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李商隐

合集下载

《蝉》原文注释及译文

《蝉》原文注释及译文

【注释2】
①以:因为。高: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故誉其高洁。恨费声:凄楚而吃力地鸣叫。 ②疏:指鸣叫声稀疏。 ③薄宦:指职位卑下俸禄微薄的小官。梗泛:哽指身不由己地、行踪不定地漂泊。梗,树木枝条。典出《战国策·齐策三》,大意是土偶对桃梗说:秋水一来,你就会冲走,漂漂然不知流向何方。此处喻指漂泊不定的生活。芜已平:已经长满杂草的意思。 ④君:指蝉。警:警醒。清:清贫。
【诗句】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出处】唐·李商隐《蝉》。
【意思】蝉儿呵,你最能引我共鸣,我也是,家徒四壁,举家清苦。
【全诗】
《蝉》
[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Nhomakorabea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译文】 居处高洁而食不果腹,终日哀鸣也是枉然。五更时鸣声无力稀疏欲断,一树青碧仿佛与己毫不相干。我官卑职微四处飘泊不定,早已荒芜了故乡的田园。麻烦您在耳边时时警戒,我也是一贫如洗举家清寒。
【注释1】
①二句意谓本因栖息高树饮清露为生而难以饱腹,悲鸣寄恨亦是徒劳费声。②二句意谓鸣至五更时力竭声稀欲断,但自然界却仍一树清碧,对蝉的悲鸣无动于衷,毫无感情。五更:古代计时法分一夜为五更,五更指天将晓之时。疏:稀少。
③二句由蝉之寄迹树枝联想自己漂泊不定的宦游生活。梗(geng):树木枝条。泛:飘浮。《战国策· 赵策》记载的寓言云:土梗与木梗斗,称木梗不如自己,因木梗逢疾风淋雨,漂入漳河,东流至海,泛滥无所止。此处用其意。隋卢思道《听鸣蝉篇》:“故乡已超忽,空庭正芜没”;又云:“讵念嫖姚嗟木梗”,此处亦受卢诗影响。④二句意谓烦劳你总是警戒我,我亦家贫如洗。君:指蝉。警:警戒。

古诗蝉李商隐带拼音版

古诗蝉李商隐带拼音版

古诗蝉李商隐带拼音版
古诗蝉李商隐带拼音版
chán

lǐ shāng yǐn
李商隐
běn yǐ gāo nán bǎo , tú láo hèn fèi shēng 。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wǔ gēng shū yù duàn , yī shù bì wú qíng 。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báo huàn gěng yóu fàn , gù yuán wú yǐ píng 。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fán jūn zuì xiāng jǐng , wǒ yì jǔ jiā qīng 。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古诗蝉李商隐翻译
既然你栖身高枝之上,自然就难以饱腹;你虽含恨哀鸣不平,终究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

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
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如同桃梗泛泛乎不知所止,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我全家也当坚持操守,玉洁冰清。

古诗蝉李商隐赏析
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诗以言志,借物喻人,情同古今。

在本诗中,终生不得志的李商隐,闻蝉之声而兴,以蝉之高洁自警,喟叹身世之沦落飘零。

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

实属“咏物”佳绝。

古诗《蝉》李商隐带拼音版

古诗《蝉》李商隐带拼音版

古诗《蝉》李商隐带拼音版古诗《蝉》李商隐带拼音版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

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蝉》李商隐带拼音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chán蝉lǐ shāng yǐn李商隐běn yǐ gāo nán bǎo ,tú láo hèn fèi shēng 。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wǔ gēng shū yù duàn ,yī shù bì wú qíng 。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báo huàn gěng yóu fàn ,gù yuán wú yǐ píng 。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fán jūn zuì xiāng jǐng ,wǒ yì jǔ jiā qīng 。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翻译既然你栖身高枝之上,自然就难以饱腹;你虽含恨哀鸣不平,终究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

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如同桃梗泛泛乎不知所止,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我全家也当坚持操守,玉洁冰清。

赏析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诗以言志,借物喻人,情同古今。

在本诗中,终生不得志的李商隐,闻蝉之声而兴,以蝉之高洁自警,喟叹身世之沦落飘零。

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

实属“咏物”佳绝。

李商隐的蝉诗意

李商隐的蝉诗意

《蝉》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全诗以蝉起,以蝉结,中间两联对蝉的描写十分传神,将蝉的形象与人的处境和内心感受紧密联系在一起,寓意深刻,感人肺腑。

