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自由化下的粮食安全问题

合集下载

我国粮食安全现状

我国粮食安全现状

我国粮食安全现状及对策分析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

粮食安全备受关注,这是由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政策扶持、加大投入和科技进步,我国农业发展尤其是粮食生产成就斐然。

但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我国粮食发展依然面临如下突出问题:一·我国的粮食安全现状,1.1粮农低收,粮企亏损,粮食生产发展后劲不足我国人口众多,粮食供给压力大,经济实力弱,粮食自给率高,长期以来粮食供给安全主要依赖于以农民为核心的粮食生产系统和以国有粮食收储营销企业为核心的粮食流通系统。

可是目前两个系统都都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矛盾和问题:在粮食生产系统,一是近年来粮价一路下跌,加之生产技术含量水平低,增产主要依赖于物质生产资料的投入,生产成本上升很快,导致粮农收益减少,种粮积极性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卖粮难”、“打白条”与粮食价格的剧烈波动始终共生共存,“种”还是“不种”的问题始终困扰着广大粮农。

二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兴起,我国农业资源的负荷日益加重有限的资源不可阻挡地向工业和城市转移,加之而来的工业污染、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破坏是粮食生产受到了自然环境和环境的英约束。

三是我国农业普片推行家庭承包制,经营规模小,难获得规模效率之利;在粮食流通领域,一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国有粮食收储和营销企业冗员过多,包袱过重。

二是国有粮食企业承担着保证粮食供给的责任,必须无条件执行国家的粮食政策,然而政策在设计时重心往往是社会公众效益,很难顾及企业的局部利益,政策性亏损在所难免。

国家要求国有粮食企业按保护价无条件收购农民余粮,并且要顺价销售,这虽然能强行刺激农民产粮的积极性,对公众有益,但对国有粮食企业而言,压资金、挤占库容还要与市场低价粮源要直接竞争,其困难及亏损危机不言而喻。

粮农减收和粮企亏损,带来的直接影响粮食生产发展的后劲不足,粮食供给的保证程度降低。

1.2农业生产结构大调整,粮食生产资源和生产要素过多过快流失和转移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努力,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长期短缺转向大体平衡,丰年有余,中国的农产品供给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我国粮食安全内容

我国粮食安全内容

我国粮食安全内容
我国粮食安全内容: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

”这个概念包括三个具体目标:(1)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2)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3)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都能获得粮食。

加入WTO对我国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影响:
加入WTO后,我们将不得不放弃非关税壁垒,逐步降低关税及国内农业支持水平,国内农产品市场终将被迫逐一开放。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尤其是粮食生产和贸易大国,将不可避免地受到贸易自由化政策的影响。

一方面,加入WTO有可能对我国粮食生产和粮食市场产生严重冲击。

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由于人少地多、种植规模大、科技含量高,无论是质量还是价格与我国相比均具有明显的优势,而我国农村受大量农业人口的约束,粮食规模化生产程度低,加之技术条件限制,短期内提高人均粮食种植面积,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的可能性不大,降低流通环节的费用开支也存在较大难度。

所以,国内粮食价格下降的空间很小。

这样,在粮食进口逐年增多的情况下,我国粮食生产和粮食市场将面临严重的冲击和挑战。

另一方面,加入WTO有可能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

国外优质低价粮的涌入,对我国粮食生产和供给能力冲击巨大。

国内粮食
将因生产成本高而缺乏竞争力,从而导致农民种粮收益下降。

在利益驱动下,农民会进一步减少粮食种植面积,从而降低我国粮食生产能力,这一结局对我国粮食安全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粮食贸易现状及问题分析

中国粮食贸易现状及问题分析

中国粮食贸易现状及问题分析摘要:随着国际粮价的节节攀升,粮食安全再次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中国粮食出口量/额不断下滑,而进口量/额则不断攀升,已由21世纪初的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变为了当前的世界主要粮食进口国。

本文对中国粮食贸易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粮食贸易;现状;问题;1目前中国粮食贸易的现状和矛盾中国粮食贸易的产品种类主要有稻米、小麦、玉米和大豆,从进口结构看,大豆是中国最主要的进口粮食品种,其次是玉米、小麦和稻米,中国粮食目前贸易状况出现:“高进口、高成本”。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为此,我们必须在更高层次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树立科学的粮食安全观,增强高效协同的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牢牢守住粮食安全的底线。

我国既是农业生产大国,也是食消费大国。

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连年丰收,但也面临不少挑战。

我国粮食领域主要矛盾是结构性矛盾。

矛盾的主方面在供给侧,突出表现为玉米、稻谷阶段性供过于求特征明显,大豆产需缺口逐年扩大,高端优质产品供给不足。

由于劳动力的成本越来越高,土地的租金越来越高,农业生产中像农业机械、化肥、农药、农膜等这些现代生产要素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中国农业正在进入一个高成本的发展阶段。

2我国粮食贸易的现状与粮食贸易的地理格局关系研究有的学者利用多元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了我国粮食贸易的影响因素。

王新华、周聪通过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无论是从粮食整体视角来看,还是从粮食分品种视角来看,当我国粮食进口量增加时,国内粮食价格上涨;当我国粮食出口量增加时,国内粮食价格下降,说明我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的调控机制并没有起到调节国内粮食价格的作用。

刘晓娟研究得出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国际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必将对其产生深远的影响。

随着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对外开放,东北地区粮食贸易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影响下,我国东北地区的粮食贸易面临国内国际诸多制约因素。

国际贸易自由化过程中我国的粮食安全

国际贸易自由化过程中我国的粮食安全
农 业 人 口 的 收入 增 长 明显 落 后 于 整
体 经 济 的 增长 水平 ,甚 至 出现 负 增
长 ,使 得 粮 食 安全 水 平 降低 二 、 我 国 粮食 安全 现 状
我 国作为 一 发展 中的大国 , 个 耍用世 界上 7 %的 耕 地 来 养 活 世 界 五 分 之一 的 人 口 。粮 食 问题 不 仅 关 系 着 民 生 .还 关系 着 我 国的 社 会 和 政 治 上 的 稳定 。保 证 国 内的 粮 食 安 全 是 非 常 重要 .同 时也 是 非 常 必 蜇
的。
1我 国粮 食 安 全 发 展 历 程 .
从建 国尤其是 改革开放 以来 ,
我 国 的粮 食 生 产 经 历 了 由发 展 迅 速 到 稳 中有 升到 下 降再 恢 复 增 长 的 波 动 变 化 ,基 本 可 以 分 为 4个 阶 段 。
首 先 是 从 14 9 9年 至 1 8 9 4年 .我 国
粮食 安全 是 指 确 保 所 有 的人 在
需 的基 本 食 品 。 国 际 贸易 自 由化 可 会 逐 渐 加 大 .使 得 这 些 发 展 中 国 家 入 世 界 贸易 组 织 以 来 ,我 国 的 粮 食
பைடு நூலகம்
以优 化 资源 在 全 球 的配 置 ,能 够 提 的粮 食 安 全 处 于 不 利 地 位 。而 且 这 市 场 也 进 入 了 世 界 这 个 大 舞 台 ,随 高 贸 易 各 国 的经 济 水 平 和 居 民收 入 点很 容 易 被 作 为粮 食 供 应 方 的 大 着 粮 食 进 口的 不 断 扩 大 ,大 豆 和 小 水 平 .因 此 可 以使 得居 民在 购买 基 国 利 用 ,作 为一 种 外 交 手 段 来 限制 麦 成 为 了我 国的 大 宗 进 口商 品 ,我

