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解读
德意志意识形态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解读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起源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德国特色的意识形态,它起源于德国启蒙运动时期。
德国启蒙运动是欧洲启蒙运动中的一个重要派别,它强调理性和自由,对人类思想和社会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背景下,德意志意识形态开始成型。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德意志意识形态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强调文化认同德意志意识形态强调德国文化的独特性和重要性,认为德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是德国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2.崇尚理性和科学德意志意识形态崇尚理性和科学,认为只有通过理性和科学才能实现人类智慧的最大限度。
德意志意识形态重视社会公正,认为社会应该保障每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同时也应该降低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
4.强调领袖作用德意志意识形态强调领袖作用,认为领袖应该具备高尚品德和出色能力,能够引领国家和民族发展。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当代的表现形式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当代呈现出以下几种表现形式:1.文化自信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当代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文化自信,德国文化艺术的传统和创新成果取得了广泛认可,德国人也更加关注和热爱自己的文化。
2.科技创新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当代通过对科技的投资和创新实现了快速发展,德国的科技水平已经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
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当代也强调社会公正,德国的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也保障了每个人的基本权益和生活质量。
4.重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当代也越来越重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德国在环境保护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成为了可持续发展的先行者。
四、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现实意义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现实意义在于:不仅是对德国民族自身的认识和肯定,更是指引人类进步的方向,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和表现形式,对于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启示作用,促进了全人类的文明发展。
五、结语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世界上一种富有创造性和进步性的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指德国历史中形成并影响其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思潮和观念体系。
它源于德国的历史、哲学、文学、宗教和政治等多个领域,对德国的认同和国家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主要特点:
1.理性与知识追求:德意志意识形态强调理性和知识的重要
性,并将它们视为推动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关键。
德国在哲
学、科学、文学和教育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强调人
的智力和理性能力。
2.哲学思想和理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形成离不开德国哲学
家们的思想影响。
众多哲学家如康德、黑格尔、尼采等的
思想对德国的社会和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德国特殊性和独立性:德意志意识形态强调德国的特殊性
和独立性。
它认为德国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政治传统,并在推动人类进步方面具有重要的使命。
4.国家和民族意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强调国家和民族意识
的重要性。
在德国历史上,国家统一和民族认同一直是重
要的主题。
这种意识形态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看作至高无
上的,并倡导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
5.社会责任和社会正义:德意志意识形态注重社会责任和社
会正义。
它强调社会团结、社会公平和社会福利,并倡导
优先考虑社会整体的利益。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复杂性,德意志意识形态并非一种统一的思潮,而是由多种思想流派、政治观点和价值取向组成的多元体系。
在德国的历史上,不同的观点和思潮可能在不同的时期和政治环境下占据主导地位。
因此,对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解需要参考历史和文化的复杂背景。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甘雅娟)德意志意识形态(家):当时以青年黑格尔派为主要代表的德国哲学,颠倒意识与存在、思想与现实的关系,以纯思想批判代替反对现存制度的实际斗争。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这种哲学称为“德意志意识形态”,把鼓吹这种哲学的人称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家”。
现实的个人: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即受自己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所制约的个人。
二重性的直观:费尔巴哈。
这种直观介于仅仅看到“眼前”的东西的普遍直观和看出事物的“真正的本质”的高级的哲学直观之间。
社会关系: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
历史:人们之间一开始就有一种物质联系,这种联系是由需要和生产方式决定的,它和人本身有着同样长久的历史;这种联系不断采取新的联系,因而表现为“历史”。
