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 第5讲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复习 专题2 现代文阅读 热考文体1 小说 第5课时 小说在高考中的必考点__形象题

高考语文复习 专题2 现代文阅读 热考文体1 小说 第5课时 小说在高考中的必考点__形象题

第5课时小说在高考中的必考点——形象题王安忆说:小说是心灵的历史。

毫无疑问,小说是写人的文学,小说要反映社会生活,要表现生活世界,必须写人,写人的心灵,写人的本性,写人与人的关系。

人的性格、人的命运、人性的弱点、人性的美丽,无疑都是小说要表现的内容。

就这个意义来讲,阅读小说就是读人,读人则主要是读人的内心世界。

性格特点往往只是内心世界的一种表征,没有内心体验的小说阅读,没有走进小说人物内心世界的小说阅读,只能是隔空互望,所谓性格特点的概括也只能是贴个标签而已。

——特级教师黄厚江《由虚构故事走向生活世界》(《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年8月)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是高考小说阅读考查中命题的热点,这部分常设考点有三个:形象手法赏析、形象概括分析、形象作用分析。

题型一形象手法赏析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是多方位的,它凭借各种艺术手段既对人物形象进行直接描写(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又对人物形象进行间接描写(如侧面衬托)。

人物描写的艺术手法往往是综合运用,所以,答题时要注意全面分析。

(一)小说常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1.直接描写(正面描写)形象手法阐释作用肖像描写是对人物形象外部特征的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身材、服饰等。

从人物肖像描写入手,可以迅速掌握人物的外在特征、身份、地位、教养,甚至内在性格。

小说中人物的肖像描写可以是相对静止的整体显示,如同电影中的人物特写镜头一样,从正面刻画人物肖像,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对林黛玉的肖像描写;也可以是对某一局部的重点刻画,如鲁迅在《祝福》里对祥林嫂眼神的三次描写。

①对于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的完整体现,有着重要的烘托作用;②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精神状态。

2.间接描写(侧面描写)(二)四种易忽略的表现手法1.场面描写2.点面结合3.抑扬结合4.虚实结合紧张迎敌的表现。

作用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能够达到“超以象外,得其寰中”(《诗品》)、“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艺术效果。

第5讲压实度、弯沉检测

第5讲压实度、弯沉检测


4.2 最大干密度与标准密度的确定
(1)路基土常用的最大干密度的确定方法
击实法 振动台法 表面振动压实法
试验路法(标准密度)
试验方法 适 用 范 围 土的粒 组
轻型、重 型击实法
小试筒适用于粒径不大于25mm的土 大试筒适用于粒径不大于25mm的土
①本试验规定采用振动台法测定无粘性自由排水粗粒土和巨粒土(包括 堆石料)的最大干密度。 ②本试验方法适用于通过0.074mm标准筛的干颗粒质量百分数不大于 15%的无粘性自由排水粗粒土和巨粒土。③对于最大颗粒大于60mm的 巨粒土,因受试筒允许最大粒径的限制,宜按相似级配法的规定处理. 同 上
4.3 现场密度测试方法(钻芯法)
主要适用于检验从压实的沥青路面上 钻取的沥青混合料芯样试件的密度,以评 定沥青面层的施工压实度。 沥青混合料面层的施工压实度是指按 规定方法测得的混合料试样的毛体积密度 与标准密度之比,以百分率表示。 对沥青混合料,国内外均以取样测定 作为标准试验方法。 试验步骤(略)
4.3 现场密度测试方法

灌砂法 核子仪法 环刀法 钻芯法
现场密度检测方法及适用范围比较
试验方 法 适 用 范 围
灌砂法
适用于在现场测定基层(或底基层)、砂石路面及路基土的各种材料压 实层的密度和压实度,也适用于沥青表面处治、沥青贯入式面层的密度和 压实度检测,但不适用于填石路堤等有大孔洞或大孔隙材料的压实度检测
⑤取有代表性的样品测定其含水量。 当为沥青表面处治或沥青贯入结构类材料时,则 省去测定含水量步骤 ⑥将基板安放在试坑上,将灌砂筒安放在基板中 间(储砂筒内放满砂质量m1),使灌砂筒的下口对准 基板的中孔及试洞,打开灌砂筒的开关,让砂流入试 坑内。 直到储砂筒内的砂不再下流时,关闭开关。 小心取走灌砂筒,并称量筒内剩余砂的质量m4,准 确到1g。

