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分配正义视域下我国利益调控机制的动态重建

合集下载

我国分配制度的依据

我国分配制度的依据

我国分配制度的依据

我国分配制度的依据是追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平和效益相统一,均衡发展和持续增长相统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共同富裕相统一。具体依据如下:

首先,我国分配制度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分配是经济基础反映到上层建筑的一种方式,是阶级斗争的结果。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分配应该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其次,我国分配制度依据人民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我国的分配制度旨在努力实现人民群众共同富裕的目标,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民的福利水平。这一原则使得我国分配制度注重公平与效益相结合,通过调控不同层次、不同地区和不同领域的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第三,我国分配制度依据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我国分配制度的发展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统筹推进社会公平和经济增长,使分配制度能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这就要求我国分配制度在提高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第四,我国分配制度依据法治精神。我国的分配制度要依法进行,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防止不正当的利益占有和分配不公的现象。法律是保障分配公平的基本保障,只有依法分配,才能够确保公平、正义的实现,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第五,我国分配制度依据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我国分配制度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鼓励创新创业,推动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促进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要求分配制度能够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发展成果充分体现在社会各个层面。

现阶段中国分配失衡的社会风险分析

现阶段中国分配失衡的社会风险分析

现阶段中国分配失衡的社会风险分析摘要:现阶段的中国社会已经步入一个社会风险高峰期。在中国现代化的进步、社会变革的发展和融入全球一体化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利益严重失衡,这是构成中国社会风险陡增的因素。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应建立公平正义的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控制和化解社会风险。

关键词:社会风险;失衡;利益分配

一、现阶段中国社会面临高风险

当前中国社会进行着经济与政治体制的双重变革,社会风险存在共存的现象。中国社会转型凸显在结构和体制转型,这不仅需要完成由传统农业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的结构化转型,还要实现计划经济跨越到市场经济的体制变革。当经济成绩作为支配社会发展前进方向的时候,行政体系将偏离原有的管制轨道,更多得偏向市场、为社会服务。打破了中国在原先政治原则干预下产生的社会平衡,使得这种“人为风险”在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不同产业中以迥异的程度和方向积累和增加。

所以,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风险既不是传统的,也不是现代的,而是混合的形态。除了工业社会初期的传统风险,例如传染病、自然灾难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形成伤害之外,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呈现的利益分配、丧失信誉等工业文明的早期风险正愈演愈烈。

二、当前中国社会风险分配不公及其形成原因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加剧了利益分配不均。1978年以来,中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大多数人民成为直接受益者,但是不同群体和个人的受益度存在着明显差异,同时原先存在的利益类型、利益主体和利益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利益分配加剧的不利影响如果得不到缓解和控制,必然带来社会风险的增加,成为构成社会局势动荡的危险因素。而从我国的城镇和农村收入分配来看,这种利益分化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1990年,城镇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510元和686元,两者的收入比为2.20:1,到了2000年,城镇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为6280元和2253元,两者的收入比为2.79:1,而到了2010年两者的收入比已经拉大到3.23:1。

分配正义:中国的理论与实践

分配正义:中国的理论与实践
的一个 重大话 题 。今 天 的中 国 , 配 的正 义 随着 中 义务的办法 , 分 确定社会合作的利益和负担的适当分 国经济 、 政治 发 展所 引 发 的 利益 关 系 的 复 杂化 、 利 配 , 而 使 个 人 权 利 、 会 基 本 利 益 更 臻 于 公 平 从 社
益主体 和可分 配对 象 的多元 化 、 益格 局 的大调 整 合 理 。 利
划分 ; 建立在公平竞 争的前提 下 ,区分 个人 责任 与社 会责任 , 兼顾人道主 义、 有利于促进 社会 和谐 发展 、 有利 于经济效率的 提 高等几个方面的规定性。 中国的分配 正义实现 需要 通过 实现 每个人基 于人的基本平等权 利而应从 社会获得 的利益的均
衡 、 一步强化政府在收入再 分配上调 控作用 、 进 建立全面 系统的社 会保障体 系、 强法治 、 加 实现资 源的代 际分 配正 义等政 策
和 行 为 来 实现 。
[ 关键词] 分配正义 ; 利益 分配原则 ; 配行 为 分 [ 作者简介] 陈毅 君 , 川北 医学院学报 编辑部副主任 , 师 , 治学理论硕 士 ; 讲 政 曾恩全 , 川北 医学院法 医学 系讲师 , 四川
南充 6 710 3 0
[ 中图分类号]F 4 . 063
从未停歇, 赋予 了它极为 丰富的内涵 。不过 , 在人 有极其深刻的影响 , 因为每一种社会关 系“ 首先是 作 为 利益关 系表 现 出来 ”2n 所 以人们 通 常把 社 L( , J 类 历经 的如 此众 多的分 配实 践 中 , 有一 个 甚 至 比物