国际关系中的粮食安全问题

国际关系中的粮食安全问题

国际关系中的粮食安全问题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而粮食安全问题也日益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粮食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生产足够的粮食,满足本国或地区人口的食物需求,同时保证粮食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然而,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气候变化、极端天气、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贫困和战争等,这些问题都对粮食安全产生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国际关系中的粮食安全问题。

一、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气候变化是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极端天气、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都会导致粮食减产,从而影响粮食供应。

此外,气候变化还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病虫害增多等问题,进一步影响粮食生产。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各国需要加强合作,共同研发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技术,推广可持续的农业实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二、国际贸易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国际贸易是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方面,国际贸易可以促进粮食的流通和消费,提高人们的营养水平;另一方面,国际贸易也存在着许多风险和挑战,如贸易壁垒、关税壁垒、市场波动等。

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粮食价格的波动,进而影响人们的食品消费和购买能力。

为了应对国际贸易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各国需要加强合作,建立公平、透明的贸易规则,促进粮食贸易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三、水资源短缺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水资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许多国家都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这会对粮食生产产生严重影响。

水资源短缺可能导致灌溉面积减少、农作物减产等问题,进而影响粮食供应。

为了应对水资源短缺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各国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开发和管理水资源,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四、贫困和战争对粮食安全的影响贫困和战争是影响粮食安全的两大重要因素。

贫困可能导致人们无法获得足够的食品和营养,进而影响身体健康和生存能力;战争则可能导致食物短缺、饥荒等问题,进一步加剧粮食安全问题。

粮食安全与国际贸易

粮食安全与国际贸易

粮食安全与国际贸易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粮食安全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

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而国际贸易是世界各国之间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方式。

本文将探讨粮食安全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平衡这两者的发展。

一、粮食安全的重要性粮食安全是指人们在物质上和精神上获得足够、安全、营养、均衡的食物的状态。

粮食是人体能量的重要来源,也是身体发育和健康维持的基础。

保障粮食安全是国家的根本任务,与人民的福祉和社会的稳定密切相关。

二、国际贸易对粮食安全的影响1. 提供多样化的食品选择:国际贸易使得人们能够享受到来自不同国家的各种食品,拓宽了饮食的选择。

这对于满足人们对不同口味和营养需求的要求起到了积极作用。

2. 促进农产品生产和技术进步:国际贸易为农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激励了农民增加产量和改进种植技术。

通过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农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得到提高,有助于提高粮食供应的稳定性和质量。

3. 缓解粮食短缺:国际贸易可以弥补国内粮食供应不足的缺口,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当国内产量不足或受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时,通过国际贸易可以获得外部资源,从而提高国内的粮食供应。

三、粮食安全对国际贸易的要求1. 保证贸易公平和稳定:为了促进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各国需要遵守贸易规则,保障贸易的公平性和可预测性。

取消贸易壁垒,减少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促进贸易自由化与便利化。

2. 提高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为了消除粮食风险,各国需要加强农产品的质量检测和安全监管。

通过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对农业产品生产、流通和销售环节的监督,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3. 提供透明可靠的信息:为了保证贸易的畅通和有序,各国应该及时、透明地公布粮食市场信息,提高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只有在信息公开透明的基础上,各国才能更好地评估市场供需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

四、如何平衡粮食安全和国际贸易1. 提高国内粮食自给率:国家应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提高自给率。

中国粮食进口贸易安全风险及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粮食进口贸易安全风险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3-10-30•研究背景与意义•中国粮食进口贸易现状及问题•中国粮食进口贸易安全风险识别目录与评估•中国粮食进口贸易安全风险影响因素分析•提高中国粮食进口贸易安全的对目录策建议•结论与展望01研究背景与意义中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粮食安全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推进,中国粮食进口贸易不断发展,但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安全风险。

在此背景下,对中国粮食进口贸易安全风险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通过对中国粮食进口贸易安全风险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粮食进口贸易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

同时,研究还可以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发展和国际贸易合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对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全球粮食贸易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02中国粮食进口贸易现状及问题中国粮食进口贸易现状粮食进口量持续增长近年来,中国粮食进口量持续增长,尤其是大豆、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的进口量增加较快,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不断提高。

粮食进口来源地集中中国粮食进口来源地相对集中,主要来自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家。

这种依赖少数国家的局面可能会带来供应风险和价格波动的风险。

粮食进口结构单一中国粮食进口结构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品种上,如大豆、玉米、小麦等。

这种单一的进口结构可能会受到国际市场波动和贸易政策变化的影响。

中国粮食进口贸易存在的问题粮食质量安全问题中国在粮食质量安全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农药残留超标、重金属含量超标等。

这些问题可能会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也可能会影响中国粮食的国际形象和贸易竞争力。

要点一要点二国际贸易摩擦问题由于中国粮食进口量不断增加,与一些国家的贸易摩擦也在增加。

例如,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大豆受到了一定的贸易限制和制裁,这可能会对中国的粮食进口贸易造成一定的影响。

供应链稳定性问题由于中国粮食进口来源地相对集中,供应链的稳定性存在一定的问题。

我国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战略思考及其政策建议

我国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战略思考及其政策建议

我国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战略思考及其政策建议论文报告一、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概述二、粮食生产形势及其对策三、粮食储备问题及其应对措施四、粮食加工与流通问题及其解决方案五、国际贸易与粮食安全问题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粮食消费和需求量也不断增加。

为了保障粮食供应和国家粮食安全,一系列的减产补贴、粮食储备、粮食贸易等政策已经相继出台。

一、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概述近年来,我国的粮食生产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年产量已经达到了1.2万亿斤左右。

然而,我国也面临着一系列与粮食安全相关的问题。

一方面,粮食生产资源的调配不够合理,粮食产业链的配套服务也不足;另一方面,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不可控因素对粮食安全造成了威胁。

因此,在粮食生产方面,我们需要优化资源配置,改善产业链的配套服务,并根据保障稳定高质量粮食生产环节发展相应的科学技术,确保我国的粮食生产更加科学、高效。

二、粮食生产形势及其对策随着国家农业产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粮食生产也趋于规模化、集约化。

但同时,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就业机会的增加,也导致了农业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首先,大力推广高效技术,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提高他们的粮食生产水平。

其次,针对农民的人力资本不足问题,鼓励以土地合作社为代表的龙头企业与农民互助合作。

最后,政府还应积极探索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实现农业劳动力的最大化利用。

三、粮食储备问题及其应对措施面对不断增长的粮食方面需求,粮食储备的重要性显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我国在粮食储备方面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例如预算不足、管理失效等。

因此,在面对大规模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时,我们应建立起稳健有效的粮食储备体系。

同时,还应在粮食存储与运输的过程中加强管理,提高储备效率,确保粮食储备充足并不浪费。

四、粮食加工与流通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粮食加工和流通是保障粮食最终消费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粮食安全与国际贸易

粮食安全与国际贸易

粮食安全与国际贸易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粮食安全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备受关注。

粮食作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物质之一,其安全问题牵动着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心。

国际贸易则是各国之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互利共赢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探讨粮食安全与国际贸易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如何确保粮食安全与国际贸易的平衡发展。

