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在言外之意”理解中的作用探析

合集下载

关注语言的“-言外之意”-文档

关注语言的“-言外之意”-文档

关注语言的“ 言外之意”“言外之意”出自宋欧阳修《六一诗话》:“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话里暗含着的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

古今中外的语言学家、文学家们都十分关注语言的言外之意。

他们对言外之意的研究不仅有蔚为大观的理论体系,在实际运用中更是长袖善舞,极尽婉约曲折之能事。

小学是学生语言习惯培养的最佳期。

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富含言外之意的语言,逐步掌握读懂语言言外之意的方法,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的执教过程中,笔者尝试运用了定格、链接、关联、聚焦等办法,努力使教学过程变得清新自然,让语言间接表达的言外之意变得不再难懂。

一、关注语言的超常组合,感悟“言外之情”任何一种语言都有一套语法规律来组织。

但在文学作品中往往存在一种特殊的现象:利用词语之间的超常组合体现言外之意。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作者突破常规,巧妙搭配,让“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词语组合进入特定的艺术氛围内,如同注入了一种新的生命力,使整个语言表达发生转变,出现意生言外的艺术效果。

课堂教学片段如下。

师(板书“鲁迅”):关于鲁迅,同学们知道多少生:鲁迅原名周树人……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文化革命的主将!师(板书“先生”):请同学们齐读――“鲁迅先生”。

这是人们对他的“尊称”。

(板书:“敬”)师(板书“我的伯父”):请读――“我的伯父”。

感觉到了什么生:亲切。

(板书:“亲”)整个课题板书成:18.(亲)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敬)师(指着板书):从这个课题中你们悟到了什么……以上片段教学的成功,在于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咀嚼词语,进而关注他们之间的超常组合,触摸深藏在“我”心底的那份极不寻常的言外之情――对伯父的“亲切”“尊敬”之情,形象地感知语言的“弦外之音”。

二、关注语言的含义变异,传递“言外之力”文学语言的“言外之意”可以理解成语言的多义性,但这种多义并非暧昧含糊,而是丰富含蓄的。

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言意关系

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言意关系

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言意关系“言”与“意”的关系,即人的语言与语言所要表达的对象、意义之间的关系。

秦汉之前,“言”“意”主要是哲学及语言学的概念;从魏晋南北朝开始,“言”与“意”以不同的关系学说被引入到文学理论领域,成为重要的理论范畴,对其后的文艺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古代文论的视域中,“言”通常指文学的言语表达、言说;“意”指文学语言所要传达的意义,即所要表达的对象世界。

虽然文学意义上的“言”“意”都包含着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和生活的感悟,以及对生命的独特理解;但“言”是作为文学表“意”的工具而存在,且从属于“意”,“意”则是文学“言”说的目的,“意”的生成又依存于“言”。

由此来看,秦汉之前,“言”“意”主要是哲学及语言学的概念;从魏晋南北朝开始,“言”“意”被引入到文学理论领域,成为重要的理论范畴。

同时,“言”与“意”这两个范畴在文论维度形成了“言不尽意”“得意忘言”“立象尽意”等三种不同的关系形态及相应的学说,对其后的文学观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言”“意”关系的基本形态是“言不尽意”这种现象。

《老子》中说:“道可道,非常道”“道常无名”。

《庄子・天道》中有云:“语有贵也。

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老庄没有直言“言不尽意”,所以后人往往把《周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作为言不尽意的滥觞。

在古人看来,语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思想的,或者说有些思想是不能用语言表达或表达不出来的,即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由此来看,言意之间存在不对称的关系。

这可以从“意”和“言”两个方面来解释,“意”即是人的“意思”“思想”,思想在获得语言表现之前,往往处于一种无组织的混沌状态。

言不尽意的“言”“意”关系引入文论中,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与走向成熟的创作理论开始对文学书写进行深入思考是一致的。

言不尽意不仅体现在意的难尽,还在于言的不尽意性。

由于对言不尽意的充分认识,文学创作便能够超越言不尽意而积极地去追求言外之意。

《后宫甄嬛传》人物对话言外之意的语用分析

《后宫甄嬛传》人物对话言外之意的语用分析

《后宫甄嬛传》人物对话言外之意的语用分析语言是人们表达自我,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重要手段。

人们在日常交际的对话中对语言的运用可以反映出语言的表现手段,体现了语言的语用意义。

影视剧中的人物对话方式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提取自我们的日常交际,具有代表性。

电视剧《后宫甄嬛传》作为一部广为流传、风靡全球的影视作品,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其中人物的台词对大众也有很大的影响,形成了“甄嫖体”。

