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诗风的转变与唐代文化的转型

合集下载

比较李白、杜甫对中晚唐诗歌发展的影响

比较李白、杜甫对中晚唐诗歌发展的影响

比较李白、杜甫对中晚唐诗歌发展的影响李白与杜甫是唐代诗坛两座并立的高峰,对后代诗歌尤其是中晚唐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杜两人都在诗歌的开拓创新意识方面对后代诗人有重要影响,但具体来看,两者对后世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

(1)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对中晚唐的韩愈、孟郊、李贺、杜牧等影响深远。

尤其是“韩孟诗派”,可以说继承发扬了李白诗歌的雄奇怪异之美,延续了雄放浪漫的诗歌风格,突破了冷落寂寞的大历诗风,重新开创了唐诗新风尚。

①“韩孟诗派”“不平则鸣”的创作主张深受李白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影响。

李白的抒情,似暴风急雨,像是从胸中直接奔涌喷吐出来,如《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韩愈提倡“不平则鸣”,就是提倡审美上的情绪宣泄,尤其是“感激怨怼”情绪的宣泄,这是对李白抒情方式的继承与发扬。

②“韩孟诗派”“雄奇豪放”的风格特色深受李白歌行的影响。

如韩愈的《卢郎中云夫寄示送盘谷子诗两章歌以和之》:“是时新晴天井溢,谁把长剑倚太行!冲风吹破落天外,飞雨白日洒洛阳。

”其酣畅淋漓,气象阔大,雄奇浪漫与李白歌行极为相近。

③李贺诗歌创作深受李白诗歌影响。

李贺深受屈原、李白及汉乐府民歌的影响,多以乐府体裁驰骋想象,自铸奇语,表现其苦闷情怀。

李白的想象,往往变幻莫测,发想无端,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如:“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李贺的想象同样不仅出人意表,而且跳跃性很大,有时完全听凭直觉的引导,一任自己的想象超时空地自由流动。

如《梦天》:“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前四句借助奇特的幻想,从人间飞跃到天上,进入扑朔迷离的月宫,在广袤的空间里遨游;后四句又陡作转折,从仙界折返尘世,注目人世的千载沧桑。

李白与杜甫诗歌风格的差异及其原因

李白与杜甫诗歌风格的差异及其原因

李白与杜甫,我国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歌作品一直以来被人们传颂不已。

然而,对于两位诗人的诗歌风格的差异及其原因,却一直是学术界和文学爱好者们热议的话题。

本文将就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进行全面评估,探讨其差异的深层原因,并分析两位诗人在我国诗坛上的地位与影响。

一、对诗歌风格的全面评估1. 李白的诗歌风格李白的诗歌以豪放、奔放、豪气干云著称,常常展现出豪情壮志、放浪形骸的个性特征。

他的诗作大多以抒情、叙事为主,情感真挚,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善用夸张手法,以及山水、人物为题材,以形象生动、意境深远的写景手法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篇,被誉为“诗仙”。

2. 杜甫的诗歌风格杜甫的诗歌则以抒情写实、坦率率真著称,他的诗作多以抒写社会现实、人生感慨为主题,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情怀,不乏忧国忧民的政治关怀。

他的诗歌风格清新明快,感情真挚,以拟人手法和丰富的比喻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被誉为“诗圣”。

二、深度和广度的探讨1. 两位诗人的诗歌风格差异的深层原因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与两位诗人的性格、经历、思想观念息息相关。

李白放浪不羁,个性张扬,有着不可一世的豪情壮志,他的诗歌风格与其个性特征相契合,多以个人感慨、抒发情感为主。

而杜甫则深受社会风云的熏陶,他的诗作常常承载了对社会的深刻反思和对民生的关怀,其诗歌风格更加坦率、真挚,表现了一位有国家情怀的诗人的诗歌风格。

2. 李白与杜甫在诗坛上的地位和影响李白和杜甫都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两位诗人各自独特的诗歌风格与思想观念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李白豪放奔放的诗风,开拓了诗歌创作的新境界,对后世诗人影响深远;而杜甫则在诗歌中关注社会现实,表现出对国家、社会的深情厚爱,被后人誉为“民族的良心”。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不仅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明显的差异,更是由于两位诗人的不同性格与境遇所致。

李白豪放奔放的诗风给人以宏大、奔放的艺术享受;而杜甫的诗歌注重写实,表现了一种深沉、执着的情感,使人在从容、沉静之中,感悟生活的真谛。

论杜甫诗词的风格变化

论杜甫诗词的风格变化

论杜甫诗词的风格变化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杜子美”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

但其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着祖国人民。

上元二年(761年)杜甫登临泰山,写出了《望岳》名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杜甫的诗歌风格是多样的,他以“沉郁顿挫”的笔触,用犀利的笔锋直刺社会现实,展现悲怆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

同时,他又以清新、明丽的语言描绘自然风光和农村景物,表现了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适。

在杜甫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他以犀利的笔锋揭露社会的黑暗面,用诗歌作为武器,对丑恶的现象进行无情的批判。

同时,他也以细腻的情感描绘个人的内心世界,展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

杜甫的诗歌风格变化多端,既有豪放奔放的《登高》,也有婉约柔情的《春望》。

他的诗歌语言简练、质朴、生动,用字精准,常常以物喻人、以景抒情,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他的诗歌不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同时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杜甫的诗歌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生活状态,也展现了他个人的情感世界和思想追求。

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他的诗歌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总之,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极高的艺术价值。

