却病壮体的一种方法。
前者力弱效慢,后者力强效速。
临床上,若体虚不甚,或正气受伤不能速复,即应采用食补,偶补于食,细雨润物,缓缓图之;若体虚明显,或正气急需复原,则应采用药补,以求速效,如《金要方・食治篇》说:“为医者当洞察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金代名医张从正也指出:“养生不论食补,治疗当考药攻。
”进补之人,必须好好掌握食补与药补的适应范围及时机,否则,该用药补而用食补,则显效缓慢,延误病情;该用食补而用药补,有如拔苗助长,操之过急,则可能反会出现副反应。
不必拘泥于“药补不如食补”或者相反的提法。
其实药补也好,食补也好,都是补益身体抗衰防老的方法,不少食用植物和动物,如莲只、赤小豆、苡米、木耳、红枣、乌龟、穿山甲等,同时也可药用,即所谓“药食同源”。
因此,药补与食补实际上可合理安排,互相配合,协同作用,增强疗效,不可将二者严格分开,加以对立。
中医食疗--为什么说“药补不如食补”
为什么说“药补不如食补”中国有句俗话:“人吃五谷杂粮,哪能不生病”。
当面对生活中的小病时,哪怕只是上火嗓子疼,有些人就会首先想到“吃药”、我国传统的中草药,它们所具有的补气、补血、滋阴、壮阳、安神等补益功效对于人体的保健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因此,一些缺乏正确中药知识的人,甚至将吃中药作为家常便饭一样。
虽然中药的补益作用非常显著,且确实能够起到保健、养生的效用,但俗话说“是药三分毒”,长期食用药材必然会导致人体出现一些相应的不良反应。
另外,保证人体健康、精力充沛的最主要的物质来源,即是饮食。
只有食物才能保证人体每日所需营养的全面供给,而药物所含有的营养成分远远不及食物充分而全面。
单从这一点来说,就足以证明“药补不如食补”这个道理了。
事实上,大部分生活中常见的疾病和病态体质,都是可以通过食物有效改善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有食欲不振、倦怠乏力、气短懒言等疲状的气虚体质者,就可以通过“食补”来达到补气的效果,适量食用羊肉、牛肉、猪肉、蛋类、奶制品、花生、核桃、松子等具有补气效果的食物,就能有效改善气虚体质。
只要不是非常严重或长期存在的气虚证,在经过“食补”之后,气虚症状就可以很快得到缓解。
此时如果盲目地服用药物进行补益,则很可能会导致副作用的发生,对人体并无益处。
如果是年纪较轻或实热证者,盲目服用人参、冬虫夏草等助热生火的补气药物,反而会力加重其体内的功能失调状况,造成血热妄行、内火上炎,从而引发心神不宁、头晕、目痛等症状。
即便是年老、体弱之人,如果不适当的进补药物,也会因为“虚不受补”而导致不适反应的出现。
因此,“药补”并不是适合任何人的进补方式,相比较来说,“食补”却能更加有效而安全地起到补益人体的作用。
另外,在选择“食补”或“药补”进行调理的时候,还应掌握正确辨证的方法。
首先,应注意先“食补”,再“药补”的先后顺序,如果“食补”无效,才可进行“药补”。
其次,对于不同的病症应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以药、食相结合,对症施用,才能安全而有效地起到补益效用。
健康要诀经典名言——药补不如食补
龙源期刊网 健康要诀经典名言——药补不如食补作者:张湖德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0年第08期常言道:“药补不如食补。
”金元时代名医张从正指出:“养生当论食补,治疗当考药效。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丸欲治疗,先以食欲,既食补不愈,后乃用药尔。
”这些都说明饮食调养的重要性。
但是,有些人认为要使身体健壮,非服用补药不可,说补药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也有的人迷信补药,本来身体正常,总以为吃些补药可以增强体质,祛病延年。
其实,这些认识都是错误的。
比如一位身体健康的人,本来体中不虚,营血旺盛,再服补药不但失去“补”的意义,而且这些药物还会破坏人体的正常生理平衡,导致疾病的发生。
有病的应进行药物治疗,无病但因营养不足而体弱者,则应“食补”。
一般情况下,只要饮食正常,营养供应充足,用不着吃补药。
《黄帝内经》就很重视饮食对人体、健康的作用,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蔬为充。