《后宫甄嬛传》中人物对话所使用的语言表达形式具有丰富的语用意义,值得我们深层次的探讨和研究。

言外之意是人们日常交际中最常用的表达方式。

《后宫甄嬛传》人物对话中表达言外之意的例子比比皆是。

本文就从语用的角度具体分析《后宫甄嬛传》人物对话中的言外之意。

第二章首先从语用意义的角度来对《后宫甄嬛传》人物对话所表达的言外之意进行分类整理,具体阐述该剧中言外之意的类型。

第三章主要研究《后宫甄嬛传》人物对话中的言外之意是通过词汇、句子和修辞格等语言手段表现出来的。

第四章着重分析影响《后宫甄嬛传》中言外之意实现的因素,主要有语境、语用推理和非语言特征。

这些因素对言外之意的正确把握和理解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听话人只有把这些因素结合起来分析才能正确理解发话人的交际目的。

第五章首先分析了《后宫甄嬛传》中的言外之意具有维护面子和自我保护的交际功能;其次分析了言外之意的语言语用赋予了《后宫甄嬛传》人物丰满的形象和独特的性格,使人物活灵活现的印在观众的脑海中,并且通过言外之意的语言语用表达了剧作的主旨和内涵,使观众更为清晰的理解、欣赏该剧的艺术特色。

本文通过对《后宫甄嬛传》人物对话言外之意的分析,目的是希望我们能够学习这种表达情感的方式。

希望我们能把言外之意合适的运用在我们的日常交际和欣赏文学作品中,以帮助我们达到预期的交际效果和准确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主旨艺术。

“言”“意”解释学意蕴其对美学影响论文

“言”“意”解释学意蕴其对美学影响论文

“言”与“意”的解释学意蕴及其对美学的影响摘要:关于言与意之间的关系,自古以来存在两种主要观点:一种是言尽意,一种是言不尽意。

认为言不能尽意,但意要通过言来传达,通过言能够达成对意的更高和更深层次的把握。

文学作品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欣赏文学作品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言外之意。

关键词:言与意;文化阐释;创作;欣赏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187-02在中国文化解释学传统中,早在《周易·系辞》中就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说法。

从魏晋的“言意之辩”、刘勰的“复意”、“重旨”,到王夫之的“诗无达志论”无不体现着“意”的难以名状、难以言传的观念,对于“言不尽意”中的“意”,它或是指向对象难以言说的精微意义,或是指向行上之“道”,或是两者皆指,因此,所谓“得意”就不是一般性的了解对象,而往往是“忘言得理,目击道存”,蕴涵着对形而上意义的追求和人生根本价值的体验。

因为,在古人看来,真正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仅要有形,更要传神;不仅要表现“有”,更要表现“无”;不仅要表现言内之意,更要表现言外之意;不仅要有切身的体验,更应该有对形而上意义的追求。

对此西方伽达默尔也有着精辟的论述:“凡是以某种体验的表现作为其存在规定性的东西,它的意义只能通过某种体验才能把握。

”[1]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和现代西方解释学它们竟然无意之中达成了“殊途而同归”的默契,都强调诗性文本的意义获得必须是生命体验的产物。

因此,要想对“言”与“意”这一极具民族特点的解释话语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我们必须深入到中国文化的源头去寻找中国诗学解释学体验主义的哲学渊源。

一、“言”、“意”的文化阐释中国的古典文化是基于感性生命、经由直觉体悟的获得方式,而共同摒除了基于逻辑思辨和语言确认的理性认知方式,而形成的一种体验性思维模式。

因此,中国思想的解释很重视个人通过体验的领悟。

正如顾彬所说:“(中国古代)没有人想到发展出独立、坚实的理解方法,也就是西方意义上的解释学。

“隐喻式”言外之意的生成及理解机制探析

“隐喻式”言外之意的生成及理解机制探析

“隐喻式”言外之意的生成及理解机制探析“隐喻式”言外之意是“言外之意”类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是接受者运用隐喻思维,调用相似联想,将表达题旨寄于与之具有相似性联系的辞面中。

对此类“言外之意”的理解过程,是寻找辞面与辞里通道——相似性的过程;也就是接受者对表达者表达时认知语境推测的过程。

接受者对表达者表达时认知语境互享程度越高,恰切理解率也就越高。

这种认知语境的互享程度,与接受者的知识积累及能动性发挥密切相关。

标签:言外之意隐喻生成机制理解机制语境互享“言外之意”是表达者用一定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其语表意义之外的内容,使人思而得之,进而收到言近旨远、余味曲包效果的一种积极修辞现象。

“言外之意”现象在古今汉语中普遍存在,且涉及修辞学、语用学、美学等众多学科。

我国学术界对其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先秦延续至今。

但纵观已有的研究成果,将其生成及理解机制贯通起来研究的成果甚少。

鉴于此,本文从修辞学角度,以“隐喻式”言外之意为例,对其表达和理解机制进行探究;这也可以为研究“言外之意”的生成及理解规律提供一定的参考。

“言外之意”的分类,较有代表性的是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依据“言外之意”实现的不同途径,将其概括为“含蓄式”和“寄托式”两大类。

