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马哲——农民工问题
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中国农民工问题及出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院系:城南学院姓名:吴鑫班级:市营1403班学号:201493250328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中国农民工问题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万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和条件性。
我们应当从联系的角度看待农民工问题。
政府明确提出要建设和谐社会,并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解决农民工问题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间有很大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整体包含部分,统筹着部分。
农民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范畴之内,要解决三农问题,不可忽视农民工问题。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肯定这一点,就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而且党中央也提出了要“以人为本”。
农民工是社会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必须高度重视他们的生存状况。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到,认识感性和理性之分,认识对象有表象和本质之分,认识事物表象,获得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开始。
我们要探索农民工问题,首先得了解他们的生存现状。
“农民工”是中国现有户籍制度之下的特殊群体,也是城市被雇佣劳动者中劳动条件最差、工作环境最苦、收入最低的群体;同时也是中国产业工人中人数最大的群体。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出现了少量的第一批入城打工的农民;随着时间的推移,已出现了第二代民工群体。
这个群体与第一代相比,无论从观念上还是在现实生存方式上有着很大的不同。
一、农民工面临的问题。
(一)、农民工的经济地位问题。
农民工是城市的“廉价劳动力”,干的是最苦最脏最累的活,但工资水平却很低,还经常不能按时领到工资,拖欠时有发生,甚至有的农民工辛勤劳作了大半年,最后老板一走了之,工资再无着落,付出的血汗白白流失。
在用工企业的概念中,农民工与廉价劳动力划等号,同工不同酬,有些企业在用工的时候不缴各类保险基金,也不给农民工节假日,使农民工成为超时劳动力。
欠薪严重凸显,工人为了多拿加班费而“自愿”选择严重超时工作,并且拿到的加班费远远不是法定加班费。
(二)、矿难频发凸显劳动者工作环境之恶劣。
据国家安监总局统计,2005 年,全国工矿商贸企业共发生安全事故12826 起,死亡15396 人,其中煤矿企业发生3341 起,死亡5986 人。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城乡差距与农民工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城乡差距与农民工问题研究城乡差距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对于对接城乡经济、协调城乡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稳定发展。
而农民工问题则是在低端制造业繁荣时期,随着城镇化进程逐步发生的一系列问题,具有很大的深度和广度。
本文将针对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城乡差距与农民工问题进行研究,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提出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的对策建议。
一、城乡差距的形成与影响城乡差距的形成,是由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对称性所决定的。
在中国,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兴起,尤其是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镇优势不断凸显:城市的现代化与发展相对快速,城市中心地位和资源、人才的聚集也使城市能够获取更多的发展机遇与信息,这些导致城市相对于农村更具有社会发展优势。
对于农村而言,其劳动力转移问题和社会保障水平仍然较低,短板领域则存在较多的问题,包括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人力资源、信息流通等方面。
这些差距的存在,直接影响着农村地区的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城乡差距的存在,也导致了城市与农村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甚至是不协调。
其中,主要的表现形式如下:1、收入差距:城市的平均工资水平要明显高于农村。
2、教育差距:城市的教育机会多、教育资源丰富,研究生以上成人教育人数将近80%,而农村则不到7%。
3、社会保障差距:实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比例明显高于农村居民,而城市中的职工身份和退休金待遇也优越。
4、公共服务差距:城市拥有更为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如道路交通、文化体育、通讯信息、娱乐休闲、社会保障等等,远远高于农村水平。
二、农民工问题的背景和特点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差距和劳动力市场的分化不断加深,农民工问题成为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农民工,一般定义为在城市非农部门及其他行业就业、或者到其他地区寻找工作机会的农村劳动力。
农民工的背景和特点,主要包括:1、人口规模庞大:据统计,中国农民工数量已经达到2亿人以上。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农民工问题与解决思路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农民工问题与解决思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农民工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农民工是指从农村地区到城市从事非农工作的农民。
他们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也面临着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分析农民工问题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思路。
一、农民工问题的原因1.国内农业现代化进程不平衡。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农业现代化进程相对滞后,导致农村经济相对薄弱,农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
这就动摇了农民们对待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信心,同时也促使他们寻找更好的生活机会。
2.城市工作机会不足。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城市工作机会相对有限。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虽然带来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但对农民工来说,进入城市工作仍然面临着诸多障碍和限制。