前四句写蝉的悲鸣和处境,借蝉的彻夜悲鸣反衬树的碧绿无情,突出蝉的“高难饱”“恨费声”的遭遇和处境。

后四句由蝉及人,想到自己官职低微,漂泊不定,田园荒芜,举家清贫,真是感慨良多。

末两句“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将蝉与人的命运巧妙联系在一起,以蝉警人,相互警醒,表达了诗人对清高品格的追求和坚守。

李商隐的《蝉》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将蝉的形象与人的处境和内心感受紧密联系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对身世之慨和对清高品格的追求和坚守。

此诗在艺术上采用人、蝉对照的写法,使两者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反差,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李商隐《蝉》译文及赏析

李商隐《蝉》译文及赏析

李商隐《蝉》译文及赏析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题解】历代咏蝉诗佳作颇多,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借蝉声之远来歌咏蝉的居高身正。

洛宾王的“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借蝉的艰苦寄寓自己的凄苦沦落。

李商隐的这首咏蝉诗融入了诗人本人的人生境遇和精神意绪,诗中的蝉也就是自己的影子。

注解: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

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

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职微。

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

韵译: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

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我也举家操守象你高洁不佞。

赏析: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前半首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它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

后半首直抒己意,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胡不归去?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

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

实属咏物佳绝。

古人有云:“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

”这首咏蝉诗,就是抓住蝉的特点,结合作者的情思,“为情而造文”的。

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句闻蝉鸣而起兴。

“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

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

但这样的鸣声是白费,是徒劳,因为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

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

《蝉》原文译文鉴赏

《蝉》原文译文鉴赏

《蝉》原文译文鉴赏《蝉》原文译文鉴赏1蝉唐代:李商隐本以高难饱,白费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译文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虽悲鸣寄恨而无人怜惜。

五更今后疏落之声几近隔绝,可是满树碧绿固不自封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贱,行迹飘忽不定,家园难返,故土的田园也早已荒芜。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也是,一贫如洗,举家贫苦。

注释以:因。

薄宦:指官职低微。

高难饱:古人以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

费,徒然。

五更(gēng):中国古代把夜晚分红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

疏欲断:指蝉声稀少,挨近隔绝。

碧:绿。

薄宦:官职低微。

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后以梗泛比方流浪不定,孤苦无依。

梗,指树木的枝条。

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号,故土。

芜已平:荒草现已平齐没胫,掩盖地步。

芜,荒草。

平,指杂草长得齐平。

君:指蝉。

警:提示。

亦:也。

举家清:全家清贫。

举,全。

清,清贫,狷介。

创造布景本诗的详细创造不详。

李商隐平生曾两度入官秘书省,但终究未能实现志愿,境况日薄西山。

该诗便是表达了他虽宦途不顺,却据守狷介之志。

赏析此诗先是描绘蝉的境遇,后边直接跳到本身的遭受上来,直抒胸臆,爱情激烈,终究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接。

全诗以蝉起,以蝉结,规矩严密,对蝉的描写与诗人的心意悠扬表达到了浑然融合与一致,是托物咏怀的佳作。

“本以高难饱,白费恨费声。

”首联以蝉的日子习性起兴。

“高”以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狷介;蝉的“难饱”又与作者身世感触暗合。

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

但这样的鸣声却是白费,并不能使它脱节难饱的窘境。

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狷介,所以日子清贫,尽管向有力者陈情,期望得到他们的协助,终究却是白费的。

古诗《蝉》赏析

古诗《蝉》赏析

古诗《蝉》赏析蝉〔唐代〕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注释以:因。

薄宦:指官职卑微。

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

费,徒然。

五更(gēng):中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

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

碧:绿。

薄宦:官职卑微。

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

梗,指树木的枝条。

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

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

芜,荒草。

平,指杂草长得齐平。

君:指蝉。

警:提醒。

亦:也。

举家清:全家清贫。

举,全。

清,清贫,清高。

译文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虽悲鸣寄恨而无人同情。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可是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下,行踪飘忽不定,家园难返,故乡的田园也早已荒芜。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也是,家徒四壁,举家清苦。