关于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建设的思考

关于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建设的思考

和 现代 化 建 设 中一 系列 重 大 社会 问题 的 突破 口。 立健 全 利 益 分 配机 制 、 益 诉 求 机 制 、 益 调控 机 制 、 益 约 束机 制 和利 益 补 偿 机 帝 建 利 利 利 J
等 是社 会 利 苴协 调 机 制 建设 的 重点 。 【 关键 词 ] 社 会 利 益 协调 机 制 思 考
人 们对 物 质 、 神 生 活条 件 的 需要 . 现 为人 与 人 之 问 精 表
顺分 配 关 系 ,规 范 分 配秩 序 ,建 立 健 全 公 正 合理 的分 配机
制 , 要 着重 解 决 初 次分 配 非正 常 收入 造 成 的差 距 , 要着 既 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的利益 分 配关 系 。 构建 和谐 社会 . 根到 底必 须 调整 好人 们 归
首先 。 保证 社 会 成 员利 益 竞争 的条 件 和 机会 平 等 , 现合 要 实 理 的初 次分 配 。初 次分 配 拉开 差 距 , 般 来说 是 正 常 的 , 一 有 利 于效率 的提 高 。 们 认 同在机 会 均 等 、 则 均 等 的前 提下 人 规 收入 结 果 的不 均 等 。人 们 不 满 的是 由于 不公 平 的竞 争条 件 和机 会 、 公 平 的竞 争 规 则 。 市 场 垄 断 、 钱 交 易 、 不 如 权 制假 售 假 、 私贩 私 、 走 偷税 漏 税 等造 成 的不 合 法 和不 合 理 的 收入 大 量 存在 。 致 收 入差 距 拉 大 。如 果 允许 这 种 不 公平 存 在 , 导 必 然引起 社 会 的 不满 。 导致 不 和谐 乃 至 不稳 定 。这就 需 要解 决 初 次 分配 机 会条 件 不均 等所 带 来 的不 公 。 初 次分 配 中 , 在 要 建 立 健 全 市 场 机 制 。 以必 要 的行 政 手 段 , 辅 以效 率 为前 提 ,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淄博七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政治【解析版】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淄博七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政治【解析版】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淄博七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

题政治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30分。)

1.我国工业经济领域中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五大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持续蔓延且日益加深的产能过剩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之殇,这充分反映了市场调节存在的固有弊端。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市场调节盲目性的是( )

A. 有利可图→追逐利益→可能导致不择手段

B. 价格涨跌→调整生产→可能导致事后调节

C. 供求失衡→闻价而行→可能导致两极分化

D. 信息不全→决策失误→可能导致一哄而上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市场调节的局限性。A:生产者、经营者认为有利可图,追逐利益,可能导致不择手段,这体现的市场调节的自发性,A不符合题意。

B:“价格涨跌→调整生产→可能导致事后调节”,这体现的市场调节的滞后性,B不符合题意。

C:由于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往往导致供求失衡,闻价而行,可能导致两极分化,这是单纯地依靠市场调节造成的危害,C不符合题意。

D:信息不全→决策失误→可能导致一哄而上,这体现的市场调节的盲目性,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1)自发性——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唯利是图、两极分化)。(2)盲目性——生产经营者不可能完全掌握市场各方面的信息,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因而其决策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盲目决策,一哄而起)(3)滞后性——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商品生产的调整有一定的时间差。