他的诗歌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生活状态,也展现了他个人的情感世界和思想追求。

他的诗歌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论李杜诗风异同及原因

论李杜诗风异同及原因

论李杜诗风异同及原因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

唐代的经济发展导致了文化的繁荣,同时,政治比较开明,各种思想也兼容并存。

这些都形成了唐诗发展的基础。

加之唐代以科举取仕,诗赋是进士考试的主要内容。

文人学子都以此为进身之阶,求取功名而得登入仕途,因而更加促进诗歌的创新和发展,使得唐诗创作盛况空前,异彩纷呈,而成为文学艺术的最高峰。

唐代诗人辈出,有重大成就者多逾百人。

学习唐诗,就不能不深切关注李白和杜甫这两位伟大诗人,他们是唐代诗坛上突出的两颗灿烂明星。

正如韩愈所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他们是自唐代以来一千多年文人和诗人景仰的楷模,学习的榜样。

我试图以个人浅陋的理解,对这两位大师的思想倾向和作品风格,作不成熟的探讨。

一.创作思想李白写任侠、求仙学道,写祖国的壮丽山河,抒发个人失意的不平,而他反映当时现实最深刻的、是那些暴露与抨击黑暗政治的诗篇。

杜甫也写祖国的壮丽河山,也抒发个人的失意的不平,也暴露与抨击黑暗政治,而他反映当时现实最为动人的,则是那些描写贫富悬殊、战乱灾难、生民疾苦的诗篇。

那些诗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可以称得上是前无古人。

他之被称为“诗史”,不为无因。

究其深层原因,不得不说道两位的出生时间和成长背景。

李白比杜甫长十一岁。

但这是很重要的十一年。

李白的主要创作活动在安史之乱以前;杜甫的主要创作活动在安史之乱爆发、也即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以后。

加上他们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个性特点,他们诗歌反映的生活内容是有区别的。

李白诗歌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在祸乱酿成之前暴露和抨击了当时的黑暗政治;而杜甫诗歌的一个重要内容,则在于祸乱既起之后,反映了国家忧患和人民疾苦。

李白的整个青年时期,正是唐王朝的全盛期,就是历史上所称道的开元盛世。

处于经济和文化繁荣的盛唐社会,给了他昂扬的精神面貌,和建立非凡功业的理想。

他用理想主义的眼光去看生活,似乎不世功业,唾手可得。

但当他去敲仕途的大门的时候,呈现在他面前的,不仅是盛唐社会的繁荣,而且有它的腐败与黑暗。

李杜诗风的转变与唐代文化的转型

李杜诗风的转变与唐代文化的转型

李杜诗风的转变与唐代文化的转型葛景春(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2)摘要:个人诗风的差异和转变,是与诗歌思潮与文化思潮的嬗变息息相关的。

李杜诗风之变,实际上是唐代诗歌主潮由盛唐的理想主义浪漫诗潮向着盛中唐之际的现实主义写实诗潮嬗变和唐代文化由盛唐的多元开放的理想主义文化思潮向着盛中唐经世务实、主尊儒学的现实主义文化思潮转型的表现。

李白和杜甫正是唐代这两种诗歌主潮和文化思潮的代表人物。

将李杜诗风的转变与唐代的诗歌思潮及文化思潮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性探讨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他们诗歌的文化内涵,更加准确地阐述和评价李白与杜甫在文化史与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历史贡献。

关键词:李杜诗风;诗歌思潮;文化思潮;转型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351(2009)06-0005-09收稿日期:2009-10-10作者简介:葛景春(1944-),男,河南开封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河北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李杜之变与唐代文化转型”(04BZW021)阶段性研究成果①幻想型思维,杨义先生又称其为“醉态诗学思维”,他认为李白的醉态思维是“渗透到诗学的‘非逻辑之逻辑’中,从而创造了一种以醉态狂幻为基本特征的诗学思维方式”(《李杜诗学》,第86页,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

良是。

与幻想型思维的说法是相一致的。

但我认为还是称之为幻想型思维较为准确。

李白与杜甫是唐代诗坛上的两座高峰。

对二人的研究,代不乏人。

由于二人是唐诗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诗歌风格绝然相反,却又相辅相成,故关于李杜的对比研究,关于李杜优劣的争论,也成了历史上的热门话题。

关于二人的比较研究,上个世纪许多文学史、诗歌史及不少论文都曾论及,还有专书问世,如汪静之的《李杜研究》、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罗宗强的《李杜论略》、杨义的《李杜诗学》等。

这些研究,是将李杜作为盛唐时代的两个风格绝然不同的诗人或作为不同风格流派的诗人来研究的,并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从小李杜看晚唐诗歌新变

从小李杜看晚唐诗歌新变

从小李杜看晚唐诗歌新变摘要:李商隐和杜牧是晚唐两位重要的诗人,他们的作品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有了内容和诗风上的突破,是晚唐诗歌的杰出代表,他们对晚唐诗歌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后人的影响很大。

李商隐是晚唐诗人中的巨擘,他的咏史诗就是晚唐诗歌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杜牧的古体诗题材广阔,笔力峭健,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

二人的咏史诗在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及影响是不可替代的,本文通过李商隐和杜牧的咏史诗来分析他们二人的诗歌特色,从而看到整个晚唐诗歌的新变。

关键词:小李杜晚唐诗歌咏史诗比较李商隐和杜牧是晚唐时期的两位重要诗人。

他们的作品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有了内容和诗风上的突破,是晚唐诗歌的杰出代表,他们对晚唐诗歌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步,对后人的影响很大。

他们被后人并称为“小李杜”,足以看出他们作品的价值以及他们在后人心中的地位。

他们两位的咏史诗都写得十分精彩,其实只要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都算得是广义上的咏史诗。

