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与立场——再谈海德格尔与老子(精)

合集下载

海德格尔对《老子》及其“道”的解读(上)

海德格尔对《老子》及其“道”的解读(上)
第3 3 卷 第 6 期
Vo 1 . 3 3 No . 6
周 口师 范 学 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Zh o u k o u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2 0 1 6年 l 1 月
NO V.2 01 6
海 德格尔对《 老子》 及其“ 道” 的解读 ( 上)
海德 格 尔关 于 “ 存在 ” “ 自 由” “ 思想” 等 方 面 的 重要 思 想 。 海德 格 尔解 读《 老子 》 依 靠 的 虽是 德 文 译 文 , 但 是 其 常
常 不 受 译 文 的 局 限 而有 主 观 发 挥 , 甚 至 不 惜 改 动 他 人 的译 文 ; 海 德 格 尔解 读 《 老子》 常 常是 站 在 “ 道” 的 高度 , 并 为此 而 有 意 忽 略 文 本 的 真 实 意 思 , 这 有 海 德 格 尔为 己所 需 的原 因 , 也 有 所 解 读 的 文 本 都 属 于《 老子》 中“ 道经”

待之 、 解 读之 ; 另 一方 面 , 也 是 更 重要 的 , 在 于多 数 研究 者 立足 于海 德 格 尔 的 思 想来 解 读 海 德 格 尔 对
《 老子》 文本 的 引用 、 对 老子 思 想 的探 讨 , 重 视 的是
海德 格 尔 的“ 立场 ” , 而没有从“ 中立 ” 的立场、 从 老 子 的 立 场来 看 待 之 、 解 读 之 。 因此 , 关 于 海德 格 尔 通过 翻译《 老子 》 解读 老 子思 想 , 通 过研 读《 老子 》 诠 释老 子 之道 的研 究成 果 尚未及 见 , 也就 是很 自然 的 了 。基 于此 , 本 文 主要 讨 论 海 德 格 尔 通 过 翻译 《 老 子》 , 对《 老子》 相关 章 节 的 解 读 ; 通过研读《 老子 》 ,

在“交往”的路上——海德格尔的“存在”与老子的“道”

在“交往”的路上——海德格尔的“存在”与老子的“道”

在“交往”的路上——海德格尔的“存在”与老子的“道”中西哲学不仅需要“比较”(comparison),尤其需要“交往”(“交流”,communication);“比较”重在“分析”、“观察”,“交往”重在“体会”、“理解”。

欧洲的民族是“哲学”的民族,自古代希腊以来,以概念、判断、推理的结构方式,使“哲学”成为一门“科学”,“爱智者”(???),成为“哲学(家)”(???)。

中国古代的“爱智者”始终是“思想家”,而不是“专门家”(scholarscientist)。

古老的东西方民族在哲学上遇到的当然是相同的问题棗宇宙、人生的本源性问题,但它们的把握方式、因而它们的历史发展是不同的。

欧洲的哲学思想,从近代以来,集中反对“形而上学”,即对那种把“哲学”作为一门“科学”而以一般的概念体系来结构,感到不满。

于是有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通过对理论理性的工具的批判,划出知识的界限,揭示形而上学的虚妄性,重新确立“理念”在本源性思想中的地位。

康德这个思想路线,经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发展为现代胡塞尔之“纯心理”之现象学。

胡塞尔认为他已在根本上揭示并恢复了柏拉图“理念论”的本意,他的“生活的世界”,就是“理念的世界”。

“世界”不是我们“科学研究”的“对象”,我们就是“生活”“在世界中”。

我们对“世界”的“意识”,不是“对象性”的概念;“对象性”思想方式的克服,也就是“形而上学”思想方式的克服,事实上也是欧洲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传统思想方式的克服。

胡塞尔晚年所谓欧洲文化之危机,即对象性思想方式之危机。

然而,胡塞尔的现象学仍以建立一种与一切对象科学完全不同的“人文科学”为目的,因为它排除(括出)一切“对象性”之“经验”,故为“最严格之科学”。

“这是桌子”,固不需明析“桌子”诸经验之属性,“桌子”这个概念亦非由此众多属性归纳而成,故“桌子”并非种属之特性(物之性),而是“理念”(观念);“理念”先于诸种属特性而出现,但毕竟与“物之性”有多种纠葛。

海德格尔与老子论道

海德格尔与老子论道

体个别 的此道或者彼道 ,而是道 自身 。但 这个道 自
身又是如何 的?
老子在 《 道德经》第 一章对于道有 一个简 明的
规定。 “ 道可道 ,非常 道 ;名 可名 ,非 常名 。无 ,
名天地 之始 ;有 ,名 万物之母 。故常无 ,欲 以观其 妙 ;常有 ,欲 以观其徼 。此两者 ,同出而异名 ,同 谓之玄 。玄之又玄 。众妙之 门。 ”①这实 际上是 老子 思想关 于道 的一个论 纲 。其 中 ,有 与无 相关 于道的
兮 ,其 中有象 ;恍 兮惚兮 ,其 中有 物 。窈兮 冥 兮 ,
海德 格尔 在 古 希腊 思想 之 外 的另 一思 想 源泉 。当 然 ,这 种观点也激起 了反对 的声音 。我们暂时 不讨
论这两种声音孰是 孰非 ,而是 首先 分别分析老 子和 海德格尔 的核心思想 .然后 比较他们 思想之 间的相
天下母 。吾不 知其 名 。强字之 日道 。 ”⑥道虽然不 同
于天 地 万物 ,但并 不 意 味着 与 它们 完全 隔 离 。相 反 ,道与天地万 物发生关联 。这种关联形 象化为母
子关系 。道 是天地之母 。天地为道之 子。母子关 系 首 先是一种 生育关 系。 “ 谷神不死是谓 玄牝 。玄牝
关 于海德格尔 。学 界有一种声音认 为 ,他和东 亚思想有一种隐秘 的关 联 ,特别是 老子思想成为 了
老子首先 揭示 了道与存 在的关系 。只要道是 道 的话 ,那么它就是存 在的 ,而不是虚无 的 。 叮L 德 之 容 ,惟 道是 从 。道 之 为物 ,惟恍 惟 惚 。惚 兮 恍
别于 天地及其万物 的话 ,那 么它 自身就是 虚无 。于 是 ,道 自身既是有 ,又是无 ,是有 与无 的同一 ,亦 即存在与虚无 的同一 。 就存 在维度而言 ,有无 的 同一性是道 的本原性