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全面深化改革指导思想的关键要素之一,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着力解决的根本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在全面改革的各领域和全过程都要体现和落实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这些强调,这是坚持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一个基本要求。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最终归宿。改革开放35年,是我国改善民生力度最大、人民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人民生活水平空前提高,人民享受到的改革发展成果越来越多,公平正义得到越来越多重视和保障。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应当看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社会不公问题反映越来越强烈。公平正义问题不抓紧解决,不仅会影响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信心,而且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新形势下,我们一定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经济学论文的选题方向与写作技巧

经济学论文的选题方向与写作技巧

经济学论文的选题方向与写作技巧

吴彤

【摘要】经济学论文首先是为国家的经济命脉而服务,为科学研判经济形势、规避系统风险提供价值坐标,为合理展开经济政策和经济活动提供依据和参考.因此,经济学论文应立足于现实问题把握好选题的价值尺度,对我国经济运行的现状、预期及其与全球经济命运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做出总结和判断,服务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经济学论文需要从实践出发,不断创新、深化经济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使经济学研究始终朝着公平、效率和正义的原则推进.在论文写作技巧上,就编辑规范和阅读效果而言,经济学论文应当重视摘要和引言的门户作用,强化研究问题的解析度、学理性和逻辑表达能力,从而为赢得优质阅读印象制造先机.

【期刊名称】《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34)002

【总页数】6页(P154-159)

【关键词】经济学论文;选题;摘要;引言;价值

【作者】吴彤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学报编辑部,河南郑州4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52.3

自经济全球化时代以来,世界各国无论就其内部发展还是与外部关联都已成为一个

庞大、密切的经济系统,而经济学就在这错综复杂的各种利益交织中从众多社会科学领域脱颖而出。从其诞生以来① 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标志经济学

的诞生。,经济学从未像今天这样成为一门对现实矛盾最具有解释力和影响力的学科,对经济学领域的研究者和学习者而言,如何发挥好学科优势则需要建立在对经济学原理和实际问题充分认知的基础上,而这种认知最终需要良好地体现在一篇经济学论文中。无论从相关研究者还是学术期刊的角度,经济学论文的写就不仅需要建立在逻辑严密、价值充分和科学论断的基础上,同时在写作的规范性和细节技巧上也需要不断完善。当前经济学论文的数量虽然众多,但在研究意义、选题价值以及摘要、引言、结论等表述方式上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本文谨就这些问题加以讨论。

正确处理新时代社会利益关系论析

正确处理新时代社会利益关系论析

正确处理新时代社会利益关系论析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社会利益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新时代,正确

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本文将从社会利

益关系的内涵和特点、正确处理社会利益关系的原则和方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利益格局等

方面进行论析。

一、社会利益关系的内涵和特点

社会利益关系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形成的相互利益关系。它是一个复杂

的系统,包括政府、企业、个人等各方利益的交叉与统一。社会利益关系的特点主要体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多元性:社会利益关系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包括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利益关系。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都是复杂多样的。

2. 矛盾性:社会利益关系中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追求可能

会发生冲突,需要通过协商和调解来解决。

3. 互动性:社会利益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各方利益之间的变化会引起其

他方利益的变化,形成利益关系的相互依存和互动。

4. 发展性:社会利益关系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

科技的进步,社会利益关系也会不断出现新的变化和问题。

正确处理社会利益关系,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原则和方

法:

1. 公平正义原则:坚持公平正义是正确处理社会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要根据各方

利益的正当性和合理性进行分配和调整,不能偏袒某一方的利益。

2. 和谐稳定原则:要追求社会利益关系的和谐与稳定。通过合作与包容,解决各方

利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

逄锦华 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创新,实现市场环境治理

逄锦华 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创新,实现市场环境治理

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创新,实现市场环境治理

逄锦华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提出“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在新的宏观经济治理要求下,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成为当前宏观经济学分析框架调整的重要方面。在总结和继承已有供给侧、需求侧调整的宏观调控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新发展阶段,聚焦高质量发展,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找准完善宏观经济治理的发力点,需要树立“市场环境治理”的新路径,对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工作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一、创新市场环境管理,构建有效协调机制