咏史诗虽发端于秦汉时期,但唐代才是咏史诗创作的成熟与繁荣期,晚唐就出现了像杜牧、李商隐这样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

李商隐是晚唐诗人中的巨擘,他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技巧,成就颇高,他的咏史诗就是晚唐诗歌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杜牧的古体诗题材广阔,笔力峭健,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他那远大的抱负、坎坷的经历、敏锐的才思和旷达的性格使其诗歌形成了“雄姿英发”、“清新俊逸”的鲜明风格。

通过对它们作品的解析,特别是咏史诗,分析整个晚唐诗歌的艺术特色,并与初唐、中唐诗歌特色进行比较,从而看到晚唐诗歌的发展与新变。

一、李商隐的诗歌特色(一)、李商隐的咏史诗李商隐的咏史诗不仅咏古况今,而且还借古讽今。

他的咏史诗含蓄地表达了他的现实主义倾向,同时还借题寄慨,委婉地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苦闷,这样一来,他的咏史诗就扩展了传统咏史诗的涵量,丰富了咏史诗的题材,探索了咏史诗新的写作手法,这在咏史诗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论杜甫的诗风变化88888888888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

论杜甫的诗风变化88888888888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

论杜甫的诗风变化
论文提纲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风独特,随着自己的人生经历丰富,在不同的时期,诗的风格也在不同程度上发生改变。

杜甫的诗歌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的创作: 其一,他的诗歌在早期充满意气风发,怀着自己的激情和理想。

其二,他中期的诗风充满国愁家恨,担心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其三,晚期的诗风慨叹艰难,浑厚凝重,沉郁顿挫。

正是由于他的诗歌不同的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才奠定了他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

杜甫的诗歌创造以天宝五载入长安为第一创作时期,其后为第二和第三创造期,虽然这种划分看起来有“头重脚轻”之嫌,但这样更能体现杜甫诗歌创作风格的前后变化,杜甫诗歌创作从“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浪漫之美,转化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沉郁伤感的悲壮之美。

诗人的命运及其诗歌创作和唐代的社会变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唐玄宗先天元年到天宝五载,是诗人前期生活的时空境地,在这一段时间里,诗人过着闲适舒适的生活,父亲杜闲在朝为官,虽官职卑小,但足以使全家衣食无忧,社会处在相对的安定之中。

这时的杜甫所写的诗歌有写景抒怀,诗出于浪漫瑰丽之中。

诗句中透露出一股令人神思飞跃,心旷神怡的浪漫气息和豪情壮志的气势。

诗人呼于乐,歌于乐。

此时,诗人的审美心理和时空机制发出了相同频率的共振现象。

故而,诗写景,诗明志,诗頌君。

然而,社会的动荡,诗人之父杜闲之死,给杜甫家庭生活带来了极大地冲击。

“前李杜”时代与“后李杜”时代——唐代诗歌发展的转关与演进

“前李杜”时代与“后李杜”时代——唐代诗歌发展的转关与演进

“前李杜”时代与“后李杜”时代——唐代诗歌发展的转关与演进【内容提要】我们不妨将原本作为唐诗发展重要界标的“四唐”视为时间概念,并认为由这一时间的轴线所展开的繁复的唐诗进程实际上就是“前李杜”和“后李杜”时代的演进史。

百年初唐后,李白横空出世,为诗国带来新的美学楷模,宣示了对宫廷陈式做派的胜利。

他极大地影响了后代士人的人格并融入民族的精神史。

而自贞元、元和以后则出现了宗杜思潮,诗人们以坚实的步履沿着“少陵路径”前进。

从创作实际看,“后李杜”时代实际上就是杜甫影响的时代。

唐诗学术史上的“四唐分期”说,为唐诗史研究建立了重要的界标,也产生了许多局限。

这种局限主要来自“四唐分期”中“时”和“势”两种表述对后者的强调。

我们知道,初、中、晚的自然时间顺序展开中并不附加轻重褒贬的价值判断,但一旦引入了“盛”这一“势”的概念,“初、盛、中、晚”就潜含了“起、隆、衰、落”的解释意义了。

这种解释必然会引导或制约人们对唐诗发展史的认识,看似生动的描述和细致的划分其实并没有准确把握唐诗发展脉络和实质。

我们注意到近代学者将唐诗区分“为两半者不乏其人,首半是李白的时代,次半是杜甫的时代。

李白总括前唐诸诗人,杜甫是后者的先驱。

”①这一划分未加申说显得过于简单,但不应忽视它对于我们理解李杜的造极与分途在唐诗史上的意义。

正是从这一特定角度进行解释而不是作具体而微的诗史过程分析,我们愿意取“四唐”说为时间概念,而认为由这一时间的轴线所展开的繁复的唐诗进程实际上就是“前李杜”和“后李杜”时代的演进史。

一走向李杜的诗史进程焦《论诗文》说:“杜甫之才大而实,李白之才高而虚。

杜是造建章宫殿千门万户手,李是造清微天上五城十二楼手。

杜极人工,李纯是气化。

”这里突出的是旷古未有的“天才”与“人杰”这两种伟大作家才性的区别,然而他们的创作成就,毫无疑问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如果作为开元、天宝诗国高潮的标志和象征的话,我们宜将李杜这两位诗国的代表合而论之。

唐代诗歌艺术的流变与文化思潮

唐代诗歌艺术的流变与文化思潮

唐代诗歌艺术的流变与文化思潮唐代诗歌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高峰。

唐诗负载了唐代文化的种种思潮、观念和气息。

唐代时期虽然仍受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影响,但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卓越格局和独特艺术风格。