海德格尔 道德经

海德格尔 道德经

海德格尔道德经海德格尔是西方哲学史上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存在与时间》等著作掀起了一场思想的革命。

而在其研究和思考的过程中,他也不忘研读中国的古典哲学经典——《道德经》。

这本经典对他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他曾经说过:“我就是长期生活在《道德经》中。

”《道德经》是古代中国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经典。

它包含了老子的哲学思想以及他对道和德的探索。

道,是一种本原的存在,是万物存在的本源;德,则是合乎道的行为和品德,是人们应当追求的目标。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即人们应该以自然的方式去生活,不强求,不追逐,不斗争,不争取,而是保持内心的平和,淡泊名利,静心听取宇宙的声音。

海德格尔通过对《道德经》的深入研究,深刻地认识到了生命的本质,以及人类应该如何生活。

他认为,人类作为一种存在,应该追求“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而这个“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在每个人内心深处寻找到的,而不是外部世界的追逐和满足。

这种追求的方式,与《道德经》中所提出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是相似的。

海德格尔认为,人类应该以一种“叩问”的方式去面对生命和存在的意义,这个“叩问”并不强求得出什么答案,而是在内心深处保持一种平静的状态去领会和接受生命的真谛。

在海德格尔看来,这种生活方式是非常值得推崇的。

它可以让人们不追求权势和财富,不陷入无休止的争斗和竞争,不失去自我的本质和特质,在生命的旅途中保持一种淡泊的态度,并在内心深处寻找到真正的生命价值。

这样的生活方式,可能看起来平淡无奇,但实际上是一种幸福和满足。

因此,对于生命和存在的探求,我们不妨借鉴和借助《道德经》中的思想,以及海德格尔的哲学思考。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坚持追求内心的真谛,保持内心淡泊的态度,或许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宁静和悦意。

让我们一同在生命的旅途中,探索“存在”的真谛,追求内心的满足和幸福。

哲学大师海德格尔简介

哲学大师海德格尔简介

建议合并海德格尔的思想到本条目或章节。

(讨论)全名马丁·海德格尔出生学派 / 流派现象学、存在主义、诠释学主要领域形而上学、本体论、艺术、语言、著名思想此在(Dasein)、座架(Gestell)显示▼受影响于显示▼施影响于目录[隐藏]∙ 1 简介∙ 2 生平∙ 3 哲学o 3.1 真诚性(Authenticity)o 3.2 牵挂(Care)o 3.3 死亡(Death)o 3.4 差距性(distantiality)o 3.5 平均性(averageness)o 3.6 平均的日常状态(Average Everydayness)o 3.7 周围世界(Environment)o 3.8 在之中(Being-in)o 3.9 人人(They),人人自我(they-self)o 3.10 早期现象学:事实性的诠释学(Hermeneutik der Faktizität)o 3.11 《存在与时间》时期▪ 3.11.1 存在问题▪ 3.11.1.1 对于传统的存在学说的批判▪ 3.11.1.2 存有论的差异(Ontologische Differenz)▪ 3.11.2 语言上的困难▪ 3.11.3 解释学的现象学▪ 3.11.3.1 诠释学的循环▪ 3.11.4 基础存有论▪ 3.11.4.1 走向一种新的存有论▪ 3.11.4.2 时间性(Zeitlichkeit)和此有o 3.12 对《存在与时间》的抛弃(Abkehr)o 3.13 晚期著作∙ 4 影响o 4.1 对中国的影响∙ 5 他与纳粹德国∙ 6 著作∙7 电影∙8 相关条目∙9 参考文献∙10 外部链接[编辑]简介海德格尔指出西方哲学自从柏拉图便误解存在的意思,去研究个别存在的问题而不去研究存在本身的问题。

换句话说,海德格尔相信所有对存在的探讨焦点放在个别存在物/实体及其性质。

对于海德格尔来说,一个对存在更可信的分析是查探已经了解的存在物的基础或者促成存在物如实体展现的背后基础。

海德格尔与我们《道德经》的翻译

海德格尔与我们《道德经》的翻译

98世界哲学2004年第2期海德格尔与我们《道德经》的翻译①(台)萧师毅/文池耀兴/译我于1946年春天,在弗莱堡(№iburg)的氛变化中能预感到自然灾害的发生。

然而空袭并木材集市广场(H ol硼ar k删a tz)与海德格尔的相非自然灾害,乃是由人类所决定和控制的行动。

会之中,得悉他对翻译老子《道德经》感到兴在弗莱堡城市公园湖旁为这只鸭子而立的纪念像趣。

当时,鉴于他只在夏天才有工作假期,他建上,铭刻着这样的碑文:上帝的创造物在哀哭、议我们在该年夏天一同在他位于托特瑙堡(7I’o dt.控诉和警告。

我相信,这碑文不仅为灵学家,也叫uberg)的小屋里,协力把《道德经》译成德为哲学家提供了思想的素材。

文。

我深信老子的思想,将有助于灾难性的世界大战之后的德国人(事实上,是整个西方世界)①此文译自格拉汉·帕尔克斯编《海德格尔与亚洲的反思,于是我欣然地应允了。

不幸的是我们没思想》,士童香山:夏威夷大学,19盯年,第9}_103页有完成这一计划,但我深深感受到这项工作在海(GraI姗P8rl鼢(ed),胁£dEgg盯。

蒯As泐l‰啦t,}Ic盯oIu_lu:uIlimiIy0f H州i,1987,pp.93一lcl3)。

——译注德格尔身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有一回,海德格译校注:此文之英文本由G.Parks翻译,原文的大尔告诉他的一位德国朋友,他透过与老子和孔孟部分取自萧师毅(P枷s h iI l—Yi Hs ia o)用德文写的回忆的接触,对东方思想有了更多的理解。