第一部分:粮食安全与国际贸易的互动关系粮食安全和国际贸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一方面,国际贸易能够为各国提供丰富的粮食资源,弥补国内产能不足的问题。

通过开展粮食进出口贸易,能够实现各国之间的互补和合作,确保全球粮食供应的稳定性。

另一方面,粮食安全问题也会直接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

粮食不安全的国家常常需要大量进口粮食,这会对国际市场造成一定的供需压力以及价格波动,进而影响各国的经济和社会稳定。

第二部分:确保粮食安全与国际贸易的平衡发展为了确保粮食安全与国际贸易的平衡发展,各国应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各国应加强国内农业生产能力的建设,提高粮食自给率。

发展现代农业技术、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改善农民收入待遇等举措,有助于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

其次,各国应加强粮食供应链管理,确保粮食的质量和安全。

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加强农药和化肥的使用管理、建立健全的农产品追溯体系等措施能够保障粮食安全,并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

同时,建立国际间的粮食安全合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技术支持和政策对话,有助于构建相互信任与合作的国际贸易环境。

第三部分:粮食安全与国际贸易的挑战与展望在粮食安全与国际贸易的互动中,也存在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可能会给粮食安全和国际贸易带来一定的冲击。

另一方面,粮食安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也需要解决。

农业生产对水资源、土壤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需要得到充分的重视和管理。

展望未来,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这些挑战,推动粮食安全与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粮食安全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石,而国际贸易则为粮食安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国际粮食经济形势与中国的粮食安全

国际粮食经济形势与中国的粮食安全

国际粮食经济形势与中国的粮食安全在全球经济形势和经济环境瞬息万变的今天,我国经济发展条件也步入新时期,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期向高质量发展期转变。

在这种新的经济历史条件下,如何推动我国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解决国计民生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明确粮食经济发展思路的重要战略依据。

因此,分析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必须立足于新的经济历史条件和国际粮食经济环境,深入剖析国际粮食贸易新发展的内涵,结合新经济形势下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新问题,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中国粮食安全提供保障。

1.国际粮食经济形势分析粮食贸易自由化与贸易保护相互交织粮食作为人类重要的基础性资源,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各国竞争掌控的主要目标市场,尤其是在受到全球粮食危机冲击和影响的今天,中国作为主要的粮食贸易国家之一,合理优化粮食市场和粮食资源是确保中国粮食安全战略利益实现的根本性环节。

美国作为世界粮食贸易大国之一的发达国家,通过抢占粮食市场话语权,制定关税保护、农业补贴、市场定价权等制度,打着粮食自由贸易的旗号,牢牢掌控国际粮食出口主动权,进一步巩固本国粮食出口在国际粮食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地位,以此实现粮食资源的利益最大化。

而其他一些传统粮食贸易大国,如印度、巴西等国则主要通过隔离外部冲击、奖入限出等措施,在粮食供需价格高涨时期防止国际高粮价冲击本国粮食资源和物价体系,在应对粮食危机过程中禁止出口本国主要粮食作物,很大程度上会造成世界粮食价格的暴涨,从侧面反映出粮食保护主义政策具有很强的历史背景,有些甚至带有一定的临时性特征,国际粮食经济发展形势对各国粮食保护政策产生重要影响[1]。

因此,一些国家为保障本国粮食经济免受外资冲击,制定对粮食与农业生产相关产业的限制性投资政策,扩大本国资本在农业生产投资方面的比重,从而掌控粮食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由于各国粮食经济发展水平的现实差异,保障本国粮食安全、实现本国根本利益是促进各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随着世界粮食危机的逐渐平复,各国粮食经济政策恢复理性,粮食贸易自由化仍然是国际粮食经济发展的主要发展方向,粮食贸易保护与贸易自由化相互交织,将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际粮食经济发展新趋势。

国际贸易中的农业与粮食安全

国际贸易中的农业与粮食安全

国际贸易中的农业与粮食安全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国际贸易在全球范围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农业与粮食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给世界各国带来了新的挑战。

本文将从国际贸易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以及农业贸易对粮食安全的挑战与机遇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国际贸易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国际贸易对农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开放的贸易市场为农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机遇。

通过国际贸易,农产品可以进入其他国家市场,扩大销售渠道,增加农民的收入。

其次,贸易的开放性为农业创新和技术改进提供了动力。

不同国家之间的农业合作与交流,加速了技术的传播,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再次,国际贸易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增加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由于在市场竞争中,农产品必须与其他国家的产品竞争,因此,农民在提高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性方面也有所投入。

二、农业贸易对粮食安全的挑战与机遇农业贸易对粮食安全产生了一系列的挑战与机遇。

首先,贸易自由化导致了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给农民带来了不确定性。

国际贸易的持续扩大使得农产品价格受到市场供求关系与国际竞争的影响,这对于一些农业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来说,可能会导致农民的收入不稳定,甚至面临生活困境。

其次,不同国家的农业竞争力存在差异。

一些国家由于气候、土地等资源的优势,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更低,因此能够以较低的价格出口,影响了其他国家的农业发展。

此外,农业贸易也给粮食安全带来了风险。

由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各国的粮食依赖度增加,一旦国际市场上出现粮食短缺或价格波动,将对各国的粮食供应与安全形成挑战。

然而,农业贸易也为粮食安全带来了机遇。

首先,通过农业贸易,一些发展中国家能够进口廉价的农产品来增加本国粮食供应,减轻了国内农业生产的压力。

其次,农业贸易为各国提供了拓展农产品市场的机会。

一些农产品出口国可以通过贸易拓展自身的市场份额,提高农产品的价值和竞争力。

此外,农业贸易还为农产品提供了溢出效应,通过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也得到了推动,从而带动了经济的增长。

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与国际粮食安全

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与国际粮食安全

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与国际粮食安全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保护主义思潮逐渐抬头,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也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然而,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对于国际粮食安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一方面,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本国农业产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发达国家通过对本国农产品实行关税和贸易壁垒,保护本国农业产业免受竞争的冲击,这种做法在短期内可能确实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然而,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首先,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削弱了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竞争力。

发展中国家通常拥有较为丰富的资源和便宜的劳动力,但由于贸易壁垒的存在,他们很难进入发达国家市场,无法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实现农产品出口。

这种不公平贸易环境导致了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的滞后,进一步加深了南北差距。

其次,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导致了粮食资源的浪费。

为了保护本国农业,一些国家通过限制农产品的进口来保持农产品价格的稳定。

然而,这种做法将导致农业资源的浪费和低效利用。

例如,一些发达国家采取限制进口的措施,导致了一部分农产品的存储和销售困难,最终造成了大量粮食浪费。

最重要的是,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对于国际粮食安全造成了威胁。

国际粮食安全是全球关注的重要问题,而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也阻碍了全球粮食资源的均衡配置。

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但由于国际贸易壁垒导致的粮食资源流动不畅,使得一些贫困地区的人们无法获取足够的粮食,增加了粮食安全风险。

面对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给国际粮食安全带来的威胁,国际社会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推动粮食贸易自由化和促进国际合作。

首先,各国应当加强对话与合作,共同制定完善的规则和机制,避免贸易壁垒的产生。

其次,应该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力度,帮助他们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贸易能力,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

此外,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也应加强监督和评估,确保贸易自由化的推进不受保护主义的干扰。