这就导致了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但在城市里找不到工作,只能滞留于城市底层。
3.社会福利制度不完善。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城市的社会福利制度相对较为完善,而农村地区的社会福利制度相对较差。
农民工在进入城市工作后,无法享受到应有的社会福利待遇,包括医疗、教育、住房等。
这就增加了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负担和不安全感。
二、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思路1.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为了解决农民工问题,首先要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这需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只有确保农民在家门口有稳定的工作和生活,才能减少他们进城打工的需求。
2.扩大城市工作机会。
为了吸引更多的农民工进入城市工作,应该积极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扩大城市的工作机会。
这包括鼓励企业投资扩大产能、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减少城市户籍限制等。
同时,还需要加强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对接,促进农民工有序流动和就业。
3.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为了改善农民工的生活质量,建议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包括扩大农民工的社会保障范围、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改善住房条件等。
同时,还需要加大对农民工的法律保护力度,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农民工问题——从城乡二元结构看农民工问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冠 ’ 毛驴 拉 板车 并 驾齐 驱 。 在这 种 权利 的显 著差 别 和 利益 的 与 ”
巨大落差中,跳农门” “ 就成 为中国农 民梦寐以求 的人生理想 。
长 期生 活 在二 元 社会 结 构 中 的中 国人 , 若 看 到法 国思 想家 皮 倘 埃尔 ・ 勒鲁 10多年 前 写下 的下述 有 关平 等 方 面 的话 语 , 不 6 定
对 农 民不 平 等 的 观念 和 体 制 已经 渗 透 到政 治经 济 社 会 生 活 的 各 个方 面 。笔 者 比较 赞 同张英 洪 的观 点“ 国农 们 问题 的实 质 中
特 有 的 一个 社 会 现象 。“ 民工 ” 如 概念 本 身 一样 , 映的 是 农 就 反
一
个 极 为矛 盾 的 社会 现 象 。 一方 面 , 们 的户 口在农 村 , 其 他 但
工 作 场所 、 生活 地 域等 却 大 多 在城 里 。另一 方 面 , 他们 大 部 分 的生产 劳动 和 社会 生 活 都 是在 城 市 中进 行 , 们服 务 的对 象 是 他
工 厂 和城 市 , 们 已经成 为城 市社 会 不 可缺 少 的一 部 分 ; 是 , 他 但 在 城 市 生 活 中 , 们 却难 以被 接 纳甚 至 是 排 斥 的对象 , 仅 自 他 不
会 感到 陌 生 : 一 部 分人 享 有权 利 , “ 另一 部 分 人却 没 有 权利 , 这 “ 民工 ” 农 是特 殊 的历 史 时期 产 生 的一 个新 概 念 , 是 中 国 也
是 一种 特权 制 度 , 这样 就 确 立 了人 的 两种 截 然 不 同 的种类 和 状 况 , 由此会 派 生 出一 系 列 别 的种 类 和状 况 , 必 然形 成 城 邦 并 它 内 外人 们之 间的 等级 和 差 异 , 邦 外 的人 丧 失 一 切权 利 , 邦 城 城 内 的人 却享 有 一 切权 利 。0 ” 当代 中 国农 民生 活在 不 平等 的制 度环 境 中 已达半 个 世 纪 ,
马列主义思想对于农民工问题的思考与解答
马列主义思想对于农民工问题的思考与解答近年来,我国农民工问题备受关注。
作为庞大的劳动力群体,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和社会地位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提供了许多思路和解决途径。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个方面探讨马列主义思想对农民工问题的思考和解答。
一、经济层面的思考与解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
农民工是经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他们付出了巨大的辛勤努力,但在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障方面却面临不公平待遇。
为解决这一问题,马列主义思想提出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和措施。
首先,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制度。
政府应加大力度推进工资支付的规范化和合法化,确保农民工按时获得应得的工资报酬。
此外,还应加强对企事业单位的监管,减少违法拖欠工资现象的发生。
其次,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农民工作为集体劳动者,应享有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待遇。
政府应提高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覆盖率,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为农民工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同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工的就业机会。
农村经济的发展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关键,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通过农村产业发展、就业培训等方式,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
二、政治层面的思考与解答马列主义思想强调人民利益至上,为解决农民工问题,政治上的思考和解答是必不可少的。
政府应发挥领导作用,确保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首先,加大对农民工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
政府应加大立法力度,制定更为完善的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明确农民工的权益和义务,为农民工提供法律保障。
其次,建立健全劳动争议解决机制。
政府应加强对劳动争议的调解、仲裁和诉讼机构的建设,确保争议的公正解决,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同时,推动农民工组织建设。
政府应鼓励农民工组成自己的工会或其他社会组织,提升他们的组织能力和集体谈判能力,使农民工能够通过组织来维护自身权益。
用马克思理论分析三农问题
用马克思理论分析三农问题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城乡发展理论的提出是以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为历史背景,与今天相比社会经济有着迥然不同的时代特征,由此它不可能将我国统筹城乡发展中遇到的所有现象和问题一一解释清楚透彻。
虽然我国并不存在马恩当年所描述的那种绝对的、对抗性的城乡对立,但却存在着城乡发展不协调的问题。