”现代科学认为,所谓食补,是指全面的营养摄入,保持平衡膳食,并不是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越多越好。
相反,欧美各国的心血管疾病如动脉硬化症、冠心病、高血压的发病率高,原因正是由于营养过剩。
我国自古即有“医食同源”之说,历代医学均认为“药物多用于疾病,食物多重于调补”。
所以从古至今,食补调养,不论用于治病或增进身体健康,都是很好的办法,因为食物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各种营养。
从中医角度来讲,许多食物都同中药一样,具有酸、辛、苦、甘、咸和寒、温、热、平、凉的性味。
专用的药物具有某种轻重不同的毒性和弊害,而食物则是无毒的。
需用“补”的人,以“食补”为最好,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当的食物,发挥其“补正”作用。
药补不如食补
“药补不如食补”之说,进补是为了补虚扶正,若不虚而补、补之过度或不当的进补均可引起不良反应,如壮实的人服了人参、阿胶等性温的补气血药物,会出现食欲减退、恶心、饱胀、便秘、头晕、咽痛、牙龈虚浮出血。
又如怕冷、大便溏薄的阳虚者服了生地、麦冬、鳖甲等补阴药食物,会更加怕冷、腹泻、腹痛等,这些都是因进补不当,损伤了胃气,违反了中医辨证说辨体施补的原则。
下面简要介绍一些体虚的食补食品和药膳食疗方:1 气虚:气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少气懒言、全身疲倦乏力、声音低沉、动则气短、易出汗,头晕心悸、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虚热,汗,脱肛,子宫下垂,舌淡而胖,舌边有齿痕,脉弱等,为功能减退,不一定有病,气虚者需补气,补气的药物可选用人参、黄芪、党参等。
1.1 补气虚食品:牛肉、鸡肉、猪肉、糯米、大豆、白扁豆、大枣、鲫鱼、鲤鱼、鹌鹑、黄鳝、虾、蘑菇等。
可经常交替选服。
1.2 补气虚药膳食疗方举例:玉珍鸡:母鸡一只洗净,鸡肚内放入桂圆、荔枝干、黑枣、莲子、枸杞各30g,加调味蒸食,可补气养精:黄芪蒸鹌鹑:黄芪6-9g,鹤鹑2只共蒸食,可补气虚。
2 血虚:血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面色萎黄苍白,唇爪淡白,头晕乏力,眼花心悸,失眠多梦,大便干燥,妇女经水愆期、量少色淡、舌质淡、苔滑少津,脉细弱等。
进补宜采用补血、养血、生血之法,补血的药物可选用当归、阿胶、熟地、桑椹子等。
2.1 补血虚食品:乌骨鸡、黑芝麻、胡桃肉、龙眼肉、鸡肉、猪血、猪肝、红糖、赤豆等,可经常交替选用。
2.2 补血虚药膳食疗方举例:当归乌骨鸡:当归、黄芪各15g放入纱布袋中与乌骨鸡一只共蒸煮,吃鸡肉喝汤,可补血虚。
阿胶糯米粥:阿胶9g(打碎)与黑糯米60g共煮粥服食,可补血虚。
3 阴虚:又称阴虚火旺,俗称虚火,阴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怕热,易怒,面颊升火,口干咽痛,大便干燥,小便短赤或黄,舌少津液,五心(二只手心、二只脚心与头顶心)烦热,盗汗,腰酸背痛,梦遗滑精,舌质红,苔薄或光剥,脉细数等。
药补不如食补
药补不如食补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在冬季调养中尤为重要。
冬季气温过低,人体为了保持一定的热量,必须增加体内糖、脂肪和蛋白质等物质的分解,产生更多的能量,以适应机体的需要。
因此,冬季是养生滋补的好时机,而海参无疑是冬季滋补的首选佳品。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必选海参作为一种在地球上存在了6亿年的物种,海参的生命能量可谓不可估计。
它具有的再生本领、抗寒冷、耐缺氧、排脏、感应和自溶等种种奇怪的生命征象,已经越来越引起海表里专家的存眷,被称为"近乎完善的食品"。
海参是一种很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胆固醇极低的天然食品,就算是体型胖、血脂高的人食用也不用顾忌。
《本草纲目拾遗》《食物宜忌》《随息居饮食谱》等古代医书均有海参养生的记载。
海参,与其说是宴席上的佳肴,不如说是滋补人体的珍品,其药用价值也较高。
祖国医学认为,海参“甘、咸,温,补肾益精,壮阳疗痿”;《随息居饮食谱》中说:海参能“滋阴补血,健阳润燥,调经,养胎,利产”。
可见,海参有滋补肝肾、强精壮阳的作用。