继承与创新的层次唐诗取得较高的成就,结合了古代诗歌的传统和当时的文化思潮,承袭了魏晋南北朝的诗歌传统,同时也吸收了中亚、西亚、印度文化对他的影响,自行创造形式,作出一些新的探索。

早期唐诗体现了创新程度较低的特点,直到盛唐时期才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提高了诗歌的艺术价值。

王之涣、崔颢、孟浩然、杜甫、白居易、李白等唐代诗人都是有代表性的。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中唐诗歌的代表作。

首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将人类生命的轮回寄托于自然的变幻之中,具有广阔人生视野和细腻丰富的想象力。

与此不同的是崔颢的《黄鹤楼》。

崔颢旅居江南,见繁华杂乱胜似北方风光,他以豪放的笔触,将长江的壮阔山水写得恢宏壮丽,流光溢彩。

另一方面,孟浩然的《春晓》体现了唐诗的清新自然风格,诗中以新绿的小草和沐浴在清晨朝阳下的乡村赞美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发。

杜甫的《登高》和《浪淘沙·北戴河》则表现出对时代之思、对民族之情、对道德之理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则让人感受到了唐代诗歌的细腻之处,抒发了对友人之间离别的无奈之情。

李白著作颇丰,《将进酒》《夜泊牛渚怀古》等诗都是唐代诗歌的代表作。

从这些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唐代诗歌的艺术变化。

唐代诗歌的流变由“骈文体”到“律诗”到“绝句等”三个阶段。

“骈文体”是从南北朝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主要是指两个短句组成一段,如此组成数段,表现事理,感情等,形象、明晰,有较高的思想性和抒情性。

律诗的发展是从骈文体中发展出来的,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为主。

绝句是由律诗发展而来的,泛指最后两句为一个整体的抒情短诗。

文化思潮的转化唐代是一个较为繁荣的文化时期,是儒家思想盛行的年代。

儒家思想在唐代的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杜甫的诗歌与唐代社会变革》

《杜甫的诗歌与唐代社会变革》

《杜甫的诗歌与唐代社会变革》1. 引言1.1 概述本文探讨的是杜甫的诗歌与唐代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作为唐代一位杰出的诗人,杜甫在其众多的诗作中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问题的关注,并通过自己深厚的感受和思考,向读者展示了唐代社会变革背后的真实面貌和人们所面临的困境。

通过研究杜甫诗歌创作与背景关系以及杜甫对唐代社会变革态度的表达,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社会变革对人们生活和心灵带来的冲击。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首先,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探讨杜甫个人经历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以及他在诗歌中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接着,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介绍唐代社会变革的背景和原因,特别是安史之乱以及新法变法运动所带来的影响。

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重点分析杜甫诗歌中体现出来的唐代社会变革问题,包括农民起义和流亡者题材的探讨、贵族堕落与社会道德沦丧的写照以及物价飞涨和民生困境的揭示。

最后,在第五部分中,我们将给出结论并展望杜甫在唐代社会变革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他的诗歌对社会问题的警示意义,并提出一些对于今天社会变革的启示和借鉴。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研究杜甫的诗歌与唐代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深入理解唐代社会变革所带来的影响以及人们面临的困境。

同时,通过分析杜甫诗歌中对社会问题的表达,探讨其对当时社会问题所持立场和态度,并思考这些问题对现代社会变革具有何种启示和借鉴意义。

通过本文,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的苦难与坚韧,从而更好地把握当下时代背景下个体与大环境相互作用、影响与共生之间的关系。

2. 杜甫的诗歌创作与背景关系:2.1 杜甫个人经历与社会变革关系:杜甫生活在唐朝晚期,正值安史之乱后的动荡时期。

他亲历了战乱和社会动荡的局面,因此他的诗歌创作深受其个人经历和所处时代背景的影响。

杜甫曾经多次迁居和流亡,这使得他对社会的痛苦、冤屈以及人民的苦难有着更加深入的体验。

2.2 杜甫诗歌中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在他的诗歌中,杜甫对当时社会问题持有高度关注,并且通过自己敏锐而坚决的观察力表达出来。

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与社会变革的关系研究

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与社会变革的关系研究

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与社会变革的关系研究李白、杜甫、白居易三位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歌创作不仅成就了卓越的文学艺术,更与当时社会变革息息相关。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一、李白的诗歌创作与社会变革李白作为唐代文学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诗人之一,其诗歌作品中融入了大量反映当时社会变革的元素。

首先,李白的诗歌体现了唐代政治军事上的变革。

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描绘了唐朝辉煌壮丽的盛景,表达了对国家繁荣富强的向往和祝福。

其次,李白的诗歌也反映了文化思想领域的变革。

他的作品中常常描绘了壮丽的山河景色和自然景观,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这与当时士人转向自然主义的思潮相呼应。

二、杜甫的诗歌创作与社会变革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其诗歌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变革的关注和思考。

首先,杜甫的诗作反映了唐朝贫富分化和社会动荡的现实。

他的作品中描绘了农民的苦难和流亡人民的艰辛,抨击了贪官污吏和统治者的腐败。

其次,杜甫的诗歌也关注了人道主义和社会公正。

他的作品中表达了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和关怀,呼吁社会重视弱势群体的福祉。

三、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与社会变革白居易是唐代文人官僚,他的诗作也与当时的社会变革息息相关。

首先,白居易的诗歌反映了唐代的政治变革。

他的作品中批评了官吏之风和政治黑暗现象,呼吁建立清明的政治环境。

其次,白居易的诗歌也关注了人民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变革。

他的作品中描绘了百姓的生活状况和社会风尚,反映了社会艰难时期人们的苦辣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综上所述,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与当时的社会变革密不可分。

他们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变革的思考和态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对当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作品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精品,更是对当时社会历史的珍贵见证。

