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人是目的”命题与当代道德教育
如何理解康德关于“人是目的”的观念
如何理解康德关于“⼈是⽬的”的观念作者俞吾⾦原载《哲学动态》2011年第5期长期以来,理论界形成了⼀种定见,即康德视“⼈”为“⽬的”,⽽不是“⼿段”。
其实,这种流⾏的见解完全缺乏对康德著作的深⼊研究和细致领悟。
本⽂试图通过对康德⽂本的认真解读,恢复其相关观念的本真含义,并做出合理的评价。
⼀在1785年出版的Grundlegung zur Metaphysik der Sitten(此书苗⼒⽥先⽣译为《道德形⽽上学原理》,李秋零先⽣译为《道德形⽽上学的奠基》)中,康德⽐较详尽地论述了这个主题。
深⼊的研究表明,康德从⼈的⾏动出发来阐述其“⼈是⽬的”的观点,⽽⼈的⾏动通常包含着以下两个不同的侧⾯:其⼀,⼈与物的关系。
康德区分了两种不同的“存在者”(Wesen):⼀种是⽆理性的存在者,即“事物”(Sachen),它们不是依据我们的意志,⽽是依据⾃然的意志⽽存在的,因⽽它们只具有相对的价值,只能作为“⼿段”(Mittel);另⼀种是理性的存在者,即“⼈”(Personen),他们具有绝对的价值,他们的本性凸显为“⽬的本⾝”(Zwecke an sich selbst)。
康德随即写道:“Dies sind also nicht bloss subjective Zweck,deren Existenz,als Wirkung unserer Handlung,fuer uns einen Wert hat;sondern objective Zwecke,d. i. Dinge,deren Dasein an sich selbst Zweck ist,und zwar einen solchen,an dessen Statt kein anderer Zweck gesetzt warden kann,dem sie bloss als Mittel zu Diensten,weil ohne dieses überall gar nichts von absolutem Werte wuerde angetroffen warden.”[1]李秋零先⽣把这段话译为:“因此,这就不仅仅是其实存作为我们的⾏动的结果⽽对于我们来说具有⼀种价值的那些主观的⽬的,⽽是客观⽬的,亦即其存在⾃⾝就是⽬的的东西,⽽且是⼀种⽆法⽤任何其他⽬的来取代的⽬的,别的东西都应当仅仅作为⼿段来为它服务,因为若不然,就根本不能发现任何具有绝对价值的东西。
论教育 康德
论教育康德
(实用版)
目录
1.康德的教育理念概述
2.康德论教育的目的
3.康德论教育的方法
4.康德论教育的意义
正文
康德是 18 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他的教育理念在当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甚至对今天的教育理念仍有深远的影响。
在《论教育》一书中,康德详细阐述了他的教育理念。
首先,康德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理性和道德。
他主张教育应该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他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使每个人都能成为有道德的人。
其次,康德认为,教育的方法应该以个体的差异为依据,因材施教。
他主张,教育者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根据他们的能力、兴趣和个性来制定教育计划。
他提倡启发式教育,鼓励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索来获取知识。
再次,康德认为,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他主张,教育应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和成就感。
他强调,教育者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思考,鼓励他们勇于探索和创新。
总的来说,康德的教育理念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注重个体差异,倡导启发式教育和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
第1页共1页。
总结康德的教育思想
总结康德的教育思想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也是启蒙运动时期的重要思想家之一。
他的教育思想被视为对个人自由、人类尊严和普遍理性的承认和发展。
本文将总结康德的教育思想,重点探讨他对教育目的、方法和理想教育制度的看法。
首先,康德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个体的理性和才能,使其成为自主、自由的公民。
他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为个体应该学习道德原则并将其应用于实践生活中。
康德主张通过推动个体发展自己的理性来培养自律和道德责任感。
他强调通过道德自由的实践,个体可以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并成为正确行为和决策的自主主体。
其次,康德特别强调理性的培养。
他认为,理性是人类最重要的特质之一,也是个体真正自由的基础。
因此,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个体的理性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康德提倡学习纯粹理性的原则,并强调通过批判性思维来发展个体的独立思考能力。
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逻辑思维,使其能够独立思考和评判。
康德还提出了按照不同的发展阶段划分教育内容和方法的观点。