海德格尔的文章《我们相遇在木材集市广场》“Wir7h胁u11s∞H0l ma r kt pl at z”,原载《回忆马丁·海德格尔》我与海德格尔在1942年结识。

当年,在北平(EH,踟m昭nn^缸n讥胁i魄驴r,h啪usgf咖vorl G.完成了心理学和中国哲学学位后,我就到米兰Nes ke,Pf曲irl日∞:№s ke,1977.S.P.119一129)。

海德格尔论文老子 “无”论文:论海德格尔与老子对“无”的思考

海德格尔论文老子 “无”论文:论海德格尔与老子对“无”的思考

海德格尔论文老子“无”论文:论海德格尔与老子对“无”的思考摘要:海德格尔与老子对“无”都有独到深刻的思考:海德格尔的“无”是对存在的阐释,其最终是为了以“无”为媒介追问存在的意义,让人得以诗意栖居;而老子则是一反儒家思想传统,脱离传统伦理道德领域,预设了一个存在的根源“道”,提倡“天人合一”的“无”境界,主张人应“清静无为”,回归人的原初本性。

他们的思想探寻中都蕴藏着对人类、对人生意义的终极关怀。

关键词:海德格尔;老子;“无”海德格尔和老子虽处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但他们对“无”都有深刻的思考,寄予着人性的关怀。

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曾受尼采的唯意志主义和胡塞尔的现象学影响。

在他所处的时代,人类的无家可归状态日益严重,人失却了归宿感。

人遗忘了存在,只重视存在者,遮蔽了有背后的“无”(超越有限,在世界上存在只是被遮蔽了而已,有待澄明)。

于是海德格尔的“无”呼之欲出。

而老子处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的封建社会时期,其五千言的《老子》中预设了存在的根源“道”。

他关心人类如何消解社会矛盾与纠纷,关心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关心如何使人们生活幸福安宁。

他期望人类的一切行为取法于“道”的自然性与自发性,清静无为,让人们返回到真诚朴质的原初本性的生活形态与心境。

《老子》中的“道”是“有”、“无”的统一体,而“无”又在一定程度上高于“有”,超越“有”。

老子的“无”凸显出来。

一、海德格尔对“无”的思考:追问存在、诗意栖居在《形而上学》一书中,海德格尔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问:“究竟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这是问题所在”。

[1]“无”的问题摆在了一个人类从未有过的高度上。

在海德格尔看来,“无”的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许是人类遇到的所有问题中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其它问题我们都无从下手,所以“无”的问题是一个“最广泛”、“最深刻”、“最原始”的问题。

海德格尔的“无”是与其存在思想相贯通的。

老子与海德格尔“有”“无”观的跨时空对话

老子与海德格尔“有”“无”观的跨时空对话
第 35卷 第 11期 Vol.35 No.11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LANZHOUINSTITUTEOFEDUCATION
2019年 11月 Nov.2019
老子与海德格尔“有”“无”观的跨时空对话
崔严之
(山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摘 要]老子在《道德经》中 提 出 “道 ”的 观 点,深 刻 影 响 了 中 国 哲 学 体 系 的 建 构,而 道 论 中 最 重 要、最 复 杂 的 “有 ” “无”范畴,不仅在中国得到丰富的阐释,在西方哲学史上也得到了极大的关注。海德格尔受到老子的启发开始追问 “无”,认为“无”是存在的缺失,二者在“有”“无”问题上展开中西方哲学对话。 [关键词]“有”“无”观;老子哲学;海德格尔 [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23(2019)11008802 [收稿日期]2019-09-10
“道”的理解也 开 辟 了 他 “思 想 的 新 道 路 ”,认 为 “道 ” 里面隐含了语言的全部秘密。
二、老子哲学中的“有”“无”观 老子哲学博大精深,其精神实质是对世界本源的 认识,也就是对 “道 ”的 探 讨。 那 么 何 为 “道 ”? “道 ” 其实是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也是包容性,它最重 要的表现形式就是“有”和“无”,所以对“有”“无”的 论述包含了认识“道”的重要方式。任继愈说:“老子 的哲学在先秦哲学中巨大贡献之一就是‘无’与‘有’ 一对范畴的初次被认识。”[3]“有”与“无”这一组范畴 后来又派生出其他范畴,如“徼妙”、“虚实”、“阴阳”、 “生死”等等。所以通过“有”“无”范畴的研究能够窥 视老子的 “有 ”“无 ”观,而 且 能 够 进 一 步 加 深 对 子 范 畴的理解。 《道德经》第一章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 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4]此 处“无”指天地混沌未开之际,不是空无一切的,是不 可名状的,“有”是指宇宙万物产生的根源,“有”“无” 看似 对 立,实 则 是 关 联 的,二 者 正 相 伴 相 生,相 依 相 存。“无”不 是 没 有,也 不 是 不 存 在,它 幽 隐 而 未 形。 第四十章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进一步说 明,“无”是超现象界的形而上之“道”,把握“无”必须 穿越玄妙之门,“有”“无”是辩证统一的,互为 成 就 的。 第十一章云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而 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5]这里提及“有”“无”之用。在这 里鲜明提出“无”的作用,根本深意就在于借助世界中 “无”的作 用,提 醒 人 们 注 意 “无 ”。 无 形 的 东 西 也 能 产生很大的作用,而且是必不可少的。西方哲学家海 德格尔深受老子哲学“无”的影响,他曾将此章看为箴 言诗,他认为正是这些空处提供了器物存在价值,老 子认为的“用”在海德格尔看来就是“存在”。这里老