赏析此诗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蝉》原文及译文

《蝉》原文及译文

《蝉》原文及译文《蝉》原文及译文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中国人创作的诗歌作品。

广义的古诗包括诗、词、散曲,狭义的古诗仅指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蝉》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蝉》原文:李商隐〔唐代〕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译文: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虽悲鸣寄恨而无人同情。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可是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下,行踪飘忽不定,家园难返,故乡的田园也早已荒芜。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也是,家徒四壁,举家清苦。

《蝉》赏析:此诗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全诗以蝉起,以蝉结,章法紧密,对蝉的刻画与诗人的情意婉转表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一,是托物咏怀的佳作。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首联以蝉的生活习性起兴。

“高”以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的“难饱”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

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

但这样的鸣声却是徒劳,并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

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

这样结合作者自己的感受来咏物,看似把物的本来面貌歪曲,因为蝉本来没有“难饱”和“恨”。

作者这样说,看似不真实了,但咏物诗的真实,是作者感情的真实。

作者确实有这种感受,借蝉来写,只要“高”和“声”是和蝉符合的,作者可以写出他对“高”和“声”的独特感受来,可以写“居高声自远”(虞世南《咏蝉》),也可以写“本以高难饱”,这两者对两位不同的作者都是真实的。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颔联是说,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全诗翻译赏析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全诗翻译赏析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全诗翻译赏析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题解】历代咏蝉诗佳作颇多,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借蝉声之远来歌咏蝉的居高身正。

洛宾王的“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借蝉的艰苦寄寓自己的凄苦沦落。

李商隐的这首咏蝉诗融入了诗人本人的人生境遇和精神意绪,诗中的蝉也就是自己的影子。

注解: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

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

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职微。

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

韵译: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

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我也举家操守象你高洁不佞。

赏析: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前半首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它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

后半首直抒己意,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胡不归去?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

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

实属咏物佳绝。

古人有云:“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

”这首咏蝉诗,就是抓住蝉的特点,结合作者的情思,“为情而造文”的。

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句闻蝉鸣而起兴。

“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

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

但这样的鸣声是白费,是徒劳,因为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

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

这样结合作者自己的感受来咏物,会不会把物的本来面貌歪曲了呢?比方蝉,本来没有什么“难饱”和“恨”,作者这样说,不是不真实了吗?咏物诗的真实,是作者感情的真实。

《蝉》的全诗及赏析

《蝉》的全诗及赏析

《蝉》的全诗及赏析《蝉》的全诗及赏析《蝉》的全诗及赏析1【诗句】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出处】唐·李商隐《蝉》。

【意思1】蝉栖托在树上,抱枝通夜哀鸣,到天晓力竭声疏,而树却“无情” 自“碧”。

作者以蝉自比,以树比作他所期望的援助者。

【意思2】蝉声的“疏欲断”与“一树”的“碧无情”本无关系,就蝉说,责怪树的无情是无理的,但就借蝉寄慨的诗人说,责怪权贵的无情却是有理的。

传神空际,无理得妙。

俞陛云《诗境浅说》甲编:“三四言长夜孤吟,而举世无人相识,若蝉之五更声断,而无情碧树,仍若漠漠无知。

悲辛之意,托以俊逸之词,耐人吟讽。

”【全诗】《蝉》[唐].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鉴赏】此诗与初唐虞世南之《蝉》、骆宾王之《在狱咏蝉》并称为唐诗中咏蝉的三篇名作。

三作同为咏蝉,虞世南身处高位,借蝉居高而声名自播,喻己之名动四方;骆宾王则身为阶下之囚,以蝉自表予心之高洁;而义山则处二者之间,借蝉以寄寓自己志行高洁而不遇于时的处境和悲愤无告的心情。

同为咏蝉,身份处境不同而喻义、境界亦相殊相异。

在艺术手法上,不似虞诗有“垂緌饮清露”的形象,骆诗“露重飞难进”一类的描写,义山则只围绕蝉之高洁难饱,徒劳费声处用意虚写。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为诗人才不见用之写照。

至冷至幻,非有切身遭际者难喻其妙。

《蝉》的全诗及赏析2“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的诗意:逢临秋季草堂边蟋蟀叫得更急,时近黄昏深山里蝉鸣徒增悲意。

这两句是说,山间早秋傍晚时分,蟋蟀在草间不住鸣叫,秋天已经到了,蝉在树上悲鸣,更增添了早秋的气氛。

诗句写山居情趣,隐喻着诗人因愤慨而退隐的心绪,耐人寻味。

出自王维《早秋山中作》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

岂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注释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李商隐《蝉》译文及赏析