李白与杜甫的文学创新与传统继承他们如何在唐诗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白与杜甫的文学创新与传统继承他们如何在唐诗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白与杜甫的文学创新与传统继承他们如何在唐诗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李白与杜甫的文学创新与传统继承:他们如何在唐诗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唐代被誉为文艺的黄金时代,而在这个辉煌的时代中,李白和杜甫被视为顶尖的诗人,他们的创作对于唐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白的文学创新,勇于表达自我与追求浪漫主义情感,使其成为独树一帜的诗人;而杜甫则继承唐代诗歌的传统,注重社会现实与人民苦难的揭示。

本文将从李白与杜甫的文学创新与传统继承两方面,探讨他们在唐诗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一、李白的文学创新李白以其奔放豪放的作风,创造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诗篇,对于唐代诗歌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李白在题材选择上呈现出明显的个人特色。

他的作品涉及到各个方面的人与事,广泛的表现了他对社会、自然与人生的思考。

他游历山川,参与宴会,与各种人物交往,这些身临其境的经历使他对于个体与人生产生了深刻的感受与思索,反映到他的诗中。

例如他的《静夜思》一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通过对于夜晚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于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他内心的独立性与自我情感的追求。

其次,李白的艺术语言中运用了大量的隐喻与象征手法。

他擅长通过形象生动的文字来表达抽象的情感,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与艺术性。

例如他的《将进酒》一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通过黄河喻示生命的短暂,高堂明镜喻示人生的苍老,引人联想,寄寓了深刻的哲理与情感。

最后,李白所倡导的浪漫主义情感,对于唐代诗歌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追求真我与个人超脱,倡导自由自在的心灵表达。

在《赠汪伦》中,他写道:“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这段描写表现了他对自由自在的向往,对于传统规范的打破,使得唐诗这一文学形式得以更具创造性与多样性。

二、杜甫的传统继承与李白不同的是,杜甫在文学创作中更注重对社会现实与人民苦难的揭示,他将作品直接扎根于时代的土壤之中,延续了唐代诗歌的传统。

唐代文学的文化内涵与时代转变

唐代文学的文化内涵与时代转变

唐代文学的文化内涵与时代转变唐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期,它不仅在数量上有所突破,而且在文化内涵和时代转变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价值。

唐代文学包括诗歌、散文、戏曲等多种体裁,其中诗歌更是成为了唐代文学的代表。

唐代文学的文化内涵体现在其精致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而时代转变则体现在作品内容的变化和艺术手法的创新。

首先,唐代文学的文化内涵在于其精致的艺术风格。

唐代诗歌以其典雅精练的艺术风格而著称,代表作家有杜甫、李白、王维等。

他们的诗作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们的真实情感。

例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写道:“遥看中原近雨冈,分野还从旧日忙。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以简练而富有韵律的语言表达出作者对于动荡时局的观察和感受,同时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人物情感的交融来表达对于时代转变的思考。

这样的艺术风格使得唐代诗歌具有了浓厚的人文情感和审美价值。

其次,唐代文学的文化内涵还体现在其深刻的情感表达上。

唐代文学家通过他们的作品表达出了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一诗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通过朴素的语言和简单的情景描绘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体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唐代文学作品具有了广泛的共鸣和感染力,成为了后世文人学习和追求的对象。

除了文化内涵,唐代文学也在时代转变方面展现了独特的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唐代文学的内容和艺术手法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变和创新。

例如,唐代初期的文人多以表达内心情感及个人体验为主,而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开放和多元化,文学的内容也逐渐拓宽,开始涉及政治、社会等方面的议题。

同时,唐代文学家也在艺术手法上进行了一些创新,如王之涣的“宫女诗”创造了女性视角的写作方式,赋予了女性自我表达的权利。

这些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变化都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变迁和思想观念的转变。

总之,唐代文学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转变的独特价值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评《李杜之变与唐代文化转型》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评《李杜之变与唐代文化转型》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评《李杜之变与唐代文化转型》文章,千古之事。

每个字、每个句子,都可能成为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载体。

唐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诗歌、文化、艺术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而在这个黄金时代,李白与杜甫,如同双子星般璀璨,成为了诗坛的两大巨匠。

他们不仅是唐代文化的代表,更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

《李杜之变与唐代文化转型》这本书,将我们的目光再次引向这两位伟大的诗人,以及他们所生活的那个时代。

但不同于传统的文学研究,这本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切入,探讨李杜诗风的变化与唐代文化转型之间的深层联系。

李白,被誉为“诗仙”,他的诗歌飘逸、豪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他的诗作如同天马行空,不受任何束缚,展现了他那超凡脱俗的个性和无与伦比的才华。

而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深沉、厚重,充满了现实主义情怀。

他的诗作关注社会、关注人民,展现了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深邃的思考。

这两位诗坛巨星,他们的诗歌风格截然不同,但却都成为了唐代的代表性诗人。

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李杜之变与唐代文化转型》为我们提供了答案。

书中指出,李杜诗风的变化,实际上是唐代文化转型的一个缩影。

唐代初期,文化思潮以理想主义为主,人们追求自由、追求个性,这种思潮在李白的诗歌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而到了唐代中期,随着社会的变迁,文化思潮逐渐转向现实主义,人们开始关注社会、关注人民,这种思潮在杜甫的诗歌中得到了深刻的反映。

这种文化转型,不仅仅是诗歌风格的改变,更是人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取向的全面变革。