尽管我们不能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城乡发展的论述中找到现成的解答,但是我们完全能够将马克思主义城乡发展理论作为指导和方法论,来分析我国城乡发展的实践,从中探究出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真理之路。
1.注重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消除身份与就业歧视。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分离形成的二元户籍制度、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等成为农民身份与就业受歧视的制度根源,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更加突出了变革这些制度的迫切性。
其重点难点在于怎样实现传统农业生产向现代农业生产的转变,怎样改造传统农民使之成为社会各行业的现代劳动者,怎样使城乡生产方式与生产力水平趋于平衡,形成现代就业方式的一体化格局。
而目前最迫切解决的是彻底消除对进城务工人员的身份与就业歧视,同时建立健全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滞后的社会事业体系,以及农村困难群体的救助体系、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
2.注重发挥城市的辐射与反哺作用,以生产力进步作为带动农村发展的根本力量。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城市的辐射和反哺主要在于它为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规模与集聚经济效益,提高了劳动者素质,带动了整个农村农业的发展,为整个社会发展提供了核心驱动。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只有把先进科技运用到农业,才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产品质量。
马恩看来,城乡的不平衡发展,是由于生产力还不够发达。
当前我国同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与重大发展机遇期当中,机遇与挑战并存。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取得了举世震惊的伟大成就,但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依然没变,依然没有足够的物质条件和经济实力来满足十三亿公民的全部需求,依旧只能“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部分的”,所以无法完全防止社会各阶层间矛盾甚至对立的出现。
【完整版】马克思原理、哲学论文-农民工生存
珠三角地区民工荒原因探析作者:陈霞指导教师:郑黎明摘要:劳动力价格低,农民工生活差,新生代农民工的出现等原因造成我国出现民工荒,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要杜绝民工荒现象的出现企业与政府就应当要提高农民工劳动力价格和生活水平,并且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制定一些有益于解决民工荒问题的政策。
关键词:民工荒;原因;解决方法据报道,去年 6月以来,珠三角又面临着民工荒问题,一些中小企业状况不容乐观。
其实早在2004年,珠三角就已经出现了民工荒问题。
“民工荒”造成了一些小型企业停产甚至倒闭,另外一些大型企业的生产也受到了很大影响。
我们知道,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曾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民工潮,这为珠三角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相当大的劳动力。
而又是什么使珠三角地区从过去的民工潮到现在的民工荒呢?首先动力价格不断上涨的预期没有兑现。
市场经济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生产诸要素在市场的调节下自由流动,不断寻求自身价值最大化是市场经济根本目的。
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一种,具备人工投入和技术投入的双重性。
根据国际贸易的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即由于国际的存在,一国密集使用的要素的价格会上升,而与之相对应的以前相对稀缺的要素的价格则会下降。
在改革开放之初,国家的优惠政策和内地大量劳动力的涌入使得珠三角地区的企业迅速发展了起来。
但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珠三角地区的民工工资却几乎没有上涨,而物价水平却上涨了几倍,也就是说,民工的名义工资虽然保持不变或者略有上涨,但实际工资却是下降的,他们的实际生活状况并未随着经济的发展得到改善,并且维持日常开销花费更大,生活更加艰难。
国家统计局农村司的监测调查报告指出2009年中国外出农民工月平均收入为1417元,比上年增长5.7%。
其中,800至1200元的占31.5%,1200至1600元的占33.9%(摘自/new_view.asp?id=9855)。
但是同时也有报告指出,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企业辞退的大多数是农民工,而在职农民工月实际劳动时间超过了城镇职工50%,月平均收入却不足城镇职工60%。
用哲学的观点看待农民工维权问题
用哲学的观点看待农民工维权问题农民工问题指的是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加速时期,伴随产业结构的工业化、社会生活的城市化、资源配置方式的市场化,相应发生的大规模的农业劳动力向现代产业转移的问题。
现在我们来分析此问题产生的原因。
农民工问题是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农民工问题是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
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差别是造成农民工涌上城市的直接原因。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是农民获得了对自身劳动力的支配权。
同时,农村地少人多的矛盾十分突出,农村劳动力告诉自然增长、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劳动生产率逐年提高,使农业以乘数效应迅速而大规模的减少劳动力,大量过剩劳动力与贫乏的农村就业机会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为了维持生存和改善生存条件,不得不寻找新的就业突破口,使得农村过剩的劳动力就像城市涌动。
其次,城市劳动力就业制度的改革,是企业有了用工、分配自主权,使自主用工成为现实。
再加上城市第二、三产业的迅猛的发展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为进城打工的民工提供了就业机会。
城镇和乡村之间的工薪差异,使得为农村的过剩劳动力提供巨大的拉力。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农民进城的现实与城市管理制度的制约之间产生了矛盾。
同时,城市工业企业改革产生的大量下岗职工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矛盾,使得地方政府把农民工问题放在了次要方面,从而造成农民工被排斥在城市体制之外。
农民工问题是资本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产物农民工在非公有经济领域从业,在社会主义条件的非公有经济领域由资本占统治地位。
在资本占统治地位的企业、区域内,价值规律通过剩余价值规律发挥作用,追求剩余价值、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一种那个必然。