专题2 第5讲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2  第5讲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

(2)利用环绕天体的轨道半径r、周期T。
2 2 3 Mm 4 4 r 由G 可得出 M m r r2 T2 GT 2
若环绕天体绕中心天体表面做匀速圆周运动时,轨道半径 r=R,则
M 4 3 R 3 3 。 2 GT
【变式训练】天文学家新发现了太阳系外的一颗行星。这颗
【解析】选B、C。绕地球运行的飞船和“天宫一号”的速度小 于第一宇宙速度,选项A错;如不加干预,在运行一段时间后, 空气阻力对“天宫一号”做负功,“天宫一号”速率减小而做 向心运动,高度将缓慢降低,万有引力又会对“天宫一号”做 正功而使其动能可能会增加,故选项B、C对;航天员在“天宫
一号”中处于失重状态是因为其重力提供向心力,并不是不受
a1 r2 2 = 2 , 选项C正确;角速度之 选项B正确;向心加速度之比 a 2 r1

1 T2 = , 选项D正确。故选A。 2 T1
【总结提升】人造卫星运动规律分析 (1)在讨论有关卫星的运动规律时,关键要明确向心力、轨道 半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和向心加速度,彼此影响、互 相联系,只要其中一个量确定了,其他的量也就不变了;只
的空间存在极其稀薄的大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实现对接,两者运行速度的大小都应介于第一宇宙速度和 第二宇宙速度之间 B.如不加干预,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天宫一号”的动能可能 会增加 C.如不加干预,“天宫一号”的轨道高度将缓慢降低 D.航天员在“天宫一号”中处于失重状态,说明航天员不受地
球引力作用
要一个量发生了变化,其他的量也随之变化。
(2)不管是定性分析还是定量计算,必须抓住卫星运动的特点。 万有引力提供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方程
Mm v2 42 2 求出相应物理量的表达式即 G 2 m m r m 2 r ma, r r T

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专题复习第二章第5讲第1课时昼夜长短变化学案

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专题复习第二章第5讲第1课时昼夜长短变化学案

第5讲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最新考纲核心素养定位考情报告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掌握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周期和速度。

(区域认知)2.理解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影响。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3.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及其成因。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1.高考围绕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两大核心知识命题,题型以选择题的形式为主。

2.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居民楼采光、间距,太阳能热水器安装等)为背景,或创设简洁的经纬网图提供信息,主要考查地球运动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难度有降低趋势。

[教 材 整 体 感 知])[再 现 基 础 知 识])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1.定义:绕太阳的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逆时针方向绕转南极上空俯视:顺时针方向绕转3.周期:365日6时9分10秒,叫做一个恒星年。

4.轨道与速度【疑难辨析1】 夏至日与远日点重合,冬至日与近日点重合,这种说法对吗?提示不对,从时间上看近日点为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远日点为7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

从在公转轨道的位置上看,近日点比冬至日靠东,远日点比夏至日靠东。

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含义地球公转轨道面(即黄道面)同赤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其大小是23°26′。

示意图如下:高效速记(1)“一轴两面三角度”“一轴”指地轴;“两面”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三角度”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夹角为23°26′;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66°34′;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90°。

(2)“三个基本不变”指地球在运动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始终指向天空的北极星附近;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变,约保持23°26′;地球运动的方向不变,总是自西向东。

2.影响(1)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2)决定了五带的范围:①回归线度数=黄赤交角的度数。

初中数学专题讲解2专题5《综合与实践》

初中数学专题讲解2专题5《综合与实践》
角形纸片ABC和A'DC'.

34

专题五
操作与发现:
(1)将这两张三角形纸片按如图2所示摆放,连接BD,他们发现
AC⊥BD,请证明这个结论.
操作与探究:
(2)在图2中,将△A'C'D纸片沿射线AC的方向平移,连接BC',BA'.在平移
又∵AD=AE,∴AM⊥DE.(依据2)
∴AM垂直平分DE.
反思交流:
(1)①上述证明过程中的“依据1”“依据2”分别是指什么?
②试判断图1中的点A是否在线段GF的垂直平分线上,请直接回答,
不必证明.