他认为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发展需求和潜力,因此教育应该根据个体的发展阶段提供恰当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例如,在早期阶段,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基础知识和道德情感上;在中期阶段,应该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在后期阶段,应该注重培养个体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能力。
康德的教育思想还涉及到教育制度和教育环境的问题。
他认为教育制度应该保护个体的自由和权利,并提供平等的机会。
同时,教育环境应该是开放的、鼓励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
康德主张学校应该是人格培养和道德教育的场所,而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所。
他反对对知识的机械记忆和机械训练,而强调个体在学习中的积极主动性和自主性。
最后,康德认为教育应该面向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
他提倡通过教育来促进道德进步和社会改革。
他相信通过教育,个体可以培养自己的理性和道德能力,从而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因此,康德认为一个理想的教育制度应该是社会进步和个人自由的基础。
浅析康德三大道德律令
浅析康德三大道德律令作者:龚利鑫龚燊鑫来源:《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7年第33期【摘要】康德哲学中其道德哲学在康德的三大批判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其中三大道德律令又是其道德哲学的核心,三大道德律令“普遍立法”、“人是目的”以及“意志自律”层层递进,康德从人的道德意识为切入点提出道德的形而上学的原理,通过“绝对命令”的形式将道德提升到自由意志的自我立法。
最终,康德确立了“意志自律”在其实践理性中的最高地位。
正确理解康德三大道德律令的真实内涵对于把握康德三大道德律令的意义,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及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康德;道德哲学;三大道德律令【中图分类号】B516.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3-0273-01一、第一律令——普遍立法对康德而言,只存在唯一的定言命令式,即:“要只按照你同时能够愿意它成为一个普遍法则的那个准则去行动。
”这就是康德三大道德律令中的第一律令——普遍立法。
由于普遍立法是纯粹形式的,看起来似乎很空泛,又因普遍立法是先天的,因而只能是纯粹形式的。
虽然普遍立法并非为作出具体行动而存在的,但其关涉到后果。
这是因为普遍立法是从源头上来约束行为,并且保证行为及其后果具有康德哲学意义上道德价值,并且这种后果必须体现于经验世界。
简言之,康德认为,必须是“出于义务”(纯粹动机)而不是仅仅“合乎义务”(巧合或投机)才是符合哲学上道德理性的行为。
按照一般的道德原则,后者值得赞颂并被鼓励,但从哲学的道德理性角度而言,“合乎义务”未必值得被高度推崇,这取决于行为是否是“出于义务”。
例如有些人在生活中为了长远利益做好事,有些是为了自己的慈善事业,有些是出于本能或爱好,有些人为了享乐而追求幸福。
这些对于康德而言并不算是道德的,于其而言,只有出于义务,不为私利的帮助别人,恪守诚信,纵然在他们极其艰难的处境也不会轻易放弃生活,这种行为才能上升到哲学上的道德理性的层次。
康德三大道德原则
康德的三大道德律为: 普遍的行为法则 , 人是目的 以及 意志自律(详见《实践理性批判》)。
第一条:“你要这样行动,就像你行动的准则应当通过你的意志成为一条普遍的自然法则一样。
”说得简单一点的话就是行为必须具有可普遍性。
也就是要求人们做人人都应当做的事情。
如果指导行为的原则不是一切人所应当奉行的,那么这个原则就没有普遍必然性,就不是绝对命令。
例如,不要自杀和不要骗人,两个命题都不可能成为一条普遍的自然法则,因为它们一旦被普遍化就会成为一个自相矛盾和自我取消的命题,如“自杀”一旦普遍化就没有人再可以自杀了,骗人如果成为普遍化,也就没人能够成功的骗别人了。
第二条:“你要这样行动,永远都把你的人格中的人性以及每个他人的人格中的人性同时用作目的,而决不只是用作手段。
”即把自己本人和他人都要当作目的。
例如,我们去帮助别人,仅仅是为了帮助别人本身,让受帮助的人走出困境,而不是以帮助别人为跳板实现自己的私人利益。
同时,康德认为世界上的一切只对人才有价值,单纯的东西离开人就没有价值了。
在人行为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暂时的阶段性的目的,但是总的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人本身。
所以“人是目的”贯穿在人的一切其他目的中,其他目的都可以成为单纯的手段,惟有人性本身不能成为手段,它是自己实现自己的终极目的。
康德总结道:不要把自己的人性当手段;不要把他人的人性当手段;以促进自己的人性为目的;以促进他人的人性为目的。
第三条:“作为自己和全部普遍实践理性相协调的最高条件,每个有理性的存在者的意志都是普遍立法的意志这一理念。
”这就是意志自律,也就是自己为自己立法。
所谓自律,是相对他律而言。
他律是指意志由环境、幸福、良心(内在感观)、神意等决定。
康德认为,意志行为服从于这些外在因素是不道德的,因为它不是法由己出的自律。
在他看来,人不是只知服从的物,也不是只知立法的神,而是服从自己立法的主人。
道德律令是绝对服从由自己所立的法的,它以人为目的而普遍有效。
论康德的“人是目的”及其现代价值
自由思想 的“ 圣地 ” 。康德 以其伦理 学上 的“ 白尼 不 具有 一 种法 则 的约束 性 。他 认为 真 正 的伦理 学 哥
式革命 ”把理性作 为他 的整个伦理 学大厦 的地基 , 必须是 自 的, , 律 道德 的根据只能在纯粹 的先天 的 从人是 中心和 目的 出发 , 证 了人 不是欲望 和 自然 理 性 中去找 寻 。理 性就是 人 自身所具 有 一种 能够 论