本文为了更好地探究其表达和理解规律,便从表达和理解时的不同思维方式(隐喻或转喻思维)这个角度,对其进行类型概括。

因而,“隐喻式”言外之意,是指其表达和理解都与隐喻思维密切相关的“言外之意”类型。

隐喻,在传统修辞研究中,是比喻辞格的一种。

随着研究的深入,特别是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研究的深入,隐喻突破了辞格的身份,进入了思维方式的大家族中,被认同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

隐喻的运作机制是在相似性(可以是事物之间客观存在的,也可以是说话者刻意想象出来的)的基础上,将源域(喻体)的某些特征映射到目标域(本体)上,从而产生对目标域的新的认知和理解。

“映射”方式分为简单投射和复杂合成两种。

这在隐喻研究中,分别对应Lakoff的映射理论和Fauconnier的空间合成理论。

“言外之意”理据探究

“言外之意”理据探究

“言外之意”理据探究陈丽梅【摘要】“言外之意”现象在汉语及其他语言运用中的广泛存在,与其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有关。

具体来说,哲学上对“言”与“意”间“不尽之尽”关系的探讨,文化中的委婉心理、意象思维及“言外之意”所激发的想象美,都体现了其存在的必然性。

而语言学中语言符号的离合性、模糊性、开放性及相关心理因素的作用,为其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言外之意”便成为人们喜闻乐用的一种语言现象。

%Because it has a solid theoreticalfoundation ,“implication” phenomenon exists widely in Chi-nese and the other in language use .Specifically , in philosophy , points out that the relation between word and meaning is one that expresses without an expression ,and culture ’ s favor of euphemism and “bas ed on the im-age to express ideas” way of thinking as well as Inspired by the aestheticof “implication” of the imagination , all of these point out the inevitability of its existence;And in linguistics the clutch , fuzzy , openness , and re-lated psychological force , provide the possibility .Under the comprehensive effect of these factors , “implica-tion” becomes one kind of language phenomenon that people loved .【期刊名称】《楚雄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4页(P50-53)【关键词】言外之意;理据;言意之辨;符号性;想象美【作者】陈丽梅【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 6500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5“言外之意”是表达者用一定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其语表意义之外的内容,使人思而得之,进而收到言近旨远效果的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被广泛关注的修辞现象。

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语句的“言外之意”

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语句的“言外之意”

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语句的“言外之意”
“言外之意”是某一语句在特定的语境中由作者临时赋予的意思,这种意思虽没有直接说出来,却是发话人向听话人传达的主要信息。

根据语句的特点,可以指导学生通过以下的方法理解语句的“言外之意”:
1、识别语句与语境的不谐调,领悟言外之意
当某一语句的字面意义与语境(交际中的话题、目的、双方的关系、场合等)不谐调时,往往它就有了言外之意。

2、依据修辞方法,通过联想解释言外之意
指导学生依据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方法,联系语句的字面意思和语境,通过相似、相关、相反的联想来解释言外之意。

3、分析语句省略的前提或结论,推断言外之意
说话人为了把自己的真实意图表述得很委婉,常常把推论过程中最主的的内容省略不说,而只说推论中的前提或结论。

所以理解这类语言现象造成的言外之意,可以通过分析出推论的过程,说出前提或结论,来推断出言外之意。

4、把握虚词用法,从语境中归纳出言外之意
一些虚词的使用是有严格的语义条件的,而这些条件发话人通常是不说的,但语境(上下文)一定满足了这些语义的条件,所以带有这类虚词的语句往往就有了言外之意。

5、从变换的句式中领悟言外之意
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各自的表达功能是不同的,但陈述句和祈使句都能换一个说法来表示各自的意思,即变换成疑问句。

这样变换过来的疑问句就有了言外之意。

反问句用疑问句的方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也有言外之意。

有的疑问句,发话人和受话人关系不同,会有不同的言外之意。

有时祈使句能变换成陈述句来表意。

书面语中语句结构形式的变化也能表现言外之意。

在理解此类语句时要通过分析来读出它的言外之意。

“言外之意,意在言中”言语行为的逻辑解析——以外交部副部长傅莹答记者问为例

“言外之意,意在言中”言语行为的逻辑解析——以外交部副部长傅莹答记者问为例

32品牌策划理论版1. 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通常是把言语与行为联系起来加以研究,说话人一定带有某种指示或者根据这种指示而产生某种行为的意图会体现在言语中,让听者在心理或者行为上产生预期反应。

1.1 言语行为理论的阐释言语行为理论是把交际过程中的言语作为一种行为来研究的理论。

行为反应论的产生与本世纪初心理学中以华生(J.B.Watson)、施金纳(B.T.Skinner)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派的兴起有关。