李商隐《蝉》译文及赏析

李商隐《蝉》译文及赏析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题解】历代咏蝉诗佳作颇多,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借蝉声之远来歌咏蝉的居高身正。

洛宾王的“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借蝉的艰苦寄寓自己的凄苦沦落。

李商隐的这首咏蝉诗融入了诗人本人的人生境遇和精神意绪,诗中的蝉也就是自己的影子。

注解: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

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

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职微。

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

韵译: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

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我也举家操守象你高洁不佞。

赏析: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前半首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它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

后半首直抒己意,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胡不归去?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

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

实属咏物佳绝。

古人有云:“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

”这首咏蝉诗,就是抓住蝉的特点,结合作者的情思,“为情而造文”的。

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句闻蝉鸣而起兴。

“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

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

但这样的鸣声是白费,是徒劳,因为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

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

李商隐《蝉》唐诗鉴赏

李商隐《蝉》唐诗鉴赏

李商隐《蝉》唐诗鉴赏【原文】《蝉》作者: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解】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

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高:栖高树,喻自己清高;吸风饮露,所以“难饱”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

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职微。

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梗:木偶;泛:漂泊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

野草连成片了。

【翻译】你栖息在树的高枝上,餐风饮露,本来就难以饱腹,何必哀婉地发出恨怨之声?这一切其实都是徒劳的。

由于彻夜鸣叫,到五更时已精疲力竭,可是那碧树依然如故,毫无表情。

我官职卑微,像桃木偶那样四处漂泊,而故乡的田园却已荒芜。

烦请你用鸣叫之声给我敲响警钟,我的家境同样贫寒而又凄清。

【韵译】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

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我也举家操守象你高洁不佞。

【讲解】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蝉本来就因栖息于高枝,难得一饱;它鸣叫不停,却不受理睬,真是白白辛苦,怨恨无穷啊。

“以”,因。

古人误以为蝉餐风饮露,所以说“高难饱”。

“费声”,指鸣声频频。

就真实情况而言,蝉并非是因身在高处,不肯飞下来乞食而“难饱”;它的鸣叫声中也没有什么恨意,这完全是诗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是其身世之感的寄托。

“高”,语义双关,喻指人的品格高洁。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诗人自许清高,不肯屈就,结果只落得生活困顿,这不就是“高难饱”吗?他曾向令狐绹等当权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理解和帮助,可最终还是不被人理会,依旧无法摆脱仕途坎坷的困境,这难道不是一场“徒劳”吗?在这里,蝉已经完全人格化了,诗人分明是借其表达自己艰难的身世和处境,所以纪昀说开头两句是“意在笔先”。

李商隐《蝉》赏析:咏蝉寄情

李商隐《蝉》赏析:咏蝉寄情

李商隐《蝉》赏析:咏蝉寄情李商隐的《蝉》是一首五言律诗,以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成为咏蝉诗中的经典之作。

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蝉李商隐〔唐代〕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虽悲鸣寄恨而无人同情。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可是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下,行踪飘忽不定,家园难返,故乡的田园也早已荒芜。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也是,家徒四壁,举家清苦。

2、注释以:由于。

薄宦:官职卑微。

高难饱:古人认为蝉居高树,吮吸清露为生,高处露水少,所以难以饱腹。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第五》:“秋蝉登高树饮清露,随风㧑挠,长吟悲鸣。

”高:即指高处,树之顶端。

同时,“高”字也含有高洁的意思。

“徒劳”句:蝉终日悲鸣诉说“高难饱”的怨恨,却得不到同情,故云“徒劳”,其声白费。

徒劳:白白费力,白费劲。

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

费:徒然。

五更(gēng)::指天快亮时。

中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

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

疏:稀少。

碧:绿。

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

梗,指树木的枝条。

泛:漂浮。

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

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

芜:荒草。

平:指杂草长得齐平。

烦君:劳你。

君,此处指蝉。

相警:警我,向我警诫。

相,指代副词,偏指一方,此指代第一人称“我”。

警,警醒,提醒。

亦:也。

举家清:全家清贫。

举:全。

清:清贫,清高。

三、创作背景李商隐生当晚唐时期,一生经历由唐宪宗至唐宣宗六朝,正值牛李党争相当激化之时。

李商隐初依牛党,后改投李党,一直在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挣扎,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

