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课戊戌变法
第 15课 戊戌变法
第15课戊戌变法一、历史根源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2.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联系必修二)3.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兴起。
(联系必修三)4.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二、戊戌变法的过程(一)开始:“公车上书”1.时间:1895年2.影响: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此后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二)发展:1.变法宣传:①创办报纸: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了维新派的第一份报纸《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
在上海创办《强学报》后改为《时务报》,当时《时务报》发行最为广泛。
②组织学会:1895年在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了维新派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强学会。
③创办学堂:长沙创办了“时务学堂”。
影响: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2.施政纲领:1898年,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
3.组织机构:保国会。
宗旨:“保国、保种、保教”.影响: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三)高潮:百日维新(措施)1.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2.目的: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3.内容:从6月11日到9月21日,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提议下,光绪帝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变法诏书。
变法具体措施:三、评价:1、结果:失败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杀害戊戌六君子。
新政内容除设立京师大学堂和中小学堂得以保留外,其余全部废除。
2、失败原因:①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旧势力的反对和镇压;②维新派力量弱小,不掌握实际权力;③维新派在方针策略方面的一些失误。
④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⑤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力量对比过于悬殊;⑥严重脱离群众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⑦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
3、影响:启蒙的,进步的,爱国的,尽管它是失败的。
第15课 戊戌变法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甲午战败国家权 益进一步丧失 列强 掀起 瓜分 狂潮 资本 输出 封建 自然 经济 进一 步瓦 解 为民族 资本主 义发展 提供了 客观的 条件 清政府为扩大 税源放宽对民 间设厂的限制 民族危机空前
19世纪末民族资本 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经济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 历史舞台 (阶级基础) 维新思想的传播 (思想基础)
请思考:光绪皇帝为什么支持变法? 一是不愿意做亡国之君; 二也想通过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 夺权,自己能真正掌权,因此下令 康有为筹划变法。
教材P108变法内容: 政治民 主化 经济工 业化 没有涉及实行君主 立宪等政治主张
利于资阶参与政治,打击 了封建官僚制度
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没有触动到封建 土地所有制
其实质内容就是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改革。 法令中的体现:准许官民上书言事,裁撤重迭机构及冗员;开办大中小学 堂,废除八股,改试策论等。
材料3: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全,不变则亡, 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救亡决论》 请回答: ③材料3中反映了康有为什么思想主张? 强烈要求实行全面的维新变法。
代表 康有为 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结合,借用孔子亡灵,否定 专制的思想基础,传播西学,托古改制,奠定变法的思想基础。 梁启超 思想核心“倡民权”;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要 性;变科举 谭嗣同 冲决纲常礼教网罗的勇士。以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君主专制,宗法等级 制,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发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严 复 宣传西学的方式是创办报刊、翻译西书。影响最大的是《天演论》, 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观点。系统地将近代西 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
第15课戊戌变法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 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 改良政治。 —郑观应《盛世危言》
(一)早期维新思想
(1)时间:19世纪60年代以后
(2)代表人物: 王韬、郑观应
(3)主张:
①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注 重“商战”。 ②政治:建立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 ③文化: 兴办学校
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有利于西学 的传播和培 养维新人才
课堂设问
光绪皇帝为什么支持变法呢?
1、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光绪帝不愿做亡国之君,要 变法图强; 2、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存 在“帝党”和“后党”两 大官僚集团,光绪帝想利 用维新变法之机,从后党 手中夺取实权,改变傀儡 地位。
想一想:支持变法的人有哪些?为什么 慈禧太后起初同意光绪帝变法? 支持变法的主要是康梁启等爱国知识 分子、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 慈禧答应光绪变法是以退为进。
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发出了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感叹,导致 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探讨:一场成功的政治改革应具备哪些因素?