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制要以促进高质量发展和协调政府各项职能为目标,以财政、金融、就业、科技、产业、区域、营商环境、信用体系等方面的制度和政策为重点,强化各项调控制度建设,完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统筹各项政策手段应用。2022年8月下旬,新一轮稳增长政策相继出台,例如5000多亿元专项债结存限额、LPR下调利率、房地产市场回暖措施等。

北京大学苏剑教授创新宏观调控新机制,在供给管理、需求管理之外提出“市场环境管理”理论,认为应该通过调整市场环境来稳定经济的政策,其目的主要是消除市场失灵,恢复市场机制的功能,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

当前,虽然新冠疫情已经常态化,但是疫情的不确定性仍是最大风险,加之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人口老龄化、房地产市场债务风险、中美关系等内外因素的影响,宏观经济供需两端恢复承压,增长压力较大。刺激企业和居民的信贷规模进一步提高,不能空喊口号、空耗资源,搞空心架子。财政政策援企纾困、兜底民生的作用突出,应加快落实。要更好发挥财政政策对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支持作用;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更好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要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要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制度和组织体系,加强国家创新体制建设,健全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要完善产业政策体系,推动产业政策向普惠化和功能性转型,强化对技术创新和结构升级的支持。

新教材 高中政治必修2 第四课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知识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

新教材 高中政治必修2 第四课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知识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

第四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第一框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 1 - 第二框我国的社会保障.............................................................................................. - 7 -

第一框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1.决定因素: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分配制度必然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按劳分配

(1)性质: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2)原因:是由一定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3)要求: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劳动;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4)作用

①提高效率: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其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促进公平:实行按劳分配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理论热点面对面整理版

理论热点面对面整理版

又好又快发展,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指明了方向。

促进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发展方式,通俗地讲,就是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经济发展的问题。

近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了许多举措,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仍然没有摆脱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一些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项目屡禁不止,靠拼土地、拼劳力、拼投资的发展方式,已难以支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刻不容缓。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立健全自主创新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不断提高开放条件下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

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振兴装备制造业,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培育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从当前来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所面临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大多与我们现行的体制机制不够合理、不够完善有关。必须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逐步解决这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性矛盾和问题,为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分配制度改革

分配制度改革

分配制度改革

【篇一: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

收入分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带有根本性、基础性的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基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推进,与基本国情、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基本建立。同时,收入分配领域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隐性收入、非法收入问题比较突出,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的战略部署,要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优化收入分配结构,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扎实基矗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出现的问题是发展中的矛盾、前进中的问题,必须通过促进发展、深化改革来逐步加以解决。解决这些问题,也是城乡居民在收入普遍增加、生活不断改善过程中的新要求新期待。同时也应该看到,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

就,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克难攻坚、有序推进。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坚持共同发展、共享成果。倡导勤劳致富、支持创业创新、保护合法经营,在不断创造社会财富、增强综合国力的同时,普遍提高人民富裕程度。坚持注重效率、维护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初次分配要注重效率,创造机会公平的竞争环境,维护劳动收入的主体地位;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缩小收入差距。坚持市场调节、政府调控。充分发挥市锄制在要素配置和价格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控作用,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坚持积极而为、量力而行。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突出增量改革,带动存量调整。

亚里士多德的分配正义理论研究

亚里士多德的分配正义理论研究

亚里士多德的分配正义理论研究

摘要数千年前,古希腊社会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在极易引起革命的状况下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分配正义理论。今天,我国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面对着同样的问题——日益悬殊的贫富差距。本文围绕亚里士多德的分配正义理论,从分配正义的基本思想、原则、合理性以及分配正义的局限性等角度对亚里士多德的分配正义理

论进行探究的同时,结合我国实际,拟对我国收入制度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贫富差距收入分配分配正义

