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讲:汪曾祺及其《受戒》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来,明海与小英子天天在一起玩耍、一 起干活,两个人心照不宣,都在心里喜欢 对方。四年后,明海去受戒,到善因寺去 烧疤,另一张当和尚的“合格文凭”,小 英子去接明海,告诉他说:“你不要当方 丈”,“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明 海则大声地回答:“要!”小说相当细腻、 生动地描写了明海情感变化的过程。
读者的心也被定串充满着诗情画意的小 脚印撩动得痒痒的,对踩出小脚印的人, 生满爱怜之意。
主题
小说描写了少年明海到荸荠庵当和尚的 一段生活经历,通过明海的所见、所闻、 所作、所感,以及他与小瑛子之间的淳 美爱情,细腻逼真地展现了高邮地区的 风物、习俗和人情之美,不仅反映了劳 动人民美好善良的感情,还热切地讴歌 了健康、现实的人情和人性。
其次,作品还将风物、习俗和民情等传统文学 中视为次要的、只起烘托作用的事物,提高到 了与人物相等的地位,成为审美观照的主体对 象,让人们在欣赏人物形象的同时,欣赏到一 种令人赏心悦目的风俗形象。风物、习俗和民 情,既是小说人物活动的背景,展示其性格的 空间,更是小说与众不同的展示对象。汪曾祺 淡化了小说的时间,却突出了对风俗民情的描 写。无论是江南水乡的风情,还是农家子弟 “做和尚”的选择;无论是荸荠庵中和尚们的 日常生活,还是小英子与明海的玩耍、劳动, 都显得那样的洒脱、自然,那样的真实。如果 没有这样独特的风物、民情的展示,小说中明 海与小英子的爱情就不会那样动人,也不会收 到那样独特的审美效果。
偏爱。
重点作品
《大淖记事》这部小说,讲述的是一个爱情故事。作者不是诱惑 读者去猎取特异的世态风俗,也不只是让人陶醉于一个浪漫的爱 情故事。透过题材的表皮,我们获得了一种启示:应该如何面对 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它触及到一个虽不是永恒,却决不是一个短 时期就消逝的问题。 《受戒》通过描写地域风情来描述了一个天真烂漫,活泼伶俐的 乡村小丫头和一个憨厚老实, “六根不清”的和尚之间那种如清 水般纯洁的爱情。这部小说看似散文,又像是一首优美的“风土 诗”。其言辞如行云流水般流畅,既不晦涩,也不华丽,具有浓 厚文人气息的乡土味道。 《胡同文化》作者在文中将普普通通的胡同,从来源到起名分类 和其中凝聚浸透着的独有的胡同文化自然融合起来,使我们对北 京的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态有了 生动、深刻的了解。从中也窥探到作者对胡同文化怀旧伤感的思 绪。
小英子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农家女孩。和 谐宽松家庭环境,养成了她天真、善良的童 心,而平日里的劳动又使她形成率真、大胆 的性格。当她喜欢上明海之后,不满足仅仅 与对方暗中相恋,而是以大胆热烈又不过分 暴露的方式,向明海传达自己心中的秘密。 先是想办法让母亲认明海做干儿子,再让全 家人喜欢上这个灵巧的小和尚,是其成为自 己家庭的一员。
首先,作品选择了一个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相对疏 离生活作为描写对象,努力去营造一个美丽而温馨 的艺术世界,使被现实缠绕得疲惫身心获得暂时的 宁静和抚慰,并且得到某种生活和审美的启示。在 小说中,汪曾祺描写了一个与现代社会、政治相隔 绝的世界,那里的民众民风淳朴、自然洒脱,那里 的生活恬淡、自然,没有人际的纷争和喧嚣,到处 充满了美好的人情和人性。无论是明海、小英子, 还是明海的舅舅、荸荠庵里的和尚,都是那样自由 自在地生活着……。这样的生活场景,对于经历了 十年浩劫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令人耳目一新的,激 起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第三,是小说的散文化风格。为了使小说更接近生活的 原貌,更富于情趣和韵味,汪曾祺没有按照传统的方法 来结构小说,而是采取了一种散文化的写法。无论是素 材的选取、结构的安排,还是语言的运用,都充分表现 出作家的匠心。生活中的人物、事件往往是不期而遇、 不闻而闻的。汪曾祺小说中的人物、事件,也都是自然 得之的,它们或是作家的亲历、耳闻,或是作家的独特 感受,总之,都不是为写小说而特意采集的。在结构上, 作家不求严谨,而追求自然,只是把人物、事件从容地 还原成生活原来的样子,再娓娓道来的讲出;语言上, 则既追求生活口语的鲜活,又讲究文学语言的精妙简雅, 有大自然的野性灵气,却无雕琢的机心,极具情趣美。
(一)对人性善和人性美的讴歌与赞 美 1、《受戒》用抒情的笔调描写了一 个小和尚和村姑的故事,把纯洁的 爱情引入诗的境界。 2、打破人与宗教之间的隔膜。