提示: 掌实权; 顺潮流; 得民心; 别心急; 少树敌; 切实际; 策略对; 重落实……
四、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 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势力弱小,缺乏坚强的组织 领导和政治斗争经验
1863—1894 119 680 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②经济: 1895—1898 74 1432 材料二:1895-1898年间,国内新创建的 商办厂矿企业,资本在万元以上的有60多家。 思考:以上表格和材料说明了什么?
③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逐步发展壮大
王韬
《弢园文录外编》
郑观应
《盛世危言》
第15课 戊戌变法
第15课戊戌变法课标要求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本课要求了解戊戌变法的经过,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重点难点:重点是甲午震憾、维新思潮的兴起、百日维新、维新时期的遗产。
难点是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对百日维新的评价、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
授课过程:本课教材主要从七个方面向学生分别介绍了戊戌变法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甲午震憾、维新思潮的兴起;戊戌变法运动的兴起——公车上书;戊戌变法运动的发展——强学会与《时务报》;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百日新政;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无力回天;戊戌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维新时期的遗产。
导入新课:复习日本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接着就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面对民族危机,中国各阶级掀起救亡图存的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是戊戌变法运动。
一、戊戌变法运动背景:1、政治:甲午震撼,民族危机阅读课本第一二自然段,回答:《马关条约》的特点及影响。
特点:割地广、赔款多、丧权多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
2、思想:维新思潮的兴起⑴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及其代表人物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时间:19世纪60年代。
产生条件是:伴随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思想来源)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经济根源)而产生。
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主要强调两个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即可,他们要求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向西方学习,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
早期维新思想内容: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教育兴办学校,政治建立君主立宪政治制度。
早期维新思想特点:比较零散,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但他们的思想为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的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90年代,维新变法思想进一步发展,宣传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增多,课本介绍了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四人的思想主张及特点,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康有为的思想。
选修第15课戊戌变法
第15课戊戌变法【课标解读】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课前预习案】一、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1)政治: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
(2)经济: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4)思想:西方近代思想和早期维新思想为戊戌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维新派的变法准备:1.维新思潮兴起:维新派提出旗帜鲜明的口号,明确要求学习西方。
康有为:《》和《》奠定了变法的思想基础;梁启超:思想核心“”;谭嗣同:大声疾呼“”;严复:翻译《》,宣扬观点,被称为“”。
2.揭开变法序幕:1895年“”使维新运动开始从走向。
3.成立组织、创办报刊:组织:1895年的;1898年成立保国会以“”为宗旨。
报刊:创办《强学报》、《中外纪闻》,《时务报》成为宣传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
4.施政纲领:1898年初,康有为呈递《》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三、戊戌变法的高潮————百日维新1.内容:政治: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人参与政治)裁撤冗员,澄清吏治(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经济: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军事:精练陆军,改习洋操,扩建海军文化教育: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创办京师大学堂;设立译书局;奖励科学发明。
2、评价:积极: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起到思想启蒙作用。
局限: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主张,没触动封建统治基础,改革不彻底。
四、戊戌变法的失败及原因1.失败: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派,废除新法。
2.失败的原因根本原因:经济发展不充分,力量弱小,势力强大。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戊戌变法》课件(26张)(共26张PPT)
(4)社会生活:维新派办学堂、改易风俗等,对 促进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起了重要的作用。