由于农民工权益保障法的不完善和执法监督的不到位,再加上资本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工作上表现为:尽量延长工作时间且加大工作量,为了降低产品成本,减少对劳动者工作环境与居住条件的改善费用。
对劳动者的教育和健康与社会保障的漠视,与此产生的对农民工工资的拖欠和克扣,随之出现。
【讲义】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中国农民工问题及出路
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中国农民工问题及出路解决农民工问题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间有很大的关系。
当前,农民工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包括经济和社会地位及精神等多方面。
引起农民工问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国家和社会亟待采取措施以解决日益突出的农民工问题。
一、农民工面临的问题。
(一)、农民工的经济地位问题。
(二)、矿难频发凸显劳动者工作环境之恶劣。
(三)、农民工就业培训和自身素质提高问题。
(四)、农民工社会保障生活状况问题。
(五)、农民工的公共服务和权益保障问题。
(六)、农民工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分析产生农民工问题原因(一)、马克思主义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
(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用反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站在宏观历史角度的高度,指出个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社会由个人组成。
(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目标,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表现,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解决农民工方法、前景(一)继续加快经济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二)完善户籍制度。
加快清理和取消农民工进城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
(三)需要政府及其他社会主体向农民工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服务。
(四)严厉打击职业介绍领域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取缔非法职业中介机构,规范企业招用工行为。
(五)重视文化设施建设。
重申文章亮点与创新:作为大学生要切身关注周围的事情,切身关注农民工利益。
分析农民工当前面对的问题,用我们学的知识,提出建议。
现如今,农民工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个问题的根源由来已久,争论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从一个传统的人口迁移就业问题演变成了现在的一种意识形态上的矛盾,如不加以正确的疏导,轻则会扰乱社会稳定,重则会动摇国家的根基,这也是政府近几年来特别强调“维稳”的意义所在,当然,我也不能否认在现阶段程度上,城市对于农民工的依赖是相当的庞大,农民工给城市带来的益处要远大于弊端,不过用辩证的眼光来看问题,事情总是分正反两面的,农民工给城市带来的不仅是低廉的劳动力,还有一系列的伴生问题,与其等到以后为之头疼,不如现在早早的加以疏导解决。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农民工问题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农民工问题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学说,是研究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理论。
在中国,农民工问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农民工问题及其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关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农民工问题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产物。
在资本主义社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形成了大量的农民工群体。
这些农民工由于缺乏城市户籍,常常处于社会边缘,受到歧视和剥削,工作条件艰苦,生活水平低下,面临诸多社会和经济问题。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解决农民工问题需要改革现行的社会制度。
中国政府通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引导农民有序转移就业,提高农民工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
同时,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农民工的基本权益,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律保护,促进他们在城市中融入和发展。
此外,马克思主义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农民工作为城市劳动力的主力军,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劳动力不仅提高了城市的劳动生产率,也促进了城市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深刻认识中国的农民工问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我们应该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积极探讨解决农民工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努力推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实现农民工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
马克思实践农民工问题调查个人总结
马克思实践农民工问题调查个人总结第一篇:马克思实践农民工问题调查个人总结马克思实践农民工问题调查个人总结调查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一个被称为“农民工”的社会群体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他们户籍仍在农村,却远离家乡进城务工,或在当地或异地从事非农产业。
据有关专家估计,2005年我国农民工总数大约为2亿人。
他们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我们党和政府务必加以认真研究和对待的一支重要社会力量。
正确认识和高度重视解决农民工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一个重大历史性课题。
农民工集聚数量多、作用影响大。
他们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解农民工生存现状,我们对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某个企业组织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抽样调查。
当面向被调查对象即农民工发放问卷表,并同时对个别职工进行专门访谈。