16

专题五
(2)创新小组受到勤奋小组的启发,继续进行探究,如图2,连接CE,以
CE为一边在CE的左下方作正方形CEFG,发现点G在线段BC的垂直
∴∠BEC=∠BCG,
∴△GHC≌△CBE,
∴HC=BE.
∵四边形ABCD是矩形,
∴AD=BC.
∵AD=2AB,BE=AB,
专题五

21

∴BC=2BE=2HC,
∴HC=BH,
∴GH垂直平分BC,
∴点G在BC的垂直平分线上.
专题五

22

专题五
(3)点F在BC边的垂直平分线上(或点F在AD边的垂直平分线上).
∥BC,同理 AE∥DC',∴BC∥DC',又∵BC=DC',∴四边形 BCC'D
是平行四边形.
答案

30

专题五
又∵AE∥BC,∠CEA=90°,∴∠BCC'=180-∠CEA=90°,

专题2-5自由落体运动与竖直上抛运动【讲】-2023-2024学年高一物理同步(004)

专题2-5自由落体运动与竖直上抛运动【讲】-2023-2024学年高一物理同步(004)

专题2.5自由落体运动与竖直上抛运动【讲】一.讲素养目标物理观念: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

1.知道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了解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2.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知道它的大小和方向。

3.掌握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并能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科学思维: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的科学方法和实验构思,领悟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了解伽利略利用斜面实验冲淡重力和合理的理论外推得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方法和过程,提高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思维能力。

科学探究:实验探究测重力加速度g。

科学态度与责任:体会伽利略的探究思想及科学精神。

二.讲考点与题型【考点一】自由落体运动的理解1.自由落体运动的理解(1)条件:①初速度为零;①只受重力。

(2)运动性质:是初速度v0=0、加速度a=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v­t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如图所示),斜率k=g。

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理想化模型:只有当空气阻力比重力小得多,可以忽略时,物体从静止下落才可以当作自由落体运动。

2.自由落体加速度(重力加速度)的理解(1)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2)大小:①在同一地点,重力加速度都相同。

①大小与在地球上的纬度、距地面的高度有关:在地球表面上,重力加速度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即赤道处重力加速度最小,1.重力加速度的方向既不能说是“垂直向下”,也不能说是“指向地心”,只有在赤道或两极时重力加速度的方向才指向地心。

2物体在其他星球上也可以做自由落体运动,但不同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不同。

【例1】(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初速度为零、加速度竖直向下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B.仅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叫作自由落体运动C.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作自由落体运动D.当空气阻力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的运动可视为自由落体运动【素养提升】本题考查的核心素养是物理观念。

【规律总结】分析自由落体运动的两点注意(1)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运动不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因为初速度不一定为零。

【专题讲义】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套】第5讲角的初步认识(一)专题精讲(解析版)_2022021

【专题讲义】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套】第5讲角的初步认识(一)专题精讲(解析版)_2022021

【专题讲义】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套】第5讲角的初步认识(一)专题精讲(解析版)1、这周在学校学习过程中是否遇到什么难题?2、上周的课后作业在做的过程中是否遇到难题?知识导图模块三课首小测1、我会填空(1)三角尺上有()个角,其中有()个直角。

(2)一张长方形的纸上有()角,一条红领巾有()个角。

(3)下图(1)中有()个角,()个直角。

(4)下图(2)中有()个直角。

图(1)图(2)解答(1)3、2;(2)4、3;(3)5、3;(4)8。

2、把两根硬纸条的一端钉在一起,固定其中一个硬纸条,打开另一根硬纸条,看看角有什么变化?解答角由小逐渐变大(说出重点即可)解析: 角由1个顶点和2条边组成,角的大小由两条边张开的大小决定,张开越大,角越大。