作者简介:聂维婷,西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理学。

中图分类号:d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3-001-02

收入分配制度是关系着一个国家国计民生、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在经济学领域中,分配制度是指劳动产品在社会主体中如何分割以及配给制度的总称。在我国,分配方式一般划分为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并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众所周知,收入分配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古人云:“不患寡而患不均”,贫富差距的不合理扩大是社会动荡的最大根源,如果放任差距的不断扩大,不止影响了社会制度的权威和公正,甚至激化阶层矛盾、造成社会阶层的对立与冲突动荡,使得社会不满

情绪、仇富心理滋生蔓延。可见,收入分配的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最根本问题。如果收入分配不平等,就会使一部分社会成员陷入贫困,甚至引发各种社会问题。由此,对收入分配正义性的探究成为了必然。

一、亚里士多德的分配正义理论

在法学领域中,分配平等即为分配正义,早在古希腊时期,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分配正义理论。该理论中最主要的一个关键词就是正义。他结合奴隶主阶级统治的经验教训和当时社会实践的具体情况作出了总结,提出了其独特的正义观。他认为,分配的正义是将恰当价值的事物授予有相应付出的人,一个合乎正义的政权则应该考虑到每一个收受的人的才德或功绩。由此可见,分配正义是对社会的财富、荣誉、地位等资源进行平均的分配。这就需要立法者按照合理、正义的方式,按照一定比例来分配利益,分摊义务和负担。也就是说,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和规则对相对应的公共资源进行分配,对于相同的情况要给予相同的对待,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对待。

我国三次分配制度

我国三次分配制度

我国三次分配制度

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

第一篇示例:

我国的三次分配制度是指国家对全国居民的收入进行分配的三个环节:市场分配、政府再分配和个人再分配。这一制度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社会公平、提高公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在市场分配环节,居民通过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以劳动力和资本为基础,通过劳动、投资等方式获取收入。在这一过程中,各个市场主体根据自身的劳动生产力和资源配置情况,获得相应的经济收益。市场分配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大大激发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有利于形成有效的资源配置和完善的产业链条。

在市场分配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贫富差距过大、收入分配不均等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实行了政府再分配制度。政府再分配是指国家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手段,对社会收入进行再分配,以达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目的。政府再分配通过税收调节个人和企业的收入,通过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基本生活保障,通过福利政策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

政府再分配不仅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提高社会公平,还有利于增加社会福利,促进社会稳定。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建立健全的社会

保障体系,制定各种扶贫政策,积极推动收入再分配,极大地改善了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除了政府再分配,个人再分配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个人再分配是指家庭和个人在拿到收入之后,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生活方式对收入进行再分配。比如个人之间的亲朋好友间的互助、家庭成员之间的经济支援等。通过个人再分配,可以更好地满足个人和家庭的生活需求,增加了社会的凝聚力。

高中政治第二单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第4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第2框我国的社会保障部编版必修2

高中政治第二单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第4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第2框我国的社会保障部编版必修2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做到 权责清晰 。完善社会保障 体系,必须明确各方的权利与责任,严格依法监管。
2.原则及目标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要坚持 应保尽保 原则,按照 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加快健全覆盖全民、 统筹城乡 、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 多层次 社会保障体系。
微思考 如何看待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保障之间的关系? 提示: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对生活安全保障的要求 越来越高,我们要通过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满足人民 的社会保障需求。②经济发展是社会保障的基础,如果没有 相应的经济实力作支撑,社会保障即使建立起来也无法维持 下去。只有建立起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保障适度的社会 保障体系,才能使社会保障持续发展。③因此,完善我国社会 保障体系,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要坚持社会保障水平 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褒扬性 、补偿性、 优待性 、综合性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具体要求 (1)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 公平 对待每个公民并确保其 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权益。建立起 覆盖全民 、统筹城乡、 公平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没有漏洞的“安全网”。同时,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更多地维护好 弱势群体 的利益,缩 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要坚持 社会保障水平与 经济社会发展 相适应。
知识概览