凡有久虚成痨、精血耗损,症见眩晕耳鸣、腰酸乏力、梦遗滑精、小便频数的患者,都可将海参作为滋补食疗之品。
海参滋补养生,坚持才是硬道理健脑、益智、长命,海参又被称为"生命保鲜剂"。
当代营养学研究评释,海参是高卵白、低脂肪、低糖、无胆固醇的营养食品。
因海参营养丰富,中华民族的先人食用海参滋补养生有着悠久的历史,无论是养生文化还是食疗饮食,都有丰盛的积聚。
海参进补,每天一根,必须长期坚持,才能收到效果。
而进补海参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是将海参入口直接吃,且最好是在早餐时或早晨起床后空腹即食。
也许很多人觉得早上时间紧张,嫌麻烦,那么小编要说,亲们,福音来了,大洋岛即食海参无需水发,而且营养保留较高,吃起来既方便又有营养,你还在犹豫吗?记得要空腹食用哦!这样海参不但可经胃的消化吸收而且还能直接被小肠吸收,所以空腹食用海参不但吸收快,并且营养基本不流失。
药补不如食补
“药补”不如“食补”根据个人体质类型,通过改变饮食方式,选择合适的食物,从而获得健康的养生方法。
饮食养生又称“食养”“食补”,泛指利用饮食来达到营养机体、保持健康或增强体质的活动。
我国历代医家都主张“药疗不如食疗”,饮食养生不仅能够滋养身体、预防疾病,还能起到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作用。
1、因人而异,天人相应人的饮食应与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相适应,比如生活在潮湿环境中的人群,应当适量地多吃一些辛辣食物来驱除寒湿。
不同季节的饮食也要同当时的气候条件相适应,如冬季天气寒冷,应多选用温热食物以增温祛寒,并佐以辣椒、花椒、肉桂等辛热之品以增加温热的功效。
夏天气候炎热,应多选用寒凉食物以消暑解热,如主食多吃小米、大麦类食品,多喝些绿豆汤,多吃些水果、西瓜等寒凉食物。
2、体质辨识,阴阳调补调补阴阳结合个体的体质差异,通过合理饮食的方法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
比如人们常用甲鱼、龟肉、银耳、燕窝等来养阴生津、滋阴润燥,以补阴虚;用羊肉、狗肉、鹿肉、虾仁等温肾壮阳、益精填髓,以补阳虚。
3、合理膳食,饮食有节饮食有节保证定时、定量进餐,做到细嚼慢咽,保持愉快的就餐心情。
注意卫生不吃腐败之物,少吃寒凉、生冷的食物,坚持饭后漱口,养成饭后做适量运动的习惯,避免饱食入睡。
4、清淡适宜,荤素搭配结合体质,审因用膳根据个人的机体状况来合理调配膳食。
比如体质健壮者,应该饮食清淡,不宜过多食用膏粱厚味及辛辣之品。
体质虚弱者,应该适量多吃禽、蛋、肉、乳类补虚作用较好的食品,少食用寒凉的蔬菜、水果等。
因阳虚而有畏寒肢冷、神疲乏力等症状者, 应多吃一些羊肉、狗肉、虾类等温热壮阳的食品,忌用田螺、蟹肉等寒凉之品。
阴虚而有五心烦热、口燥咽干等症状者,应多吃一些蔬菜、水果及乳类制品,忌用辛辣的温热之品。
通过“食疗”的方式改善身体疾病,这不仅仅是中医的理论,在国外也非常盛行,美国《预防》杂志报道,假如身体呈现疲惫、健忘、无力、血压高级表现,第一是需求休息,第二即是弥补养分。
中医强调“药疗不如食疗”食疗有三大优势
养⽣是根据⽣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段,所进⾏的保健活动。
养⽣(⼜称摄⽣、道⽣)⼀词最早见于《庄⼦》内篇。
所谓⽣,就是⽣命、⽣存、⽣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
养⽣是通过养精神、调饮⾷、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法去实现的,是⼀种综合性的强⾝益寿活动。
养⽣之道 各有所长 中医养⽣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法,并⽤这种理论和⽅法指导⼈们保健活动的实⽤科学。
⾃古以来,⼈们把养⽣的理论和⽅法叫做“养⽣之道”。
例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此处的“道”,就是养⽣之道。
能否健康长寿,不仅在于能否懂得养⽣之道,⽽更为重要的是能否把养⽣之道贯彻应⽤到⽇常⽣活中去。
历代养⽣家由于各⾃的实践和体会不同,他们的养⽣之道在静神、动形、固精、调⽓、⾷养及药饵等⽅⾯各有侧重,各有所长。
从学术流派来看,⼜有道家养⽣、儒家养⽣、医家养⽣、释家养⽣和武术家养⽣之分,他们都从不同⾓度阐述了养⽣理论和⽅法,丰富了养⽣学的内容。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养⽣学吸取各学派之精华,提出了⼀系列养⽣原则。