李商隐《蝉》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李商隐《蝉》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李商隐《蝉》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李商隐(813—858,或谓811、812生),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行十六。

郡望陇西成纪,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后迁居郑州荥阳(今属河南)。

九岁丧父,少有文名。

文宗大(太)和三年(829)入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幕为巡官,甚得赏识。

六年,令狐楚调河东节度使,李商隐随至太原。

开成二年(837),进士及第,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为掌书记,王爱其才,以女妻之。

时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激烈,李商隐无辜受其牵累,屡遭排挤,先后做过校书郎、县尉、秘书省正字、节度判官一类小官,在忧愤潦倒中度过一生。

所以崔珏说他“虛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尝开”(《哭李商隐》)。

两《唐书》有传。

李商隐为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齐名,时称“小李杜”。

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

其诗伤时忧国,深情绵邈,用事婉曲,寄托遥深,字字锤炼,精密华丽,博取众长,独标一格。

张綖誉为“晚唐之冠”(《刊西昆诗集序》),对后世影响颇大。

但“总因不肯吐一平直之语,幽咽迷离,或彼或此,忽断忽续,所谓善于埋没意绪者”(冯浩《玉谿生诗集笺注》卷三《燕台诗》注),时亦难免晦涩费解之弊。

如《无题》、《锦瑟》诸诗,词旨隐晦,喻指非一,故使后世聚讼纷纭。

现存诗六百余首。

李商隐亦是晚唐骈文名家。

有《李义山诗集》、《樊南文集》行世。

【原文】蝉本以高难饱 [1] ,徒劳恨费声 [2] 。

五更疏欲断 [3] ,一树碧无情 [4] 。

薄宦梗犹泛 [5] ,故园芜已平 [6] 。

烦君最相警 [7] ,我亦举家清 [8] 。

【注释】[1]高难饱:《吴越春秋•夫差内传》:“夫秋蝉登高树,饮清露,随风挠,长吟悲鸣。

”古人误认作蝉饮露充饥,故曰“难饱”。

[2]“徒劳”句:谓蝉据高树悲鸣以传恨,但无人同情,只是徒费声音。

[3]疏:稀疏。

断:间断。

[4]树无情:出江淹《江上之山赋》:“草自然而千花,树无情而百色。

”[5]薄宦:官卑职微。

梗泛:谓漂荡不定。

李商隐:蝉

李商隐:蝉

李商隐:蝉
导语:《蝉》
作者: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释:
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

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

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职微。

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

译文:
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
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

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
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
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
我也举家操守象你高洁不佞。

赏析:
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前半首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它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

后半首直抒己意,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胡不归去?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

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

实属“咏物”佳绝。

蝉·李商隐

蝉·李商隐

蝉·李商隐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蝉》由李商隐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前半首闻蝉而兴,重在咏蝉。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李商隐蝉的鉴赏,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蝉》作者: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解】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

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高:栖高树,喻自己清高;吸风饮露,所以“难饱”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

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职微。

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梗:木偶;泛:漂泊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

野草连成片了。

【翻译】你栖息在树的高枝上,餐风饮露,本来就难以饱腹,何必哀婉地发出恨怨之声?这一切其实都是徒劳的。

由于彻夜鸣叫,到五更时已精疲力竭,可是那碧树依然如故,毫无表情。

我官职卑微,像桃木偶那样四处漂泊,而故乡的田园却已荒芜。

烦请你用鸣叫之声给我敲响警钟,我的家境同样贫寒而又凄清。

【韵译】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

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我也举家操守象你高洁不佞。

【赏析】李商隐是唐代咏物诗的大家,他的咏物诗大多托物寓慨。

这首诗表面写蝉,实际上是写自己。

纪昀说:“前四句写蝉即自寓,后四句自写,仍归到蝉。

隐显分合,章法可玩。

”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

“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被誉为“追魂之笔”,语出愤激却运思高妙、耐人寻味。

后面就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足见其感情的强烈。

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 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他和 杜牧合称“小李杜”, 与李贺、 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 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 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 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 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文辞清丽,善 用典隐喻,意韵深微,尤其是 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 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 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 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饱而哀鸣,却无人怜悯。蝉声快要断绝了,却 是“一树碧无情”,那么冷酷淡漠。这“蝉” 的处境是困窘的。( “高难饱”,鸣“徒劳”,声
“欲断”,树“无情” )
诗人是怎样描写蝉的形象的? 2、拟人手法,“难饱”“恨”写处境艰难,
含恨哀鸣;对比的手法,将蝉“高难饱”, “五更疏欲断”的悲伤凄凉的状态与碧树的无 情作了对比。

