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PPT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共225张PPT)
诗人分别从哪几个方位、角度观察了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题:书写,题写。 横看:从正面看。 侧:侧面。 各:都,分别。
诗意:横看庐山是雄奇的山岭,侧看则是陡峭的 高峰,随着视线的转移,从远处、近处、高处、 低处各个不同的角度去看,景象各不相同。
远处 近处 庐山呈现各种
高处 不同的景象。 低处
千姿百态
诗人为什么 不识庐山真面目 ,
原因: 只缘身在此山中 。
采用因果倒装的句式,融道理于景物中。 先写人们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再说明原因 是身在庐山之中。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 物也常如此。
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 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 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 摆脱主观成见。
9 古诗三首
诗中有画 景中融情
自然界里有许多美妙的事物,在诗人 的笔下,更是美不胜收。一起去诗中感受 一下万物之美吧。
1. 认识“暮、瑟”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降”,会 写“暮、吟”等13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题西林壁》。
3. 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 的道理;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 景象。
一道残阳 / 铺水中, 半江瑟瑟 / 半江红。 可怜 / 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 / 月似弓。
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夕阳、江水、露珠、月亮。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残阳:夕阳。 铺:指阳光斜照在水面上。 瑟瑟:这里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 所呈现的青绿色。
诗意:太阳快要落山了,阳光斜照在江面 上。江水一半呈现红色,一半呈现碧绿色。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共193张PPT)
振作精神。
第三步:知内容
再读课文,选一选,填一填。 1.《示儿》的作者是___宋___朝的____陆__游____。“示儿”
的意思是_____给__儿__子__看___。这首诗是诗人临终前写 给儿子的,相当于诗人的遗嘱。
2.《题临安邸》中的“题”是_题__写__,__书__写____的意思, “临安”指南宋___都__城___,即今浙江__杭__州____, “邸”指__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旅__店___。这是___宋_____朝的_林__升_____ 创作的一首政治讽刺诗。
《题临安邸》
走近作者
林升:字云友,平阳(今属浙 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 南宋孝宗朝(1123—1189)。
主要作品:《题临安邸》。
写作背景
靖康年间,徽、钦二帝被金人俘虏,中原国土被金人攻占。然 而南宋统治者却不思收取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偷安。对外屈膝求和 ,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 纵情声乐,寻欢作乐。南宋绍兴二年。宋高宗赵构第二次到杭州, 他看中了杭州的水光山色,想在此安身终老,于是上至帝王将相下 至士子商人,大修楼堂馆所。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 ,借以表达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只知享乐的愤恨,以及对国家 命运的担忧。
这是课后第2题哦!
死去元知万事空,
同“原”,本来。 一切事情。 这是一个倒装句,正常的语序
应该是“元知死去万事空”。
诗意:本来就知道,人死后万事万物 都没有了。
但悲不见九州同。 国家统一
只,只是。
一个“悲”字,点出作者的遗憾。 奋斗一生,仍不见国家统一
诗意:只是痛心没能看见全国统一。
诗的前两句:元”和“原”都有“原来”、“本来” 的意思,可以通用。 “死去元知万事空”也可以写作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是,诗文用字应尽量避免重复, 该诗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中另有一个“原”字,所 以第一句还是以用“元”字为好。这一句中的“悲”字是 句眼。
第三步:知内容
再读课文,选一选,填一填。 1.《示儿》的作者是___宋___朝的____陆__游____。“示儿”
的意思是_____给__儿__子__看___。这首诗是诗人临终前写 给儿子的,相当于诗人的遗嘱。
2.《题临安邸》中的“题”是_题__写__,__书__写____的意思, “临安”指南宋___都__城___,即今浙江__杭__州____, “邸”指__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旅__店___。这是___宋_____朝的_林__升_____ 创作的一首政治讽刺诗。
《题临安邸》
走近作者
林升:字云友,平阳(今属浙 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 南宋孝宗朝(1123—1189)。
主要作品:《题临安邸》。
写作背景
靖康年间,徽、钦二帝被金人俘虏,中原国土被金人攻占。然 而南宋统治者却不思收取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偷安。对外屈膝求和 ,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 纵情声乐,寻欢作乐。南宋绍兴二年。宋高宗赵构第二次到杭州, 他看中了杭州的水光山色,想在此安身终老,于是上至帝王将相下 至士子商人,大修楼堂馆所。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 ,借以表达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只知享乐的愤恨,以及对国家 命运的担忧。
这是课后第2题哦!