海德格尔的《老子》解读与海德格尔视域中的老子之道

海德格尔的《老子》解读与海德格尔视域中的老子之道

海德格尔的《老子》解读与海德格尔视域中的老子之道作者:陆建华在海德格尔研究中,关于海德格尔与老子思想关系问题的研究一度很热门,中西方的研究者大多受过严格的西方哲学训练。

从研究成果来看,多集中于海德格尔对老子思想的吸收和发挥以及老子思想对于海德格尔思想的启发。

究其因,一方面在于多数研究者对于中国哲学、对于老子思想没有系统的研究,被海德格尔所左右,局限于对海德格尔所引《老子》文本、所言老子思想的局部探讨,而没有虑及海德格尔是在试图把握《老子》文本之全部、老子思想之全部的前提下解读《老子》文本、讨论老子思想的,没有将其置于老子思想的背景下看待之、解读之;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在于多数研究者立足于海德格尔的思想来解读海德格尔对《老子》文本的引用、对老子思想的探讨,重视的是海德格尔的“立场”,而没有从“中立”的立场、从老子的立场来看待之、解读之。

因此,关于海德格尔通过翻译《老子》解读老子思想,通过研读《老子》诠释老子之道的研究成果尚未及见,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基于此,本文主要讨论海德格尔通过翻译《老子》,对《老子》相关章节的解读;通过研读《老子》,对老子之道的诠释。

一海德格尔应该很早就熟悉《老子》,《老子》的各种译本引起他浓厚的兴趣。

因此,海德格尔在遇到中国学者萧师毅之前,就在其论著中引用并试图解读《老子》的有关章节。

但是,这引用并试图解读《老子》的前期论著,要么在正式发表时引用的《老子》被删除,要么在海德格尔生前一直没有发表。

例如,海德格尔1930年的演讲稿《真理的本性》的初稿引用了《老子·二十八章》中的“知其白,守其黑”,1943年正式发表时,此引文被删除;海德格尔1943年的论文《诗人的独特性》引用了《老子·十一章》的全文并作了解读,但是,在其生前一直没有发表。

究其因,可能是《老子》的译者都不是以中文为母语,并不知晓《老子》中诸多范畴的“本义”,通过这些译本不可能“抓住”《老子》的“本义”、知晓老子思想的“本意”,只能获得关于《老子》的西方式的解读。

老子的“道”与黑格尔的“绝对理念”

老子的“道”与黑格尔的“绝对理念”

老子的“道”与黑格尔的“绝对理念”老子的“道”与黑格尔的“绝对理念”是两种不同的哲学观点,但它们都指向宇宙中万事万物的本质和存在的根源。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究这两种观点的异同点,并且举出五个例子证明。

老子的“道”:老子所说的“道”,是指宇宙中万事万物的本质和存在的根源。

他认为“道”是所有存在的源头,是万物的根源和终极目标。

不同的实体形式都源自于“道”,并最终都回归于“道”,形成了一个永恒循环的过程。

老子强调要“无为而无不为”,“道”是一种无为而有为的存在,它超越了一切,却又渗透于一切,是宇宙最终的真理。

黑格尔的“绝对理念”:黑格尔的“绝对理念”源于他的哲学体系,它是一种全面的、庞大的、循环往复的哲学思想。

黑格尔认为,绝对理念包含了整个宇宙的本质和展开,是宇宙历史的动态普遍原则。

绝对理念包含了一切,是存在的内在必然性;它是“自我思考的思考”,是完美、无限的存在。

异同点:老子的“道”强调的是宇宙的本源和根源,是对自然的一种启示,它超越了一切,无所不在;而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强调的是一种完美、无限的存在,是对人性的启示,它自己就是自己的内在需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也就是说,“绝对理念”是一种思维反省和观念范畴,而“道”是一种直观和自然的存在。

举例证明:1. 自然界中的生命现象在自然界中的生命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到“道”的影子。

生命从无到有,从发育到成长,再到消亡,形成了一个循环的过程。

这种循环的过程就表现出了“道”的本质特征——它是超越了一切、渗透于一切、又与一切息息相关的存在。

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则通过这种循环的过程来表现出其完美、无限的本性。

2. 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道”的影子。

社会的进步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从一个起点开始,通过不断的发展和变化,最终回到一个更加完善的起点。

这也表现出了“道”是超越了一切并与一切息息相关的存在。

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则通过社会发展这种循环的过程来表现出其完美、无限的本性。

开启与交融——海德格尔与老子本体论比较

开启与交融——海德格尔与老子本体论比较
In this paper,the process and comparison of both to avoid "Mean comparison",hope to the context and history environment needs a more basic,more original situation comparison, multi direction so as to explore the Taoist classic interpretation.
本文尝试采用比较的方式来探究海德格尔与老子的异同,在两者探究问题的方式 上,都不约而同的追根溯源,在思考方式上都选择从人生的最初体验视野展开,努力返 回思想的纯境域。
传统的研究者多是从海德格尔直接引用老子的文本处来研究海德格尔思想与道家 思想,或者是从两者文献的比较释义来研究,较少有人从两者思想本身,也就是根源性 的思想体验来入手,所谓根源性的思想体验,即在进行存在的体验的时候,海德格尔所 描述的“开显”即老子所说的“有”,“遮蔽”即老子所说的“无”,开显遮蔽的共同 隶属即是老子所说的“有无玄同”,这也是本文之所以能有意义的关键所在。
Key words: Heidegger;Laozi; ontology
1
目录
引 言 ..................................................................... 1 一、终极关怀引发出的“存在”与“道” ...................................... 5
俞宣孟在《现代西方的超越思考:海德格尔的哲学》6的第七章《与东方哲学接近》 中以大量的段落描述了海德格尔与老子,道家思想的相通,其中具体的讨论了海德格尔 与老子中的“道”、“无”、“本源”、“四方”、“物”等课题。