3、本诗中的蝉的意象与诗人自我的形象是一致的。 “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 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作 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 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 “疏欲断” 既是写蝉,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就蝉说,责怪 树的无情是无理;就寄托身世遭遇说,责怪有力者本 可以依托荫庇而却无情,是有理的。 “薄宦”同 “高难饱”、“恨费声”联系,小官微禄,所以难饱 费声。因此,本诗中蝉的形象无疑是诗人自我的屈身 下僚、地位卑微、生活清寒、沦落飘零境遇的象征。 诗人官职小,生活潦倒,四处漂泊,因而产生了厌倦 官场渴望归隐田园的愿望。这声声凄切的蝉鸣,反复 地提醒诗人当下清贫的境遇。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本诗寄托诗人什么感慨? 以蝉自喻高洁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寄 托了自己清白正直却蒙受谗言而被下狱的愤懑。
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 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 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此三首诗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三绝。
一、人生之路
(1)早年生活:凄苦,生活贫困,靠亲戚接济。(2)应 举之路:漫长而艰苦 。(3)步入仕途:坎坷。(4)闲 居时期:归隐意向。(5)夕阳晚景:丧妻。
早期,李商隐因文才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 后李党的王茂元爱其才而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而遭到牛 党的排斥。此后,李商隐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 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府当幕僚,郁郁而不得志,以至病卒。 二、爱情:扑朔迷离 《锦瑟》《无题》 三、诗歌创作: (1)抒怀和咏物(2)政治和咏史(3)感情诗。 (4)应酬和交际。


3、本诗中的蝉的意象与诗人自我的形象是一致的。 “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 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作 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 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 “疏欲断” 既是写蝉,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就蝉说,责怪 树的无情是无理;就寄托身世遭遇说,责怪有力者本 可以依托荫庇而却无情,是有理的。 “薄宦”同 “高难饱”、“恨费声”联系,小官微禄,所以难饱 费声。因此,本诗中蝉的形象无疑是诗人自我的屈身 下僚、地位卑微、生活清寒、沦落飘零境遇的象征。 诗人官职小,生活潦倒,四处漂泊,因而产生了厌倦 官场渴望归隐田园的愿望。这声声凄切的蝉鸣,反复 地提醒诗人当下清贫的境遇。
再见!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蝉的形象有怎样特点? 栖高饮露、生性高洁、声音远播。 2、诗的后两句有什么含义?
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 藉,自能声名远播, 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 情赞美。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李商隐是晚唐诗坛的一颗明星。他的多愁 善感和繁博的事象及复杂的意念,在他的诗 里往往是避实就虚,透过一种象征手法把它 表现出来。这种象征手法建筑在丰富而美妙 的想像的基础上,因而他笔下的意象,有时 如七宝琉苏那样缤纷绮彩;有时像流云走月 那样的活泼空明,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他的 近体诗,尤其是七律更有独特的风格,绣织 丽字,镶嵌典故,包藏细密,意境朦胧,对 诗的艺术形式发展有重大贡献 。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 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 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 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 我亦举家清。
诗意:
首联:蝉因栖息于高树,餐风饮露,所以难 以果腹;它含恨鸣叫不停,却是徒劳的。 颔联:蝉彻夜悲鸣,叫到五更天,已是声 嘶力竭,稀稀落落,快要断绝了。可是那些树 依旧碧绿青翠,任凭蝉叫得如何凄苦动人,也 无动于衷,真是无情啊! 颈联:我辗转于各地为他人做幕僚,职位 卑微,俸禄微薄,漂泊无定,丢下的家乡田园, 早已是一片荒芜。 尾联:多劳你给我警告,我一家人的生活 也和你一样清寒。
思考探究:
1、李商隐笔下的蝉具有怎样的特点? 2、诗人是怎样描写蝉的形象的? 3、本诗中蝉的意象与诗人自我的形象一致 吗?为什么?联系诗人的生平遭遇来作一 探究。 4.与本诗相比,骆宾王的《咏蝉》、虞世 南的《蝉》寄托了诗人各自怎样的感慨。
李商隐笔下的蝉具有怎样的特点? 1、诗人笔下的蝉处于高树,餐风饮露,因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