死去元知万事空,
同“原”,本来。 一切事情。 这是一个倒装句,正常的语序
应该是“元知死去万事空”。
诗意:本来就知道,人死后万事万物 都没有了。
但悲不见九州同。 国家统一
只,只是。
一个“悲”字,点出作者的遗憾。 奋斗一生,仍不见国家统一
诗意:只是痛心没能看见全国统一。
诗的前两句:元”和“原”都有“原来”、“本来” 的意思,可以通用。 “死去元知万事空”也可以写作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是,诗文用字应尽量避免重复, 该诗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中另有一个“原”字,所 以第一句还是以用“元”字为好。这一句中的“悲”字是 句眼。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共81张PPT)
1古2. 诗三首
——·新课导入·——
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意思是说多读诗书可以让我们变得有 才气、有灵气,下面我们做个小互动, 一起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吧!
碰到下面的情景时,你会用什么诗词名句 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吗?
赞美朋友之间的 深厚友情时,我 会说……
当我们在思念故 乡或亲人的时候, 可以吟诵……
笔顺:
xūn
熏
音序: X 结构: 上下 偏旁: 灬 笔画数: 14 组词: 烟熏火燎 利欲熏心
笔顺:
háng
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音序: H 结构: 左右 偏旁: 木 笔画数: 8 组词: 苏杭 杭州
笔顺:
hài
亥
音序: H 结构: 独体 偏旁: 亠 笔画数: 6 组词: 亥时 辛亥
笔顺:
shì
恃
音序: S 结构: 左右 偏旁: 忄 笔画数: 9 组词: 恃才傲物 有恃无恐
陆游(1125年 代表作品:《示儿》《关山月》 -1210年) 《书愤》《钗头凤》等
——·创作背景·——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 尖锐的时代。由于个人经历以及家庭和亲友的爱国言 论的启发教育,陆游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心灵深处埋 下了爱国的种子。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 忘被敌人霸占的中原领土,热切的盼望着国家的统一, 因此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孩子们。
注释 【王师】指南宋王朝的军队。 【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方。 【乃翁】你们的父亲。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翻译 等到朝廷军队收复中原的那一天,祭祀祖先时可
别忘了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 思 考 ·— 诗—人临终最 “悲” 的是什么?最 “盼” 的
——·新课导入·——
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意思是说多读诗书可以让我们变得有 才气、有灵气,下面我们做个小互动, 一起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吧!
碰到下面的情景时,你会用什么诗词名句 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吗?