这种理论的主要观点是用“说话人的处境——言语——听话人的反应”这样一个代表因果序列的公式来解释语言意义。

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在《语言论》中结合现实例证人类的言语行为是从刺激到反应的复合。

人类想吃到东西用语言表达的这个过程,就是言语行为和完成事实,如图所示。

言语的刺激导致行为发生,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语言交际产生行为功效。

Sr……sR图1.语言行为和实际事件正如公交车上,如有老人上来,如果没有空座,也没有人主动让座,售票员就会播放“请为需要帮助的人让个座位”。

那就看有座位乘客的反应了,让与不让就取决于这句话语的魅力,不一定以言取效,但是言外之意是一定凸显。

2. 言语行为的逻辑解析就言语本身而言,往往是言为心声且带有某种隐含用意,言语的交际功能也恰恰得以体现。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发言人傅莹始终面带微笑,用柔和的语言回答记者的问题,面对日本记者的尖锐问题,她没有慷慨陈词而是以柔克刚,言语中表明了立场,且很有原则性。

下面以外交部副部长傅莹答记者问中的言语片段为例,借助语言学中的言语行为理论进行解析说明言语行为三种类型,同时展现外交部副部长傅莹的语言魅力。

2.1以言指事语言表面看来是就事论事,以言指事是交际过程中说话者用声音或者文字表述出来,传递说话者的思想和信息,具有一定的含义所指。

发言人傅莹始终面带微笑,言语温和轻柔,富有亲和力,但柔中带刚,立场明确,原则性很强。

个性化的语言传递出整个国民的心声。

汉语言外之意的浅析

汉语言外之意的浅析
)是修辞 中的婉 曲是汉语 言外 之 意现 象 中较 为 常见 的如 :爷爷 恐怕 要不 行 了。这个 句子 中 “ 不 行 了”就是快死 了的意思 ,但为 了表达 的委婉 或是忌讳而采
用 “ 不行了” 。 ( 二) 是 反问 ,反 问句式本 身就 有一种委婉 的语气 ,采 用这 种句 式来 实现 言外 之意 的表达 相得 益彰 。 ( 三) 是夸 张 。 ( 四 )是 比喻。五是 比拟 。以上这些 修辞手 法都能在表达 中体现语 言之外的意义 。 其 次熟 语 ,熟语 是汉语 中经久 沿用 ,约定 俗成 的短语 或是句子 ,不能随意改动 。通 常分 为 :惯用语 、成语 和歇后 语。 ( 一 )惯用语 的语意具有双层性 ,除字面的语意外 ,还 有深层次 的比喻延伸意 。而且在修 辞功能生它具有强烈 的通 俗性和 口语色彩 。在汉语 口语 中惯用语 非常多见 。 ( 二 )俗 语 ,指狭义俗语 ,主要 流行于 民间大众 ,通 常采 用 比喻 、形 容 、夸张后者直 接说 明来描写表述人或 事。 ( 三 )歇后语 , 歇后 语是一种 固定用 法有 点类似谜语一样 ,前面有歇语后面 的才是要 表达的意思 。 使用 一定 的会 话策 略 ,迫使对 方去 推理 ,从 中获取 隐 含信 息 。这 种策 略有 : ( 1 ) 不 直接 回答 而举 出相关例 子 。 ( 2)提出假设 ,说话 者不直接 对发话人 的 问题 进行答 复 , 而 是假设 某 种情 况 的发生 ,让 发话人 从 自己的假设 中推 理 出他 想要 的信息 。 ( 3 ) 作 比较 ,说话人 不直接 表态 ,而是 通过其他 事物来做 比较 ,从而 暗示 出 自己的态度 和观 点或态
语 用推理能力 ,是学生最终 能够识 别在不同的语境下 ,话语 应 该从 哪个方面理解 ,不 能被表 明字意所迷 惑。最后 比喻教

“言”在“言外之意”理解中的作用探析

“言”在“言外之意”理解中的作用探析

“ 言外之意” 是表达者用一定语言形式来表达语表意义之 外 内容的一种语言现象 , 也是一种常见的修辞现象 , 在汉语及
外之意 ” 的基础 。如下面的例子 : ( 1 ) 当然 , 生活也不尽是 痛苦 。林 大林走后不久小林 来告
诉 江曼, 几 所 医 院联 合 办护 士训 练 班 , 父 亲 已给 她 报 上 了名 。
为第一 义。” 也就是说“ 一切修辞 的形成 都是运用语言文字 适 应题 旨情境 的结果 ” I 3 】 , 把 语境 “ 作为研究修 辞规律 的立足 点” 与题 旨一起提到 了第一义的高度 。这也就强调了语境在