所有制:家庭中妻子和儿女是丈夫的奴隶这种非常原始和隐蔽的奴隶制,是最初的所有制,所有制是对他人劳动的支配。
所有制就是私有制。
世界历史: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被消灭,历史表现为世界历史。
市民社会:市民社会包括各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
等级资本:这种资本是自然形成的资本,不是以货币计算的资本,是直接同占有者的特定的劳动联系在一起、同它完全不可分割的资本。
行会:在封建社会,为了阻止外来手工业者的竞争和限制本地同行业的手工业者之间的竞争,城市手工业者建立起一种组织叫行会。
工场手工业:工场手工业是资本雇佣劳动者的生产形式。
超出行会制度范围,是以机器,尽管还是以具有最粗陋形式的机器为前提的劳动的生产部门。
大工业:把自然力用于工业目的,采用机器生产以及实行最广泛的分工的工业。
有个性的个人和偶然的个人:表示“现实的个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交替出现的两种形式。
在《形态》中提出,有个性的个人是交往形式与生产力相适应时现实的个人的表现形式,偶然的个人是交往形式成为生产力桎梏时现实个人的表现形式。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神圣家族》之后合写的第二部著作,写于1845年秋至1846年5月左右。
关于撰写这部著作的动因以及著作在当时未能出版的缘故,马克思自己在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作过这样的概括:“当1845年春他也住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
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
两厚册八开本的原稿早已送到威斯特伐利亚的出版所,后来我才接到通知说,由于情况改变,不能付印。
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楚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
”从马克思的回顾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当时已经形成自己的新世界观,即已有“我们的见解”,但还未对之作出全面的阐发,因此,在这部著作中,对论敌的批判被用作作者阐述自己见解的方式。
此外,更为重要的是,著作的的主题是要“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这就是说,作者认为,他们的新见解与整个德国思想传统之间有一个明确的划界。
由此可见,这部著作有其独特的价值:新思想是在同旧思想的批判关系中确立的,阐明这种批判关系本身,无论对于新思想的创立者来说,还是对于新思想的学习者来说,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令人遗憾的是,此书当时未能出版(除其中的第2卷第4章在1847年发表在一份杂志上以外),以致这部对于世人正确理解了历史唯物主义来说最为重要的文献,要迟至20世纪30年代(1932)年才以手稿的形式全部面世。
此书就其作品形式来说是未完成的,其中的第1卷第1章(即《费尔巴哈》章)是一份未写完的手稿。
此外,全书甚至没有一个总标题,现在的书名(《德意志意识形态。
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是马克思后来在一篇声明中对这部著作所用的称呼。
以手稿的形式面世的作品会给读者的阅读带来困难,因此出版者在发表前必须对它进行编排、分节和加设标题,这样就造成了不同的编排本。
德意志意识形态
生产自己 生命
繁殖:生命的再 生产
家庭(最初的社会关系)
生活、生产工具的需要、社会关系同时存在,并一直在历史中起作用
历史——生产
生命的生产:通过劳动生产自己的生命——人与自然的关系 通过生育生产他人的生命——人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关系指:许多个人 的共同生活)。
一定的生产方式与一定的共同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 这种共同生活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生产力的总 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 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
这样的历史德国人写不出,缺乏理解能力和材料,缺乏“感性确 定性”(批判)人们之间一开始就有一种物质的联系。(表现为历史)
生产——意识
:不纯粹,受物质的“纠缠”。 :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 也为我自身存在的、现实的意识。
• (语言和意识都是由于需要而产生)
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 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关系”,而且根本没有 “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 关系存在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特有的)
现实——人的解放
批二:从词句中“解放”一个没有被词句统治的 “人”,“人”的“解放”并没有前进一步。(批判 青黑派的“纯思想”批判) 马恩认为:只有在现实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 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 首先是物质资料的解放,“解放”是一种历史活 动,不是思想活动(同根深蒂固的思想作斗争,同这些思想的支 持者作斗争)
《德》是马恩阐述唯物史观和共产主义理论 的重要著作。这部著作分两卷: 第一卷:批判费、鲍、施的唯心史观,阐发 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论述了共产主义和 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第二卷:批判当时在德国流行的所谓真正 的 社会主义或德国社会主义,揭示了这种假 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社会根源和阶级本质。
德意志意识形态pdf
德意志意识形态pdf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指德国历史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思想、价值观和政治理念。
它涵盖了德国的哲学、文学、艺术、政治和社会观念等方面。
虽然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概念相对模糊,但可以追溯到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们,如康德、黑格尔和尼采等。
在德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德意志意识形态经历了多次转变和演变。
例如,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德国出现了一种被称为“德国特殊道路”的思想,即德国独特的发展模式和民族特性。
这种思想主张强调德国的文化优越性和民族使命感,同时也与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相结合。