课堂小结
开始:“公车上书”
甲午战争后,面临严 重民族危机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 展,民族资产阶级登 上历史舞台
90年代,资产阶级维 新思想进一步发展
维新时期的遗产
奏 定大学 堂章程
(1903)
京师大学堂牌匾 北 京 大 学
京师大学堂旧址
维新时期的遗产
北洋师范女学 堂成立纪念。
戊戌变法时期维 新派的报刊和著述
旧式私塾
维新时期的遗产
“天足会”奖章 梁启超等创办的“经正女学堂”
缠足
三、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1、性质: 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2、历史意义 (1)政治: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 爱国性,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揭 开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序幕。 (2)思想: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失败原因:
客观原因:封建顽固势力的镇压 (顽固派的阴谋破坏、袁世凯出卖)
主观原因:(根本原因)
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局限性)
①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 ②只采取改良的办法 ③把希望寄托于无权的皇帝身上 ④寄希望于袁世凯和列强 ⑤脱离群众 ⑥缺乏政治斗争经验改革措施过于激进
教训: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 国行不通 ,中国近代化 的进程漫长而又曲折。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成为宣传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
资产阶级的救亡团体变法 浪潮激荡全国
1898年6月11日, 光绪帝颁布“明定国 是”诏书(《定国是 诏》),宣布变法, 戊戌变法历时103天, 史称“百日维新” (6月11日——9月21 日)。
戊戌变法
两个“一”
1、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 ⒉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具有启蒙性。
推动中国近代化
积极作用
一次救亡图存运动 爱国:
推动中国近代化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也促进了资 产阶级革命 时代的到来 西学变革成 为时尚潮流
民主: 启蒙:
一次政治改革运动
是资产阶级变革 制度的初步尝试
传播了西方的政治 学说和科学文化
从变法的目的看,光绪帝支持变法的直接目的是不作“亡国之君”, 利用变法从慈禧手中夺回最高的统治权力。
从变法法令的内容看,虽对旧制度作了改革,但没有涉及君主立宪等 政治主张,说明他的根本目的仍然是封建统治。阶级本质决定了他不 可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
探讨:一场成功的政治改革应具备哪些因素?
提示: 掌实权; 顺潮流; 得民心; 别心急; 少树敌; 切实际; 策略对; 重落实……
(1)含义:必须改变旧的政治制度,改革才能成功(或“改革必须除旧才能立新”)。 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或“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封建势力强大。
(2)改革措施: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废除等级制度,取消武士特权, 实现四民平等。
材料五:有人说:“戊戌变法的失败是由于袁世凯的告 密。”但据考证袁世凯向荣禄透露维新派要政变的计划是 在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以后。 问题:结合材料和课本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提示: 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策略、组织软弱不成熟;脱离群众;
依靠皇帝;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国际环境:列强侵略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昙花一现的“现代化”——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 派”,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 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于成为一场 “现代化”运动的先声。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下,身不 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和一位秀才共谋国事。但是,这场来也 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划上了 “休止符”„„ 请回答: (1)解释“已成定局的悲剧”指什么? “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 文字”指什么历史事件?有何影响?(3分) (2)年轻国君与“秀才”共谋国事指的是什么事件?为什么说上 述历史事件是一场“现代化”运动? (3分) (3)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失败的原因何在? (4分) (4)文中没有用“划上了句号”,而是用“划上了休止符……” 这里的深层次含义何在?(2分)
第四单元第十五课 戊戌变法(岳麓版选修1)
(2)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3)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 (4)维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2.阅读教材P104第1自然段、第一段小字和左侧资料卡片,
请回答:王韬、郑观应的主张与同时期的洋务派思想相比有 哪些突破?其根本要求是什么?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有 哪些? 提示:(1)突破:王、郑不仅认识到西方的船坚炮利,更认识 到西方政治制度的先进。(2)要求: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3) 原因: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中国民 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开设银行等)、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来瓜分中国。