道德 的依据或者来 自 上帝的意志 , 是上帝的 己” 口号 , 改变 了希腊哲 学研 究的 旨趣 , 哲学 认为 , 的 这 把 命 令 和 启 示 规定 了人 的道德 ; 者 来 自社 会 的 法 或 从 天上拉到 了人 间。但到 了中世纪 , 哲学成为 神学
的婢 女 , 的 自由 、 人 尊严 、 值 都 受到 了很 大 的束 律 法 规 , 权 威人 物那 里来 找 寻 ; 者来 自人 的感 价 从 或
幸 快乐 、 人 的偏好 等 自然属 性 , 个 但康德 认 缚 , 到文 艺复 兴 时期 , 文 主义者 才 重新 弘扬人 觉 、 福 、 直 人 这 或是破 坏 的价 值和 尊 严 , 证 了人 对 现 实 幸 福追 求 的合理 为 , 些或 随 着人们 需要 的变 化而 变化 , 论 性。 紧接着 , 资产 阶级革命 在欧 洲如火如荼 地进行 道 德 , 不 具 有 普遍 的必 然 性 , 都 都是 外在 的、 律 他 因此 , 德认 为 :道 德就 是 一个 有理 性 的东 西 康 “ 着, 但封建 主义势 力却在 一个古老 的 国度— — 德 国 的 , 顽强 抗争 , 这就 造就 了无 能的政 府和 软 弱的 臣民。 能够作 为 自在 目的而存在 的唯一条件 , 只有道德 然而 , 以康 德为代表 的思想 家却 以他们 所特 有 的思 以及 与 道 德 相 适 应 的人 性 才 是 具 有 尊 严 的 东 。【 j ( 按 一切 情 辨形式对这 一现象进 行着无 情 的批 判 , 呐喊着 人 的 西” l 也就 是说 , 照康德 的批判分 析 ,
康德伦理道德论
康德伦理道德论康德伦理道德论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现代伦理学的里程碑。
该书围绕着道德的本质和人类行为的规范展开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和理论。
康德认为,道德是一种超越个人意志和欲望的普遍规律,是基于理性的自律和对他人的尊重。
他认为,道德不是基于感觉、情感或利益,而是建立在纯粹理性的基础上。
康德将道德原则归纳为一条命令,即“应该根据使自己的行为具有普遍法则的原则行动”。
康德进一步阐述了他的伦理观点,提出了“人格”的概念。
他认为,人格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具有自主自由的能力,可以根据道德原则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人格的核心是理性,通过理性的自律,人可以摆脱欲望的束缚,追求道德的行为。
在康德的伦理观中,他强调了道德行为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他认为,道德规范不应该基于个人的主观意志,而是应该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康德提出了“普遍法则”和“目的论无关性”的原则,要求人们按照一条规律去行动,并且这个规律不受个人的意愿和欲望的影响。
他强调,道德行为应该是无私的,不以个人利益为目的,而是基于对他人的尊重和对道德规则的遵守。
康德的伦理观还包括了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建立在互相尊重和道德原则的基础上。
他强调了人的尊严和自由,反对将人看作是工具或手段来达到某种目的。
他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相待,不应该将他人作为自己欲望的满足工具。
康德的伦理道德论对于人类的道德行为和伦理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他的理论强调了道德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提出了以理性为基础的自律和尊重他人的原则。
他的观点对于解决伦理困境、规范人类行为具有指导意义。
康德伦理道德论是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对于现代伦理学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康德通过对道德的本质和人类行为的规范的探讨,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观点。
他强调了道德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强调了理性的自律和对他人的尊重。
康德的思想为我们理解和规范人类行为提供了重要的思考和启示。
康德的目的论及其遗留问题
康德的目的论及其遗留问题康德是德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被誉为“德国哲学的巅峰”。
康德的哲学涉及领域非常广泛,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是他的伦理学。
康德的伦理学以目的论为核心,以尊重人的自由和尊严为最高原则,在道德领域中留下了深刻的思想遗产。
本文将从康德的目的论入手,探讨康德的伦理学思想及其在当代的意义和遗留的问题。
一、康德的目的论康德的伦理学以目的论为出发点。
在康德看来,人类行为的最高目的是道德,而道德的最高原则是“对人的尊重”。
考虑人类行动的目的时,康德区分了两种基本类型的目的:工具目的和终极目的。
工具目的是指一个行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另一个目的,它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存在的。
而终极目的是指一个行动的目的是在自己本身,是无条件的、价值最高的目的。
康德认为,人类的最高终极目的应该是道德的实现,即尊重人的自由和尊严。
人类的其他活动都应该为实现这个目的而存在。
在康德看来,道德的目的是唯一的目的,因为只有在道德的基础上,人类才可以实现全面的幸福和自由。
康德强调,在行动的目的方面,终极目的比工具目的更为重要。
他认为,一个行动的道德性取决于其目的是否为最高的、无条件的、价值最高的目的,而不是这个行动会带来怎样的结果。
因此,康德反对将道德行为归因于其好的后果。
他认为人类应该把道德作为一个目的本身,无论这个目的会带来什么样的利益或损失。