另一个重要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德国的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德国社会民主党成为欧洲最大的社会主义政党之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在德国社会和政治中有着广泛的影响。
此外,纳粹主义也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一部分。
纳粹主义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在德国建立起极权主义政权。
纳粹主义强调种族优越性、民族纯洁性和国家的权威性,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大屠杀的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思想体系,而是一个多元化、复杂且具有争议的概念。
德国历史上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们对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定义和理解也存在差异。
因此,对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研究需要考虑到多个角度和不同的学术观点。
总结起来,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指德国历史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思想、价值观和政治理念。
它涵盖了德国的哲学、文学、艺术、政治和社会观念等方面。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德意志意识形态经历了多次转变和演变,包括德国特殊道路、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以及纳粹主义等。
然而,德意志意识形态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思想体系,而是一个多元化、复杂且具有争议的概念。
第一次读书:《德意志意识形态》
(六)《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形态》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起构成唯物 史观形成的标志。
1、马克思、恩格斯分别在《<政治经济学 批判>序言》和《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 史》等著作中,明确肯定《提纲》是包含新 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德意志意 识形态》则是“详细制定这种观点”即唯物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观基本原理的著作。
1、《形态》系统地阐明了唯物史观的基 本观点,同当时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社会 思潮,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 主义划清了界限,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形成,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
2、《形态》创立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方面,对于我们澄清对马克思主义各种 各样的曲解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为我 们科学地分析和正确地把握当今全球化进 程以及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提供科学的世 界观和方法论武器。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
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三)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 决定意识。(第16-30段)
1、意识的产生、发展、本质。
他们从意识的产生、发展、本质论证了社会 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批判唯心主义从 精神出发解释现实的观点。
思考题
1、为什么说《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 部原创性的著作?
2、如何理解该书关于世界历史性的理 论?
3、如何理解该书关于市民社会和交往 实践的理论?
4、如何理解实践的唯物主义?
2、分工的社会性质及产生的结果。
3、分工的消灭。
4、分工与世界交往和世界历史性的联系。
《德意志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解读
《德意志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理论的
文本解读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指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德国流行的一种意识形态,其中包括民族主义、种族主义、政治保守主义和社会保守主义等观点。
这种意识形态产生于德国面临巨大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危机的背景之下,在德国经历了工业革命和帝国主义的兴起后,人们开始寻求一种可以维护传统价值观的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核心理念是强调民族的优越性和文化的传承,并且强调保守的政治观点,包括反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也受到了哲学家弗朗茨·尼古拉·阿尔布雷希特(Friedrich Nietzsche)的影响,他认为人类的本质是个体主义,而不是集体主义。
他认为,个体主义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能够激发人们创造性地思考和行动,因此他主张建立一个以个体为中心的社会。
德意志意识形态在20世纪初得到广泛的推广,其中包括了德国的国家社会主义运动和纳粹党。
纳粹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执政,实行了极然而,德意志意识形态也被许多人视为邪恶和危险的,因为它曾导致了德国历史上最为残酷的时期。
纳粹党在执政期间实施了种族屠杀和战争,并导致了成千上万的无辜平民和军人的死亡。
在战后,德意志意识形态被认为是一种极端的意识形态,在西方国家被严格禁止。
然而,它在一些极端的右翼团体和个人中仍然存在,并且仍然是一个具有争议的话题。
总之,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种讲究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和保守主义的意识形态,它在20世纪初得到广泛推广,但后来被广泛认为是一种危险的意识形态,并在西方国家被严格禁止。
尽管如此,它仍然在一些极端的团体和个人中存在,并仍然是一个具有争议的话题。
德意志意识形态名词解释
德意志意识形态名词解释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涉及到德国历史、文化、政治和哲学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下面是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解释:
德意志意识形态(Deutscher Idealismus)是一种哲学思想,它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代表人物包括康德、费希特、黑格尔、尼采等。
这种哲学思想的特点是:强调理性的重要性、建立在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关系上,主张人类可以通过思维来认识世界的本质和真相,从而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进步。
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德国历史上也具有特殊的意义。
它是德国文化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德国人对于自己国家和文化的自豪和认同。
德意志意识形态也是德国民族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它强调德国民族的独特性和优越性,认为德国文化和思想是世界文明的代表和引领者。
在德国历史上,德意志意识形态也曾经深刻地影响了政治和社会的发展。
19世纪初期,德国正处于分裂和动荡的时期,德意志意识形态被一些民族主义者和思想家用来推动德国的统一和强大。
但是,在二战前后,德国的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思想也被归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一部分,这使得这种思想在国际上受到了严重的批判和谴责。
总之,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个涉及到哲学、文化、民族主义和政治等多个方面的
概念。
它对于德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也需要警惕其中可能存在的极端和歧视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下)
第一讲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怎样应运而生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历史命运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说了什么?
1、“ 绝对精神的瓦解 ”
“青年黑格尔派同意老年黑格尔派的如 此一个信念,即认为宗教、观念、普遍的 东西统治着现存世界。只是一派认为这种 统治是篡夺而加以反对,而另一派那么认 为它是合法的而加以赞扬。 ” 青年黑格尔 派 实际上是“ 最大的保守分子 。”
3、第三阶段:立宪共和国和立法国民议会时期 (1)1849、5、28 — 6、13
小资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波拿巴斗争 (2)1849、6、13 — 1850、5、31
秩序党议会专政,废除普选制,但失去内阁 (3)1850、5、31 — 1851、12、2
议会资产阶级(秩序党)与波拿巴斗争 〈A〉1850、5、31 — 1851、1、12
感性活劳动的统治
第三讲 《共产党宣言》
第四讲
《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 《 路 易 ·波 拿 巴 的 雾 月 十 八 日》
【一】从二月革命到拿破仑三世 1、第一阶段:二月革命 1848年2月24日—5月4日 “ 普遍联欢的喜剧 ” 2、第二阶段:共和国成立和立宪国民议会时期 (1)1848、5、4 — 6、25 一切阶级对无产阶级 (2)1848、6、25 —12、10 共和派专政 (3)1848、12、20 — 1849、5、28 秩序党连同波拿巴同立宪议会主流派(共 和党) 斗争
(1)现实的个人:
“ 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并不是任意想出 的,它们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 中才能加以抛开的现实的前提。这是一些 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 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 们自己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因此,这些前提能够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 确定。 ”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写于1845-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
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由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年秋至1846年5月左右共同撰写,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重要著作。
这部著作共分两卷,其主要内容是阐述作者制定的唯物主义者历史观的基本原理、批判分析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的唯心主义历史观,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或“德国社会主义”的各式各样代表的哲学观点,表述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1846年到1847年在德国曾多次为出版《德意志意识形态》寻找出版商。
由于当时书报检查机关的阻挠,还由于出版商对书中所批判的哲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寄予同情,这部著作未能出版。
《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恩格斯生前,只在1847年《威斯特伐里亚汽船》杂志8月和9月号发表了第2卷第4章。
全书以手稿形式保存下来,没有总标题。
《德意志意识形态。
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这一标题源于马克思在1847年4月6日发表的声明《驳卡尔?格律恩》中对这部著作的称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43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全书直到1932年才以原文发表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1部分第5卷。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1卷第1章《费尔巴哈》是未完成的手稿,写于第1卷成书过程中的不同时间。
但是就理论内容来说,该章具有独立的价值,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并根据自己新的历史观对共产主义作了科学的论证。
在此收录的版本是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版,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译。
1目录:* 〔I〕* 〔II〕* 〔III〕* 〔IV〕正如德国的玄想家们所宣告的,德国在最近几年里经历了一次空前的变革。
第四节《德意志意识形态》
1、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前提 、