分配正义——从伦理的维度论证第三次分配的合理性

分配正义——从伦理的维度论证第三次分配的合理性

维度进行合理性论证 :第三次分配何 以可能? “ ”
二、 从伦理 的维 度对 第 三次分 配的合理
性进 行 论证
( ) 微观 的个 体道 德 伦理 角度 的论证 一 从
从 个体 的角 度看第 三 次分 配 的可 能性 , 要从 利 他 主义来 分 析 。在 伦 理 学 中 , 他 主 义 (lus 利 at i r m) 作 为利 己主义 (gi 的对 立理 论 而 出现 , 不 以 eo m) s 它 个人 利益 为确 定 善 的标 准 , 是 强 调 他 人 利 益 , 而 颂 扬 为他人 作 出牺 牲 的 精 神 , 以此 作 为 善 的标 准 。 并
富进行 的分配 , 使社会分 配更趋 公平 。因此 , 第三 次分配是符合分配正义价值原则的。
目前 , 国 通 过 社 会 互 助 、 会 捐 助 、 善 事 我 社 慈 业、 志愿行 动 等进 行 的 第 三 次 分 配 已有 一定 发展 , 但与 西方发 达 国家 比起来 还有 一定 差距 , 还不能 满 足社 会现 实 的需 要 。发展 不足 的原 因之一 是政 府 、
罗明 霞
[ 摘
要]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 , 要在政 治经济制度安排和社 会经济活动运行 中实现 分配正 义。由于市场失灵
和政府 失灵 , 现有分配制度无法兼顾效率和公平 , 第三 次分配是 实现分 配正 义的补 充途径 。从微 观 个体利他 、 中观 经济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11月刊

改革与开放

论分配正义视域下我国利益调控机制的动态重建

穆军全(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河北保定071000)

邢彦娟(龙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摘要:利益结构的调整是转型社会的鲜明特点。由于利益调控机制的不健全所造成的分配不公问题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不可忽视的焦点问题。分配正义是利益调控机制构建的基本原则和最终价值诉求。重新确立“分配正义”在利益调控机制建构过程中的价值主导地位,并按照分配正义所要求的机会均等和结果公平原则重构利益调控机制是当前政府制度重新的正确选择。

关键词:利益机制分配正义利益调控机制价值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人民内部的一些利益关系与矛盾趋向复杂与紧张,存在影响社会安定与和谐的不良因素。这些社会矛盾主要包括收入差距拉大、分配不公、腐败问题加剧、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等等。而在所有这些不和谐音符的背后,是一个由于利益调控机制不健全造成的利益失衡问题。

一、利益调控机制与分配正义的内涵与逻辑关系

(一)利益及利益调控机制的内涵

利益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概念,是个体需求基于社会实践而产生的个体之间、群体与个体之间及群体之间的社会关系。“机制”是事物内在具有的原理、规律,它自发的对事物起作用,即机制是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利益调控机制是指在社会系统的变化中调整不同利益主体的相互作用的行为,调整损害大多数社会成员利益的不合理的利益格局,协调利益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制度及其作用方式的总和。利益调控机制的目标是努力寻求各利益主体间各种利益的结合点,充当利益冲突的“润滑剂”,使利益分配趋于合理。在现实的政府管理实践中利益调控机制的主要包括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利益补偿机制等。

(二)分配正义的内涵

分配正义是某一群体中的人们进行利益分配活动的理想价值目标和现实分配原则,其要义在于强调和追求物质利益以及其他社会资源分配的正义性或公正性,主要包括利益分配的机会平等和结果公平两个维度。资源的稀缺性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竞争是人们诉求分配正义的根本原因。分配正义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分配正义的认识和界定不同,正义的标准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换言之,没有绝对的所谓的“分配正义标准”,分配正义是人类在分配领域所追寻的永恒价值。

(三)利益调控机制与分配正义之间的逻辑关系

利益是利益调控机制的核心范畴,各主体之间以及主客体之间利益的合理配置、利益关系的正确处理是利益调控机制构建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所在。分配的本质是对人们各种利益关系的调节,决定人们在一定社会群体当中,自身利益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狭义的分配正义是追求物质财富的公正分配而形成的一种正义价值观念,广义的分配正义是追求包括物质财富在内的所有社会资源的公正分配而形成的一种正义价值观念。”[1]由此可见,分配正义与利益调控机制两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利益调控机制是实现分配正义的必要手段,分配正义是利益调控机制构建的基本原则和最终价值诉求。