3、一个三角板,切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画出示意图。

还剩下()个角还剩下()个角解答4;3。

模块四知识讲解及典型例题导学一:角的分类知识点讲解1角分:锐角、直角、钝角角的判定方法:例1. 判断下面哪些是直角?在里面打“√”。

()()()()解答×;√;×;√。

解析: 使用三角板的直角进行测量,判断是否是直角。

例2. 观察下图填空:()角比直角小,()角比直角大。

解答锐角、钝角。

解析:通过叠合法,把角与直角进行比较大小,再进行分类:锐角、直角、钝角。

例3. 数一数,填一填。

图(1)图(2)锐角有()个锐角有()个直角有()个直角有()个钝角有()个钝角有()个(1)7;3;2。

(2)5;2;1。

解析: 通过叠合法,把角与直角进行比较大小,进行分类:锐角、直角、钝角,然后数出来有多少个。

我爱展示1、下面的角中,哪些是锐角,哪些是直角?哪些是钝角?进行分类(填序号)。

锐角:直角:钝角:锐角:②、⑤、⑨;直角:①、⑥、⑦、⑩钝角:③、④、⑧、⑪、⑫解析:使用三角板进行判定2、数一数,填一填。

图(1)图(2)锐角有()个锐角有()个直角有()个直角有()个钝角有()个钝角有()个解答(1)2;10;1。

2020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文档: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 第5讲 Word版含答案

2020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文档: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 第5讲 Word版含答案

主线一从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鸦片战争后,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和洋务企业的出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等。

中国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开始服从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附庸。

主线二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9世纪末,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一战后,民族工业萧条。

20世纪30年代,民族工业又有新的发展,但是官僚资本主义获益最大。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艰难,陷入困境。

主线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深受时代的影响。

1840~1949年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为突出特征;1949~1976年第二阶段,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快速发展,科技在民众生活中影响逐渐增强。

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原因: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入侵,外国商品的冲击,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

2.表现:“织”与“耕”分离;农产品商品化加强。

3.影响:瓦解了中国传统的经济基础;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条件(国内市场、自由劳动力)。

二、近代中国主要的经济形式1.自然经济:鸦片战争后,逐渐瓦解,但在整个近代社会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式。

2.官办经济:包括近代前期的洋务企业和近代后期的官僚资本主义。

前者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后者是外国资本主义的附庸,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3.资本主义经济:包括外国资本主义在华经济势力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三、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1.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2.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3.内容: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派遣留学生。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民版全国通用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与民主革命 第5讲 Word版含答案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民版全国通用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与民主革命 第5讲 Word版含答案

中国近代史既是西方列强不断侵华,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富强进行不断抗争、探索的历史;追求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的近代化,是近代中国的两大主题。

线索1近代的列强侵略:两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企图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

线索2近代前期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农民阶级提出建立“人间天国”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最终失败;20世纪初,资产阶级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使命。

线索3近代后期的反抗斗争: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领导并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考纲要求] 1.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辛亥革命。

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4.新民主主义革命。

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第5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1.背景(1)世界: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2)中国:国力渐衰,社会危机严重。

2.概况(1)发动战争战争名称条约内容影响两次鸦片战争①《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②之后条约内容: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权;军舰“巡查贸易”权、传教士传教权等特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后因俄国干涉未能得逞)、台湾全岛及其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刺激列强瓜分中国。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疑难问答从鸦片战争的结果中我们能得出“落后就要挨打”还是“落后就该挨打”的结论?“落后就要挨打”。

第二章第五讲 平均数专题

第二章第五讲 平均数专题

基本平均数问题局部平均数求总平均(加权平均)平均速度平均数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

例如,为了比较六(1)班和六(2)班在期中考试中,哪个班考得更好一些,我们可以计算出每个班的平均分数,平均分数高的班通常就被认为考得好些。

又如,通过计算两辆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来比较这两辆汽车的快慢。

求平均分数、平均速度、平均身高等,都是求平均数。

求平均数,要知道两个条件:被平均分的事物的总数量和平均分的总分数。

用总数量除以相应的总份数,就可以求出平均数。

即: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由这个基本数量关系式,可以得出: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求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注意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其中总时间指的是行驶过程中消耗的所有时间,包括休息时间。

例1. 五(1)班第一小组7个同学测量身高,有两个同学的身高都是153厘米,有一个同学的身高是152厘米,有两个同学的身高是149厘米,还有两个同学和身高是147厘米。

这个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解析:这是最基础的平均数问题,直接根据“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可得出结果。

解:(153×2+152+149×2)÷5=151.2(厘米)答:这个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51.2厘米。