康德提出的“对人的尊重”是基于对人作为目的本身的尊重,无论个人或他人。
在康德看来,个人必须尊重他自己,并通过尊重其他人来认识和尊重自己。
在康德的伦理学中,尊重人的自由和尊严被认为是唯一的道德原则。
只有尊重人的自由和尊严,我们才能实现最高的道德价值和最大的自由度。
康德将这个原则称为“绝对命令”。
它不需要任何其他的理由或证明,因为它本身就是道德的最高原则。
二、康德的伦理学意义康德的伦理学思想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康德的伦理学明确了道德的基础和终极目的。
在康德的伦理学中,道德不仅是一种准则,而且是我们生活中的目的。
论康德对“人是目的”命题的普遍主义论证
人性 。
二 、 德对 “ 康 人是 目的” 命题 的 普遍 主 义论 证
在讨 论 “ 是 目的” 题 时 , 人 命 在从 理 性存 在 者 的 “ 意志 ” 概念 引 出 目的概 念 , 明 只有 客 观 目的才 能成 辨
一
、
对 国 际学 界 关于 “ 是 目的” 题 的代 表 性研 究 的批 判 性 反思 人 命
考 斯佳 认 为 :一般 意 义 上 的 理性 决 定 目的 的能力 , 不 是 仅 仅选 择道 德 上 的义 务 性 目的 , 是 ‘ “ 而 才 人 是 目的 ’ 式 所命 令 我 们 无条 件 珍 视 的 目的 。1 笔 者 以为 , 斯 佳 对 于特 殊 语 境下 人性 界 定 的 引用 是 公 ”] 2 考 断 章取 义 的 。 德说 :这 样 看来 , 性本 性 [ 康 “ 理 自然 ] 与其 他 本 性 [ 自然 ] 区别 , 在 于 它 为 自己设 定 一 个 的 就 目的 。 一 目的 , 是 任何 善 良意 志 的质 料 。 彻底 善 良的 意志 的理 念 中 , 这 就 在 并不 存 在 达 到这 种 或 那 种 目的 的 限制条 件 , ……所 以 , 在这 里 目的不 是 作 为一 个 要 起作 用 的 目的 (UbwrednZ ek )而 是独 立 自 Z e i ne w ce , k 主 的 目的 (odr ebt ?dgrZ ek ) sn ensls tnie w ce …… ( 作 用 的 目的指 在 实 现 其 他 意 图 中起 手 段 作 用 的 目的 , s 起
浅析康德道德哲学的内涵及其现代启示
在 康 德 “ 遍 立 法 ” “ 是 目的” “ 志 普 、 人 、 意
自律 ” 的道 德 法则 中 ,揭示 了人 之所 以为 人 的根
人 之 所 愿 望 的 、至 少 是 可 能愿 望 的 另一 目的 的手
的道 德 哲 学 在 近 现 代 西 方 思 想 界 始 终 占有 特 别 重
要 的地 位 。康 德 认 为 ,人 在 道 德 上 是 自主 的 ,人
的行 为 虽 然 受 客 观 因 果 的 限 制 ,但 是 人 之 所 以成
J OURNA OF F I NS I UT OC AL S UJAN I T T E OFS I I M
No5 2 09 . 0 s ra No 4 e i l .7
浅析康德厘德 哲学昀 内涵 及其 坝代启示
张 耀 3
普遍性 。
无 条件 的 ,即绝 对 的善 。相 对 的 善 是 为 了达 到 善 以外 的 目的 ,绝 对 的善 以 自身 为 目的 ,要 求 人 们 为 了 善而 善 。 “ 良意 志 ,并 不 因 它 所 促 成 的事 善
收 稿 日期 :20 - 8 2 09 0- 6
基金项 目:2 0 0 9年度福建省 党校 系统 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研 究基地课题
一
、
对 康德 道德 哲学 的阐释
段 。定 言 命 令 ,即 绝 对 命 令则 把 行 为 本 身 看 作 是 自为地 客 观 必 然 的 ,和 另 外 目的无 关 。 假 言 命 ”
令 是 为 了其 他 目的 而 做某 事 ,是 有 条 件 的 。而 定
( 一) 关 于善 良意 志 、责任 、规 律 的先验 性 康 德从 道 德 动机 着 手 ,认 为人 们 行 为 的道 德 与否 ,只能 从 行 为 的 动 机 来 考 察 判 断 ,决 不 能 掺 杂情 感 的爱 好 、同情 等 因素 以及 对 行 为 效 果 的任
康德的道德哲学
康德的道德哲学康德是德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道德哲学对于现代道德体系的确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康德的道德哲学包含了他对理性和自由的理解,以及他所提倡的道德原则——“以人为目的,而非以人为手段”。
首先,康德的道德哲学强调了理性和自由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类是自由意志的持有者,而且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理性能力。
因此,人应该根据理性的标准行事,而非随意地行动。
康德还认为,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和行动,人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
其次,康德的道德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他所提倡的“以人为目的,而非以人为手段”的道德原则。
康德认为,人是唯一的价值,而所有的物质和其他事物都只是手段,用来服务于人。
因此,人在行动时不能将他人或自己作为手段来达成自己的目的,而应该以人的发展和幸福为最终目的,这也就是“以人为目的”的道德标准。
最后,康德的道德哲学还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实践指导。
例如,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遵循以下几点:首先,我们应该以人为目的,并珍视人的价值。
在与他人交往时,我们需要尊重、信任和支持他们,不利用他们或欺骗他们。
其次,我们应该以理性的标准来行事。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运用常识和理性来思考我们的行为是否有益于自己以及他人,并为我们的行为负责。
最后,我们应该充分发扬自己的自由意志。
康德认为,人类应该自主地决定自己的命运,而不是受制于环境或外部因素。