赞美朋友之间的 深厚友情时,我 会说……
当我们在思念故 乡或亲人的时候, 可以吟诵……
笔顺:
xūn
熏
音序: X 结构: 上下 偏旁: 灬 笔画数: 14 组词: 烟熏火燎 利欲熏心
笔顺:
háng
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音序: H 结构: 左右 偏旁: 木 笔画数: 8 组词: 苏杭 杭州
笔顺:
hài
亥
音序: H 结构: 独体 偏旁: 亠 笔画数: 6 组词: 亥时 辛亥
笔顺:
shì
恃
音序: S 结构: 左右 偏旁: 忄 笔画数: 9 组词: 恃才傲物 有恃无恐
陆游(1125年 代表作品:《示儿》《关山月》 -1210年) 《书愤》《钗头凤》等
——·创作背景·——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 尖锐的时代。由于个人经历以及家庭和亲友的爱国言 论的启发教育,陆游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心灵深处埋 下了爱国的种子。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 忘被敌人霸占的中原领土,热切的盼望着国家的统一, 因此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孩子们。
注释 【王师】指南宋王朝的军队。 【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方。 【乃翁】你们的父亲。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翻译 等到朝廷军队收复中原的那一天,祭祀祖先时可
别忘了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 思 考 ·— 诗—人临终最 “悲” 的是什么?最 “盼” 的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共127张PPT)
诵读古诗,找出不认识的字词多读几遍。
tí
题西林壁
shì
[宋] 苏 轼
cè fēnɡ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lú
yuán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侧峰庐缘
左右结构: 侧 峰 缘 半包围结构: 题 庐
再读诗歌,划分节奏。
题西林壁
[宋] 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庐山的全貌。 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应该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俯瞰。
从这四句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也不相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想要全面地看问题,就要跳出局部,从整体 上进行观察。
横看成岭,侧看成峰
题 西
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示例: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柔和地 铺在江面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一半是碧 绿的,一半是鲜红的。
说说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之所以认不清庐 山的全貌,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这 两句诗借景说理,当人没有跳出局部从整体 观察时,就很难认清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峰”和“岭”有什么不同?
峰:高耸入云
岭:连绵不断
作者从远、近、高、低看到的景象 有什么不同?
远眺 重峦叠嶂
近观 危崖险岩
仰望 遮天蔽日
俯瞰 深沟幽壑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如果用关联词联结这两句诗,你能 想到哪组词?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全貌,是因为我 身在庐山之中。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共189张PPT)
振作精神。
第三步:知内容
再读课文,选一选,填一填。 1.《示儿》的作者是___宋___朝的____陆__游____。“示儿”
的意思是_____给__儿__子__看___。这首诗是诗人临终前写 给儿子的,相当于诗__写__,__书__写____的意思, “临安”指南宋___都__城___,即今浙江__杭__州____, “邸”指___旅__店___。这是___宋_____朝的_林__升_____ 创作的一首政治讽刺诗。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九州”古代中国曾分为九个州,这里指全国。 “九州同”指全国统一。 同“原”本来。 只。 指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里的地区。 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你们的父亲。 对祖先的祭祀。
【临安】 【邸】 【休】 【暖风】 【熏】 【汴州】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旅店。 吹。 南宋的京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停止。 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 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京城。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已亥杂诗】 【生气】 【恃】 【喑】 【抖擞】 【不拘一格】 【降】
活力,生命力。这里指朝气蓬勃的局面。 依靠。
是诗人在己亥年(1839年)写的一组诗(315首)中的一首 (第220首)。
拘是指拘泥,限制;格指规格,格局,形容不局限于一 种规格或一个格局。
沉默。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降生。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朗读指导
朗读七言古 诗时,一般每句 的节奏划分是二 /二/三。红字词 重读。“//”比 “/”停顿时间 长一些。
朗读时,可轻读首字“但”,以突 出“悲”字。“见”字后要停顿长一些, 然后一字一顿地读出“九州同”三字, 把诗人难以平静的悲怆心境表达出来。
第三步:知内容
再读课文,选一选,填一填。 1.《示儿》的作者是___宋___朝的____陆__游____。“示儿”
的意思是_____给__儿__子__看___。这首诗是诗人临终前写 给儿子的,相当于诗__写__,__书__写____的意思, “临安”指南宋___都__城___,即今浙江__杭__州____, “邸”指___旅__店___。这是___宋_____朝的_林__升_____ 创作的一首政治讽刺诗。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九州”古代中国曾分为九个州,这里指全国。 “九州同”指全国统一。 同“原”本来。 只。 指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里的地区。 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你们的父亲。 对祖先的祭祀。
【临安】 【邸】 【休】 【暖风】 【熏】 【汴州】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旅店。 吹。 南宋的京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停止。 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 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京城。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已亥杂诗】 【生气】 【恃】 【喑】 【抖擞】 【不拘一格】 【降】
活力,生命力。这里指朝气蓬勃的局面。 依靠。
是诗人在己亥年(1839年)写的一组诗(315首)中的一首 (第220首)。
拘是指拘泥,限制;格指规格,格局,形容不局限于一 种规格或一个格局。
沉默。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降生。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朗读指导
朗读七言古 诗时,一般每句 的节奏划分是二 /二/三。红字词 重读。“//”比 “/”停顿时间 长一些。
朗读时,可轻读首字“但”,以突 出“悲”字。“见”字后要停顿长一些, 然后一字一顿地读出“九州同”三字, 把诗人难以平静的悲怆心境表达出来。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课件(共39张PPT)