唯物主义历史观不是没有前提的,它的 前提是“一些现实的个人”。它所理解 的人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是不同 的,即不是某种处在幻想的、与世隔绝、 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一定条件 下进行的、现实的人,是从事物质生产 的人,以一定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 的人。
(1)“现实的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是实际存在于地球上的受自然规律作用 的受动的、受约束的、受限制的感性存 在物。Βιβλιοθήκη 4、历史活动的四个方面 、
历史活动的第一个基本方面,是为满足 人们生活需要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为 人们为了生活,首先需要衣、食、住以 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 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 质生活本身。”
历史活动的第二个基本方面,是为满足 新的需要而进行的生产。因为已经得到 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 动和已经获得满足需要的工具又引起新 的需要。正是由于这种“新的需要的继 续”,历史的延续在成为可能。
6、经济基础(市民社会)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市民社会) 的辩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了社会结构和政治 结构与社会生产的关系,阐明了经济基 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社会的 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借以运动的形式,在 历史上的一切时代,它构成国家等政治 上层建筑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等观念上层 建筑的基础,同时,这些上层建筑对经 济基础也具有反作用。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主要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生产力决定 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状况,不同历史发展 阶段上的生产关系之间的区别,是由生 产力发展的不同水平和程度决定的。另 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着能动的 反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 是一个基于生产力发展之上的矛盾、历 史的过程。
第三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解读
第三章创建新唯物主义——《德意志意识形态》解读一、特殊的文本产生特殊的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详细制定和构建“新唯物主义”理论时期所撰写的最重要的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批判以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系统地论证和阐发了他们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它是马克思、恩格斯一生中所撰写的唯一一部较为详尽和系统阐述其哲学基本原理的著作。
特别是该书第1章,集中体现了该书的精华。
在马克思经典原著中,《形态》这一文本具有显著的特殊性。
依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明和运用的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在解读这一经典哲学著作时如果不注意这种特殊性,那么这些解读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是令人生疑的。
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这种文本的特殊性,它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①它是一部至少由两人合作的手稿;②它是在作者生前没有发表过的手稿;③它是一份不完整、未完成(非解构主义内涵)的手稿;④它是一份有许多版本(编排方式)的手稿;⑤它是一份含有诸多修改痕迹的手稿;⑥它是一份有所遗失和侵蚀的手稿。
(一)现有的解读方法我们见到的《形态》现存结构,正如侯才所言:“……是由后来的出版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和理解几经改进加以编排的。
这种编排因其固有的合理性与非合理性,既给我们释读文本带来了便利,也给我们释读文本带来了障碍。
”这样一来,暂且撇开接受理论、阐释学、文本学意义上的不同解读模式不说,只就《形态》文本本身的上述特殊性而言,不同的人对《形态》的研究和解读必然会持有不同的路径、方法、立场和视角。
从下述两种具有代表性的主张可以管窥到《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的两种解读视角。
张一兵教授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者来说,经典文本的理解和基本编排方式,不仅仅是文献的结构问题,还涉及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问题。
”聂锦芳博士强调对《形态》解读的历史语境、整体马克思立场和文本学视角,其认为:“在当代新的境遇下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研究不应是一种孤立的学术行为,而应是完整的马克思文本研究中一个方面的工作。
第二节:意识形态(课件)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一定的生产力和反抗旧社会的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爆发的两大物质前提。
C、影响
《德意志意识形态》
意义:《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便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基本完成(如果说,《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和《神圣家族》两部著作,是全面系统制定唯物史观的开始)。局限:唯物主义历史观基本形成,但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例如,概念还不标定化,还用交往关系和交往形式来表达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与交往关系即生产关系的论述还不精确完善。
4、《德意志意识形态》主要内容
(1)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2)对各种思辨哲学的批判
(1)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A、经典重温
经典文摘1