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决策权,积极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总之,康德的道德哲学激励我们去珍惜人的价值、以理性为准绳、发扬自由意志。
如果我们能把这些理念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就能更加积极地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并创造更加美好、公正、自由的社会环境。
从康德“人是目的”到马克思“人是目的与手段统一”对教育的影响
规律 却迫使 人们 意识到 , “ 任何 人都不 可能 独 自实 现
自己的 目的 , 他必 须把他 人 当作 自己生存 的条件 . 同 样, 他 自己也 是他人 达 到其 目的的手段 : 这 是一种 相 互关系, 在其 中 , 人人是 目的 , 人 人也是 手段 ” 。马 克
思 “ 以人为本 ”思 想标 志着人 学思想取 得历 史性 突
的. 而 不仅 仅 是手 段 ” 命题 , 使 人 们对 “ 人 是 什 么” 又 多 了一 份 有价 值 的参 考 。康德 尊 重人 类 生命 价 值 . 使人 从 “ 工具 ” 彻 底转 变为 “ 目的” 。这一命 题抨 击 中
文章 编 号 : 1 0 0 8 -7 9 7 4 ( 2 0 1 3 ) 0 2 -0 1 l 7 —0 3
人 类在 发展 中经 漫长历 史历 经原 始社 会 、奴 隶
是 什 么” 这一 问题 的争 议颇 多 。 当时古 希腊 的思想 在 哲 学界 最具 代表 , 其妙 处在 于主 张 以“ 人” 为 中心 , 而
一
此思 想鼓 吹神性 、 否定 人 的生存 价值 , 无数 大众受 迷
、
“ 人是 目的” 命题的提 出
惑而 忽视 自身价 值 。甘愿作 为 工具被 封建 贵族利 用
和压 迫 , 长期 忍 受 困苦 的非 人生 活 。直 至 1 3世 纪文
人类诞 生之 初 , 社 会 文明还 无从 谈起 。 面对 恶劣
着世 间万 物 , 神 或上帝 是 中心 , 而人是 工具 ” 的思 想 。
康德人道主义的名言
康德是一位德国哲学家,被认为是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提出了许多哲学思想,其中包括人道主义思想。
以下是康德人道主义的一些名言:1. “人是一切道德行为的主体,只有把自己当作主体,才能有真正的道德行为。
”2. “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3. “自由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能力,一种通过理性来掌控自己行动的能力。
”4. “人应该始终按照自己的理性来行动,而不是被自己的感性所左右。
”5. “人应该把自己的行为准则建立在自己的理性之上,而不是别人的意见之上。
”6. “道德的最高原则就是尊重他人的自由,同时也要尊重自己的自由。
”7. “人应该追求一种有意义的、有尊严的生活,而不是只追求物质的满足。
”8. “人应该把自己的行为准则建立在普遍的道德法则之上,而不是个人的欲望之上。
”9. “道德的最高原则就是尊重生命,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
”10. “人应该追求一种道德的生活,而不是只追求个人的幸福。
”康德认为,人是一种有理性的动物,应该把自己的行为准则建立在理性之上。
他认为道德的最高原则是尊重生命、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而不是个人的欲望和幸福。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一种有意义的、有尊严的生活,而不是只追求物质的满足。
因此,康德认为人应该始终按照自己的理性来行动,而不是被自己的感性所左右。
康德的人道主义思想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理性,认为人应该被看作是一种目的而不是手段。
这种思想对于后来的哲学、政治和社会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现代人权、民主和自由主义思想的重要基础之一。
康德的人道主义思想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批评。
一些批评者认为康德过于强调理性和自由,忽略了人的情感和感性的一面。
还有一些批评者认为康德的思想过于理想化,难以在现实社会中实现。
但是尽管有这些批评和争议,康德的人道主义思想仍然被广泛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康德的人道主义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它提醒我们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追求一种有意义的、有尊严的生活,而不是只追求物质的满足。
人是目的——康德人学思想的当代解读
“ 人是 目的” 康德 的三条道德律令 , 普 是 即“
遍 立法 ” “ 是 目的 ” “ 志 自律 ” 、人 、意 之一 。“ 人是 目
目的本 身 。因为他凭 借其 自由 的 自律 而那 本身神
圣的道德的主体。 闭 ”人与 自 然界的其他物体有着 本质的不同。人不仅是一个 自 然体 , 更重要的是
体或国家相区分相对立的个体存在 。因而 , 在任
何 时 候人都 只 能被 当作 是 目的而不 是 手段 。 在 人
之谜” 不只是仅仅多了一份答案、 一种解释 , 更重 要 的是康德从哲学上完成 了从 “ 人是机器”“ 、人 是工具” 人是主体” “ 到“ 、人是 目的” 的根本转换 , 使人成为一个具有尊严的精神性存在 , 实现 了人
一
个有意识 、 能思想的理性主体 。 是具有理性 的
己目的的手段。因而 , 康德在《 答复这个问题: “ 什么 是启蒙运动?”中要求大家“ 》 按照人的尊严一
并 不仅仅是机器而 已—— 去看待人”。 唰
理论活动和道德实践活动的 自律而又 自由的主 体。人之所以能够成为 目的 , 是因为人具有纯粹 实践理性 , 具有给 自身立法的能力 ,他意识到 自 “ 己是一个独立 的实体 , 有回忆过 去、 望未来 他 展 的能力 , 有用符号表示客体和行 动的能力 ; 用 他 理性规划并理解着世界。 四 ”人因此而具有真正的 “ 人格”不再是单纯的“ ”不再仅仅 由自己自 , 物 , 然 的感性欲望所驱使。 其二. 人是有尊严的理陛 存在。 什么是尊严? 在 康德哲学中“ 尊严” 是仅具有属人性、 不附加任何条