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
古诗主题
《山行》是一首明艳、充满生气描写和赞
美深秋山林风景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
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写的是在“山行”途
中目之所及的景物,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作者简介
苏轼
(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竖向笔画端正,横画均匀。上下中心对齐,重心安稳。
学写字
学写字
书写技能:“文”点画居中,横画宜短,撇与点交叉处正对上点。“刂”竖
画短,竖钩长,两笔端正,间距适中。
学写字
书写技能:“”点撇间距适中;三横画平行均匀,竖画居中。“皿”呈扁
形,竖向笔画间距均匀,两边竖向中稍斜,底横宜长。
学写字
书写技能:“艹”横画稍长,两竖居中,稍向中斜。“匊”撇短,横折钩下
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
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
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
爱好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
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
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是
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
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
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
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
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
tiǎo 挑战、挑灯
朗读古诗
在山中行走
题目
这首诗写的
是诗人在山
中行走时所
看到的风景。
借
助
图
片
作者简介
杜牧
(803-852)
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
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
古诗主题
《山行》是一首明艳、充满生气描写和赞
美深秋山林风景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
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写的是在“山行”途
中目之所及的景物,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作者简介
苏轼
(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竖向笔画端正,横画均匀。上下中心对齐,重心安稳。
学写字
学写字
书写技能:“文”点画居中,横画宜短,撇与点交叉处正对上点。“刂”竖
画短,竖钩长,两笔端正,间距适中。
学写字
书写技能:“”点撇间距适中;三横画平行均匀,竖画居中。“皿”呈扁
形,竖向笔画间距均匀,两边竖向中稍斜,底横宜长。
学写字
书写技能:“艹”横画稍长,两竖居中,稍向中斜。“匊”撇短,横折钩下
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
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
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
爱好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
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
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是
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
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
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
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
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
tiǎo 挑战、挑灯
朗读古诗
在山中行走
题目
这首诗写的
是诗人在山
中行走时所
看到的风景。
借
助
图
片
作者简介
杜牧
(803-852)
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
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
12《古诗三首》课件(共69张PPT)
jì
祭 祭奠
nǎi
乃 康乃馨
xūn
熏
熏陶
háng
杭
杭州
shì
恃
恃强凌弱
āi
哀 哀叹
hài
亥 己亥
jū
拘 拘束
多音字
觉 jué 发觉 jiào 睡觉
示儿
【宋】陆 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北宋1127年,金兵大举南侵,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 汴京(开封)都被金兵占领了,把先皇宋徽宗、当时皇帝宋 钦宗一齐俘虏到北方去,这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变”。之 后,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重建小 朝廷,历史上称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从此山河破碎,不 复统一。可悲的是南宋朝廷不思北上中原,收复失地,却向 金屈膝投降,自称臣子、儿皇帝,苟且偷安,只求保住半壁 江山,就心满意足了。
解释古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句意:要是这么大的中国重新朝气 蓬勃,靠的是像疾风迅雷般的改革 ; 像万马齐喑一样的局面,毕竟让人 心痛。
九州:中国。 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恃:依靠。 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究:终究,毕竟。
这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 势的看法。
古诗三首
五年级 语文 上册
同学们,中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 5000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 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 珠。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古诗三首。
学习要求
1、借助拼音或其他方法读准字音,圈出 生字词;
2、读后借助教材注释。说说诗的大意。 3、边读边想:这三首古诗有哪些相同和
解释古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共138张PPT)
创作背景
《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出塞》 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 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 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 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 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 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qín
秦秦 时 明 月 汉 时 关 ,
zhēnɡ
huán
万 里 长 征征 人 未 还还 ,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凉州词
[唐]王 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pí pá
欲 饮 琵琵 琶 马 上 催 。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夏日绝句
xiànɡ
“秦时明月汉时关”是互文 的写法,这句诗的意思是秦汉时 期的明月照着秦汉时期的边关。
这是什么样的边关?