如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然、饮⾷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调息、动静适宜等等,使养⽣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其中饮⾷养⽣强调⾷养、⾷节、⾷忌、⾷禁等;药物保健则注意药养、药治、药忌、药禁等;传统的运动养⽣更是功种繁多,如动功有太极拳、⼋段锦、易筋经、五禽戏、保健功等,静功有放松功、内养功、强壮功、意⽓功、真⽓运⾏法等;动静结合功有空劲功、形神桩等,⽆论选学那种功法,只要练功得法,持之以恒,都可收到健⾝防病、益寿延年之效。
针灸、按摩、推拿、拔⽕罐等,亦都⽅便易⾏,效果显着。
关于药的谚语
关于药的谚语范文一:关于药的谚语药,是人们疾病时的救星。
在我国的传统医学中,草药、中药渐渐成为了代表。
随着时代的推进,西药也不断地发展。
那么,我们不妨来看看关于药的谚语有哪些?“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
”这句话告诉我们,气补才是补身体的最佳方式。
它让我们更加注重锻炼身体,让身体健康因自己而来。
“久服成毒,忌用成病。
”这句话是告诫我们吃药也是有限度的。
大量滥用药物会使身体产生抗药性,副作用也会增大。
所以,在治疗疾病的时候,要尊重医生的建议,遵照医嘱服药。
“一个好汉三个帮,一支好药三分药。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不具备一切能力,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
另外,一支好药也需要三分药,这句话让我们意识到,只有我们配合得当,才能使药物发挥最大的功效。
“药到病除,医到人安。
”这句话是告诉我们看病是个过程,不是病急乱投医。
我们要仔细听取医生的建议,跟随医生的步伐,在医生的治疗下逐渐康复。
总之,药物的作用是为了人类的健康服务,而不是成为人类的依赖。
我们需要对药物有透彻的了解,明确如何使用,才能真正做到对我们的身体负责。
重点分析:本篇文章重点在于对谚语的解析和分析,让人们在听到这些谚语时能够明确知道它们的含义和用途。
用词方面尽可能使用简洁易懂的词汇,避免使用太过专业的词汇。
范文二:药可医病也可嗾狗?药物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治疗疾病还是保健,都离不开药物的帮助。
但药物不是万能的,如果误用,就有可能造成反效果。
在许多社交平台上,流传着“药可治病也可嗾狗”的说法,那么这句话究竟是不是真的呢?“药可治病”这句话的确是对的。
药物对于许多疾病都有明显的治疗效果,我们要根据医生开的处方正确服用。
但是,“药可嗾狗”的说法却是严重错误的。
药物被称为“药剂”,这本身就是指药物有着具有毒性的成分。
如果人们错误使用药物、或者把药物当作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就有可能给身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造成药物被滥用的往往是人们对医学知识的认识不足。
药补不如食补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就是通过调整平常饮食种类和方式等,以求维护健康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食补的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补养虚衰之体,二是补充人体缺乏的某些营养成分,达到卸病延年,养生益寿的目的。
然而,食补也具有局限性,谷肉果菜等食物本来就是我们一日三餐常吃之品,补益力缓,虽也有药物的寒热温凉四性,但其偏性要弱得多,对于有明显虚弱症状或有疾病的人,如要进行冬令进补,还得要用力峻、效专的药补,否则难以奏效。
当然药补的难度大,需要辨病辨证施补,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药补调整机体阴阳平衡作用较强,食补营养价值较高。
故药补和食补各有特点和功效,可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因此,笼统地说“药补不如食补”是片面的。