平均数问题中,在我们计算总数时由于数据较多,计算比较麻烦,在此我们介绍一种简便方法:取基准数法(详见《第一章计算篇》)。

例如,在本题中,各个数据都比较接近150,因此取150作为基准数,然后各个数据与基准数比较,“多加少减”,则总数为150×5+(3+3+2-1-1),平均数=[150×5+(3+3+2-1-1)]÷5=150+(3+3+2-1-1)÷5。

由此我们还可以得出平均数=基准数+“零头”之和÷总份数(零头指的是各个数据比基准数多或少的部分,零头之和采用的的多加少减的原则求和,如本题中的(3+3+2-1-1))。

高考数学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5解析几何第3讲圆锥曲线中的综合问题课件理

高考数学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5解析几何第3讲圆锥曲线中的综合问题课件理
(1)求直线AP斜率的取值范围; (2)求|PA|·|PQ|的最大值.
切入点:(1)直接套用斜率公式,并借助-12<x<32求其范围; (2)先分别计算|PA|、|PQ|的长,再建立|PA|·|PQ|的函数,进而借 助导数求其最值.
[解](1)设直线AP的斜率为k,k=xx2+-1214=x-12, 因为-12<x<32, 所以-1<x-12<1, 即直线AP斜率的取值范围是(-1,1).
(与向量交汇直线过定点问题)设M点为圆C:x2+y2=4上的动 点,点M在x轴上的投影为N.动点P满足2 P→N = 3 M→N ,动点P的轨迹 为E.
(1)求E的方程; (2)设E的左顶点为D,若直线l:y=kx+m与曲线E交于A,B两 点(A,B不是左、右顶点),且满足| D→A + D→B |=| D→A - D→B |,求证:直 线l恒过定点,并求出该定点的坐标.
第二部分 讲练篇
专题五 解析几何 第3讲 圆锥曲线中的综合问题
研考题 举题固法
求圆锥曲线中的最值范围问题(5年2考) 考向1 构造不等式求最值或范围
[高考解读] 以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为载体,融函数与 方程,均值不等式、导数于一体,重在考查学生的数学建模、数学 运算能力和逻辑推理及等价转化能力.
[解](1)设点M(x0,y0),P(x,y),由题意可知N(x0,0), ∵2P→N= 3M→N,∴2(x0-x,-y)= 3(0,-y0), 即x0=x,y0= 23y, 又点M在圆C:x2+y2=4上,∴x20+y20=4, 将x0=x,y0= 23y代入得x42+y32=1, 即轨迹E的方程为x42+y32=1.
设C(p,q),由2qpp=+q21,-2=0
得p=q=2,所以C(2,2).

第5讲 记叙文2——线索 照应 悬念 伏笔铺垫 表达方式 -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专题

第5讲 记叙文2——线索 照应 悬念 伏笔铺垫 表达方式 -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专题

第五讲记叙文阅读(二)线索、照应、悬念、伏笔铺垫、表达方式一、线索1.线索的定义文章线索就是贯穿一篇文章、把材料或故事串联起来的一条脉络。

2.线索的分类①以人物为线索②以事情为线索③以物品为线索④以地点为线索⑤以时间为线索⑥以感情为线索2.线索的作用:①以……为线索,贯穿全文。

②条理清晰,层次清楚,结构严谨③写出……的内容④表达……的情感\主旨\人物形象二、伏笔与铺垫的1.伏笔的定义:伏笔是上文对下文的暗示、交待。

在答案没有揭晓前,它在文章中是无关紧要的,当看到后面情节后,读者才会恍然明白前面一些看似闲笔的资料原来是为后面的内容服务的。

2.照应的定义:是指文章的前后内容的相互关照和呼应。

前面提到的问题,后面有着落。

3.伏笔和照应的作用:①伏笔含蓄交待,照应贯通前后。

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

②情节发展合理,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③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往往能产生会心一笑、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

④伏笔照应搭配使用能使情节发展产生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

三、照应1.照应的定义:前后意思相近或者相反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或段落称为照应。

2.照应的分类:3.照应的作用:①使文章气血贯通、脉络清楚。

②使文章下文与上文相呼应,结构严谨。

四、设置悬念1.设置悬念的定义:它是故事发展中间只亮开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

2.设置悬念的作用:四、表达方式(一)记叙:主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等,也就是记叙的六要素清晰的介绍给读者,语言主要是使用叙述性的语言。