寂寞 荒凉 冷清 孤独
夜深了,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的边关。提起 这明月,我们就会想起其他描写明月的诗句,请看: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诗歌开头两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 人生态度?
诗的开头两句铿锵 有力,表明态度:不管 是活着还是死去,都要 讲求气节,争做英雄。
3.诗歌后两句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运用典故。借项羽自刎 乌江,不肯偷生的历史故事, 讽刺南宋王朝的逃跑主义, 暗含了要求抗金的主张。
4.能不能将颔联中的“不肯”换成 “不想”“不能”?
结合注释,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你从中 体会到了什么?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句的意思是:只要镇守卢龙城的将军 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 山。我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平定边患的渴 望和保家卫国的壮志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课件(共34张PPT)
9 古诗三首
初读古诗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初读古诗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初读古诗
雪梅 [宋]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学习提示
1.借助拼音和识字表,读准全诗。 2.圈出三首古诗中的生字,交流识
记这些生字的方法。
我会读
平舌音
翘舌音
mù sè yuán sāo xùn shū
暮瑟 缘 骚逊 输
比一比 暮( 暮色 ) 输( 运输 ) 幕( 幕布 ) 偷( 偷偷 )
不要读成 sūn
读准字音
降
(xiáng)降服 投降 (jiàng)降落 降落
题西林壁
写景 明理
横看 侧看 远近高低 不识 只缘
成岭 成峰 不同 真面目 此山中
变幻莫测 寓意深远
赞美庐山奇景
雪梅
写景
雪梅争春 阁笔评章
难分高下
明理
梅逊雪三分白 雪输梅一段香
各有所长
雪与梅相得益彰
朗读古诗
朗读古诗,读好节奏。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读诗句,想画面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理解诗意
大意: 红日西沉,余晖铺洒在江面上,使得江水受
光处呈现出红色,未受光处呈现出青绿色。九月 初三的夜晚,多么叫人爱好啊!那露珠像珍珠一 样闪烁发光,月亮如同一张弯弓挂在空中。
题:书写,题写。
题西林壁
[宋]苏轼
初读古诗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初读古诗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初读古诗
雪梅 [宋]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学习提示
1.借助拼音和识字表,读准全诗。 2.圈出三首古诗中的生字,交流识
记这些生字的方法。
我会读
平舌音
翘舌音
mù sè yuán sāo xùn shū
暮瑟 缘 骚逊 输
比一比 暮( 暮色 ) 输( 运输 ) 幕( 幕布 ) 偷( 偷偷 )
不要读成 sūn
读准字音
降
(xiáng)降服 投降 (jiàng)降落 降落
题西林壁
写景 明理
横看 侧看 远近高低 不识 只缘
成岭 成峰 不同 真面目 此山中
变幻莫测 寓意深远
赞美庐山奇景
雪梅
写景
雪梅争春 阁笔评章
难分高下
明理
梅逊雪三分白 雪输梅一段香
各有所长
雪与梅相得益彰
朗读古诗
朗读古诗,读好节奏。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读诗句,想画面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理解诗意
大意: 红日西沉,余晖铺洒在江面上,使得江水受
光处呈现出红色,未受光处呈现出青绿色。九月 初三的夜晚,多么叫人爱好啊!那露珠像珍珠一 样闪烁发光,月亮如同一张弯弓挂在空中。
题:书写,题写。
题西林壁
[宋]苏轼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课件(共58张PPT)
板书设计
近处
梧叶送寒声 秋风动客情
夜书所见
远处
儿童挑促织 篱落一灯明
思乡怀亲
知识拓展
中 国 古 代 诗 歌
古体诗
近体诗 (格律诗)
词 (长短句)
曲
乐府诗 律诗
诗无固定句 句无固定字 五言
唐以前 唐以后
绝句 七言
小令 中调 长调 杂剧
散曲
小令 套数
随堂练
一、解释词语的意思。 (1)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2)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晴明:晴朗明和。 花堤:鲜花盛开的堤岸。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诗意: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
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 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故乡。
同学们想一想这两句诗中,诗人 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 什么?