而李白和杜甫,作为这个时代的代表性诗人,他们的诗歌无疑成为了这种文化转型的最好见证。

此外,书中还从禀赋层面对李杜二人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和分析。

李白被形容为天才型诗人,他的诗歌灵感四溢,一气呵成,不假修饰。

而杜甫则是功力型诗人,他的诗歌经过深思熟虑,精心锤炼,每个字、每个词都经过了精心的选择和搭配。

这种不同的创作方式,也反映了他们不同的个性和思维方式。

从唐朝社会的变化论杜甫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

从唐朝社会的变化论杜甫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

2012-2013年第二学期《文艺心理学》科目考查卷专业:汉语言文学(师)班级:中文10-1 任课教师:罗远玲姓名:张光凤学号:10064130120 成绩论安史之乱对杜甫诗歌创作风格的影响有句话说:“时势造英雄。

”时代的变迁不可否认对人是有一定的影响。

时代则是培植作家创作个性的气候和土壤。

社会环境的变化对艺术家的创作心理也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文学风格就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景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

作家的创作个性是形成作品风格的内在动因,而创作个性是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养成并表现在他的作品中的性格特征。

在这个实践中,社会生活的变化,作家对生活的体验也就有所不同。

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作品,都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其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不可避免地体现出作家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反映着作者的思想性格和理想愿望。

在不同的时期,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作家对生活的感受、体验、分析、评价不同,其创作构思、创作方法、艺术技巧以及语言的运用也就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风格。

作家创作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虽与先天的禀赋气质有关,但更要受到客观社会条件的制约和影响。

“文学家是自己时代的儿子”。

任何创作个性和风格,都毫无例外地要受到作家所在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化等的制约和影响。

这些影响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既影响其世界观和人生态度,也影响其文化心理和情感意绪。

杜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我将杜甫的诗歌创作以安史之乱为界,分为二个创作时期:天宝五载入长安前为第一创作时期;其后均为第二创作期,时代的变迁对艺术家创作心理的影响来谈谈杜甫诗歌创作为何从“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的浪漫之美,转化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的沉郁伤感的悲壮之美。

翻开唐朝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诗人的命运及其诗歌创作和唐代的社会变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诗人出生于“守儒奉官”之家,世代在朝为官,虽职位不高,但生活可谓衣食无忧。

论杜甫诗风的变化

论杜甫诗风的变化

论杜甫诗风的变化第一篇:论杜甫诗风的变化论杜甫的诗风变化【摘要】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风独特,随着自己的人生经历丰富,在不同的时期,诗的风格也在不同程度上发生改变。

杜甫的诗歌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的创作:其一,他的诗歌在早期充满意气丰发,怀着自己的激情和理想;其二,他中期的诗风充满国愁家恨,担心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其三,晚期的诗风慨叹艰难,浑厚凝重,沉郁顿挫。

正是由于他的诗歌不同的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才奠定了他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

【关键词】杜甫诗歌诗风风格阶段一、杜甫早期的诗风我这里所说的早期,是指杜甫三十五岁前的读书壮游时期,时间跨度从公元712年到处745年。

就杜甫个人来说,这是他读书游历、蓄积能量的时期,对诗歌的创作已经作了初步的尝试,有一部分诗作带有明显的"杜诗"特色.就诗人生活的现实背景来说,这正是开元盛世时期,也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罕见的开放的、气度恢宏的繁盛时代。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岛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

” 由于杜甫的早期生活的主要内容是读书壮游,相对来说,衣食无忧,少年心性,容易轻狂,与社会底层的广大民众接触的机会也不多。

因此,这时期他的部分诗作气象宏阔,语调激昂,充满进取精神,具有盛唐诗的典型特点。

如他早期的名作《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此诗正是诗人眼大心雄、踌躇满志之作。

意境辽阔,立意高远,体现了盛唐气魄。

二、杜甫中期的诗风我这里所说的中期,是杜甫四十四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书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语文老师李杜诗歌风格

语文老师李杜诗歌风格

语文老师李杜诗歌风格语文老师浅谈李杜的诗歌风格隋唐帝国的建立,结束了华夏大地南北分裂的历史局面,南北文化的交融为诗歌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

初唐前期,诗歌创作依旧受到齐梁诗风的影响,以绮靡婉媚的诗风为主。

初唐后期,随着四杰登上诗坛,,突破了六朝宫廷诗风的旧格局。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为盛唐时期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巨星。

他壮游天下,平揖王侯,生性狂放,磊落不群。

礼拜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这主要表现在他他大力拟作古乐府的创作实践中。

他以古题写己怀的乐府诗极能体现其诗歌创作发兴无端、气势壮大的个性特色。

李白把自己的个性气质融入乐府诗的创作中,形成了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

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爆发强烈的情感,形成了李白抒情方式鲜明特点。

杜甫赞美李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但李白自己也爱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所以李白诗歌的美是多样的,除大气磅礴、雄奇浪漫的壮美风格外,还有自然明快的优美情韵,这主要体现在他那些随口而发,颇多神来之笔的绝句里。

透过李白的诗,我们能够看到他的风姿洒脱、神情闲逸。

他通过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巧妙的拟人,形成了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这种豪放飘逸是李白灵魂的本质,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珍视与张扬,对人格的维护与崇敬,对世俗的看破与俯视。

蔑视权贵的傲气、高标出世的洒脱、面对离情的磊落、呼洒声醉的旷达皆是豪放飘逸的情感内涵。

韩愈诗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杜甫是盛唐诗坛另一颗耀眼的巨星。

他一生坎坷,却忧国忧民。

他的诗歌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是时代的一面镜子,表达了崇高的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称为“诗史”。

他集前代诗歌艺术之大成,形成了韵律完整、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被尊为“诗圣”的杜甫,为厚实的诗歌艺术树立了博大精深的光辉典范。