“ 言” 是形式 , 表达 的“ 言外之意” 是 内容。要实现 内容 的理解 ,
“ 言” , 就不会有“ 言外 之 意 ” 。
了” ,以此来 表达 自己此刻喜悦的心情 ;但是母 亲并不了解 “ 范进中举 ” 这个典故 , 从 自己积累的知识 中, 联想到的是“ 犯 劲” , 以为女儿和谁犯劲 。因此 , 母亲便不能理解女儿此 话的
“ 言外之意 ” 。 对语言表达形式的理解是实现 内容理解 的基 础 , 这是语 言理解 中的共性 。除此共性外 , 因“ 言外之意 ” 表达 和理解 的 特殊性 , “ 言” 在“ 言外之意” 理解 中, 还有其特殊作用。 二、 从语 境在 语言理 解 中的作 用来看 , “ 言” 在“ 言外 之 意” 理解 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语 境是 语言表达和理解时重要的和基础性 的制约因素。
钱钟书有过精辟 的论说 。他在《 谈艺 录》 中, 在评介严羽“ 诗之
有神韵者 , 如水 中之月 , 镜 中之象 , 透彻玲珑 , 不可凑泊。不涉
( 韩静 霆《 凯旋在子夜》 , 栽于《 小说 月报3 0 年》 ( 1 9 8 5 — 1 9 8 9 ) )

论言外之意的语言张力

论言外之意的语言张力

2013.07谢斯斯在中国古代文论的视域中,“言”通常指文学语言,它能够以文字的形式存在;“意”指作品所要传达的意蕴,与“道”的涵义比较接近。

具体而言,“意”可以包含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及对生命的独特理解等。

从逻辑上讲,“言”和“意”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种,即“言可尽意”与“言不尽意”。

在中国古代文论体系中,这两种观点相辅相成地发展,但在文学创作实践中,“言不尽意”的情况非常普遍。

“言不尽意”简单的理解就是“言”和“意”之间的不对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有许多有价值的观点专门论述这个问题。

一.古代文论视域中对“言不尽意”的解决方式中国古代文论家一直坚持对文学创作规律进行钻研,以一种理性的精神从内、外两个方面克服着“言”、“意”之间看似无法解决的矛盾。

《文赋注》有云:“所构之意,不能与物相称,则患在心粗;或意虽善构,苦无词藻以达之,则又患在学俭。

欲救此二患,则一在养心,使由粗以细;一在勤学,使由俭而博。

”可见,从内完善个人修养,从外探索艺术技巧是使“言”可达“意”的两种主要方法。

修养内心因人而异,但外在技巧却有规律可寻,因此本文主要谈论解决“言不尽意”问题的外在方式,即对艺术技巧的探索。

艺术技巧可以克服语言的局限性,使有限的“言”与无限的“意”达到协调一致。

中国古代文论中对语言局限性的弥补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建立一种素朴的语言;一种是“立象以尽意”,说到底这两种方式都是想建立起一种超越日常语言的特殊语言。

第一种方式认为人要超越理性思维的局限性,涤除内心由语言所造成的各种成见,以素朴之言达到对世界本质的认识。

老子是这种方式最重要的倡导者,他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语言的“信”和“美”,“善”和“辩”本是对立统一的,但老子却强调了它们之间的对立,辩证性地表明只有朴实无华的语言才能真正认识世界的本质。

朱立元先生在论及老子的言意观时说道:“老子明确提出‘绝圣弃智’和‘绝学无忧’的原则。

语文分析言外之意

语文分析言外之意

语文分析言外之意言外之意是一种语言现象,它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对方想表达什么,但是说话者没有用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分析他们说话中的语法结构,形象比喻,社会文化背景,想象思维等而求得言外之意。

一、语法结构分析语法结构的分析是言外之意的最常用的分析方法。

人们一般通过积极推论,对说话者言语的现象特征,语言结构,句子结构,字面意义等等,来分析言外之意的含义。

语法结构可以揭示未言之意,因为词语本身含有隐含的意义以及说话者做出的安排,使人们有可能瞻望说话者层面意图。

二、形象比喻分析形象比喻是推动言外之意发展的较重要途径之一,人们说话时常常会用形容性词,故事和象征等比喻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意图,但是它们可以偏离本意,说话者并不明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故意,而是通过给出暗示使人们有能力去深入理解真正的义意。

例如,比喻“旅行中的颠簸”可以用来形容一段艰辛的经历,甚至不知道该怎么办。

三、社会文化背景分析当人们说话的时候,他们习惯性的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和社会文化习惯,他们会根据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发挥情感,表达不同的言外之意。