利 与绝对尊严 的尊重 与维护上 , 自由” 而“ 乃是他“ 思
试论康德“人是目的”命题与高校道德教育.doc
试论康德“人是目的”命题与高校道德教育作者:杨祖涛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年第22期[摘要]康德“人是目的”的绝对命令,不仅为道德实践提出了绝对目的,还指出道德教育必须先验地以人为目的,尊重人格尊严,这样才能使人自己展开理性的翅膀,形成自己的道德人格。
所以,当代高校道德教育应当重视个体的道德需要,以人为本,突出人的发展。
[关键词]康德人是目的道德教育[作者简介]杨祖涛(1965- ),男,四川简阳人,重庆师范大学讲师。
(重庆 400047)[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3-0138-01康德提出了三条最基本的道德命令,这些道德命令是绝对命令。
在这三条最基本的绝对命令中,“人是目的”是中心。
这对搞好当前高校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康德“人是目的”绝对命令的含义(一)康德三条最基本的绝对命令及其相互关系康德从人心中先天地具有实践理性的道德立法形式开始,进一步论证有承担这些立法(或义务)的独立意志,最后落实到行为规范体系。
他提出了最基本的三条绝对命令。
第一条绝对命令:“纯粹实践理性的基本法则:不论做什么,总应该做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准则永远同时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立法原理。
”①第二条绝对命令:“你的行动,要把你本己中的人和其他本己中的人,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做目的,永远不能只看做手段。
” ②第三条绝对命令:“每个有理性存在者的意志的理念都是普遍立法意志的理念。
” ③这三条绝对命令分别可概括为“善良意志”“人是目的”和“意志自律”。
按照第一个道德命令,一个好的“善良意志”决不掺杂丝毫情感好恶或趋利避害的因素。
因此,“把个人幸福原理作为意志的动机,那是直接违反道德原理的” ④,意志善良的首要条件是独立,不以外在因素的转移而坚守自身原则的独立。
为此必须诉诸“责任的普遍命令”,即立法者对自我行为遵循的准则负责,使之不论在何种时候都应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准则”。
浅析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中的人性自身即是目的
浅析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中的人性自身即是目的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人应该过的生活,人应该怎样去行动,这是无数的哲学家都在思考的问题,而无一例外地也都认为道德是人应该过的生活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对人深切地终极关怀和对必然性的追求是成就一位伟大哲学家的关键因素,而康德就是一位具有这两个因素的伟大哲学家。
他的道德哲学所潜藏的出发点正在于对上述问题作出更加满意的回答。
他认为,在他之前的道德理论都没有客观必然的依据,而且没有真正的道德价值,不能引导人过上真正的道德生活。
因此,他要建立一套任何一个具有理性的存在者都会承认的、具有绝对必然性的道德理论。
人只有按照这样的道德原则来生活,才是过着真正的人应该过的生活。
因为人性自身即是目的,而道德正是人性的体现。
为了确保道德法则的必然性,康德认为有必要建立一套道德形而上学。
因为经验的原则无论看起来多么具有普遍性,但没有绝对必然性,所以,道德法则必须是先天必然的。
如果道德原则不是先天地就在我们的理性中,它就缺乏正确地判断道德的那条导线和最高规范,道德本身就依然会受到各种各样的败坏。
但这先天必然性何以可能呢?康德求助于人的自由。
自由是被设定的概念,它本身是不可知的,但我们不能证明自由哪怕在我们自身中和在人的本性中是某种现实的东西;我们只知道我们如果要把一个存在者设想为有理性的、在其行动中赋有自己的原因性意识即赋有意志的,就必须以它为前提。
人是有意志的,道德是出于善的意志,所以必须设定人是有自由的,道德须得以自由为前提。
这看起来是一个循环论证,但康德否认这点,他认为自由固然是道德律的存在理由,但道德律却是自由的认识理由。
因此,这并不是一个循环论证。
意志以具有理性的人性自身为目的的意思并不是说,人以某种不是理性的行为来达到具有理性的人性,仿佛人性是一种对象性的东西;它的真正含义是应该以理性原则来主导人的行为。
所以,以人性自身为目的之目的乃不是目的的目的。
因此,意志自己为自己立法,就是要按照理性而行为。
康德道德哲学的三条律令问题
康德道德哲学的三条律令问题
康德的道德哲学提出了三条绝对律令,它们分别是:
1. 普遍立法:个人行为的标准必须可以成为普遍规律。
这意味着道德准则应当适用于所有人,而不仅仅是个别人或特定群体。
2. 人是目的:人的行为必须把人当作目的,而不是当作工具。
这意味着人应该被尊重和珍视,而不是被利用或视为达成目的的手段。
3. 意志自律:每个有理性者的意志都是颁布普遍规律的意志,即道德主体不受外界因素制约,为自己规定法则。
这意味着人们的行为应该是基于自我理性的驱使,而不是受外界因素的制约。
这三条绝对律令构成了康德道德哲学的基础,强调了道德的普遍性和独立性,以及人的尊严和自由的重要性。
然而,康德的道德哲学在实践上可能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例如在某些极端情况下,这些律令可能会导致道德困境或难以实施。
因此,对于这些问题的理解和解决需要进一步的哲学思考和探讨。
论教育读后感
论教育读后感教育读后感。
《论教育》是一本关于教育理论的经典著作,作者是德国哲学家康德。
这本书深刻地探讨了教育的本质和意义,对于教育者和家长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在这本书中,康德首先提出了教育的定义和目的。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品格和道德。