“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这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甚至人们头脑中的模糊幻象也是他们的可以通过经验来确认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
席勒式
作品以主观热情代替客观现实的清醒观察,以抽象哲学观点代替对历史的具体把握艺术描写抽象化、概念化,不如莎士比亚作品鲜活感人
b、文艺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
特殊性表现在:它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的人们掌握世界的不同方式: 理论的——实践 宗教的——虚幻 艺术的——情感 伦理的——道德四种掌握方式用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
第二节: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哲学起点
——意识形态
do
德意志意识形态逐句解读
德意志意识形态逐句解读德国,一个充满着浓厚历史氛围和文化底蕴的国家。
而德意志意识形态则是这个国家特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体系。
下面,让我们逐句解读这个引人深思的主题。
首先,我们来看看“德意志”的含义。
德意志是指德国这个国家的德意志民族。
而意志则代表着决心和意愿,强调个体意志的力量。
德国人以坚定的意志和决心为特征,这种德意志的精神也贯穿于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中。
接下来,我们来研究一下“意识形态”的意义。
意识形态是指一套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体系,它对一个个体或一个群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德意志意识形态则是指德国特有的这种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体系。
那么,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核心是什么呢?让我们继续探索。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核心在于强调个人责任和自由选择。
在德国社会中,人们被鼓励独立思考和主动解决问题。
这种自由和责任意识不仅贯穿于个人生活中,也反映在德国的教育体系和工作环境中。
德国人追求自我实现和个人成就的激情也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相信通过个体的奋斗和努力,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这种追求个人成就的激情不仅是激励德国人前进的动力,也是德国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因素。
此外,德意志意识形态还鼓励个体对社会发展和公共利益负责。
德国人注重社会公正和合作,他们相信通过共同努力和合作,可以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种社会责任感是德国社会中的普遍现象,也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重要价值观。
最后,让我们回顾一下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核心精神。
德意志意识形态强调个人责任和自由选择,追求自我实现和个人成就的激情,以及对社会发展和公共利益的责任感。
这种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体系不仅是德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德国社会的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
总而言之,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套关于个体责任、自由选择、个人成就以及社会合作和公共利益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体系。
通过深入解读每个句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德国这个国家的精神特质和文化信仰。
德意志意识形态不仅是个人行为和思维方式的指引,也是德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动力。
德意志意识形态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它是促进生产力 发展的强大力量;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 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甚至破坏生产力. 在后一种情况下,就会发生变革原有生产关系的 社会革命,借以建立新的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 关系.
"某一个地域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 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完全取决于交往扩展 的情况.当交往只限于毗邻地区的时候,每一种 发明在每一个地域都必须单独另进行;一些纯粹 偶然的事件,例如蛮族的入侵,甚至是通常的战 争,都足以使一个具有发达生产力和有高度需求 的国家处于一切都必须从头开始的境地." P107-108.
B.满足新的需要的再生产; "第二个事实是,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 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 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 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
C.人口生产; "一开始就进入历史发展过程的第三种关系是: 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 一些人,即繁殖.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 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 家庭." 家庭
A.思想,观念,意识的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 物质活动,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 一起的.P72. "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 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P81. "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 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P72.
"如果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像 在照相机中一样是倒立呈像的,那么这种现象也 是从人们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正如物体在 视网膜上的倒影是直接从人们生活的生理过程中 产生的一样." P72.