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暂时缓和了列强争夺中国的 尖锐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列强建立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2.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提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艰难生存,力量薄弱;民 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弱小,以民族资产阶级为主要阶级来源的 新势力力量有限;旧势力的阶级根基封建势力在中国有千年 的历史,力量雄厚;且朝廷中慈禧和光绪帝是制约和被制约 的关系;悬殊的力量对比是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新势力在 变法过程中没有发动群众,缺乏群众基础;执行新政的地方 官员阳奉阴违,新政无法落实;变法采用“和平”、“合法”
学习的榜样。
慈禧太后手中夺回最高统治权。
4.教材P110
“六君子”被杀后,时人评论“谭嗣同待死,
杨深秀寻死”,你怎么看待谭、杨二人的献身精神? 提示: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受到守旧势力的阻
挠、破坏,谭、杨二人甘为变法流血牺牲,表现了他们大无
畏的革命精神。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唤起民众的觉醒,以挽救 当时严峻的民族危机,表现了他们高尚的爱国情操,是我们
3.教材P108
想一想,支持变法的都有哪些人?为什么慈禧
zj 第15课 戊戌变法
第15课戊戌变法【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学习戊戌变法,培养其综合分析问题和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讨变法过程中的曲折发展和悲剧结局及其原因,进一步认识19世纪末中国的国情,进一步认识维新志士所肩负的救亡图存的责任,并感受维新志士带给我们的心灵的震撼。
【学习重点】:维新人物政治主张的特点、百日维新【学习难点】:探讨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讲述法、材料文本解读、历史比较等【课型、课时】新授课、共2课时【复习提问】:1、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内忧外患、前提)2、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政治、经济、思想、)3、明治维新的地位、性质、积极作用、局限性【导入新课】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的30年,中国发生了著名的戊戌变法,二者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然而,两者的成败、结局和命运却又是那样的不同。
这其中的根源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共同探讨。
播放视频《甲午风云》等资料片,导入新课。
【新课学习】一、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1、社会根源: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剧,“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激发2、经济:19C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根本)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4、思想: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维新思想的传播(1)早期维新思潮出现时间:19世纪60年代以后出现的原因: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和民资的产生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理论体系没有付诸行动。
主张:①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②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③文化上:兴办学校(2)康梁维新思想康有为:《孔》《新》;梁启超:《变法通议》;谭嗣同:《仁学》;严复:译《天演论》【请思考:】在维新宣传中,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的政治主张各有侧重,试比较异同。
15课戊戌变法(1898年)提纲
15课戊戌变法(1898年)提纲一、戊戌变法的背景(维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的条件)(1)时势条件: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洋务运动失败,救亡图存需要进行新的探索;(2)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根本原因) (3)阶级基础:中国资产阶级逐步发展壮大;(4)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播和早期改良思想的影响;(5)国际环境:工业文明的冲击,资本主义的世界发 展潮流。
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示范。
特别提醒:历史事件的背景往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或国际、国内方面,或主观、客观方面来分析。
要注重把握分析背景的一般规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这一问题。
二、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主张特别提醒:康有为为何托古改制。
中国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时期,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实力强大;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
三、戊戌变法的过程 (一)开端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标志着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二)发展(逐渐开展)作用: 维新派通过开学会、办报刊的方式, 宣扬维新变法,使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政治。
议论时政、集会结社蔚然成风,维新变法的新局面逐渐形成。
(三)高潮:百日维新(1)施政纲领:1898年《应诏统筹全局折》(康有为)(2)组织机构:1898年保国会A 发起人:康有为;B 宗旨:保国、保种、保教;C 地点:北京、上海等地。
(3)百日维新A 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4)社会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
(四)失败的标志:戊戌政变四、变法内容作用: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政议政,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特别提醒1:百日维新中的光绪帝。