调查目的:通过此次调查,一方面锻炼了自己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使自己走出了书斋,走出了校门,担当起了一个大学生应该承担的职责,关注现实,关注生活,了解人民疾苦,尽自己的能力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家乡的现状怎样?为什么农民要进城打工,甚至是在农忙时节?进了城打工的农民遇到了什么情况?他们的日常生活,打工境况怎样?他们自身有什么打算,怎样看待进城打工这件事?打工,具体是在做些什么工作?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带着种种困惑,进行了此次调查报告。
调查感想:10月1日我们小组一行人来到西安紫研建筑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一个全方位的问卷调查,我们小组做了大概一百多份问卷,其间包含形形色色的农民工朋友们,各种各样的环境各种各样的农民工给我极大的震撼以及惊讶!我震撼的是他们的工作是这样的艰苦,我惊讶的是当下的中国怎么会有这样的一种群体存在,这让我颇有感触。
我们小组总共有七个人,每个人负责若干份问卷,然后大家分开行事,在进入农民工居住地方的时候,我注意到那里有很多的农民工,所以分开的时候我毫不犹豫的跑到他们住处进行问卷调查,刚开始那些农民工并不太亲近我,可能是我第一次做这样的活动表情不是很热情,不过还好他们当中有十分热情的人,所以慢慢我就跟他们打成一片,而且交谈的非常顺利,在与这些农民工朋友的交谈中有一个叔叔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
马克思主义对农村发展与农民问题的研究与启示
马克思主义对农村发展与农民问题的研究与启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对农村发展与农民问题有着深入的研究与启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我们分析农村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揭示了农村发展与农民问题的内在规律,为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本文将围绕马克思主义对农村发展与农民问题的研究和启示展开论述。
一、农村发展的内在规律农村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农村发展的内在规律。
首先,农村发展与城市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城市提供了丰富的农产品和劳动力资源,而城市的发展也需要农村提供的市场和劳动力。
其次,农村发展受到自然条件、生产方式和制度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要实现可持续农村发展,必须统筹考虑物质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改革和社会经济环境的优化。
马克思主义的这些观点都对我们制定农村发展战略和农业政策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二、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及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农民问题是农村发展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社会稳定。
马克思主义系统研究了农民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
首先,农民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只有发展农业经济、改善农民生活,才能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农业集体化是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通过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持续提高。
再次,马克思主义强调了农民利益的保护和农民权益的维护,只有依法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确保他们公平分享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才能实现农村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对农村发展与农民问题的启示马克思主义对农村发展与农民问题的研究启示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
首先,要坚持农村与城市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发展理念,培育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推动农民进一步增收致富。
其次,要重视农村发展中的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农业发展,保护好农村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农民阶级与农民运动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农民阶级与农民运动的观点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马克思的思想为基础,旨在解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指导社会变革的学说。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农民阶级和农民运动一直是一个重要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农民阶级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一支重要力量,农民运动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动力。
本文将围绕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农民阶级与农民运动的观点展开探讨。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农民阶级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力量之一。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农民阶级是受剥削压迫的阶级,他们面临着土地集约化、农业产业化等问题,生活条件相对较差。
马克思主义认为,农民在社会主义革命中会成为与工人阶级一起的盟友,共同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马克思主义强调,农民阶级具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和阶级立场,他们应该与工人阶级团结一致,共同为实现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农民运动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动力。
农民运动是农民为维护自身利益而进行的一种集体行动,具有批判现实、争取权益、改变社会的积极意义。
马克思主义倡导农民运动要与社会主义革命相结合,发挥积极作用,为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贡献力量。
马克思主义指出,农民运动不应仅仅停留在维护局部利益的层面,而应该拓展到维护整个社会利益的层面,以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实现。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农民阶级与农民运动的观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农民阶级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力量之一,农民运动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动力。