例如,在农村,老人们常常用比喻来表达含义更深的言外之意,比如说“一只瘦驴也能抬一把车”就可以表达出“小资源也可以创造大的成果”的意思。

四、想象思维分析最后,想象思维分析是言外之意的另一种分析方法。

人们在自己想象中,不仅可以帮助理解说话者有意无意间没有用到的话,而且可以将一句话中说话者本意以及言外之意深入地理解。

例如,一句简单的“你做得很不错”,在一个人想象中,“你做得很不错”可以完全改变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或者引发他做某件事的动机,而这可以由说话者无意中表达出来,而不是用直接的言辞表达。

总结来说,言外之意是一种隐藏的表达形式,它需要我们分析说话者使用的语法结构,使用的图景比喻,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想象思维,从而更好地理解与挖掘言外之意。

理解言外之意对社会都有重要的意义,它一方面可以推动沟通,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不同的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

宋诗话中“言外之意”

宋诗话中“言外之意”

对文学批评的影响
深化文学理解
言外之意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深化了 人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拓展批评领域
言外之意的研究拓展了文学批评的领域,使人们开始 关注文学作品的隐含意义和价值。
促进文学交流
言外之意的研究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交 流和理解。
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增强文化认同感
言外之意是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体现,因此对言外之意的理解和认 同有助于增强文化认同感。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象征的运用
象征
通过特定的符号或形象代表某种抽象的概念 或情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共鸣。
例如
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通过描写小荷和蜻蜓的 形象,象征着新生和活力,表达出对生命的 赞美和热爱。
隐喻的运用
要点一
隐喻
通过比喻的方式暗示某种含义,使诗歌更加含蓄和深 刻。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宋诗话中经常使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言外之意”。这 种方法使得诗歌更加含蓄、内敛,也为读者提供了更 多的解读空间。通过分析象征符号的含义,可以深入 挖掘“言外之意”的隐含意义。
情感解读法
总结词
通过分析宋诗话中所表达的情感,解读“言外之意”的情感内涵和表达效果。
详细描述
宋诗话中的“言外之意”往往蕴含着诗人深厚的情感。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情感 表达,深入挖掘“言外之意”的情感内涵,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在美。
展望
未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研究 :首先,对宋诗话中“言外之意”的深入研究可以结 合具体的诗歌作品进行,以更直观地展示言外之意的 表现方式和意义。其次,可以进一步探讨言外之意在 宋代诗歌理论和实践中的具体作用和影响。最后,我 们可以从跨文化的角度对比研究中国宋代诗歌的言外 之意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诗歌表现方式,以更全面地 理解言外之意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语用学引申是为了彰显原文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语用学引申是为了彰显原文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语用学在语言学中是一个重要的分支,它研究语言使用中的语言行为,包括言外之意、语境的作用等方面。

语用学引申是指在分析语言现象时,通过语用学的理论和方法,揭示出原文中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语言使用的含义和目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讨语用学引申的意义和方法。

一、语用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语用学是由奥斯卡•格鲁斯提出的,它的基本理论包括语用规则、语用义、语用原则和语用功能等。

在语用学的研究中,言外之意是一项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说话人在表面文字所表达的意思之外所包含的更深层次的含义。

言外之意可以通过言外推断、语境分析等方法来揭示出来。

通过对言外之意的分析,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原文的真实含义,从而更好地进行语言交际和交流。

二、语境的重要性语境是指语言使用的具体环境和背景,它对理解言外之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语用学引申中,分析语境是揭示言外之意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对语境的分析,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原文所要表达的含义,避免产生歧义和误解。

由于不同的语境可能导致不同的言外之意,因此在进行语言交际时,必须充分考虑语境的影响,以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

三、言外推断的方法言外推断是指通过对语言使用的理解和分析,推断出言外之意的方法。

在语用学引申中,言外推断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手段。

通过对言外推断的运用,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原文的内涵和含义,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

言外推断的方法包括逻辑推理、常识推断、经验推断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更加全面地揭示出言外之意,从而更好地理解原文。

四、语言行为的分析语言行为是指语言使用者在交际中展示出的言辞行为和语言习惯。

在语用学引申中,分析语言行为是揭示言外之意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对语言行为的分析,可以了解说话人的真实意图和态度,进而更准确地解读原文的含义。

在进行语言行为分析时,需要考虑到言外之意可能受到个人习惯、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五、语用学引申的意义和价值语用学引申作为语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理解语言使用的含义和目的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于言字的研究报告

关于言字的研究报告

关于言字的研究报告摘要本文研究了汉字"言"的语义特征与语用特征,包括文化、历史、演变、语法、用法等方面。

"言"字的语义特征包括表达、说话、文字、淋漓、流露等,"言"字的语用特征包括劝说、议论、批评、褒贬、表达情感等。

本文通过对"言"字在古代文献和现代语言中的运用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言"字的用法受到时代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但其本质意义和用法特点始终存在。