德意志意识形态
感谢您的聆听
恳请各位导师批评指正
汇报人:XXXX
指导老师:XXX
内容分析
第三章:共产主义
在这一章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共产主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们认为,共产主义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最终出路,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结果。同时,他们也指出了共产主义的实现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包括生产力的发展、无产阶级的觉醒以及革命领导权的掌握等
个人观点
3
个人观点
同时,这本书也为我们认识19世纪中叶德国社会现实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德意志意识形态
-
2
目录
CONTENTS
背景介绍
1
内容分析
2
个人观点
3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重要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关键部分
01
这本书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以及资本主义以及个人观点等方面对这本书进行解读
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书中对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进行了过于严厉的批评,而没有充分考虑到费尔巴哈的理论在当时德国哲学界的影响力
个人观点
总的来说,《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本充满思想和理论火花的著作,它为我们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社会现实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视角
虽然存在一些争议和批评,但它的价值和影响不容忽视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意义,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今社会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著作,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有着重要的价值
个人观点
然而,这本书也存在一些争议和批评
此外,一些学者也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的一些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他们的观点过于理想化或者过于强调无产阶级的作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意识形态的原句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意识形态的原句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于1845年至1846年合作撰写的一本哲学著作,其中包含了对意识形态的讨论。
以下是一些关于意识形态的原句:
1.“意识形态是一种虚假的意识,它是对现实的歪曲和误解,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创造出来的。
”
2.“意识形态是一种观念体系,它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
”
3.“意识形态是一种阶级斗争的工具,它是统治阶级用来控制被统治阶级的思想和行为的手段。
”
这些原句强调了意识形态的虚假性、阶级性和工具性,认为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创造出来的,是对现实的歪曲和误解。
同时,这些原句也
强调了意识形态在阶级斗争中的作用,认为它是统治阶级用来控制被统治阶级的思想和行为的手段。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原句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对于今天的社会和政治环境可能不再完全适用。
在理解和运用这些原句时,需要结合具体的历史和社会背景进行分析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思怒 实现条件 现实意义
论文摘要: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确立了唯物历史观的同时,也科学述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重读此文,仍具有现实意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在1845一1846年间与恩格斯合作撰写的一部哲学巨著,它的问世,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标志着无产阶级的新型世界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形成,从而成为马克思主义形成的界碑。正是唯物史观的确立,关于人的发展学说才有了全新的基础,才找到了理解人的问题的钥匙,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同历史唯物主义其它重要原理一样,第一次得以科学阐述。
1、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条件。
因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才能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料,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成为可能。马克思不仅揭示出人们首先必须吃、穿、住、行,然后才能从事政治、文化、艺术、宗教等活动这一简单道理,而且通过这一事实揭示了生产力和个人全面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生产力的大力发展不仅可以给人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料,更重要的是生产力的发展本身就是自然界和社会历史赋予人的各种天赋和潜能的发挥,是人的能力的不断丰富和提高,同时也是人的个性的丰富和发展。一方面,生产力的大力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自邮寸间。生产力的发展意味着劳动生产率得以极大提高,单个工作日中,必要劳动时间越来越少。在自邮寸间中,个人才会在艺术、文化、科学等方面发展自 己的能力,才能增大和扩展人们的社会交往,丰富主体的自由个性。同时,在自由时间中获得充分发展的人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作用于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更为广泛的余地。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大力发展还可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自由活动空间。生产力的大力发展意味着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人的社会交往关系越来越普遍化、广泛化、丰富化,推动人特别是人的社会性的发展。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却没有变为现实。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通过对社会分工在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中介作用的分析,阐明了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现实的人是片面发展的人。马克思指出,一方面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和结果,另一方面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因此,分工一开始就引起人们的身心方面的某种程度的萎缩,当发展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全体社会成员便严重地片面发展起来。因为“分工从最初起就包含着劳动条件,劳动工具和材料的分配,因而也包含着积累起来的资本在各个私有者之间的劈分,从而也包含着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分裂以及所有制本身的各种不同的形式。”因此分工“不仅使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各种不同的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分工越发达,积累越增加,这种分裂也就越剧烈。”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个和私有制是同义语的分工,这个表现为以对抗形式对人们奴役的分工发展到极端,就把每个人都束缚在狭小而固定的范围内活动,终身执行着一种局部职能,成为机器的附属物。这样的人就注定是片面的畸形发展的受限制的人。针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这种非人状况,马克思指出:“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