总之,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既有一定的利益和合理性,也有一些问题和负面影响。

贸易自由化与粮食安全目标实现的条件

贸易自由化与粮食安全目标实现的条件

内容提要:广泛参与粮食国际贸易,有利于提高全社会(de)经济福利,在参与粮食国际贸易(de)过程中,必须加强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一方面增强粮食进出口规模(de)稳定性,另一方面要对贸易策略进行适时调整以应对国际市场贸易结构(de)变化.只有在风险可控以及贸易策略有效(de)条件下,广泛参与粮食国际贸易才能在既获得经济利益(d e)同时,又促进我国粮食安全目标(d e)实现.关键词:贸易结构,粮食自给率,粮食安全,贸易自由化一、世界粮食生产及贸易状况1、世界粮食供需总量基本平衡.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谷物播种面积增长相对缓慢,1961—2002年仅增长了%.尽管如此,由于单产水平(de)大幅提高,播种面积增长缓慢并未对世界粮食产量增长形势造成阻碍,1961—2002年玉米产量增长了倍,小麦产量增长了倍,稻谷产量增长了倍.值得注意(de)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粮食产量增长速度开始减缓.1960—1990年,粮食产量每10年递增近28%,1991—2000年,粮食产量仅增长了%,这一数值不仅远低于90年代以前(de)水平,而且已低于同期人口增长水平%.从世界范围来看,粮食生产和消费可以维持相对平衡,不存在世界范围内(de)严重(de)饥荒现象.但地区和国家(de)粮食分布是不均等(de),亚洲、非洲和拉美(de)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严峻(de)粮食问题.2、世界粮食供应集中于少数发达国家(de)隐忧.世界粮食供应集中于少数发达国家,亚洲国家特别是人口众多(de)发展中国家粮食进口主要依赖欧洲、美洲少数发达国家.2003年世界谷物出口量仅占产量(de)12%左右,粮食出口集中于少数国家与地区,尤其是美洲;2003年美国、阿根廷、巴西(de)玉米、大豆出口量分别占世界玉米、大豆出口量(de)85%、93%;同期美国、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阿根廷小麦出口量约占世界小麦出口量(de)78%;泰国、越南、美国、印度大米出口量约占世界大米出口量(de)74%.世界粮食(de)主要流向是亚洲,尤其是东亚,亚洲人口众多,粮食需求旺盛,进口粮食量大路远.中国、日本、韩国等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等少数国家进口粮食,远距离运输消耗大量能源与财力,涉及政治、经济与自然条件等许多不确定因素.世界粮食生产和需求(de)地区不均衡局面在中长期内将继续存在,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通过粮食进口保障粮食安全面临着“巨大隐忧”.当前美国(de)粮食出口量约占世界粮食出口量(de)一半,左右着世界玉米、大豆、小麦(de)市场供应.尽管WTO一直在努力限制发达国家(de)农业补贴,但发达国家利用自身(de)经济优势,继续通过多种方式来巩固其作为世界粮食主要供给国(de)地位.少数几个发达国家(de)粮食出口量占世界粮食贸易总量过大(de)比重,会由于这些国家粮食生产、储备状况及有关政策(de)变化,直接影响世界粮食安全.70年代初(de)世界性粮食危机就是很好(de)例证,当时世界粮食储备量下降到了不安全(de)边缘,由于美国粮食受灾减产,使本已脆弱(de)粮食市场急剧恶化,造成世界性(de)粮食危机.二、我国粮食国际贸易(de)总量及结构问题1、我国粮食贸易(de)总量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粮食进口与出口均有明显增长,在1992年—2003年中,净出口(de)年份为7年,净进口(de)年份为5年,且大致呈现(de)是交替出现(de)状况.通过深入分析1992年—2003年我国(de)粮食进出口情况,可以发现2个重要特征:(1)通过将1992年—2003年净出口年份数值累加,以及将同期净进口年份数值累加后发现,前者7年(de)累计数值要远远低于后者5年(de)累计数值,说明我国在粮食国际贸易中主要扮演(de)是需求方(de)角色;(2)通过对1992年—2003年净出口年份之间(de)净出口量(de)比较,以及对净进口年份之间(de)净进口量(de)比较,发现前者(de)波动幅度要远远低于后者(de)波动幅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粮食进口(de)可控性较弱,受国内粮食供求平衡、市场价格、粮食生产等因素(de)影响明显.在粮食进口方面,最显着(de)变化是1997年后我国大豆(de)进口数量快速增加,1997年大豆进口量为273万吨,2001年大豆进口就超过了1000万吨,达到4万吨,同期大豆取代小麦成为我国粮食进口(de)第一大品种,2003年—2005年我国大豆进口数量均超过2000万吨,占世界大豆出口总量(de)近1/3.在粮食出口方面,玉米是我国主要(de)粮食出口品种,在2003年之前玉米出口年度间变化不大,没有明显(de)增长或下降趋势,2003年之后由于国内玉米需求持续增长,玉米出口数量出现下降趋势.2003年—2005年我国玉米出口数量分别为1639万吨、232万吨、861万吨,2006年我国玉米出口补贴政策没有继续实施,因此许多出口商已停止向国际市场出口中国玉米,中国玉米(de)传统进口国韩国已开始从美国进口玉米,2006年1—7月,我国累计出口玉米225万吨.2、我国粮食贸易(de)结构问题.我国粮食进出口总量分析(de)结果表明,我国粮食贸易(de)稳定性较差,大起大落(de)状况经常出现.在总量稳定性较差(de)同时,结构问题同样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谷物消费品种结构与国际市场贸易结构存在很大差异,我国大米、小麦和玉米在谷物消费总量中所占比例分别为36%、22%和26%,而国际市场大米、小麦和玉米出口量占谷物出口总量(de)比例分别为10%、40%和32%.(2)我国在某些年份持续出现粮食进出口与国内供求状况脱节(de)状况,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内经济升温、投资大幅度增长,国内粮食供需缺口增大,粮食价格持续上涨,但在1992年—1994年期间,我国累计出口粮食4059万吨,进口粮食2847万吨,促使粮食供需缺口增大,没有起到平衡供需(de)作用.(3)我国主要进口粮食品种(de)来源地相对集中,对某些国家(de)依赖程度也很高,在粮食禁运或主要出口国大幅度减产等政治、经济问题发生时,粮食安全面临挑战.我国进口小麦来源地主要是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和法国,进口大豆来源地主要是美国、巴西、阿根廷.(4)我国主要粮食品种“北粮南运”格局仍占主导地位,“南进北出”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但所占比重非常有限,由于在中长期内我国粮食生产(de)比较优势并不明显,以及提高粮食供应稳定性(de)需要,同时发展“北粮南运”与“南进北出”两种策略比单一(de)选择更具有可行性,当前应综合考虑主产区与主销区各自(de)利益需要,针对不同(de)粮食品种采取“南进北出”或者“北粮南运”策略.总之,广泛参与粮食国际贸易,有利于提高全社会(de)经济福利,事实上,进口粮食就是在进口耕地、水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国内耕地资源和水资源不足(de)压力.假如我国年进口3000万吨粮食,大约相当于节约300万亩耕地和300亿立方水,可以缓解我国城市生产用地和生活用水(de)紧张局面.但值得注意(de)是,在参与粮食国际贸易(de)过程中,必须加强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一方面增强粮食进出口规模(de)稳定性,另一方面要对贸易策略和选择进行适时调整以应对国际市场贸易结构(de)变化.只有在风险可控以及贸易策略有效(de)条件下,广泛参与粮食国际贸易才能在既获得经济利益(de)同时,又能促进我国粮食安全目标(de)实现.三、我国粮食进口(de)支付能力与运输能力分析1、支付能力分析.截至2005年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8189亿美元,较2004年末增加了2089亿美元,2003—2005三年内累计增加了5325亿美元.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超出合理区间,这一判断已经众多研究成果证实.根据通常(de)测算体系:国家外汇储备:3个月进口用汇+10%偿债率+10%外资企业汇出利润率+其他不确定因素,从这点来看,现阶段我国拥有5500亿美元(de)外汇储备规模应该是比较合理(de).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是超额储备(de)根本来源.中国(de)货物贸易顺差自从2000年起就一直维持在300亿美元左右(de)水平,直到近两年,贸易顺差额出现了激增(de)趋势,与此同时,服务贸易(de)逆差并未随着中国加入WTO有所缩减,而且服务贸易逆差(de)增加额远远赶不上货物贸易顺差(de)增加速率,因此,一直以来,中国(de)国际收支经常项目(de)顺差持续增长.同时,金融和资本项目(de)顺差也为外汇储备(de)增长贡献了巨大(de)力量.特别是2004年,金融和资本项目(de)顺差额猛增到1106亿美元,几乎是2003年(de)一倍多,这与中国鼓励吸引外商直接投资(de)政策引导分不开.尽管随着政策导向(de)调整,FDI占金融项目顺差(de)比重在下降,但是不可否认,每年持续增加(de)FDI(de)基数还是庞大(de).而经常项目与资本金融项目(de)双顺差累计起来(de)量几乎相当于中国当年(de)外汇储备增加量.因此,国际收支持续(de)“双顺差”构成了中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de)主要因素.