海德格尔 道德经

海德格尔 道德经

海德格尔道德经
海德格尔是20世纪哲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曾深度研究过道德经,甚至在其著作中不断引用并解读道德经的理念。

在他看来,道德经所传达的智慧和观点与西方哲学所强调的思辨和理性有所不同,但却是一种独特的哲学思考方式。

首先,海德格尔认为道德经所提倡的“无为而治”,其实体现的是一种放下自我、顺应自然的境界。

在这种境界中,人们能够摆脱过度追求个人利益、权力的局限,而转而向内探求真正意义下的自我和社会价值。

这种境界对于我们在当今世界中接受过于浓厚的功利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思想来说,具有较强的启示意义。

其次,在海德格尔看来,道德经所倡导的“清静无为”的修行方式,乃是一种消除人与自然之间的“界限”和“分野”的方式。

在这种消融之后,我们才能够真正地对自然和人类的关系做出清晰地认识和思考。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道德经为现代社会中强调保护环境、追求环境和谐所提供的思想资源,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最后,海德格尔认为道德经所倡导的“回归”,更是重要的哲学思考方式。

这种回归并不是一味地回到“过去”,而是通过重新审视过去,梳理出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价值,并将其置于当下的语境中重新思考。

这样的回归,既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下的问题,也能够让我们建立起一种“融通”的价值观念,避免过度强调对立和对抗性的思考方式。

总之,海德格尔对道德经的研究,为我们探寻一种与西方哲学传统有所不同的思维方式提供了方向。

而这种思维方式所体现出来的淡泊、隐退、回归,可能恰恰是我们在当今社会中所迫切需要的哲学品质和思考方式。

海德格尔与老子思想

海德格尔与老子思想

海德格尔与老子思想● 曹街京时间:2001年10月18日下午2:00-4:00地点:农园会议室主讲人:曹街京(韩裔美籍哲学家、美国布法罗大学杰出教授)“北京大学-香港大学现象学讨论会”近日在北大举行,曹街京教授为这次讨论会做了两场报告,第一场的题目是《现象学与东方思想》,今天的《海德格尔与老子思想》是他的第二场报告。

以下是讲座部分:探讨海德格尔与老子思想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

海德格尔是二十世纪西方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他曾经想和中国的一位学者一起把《老子》翻译成德文。

你们的张祥龙老师是在巴赫洛拿的博士学位,我是他的指导老师之一,他的博士论文就是关于海德格尔和道家思想尤其是老子思想之间的关系的。

五天前,我在北京问学生:“你们为什么喜欢海德格尔?”他们的回答是:“因为海德格尔爱中国。

”他们的看法是把哲学当作友谊了。

哲学和友谊是有关系,但这种友谊必须是建立在爱智慧的基础上的。

海德格尔是不是爱中国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追求真理。

海德格尔为什么会对中国哲学尤其是老子思想感兴趣呢?这段历史并不是太清楚。

德国有些评论家认为海德格尔对老子的兴趣是并不重要的一段插曲;另一些人则认为海德格尔对老子是了解得如此之多,他对老子的兴趣是认真的。

所以他们认为不了解老子的学说就不能真正理解海德格尔的思想。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中最突出的代表就是Reinhard May和Graham Greene,他们认为老子是海德格尔思想的基础。

有一本书叫《FX Oriente Lux》,这个书名的意思就是:从东方发出的光。

海德格尔的妻子和儿子却是坚决地反对这种认为老子思想是海德格尔思想基础的观点。

海德格尔的妻子叫Elfriede,他的大儿子叫Herrmann,海德格尔有一个儿子非常忠于他。

1990年我去海德格尔的家乡参加一个会议,我在会上读了我的一篇论文,题目是《海德格尔的东西方道路》。

结果会后有一个个子非常高的年轻人走到我面前说:“我父亲根本不懂中文,他怎么可能关注老子思想?所以你说的话是没有根据的。

道之为物:海德格尔的“四方域”物论与老子的自然物论

道之为物:海德格尔的“四方域”物论与老子的自然物论

道之为物:海德格尔的“四方域”物论与老子的自然物论*导读:众所周知,至少自上世纪20年代后期起,海德格尔就对东方中国的道家,特别是老子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海德格尔的这一兴趣可……众所周知,至少自上世纪20年代后期起,海德格尔就对东方中国的道家,特别是老子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海德格尔的这一兴趣可以说是保持终身。

本文的研究主要想从比较海德格尔1949年到1951年间提出的四方域物论与老子的四大自然物论的角度出发来探讨两者间的关联,以及对我们今天理解海德格尔和老子思想的意义。

四方域(das Geviert)一词源出于数字词四 (vier),在德文中指的是正方形,四方形或者四方形的场地。

这是一个日常用语,尽管有较强的空间含义,但一般不用作哲学概念。

可是,我们知道,这个词在海德格尔晚年的关于存在的运思中成了一个关键性的语词。

作为一哲学术语,四方域在海德格尔那里首次公开提出并得到详细说明大概是在1949-51年间的三篇公开演讲[1]中。

大约就在海德格尔正式提出四方域学说三年前的那个夏季之初,一个偶然的机缘,海德格尔遇上了来自中国的学者萧师毅。

这次相遇促成了他们在那个夏季共同译读老子的《道德经》。

这一译读计划据说后来由于一些原因中途中断,而且至今也未能确实发现和这一事件有关的正式译稿或笔记。

但即便如此,绝大多数研究和关注海德格尔以及老子的学者都认可这段史实,尤其是重视海德格尔的这段特别的经历对其晚年思想发展的影响。

[2]考虑到海德格尔1949年底正式提出的四方域学说与老子在《道德经》中的论道的许多说法无论是在立题选例,还是在中心论述方面都有不少似曾相识之处,再加上海德格尔提出的四方域学说的时间距离他与萧师毅共同译读《道德经》仅仅才三年多光景,所以,即使大胆假设海德格尔的四方域学说与老子的道论之间有某些实际性的关联大概也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妄言。