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成为一个有思想、有道德、有责任感的公民,而不仅仅是一个有知识和技能的机器。
这种观点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今社会,教育者和家长往往过分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品格和道德的培养。
这导致了许多人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丧失了道德底线,导致了社会的道德沦丧。
因此,康德的观点提醒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品格和道德,而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另外,康德还在书中探讨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自由的、启发性的过程,而不是一种强迫的、机械的过程。
教育者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地学习和思考。
这种观点对于当今社会的教育实践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教育往往过分强调考试和竞争,导致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受到了压抑。
因此,康德的观点提醒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地学习和思考,而不是一味地强迫和机械地灌输知识。
总的来说,《论教育》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它深刻地探讨了教育的本质和意义,对于教育者和家长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本书提醒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品格和道德,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地学习和思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有思想、有道德、有责任感的公民,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论康德的教育思想
论康德的教育思想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作为一代思想泰斗,他提出的“三大批判”构成其伟大哲学体系。
其实,他在教育学上,不仅以哲学家的身份经常开展讲坛,还给后人留下了一部《康德论教育》的专著。
本文将试探康德的教育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一、康德教育学观点(一)重视教育的目的以及价值。
在整体上,康德接受了卢梭关于教育价值的看法,认为人只有通过接受教育才能成其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
”人性的崇高和人类的伟大是由于教育造成的。
教育是养成人的一种活动。
因此,康德特别注重儿童的早期教育,这在当时实属卓见。
在教育目的上,康德除了主张教育要培养人的一般本性(普遍理性)、以人类的大同理想为目的以外,他还特别强调道德教育,认为最高的教育目的不是知识的传授和智力的发达,乃是道德的完善。
这一点可联想起了赫尔巴特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的教育目的论,说明康德的观点至少是他的思想来源之一。
(二)明确了教育的方向在于超越现实、满足未来。
康德针对历史上关于教育的争论,尤其是对于教育是为了现实社会生活还是为将来做准备这一点,给予了明确的答复。
康德说,有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是为了现在,即把青少年培养成能适应现在的社会生活的人,不管现实社会是多么的险恶,只要儿童能够应付这种现成的社会环境就可以了。
不仅许多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抱着这种目的,许多国家的政治家、教育家也只是着眼于现在,把现在的国家利益当作目的。
康德认为,这是一种缺乏远见、苟安于现状的表现,与人类的崇高使命和教育的真谛是背道而驰的。
他认为,真正的教育应以人类的理想为目的,并主张把这作为一条原则确立起来,以便证明教育具有独立性和超越性。
(三)把道德教育提到教育目的的高度来认识。
康德看重道德教育,绝不仅仅是从教育的构成或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考虑,而是从他的批判哲学出发,试图通过教育建立一种主体性的道德原则,让人们服从“绝对命令”,教育使人的发展达到了这一步,人便成为具有普遍理性的人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U a i t r iie mo e r le u a o t i a g r a mp rt e . s ie f M a t t S a b s o ci cz d m mo a c t n wi hs C t o c lI ea v s Hi d a o ” n a Ulma s t d i h e i i s i e En ’p it u ta rle u t n h ud ra ma a d rte h n d’ o s o t h t mo n a d c i s o l t t n s e h r ta men ; teeoe moa u t n a o e n a a s h rfr rle ci d a o
维普资讯
第 1 3卷 第 3期 2o O 6年 6 月
莆 田 学 院 学 报
Jun l f o r a o Pu n t a Un v r i i i e st y
中 图分 类 号 : 5 6 : 2 B 1 31 B8
.