二、转型时期我国利益调控机制运行失效的现状——

—分配正义缺失的视角

(一)转型时期我国利益分配领域正义缺失的现状

1.收入差距拉大,贫富分化现象逐步凸显。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30多年的艰辛历程,与改革过程中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大繁荣相伴随的是个人、城乡、地区、行业之间不寻常的收入差距。经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者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达到0.47左右,我国已从一个收入相对均等的国家转变为存在严重收入差距的国家,处于世界上的较高水平,成为威胁社会稳定的隐患。[2]

2.弱势群体规模扩大,利益被剥夺感加重。近年来我国社会中弱势群体人数不断增加,与弱势群体相关的就业、社会保障、政治参与、社会稳定等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出现的失业和下岗职工、农民工、残疾人等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群,规模正在不断扩大。有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弱势群体规模在1.4~1.8亿人左右,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1%~14%。[3]弱势群体中一部分人无法适应“被社会淘汰”的现实,容易对社会和政府产生消极情绪,成为社会稳定的隐患。

3.腐败问题凸显,普通民众的“仇官”心态加重。政府公务员是人们公仆,公务员代表人民行使公共权力的最主要目的是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然而,现实中部分政府公务员宗旨意识淡薄,滥用人民所赋予的权力来捞取个人私利。权力寻租、腐败现象促使群众中出现了不正常的“仇官”情绪,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性。

(二)利益调控机制的建构不合理——

—分配正义缺失的根本原因

1.利益表达机制梗阻,分配政策难以反映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最终导致分配正义的缺失。当前我国基层民众利益表达的渠道有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各级人民政协、大众传媒、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信访等。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市场竞争和资源重组给社会中的强势群体带来更多“支配”上述利益表达渠道的机会或在正常的利益表达机制中具有更多的话语权。如现在我国的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不乏各行各业的精英,他们可以同政府官员直接对话,直接参与政策的制定。这就遮蔽了其他群体的利益表达渠道。弱势群体要么由于自身的参与利益表达的意识不强,自身的利益往往“被表达”,要么就采取非正常上访、群体性事件等非制度化的方式来表达利益诉求。由于非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方式的“非合法性”和“非正常性”,因此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表利益表达失衡的现状。利益表达的失衡则会直接导致利益分配的不公。

2.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导致社会资源在不同群体之间分配的悬殊,最终导致分配正义的缺失。“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是我国分配政策的总方针。当前我国的现实表现为初次分配中存在一些乱象,最终导致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初次分配的乱象主要表现为:一是对暴富阶层偷漏税监管不严,导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二是由垄断造成的分配不公。部分垄断行业社会道德缺失,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取了大大高于甚至几倍于社会平均收入的财富,同时,他们不但不愿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仍巧立名目收费或随意加价。三是由于腐败造成的分配不公。部分领导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利谋取私利。再分配乏力主要表现为:第一,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高收入群体承担的税负相对较轻。第二,公共财政转移支付的再分配注重民生的投入仍显不足,如我国医疗、教育、住房等公共支出严重不足,相当一部分因病返贫,多数工薪基层沦为“弱势群体”。

3.利益补偿机制不到位,弱势群体利益得不到合理的补偿,最终导致分配正义的缺失。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必然涉及利益的调整和再分配。从总体上讲,我们的改革使绝大多数人得到了实惠。但是,在改革过程中,也会出现部分群体的利益暂时受到影响的现象。如部分工薪阶层的收入相对增长缓慢、有些职工的福利待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以致带来暂时困难等。特别是目前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出现了部分国企工人下岗的问题。农民的收入增速减缓,尚有少部分人处在贫困线下。在部分工人和其他阶层部分成员的当前利益受损的情况下,必须建立健全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对利益受损的社会成员提供一定的补偿,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现实的政府管理实践中,正是由于利益补偿机制的不到位才出现了弱势群体人数不断攀升的困境。