从中长期来看,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de)规模会缩减,一方面(de)原因是目前(de)超额外汇储备已近2700亿美元,另一方面(de)原因是国内需求持续升温,以及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de)压力.尽管国际收支“双顺差”规模会缩减,但很难在短期内转变为逆差,原因是我国目前(de)人均资本水平很低,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5%,至少在今后20年中,资本积累仍然会以非常快(de)速度继续扩张,从而导致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态势在短期内难以扭转Q).如此高(de)外汇储备以及短期内国际收支“双顺差”难以扭转(de)状况,意味着我们不必担心适度进口粮食会面临外汇支付困难(de)问题.据海关统计,2005年我国累计进口大豆2659万吨,价值亿美元,累计进口小麦万吨,价值亿美元,累计进口大麦218万吨,价值亿美元,累计进口大米52万吨,价值亿美元.正常年份我国粮食进口所需外汇不超过150亿美元,按照目前(de)外汇储备规模以及外汇储备(de)增长速度,足以支付粮食进口所需外汇.2、运输能力分析.世界主要产粮地带大多通过河流运输并经主要港口运往世界各地,美国(de)密西西比河、欧洲(de)莱茵河与多瑙河、俄罗斯(de)伏尔加河、巴西(de)亚马逊河等是世界粮食支柱产地粮食外运依托(de)重要河流.美国新奥尔良港(de)粮食出口量占美国粮食出口量(de)50%左右,巴西(de)巴拉那瓜港与桑托斯港(de)大豆出口量占巴西大豆出口量(de)90%,法国里昂港(de)面粉装卸量占法国面粉出口量(de)63%,荷兰(de)阿姆斯特丹港、阿根廷(de)布宜诺斯艾利斯港、俄罗斯(de)黑海港口等是重要(de)国际粮食吞吐港口.因此,在设定世界粮食支柱产地作为我国粮食适度进口(de)目标地(de)同时,应结合世界粮食(de)流通格局特点、河海运输成本低(de)优势以及港口、仓库在粮食运输中转中(de)重要地位,充分利用我国(de)长江、珠江等水路以及沿海优良港口.在当前(de)世界粮食流通格局下,我国在中长期内依赖海运和河运进口粮食面临(de)风险和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世界粮食出口国最集中(de)地区在美洲,因此我国进口粮食(de)到岸价格中运输成本所占比重较大,并且当进口国集中采购时,短期内运输费用就可能出现大幅度(de)上涨.2003—2004年我国大量进口美国大豆,导致美国墨西哥湾海运费用暴涨,5—8万吨“巴拿马级”货船平均每吨粮食运费上涨了近50美元,贸易商不得已将美国中西部谷物主产区(de)部分粮食改由太平洋沿岸港出口,改变了美国向亚洲出口粮食(de)传统路线.(2)我国粮食进口规模受国内港口发展滞后(de)制约.1995年我国进口粮食2000多万吨,但港口积压疏导持续半年左右,部分船只在港口滞留长达2个多月,可见港口建设是粮食进口规模增长(de)重要前提.据统计,2005年我国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亿吨,港口总能力缺口5亿吨,而对2010年(de)预测表明,港口总能力缺口在20亿吨以上.(3)每当国民经济进入高速扩张期,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de)提高,往往对粮食直接消费或间接消费需求快速增长,而在经济扩张期,对非农投资(de)迅速膨胀可能导致农业投入相对减少,粮食减产可能发生.在国内港口建设能力总体存在缺口(de)背景下,整个国民经济迅速扩张导致运力更加紧张,而国内粮食供应不足必然要增加粮食进口数量,这样,粮食进口需求增加与港口运力紧张(de)矛盾就容易尖锐化,国内粮食供需缺口在短期内就很难通过进口得到调整.(4)我国粮食进口规模受出口国港口发展滞后(de)影响.目前,美国(de)主要粮食运输通道密西西比河大坝与闸门设计落后、设备老化、船舶载重通过能力低.(5)当战争爆发、石油价格暴涨、出口国港口工人罢工等突发事件发生时,世界航运能力会大大低于正常水平,在突发事件发生(de)非常时期,进口国(de)粮食进口规模、进口时机、粮食产地等贸易选择将主要取决于突发事件局势(de)发展,进口国很难按照国内供需平衡需要做出适当(de)贸易选择.在国内港口发展滞后风险(de)控制方面,在过去(de)10多年里,我国港口粮食吞吐能力已有显着提高.我国1995年沿海港口粮食吞吐量为5600万吨,其中外贸粮食吞吐量为3600万吨,2004年沿海港口粮食吞吐量为7163万吨,其中外贸粮食吞吐量为2997万吨,10年时间内沿海港口粮食吞吐量增加了近28%.但由于我国经济总量(de)快速上升,港口总能力缺口将继续扩大,石油、矿石等资源性产品(de)贸易量将大幅上升,并且占港口货物吞吐(de)比重将继续扩大,到2010年港口吞吐总能力缺口将达到20亿吨,在此期间,期望港口粮食吞吐能力大幅度提高并不现实,在粮食吞吐能力总量增长有限(de)条件下,需要调整粮食外贸与粮食内贸吞吐(de)比例和时机,以更好地利用有限(de)港口资源.在港口资源有限(de)条件下,为了保证外贸粮食吞吐(de)稳定发展,对于内贸粮食应积极拓展铁路、公路等运输方式,减轻港口粮食吞吐(de)压力.近几年国内铁路粮食运输发展迅速,2000年—2004年,我国粮食铁路运输量分别为亿吨、亿吨、亿吨、亿吨、亿吨,5年时间里铁路运输量增长近38%,而且随着铁路和公路建设(de)快速发展,粮食运输能力具有继续增长(de)空间.此外,原粮与成品粮运输(de)比重需要主动调整,目前成品粮在铁路、公路粮食运输中(de)比重已达到近20%,大米运量已超过稻谷,面粉运量已接近小麦运量.粮食主产省政府应鼓励就地发展粮食深加工产业,降低原粮跨区域运输比重,增加产成品、深加工产品(de)运输比重,支持粮食及粮食加工产品(de)公路、铁路运输方式,从而减轻沿海港口粮食吞吐压力,为外贸粮食吞吐量提升创造条件.四、供求平衡目标下粮食进出口调节与生产、储备调节(de)协调粮食进出口、生产、储备是调节国内粮食供求平衡(de)三驾马车,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决定了在这三种力量中,生产调节处于基础性地位,储备调节处于其次地位,进出口调节(de)地位低于前两种.当粮食自给能力和粮食储备能力不足时,即使粮食外购能力较强,也无法抵御粮食安全危机,进出口调节应当以适当(de)生产调节和储备调节为前提,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供求平衡更快地实现.三种调节方式之间不存在非此即彼(de)关系,而是各司其职,在生产、流通、贸易环节发挥各自独特(de)作用,因此,当讨论粮食生产重要性(de)同时,决不能忽视粮食进出口(de)重要性,反之亦然.粮食进出口、生产、储备调节能力共同决定了我国粮食安全总量平衡目标(de)实现程度.粮食进口与生产之间数量关系(de)协调体现为粮食自给率水平(de)确定.从国际经验看,国内粮食生产能够满足本国需求量(de)90%,就是较高(de)粮食自给率.在1985年后,前苏联(de)粮食自给率大都维持在87%左右,有不少年份曾下降到82%,日本目前(de)粮食自给率只有近23%,墨西哥为79%,巴西为86%.结合我国(de)实际情况,在确定粮食自给率水平时应主要考虑三方面因素:(1)由于资源禀赋、人口状况、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国际贸易环境不同,各国对粮食自给率(de)大小并没有统一(de)标准,但一般来讲,人口多(de)国家可接受(de)粮食自给率远高于小国;(2)由于我国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分化(de)格局基本形成,主销区可以按照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确定自己(de)省内水平;(3)制定粮食自给率水平应充分考虑我国粮食生产和粮食储备(de)潜力,应以稳定粮食生产和储备能力为前提制定合适(de)粮食自给率水平.粮食大体可分为口粮、饲料粮与工业用粮,口粮供应必须立足自给,这是国家粮食安全(de)核心.饲料粮与工业用粮有进有出,积极利用国际粮食资源与市场.结合我国国内及国际市场(de)供需状况,根据粮食品种(de)不同应制定差异化(de)贸易策略:1、稻谷在我国口粮中所占比重最高,消费刚性强,而且世界稻谷市场容量相对较小,世界大米贸易量正常年份约为2500万吨,约为我国70天(de)大米消费量,因此,稻谷供给必须强调立足国内以保障口粮安全.2、小麦是我国(de)传统粮食进口品种,世界小麦生产以发达国家为主,生产供给能力较强,我国应采取适度进口调剂(de)策略,开拓多元市场以分散风险.3、我国北方地区是玉米主产区,南方是玉米主销区,应采取“南进北出”(de)贸易策略,东北玉米出口日、韩等国具有地缘和价格优势;主销区则既可调入北方玉米,也可相机进口.4、我国已成为世界大豆最大进口国,国内大豆生产与美国、巴西和阿根廷大豆相比不具备竞争优势,大豆(de)进口规模应主要依赖市场调节,不应人为设定自给比例,在条件成熟时可以鼓励加工企业向生产国直接投资以提高大豆进口(de)稳定性.经济管理体制等环境因素对粮食进口与生产、储备之间(de)协调程度和效果(de)影响显着.我国粮食生产、储备和进口实行(de)是分权管理体制,从而造成了“三权”甚至“多权”分立(de)状况.特别是在加入WTO后贸易自由化(de)趋势下,越来越多(de)非国有企业拥有了进出口经营自主权,粮食生产、贸易、储备管理部门之间必须有更顺畅(de)协调,才能实现一体化(de)管理.如果了解国内生产形势(de)农业部门不能准确地把握粮食进出口信息,而对外经济贸易管理部门又不了解国内(de)生产、储备状况,相关部门之间不能及时地沟通信息,甚至为部门利益而制定相互矛盾对立(de)政策,那么粮食生产、贸易、储备(de)一体化管理目标就很难实现,并且粮食供应(de)稳定性和可控性也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总之,合理(de)粮食进出口调节是实现国内粮食供求平衡(de)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成本——效率最大化原则(de)体现,适度粮食进口替代国内生产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de)调节作用.但考虑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目标(de)重要性,成本——效率原则并非最终也不是唯一(de)标准,保障粮食安全必须要以保护生产能力为基本目标,在此基础上,合理(de)粮食储备以及适度粮食进口作为补充手段来促进粮食供求平衡(de)实现.。