VO .3 11 No 3 .
关键 词 : 康德; 人是 目的; 道德教育; 以人为本 摘 要 : 今道德教育实际效果的不尽如人意与道德和道德教育的外在性与 “ 当 无我’ ’ 的性质有极大关系: 康德
的“ 人是 目的”的绝对命令 。 不仅为道德 实践提 出了绝对 目的 , 它还指 出道德教 育必须先验地 以人 为 目的 。 尊重
Ab ta t T e ata ef to o tm oay moa eu t n i n ts a s n hn ;hsp eo n n sr c : h c l f c fc ne p rr rld c i s o sr 助 g i C i ti h n meo u e a o o i n a
生 的需要 、 情感 与幸福 毫 不相 干 的规 范 , 在德 育 即 过 程 中无视 学生 的道德 需要 。从 本真意 义 上讲 , 这
种忽 视 学生道 德 需 要 的道德 教 育 实际 上是 一 种 目
严. 使人 自己展开 理性 的翅膀 。 成 自己的道 德 人 形
格 : 就是 说 只 有 构建 “ 也 以人 为 本 ” 的思想 道 德 教 育体 系才能从 根本 上解 决 当前道德 教 育问题 。
YANG Xu
( ol eo hlsp y ad S coo y B in oma U iesy e i 8 5 hn ) C lg fP i o h n o il , e ig N r l nv rt,B in 10 7 ,C ia e o g j i jg 0
Ke r s K n ; Ma s B s r c l” m rl d c t n ” n s U t t E d y wo d : a t ” n a a i P i i e ; o a e u ai ; Ma a i e n ” c np o l ma
Jn 2 o u. o6
文 章 编 号 :6 2 4 (0 6 0 -0 50 1 7- 32 0 }300 — 41 4
文 献标 识 码 : A
康 的人 目 ”题 当 道 教 德 “ 的命 与 代 德 育
目 疋
(北京师 范大 学
杨
絮
哲学与社会 学学院 。 北京 10 7 0 8 5)
o dvd a h o f mo le u a o . fi iiu la te c r o r c t n n s e a d i
从小学 、 中学 到 大 学 . 直都 有道 德 教 育 。 一 但 却 也一 直存 在着 一 种现 象 : 行 脱 节 , 知 言行 不 一 。 此种现 象在 当代大 学 生中尤 其突 出 。 原 因何在 ? 其 反思这 一 困境 与挑 战 。一个 很 重要 的原 因就 是 由 于 教育 者把道 德 、 道德 教 育视 为 外在 于 学 生 , 与学
人格尊严 。 才能使人 自己展开理性 的翅膀 , 这样 形成 自己的道德人格。所以 。 高校道德教 育应 当重视个体道 当代
德 需要 。 以人 为 本 。 出人 的发 展 。 突
On Co t mp r r o a u a i n — ¨ a sBa i i cp e 。 ne o a y M r lEd c t0 — M n a s cPrn i l 。
一
育 只有 紧扣学 生 生活 实 际及 需 要 .才 能契 入学 生
的认 识 。 引起他 们 的情 感 共鸣 。 起 他们 的 需要 和 唤
兴趣 . 从而 达到 引 导教 育 的 目的 。康德 的“ 是 目 人
的”这 一绝 对命 令 指 出道 德教 化 必须 把人 作 为道
德 教 育的出发 点 、动 力 和最 终 目的 .尊重 人格 尊
c n b ral t iu e o te”ef s”c aa tra d e trai fmoa u a o . n ti e s. n gv s a e ge t at b td t h s les h rce x n l o rle c t n I s n c Ka t ie y r l n e y t d i h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