看到了梧桐树叶随风摆动的景象。 听到了秋风萧萧的声音。 想起了自己的故乡。
不好。因为“青山”与“苍山” 都无法表现出深秋时节的山的特色: 萧索、清寒。而在寒山的背景下望见 一片“红于二月花”的枫叶,诗人是 何等惊喜!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坐:因为。 红于:比……还红。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霜叶: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诗意:
我停车不走是因为爱好傍晚时分 的枫树林,经过风霜的枫叶,比二月 春光里的鲜花还要红艳。
三、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夜书】 【萧萧】 【梧】 【客情】 【知】 【挑】 【促织】 【篱落】
风声。 晚上写。 旅客思乡之情。 梧桐树。 读作“tiǎo”,用细长的物件逗引。 篱笆。 猜想。 俗称蟋蟀,也叫蛐蛐。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诗文解读 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 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诗意: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的倒 影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 一半是碧绿的,一半是鲜红的。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字换 成“照”字好吗?为什么?
露似真珠
“可怜”二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可怜”在诗中意为“可爱”,表达了 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结构梳理
暮江吟
暮江落日 色彩明丽 喜爱 赞美
露伴新月 和谐宁静
主旨概括
《暮江吟》描写了深秋时节暮江落日和 露伴新月的美丽景色,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 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
题 西 林 壁 宋
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 江红”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傍晚时分,夕阳西沉,残阳将柔和的 余晖铺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一 半是碧绿的,一半是鲜红的。
可爱。
这里指 好像。 珍珠。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诗意:九月初三的夜晚是多么可爱啊, 岸边草木上的露珠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 而冉(rǎn)冉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把精 巧的弯弓。
不好。因为秋天的“残阳”已接近地平 线,光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就像 “铺”在江上一样。用“铺”形象地写出了 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如 果用“照”字,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为什么会出现“半江瑟瑟半江红” 的现象?
由于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 江面上皱起细小的波纹。残阳斜射下,受 光照多的部分,呈现出一片“红色”;未 受到残阳照射的部分,就呈现出青绿色。 诗人抓住了傍晚江面上的这两种颜色的变 化,将江水的美丽展现了出来。
雪梅
梅雪争春 各有所长
对比 梅——逊雪三分白 各有所短 雪——输梅一段香
主旨概括
《雪梅》通过写梅雪争春,告诉我们人 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取人之长,补己 之短。
拓展延伸
拓展一 拓展二
随堂练习 1.读一读,连一连。
mù sè sāo yuán xùn
骚暮逊
瑟缘
2.课内阅读。 暮江吟
一道_残__阳__铺__水__中___, 半江瑟瑟_半__江__红___。 __可__怜__九月初三夜, __露__似__真__珠__月__似__弓__。
诗人将雪和梅进行对比,巧妙地写 出了雪和梅的长处和不足:
雪花洁白无瑕却无清香, 梅花芬芳高雅却不够洁白。
也是“骚人阁笔 费评章”的原因。
最后两句诗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借雪梅的争春,巧妙地点明了雪和 梅各自的长处和不足,告诫我们人各有 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懂得互相学习,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道理。
结构梳理
苏 轼
走进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豪放派词人 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 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主要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古诗诵读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雪梅
lú yuè
[宋] 卢钺
xiánɡ sāo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xùn
shū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诗文解读
雪梅
诗人。
[宋] 卢钺
服输。
梅雪争春未肯降,
同“搁”, 骚人阁笔费评章。 评议。诗中
放下。
梅须逊雪三分白, 指评议梅与
不及,比不上。雪却输梅一段香。 雪的高下。
梅雪争春未肯降
说说这两句诗给你什么启示?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这启示我们: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 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来观察分析事物。