三、分配正义指引下的利益调控机制构建

分配正义不仅是利益调控机制所要追求的最终价值目标,而且还是指导现实的利益调控机制构建的必要原则。利益调控机制构建和实施过程中,分配正义的缺失导致了转型时期各社会群体之间日益严重的利益冲突与矛盾。按照分配正义的价值原则,重构利益调控机制才是解决矛盾的必由之路。

(一)遵循起点机会均等的价值原则,建构多渠道的利益表达机制

利益调控机制的重构,最关键的是公正、规范、广泛参与的利益表达机制的构建。首先,加快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改革力度,夯实人民利益表达的主渠道。要深入探讨四川省罗江县“专职人大代表”的经验,治理当前人大代表队伍中存在的只享受代表荣誉而不切实履行代表职责的乱象。要完善人大代表与选民、选举单位的沟通联系机制,如学者秦晓提出的实行人大代表公示制度,将人大代表的活动及时告知选民,实行人大代表向选民述职制度等。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和创新,保证基层民众,尤其是弱势群体通过正常的渠道表达自身的合理利益诉求。

其次,要完善利益表达路径,构建多层级、立体化利益表达体系。建立和规范各种听政会、论证会、行政首长接待日等民主对话和协商机制,引导各利益群体以合理、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尤其要加强群众信访机构等社会利益矛盾协调机构建设,使群众的利益诉求在基层政权组织中得以表达、解压,防止利益矛盾冲突越级上移。

最后,发挥新媒体作用,加强“政务微博”建设与管理。“微博”的出现引领整个社会进入“自媒体时代”,政务微博也日渐成为网民与政府互动交流的新平台,为社会公众表达利益诉求,参与社会管理提供了一个便捷的渠道。为此,各级政府部门,特别是涉及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部门,如教育、医疗、住房、社会治安等相关主管部门要加强政务微博的建设与管理,设专人专岗进行政务微博的维护和管理,第一时间回应民众的利益诉求。

(二)遵循结果相对公平的价值原则,建构合理的利益再分配和补偿机制

有些人由于自身先天条件的缺陷,使得他们在与别人展开的利益分配竞争的过程中,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为保障这些人的生存权利,收入分配的天平必须向这类人倾斜。即在尊重个体差异和合理的收入差异的前提下,社会同时关注低收入阶层和弱势困难群体的福利状况,通过构建相关再分配和利益补偿机制帮助低收入阶层和弱势困难群体提高收入水平、改善生活境况,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小康。

首先,加大民生领域的投入,特别是要优先解决贫困地区和社会弱势群体的民生难题。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大对城市失业群体经济扶持和农村基础教育、医疗机构建设等公共产品的投入,通过政府政策干预改变先天的起始条件不平等导致的后天不平等,逐步缩小区域发展不平衡和社会分配不平衡的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其次,加强税制改革,增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要借鉴国外经验,优化直接税(如个人所得税)和间接税(增值税、营业税、国内消费税、关税)之间的结构与比例,减少间接税,增加直接税。要加大对高收入群体的征税力度,同时,可以考虑在改革个人所得税从分类征收转变为综合征收的基础上,试点开征遗产税、赠与税以及其他财产持有环节税如物业税等。[4]

最后,建立一套与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和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推进制度整合、待遇趋同、服务公平的基础上,应优化制度结构和管理机制,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如分别合并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设高低两档缴费和待遇标准,并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行有效衔接。同时,将行政事业单位职工直接纳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十二五”期间要逐步研究制定面向残疾人、老年人、妇女儿童的特殊福利措施,提高这些群体的保障水平。[4]参考文献:

[1]龙娟,向玉乔.分配正义的内在张力[J].哲学动态.2012,02: 78~83.

[2]张车伟,程杰,赵文.再分配调节不足:中国收入差距拉大的主因[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5月21日第B02版.

[3]徐亮,田志敏.新时期进行利益协调的必要性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06:195~196.

[4]张车伟,程杰,赵文.再分配调节不足:中国收入差距拉大的主因[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5月21日第B02版.

[5]余功斌.对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N].中国社会报. 2012年5月24日第003版.

作者简介:穆军全(1983—),男,山西阳泉人,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教师,从事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邢彦娟(1985—),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龙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职员,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及其相关理论研究。

社会

和谐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