杜甫的诗歌扩大了律诗的表现力,从以古体写时事进展到了以律诗写时事。

论唐宋两朝文学的风格与转变

论唐宋两朝文学的风格与转变

论唐宋两朝文学的风格与转变唐宋两朝是中国文学发展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之一,这段时期不仅有无数著名作家和诗人,也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学风格。

本文将从唐宋两朝的文学风格和转变方面展开讨论。

一、唐朝文学风格唐朝文学以诗歌为主导,但也逐渐形成了散文、小说等其他文学类型。

唐代诗歌以自然、豪放、高远为主要特点,反映了唐朝的社会风貌、民俗风情和景物风光。

唐朝初年的唐诗,以五言为主要形式,其特点是言简意赅、语言清新简洁,讲求字字珠玑,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就是一篇经典的五言诗。

而盛唐时期的唐诗,更为雄奇壮观,长诗成为流行的形式,北方文人以叙事诗为主,南方文人以咏物诗为主,如杜甫《将进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代表作。

除了诗歌,唐朝散文的发展也很快,而且可谓是古代散文的鼻祖,最具代表性的当然就是韩愈的散文了。

韩愈的散文风格淳朴自然,语言通俗易懂,文笔流畅,颇受当时民间读者的喜爱。

此外,唐朝还出现了一些小说,比如《长恨歌》和《花间集》等。

二、宋朝文学风格宋朝文学的特点是以散文为主导,特别是以宋文派为代表的“唐宋八大家”更是研究宋代文学不可忽略的重点。

宋代的文学核心是人文主义,这也带来了许多新的文学形式。

宋朝散文的特色在于注重修辞技巧和语言艺术,特别是对意象和抒情的表达非常重视。

以苏轼、欧阳修、王安石这些文学巨擘为代表的宋文派,注重以平实、自然的语言表达情感和体验,避免了中国文学历史上过分倾向于华丽修辞的问题。

这种简洁、自然的风格,成为了宋代散文最大的特点。

此外,宋朝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文学类型,比如元曲、杂剧等等。

其中元曲(即元朝的戏曲)的发展,不仅吸收了传统曲艺、民间歌舞和文人诗文等多种形式,而且探索了以鲜明的人物形象和音乐艺术为主导的艺术手法,形成了特有的艺术风格。

三、唐宋转变唐朝和宋朝虽然都是文化繁荣时代,但是却在一些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唐朝文学更为雄奇壮观,而宋朝则更注重细节和内心世界。

杜甫与唐朝社会变革

杜甫与唐朝社会变革

杜甫与唐朝社会变革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是中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之一。

他的作品表达了对时代动荡和社会变革的深刻观察和思考。

本文将探讨杜甫作为一个诗人如何反映和应对唐朝社会变革,并分析他的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观点和情感。

1. 唐朝社会背景在了解杜甫与社会变革之间的联系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唐朝社会背景。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王朝,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变革。

在杜甫生活的时期,唐朝正面临着边疆战乱、土地兼并、财政困难等问题,这些问题深刻影响着当时的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

2. 杜甫诗歌中的反映杜甫以其铿锵有力、才情横溢的诗歌为后世所称道。

他通过自己生活经历和亲身目睹,将诗歌作为抒发自己情感和表达社会不平的媒介。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个主要的方面。

2.1 农民苦难的揭示杜甫深刻关注农民阶层的贫困和艰辛。

他通过描绘农田荒芜、百姓饥饿、税收重压等景象,表现了当时农民生活的困难和社会不公。

例如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反映了乡村贫穷之景,诗中表现出对贫苦人民命运无奈的思考。

2.2 官吏腐败的批判唐朝官吏腐败是社会变革中一个重要问题。

杜甫敢于公开抨击官员懈怠、奢靡和专权主义。

他在一系列诗作中以强烈批判的口吻描述了官僚体制内腐败问题,如《戍夜》中写到“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便是直接抨击官员享乐无忧而忽视国家大事。

2.3 对祖国兴衰的关注杜甫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他对唐朝的兴衰命运一直非常关注。

他通过诗作表达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对中国未来的担忧。

例如《登高》一诗中“序属高岸变清漪,偃蹇纤形寄遠思”。

寄托了对国家前途和今后发展的期盼。

3. 杜甫的理想与现实杜甫在他的诗歌中表达了对社会正义、人民福祉等理想的追求。

然而,尽管他积极反映社会变革中存在的问题,并怀有改革奋斗的心态,但是他也深刻认识到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