"言"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其研究对于加深我们对汉字文化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引言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汉字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历史渊源。

"言"字是汉字中的重要字之一,其含义丰富,使用广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演变,"言"字的意义和用法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因此,深入研究"言"字的语义特征和语用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汉字文化,并且对于正确理解和使用"言"字具有重要意义。

一、"言"字的语义特征1.表达"言"字最基本的语义特征是表达,其意义为通过语言或文字向别人传递信息或想法。

在古代文献中,"言"字常用于表达宣传、宣扬的意义,比如《尚书·洪范》中说:“有微说,赞德,宣行,播闻,是以图画文字,为治列国之法器。

”2.说话"言"字还可以表示说话、发言的意思,表述口头的话语。

在现代汉语中,"言语"、"言谈"、"言论"等词语都可以表达这种含义。

例如,"言不凿凿,不知所云",是表示说话口气不坚定,不知所说。

3.文字"言"字还常常和文字、字形等相关。

在古代,文字极其重要,而"言"作为汉字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表达文字意义的基本要素之一。

曹禺《雷雨》言外之意的语用学分析

曹禺《雷雨》言外之意的语用学分析

目次1.引言 (1)1.1研究缘由 (1)1.1.1言外之意的定义 (1)1.1.2言外之意的研究 (1)1.1.3本文言外之意的界定 (3)1.1.4话剧会话集中了各种语用现象 (3)1.1.5《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 (4)1.1.6语用学是当前学界热门的研究学科 (4)1.2研究意义 (5)1.3研究方法 (6)1.4材料来源 (6)2.《雷雨》言外之意体现的手段 (6)2.1通过词汇(包含短语)体现的言外之意 (7)2.2通过句子体现的言外之意 (10)2.2.1通过完全句体现的言外之意 (11)2.2.2通过省略句体现的言外之意 (14)2.3通过段落体现的言外之意 (18)3.《雷雨》言外之意的特点 (23)3.1有意识性 (23)3.2可推导性 (24)3.3不确定性 (25)4.《雷雨》言外之意的效果及其原因分析 (26)4.1言外之意的实现 (27)4.2言外之意的没有实现 (28)4.3影响言外之意实现的原因分析 (29)4.3.1从发话者角度考虑 (29)4.3.2从受话者角度考虑 (31)5.《雷雨》言外之意的语用价值 (34)5.1突出人物性格 (34)5.2推动戏剧高潮 (40)5.3升华戏剧主题 (42)6.结语 (44)参考文献: (45)作者简历: (48)摘要:言外之意是人们交际会话时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一种十分有趣的语言现象。

本文尝试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运用斯珀伯(Sperber)和威尔逊(Wilson)的关联理论对曹禺代表作《雷雨》中的言外之意作全面梳理、分析、阐释。

论文分析了作品中言外之意体现的手段,概括了其特点,并对言外之意的效果及其原因作了深入分析,最后阐述了作品言外之意运用的语用价值。

本文也是运用关联理论分析解读汉语文学作品的一次尝试,希望我们的研究能给读者一些启发。

论文主要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引言;第二章,《雷雨》言外之意体现的手段;第三章,《雷雨》言外之意的特点;第四章,《雷雨》言外之意的效果及其原因分析;第五章,《雷雨》言外之意的语用价值;第六章,结语。

言不尽意 意在言外

言不尽意 意在言外

言不尽意意在言外——中考“言外之意”题例析言外之意,就是“话里暗含着的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见《现代汉语词典》),是口语交际的一个重点,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领域和在特定场合下经常用到的一种说话方式,更是衡量一个人在说话时的应变能力、个人的修养(或涵养)以及人格魅力。

做好这种题的关键是,瞄准对方说话(有时指行动)时的语气、态度、目的以及所代表的立场和观点,然后采取不同的策略(或对策)予以还击。

(当然,考生回答时是把自己融入到所给出的语境中的一方来回答)具体说来,应从以下几点入手:解题方法一、细揣语气,领会感情对方若是周围身边比较亲近或熟悉的人,他们有时从自己的立场、习惯和行为出发,说话(或行为)有时往往会不自觉地给对方(或公共环境)造成伤害,而一时又没有意识到;有时说话(或行为)让对方感到不理解。

这时你(指考生以另一方的身份回答,下同)要弄清楚对方的目的和意图,在说话的语气上应该得体、明确,态度和蔼又不失礼貌,但不要过于委婉含蓄,以免对方还是不明白,以造成更大的伤害。

例1、张明匆匆走进教室,习惯地用卫生纸把自己的座位擦干净,随手将纸扔在地上,同学王晓敏看见后说:“你很讲究个人卫生哩!”张明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幸亏你提醒,谢谢。