作用:交代事件,刻画人物,突出中心。

(二)说明:这种表达方式是通过对事物的性质、特点、作用、成因、结果等进行解说,从而使人们对于这一事物有个明确的、完整的了解和认识。

一般没有感情形象的描绘。

(三)议论:议论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来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对事物直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主张的表达方式。

主要使用比较抽象的有较强逻辑性的语言。

高考历史 专题二第5讲新民主主义革命测试

高考历史 专题二第5讲新民主主义革命测试

第5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历史学家指出:“五四爱国运动是与新文化运动紧密结合的,而五四运动的发生和成功,也仰赖于当时社会多元力量的威力。

”这句话表明()①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准备了条件②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均有多元力量参与③五四运动是工、商、学各阶层努力的结果④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A.①③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2.“打倒列强,除军阀。

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

这首歌诞生于下列哪一时期() A.辛亥革命B.北伐战争C.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3.“井冈山精神”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结合”的最大成果是() A.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B.中共二大指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C.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D.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4.右图是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某次重大历史事件的领导人群像,他们从左起分别是贺龙、朱德、周恩来、叶挺和刘伯承。

这座群像应是为了纪念()A.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B.红军长征胜利C.南昌起义D.湘赣边秋收起义5.2009年7月14日发布的一首诗中写道:“迷雾遮天难敞亮,宇寰久夜盼骄阳。

柏宅楼上龙聚首,湘水岸边船启航。

初战娄山标魄力,四夺赤水过长江。

行程二万通华北,挽国邦。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处应该填写() A.中共成立B.国共合作C.抗战胜利D.遵义会议6.某同学为某期黑板报出刊,收集整理了如下资料:“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红军长征”、“西安事变”。

据此,你可以判断本期黑板报的主题是() A.国民革命,洪流奔涌B.十年内战,烽火绵延C.八年抗战,同仇敌忾D.解放战争,革命胜利7.在延安,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涵的延安精神。

其产生的背景不包括() A.中国革命中心胜利实现了转移B.结束了“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领导C.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彻底取得了抗战胜利D.恢复和发展生产成为党的工作中心8.1949年敏于感受时代脉搏的激情诗人胡风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两个月来,心里面的一股音乐,发出了最强音,达到了甜美的高峰。

2015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二第五讲:信与达——实词虚词翻译到位

2015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二第五讲:信与达——实词虚词翻译到位

虚词常出现省略的情况,因此考生翻译时须要根据文意加以补
导 集
充。如“断头置城上”(《五人墓碑记》)中,“置”后省略了介

能 词“于”。如果文中有较长的内容的省略,那么考生翻译时要根



据文意将其补充完整。如“留待限期,以塞官责”(《促织》)中, 对

巧 提
应补充为“留(之以)待限期,以(之)塞官责”。
当世之务,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显德二年,诏朴校定

能 大历,乃削去近世符天流俗不经之学,设通、经、统三法,为《钦


天历》。六年,又诏朴考正雅乐,朴乃依京房为律准,以九尺之 对


巧 提
弦十三,依管长短寸分设柱,用七声为均,乐成而和。朴性刚果,

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世
对 点

提 以至于终。大历七年卒,年八十一。是岁春,休烈妻韦氏卒。上

特诏赠韦氏国夫人,葬日给卤簿鼓吹。及闻休烈卒,追悼久之,
褒赠尚书左仆射,赙绢百匹、布五十端,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就
私第宣慰。儒者之荣,少有其比。(节选自《旧唐书·于休烈传》)
第10页
专题二 第五讲
与名师对话·系列丛书
二轮专题复习·课标版·语文

籍散佚,他提出购求当朝大典以备查检使用,最终得到前修史官
韦述家藏《国史》一百余卷。
第13页
专题二 第五讲
与名师对话·系列丛书
二轮专题复习·课标版·语文
C.休烈淡泊名利,终生好学不倦。他虽遭贬职,却恬然处
之,毫不在意,在朝三十余年,历任要职,并无多少积蓄;喜好
导 集
典籍,终日捧读,直至去世。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二第5讲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含解析)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二第5讲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含解析)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命题分析1.选择题集中在春秋战国、汉代、唐宋及明清时期,非选择题一般出自唐宋或明清。

2.侧重考查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具体表现和影响,以及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3.突出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4.关注民生问题的试题有增加趋势,与新教材选择性必修2相关主题切合度日益明显。