应当相互配合,食借药威,药助食性,相得益彰,这样补益功效才会更强。
食用保健食物的原则1.适应个人特点由于性别、年龄、生理状况、形体差异以及个人生活习惯的不同,对膳食会有不同的要求,因此,选用保健食品不能千篇一律。
同样的食品对一些人可能效果显著,而对另一些人可能适得其反。
例如牛奶对大多数人是理想的营养食品,但少数人体内缺少乳糖酶,食后就会出现不适及腹泻;食用同量的桂圆肉,有人食后能安眠,有人则上火失眠。
体质虚弱的老人进行食补时,要注意区别阳虚还是阴虚,阳虚宜多选用羊肉、狗肉等进补,而阴虚则宜食龟肉、鳖肉、蛤蜊肉等滋阴食品。
2.根据所患疾病的性质、症状表现选食按照中医理论,食疗过程中应遵循寒者温之、热者凉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原则。
而对疾病,则应根据其轻重缓急的不同,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
“标”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症状,“本”是疾病发生的机理和病机,一般慢性疾病多从治本着手,急性病则多先治其标再治其本或标、本同治。
3.注意饮食的性味食物的性,指寒、热、温、凉四种性质;食物的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
一般寒凉食物有清热泻火、解毒消炎的作用,适合于春夏季节或患温热性疾病的人食用,如谷物、绿豆、赤小豆、梨、香蕉、柿子等;而温热食物则有温中、补虚、除寒的作用,适合于秋冬季节或患虚寒性疾病的人食用,如糯米、肉类、鲫鱼、黄鳝等。
药补不如食补
药补不如食补
高倩
【期刊名称】《健康大视野》
【年(卷),期】2016(000)005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观念逐渐从吃饱转变到吃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饮食方面的健康。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这话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是有道理的,通过合理、科学的饮食,才能使我们的身体更加健康。
【总页数】2页(P126-127)
【作者】高倩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7.1
【相关文献】
1.食补不如“药补”
2.暖身御寒食补药补择机用
3.药补不如食补食补该怎样补
4.
冬养筋骨,药补不如食补5.药补不如食补,到底怎么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来源:
补益身体,可通过药物和食物两个途径,前者称“药补”,后者称“食补”。
那么,到底是“药补”好,还是“食补”好呢?有人说,“药补不如食补”。
这个观点带有很大程度的片面性,两种补益方法各有自己适用的对象及时机,很难绝对分出优劣。
一般而言,食补可理解为食养,即是根据体虚的具体情况,运用食物来补养、调养身体,达到扶助正气、防老抗衰的一种方法;药补则是当身体已明显出现气、血、阴、阳方面的不足,依靠食物已不能纠正其亏损,必须运用药物,以补偏救弊,却病壮体的一种方法。
前者力弱效慢,后者力强效速。
临床上,若体虚不甚,或正气受伤不能速复,即应采用食补,偶补于食,细雨润物,缓缓图之;若体虚明显,或正气急需复原,则应采用药补,以求速效,如《金要方・食治篇》说:“为医者当洞察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金代名医张从正也指出:“养生不论食补,治疗当考药攻。
”进补之人,必须好好掌握食补与药补的适应范围及时机,否则,该用药补而用食补,则显效缓慢,延误病情;该用食补而用药补,有如拔苗助长,操之过急,则可能反会出现副反应。
不必拘泥于“药补不如食补”或者相反的提法。
其实药补也好,食补也好,都是补益身体抗衰防老的方法,不少食用植物和动物,如莲只、赤小豆、苡米、木耳、红枣、乌龟、穿山甲等,同时也可药用,即所谓“药食同源”。
因此,药补与食补实际上可合理安排,互相配合,协同作用,增强疗效,不可将二者严格分开,加以对立。
本文章来自老中医养生网专家团转载请注明出处:老中医养生网养生频道
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