粮食安全讨论发言稿

粮食安全讨论发言稿

粮食安全讨论发言稿大家好!我是今天的第一位发言人,我将为大家带来有关粮食安全的讨论。

粮食安全,作为一个涉及到每个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

同时,也是一个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议题,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都离不开良好的粮食安全保障。

那么,今天我将从粮食安全的概念、重要性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讨论。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粮食安全的概念。

所谓粮食安全,是指保障人民群众有充足的、稳定的、适量的、安全的粮食供应,使人民群众在生产和生活中保持体力健康、精神愉快,实现基本福利保障的一种状态。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民生活的基本保障。

良好的粮食安全状况对于国家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其次,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首先,粮食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保障粮食安全是国家的底线和基本红线。

如果粮食安全无法得到保障,将会导致社会动荡、民众不满,甚至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

其次,粮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撑。

只有保障粮食供应的稳定和质量,才能保证工商业的稳定运行和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粮食安全与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息息相关,只有保障粮食供应,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然而,要保障粮食安全并不容易,其影响因素较多。

首先,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现象频发,影响粮食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其次,人口增长对粮食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压力。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粮食需求呈现上升趋势,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必须增加粮食的产量。

此外,全球化带来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也对粮食安全产生了影响。

贸易自由化使得粮食市场容易受到国际粮食市场的影响,价格波动大,不稳定风险增加。

鉴于以上影响因素,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障粮食安全。

首先,要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和创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农业科技是提高粮食产量的有效手段,农民应该充分利用科技和创新,提高农作物的种植和管理水平。

贸易自由化与我国粮食安全目标实现的条件

贸易自由化与我国粮食安全目标实现的条件

贸易自由化与我国粮食安全目标实现的条件首先,我国需要建立健全的粮食生产体系。

贸易自由化并不意味着完全依赖进口,而是依靠市场调节和国际贸易来保障国内粮食需求。

因此,我国应当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粮食产量。

通过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强农业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措施,提高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

其次,我国需要建立起健全的粮食供应链体系。

贸易自由化将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我国需要建立起完善的粮食进口通道和贸易机制,确保粮食进口的及时性和稳定性。

同时,我国还需要加强粮食质量检验和监管,确保进口粮食的安全性和质量。

建立健全的粮食供应链体系,可以稳定粮食供应,提高我国粮食安全的可持续性。

再次,我国需要加强粮食储备和保护。

贸易自由化会使我国粮食市场面临波动风险,需要建立起完善的粮食储备和调配制度,应对市场供需波动和突发灾害等因素对粮食供应的影响。

同时,我国还需要加大对农业生产环境和农业生态的保护,减少农业生产潜在的风险,保障粮食安全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我国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