农民阶级和农民运动在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得到充分重视和支持。
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农民阶级和农民运动才能实现更加辉煌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贡献力量。
【字数:498】。
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观视角下乡村人民的劳动幸福感探析
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观视角下乡村人民的劳动幸福感探析马克思主义视角下,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一种活动。
在马克思的劳动观中,劳动是人类与自然界直接进行的积极活动,通过劳动,人类改造自然、创造生活,也使自己得到物质和精神的满足。
劳动应当是人们获得幸福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这一视角下,我们来探索乡村人民的劳动幸福感。
乡村劳动者的劳动幸福感来源于他们对劳动的认同和价值的感受。
在农村,农民通过辛勤的耕耘、护理和收获,亲手创造了丰收和美好的生活。
这种通过劳动所带来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使他们对劳动充满了认同感和满足感,从而获得了劳动幸福感。
乡村劳动者的劳动幸福感源于劳动带来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收获。
农民在农田劳作,收获了各种农产品;在田间地头,呼吸新鲜空气,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这些物质和精神上的收获,给予了他们满足和享受,从而使他们感到幸福,认为劳动给予了他们丰富的生活。
乡村劳动者的劳动幸福感还来源于劳动活动本身的乐趣和愉悦。
在乡村,农民们在劳作中不仅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还可以品味劳作的乐趣。
收获时欢呼雀跃的场景,劳作中的笑声和玩笑,这些都是乡村劳动者从劳动中获得的乐趣和快乐,使他们感到幸福和满足。
尽管乡村劳动者在劳动中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幸福感,但也不能忽视一些问题。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行,传统农村劳作方式的减少,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引入,农民的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对于农民来说意味着新的挑战,他们需要适应新的生产方式,学习新的技能,这可能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困扰和焦虑,从而影响他们的劳动幸福感。
由于农村人口流出的增加,农业生产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这使得留守的农民们需要承担更大的劳动压力,每个人需要承担更多的工作,而且由于人力不足,劳动效率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这些都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劳动幸福感。
农村劳动者在劳动中也面临一些物质条件和环境的不足。
由于设施的简陋和维护不到位,农村的劳作环境比较艰苦,甚至有些农村还没有得到基本的饮水和电力保障。
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分析中国农民工问题
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分析中国农民工问题【摘要】农民工是当今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事物,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历史现象。
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
为城市繁荣和农村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他们的社会保障程度低, 近乎游离于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之外。
农民工问题直接牵涉到亿万农民工及其家属的切身利益,是一个包含了经济利益、社会权益、政治权力及文化融洽、精神和谐等内容的综合性问题。
这一问题的存在与发展变化,正在全方位地影响着中国新型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从而迫切要求国家通过调整制度安排及政策措施来加以解决。
【关键词】农民工;农民工问题;社会保障;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 他们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规模巨大的特殊社会群体, 并为城市繁荣、农村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①。
然而, 作为城市的“边缘人”, 他们享受的社会保障程度很低②。
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实际上是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 如何实现从传统的土地保障向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转换的问题。
这个问题解决得好, 会大大促进农民向城市的转移, 加快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 推动中国社会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协调发展(郭金丰, 2004)。
为农民工提供适度的社会保障, 既是这个特殊群体的力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 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更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③。
近年来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工和城镇职工工资都有所增加,农民工工资增加的速度快于城镇职工, 因此农民工的工资收入和城镇职工的差距在缩小。
尽管如此, 农民工和城镇职工的收入差距还十分明显, 他们的平均月工资只相当于城镇职工的76.3%。
另外,在平均收入远低于城镇职工的情况下, 农民工周平均劳动时间高出城镇职工近9 小时。
农民工和城镇职工更重要的工作待遇差异, 是在社会保障方面。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农民工问题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农民工问题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马克思主义是指以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为代表的一种思想学说体系,它关注社会的阶级斗争和生产关系。
在中国,农民工问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一直备受关注,而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农民工问题中国的农民工是指来自农村地区外出务工的农民。
他们常常面临低工资、缺乏社会保障和工作环境恶劣等问题。
这一现象在中国的经济转型时期尤为突出,农民工问题已成为挑战中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者是生产力的源泉,应当受到公平的对待和尊重。