”随手将纸团拾起来,扔进了教室外面的垃圾箱。

请问:王晓敏的话言外之意是:。

(05湖北武汉课改区中考题)解答此题宜结合具体语境从揣摩说话人语气语调入手。

王晓敏采用的是感叹句,强调张明“讲究个人卫生”,再结合张明擦净个人座位却随手丢弃纸团的具体语境可知,王晓敏感叹的语气中含有嘲讽、指责的口吻,那就是张明不讲究公共卫生,只顾自己。

二、结合语境,巧悟婉言例2、中考前夕,张强接到文学社长的通知,周末到冠豸山参加国际悬崖跳水比赛的采访活动。

正想放松一下的张强把活动计划告诉了妈妈。

妈妈对张强说:“我和你爸爸已经商量好了,等你中考一结束,我们就去海南旅游。

”妈妈的言外之意是。

(05福建龙岩中考题)解答这类题目,揭示隐含信息,不能脱离特定的语言环境。

《庄子》中的“言”与“意”及其文学意义

《庄子》中的“言”与“意”及其文学意义

第41卷第1期2018年1月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41 No. 1Jan.2018DOI:10. 16216/ki.lsxbwk.201801044《庄子》中的“言”与“意”及其文学意义张庆利(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81)摘要:围绕着“言”与“意”的关系,《庄子》表现出三方面既相互联系又彼此不同的思想:一是意“不可以言传”,二是追求“不言”之境而使用“寓言”之言,三是提出“得意忘言”。

既认 识到了 “言”的局限,也实现了对“言”的超越。

《庄子》中对于“言”与“意”的理解与运用,是其 哲学思想与文学价值的重要标志。

中国古典美学中提倡的“意会”,中国文学批评中强调的 “蕴藉”,中国古典艺术中使用的“飞白”,均与此相关。

关键词:《庄子》;言意之辨;寓言;得意忘言中图分类号!〇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51(2018)01-0044-06“言”与“意”是中国古代哲学,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和文艺思想中的一对重要范畴,“言”,指言辞、名词、概念、论说、著述等;“意”,指意志、思想、情感、心 志等。

二者既相对又相承,表现出复杂的关系。

这 种复杂的关系,引起了魏晋玄学家的极大兴趣,将它 演化为一种学术论争,汤用彤先生即称之为“言意之 辨”。

其实,这种论辩在先秦时期已经不仅拉开了序幕,而且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而《庄子》中的理解 与运用最有意味,这也是其哲学思想与文学价值的重要标志。

一、意‘‘不可以言传'语言的局限与 超越庄子认为,语言最重要的是能够传达思想,但思 想又不是可以完全用语言能够传达的#世之所贵道 者,书也。

书不过语,语有贵也。

语之所贵者,意也。

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

”(《庄子•天道》)语言表达是为了传达心之所想,但思想会随时发生,语言无法把这些随时发生的思想全部表达出来。

“言”“意”关系浅析——以《红楼梦》为例

“言”“意”关系浅析——以《红楼梦》为例

“言”“意”关系浅析——以《红楼梦》为例朱雯清摘要庄子“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言意之辨是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

自古及今,人们对于“言”与“意”在文学作品中关系的研究就从未停止过,尤其是在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一些具有多重意义的语言的存在,对“言”和“意”关系的理解也是多种多样的。

我们可以看到,虽然言不尽意,但言是基础,意识是目的,应既重视基础又重视目的,这样才能对“言”与“意”的关系有一个新的理解和把握。

关键词:言不尽意;得意忘言;基础;目的;《红楼梦》AbstractIt is an old and often new topic that Zhuangzi distinguishesbetween the meaning of words and the meaning of words. Since ancient times, people have never stopped stud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ech" and "meaning" in literary works, especially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one of the four famous works. The existence of somelanguages with multiple meanings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speech" and "meaning" are various. We can seethat although words are not full of meaning, words are the basis and consciousness is the purpose. We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both the basis and the purpose.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have a newunderstanding and grasp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ds" and "meaning".Key words: words are not enough; have a tacit understanding; Basics; Objective《 A dream of Red Mansions》前言《红楼梦》诞生于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当时的清朝统治者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无法自拔,实行闭关锁国的荒谬政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丽梅(云南师范大学华文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摘要] 言是言外之意存在的基础,也是其理解实现的基础。

因言外之意的辞面与临时表达语境并不是直接对应的,所以,言在言外之意理解中还起着引导接受者将临时语境转变为表达者真实表达语境的作用。

这种转变可以通过对言的联想实现,也可以通过言与临时语境相互作用来实现。

接受者了解了表达者真实的表达语境,也就能实现辞面与真实表达语境的对应,也就能理解言外之意。

[关键词] 言外之意;语境;理解中图分类号: H 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3)12-0001-03言外之意是表达者用一定语言形式来表达语表意义之外内容的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常见的修辞现象,在汉语及其他语言运用中广泛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