他认为文人虽不能大力改变时局,但可以通过诗歌揭示真相、影响舆论以带来微小但重要的改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 维 方 式 的 不 同 .导 致 他 们 诗 风 的极 大 差 异
所 谓 幻 想 型 的思 维 。就 是 说 .这 种 思 维 方 式 并 不
歌思 潮 、理论 主张 、诗体 变革 等 )等 内容 从 唐 代
收 稿 日期 :2 0 — 0 1 09 1—0
是 严 格 遵 守 或 者 主 要 不 是 遵 循 现 实 的逻 辑 来 进 行
许 多 文学史 、诗 歌史及 不少 论文 都 曾论及 .还 有专
书问 世 ,如 汪静 之 的 《 杜研 究 》 李 、郭 沫若 的 《 李 白与杜 甫》 、罗宗 强 的 《 杜论 略》 李 、杨义 的 《 李杜
对 李 杜诗风 之变 做全 面透 彻 的探讨
诗 学 》等 。这些研 究 ,是将 李杜 作 为盛唐 时代 的两
的文 化 主潮 的转 型等方 面来 综合 考察 、寻找李 杜诗
风 之变 的多层 次 的原 因 .这 样才 能够 更加 深入 地理
他们 的诗 歌风 格绝然 相 反 .却 又相 辅相 成 .故关 于
李杜 的对 比研究 ,关 于李 杜优 劣 的争论 .也成 了历 史上 的热 门话题 关 于二 人 的 比较 研究 .上个 世纪
解他 们诗 歌 的文化 内涵 .并 更加 准确 地 阐述 和评 价
他 们 在 文 化 史 与 诗 歌 史 上 的地 位 和 历 史 贡 献 因
此 .以文 化转 型作 为一 个切 入点 来进 一步 研究 .是
很 必 要 的。 由此可 以扩 展视野 。从 更宏 阔 的文化 大 范 围和更 深 层 的文 化 内涵 与文 学 的 内 因关 系 方 面 .
作 者 简 介 : 葛景 春 (9 4 ) 14 _ ,男 ,河南 开封人 ,河南省 社会 科学 院 文学 研究 所研 究 员 ,河北 大学 文 学 院博 士研 究生 导师 ,中 国杜 甫研究 会 副会 长 。 基 金项 目 : 国家 社 科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 杜 之变 与 唐代 文化 转 型 ” (4 Z 2 阶段 性 研 究 成 果 李 0 B W0 I
和 历 史 贡献
关 键 词 :李 杜 诗 风 :诗 歌 思潮 ; 文 化 思 潮 ; 转 型 中 图 分 类 号 : I0 . 2 72 2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17 — 3 1 ( 0 9 6 0 0 — 9 6 1 1 5 2 0 )0 — 0 5 0
李 白与杜 甫是唐 代 诗坛上 的 两座 高峰 对二人 的研 究 ,代不 乏人 由于二 人 是唐 诗 的 代表 人 物 ,
的并 称 .却 完全是 因为他们 的诗风绝 然相 反而 加 以 并列 的 。这其 中的原 因很 耐人 寻味 。显然 .他们 的 并称 .不 是 因其 同 ,而是 因其异 。可 以说 他们 的思 维方 式 、思想类 型 、艺 术风格 等 方面都 是 大不相 同
的 。可 以归 结 为 以下几个 方 面 : ( )从 思 维类 型来 说 ,李 白是 发 散式 的幻 想 一 型的 思维① .杜甫 是凝 聚式 的写 实 型的思 维
个风格 绝然不 同的诗人 或作 为不 同风格 流 派 的诗人


李 白到 杜 甫— — 个 体 诗 风 的转 型
来 研究 的 .并 已取 得 了可喜 的成 绩 但 把 他们仅 作
为不 同风格 的诗人 或诗 歌流 派 的人 物来 研究 .还 是 唐 代诗 人 的并 称 .大 都是 以相 同 的诗风 与 同一
我 仍觉 未深 入到文 化 的深层 结构 。其 实 .李 杜 之变
最 深层 的原 因 .是 唐代 文化 思潮 的 主潮从 理想 主义 文 化 思潮 向现 实 主义 文 化 思潮 嬗 变 与转 型 造 成 的 文 化 思 潮 包 括 :文 化思 想 、文 化 价 值 观 、文 化 人 格 、文化 心态 、审美 观 念 、文 学思 潮 ( 中包括 诗 其
葛景春
( 河南 省社 会 科 学 院 文 学 研 究 所 ,河 南 郑 : 个 人 诗 风 的差 异 和 转 变 .是 与 诗 歌 思 潮 与 文 化 思 潮 的嬗 变 息 息 相 关 的。 李 杜 诗 风 之 变 ,实 际 上 是 唐 代 诗 歌 主 潮 由盛 唐 的理 想 主 义 浪 漫 诗 潮 向 着 盛 中唐 之 际 的 现 实 主义 写 实 诗 潮 嬗 变 和 唐 代 文 化 由 盛 唐 的 多元 开 放 的 理 想 主 义 文 化 思 潮 向 着 盛 中唐 经 世 务 实 、 主 尊 儒 学 的现 实 主 义 文 化 思 潮 转 型 的表 现 。 李 白和 杜 甫 正 是 唐 代
不够 的。需要更 深入 一 步地从 唐代 诗歌 主潮 流变 的
角度 做 比较研究 。罗宗 强先生 后来 的 《 隋唐 五代 文
个 诗歌 流 派 而被 后人 加 以并 列 的 。如 沈宋 、王 孟 、
高岑 、韩 孟 、元 白、韦柳 、温李 等 ,惟有 李杜 二人
学思 想史 》 已开始将 李 、杜诗 风作 为唐 代两 个不 同 时期 的 诗风来 进行 研究 。2 0 0 0年 ,我在 此基 础 上 , 写了 《 李杜 之变— — 是唐 诗主 潮之 大变 》 的文章将 ・李 杜诗 风之 变作 为唐 诗主潮 的转 型来 进行 研究 但
20 0 9年 1 月 1
天水 师 范学 院学报
J un l f in h i r l ies y o r a o a s u ma v ri T No Un t
NO . 2 9 V , 00
第2 9卷 第 6期
Vo . No. 1 29 6
李杜诗风 的转变与唐代文化 的转型
这 两 种 诗 歌 主 潮 和 文 化 思 潮 的 代 表 人 物 将 李 杜 诗 风 的 转 变 与 唐 代 的 诗 歌 思 潮 及 文 化 思 潮 联 系起 来 进 行 综合 性
探 讨 能 够 更 加 深 入 地 理 解 他 们 诗 歌 的文 化 内 涵 . 更 加 准 确地 阐 述 和 评 价 李 白 与 杜 甫 在 文 化 史 与 诗 歌 史 上 的地 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