[3]不过,本文的研究思路倒是想从另一个方向上展开,即倘偌我们假设海德格尔的四方域学说在有些方面曾受到老子道论的某些启发,甚至可以被视为对老子道论的一种异乡解释和呼应的话,那幺,这种异乡的解释和呼应在我们今天对老子道论的本土理解能否有某些启示呢?如果有,这些启示是哪些?下面我将首先主要沿着海德格尔在1949-50年的演讲物[4]中的基本思路,同时结合考虑演讲筑、居、思(1951)中的基本论点,来试图展开他的四方域物论。

人与世界一体——海德格尔与老子哲学比较之一

人与世界一体——海德格尔与老子哲学比较之一

人与世界一体——海德格尔与老子哲学比较之一班秀萍【期刊名称】《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1991(0)3【摘要】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海德格尔与老子哲学的一个共同议题。

海德格尔与老子都不满他们所处时代的社会现状,在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的同时都提出了解救人类危机的方法。

尽管他们的方法不足取,但因其强调了人与世界和谐一体的重要性,故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海德格尔哲学素以反对西方传统哲学著称,他认为,传统哲学研究的只是哲学的表层问题,即“存在是什么?”而他要研究哲学的深层问题“存在何以是存在?”即物之为物的问题。

他进而认为,在物之为物的过程中,聚合着四重性因素即天、地、人和神,只有当它们同时聚合起成为一个整体的时候,事物才成为事物,世界也才作为一个整体生成。

【总页数】2页(P45-46)【关键词】老子哲学;西方传统哲学;哲学研究;人与自然;无为而无不为;原始氏族社会;社会历史现象;人类的解放;伎巧;少私寡欲【作者】班秀萍【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哲学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5;C55【相关文献】1.“人法地”:《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及现代价值刍议〔∗〕--以钱锺书关于《老子》的“两副哲学”观点为中心 [J], 王进2.神圣与澄明之境:心与物融为一体--论庄子与海德格尔对人与世界原初关联的哲学思考 [J], 那薇3.老子哲学和柏拉图哲学对中国哲学发展和西方哲学发展的影响比较(论纲) [J], 叶福翔;;4.守护原始观照可能——《老子》与海德格尔哲学之比较 [J], 孙景元5.质疑大道论(生存论)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海德格尔哲思与老子道论的差异[J], 刘丽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老子与海德格尔思想比较

老子与海德格尔思想比较

老子与海德格尔思想比较
卢亚明
【期刊名称】《保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17)001
【摘要】老子与海德格尔的精神实质确有相通之处,这主要体现在向本源的溯求、让成其所是以及对"自然"和"神圣"的敬畏三个方面,这是基于两者相反相成、一体两面的思维方式和共同的求真理想而产生的对话.但面对生存的困境,他们提出了各自不同的主张:对于生命,老子主张"贵身不贵生",海氏主张"向死而生";对于技巧,老子主张"绝巧弃利",海氏主张"泰然任之";对于时代的困乏,老子主张"复归婴儿",海氏主张"置身深渊".从中可以看出,老子与海氏的思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互释.
【总页数】3页(P74-76)
【作者】卢亚明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1
【相关文献】
1.老子与海德格尔思想比较研究综述 [J], 李红霞
2.河上公《老子章句》与王弼《老子注》思想比较研究 [J], 张超鹿;
3."同一性"与"玄同论"
——海德格尔和郭象的本体论思想比较研究 [J], 徐良
4.海德格尔前后期空间思想比较研究 [J], 林琳
5.庄子与海德格尔在哪里交汇?——评钟华《从逍遥游到林中路:海德格尔与庄子诗学思想比较》 [J], 吴兴明;王俊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当海德格尔与老子研究“相遇”

当海德格尔与老子研究“相遇”

当海德格尔与老子研究“相遇”
何玉国
【期刊名称】《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7(017)004
【摘要】有关海德格尔与老子的研究,学界成果卓著,其主要集中在“体验回—溯”两者之间思想关系的探讨.文章另辟蹊径,接续海德格尔有关“用欧洲概念‘理解’
非欧洲文化之不可能”的讨论,使其与既有的老子研究相互碰撞和交锋,认为时下老
子研究偏于以西释中,囿于西方哲学而有意割裂《道德经》所开发和发明出来的所
谓“本体论、价值论、存有(在)论、形上论”等众多说辞,导致老子之道完全实有化、固定化,把老子之道完全框置、摆置、圈限于某种封闭的系统和结构之中,丧失了老
子之“道”已有的既“虚”又“实”的丰富内涵.重拾老子书写经验,以“体验回一溯”路径作为老子研究方法论,探讨一种摆脱“欧洲概念”的影响和陷阱的可能性,
重新开启老子之道的丰富性研究.
【总页数】5页(P72-76)
【作者】何玉国
【作者单位】天津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天津3002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16.54
【相关文献】
1.当《老子》与佛教相遇——佛教视角的《老子》诠释 [J], 刘学智
2.晚期海德格尔和老子在 "物"中相遇 [J], 蒋邦芹
3.语言路上的相遇--海德格尔、庄子语言美学研究 [J], 杨奔;梁冬华
4.老子与海德格尔思想比较研究综述 [J], 李红霞
5.语言路上的相遇--海德格尔和庄子《齐物论》研究 [J], 连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实与立场——再谈海德格尔与老子这是一个老旧的话题了。