百日维新将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内容搁置,说明了维新派的妥协,也说明了光绪帝并不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君主。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第15课 戊戌变法教案(含解析)
【第15课戊戌变法】之小船创作清单一戊戌变法的背景甲午的震撼与维新思潮的兴起1.政治基础:民族危机加深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战争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
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维新变法思想形成(1)产生:19世纪60年代后,早期维新派代表王韬、郑观应等人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兴办学校,建立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
(2)发展:①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是托古改制的思想利器,奠定了变法的思想基础。
②梁启超的思想核心是“倡民权”。
③谭嗣同大声疾呼“冲决网罗”。
④严复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观点。
[深化认知]康有为的出身、经历、地位及时代背景,决定了他在向西方寻求真理、构筑维新思想体系时,体现出中西结合的特点。
清单二戊戌变法的兴起公车上书1.概况1895年春,《马关条约》草案电传回北京,康有为、梁启超发动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联名上书,要求拒签和约。
2.主要内容(1)建议朝廷“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拒约再战。
(2)在改革内政外交方面,提出设“议郎”一职,“上驳诏书,下达民词”。
3.结果一些保守派官员从中阻挠,致使“公车上书”未能递交到光绪帝手中。
4.影响(1)表达了士人的爱国激情和参政愿望,显示了知识分子的群体力量。
(2)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此后,维新变法运动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清单三戊戌变法的发展强学会与《时务报》1.表现(1)强学会:①创立:1895年,文廷式和康有为先后在北京和上海创立强学会。
②宗旨:宣讲“中国自强之学”。
③主要成员:维新派、开明人士、洋务派和传教士等。
④结果:遭到朝廷封禁或解散。
(2)《时务报》:①创刊:1896年8月,梁启超在上海创刊。
高中历史选修1 岳麓 15课戊戌变法
戊 戌 变 法
戊戌变法
一、背景 1.政治: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维新思想的发展与传播。
戊戌变法
一、背景 4.思想:维新思想的发展与传播。
(1)早期维新思想
(2)维新思想兴起
①基本主张:学习西方,变法图强。
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制。
3.客观:封建势力强大且联合抵制破坏。
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君主立宪制不适应 中国的国情。
维新旧梦已成烟
——探讨戊戌变法特点
1.救亡图存发展和资本主义相结合。 2.继承传统与传播西学相结合。 3.内容多但能实际执行者却非常有限。
维新旧梦已成烟
——探讨戊戌变法的影响
1.政治:是一场爱国救亡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2.经济: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激发人 们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意识,传播西方科技与民主思想, 推动了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4.习俗:摒弃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 时代新风。
1873年~1929年,号任公,广东新会 人。1890年起师从康有为,并协助其进行 变法理论的撰书述。1895年参加了公车上 书和强学会的活动,是与康有为齐名的戊 戌变法领导者之一。
叁
维 新 变 法
揭开维新变法序幕,维新运动 从理论走向政治实践
1896年,《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梁启
超担任主笔,并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 义》,它是梁启超发表的早期政论文章的结集 (1896年—1899年,共有14篇)
1891年,康有为回到广东,开办 万木草堂学馆,聚徒讲学,开始变法 运动的理论准备,并先后写了《新学 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第15课戊戌变法 (共52张PPT)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 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 百日维新的主 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 道路的曲折性。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中国为什么要掀起变法运动?
1 中国为什么能出现变法运动?
1894 年 7 月 25 日,日本海军突袭运载中国 士兵的英商轮‚高升‛号,挑起了甲午中日战 争。
③ 对列强和封建反动势力寄予幻想,缺乏反帝反封的斗争勇气;
客观: 封建顽固势力非常强大。变法触犯了顽固派势力的
利益, 遭到他们的反对和镇压;
根本原因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 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和软弱性。
戊戌变法——失败 原因 明治维新——成功 四、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失败原因、 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高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社会 教训 背景 封建统治相对薄弱 领导 倒幕派实力强大 进步意义 力量 武装倒幕成功
谭嗣同
《仁学》 以资产阶级 自由平等思 想,批判封 建纲常礼教 和专制君权。
严复
译《天演论》 宣扬‚物竞 天择,适者 生存‛的社 会进化论思 想
主 张
共 识
托古改制,打着 孔子的旗号,宣 传资产阶级改良 思想
①变法维新,富国强兵,救亡图存;②学习西方资本 主义政治制度,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 立宪;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文化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 登上政治舞台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1、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中国为什么能出现变法运动?