在处理农民工问题时,政府和社会应该关注农民工的权益,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改善工作条件,加强社会保障,维护其劳动权益,使农民工能够融入城市社会,共享城市发展的成果。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为了解决农民工问题,中国实施了一系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
这些政策旨在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帮助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改善其生活状况。
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的指导思想是通过促进社会公平和公正,实现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政府应该加大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建设更多的产业园区,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
三、结语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中国解决农民工问题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中国需要秉承马克思主义原则,继续改进政策举措,关注农村劳动力的发展需求,实现农民工的社会公正和经济稳定。
希望未来中国能够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更好地解决农民工问题,促进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以广东农民工为例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劳动力方面的体现——以广东农民工为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地位: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基础,而劳动价值论是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所以说,劳动价值论(劳动力商品、劳动力的买卖、劳动力价值)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形式上看,劳动者是自由的,劳动者拥有属于自己所有的劳动力,劳动同资本的交换式符合价值规律的等价交换,工人付出了劳动,得到了与其提供的相应的工资。
但实质上,马克思认为这是所有剥削中最残酷最无情的剥削。
这是因为工人所得到的工资远远低于他的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以商品经济为基础,而劳动力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所以马克思认为,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就是工资。
马克思指出:“劳动力的价值也是由再生产这种特殊物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的价值包括:维持劳动力所有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工人的补充者即工人子女的生活资料价值、以及适应生产需要的劳动力的培养训练费用”。
这三者构成了一般的、平均的和标准质量的劳动力价值。
而另一方面,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是工资。
因此,一般的、平均的和标准质量的劳动力价值决定了公平的工资。
一、广东就业历史状况及现状2009 年底,广东省就业人员5652.39 万人,占中国就业人员总数的7.25%;当年全省生产总值39482.56 亿元,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1.77%。
(一)就业总量呈现逐年增长态势。
1949-2009 年,广东人口由2783 万人,增长到9643 万人,60年内约增长2.5 倍,占全国人口的比例由5.14%上升到7.22%。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劳工数量变化大约增长了1.5 倍,近些年呈加速增长态势。
(二)就业人员集中在第二三产业以及珠三角地区。
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调整变化,广东就业结构发生了相应变化。
1978 年以来广东第一产业就业人员逐步减少,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相应增加;到2009 年,全省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28.04 ∶39.13∶32.83,非农就业比重达71.9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2
二、农民工基本特征 (一)女性和有配偶的外出 农民工占比均下降 (二)50岁以上农民工占比 不断提高 (三)新生代农民工占比首 次过半 (四)大专及以上学历农民 工占比显著提高 (五)接受技能培训的农民 工占比与上年基本持平
随着中国不断富强,农民工同胞的权益也在不断 发展,通过各种报道与调查都能观察到欣欣向荣 的景象
农民工问题
第一组
演讲人:王子源
PPT制作:方佩新 收集整理材料:陈风、林加和、杜浩钦、吴家坚、王仙圳
“农民工”
• 也叫进城务工人员,是特殊的历史时期产生的一个新的概念,也是中国特有 的一个社会现象。“农民工”就如概念本身一样。一方面,他们的户口在农 村,但其工作场所大多在城里。另一方面,他们绝大部分的生产劳动和社会 生活都是在城市中进行,他们服务的对象基本是城市人口和城市发展,他们 已经成为城市构成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在城市生活中,他们却难以 被接纳甚至是处于被排斥的位置,不仅自身难以公平享受到各项社会福利保 障,甚至他们的子女也无法正常,平等的在城市上学。
• 2.由于农业生产处在一个比较弱势的地位,这在 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民工的地位,还有中国 国民的素质亟待提高,有不少人还对农民有一 种歧视心里。
简单观看
马克思主义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
农民工的生存状况很大程度上由他的经济地位决定。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多为报酬低廉的 简单劳动者。他们往往在缺乏劳动保护和安全保障的恶劣环境下工作,不惜以牺牲健康 为代价。劳动时间,却得不到相应报酬。他们的劳动报酬原本就非常低廉,还常常受到 企业主的克扣和恶意拖欠。
02
农民工给社会的巨大考验
• 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给城市交通、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带来严峻的考 验和巨大的冲击。在广东省东莞市调查过程中强烈感觉到:加强农民工 的管理固然是不可少的,但更重要的是教育农民工,,让其懂法,从而 增强他们自我保护的意识,加强自身权益的特别是人身方面的保护。由 于农民大多数来源于经济欠发达的山区或边远地区,他们不懂国家现行 交通法规,更没有遵守法律的意识。如:骑摩托车不戴头盔,乱闯红绿灯, 车辆乱停乱放,行人跨越栏杆的事时有发生,结果农民工常常成为生活 中受害的对象。
• 马克思主义站在宏观历史角度的高度,指出个人是生活在社会中 的,社会由个人组成。
• 进城就业的农民工每日含辛茹苦地劳动,为城市创造了巨大财富, 提供了巨额税收,但他们在城市社会生活中却经常地、普遍地遭 受到歧视。
• 不可否认的是,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为 社会付出了廉价的劳动力,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然而在陌 生的大城市任然处于“边缘”状态,他们干的是工人的活,却还是 农民的身份,他们经常受人歧视,很难融入城市生活,在城市里 的生活状态不容乐观。已有大量农民工城市,他们干的是城市人 不愿干的最脏、最重、最险的活,他们为社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 他们的工作,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权益在很多地方任然让人堪忧, 他们的生活现状牵动大多数人的心。