你要再谈,未必出得了新意。

毕竟就是这么个题目。

海德格尔在哪里引用过老子的话,在哪里论说了汉语思想中的“道”,诸如此类,学界已经弄得相当清楚了。

不但德国学界清楚了,中、日、韩三国的学者们也清楚了(珀格勒尔的这篇文章就是他1998年在韩国汉城做的一个演讲,收在韩国人编的这个特刊上)。

在我们这里,北京大学的张祥龙教授在《海德格尔与中国天道》一书中已经对这个题目做了特别精深的讨论,并且专门在书后做了一个附录,把海德格尔有关老子的论述都集中在一起了。

笔者也曾在一些地方附带议论过这个题目。

[3]这里之所以再来谈一次,倒也不是有什么新发现,而是因为读了珀格勒尔的文章后有一点点感想。

老实说珀格勒尔教授的这篇文章也没有太多惊人的东西,还是用了这么些材料编织起来的。

而首先令我感兴趣的是他的一个结论,或者说一个判断。

他在文章结尾处说:德国哲学家与日本方面的交流已经不是一个“单行道”了,年轻一代的德国哲学家中也有不少掌握了日文,因此两方面可以进行真正的对话了;而“与中国的对话还需要时间”。

[4]我想,这应该是一个有一定事实依据的判断。

近代以来,日本人一直十分虚心、极其用功地向欧洲学习,不但把许多欧洲的东西介绍到日本,而且也把日本的东西推介到欧洲;他们甚至于干脆就邀请欧洲学者去日本做研究、当教授。

据我所知,日本人二十年代就邀请过海德格尔(时为弗莱堡大学私人讲师)去日本当教授,海氏一时心动,最后在雅斯贝尔斯的劝阻下才未接受这个邀请;但后来海德格尔的一位弟子,哲学家卡尔·洛维特却是在日本当了一阵子教授的。

至于中国,虽然我们也做了一点工作,但由于所谓“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在这些个方面做得就比较差了,与日本相比差得太远了,所以现在差不多还在珀格勒尔所说的“单行道”上跑——莘莘学子跑欧洲、美洲去学习,而且如今更多的是学技术和工商的,愿意学哲学、学人文科学者还是稀罕。

这些都是大家了解的情况。

所以我说珀格勒尔教授的这个判断也没什么。

不过,珀格勒尔得出这个结论,似乎还与他在文章中对已故中国学者萧师毅先生的一篇回忆文章的批评有着一点关联。

在这篇题为“我们在木材市场会面”的文章中,萧师毅先生描写了他与海德格尔共译老子《道德经》的经过。

我这里说“批评”似乎也还不够确切,实际上珀格勒尔更多地只是用德语的第一虚拟式(用于转述他人的话)对萧师毅的文章作了摘要的陈述。

不过,珀格勒尔的口气中明显地透露出一个意思:萧师毅的文章是有一些疑点的。

萧师毅的文章我以前读过英文本,题目有所不同,叫“海德格尔和我们的《道德经》翻译”,内容是大致一样的。

记得读的时候对萧先生恭敬有加,虽然没有念过他的其他作品,对他的学问和思想没有了解,但光是他与海德格尔共译老子《道德经》这个故事,也已经令我肃然了。

所以,当时并没有留意他的文章本身到底怎么样,只是惊奇地、感动地读过一遍而已。

现在看了珀格勒尔的文章,我赶紧去图书馆里把萧文的德文本找来,再细读一下。

这个德文本刊于《回忆马丁·海德格尔》一书中,此书由贡特·纳斯克编辑,由纳斯克出版社出版于海德格尔去世后第二年。

[5]这书是海德格尔的弟子们、朋友们以及相关的人们写的一些纪念文章的汇编。

据珀格勒尔的看法,这本书中的回忆文章总体是好的,但也有几篇文章是道听途说的东西,往往混淆了一些材料和事实。

萧师毅的文章到底有什么疑点呢?我们这里先把他的文章综述一下(参考了珀格勒尔文章中的指示)。

萧师毅先谈了事情的起因。

他与海德格尔相识于1942年。

他在北平完成心理学和中国哲学的学习后,到意大利米兰继续学业,在那里习得了“学院的严谨”。

然后到了弗莱堡,参加海德格尔的讨论班。

其间他把自己的《道德经》意大利文译本送给海德格尔。

萧也描述了他对弗莱堡城的印象,特别记录了1944年11月27日弗莱堡的一次空袭。

空袭前十二个小时,城里许多动物和一些人变得焦躁不安。

特别奇怪的是城市公园里的一只大鸭子,它在近十二个小时里嘎嘎叫着,发疯地扑打着翅膀。

一般人们以为,动物们对自然灾难有预感反应,但空袭却不是自然事件,而是人类行为。

萧说:“弗莱堡城市公园入口处为这只鸭子竖立的纪念碑不仅令启示灵学家们困惑,也给哲学家们一个谜团”。

[6]战后萧师毅与海德格尔在木材市场(按:弗莱堡城内一地名)碰面。

当时海德格尔正在忍受“非纳粹化”(肃清纳粹影响)的审查。

海德格尔向萧抱怨自己受到了误解和不公正的待遇。

萧说他作为“半同盟者”(按:当时中国为战胜国之一)站在海德格尔面前,带着某种“胜利者的骄傲”,同时也难以“心安理得”,因为他清楚地意识到“海德格尔受到了人们多么不公和荒谬的待遇”。

所以,“为反对不公而斗争的精神和力量”在他心里油然而生了。

萧说对一个中国人来说,这是很正常的态度;他像绝大多数中国人一样,在青年时代就读了许多侠义小说和英雄传奇。

劫富济贫、反抗不公乃是侠客和英雄的本色。

所以中国人通常都需要、并且乐于为他人的利益而反抗不公。

不过,萧当时也看到了自己的限制:虽然他是“半同盟者”,但“他不能像对待小学生那样对待当地负责的法国官员,尽管他们中有许多人像其他占领区的官员一样应该得到这样的对待”。

于是,萧就想到用孟子的一句话去安慰海德格尔:“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指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海德格尔听了这话似乎受了“感动”,遂要求与萧合译老子《道德经》;萧欣然应允了。