2、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经济基础 3、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阶级基础 4、维新思想的传播---思想基础
维新思想的产生、发展与传播
1、产生:早期维新思想
选修 第15课戊戌变法
选修第15课戊戌变法【课程标准】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自主学习落实基础】一.变法的背景1.试从社会根源、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几个方面概括变法的背景。
2.维新思潮的兴起1.概括公车上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2.维新派通过哪些方式推动变法运动的发展?各举实例说明。
3.百日新政的背景、施政纲领各是什么?4.结合百日新政的内容分析其进步性?为什么说“百日维新”实际上比维新派的宣言落后了?其原因是什么?5.维新变法运动的历程:(根据变法历程找出对应的时间和事件)揭开序幕——变法新局面形成——提出施政纲领——变法浪潮激荡全国——变法高潮——变法失败6.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的分析:材料一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外国的任何改革都变得更加困难。
——雷颐材料二变法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缺少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的活动能力,没有采取灵活多变的变法战略。
——萧功秦材料三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思考(1)据材料一、二、三,指出三位历史学家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不同视角,任选一个视角用史实说明。
答案(1)材料一:传统文化的影响。
材料二:变法者的心智和变法策略(或者变法者主观方面的局限性)。
材料三:整体的社会环境。
(2)材料一:守旧势力强烈抵制和反对新政措施。
材料二:百日之内颁布大量改革上谕。
材料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材料四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新变法留下了哪些丰富的精神遗产?(思想解放运动的表现) 1.具备新意识的近代知识分子在维新时期形成。
2.给沉闷的中国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3.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获得较快发展。 4.近代传媒的影响从通商口岸扩展到内陆城市,人们 的认知空间空间扩大。 5.摒除陈贵陋俗、提倡文敏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新 风。 总之,维新运动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 想观念,是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一、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1.社会根源: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 ,激发了
“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作为独立的 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3.思想基础:维新思想兴起发展
(1)早期维新思想
(2)康、梁的维新思想
早期维新思想
①产生、背景: 19世纪60年代以后 ②代表人物: ③主张: 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商 战; 兴办学校、学习西学 建立君主立宪政治制度 ④局限性:零散,没能形成系 统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客观原因:封建顽固势力强大。(变法触动了守旧势力的利 益,遭到强烈反对) 主观原因: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 ①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 ②脱离广大群众; ③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和极少数帝党官僚; ④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幻想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弱小,导致民族资产 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材料一:103天中康有为上了36个奏章、两部书;光 绪帝下了111道有关变法的上谕。这些奏章和上谕, 内容无所不包,恨不得立刻将中国变成近代化的富强 国家。 新政一开始就遭到许多人的反对。废除八股取士,等 于断送了许多读书人的仕途,使他们掀起了一片反对 声浪。 材料二:随着变法的深入,新旧势力冲突日益尖锐。 维新派想争取列强的支持,但未成功;于是寄希望于 在天津小站练兵的袁世凯。 材料三:新政之初,慈禧虽然没有表示异议,但却提 出三条“上谕” 强迫光绪帝布告天下。同时做好了 随时镇压的准备。 军事改革……
后来……
• 康梁成为保皇派,梁启超在民国时期做了清华大 学国学院的导师,死于一次失败的手术。 • 袁世凯迫使清帝退位,窃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做起了皇帝梦,最后在人民的讨伐声中死去。 • 光绪皇帝终于在慈禧太后死的前一天驾崩,清王 朝开始了一个3岁小皇帝的统治,而他的统治也 只维持了3年。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的传播和培 养人才
军事方面 1.精炼陆军,改习洋操。
2.添置船舰,扩建海军。
军队近代化
增强军事实力 挽救民族危亡
淘汰旧军。
1.概括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政治主张及对戊戌 变法的影响? 宣传了维新思想,奠定了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动摇 了君主专制 2.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的政令中有何体现?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参政议政),准许设立报馆学会(舆 论监督权,政治意识)。
王韬
郑观应
维新思想的发展(19世纪90年代) 主要思想: 维新变法 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废八股、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学说和儒家经史相结合,托古改制, 传播西学。
梁启超 谭嗣同 严复
二、戊戌变法的过程
官僚制度 的主张相比,有哪些 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 没有实现?