(二)论述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
马克思站在实践的唯物主义即共产主义者的立场上指出:“共产主义对我们说来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通过这一现实运动所要消灭的“现存状况”就是“要消灭关系对个人的独立化、个性对偶然性屈从、个人的私人关系对共同的阶级关系的屈从等等。”马克思论述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必妥的条件,这就是:
共产主义是第一次使人的全面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社会。如果说在共产主义以前的社会形态中(马克思着重分析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个人的发展总是受到限制而片面发展的话,那么共产主义则是第一次使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社会。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论述,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不是从道德观念出发,而是从经济事实出发,用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即社会化的生产力同私有制的生产关系的矛盾来提示共产主义的必然性。指出,共产主义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也是人个性的自由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马克思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未来理想社会的重要特征,强调唯物史观讲人的解放归根到底表现在未来社会中的每个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上,而人的全面发展又只有通过共产主义革命才能实现。正是在共产主义条件下,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特征,按照(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思想就是完全摆脱了由旧式分工所造成的人们职业上的局限性和发展的片面性,获得了才能的全面发展。这里的“才能”首先是指劳动者的智力、体力的充分发展,从而既能从事直接物质生产,又能从事文化科学工作,具有广泛兴趣爱好,能够根据社会需要和自己的爱好,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对此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中就这样说到,革命之所以必需,不仅是为了推翻统治阶级,还因为无产阶级也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建立社会的新基础。这表明,马克思早就认为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随着共产主义伟大实践活动的深入,人们不仅应获得智力、体力的充分发展,也应获得思想道德的丰富、提高,“因为现存的交往形式和生产力是全面的,所以只有全面发展的个人才可能占有它们。”最后,还包含了人的个性自由发展。即人在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动机、理想、信念、情感和行为等。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个性自由发展是统一的。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个性自由发展的基础,没有一定程度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是片面与畸形的:另一方面个性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全面发展受个性自由发展的制约。因此,全面发展决不意味着可以用一种固定的模式去要求个体,而是倡导在德智体要求基础上的个性的独特而自由的发展。当然,这是以为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为前提的。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一)论述了人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
马克思指出:“已成为侄桔的旧的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更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的类型的新的交往形式所代替;新的交往形式又会变成栓桔并为别的交往形式所代替。由于这些条件在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上都是与同一时期的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所以它们的历史同时也是发展着的,为各个新的一代所承受下来的生产力的历史,从而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这一论述表明,马克思既发现了历史过程无非是生产力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关系发生发展的进程,又揭示了人的发展与历史发展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就表现在,人是人类历史的前提,也是人类历史的产物和结果,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改变着社会历史,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社会历史的改变,首先就表现为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就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中人的力量的发挥和发展程度的现实表现。因此,个人的发展与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一致的。马克思对这种一致性作了具体的分析。他指出,对于原始社会的人来说,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已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他们对立,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象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这是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的生产活动只限于用简单的工具从大自然直接摄取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与此相一致,人的发展程度就是极其有限、极其狭隘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这既表明了社会的进步,同时也使人的发展边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私有制社会的整个历史进程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11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解决的过程,决定了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趋势,也决定了人在历史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趋势。当然在其具体历史阶段上又具有不同特点的。马克思分析到,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生产阶段上,由于生产力水平不高,分工不发达,手工劳动的技术基础的保守性,从而决定了单个劳动者具有多方面的技能,但总起来看人们的能力又是片面的、不高的,人们的联系是狭窄的、孤立的。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机器大工业的兴起,生产的日益社会化,机器大工业的技术基础的革命化等等,从而对劳动者的要求起了根本变化,就必然要求劳动者掌握科学技术,成为能适应生产技术不断变革、能从事多种劳动的智力体力多方面的发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