•备考建议1.准确把握古代中国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

2.从民生发展与国家进步两个角度分析把握农工商发展及政策。

3.关注新课标核心素养、知识与本专题知识的结合。

古代艸q经济的展本结构与挣点«•糊止|农业和家庭乎1】业制驚合、"给"宦A^^il衣水主义洌恤也岀现伽両|淸虛的件建第5讲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一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一)发展脉络。

(原始农业)刀耕火种-(商周时期)石器锄耕-(春秋战国开始)铁犁牛耕。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精耕细作的含义: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发展概况。

④耕作制度:年熟为主(3)魏晋南北朝①耕作技术:北方和南方分别形成耕耙耱技术和耕耙技术。

②农业灌溉:曹魏改进的翻车用于灌溉(4)隋唐时期①铁犁牛耕技术: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耕犁成熟的标志)。

②农业灌溉:唐朝创制筒车(解放人力)(5 )宋元时期江南逐步形成稻麦轮作的年两熟制(6 )明清时期玉米、马铃薯、番薯等高产作物引进[识记导图]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巩固自查]结合下图分析,中国古代铁犁牛耕的演进呈现什么特点?答案:铁犁牛耕技术自春秋战国时代出现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 成为助推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一方面,传统步犁定型, 成为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传统农业的耕作技术没有实现革命性的变革。

[巩固自查]观察下图,概括我国古代的人口状况。

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哪些?中国吉曲人口itiiL击蠢aj答案:整体上中国古代人口呈增加趋势,而区域人口分布状况呈现“南增北减”的特点。