令其自谋生计。
1.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 大学堂。 文教方面 2.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 3.准许设立报馆、学会。 4.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没有涉及设议院、 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开国会、实行君主 立宪等政治主张 有利于西学
1871年 德国统一与 宪法
中国之困窘: 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确立; 世界之潮流: 政治专制 政治民主化 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发展; 经济落后 经济工业化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思想禁锢 思想理性化
第四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课标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 道路的曲折性。
推动中国近代化
1.启蒙性: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 蒙作用。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促进了中国人的觉醒 。(最宝贵精神) 文化: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推动了近代文化(传媒) 和教育事业(新式学堂)发展。 习俗:摒弃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 新风。 2.进步性: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 维新派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制,符合历史 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意义,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 3.爱国性: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维新派为 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而奔走呼号,激发了人们 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 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
历史在这里沉思
世纪末的落日
王朝的落日
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
几个读书人呼号 “变亦变,不变亦变”·· ·· ·· “改?!” 一个苍老的声音,幽幽的, 却也带点犹豫·· ·· ·· “杀!!”·· ·· ··
文明的落日·· ·· ··
不经意间,眼角里滑落
假如你是农民,你会支持变法吗?为什么 假如你是政府官员, 你会支持变法吗?为什么? 假如你是资产阶级,你对变法满意吗? 假如你是光绪皇帝,你对变法满意吗? 提示:农民:农工商总局;没有土地问题。 官员:裁汰冗员;澄清吏治。 资产阶级:上书言事;发展工商等;无君主立宪。 光绪:可以大展宏图,但步履维艰;落实难;受牵 制,没实权;没军权。力量单薄。 材料十: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 故。……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 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康有为 《请定宪法开国会折》 问题10:结合变法内容和材料十分析,新政未涉及维新派 起初提出的哪些主张?主要原因是什么?
主要内容:迁都、练兵、拒和、变法。 影响: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 幕,此后,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 实践。
康有为联络1300多名举人给光绪帝 上书的重大行动——“公书上书”
拒和 迁都 变法 练兵
书生意气 忧国忧民 敢为天下先 的爱国精神 和创新精神
(1)公车上书中,你觉得康有为提出的 要求中最新颖的是什么方面的? (2)假如你就是当时在北京参加科举考 试的读书人,你会在上面签下你的名 字吗?但清政府有“士人不得干政” 的禁令,签了名会有杀头的危险的, 你还敢吗?为什么?
1.兴起:公车上书(直接原因、内容、影响)
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的序幕
2.发展:创办报刊、组织学会、
上书皇帝、展开论战
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
组织机构:1898年,保国会
3.高潮:百日维新(内容、作用、局限) 4.失败:戊戌政变(标志、败因)
课堂设问
你能用几个字概括公车上书的主要内容吗? 请说说公车上书的影响。
一行浊泪!
悲哀?!抑或是感动?!
这个秋天真的有点冷!
匆匆来去的“现代化”运动 在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中国近代化探索之
戊戌变法
康有为
梁启超
慈禧太后
光绪帝
俄国1861 年改革
日本明治维 新1868年起
美国南北战争 1861-65年
工业文明冲击下
法国共和制的确 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大势所趋 立(1875年) 中国戊戌变法 1898年
三、戊戌变法的内容
类别
政治方面
有利于知识分子参 颁布新法 与政治
改革旧制
政治民主化 经济工业化 教育近代化
有利于民族资 本主义的发展 1.中央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
1.改订律例。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2.裁撤冗员。 精简机构,提 思考:与维新派原先 3.澄清吏治。 打击了封建 高行政效率
经济方面
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 2.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 3.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