结构梳理
横看——成岭
题 写景 侧看——成峰
变幻 莫测
西
远近高低——不同
蕴赞 藏美 深庐
林
刻山
壁
明理 不识——真面目 寄意深远 只缘——此山中
哲奇 理景
主旨概括
9 古诗三首
[]
暮 江 吟
唐 白 居 易
走进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 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 山西)。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主要作品:叙事诗《琵琶行》 《长恨歌》等。
古诗诵读 有感情地诵读古歌,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mù 暮江吟
[唐] 白居易sè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题西林壁》描写了诗人游览庐山时 的所见、所想,全诗描绘了庐山雄奇壮观、 千姿百态的景象,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要想真正了解事物,就要从不同方面、不 同角度去观察、分析。
[]
雪 梅
宋 卢 钺
走进作者
卢钺(yuè),南宋诗人,自号梅 坡,生卒年不详。
主要作品:《雪梅》两首。
古诗诵读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写景
诗意: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 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 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面貌。
思考:诗人是从哪几个角度、处在什 么位置看庐山的?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角度: 正面 侧面 位置: 远 近 高 低 启示: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看到的结
果也会不同。
横看
侧看
远看
近看
抬 头 仰 望
低头俯视
明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意:
因果倒装句
(我之所以)认不清
庐山的本来面目,是因为
自己身在这层峦Βιβλιοθήκη 翠的深山之中(视野太狭窄了)。
这两句诗采用因果倒装的句式,先写了诗人 没有认清庐山的真实面目,然后笔锋一转,说 明了原因,写出了诗人游览庐山后的体会。说 明了要想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 小的范围限制,摆脱主观成见的道理。
诗意: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 春色,谁也不肯服输。
思考: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拟人
诗人将雪和梅都拟人化了,写雪和梅 为了“争春”而相持不下,谁都不肯服输。 描写新颖别致,生动有趣。
骚人阁笔费评章
诗意:诗人难以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只好放下笔来。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诗意:梅花比不上雪花的晶莹洁白, 雪花却输给了梅花一段清香。
题西林壁
shì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yuá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 只n缘 身 在 此 山 中 。
诗文解读
西林寺,在今
书写,题写。
题西林壁 江西庐山脚下。
[宋] 苏轼
不能辨别、 横看成岭侧成峰, 面貌,诗中 认识。 远近高低各不同。 指庐山所呈
不识庐山真面目, 现的景象。 因为。
诗文解读 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 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诗意: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的倒 影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 一半是碧绿的,一半是鲜红的。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字换 成“照”字好吗?为什么?
露似真珠
“可怜”二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可怜”在诗中意为“可爱”,表达了 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结构梳理
暮江吟
暮江落日 色彩明丽 喜爱 赞美
露伴新月 和谐宁静
主旨概括
《暮江吟》描写了深秋时节暮江落日和 露伴新月的美丽景色,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 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
题 西 林 壁 宋
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 江红”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傍晚时分,夕阳西沉,残阳将柔和的 余晖铺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一 半是碧绿的,一半是鲜红的。
可爱。
这里指 好像。 珍珠。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诗意:九月初三的夜晚是多么可爱啊, 岸边草木上的露珠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 而冉(rǎn)冉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把精 巧的弯弓。
不好。因为秋天的“残阳”已接近地平 线,光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就像 “铺”在江上一样。用“铺”形象地写出了 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如 果用“照”字,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为什么会出现“半江瑟瑟半江红” 的现象?