•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到,认识感性和理性之分,认识对象有表象和 本质之分,认识事物表象,获得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开始。我们要 探索农民问题,要对农民工有足够充分的认识。
•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肯定这一点,就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 坚持群众路线。而且党中央也提出了要“以人为本”。农民工是社 会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必须高度重视他们的生存状况。
简单观看
随着中国不断富强,农民工同胞的权益也在不断 发展,通过各种报道与调查都能观察到欣欣向荣 的景象
01 一、农民工规模、分
布及流向 (一)农民工总量继 续增加,外出和本地 农民工双增长 (二)西部地区农民 工人数增长最快,增 量占新增农民工一半 以上 (三)西部地区吸纳 能力逐步增强,在京 津冀务工人数增长较 快
•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经济 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这些规律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但是, 由于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性,社会形态更替在遵循一般规律 的同时,也会表现出一些特殊的形式。好比如农民工问题的存在, 反映了社会的经济集中在上层,而下层人民依靠大量的体力活勉 强维持生计,过着艰辛的日子。
如何认识农民Leabharlann 的生存状况?简单观看简单观看
农民工问题产生的原因
• 1.户籍制度的划分造成社会的三六九等 农村户口与城市户口工资不对等 与户籍制度相关的限购令 相关福利政策无法享受到
• 2.农业生产是在处于比较弱势的第一产业的位置
• 1.由于户籍制度的阻隔,农民工无法自由地进入 城市的劳动力市场。即使被接纳,也只能被限 制在“脏,险,累”的岗位中。
• 保障进城务工人员 的生活与工钱便是必要的,人民群众是历史 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从始至今,人民群众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作为占了人民 群众中极大比重的进城务工人员 所遭受的各种待遇更加值得我 们深思。
只有正确处理农民工与城市的矛盾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分析 其中的联系,才能做到双赢。
03
三、农民工就业状况 (一)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的 农民工比重继续下降,第三产 业持续上升 (二)农民工月均收入保持平 稳增长 (三)外出务工农民工月均收 入高于本地农民工 (四)西部地区农民工月均收 入增长最快
04
四、进城农民工居住状况与社会融 合情况 (一)人均居住面积有所提高 (二)居住和生活设施进一步改善 (三)进城农民工依靠政府和法律 维权的意识在增强 (四)进城农民工对生活状况的满 意度提高
• 继续加快经济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马克思主义认为,生 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物质基 础和基本标志,还是社会生产关系变革及进步的源泉和内在根据。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所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 问 题的根本还是在于经济的发展。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生产力从何而来,目前来看主要来源为进城务工人员
谢谢观看 THANKS
唯物辩证法:世界万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客 观性和条件性。
•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肯定这一点,就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 路线。而且党中央也提出了要“以人为本”。
• 农民工是社会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也是社会发展的必要群体,党和国家必 须高度重视他们的生存状况。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到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到,认识感 性和理性之分,认识对象有表 象和本质之分,认识事物表象, 获得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开始。 我们要探索农民工问题, 首先得了解他们的生存现状。
随着中国不断富强,农民工同胞的权益也在不断 发展,通过各种报道与调查都能观察到欣欣向荣 的景象
05
五、进城农民工随迁儿童教育情况 (一)随迁儿童教育得到较好保障 (二)随迁儿童在学校总体不受歧视 (三)随迁儿童上学面临的问题有所缓解
01
针对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现状及原因提出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 (一)改革户籍制度实现城乡一体化。 •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公平公正的对待农民工子女。 • (三)加强培养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师资水平。 • (四)直接正常入学普通学校,取消农工子弟学校。
• 在充分了解现状的情况下,不难得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因果 联系是一种重要的联系。构成因果关系现象之间必须有内在的联 系,即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掌握因果联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只 有找到某一事物的原因,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先简单分析 农民工问题产生的诸多原因。尽管我国农民工问题产生的原因方 方面面,但长久以来户籍制度的划分造成社会的三六九等。这对 农民工问题的产生歧视的形成具有实质性和根本性。
• 农民工进入城市是不可逆转的洪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政府只能 采取措施对他们近一步培训,规范,建设更利于他们生存的环境,使其 尽快在城市里落脚,让他们与城市居民和谐共处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 物质和精神文明财富,才能更好地描绘未来城市的蓝图。
总结分析
•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万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和条 件性。我们应当从联系的角度看待农民工问题。政府明确提出了 要想建设和谐社会,并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解 决农民工问题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间有很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