贸易自由化使得国际市场的影响因素对我国粮食安全产生更大的影响,需要与国际间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通过国际贸易合作、技术引进和学术交流等渠道,吸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和先进技术,提高我国粮食安全的水平和能力。

同时,加强与有关国际组织的合作,制定和参与国际粮食安全标准和规范,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的权益。

总之,贸易自由化与我国粮食安全目标的实现之间存在一定的条件关系。

我国需要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建立健全的粮食生产体系和供应链体系,加强粮食储备和保护,并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才能有效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实现。

全球粮食安全

全球粮食安全

全球粮食安全近年来,全球粮食安全问题不断引起人们的关注。

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粮食供应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成为亟待解决的挑战。

本文将从粮食生产、粮食贸易和粮食储备等方面分析全球粮食安全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粮食生产的挑战与解决方案1.1 气候变化问题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水和台风等,不仅破坏了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还导致了农作物产量的减少。

因此,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气候变化。

例如,实施水资源管理措施,加强农田灌溉系统建设,提高粮食作物的适应性和抗灾能力。

1.2 土壤质量问题土壤质量的恶化是粮食生产面临的另一个挑战。

过度耕作、过度施肥以及土地污染等问题,都导致了土壤肥力的下降和农田生态系统的破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加强土地保护和可持续农业发展。

例如,推广有机农业和轮作种植,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土壤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

1.3 科技创新与农业发展科技创新在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和质量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业科技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抗病虫害能力。

例如,遗传改良和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培育出高产、抗旱、抗病虫害的新品种。

此外,数字农业技术和精准农业技术可以提高农作物的管理效率和生产水平。

因此,国际社会应加强科技创新与农业发展的合作,共同应对粮食安全挑战。

二、粮食贸易的机遇与挑战2.1 全球粮食贸易的重要性全球粮食贸易是确保粮食供应的重要手段之一。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生产能力存在差异,通过粮食贸易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从而增加全球粮食供应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2.2 贸易壁垒和保护主义的影响然而,全球粮食贸易面临着一些挑战。

贸易壁垒、保护主义政策以及农业补贴等因素,限制了粮食自由流通的程度。

这些措施可能导致贸易不平衡和粮食价格波动,给全球粮食安全带来不确定性。

因此,各国应加强合作,打破贸易壁垒,避免保护主义的倾向,推动全球粮食贸易的自由化和公平性。

浅析贸易自由化与我国粮食安全目标实现的条件

浅析贸易自由化与我国粮食安全目标实现的条件

浅析贸易自由化与我国粮食安全目标实现的条件1、世界粮食供需总量基本平衡。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谷物播种面积增长相对缓慢,1961—XX年仅增长了%。

尽管如此,由于单产水平的大幅提高,播种面积增长缓慢并未对世界粮食产量增长形势造成阻碍,1961—XX年玉米产量增长了倍,小麦产量增长了倍,稻谷产量增长了倍。

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粮食产量增长速度开始减缓。

1960—1990年,粮食产量每10年递增近28%,1991—XX年,粮食产量仅增长了%,这一数值不仅远低于90年代以前的水平,而且已低于同期人口增长水平%。

从世界范围来看,粮食生产和消费可以维持相对平衡,不存在世界范围内的严重的饥荒现象。

但地区和国家的粮食分布是不均等的,亚洲、非洲和拉美的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严峻的粮食问题。

2、世界粮食供应集中于少数发达国家的隐忧。

世界粮食供应集中于少数发达国家,亚洲国家特别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粮食进口主要依赖欧洲、美洲少数发达国家。

XX年世界谷物出口量仅占产量的12%左右,粮食出口集中于少数国家与地区,尤其是美洲;XX年美国、阿根廷、巴西的玉米、大豆出口量分别占世界玉米、大豆出口量的85%、93%;同期美国、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阿根廷小麦出口量约占世界小麦出口量的78%;泰国、越南、美国、印度大米出口量约占世界大米出口量的74%。

世界粮食的主要流向是亚洲,尤其是东亚,亚洲人口众多,粮食需求旺盛,进口粮食量大路远。

中国、日本、韩国等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等少数国家进口粮食,远距离运输消耗大量能源与财力,涉及政治、经济与自然条件等许多不确定因素。

世界粮食生产和需求的地区不均衡局面在中长期内将继续存在,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通过粮食进口保障粮食安全面临着“巨大隐忧”。

当前美国的粮食出口量约占世界粮食出口量的一半,左右着世界玉米、大豆、小麦的市场供应。

尽管WTO一直在努力限制发达国家的农业补贴,但发达国家利用自身的经济优势,继续通过多种方式来巩固其作为世界粮食主要供给国的地位。

农产品贸易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农产品贸易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农产品贸易与粮食安全的关系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农产品贸易逐渐成为国际经济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产品贸易的兴盛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改变了粮食安全的格局。

本文将探讨农产品贸易与粮食安全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国家和全球层面的影响。

一、农产品贸易对粮食安全的挑战1. 市场供需失衡:农产品贸易的开展导致全球农产品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

贸易能够促使农产品从供给充足的地区运往需求旺盛的地区,为各国提供了多样化的农产品选择。

然而,长期依赖进口农产品的国家可能面临市场供需失衡的风险,一旦进口受到限制或价格波动较大,这些国家将面临粮食供应短缺的威胁。

2. 竞争与可持续发展:农产品贸易的增加加剧了全球农产品市场的竞争。

市场竞争使得一些国家更加注重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以争夺市场份额。

然而,追求高产和高效的农业生产往往会增加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压力,威胁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如果不加以控制,这种竞争可能对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影响粮食安全。

二、农产品贸易对粮食安全的促进1. 提供多样化的食品选择:农产品贸易使得各国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其他国家生产的农产品,丰富了人们的食品选择。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不同,所生产的农产品具有差异化的特点。

通过贸易,各国能够从其他地区获得不同种类的农产品,提供多样化的食品选择,增加了人们获得不同营养成分的可能性。

2. 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农产品贸易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

发展农产品贸易可以刺激农业生产的增长,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通过农产品贸易,农民能够将自己的农产品卖给更多的消费者,获得更好的收益。

这种改善了农民生活条件的现象,有利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

三、农产品贸易与粮食安全的平衡为了确保农产品贸易与粮食安全之间的平衡,国际社会应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1. 加强农产品贸易规范:国际社会应该加强对农产品贸易的监管,制定和执行相关的贸易规范。

国际关系中的农业贸易与粮食安全

国际关系中的农业贸易与粮食安全

国际关系中的农业贸易与粮食安全一、引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农业贸易与粮食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国际关系中的重要议题。

粮食安全不仅关乎个体的生存,也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和政治稳定。

本文将探讨农业贸易与粮食安全的关系,分析当前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二、农业贸易与粮食安全的关联性1.农业贸易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农业贸易为各国提供了丰富的食品资源,有助于保障全球粮食安全。

然而,贸易壁垒、关税、非关税壁垒等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以及国际市场价格波动,都可能对粮食安全产生负面影响。

2.粮食安全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粮食安全问题不仅关乎个体生存,还涉及到国家间的经济和政治博弈。