1946年夏季学期结束后,萧师毅与海德格尔每周六定期在后者的托特瑙堡小屋里会面。

萧骑着摩托车,为海氏带去当时他作为“半同盟者”才能得到的咖啡、可可、面条、香肠、黄油、香烟等等。

关于他们的合作,萧报告说:“起先,我们的翻译是从蒋锡昌(Chiang Hsi-Chang)的老子版本着手的,它是通过对多于八十四个古代文本的比较而编纂而成的,暂时可被视为最好的校勘本。

我们没有理会其他译本和评注。

我们首先翻译了显然最难也最重要的关于道的几章。

由于海德格尔思想方式的彻底性,至1946年夏季末我们只翻译了八十一章中的八章。

也许再用十年时间就可以完成全部工作了,或许也会更早一些,因为其他章节没有这样晦涩了”。

萧师毅继续写道,他们原希望在第二个夏季继续工作。

但后来萧被邀请在德国各地作演讲,他一时难以决定:是继续与海德格尔合作呢,还是到各地做演讲去。

他知道他与海氏的合作翻译将在哲学界引起轰动;而他的演讲能为承受了多重不公和贫乏的德国听众带去安慰,尤其是通过最高司令蒋介石的讲话(按:这个讲话题为《和平的责任》,由萧师毅译成德文,刊于《当代》1946年1/2期)。

因为与德国土地上的反德同盟国不同,蒋介石认为日本人民是无辜的,甚至反对战争赔款,只要日本人真心悔过、拥护和平就行了。

他与海氏的合作终于没有再继续下去(按:看来萧最后还是决定做演讲去了)。

另外,萧师毅还写到,海德格尔曾让他用中文书写了老子第十五章(按:珀格勒尔误引为第二十五章)的两句:“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还有一次,萧带一位实业界朋友去见海德格尔,在一起谈到“大道废,有仁义”(第十八章)、“圣人外其身而身存。

不以其无私欤?故能成其私”(第七章)等老子语句。

当时海氏说,其实老子后面这个格言就接近于奥古斯丁的话:“随心所欲地爱和行”。

萧师毅先生所描述的情况大致就是上面这些。

珀格勒尔的行文也算“油滑”了,在文章中没有对萧文提出明确的疑问和责难,而是转而去讨论海德格尔论述老子的情况。

但我们还是希望能把事情说得更直接和更明白一些。

这里还须申明一下:萧师毅先生是我们的前辈,我们并不想、也不该对他有什么不敬。

况且,凭借记忆的描述总难免有落实不了的地方。

比如萧师毅在文中所说的公园里一只大鸭子在空袭前持续十二个小时的预感反应,就比较难以令人置信。

我想也未必确有其事的。

但这些都不怎么要紧。

至于弗莱堡城市公园有没有为这只鸭子树一块纪念碑,也不是特别应该认真的事。

事关宏旨的地方只有两点:一是事实,二是立场。

事实却是相当清楚的。

我想无论如何,我们现在可以确定如下几点:首先,萧师毅与海德格尔合作翻译老子《道德经》这件事情是确凿无疑的。

这也就是说,萧师毅在文章中所描述的故事大体上是可信的。

在海德格尔方面,我们也见到了相关的证词。

在1949年致雅斯贝尔斯的一封信中,海德格尔就谈到一个中国人以及他与这位中国人合译老子的事:“你关于亚洲所说的话是令人激动的;有一个中国人,曾在1943-1944年间听过我关于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的讲座,同样在东方思想中见出了相似的东西。

凡我对语言没有亲切在家之感的地方,我总是感到怀疑的;而当这个中国人(他本身是基督教神学家和哲学家)与我一起翻译老子的几个句子时,我就更加怀疑了;通过追问我才经验到,整个语言本质对我们来说是多么生疏;然后我们就放弃了这个努力”。

[7]第二,两人合作的译稿至今下落不明。

这也是事实。

海德格尔遗稿保管人(海氏之子海尔曼·海德格尔)说他父亲遗稿中未见有老子译稿。

这里不外乎有三种可能性:其一,可能海氏自己把译稿销毁了。

比如珀格勒尔就持着这种解释,他在文中说:“海德格尔很快就认识到,语言上的障碍即使有一位中国教师的帮助也是克服不了的。

显然他销毁了自己的工作笔记”。

[8]其二,可能是在海氏本人手上遗失了。

但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海德格尔是善于收藏的。

其三,可能是遗稿保管人把译稿藏匿起来或者销毁了。

这甚至是一种比较流行的看法(尤其是几位关注海氏与老子之交道的东方学者持此观点)。

人们以为,海氏家人蓄意把译稿藏起来或者毁掉了,目的是为了掩盖海氏那段不光彩的历史。

但种种迹象表明,这第三种可能性也很小,只是一种没有依据的猜测而已。

再说,老子译稿与海氏那段经历又有什么关系,有多少关系呢?最近刚刚出版的《全集》第十六卷公布了许多新材料,并且特别集中地公布了海氏在1933年的政治错误方面的细节材料。

[9]这也表明身为历史学家的海尔曼·海德格尔是有严肃的历史感的。

就我个人看来,上面第一种可能性最大,也即珀格勒尔做的那个解释是比较可信的。

而不管怎么说,海德格尔与萧师毅合作翻译老子的成果,我们迄今为止尚未得一见。

[10]第三,两人的合作翻译对于海德格尔是有相当影响的。

虽然不能说海德格尔此前没有关注过老子思想,但特别从四十年代后期开始,海氏在演讲、文章中对于老子的引述是比较多了。

这肯定与海氏与萧师毅的这次合作有一定的关系。

萧在文章中也说:他们的合作虽然未能完成,但对海德格尔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萧这话应该是合乎实情的。

我们看到,尤其是五、六十年代,而且主要在对技术问题和语言问题的探讨语境中,海德格尔对老子有不少引证,老子对海德格尔思想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