3、小和尚明海 和村姑英子相爱 的过程描写是一 种返朴归真的象 征,表明了对健 康人性田埂上留 下一串脚印。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 小小的趾头脚 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 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 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 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受戒》)
人物形象
明海和小英子是小说着墨最多,最为引人注目 人物。明海是一个相貌清秀,性格乖巧的男孩。 由于家贫,十三岁就到荸荠庵出家了。他之所 以选择当和尚,是因为和尚“可以吃现成饭”, 还“可以攒钱”,甚至可以还俗娶媳妇。在荸 荠庵,明海无忧无虑地度过了四年的光阴,然 而这四年光阴令他最难忘的不是吃斋念佛,而 是与小英子朦胧的恋情。在初赴荸荠庵的船上, 小英子就暗暗喜欢上了明海,她把自己吃剩的 半个莲蓬头扔给明海,明海便“剥开莲蓬壳, 一颗一颗吃了起来”。
第十三讲:汪曾祺及其《受戒》
1.成长历程与创作 奥秘 2.风俗民情的诗意 描画 3.汪曾祺文化小说 的特点 风俗:一个民族集 体创作的抒情诗
作者简介
汪曾祺 (1920—1997年 ) ,生于江苏高邮城镇的一个旧式地主家 庭。汪曾祺自幼受过良好家庭教育,小学时就在全校颇有才名。 读完中学后汪曾祺随祖父、父亲到一个村庄的小庵里避难半年, 他的小说《受戒》里描写的就是这个小庵。 1939年夏,汪曾祺 考入昆明的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西南联大的教授沈从文对汪 曾祺的影响极其深远。大学期间,汪曾祺与同学创办《文聚》 杂志,并不断发表诗歌、小说。毕业后,汪曾淇先后在几所学 校担任教师,并坚持创作,1949年4月,他完成了第一本小说集 《邂逅集》。 1950年,汪曾祺任《北京文艺》编辑。“文革” 后,汪曾祺迎来了他的文学创作的黄金时期, 1980 年,小说 《受戒》发表,立即引起文艺界高度重视,受到读者的热烈欢 迎,并荣获 1980 年度“北京文学奖”, 1981 年 4 月,《大淖记 事》发表,获得了当年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此后他又接连 发表了《故乡人》、《雨花》、《徙》等几十部小说和一些散 文随笔 ,这些作品或记人事,写风景,或谈文化,述掌故,皆态 度亲切,少雕饰,不矜持作态,如行云流水 …… 其中《胡同文 化》一文还被收入高中语文课本中。
艺术特色
与其他同时代的小说相比,汪曾祺的 《受戒》表现出了鲜明、独特的风格, 使广大读者耳目一新。也许这篇小说太 不像小说了,或者根本就不是小说,既 没有集中的故事情节,也没有鲜明的人 物形象,只是有一些平淡的情景和人物 素描。但偏偏就是这种不经意的轻描淡 写,却引起了人们极大的阅读兴趣,人 们不禁惊讶地问道:小说还可以这样写。
作品概述
汪曾祺的作品深受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影响,绵延息。不 断地传递着传统文化的气一方面,他的创作中流露出古典士大夫 的情感取向,譬如,喜欢寻访古迹,如《国子监》、《杨慎在保 山》等,追慕先贤,如《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金岳霖先 生》等,读古籍怀旧,如《桥边散文· 午门忆旧》),欣赏自然界 一切美好的风物,如《翠湖心影》、《香港的鸟》),等等。正 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将汪曾祺称为“本世纪最后一个士大夫”。 但是,另一方面,他的文本里也充满民俗风情,凡人小事也隐含 着俗文化的精神传统。比如,在《故乡的食物》、《吃食和文 学》、《散文四篇》等篇章中,作者均流露了对各种民间小吃的
(二)散文化的小说
1、寓人生哲理于凡人小事的叙述之 中,寓真善美于平庸琐碎的事件描 写之中,散漫、随意、淡泊,却又 令人回味。 2、运用散文化的笔调,注重气氛, 淡化情节,铺开一幅幅水乡风俗画。 3、运用诗化语言,简洁明快,流畅 自然。
汪曾祺:
“风俗中保留着 一个民族的常绿 的童心,并对这 种童心加以圣化。 风俗使一个民族 永不衰老。”
阅读与思考
1.《受戒》的主题意蕴是什么? 2.说说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特征
在平时与明海一起劳动、玩耍时,“老是 故意用自己的光脚去碰明海的脚”,使明 海对她这种貌似无意实则有心的举动早已 了然于心。在挖荸荠之后,她留在田埂上 留下了“一串串脚印”。这串美丽的脚印 把明海的心搞乱了。四年后,明海要去受 戒,到善因寺去烧疤,小英子摇船接明海 回来。在路上,她明确的告诉明海:“不 要当方丈”,自己要嫁给他“当老婆”。 既表现出少女对爱情执著、大胆的追求, 也展现了她美好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