由于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 江面上皱起细小的波纹。残阳斜射下,受 光照多的部分,呈现出一片“红色”;未 受到残阳照射的部分,就呈现出青绿色。 诗人抓住了傍晚江面上的这两种颜色的变 化,将江水的美丽展现了出来。
雪梅
梅雪争春 各有所长
对比 梅——逊雪三分白 各有所短 雪——输梅一段香
主旨概括
《雪梅》通过写梅雪争春,告诉我们人 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取人之长,补己 之短。
拓展延伸
拓展一 拓展二
随堂练习 1.读一读,连一连。
mù sè sāo yuán xùn
骚暮逊
瑟缘
2.课内阅读。 暮江吟
一道_残__阳__铺__水__中___, 半江瑟瑟_半__江__红___。 __可__怜__九月初三夜, __露__似__真__珠__月__似__弓__。
诗人将雪和梅进行对比,巧妙地写 出了雪和梅的长处和不足:
雪花洁白无瑕却无清香, 梅花芬芳高雅却不够洁白。
也是“骚人阁笔 费评章”的原因。
最后两句诗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借雪梅的争春,巧妙地点明了雪和 梅各自的长处和不足,告诫我们人各有 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懂得互相学习,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道理。
结构梳理
苏 轼
走进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豪放派词人 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 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主要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古诗诵读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雪梅
lú yuè
[宋] 卢钺
xiánɡ sāo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xùn
shū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诗文解读
雪梅
诗人。
[宋] 卢钺
服输。
梅雪争春未肯降,
同“搁”, 骚人阁笔费评章。 评议。诗中
放下。
梅须逊雪三分白, 指评议梅与
不及,比不上。雪却输梅一段香。 雪的高下。
梅雪争春未肯降
说说这两句诗给你什么启示?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这启示我们: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 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来观察分析事物。
结构梳理
横看——成岭
题 写景 侧看——成峰
变幻 莫测
西
远近高低——不同
蕴赞 藏美 深庐
林
刻山
壁
明理 不识——真面目 寄意深远 只缘——此山中
哲奇 理景
主旨概括
9 古诗三首
[]
暮 江 吟
唐 白 居 易
走进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 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 山西)。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主要作品:叙事诗《琵琶行》 《长恨歌》等。
古诗诵读 有感情地诵读古歌,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mù 暮江吟
[唐] 白居易sè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题西林壁》描写了诗人游览庐山时 的所见、所想,全诗描绘了庐山雄奇壮观、 千姿百态的景象,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要想真正了解事物,就要从不同方面、不 同角度去观察、分析。
[]
雪 梅
宋 卢 钺
走进作者
卢钺(yuè),南宋诗人,自号梅 坡,生卒年不详。
主要作品:《雪梅》两首。
古诗诵读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写景
诗意: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 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 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面貌。
思考:诗人是从哪几个角度、处在什 么位置看庐山的?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角度: 正面 侧面 位置: 远 近 高 低 启示: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看到的结
果也会不同。
横看
侧看
远看
近看
抬 头 仰 望
低头俯视
明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意:
因果倒装句
(我之所以)认不清
庐山的本来面目,是因为
自己身在这层峦Βιβλιοθήκη 翠的深山之中(视野太狭窄了)。
这两句诗采用因果倒装的句式,先写了诗人 没有认清庐山的真实面目,然后笔锋一转,说 明了原因,写出了诗人游览庐山后的体会。说 明了要想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 小的范围限制,摆脱主观成见的道理。
诗意: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 春色,谁也不肯服输。
思考: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拟人
诗人将雪和梅都拟人化了,写雪和梅 为了“争春”而相持不下,谁都不肯服输。 描写新颖别致,生动有趣。
骚人阁笔费评章
诗意:诗人难以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只好放下笔来。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诗意:梅花比不上雪花的晶莹洁白, 雪花却输给了梅花一段清香。
题西林壁
shì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yuá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 只n缘 身 在 此 山 中 。
诗文解读
西林寺,在今
书写,题写。
题西林壁 江西庐山脚下。
[宋] 苏轼
不能辨别、 横看成岭侧成峰, 面貌,诗中 认识。 远近高低各不同。 指庐山所呈
不识庐山真面目, 现的景象。 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