粮食短缺可能导致社会动荡,甚至引发国际冲突。

因此,粮食安全问题已成为国际关系中的重要议题。

三、当前面临的挑战1.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造成了巨大影响。

极端天气、病虫害、土壤退化等问题,使得农业生产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

2.粮食浪费与贫困:全球范围内存在严重的粮食浪费问题,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

过度消费和浪费加剧了贫困和不平等,影响了粮食安全。

3.国际贸易争端:由于贸易壁垒、关税、非关税壁垒等因素,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导致贸易争端频发。

四、解决方案与建议1.加强国际合作:各国应加强政策对话和信息分享,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

通过联合研究、技术援助等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灾害影响。

2.建立公平、透明的贸易体系:取消不合理的贸易壁垒和关税,推动农产品国际贸易自由化。

加强非关税措施的透明度和可预测性,确保国际市场价格的稳定。

3.推广可持续农业实践:鼓励发展中国家采用可持续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4.促进粮食援助与贸易:加强国际粮食援助机制,确保贫困国家获得足够的粮食援助。

同时,推动粮食出口国与进口国之间的贸易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5.提高粮食安全意识:加强全球范围内的粮食安全教育,提高公众对粮食浪费和贫困问题的关注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贸易自由化下的粮食安全问题内容提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获得不少贸易的好处,
改善我国外贸活动的制度环境,使我国更好的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
市场的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但WTO的所有规则是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设计,各成员国均必须遵守。

因此,加入WTO后,我国面临更大范围的粮食安全问题,要解决粮食
安全问题,显然已经不能只局限在国内市场粮食本身的生产与消费,必须同世界粮食供求情况及整个食物的生产与消费联系起来。

本文
试从中国加入WTO前后粮食进出口贸易政策调整与改变探讨中国面
临的粮食安全问题的深入与扩大。

关键词:WTO,关税配额,贸易政策,粮食价格,“绿箱”政策,FAO,粮食产量,粮食自给率,粮食储备,粮食安全。

一、加入WTO前后我国粮食进口贸易政策的调整。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实行“以工促农”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国家掌握粮食生产,购销和进出口贸易的决定权,实行粮
食自给政策。

粮食贸易政策的制定以生产导向性为主,粮食进口贸
易主要是平衡粮食供求。

对于进口关税,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护
国内民族产业,国家制定较高的关税税率,但自1991年开始,我国
多次调低关税税率。

在1997年10月1日的再次降低关税税率的举措中,税率降幅达26%。

其中,对进口小麦,玉米,大米,大豆和豆油等商品实施关税配额管理,配额内进口粮食实施零关税或低关税,
配额外的进口征收普通关税或优惠关税,同时,对于按配额进口的
粮食,国家对其作价实行自主作价,自营销售,自负盈亏或实行进
口代理制,外贸企业收取代理费,国内销售价格由外贸企业制定,
盈亏自负等。

(二)、加入WTO后,我国政府粮食自给,适度进口的政策一直没有改变,而粮食进口贸易的重点是要遵守WTO农业协定的相关
规定,除做好关税配额的管理外,重点利用“绿箱”政策,通过国
内支持和关税配额管理,避免粮食生产受到进口的冲击,确保国家
粮食安全。

在国内支持政策上面做了一些调整,主要是取消农业税,对农业实施补贴政策和在粮食主产区实施粮食最低收购政策。

目前
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以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
购置补贴的“四补”政策,保护主产区种粮农民的积极性。

在市场
准入政策方面,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关税进一步降低,农产品
关税政策出色的履行了在入世协议中队粮食进口用关税配额制度取
代外贸计划管理的承诺。

同时在非关税措施上依据WTO非关税措施
规则要求,对现有的非关税措施进行了清理,调整和优化。

二、加入WTO前后我国粮食出口贸易政策的调整。

(一)、加入WTO前我国对粮食出口贸易政策的出口配额管理,粮食出口价格,出口退税和出口信贷三方面的要求是国家对11种重
要农产品实行限量登记,配额管理,经营企业必须在取得计划配额
的前提下,才能进行出口业务的经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粮食
出口价格由国家制定,实行国内外市场分别作价的办法,随着经济
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放开了价格管理出口商品的价格可以随市作价,为了鼓励出口,自1985年起,实行出口商品退税制度,同时国
家向出口企业提供出口信贷。

(二)、我国加入WTO以来,在出口补贴政策上取消铁路建设基金并且出口退税,出口免征销项税,旨在增强出口产品的国际竞
争力。

在粮食出口政策上下调关税和取消出口退税,同时对粮食深
加工产品出口的调整也成为政策的着力点。

然而,随着自由贸易谈
判进程的推进,发达国家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刁难,粮食进口配额
管理措施对我国粮食进口的限制作用将十分有限。

因此,我国应充
分利用WTO“绿箱”政策,加大我国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步伐和力度
三、中国的粮食概况
(一),中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稻谷、玉米、甘蔗、甜菜、大豆、花生、棉花等,据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
表明,2001年谷类,肉类,棉花,花生,菜籽油,水果产量居世界
第一位。

随着农业和粮食生产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上世纪90年代
以来粮食作物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的比例逐步降低,1990年至2001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由76%降低到68%,其中谷类播种面积均有下降,豆类和薯类播种面积均有上升。

(二),进入WTO后不久,中国出口的蜂蜜,冻虾仁,兔肉,家禽肉,茶叶,番茄酱等先后遭遇欧盟、日本、加拿大、美国的有
关标准限制,理由是抗生素超标,农药残留超标,这属于“绿色壁垒”,中国努力构建由质量标准,检测检验,产品开发,商标管理,技术和市场服务组成的绿色食品产业体系。

四、中国粮食进口的依赖性影响粮食安全。

(一)、我国小麦进口市场高度集中,进口的主要对象是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

玉米长期以来处于出口大于进口的状况,美
国在我国玉米进口市场上占据了显著位置。

我国是世界稻米主产区,产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我国稻米贸易的基本形态仍然为净
出口,而稻米进口的主要来源地则是东南亚和南亚,大豆的进口贸
易的基本形态是净出口,美国在我国大豆的进口市场上有相当大的
影响力,其市场份额在1998年占我国大豆进口的55%,位居各进口
国之首,之后形成了我国对其供应的依赖。

由以上数据可见,整体上,我国多数进口产品的市场集中度相当高,稻米进口主要依赖泰国,大麦进口主要依赖澳大利亚,小麦进口依赖加拿大,玉米和大
豆进口依赖美国,这种高度依赖关系,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了不可
忽略的影响。

(二)、从总体上看,尽管我国粮食主要品种来源相当集中,也须在进口来源方面适当调整。

但是在目前的进口水平上,这一状
况对我国粮食安全尚未构成威胁,相反,适当利用国际市场反而有
助于从平衡年度间供应等方面加强我国粮食安全,如果我们能在进
口来源方面进一步多样化,粮食安全程度还可以更加提高。

结束语:在加入WTO后我国获得不少的贸易好处,享受贸易最惠国待遇所决定的优惠待遇,为我国在正常的贸易环境中开展对外经济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但是同时更应该关注我国粮食安全,对现阶段我国粮食安全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同时建立完善的增加农民收入的保障机制,以免威胁我国的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粮食经济学》周慧秋,李忠旭
《粮食与农业经济研究》钟甫宁,周应恒
《贸易与粮食安全》约翰马德莱
《世界主要粮国家粮食概况》聂振邦刘韧马承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