高考二轮复习专题2 第5讲 向量极化恒等式

高考二轮复习专题2   第5讲  向量极化恒等式

第5讲 向量极化恒等式极化恒等式:a ·b =⎝⎛⎭⎫a +b 22-⎝⎛⎭⎫a -b 22.变式:a ·b =(a +b )24-(a -b )24,a ·b =|a +b |24-|a -b |24.如图,在△ABC 中,设M 为BC 的中点,则AB →·AC →=AM →2-MB →2.例 (1)如图,在△ABC 中,D 是BC 的中点,E ,F 是AD 上的两个三等分点. BA →·CA →=4, BF →·CF →=-1,则BE →·CE →的值为________.答案 78解析 设BD =DC =m ,AE =EF =FD =n ,则AD =3n .根据向量的极化恒等式,有AB →·AC →=AD →2-DB →2=9n 2-m 2=4, FB →·FC →=FD →2-DB →2=n 2-m 2=-1.联立解得n 2=58,m 2=138.因此EB →·EC →=ED →2-DB →2=4n 2-m 2=78.即BE →·CE →=78.(2)如图所示,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2,MN 是它的内切球的一条弦(我们把球面上任意两点之间的线段称为球的弦),P 为正方体表面上的动点,当弦MN 的长度最大时, PM →·PN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答案 [0,2]解析 由正方体的棱长为2,得内切球的半径为1,正方体的体对角线长为2 3.当弦MN 的长度最大时,MN 为球的直径.设内切球的球心为O ,则PM →·PN →=PO →2-ON →2=PO →2-1.由于P 为正方体表面上的动点,故OP ∈[1,3],所以PM →·PN →∈[0,2].利用向量的极化恒等式可以快速对数量积进行转化,体现了向量的几何属性,特别适合于以三角形为载体,含有线段中点的向量问题.1.已知在△ABC 中,P 0是边AB 上一定点,满足P 0B =14AB ,且对于边AB 上任一点P ,恒有PB →·PC →≥P 0B →·P 0C →,则( )A .∠ABC =90°B .∠BAC =90° C .AB =ACD .AC =BC答案 D解析 如图所示,取AB 的中点E ,因为P 0B =14AB ,所以P 0为EB 的中点,取BC 的中点D ,则DP 0为△CEB 的中位线,DP 0∥CE .根据向量的极化恒等式,有PB →·PC →=PD →2-DB →2,P 0B →·P 0C →=P 0D →2-DB →2. 又PB →·PC →≥P 0B →·P 0C →,则| PD →|≥|P 0D →|恒成立,必有DP 0⊥AB .因此CE ⊥AB ,又E 为AB 的中点,所以AC =BC .2.如图所示,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1,A ,D 分别在x 轴,y 轴的正半轴(含原点)上滑动,则OC →·OB →的最大值是________.答案 2解析 如图,取BC 的中点M ,AD 的中点N ,连接MN ,ON ,则OC →·OB →=OM →2-14.因为OM ≤ON +NM =12AD +AB =32,当且仅当O ,N ,M 三点共线时取等号. 所以OC →·OB →的最大值为2.鼓励学生拼搏的正能量句子:1. 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2 由题意,知 2b= 2, = , a 2
2 所以 a=1,b=c= . 2
2 x 故椭圆 C 的方程为 y2+ =1,即 y2+2x2=1. 1 2
(2)求m的取值范围. 解 设直线l的方程为y=kx+m(k≠0), l与椭圆C的交点坐标为A(x1,y1),B(x2,y2),
y=kx+m, 由 2 2 2x +y =1,
专题2 优化解答程序,构建答题模板
第5讲 圆锥曲线的常规问题
例 6 x2 y2 已知双曲线 2- 2=1(a>1,b>0)的 破题切入点 a b
用 a,b表示 s可得
焦距为 2c,直线 l 过点(a,0)和(0,b),且点
关于a,b,c的不等
(1,0)到直线 l 的距离与点 (-1,0)到直线 l 式,进而转化成关 4 于 e 的不等式,求 e 的距离之和 s≥ c,求双曲线的离心率 e 5
得(k2+2)x2+2kmx+(m2-1)=0,
Δ=(2km)2-4(k2+2)(m2-1)=4(k2-2m2+2)>0,(*)
-2kmபைடு நூலகம்m2-1 x1+x2= 2 ,x1x2= 2 . k +2 k +2
→ → 因为AP=3PB,所以-x1=3x2,
x1+x2=-2x2, 所以 2 x x =- 3 x 1 2 2.
第5讲 圆锥曲线的常规问题
4 2ab 4 由 s≥ c,得 ≥ c,即 5a c2-a2≥2c2, 5 c 5
可得 5 e2-1≥2e2,即 4e4-25e2+25≤0,
5 2 解得 ≤e ≤5. 4
由于 e>1,故所求 e
的取值范围是
5 , 5. 2
构建答题模板
第一步:提取.从题设条件中提取不等关系式; 第二步:解不等式.求解含有目标参数的不等式,得到不 等式的解集; 第三步:下结论.根据不等式的解集,并结合圆锥曲线中 几何量的范围,得到所求参数的取值范围; 第四步:回顾反思.根据题设条件给出的不等关系求参数 的取值范围,要考虑圆锥曲线自身的一些几何意义,如离 心率的范围,圆锥曲线定义中的a,b,c的大小关系等.
所以 3(x1+x2)2+4x1x2=0.
所以
2 -2km m -1 2 3· =0. 2 +4· 2 k + 2 k +2
整理得4k2m2+2m2-k2-2=0,
即k2(4m2-1)+(2m2-2)=0.
2 2 - 2 m 1 1 2 2 当 m = 时,上式不成立; 当 m ≠ 时,k2= 2 , 4 4 4m -1
的范围.
的取值范围.
第5讲 圆锥曲线的常规问题
解 x y 设直线 l 的方程为 + =1,即 bx+ay-ab=0. a b
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且 a>1,得到点 (1,0)到直线 l ba-1 的距离 d1= 2 2, a +b
ba+1 同理可得点(-1,0)到直线 l 的距离为 d2= 2 2, a +b 2ab 2ab 于是 s=d1+d2= 2 2= c . a +b
跟踪训练 6
椭圆 C 的中心为坐标原点 O, 焦点在 y 轴上,
2 短轴长为 2,离心率为 ,直线 l 与 y 轴交于点 P(0,m), 2 → → 与椭圆 C 交于相异两点 A,B,且AP=3PB.
(1)求椭圆C的方程;
解 y2 x2 设椭圆 C 的方程为 2+ 2=1(a>b>0), a b
设c>0,c2=a2-b2,
由(*)式,得k2>2m2-2,
2 2 - 2 m 又 k≠0,所以 k2= 2 >0. 4m -1 1 1 解得-1<m<- 或 <m<1. 2 2
即所求 m
1 1 的取值范围为-1,-2∪2,1 .
谢谢观看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